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和数学教学

2024-09-02

探究性学习和数学教学(精选十篇)

探究性学习和数学教学 篇1

新课标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挑战, 它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学生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 自主探究性学习和自我监控的教学模式已日益被教师所接受。自主探究性学习注重过程体验, 强调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 最终得到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人们对新鲜的事物都有一种探究的渴望, 小学生更是这样, 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 教师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提出问题, 利用小学生这种“白纸”般的求知欲, 引导他们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 让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教师应鼓励学生用生活中发生过的点滴小事来解决书本中的知识, 这样容易拉近枯燥的书本与天真的儿童之间的距离, 增加小学生的兴趣。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 对学生自我监控的培养尤为重要。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 教师通过让学生之间进行交互式评价和学生的自我反思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一、知识是一种快乐, 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积极地提出问题。这是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一种培养。在这一过程中, 一定会有学生提出别出心裁的问题, 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肯定,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奇是儿童的天性, 这种天性如能得到恰当的利用再转化为兴趣, 对于学生吸收教师所授内容便会如虎添翼。兴趣是一种强大的动力, 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实际生活中发生过的数学问题带入课堂会更易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例如, 教师可以在一节课开始时侃侃谈到:“这周末我买了一盒巧克力, 回家后让我儿子发给我家里的人吃, 总共15块巧克力, 我家里除了儿子以外总共有5个人, 我让他给他们一人发两块, 最后剩下的巧克力都归他。你们说, 最后他总共收获了多少块巧克力呢?”用这种方式提出的问题一定会吸引到小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也会勾起他们的好奇心。教师提出问题后, 让学生用自己已知的方式找到答案, 待学生自主地探究规律后再引出课堂内容, 会让他们印象更加深刻。

二、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一个安静的课堂其产物永远是模式化的, 自主探究性学习倡导一种交互性的教学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中, 各种交流和探讨并非是孤立的, 而是一个动态并且统一的系统。这种模式一般表现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汇报”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通过交互评价和自我监控得到提升。它可以打破传统模式下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在经过自主探究后将教师的评价与自我的反思相结合。以往小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生怕出错受到教师的责骂, 于是养成了等待教师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习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的这种评价与反思模式, 能突破小学生腼腆胆小、不敢探索和猜想的性格, 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注重它的养成对于小学数学的奠基作用以及对学生“终身学习”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相长

自主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表面上看, 这似乎压缩了教师的自由发挥空间, 不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实际上, 它发掘了教师的本质功能, 即作为一个联系学生与已知真理的存在而存在。它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先教后学, 转化为一种教学并存的模式。《礼记》中有云:“虽有佳肴, 弗食, 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这是说即使有美味的佳肴, 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 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 学生学过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欠, 知道了自己的欠缺, 才能够反转过来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理解得不透彻, 然后才能要求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更易发现学生本身的问题, 换句话说, 是学生的“个性化问题”, 教师要从本质实际出发, 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教学质量,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目前, 自主探究性学习还处在起步阶段, 部分小学生和教师还未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和认识, 它在教学中所占据的分量还不重, 所起的作用还不明显, 但它的潜能是不可忽视的。素质教育是我们喊了很多年的口号, 也是我们多年来为之奋斗的理想。但它的真正实现还需要我们大家付出更多努力,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希望。相信, 不久的将来, 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够携手教育的未来, 让我们的理想成为现实。

摘要:让学生模仿方法和记忆理论, 这类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在新课标实施后已不能代表我国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与之相对, 注重体验性、交互性和生成性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已接过了传统教育手中的“大旗”登上了讲台, 与此同时, 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本文笔者基于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分析了自主探究性学习和自我监控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自我监控

参考文献

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篇2

认真观看赵老师《生活中的负数》一课,我收获颇多,从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来看,课堂一开始,赵老师采用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三个生活情境导入 :足球赛进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账目盈亏,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生活实际,让孩子在未知的前提下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文字、表情等记录相反事件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探究,让学生在探索、思考、动手动脑的探究中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价值。而在老师展示学生的各种表示方法和分析并寻求能使大家都明白的最佳表示法时,再次体现了探究设计充分体现了把探究过程、方法看比结果更重要的价值。再在师生共同比较验证下,适时引入正数负数的意义,意识到了“负号”的价值,孩子在探究中不知不觉就获取了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带着问题和任务,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设计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这做了类似于赵老师的设计,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并从实践中总结出探究学习其价值有:

一、探究性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探究性学习过程过程是学生主动突出问题及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过程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探究性学习和数学教学 篇3

一、培养兴趣,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热情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兴趣,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①让学生动手。每位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一把剪刀和三角形进行如下操作:在只剪一刀的情况下,使剪成的两张纸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思考,动手操作)②展示成果。(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③说明过程(找到三角形的中间一剪,一拼就行了。)④几何表示(用图形来表示出来,D、E两点位置有何特征?)。

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强调,从而引出了“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认真讨论,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很容易的掌握了“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

2.发散思维,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究潜能

我们的教学内容设计应尽量有探究性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教学过程应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后,我以此开放题为例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要使AD=AE,需要添加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

因为此题可从识别△ABD≌△ACE或△ABE≌△ACD等着手,所填答案不唯一。

由此,学生可展开激烈的争论,各有各的方法,这样,在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中调动起学生的探索热情,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究潜能。这样,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探究,真正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可适当引导,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3.鼓励评价,让学生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

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评价。如“你的想法很有价值;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你的思维真活躍,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你能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真不错!”……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

二、落实探究过程,学会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主要有:

1.设疑——教师选择学生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设置一定容量和开放度的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引起矛盾,激发探究动机,明确探究目标。

2.探究——这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联想、试探、验证等探究活动,概括出原理、法则,寻求问题的答案。

3.交流——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交流探究的成果、心得与体会,并对一些有疑义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把学生初探的成果加以提炼,使它更具有科学性。

4.总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探究活动,将探究的结论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解决问题。

5.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探究归纳出的新知识、新方法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学习上做有心人。

在提出问题方面,首先应培养学会观察,善于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能从学习及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做好记录,便于及时提出问题。学生开始可能很少发现问题,但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会发现很多问题,找到比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其次培养学生学会质疑,敢于想像,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激发学生追本溯源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形成不懂就问、敢于提问的氛围,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探究者。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解决数学问题,除了必须掌握基本知识(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定律、公式等)和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外,还要注意探究形式的应用、教师的适时点拨,以及加强反思等。我们应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对概念、定理、例题等的探究,宜全班或分组讨论;对数学知识的引申、应用探究,可分组讨论;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应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时还要把握好“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

例如在进行“垂径定理”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1.让学生动手。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要求学生自己画一个圆,然后任画一条直径,再作这条直径的垂线。并把画好以后的图形剪下来,再把图形沿着所画的直径对折。2.思考讨论:①圆是一个什么图形?有几条对称轴?②从对折后的图形中你发现有相等的线段和弧吗?并把你发现的结果写下来。③画图时,知道什么条件?你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3.检查学生动手讨论的结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结果回答问题)4.让学生总结出“垂径定理”的内容。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强调。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认真讨论,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很容易的掌握了“垂径定理”。

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和体会 篇4

案例1: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要探究鱼类适合在水中生活的特点,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呢?我从切身体会入手,提问:假如你自己不会游泳而不小心掉到河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纷纷说会使劲挣扎想要透气,还有手脚乱舞不让身体沉下去,等等。然后我提问:潜水员下水时,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回答会带氧气瓶,会穿游泳衣、带探照灯,等等。根据体验回答顺利得出,在水中生活要解决呼吸、运动、平衡等问题。这时我就提出探究的问题:鱼没有氧气瓶,没有穿游泳衣,没有探照灯,它们为什么能适于水中生活?这样一番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下高涨起来。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支配下分组制定探究的具体方案,然后兴致勃勃地实施探究。

分析: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人就会产生探究事物的好奇心,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因此培养和调动兴趣是探究开始的重要前提。生物相对于其它课程而言,更容易使学生感觉新鲜生动,在生物课程中我们应借助开放互助的教学形式,创设灵活多变的情景,来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的深厚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会产生积极探究的心理,并将对生物的探究心理内化为一种乐趣和一种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案例2:在“探究蚯蚓的运动”时,要将蚯蚓分别放在光滑的玻璃板和粗硬纸板上,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理论上蚯蚓应该放在粗硬纸板上爬得更快。但是,在实验中学生却发现蚯蚓在玻璃板上爬得更快些。因此就产生了相反的结论,对此就产生了质疑。在此,我首先肯定了学生勇于质疑的探究精神,然后引导学生从蚯蚓的体表、实验的材料进一步观察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分析,最后得出原因:1.蚯蚓身体上有湿土,蚯蚓在玻璃板上爬行,湿土会沾在玻璃板上,使光滑的玻璃板变得粗糙了。2.由于硬纸板比较干燥,蚯蚓会分泌大量的黏液,蚯蚓就会被硬纸板粘住了,反而不好运动了。这样学生通过探究观察产生质疑,再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既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分析思考、质疑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分析:人们的探究都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人对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知活动,是学生直接获取探究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培养学生全面正确地进行观察,要让学生学会既能用眼去看,又能用手去做;既会用脑去想,又会用嘴来说。在观察讨论中要诱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当有问题出现时,教师不能回避,要引导学生探究原因,寻找问题所在,为下一步探究作基础。

案例3:在学习“激素调节”时,学生对有关人体激素调节异常引起的疾病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就设置了有关这方面的一个调查探究。先用幻灯片展出一组有关糖尿病的统计数据,诱发学生对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发病症状与如何治疗等情况产生了探究的渴望。然后让学生分组,每组小组内协商讨论,制定计划,负责一个专题研究。然后小组由组长安排各组员任务,有的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有的调查村里糖尿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有的到市场调查有关糖尿病治疗的药物。完成调查后,每小组把调查的资料整理,写出汇报。小组成员通过共同努力,很好地完成了调查探究。通过这次调查探究,学生知道了饮食习惯不好、缺乏锻炼等都可能会诱发糖尿病,提高了关爱他人和自我保健的思想意识。

分析:教育起源于生活,很多知识和理论都来自生活,因而教师根据生活体验来创建探究情境,是帮助学生进行探究的有效手段。生物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只要教师善于把适时开发课程资源,生物探究生活化,将课堂还原于生活,就可以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乐于探究生物学知识。

案例4: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后,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学生因知识的限制,考虑问题不全面,就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有的小组选用了花生作为实验材料,但实际上,花生在这时不容易萌发。我就及时指出,以免因为这个因素影响实验。还有的小组在设计对照时产生了错误,使实验失去了可比性。我就及时明确一组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探究的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必须相同。另外,本探究实验时间较长,需几天时间,还要每天观察并作纪录。我就教育学生一定要耐心观察,仔细纪录种子萌发的情况。记录时不能马虎,要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在观察中,有什么异常实验现象出现,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进行分析。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我及时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及时给以指导,同时激发、鼓励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思维更完善,操作更规范,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分析:探究教学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学生应亲历整个探究过程。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要注意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恰如其分的启发。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指导探究实验,到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要起穿针引线、指导调控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少走弯路,探究的效率得到提高。

探究性学习数学教学论文 篇5

一、“探究性学习”内涵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使用探究的思维方式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去,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并转化为数学能力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探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发掘并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强调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抽象、推理等的一系列方式去解决数学问题,并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来获得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强调由教师对数学问题的发问,到由学生自己对问题发问,并能够形成数学思维意识。

二、“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探究性学习”教学的模式的基本过程为:创造数学问题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行探求,讨论——对数学问题验证,得出结论。

(一)创造数学问题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建,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所以教师在设定探究性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问题的情境要能帮助学生引起疑问。第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够因此彼此之间的类比迁移与纵横延伸。学生在对原有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注意探究问题的设计能够与将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在对原有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让学生进行自我探求,并深入讨论

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探求过程中不需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指导,这很容易让学生养成惰性和依赖性,不利于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其次,教师在学生进行自行探求的过程中,要能够给学生自我探求的机会。教师在学生自我探求以前,要注意将现有的知识进行一下铺垫,让学生在现有知识上去探求新的知识,这更能让学生在探求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更能够以足够的信心让学生参加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三)总结问题并进行验证,从而得出结论

在经过上面的自行探讨之后,需要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验证,进而得出确切的数学结论。教师将班级的同学分成不同的探究小组,在每一小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做到数学思维的条理要清楚,说明运算的详细过程。当然学生当中难免会出现不善言语表达的学生,教师尤其要鼓励这些学生敢于发言,并且要将语言表达方面的一些技巧传授给学生,逐步让他们学会有条理的来表述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逐渐将生活的语言引导数学的语言当中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并且要注意在不同看法出现之时,学生要能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提出疑问,这样更能够引导学生从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能够做到学生之间彼此取长补短,一起提高。然后教师再进行汇总,写到黑板上。然后引出这一道题的.解题方法——整体法,然后代入到所求解的因式中,求解出答案。教师在公布完探究性学习的结论后,要注意将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进行一一评价,无论是正确的结论还是错误的结论,都要让学生从中学到新知识,掌握一种新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反思

探究性学习和数学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探究性学习;原则;方法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切实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原则和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呢?

一、探究内容的选择性

在物理课堂教学之前,我们一定要进行有效的备课活动,根据教学内容,选准课堂探究学习内容,探究学习的对象要富有挑战性或“跳一跳”可以完成的内容,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欲望和能力。对不同特点的知识点,我们应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可以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可以是探究学习,但绝不是一味如此,对有些知识点例如在研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时,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可以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从紧压在一起的铅块不易被拉开、液体的体积不易被压缩和固体不易被拉伸等实验中研究得到。而在学习电流、电压等概念时我们可以用水流、水压作类比的方法以及挂图来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对电流、电压的理解,诸如此类的学习内容,我们就不便用科学探究的办法予以研究学习,而用类比和打比喻的方法或是利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来启发学生,反而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探究情境的启发性

教学情境是指教学中,教师以特有的情感及所创设的特定环境影响、感染和教育学生,使他们的情绪、思维等心理活动处于兴奋、积极状态,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充分發挥,促进学习的顺利进行。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促使其主动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创设有效的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情境显得很重要也很必要。在物理课中,笔者一方面注意愉快教学和情感教育,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快、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还根据物理课的观察性和实验性等特点,积极进行直观教学,使各种物理现象、物理情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诱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让物理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

例如学习“惯性”知识时,在演示惯性小球实验前,让学生猜测木块飞出时铜球是否随之一同飞出,当学生的猜想和现象不一致时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如在学习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的内容前,我们可以放映电影《英雄》中秦军的箭阵场景片段,很有视觉冲击力秦军射箭的场面,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启发学生思考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 诸如此类创设的情境,都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促进学生积极深入探究相关问题,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探究学习状态之中。

三、探究材料的合理性

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我们提供的探究材料往往就是激发、引起探索“经历”的有效刺激源,也正是通过这种刺激,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去,才有可能“个性化”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探究材料应该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和易于操作的,否则学生可能会失去探究学习的信心。

如在排除电路故障的探究教学时,我们提供一个电源、两个灯泡及电流表串联的电路,当开关闭合时,发现两灯均不亮,电流表示数为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出电路故障为断路,但怎样检测故障在哪里,又怎样排除故障? 问题的存在恰恰是推开真理大门的前奏。这时可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由学生自己分析和处理信息。经过讨论,有的小组提出是电流表坏了或接触不良,有的小组认为可能是某一灯泡的灯丝断了,有小组提出是电源接触不良或报废了……这么多猜想究竟哪一种正确呢?又怎么一一解决呢?通过学习小组内同学的共同探讨,并请学生演示解决问题的实验,由于选择的内容和材料学生比较熟悉又易于动手操作,这样就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探究引导的适度性

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不能超越自己的权限,剥夺学生的活动权利和机会,我们的替代性的活动行为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活动空间。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设计好总体探究方案并作全班的交流,让学生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探究学习。

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让学生分组收集生活中利用或减小摩擦力事例,然后学生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我们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从收集的材料中选取有价值的数据,并对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性的启示,做他们“航标灯”。在小组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仔细观察各合作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发现小组在探究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控。学生在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表扬速度快、有创新的学生,并通过巡视,质疑问题,个别询问等途径进行调查了解,把游离在外或长时间保持沉默的成员“拉进”小组的探究学习中,促进小组全体成员探究学习有效进行。同时,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起指导和促进作用以外,还要和学生一起平等讨论交流,是他们探究学习小组中的一分子。

无论我们的角色如何变化,始终是“平等中的首席”,要始终坚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的建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机会,我们必须做到:“学生会自己解决的,不提示;学生能自己思考的,不暗示;学生能自己评价的,不先表示。”

五、探究问题的基础性

物理课堂探究问题的难度与认知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适当提高探究的问题的认知水平,将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上升。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学生会提出很多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如物体的质量、形状、物体密度的大小、液体密度的大小、物体的体积、浸入液体的体积大小以及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等,而其中只有液体密度大小和浸入液体的体积大小才会影响浮力的大小。在上面的探究活动中如果我们利用学生已经具有的良好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很快就可以排除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密度等这两个无关的因素,这样就避免了无用的争论,为在课堂上研究关键问题赢得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性学习和数学教学 篇7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 作为突破点, 通过质疑, 发现问题, 进而调查研究, 解决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 当我们看到一位自己喜欢的明星的娱乐新闻时, 我们就会在好奇和兴趣的驱使下去找更多关于这个明星的事情, 以此来证明看到的新闻的真假及解答自己的疑惑, 中学生亦是如此。中学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发展, 他们能够观察到生活中的细微处, 并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指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的内容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 例如,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松鼠》一课中有一个字“爪”, 细心点的学生会提出这个字到底读什么?而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行地查阅字典找出正确读音。在读“zhǎo”时解释为“动物的趾甲或鸟兽的脚”, 例如, 张牙舞爪;在读“zhuǎ”时解释为“鸟兽或器物的脚”, 例如, 鸡爪子、三爪儿锅。学生动手操作了, 工具性的知识会记得更牢靠, 这也符合心理学上人对知识的有效吸收来源于经验和操作这一论断,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抽象的、内在的, 而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时候, 教师的讲授与灌输是不可能完全影响一个人的, 更不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人格, 而是要让学生自行阅读文学作品, 观察、感受现实世界, 用探索的眼光去找寻突破点, 继而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一个人的人格。例如, 特级教师洪镇涛在《为学》教授过程中, 让学生多次分角色朗读文章第二段中贫僧与富僧的对话, 让学生在读与听的过程中, 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为学的道理, 即人之为学, “学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则易者亦难矣”的道理, 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讲为与不为的道理, 而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于语言知识中, 让学生自行探索感知。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 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性学习着重于让学生怀着“探索”的眼光去发现问题, 继而再用“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但是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毕竟相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浅层次的, 知识的扩散与迁移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 所以这样的“研究”就只是针对性的研究。在笔者看来,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研究性学习”基础上的学习方式, 如果说“研究性学习”是一堵墙, 那么“探究性学习”就是墙上的一块砖。

至此, 到底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在高校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名词: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简而言之是指一组人通过分工合作将发现的某一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总结等过程来加以解决, 这一过程需要事实的论证, 需要深入本质的摸索。其实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也是如此, 所谓研究性学习, 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 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 从中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活动。

有关数列前n项和形式的探究性学习 篇8

数列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5》 (人教版) 第二章中的内容, 而数列的前n项和在数列问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也成为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下面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为基础, 就数列前n项和形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可作为一节综合复习型的探究性学习课.

1.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形式

我们知道, 等差数列前n项和Sn=n (a1+an) 2=na1+n (n-1) 2d (其中a1为等差数列{an}的首项, d为公差) .第二种形式可变形为Sn=d2n2+ (a1-d2) n, 显然, 当d≠0时, Sn为二次函数的形式, 即Sn=An2+Bn;当d=0时, {an}为常数列, Sn=na1, 此时我们仍然可以将Sn写成Sn=An2+Bn (A=0) 的形式.因此, 等差数列前n项和Sn总可以写成关于n的“二次多项式” (不带常数项, 为和下面的叙述保持一致, 这里不用“二次函数”的说法) 的形式, 即Sn=An2+Bn (其中A, B为常数, A∈R, B∈R) , 反之亦真.

例1 已知{an}为等差数列, 其前n项和为Sn=n2,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a1=S1=1, 当n≥2时, an=Sn-Sn-1=2n-1.

由于n=1时符合公式, ∴an=2n-1 (n≥1) .

评注 本题若作为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 则可以直接根据上述结论得出a1=S1=1, d=2, 从而an=2n-1.方法简便、快捷.

2.类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形式

由1可知, 等差数列前n项和Sn是关于n的“二次多项式” (不带常数项) 的形式, 那么, 数列的前n项和Sn=An2+Bn+C (C≠0) (其中A, B, C为常数) 数列又是什么情形呢?经探究易知, 相应数列从第二项起为等差数列 (不妨把这类数列成为“类等差数列”) , 反之亦真.

例2 已知{an}的前n项和为Sn=3n2+5n+1,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简析 易得

评注 若数列的前n项和Sn=An2+Bn+C (其中A, B, C为常数) , 则数列一定为等差数列 (C=0) 或“类等差数列” (C≠0) , 而与A, B是否为0无关, 反之亦真.至此, 我们就讨论了Sn为常数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所有形式, 我们也可以把这三种情形称为“二次多项式”形式.

3.Sn为“k次多项式” (k≥3, k∈N) 形式的讨论

若数列前n项和Sn是关于n的“k次多项式” (k≥3, k∈N) 的形式, 那么, 数列又是什么情形呢?

例3 已知{an}的前n项和为Sn=n3,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an={S1=1 (n=1) , Sn-Sn-1=3n2-3n+1 (n2, nΝ*) an=3n2-3n+1.

评注 进一步探究, 若数列的前n项和Sn=Aknk+Ak-1nk-1+…+A1n+C, 则其通项公式an一定为

an={S1 (n=1) , Bk-1nk-1+Bk-2nk-2++B1n+D (n2, nΝ*)

的形式 (其中Ai, Bi为常数) ;若C=0, 则a1也符合an (n≥2, n∈N*) 时的形式.反之亦真.上述结论与Ai是否为0亦无关.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若数列的前n项和Sn为关于nk次多项式的形式, 则其通项an必为关于nk-1次多项式的形式.

4.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形式及推广

我们知道, 等比数列前n项和 (其中a1为等比数列{an}的首项, q为公比) .第二种形式可变形为Sn=-a11-qqn+a11-q, 即如下形式:Sn=k·qn+C (k≠0, q≠0, q≠1) .我们有如下结论: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k·qn+C (k≠0, q≠0, q≠1) 的形式, 则当C=-k时, {an}为等比数列;当C≠-k时, {an}从第二项起为等比数列 (不妨把这类数列成为“类等比数列”) .另外, 若{an}为等比数列, 则Sn=k·qn+C中的q即为数列的公比.

例4 已知数列{an}为等比数列, 其前n项和为Sn=3n+C,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简析 {an}为等比数列, 则C=-1.

a1=S1=2, q=3, ∴an=2·3n-1.

评注 本题若作为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 则上述方法非常准确、快捷.再进一步观察探究还可以发现, 对于等比数列 (非常数列) 及类等比数列, Snan的表达式中均含有q, 且q的次数可通过变形保持一致, 如下:Sn=-a11-qqn+a11-qan=a1qn-1=a1qqn, 二者均可化作k·qn+C的形式.

例5 已知数列{an}前n项和为Sn=3n+1,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简析 {an}为类等比数列,

an={S1=4 (n=1) Sn-Sn-1=23n-1 (n2nΝ*) .

评注 抓准特点, 记准形式, 结论用来方能得心应手.

5.综合探究两例

例6 (2007年重庆理21) 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n}, 其前n项和为Sn满足S1>1, 且6Sn= (an+1) (an+2) , (n∈N+) ,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 由6Sn= (a1+1) (an+2) , (n∈N+) ①

得6a1= (a1+1) (a1+2) , 易得a1=1 (舍去) 或a1=2.

n≥2时, 6Sn-1= (an-1+1) (an-1+2) . ②

由①-②, 可得 (an+an-1) (an-an-1-3) =0.

又 ∵数列各项均为正数, ∴an-an-1-3=0,

an-an-1=3, ∴{an}为等差数列, 易得an=3n-1.

简析 下面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猜想、探究.

由6Sn= (an+1) (an+2) , (n∈N+) , 可以看出Snan2的次数相同, 这里我们猜想Sn为关于nk次多项式的形式, 由前面的讨论可知, an应该为关于nk-1次多项式的形式.再由Snan2的次数相同可以得到k=2 (k-1) , 所以k=2, 所以anpn+q的形式, 即{an}为等差数列, 设an=a1+ (n-1) d (其中a1为等差数列{an}的首项, d为公差) , 则Sn=d2n2+ (a1-d2) n, 代入①, 得6d2n2+6 (a1-d2) n=[a1+ (n-1) d]2+3[a1+ (n-1) d]+2,

3dn2+ (6a1-3d) n=d2n+ (2a1d-2d2+3d) n+ (a12+3a1-3d+2+d2-2a1d) .{3d=d26a1-3d=2a1d-2d2+3d, a12+3a1-3d+2+d2-2a1d=0

可得a1=2, d=3, ∴an=a1+ (n-1) d=3n-1.

例7 已知数列{an}满足:an=1, 前n项和为Sn, 且an=Sn-1, (n≥2, n∈N*) ,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简析Sn-1与an的次数相同, 所以an不可能为“多项式”的形式, 猜测其为等比数列或类等比数列.设Sn=k·qn+C (k≠0, q≠0) , 通过a1=1及an=Sn-1, (n≥2, n∈N*) , 可得a2=S1=1, a3=S2=2, ∴S1=1, S2=2, S3=4.

分别代入Sn=k·qn+C (k≠0, q≠0) ,

可得

评注 上面两例的简析讨论虽为猜想, 而且也有失严谨性, 但猜想贵在大胆、奇特性、合理,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真正的科学家应当是个幻想家;谁不是幻想家, 谁就只能把自己称为实践家”.

通过上面各种形式的讨论, 加深了对Snan的理解, 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和缜密性, 同时提升了数列问题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探索性、发散性、收敛性和灵活性.

对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探究 篇9

一、唤醒需要, 激发探究兴趣

在教学中, 创设新奇、有趣的问题情境, 能诱发认知冲突, 使学生主体产生问题, 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在教学“周长和面积”的关系时, 多媒体课件演示:狐狸和小熊用篱笆 (周长一定) 围一块长方形的菜地, “怎样围使菜地的面积最大呢?”狐狸抓抓头, 一下子也想不出办法.同学们, 你们能为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教师借助狐狸和小熊怎样围出面积最大的菜地这个故事, 创设的问题情境大大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自然而然地驱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惑的情境.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 尝试重组教材, 设置一个与旧知相连接的新知问题情境, 从而形成认知冲突, 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主动开展探究.

二、鼓励质疑, 培植探究素养

问题出自于怀疑, 不怀疑就没有问题, 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而学生能不能提出好的、标新立异的问题, 关键是教师要解放思想, 转化教育观念,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 过去我们常为学生设计相同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流程展开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效果很好, 但为了给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鼓励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学习, 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课桌上的信封里放着一些材料,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如果你觉得不需要这些材料, 当然也可以.”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 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在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创设条件给学生大胆猜测想象, 并给予引导.让学生养成敢想、敢说、敢问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探究科学真理的内在素质.

三、参与操作, 增强探究能力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 而应该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 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并纳入认知结构中.“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教育家波利亚语) .

例如“分数意义”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事先准备充分的材料 (实物、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小棒等) , 上课后教师提出:“你们能把这些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吗?平均分之后你可以得到哪些分数?”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 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学生都很有兴趣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之中, 充分自由地选择材料, 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索实践.

四、选择策略, 指导探究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 学生常常有三种探究方式: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 集体探究.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学习探究的方法、形成探究的能力、发展探究的思维, 是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应该努力关注的.针对探究活动中学生常见的被动探究的几个现象:如只会探究老师给出的问题、只会旁观同学的探究过程、只会听记同学的探究结果、不屑探究问题、不会自我提出探究问题等等,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加以引导矫正, 以更好地开展探究教学, 提高有效性:增加问题意识, 设计合理的探究问题, 除设置明确的探究问题之外, 增加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设置;区分探究层次, 按难度分层次布置探究活动, 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适合自己的探究问题, 让合作交流更有效;丰富探究内容, 在“验证性探究”中增加“形成性探究”;拓宽探究思路, 在“封闭性探究”中增加“开放性探究”;增大探究空间, 从“引导性探究”到“独立性探究”.

五、优化评价, 保护探究热情

在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 还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采用激励评价, 对于每名学生来说, 教师的激励性评语都能起到一种鼓励与激发的作用, 能很好地帮助其树立探究的信心.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 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实施分层评价, 使每名学生都能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 从而激发更强烈更主动的探究欲望.激励评价应贯穿于学生的探究过程, 如提出独特的问题, 发表新颖的见解, 思考时是否积极, 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 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 有没有冒险、独特的精神等.

如“商不变规律”教学的评价片断:

先出示一组算式:8÷4=2, 80÷40=2, 800÷400=2, 8000÷4000=2.

师: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吴同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 商不变.

师:你是一个肯动脑筋的孩子, 但说得不够准确…….

吴同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商不变.

师:你进步真快!但你说的只是同时扩大相同倍数时的情况, 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商也是不变的?

生:反过来看, 同时缩小相同倍数的情况下, 商也是不变的.

对于探究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进行激励评价,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评价中不断进步, 才能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树立信心, 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篇10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我们最新提出的, 这种教学理念的工作原理就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给学生制定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 这样的教学才是科学的。学生的素质是逐渐提高的, 所以针对他们不断提高的要求, 我们应该尽力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只有不断提高和改善教学方法, 才能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现行教学模式的问题

我们的教学模式, 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 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例如在授课的过程中, 教师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 他们的地位是不能动摇的。但是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学生应该成为教与学的主体, 而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辅助和辅导方面。这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现在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培养, 而且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需求。我们的社会虽然需要那些勤恳工作的人, 但同时更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人。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创新, 就不会有好的发展, 如果没有好的发展, 就不会有好的前途。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应该从小对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进行培养。小学数学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的, 如果把握好这门课程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将来带来更多的希望。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老师讲什么内容, 学生们就听什么内容。在长期的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们只能够听从教师的指导, 他们自己是没有自己的主见的。所以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 学生们已经失去了对问题的怀疑。他们认为教师所讲的内容都是正确的, 所以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去思考, 这就导致了他们学习的惰性。尽管我们在课堂上, 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非常积极的。其实, 我们往往看到的都是假象, 学生们未必就都对所讲的内容都理解。有很多学生都是随声附和, 他们习惯于这种集体的学习模式, 但是他们未必就喜欢这样的模式。通过课下跟学生交流发现, 其实很多学生是非常不喜欢这样随声附和的, 但是大家都在喊, 自己不喊又觉得没面子。小学生的人格并没有完全形成, 他们是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他们好好学习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得到一朵小红花, 或者是得到教师的一句肯定。所以, 对于这些学生, 我们必须帮他们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 才能够使他们提高成绩, 同时帮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2]

二、如何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如何找到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这是一直困扰我们的话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总结了很多, 也对这些总结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努力找到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 在讲课过程中, 针对学生们随声附和的问题, 我们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是很古老的, 但是却是很有效的。在讲到一道乘法题的时候, 给学生们一分钟的时间去思考和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 然后问他们会了吗, 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而且声音非常整齐。这个时候, 就应该老师发挥作用了。那就是对这些喊会的同学进行排查工作。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同学, 从里面选择两个学生, 然后让他们来黑板把讲的内容再重复一遍, 这个时候就是检查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水平的时候了, 有的学生很自信就把题目完成了, 而有的学生却还是不会。这个时候老师的工作重点就在于如何教育这些人云亦云的学生, 当然在课堂上, 坚决不能够跟学生发脾气, 更不能体罚。既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下次不会的时候不敢再冒充, 另外就是让他们学会诚实。所以应该先告诉他们, 他们的行为并不是可恶的, 他们也是希望能够学习好的。但是面临学习的压力, 他们也不是故意这样欺骗老师, 更不能欺骗自己。学生们是花钱来学习的, 如果有问题而不找老师解决, 那岂不是浪费资源。大家付出同样的努力, 却得到了不同的资源, 谁会觉得自己拥有的多呢, 所以这样教育学生, 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他们不是在为谁学习, 而是在为自己学习, 所以如果他们利用不好教师的资源, 那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 所以在学校我们能够获得的就是知识, 我们不学知识来学校做什么呢?学生们听到这些往往就会大彻大悟, 如醍醐灌顶。[3,4,5]他们就会明白自己来学校的目的, 而且在之后的学习中他们肯定会积极和教师交流和学习, 他们知道来学校最能够获得的、也是最有意义的就是知识。我们班就有一位学生对数学非常没兴趣, 所以后来在听课的时候总是喜欢大喊大叫, 不但自己学习不好, 还影响其他的同学。后来, 我跟他谈心, 跟他聊来学校的目的是什么。他说来学校是父母的命令, 自己没兴趣。那我问他将来想做什么, 他说了很多的人生规划。后来我通过一个个例子给他证明, 没有文化在这个社会上是不能够很好的生存的。如果学习不好, 就不能够进入好的学府, 如果没有好的学府就没有好的前程。如果你想从事一个工作, 但是你的学历不够, 这就是非常可悲的。很多人不就在现实面前低头了吗?我们固然有理想, 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我们如果没有按部就班的去学习和努力工作, 如何能够获得提升自己的机会呢。所以, 我们只有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 才能够为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做出铺垫。

参考文献

[1]雷新河.创设生活意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8) .

[2]刘博.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文理导航, 2013, (05) .

[3]董剑.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2) .

上一篇:振兴东北经济下一篇:匿名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