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生活教育

2024-08-05

语文教学中的生活教育(精选十篇)

语文教学中的生活教育 篇1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 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 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 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 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会, 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些内容,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内涵的继承和发展。我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了如下一些方法, 使学生喜欢学语文, 其语文素养亦得以快速提升。

1.用好语文教材。

教材中许多文情并茂的课文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营养源。我重视每一篇课文的教学, 把它当做范例, 使学生既悟道又学到文章知识。例如教学《往事依依》时, 我要学生明确金色年华在人生中的奠基和向导作用, 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在学习《端午日》中, 我要学生体会纯朴的民俗风情, 树立合作争先、奋发向上、戮力同心的民族精神, 学会领略平中见奇;在教学《三颗枸杞豆》中, 我教育学生珍惜青春年华, 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学会叙事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还进行仿写。教材中这些源于生活的题材,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精神养料和写作的榜样。“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在使用教材时举一反三,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 在观察精彩世界、洞察生活奥秘、领悟人生真谛中学会生活。与此同时, 学生的习作因有榜样在先, 无论内容和写法都有长足进步。

遵循“教学做合一”的理念, 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 我先为学生创设好情境, 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交际, 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 感受其心理变化, 进而达到体验生活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交流感受, 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又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在习作中, 我们通过先活动寻找素材, 打草稿修改, 定稿后还要求学生写出评注, 然后才交卷, 这样的教学做合一,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开辟好第二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 教育的对象才丰富, 教育的意义也就丰富,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了。”我从应试教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面向全体学生, 着眼于听说读写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我组织学生办好黑板报、墙报, 组织文学社团, 开展辩论、演讲、故事会、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等活动, 进行征文、书法、诗歌朗诵、演唱等比赛。要求学生写日记、报道、随感、评论、文学小创作等, 让学生保持积极活跃的思维, 保持写作的强烈兴趣, 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我”。

我要求学生博览书报, 教室里订了十几种报刊。我要学生挤出时间去看电视, 在广泛猎取信息中学习语文。让学生在“新闻联播”中了解世界情势、国家大事;在“人与自然”的结合中看到两者间的关联;在“神州大地”中领略祖国的山川物貌、风土人情;在“百家讲坛”里聆听专家讲解传统经典;在和同学或家长交流、沟通或用日记的方式表达自我的过程中, 使自己的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地得到训练和提高。我要求学生到社区去尽显身手, 为社区出黑板报, 在街头巷角, 收集各种乡俗俚语, 学习丰富多彩的群众语言。在学生的日记中, 我看到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我感受到了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心灵, 不经意间我发现学生的语文水平在突飞猛进。

3.学以致用。

陶行知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 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他还说:“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 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 在以课堂为起点的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活教育思想, 来实施生活教学, 让教学贴近生活, 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就能引导学生懂得生活, 学会生活, 做生活的主人。

在当今网络时代, 我从语文教学的要求出发, 对学生实施严格的要求。如学习常用应用文后, 就要求学生平时用好请假条、留言、书信、贺卡、请柬、计划、总结等常用应用文。

我特别推崇旅游, 实施快乐教学。试想, 当导游在滔滔不绝地向游客介绍景点、典故、传说趣事时, 当看到古色古香的或崭新的建筑、或亭台轩榭上的匾额楹联、或绿水青山风物人情时, 你有何感想?如果把它复述一遍或写下来, 是需要一番功夫的。天道酬勤, 我鼓励学生勤动口动笔, 把它说出来或写在日记里, 常琢磨玩味领悟, 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悟性。

学生在课外探求真知, 在蓝天下自由翱翔, 拥抱青春, 拥抱未来, 在扩大视野中, 拓宽了胸襟, 增长了见识和才干, 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吗?

教学实践中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篇2

关键词:理论

教育教学心得

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目的、三大原理,七条原则,七项措施。

(一)生活教育的目的

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为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是对学生进行‚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的‚全面教育‛。所以说: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其次是指向社会个体的,即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

总之,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同时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具体培养目标,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何谓‚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第二基本原理,何谓‚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3.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生活教育中基本原理和校训、什么是‚教学做合一‛呢?陶行知认为: ‚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所谓‘做’是包含了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教学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

(三)生活教育七大原则

根据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物质》一文提出的生活有六大特质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人们给出生活教育的七大原则:1.实践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3.前进性原则;4.全民性原则;5.终生性原则;6.创造性原则;7.全面性原则。

(四)生活教育七项措施

为实施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曾提出过各种各样措施,采取过多种方法。并躬行实践,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体措施有:

1.要改造城乡教育,以培养学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使每一个乡村有充分的新生命

2.要普及全民教育,以达到个个识字,人人明理。3.提倡普及科学教育,推广现代科学技术。

4.要改革旧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创造生活用具,运用生活工具。‛

5.创办新型的试验学校,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6.要培养大批立志改造社会,改造乡村的新型教师队伍,这一教师应该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是一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满天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人。

7.创造适合国情,适合生活需要的大教育体系,使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一片,社会大学是这一主张体现。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作为一名教师要相信儿童有创造力,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基本信念。陶行知先生在书中指出‚承认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我们不能束缚和压抑孩子的创造力。而‚创造的教育就是以生活为教育,是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必须是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辅之教与学,必须为中心‛。

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我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默默从事教学多年来,一直以为‚在其位,谋其职‛就是把书教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育学生作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还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教育是师生心灵交流的过程,是智慧与情感沟通的过程。教育者要善于以自己的感化力达到使受教育者体验到应有情感。教育工作的艺术就是要善于通过教育者的各种行为方式,了解学生想获得什么需求,对他来说什么最重要,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对受教育者施加感化作用使之能触动其要害,他定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同时教师应以为人师表的形象感染学生,将对学生的爱渗透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安全感与信赖感。因而教师应多与学生接触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变化,既做教师又做朋友,积极架设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首先,教师教师要做学生心灵倾述的忠实听众。师生之间,由于个性特点、知识能力、人生体验和社会阅历等不同,必然存在着思想的差异。两者有很大的互补性。良好、持续的沟通,能使彼此的思想发生碰撞,从而使视野得到开阔、思维得到活跃、智慧得到开启。因此,教师不了解学生心里想什么,学生也因为老师不能真诚地倾听他们的心声,从而对老师总存在心灵上的隔膜。教师不妨以朋友的身份出现,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少一点居高临下、先入为主的姿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并赢得其信任,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把心里话说出来。让学生真正以自己为知心朋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尊心,需要婉转地进行说服教育。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相信他的发展潜力。学生受到尊重,才能积极主动地无掩饰地袒露襟怀。为了了解学生,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写日记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师看后再适时给予恰当的评语,让日记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有效渠道。

其次,用宽容、尊重之心感悟学生。新课改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就要求我们学会宽容和接纳学生。宽容意味着理解,是对学生人格及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要用心来教育孩子,即:用爱来关怀学生。将‚不图私报的圣洁的爱‛、‚爱满天下‛爱学生的‚师爱‛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天性,在行动言语中千方百计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要在理智中控制好情绪,客观地去处理学生问题,去帮助学生进步,要时时处处做学生们的朋友,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多一分尊重和宽容。

接着,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作为教育者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自尊感,树立起做人的自信心,享受生活中的欢乐。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至今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心目中,民主意识是比较淡漠的。因而在师生关系、学生教育、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以及处理教师和家长关系等等方面,有的教师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居高临下或惟我独尊,缺乏对学生起码的尊重与信任。虽然就一般情况来说,教师的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等等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应具有天然的平等性。‚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对‚差生‛应多一些‚顺耳忠言‛,要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对他们寄以厚爱,拔动他们的心弦,鼓起他们前进的风帆。班级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中等生。这些学生默默无闻但而如果教育得当,这部分学生很可能跃居尖子生的行列。中国有句流传至今的古语‚亲其师而信其道‛。教书育人,我们老师只有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多投去几分发自内心的关爱的目光,不带偏见地关心、鼓励、接纳他们,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的关心,这样学生们才能健康成长。

最后,时时多表扬,处处少批评。我们知道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有一天,陶行知校长在校园内看到一男生用砖块欲砸另一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当陶行知走到办公室时,该生已早早来到校长室低着头等着挨训,陶校长走来,一面先给了他一块糖,一面说:‚这块糖是奖你的,因你按时到,我却迟到了。‛该生惊疑的接过糖。接着,陶校长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也是奖你的,因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刻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应该奖你。‛学生更惊疑了,他睁大眼睛看着校长。陶校长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砖块砸那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敢跟坏人作斗争,应该奖励你啊!‛这名男生听到这里感动极了,流着泪说道:‚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校长满意的笑了,他随即又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的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几十年前感人的一幕至今影响着我们新一代教育工作者:学生打人了,陶先生没有训斥,没有疾言厉色,更没有打骂,却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他用四块糖就让学生认识到了错误,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人、正义和勇于认错。我们在感叹陶校长高超的批评艺术的同时,就不能不思考: 学生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主要是首先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任何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也是不愿被伤害自尊心的,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且他们自尊心更感性更直接。因此,育人是讲‚技巧‛的,讲教育艺术的。陶行知先生的高明就高明在‚不教而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切不可动辄穷追猛打,将他们逼上没有退路的绝境。从许多教育案例中,我们总能感受到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潜能,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这种无形的潜能又恰恰容易被我们忽视乃至扼杀。只要老师爱学生,理解学生,赏识学生,就是能点燃他们进步的火焰。如若每个老师在教育中都多一点赏识,少一点批评,多一点爱心,少一点冷漠,那么从我们的教鞭下、冷眼里、讥笑中挽救的又何只是一个两个‚瓦特‛、‚牛顿‛和‚爱迪生‛呢。

这就是我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践行陶行知教育理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三: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对现代各类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特别是对贯彻落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宏伟目标,中华民族教育事业伟大振兴更具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以陶为师‛、认真学习和借鉴‚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锐意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创新。

首先学习‚生活教育‛创造和试验精神,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也需要一个创造和试验过程。发扬陶行知‚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其次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大教育观、‚生活教育‛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团体单独办得成功的,除了需要大联合,还要把人的‚心墙‛拆去,才能与社会沟通,才能使人们的感情和态度,‚从以前传统教育那边改变过来,解放出来‛,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有一个‚拆墙‛的问题,否则影响教育改革深入开展。

再次‚生活教育‛提倡‚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与今天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终生教育息息相关,其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生活教育‛主张‚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教育,联系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远程开放教育提上日程,学习‚生活教育‛对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具有深刻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为中国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和思想,先进科技和教育技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为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应该学习陶行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陶行知爱满天下,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我们教师的座右铭。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名篇》 方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陶行知论师德建设》 吴江市陶行知研究会

3.《陶行知教育学》 何国华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李海燕:《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3

中粮礼品卡 中粮礼品册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生活教育 篇3

激发学习热情

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和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和效率,而生活教育思想的教育理念正是以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为原理而设计的,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和吸引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生活教育思想的这一优势,并且积极利用生活教育思想来辅助初中英语的教学。

以苏教版初中二年级英语教科书下册unit2中的reading教学内容为例:“Life is like a big dye vat, it can bring people dyed all kinds of different colors to the crowd, some people forced by living, live a hard life…”,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加以生活化,使课文内容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兴趣口味和初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从而达到有效地激发和吸引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效果。如此文章中主要讲的是关于生活对人的影响,初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在生活中找实际的例子来展现给学生看,从而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英语课文内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初中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质量和能力。另一方面,生活教学思想还能够帮助初中英语教师加强初中英语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初中学生夯实英语知识的学习基础,解决初中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达到全面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水平和质量的效果。

提高理解能力

生活化教育思想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对初中英语知识的理解能力。对初中学生而言,能否正确地、快速地理解初中英语知识,是初中学生学习初中英语知识、解答初中英语题目的基本前提。如果学生不能有效地理解初中英语知识的真正内涵,那么英语学习就会变得举步维艰,对于初中英语知识的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阶段。不能深入学习理解初中英语知识,最终导致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的质量得不到有效地提高。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当重视初中学生的英语理解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积极利用生活教育思想的科学教育理念来帮助初中学生提高对初中英语知识的理解能力。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初中英语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是人们从生活中一点一点慢慢理解、研究、总结而得出的。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生活教育思想是非常具有帮助作用的,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初中学生提高自身对初中英语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以苏教版初中一年级英语教科书上册unit1中的reading内容教学为例:“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fe is very rich and colorful, some students like playing basketball…”这篇课文的内容词汇量较多,语法变化也比较多,初中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这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教育思想联系实际生活,让初中学生的课文理解变得简单化、直观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

生活教育思想应用

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处理和应用主要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初中英语教师必须对初中英语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处理与构建,让生活教育思想理念能够完美地融合进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初中生性格相对而言较为活泼张扬,对生活都有着非常美好的向往,而生活教育思想理念正是以初中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而设计的。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进行合理处理,教学结构保持层层递进,让生活化教育思想理念能够很好地融入到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当中,从而让学生不断集中注意力,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初中英语教师要选择好合适的生活教育思想利用时机。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堂内容有其固定的主体结构,生活教育思想理念必须穿插在其中最为合适的时机来展现,才能达到帮助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以苏教版初中三年级英语教科书unit6中的writing:“Write an article not less than 120 words.”写作教学为例,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这一写作内容时,应当积极融入贴近初中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命题和或者话题内容,让初中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生活教育思想理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和英语理解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初中英语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提高。

语文教学中的生活教育 篇4

关键词:拼音教学,生活情境,生活实践

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 虽然对学习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 但是汉语拼音是抽象的表音符号, 难读、难记、易混、易忘, 加之一年级学生自制力差, 只对形象生动的事物感兴趣。怎样让他们乐于学好拼音?这就要求教师在拼音教学中捕捉生活中的现象, 让学生对拼音有亲近感;努力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 吸引孩子的注意, 激发儿童学习拼音的浓厚兴趣, 从兴趣入手,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习拼音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转化为一种乐趣, 促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拼音。

一、捕捉生活现象, 给学生以亲近感

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本身就注重拉近学生与拼音字母的距离, 一幅幅生动、巧妙的插图, 一首首充满童趣的儿歌, 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让学生感觉原来拼音就在身边, 其实是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o”就是公鸡叫, “e”就是大白鹅水下的倒影, 声母“y”长得像树杈, 一个个字母呼之欲出……然而, 仅靠书本上的情景图, 有时还是不能满足学生对拼音的识记和运用。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还要有意识地去寻找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拼音, 把它们带入课堂。

1.装扮“拼音王国”, 使学生身临其境

在拼音教学前, 教师就应努力为儿童创设一种拼音化的环境。在孩子上学的第一周内, 就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拼音王国, 在四周的墙壁上张贴色彩鲜艳、富有童趣的拼音字母, 让学生感觉自己就置身于拼音的世界中。随着拼音教学的进程, 可以把学生的姓名做成卡片, 写上汉字和拼音, 张贴在学生的座位上, 让学生在拼拼读读中认识全班同学的姓名, 并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 既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又能提高拼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且, 要逐步地在教室用品上标上拼音名字, 使用拼音化的课表, 用拼音给孩子布置作业, 让孩子回去读给家长听。总之, 学生一进教室, 目及之处便是各种拼音语句, 仿佛融进了拼音的海洋, 可以自由地获取。贴满拼音的教室既能使学生学得有趣, 又不会增加课业负担, 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2.寻找拼音字形, 让学生亲密接触

字形的识记是拼音教学的难点, 因为拼音字母和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汉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系统, 学生对它很不熟悉。在教学拼音的字形时, 我除了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情境图找出与拼音相似之处外, 还让学生回忆一下在家里、在学校、在街上、在商店等实际生活中与拼音相似的事物。

二、创造生活情境, 给学生以趣味感

汉语拼音是一串抽象字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在教学中面对学生年龄小、好动及拼音难学、难记、枯燥无味的特点, 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创设生活中的情景, 优化汉语拼音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乐中而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乐学拼音。

1.联系经验, 让儿童准确读

案例一:

师:小朋友们, 当你们牙疼去看牙医时, 医生会怎么给你检查牙齿呢?

生:医生伯伯会让我们张大嘴巴给他检查。

师:你能做一做这个动作吗?

(生在全班孩子面前展示)

师:对, 这样张大嘴巴发音, 就是 ɑ 的读音。我们一起张大嘴巴ɑɑɑ。

师:按照上面的方法, 你能说说我们如何发准o和e的读音吗?

生:我学过古诗《咏鹅》, 鹅鹅鹅, 就是e的读音。

师:好的, 你从我们学习过的知识中去寻找e的读音, 真棒!请你当小老师带小朋友们发一发e的音。

生:大家跟我读, 一只白鹅, eee。

这是汉语拼音的第一课单韵母 ɑoe, 许多儿童对 ɑ 的发音老不到位, 教师则在发音规则与方法上浪费时间, 效果却不明显。而案例上的教师把握了知识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教学时避免繁琐的发音方法的分析, 而是尊重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利用去医院看病, 医生检查牙齿时张大嘴巴发音, 读准“ɑ”的读音。学生凭借已有的直接生活经验, 很快克服了发音不到位的困难。学生学习发音变得有趣、生动, 这样的教学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2.演示实物, 让儿童快速记

案例二:

师:我们学了t的发音, 怎样记住这个t呢?

生:书上模特的影子, 就像一个t。

师:你真会观察!这是一个记住t的好方法。看, 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件有趣的东西。 (取出准备好的弯柄伞撑开, 台下一片哗然)

生:我知道了!我家也有这种伞, 以后看到t, 就想到弯伞柄了。

师:再看, 伞柄弯钩朝哪边?

生异口同声:朝右边。

师:为什么是往右边的?

生:因为在撑伞时, 弯钩朝左容易碰着下巴。

生:弯钩朝左还容易钩到扣子。

师:对了, 我们在写t时, 千万不能把弯钩往左写了哦!

学生在学习d, t, n, l时, 最容易写错的是t。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 将生活中常用的雨伞当做教材, 使学生很容易地记住了t的字形。但在书写时, 学生会出现t的弯钩往左弯的情况, 这是非常普遍的情况。所以, 老师要适时追问孩子:“为什么是往右边的?”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得知, 弯钩往左是不方便人们撑伞的, 回答到这儿, 教师根本就不再需要反复地强调写法, 在儿童分享生活知识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就能突破教学上的难点。

3.故事激趣, 让儿童轻松学

案例三:

师: (出示zi, ci, si) 我们学会了z, c, s, 看, 它们又和i组成了音节, 它们在一起, 是不需要拼读的。有一个故事就讲了它们为何不拼读的原因, 大家想听吗?

师:六一儿童节到, z妈妈带小i上街, 可小i不听话, 到处乱跑走丢了, 最后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找到了妈妈。他哭着说:“妈妈, 我以后再也不乱跑了, 紧跟在你身边。”因此zi就变成整体认读音节, 不再分开拼读。

教学整体认读音节zi、ci、si时, 许多教师按常规音节去教, 学生很容易遗忘, 采用生活中孩子走丢的故事来教学, 效果更好。童话故事是很受低年级学生欢迎的一种题材, 它具有一定的情节,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 提高其有效记忆。“学生上街”这一日常生活将教学与孩子们喜欢的故事相结合, 化抽象为形象, 能有效实现对学生各个器官的全面刺激, 为学好整体认读音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解决生活问题, 给学生以满足感

1.实践作业, 领会拼音的魅力

在教完一部分拼音之后, 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 可以让学生领会拼音在生活中的实际功用。写一写家庭成员的名字;给家长写一两句“悄悄话”, 增加亲子之间的沟通;给家中物品贴标签, 教会爸爸妈妈拼读等等。孩子对此兴趣很大, 乐于完成这些作业, 这样的实践作业既复习巩固了汉语拼音, 增加了拼音的再现率, 又将读写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受到拼音的魅力, 这样就会使他们很有满足感。

2.识字与阅读, 感受拼音的功用

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汉语拼音以后, 就能借助拼音读出生字的音, 区别多音字, 纠正读错的字音。同时, 还可以借助汉语拼音阅读有趣的注音读物。这样就能使学生得到比较多的接触汉字的机会, 而且随着阅读量的扩大, 所接触到的汉字进一步增加, 学生识字的数量也会进一步增加。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 增加了自己的识字量和阅读量, 就会感受到汉语拼音的功用, 这样就会使他们很有成就感。

生活大课堂, 课堂小生活。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是语文的不竭源泉, 语文是生活的缩影与升华。小学拼音教学中, 只有努力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 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 巧妙地把生活活水引进拼音教学, 才能让学生凭借生活体验去学好拼音, 运用拼音, 让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中, 从而强化语言文字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徐莹晖, 王文玲.陶行知教育文丛: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04.

语文教学中的生活教育 篇5

[摘要]:陶行知教育思想历经几十年对我国的教育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制定都参照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尤其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思想对现代学生的教育影响深远。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反思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是在教课本,而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设计与展开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难以成为丰富学生生活的渠道,反而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我国在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下培养的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农村与城市教育理念以及对新课标的认识程度有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生活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影响 【引言】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学生将生活教育论提高的一个新境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②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教育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获得充实的内容,而且可以使教育对生活真正能发挥伟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说: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将陶行知的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语文教育对整个国名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因材施教是生活教育的重要体现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需要因材施教”,他曾给因材施教以形象的比喻:“培养创造力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他还说过:“松树和牡丹花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无论是陶先生的因材施教,还是孔圣人的因材施教,教授的对象都有一定的生活环境,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情感基础。语文教学中知识点繁多,新课标对低年级拼音,识字量都有较高的要求。所认识的汉字多数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学生熟悉的,有生活体验的内容学生学习效果好,反之,有些陌生的抽象的词语离开了学生的生活范畴学习起来就困难。在实施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班有一名学生是先天性牙齿不全,说话不关风,发音不清楚,学习自卑,不愿与人交往。我在教学时只要叫他回答问题他就呕吐起来,情况怕人。本学期我校正好有一项课题是关于问题学生的研究的,虽然该生在语言上有些障碍,但作为老师还是有极力地去转化他。因此我做了多次家访,深入了解他牙齿缺陷的原因,今后发展状况,他的爱好,他所不喜欢的东西。当我了解到他特别爱干净的时候,我就从这里入手,在班级表扬他的整洁,鼓励他书写也要做到整洁,遇到他的点滴进步我总是鼓励。没过多久他的书写进步很大,我急需鼓励他敢于说话,每次上新课叫学生字词是我总会叫他拼拼音,并且每一次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迎来全班的掌声。

对于这位学生我做到了因材施教,我从他的生活入手,如果作为班主任我对于学生生活是陌生的,我想就不可能有他较大的转变。因材施教离不开生活基础。

社会即学校----把课堂搬到“社会”中去

学校、社会、家庭对孩子成长各有各的地位,各有各的作用。卢梭就对学校教育提出批评,爱默生也说了很多,他们认为我们系统性掌握知识,知识的累积性,大家要强调结构性的知识,这种要求,这种特点的教育在过去来讲确实是非常必要的,也一直是现在主导的话语权,但是我们想一想在工作中间,我接触了很多高层次的人,几十年的教育他一个星期就会了。就说明我们学了大量的知识垃圾,这样的教育是一种死教育,西方创业的巨子,福布斯、比尔盖茨等等这些人都没有大学毕业,就是说我们需要教育并不能从学校里面获得,我们不需要从学校里面待那么长时间,而18岁到30岁我个人认为是个人创造的黄金时期,如果待在学校里面那简直是昂贵的浪费,简直是对人类的不尊重,所以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浪费,这是不应该的。在语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开拓识字的渠道,去生活中识字,将知识在生活中运用。

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不给学生提供学籍,教师也不在课堂上教学生书本知识,学校是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主要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学生开放。2006年至今,学校累计接待学生超过13万人次。在户外拓展区,小记者们体验了一堂锻炼团队意识的游戏课。50名小记者被分成三组,各小组分到一个呼啦圈。每组围成圈,全体成员需在牵着手的前提下接龙穿越呼啦圈。先从头部开始钻,还是从脚部开始钻?大家边商量,边试着低头、扭腰、迈腿、蹲立。短短十五分钟后,每个小组均顺利完成钻圈接龙,体现出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规划的基地课程基本领域有生存体验领域、素质拓展领域、科学实践领域、专题教育领域四大领域。现已开设素质拓展、生活技能家政训练、科普教育与制作、国防教育、植物与园艺、毒品预防教育等6大模块60多个活动项目。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形成对自身、自然和社会的整体认识,养成积极负责的生活态度;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衔接,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促进德、智、体、美在实践活动中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很重,学校对教师的教学业绩相当重视,与教师的考核挂钩。多数教师拼命在课堂上灌输书本上的知识给学生,孩子们没有快乐童年可言,教师一天到晚累得也够呛。我认为书本中的教学应与课堂之外的教育并不矛盾,新农村社区为孩子们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养成去学校少年宫借书、读书的好习惯以外,鼓励学生到镇文化馆借阅图书,定期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谈心得、摘录好句、写感受,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提高阅读效果。重阳节时,组织学生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帮他们打扫卫生,和老人一起看报,听老人们讲他们的故事。学生乐于和老人聊天,无形之中孩子们收到了爱的教育,知道敬老的意义,孩子们有了生活感受,遇到尊老爱幼的话题他们总能滔滔不绝,这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大有好处。我对教学业绩并不担心,我很崇尚大语文的教育理念,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学生肯定要学好书本知识,而将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地结合更是农村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原理的方法论,是他“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哲学思想在教育中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实质,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挖掘课内外的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课改提之甚响的理念之一。语文教科书一直被我国教育工作者视作学科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然而,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陶行知先生教导的好:“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这就要求老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以此为依托,有效开发、利用课内外与之相关的课程资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记住这点,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才能够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能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因此,在教学中能以欣赏的目光对待学生,多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学会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觉地弥补自己的过错。我将努力实践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教育思想,不断创新。一年级时,当孩子们第一次学习古诗时,我就鼓励学生背诵小学生课外古诗70首中的篇目;当学到童话故事或成语故事是我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进入童话世界、成语家园;在上地方课时,我鼓励孩子们积累家乡的方言,经常性地举行班内语言类比赛活动,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请父母养几只小蝌蚪进行观察。没想到引来了学生一大串问题, 有位学生说:“我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就是青蛙,可小蝌蚪与青蛙完全不一样,它怎么可能变成青蛙呢?”一个学生开了头,其余的学生都纷纷说开了,有的说:“其它的小动物小时候多少与它妈妈有点像,可小蝌蚪什么也不像呀?”有的说:“它到底是先长后腿还是先长前腿?”还有的说:“它的长尾巴到哪里去了?”是呀!学生们都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也难怪他们对小蝌蚪变成青蛙产生那么多疑问。面对学生这些问题,我想: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亲身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学生彻底搞清这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我带领学生捉来了一些小蝌蚪,养到鱼缸里,每天观察小蝌蚪的变化,还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将课外实施引入课堂。教师、学生都动起来,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深入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认真贯彻并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内、课外优质教育资源,语文教育一定会迎来希望的曙光。

【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农村教育未来 陶行知全集一创造的教育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

生活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教育;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生活教育”思想概述

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教育”理论曾强调,“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无论是教育材料还是教育方法等都可以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一教育思想对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面临的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存在较大困难等都具有较大启发。正如新课标指出的那样,数学课程的学习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而培养学生这种思维能力的方法,不是单方面给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是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现实生活背景中,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学习数学、提取生活中和数学思想有关的知识和规律等。由此可见,“生活教育”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加强“生活教育”思想的渗透。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生活教育

(一)重组教学材料,演绎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需要运用于生活中的学科。但是鉴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无法自主地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主动联系起来;加上当前的数学教材在编写上也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准确理解某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作为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引导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挖掘教材本身的内容,将课本中所反映出的间接生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保证数学更加贴近实际,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尤其是在教授抽象的理论概念时,许多学生经常反映无法理解概念内容,进而难以理解某些计算公式的来源,无法达到计算的准确度等。针对这些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完全可以寻找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数学事例或生活原型,来启发学生思考和辅助学生理解。

(二)立足学生实际,将数学教学生活化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阶段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普遍以具体、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较弱的情况,教师在教授具体的数学知识时,应该注重调动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和易于接受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感知数学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以此辅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时,教师采用创设问题教学情境的方式启发学生:“为什么车轮的形状必须是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改成正方形和椭圆形可以吗?”面对这样一个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学生立刻就能产生强烈的探讨兴趣,并且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思考:当车轮不再是圆形时,车子的行驶速度就会减慢;如果把自行车的车轮换成正方形,骑车时肯定要栽跟头。这些奇思妙想的答案都是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所思考出来的。而这样一种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活化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往往难以根据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来接纳新的教学概念和方法,从而出现跟不上教学节奏的情况。这时,教师不妨把这些学习材料进行生活化的加工,以弥补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存在的缺陷。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采取制作数学模型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观察思考等。以教授小学一年级的《分类》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分类思维时,可以设计整理书籍、文具分类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分类过程中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三年级上册的“购物”单元为例,为了让学生体验购物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用已学的计算方法进行价格计算等。其次,教师也可以引导家长平时多带领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锻炼,如带领孩子去菜市场买菜、去超市购物等。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生活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活教育”的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重要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践行“生活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组教材内容、注重演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活化教学问题,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力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91(1).

语文教学中的生活教育 篇7

《课标》首次提出了 “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 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 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它体现课改精神, 是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践行课程改革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语文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我结合小学四年级语文, 谈谈如何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认真学习实践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

生活具有教育作用是生活中的矛盾使然,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 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选择与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例如我在教授《人类的“老师”》一文时, 让学生利用网络, 自己思考“为什么动物是人类的老师”、“人们除了课文中所提到的外, 还向自然界学习到了什么”,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自主学习, 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白了人类从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而且学生初步明白了“仿生学”的含义, 同时紧抓了“潜在课程”, 渗透了保护动物的意识, 学生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真正领会“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陶行知先生始终坚持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考察他一直坚持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经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 是同一个过程,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教育要通过生活进行, 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 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比如我在教授《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 设置问题:“同学们, 你们抱过你们的妈妈吗? ”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 不是为了学课文而学习, 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爱慕情绪。

上好一堂“感恩母亲”主题班会, 通过母爱放送 (展示) ———回报母爱 (倾诉) ———母爱内涵 (探讨) 三个环节, 针对“母爱放送”环节, 通过摄影组播放抢拍的有关母爱的令人感动的画面, 电影、电视收集组的代表上台展示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的感人镜头, 图片收集组的代表展示几幅有关人类和动物的母爱图片, 讲故事组讲述几个有关母爱的动人故事, 采访组将采访到的真实的故事用小品的形式表演给大家看的四个形式, 体会母爱的真谛, 绘画组给母亲献上自己创作的画。

针对“回报 母爱”环节 , 诗歌收集 组为母亲 献诗 (《游子吟》、《妈妈的爱好》) , 唱歌组为母亲献歌 (《妈妈的吻》) , 诗歌组播放一段Flash动画形式的诗歌朗诵等, 倾诉对母亲深深的爱恋。

针对“母爱内涵”环节, 围绕“狐狸的母亲在自己孩子长大以后把它们赶出巢穴, 强迫它们独立生活这种做法对不对? 你们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 ”这一辩题展开辩论, 体会母爱的内涵。母爱是为孩子无私的付出、母爱是给孩子成长的磨炼、母爱是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开辟学生学习语文的新空间和新视觉, 开启学生真切体验亲情的心扉。通过活动, 多侧面地认识母亲, 体会母亲的关爱, 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通过活动, 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 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和“爱”的内涵 , 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要“用生活来教育”, 通过生活教育, 教育与生活有高度的一致性。

三、生活决定教育, 教育改造生活

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小学语文教师要在一般的生活里, 找出教育的意义, 发挥教育的力量。同时, 在教育中找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把教育推广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中。比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 结合苏教版中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并且密切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 学习做有道德的人。我们应当承认学生所在的生活的世界, 是用眼睛所观察到的, 用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世界, 这是一个和成人的生活世界很不相同的世界。我们要提倡“有意义的学习”, 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 生活赋予了语文教学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使语文课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实践证明, 只有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把理论知识生活化, 才能在语文课这个有限的时空里,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要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才能完成“教书育人”这个根本任务。

摘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教育,教学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史.

[2]生活即教育——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3]生活即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活教育 篇8

一、以生活之境,垫文字之基

部分学生认为语文是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或者简单认为语文就是机械背诵下的文字。因此,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语文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文字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贴近生活、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东西。

新教材重视情境的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能把学生引入到愉快的语文学习中,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这种生活的经验都杂乱地存放在他们的大脑中,教师就是要在教学中,提取他们脑海中最贴近文本的那些素材,激活他们的思维。同时学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记得在教学《甜甜的泥土》一课时,笔者出示了一组图片,是备课之时向班级中的家长要的,都是学生小时的照片:有父母在喂奶瓶的,有爸爸在换尿片的,有妈妈为孩子擦眼泪的,有抱在妈妈怀里的,也有快乐玩耍的……当学生被照片深深吸引的时候,笔者就引入到《甜甜的泥土》的教学之中,从关注照片的那一刻开始,学生便怀着一颗温柔的心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了。富有生活情意的情境创设,使得这篇课文中的黑白文字一下子活了起来,整堂课的教学一下子灵动起来了。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是语文教学的序幕。

一次外出听课,一位教师教学《幼时记趣》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我们班活泼调皮的男孩子还真不少,来,有没有谁捉过蛤蟆的?”这时,有好几个男生边窃笑边举手了。“抓过蜜蜂的呢?”“数过花瓣的呢?”“抓过天牛的呢?”“仔细观察研究过蚂蚁的呢?”这时候,有很多男生、女生纷纷举起手来,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交流甚欢。接下来,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领会的“睁目望日”“观蚊飞鸣”“草台探秘”“观虫斗驱蛤蟆”就变得快乐而简单,学生通过自己的童年经验,与作者产生深深的共鸣,那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文言词语也生动活泼起来,易于学生接受。这样的教学,从学生喜爱童年生活切入,精心创设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意义且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亲切感,又对文言文充满了好奇,这就促使他们产生自我阅读、自我理解、自我体会的欲望,这样的教学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有趣的印象。

所以,在我们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学生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是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明确文字源于生活的本质,体会到语文就在自己身边,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以生活之线,建课堂新构

在新课标的解读中,我们了解到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不仅要考虑语文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称呼”引入,问学生自己和爸爸妈妈对叔叔的称呼是什么?学生给出“叔叔”“兄弟”这样的答案,这是大家都认可的答案。但是在《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中,却出现了对于勒很多不同的称呼。接下来放手给学生,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读一读”“找一找”“问一问”“想一想”“说一说”的活动中找到答案,让他们惊讶于若瑟夫一家人对于勒的称呼变化: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法国老流氓、贼、讨饭的……从这个点来感悟、体验,逐步深入理解这个小小的“称呼”在文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对作者隐射的社会了解得更加透彻。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文章中牵出一组出人意料的称呼,从而把整篇文章串联起来,形成了不一样的课堂结构。学生学习之后,收获颇多,也有很多的感慨。

生活中一些微小的经验都可以成为我们建构有活力的课堂的主线,学生通过把生活的经验运用到学习语文之中,发现了生活和语文的联系,也尝试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这样他们更愿意把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通过这样的活动,把经验提炼为知识,把知识又转化成经验,改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以生活之泉,润语言美感

初中生的词语积累其实已经很丰富了,可是他们的语言表达却常常不能体现他们的积累,尤其是在作文的教学中,我们面对学生的作文时常产生深深的无奈———语言组织的凌乱,用词的不当,连续性的缺失,苍白的表现力……我们不得不去反思,语文的语言美感为什么没能在这些学生的课堂中、作文中得到体现?是语文文本脱离了实际,还是作文要求的空洞?

在《记一件有趣的事》(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文章只有骨感的框架,却没有丰满的内容和盈润的细节,读来泛泛无味,基本很难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于是,那些他们写过的事,我让他们“再来一次”,在他们所描写的典型性动作、语言、神情上“卡带”,卡住的时候我们一起来回忆,来体会。笔者记得很清楚,有个学生在提到夏天的时候说“恨不得给太阳也戴顶帽子”,这句话作文中没有,但却是学生的心声。这样的生活重现之后,学生重新修改的文章明显细腻了,有血有肉了。

现在语文的作文就是来重现或者表现生活中的事情,有些生活学生是有体验,但是他们没能把这些经验提炼出来,没能将它们放到“语言”这一层面的总结上。语文的课堂,就是充分利用生活这个源泉,来丰润我们的语言,充实枯燥的文字,让它们灵动,让学生喜欢。

四、以生活之桥,衍个性发展

从历年来的中考作文题目,我们不难看出,现在作文的命题要么与每年的时事息息相关,要么更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从“不错过……”到“遥远的眼神”,从“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到“一丝惬意心中来”,从“心中有支欢乐的歌”到“总有属于我的季节”,我们的命题从自我的超越到梦想的实现,更实现了情感上的不断升华。学生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基础上,能联系生活,结合自己的经历、阅读、思考等,写出自己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这样的命题是越来越关注学生自我的心智成长,从情感、情操、人生境界再到学生的态度价值观,是由情到理的一个升华。

五、以生活之本,创教学之新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教育从书本中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使教育全面地贴近、融入生活,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进而踏进教育的更高境界,造就出完美的人。笔者认为,要让教育焕发生命光彩,要造就完美的人就有必要去进行创新教育,即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名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为每名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创新,才有生命!

我们很多的语文教学都在创新,《窗》的续写是一种创新,《荷》的读书报告会是一种创新,文言文的自我解读是一种创新,《春》的绘画教学也是一种创新,《红楼梦》的精读也是一种创新……这些既与生活密切联系又富有新意,它给学生一个广阔自由空间,呼唤着学习者富有个性的理解和阐释。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要返璞归真,面向生活。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蕴于生活之中,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因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把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同时在语文学习中利用生活,转化生活经验,这样既能推进语文课程不断改革前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必将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这样的教育以生活为载体,牵手语文课堂。源自于生活,实践于生活,必能使语文的教学更鲜活,更灵动。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的生活教育 篇9

关键词:回归生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生活教育理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 生活教育理论是其主要内容。新课改中倡导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这一理念与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甚至可以说现在的新课改中对于语文课的要求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延伸和继承。

作为教师应该深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 结合新课改纲要, 贯彻生活即是教育, 学校即是社会的教育理念, 将语文的学习从课堂上延伸出去, 深入到生活中。课堂上充满生活的气息, 生活中处处是课堂。这一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如何执行下去, 笔者提出如下见解。

一、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人情感的表达并不局限于一种方式, 每一个学生也都有自己比较擅长的领域和表达情感的方式。生活化教学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有的学生喜欢用语言表达观点, 有的学生喜欢用诗歌表达情感等等, 学生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们多样化的个性发展, 在课堂上和生活中鼓励学生们通过正确的方法展示自己的性格和特长。生活化教学远比课堂教学涉及的范围更广更深入。例如在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心中的音乐圣地, 有的学生选择了优美的世界名曲来表现维也纳, 也有的用画笔来描绘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和街头的雕塑, 还有的学生借助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录像来帮助自己了解维也纳。他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 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与展示。

二、课堂生活化是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语文是一门来自生活的学科, 生活中与人沟通时讲的语言, 看书时的阅读认字等都是语文学科中的教学重点内容。语文和生活是相辅相成的, 语文的学习脱离不了生活。因此将课堂生活化可以为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例如《田忌赛马》这篇课文, 讲述的是古代的故事, 在现代的孩子们无法身临其境的体会。因此设计一个小的环节, 让学生们想象一下, 现在的课堂就是电视台演播室, 学生们是赛马体育项目解说员, 那学生们如何才能当好这个解说员, 将田忌赛马这场比赛解说好呢?如此一来, 学生们联想到平时生活中看过的体育新闻和新闻联播, 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这种课堂模式将语文课文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 将原本抽象的故事回到生活当中变的具体而有画面感, 学生们兴趣盎然, 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学科整合,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论中提到过, 好的老师不是教知识, 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 并且提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 坏生活就是坏教育”的生活教育理念。放在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和开放式教学理念中, 就是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 给学生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 改掉原本填鸭式和压迫式的旧教学模板。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性思维。语文课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 而是人类生活的浓缩, 语文课包含的内容是多元化的, 因此学习方式也应该多元化, 不能将学习内容局限于课文和课堂上, 这种学习禁锢学生的思想, 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开放式教学的根本含义。语文学习应该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 形成“大语文”的教学观。例如语文可以与音乐课有机结合, 语文中的戏剧故事课文可以与音乐剧结合, 学生们可以演, 可以唱, 可以读, 全方位的理解课文内容。语文课还应该更广泛地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教室中随处可见的黑板擦、粉笔、桌椅等都是教学道具, 让学生们发散思维给这些物品做创意广告, 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报纸新闻中的民生新闻学生们可以即兴评述还可以锻炼学生瞬间组织语言的能力等等, 这些都有语文学习灵活而有趣的方式。

综上所述,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 我们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改革实践, 实行开放型的“大语文”教育,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既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提高了学习质量, 陶冶了情操, 启迪了智慧, 又提高了分析、领悟、创造能力。真正达到了“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成为学生个性展示和语文素养提高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曹先捷, 王思中.陶行知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6.

语文教学中的生活教育 篇10

关键词:情感,热爱,化学,激发

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对人的发展和成才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作用。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特点以学生情感的发展作为依据, 让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化学, 才能学好化学。结合我多年教学体会和调查, 谈几点我在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投入的认识和体会。

一、了解学生情感动向, 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1. 问卷调查, 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

去年, 我在自己所带的高一四个班 (219人) 中进行了三次化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时间分别是第一次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后, 其中情感因素部分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中数据说明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不够, 信心不足, 缺乏坚强意志等。为此, 我力求改变现状。我为每个学生都建立档案, 对学生的听课、作业、测试集中分析, 并定期和同学谈话交流, 要求学生态度端正, 学习认真, 处事积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责任感, 并初步形成积极态度。

2. 因材施教, 各个击破。

成绩好的同学一般情绪稳定, 自信、积极;成绩差的学生常烦躁不安, 消极、忧愁;中等的学生有向上表现, 也有畏难情绪。我从容应对: (1) 思想沟通。常和学生聊天, 沟通现状, 分析问题, 鼓励向上, 振作精神。 (2) 明确要求。课本的阅读, 习题的完成, 方程式的记忆, 教辅书的运用。 (3) 分层教学。上课对不同同学, 提不同难度的问题, 布置不尽相同的作业。 (4) 方法指导。包括看书、作业、笔记、提问等。细节决定成败。

3. 巧用挫折教育, 培养意志品质。

有的同学总说学不好化学, 有受挫情绪, 有自卑感, 充满忧虑。

二、发挥情感的主导, 激发学生的热情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激发学生热情。

1. 教态自然。

教学中亲切和蔼的态度, 真切的目光注视, 幽默风趣的语言, 给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调查问卷中有学生曾对我说:你脸上的笑容是我们学好化学的“催化剂”。

2. 语句抑扬。

化学是一门充满激情的学科。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化学发展的前景, 把学生带入未来的憧憬;用朴实严谨的话语表述科学家的事迹, 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用激扬顿挫的语调激发学生的热情。

3. 评价适度。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即时的肯定作用。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问题回答出色或作业完成满意时, 教师及时表扬、鼓励。当学生失意或烦躁时, 教师实事求是, 恰如其分地指出问题, 改进方法, 让学生重拾信心。

三、结合化学特点, 升华学生学习热情

1. 挖掘教材中生活案例, 激起学生课堂情绪。

比如, 讲碱金属元素中的“焰色反应”内容时,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

(1) 演示钠盐、铜盐等的“焰色反应”实验, 引起学生的惊奇;联系玻璃器皿、铜器灼烧时的颜色, 激发求知心理。

(2) 将不同物质混合后, 再做“焰色反应”实验, 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实验美。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礼花的发展历史、燃放原理, 讲解相关的化学问题, 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

2. 利用化学学科特点, 进行严谨教育。

带领学生寻找化学中的美。比如, 实验中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仪器的对称、简洁、明亮;体会实验装置的有序;感受化学实验现象的多变。又如, 引导学生感受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原子核的构建、化学反应的平衡等, 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严谨与美。

3. 运用各种情境, 升华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1) 利用实验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

化学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 运用仪器、模型、图表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 把学生引入具体情境中,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 利用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问题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通过设置问题, 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而产生快乐、积极愉悦的情绪感受。比如, 复习“溶液PH值”计算问题, 我设计了阶梯式问题。

a.将10mLPH=2的醋酸与10mLPH=12的Na0H溶液混合, 然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的颜色是______。

b.PH=3的某酸溶液和PH=11的Na0H溶液等体积混合, 混合后溶液的PH值____7 (填>、=、<) 。

c.在25℃时, 有PH=x的盐酸和PH=y的Na0H溶液, 取Vx L该盐酸同该Na OH溶液中和, 需Vy LNa OH溶液, 若x+y=14, 则Vx/Vy=____ (填数字) 。

这样按具体问题 (PH=2的HAc) ———抽象问题 (PH=3的某酸) ———一般规律 (PH=x的某酸) 的顺序设计循序渐进的思考阶梯, 让学生通过努力能逐渐突破一个个题目, 掌握此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3) 利用实地参观, 加深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化学实践的最佳途径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通过学生实地参观,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主动性, 还产生一种“成功了还要再成功”的自我激励的心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如实验改进研究、开放实验室自主实验、环保调查、参观“嘉化集团”、“民丰纸业”、“晓星化工”、“韩泰轮胎”等活动,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 身边充满化学”!

上一篇:脑梗塞的中西医治疗下一篇:等高线地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