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

2024-07-27

高考作文素材(精选十篇)

高考作文素材 篇1

1.凝缩素材, 取其一点。凝缩就是“挤干”素材中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水分”, 或舍去细节而概述总体, 或舍去总体而取其细节。往往只攻其一, 不及其余。写作时要根据文章的需要, 对有关素材进行剪裁、加工, 选取主干, 去粗存精, 进行定向叙述, 并且要深入挖掘;其余部分, 即使很精彩, 也应“忍痛割爱”, 绝不手软。请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汉有昭君, 不赂画工, 寂寂深宫她沉婉若水。修心如莲, 终得一日, 天理昭昭。她的倾城姿容醉了天子, 醉了使臣, 以公主之位和亲匈奴。识大体的智慧, 济苍生的胸怀, 沉着大气的风范, 令她成为一首绝唱。直至百千年后, 人们仍可从杜甫的吟诵中瞥见那一抹惊鸿的倩影, 惊艳了岁月。是什么让一位红颜以扶柳之态名留青史?是其内在的德。修心如莲, 凭自我价值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2015年高考湖南佳作《修心如莲》

作者引用了王昭君的例子, 却只攫取了人物“自我修行, 成就美德”的一面, 从而论证“人, 只有自我修行, 提升道德, 才能彰显价值”的观点。素材指向集中, 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2.同类叠加, 多人组合。面对作文题, 如果觉得使用单一素材不能有效论证中心, 那么可以将同类的素材有机地罗列在一起, 同类互补, 形成集团效应。或从相同角度来论证中心, 或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观点。如果能够做到点面结合, 构成有力的群例证明, 则会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同类叠加的素材要有共同之处, 风马牛不相及的材料不能放在一起使用;要有共同的指向性, 都指向并服务于中心;句式尽可能一致, 力求营造铺陈之美;防止杂乱堆砌, “摆事实”的同时还需“讲道理”, 要进行深入剖析。请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于是心诚者文如其人, 由笔尖到人心, 一脉相承, 原汁原味。“夜台无李白, 沽酒与何人”, 如诗仙者, 三分诗七分酒;“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如后主者, 感时伤人。“安然度过生命的秘诀就是与孤独签订体面的协议”, 如马尔克斯, 孤独哲思。

——2015年高考浙江佳作《文字之上》

为了论述“文如其人”的重要性, 文章列举了多则素材, 即李白的酒后赋诗、李后主的感时伤人、马尔克斯的孤独哲思, 这些经典素材都从“文如其人”的方面进行论证, 使得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正反对比, 对比映衬。在一些人物素材中, 有正面人物, 也有反面人物。写作时, 我们可以将有关联的正反两面的人物进行对比, 在对比映衬中表明自己的主张。“正反对比”主要分“同质对照”和“异质对照”两种。“同质对照”又叫“纵比”, 就是将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的不同情况进行对照, 是同中求异;“异质对照”又叫“横比”, 就是将两个存在差异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好坏优劣不言自明。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 互为映衬, 所以, 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鲜明的对比中, 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等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 从而使文章的中心更鲜明突出, 更有利于突出主旨。运用此法关键在于精选素材, 不能强作对照, 要有可比性, 要确立对照点。“异质对照”所选人物务必是截然相反或有明显差异的;对比映衬应该有主有次, 一般以正面人物为主, 反面人物为辅。如下面的文段:

回溯古代, 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 有“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 毕竟他们与天地伴, 与日月行。然而, 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 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 世界之本原, 树木之纲属, 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 以造福于人类, 以改造自然。……

再看现代, 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 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 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种种, 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 却哑口无言。那么, 让我们放下手机, 离开电脑, 走进大自然, 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 去感受“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2015年高考广东佳作《远近结合, 感受自然》

在以上文段中, 作者将古代人感受自然和现代人感受自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从而得出结论, 我们创新科技, 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 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 将二者相结合, 我们才能真正感知自然, 享受自然之美。

4.片段组装, 剪辑组合。这种技法又叫“镜头组合”, 即全文由若干个片段组装而成, 一个片段相当于一个镜头, 使文章结构呈现“块状叠加”的特点。每一个片段一个小标题, 或不设小标题, 仅用序号标明层次。虽是组装, 但必须用一根线贯穿每个片段, 使全文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每个片段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表现主题, 共同支撑文章的观点。素材的剪辑组合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强化功能, 具体组合类别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同向强化组合, 取相似素材组合, 使论述说明的对象更具广度和力度。二是异向强化组合, 异中求同, 异中求新, 取相反或相对素材组合, 形成前后对比, 呈现两种价值取向, 突出强调其中一种, 给读者以极强的震撼力。三是延伸强化组合, 取呈递进关系的素材加以组合, 将情与理一步步引向深入。如有一篇高考满分佳作《英雄兴亡论顾虑》的主体部分就由三个片段组装:

巨鹿

阴风怒号, 旌旗猎猎。身后, 是英勇善战的江东子弟;身前, 是如狼似虎的暴秦之师。刚毅的神情现于面庞, 沉重的铁戟握在手中, 神勇的乌骓跨在身下。项羽, 正面临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考验!

渡船, 早已凿沉了;铁锅, 早已砸烂了;粮草, 早已告急了;退路, 早已没有了。他知道, 此时此刻, 只要有一丝的顾虑, 推翻暴秦、解救苍生的大业就会付之东流。

“杀!”一声令下, 江东儿郎们如滚滚江水, 杀向对面的秦军!项羽一马当先, 斩将夺旗, 士气大振!他几进几出, 如入无人之境!终于, 威风八面的秦军土崩瓦解!

残阳如血, 战马哀鸣。流血漂橹, 伏尸无数。项羽威风凛凛, 环视战场, 得意之形, 溢于言表。

乌江

匹夫自有得意日, 英雄终有落魄时。

残破的战袍, 疲惫的身躯, 迟钝的乌骓, 乌江畔, 昔日叱咤风云的英雄项羽, 孑然一身。面对冰冷的江水, 他神情凝重。

“霸王, 小人乃乌江亭长。得知霸王战事不利, 特来接应!请霸王快快上船, 汉军快到了!”

“上船?呵呵。”项羽摇了摇头。

“霸王, 胜败乃兵家常事。对岸就是江东, 以霸王的声望, 携数万之众卷土重来, 又有何难?”

“卷土重来?想当年, 我率八千江东子弟, 推翻暴秦, 是何等的豪气!如今, 纵使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我又有何面目见他们?时不我与, 又何谈卷土重来?”

终于, 他拒绝了亭长的好意。身后, 汉军蜂拥而至。一阵力战, 仅汉军伏尸数百。

可是, 他不想再杀人了。利剑出鞘, 颈项处一道裂口清晰可见。 一个伟岸的身躯, 轰然倒地。

残阳如血, 乌骓长嘶。岸边, 汉军在疯狂瓜分他的身躯。

咸阳

咸阳城里, 刘邦频频举杯, 踌躇满志:“项羽为我所败, 是因为我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韩信、英布纷纷倒戈, 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 焉能不败?”座下文武百官, 无不连连称是。

韩信垂首不语, 心中暗忖:“假如项羽能勇敢地渡过乌江, 昔日落魄的汉王, 又能在此意气风发到几时呢?”

这篇文章很好地运用了片段组装、剪辑组合法。第一组镜头是“巨鹿之战”的画面演绎;第二组镜头是“项羽自刎乌江”的画面剪辑;第三组镜头由“咸阳城庆功”的画面组成。三组镜头, 集合了项羽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刘邦、韩信对他的评论, 共同演绎了项羽的英雄悲剧, 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大跨越, 使文章具有一种历史厚重感。同时, 三个片段的话题全都指向“顾虑”, 分别从“没有顾虑”和“顾虑重重”两个角度来论证。这种结构的好处是, 上下文无须过渡, 且一目了然。

5.点面结合, 拓宽深度。点面结合就是对一些经典的素材, 有的在“点”上铺开进行重点叙述, 有的则在“面”上进行一般性概述。这种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以一二例为主、其他例为辅,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写法。此法适用于考试时见到话题或题目后, 一时想不到那么多可用的事例, 这时, 可从想到的那些与论点相近或相一致的有限的事例论据中, 选择自己认为较典型、较全面的事例论据稍作详细叙述, 并加以挖掘, 与之相关的其他事例论据则可简笔带过作次要叙述, 从厚度与深度方面加强文章的力量。如下面的文段:

渴求物质的价值观念让人们深陷物欲横流的漩涡。当人们被物质生活绑架的时候, 人们也就束缚了生活的快乐, 每天愁苦于难以满足的无尽的物欲, 逼迫自己选择生命的弯路, 如陈希同、刘志军、周永康等, 走向毁灭的结局也正是因为人生价值不同选择就不同。

于贪官如此, 于社会生活亦是如此。当今社会, 众多本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深陷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的泥潭, 在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念里, 舍弃了精神的追求与渴望, 既失去了学术的灵感, 也丧失了生活的快乐。为了快速获得所谓的成功和名利, 他们放弃了自己本应该坚持的学术道路。……

——2015年高考山东佳作《价值观念决定选择》

文章通过“点”例——陈希同、刘志军、周永康, “面”例——众多本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深陷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的泥潭, 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比较全面而深入地论证了价值观念在选择中的重要性。

6.妙引名句, 画龙点睛。围绕写作话题或中心题旨, 利用比较多的名言名句, 去组织文章结构。搜索一下记忆, 我们会发现, 名言精炼, 歌词新鲜, 俗语流行, 以这些作为写作素材, 在文章中巧妙引用古今中外哲人、名家箴言、警语或古代诗人的佳词丽句作为内容, 必能使文章意境深邃, 回味无穷。写作时可以直接引用, 也可以间接引用;可以全部引用, 也可以局部引用;可以浓缩引用, 也可以扩充引用;可以点化引用, 也可以组合引用。如:

由此观之, 过分的强硬与柔软都会导致人格缺憾的产生。真正和谐的自我, 应当如稼轩一样, 有“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铁血豪情, 亦有“看美人头上, 袅袅春幡”的刻骨柔情;应当像龙应台一般, 有与儿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慈母情怀, 又有愤而质疑“中国人, 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浩然正气。生而为人, 我们既要有对大是大非的恪守, 又应有对小情小爱的珍视;既要坚守住自己的人生准则与态度, 又应有对风花雪月灵敏感知的能力。

梁晓声有言:“以敢憎而与可憎较量, 以敢爱而捍卫可爱。以与可憎之较量而镇压可憎之现象, 以爱可爱而捍卫可爱在我们生活中的发扬光大。”善哉斯言!必要的强硬, 才可守住所真爱的柔软;适当的柔软, 方可凸显出真正的强硬。柔软与强硬虽泾渭分明, 但并非南辕北辙, 事实上, 他们相傍相依。

——2015年高考上海佳作《刚柔相济》

高考作文素材 篇2

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高考作文素材“莫言”

高考作文一直都是学生们热议的话题,高考语文作文预测之莫言有关作文素材,供大家学习参考。

“今年高考肯定要考莫言!”很多学生都猜测。

于是阅读莫言的小说、了解莫言的生平故事也成了很多高三学生高考准备的必要部分。

若是“莫言”走进2013高考考场,会考些什么呢?

我也在思考琢磨这个问题——

我个人观点:关于莫言的话题有可能在文学作品阅读或者作文中设题。但是应该只是会以试卷材料的形式出现,而不是把作家本身作为考题出现,所以会仅仅只是材料,这和选择其他作家的作品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学生要提高的是自己解题的能力,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莫言这个人身上,作家不是重点。

如果考到莫言,最大的可能性会在作文上,有可能从三个方面来考学生,第一:让学生来分析中国人为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二:一个人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总会取得成功,以此作文,第三:就是讲故事的魅力,因为莫言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如何学会讲故事,用语言的魅力来折服人。

如果他真考这些,我们又该为莫言做些什么准备呢?

一、首先要关注莫言的精神内涵。

“莫言认为,在小说中要保持真正的民间立场和视角,就要求作家丢掉知识分子立场,要用老百姓的思维来思维,否则,你写出来的民间就是粉刷过的民间,就是伪民间。他在谈到《四十一炮》时说道:因为本书是用罗小通的口吻诉说,作者深藏幕后,或者说,在这本书里,没有作者的思想。而罗小通的思想,罗小通对老兰的矛盾心态,正代表着民间的标准。老百姓有自己的是非观念,也有自己的道德标准。比如说往肉里注水,我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那是深恶痛绝的,因为这种肉会损害我的健康和利益,但从罗小通和老兰的角度看,那就是注水有理。你如果不注,别人也要注。农民往肉里注水,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是诸多****现象中的一个现象。这跟出版行业中的盗版、制药行业中的假药、医疗行业里的红包、官员们的假数字和贪污腐化等是一样性质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人都是害人者,人人都是受害者。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需要痛苦。”

二、读一些莫言的短篇小说,了解他曾获得矛盾文学奖后的获奖感言。

许多人也问我这部小说到底写什么的,我说写人,写姑姑这样一个从医50多年乡村妇科医生的人生传奇,她的悲欢离合,她内心深处的矛盾,她的反思与忏悔,她的伟大与宽厚,她的卑微与狭隘,写出她的职业道德与时代的对抗与统一,写的看似一个人实则是一群人。《蛙》其实也是写我的,学习鲁迅,写那个躲在旗袍里小时候的我,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写他们、写外部事件,这次写自己、写内心,是吸纳心情、排除毒素,揭露社会阴暗面容易,揭露自己内心阴暗困难,这是人之常情。作家写作必须洞察人之常情,但又必须与人之常情对抗,因为人之常情经常制造罪恶。在《蛙》中我自我批判的彻底吗?不彻底,我知道今后必须向彻底的方向努敢对自己下狠手,不仅仅是忏悔而是剖析,用放大镜盯着自己写,盯着自己写也是盯着人写的重要步骤。得了茅盾奖当然是好事,但得了奖则忘乎所以是可耻的行为,必须清楚的知道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好小说还没被发明出来,要把目光往那个方向看,盯着那个在荆棘丛生没有道路的地方,那里有绝佳的风景,那里有伟大的小说在向我们招手。

最后感谢中国,感谢读者、感谢评委,感谢那些批评过我、表扬过我的朋友们。感谢那些用他们的真诚情感不断激励我写作的朋友们!

三、了解莫言的生平事迹。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祖籍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生死疲劳》和《蛙》这两部作品所具有的罕见的宗教情怀,使它们超越了中国作家同行,而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行列。莫言的业绩,也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四、了解人们对于莫言的评价。

1.莫言的历史观,以及富有神话性、传奇性的叙述文体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我感到莫言文学的起点,那就是对在挫折中却顽强生活下去的人的关注。

莫言依然是属于 相信‘文学’力量的作家。

—— 【桑岛道夫】(日本静冈大学副教授、中国文学专家和翻译家)

2.莫言的作品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南美大文豪马尔克斯,联想到他是在模仿马尔克斯的作品。但实际上,莫言不是模仿马尔克斯,莫言对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在结合幻想和现实方面他甚至超越了马尔克斯。——【谢尔.埃斯普马克】诺奖评委会主席

3.对我而言没有更幸运的候选人了,他的获奖毋庸置疑,他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作家,可与福克纳比肩。然而,莫言也让德国文学界见识到中国文人自相矛盾、难以捉摸的特性,也有论者认为这再次表明中国超过想象的复杂面向,德国社会需要改变对中国的陈词滥调和刻板印象。——【马丁·瓦尔】德国当代文坛大家

4.莫言的文学作品令我们想起两位熟悉的作家,我们仿佛是在同时阅读卡夫卡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安赫尔·费尔南德斯】西班牙凯拉斯出版社创始人

5.莫言在长篇和短篇小说中描绘了中国纷乱而复杂的农村生活,常常采用丰富的想象——动物叙事者、地下世界、神话故事元素——让人联想起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纽约时报】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

6.莫言的作品在很多方面来讲都是独一无二的,并将其与威廉福克纳、狄更斯和拉伯雷相媲美。莫言的文学作品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透视了一个独特的环境。——【Peter Englund】瑞典文学院终身秘书

7.一九五五年出生于中国北方一个农民家庭的莫言,借助残忍的事件、魔幻现实主义、女性崇拜、自然描述及意境深远的隐喻,构建了一个令人叹息的平台。——【约翰萰湓代克】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

8、莫言回避文革后的现实是中国体制内作家的通病,难以避免。

——《中国当代文学评论》

五、了解莫言诺奖授奖词

瑞典文学院诺奖委员会主席瓦斯特伯格:

尊敬的国王和皇后陛下,尊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女士们先生们,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在这些民间故事中,驴与猪的吵闹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量。

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他基本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中国20世纪的疾苦从来都没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写:英雄、情侣、虐待者、匪徒--特别是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母亲们。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 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

中国历史上重复出现的同类相残的行为证明了这些苦难。对莫言来说,这代表着消费、无节制、废物、肉体上的享受以及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才能超越禁忌试图描述。

莫言的故事有着神秘和寓意,让所有的价值观得到体现。莫言的人物充满活力,他们甚至用不道德的办法和手段实现他们生活目标,打破命运和政治的牢笼。

《丰乳肥臀》是莫言最著名的小说,以女性视角描述了1960年的大跃进和大饥荒。他讥讽了革命伪科学,就是用兔子给羊受精,同时不理睬所有的怀疑者,将他们当成右翼。小说的结尾描述了九十年代的新资本主义,会忽悠的人靠卖化妆品富了起来,并想通过混种受精培育凤凰。

莫言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虽然无情但又充满了愉悦的无私。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精彩。作者知晓手工艺、冶炼技术、建筑、挖沟开渠、放牧和游击队的技巧并且知道如何描述。他似乎用笔尖描述了整个人生。

他比拉伯雷、斯威夫特和马尔克斯之后的多数作家都要滑稽和犀利。他的语言辛辣。他对于中国过去一百年的描述中,没有跳舞的独角兽和少女。但是他描述的猪圈生活让我们觉得非常熟悉。意识形态和改革有来有去,但是人类的自我和贪婪却一直存在。所以莫言为所有的小人物打抱不平-从日本占领到毛泽东的错误到今天的疯狂生产。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了中国和世界么?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力度压过大多数当代作品。

瑞典文学院祝贺你。请你从国王手中接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将虚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六、了解莫言的经典语录

1、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

2、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了十六个年头。

3、因了命途中的你们,我才没有荒芜了青春。

4、我把你们的故事收入我的音筒,放在生活之上,我的记忆之下,5、提笔伏案之年,窗边,是心灵奔向青春的黑色河流,突兀的世界。

6、有些人,在不经意间,就忘了;有些人,你想方设法,都忘不了。

7、我总喜欢逆着时光,寻找我青春的足迹。

8、当笔下肆意挥洒的心情化为文字,我将用它记录永生。

9、黄昏是青春短暂的悲伤。

10、所以,兵荒马乱也要轻装简从。

11、回首,才看见我们是以快乐的心情写悲伤的青春。

12、满腹经纶是黔驴之技,易于迁延与迟滞。

13、当时光碾过青春,我将以快乐注解悲伤。

14、在年生里,我们因无知荒唐而美丽。

15、年月里,五味杂陈。

16、把每一个句子后面加一个完结的句号,记作虚无而迷惘的守候。

17、久远是迷途里酝酿的酒,愈陈愈香。

18、安然的在被窝中躺过一世春秋,浑噩自知。

19、极度的顺从是悖逆。

20、呆坐在眼睛里的空洞和茫然,凝结成氤氲的哀伤,在青春的天空渐渐延伸和漫散。

21、我们总是以诗般的语言刻画自己在青春的罅隙中的那般狼狈。

22、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经归来,归来无望。

23、月光下,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纪念我死去的友情和迟到的爱情。

24、因此,在那个习惯于悲春伤秋的年代,你陪我看了多少个日薄西山的景致,我陪你看了多少个破晓阑珊的夜,我们彼此静默的坐着,不言朝夕。

25、即使世界遗忘了你,也总会有那么几个人在你生命的伊始之日,道一声:生日快乐!

高考作文素材 篇3

“问文哪得妙如许,惟有素材活水来。”愿广大考生厚积薄发,活学活用,以期文思如泉涌,挥笔若行云。用生花妙笔,绘锦绣前程。

低下一寸,高看一眼

□田 野

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婴有一位车夫,名叫吕成。吕成不仅驾车技术好,而且身高八尺,威武雄壮。又因为是给丞相开车,掌握着丞相的方向路线,因此仆随主贵,吕成的心里常常有一种满足感、自豪感和优越感。有了这种感觉,吕成在同行面前往往自觉高人一等。

这天,吕成下班回家,看到妻子正在收拾衣物,准备出门。吕成问:“老婆,你这是要去哪里?”妻子答非所问地说:“我要与你离婚!”吕成诧异了,瞪大眼睛问:“难道家里没有钱了吗?”妻子说:“不是!”吕成又问:“难道我不够威武吗?”妻子说:“不是!”吕成说:“我长得好,又有钱,你为什么要与我离婚呢?”妻子说:“因为你的头昂得太高啦!”

原来,吕成这天驾着马车从自己家门口经过。妻子偷偷从门缝里观看,看到丞相晏婴坐在车上,面部表情非常深沉,态度谦卑。而自己的丈夫吕成,挥舞着马鞭,趾高气扬,一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傲神态。

妻子说:“晏婴身高六尺,做了齐国的丞相;而你身高八尺,只做了一个车夫。晏婴贵为丞相,却谦虚谨慎,就连平头百姓他也敬重有加;而你只是一个为丞相开车的车夫,却趾高气扬,常常看不起这个,瞧不上那个。你若不把你高傲的头低下一寸,估计你的死期也不远了。与其将来陪你上刑场,不如现在早点离婚,还能保全我的性命!”吕成一听,惊出一身冷汗。自此,吕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仅工作兢兢业业,而且态度谦虚,对人敬重有加,就连说话的声音也放低了许多。

晏婴很快发现了吕成的变化,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便对他高看一眼。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晏婴觉得吕成的品德和才能可以独当一面,就推举他做了大夫。自此,吕成从驾车的人变成了坐车的人,这真是“低下一寸,高看一眼”呀。

适用话题:狐假虎威、谦卑和傲慢、自省

(张晓玛荐自《渤海早报》)

铁匠请教孔子

□李晓燕

春秋时期,楚国都城里有一个铁匠,他的手艺精湛,无论打造兵器,还是制做农具,都供不应求。看自己的手艺这么受欢迎,铁匠便让他的儿子跟自己学打铁。

对于自己的儿子,铁匠毫无保留,几十年的经验和盘托出。而且,为了让儿子学得更快,少走弯路,铁匠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儿子如何炼铁,又如何打磨成型。在父子俩的齐心合力下,打造出的每一件铁器都很精美。

流光飞转,儿子很快成年。老铁匠便打算着让儿子在都城里再开一家铁匠铺,去独立谋生。他认为凭儿子的手艺,绝对有这个实力。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儿子的铁匠铺开业没多久,非但没有生意兴隆,反而受到很多人指责。人们都说,他的儿子打造出来的铁器常会有一些瑕疵。无奈,儿子的铁匠铺只好半途夭折。

对此,铁匠除了悲戚,更有疑惑,他教得认真负责,儿子学得也是努力刻苦,怎么会没有学成呢?

有一天,大教育家孔子来到楚国,铁匠早闻孔子善于育人,便找圣人解惑。

孔子听了铁匠的疑惑,便问他:“你可是一直手把手地教他找铁?”铁匠点头。“在你手把手地指点下,他是不是一次都没有出过错,打出来的铁器都很完美?”孔子又问。铁匠又点了点头。

两个问题问完,孔子捻须而笑,说:“问题就出在没有出过错上,你总是把手把手教他如何把铁器打好,一点出错的机会都不留给他,他怎能学得精?要知道,练好一门技术,需要好的经验,更需要错的教训呀!”

孔子说完,铁匠明白了,原来是自己太心急了,不想儿子走弯路,便手把手地不让他出错,反而是让儿子走上了弯路。

适用话题:弯路、挫折、吸取教训

(罗中杰荐自《生命时报》)

画一百头骆驼

□赵元波

唐伯虎早年曾以画扇为生,他画技超群,家喻户晓。一天,有人要求唐伯虎在扇面上画出一百头骆驼,画得出的话,愿出三倍价钱购扇;若画不出,就要白拿走三把上等的扇子。

这分明是刁难,可唐伯虎也不恼,提笔就在扇面上画了起来,只见他画了一片沙漠,又画了一座沙丘,扇面就快填满了,也没画出一头骆驼来。来人看了,不免得意:区区方寸之间,怎能画出一百头骆驼来?看来是赢定了。

不料,没过一会儿,唐伯虎把笔一搁,说画完了。那人一看,唐伯虎在山丘的左侧画了一头骆驼的后半身,前半身被沙丘挡住了;在沙丘的右侧,又画了一头骆驼的前半身,后半身藏在沙丘后。

那人说:“明明只有两头骆驼,还有九十八头没画呢!”

唐伯虎说了声“莫急”,又拿起笔,在画旁题了一首诗:“百头骆驼绕山走,九十八头在山后,尾驼露尾不见头,头驼露头出山沟。”来人哑口无言,只得服输。

一座沙丘,藏起了九十八头骆驼,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适用话题:变通、灵活思维

(胡东风荐自《故事会》)

给目标一个斜坡

□高 翔

在英格兰巨石镇,一根14米高的石柱顶端,架着一块40吨重的巨石。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远古时代,人们是如何把如此大的巨石搬到石柱上的呢?考古学家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当时人们采取的是土屯法,即在石柱的一侧垒土,使“地面”高至与石柱顶部齐平,并与地面形成一个斜坡,用累土的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高度,最终把巨石推到了石柱的顶端。

对于高大的人生目标,当我们无法直接实现时,也不妨给目标一个斜坡,给目标一个缓冲的坡度,缓冲的时间,缓冲的距离。在这个缓冲的过程中,不断在脚下“垒土”,打牢我们事业的基础,垫高我们的能力和水平,直至抵达我们目标的高度。

给人生的目标一个斜坡,看似走了弯路,实则是我们抵达目标的一条智慧而最有效的捷径。

适用话题:累积、基础

(陈光生荐自《百姓生活·上半月》)

高考作文素材 篇4

很多同学都喜欢在高考作文中使用课本素材,然而,在运用过程中因不会巧妙地“转弯”,以至于阅卷者认为该考生“只会死搬硬套,而没有开阔思路”,从而无法获得高分。其实,真正聪明的考生,能够将课本素材运用得恰到好处,并且巧妙“转弯”,为其赋予厚度。在此,我们就向大家介绍几种课本素材的“转弯”技巧,助大家轻松夺分。

“转弯”方法一:由此及彼

方法解说:由一则课本素材联想到多则课本素材,共同使用。

所以我要说的是:浅阅读,我们要乐意受之,完美用之。于午后捧一杯香茗,微风拂过,翻起页页泛黄的扉角,感受书的香蕴,这是何等惬意!是这传人经典,授人美德的书教会我们孔子的谦虚为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鲁迅傲骨呐喊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昂扬沸腾的革命情结,激励着多少热血青年,鼓励着多少澎湃的心;是这豪放与婉约的孪生姐妹,教我们吟唱出易安的种种凄迷:“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教我们审度了东坡的傲岸不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的,这人类的精神食粮,母语的浑厚精髓,我们不能遗弃,他是我们沸腾的热血,是我们不能丢的根。所以,那些斜倚在书店一角,默默地读书,不知天黑的日子不能丢,如果你丢了,要虔诚地捡拾那些日子。

(《“小议”浅阅读》)

名师点拨:文章在分析浅阅读的状态和作用时,由孔子的谦虚为德,联想到鲁迅的傲骨、易安的凄迷、苏轼的伟岸不羁。引用如此多的课本素材,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又诠释了人物的品性,更点出了浅阅读的无穷乐趣,可谓一石三鸟。

“转弯”方法二:自然延伸

方法解说:由课本素材的内涵,联想到一个具体的“话题”,继续拓展深度,并联系非课本素材进行分析。

还记得隐藏在时间过往深处的刘兰芝,那位令后人叹息的美丽女子。在黑暗世界的漫漫长夜中,她以自身的美丽坚强与宿命抗争。那清池中层层的涟漪,是一个女子对爱情的忠贞,是一个不屈的灵魂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举身赴清池”这种凤凰涅槃式的悲壮,在那一瞬间穿越生与死,绽放爱与恨!

时间在流逝,但她的忠贞不减,坚强不减。我对她的敬仰,便为我的使命增添了一份高贵的坚强。

时间在流逝,但他的惆怅却丝毫未减。我希望自己能够替他保留那份孤傲,那份不羁,那份忧国忧民的伤感。我希望纳兰容若能够陪伴我的成长,为我指引方向。

还记得当时的那种心痛,仿佛当时的泪水仍在我脸上。我久久不能相信我所敬爱的史铁生,那位坐在轮椅上却异常高大的人,离我们远去。“死亡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这是他对自己说的,也是对我们说的。这份淡然与豁达,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用残疾的身体,表达出最丰满的思想;他用睿智的言辞,照亮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时间在流逝》)

名师点拨:由刘兰芝的素材,引出“时间在流逝,忠贞不减,坚强不减”的话题。选材典型,古今结合。文章既选择了纳兰容若等古代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又选用了2010年去世的当代文学大师史铁生的例子,古今结合的选材方法既具有典型性,又富有时代感。

“转弯”方法三:反驳课本

方法解说:课本素材就一定是正确的吗?考生可以对此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联系自己的课外阅读素材,进行佐证。让文章变得立体起来。

中国历来奉儒家为经典,而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入世观。自古以来的隐士很多,他们真的从刚开始就安身立命于乡村野外吗?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隐逸之风大行是在魏晋时期,这与当时战乱频仍特别是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的形势有关。知识分子一旦卷入门阀氏族斗争的旋涡,就很难自拔。魏晋以迄南北朝,因卷入这种政治风波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大名士就有:何晏、嵇康、张华、潘岳、陆机、陆云、郭璞、谢灵运、鲍照等。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远离政治,避实就虚,探究玄理,乃至隐逸高蹈,就是其表现。这些隐士真的有难言之隐,他们的“隐”就是明哲保身。

与其说贤人自隐,不如说那个社会欲望、贪婪的加剧,让一些贤达的文人墨客感到这个世界正在堕落。因为努力想改变世界却无能为力,只好以隐居的方式来对抗世界!难道陶渊明不想为人民办事吗?他想,可是他的确改变不了什么,失望大于希望,所以隐遁自然,陶然忘机;范蠡难道不想继续为皇帝佬儿卖命?只是这个世界人的嫉妒心、猜忌心太重,因为整个世界都在沉沦,所以人人自危。范公只好偕西子逍遥游!

(《谈隐士之隐》)

名师点拨:本选段反弹琵琶,作者认为“隐”是消极逃避,明哲保身,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在对“隐”的一种内涵进行构思时,不仅引述有关陶渊明的课本素材,而且引述了嵇康、张华、范蠡等相关课外素材,再对原素材进行拷问,使文章更有意蕴。

“转弯”方法四:联系热点

方法解说:谁说课本素材不能和热点联系?现在很多热点与课本素材上的经典有关,譬如鲁迅文章退出教材,我们就可以联系在教材中出现的鲁迅的文章,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他没有李白的那份豪气,但有着一份独一无二的坚毅。在时间面前,他没有低头,他的那种坚毅让时间记住他,让后人也记住他。他惨遭宫刑,痛不欲生,但完成了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面对时间的流逝,面对人生的苦难,他选择跌倒后站起来,选择与时间搏斗。他成功了,没有被时间的潮水冲走,没有被时间的海洋淹没。他站起来是一尊雕塑,他倒下去是一座丰碑,让我们铭记他的名字———司马迁。

宋文骢,一个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名字,他是我国歼10战斗机的总设计师,当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无人知晓的设计师。但他心存斗志,有一颗热血沸腾的心,他不甘为时间所湮没,他将自己几十年的心血融入战机,五十载春华秋月,二十年丹心铸剑,长剑出鞘,直指苍天,震惊寰宇。宋文骢将自己的心血与灵魂都熔于祖国的蓝天卫士,在时间流逝中,他把握当下,战胜困难,在时间长河中留下自己迎风搏击的画面。

(《时间在流逝》)

名师点拨:文章以司马迁素材为例,阐释了这样的一个道理:时间在流逝,只有把握自己,方可把握人生。作者对事例的分析比较到位。文章又引述宋文骢的热点素材,文章正反结合、古今相照,且有引证,增强了说服力。

“转弯”方法五:同类挖掘

方法解说:如果课本中出现了肖邦,那我们完全可以避开“课本中的肖邦”不谈,而谈“我们认识的肖邦”;也可以既谈“课本肖邦”,也谈“课外肖邦”,显得知识面极广,素材积累极丰富。

苏东坡,豪气冲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也曾面临过弯道,从仕途的高峰跌落到低谷,从皇帝、太后都欣赏的才子变成倒霉的贬往黄州的迁客。但黄州这个弯道,这个在众人眼中的荒凉小镇,给苏轼带来人生的坦途。在黄州,他感到难言的孤独,正是这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人生的浮华。他勇敢面对,开始寻找人世间的大美———山水,开始寻找人世间的大哲———先贤。所有这一切不顺与苦难,反而使他彻底脱胎换骨,使他真正走向成熟。于是,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诞生了。

你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你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你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你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长存民间;你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你刮起的一阵阵东坡风比任何潮流都来得猛烈,来得厚实!

(《站在文学的门口》)

名师点拨:苏轼坎坷的人生因作者笔调的灵动、思考的独特而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不仅介绍了苏轼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课本素材,也叙述了有关“东坡肉”等课外素材,使苏轼形象光辉夺目。

高考作文素材名言素材 篇5

2. 我宁愿个人孤独地去经历人世的**,去尝切生活的苦味,我不要安慰和同情,我却想把安慰和同情给别的人。我已经这样地过了几年,这种生活不定是愉快的,但我过得还好。——巴金

3. 孤独——已经死去的一切仍存在于我们心中的一座活坟墓。——雷尼伦

4. 我走上了一条比记忆还要长的路。陪伴着我的,是朝圣者般的孤独。我脸上带着微笑,心中却充满悲苦。——切·;格瓦拉

5. 假如你在世界上是孤独的,完全孤独的,你就把这种孤独用作你的安慰和你的力量。——霍德华·;法斯特

6. 女无美恶,入宫见嫉;士无贤肖,入朝见妒。——司马迁《史记》

7. 妒忌奴役着卑微的小人,却唤起学者或勇者的竞争。——[英国]蒲柏《人论》

8. 不要让嫉妒的蛇钻进你的心里,这条蛇会腐蚀你的头脑,毁坏你的心灵。——亚米契斯

9. 那些把嫉妒和邪恶作为营养的人,见了最好的人也敢去咬一口的。——(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

10. 我们始终孤独,只需要陪伴,不需要相爱!——安妮宝贝

11. 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歌德

12. 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纪伯伦

13. 女人的嫉妒大多与容貌、衣着和财产等有关,男人的嫉妒则与才能、智慧和力量有关。——池田大作《女性箴言》

14. 嫉妒他人的幸福的人,也往往是将幸福当成了成功。……从其本质上说来,成功容易招致别人的嫉妒。——(日本哲学家)三木清

高考作文素材的积累与应用 篇6

一、培养意识,形成习惯

学问贵在“积”。对于写作而言,厚积才能薄发;胸藏万汇,方能吞吐翕张。从何处厚积?细心观察,留心体会,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观察事物,从大自然中寻找生活的真谛。搜寻生活的每一角落,正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自有一片灿烂的天地,一方无尽的宝藏。

巴金在《文学生活五十年》中说:“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中国社会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写作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白居易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正是如此。人的一生,时时感知着生活,它们为我们提供着最鲜活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关心时事、国事,了解时代特点,摸准生活的脉博,跟上潮流前进的步伐,会比被动地、零散地积累材料高效得多。

有效的信息从哪里找?报纸、杂志、电视、网络有大量的合适素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皆可关心;诸如食品安全、广州恒大足球现象、小悦悦事件、美国航天飞机整体退役、黄岩岛事件,最新发明和发现,社会热点、名人事迹、时尚动态、影视作品、文化交流等无不可入文。要求学生在阅报的时候、看电视的时候、上网的时候多思考、多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和积累素材的习惯,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了解“虎照”新闻,可联系诚信、科学观念,观看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可体验团结、创新精神。如此,下锅的“米”便不难找到。

我指导学生写随感笔录、心得体会。指导他们透过一点点生活浪花,窥及市井百态,了解人生大舞台,明白生活底蕴。学生处于敏感的年龄阶段,他们对生活往往有许多独特而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恰恰是在激情驱动下的刹那火花,如果不及时把它记下来,也就瞬息即逝,因此应该要求学生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把每天新颖而独特的感受都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就为考场作文建立了一个丰富的素材库。

二、联类引申,调动素材

社会瞬息万变,信息纷繁芜杂,若寻找不得法,别说充分调动素材,反而可能让自己“眼花缭乱”而迷失其中。老师要加强“采蜜”方法的引导。那么,该如何让学生炼就“慧眼”?可采取“联类引申法”。

引申,顾名思义,一定要“引”,但更重要的是要“申”,不能只停留在所引事例和义理上。所谓“联类引申法”,是指从某一新闻、信息中触发个人思绪、积极调动素材库里的相关材料,引申深化开去,将原本可能很不起眼的素材经精心“调配”后,让其焕发出一般人意想不到的别样光彩,从而达到鲜、活的目的,成为作文的亮点。

比如,《中国青年报》曾有一则图文简讯:银川市科技馆启动“科技进校园”活动,图示为“机器人进小学校园”。面对这样一则毫不起眼的“边角”新闻,我指导学生从科技角度和意识角度去处理材料,挖掘适合题意的内涵:由这则新闻联想到不久前举行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得到了国内外众多高校的关注、参与并取得了多项价值不菲的成果);再进一步联想到我国航天史上划时代的壮举天宫神舟太空交会对接成功,从而可以深化得出一些结论:国家乃至民众的科技意识正在快速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不断加强;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在人民心中与日俱增。这样,原本看似很难进入文章的“石质”素材便为慧眼选中甚而至而成为“金玉”了。

联类引申关键是要抓好、抓紧触发点,并进行深思扩散。苏轼作诗有个经验是“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再难摹”,移至作文也是一样的。另外,触发点一定要抓准确,只有触发点准确了,道理才能说得清,引申发挥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才能顺畅地进行借题发挥,才能有的放矢。联类引申的触发点角度要小,切入的口子要小,就好像“定点爆炸”一样,才会有强大的爆破力;但要站得高,只有站得高才能切得准,切得深。

三、分类“贮存”,合理使用

素材的积累必须要整理分类:要时常浏览记诵;要对素材进行发散思维。最后一点尤为重要,它可以使我们的素材成倍地增长起来,还可以使许多素材“化腐朽为神奇”,翻出无数新意来。

拥有、挑选后,还要学会分类“贮存”,合理使用。老师要重视“酿蜜”的辅导,对学生“采来的蜜”,教师要鼓励学生及时“酿成蜜”,运用到写作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将泛读与精读、随意浏览与专题材料的搜集结合起来,让学生以全新而又独特的视角有意搜集建立一些素材库,如重大活动题材、道德修养题材、环境保护题材、人际交往题材、爱国题材等。如可将“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袁隆平归入到“个人修养”类;将钱学森、“神六”“神七”航天集体归入到“爱国”类;将温州动车组追尾事故的责任人和冒死拦车的收破烂老人归入到“社会”类等等,使素材库形成网络化。归纳贮存时可详可略,但都要遵循“真实、客观”原则。使用时可同类并举,可正反对举;可详尽举例,亦可概括举例。要求要分析到位,注意合理性、针对性和适用原则,准确反映题目要求和文章主题。

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由无目的关心生活到有意识注意社会生活,由害怕写作到樂于动笔、勤于动笔。最主要的是,学生在写作时不再无甚可写、下笔无言,或言必屈原、司马迁等人。他们已能把自己平时的积累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熟练地将历史类、时事类等各种类型的素材糅合起来,写作出不错的文章甚至文质兼美的佳作。

学生勤于“采蜜、酿蜜”,养成了积累素材的习惯,写好作文并不是难事。学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主动意识,就能善于发现大量鲜活的社会性强的素材,就能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分析能力,进而培养创新思维。将生活中的“石”点化成“金”成“玉”,进而雕琢成“器”,在写作时就能达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之功效,当可避免无“米”之虞。

高考作文素材 篇7

一、材料作文之材料运用

在材料作文中, 材料是文章观点的重要载体, 学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进行写作, 离开材料, 观点则游离、架空。在考试中, 作文失分的一大因素就是对材料运用不恰当。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其一, 抛弃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 脱离材料, 信马由缰, 结果往往离题万里。其二, 引述太晚, 出现在中间甚至结尾。阅卷老师不能明晰地把握作文观点。其三, 抄袭材料。没有改动地大段移入, 就是一种机械的抄袭。

材料作文必须要针对其材料的重要性, 采取有效的写作策略, 才能提升学生的作文质量, 材料的运用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提炼关键法

作文材料:

传统制麻, 采用沤麻的方式。沤麻是将亚麻茎置于水中浸渍, 麻茎自然发酵, 会发出难闻的恶臭味, 但是通过脱胶等程序最终却可以获得干净坚韧的麻绳。

民间自制土豆淀粉, 将土豆洗干净, 放在缸里, 通过一定时间发酵, 将浑浊不堪的发酵物掏出, 经过反复淘洗, 最终能制作出美味、白净的土豆粉。 (2013年东北一模)

学生这样开篇:

“那亚麻茎经历了浸渍、软化、剥皮、发酵、脱胶等程序, 最终才成干净坚韧的麻绳;那土豆经历长期发酵反复淘洗, 除杂等工序, 最终才成美味、白净的土豆粉。就是这极其普通的物品也需经历不断加工, 才成佳品, 更何况我们人类, 及至世间的万物呢?”

该生没有照抄原文, 而是抓住材料的核心关键词, 进行了提炼, 组合, 理解透彻, 观点鲜明。

2. 延展发挥法

作文材料:

马克·吐温与朋友豪威尔准备去远郊春游, 出门时恰遇大雨。豪威尔见到大雨, 不禁闷闷不乐, 他问马克·吐温:“你看这雨会停吗?”马克·吐温回答:“所有的雨都会停的。”

学生习作一:如果伤病是一场大雨, 李娜告诉我们, 不要怕被淋湿, 要笑对人生;如果挫折是一场大雨, 史泰龙告诉我们, 要勇敢接受, 要相信天终会睛;如果重担是一场大雨, “小燕子”徐娇燕告诉我们, 要坦然面对。

该生对雨进行了延伸, 赋予它具体的含义, 水到渠成, 观点呈现。

学生习作二:倘若不相信雨后天会睛, 如何会有史铁生重塑自我, 写就《我与地坛》;倘若不相信雨后天会睛, 如何会有刘伟无臂演奏生命之曲;倘若不相信雨后天会睛, 如何会有韩国总统李明博感恩贫穷, 勇闯政坛;倘若不相信雨后天会睛, 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如何能够面对风雨, 力挽狂澜。

该生根据所给材料反向思维, 延展发挥, 出奇出新, 体现了该生的思维深度。

3. 比较突出法

作文片段:

“大家好, 我来了”彰显的是一种高傲的神情, 一种张狂的意识, 一种唯我独尊的心理。“谢谢, 你们来了”体现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一种谦逊的美德, 一种感恩尊重的心境。 (2011年湖南考生)

该生抓住了材料中的典型语句, 探究语句深藏的情感思想, 在比较中突显重点, 引出观点。

4. 排比呈现法

还是针对马克·吐温与朋友的材料, 一学生这样写道:“雨过天会晴”是一种信念, 是马丁·路德·金在高呼“我有一个梦想”时的坚信;“雨过天会晴”是一种乐观, 是“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的信念;“雨过天会晴”是一种态度, 是范仲淹“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大仁大智。

该生在排比中体现材料的要义, 气势宏大, 主旨深邃。

二、材料作文之素材运用

我们的学生现在都已经认识到素材与作文的关系, 就像根与枝叶, 源与江流, 只有根深才能枝叶繁茂, 只有源丰才能流远, 只有素材运用, 才能文深意远, 但是懂得了重要性, 并不意味着就能呈现出好的作品。

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素材烂熟, 令人作呕

在立意类似, 角度单一的情况下, 要想获得老师的青睐, 那就要在选材上展现出独特的个性, 避免俗套化, 或者“人无我有”, 或者“我比人新”。但在实际中, 过多的材料反复出现, 已经让阅卷老师疲惫不堪。学生习作:“贝多芬双耳失聪, 但不曾放弃过创作, 成就了生命的赞歌;爱迪生因发明而炸聋耳朵, 但仍坚持发明, 铸就了‘发明大王’的称号;海伦·凯勒双眼失明, 但不轻言放弃, 书写了光明。”这几个例子真的不能让阅卷者再承受了, 可类似的还有很多, 爱国屈原的怀才不遇, 悠闲的陶渊明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司马迁的遭受宫刑, 勾践的卧薪尝胆……

2. 一材通用, 言不由衷

考试前, 学生总会期待寻求一些在任何作文中都能适用的材料。然而, 作文是用心去感受与体悟的, 如此想法怎能会生成一篇灵动的作品, 制造出的也只能是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言不由衷的产品。

作文片断:

“早”字背后折射出的是幼年鲁迅抛弃玩乐, 努力学习的决心;厄运之锤不幸砸到他的头上, 但最终他以顽强的毅力与乐观心态完成了《我与地坛》;他曾被匈奴囚禁十九年, 凭借着充斥着大汉热血的爱国之心与意志归国重见汉武帝;他曾因李陵事件而被施以宫刑, 忍受伤痛与耻辱, 完成《史记》, 这些都是一种“早”的生存姿态。 (选自2010湖南高考生《早》)

本文中列举出的三个事例, 不能支撑论点, 纯属套用, 影响论证效果。

3. 材料叠加, 味如鸡肋

如果仅仅是材料的堆砌, 也只能给人以书橱之感, 所以材料引用后, 一定要有对它理性深刻的分析, 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论证效果。

比如学生一习作:张艺谋把批评自己的文章单独裱糊起来, 以之提醒和鞭策自己。林志玲从进入演艺圈就批评不断, 可她从未因此沮丧。唐太宗善于纳谏, 才开创了贞观之治, 武则天登上皇帝的宝座后, 骆宾王愤而写下一篇声讨她的檄文, 武则天看后不禁感慨, 自己确实有骆宾王所提到的缺点, 于是重用他。正如两个僧人对话:“世上有人讥我, 笑我, 毁我, 谤我, 打我, 我该如何?”“你且由他, 耐他, 忍他, 过几年, 你再看他。”这智慧的对话, 会让你的人生更从容。阮玲玉就是一个不懂得淡然的人, 批评让她走上绝路。

4. 材料偏离, 论证失败

从教学实践中看, 这是素材运用中一个最严重的问题, 也许学生没有养成列提纲的习惯, 所以边想边写, 就往往会忘记自己举例是为了论证什么, 结果往往事例与观点游离。

比如作文观点是做事要用心专一。一学生习作:

“歌手丛飞, 家境贫寒, 他喜欢唱歌, 可父母没有能送他去音乐学院, 丛飞坚持走音乐道路, 后来他举办了大大小小很多场演唱会, 让父母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丛飞还把赚来的钱捐给了贫困儿童。最后他因胃癌病倒在医院。”

此段观点不突显, 只是平淡地叙述丛飞的人生经历, 可稍微改动一下:

歌手丛飞, 喜爱歌唱, 但因家境贫寒不能进入学校, 可他不顾生活的艰苦, 不理父母的劝说, 专心于音乐, 坚持走音乐之路, 成名时记者采访他说:“别人都说我是疯子, 傻子。”是啊, 他疯得专一, 傻得专注, 正因为这疯、这傻最终成就了他不凡的事业。改过后, 文段中与观点无关的信息删掉了, 引用典型的语句, 表意更加准确, 主题更加鲜明。

再比如上面2013年东北一模作文材料, 学生习作《玉不琢, 不成器》, 其中有这样两段:

古今中外,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 宋濂趋百余里执经扣问;姚明磨破球鞋问鼎篮界;爱迪生不思茶饭专心研发;乔布斯心无旁骛享誉全球……他们就好像在水里浸泡的麻茎和放在缸中的土豆, 不经过揉洗就无法摆脱发酵的恶臭不堪。就算是一块璞玉, 不经过雕琢, 也无法散发迷人的光彩。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需要时间的发酵, 不懈努力, 静待发光的时机, 实现自身价值。

本文论证非常成功, 原因就在于他对素材的运用紧紧扣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浸泡的麻茎, 发酵的土豆, 素材与材料, 浑然天成, 真正地体现了材料作文的写作特色。

三、结语

素材丰富, 不一定就是成功之作, 材料运用得当, 才能服务主题。因此, 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针对学生的储备进行引导、辅助, 学生也要合理、恰当运用自己的工具, 只要师生互动, 齐心合力, 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就一定会游刃有余, 发挥出色。

摘要:在高考作文中, 考生在材料运用方面往往出现抛弃材料、引述过晚、抄袭材料等问题, 鉴于此, 可采用提炼关键法、延展发挥法、比较突出法、排比呈现法使材料延伸合理、主题明确;同时, 在素材运用上主要存在素材老套、一材通用、材料堆砌、偏离主题等误区, 只有素材使用恰当适度才能避免误区, 提升质量。

关键词:高考作文,材料,素材

参考文献

[1]刘森.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马正平.当代作文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高考作文中巧用课本素材的几种方法 篇8

那么, 怎样使用课文中的材料让文章增色呢?

一直接引用

我们学过的课文, 有许多是名篇名文, 文中有不少思想和文采兼美的句子, 对这样的句子, 我们写作时可以直接引用, 把它作为文中论证的材料, 或是立论的观点。如:

曹操说:“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 他的才力发展得越快。”雪莱说:“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贝利一生共踢进了一千多个球, 记者问他哪一个最精彩?他说:“下一个……”

这是2012年江西高考满分作文《不断追求, 不断进取》中的一段文字, 文章在确定了中心之后, 论述了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接着就紧扣论点, 引用曹操、高尔基、雪莱、贝利等人物的语句, 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再看安徽高考满分作文《带着感动出发》的开头:

也许,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壮美, 不曾感动过见多识广的你。

也许,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的辛酸, 不曾感动过历经沉浮的你。

也许,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待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唯美, 不曾感动过风华正茂的你。

又也许,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的顿悟, 不曾感动过心如止水的你……

文章紧扣作文的主题, 将已学过课本中的一些诗句引用组合起来, 放在文章的开头, 不但很好地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而且提升了文章的文学底蕴。

但要注意的是, 因为是直接引用, 所以对文段的识记要准确, 要保证材料与课文高度一致。

二对照仿写

对照仿写有两种形式:一是对照课文中某些句子、段落或篇章直接进行仿写。如:

分不在高, 及格就行;学不在深, 作弊则灵。斯是教室, 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 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 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 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 无作业之劳形。虽非游乐城, 堪比娱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这段文字, 通过仿写刘禹锡的《陋室铭》, 对一些同学在学校“混日子”的现象进行了有力地讽刺。

二是对已有的素材 (与要写的作文间没有内在的联系) , 按照作文要写作的主题进行整合仿写。

例如, 我们要写的作文主题是“爱国”, 现掌握了如下文段:

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 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 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 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 北大的未名湖肯定会寂寞多了。

这段文字与“爱国”主题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 但我们可以按它的思路 (先点明人物及其各自拥有的特征, 然后又与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相连) , 进行如下仿写:

没有“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 没有“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没有“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 没有“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 爱国的天空必定黯淡多了。

仿写的文段, 筛选屈原、陆游、林则徐、鲁迅四个人物, 把他们对于爱国的有关认识, 运用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统一在“爱国”这一主题之下, 形成一个完整的句群。

三分析评论

所谓分析评论素材, 就是对所引用的素材进行一定的分析, 进行强化说明, 或是展开评论 (可以是加个简短的点评, 也可以是写几句读后感) , 使之能够更好地体现所要表达的主题。如:

才华横溢的贝多芬, 26岁时发现自己的听力渐渐衰退, 到了45岁时, 他的耳朵完全失聪了, 这种打击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一种耻辱, 它折断和毁灭了一朵最美丽的花。

花被毁灭了, 但磨难却让贝多芬坚韧顽强地喷薄出蓬勃的生命绿色。他的《命运交响曲》用激昂的乐调唤醒了无数在困境中徘徊的人, 告诉人们怎样去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英雄交响曲》也让我们明白, 英雄是那些为人类未来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人, 更是每一个能战胜苦难、战胜厄运, 重塑人生的人……

这段文字, 作者运用一个段落来阐述素材, 又用了一个段落专门对这个论据进行分析, 而且在分析的时候直接扣住了主题, 使素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四想象扩写

当我们头脑中存储的素材比较模糊, 或比较简略时, 可展开想象, 对素材进行适当的扩写。这样既可以使论据更加丰满厚实, 又可以增强论据的说服力。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姬虞姬奈若何”, 面对滔滔江水, 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 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 江水已随他人姓, 美人自刎在怀, 是乘船逃走, 重整旗鼓, 还是投身乌江, “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 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呢?江东父老们也期望项王忍辱负重, 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然而, 项王最终选择自刎而死, 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 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 但花香永世留香。

这是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中的一段文字, 作者选取项羽这个极具个性的历史人物, 通过合理的想象, 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心理, 将“人物自我的认识与他人的期望”这一主题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之中, 独具一格。

五概括压缩

当我们有很多素材, 但这些素材从个例上看不足以支撑我们的话题时, 或者对这些素材只知道大概而细节不详时, 可以将每个素材进行压缩, 用简单的一句话把最符合题目信息的东西概括出来, 构成一个排比论据, 这样不仅能增强文章的容量、厚度, 增强文章的气势, 而且还可显示出作者思路开阔、积累丰厚, 例子信手拈来, 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如:

人不能没有信念:林肯一生屡败屡战, 信念, 最终让他登上总统宝座;鲁迅弃医从文, 信念, 让他无怨无悔, 用犀利的笔, 拯救国民麻木的灵魂;史蒂芬·霍金病魔缠身, 信念, 让他战胜病魔, 在物理学上, 创下奇迹。信念是成功的基石。

短短一百来字, 作者聚集了林肯、鲁迅、霍金三个人的事例, 铺排成篇, 文气纵横, 有力地论证了信念的重要性。

又如:

汉朝的司马迁在饱经风雨、被处宫刑的情况下, 写下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贝多芬在双耳失聪, 孤独一人的情况下谱写下了著名的《月光曲》;陶渊明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为我们写下了《桃花源记》的千古名篇。从古至今, 那些有所成就、名垂青史的名人, 谁不经历风雨, 谁没有收获过风雨之后的果实?

这段文字用司马迁、贝多芬、陶渊明等人成功之前无不经历风雨考验的事实, 深刻地揭示了“经历风雨”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六归类拼接

“归类拼接”就是把几个素材, 按一定的内在联系, 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共同诠释话题要旨。如:

勾践, 亡国之君, 为夫差灭国, 留下退路, 来到吴国, 十年磨砺, 卧薪苦胆, 忍辱负重, 终于崛起, 灭夫差, 兴越国。有志者, 事竟成,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项羽, 盖世英雄, 被刘邦打败, 未留退路, 来到乌江, 面江而泣, 自断退路, “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终不渡河, 拔剑自刎, 成为失败的英雄, 英明一世, 糊涂一时, 留下千年一叹。

邓小平, 改革舵手, 被撤职迫害, 留下退路, 虽三起三落, 屡遭挫折, 但自己为革命, 却矢志不移, 哪怕最后只是保留党籍, 也决不放弃, 最终为中国找到了一条统一祖国大业、通向幸福的康庄之路。

可见, 无论古今, 为人处事, 留有退路, 海阔天空;不留退路, 自取灭亡。

这是选自学生习作《退路》中的几段文字, 作者立足于“退路”这一写作的中心, 从“留有退路, 获取成功”和“不留退路, 只能灭亡”两个不同的角度, 通过对比, 阐明了对“退路”的独特见解, 最后得出结论。这里作者运用聚合思维, 对素材进行归类整合, 统一到“退路”的写作主题下。

高考作文素材 篇9

教学目标:知道运用热点素材, 熟悉当前热点新闻;学会活用热点素材——以乔布斯材料为例加以训练。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活用热点素材。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生练师评相结合。

二教学流程

1. 展示疑惑, 取得共识

你是否面对作文题目, 依旧百转千回搜索枯肠?你是否还在沿用十几年前的“经典材料”?你是否一边在摘录本上记得密密麻麻, 一边在考场上却心乱如麻?首先, 熟悉材料, 做好准备——走进乔布斯

2. 引发思考, 提取观点

思考: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一个诱惑了夏娃, 一个砸醒了牛顿, 一个握在乔布斯手里。而今用“苹果”改变世界的三个人都不在了。在悼念乔布斯的浪潮中, 乔布斯拿什么征服世界, 他又为何在中国能拥有如此众多的拥趸呢?

阅读学案中乔布斯的相关材料, 思考以下题目或观点能否使用乔布斯的相关材料:《创新是一切发展的源泉》《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懈的追求》《理想是灯塔》《严于律己, 追求完美》《虚怀若谷》《对待困难的心态》

3. 找切合点, 运用实例

以下是运用了乔布斯材料的各话题例文:

创新话题例文:中国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不可怕, 没有出现乔布斯式的天才亦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们总不能幡然醒悟, 总不能从根本上培植出生成这些人的土壤。我们既然能够怀念乔布斯, 就该把他创新的精神和力量奉为圭臬, 尽心尽力孕育“乔布斯”成长的土壤。“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没有创新, 就意味着停滞和死亡;主动创新, 才能够奔竞不息, 挺立潮头。

理想话题例文:大人物为理想活着, 小人物为生计活着。大人物在创造生活, 格外珍惜时间;小人物在享受生活, 铺张浪费生命, 也就注定一生平庸。其实, 在内心深处, 每个人都渴望崇高的目标, 它不仅能推动自己, 更能推动他人, 带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效应。当乔布斯重回苹果公司时, 他发现公司的问题就是过去的那种鼓舞人心的奋斗理想没有了, 他拯救苹果的第一个措施, 就是重塑统一的企业理念, 用梦想去带动大家。他们说:乔布斯能看到海的那头。

追求完美话题例文:生命的长短用时间计算, 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乔布斯总是站在用户的角度看问题, 苛求细节的尽善尽美, 他甚至这样评价Mac OS X操作系统:“我们把屏幕上的按钮做得漂亮到让人忍不住想要舔一舔。”这种执著的精神, 体现了生命的高贵, 演绎了生命的辉煌。追求完美, 使人不再碌碌终生;追求完美, 使人永垂青史。

虚心话题例文:有一分矜张, 便有一分挫折来;有一分谦退, 便有一分受益处。乔布斯特别喜欢用初学者的心态来看待人生。这种心态是指:不要无端猜测、不要期望、不要武断, 也不要偏见。初学者的心态正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一样, 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赞叹。

对待困难话题例文: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 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 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 从逆境中找到光亮。乔布斯是一个美国式的英雄, 几经起伏, 但依然屹立不倒, 就像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到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 但不能被打倒。”他创造了“苹果”, 掀起了个人电脑的风潮, 改变了一个时代, 却在最顶峰的时候被封杀, 从高楼落到谷底, 但是12年后, 他又卷土重来, 重新开始第二个“斯蒂夫·乔布斯”时代。

4. 方法提炼

同一则材料, 可以巧妙地运用到不同的话题之中, 极大地拓展了作文素材的运用空间。关注社会热点, 作文会因为鲜活而让人眼前一亮。方法提炼需做到这几点: (1) 筛选。选择与论点有切合点的材料。 (2) 取点。“只抓一点, 其余不管”, 对与话题无关的材料大胆舍弃。 (3) 渲染。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突出这个切合点, 并和论点结合起来。 (4) 新颖。在切题的前提下, 选取的角度 (内容上) 和运用的方式 (语言上) 要让人耳目一新。

5. 挑战高考

考虑在以下2011年各高考题目中能否运用乔布斯的材料?如何运用?任选一题, 找出它们的切合点是什么。《期待长大》《中国崛起》《这世界需要你》《拒绝平庸》。

(1) 切合点:乔布斯的创新理念就是拒绝平庸的表现。 (《拒绝平庸》) 例文:生活如果平凡了, 那生命的长度就愈显庸俗;追求如果平凡了, 那生命的高度就越发庸碌。苹果一直坚信仅仅满足客户需求是平庸公司所为, 而引导客户需求才是高手之道。乔布斯就像一颗飞速冲刺的子弹, 用他的i Pod、i Phone狠狠地打在了时尚的靶心。 (2) 切合点:重新回归苹果的乔布斯,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 中国崛起是一场复兴, 也须改变。 (《中国崛起》) 例文:中国崛起始于中国自身自上而下的改革, 它是对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的改变与创新, 它的征程是中华民族的一场伟大复兴。它需要它的子民像重新回归苹果的乔布斯一样对原有不完美的模式进行改变和拯救,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

6. 即时练笔, 牛刀小试——该你露一手啦

以2011年四川卷《总有一种期待》为例, 找准切合点, 要求写一段融合你的观点和乔布斯材料的文字。

7. 共享佳文, 同析疑虑示例:《总有一种期待》

切合点:乔布斯的励志话语可以成为我们迷茫时的期待与关怀。

引玉文:总有一种期待, 在漫漫长夜里, 静静思考, 仰望星空, 璀璨华丽的灯光下, 迷失的心灵在左冲右突中, 却不放下期待。乔布斯说:“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 继续寻找, 不要放弃。跟随自己的心, 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期待是对未来的希望, 心若在, 梦就在。

高考议论文素材的储备与运用 篇10

一.素材的储备

在素材的储备上一定要做到积极有为, 用心储备, 力争让自己的素材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

在最后的复习阶段, 考生首先应该有意识的对自己已有的素材进行大盘点, 看一看自己有多少压箱底的货, 自己读过的经典作品、熟悉的名人、感兴趣的领域都是我们的素材库, 然后对这些素材进行选择、归类, 让自己的素材有系统性, 方便考场的调用。

平时素材积累不是十分充分的同学可在短期内精心准备, 加强文章的厚度与深度。

我们可以先从自己熟悉的课本入手, 多角度去开掘素材, 特别是一些大家名家, 我们在关注他们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关注一种生命现象, 他们成长的经历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感悟与帮助的, 而这正与高考作文题关注学生成长的考查意图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几位自己比较喜欢的大家名家, 重新回顾一下他们的作品, 详细地了解他们的生平故事, 感受强大的精神力量与智慧光芒, 并及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这便是我们未来使用素材的切入点。比如大家熟悉的鲁迅。我们学了他的很多作品, 对他的思想、人格、理想都有着深刻的了解, 通过对他的思考, 鲁迅的身影可以出现在很多作文当中, 如:梦想、价值、磨难、创新、选择、责任、超越、追星、诱惑等。事实证明, 我们对素材的思考程度决定了素材在我们手中的价值, 用心用情去读这些材料, 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好的素材犹如一片沃土, 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在这里生根、发芽, 甚至长成参天大树, 唯有如此, 我们的素材才会成为活水, 让我们的作文鲜活生动。

其次, 可以关注现实选用与时俱进的材料, 就是指材料不仅能给读者以新鲜感, 而且能使读者感到生动有趣, 这些材料包括新人、新事、新情况、新创造、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新观点、新认识等。那么怎样在作文中做到“与时俱进”呢?

1、注意扩大视野, 多读书报, 多关心时事, 特别是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平时应观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今日说法”、 “共同关注”等电视节目, 阅读《中学生时事报》《南方周末》 《报刊文摘》等报刊, 了解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 都是积累鲜活材料的好途径。

2、引入时代的活水, 向生活学习语言。近些年来, 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急剧的变化状态, 新事物、新现象、新情况大量涌现, 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汉语的新词汇也呈现出空前发展的态势。如反映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方式的特区、市场化、股票、网 友、泡吧、发烧友等, 反映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的MTV、CT、CD等。许多新词语互相交融, 虽未被词典所记录, 但已为公众所认可。作文时适当引入以为点缀, 也可使文章更富于时代信息、生活气息, 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最后, 可以熟记一些诗词名句、哲理短句、名人名言、经典歌词、优美排比句, 想尽一切办法用他人的语言来装饰自己的文章, 让自己的文章成为一台漂亮的花轿。

二.素材的运用

素材的使用犹如蜜蜂采花酿蜜, 写作时, 围绕某一中心或某一话题, 摘录或选用在生活中和阅读中获取的新鲜材料, 经过加工改造, 形成有新意的文章。

素材的运用一定要灵活, 千万不能不做思考, 生搬硬套、生吞活剥盲目运用, 以致于言不及义, 影响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借“新闻”或富有时代特色的材料, 或编撰故事, 或改写成故事。二是抓住若干生活镜头组合成一个场景或连缀成一个过程, 表达一个新的主旨。三是博采众多具有相似点的材料, 按一定顺序组合, 共同突出一个有意义或让人振奋的主题。总的来讲就是要根据写作实际, 有侧重的选择某一个点, 并把与这一点相关的细节放大泡开。这种方法, 关键是两点, 一是“花”要新鲜, 要丰富;二是改造, 要“酿”, 赋予新意。

具体方法:

1、直接引用

类似于诗词名句、名言警句、经典歌词等素材可直接引用, 成为论证的材料, 也可以成为立论的观点。这种方法最容易使用, 使用时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积累要准确, 因为是直接引用, 所以要保证材料与原素材的一致。比如《游褒禅山记》中的“尽吾 志也, 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就可以直接成为我们文章的观点。

2、相似素材组合使用

面对一个写作话题, 我们可能积累了许多素材, 这些素材从单个上还不能有效的论证中心, 这时我们就可以筛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素材, 按照时空关系或材料内涵的相似性, 进行组合, 通过相同的素材特质, 来起到论据的作用, 增加文章的气势。

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根据写作题目要求, 围绕着文章的中心, 将平时积累起来的人物素材, 巧妙组合在一起, 把不同的人物身上的相同点, 挖掘出来, 论证同一个中心, 这就像一个炸弹本身就有威力, 如果把几个炸弹捆绑在一起, 构成集束炸弹, 威力会更大, 组合使用后的写作素材会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比如苏轼和李清照的人物素材就可以组合使用。

3、相对素材对比使用

有时面对一个写作话题, 我们手中只有一个素材, 这个素材从单个上论证中心很单薄, 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进行反向联系, 找到与素材内容相反的素材进行对比, 通过不同特质的素材进行组合对比, 起到论据的作用, 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素材的对比使用, 需要我们要抓住对比点, 进行组合, 注意对应性。对比双方应该互相对比, 互为映衬。其次在素材的使用上, 要将对比引向深入, 运用的正反两方面的素材, 不能只摆出事实, 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截然相反的态度、方法、效果等进行深入分析, 解释素材中多蕴含的深刻道理。素材的对比包括物与物的对比、人与物的对比、人与人的对比三种形式

4、模仿素材旧曲新唱

掌握了大量写作素材之后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写作题目, 对所掌握的素材进行合理的模仿或有效移植。具体而言, 我们可以将原素材的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素材精髓移植入具体写作文本中, 实际上就是对原素材的形式模仿, 也可以对原素材的典型情节、思想意蕴进行移用, 移植时, 一要注意切合题旨, 移入合适的土壤里;二要注意对所移植的素材进行精辟点化, 使素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上一篇:鼻饲并发症下一篇:企业年金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