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意识

2024-09-09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意识(精选十篇)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意识 篇1

关键词:审美意识,音乐欣赏,幼儿

一、审美意识的产生

即使是生活在文化艺术、音乐艺术获得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的人, 假如没有音乐审美的实践没有对音乐艺术的长期学习接触与反复吟味, 那么它就不可能具有音乐审美意识。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的审美意识首先是以对象存在为前提, 正因为有了音乐艺术美的存在, 才有了音乐的审美意识。同时, 又只有当审美主体作为一个实践着的人, 在对音乐艺术的欣赏中产生了音乐审美感受时, 音乐的美对他来说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客观存在, 他才能真正具有音乐的审美意识。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行审美教育, 其审美意识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音乐欣赏教学。

二、音乐欣赏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1. 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欣赏音乐作品, 存在很多美的因素。只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 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审美兴趣, 久而久之, 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比如欣赏《春江花月夜》这个曲, 其委婉质朴的旋律, 流畅多变的节奏, 丝丝入扣的演奏, 把学生带到三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欣赏音乐是以学生的聆听为主要手段, 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声音感觉能力。比如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及音乐变化的能力。一般来讲, 学生都具有这种能力。但是, 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曲式的听辨能力等审美意识的要求, 学生就不一定具备, 因此应由浅入深, 由初级到高级, 循序渐进地对音乐进行欣赏、感受,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意识, 同时也是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情感是感知美和理解美的第一要素。人的感情的发生和结束是一种时间性的运动过程, 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它恰恰是表现这种运动过程的最佳形式。以情动人是所有门类艺术的一条共同规律, 但与其他艺术相比较, 音乐更容易表达感情。它没有文学作品的文字描写, 也没有绘画所呈现的具体形象, 它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声音形态直接传递感情信息, 许多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感受, 却可以在音乐中得到体验。

2. 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想象力。

音乐是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的艺术, 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用文字描写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 更不能描绘复杂的现象, 或者抽象的概念。那么音乐是如何通过概括性的感情媒介来打动学生的呢?可以说, 这主要是依靠学生的主观联想和想象来实现的。学生欣赏音乐中概括性的感情使学生联想到自己以往现实生活中的情与景, 并由此而获得种种审美享受,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十面埋伏》, 学生听了以后, 就会想到许多战斗场面, 想到战场上“军营如林, 旌旗蔽空, 战鼓隆隆, 铁骑驰骋”的壮阔画面, 也使学生想到“两军决战时, 声动天地, 屋瓦若飞坠, 徐而察之, 有金鼓声剑弩声, 人马辟易声”等气势磅礴的大战场面。那种抒情性的音乐, 常常会使人的想象无边无际, 有时或许悟出某种哲理来。这一切都说明, 音乐审美带给学生的绝不是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它会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飞腾翱翔, 从而培养了他们对美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3. 音乐欣赏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中小学时期是生理机能高速发展的时期, 也是心理素质逐步完善的时期。他们的情感需要日益强烈、深入、日益扩大。因此, 当他们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 更多的情感需要不断出现。这是他们阅历增加和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小学生喜爱音乐、乐于学习音乐的深层原因之一。音乐欣赏课的核心是审美情感体验, 始于它, 而终于它。一方面它有能动的增益性和弥漫性, 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教师的审美情感向内扩散到自己的职业行为中, 便会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而饱满的情感, 以亲切而充满激情的教学增益自身行为的美;并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态度, 他的独特的眼界, 他的理想、他的意愿向外扩散给学生, 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与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徜徉, 使学生、教师心灵的浪花在艺术的波涛交汇中产生共鸣。另一方面, 它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强化审美感知, 激励审美想象, 进行审美创造, 实现情感升华。所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增强审美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

男权审美意识在现代广告中的显现 篇2

男权审美意识在现代广告中的显现

现代广告中美容产品的宣传模式,美其名曰抓住了现代女性爱美及审美的心理特征,但其实质,依然是男权审美意识的强烈显现.作为现代经济生活的显著代表--广告,应当以独特的`创意、全新的思维、新颖的制作、先进的理念来充分发挥其功效,而不应拘泥于陈腐的观念,局限于单一的模式,误导甚至于戕害消费者.

作 者:王圣 丁红梅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255049刊 名: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2(3)分类号:G0关键词:男权 审美意识 广告 依附性 病态化

试论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意识 篇3

关键词:审美意识;音乐欣赏;幼儿

一、审美意识的产生

即使是生活在文化艺术、音乐艺术获得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的人,假如没有音乐审美的实践没有对音乐艺术的长期学习接触与反复吟味,那么它就不可能具有音乐审美意识。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的审美意识首先是以对象存在为前提,正因为有了音乐艺术美的存在,才有了音乐的审美意识。同时,又只有当审美主体作为一个实践着的人,在对音乐艺术的欣赏中产生了音乐审美感受时,音乐的美对他来说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客观存在,他才能真正具有音乐的审美意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其审美意识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音乐欣赏教学。

二、音乐欣赏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1.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音乐作品,存在很多美的因素。只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审美兴趣,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比如欣赏《春江花月夜》这个曲,其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丝丝入扣的演奏,把学生带到三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欣赏音乐是以学生的聆听为主要手段,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声音感觉能力。比如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及音乐变化的能力。一般来讲,学生都具有这种能力。但是,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曲式的听辨能力等审美意识的要求,学生就不一定具备,因此应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对音乐进行欣赏、感受,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意识,同时也是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情感是感知美和理解美的第一要素。人的感情的发生和结束是一种时间性的运动过程,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恰恰是表现这种运动过程的最佳形式。以情动人是所有门类艺术的一条共同规律,但与其他艺术相比较,音乐更容易表达感情。它没有文学作品的文字描写,也没有绘画所呈现的具体形象,它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声音形态直接传递感情信息,许多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感受,却可以在音乐中得到体验。

2.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想象力。音乐是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的艺术,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用文字描写具体的故事情節和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更不能描绘复杂的现象,或者抽象的概念。那么音乐是如何通过概括性的感情媒介来打动学生的呢?可以说,这主要是依靠学生的主观联想和想象来实现的。学生欣赏音乐中概括性的感情使学生联想到自己以往现实生活中的情与景,并由此而获得种种审美享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十面埋伏》,学生听了以后,就会想到许多战斗场面,想到战场上“军营如林,旌旗蔽空,战鼓隆隆,铁骑驰骋”的壮阔画面,也使学生想到“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等气势磅礴的大战场面。那种抒情性的音乐,常常会使人的想象无边无际,有时或许悟出某种哲理来。这一切都说明,音乐审美带给学生的绝不是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它会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飞腾翱翔,从而培养了他们对美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3.音乐欣赏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中小学时期是生理机能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心理素质逐步完善的时期。他们的情感需要日益强烈、深入、日益扩大。因此,当他们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多的情感需要不断出现。这是他们阅历增加和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小学生喜爱音乐、乐于学习音乐的深层原因之一。音乐欣赏课的核心是审美情感体验,始于它,而终于它。一方面它有能动的增益性和弥漫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教师的审美情感向内扩散到自己的职业行为中,便会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而饱满的情感,以亲切而充满激情的教学增益自身行为的美;并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态度,他的独特的眼界,他的理想、他的意愿向外扩散给学生,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与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徜徉,使学生、教师心灵的浪花在艺术的波涛交汇中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它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强化审美感知,激励审美想象,进行审美创造,实现情感升华。所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增强审美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

舞蹈欣赏对审美意识的培养 篇4

舞蹈本身就是一门源于“情”的艺术表达,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 舞蹈能够让学生获得内心深处的愉悦, 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舞蹈训练课上, 教师可选取大量与舞蹈主体、风格以及作品样式相匹配的音乐, 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与动作相配合的美感, 让学生有意识地领悟到:无论在舞蹈训练还是表演中, 要想将某个舞蹈动作或组合发挥得完美, 重要的是找对曲目的曲风、节奏、韵律。舞蹈教学实践证明, 与动作组合相统一的风格音乐能充分抒发与之相应的思想情感, 这样的乐曲能更好地触动学生的感情。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是力量与柔和、动作与内涵紧密结合的艺术。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授基本内涵, 还要向学生讲授基本的动作要领、技巧, 要引导学生体悟每个动作, 体会动作发生的初源, 体会舞蹈音乐发生的背景、描摹的状态环境, 这样才能赋予舞蹈动作以生命和灵性。

舞蹈是以人的肢体为表现手段的艺术, 加德纳认为:“在所有身体技能的运用中, 没有哪一种能超过舞蹈的高度, 或者没有哪一种身体技能的运用, 比舞蹈与文化的关系更密切。”舞蹈以肢体运动为载体, 舞者运用肢体就如同画家运用画笔那样得心应手。同时, 舞蹈还是表现人生命情调最直接、最有效的艺术, 舞蹈是全体生命机能的总动员, 是生命本真的外化。身体不会说谎, 以肢体为载体的舞蹈是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最佳手段。

在舞蹈表演中, 运用肢体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 从节奏性的律动控制身体表达情感方面来说, 体育和舞蹈是运动中最具有节奏性的活动。但是体育的竞技性远超过了艺术教育中所重视的艺术性, 在情感的表达上具有先天的不足。从运用身体做出恰当的反应来说, 戏剧相对于音乐、美术稍具有一定优势, 但无论是从运动幅度还是从运动范围来说, 都不如舞蹈来的全面而深入。因此, 舞蹈是培养身体协调性的最佳手段。

中国舞蹈细腻温婉、谦和柔美, 具有浓郁的东方特色;西方舞蹈较少运用手部, 主体语汇是脚下舞步, 往往是一种伴随性的, 因此欣赏西方舞蹈主要看其整体舞姿, 而欣赏中国舞蹈, 我们不仅可以从整体舞姿去观赏, 还可以欣赏到舞者柔美多变的手部姿态。西方舞蹈步态优雅端庄, 男子表情严肃、傲慢;女子姿态表情矜持, 文静端正, 而中国舞蹈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含蓄的美。中国舞蹈得益于中国多民族发展融合的艺术底蕴, 民族文化促进了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因此, 我们要继承古代传统的舞蹈艺术, 扎根于本民族文化, 努力寻求中西舞蹈文化的结合点。

在舞蹈的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情绪积极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使其学习舞蹈的信心增强, 克服自身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从而提高自身的舞蹈技能。而且情绪引导还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改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 能够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整, 利用情绪来引导思维。所以, 舞蹈教学中的情绪引导无论是在学生的舞台表演中, 还是在未来的继续学习中都能够帮助学生完美地控制自身的情绪, 使其用近乎完美的状态去面对观众、迎接未来。

舞蹈是对社会生活、个人内在情绪的感知, 是对人体动作的组织和美化, 它起源于劳动生活, 与音乐和美术一起用形体艺术并伴以音乐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 塑造人物形象, 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健.浅析舞蹈作品欣赏课程的功效[J].大众文艺, 2011 (03) .

[2]侍小玲, 张莉萍.浅议舞蹈欣赏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03) .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意识 篇5

一、在音乐教学中中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

美感意识是人们从事歌唱艺术创造的思维方法,因为歌唱的艺术表现也是一种美感创造体验。在歌唱技巧的训练中就应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和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其自觉地积极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

歌唱本身就是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的。要获得富有艺术美感的歌唱就需要积极参与和配合,不但表现在发声技巧运用上,还包括对音乐艺术中音准、节奏、音色、力度各要素以及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的准确把握,美感意识也是音乐教学和歌唱表现的动力,它能使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共鸣的控制、音色的锤炼、字正腔圆的把握以及艺术表现力等达到完美境界。音乐教学对美感意识的培养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学生对歌唱艺术美的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能用丰富的感情处理各种艺术作品。

二、在音乐中培养学生的美感思维

歌唱艺术是情感与理性相结合的美的艺术,歌唱艺术的表现更讲究意境美,更要求具有技艺。在漫长而艰苦的歌唱训练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对技巧的把握和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中能否调动起学生积极的美感创造意识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音乐教学中积极的意识能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使其感知变得敏锐,想象与思维更为活跃,更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创造能力,形成对技巧训练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的感知能力又是凭借视觉和听觉来唤起心理的能动反应。由于音乐学习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则显得格外重要。(一)正确的声音概念。要求教师对声音的方向性,共鸣腔体的运用,呼吸的运用以及各种艺术作品风格的正确把握和理解,使学生明白歌唱发声训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二)良好的辨别能力。要有敏锐的听觉能力和分析能力,能把握学生发声的各种细微变化,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把学生引入到正确的声音发展方向上。(三)教学语言要生动,对许多较抽象深奥的概念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体验来比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捕捉各种发声感觉。(四)在技巧的训练中要认识到美感意识会引起歌唱技巧的突破和发展,具备良好音乐审美素质的学生能迅速提高歌唱水平。

三、在音乐中培养学生体验美的能力

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从而唤起孩子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滋润孩子们的心田,陶冶孩子们情操。

如器乐曲欣赏教材中大独奏曲《天鹅》,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优美情景,那如歌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鹅的吟唱,而钢琴玲珑剔透的琶音伴奏又似清澈明丽,波光摇曳的湖面,塑造了天鹅在湖面漫游的优雅形象,富有诗一般的境意。当孩子们聆听着轻柔优美的乐曲时,仿佛身临其境,美不胜收。其次,另一曲选听教材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作者细腻的笔触,为人们刻画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乐曲显得格外优美宁静。把月落前江面甜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细致入微。从那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洄曲水、花影层叠、水云深处、渔歌晚唱等段落的演奏中,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配器、不同的表现手法,将那山河秀美、碧波月影、层层涟漪的湖光山色演绎得惟妙惟肖,令人疑神屏息,浮想联翩,犹如一幅幅清丽淡雅的水墨丹清在你眼前徐徐展开,令人陶醉,仿佛把你带入这美丽的春江去畅想,去遨游。此时此刻,乐曲的魅力与学生的心灵在碰撞在交融,获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见机而行,指导学生在今后欣赏音乐作品中,要多听、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去体会乐曲所表现的音响美、音色美、配器美、直体美、和谐美、意境美以美怡心。

四、在音乐活动中启迪学生创造美

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功能,“凡乐于欣赏音乐,就能够倾心赏美,便是乐于接受教育的表现,人的精神愉悦了,就会产生积极向尚的情绪,焕发出异彩”。笔者在器乐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摸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比如,我在口风琴教学课上组织排练合奏《彩云追月》,首先运用声势训练法,让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姿体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组用口风琴吹奏旋律,有的小组用节奏乐器为旋律伴奏,有的小组作即兴舞蹈表演。学生通实践,激起了创作的欲望。这种参与----互动----体验----升华的教育模式,则是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提验和深化。既优化了课堂,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展了思维空间,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心灵,以美怡心产生了相应的效果。

五、在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意识 篇6

架子鼓音乐的欣赏, 则处于一个更为尴尬的地位, 由于对架子鼓音乐进行了解、欣赏的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 是听众对生活、文化、演出等活动中的架子鼓音乐音响所做出的各种不同的反应, 因而对于架子鼓音乐的欣赏, 受到来自听众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生活经历、生活背景以及不同知识结构的人, 对于同样的架子鼓音乐音响的反应, 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种人与人之间对于音乐音响反应的差异性, 也可以分为一般性差异和层次性差异。一般性差异是由于性别、环境、情绪等原因造成的差异性, 体现架子鼓音乐欣赏活动的个性化特征。层次性差异, 则是由于聆听主体在架子鼓音乐音响所必备的知识方面的差异, 而造成的架子鼓音乐欣赏中的层次差别。这种架子鼓音乐欣赏中的层次性, 是对于架子鼓音乐中部分特征的不同反应而造成的阶梯性差异, 长期积累, 就成为了各不相同的“欣赏意识”。这表明作为社会、生活、文化发展中主体的人, 应该不断地进行与架子鼓音乐有关的知识积累, 不断促进自我知识结构的扩展, 提升自我的音乐素养, 分享文化艺术发展带来的审美感受。

审美意识, 是音乐欣赏活动中生理感应、联觉感应、审美体验和深层理解等诸多环节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审美体验与审美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与“意识”是对音乐作品反应的不同阶段的体现。“审美”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 与音乐相关的可以分为音乐美、文学美、戏剧美、动作美等诸多因素。“意识”则是在长期的“审美”经验基础上积累下来的思想、观念、体验, 是一种更为深层的积累, 是一种渗透了文化印痕的综合性因素。

鉴于“审美”与“意识”中的诸多联系和“审美意识”对人们感受与体验音乐的层次、程度的重要影响, 现阶段大力提升我国群体的架子鼓音乐方面的欣赏能力, 尤其是培养听众在架子鼓音乐方面的欣赏意识与审美意识, 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因为, 当前就我国国民的整体架子鼓音乐欣赏能力而言, 听众在架子鼓音乐欣赏方面的修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当前市场化的影响下, 很多已经存在的优秀架子鼓音乐作品, 由于我国听众对其相关知识和欣赏知识了解甚少, 造成架子鼓音乐作品及其深刻的风格、内涵等都很难交流、互动, 因而这些作品面临着失去市场的处境。尤其是在古典音乐和专业音乐领域的很多优秀架子鼓作品, 都由于作曲家和听众之间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巨大差异, 最终使架子鼓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欣赏, 都面临着较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 作曲家因为听众的架子鼓音乐欣赏水平、欣赏层次和欣赏意识等方面的差异, 需要考虑其接受的因素与可能, 但是这样又无法完全展现作曲家的既有创作思路, 艺术性和审美性等大打折扣;另一方面, 听众也由于欣赏架子鼓音乐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欠缺, 无法真正的欣赏较为专业、优秀的架子鼓音乐作品。

因而, 探索听众的架子鼓音乐欣赏意识与审美意识的具体模式, 不仅对提高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工作调节方面具有重要现实作用, 而且对于推动听众积极参与、娱乐、欣赏等方面的探讨, 也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探索培养听众的架子鼓音乐欣赏意识与欣赏意识的具体模式, 对于推动我国整体的架子鼓音乐文化普及深度、推动社会与学校的素质教育以及促进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方面, 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 探索听众架子鼓音乐欣赏与审美意识培养的路径, 切实提高国民的音乐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对于推进我国架子鼓音乐文化创新、发扬社会正能量以及弘扬健康、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等, 都具有重要影响。

听众审美意识的培养, 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 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听众的架子鼓音乐欣赏模式、审美意识以及培养路径等做较多的具体探索。听众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路径、模式虽然较为多样, 但都要注重以下几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第一, 架子鼓音乐欣赏意识的培养, 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引导, 因而, 在具体培养模式中, 可以根据具体音乐作品、演出情况等, 对引导要素进行灵活、机动的渗透。尤其是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创新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渴望提升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和审美意识。因而, 在音乐演出、文化活动以及生活中充斥着多种不同形式的互动。在演奏、演唱等活动中, 主办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海报、主持等环节, 对音乐作品的内容以及适宜采取的欣赏方式、作品细节等进行适度的情况介绍, 对听众进行架子鼓音乐欣赏的具体方式、体验模式等进行适当引导, 从而加强听众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参与性、主动性意识。

第二, 探索架子鼓音乐欣赏与审美意识培养的路径过程中, 还需要针对架子鼓音乐中的不同要素和细节, 对听众进行专项的 (如音乐、戏剧、文学等方面) , 进行各不相同的“审美意识”引导。主办单位和组织还可以对架子鼓音乐作品中不同要素的审美标准、欣赏模式以及欣赏角度等进行提示。这种引导欣赏的方式, 虽然会造成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由于不断的外界提示而出现音乐欣赏的被主导、被引导, 从而失去架子鼓音乐欣赏独立性、主导性的情况, 但是在培养听众音乐欣赏与审美意识的最初阶段, 这些都是必要的。因为此时的听众需要引导语提示, 因而对听众的音乐欣赏方式、模式、视角、知识等方面进行引导, 只要是适度的, 就会有助于听众通过不断的音乐欣赏活动, 逐渐建构起个性的、自觉的审美意识与欣赏能力。因而, 应该在听众进行架子鼓音乐欣赏的过程中, 进行音乐欣赏知识、音乐欣赏要素、音乐欣赏的具体内容与方式等方面的适当渗透, 从而达到快速拓展听众在音乐欣赏知识的宽度与深度等目的。

第三, 对于架子鼓音乐欣赏与审美意识路径的探索, 对于架子鼓音乐欣赏意识的培养模式的探索, 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对比。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引导听众对相同音乐作品的不同版本、不同演绎风格或不同作品的风格进行比较性的欣赏, 可以在深层方面推动听众音乐欣赏意识与审美艺术的自觉积累与生成。因为, 通过对相同作品的不同版本、风格, 以及对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气质、风格和音响色彩、表达激发等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 可以体现出音乐作品中内涵表现的异同和具体欣赏方式、组成要素等方面的差异性特征。

第四, 提高听众的文化素养, 包括对架子鼓音乐作品中相关文化、历史知识、故事情节以及主旨思想的介绍, 对音乐作品本身要表达的内涵进行导读, 以及对歌唱家、演奏员的演奏特点等背景知识的介绍, 可以使听众的联觉和想象力都被集中到一个相对统一的方向, 这种具有导向性、指向性的介绍, 虽然不能作为欣赏音乐的最终模式, 但是作为普及音乐文化知识过程中的一种模式, 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的。在此基础上, 对音乐作品中的文学性内涵、审美性内涵以及戏剧性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 可以进一步强化欣赏者的审美意识。

因而, 将这些引导、导向性的欣赏知识与审美信息进行多种渠道、场合、媒介的沟通或者互动, 不仅不会降低、误导听众的架子鼓音乐作品欣赏, 还能够提升其必需的架子鼓音乐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 也有助于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中, 促进听众架子鼓音乐欣赏与审美意识的形成, 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艺术素养和文化意识。

摘要:架子鼓音乐在我国作为一门常见的器乐与其他的乐器作品有着多方面的区别。无论从独立演奏的作品而言, 还是从对其审美意识的培养、作品内涵的演奏风格、听众的接受效果等方面而言, 都存在着很大的独立性特征。

关键词:架子鼓,欣赏,审美意识,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王慧慧.浅谈爵士乐的即兴演唱[J].黄河之声.2014 (07)

浅谈音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篇7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推动音乐教育发展,提升音乐教学在教育领域中地位的艰巨任务。实现这一重任必须要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做指导,这也是雷默在此书之初就提出的,而一切理论的逻辑形成必须要有一个立足点,即必须要以音乐教育的本质——审美教育为基础。

教师与学生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师教的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师和学生正式迈入音乐教与学的关系之际,教师必须要做的就是要坚决地站在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性的这一立场上,这样才能先从理论上保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会偏离教学的中心。

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将审美贯穿于每个教学阶段

教育是一项特殊的长期的活动,在我们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最初学习时,没有人指引我们去感觉,在继续学习的道路上仍没有谁能给与我们一个正确的指向,那我们作为学生也只能按照自己多年来对这门课程的“错误印象”来进行行为指引,并且使这个错误从小学延续到初中,再从初中延续到高中,最终,在这种混沌中,把独属于音乐体验的那根神经给扼杀掉。

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在过去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中,尤其是一部分在农村执教的音乐教师,由于他们本身就不是音乐专业的,可能他们自己也并不晓得音乐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教育,以致于将错误的音乐概念灌输给了学生。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迷惑导致了学生的迷失。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学生学习的几个阶段中,教师对音乐教育的理解都站在了不同的高度上,按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教学,不并是每个音乐教师都坚持审美性教学,以致造成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脱节或错位。所以,为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首先要有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他们必须坚定地站在审美教育这一立场上,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对学生灌输审美思想,引导学生体验,所有这些都将是我们完成重大使命的一个基本工作,也是音乐教育的本质要求。

三、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的审美教育这一问题上,雷默在《音乐教育的本质》一书中也有所涉及,结合笔者的一些看法,我认为,教师应该做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选择真正有表现力的音乐,而且这种音乐也必须成为用来学习和体验的教材的核心。奥尔夫在“奥尔夫音乐教育在世界各国”的系列影片的每一集片头,都写上这样一句话:“我为纪录一种理念所写的学校音乐教材,不在于世界,而在于理念本身。”他强调理概念,重视精神,这正是他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和创作主旨。因为审美意义不是概念性的,不能指定,也就不可能根据意义来选作品,要根据其艺术性来选作品,作品本身的概念性的内容太突出,就妨碍了将作品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来反应,很容易导致在教学中功能性过于突出。

(二)所选作品要适度复杂。对于这一点,雷默讲到:音乐好的程度要宽些,尽一切力量展示多种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快乐开放和自由的吸收,这并不是不管学生的年龄和经验,而是不要低估他们接受审美挑战的能力和意愿。所选的音乐,既要的对特定的年龄组有足够的挑战性,同时又要很快地领会到音乐的欣赏性。

(三)音乐的审美体验应当贯穿教学的始终,要在可以教授的审美行为和不可教授的审美行为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结果的平衡。审美观察×审美反应=审美体验,教师应把教学重点集中于使音响有表现力的那些特点,帮助学生越来越靠近那些音乐之声,使音响本身——包括旋律中每个音的属性、节奏、音色、和声等构成音乐内涵的因素——可以发挥其感染力,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和审美反应能力,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

(四)教师所用的语言应当和他们的目的相适应,要说明音乐的表现内涵,恰如其分的语言要具有描述性,而不是解释性,谴词要仔细,对注意提供感觉的条件的音乐事件要有号召力,但绝不应规定应当有什么感觉,要把感觉体验这一步交给学生来完成。

(五)在学校教育中,各学校都会参加多种多样的文艺比赛,教师在对参赛学生团体进行指导排练时,也要把重点放在感觉的引导上,技巧性的训练固然是少不了的,但我们要搞清楚,技巧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敏感度,提升审美质量,但绝不是最终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分清主次,切不可本末倒置。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意识 篇8

一、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不少儿童作品中, 如果我们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就根本无法体会他们的想法, 也就读不懂他们的作品了。因此, 我首先要了解孩子到底喜欢玩啥, 不喜欢啥。

我们只有走进孩子的世界, 才能真正明白孩子们的喜好。其实, 谁都是从孩子走过来的,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譬如玩具、动漫世界、游戏、音乐、画画……谁说不是孩子们的最爱呢?因为是孩子, 超乎寻常的想象———百变金刚, 上天入地, 无所不能———明白了孩子们的喜好之后, 欣赏孩子们的作品时我们才能和他们找到共同语言。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根据孩子们的喜好来引导学生创作作品的话, 那么这些题材都是非常真实而理想的。

二、了解孩子的绘画语言

在欣赏儿童作品的时候, 对孩子绘画语言的表达一定要有深入的了解, 否则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大人动不动就用传统单一的“像与不像”来苛求孩子作品的所谓完美, 这是很不可取的。在美术教学实践中,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了解孩子们特别的绘画语言, 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再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如以下四种儿童绘画语言就非常典型, 值得我们关注:

1. 绘画涂鸦语言

用线条、抽象符号进行涂鸦。为什么百分之百的孩子都喜欢画画?就是因为自由!有了自由的思维和想象, 不需要任何难度的技法就能够信手涂鸦, 圈圈点点、涂涂画画, 无拘无束, 谁说不是很快乐的享受?

2. 绘画色彩语言

一般来说, 儿童都喜欢艳丽的色彩。红、黄、蓝三原色以及绿、橙、紫三间色都是学生的最爱。由于孩子们的个性以及喜好不同, 他们常常会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3. 火柴人造型语言

由于儿童年龄小, 造型能力较弱, 他们常常喜欢用单线火柴人来画人物。这种造型绘画语言简单明了、容易表现, 最受孩子们的欢迎。尤其对于刚刚学画入门的儿童来说, 简洁有趣的火柴人语言显得形象生动, 要好好引导好。

4. 绘画夸张造型语言

绘画个性表达欲望强烈, 喜欢夸张, 富有浓郁的漫画味。所谓儿童画中的儿童味, 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儿童的夸张味道。如儿童画中的“头大身小”“大哭大笑”等夸张的表现方式往往令人忍俊不禁, 我们要善于鼓励、善于保护、善于引导。

三、保护孩子的个性

在欣赏作品时, 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保护他们的个性。在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理解他们、包容他们, 才更能够体现出真实情感来。

1. 欣赏同龄人作品

《小雨沙沙》一课中, 为了讲解点线的疏密与雨量大小的关系时, 我出示了几幅同龄小朋友画的雨点, 引导其欣赏比较:“他们画的有什么不同, 哪个小朋友的雨大一点?”孩子们轻松地给出了答案, 难点不攻自破了。这正是同龄小朋友的作品魅力所在, 虽不是完美, 但它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容易理解, 能产生共鸣。如果我只是一味地讲解点线的疏密关系, 或是欣赏画家的作品, 这对于低幼年级的孩子来说, 无疑太过抽象和距离感了,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要想让美术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而有效, 就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去表现的情感, 有一种想画的冲动。展示优秀同龄学生的美术作品能激发学生创作意识, 值得提倡。

2. 尊重不同的声音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 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 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儿童在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 一般是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在这个过程中, 不论学生的欣赏结果怎样, 我们都应该尊重学生的欣赏结果。

比如欣赏到一幅名为《我和小伙伴》的作品时, 有些孩子就说:“老师, 我不喜欢这幅画, 他把小朋友的脸都画成一半一半不同的颜色, 不好看!”“头发画的像面条, 都连在一起了!”学生在否定这幅画的同时也说出了自己不喜欢的理由, 这种理由也正是他通过欣赏这幅画得到的感受, 就是欣赏的结果。

我在尊重其结果的前提下, 进行适当的引导:“嗯, 说得很好, 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观察得很仔细, 但小作者为什么要把小朋友的脸画成五颜六色呢?你们想想?”

“老师, 我觉得他们可能是在玩游戏!他们玩得很开心。”

“很好, 你会用什么颜色表达自己开心的心情呢?”

“我喜欢紫色!”

“我喜欢粉红色!”

“我喜欢黄色和蓝色!”

…………

顿时班里炸开了锅, “看来小作者和你们的想法是一样的, 他觉得要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全用上, 才能表达开心快乐的心情呢!”接着当我出示了另一幅画满五颜六色树叶的儿童画时, 孩子们便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开了:“老师, 我知道, 这些树叶肯定是在跳舞。”“这些是快乐的树叶。”……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 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 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 形成初步的审美判断能力。这节课学生们正是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 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意识 篇9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教学,审美培养

初中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格,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个人艺术经验, 感受音乐中蕴含的美感,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个人审美情趣。因此, 初中音乐教学要坚持改革思路, 注重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实现音乐课程教学的美育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

审美教学专家认为,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对审美意识的培养。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教学内容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身获得审美体验。因此, 初中音乐教学应该选择乐曲、民族音乐等能够唤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歌曲, 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根本, 教学活动设计是审美教育的必要前提。想让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体会到一件事物的真实美感, 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挖掘音乐的审美因素, 为学生营造富有美感的学习环境, 将个人对音乐的审美认识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 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吸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 使其愿意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内心对审美的渴望, 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到音乐审美体验中。

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学唱《七子之歌》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七子之歌》的含义。教师可以带着情感说:“同学们, 大家知道《七子之歌》代表着澳门, 这是我国一位伟大的诗人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诗, 其中包含了澳门等七个地点名称, 当这位爱国主义诗人完成一次演讲后, 他便遭到了突如其来的暗杀。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缘由吗?”通过教师的提问, 使学生对歌曲产生了审美渴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 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教师可通过音乐实践启迪学生的审美创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审美美感培养要注重学生的个人主观意识, 教师要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 使学生通过个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按照个人思维意识开拓思维, 以获得最佳的审美体验, 将音乐课堂作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场所。例如, 教师在教授《神奇的非洲会说话的鼓》课程时, 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活动, 使学生自由地跟着音乐跳舞, 切身体验非洲国家音乐和舞蹈的豪放美感。此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非洲国家民俗舞蹈,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会说话的鼓”上面, 学生被非洲舞蹈和乐器深深吸引, 情不自禁地跳起了非洲舞蹈, 将课桌当做非洲“会说话的鼓”。这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美感欲望, 不但学会了非洲舞蹈舞步, 了解到非洲“会说话的鼓”在音乐中的作用, 而且又掌握了各种知识。

又如, 教师在教授《彩云追月》打击乐合奏时, 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多个小组, 要求学生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来模仿伴奏乐器。然后, 教师再按照不同分布重新分组, 使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仔细感受音乐作品的意境美感、旋律美感和节奏美感, 教师安排不同小组利用竖笛、碰铃、鼓等乐器分别对音乐进行伴奏, 此时, 教师还可以引入更多的乐器, 用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使学生发挥主观意识, 真正体会到音乐课堂的审美情感。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 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创造力是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音乐创造力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提高。因此, 教师应该将音乐创作教学内容渗透到音乐欣赏、歌唱模仿、声乐演奏等活动中, 使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出审美创造意识。例如:在教师教授学生演唱歌曲之后, 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主题特征、意境内涵等编排一些表演, 以集体舞、合作演奏等形式进行展示。又如, 在教师向学生传授完音乐乐理知识后, 可以适当鼓励学生编写歌词、创作旋律, 使学生可以展现个人创造能力。最后, 教师要根据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适当评价, 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主动创新,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热情。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是教育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因此, 教师应基于学生角度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积极转变传统思维观念, 为学生创作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音乐美感, 抒发个人情感, 从而达到音乐美育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琚红伟.浅谈如何实现初中音乐的有效教学[J].学周刊, 2013, 36:174.

[2]刘红颖.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 2013, 21:172.

[3]杨靓.如何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23:155.

[4]卞福亮.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音乐教学[J].学周刊, 2013, 31:153.

浅谈审美意识在摄影创作中的体现 篇10

【关键词】摄影创作 审美感受 视觉艺术

摄影艺术是瞬间形成的视觉艺术创作,它是一门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现代造型艺术,是摄影者使用照相机作为创作工具根据创作构思运用摄影技术和技巧以及摄影艺术的审美规律和特点,把人物或景物等拍摄下来,再经过后期的暗房或软件处理,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 把“瞬间”凝固成“永恒”的艺术手段。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达作者的情绪、情感、思想的一种视觉艺术样式,也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提炼、加工、改造的生活原生态艺术化的再现过程。无论是作为摄影创作题材的“瞬间”还是作为创作作品的“永恒”其负载的丰富含义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摄影艺术固有的创作要点那就是“审美意识”在摄影创作中的体现。

一、摄影创作与审美情感

摄影艺术以审美为目的,通过一定画面形象表达出摄影者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传达出摄影者的爱憎褒贬的情感。情感是人的意向和意志中较活泼热切的活动,有些情感引我们走向我们所看见的倾向它或寻求它,这些情感包括爱、欲望、希望、喜乐、感谢和愉快;另有些情感使我们背转我们所看见的反对它,这些包括了憎恨、害怕、生气和悲伤。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性感情表达方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感情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在摄影画面不只是要表现人物、事件、思想而且要表达感情,摄影者创作时要有充沛的创作激情并善于把这种激情通过摄影画面形象传达给观众。

用相机拍摄图片应该从两个层次理解:一是应用相机技术纪录表象的景物;二是应用相机特性表达摄影者对现实生活中景物的“审美情感”。摄影作品是创作者情感的一个载体而这个作品它能够表达人类文化、精神状态,这就是摄影创作中审美情感的一种升华。情感是各有千秋的但为什么在艺术审美方面人们又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呢?艺术美是自然美的反映黑格尔说过艺术要把被偶然性和外在形状玷污的事物还原到它的真正概念的和谐就是把现象中凡是不符合这種概念的东西一起抛开,只有通过这种清洗才能把理想表现出来。黑格尔所说的“偶然性”即是现实性理想就是艺术的美。

二、在摄影创作中如何表达审美情感

摄影是一门形象艺术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一样美感是它的生命。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已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相机已成为千家万户中的日常用品,因而越来越多的人们进入摄影行列开始创作特别是中老年人他们热情高涨但成效甚微,为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如何表现美和欣赏美不太清楚。摄影作品作为艺术创造也是一种能动的生活实践因此产生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人们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可以从中体验出人的才能智慧的力量可以体验到人们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

我们要提高审美能力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提高摄影艺术的审美能力、提高欣赏水平、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内涵,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首先自身要加强美学知识的学习,增加审美知识的积累,明确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为什么审美?只有把这些基本的审美知识弄清楚了才能在摄影创作中为审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连什么是审美都不知道那谈何审美能力的提高呢?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用真诚的、诚实、自信的心去审视现实社会。

三、摄影艺术的审美感受

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到动情的时候怦然心动这样的审美感受多数人都有,审美感受是指主体在对客体的审美感知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审美感受实际上就是由对象的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心理感奋状态,当你欣赏一幅画、一个雕塑、一篇书法、一张照片比如说描绘大自然景物的摄影作品这个时候你可能瞬间感到物我合一感到你与大自然的一种契合,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人的心理活动是相当复杂的,由于我们大脑各种功能的整体发挥感知、理解、联想、情感等活动此起彼伏、相互联系、彼此促进就形成了人在审美过程中的感受和理解。人类的一切认知活动都离不开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但是我们在认知不同对象的时候所经历的心理过程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人的感觉器官如果不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就不可能感知任何事物,审美活动也不例外。在审美领域中美感是由审美对象身上客观存在的美在审美主体心中所引起的喜悦、欣赏心理及对其做出审美评价的心理过程。摄影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被感知那就是因为这副摄影作品给了审美主体的感觉器官一个美的形象刺激所以才能够带来不同视觉心理感觉、不同程度的生理上的精神、情感、快感和愉悦。审美过程中大脑会运用自己本来就有的经验和知识把它渗入到审美对象当中去和它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获得对对象的深刻理解。

由于审美者面对的是富有吸引力的、启发性的一种美的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对事物的种种联想和想象,这些联想和想象是在对审美对象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审美的联想和想象过程中我们欣赏艺术是要通过再造想象的,再造想象就是根据语言、符号、图样的描述和指示在头脑中构成相应的形象。譬如一个摄影师看到一丛荷花摄影作品可以想象出整个荷塘自然景观的境界美这就叫再造想象,不仅观其形更要见其神即从外在形象中看到内在精神从情感起伏中体会到它的深刻内涵。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审美意识是一个摄影家对生活中事物以及周围环境的观点,当你细心的去观察它们在不同角度看花草昆虫鸟兽时你会发现它们的美丽,但在一般人眼里或许认为它们不美或者不起眼。因为他们不是摄影创作者,他们对很多不起眼的事物是漠不关心的,当你经过选择后用相机把它拍下来再拿给别人看时别人这时才认为是美的。很多摄影作品来自人们不太注意的事物,大多数人只看个总体大概,而不去认真研究哪一部分好,是正面美还是侧面美、是从上看还是从下看、是天光下的美还是灯光下的美。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创作思想凝聚着对一切事物的想象和创造,进一步对摄影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进行研究,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独特的美质,用照相机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积聚于内心,创造摄影独特的美。摄影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意识体现属于多种因素的和谐结合,作品创作源于生活,源于对事物的审美感知,源于人心灵深处的体验和无限创造力。

作者简介:

上一篇:多式联运下一篇:可持续发展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