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型适应性

2024-06-16

多模型适应性(精选四篇)

多模型适应性 篇1

精益生产方式(Lean Production System,简称LPS)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资金和市场需求双重匮乏的条件下,在追赶欧美发达国家汽车制造业的过程中创建的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批量生产的全新生产方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根据其在“国际汽车项目”的研究,对日本丰田生产方式进行研究和总结,并称其为精益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方式是综合批量生产与单件生产的优点,最大限度的消除浪费,降低库存以及缩短生产周期,力求实现低成本准时生产的生产模式。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流程整体优化与持续改进,均衡物流,高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消除浪费,降低成本以及缩短生产周期,达到用最少的投入(人员、设备、时间和场地等)向顾客提供最完美价值的目的。即持续不断地追求尽善尽美和精益求精[1,2]。精益生产强调“适时、适量、适物”。

精益生产完全不同于批量生产,精益生产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关键区别在于物流的触发机制和在制品库存的控制机制不同。批量生产和精益生产之争是西方的规模经济理论与丰田的减少浪费理论之争,也是推动生产与拉动生产之争。推动生产是基于预测展开,拉动生产是基于需求展开。精益生产由此形成了与大批量生产方式完全不同的管理思想,形成了一套完全不同于批量生产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技术。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强调从顾客需求拉动生产,最大限度消除浪费和在制品库存,从而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由于精益生产方式冲击了第一次管理革命的核心成果——劳动分工理论和批量生产理论,造成人们的管理观念、组织和人际关系乃至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精益生产方式成为继福特流水线和斯隆事业部制之后,使得汽车第二次成为“改变世界的机器”。

二、 精益生产方式的优势分析

(一)关注顾客,创造完美价值

价值只能由最终顾客来确定,价值只有由具有特定价格,在特定时间内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来表达时才有意义。关注顾客,企业真正要做的是站在顾客立场,重新审视价值,消灭一切浪费,向顾客提供完美价值。精益生产方式从顾客角度审视设计到生产再到交付的全部流程,将全过程消耗减至最少,消除一切不增加顾客价值的流程和产品功能,不将额外花销转嫁给顾客,实现顾客需求的最大满足[2]。

(二)消除浪费,优化流程,降低成本

沃迈克(Womack)和琼斯(Jones)把企业内部的Muda(浪费)分为两种:(1)生产中不创造价值,但在现有技术与生产条件下不可避免的步骤,称为I型Muda;(2)不创造价值且可以立即去掉的步骤,称为Ⅱ型Muda[1]。精益生产方式审查生产特定产品的所有活动,首先努力消除Ⅱ型Muda,降低成本,然后使制品在整个流程中流动起来。通过连续流动,进一步消灭浪费,优化流程,并且流动越快,所暴露出的浪费会越多,越有利于精简流程和降低成本[2,3]。

(三)缩短流程周期,提高响应能力

精益生产方式以最终顾客需求为起点,采用Kanban(看板)管理,以后道工序准时拉动前道工序,使价值连续流动,通过生产单元之间的均衡与协调,快速而可靠地减少流程周期和前置时间,提高效率,同时减少大量浪费,加速资金流转,最终大大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响应能力。精益生产方式通过消除流程瓶颈以及流程并行和价值连续流动来加快流程速度,这种方法适应了多品种小批量和定制化生产模式[1,4]。

(四)强调全员参与

精益生产方式非常强调全员参与。员工是组织的根本资源,全员参与有效地集中了员工集体智慧和才干,为组织带来了巨大收益。全员参与使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度很高,更加关注为顾客创造价值;能主动地发现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并强化自己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承担起对组织目标和任务的责任;使得员工能够有效地对改进组织方针和战略目标作出贡献;也更容易获得对工作的满足和对组织的自豪。

三、 多品种小批量精益生产系统的局限性

研究发现,精益生产多适用于重复性、稳定的生产环境,难以适应产量大幅变动以及生产品种的频繁动态调整的情况。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环境中,生产过程复杂多变,生产组织调度变得非常困难,精益生产的提前期变长,质量不稳定,精益生产方式却表现出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第一,不适用于需求动态变化的环境。

精益生产方式的物流触发与在制品库存水平是由看板控制的。理论上,看板运行过程中,只有最终产品生产计划,其余工序根据看板信息实行分布式控制,需求订单到达时,由最后的工序拉动前道工序生产。当后道工序接到生产看板时,拿取货看板到前道工序去取货,前道工序按照接收到的生产看板的指令信息,到其前道工序进行取货,然后“在必要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零部件”,需求信息正是通过看板一步步向前传递的,然后物流才由生产过程的第一道工序开始向后流动。按照这种机制推理就会发现,由于生产过程具有滞后性,当后道工序来取货时,只是传递生产信息,并不能立即取走所需物品,而是各道工序都在等待前道工序交货,在没有或者具有很少库存的情况下,这必然会导致生产延迟,造成交货期很长。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往往是根据看板数量的多少和零部件料箱的大小,按照下道工序过去的需求信息提前生产所需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这样当下道工序来取货的时候,就会摘下装满零部件的料箱上的生产看板,放回看板回收盒,挂上取货看板后把料箱取走,然后本工序继续根据回收的生产看板的指令信息进行生产,生产完毕将装满完工物品的料箱挂上生产看板,放入本工序的存储区等待下道工序来取货。

因此,就外部环境来说,看板生产在以下三个环境中很难成功运行:(1)受看板基于过去需求信息进行生产的影响,它不适用于生产品种频繁变更的job shop环境;(2)受难以减少在制品库存的限制,看板难以适应需求品种很多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环境,否则会造成很大的库存;(3)受看板数量多少和料箱大小难以改变的限制以及精益生产强调消除浪费(产能浪费)的限制,看板不适用于需求量大幅动态变动的环境,即使顾客需求是可以预期的,精益生产系统也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大规模调整生产能力。因此,精益生产或以大量的储备产能作后盾,或者难以满足需求变动的环境。由此可见,看板拉动生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重复性、稳定性的生产环境[5],因此这种依靠看板的拉动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第二,精益生产也不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job shop环境。

当生产过程中的多个品种所经过的工艺路线相同时,这种加工模式称为flow shop模式;当工艺路线不同时,称为job shop加工模式。在job shop环境中,加工品种繁多,并且不同品种之间的工艺路线差别较大,生产组织和作业调度非常复杂,物流和工序负荷很难平顺,生产系统瓶颈工序很多并且随品种不同动态转移。在这种环境下无法成功引入看板,实行拉动生产。因为精益生产的各种需求都是通过在现场触发供应点而引起的,在job shop环境中引入看板就会导致现场始终有大量的各品种的物料库存。在job shop加工环境中,工艺路线和物料需求的繁杂导致企业的生产组织和调度很复杂,由于拉动生产难以保证实施,生产提前期就会变的很长、难以控制。

第三,传统精益生产方式也不适用于技术动态变化的高技术行业。

高技术行业经常频繁开发新产品,淘汰老产品,精益生产难以适应新产品的频繁引入,因为需要对所有的组件和部件频繁引入看板。还有可能的是,有一些看板因为一个产品品种生产而被增加到系统中,但是这种产品在后来却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再被生产,导致在制品也将不必要的被保留。

第四,传统精益生产的计划与预测能力不足。

精益生产方式是一种现场控制主导型的生产模式,它的车间和现场控制能力很强,通过现场灵敏的反应系统来指挥材料供应和订单发放,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它的着眼点比较微观,对现有生产指导意义较大,但它倾向于保守、封闭,它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组织内部持续不断地消除浪费和改进业务流程上,对各种变化却无法给出一个全面的反馈,只能被动接受。虽然它强调通过顾客需求拉动企业内部生产,但它仍然离不开生产计划和需求预测的指导,而这方面恰恰是它的弱项,它没有模拟和预测功能,更多的是通过持续改善去适应变化的环境[6]。

第五,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

精益生产的产品质量主要是通过自动化、andon(安灯)系统、防错法以及TPM等方法进行控制和保证,主要是一种依靠人的能力和自觉性进行控制的方法,它可能会随着人的疲劳程度的增加以及偷懒思想的蔓延而忽视了在制品的缺陷,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尤其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中,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复杂,物料很繁多,生产中频繁转换品种,仅仅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难以保证产品质量。此外,由于生产过程中的许多质量问题是错综复杂、综合的系统性问题,各种问题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往往具有很强的内在相关性。只根据经验和直觉进行简单分析,不注重采用系统、专业的方法来提高生产系统过程能力往往并不能够彻底解决问题。因此,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环境中产品质量不稳定是精益生产的一个弱点。

总的来说,尽管精益生产在企业消除浪费、减低成本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但它对于需求快速而剧烈变化、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及高技术开发等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仍然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精益生产强调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传送物品,是由于不同品种在不同工序的加工时间不同,为了平衡物流和生产工序的负荷,防止瓶颈与等待现象发生而企业内部主动采取的措施,丰田公司提出丰田生产方式时市场环境基本还是一种稳定、重复性的市场环境,这与目前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所处的动态、多样化的市场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如何通过生产系统改进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摘要:精益生产方式是在丰田生产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强调彻底消除浪费、减低成本和持续改善的准时化生产方式。其目的是通过流程整体优化与持续改进,均衡物流,高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消除浪费,降低成本,缩短周期,以最少的投入向顾客提供最完美价值的目的。

关键词:多品种小批量,精益生产方式,浪费,看板,局限性

参考文献

[1]詹姆斯.沃迈克,丹尼尔.琼斯.精益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何桢,车建国.精益六西格玛:新竞争优势的来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5):321-325.

[3]Udit Sharma.Implementing lean principles with thesix sigma advantage:Howa battery company real-iz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Excellence,2003,22(3):43-52.

[4]Warneeke H.J,Huser M.Lean produ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5,41(1):37-43

[5]Askin R G,Goldberg J B.Design and analysis oflean production system[M].John Wiley&Sons.Inc,2002.

多模型适应性 篇2

本文通过分析国外有关信息技术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研究模型,从使用者、采用过程和组织三个层面研究信息技术所产生的绩效.在模型回顾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信息技术采用的综合视角:即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与组织绩效的`关键在于注重提高技术与企业组织复杂系统之间的适应性.

作 者:李国鑫 王雅林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年,卷(期):200420(6)分类号:N031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技术适应性 组织绩效

★ 环境对军用飞机的影响及适应性对策

★ 基于技术与组织适应性的信息技术绩效模型探讨

★ 党的组织生活会关于环境

★ 战略协议

★ 战略协议范本

★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跨组织流程

★ 高校新生生活适应性调查报告

★ 职场心情,适应性不是惟一的

★ 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书范本

多模型适应性 篇3

1 面向智能电网的多适应性规划体系的设计

多适应性规划体系是在现行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对之前的电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表现在三个方面:规划目标的多样化, 校验手段更加完善化以及评价体系更加定量化, 而面向智能电网的多适应性规划体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 技术体系

智能电网的规划主要是更好地保证电网的性能, 而技术体系是在之前的电网基础上进行的, 由多个智能电网规划小组进行研究与不断地完善, 从电网效率、电网的性能以及成本和社会收益等目标出发, 对电网的性能进行了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智能电网进行规划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应该是要最大限度的提高电网的效率, 因为, 效率是资源优化的最有效的方式, 也是智能电网进行科学规划的重点;社会收益是电网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社会效益指的是用户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宏观效益三个方面;而成本的节约是一切企业的出发点与基本工作, 这也是评价电网经济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这是技术体系所包含的内容。

1.2 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是做好智能电网多适应性规划体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是具有多阶段、多目标以及完善的反馈机制的一个体系。第一个阶段是要保证电网的两个目标, 保证电网的性能以及提高电网的效率;第二个阶段是在满足第一个阶段的两个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益的最优化;第三个阶段是在完成前两各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优化, 也就是实现经济目标, 减少成本, 这是在规划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校验的目标。

1.3 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在管理学的基础上对电网的规划进行合理的评估。面向智能电网的多适应性规划体系是一个多目标、多阶段的体系, 鉴于此, 可以应用管理学的理论进行研究, 并且运用各种指数体现出多目标的管理理念。而SEIT-ENS的应用, 要求可以体现出四个目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可以相互制约, 这样可以从经济、社会以及多个方面实现电网的规划的最优化。SEITENS的特点是, 首先, 其涵盖课智能电网规划体系中的多阶段、多目标, 还可以对指标进行完善, 同时, 可以反映出目标总体在数量山的不断的变动;其次, 该体系可以分析目标现象的变动以及影响因素, 这样可以更好地接受体系内的因素的影响方向与程度, 而且还可以观察研究对象的长期的变动趋势;再次, SEITENS可以指导整个的智能电网规划, 从而可以规划出整个的过程与结构, 实现综合的评价标准。

2 面向智能电网的多适应性规划体系的研究

该规划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是在SEITENS模型的指导下进行的指导与评估, 并通过课题组的研究, 在实践中不断地变化与完善的过程。

2.1 面向智能电网的多适应性规划体系研究

面向智能电网的多适应性规划体系研究根据四个目标分为四个模块, 即电网性能模块、电网效率模块、社会效益模块以及成本模块。

(1) 电网性能模块

电网性能模块是围绕着电网性能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进行的, 是电网规划中应该考虑的关键环节。为了更好地构建智能电网的多适应性规划体系, 需要对传统的体系进行完善与升级, 这就需要对新的规划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而根据区域电网的特点而构建的预想事故集以及对供电可靠性的研究是规划体系中的重要工作。

(2) 电网效率模块

电网效率模块包括节能调度研究、电网灵活规划方法研究以及区域电网协调规划研究。当前正在进行的电网规划体系建设会融入新的能源以及先进的设备与技术, 而这些都为电网的效率提高作出了保证, 而这也是电网规划的重点, 需要在进行电网规划体系的分析时进行合理的研究。

(3) 社会效益模块

社会效益模块是电网企业追求的目标, 也是其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 其主要包括新能源在电网规划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对电网规划产生的影响以及应对对策, 还包括在社会倡导的节能减排背景下的电网规划的部分。面向智能电网的多适应性规划体系中的新能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风力发电上, 风电是一种具有价值的应用, 但是鉴于风力发电的随机性以及间歇性的特点, 再加上风力发电技术的不完善, 因此, 对智能电网的规划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 因此, 这一模块的研究重点是建立风力发电的模型, 然后研究利用风力发电的特点, 进而研究其对电网规划所产生的影响, 构建适应电网发展的模型, 这是面向智能电网的多适应性规划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 在智能电网的规划体系中, 可以将微电网整合进来, 微电网可以提高分式电源或者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等的发电量的比例, 当前, 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基础的分布式发电得到了发展, 因此, 这也应该成为智能电网多适应性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成本模块

成本模块需要考虑的是基于LLC成本管理而进行的电网的规划方案, 当前在对电网进行的经济评价时, 往往关注前期投资, 而忽视项目运行后期的维修、运行、翻新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报废等的成本, 而且没有整体考虑项目的长远利益, 这在电网规划时存在很大的问题, 进而显现在电网规划环节与项目运行以及维护方面的弊端, 因此, 想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电网规划就要加强电网运行后期的成本管理, 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电网经济性与可靠性之间的关系, 从而更好地解决好成本的问题, 进而做好智能电网的规划体系的研究。

2.2 面向智能电网的多适应规划体系流程

规划体系的流程设计是进行智能电网规划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在实际的进行电网规划时, 要有科学的规划流程来保证SEITENS模型四个目标之间的协调与统一的关系, 规划流程要满足4个目标的排序, 同时还要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 做到规划更为科学。

在智能电网的规划流程中, 对结果的检验是很关键的环节, 因此, 完善结果反馈机制以保证目标多阶段进行的关键与保障, 而且当流程实现四个目标时, 即性能最佳、效率最、社会效益最佳的情况下, 可以更好地实现智能电网的规划。规划体系是在规划流程基础上实现的情况下, 要将结果反馈到前两个阶段进校验, 当后一个阶段与前两个阶段发生冲突时, 为了避免出现结果上的差异, 要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规划流程, 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结构校验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建平, 胡建绩.面向智能电网的多适应性规划体系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 (10) .

[2]张俊杰, 刘燕.探讨当前电网规划工作的几个问题[J].中国电子商务, 2011 (02) .

[3]面向智能电网的多适应性规划体系研究课题组.强化规划体系创新, 加快规划方式转变科学推动华东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迈上新台阶[J].华东电力, 2009 (05) .

[4]郑妍.智能电网发展现状研究[J].云南电网, 2008 (05) .

多模型适应性 篇4

一、住宅空调特点及要求

住宅空调系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使用时间和使用数量具有强烈的随机性特征。这些随机性受到家庭人员构成、生活习惯、职业性质、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如有些住户一般不开启空调设备, 只有在气候非常炎热和非常寒冷时才启用, 而且大多数人只是在下班后和夜间睡眠时才启用, 并且尽可能减少启用的数量。而有的住户则对空调系统有较强的依赖性, 气温稍高或稍低就启用空调设备, 开启的时间长而且设备数量多。因此, 住宅空调的使用受居住人员的影响很大, 空调的设计应该注重舒适性高, 耗能小, 控制灵活、可靠性高、满足不同人使用需求等特点。

二、变频多联机系统在住宅空调中的优越性

常见的家用空调器有窗式、分体式、家用中央空调系统。窗式空调的安装会对建筑立面产生较大的破坏, 并且, 其压缩机的工作噪声及其引起窗户振动的噪声直接在室内传播, 特别是在夜晚, 影响睡眠是让人十分头疼的问题, 另外, 其凝结水难以实现集中排放, 严重影响建筑物外立面美观及公共卫生环境。分体机安装拆卸简单, 但系统形式为一拖一 (一台室外机拖带一台室内机) , 且室内机与室外机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15米 (因生产厂家不同可能有所差异) 。在较大面积的户型中, 往往设置多台室外机且就近安装, 同样影响建筑物外立面美观及公共卫生环境。另外, 其室内机形式一般为壁挂式和柜式, 大空间、大面积的厅房, 无法解决送风的均匀性和更高的室内空气品质要求, 很难与室内装修配合。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住宅的档次和品位。

配管长度、与建筑物内外装修的配和、室内的舒适性、空调的可靠性、新风量、控制的个性化需求等要求, 窗式、分体式空调都很难适应用户的需求。

家用中央空调系统一般有以下四种方式:

(1) 小区集中供冷供热系统。

(2) 户式风冷热泵水机系统。

(3) 一拖一风管式空调系统。

(4) 变频多联机式系统。

小区内集中设冷热源站房, 通过室外管网将冷热水送至每户。该系统具有中央空调的优势, 如房间的温度分布均匀、不占有房间的使用面积、室内噪音低等。但一次性投资大, 需有效的物业管理, 平时运行费用高, 专人维护, 收费困难, 此系统应用于住宅空调很少。

户式水系统由风冷热泵机组、风机盘管、水泵、膨胀水箱、空调水管及附件组成。该系统主要问题是存在漏水隐患, 用户精心装修往往被漏水所破坏;由于有二次换热 (风侧换热和水侧换热) , 效率低, 运行费用高;水管保温厚, 占用空间大, 不易与家庭装饰配合;且冬季水管容易冻裂, 给用户带来损失;维修保养专业性强, 维修保养难度大, 需要专人定期进行维护, 维护成本高。市场分额有下降的趋势。

一拖一风管式系统有一台室外机拖带一台大型风管机, 风管机连接风道, 送风至每个房间。由于风管机体积大, 风量大, 噪音大, 风管尺寸大, 对建筑层高的要求较高, 室内风管机一般安装在设备间内。同时, 室内回风组织难度大, 风量分布不均, 冷量调节困难, 运行费用高。早期在美国别墅应用较多。

变频多联机系统在住宅领域的应用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系统主要由室外机、室内机、和连接室内外机的铜管等组成, 融合了商用变频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精华, 具有商用机的特点和品质, 更符合居住建筑对空调的需求。一台室外机可以同时拖带多达7台室内机 (如图1所示) 。具有系统设置的灵活性、安装维修的灵活性、使用管理的灵活性、适应负荷变化的节能性、控制系统选择的多样性以及部分负荷高能效比等特点。结合住宅建筑的特点, 变频多联机系统应用于家用中央空调, 有以下突出优势。

1、负荷自适应性

住宅空调的最显著特征是负荷分布的极大离散性。不同入住人群对房间空调设备的影响比较大, 据有关研究发现, 空调设备的使用时间通常可分为4个时段考虑。如图2所示。

“0~7”时段, 属夜间睡眠时间, 运行时间长, 使用数量多, 一般居民会有2个房间同时使用, 同时使用系数占全天的第2位;“7~12”时段, 室外气温相对凉爽, 同时也需要通风换气, 即使家中有人, 此时段一般不开启空调设备, 使用率在全天中最低;“12~18”时段, 下午室外气温最高, 此时多数家庭成员在外工作。但也有部分人群开启空调设备, 同时使用系数在全天中占第3位;“18~24”时段, 此时段内, 房间内空气温度达到最高, 并且在室人员最多, 因此开机数量最多, 同时使用系数全天最高。

家用变频多联机采用变频涡旋式压缩机, 无级变频技术, 与自适应控制技术相结合, 根据实际空调负荷自动调节能力输出。基于以上技术, 在不同负荷需求时段, 均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

2、系统设置的灵活性

随着人们住宅建筑立面品位的提高, 日益暴露出普通一拖一分体机的不足之处, 以三房二厅一工人房、面积在130~150m 2的户型为例, 按照传统分体机的空调配置要求, 一般至少需要5~6台空调, 也就是有5~6台室外机在建筑外墙面安装, 如此多的空调室外机安装在何处?原本非常有特色的建筑立面效果, 被完全破坏了。

家用多联式中央空调容量一般为7.2kw~15.5kw, 一台室外机可以最多连接7台室内机。如上述户型, 只要一台室外机就能够有效解决安装问题。室内机一般有超薄天花板内置风管式、壁挂式、四面出风式等多种形式, 可根据室内装修进行合理选择。超薄天花板内置风管式室内机使用最为广泛, 由于其设备装在吊顶之内, 无论配合室内装修、还是空调气流组织等均有优势。

家用变频多联机室内机、室外机之间最不利单管长达75m, 室外机与室内机高差30m (室外机在室内机下方时20m) , 如图3所示。

在普通多层住宅中, 通常建筑高度为7层, 按照层高3米考虑, 建筑高度约21米, 由图3可以看出, 室内机、室外机之间的最大高差为30米, 在多层住宅中, 可以将室外机设置在建筑屋顶, 既不占用用户空间, 又不会破坏建筑立面。

在高层住宅中, 由于多联机系统管长的限制, 一般将室外机布置在每层阳台或独立设置的机房内, 外立面统一处理, 同样可以达到美观的要求。

3、节能运行和舒适性

家用变频多联机系统一般采用变频压缩机, 根据负荷的变化自动调整压缩机的转速, 始终保持压缩机的转速与负荷相匹配。同时, 系统室外机采用16级风扇调速技术, 利用自适应控制系统, 能够确保室外机的能力输出在连续调节的同时, 维持系统的稳定。因此, 多联机系统运行时具有非常的节能性, 实践证明, 变频多联机系统比普通空调节能约20%~40%。从而为用户节省空调费用支出。

空调系统能够自动检测室内温度, 在室内实际得热量发生变化时, 空调能够做出快速的反应。保证室内温度维持在用户设定的温度点上, 从而保证了在室人员的舒适性 (如图4) 。

4、宽广的工作范围

家用变频多联机系统较普通分体机具有更广的工作范围, 普通分体空调其正常运转范围为制冷时15℃-43℃, 制热时-5℃-15℃, 而家用变频多联机系统为制冷时-5℃-43℃DB, 制热时-20℃-15.5℃W B, 由于其宽广的工作范围, 使得多联机系统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

5、灵活控制

家用变频多联机系统的控制系统非常灵活, 每台室内机均可以设置一个控制器。单独控制每个房间空调的运行情况;所有室内机也可有一个中央遥控器来控制。也可以配置七日控制器, 设定一周内空调系统的运行情况, 空调系统完全按照用户设定的时间表自动运行, 为用户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 还有计算机控制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可与之配套使用。

6、软启动

多联机系统的启动采用变频启动方式, 空调系统在开启后, 通过低频启动, 使电机的启动曲线非常平滑, 对电网电压没有冲击。也不会因空调系统的启动, 导致其他电器无法正常运转的情况发生。

7、智能除霜

多联机系统采用快速换向除霜技术, 除霜判定条件采用变参数方式, 在通过环境温度与盘管温度传感器判定除霜情况基础上, 结合回气压力的判断, 避免由于温度传感器脱落或位置影响造成的除霜判断失误, 使得除霜进程控制更为合理可靠。而普通家用分体机系统, 除霜逻辑简单, 没有室外环境温度传感器, 单靠热交换器传感器, 不能对除霜状况进行很好的判断和控制, 可能结霜很厚了机组才反应过来, 以至于结冰了, 从而导致有时候除霜无法完成。尤其室外温度低于5℃时。分体机效果极差, 甚至无法启动设备。

8. 强劲制热

源于多联机系统的高效节能, 智能除霜技术, 冬季情况下, 制热衰减少, 效果好。据调查, 在去年我国南方地区遭遇的冰雪灾害天气时, 普通分体机空调均无法启动, 而家用变频多联机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三、变频多联机应用注意事项

室内外机设计选型应充分考虑户间传热的影响。住宅一般相对来说面积较小, 厨房和仓储室一般不设计空调。在实际运行中, 由于气流的相互对流和传热, 造成空调房间负荷加大、空调效果下降, 实际室内、外机宜配置大一点。

1、考虑到家用空调夜间使用的特点, 对于北方地区, 室外冬季空调计算温度低于-5℃的地区, 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空调系统冬季低温衰减的影响。

2、住宅层高较小, 一般应选用超薄风管机局部吊顶侧送的气流组织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 应注意:

a、预留检修孔和检修空间, 通常情况下, 检修口的大小为450m m X450m m。

b、超薄风管机样本给出的噪声均按国标G B/T 18 8 36-2002测得, 不宜使用直接下回风式, 应注意噪声处理。

3、按我国目前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 下班回家, 迅速打开空调, 并希望尽快达到空调效果;另由于围护结构无隔热处理, 楼上、下邻居未开空调时, 户间传热冷量损失大, 户内家具、结构蓄热影响, 应适当放大空调室内机的容量, 更符合人们尽快满足舒适要求的生活习惯。

四、结束语

上一篇:信托法下一篇:调频发射机的年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