优质猴头菇生产技术

2024-07-26

优质猴头菇生产技术(精选八篇)

优质猴头菇生产技术 篇1

1 菌种制备

1.1 母种制备

供试菌株988, 购自黑龙江省伊春市友好区食用菌研究所, 生产前需对母种进行组织分离、提纯复壮或紫外线诱变选育, 以保证菌种质量, 避免老化。母种培养基配方为土豆200g, 蛋白胨2g, 硫酸镁0.5g, 磷酸二氢钾0.5g, 葡萄糖20g, 维生素B110mg, 维生素B210mg, 琼脂20g, 水1 000mL。高压灭菌、摆斜面、接种。

1.2 原种制备

配方为棉籽壳80%, 小麦粒15%, 石膏粉2%, 过磷酸钙2%, 蔗糖1%。用小麦粒代替麦麸的好处是菌丝发满后, 每个麦粒都是一个生长单元, 接种到栽培种后, 有利于形成生长优势, 减少杂菌污染机会, 并且菌种不易老化。高压或常压灭菌后接种。

1.3 栽培袋制作

猴头菇栽培, 一般选用棉籽皮、玉米芯或杂木屑作主料, 结合生产实际, 介绍3种成本较低的配方。配方A:棉籽皮40%, 杂木屑30%, 玉米芯15%, 麦麸10%, 石膏粉2%, 过磷酸钙2%, 蔗糖1%。配方B:木屑50%, 棉籽皮20%, 麦麸15%, 豆饼粉10%, 石膏粉2%, 过磷酸钙2%, 蔗糖1%。配方C:玉米芯60%, 棉籽皮10%, 豆饼粉10%, 木屑15%, 蔗糖1%, 过磷酸钙2%, 蔗糖1%。

2 管理

2.1 主要栽培料预处理

生产厂家一般都是混杂木屑, 木屑中常混有芳香类物质, 影响现蕾和菌丝体生长, 因此应除去。此外木屑质地紧密, 水分很难浸透, 因此木屑要提前7d左右用大水浸泡并堆闷, 使水分浸透, 装袋前要晾一段时间, 以除去芳香类物质, 调节水分含量。棉籽壳要选择绒长壳小无棉酚的种类。先在太阳下曝晒3d灭掉部分杂菌, 拌料时先将棉籽壳与处理过的木屑拌均, 加水2/3堆闷一夜, 第2天加辅料, 再加1/3水拌匀即可。玉米芯先曝晒几天, 然后用水湿透, 因其吸水慢, 可装袋浸水, 然后堆闷7d, 用时先晾晒一下即可。麸皮和豆饼粉等辅料要在装袋前拌入主料, 以免营养损失。

2.2 装袋灭菌接种

2.2.1 装袋

选用17cm×33cm聚丙烯袋, 每袋装料400g左右, 因为猴头菇转化率不高, 避免浪费。料面距袋口要近, 以免将来出长柄菇, 装袋要紧密, 防止菌丝徒长而造成菌丝稀疏和量少从而导致产量过低。

2.2.2 灭菌

装袋完成后要迅速入灶灭菌, 袋与袋之间要有空隙, 利于蒸汽流通, 以免造成灭菌死角, 提高灭菌效果。先旺火猛烧, 然后排出冷气, 中途不停火, 不添加凉水, 灭菌后期要猛火, 然后焖一夜, 出锅要迅速、干净。最好将菌袋装入编织袋一起灭菌, 可以减少菌袋在运输途中感染杂菌的机会。

2.2.3 接种

猴头菇菌袋最好要两头接种, 因为原基分化早, 如果一头接种, 导致发菌期过长, 往往会在菌丝未满袋的情况下早现原基, 造成产品质量差、个头小, 也可采用打穴接种的方法。

2.3 菌丝培养

发菌室要密闭, 须防虫、防鼠害;门窗要用黑布遮挡, 造成黑暗环境, 以利菌丝生长;室内要干燥通风。此阶段最关键是温度的调节, 开始3d温度要高, 27℃左右, 有利于菌丝定植、吃料, 形成生长优势, 以免杂菌污染;4~5d后菌丝生长开始产生热, 菌袋内温度上升, 此时室温要下调至25℃左右;随着菌丝代谢的逐渐旺盛, 菌丝长到菌袋1/3时, 继续下调温度至22℃左右, 并要增加通风次数, 最好有开放的细小通风口, 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检查菌袋, 发现感染杂菌, 要及时清除, 并远离发菌室回炉或者深埋处理。

2.4 催蕾管理

2.4.1 温度

猴头菇属中温且变温结实型真菌。菌丝体生长阶段温度要高于实体分化和生长阶段。因此此阶段需要降温, 一旦遇到高温, 菌丝营养生长加快, 菇蕾难以形成。菌袋进棚后, 需要给予一个迅速的低温刺激, 调节温度至18℃左右, 原基不能形成;温度高了, 与发菌室温差不明显, 形不成低温刺激, 原基也不易形成, 18℃左右比较合适。原基形成后温度要稳定在18~20℃, 若低于18℃, 猴头菇颜色会变黄甚至变红, 影响品质;若高于20℃, 则菇质疏松;高于23℃, 生长发育缓慢, 菌柄增长, 形成畸形菇。

2.4.2 湿度

菌袋进入菇棚后, 要适当保持一定光照, 但不要太强。要向菇棚地面喷水, 在棚内排水沟内灌水, 尽快将湿度提高到90%, 可见菌丝体明显变白, 浓密扭结。避免喷水到菌袋口或者出菇口, 以免造成细菌感染发生黄菇病。菌丝体生长阶段, 猴头菇菌丝体能忍受较高浓度CO2;而猴头菇子实体则对CO2很敏感, 因此进入出菇棚后, 要定时通风换气, 最好要有常流风, 但不能直吹菌袋。

2.4.3 光线

进入出菇棚后, 要适当保持一定光照, 催蕾期光照不要太强, 控制在800lx左右为宜。

2.5 出菇管理

2.5.1 温度

此阶段可适当控制温度稍低些, 但是要比催蕾期稍高, 温度为20℃左右时菇质最好, 颜色白、菌刺密、菇型好、个体重、肉质实。高温可导致菌蕾萎缩, 因此要注意温度调节, 通过观察菌刺可以判断菇棚温度高低, 若菌刺细长且分枝, 温度则过高, 可通过喷地面水、挂水帘及加大通风等方式来调节, 但不可通风过大, 以免影响湿度。

2.5.2 湿度

此阶段菇体生长旺盛, 需水分高且猴头菇表面没有蜡质等保护层, 是裸露肉质型, 极易失去水分而导致变黄, 进而生长变慢或停止, 因此湿度要控制在95%左右。尤其是现蕾后5d之内, 要特别注意湿度调节, 宁可大勿小, 但湿度过大容易导致黄斑病。因此要注意勤通风, 但是要减少每次通风时间, 以免降低湿度。如果菌刺细且少, 湿度则过低, 要及时调整。

2.5.3 空气

猴头菇子实体阶段要求低温高湿环境, 对通风要求尤其严格。猴头菇是好气型真菌, 对CO2浓度非常敏感, 因此需要保持菇棚空气新鲜, 为了解决保湿与通风的矛盾, 可以采取先喷水后通风的方法, 勤通少通的原则。通过观察菌块判断通风状况, 如果球块分枝小且成珊瑚丛状, 不形成球块, 则通风不良, 要及时通风。

2.5.4 光线

与催蕾期一样, 光线不要太强, 稍有散射光达可看清报纸程度即可。光线强容易导致猴头菇变黄, 产品品质差。

猴头菇怎么吃 篇2

有“山珍猴头、海味鱼翅”之称。这种齿菌科的菌类,菌伞表面长有毛茸状肉刺,长约1~3厘米,它的子实体圆而厚,新鲜时白色,干后由浅黄至浅褐色,基部狭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径3.5~10厘米,远远望去似金丝猴头,故称“猴头菇”,像刺猬,故又有“刺猬菌”之称。猴头菌是鲜美无比的山珍,菌肉鲜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荤”之称。

【猴头菇如何泡发】

第一步:用清水先将猴头菇表面的赃物洗净,除去根蒂(苦味的根源之一)放入盆内,加入30°-40°的温水(用淘米水更好)浸泡3.5-4小时,直至用手捏猴头菇无硬疙瘩时即可。

第二步:将泡发的猴头菇捞出,用手挤出猴头菇的黄水,然后,再放一盆清水泡发15分钟左右,再挤出黄水,如此反复2-3次即可(可以用手指轻轻蘸一点猴头菇表面的水放在舌尖,感觉不出苦涩为好)。

第三步:将蒸笼烧开,放入猴头菇大火10分钟,再小火蒸1个半小时,也可先放入沸水加盖煮10分钟,再用小火慢慢焖煮1个半小时,直至将猴头菇软烂为止。

此环节,记住水一定要烧开才放猴头菇,因为这样才能利用高温迅速锁住猴头菇的营养成份和味道,用水煮的方式汤汁不要丢掉,营养呀。

【猴头菇吃法】

肚片炒猴头菇

原料:干猴头菇30克,熟猪肚260克,韭菜80克,植物油、香油、精盐、味精、白糖、胡椒粉、料酒各适量。

制法:将干猴头菇用温水泡发,洗净,顺刺切片,人沸水锅氽去苦味,捞出控干水;熟猪肚切成片。炒锅上旺火加植物油烧热,下熟猪肚片、猴头菇片煸炒,加料酒、精盐、白糖、味精、韭菜,淋上香油,炒匀后装盘,撒上胡椒粉即可。

功效:助消化,补虚损,健脾胃。

菜心炒猴头菇

原料:水发猴头菇800克,火腿片20克,青菜心120克,鸡蛋2个,葱段、姜片、精盐、湿淀粉、鸡汤、熟猪油各适量。

制法:将水发猴头菇顺刺切片,人沸水锅内氽10分钟,捞出,控干水,放碗内,加葱段、姜片、精盐、鸡汤,上笼蒸35分钟,取出滗去汤汁,去葱、姜。在鸡蛋清碗内加湿淀粉、鸡汤调成糊,涂在猴头菇片上,投入烧热的熟猪油锅中炸成黄色 出锅。锅内留底油,烧热后下火腿片、青菜心翻炒,投下猴头菇 片、鸡汤烧沸,用湿淀粉勾芡即可。

功效:开胃健脾。

肋条肉烧猴头菇

原料:水发猴头菇250克,猪肋条肉150克,水发黑木耳、水发玉兰片、油菜心各50克,海米、精盐、味精、鸡蛋、醋、葱、姜、干淀粉、清汤、香油、熟猪油各适量。

制法:将水发猴头菇去根蒂,切成片,人沸水锅中略氽后捞出,挤干水;猪肋条肉去皮,洗净,剁成茸,放人碗内,加鸡蛋清、水、精盐搅匀上劲,挤成圆子,放人沸水锅中氽熟捞出;水发玉兰片、油菜心洗净,切成片;葱、姜洗净,分别切成细丝。将油菜心放人沸水锅中氽熟捞出。

炒锅上小火,放人熟猪油和用干淀粉调成的鸡蛋黄液,摊成蛋皮取出,切成片。炒锅内加入清汤、玉兰片、海米、黑木耳、油菜心、葱丝、姜丝、蛋皮、猪肉圆子、猴头菇片烧沸,加精盐、味精、醋,撇去浮沫,淋人香油出锅即可。

猴头菇生物特性及高品位栽培新技术 篇3

一、经济价值与发展前景

猴头菇因其形似猴头而得名,是我国久负盛名菇品。其营养价值很高,据化验表明:每100克猴头菇含有蛋白质26.3克,脂肪4.2克,碳水化合物44.9克,粗纤维6.4克。此外含磷856毫克,钙2毫克,铁18毫克,硫胺素0.69毫克,核黄素1.89毫克,胡萝卜素0.01毫克。尤其含有人体9种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具有医疗保健和养生功能。早在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猴头菇性平、味甘,有利五脏、助消化之功能。近期研究证明,猴头菇含有多糖、寡糖、多肽、甾醇、菇类、酚类、腺苷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胆固醇、滋补、保肝、健胃,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养生保健作用。

据《中国食药用菌学》文献记载:近代医药学研究发现,猴头菇提取物可治胃黏膜损伤,慢性萎缩性胃炎,能显著提高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因此广被医药和保健工业部门用于研制药物及保健食品,市场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猴头菇栽培原料为农林业下脚料,取材容易,成本低廉;栽培方式有室内外架层袋栽、冬闲田露地袋栽,或免棚地沟袋栽长菇。每栽培1万袋可产鲜菇7000千克,目前产地交易价每千克8~9元,产值5万~7万元,成本一般2万元,可获利3万~4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因此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精准项目。

二、生长发育基本条件

要实现猴头菇高品位栽培,首先要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及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1.营养 猴头菇属木腐菌,栽培原料以阔叶树种的杂木枝条、碎屑、农作物秸秆、棉籽壳、木薯秆等均可,辅以麦麸、玉米粉,此外可添加复合肥、石膏粉等。

2.温度 属于中温发菌,低温和变温结实型的菌类。菌丝生长温度10~32℃均可,但以25~28℃最适,高于35℃停止生长,低于10℃生长缓慢。子实体发育12~24℃均可,但以16~20℃最适,高于25℃即使现蕾,但也难长大;低于12℃菇体呈现红色,影响品质。

3.水分 培养基含水量要求60%~65%。空间湿度菌丝长阶段以70%以下为适,也就是干燥发菌培养。子实体形成保持在85%~95%才能正常发育,菇体洁白;低于70%时出现萎缩、变黄;高于95%,菌刺过长,易感染杂菌。

4.空气 猴头菇属好气性菌类,对二氧化碳反应敏感,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时,会发生菇体珊瑚状等畸形。

5.光照 菌丝生长不需光照,子实体没有趋光性,栽培场所要求散射光,光照度300~600勒克斯为适。

6. 酸碱度 猴头菇属喜酸性菇类,pH值3~7均可,但pH值5~6最适,大于7.5时菌丝难以生长。

三、高品位栽培核心技术

猴头菇进入商品化栽培,在各地已不同程度地形成规模生产。要达到产品高品位标准,其生产管理核心技术如下:

1. 把握最佳接种期 根据猴头菇生物特性对生态环境条件的基本要求。顺应自然气温的最佳栽培季节,长江以南省区,应以秋分(9月下旬)接种育菌,至小雪(11月下旬)出菇1~2潮,来年春季再产1潮菇。北方省区可提前10~15天接种,利用温棚长菇。高寒地区可在早春接种,加温培养菌丝,清明后自然气温适于长菇。

2.合理配制培养基 栽培原料应按无公害食用菌基质条件,要求新鲜,无霉烂变质,不含有毒有害菌丝的物质,下面介绍3组配方:①杂木屑40%,棉籽壳40%,麦麸18%,蔗糖1%,石膏粉1%;②棉籽壳82%,麦麸15%,石膏粉2%,砱肥1%;③棉籽壳38%,杂木屑20%,玉米芯20%,麦麸16%,玉米粉3%,砱肥1%,石膏粉2%。

以上配方的含水量60%左右,灭菌前pH值 6为适。栽培袋规格(袋径扁宽×长),春栽12.3厘米×52厘米,秋栽13.5厘米×56厘米。装袋、灭菌、冷却。

3. 优化基质育壮母体 猴头菇栽培袋通常打3~4个接种穴,为防止“病从口入”。接种时严格做到“三要求”,即袋温应降至28℃以下方可接种;菌种预处理,即刮除表层老化的菌丝和已形成瘤状或珊瑚状子实体;选择晴天晚上或清晨接种,接种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接种后,从菌丝萌发到培养成菌丝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20~25天即可长满袋。管理上主要调节好温度,接种后头4天室内温度以26~28℃为好,使菌丝在最适的环境中加快吃料,定植蔓延,造成优势,减少杂菌污染。第五天起至15天内,随着菌丝发育,袋内温度上升,袋温自然会比室温高2℃,此时温度应调至25℃左右为好。16天之后菌丝逐步进入新陈代谢旺盛期,温度控制在20~23℃。春季栽培自然气温较低,可采取加温发菌,促进菌丝正常生长发育;秋季注意防止高温。发菌期要求室内干燥培养,空气相对湿度要求70%以下为宜,而且注意避光。

4. 摆袋诱导定向出菇 猴头菇是好氧性菌类,栽培场所要求空气新鲜,野外菇棚较为理想。菌袋经过室内发菌培育25天左右,菌丝生理成熟,便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通常出现菌丝尚未走满袋,就开始出现原基,分化成子实体,因此要注意观察,及时把菌袋搬到野外荫棚内摆场,并进行搔去原菌种块表层,诱导定向整齐出菇。

排袋常见有3种方式:第一种菇棚搭架5~6层,集约化摆袋立体栽培;第二种是畦床露地斜靠摆袋栽培;第三种是免棚地沟摆袋,无论采用哪一种摆袋方式,穴口均要向下长菇。以上3种方式摆袋对比,第一种,空间利用率高,形成立体,但保湿性差,易形成光头菇和萎缩菇;后两种依靠地湿,有利菇体形成刺毛,色泽较白,因为猴头菇刺毛有明显“向地性”长势。但在管理上要注意雨季畦床水沟积水,通风不良时,易出现烂菇。尤其斜靠摆袋出菇期,不要轻易倒调菌袋,否则造成刺毛不顺势生长,变成畸形菇。

5. 控制生态提高品位 要获得高品位的产品,长菇阶段必须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科学管理。

nlc202309091037

①调节温度。菌袋下田后应从原来发菌期温度,降到出菇期最佳温度16~20℃条件下进行催蕾。气温超过23℃时,子实体发育缓慢,会导致菌柄不断增生,菇体散发成花菜状畸形菇,或不长刺毛的光头菇,超过25℃还会出现菇体萎缩。因此出菇阶段要特别注意控制温度,若超过规定温标,可采取空间增喷雾化水、畦沟灌水增湿、荫棚遮盖物加厚等方法来降低温度。同时要错开通风时间,实行早晚揭膜通风,中午打开罩膜两头,使气流通顺,创造适合温度,促进幼蕾顺利长大。

②控制湿度。根据菇体大小、表面色泽、气候等不同条件,进行不同用量喷水。菇小雾喷,特别是穴口向下摆袋或地面摆袋的,利用地湿即可,一般不喷水。若气候干燥时,可在畦沟浅度蓄水,让水分蒸发在菇体上即可。检测湿度是否适当,可从刺毛观察,若刺毛鲜白,弹性强,表明湿度满足;若菇体萎黄,刺毛不明显,长速缓慢,则为湿度不足,就要喷雾化水增湿。喷水必须结合通风,使空气新鲜,子实体茁壮成长。但要严防盲目过量喷水,造成子实体霉烂。

栽培场地必须创造85%~90%的空气相对湿度。幼菇对空间湿度反应敏感,若低于70%已分化的子实体会停止生长,即使以后增湿恢复生长,菇体表面仍留永久性斑痕;如果高于95%,加之通风不良,易引起杂菌污染。创造适宜湿度可采取畦沟灌水,增加地湿;喷头朝天,空间喷雾;盖紧畦床上塑料薄膜保湿;幼蕾期架层栽培的,可在表面加盖湿纱布或温报纸增加湿度等措施。

③加强通风。猴头菇是好气性菌类,如果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沉积过多,刺激菌柄不断分枝,抑制中心部位的发育,就会出现珊瑚状的畸形菇或引发杂菌繁殖污染。为此野外畦栽,每天上午8时应揭膜通风30分钟,子实体长大时每天早晚通风,适当延长通风时间,但切忌风向直吹菇体,以免萎缩。

④适度光照。长菇期要有散射光,一般300~600勒克斯光照度。野外荫棚掌握“三分阳,七分阴,花花阳光照得进”,以满足子实体生长需要。

6. 采收及再生菇管理 猴头菇从菌蕾出现,到子实体成熟,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般10~12天即可采收。有的还可提前成熟8~10天开采。成熟标志:菇体白色,菌刺粗糙,并开始弹射孢子,在菌袋表面堆积一层稀薄的白色粉状物。根据猴头菇市场的要求,采收的成熟度略有差别。作为菜肴保鲜应市或盐渍加工的猴头菇,最好在菌刺尚未延伸,或已形成但长度不超0.5厘米,尚未大量释放孢子时采收,此时色泽洁白,风味鲜美纯正,没有苦味或极微苦味; 若是作为药用的猴头菇,以脱水烘干为商品,其子实体成熟度可以延长些,以菌刺1厘米左右时采收。

猴头菇一般可采收3批,有的还可收4批,但以头1~2批产量高,品位高,占总产量的80%。再生菇培育方法:在第一批菇采收后,停止喷水3天,并揭膜通风12小时,让采收后菇根表面收缩,防止发霉;再把温度调整到23~25℃,使菌丝体积累养分。5天左右原基出现,10天左右幼蕾即可形成,此时把温度降到16~20℃,空气湿度提高到90%左右,子实体即健康成长。整个生产周期正常气温条件下60~70天结束,生物转化率一般90%~100% 。

四、畸形菇表现及防控措施

从现有各地栽培情况看,突出的问题是产量虽然达标,但高品位产品的比率不高,表现菇体光秃无刺毛、珊瑚丛集、色泽异常、萎缩腐烂等,也就是畸形菇比率大,降低了商品价值,影响了经济效益。下面介绍畸形菇的类型体态,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

1. 光秃无刺型 病状:菇体呈簇状分枝,个肥大,表面皱缩粗糙,无刺毛,肉质松脆,略黄褐色,香味正常。

发生原因:主要是因温度偏高,空气相对湿度偏低,常在25℃情况下子实体水分蒸发量过大,架层栽培的顶层,空气相对湿度没及时跟上。

预防方法:注意控温保湿,当气温超过25℃时,野外菇棚栽培应早晚揭开盖膜通风,白天把两头盖膜打开,使其透气;畦沟灌水降低地温,顶层空间喷洒雾化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把荫棚遮盖加厚,减少阳光透进水分蒸发。

2. 珊瑚丛集型 病状:基部多次分枝丛集,形似珊瑚,形成多个猴头菇状态的小子实体。

发生原因:主要是因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刺激菌柄不断分化,抑制中心部位的发育。

预防方法:加强菇房通风换气,改善环境条件。已形成珊瑚状的子实体,在幼小时立即将它刮掉,然后再行培养正常出菇。

3. 色泽异常型 病状:菇体色泽变黄,菌刺短而粗;有的子实体发红色,或幼菇开始到成熟均呈红色,其菇体味带苦。

发生的原因:主要因湿度偏低,常因秋、冬季节栽培,气温突降,子实体受到直流风刺激,菇体萎黄。变色的菇应区别病因。

预防方法:若是因低温引起的,则是安排好菌袋最佳的接种期,当地气温以不低于14℃为宜。升温办法:野外栽培可把盖膜盖密,中午气温高时通风,并把遮盖物排稀,引光增温。室内栽培避免通风直吹菇体上,在风口处的菇袋上盖上湿布,缓冲风速。

4. 萎缩霉烂型 病状:前期生长势正常,中间刺毛萎倒,形成皱缩;有的菇体变褐发霉。

发生原因:因温度过高,空气干燥,明显缺水,逐渐萎缩干枯

预防办法:应及时空间喷水,菇体上微量喷雾,使其恢复。如发现菇体霉烂,则为病害或霉菌侵袭,应加强通风降湿。已出现霉烂的,及时摘除,并局部涂抹3%的漂白粉水或1%石灰水,控制患处,避免蔓延。

(作者联系地址:福建省古田县城西过河路13号 邮编:352200)

猴头菇富硒生产关键技术 篇4

1 品种选择

应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 主要有猴杂19、猴头泰山—3、猴头猴冬、猴头3008、猴头泰山—4等。

2 栽培季节

长江流域适宜的栽培季节为当年10月上旬至翌年1月上旬。

3 场地选择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无有毒有害气体、周围300 m无各种污水及其他污染源, 符合NY5010-2002无公害栽培要求的环境。

4 培养料配制

4.1 培养料配方

棉籽壳98%、石膏和白糖各1%;或阔叶树木屑78%、麦糠20%、白糖和石膏各1%;或玉米秆粉80%、麦麸或米糠18%、石膏和白糖各1%。调料至含水量65%, p H值5~6。

4.2 科学施硒

4.2.1 培育机理。

猴头菇富硒生产是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原理培育的。在猴头菇生产过程中, 培养基中加入粮油型锌硒葆 (原粮油型富硒增甜素) , 猴头菇生长发育过程中, 把无机硒吸入猴头菇体内, 通过自身的生理生化反应, 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富集在猴头菇子实体中。经检测硒含量≥0.15mg/kg时成为富硒猴头菇[1,2]。

4.2.2 使用方法。

在拌料时施硒。先将粮油型锌硒葆21 g加5 kg水溶解, 并拌均匀, 然后与培养基充分混匀。一般每40kg培养基加入硒溶液5 kg[3]。具体施硒量根据培养基的数量按上述方法配制。

4.2.3 注意事项。

一是通过称重准确掌握培养基数量;二是硒溶液与培养基必须充分混匀;三是采收前20 d停止施硒。

4.3 装瓶 (袋)

先装棉籽壳等主料, 加等量水预湿, 然后加入其他辅养料拌匀, 用750 mg菌种瓶或14 cm×27 cm×0.045 cm聚丙烯塑料筒袋装料。料面压紧压平, 内部稍松。

5 灭菌接种

5.1 灭菌

高压 (125℃) 灭菌2 h或常压 (100℃) 灭菌10~12 h[4]。

5.2 接种

料温冷却至28℃以下时, 将瓶 (袋) 放入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接种。

6 发菌管理

培养室培养时每层架高30~40 cm, 室内事先用30%来苏水喷洒, 或高锰酸钾6 g/m3、甲醛6 mg/m3熏蒸待混合后产生蒸汽关闭门窗, 将已接种的菌瓶 (袋) 摆在架上, 室内保持20~30℃,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70%左右。培养菌丝时要遮光, 室内有弱光即可。30 d左右菌丝长满全瓶 (袋) 。

7 出菇期管理

7.1 开口

瓶栽猴头菇, 拔去瓶塞或去掉牛皮纸, 在封口塑料薄膜中央开一直径2 cm的圆孔即可;袋栽猴头菇, 开袋套上直径4~5 cm的套环。

7.2 控温调湿

菇房温度应保持在12~20℃, 以18℃左右最为适宜,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 每天用喷雾器向室内喷水3~4次。高温时, 要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 如菇顶部覆盖、通风换气、增加喷水次数等;低温时, 要加强增温、保温措施。

7.3 适当通风

猴头菇子实体生长在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条件下, 子实体个大、质紧、包白, 生长快、产量高, 菌刺长短适中, 商品性好、否则产量低, 甚至会出现畸形。因此, 应注意菇房的通风换气, 每天定时打开通风口。高温时, 多在早晚通风, 每次30 min左右;低温时, 可在中午通风, 经常保持菇房的空气新鲜[5,6]。

7.4 光照调节

猴头菇子实体虽然能在黑暗条件下形成, 但常会出现畸形菇, 而强光又不利于子实体的形成。一般以光照200~300 lx为宜。一般菇房要保证有一定的散射光。

8 病虫害防治

猴头菇病虫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控制化学防治的原则。主要虫害有菇蝇、菇蚊、螨类, 防治方法:在场地周围挖沟、在菇房安装纱门窗阻隔害虫危害, 禁止使用化学农药。主要病害有霉菌和细菌性基腐病, 预防方法:严格检查种源;保持环境清洁;发现病害及时清除, 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出菇期间禁止使用化学农药[7]。

9 及时采收

猴头菇要在子实体完全成熟前采收。标准是子实体大小基本长足, 坚实, 孢子还未发散, 菌刺1.0~1.5 cm长即可采收。采摘过晚, 则肉质松、苦味重, 不利于加工, 而且影响下一批菇的形成。采收后保鲜不可超过12 h, 也可晒干或60℃烘干, 再用双层塑料袋包装贮藏。

摘要:介绍猴头菇富硒生产关键技术, 包括品种选择、栽培季节、场地选择、培养料配制、灭菌接种、发菌管理、出菇期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内容, 以供参考。

关键词:猴头菇,富硒生产,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广仪.硒与人体健康[J].世界元素医学, 2006, 13 (3) :65-69.

[2]杨俊, 颜送贵.硒与全民补硒工程[M].香港: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社, 2009:33-41.

[3]邓正春, 郑海涛, 颜送贵, 等.富硒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M].海南:南方出版社, 2011:150-155.

[4]许云昭.种植业关键技术指南[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19-324.

[5]郭恩江, 李兴奎.猴头菇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 2011 (7) :28.

[6]蒋学杰, 孙瑞强.瓶栽猴头菇标准化培养技术[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 2011 (5) :43.

猴年吃点猴头菇 篇5

猴头菇的烹调方法多种多样,除了众所周知的猴头菇炖鸡汤,还可烧、炒、蒸、焖等。猴头菇可作为主料单独成菜或配合其他烹饪原料,荤素皆宜。推荐几款简易美味且营养的猴头菇菜肴,大家可以试一试。

猴头菇炒青鱼片 先把鲜猴头菇浸于清水中,挤干水分,切成薄片。再放入姜、葱、蒜熘炒青鱼片。快熟时倒入猴头菇,用大火翻炒至熟,加料酒、盐即成。青鱼富含核酸,可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与猴头菇配伍,不但清香滑嫩,味道鲜美,而且补气养胃,化湿利水,适合胃溃疡和水肿者食用。

红烧鸡脯猴头菇 猴头菇去掉针刺和老根,切成片。先炒鸡脯肉和猴头菇,变色后加冬笋、白菜等蔬菜以及调料,再用小火焖至肉烂,以盐和湿淀粉勾芡收汁即可。此菜荤素搭配,食材丰富,肉烂味香,特别适宜老年人食用,可帮助补脾胃、益气血。

猴头菇拌杂蔬 准备半斤猴头菇、黄瓜、胡萝卜、黑木耳等蔬菜。先把猴头菇和黑木耳放入热水中焯烫1分钟,捞出沥干水分。再把猴头菇和其他菜品放在一起,加入各种调料搅拌均匀。凉拌猴头菇色泽鲜艳,脆滑幽香。特别适合家宴食用,既减少了大鱼大肉的油腻感,并且开胃口、增食欲、助消化。

猴头菇粥 粳米用大火煮沸后,再将干猴头菇剁成糜糊状,以小火煨煮成粥,最后加葱、盐搅拌。粳米中的粗纤维有助于胃肠蠕动,缓解慢性胃炎。其与猴头菇煮成粥,口感滑润绵稠,是冬季调补脾胃的佳品。

桑枝屑适栽猴头菇菌株筛选试验 篇6

近年来, 广西桑蚕业快速发展, 据统计2005年广西桑园面积9.67万hm2, 到2009年桑园面积达到13.93万hm2, 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 年产干桑枝约100万t。经检测, 干桑枝含粗蛋白5.44%, 纤维素51.88%, 木质素18.81%, 半纤维素23.02%, 灰分1.57%, 营养丰富, 适合于多种木腐菌生产。因此, 以桑枝为原料栽培猴头菇, 不但可以利用废弃的桑枝, 而且可以解决食用菌原料紧缺问题, 提高资源利用率, 为蚕桑、食用菌两个产业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开发之路。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地利用桑枝栽培的猴头菇优良菌株, 为推广利用桑枝栽培猴头菇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菌株:猴头菇菌株6个, 引自广西本地、湖北、福建等地, 编号分别为H-1、H-2、H-3、H-4、H-5、H-6。

桑枝屑:当年桑叶采收结束后的桑枝, 粉碎、晒干备用。

1.2 供试配方

母种培养基配方:PDA加富培养基, pH值5.5左右。出菇培养料配方:桑枝45%, 棉籽壳32%, 麸皮17%, 玉米粉3%, 碳酸钙1%, 普钙1%, 白糖1%。

1.3 方法

1.3.1 母种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试验

从同步培养的6个菌株母种中取0.2 mm厚度, 大小为0.1 mm的接种块接种于90 mm培养皿的中心, 在25 ℃下培养, 待菌丝萌发开始吃料时开始计算时间, 10 d后测量菌丝生长速度 (mm/d) , 观察菌丝形态特征。

1.3.2 桑枝屑栽培出菇试验

采用17 cm×38 cm×0.05 cm的聚丙烯袋, 菌袋两头开口, 按常规操作制作菌袋、接种。每个菌株设3个重复, 每个重复50袋, 共900袋。接种后放在同一培养室内自然温度下培养, 待菌丝吃料2~3 cm后, 画线做标记, 然后继续培养10 d后测量菌丝生长速度, 并观察菌丝长势, 测量菌丝时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0袋, 共选180袋测量。菌袋现蕾后放在同一出菇室内出菇, 采收前3潮菇, 观察记录6个猴头菇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形态特征、子实体经济形状、生物转化率、产量等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丝生长比较试验

对6个不同猴头菇菌株分别在母种培养基、桑枝培养料进行菌丝生长比较试验, 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 无论是在母种培养基上, 还是在桑枝培养料上, H-4号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最快, 而且菌丝粗壮、浓密、洁白。在桑枝培养料上, 从菌丝形态来看, H-3、H-5、H-6菌丝细弱, 因此, 不适用桑枝栽培。从菌丝生长速度来看, H-1号在母种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较快, 为4.2 mm/d, 但在桑枝培养料上生长速度最慢, 只有3.88 mm/d, 且菌丝颜色是灰白色, 由此可见H-1号不适宜用桑枝栽培。因此, 通过菌丝生长比较试验, 筛选出适合用桑枝栽培的菌株是H-2、H-4。

2.2 出菇情况及产量比较试验

对6个不同猴头菇菌株进行出菇情况及产量比较试验, 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 H-4号菌株25 d可以长满袋, 出菇快, 15 d开始出现原基, 子实体经济形状好, 菇体大且圆整, 致密紧凑, 色白刺适中, 生物转化率为98.2%, 仅次于H-2号, 与其他菌株比较在1%水平上差异显著。H-2号菌株生物转化率最高, 为101.75%, 但对CO2比较敏感, 在通风好的条件下子实体大且形态好, 当室内环境CO2浓度稍高时, 容易出现分支或秃头畸形菇。H-1号子实体形态经济性状好, 生物转化率为91.6%, 次于H-4号, 但与H-4号差异显著; H-3号、H-5号、H-6号生物转化率低, 产量不高, 子实体的形态经济性状不理想, 而且H-3号菌株对CO2敏感, 当室内环境CO2浓度稍高时, 容易出现分支或秃头畸形菇。

3 结论

综上所述, 从菌丝生长比较试验得出适栽菌株是H-2、H-4;而从出菇情况及产量比较试验分析, H-4号菌株出菇快, 子实体经济形状好, 生物转化率仅次于H-2号, H-2号菌株生物转化率最高, 但对CO2比较敏感, 容易出现分支或秃头畸形菇。因此, 在供试的6个菌株中, 筛选出适合利用桑枝栽培猴头菇菌株H-4, 该菌株菌丝生长最快, 出菇也最快, 对环境适应性强, 产量较高, 子实体经济形状较好。

优质猴头菇生产技术 篇7

关键词:猴头菌,多糖,微波,提取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是一种珍贵的食用兼药用菌,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猴头菌多糖为猴头菌中的最主要的活性物质,研究表明,猴头菇多糖具有提高免疫力[1,2]、抗疲劳[3],抗肿瘤[4]、抗衰老、降血脂等生理功能,可广泛应用于医药及保健食品领域。目前,关于猴头菇多糖的研究多集中于药理方面,而提取工艺方面的研究较少,且主要为水提醇沉法,存在费时、耗能多、成本高等缺点。近年来,国内外已将微波技术成功应用于天然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提高了多糖得率,缩短了处理时间。本次试验采用正交试验对微波辅助法提取猴头菇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为猴头菇多糖工业化生产提供实验基础和科学依据。

1 实验

1.1 材料与试剂

猴头菇(市售),苯酚、浓硫酸、无水乙醇、石油醚、葡萄糖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与设备

MD6A微波样品处理系统(MD6A),北京盈安美诚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5100),上海元析仪器有限公司;数显控温水浴锅(GKC),上海浦东电理仪器厂。

1.3 实验方案

1.3.1 标准曲线的制作

以葡萄糖为标准品,采用硫酸—苯酚法[5]检测多糖含量。量取配置好的葡萄糖标准溶液0、2.5、5.0、7.5、10.0、12.5 m L分别置于50 m L容量瓶中定容,吸取上述供试液1.0 m L于试管中,分别加入5%苯酚溶液0.6 m L,摇匀,然后加浓硫酸3.0 m L,充分摇匀,置60℃水浴中20 min,在490 nm波长处测其吸光度,绘制吸光度—浓度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A=0.0211C-0.0126(r=0.9992)。其中A为吸光度,C为葡萄糖浓度(μg/m L)。

1.3.2 药材预处理

猴头菌原料干燥后粉碎经石油醚、乙醚脱脂,然后乙醇提取去除醇溶性杂质和单糖,残渣晾干备用。

1.3.3 提取工艺流程

研究酸液、碱液、中性水提取,确定最佳提取溶剂,研究发现水提法简单,提取效果也好,故用水作提取溶剂。称取2 g除脂后的药材,加入实验规定的水量,静置一定时间以充分润湿物料,放入微波提取器中,调节至合适的温度进行提取,达到实验规定时间后过滤,残渣继续相同条件提取两次合并滤液,浓缩至合适体积后测量多糖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1.1 提取时间的影响

由图1可知,当液料比设计为30∶1,温度设计为80℃,提取时间为15 min时,提取量最高。后提取量下降,可能是由于提取的时间延长破坏了多糖的结构。

2.1.2 液料质量比的影响

由图2可知,当提取时间15 min,温度80℃时,随液料比的增加提取量逐渐上升,在35后,提取率已变化不大,为了实验方便采取35为最佳液料比。

2.1.3 提取温度的影响

由图3可知,当提取时间15 min,液料比设计为35∶1,温度为70℃时,提取量已接近最高。

2.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以便得到更好的工艺条件,选择了4个影响因素:温度(A)、液料质量比(B)、提取时间(C)、提取次数(D),采用L9(34)正交表进行优化实验。从实验结果表2可以得到,在四个影响因素中提取次数对提取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提取温度的影响,然后是提取时间,最后是液料质量比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A3B1C3D3,即采用液料质量比30,在提取温度为80℃的条件下进行提取3次,每次提取20 min,最后合并提取液。为了验证实验的可靠性,按照正交实验得到的最佳条件进行三次验证实验,求得三次提取率的平均值为81.3 mg/g。

2.3 讨论

在传统中药制剂生产中,微波萃取技术与传统煎煮法相比较,克服了药材细粉易凝聚、异焦化的弊病,具有选择性高、操作时间短、溶剂消耗量少、有效成分得率高、不产生噪音、适合于热不稳定成分且能在短时间内灭活植物中的水解酶等优点,而且作为吸收微波最好介质的水也是中药提取的主要溶剂,因此微波萃取技术在中药提取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6]。但是微波萃取的缺点是不易自动化,缺乏与其他仪器在线联机的可能性,如果能在仪器设计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与检测仪器在线联机,微波萃取法将具有更光明的发展前途。采用该提取工艺不但提高了多糖的得率,同时也节约了溶剂用量并大大减少了提取时间,利于工业化生产,也对后续的纯化工作有利,但是由于所用仪器无法调节功率因此实验中没有考察功率的影响,但是由于固定功率已经很高,能充分破碎细胞壁,因此对结果影响应该不大,这在后续实验中也会进一步验证。

3 结论

经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获得了提取猴头菇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即采用液料质量比30,在提取温度为80℃的条件下进行提取3次,每次提取20 min,最后合并提取液并离心,取离心后的上清液,经过浓缩然后除掉蛋白杂质,最后加入乙醇进行醇沉,沉淀过滤洗涤,经过冷冻干燥便得到猴头菇粗多糖,最后提取量达到81.3 mg/g。

参考文献

[1]樊伟伟,黄惠华.猴头菇多糖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8,29(1):355.

[2]聂继盛,祝寿芬.猴头多糖抗肿瘤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03,32(2):107.

[3]杨雪,张海悦,张鑫,等.猴头菇多糖对小鼠抗疲劳作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5,13:368.

[4]刘晓霞,陈剑华,陈育民,等.八珍汤对TGF-fll抑制的T淋巴细胞增殖及其活化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9,25(11):1053.

[5]张进东,尹端端,罗国庆.当归多糖的提取及冲剂的制备[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5):220-221.

营养菌王猴头菇 篇8

猴头菇菌肉鲜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荤”之称。猴头菇的形状很特殊,它的子实体圆而厚,菌盖生有向上的须刺。猴头菇新鲜时呈白色,干后由浅黄至浅褐色。基部狭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远远望去似金丝猴头,故称为猴头菇。猴头菇的营养价值

猴头菇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7种是人体必需的。每百克猴头菇内含蛋白质26.3克,是香菇的两倍;每百克猴头菇含脂肪4.2克,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

猴头菇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胆固醇含量,具有提高肌体免疫力的功能,利于血液循环,可延缓衰老。猴头菇还可抑制癌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合成,从而预防和治疗消化道癌症和其他恶性肿瘤。猴头菇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丰富的多糖体,能助消化,对胃炎、胃癌、食道癌、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道疾病的疗效令人瞩目。

猴头菇的作用与功效

1.增强免疫功能

连续给小鼠腹腔注射猴头菌多糖2毫升/只。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明显提高,可促进溶血素生成,体液免疫能力增强。人适量吃一些猴头菇,也能够改善身体免疫力。

2.抑瘤作用

猴头菌具有抑制黄曲霉素对大鼠的致肝癌作用,减少肝切面的病灶数。食用猴头菇,可以降低肿瘤的发生率。

3.降血糖作用

实验表明,猴头菇多糖可降低小鼠正常血糖和四氢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也就是说,有高血糖的人群食用猴头菇,有助于血糖的降低。

4.延缓衰老

猴头菌丝体多糖和子实体多糖能显著增加果蝇飞翔能力,降低刚孵化果蝇和小鼠心肌组织脂褐质含量,并能增强小鼠脑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食用猴头菇,可以增强体质,有效减缓器官衰老。

5.抗溃疡作用

猴头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够抑制胃蛋白酶活性而促进溃疡愈合。食用猴头菇片有助于胃溃疡恢复。

6.保健大脑

猴头菇还是是益寿抗衰的新型营养健脑食品。近年日本学者提出,猴头菇含有大量的“D-葡聚糖”和神经细胞促生因子。这两种成分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再生,对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症有良好效果。

7.滋补功效

猴头菇不但能烹制美味佳肴,还能辅助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并具有滋补作用。另外,猴头菇的营养成分还能够滋养头皮,增加头发的光泽度。

8.促进食欲

猴头菇有增进食欲,增强胃黏膜屏障机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提升白细胞等作用。

猴头菇的泡发

1.用清水先将猴头菇表面的脏物洗净,除去根蒂放入盆内,加入30~40摄氏度的温水浸泡3~4小时,直至用手捏猴头菇无硬疙瘩时即可。切记不能用沸水泡发,水温超过60摄氏度会使猴头菇中的营养成分丧失,也会影响口感。

2.将泡发的猴头菇捞出,用手挤出猴头菇的黄水,再放一盆清水泡发15分钟左右,再挤出黄水。如此反复2~3次,用手指轻轻蘸一点猴头菇表面的水放在舌尖,感觉不出苦涩即可。

3.将蒸笼烧开,放入猴头菇。大火10分钟后转小火蒸1个半小时,也可先放入沸水加盖煮10分钟,再用小火慢慢焖煮1个半小时,直至猴头菇软烂为止。水一定要烧开才放猴头菇,因为这样才能利用高温迅速锁住猴头菇的营养成分和味道。

猴头菇虽好,但其泡发过程繁琐,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烹制方法,还会影响其口感。不过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出现了将猴头菇有效成分高度浓缩提纯的高科技生物制品。服用这样的产品,不仅省时方便,又能使猴头菇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达到治病祛病的目的。

上一篇:幽默广告图形创意下一篇:复方天麻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