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节奏

2024-08-26

表现节奏(精选五篇)

表现节奏 篇1

一、影片的内容以及文学结构

一部影视片的节奏, 首先取决于该影视片的内容, 或者说该部影视片的内容特色。影视片的内容是节奏的主要依据, 不同特色的内容会产生不同的节奏。内容是取决节奏的首要因素, 内容不同, 节奏也就不同。剧情的发展, 情节的变化和人物情绪的起伏, 都会影响或者决定着影视片的内部节奏。一般来说, 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越激烈, 情节变化越剧烈, 那么影视片的节奏就越加集速强烈;反之, 剧情的冲突比较缓和, 情节变化程度不大的影视片, 节奏往往就会较为平稳缓慢。当然, 也不排除相反的情况, 激烈冲突的剧情却伴之沉稳的节奏, 或激烈明快的节奏伴之以缓慢的情节发展。不过这应属于特殊情况下的独特的艺术处理。内部节奏是外部节奏的基础。通常, 内部节奏决定着外部节奏的变化, 内部节奏强烈则外部节奏也强烈, 内部节奏舒缓则外部节奏也舒缓。不过, 也有例外, 有时剧情所体现的内部节奏比较强烈, 而在外部节奏上却是以缓慢的动作来表现。一般鉴于故事片的特点, 剪辑在结构安排上是较多地采用传统的按时序渐进的客观叙事方法, 节奏处理也较多的以采用叙述清楚事情的镜头方式。当然, 一部影视片的内容不变, 而结构改变, 它的节奏也会随之改变了, 有什么样的结构, 就有什么样的节奏。也就是说, 影视片结构形式的改变, 影响和决定着影视片节奏的变化, 这是剪辑师必须把握的问题。在一部影视片中, 又有总体结构、场景结构以及镜头结构之区别。由于影视的艺术特性, 影视片的结构都是以蒙太奇的各种表现形式具体体现出来的。不同的蒙太奇因素有不同构成方式和不同的蒙太奇表现形式, 这些直接影响和决定一部影视片、一场戏、一组镜头的节奏。从某种意义上讲, 蒙太奇可以说是连接于结构与节奏之间的纽带或桥梁。

二、人物的情态表演和时空差

节奏不单是个速度问题, 它是客观事物强弱、高低、起伏、张弛及其变化的反映, 是生命规律、万物运行的一种客观反映。所以影视镜头组接的节奏, 主要取决于人物动作、景物动作、摄影 (像) 机动作、造型和时空速度。在做剪辑处理时, 人物动作镜头组接的节奏, 既要反映生活的真实, 又要符合艺术的真实。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这就是说, 要根据规定的情节、人物性格来处理人物动作组接的节奏。如影视《英雄》里, 飞雪与无名决斗一戏, 残雪知道飞雪战败, 悲痛欲绝, 当然在形体处理上不会有非常欢快的表现。因此, 组接他的动作镜头时, 在素材允许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长度和时间过程, 使其节奏平缓, 与主人公的心情节奏符合。当然, 镜头组接的节奏反映了规定情节中人物情绪的起伏、强弱, 既符合生活规律, 又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比如《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中小金宝要被活埋那场戏, 小金宝的绝望, 以及最后对老爷的愤怒, 以至于最后不顾一切的冲杀。大量采用叠化、慢动作、慢节奏的剪辑技巧, 同时运用了分剪、移植借用、错觉等剪辑手段, 使这场戏既有外部动作的流畅, 又有内部的节奏的律感。此外, 影视是时空的艺术, 节奏既表现在影视的时间流程之中, 又表现于影视的空间形态上。时空的变化, 自然会影响到节奏的调整。一般情况下, 节奏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时空的延长与扩大, 可以使节奏紧张、紧迫;而时空的缩短与压缩, 又可以使节奏舒缓、舒畅。时空的大跳跃, 会直接引发节奏的大波动、大调整。时空变化对影视片节奏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影视片镜头之间时空关系处理得恰当, 节奏就会准确、适中;反之, 时空关系处理的失误, 节奏就会受到扭曲和损伤。在时空关系上, 镜头衔接和场面转换的处理, 有限时空和无限时空的利用, 都直接与节奏的掌握、调整有关。所以, 在处理时空问题时, 还应该认真考虑和顾忌到时空变化对节奏的影响。

三、画面的处理和镜头的连接方法

镜头的连接方法各式各样, 种类繁多, 一般分为有附加技巧和无附加技巧的两类镜头连接方法。有附加技巧的镜头连接方法, 如淡入、淡出、化入、化出之类, 往往会产生平稳、舒缓的节奏。而无附加技巧的镜头连接方法, 如切换、跳切、闪回之类, 往往会产生快速、强烈的节奏。如将两种镜头的连接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也会直接导致节奏的变化。比如“淡出、切入”, 可使节奏加快, 越加强烈;而“切出、淡入”, 使节奏放慢, 越加舒缓。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有附加技巧的镜头连接方法中的“划出、化入”, “甩出、甩入”, “翻转画面”、“倒正画面”等技巧的使用, 也往往会加快节奏。无论是惯例或例外, 都清楚地说明了镜头的连接方法对节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 镜头的连接方法, 一定要与影视片所要求的节奏相适应。换句话说, 在营造影视片节奏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选择运用合适的镜头连接方法。

表现节奏 篇2

关键词:视唱 节奏型 节奏训练

节奏作为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是音乐发展的动力源泉。可以说,没有节奏,音乐将不会存在,它是音乐旋律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但大量的音乐实践表明,在节奏运动的过程中,“音乐时间”中的节奏运动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节奏运动,它除了自身具有的组合特征和运动规律之外,节奏的表现力以及它对音乐的作用力常常还会受到其它诸多要素的影响,即所谓的节奏语境因素:如速度、节拍重音、时值与休止、节奏型等。因此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培养学生在不同音乐作品对各种节奏型的正确理解,是节奏训练的基础。

在音乐视唱教学过程中,除了对旋律最基础的音准、调式和调性的训练之外,节奏训练就是其最基本的训练任务。从节奏型训练作为切入点,积累丰富多变的节奏形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节拍感奠定基础。在节奏训练过程中,通过对基本节奏型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把握后,形成一种节奏意识,才能更好地积累节奏语汇。

一、常规节奏型训练

在视唱音乐作品中最常见的基本节奏型有:均分节奏型、附点节奏型、切分节奏型、组合节奏型等,把音乐中的节奏基本划分为一拍或两拍的常规节奏型,一拍节奏型有以下几种:四分音符、八分附点型节奏、小切分等节奏型,两拍节奏型有二分音符、四分附点及两拍切分型节奏为主;

常见的音乐视唱大多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的节奏型主要常见于2/4、3/4和4/4等拍子中,以八分音符为单位拍的节奏型主要常见于3/8和6/8拍等节拍中。节奏训练包含读、听和记三个方面。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节奏听写是学生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因节奏训练包含着音符不同时值长短的组合,多数学生对节奏形态缺乏理性认识,只凭感性理解与机械记忆,结果事倍功半,只有充分认识各种节奏型的结构和组合特点,才是进行听记的前提。先从均分节奏型开始,选择常见的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的记谱法,掌握其基本的节奏形态。以简单的均分节奏型为初步的训练内容,在建立较稳固的拍感基础上,再学习与其相关的节奏形态。如下图的附点节奏型、切分节奏型及组合节奏型。由此可见,掌握均分节奏型为训练其他节奏型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样,再把握每个音符的拍子中的准确位置,以保证各种类型的节奏型的准确性。节奏虽然是无音高且转瞬即逝的,听起来相对单调,但人的记忆在一定的时间内是有限度的,仅凭感觉和机械记忆很难做到在短时间内正确记出,所以这就需要学生对于节奏形态理性认知的参与,因为理性是持久的、深刻的、稳固的,而感觉则是暂时的、表面的、易失的。

在音乐视唱作品教学中,首先应加强各种节奏型练习,因为不会听写的关键在于未能把已掌握的听觉信息经过梳理而转化为视觉信息,再经两者融会贯通,形成最终的图形信息,通过记写而完成各个步骤聚合综合体的一个过程。而教学中杜绝孤立地进行读、听、记分离,人体的视觉、听觉和运动觉是三个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系统,它们共同服从于大脑的指挥之下,因此在听的过程中离不开视觉,运动觉(即唱,写)的重要参与。当听到敲击出的节奏声响时,手或脚也跟着打拍,用速记的方式迅速标出重拍上的音点,自己可以为记写方便简单而规定一些小方法,如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我们看到谱面上的音符时,视觉神经经大脑得到信息,转化成声音,声音又为听觉接受,听觉在听的同时也会起到检查,调整的作用。视唱在这个相互转换,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参与,但听觉过程中在此往往会伴随着内心的默唱,帮助记忆。听写时实际上又是视觉信息在大脑中的重现,只是在过程中分别有主次作用而已。

二、特殊节奏型训练

由于在音乐艺术中,它赋予了节奏独立存在的意义,运用节奏语言表达音乐情感的体验,拥有丰富想象力思维的作曲家们在他们的音乐作品中体现了多姿多彩的节奏形态。在节奏与节拍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作用下,以特殊连音形式出现的节奏形态,我们称之为节奏的特殊形态。它利用改变节拍重音和交错节拍的多元化的表现方式,改变了传统节奏存在的一般功能和意义。体现了节奏的千变万化的组织结构形态。

传统意义上的节奏存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等分时值的节奏划分,即将音符音值的基本划分: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等,即一个全音符等于两个二分音符、四个四分音符、八个八分音符等;若把一个音的时值自由均分,其中的分成与基本划分是不一致的数量,这种均分时值的节奏变化,可以看作是节奏划分的特殊形式。在视唱作品中,我们常见的几种连音节奏型,统称为特殊节奏型。

(1)三连音──将一个音符分成均等的三部分,用来代替基本划分的两部分,叫做三连音。

一拍切分、前十六和后十六与三连音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一拍节奏型,同样一拍三个音;但不同点在于节奏音符时值的分配差异,所以在读节奏或是听记节奏时,学生对于它们的时值分配差异很困惑,训练时可以结合一些常用的一拍节奏型与三连音进行节奏对比训练,以便于学生很好的掌握三连音的节奏节拍感。除以上常见的三连音节奏型之外,还有视唱中不太常见的二连音、四连音及五连音节奏型,其中三连音和五连音一般在2/4 或 4/4拍中比较常见,而二连音和四连音一般在3/8或6/8拍中比较常见。在节奏训练中,把握其节奏形态,结合常规节奏型进行训练,达到综合训练的良好效果。

在练习读节奏时,因注意这些特殊划分的节奏型的读法。这样的节奏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积累精确的节奏意识。

三、综合型节奏训练

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理论素养的基础,特别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单独训练视唱中节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基本节奏形态的理解与掌握并运用于实际听觉分析,如果说常规节奏型是基础训练,那特殊的连音节奏形态的掌握是前者的高级阶段,最后结合视唱中的音高旋律,更好的提升学生在新谱视唱中看谱即唱的能力。其中,要求学生课后自弹自唱,可以使人一心多用,也是一个训练节奏的好方法。我们可以把各种节奏型综合起来并组合成数条节奏,编上号,最好不要重复,每一小节可以变化多一些,但4/4 或6/8 拍等那些复合拍子可以不用组合的太长。

谱例:1—12:

将组合好的节奏练习,自己手敲钢琴,口念节奏型,脚击单位拍,身体跟着节奏一起律动,熟读每小节的节奏型的位置和名称。最好是每天坚持各种常规节奏型的基础节奏练习,将最基本的节奏组合练熟后,再加入休止、弱起、连续切分、各种连、跨小节连等较复杂的节奏型,反复练习,以增强记忆。

谱例:1—13:

音乐视唱中,撇开音高旋律,单独对节奏进行基础训练,一般可以分为常规节奏型、特殊节奏型及综合节奏型三种训练方式,结合乐理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种节奏形态、节奏组合的不同性格特点及音乐表现力,以基本的常规节奏型为主的基础训练,从感性的节奏认知到理性的节奏意识积累,由简单到复杂的特殊及综合节奏型训练,反复练习,进一步加强对不同节奏组合形态特征的理解和记忆。要求学生熟读各种常规的节奏型,加入音高旋律,自弹自唱,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质能力,提高视唱中节奏的训练是学习视唱练耳必备的条件之一,重视节奏学习并纳入音乐视唱中的重点训练,对学生的节奏感,节拍感以及律动感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光耀.视唱练耳教学法论集[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

[2]尹正文.视唱练耳教学法[M].四川: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浩,张燕,李金华.节奏训练教程[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endprint

摘 要:节奏化了的音程关系组合以后就生成了旋律,在这之中,节奏起到关键的核心作用,视唱学习的过程中,以节奏型训练为出发点,要求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常规节奏型的基础训练,并培养其良好的节奏感、节拍感及律动感。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视唱中节奏形态的表现以及其训练方法:音乐视唱中的常规节奏训练是学习的基础阶段,含有特殊的连音型节奏训练是学习视唱的高级阶段,综合常规型节奏及特殊节奏的划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分析,是学习视唱练耳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视唱 节奏型 节奏训练

节奏作为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是音乐发展的动力源泉。可以说,没有节奏,音乐将不会存在,它是音乐旋律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但大量的音乐实践表明,在节奏运动的过程中,“音乐时间”中的节奏运动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节奏运动,它除了自身具有的组合特征和运动规律之外,节奏的表现力以及它对音乐的作用力常常还会受到其它诸多要素的影响,即所谓的节奏语境因素:如速度、节拍重音、时值与休止、节奏型等。因此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培养学生在不同音乐作品对各种节奏型的正确理解,是节奏训练的基础。

在音乐视唱教学过程中,除了对旋律最基础的音准、调式和调性的训练之外,节奏训练就是其最基本的训练任务。从节奏型训练作为切入点,积累丰富多变的节奏形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节拍感奠定基础。在节奏训练过程中,通过对基本节奏型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把握后,形成一种节奏意识,才能更好地积累节奏语汇。

一、常规节奏型训练

在视唱音乐作品中最常见的基本节奏型有:均分节奏型、附点节奏型、切分节奏型、组合节奏型等,把音乐中的节奏基本划分为一拍或两拍的常规节奏型,一拍节奏型有以下几种:四分音符、八分附点型节奏、小切分等节奏型,两拍节奏型有二分音符、四分附点及两拍切分型节奏为主;

常见的音乐视唱大多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的节奏型主要常见于2/4、3/4和4/4等拍子中,以八分音符为单位拍的节奏型主要常见于3/8和6/8拍等节拍中。节奏训练包含读、听和记三个方面。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节奏听写是学生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因节奏训练包含着音符不同时值长短的组合,多数学生对节奏形态缺乏理性认识,只凭感性理解与机械记忆,结果事倍功半,只有充分认识各种节奏型的结构和组合特点,才是进行听记的前提。先从均分节奏型开始,选择常见的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的记谱法,掌握其基本的节奏形态。以简单的均分节奏型为初步的训练内容,在建立较稳固的拍感基础上,再学习与其相关的节奏形态。如下图的附点节奏型、切分节奏型及组合节奏型。由此可见,掌握均分节奏型为训练其他节奏型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样,再把握每个音符的拍子中的准确位置,以保证各种类型的节奏型的准确性。节奏虽然是无音高且转瞬即逝的,听起来相对单调,但人的记忆在一定的时间内是有限度的,仅凭感觉和机械记忆很难做到在短时间内正确记出,所以这就需要学生对于节奏形态理性认知的参与,因为理性是持久的、深刻的、稳固的,而感觉则是暂时的、表面的、易失的。

在音乐视唱作品教学中,首先应加强各种节奏型练习,因为不会听写的关键在于未能把已掌握的听觉信息经过梳理而转化为视觉信息,再经两者融会贯通,形成最终的图形信息,通过记写而完成各个步骤聚合综合体的一个过程。而教学中杜绝孤立地进行读、听、记分离,人体的视觉、听觉和运动觉是三个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系统,它们共同服从于大脑的指挥之下,因此在听的过程中离不开视觉,运动觉(即唱,写)的重要参与。当听到敲击出的节奏声响时,手或脚也跟着打拍,用速记的方式迅速标出重拍上的音点,自己可以为记写方便简单而规定一些小方法,如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我们看到谱面上的音符时,视觉神经经大脑得到信息,转化成声音,声音又为听觉接受,听觉在听的同时也会起到检查,调整的作用。视唱在这个相互转换,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参与,但听觉过程中在此往往会伴随着内心的默唱,帮助记忆。听写时实际上又是视觉信息在大脑中的重现,只是在过程中分别有主次作用而已。

二、特殊节奏型训练

由于在音乐艺术中,它赋予了节奏独立存在的意义,运用节奏语言表达音乐情感的体验,拥有丰富想象力思维的作曲家们在他们的音乐作品中体现了多姿多彩的节奏形态。在节奏与节拍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作用下,以特殊连音形式出现的节奏形态,我们称之为节奏的特殊形态。它利用改变节拍重音和交错节拍的多元化的表现方式,改变了传统节奏存在的一般功能和意义。体现了节奏的千变万化的组织结构形态。

传统意义上的节奏存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等分时值的节奏划分,即将音符音值的基本划分: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等,即一个全音符等于两个二分音符、四个四分音符、八个八分音符等;若把一个音的时值自由均分,其中的分成与基本划分是不一致的数量,这种均分时值的节奏变化,可以看作是节奏划分的特殊形式。在视唱作品中,我们常见的几种连音节奏型,统称为特殊节奏型。

(1)三连音──将一个音符分成均等的三部分,用来代替基本划分的两部分,叫做三连音。

一拍切分、前十六和后十六与三连音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一拍节奏型,同样一拍三个音;但不同点在于节奏音符时值的分配差异,所以在读节奏或是听记节奏时,学生对于它们的时值分配差异很困惑,训练时可以结合一些常用的一拍节奏型与三连音进行节奏对比训练,以便于学生很好的掌握三连音的节奏节拍感。除以上常见的三连音节奏型之外,还有视唱中不太常见的二连音、四连音及五连音节奏型,其中三连音和五连音一般在2/4 或 4/4拍中比较常见,而二连音和四连音一般在3/8或6/8拍中比较常见。在节奏训练中,把握其节奏形态,结合常规节奏型进行训练,达到综合训练的良好效果。

在练习读节奏时,因注意这些特殊划分的节奏型的读法。这样的节奏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积累精确的节奏意识。

三、综合型节奏训练

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理论素养的基础,特别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单独训练视唱中节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基本节奏形态的理解与掌握并运用于实际听觉分析,如果说常规节奏型是基础训练,那特殊的连音节奏形态的掌握是前者的高级阶段,最后结合视唱中的音高旋律,更好的提升学生在新谱视唱中看谱即唱的能力。其中,要求学生课后自弹自唱,可以使人一心多用,也是一个训练节奏的好方法。我们可以把各种节奏型综合起来并组合成数条节奏,编上号,最好不要重复,每一小节可以变化多一些,但4/4 或6/8 拍等那些复合拍子可以不用组合的太长。

谱例:1—12:

将组合好的节奏练习,自己手敲钢琴,口念节奏型,脚击单位拍,身体跟着节奏一起律动,熟读每小节的节奏型的位置和名称。最好是每天坚持各种常规节奏型的基础节奏练习,将最基本的节奏组合练熟后,再加入休止、弱起、连续切分、各种连、跨小节连等较复杂的节奏型,反复练习,以增强记忆。

谱例:1—13:

音乐视唱中,撇开音高旋律,单独对节奏进行基础训练,一般可以分为常规节奏型、特殊节奏型及综合节奏型三种训练方式,结合乐理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种节奏形态、节奏组合的不同性格特点及音乐表现力,以基本的常规节奏型为主的基础训练,从感性的节奏认知到理性的节奏意识积累,由简单到复杂的特殊及综合节奏型训练,反复练习,进一步加强对不同节奏组合形态特征的理解和记忆。要求学生熟读各种常规的节奏型,加入音高旋律,自弹自唱,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质能力,提高视唱中节奏的训练是学习视唱练耳必备的条件之一,重视节奏学习并纳入音乐视唱中的重点训练,对学生的节奏感,节拍感以及律动感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光耀.视唱练耳教学法论集[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

[2]尹正文.视唱练耳教学法[M].四川: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浩,张燕,李金华.节奏训练教程[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endprint

摘 要:节奏化了的音程关系组合以后就生成了旋律,在这之中,节奏起到关键的核心作用,视唱学习的过程中,以节奏型训练为出发点,要求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常规节奏型的基础训练,并培养其良好的节奏感、节拍感及律动感。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视唱中节奏形态的表现以及其训练方法:音乐视唱中的常规节奏训练是学习的基础阶段,含有特殊的连音型节奏训练是学习视唱的高级阶段,综合常规型节奏及特殊节奏的划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分析,是学习视唱练耳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视唱 节奏型 节奏训练

节奏作为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是音乐发展的动力源泉。可以说,没有节奏,音乐将不会存在,它是音乐旋律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但大量的音乐实践表明,在节奏运动的过程中,“音乐时间”中的节奏运动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节奏运动,它除了自身具有的组合特征和运动规律之外,节奏的表现力以及它对音乐的作用力常常还会受到其它诸多要素的影响,即所谓的节奏语境因素:如速度、节拍重音、时值与休止、节奏型等。因此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培养学生在不同音乐作品对各种节奏型的正确理解,是节奏训练的基础。

在音乐视唱教学过程中,除了对旋律最基础的音准、调式和调性的训练之外,节奏训练就是其最基本的训练任务。从节奏型训练作为切入点,积累丰富多变的节奏形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节拍感奠定基础。在节奏训练过程中,通过对基本节奏型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把握后,形成一种节奏意识,才能更好地积累节奏语汇。

一、常规节奏型训练

在视唱音乐作品中最常见的基本节奏型有:均分节奏型、附点节奏型、切分节奏型、组合节奏型等,把音乐中的节奏基本划分为一拍或两拍的常规节奏型,一拍节奏型有以下几种:四分音符、八分附点型节奏、小切分等节奏型,两拍节奏型有二分音符、四分附点及两拍切分型节奏为主;

常见的音乐视唱大多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的节奏型主要常见于2/4、3/4和4/4等拍子中,以八分音符为单位拍的节奏型主要常见于3/8和6/8拍等节拍中。节奏训练包含读、听和记三个方面。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节奏听写是学生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因节奏训练包含着音符不同时值长短的组合,多数学生对节奏形态缺乏理性认识,只凭感性理解与机械记忆,结果事倍功半,只有充分认识各种节奏型的结构和组合特点,才是进行听记的前提。先从均分节奏型开始,选择常见的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的记谱法,掌握其基本的节奏形态。以简单的均分节奏型为初步的训练内容,在建立较稳固的拍感基础上,再学习与其相关的节奏形态。如下图的附点节奏型、切分节奏型及组合节奏型。由此可见,掌握均分节奏型为训练其他节奏型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样,再把握每个音符的拍子中的准确位置,以保证各种类型的节奏型的准确性。节奏虽然是无音高且转瞬即逝的,听起来相对单调,但人的记忆在一定的时间内是有限度的,仅凭感觉和机械记忆很难做到在短时间内正确记出,所以这就需要学生对于节奏形态理性认知的参与,因为理性是持久的、深刻的、稳固的,而感觉则是暂时的、表面的、易失的。

在音乐视唱作品教学中,首先应加强各种节奏型练习,因为不会听写的关键在于未能把已掌握的听觉信息经过梳理而转化为视觉信息,再经两者融会贯通,形成最终的图形信息,通过记写而完成各个步骤聚合综合体的一个过程。而教学中杜绝孤立地进行读、听、记分离,人体的视觉、听觉和运动觉是三个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系统,它们共同服从于大脑的指挥之下,因此在听的过程中离不开视觉,运动觉(即唱,写)的重要参与。当听到敲击出的节奏声响时,手或脚也跟着打拍,用速记的方式迅速标出重拍上的音点,自己可以为记写方便简单而规定一些小方法,如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我们看到谱面上的音符时,视觉神经经大脑得到信息,转化成声音,声音又为听觉接受,听觉在听的同时也会起到检查,调整的作用。视唱在这个相互转换,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参与,但听觉过程中在此往往会伴随着内心的默唱,帮助记忆。听写时实际上又是视觉信息在大脑中的重现,只是在过程中分别有主次作用而已。

二、特殊节奏型训练

由于在音乐艺术中,它赋予了节奏独立存在的意义,运用节奏语言表达音乐情感的体验,拥有丰富想象力思维的作曲家们在他们的音乐作品中体现了多姿多彩的节奏形态。在节奏与节拍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作用下,以特殊连音形式出现的节奏形态,我们称之为节奏的特殊形态。它利用改变节拍重音和交错节拍的多元化的表现方式,改变了传统节奏存在的一般功能和意义。体现了节奏的千变万化的组织结构形态。

传统意义上的节奏存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等分时值的节奏划分,即将音符音值的基本划分: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等,即一个全音符等于两个二分音符、四个四分音符、八个八分音符等;若把一个音的时值自由均分,其中的分成与基本划分是不一致的数量,这种均分时值的节奏变化,可以看作是节奏划分的特殊形式。在视唱作品中,我们常见的几种连音节奏型,统称为特殊节奏型。

(1)三连音──将一个音符分成均等的三部分,用来代替基本划分的两部分,叫做三连音。

一拍切分、前十六和后十六与三连音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一拍节奏型,同样一拍三个音;但不同点在于节奏音符时值的分配差异,所以在读节奏或是听记节奏时,学生对于它们的时值分配差异很困惑,训练时可以结合一些常用的一拍节奏型与三连音进行节奏对比训练,以便于学生很好的掌握三连音的节奏节拍感。除以上常见的三连音节奏型之外,还有视唱中不太常见的二连音、四连音及五连音节奏型,其中三连音和五连音一般在2/4 或 4/4拍中比较常见,而二连音和四连音一般在3/8或6/8拍中比较常见。在节奏训练中,把握其节奏形态,结合常规节奏型进行训练,达到综合训练的良好效果。

在练习读节奏时,因注意这些特殊划分的节奏型的读法。这样的节奏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积累精确的节奏意识。

三、综合型节奏训练

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理论素养的基础,特别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单独训练视唱中节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基本节奏形态的理解与掌握并运用于实际听觉分析,如果说常规节奏型是基础训练,那特殊的连音节奏形态的掌握是前者的高级阶段,最后结合视唱中的音高旋律,更好的提升学生在新谱视唱中看谱即唱的能力。其中,要求学生课后自弹自唱,可以使人一心多用,也是一个训练节奏的好方法。我们可以把各种节奏型综合起来并组合成数条节奏,编上号,最好不要重复,每一小节可以变化多一些,但4/4 或6/8 拍等那些复合拍子可以不用组合的太长。

谱例:1—12:

将组合好的节奏练习,自己手敲钢琴,口念节奏型,脚击单位拍,身体跟着节奏一起律动,熟读每小节的节奏型的位置和名称。最好是每天坚持各种常规节奏型的基础节奏练习,将最基本的节奏组合练熟后,再加入休止、弱起、连续切分、各种连、跨小节连等较复杂的节奏型,反复练习,以增强记忆。

谱例:1—13:

音乐视唱中,撇开音高旋律,单独对节奏进行基础训练,一般可以分为常规节奏型、特殊节奏型及综合节奏型三种训练方式,结合乐理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种节奏形态、节奏组合的不同性格特点及音乐表现力,以基本的常规节奏型为主的基础训练,从感性的节奏认知到理性的节奏意识积累,由简单到复杂的特殊及综合节奏型训练,反复练习,进一步加强对不同节奏组合形态特征的理解和记忆。要求学生熟读各种常规的节奏型,加入音高旋律,自弹自唱,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质能力,提高视唱中节奏的训练是学习视唱练耳必备的条件之一,重视节奏学习并纳入音乐视唱中的重点训练,对学生的节奏感,节拍感以及律动感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光耀.视唱练耳教学法论集[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

[2]尹正文.视唱练耳教学法[M].四川: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浩,张燕,李金华.节奏训练教程[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静物素描表现中的节奏与美感思考 篇3

一、静物素描概述

静物素描着重就形体置于空间变化中的视觉现象与规律, 及其在素描创作过程中所碰到的具体问题应如何加以处理, 作较简明的图文讲解。总的体会是:整体的观察意识、量化的实践过程、能动地运用规律是指导素描训练的三大要素。静物素描是造型意识的基础, 这已是定论。而且静物素描的分类也比较细致, 比如有:石膏, 物体, 以及水果, 刀等等一系类的物品。而且静物画是引导学生在认识到客观法则到艺术法则思想上从感性到理想的转变, 总而言之, 静物素描在学习画画的时候是很关键的。

然而, 因为学习静物素描要花很长的时间, 有许多的人因为时间太长而失去了兴趣, 并且静物素描教学还是枯燥乏味的, 如果你不能理解事物的节奏感所在, 那你就不能画出美得事物。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静物素描的兴趣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面下功夫, 研究绘画的艺术感如何与学生心里的情绪相吻合, 绘画的初始阶段就是要让直观的事物刺激到画画者的心里, 让他有想画下去想法。

二、静物素描创作分析

为什么学生会觉得静物素描呆板、无聊呢?主要原因就是初学者们没有技巧, 不知道怎样处理画面, 不能发现静态事物的美, 和它的艺术审美等因素。尤其是初学者没有科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 不能发现静态事物的层次感与节奏感以及明暗构成的装饰艺术。并且, 自己也不能主动通过点、线、面、黑、白、灰等元素的运用更好的把事物的节奏感与层次感表现出来, 进而形成绘画的主动性。那么可想而知, 学生在绘画时是多么的杂乱无章。

比如, 在画画的时候一张纸上有时画得太多或者是太少, 有时还有一种要溢出纸张的感觉, 这样的情况时常发生。这样的画面会让人感觉特别的乱没有层次。线面太粗, 没有体面的感觉。或者画面太“灰”, 缺乏画面的构成感, 不敢加重交界线。有的时候画面也会出现让人感觉零碎和没有一点感情色彩, 整个画面没有重心, 这样就会使画面的整体感觉差, 有时无法调整画面, 也无法调整心态, 这样就会丧失信心, 丧失勇气, 从而对画画失去了兴趣。因为这样而放弃学习美术的也大有人在。

在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 老师就应该调整他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研究如何才能制止同学在画静物画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而且还能科学有效的帮助同学, 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察等方面的培养, 这样才能改进上面的不良现象。

三、静物画节奏与美感的分析

对于静物画, 首先要建立一个稳定的画面中心, 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建立主次的层次感。对于静物画, 写生也是一个能培养自身艺术感的一种行为。但是在写生中必须建立一个中心点, 以便画起画来更有层次感, 更有美感。

在面对构图画面时, 事物比较零散。这时就需要我们去寻找事物的中心点, 这样进行绘画, 就可以很快的完成画图, 并具有层次感和美感。并且也能让画面最中心的位置最具亮点, 并且以此亮点来激发同学的兴趣, 进而去绘画有好奇心, 想去探索, 然后用互相比较与联系的方法向中心的周围去延伸, 慢慢的攻克画画所遇到的困难, 一点点增加自己的功底。从而达到以画面的中心为圆点, 四周以中心为支撑点的结构, 形成层次感, 这样看起来就更具美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在两两相比较时, 要注意中心与周围的色彩与对比的协调, 在画画的时候, 我们应该遵从明暗所生成的黑白关系, 静物素描的主要就是通过画面上黑与白的对比效果呈现的, 画面上的黑与白的交换让人更加有立体的感觉。所以我们通过这些客观事实, 我们得出了三大面、五大调的明暗节奏变化的规律, 把这个规律运用到画画时, 所画出来的画就能让人感觉立体感更强, 而且具有空间意识。这样就能体现出画面的层次感, 是绘画更加的具有美感。

最后, 在画画的时候自己还要有明暗色调变化的掌握。明暗色调节奏的变化是决定我们是否能画好一幅画的重要支撑点,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在进行以中心为原点向四周绘画的时候, 老师必须向学生强调要注意把握明暗调子, 所谓的明暗调子就是说光打在一个物体上时, 受光面和背光面的区别, 要明确哪个是受光面, 哪个是背光面, 哪里是中间。要注意他们之间色彩的变化。

在学习素描时, 往往因为追求事物的明暗色调而忽略事物的体积感、空间感, 然而我们所忽略的往往是素描给人最直观的感觉。我们所说的节奏感与层次感贯穿于真的绘画之中。在整个绘画过程中, 不仅要表达出一个事物的整体感觉, 这个事物的细节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动笔画画之前, 要分析这个事物的形态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要仔细研究该事物形态与体积之间有什么联系, 结构上转折, 更要注意事物外形与体积的变化, 外形上受光点与背光点的区别, 要重视刻画物体与空间, 物体组合之间的主次关系。对刻画的整体上来讲, 要遵循明暗、结构和透视的规律。

刻画时要注意有一个主次节奏, 还要遵循明暗规律。如果能做到这几点, 那么所画出来的画就具有层次感了。这样的画面就会很美了, 这样持续下去学生对于素描的信心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 从而在此的基础之上不断的拓宽知识面, 学生在以后的绘画中再遇到同样的问题, 就能迎刃而解了, 也即是说学生要学会怎样去表现, 才能再去教他们该表现什么, 这样的方法本身就有层次感, 最后还要以多种的对比来把作品进行艺术的升华, 这样画画才能达到一种境界。并且, 节奏感的美也是藏在对比中的。一幅画在完成它的大体轮廓之后, 接下来我们就要在细节上对它进行完善, 这样所画出来的画才能接近完美。要想使自己所画的静物素描更加生动、形象, 都要通过对比才能得到。

综上所述, 静物素描中的质感、层次感、美感都要通过一定的对比手法表现出来。但是在初学静物素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找对方法, 那样才能很快的学好, 并对静物素描有一定的理解, 这样下来才能学好静态素描。

摘要:通过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 从静物素描的写生出发, 让学生建立自己的静物素描的节奏感和美感。通过这一系类的工作让学生对静物素描产生兴趣。静态素描是一种单色的画画, 因而关于物象的色彩只能通过黑色、白色和灰色色调的明度变化来变现。因而在静态素描中准确观察和判断物体之间固有的颜色的明度和差别, 这对于色感的传达至关重要。

关键词:静物素描,美感,对比

参考文献

[1]马国强.感受静物素描表现中的节奏与美感[J].科学之友, 2007 (24) .

[2]李国栋.节奏因素在绘画语言形态中的呈现[J].西北美术, 2008 (02) .

表现节奏 篇4

艺术与生命的联系就在于艺术的本质就是生命的本质,艺术的形式与生命的形式相类似,任何生命形式的一切特征都能在艺术创作中找到,所以我们可以用无数的手段去创作或加强这种“生命的形式”。

苏珊·朗格概括了生命的形式必须具备的五种条件:力的形式、节奏性、有机整体性、成长性、动态性。这五个特征是有生命自由创作的表现形式,我们从这五个特征可以直观看到人的生命及其自由创造的本质,而蕴含着并表现了这些有机形式特征的作品就是艺术品。其中节奏性是生命形式最为明显、最易为人感知的特征,也是生命的固有机能,无节奏生命便不存在。节奏是这个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当前一个事件的结尾构成了后一个事件的开端时,节奏便产生了。节奏是运用某些造型要素的有变化的重复,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形成有条理、有秩序、有重复,有变化的连续性的美。重复、反复是生命节奏重要的形式。节奏性主要通过对称、比例、均衡及三者的反复、协调等形式美法则来体现。下面我们将从形式美法则中的对称、均衡、比例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其在漆艺设计节奏性表现中的运用。

一、对称法则体现的节奏性

对称是来源自然物体的属性,是动力和重力两种矛盾相统一所产生的状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当“支点两端的力矩相等”,就能保持平衡和稳定,这就是对称。运用这种方法最容易达到平衡的目的。在艺术作品中,对称具有自然、优美、庄重、肃穆、宏伟和安定的美感,在装饰纹样的构成上,这种手法的运用便可以产生严谨的、整齐的、程式化极强的装饰效果。所以对称在形式美中的重要地位是难以动摇的,这可能跟人自身结构的对称有关,残废者和畸形者的身体是不对称,总会让人觉得不愉快。因此,欣赏对称的能力也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对称法则表现的节奏是平衡的、稳定的,其节奏性特征也必然产生稳定的美感。例如,古代漆器纹饰使用的就是对称形式,这除了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一定关系外,对称能够让人产生安定稳固的美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对称纹样在实用器皿的装饰中也被十分广泛的运用,比如马王堆出土的漆器中,耳杯、盘、钟、卮、鼎等一些实用器物的器身或盖面都被装饰了对称纹样,再比如造型严谨的变形龙纹是按照两根垂直相交的对称轴来划分的,它分为上下左右四个部分,对称工整,与中间“君幸酒”的铭文一道展示了主人热情又不失庄重的待客之道。

二、均衡法则体现的节奏性

在艺术作品中人们往往采取突出中心、取两翼配合,以及虚空间对称的方法来产生平衡,但这样的作品会给人感觉呆板、单调,缺乏动感。为了补其不足,通常采取不规则的均衡,即“由于支点不在正中必然偏向一侧”,达到一种动态式的均衡,这种均衡是一种不完全的对称形式。然而对于纹饰造型来说,则是指形态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关系非对称式的平衡。异形造型的纹饰,打破了同心圆的制约,我们要注意在造型的多层次变化中寻求一种内在的均衡,在形式上也可显示器物纹饰的独特美感。

奥古斯丁曾说过:“如果没有均衡,既没有几对相同的部分相互对立,也就没有匀称或节奏感”。“凡是存在均衡或相似的地方,就存在着节奏。”均衡在漆艺中的应用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无论古代漆器还是现代漆画在设计上都常常运用均衡原理进行设计,这是为了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对视觉平衡产生某种本能的需求的体现。例如,云龙纹漆屏风的纹饰,这座通高62厘米的屏风绘满各式卷云,一条盘曲上升的龙占据画面中心,整个造型虽不对称,但有均衡感,造型的中心线呈现一条动态的S形曲线,富有优美的韵律。又如韩国的崔荣根《静物》在黑漆地上用蛋壳镶嵌花瓶,用戗金表现植物。构图上加强了花瓶的视觉效果,增加支点的力度使其足以支持两侧不等的植物达到均衡。尹呈忠的《幽篁》在设计上根据题材多采用垂直线和水平线作为画面的主要形式,新竹身段的垂直线重复和每一根竹竿上竹节的横线重复,形成优美的韵律。垂直线和水平线是最稳定的结构,在设计上加强垂直线和水平线的趋势,使动势得到稳定。

漆艺作品的设计,由于工艺的独特性,不易制作比较写实的效果,很多作品的内容均采用高度概括来进行塑造形象和营造意境。郑力为的《拉网》把一幅画分割为分黑、红两部分,作者经过抽象和概括了主观色相,而又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运用不同色彩的合理分布与人和鱼群产生相互对抗的力,使人在视觉和心理上达到均衡。作品极富节奏和韵律感。

三.比例法则体现的节奏性

梁思成说:“比例,有许多就是节奏或韵律的比例”。正确合理地运用比例,可以使造型的功能、结构、形体、色彩等具有理想的艺术表现力和良好的相互关系,不仅美观而且用起来很舒服。

比例是构成种种节奏韵律的基础,美的立体造型都具有良好的比例,一般来说,比例是指立体造型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达·芬奇说,“美感完全是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各特征必须同时作用,才能产生使观者往往如醉如痴的和谐比例。”比例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和视觉尺度,这一点我们可以根据“人体工程学”来推断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正确合理的确定比例关系,可以有助于形成完美的节奏,可以使立体造型达到理想的形体美和发挥更好的功能。

在比例的处理上在漆艺作品中体现的相当深奥。漆艺中的漆器艺术各部分的尺寸和人在使用上的关系恰如其分,既合乎使用上的要求,又满足人们视觉上的要求,这跟漆器设计的比例问题有很大关系。比例的构成条件在组织上含有浓厚的数理意念,但在感觉上却流露出恰到好处的完美分割。恰当的比例则有一种协调的节奏感,成为形式美法则的重要内容。如现藏南京博物院,由江苏省宜兴县和桥宋墓出土的南宋早期的《紫褐色漆渣斗》。渣斗是一种药具,唐代金银器中也有渣斗,但造型颇不相同。这件渣斗为木胎,外需紫褐色漆,内擦黑漆,口沿有一道黑漆边,胎薄体轻,高为6.2厘米,口直径为10.5厘米,它的高和口径的比例与“黄金比”(1:1618)极其相近,因此这件漆渣斗不但造型别致,而且比例和谐优美。虽然我们不能说宋代匠人已经掌握了黄金比,也许仅是一种巧合,但“黄金比”本来就是从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宋代匠人的成熟设计与黄金比相合,也是必然的。

形式美与生命在节奏上是共通的,这决定了艺术的节奏就是艺术生命的典型显现。漆艺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美丽的奇葩,它是运用髹漆工艺来塑造和表现人生命中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在漆艺作品的表现中,线条的断续、笔触的行止、色彩的落差、质地的粗细、布局形态的缓和与尖利,无不体现出节奏的重要性。

摘要:漆艺是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它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本文旨在研究其节奏性表现的方式与方法, 争取从形式美法则中的对称、均衡、比例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其在漆艺设计节奏性表现中的运用。

关键词:节奏性,形式美法则

参考文献

[1]乔十光.漆艺.中国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闲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3]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表现节奏 篇5

节奏原为音乐术语, 指音响运动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后引申为泛指审美对象的构成中有关交替出现, 作合规律的错综变化, 能造成类似音乐所引起的和谐流动的审美效果。诗的节奏分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内在节奏指诗中情绪的统一和变化。外在节奏则指音节的顿、平仄、对仗及句的匀齐等形式化现象。狭义的诗歌节奏仅指外在节奏, 也是一般所说的诗歌节奏。

节奏是诗歌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汉英诗歌都有节奏。然而, 由于中英文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 节奏在两种语言的诗歌中表现有所不同。汉语中无轻重音之分, 英语中无平仄之别;汉诗主要靠顿构成节奏, 英诗主要靠音步构成节奏, 而韵、双声、叠韵等现象是中英诗都有的。汉英诗歌节奏表现的差异使节奏的传达绝非易事, 但相通之处又使其成为可能。下面就来看一下许渊冲英译《唐宋诗一百五十首》中唐代五绝的节奏表现技法。

许渊冲英译《唐宋诗一百五十首》中唐代五绝的节奏表现技法具体如下:

第一, 26首中大部分的译作是通过英诗的格律和韵来再现的。以第十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

原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译文:

ON THE STORK TOWER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译文中黑体字部分为重读音节。这首译文可以读成抑扬格四音步, 韵为aabb。原诗按声音或意义划分节奏句式均为三顿, 隔行押韵。

第二, 用特殊的句式及标点加强节奏。这是通过加强诗的内在节奏, 弥补外在节奏表现方式的不足。请看第二十三首李白的《静夜思》。

原文: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译文:

A TRANQUIL NIGHT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译文后两句通过状语前置及逗号的使用, 使诗句明显的分为两大顿, 使读者可以领略原诗“二三”大顿的节奏特点。这是直接加强了外在的节奏。

第三, 除尾韵外, 用行内韵进一步加强节奏, 这可以弥补五绝中平仄的回旋美。如第十七首祖咏的《望终南山积雪》。原文译文如下, 译文中黑体字部分为行内韵, 一行有两个的, 用下划线区分:

原文:

望终南山积雪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译文:

SNOW ATOP SOUTHERN MOUNTAINS

How fair the gloomy mountainside!

Snow-crowned peaks float above the cloud.

The forest bright in sunset dyed,

With evening cold the town’s o’erflowed

第四, 仿英诗的跨行现象, 每句译为两行, 第一行行末无标点, 造成行末明显的停顿, 以此反映原诗每行“二三”大顿的节奏特点。如第三十首, 李白的《自遣》。译文如下:

原文:

自遣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译文:

SOLITUDE

I’m drunk with wine

And with moonshine,

With flowers fallen o’er the ground

And o’er me the blue-gowned.

Sobered, I stroll along the stream

Whose ripples gleam,

I see not a word.

译文每行音节数不等, 有的诗行间音节数差别很大。李白的这首诗写的是醉酒及醉起散步。不整齐的诗行与醉酒醒来的人的那种头脑尚不十分清醒, 思路尚不整齐的状态相呼应照。这是通过外在形式加强内在节奏。

本文通过例证试析了许渊冲先生在英译《唐宋诗一百五十首》中唐代五绝的节奏表现技法。随着翻译理论及实践的发展, 汉诗英译的节奏表现技法也应不断创新。愿有识之士能为汉诗英译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许渊冲先生是古诗英译“韵体派”的代表人物, 从理论到实践都独树一帜。节奏是诗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本文将试析许渊冲英译《唐宋诗一百五十首》中唐代五绝的节奏表现技法。

关键词:许渊冲,五绝,节奏,表现技法

参考文献

[1]、刘福元, 杨新我.古代诗词常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0.

[2]、罗良功.英诗概论.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3]、许渊冲.文学与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85.

[4]、许渊冲.唐宋诗一百五十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表现节奏】相关文章:

快节奏05-04

跳远节奏05-09

跨栏节奏06-07

比赛节奏06-15

速度节奏07-04

课堂节奏07-23

节奏把握08-02

教育节奏08-03

足球节奏08-09

动作节奏09-06

上一篇:输出网络失配下一篇:课改之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