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的爱情和友情

2024-07-17

恩格斯的爱情和友情(精选七篇)

恩格斯的爱情和友情 篇1

一、友情观

美国人喜好社交,广交朋友,但友情是很难建立又很容易毁坏的东西,所有能破坏友情的事件,在六个人中间都发生过:钱德勒抢过乔伊的女朋友,还对乔伊的妹妹始乱终弃;乔伊和罗斯三次争女友;菲比和莫妮卡为了争抢男朋友互相诋毁,当年在街上“混”的时候菲比还抢劫过上中学的罗斯。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情,尽管各有缺点,尽管相互之间出现过矛盾和摩擦,但是他们到最后总能化干戈为玉帛,这是因为他们信任朋友,能够互相理解、尊重、支持,能够包容朋友的缺点,支持朋友的决定,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不会干预朋友的私生活。总的来说,从这部情景剧,我们可以用这几个关键词总结美国人对待友谊的态度:包容,支持与独立。

美国人同样非常重视友情,对朋友宽容支持,当朋友需要帮助时会及时给予援手。剧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瑞秋因为发现新郎不是自己的理想对象而逃婚来到曼哈顿寻找莫妮卡。她因为一直养尊处优,无所事事,除了购物消费外什么都不会做,其他五人帮助她逐渐适应自食其力的生活,从一个咖啡厅服务员做起,直到最后成为独当一面的职业女性。钱德勒和乔伊一直合租莫妮卡公寓对面的一套公寓。乔伊是一个不得志的临时演员,经常试镜,却经常受挫,因此经济上很拮据,所以钱德勒经常独自支付房租和水电费而毫无怨言。当乔伊一朝发迹,而两人出现矛盾,搬出合租公寓后,两人都独自在家倍感孤独,怀念一起同住的日子,最终还是住到了一起;当钱德勒结婚后搬出公寓,乔伊有一段非常困难的时期,因为他要独自承担房租。钱德勒发现了乔伊的拮据,想要帮助他,但又怕伤了乔伊的自尊心。于是故意在牌桌上输钱给乔伊。

美国文化强调自由、平等,所以美国人在与朋友相处时会尊重彼此的空间和隐私。菲比童年生活凄惨,继父坐牢,生母自杀,生父未知,从小就只能靠自己在街上混生活,所以性格古怪,行事乖张。她自编自唱的歌曲常常大煞风景、倒人胃口,她对待感情极不认真,经常更换男朋友,说话时也经常让人不知所云,她甚至为自己的亲弟弟代孕生下双胞胎,就是这样一个异类,其他五人总是尊重她的选择,甚至必要时给予帮助。当瑞秋接受法国的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时,尽管朋友们很是不舍,却没有劝说她留下来,而是为了她的事业着想,尊重她的选择。当莫妮卡和钱德勒为了更好地养育孩子而在准备在郊区买房,其他朋友尽管因为以后不能经常聚会而忧伤,但是也没有极力劝阻,除了天真的乔伊孩子气地想方设法阻止他们买下那处房产,当知道给自己留有房间,自己可以随时来住时也释然了。

二、爱情观

美国人平等自由的思想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包括爱情和婚姻。美国人对爱情比较开放,只要是未婚男女,情投意合就可以在一起,很少考虑家庭背景、工作、文化程度、父母的意见等外在因素。剧中典型的例子就是罗斯和瑞秋。罗斯从高中时代就暗恋瑞秋,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表白。分开几年后瑞秋因为逃婚来找莫妮卡而与罗斯重逢,朋友鼓励罗斯向瑞秋表白,却总是阴差阳错,没有结果。眼见瑞秋频繁更换男友,在中国参加考古会议的罗斯遇见了志同道合的朱莉。而瑞秋得知罗斯一直暗恋自己后发觉自己也是爱着他的,去机场接机,不想却见到了带着女朋友回来的罗斯。回来后,当罗斯得知瑞秋对自己的感情时,陷入了两难的抉择之中。他列了一个表格,比较双方的优缺点:瑞秋有点娇宠;有点喜欢耍脾气;太在乎自己的外貌;只是一个女招待;脚踝还比较肥。朱莉和自己一样是研究古生物的;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和话题。而朱莉的缺点,罗斯想了半天说:“但,她不是瑞秋。”在那一刻,罗斯终于明白自己爱的是谁,只要有爱,则一切的外在因素都是多余的。同样,最后,瑞秋放弃了法国待遇优厚的工作,因为她发现自己一直深爱着罗斯。

美国人的婚姻比较纯粹,只要两个人情投意合就会去结婚,甚至不用考虑父母的意见,剧中另外一对迈克和菲比的婚姻同样说明了这一点。菲比童年生活凄惨,继父入狱,生母自杀,自小在街上流浪,受教育水平有限,成年后成了一个按摩师和自由创作歌手。迈克家境优越,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个钢琴师。就是这样两个生活背景天差地别的两个人擦出了火花,产生了真爱,迈克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与之结婚。

三、金钱观

美国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们普遍认为美国人重视金钱。但是,美国人对金钱的观念是很洒脱的,挣钱的目的是更好地享受物质生活,并且,许多美国人不会为了高工资就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在第一集中莫妮卡是一名厨师,最大的理想就是拥有一间自己的厨房,所以当她有机会独自在管理一家厨房时,她欣然前往,但是当他发现老板的理念跟自己的理念大相径庭时,又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而且他们经常集体出游,但在这整整十年的生活中,似乎很少听到他们提钱,“accumulation”(积蓄)这个词也从未在剧情中出现,他们用金钱过着洒脱却不奢侈的生活。

美国人平等、独立的意识也体现在金钱方面。美国人很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小孩一旦成年,就离开家庭,自食其力,虽然大多数父母经济条件良好,住房宽敞,但是他们很少与父母同住,很少接受父母的接济。他们六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经济独立:瑞秋是咖啡厅招待,莫妮卡是厨师,菲比是按摩师,钱德勒是公司的主管,罗斯是考古学家和大学教师,乔伊是演员。莫妮卡和罗斯的父母经济条件很好,甚至开着保时捷(后来作为补偿送给莫妮卡了),但是兄妹二人分别租住在曼哈顿的公寓里,当莫妮卡生活一度拮据时,也没有想到回家接受父母的援助。同样,钱德勒的母亲写书赚了许多钱,可是他同样靠自己租房生活,即使婚后买房也未曾向父母要钱。即使是朋友之间,金钱也是很独立的。在这部电视剧中,有多次六个朋友一起聚餐的场景,还有几次朋友之间因为聚餐还有了争执。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次聚餐他们都是AA制,尽管在他们六个人里,经济状况各有不同,前期时菲比、乔伊和瑞秋较差,但他们都坚持各自支付自己的那份。

《老友记》作为一部影响了几代年轻人的情景喜剧,已经成了美国社会的缩影,可以让观众充分了解到当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及美国人的婚姻爱情观和对金钱的态度。通过上文分析,我们了解到,美国人对友谊和爱情是全心投入和非常执著的,朋友之间既互相尊重又彼此关心。对待爱情,他们毫无保留,用心呵护。既看重金钱,又合理利用金钱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恩.安德鲁.英语电影赏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史志康主编.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1998.

友情和爱情的说说 篇2

关于友情和爱情的说说1

1、朋友是风朋友是雨有了朋友就可以呼风唤雨

2、我最敬佩两种人:一种是年轻时陪男人一起吃苦的女人,一种是富裕时陪女人一心生活的男人。

3、人们都说,伤心的时候可以听情歌,为什么,我越听越伤心。

4、只有在绝望的时候勇敢面对,我们才知道自己有多坚强。

5、顾源说我爱顾里不管她曾经做过什么不管她和别人上过床她多脏我都爱她

6、我说我就算没有你也没有关系 我会彻底忘记你 找到快乐的方式。

7、不是哆来A梦 又何必在那装神物〃

8、你是需要一个按时催你睡觉的人还是一个愿意陪你熬夜的人.

9、一座城市令你念念不忘,大抵是因为,那里有你深爱的人和一去不复返的青春

10、笑著哭哭著笑去想你的模样,给你的心还痛着

11、理智绝不会叫你沮丧绝望。

12、脸上的快乐,别人看得到。心里的痛又有谁能感觉到. -

13、生命是自己的,不必用别人的标准来框定自己的人生。

14、也许某天,在喧闹的城市中,你我擦肩而过。

15、鱼。知道你有喜欢的人了,我的心一下子沉下去了。

关于友情和爱情的说说2

1、缘是爱的开始,情是爱的过程,就让我们共同在缘和情的海洋里寻找爱的结果吧!

2、好想把你的心预约一万年,了却我不变的思念。好想把我的心放在你心田,地老天荒真心永不变。

3、如果有个人从我身边走过,也可以听出你的脚步声。因为有个是踏在地上,只有你踏在我的心上……

4、因为有星,夜才不会黑暗;因为有天,海才一片蔚蓝;因为有梦,生命充满期盼;因为有你,我的世界一片灿烂!

5、我哭不是因为我难过,是因为我喜极而泣。我没有办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如果你离开我,我不知道我的生活会变。

6、把一个女人捧得越高,她就越觉得自己珍贵,容易吊高来卖。相反放一放,她反而会回过头来紧张你,其实她心底。

7、有时候女孩子的心理非常微妙。你在她身边痴心了若干年,她都不会爱你,但一旦你喜欢上了别人,她就忍受不了。

8、我坚信,一个人想念另一个人的时候,应该是安静的念想…爱,这一力量,往往可以瞬间抵达白发苍苍的彼岸。

9、一次的朝思暮想,两次的整夜无眠,三次的茶饭不思,四次的心语心愿,无数的爱恋汇成片语只言:亲爱的,想你了。

10、从美丽的邂逅到痴痴的相恋,从一见钟情的浪漫到生死相许的约定,匆匆而过的天,让一对男女仿佛经历了几年的的爱情蜕变。

11、我把月光采摘下,熔化在爱的甜蜜中;我把星光取下来,镶嵌在爱的幸福中;我把时光读一遍,让承诺刻画在你我一生中,爱你!

12、我爱你,不隐藏,愿你知晓。不知不觉,总是把你想起;无数次,希望把你陪伴;天涯海角,只要与你在一起,那就是幸福的天堂。

13、让离别之杯,斟满爱恋的佳酿,重逢之日,我会亲自送到你手上,让相思的泪水滋润干涸的心田,让永恒的相爱散发出醉人的浓香。

14、我爱的人,是你。我爱你的心,愿你知晓。我爱你的情,比山高,比海深。我爱你的时效,一辈子有效。只想让你知道,我爱你到老!

15、想着你盼着你,念着你爱着你,牵挂你想着你,思念你祝福你,追求你寻觅你,宠着你护着你,全世界只有一个你,我也只爱一个你!

16、给你一个开心太阳,驱走你烦恼的阴霾;送你一个柔情的月亮,浪漫你妩媚的眼光;定格一个岁月的瞬间,鉴证真水无香真爱无言。爱你。

17、固守爱情的阵地,执着最初的约定;过往的生命虽数不尽,但唯有与你心心相印;无论阳光风雨怎样的境地,只愿与你牵手共创人生的奇迹!

18、我越发的感觉到你就是我生命中的精灵,翻转跳跃在我那空虚的时空。有人说世界上最美的是春天和爱情;在我眼中有你的地方就是最美的。

19、你微笑时,让我紧握住你的手;你哭泣时,让我借给你我的肩;你任性时,让我默默看着你。因为爱你,所以懂你;因为懂你,所以陪着你。

20、镜头对准爱恋,焦聚拉近幸福,闪光锁住甜蜜,定格一世深情,生活因有你,处处都是快乐的画面,亲爱的,我爱你到永远,愿给你一生幸福!

21、如有永远,愿等你在最远,如有永恒,愿爱你到永生,此生有你,爱永不息,此生为你,爱永不离,天长地久,只求携手,有你在笑,无欲无求。

22、真情,在涓涓流淌,浪漫无限;真爱,在绵绵融合,幸福无限;真心,在心心相映,甜蜜无限;爱语,在悄悄倾诉,缠绵无限:亲爱的,我爱你!

23、你的微笑令我陶醉,你的眼泪让我心碎;你的话语让我甜蜜,你的沉默使我负罪。我的喜怒哀乐,因你而生,你就是我的唯一。爱你,永不变味!

24、柔情片片化作浪漫的宣言,点点深情化作甜蜜的爱恋,心语绵绵,诉说执着的想念;一颗心,几分心情,无限的爱恋。接受我的`爱吧!爱你永远!

25、柔柔月色,为你挥洒一地浪漫;艳艳玫瑰,为你奉上一腔真情;真真情感,为你厮守一生幸福;痴痴话语,为你表白一世真爱:亲爱的,我爱你!

26、假如你是云,我就是雨,一生相伴,风风雨雨;假如你是夕阳,我就是黄昏,一生相扶,暮暮朝朝;假如你是糖,我是蜜,一生缠绵,甜甜蜜蜜!

27、笨手笨脚接近你,甜美甜蜜记住你,美好美丽惦记你,幸福幸运遇见你,真心真意喜欢你,诚实诚恳爱上你,永恒永久陪着你,一生一世伴着你。

关于友情和爱情的说说3

1、心中的你和身边的他,都是我的所爱;一样的情却只能深埋心间。想你在每一个有星星的夜晚念你在每一刻欢乐的时光;盼你在每一次想你的瞬间;爱你在每一秒呼吸的间隙人生有太多无奈,愿我简单的问候能…

2、人们常说,战友与同学的友谊是世界上两种最诚挚最永恒的友谊,我们拥有其一,不应该感到幸福么???

3、人生中有了友谊,就不会感到孤独,日子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因为友谊是梦的编者,它在人生中绽放亮丽的青春,释放迷人的芬芳。??

4、昨天,也就是初四,有几位要好的朋友相聚在一起,虽然是家庭聚会,但是酒席宴会之间的情谊,好像又回到了那昔日的时光,那淡淡的景象历历在目,和往日相比,只是那慢慢的两鬓染上银丝,额头爬满片片的波…

5、爱情是零度的冰,友情是零度的水,我们是最好的冰水混合物

6、友情是人最保贵的财富,无论你走到哪,身处何方,都会有一段温馨的回忆伴随着你。友情是金子,友情不像铁,越练,越氧化,最后化成一缕轻烟。它像块金子,越练,越纯,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友情是一瓶…

7、五一假期,多年不见的好友阿旺毫无预约地来到我所在的小县城,令我意外而又欣喜。晚上,我请阿旺到外面去吃饭。阿旺说,在外面吃饭没有氛围,还是在兄弟家里随意些好。于是叫妻子备菜,决定与阿旺在家…

8、左手握住右手,不安;右手握住左手,取暖;左手握住右手,友情;右手握住左手,爱情本以为当我离开以后可以不带走一片云彩,却还是发现在绝望时侯,自己手中仍旧紧紧抓着云彩的尾巴。

9、友情,人间怎能没有你!没有你,即使是在阳光下,也会感到心寒;即使是在人群中,也会感到不安。?

10、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任何一个人决不是孤立的",每一个人都拥有朋友。因为是朋友,也就存在着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之分,这些是现实存在而不可更改的。既然是朋友,就应该平等而互尊的。

关于友情和爱情的说说4

1、我好像从没重要过,只是偶尔被需要,然而你可以忽略我的感受,也可以肆意挥霍我的热情,甚至不理会我的沮丧,可是有一点你必须明白,每个人能付出的爱都是有限的,无论友情或爱情,只要如果哪天你让我感觉力不从心,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你,那就再也回不来了。

2、友情总是排在爱情后面,因为当爱情绊倒了,还有友情从后扶起。

3、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当灯灭了,你会发现你的周围都是影子朋友,是在最后可以给你力量的人

4、不管友情还是爱情,你来了我热情拥抱,你走了我坦然放手

5、喜欢某人,并不一定要成为恋人,有时候,能做朋友就已足够,唯有如此,才能长久。毕竟,友情进一步是爱情,爱情退一步却回不到朋友。

6、所谓友情,就是学渣给学渣讲题,俩人都明白是什么水平,不过就是有一种你信我就舍得讲,你讲我就舍得听的信任在。

7、拥有幸福很简单,珍惜;得到快乐很简单,珍惜;增加友情很简单,珍惜;美好爱情很简单,珍惜;浓厚亲情很简单,珍惜;美妙生活很简单,珍惜;朋友请珍惜一切,愿你万事如意,好事连连。

8、不管是爱情还是友情你来,我信你不会走你走,我当你没来过

9、世界上最难断的是感情,最难求的是爱情,最难还的人情,最难得的是友情,最难分的亲情,最难找的是真情,最想看的是你微笑的表情!

10、最深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慢慢的品味出它的美与和谐。那偷偷溜走的时光,催老了我们的容颜,却也丰盈了我们的人生。珍惜身边的每一份友情,也许会淡忘,也许会疏远,但是却从来都不应该遗忘。

12、不是所有人的感情,都会久远。比如爱情。比如友情。

13、不能一直踮着脚尖爱一个人,重心会不稳,撑不了多久。身疲心累。其实,我们只是想找一个谈得来、合脾性,在一起舒坦、分开久了有点想念,安静久了想闹腾一下,吵架了又立马会后悔认输的人。爱情如此,友情同理。

14、我会跟你吵架,但我不会离开你,不论友情还是爱情

15、要明白,你走了,就不会有人等你。爱情也好!友情也罢!顺其自然!不要强求。

16、爱情如花,友情如酒,花开一阵,酒香一生。

17、交友十原则:1.不要单纯追求功利性交往;2.不要将朋友理想化;3.求人情要适可而止;4.正确把握友情与爱情;5.尊重朋友的隐私;6.受托的事超过承载能力时要果断说不;7.增加交流渠道倾听朋友诉说;8.在朋友最需要时及时到场相助;9.给朋友留有自由时空;10.交际不要过频繁往来要有度。

18、谁若用真心对我,我便拿命去珍惜,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期。我只会对值得我付出的人付出,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

19、不管爱情,还是友情,终极的目的不是归宿,而是理解、默契。

恩格斯的友情 篇3

恩格斯无声奉献

1851年,《纽约论坛报》邀请马克思为专栏写稿,马克思正埋头于自己的经济研究,而且英文不够好,他要求恩格斯为他写这些文章。恩格斯也有一个自己的研究项目,且白天要全力投入公司的經营业务,只晚上有空余时间。但是,恩格斯还是一口答应了马克思的请求,为《纽约论坛报》每两周写一篇文章,署上马克思的名字,稿费也由马克思支领。这些文章收集成书出版时,仍署上马克思的名字。

为了写作,恩格斯每天都要在公司待到很晚。一次,他答应为英国的民权运动写一篇文章,便写信给马克思说,专栏文章要顺延一个晚上,马克思回信道:“既然你的时间这么紧,你当然还是应优先考虑美国那边的文章,因为这些文章是绝对延误不得的。”后来,恩格斯就劝马克思用德文写这些文章,再由他译成英文。但是,这个活儿显然更不轻松。后来,马克思的英文磨炼得差不多了,终于能够独自承担专栏的写作,他仍不时要求恩格斯为他提供军事和商业方面的资料,以使文章更为完善。1857年,恩格斯由于过度劳累,终于病倒了。即使在病中,他仍替马克思为《大美百科全书》供稿,撰述有关军事和武器方面的文章。

恩格斯重返公司不久,父亲很高兴,为他买了一匹马作为圣诞节礼物。恩格斯因此喜欢上骑马运动,却也为此感到愧疚不安。他写信给马克思说:你在伦敦那么艰难穷困,我却在此骑马,不过,好在这匹马是赊来的。后者回信道:“我要恭喜你能够再度玩你的马术表演,只是要小心,可不能玩得太激烈,把脖子也摔断了,你那匹马似乎太野了些。”这样的口气,颇有点上司的派头,而这也是马克思惯常的作风。

对马克思经济生活和写作等方面的索求,恩格斯从来没有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只有一次,燕妮母亲去世后,留下120英镑,马克思一家人花80英镑添置一套新家具,从伦敦的苏荷区迁居到格拉夫顿街,住进宽敞的房子,情况似乎大有改观。可不久,恩格斯就接到马克思大倒苦水的信,说他在《纽约论坛报》的专栏文章要缩减,处境比过去五年来的任何时候都要糟。恩格斯回信也流露出一些不满情绪:“我本来以为情况已经好转,现在看样子情况并没那么乐观。二月初我会先寄上五英镑,以后每个月就寄这个数目给你,虽然未来一年仍有大笔债务要料理,不过我还是做得到的。”

恩格斯留在曼彻斯特的11年间,马克思几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通信中不停地诉说他的艰苦处境,恩格斯也不断地答应给他一些固定津贴之类的补助。但是,马克思总觉得不够用,要恩格斯挪用公司的公款来接济他一些。这显然有悖恩格斯的商业道德。尽管如此,两个朋友间的相处基本是融洽的。如果听到恩格斯将要来访的消息,马克思十几天前就会停止工作,坐立不安,焦急地期待朋友的到来。恩格斯来后,两个人会在一起彻夜饮酒长谈。这种心灵的默契和精神上的高度融合,非一般人所能理解。

马恩友谊阴转晴

恩格斯不能容忍的是马克思一家对他的女友玛丽·彭斯的冷淡。玛丽逝去后,马克思写的信中对此事轻描淡写,恩格斯心中的悲痛无以言喻,所以收到马克思的信后,心中无法释怀。

隔了好几天,恩格斯才给马克思回信:“亲爱的马克思,你应该可以了解我此时哀痛的心情才是,而你对此事的冷淡态度竟让我久久无法持笔回信给你。我所有的朋友,包括那些俗气的假绅士们,都对我表现出令人感动的关心态度,几乎超过了我所预期的样子,而你却非得在这种时刻照样表现出你凡事漠不关心的优越态度不可(请慎思为是)。”接下来,他不得不谈钱的问题:“你应该知道我目前的财务状况,你也知道我一向都是尽我所能在帮助你渡过经济难关,但是你提的要我为你筹措的那笔大数目,我实在无能为力,望你能够察谅。”他为马克思列出可能弄到那笔钱的三个方式,最后说,如果都行不通,“就只有去找你那位荷兰的舅舅了”。

十天后,马克思回信,对恩格斯表达歉意。同时他也提及,由于恩格斯的上一封信,燕妮不断地对他施加压力,他们的生活再也维持不下去了。这样也好,他可以宣布破产,让两个大一点儿的女儿去当家庭教师,把女仆琳蘅打发掉,他和燕妮带着最小的女儿小杜茜(即艾琳娜)住进贫民救济院。

恩格斯当然不会对马克思的困境坐视不管,他大胆地给马克思开了一张100英镑的支票寄出去(他将自己逐步还这笔钱),此后22天的时间内,他对马克思的来信一概不复。

恩格斯最后回了信,他请求马克思原谅他长期以来的静默,这段日子里,他努力在学习斯拉夫语,想忘掉失去玛丽的沮丧。朋友间不仅无话不谈,而且恢复了昔日的亲密友情。他对马克思的态度多了一层幽默的慈悲。1867年的一封信中,他用法文写道:“马克思老爹来了。”并用充满感情的语调揶揄马克思说,前一年秋天他给人开了一张支票,却不知上面到底填了多少数目。

1863年1月至2月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度过他们一生交往中最阴霾的日子。马克思战胜自己性格上的缺点,赢得恩格斯的谅解和同情,他们的友谊雨过天晴。

恩格斯的晚年生活似乎很快乐,他住在伦敦一间很普通的房子里,结交一些有趣的朋友。因为已经从他厌恶的商业活动中脱身,他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写作,和朋友们在一起聚会。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整理亡友马克思的手稿上。当然,这个工作并不轻松。

(摘自《同舟共进》)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交往”观念 篇4

一、睁开眼睛看世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古代社会的“世界”概念, 除了少数哲人外, 不论中外, 在多数人的心里, 永远是指自己能够看到和听到的生活的狭小范围。以“我”为中心、我所在的地方即是世界中心的意识, 是以对“世界”的无知为前提的。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 大大扩展了人们的眼界, 使“世界”逐渐取得了现代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阐述他们唯物史观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5-1846年) , 将15世纪末的事件作为观察问题的起点。他们写道:“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扩大了交往, ……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 ——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1]他们共同完成的《共产党宣言》, 同样是从美洲的发现和绕过非洲的航行谈起。

马克思的书房

19世纪中叶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

30多年后, 恩格斯在总结马克思的基本理论时, 再次谈到这个他们观察问题的起点, 写道:“随着15世纪中叶以后欧洲以外的世界的发现, 资产阶级得到了一个更广大得多的通商地区, 从而也得到了发展自己工业的新刺激……建设起现代的新式交通工具——轮船、铁路和电报。……在充分认识了该阶段社会经济状况 (而我们那些历史学专家却完全没有这种认识) 的条件下……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2]因而,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证问题时, 以全球为视野, “世界交往”的观念始终是他们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很多著名历史人物在陈述事实和表达观点时, 可以很大程度上地摆脱自己生活的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意识的影响, 但很难摆脱那个国家无形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意识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却能够完全摆脱狭隘的“祖国”的影响, 从世界的角度观察问题。这里有两个特别的原因, 一个是他们实际上是失去国籍的世界公民, 马克思曾经说过:“我是世界的公民, 我走到哪儿就在那儿工作。”[3]另一个是他们为之奋斗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本身是国际性的。《共产党宣言》写道:“还有人责备共产党人, 说他们要取消祖国, 取消民族。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4]工人阶级的不分国籍的共同利益和他们的解放,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因而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 决不会局限于自己“祖国”的民族利益 (这种利益始终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这种情形决定了他们论述问题时的博大胸怀。

彼得堡斯莫尔尼宫前的马克思塑像

因而, 马恩习惯于从全球角度, 特别是当时欧洲工业发达地区已经达到的交往水平, 衡量和估量所论证的涉及新闻传播政策、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问题。由于超越了民族的或地方的狭隘性, 因而论证具有历史的公正性, 相当准确或具备宏观的预见性。由于他们全面继承前人已取得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成果, 在知识结构方面同样超越民族和地方的偏见, 其论证的深刻、眼光的敏锐至今对我们仍具有启示意义。

二、“精神交往”

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含义很广的德文词“der Verkehr” (交往) 。1846年, 马克思在使用法文写信时, 特别对这个词作了说明, 写道:“我在这里使用‘commerce’一词是就它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 就象在德文中使用‘Verkehr’一词那样。”[5]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英文著作中均使用intercourse一词作为Verkehr的对应词。例如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所讲的“世界交往”与恩格斯在《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中所讲的“和普通工人交往”, 所使用的“交往”一词, 即是intercourse。[6]德文、法文、英文中的三个词意思是一样的, 既指物质意义上的商业贸易、交通运输, 也指精神意义上的信息传通, 还指男女间的性爱。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交往”这个概念论证的问题看, 它包含了这个词的全部含义, 指个人、社会团体、民族、国家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传通。因而, 这是一个宏观的社会性概念。例如恩格斯晚年讲的这样一句话:“……依靠了现代的交往方法, 依靠了铁路、电报、巨大的工业城市、报刊和有组织的人民集会。”[7]其中“交往方法” (das Verkehrsmittel) 这个带有“交往”词根的概念, 就包含了后面讲的五项内容。弄清楚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交往”概念的情况后, 可以发现, 他们许多关于交往的论述, 不仅是物质意义上的, 同时也是在宏观上论证精神交往, 以及这种交往与物质活动的关系。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里, 德文Kommunikation (英文即communication) 这个词的含义与Verkehr几乎等同, 经常在一段话里交替使用, 只是Kommunikation的使用, 相比较而言, 指具体的物质与精神交往多一些。例如中译本《共产党宣言》中的“交通”, 即是Kommunikation。现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译本, 将许多带有Verkehr或Kommunikation词根的词, 都译为“交通××”, 而实际上这两个词都不是作狭义的“交通”解。如前面引证的恩格斯的话“依靠了现代的交往方法”, 原中译文是“交通工具”, 而这个词所包含的报刊、集会、大城市、电报等等, 无论如何都不是狭义的“交通工具”。再如马克思的一段话:“交往工业 (die Kommunikationsindustrie) , 它或者是真正的货客运输业, 或者只是消息、书信、电报等等的传递。”[8]其中“交往工业”的中译文原为“交通工业”, 这显然不能涵盖后面的全部内容。有时译文含糊, 将Kommunikation的意思淹没了, 如Trasport (运输) 与Kommunikation连用时 (Kommunikation-und Trasportmittele或Trasport-und Kommunikationsmittele) , 中译文一概译为“交通运输工具”, [9]看不出是否使用了Kommunikation一词。其实这里的Kommunikation, 主要指的是“通讯”, 已经很接近现代传播学的含义。而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现行中文版中的“传播”一词, 原词却几乎都不是Kommunikation, 而是多个不同的词, 如ausbreiten (散布) 、Ausdehung (扩散) , 或只是个介词zu (相当于英语to) 。

做这样细致的考证是要说明, 在现代传播学形成很久以前,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上,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 研究了人类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各种现象。特别是涉及精神交往 (geistiger Verkehr, 他们也多次单独使用过这个概念) 的论述, 对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现代传播学的研究, 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传播学形成很久以前,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上, 研究了人类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各种现象, 并且也单独讨论了精神交往 (geistiger Verkehr) 问题。他们至少在以下三方面论述到精神交往的社会作用:

首先, 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 它本身是一个部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粘合剂。这种现象在人类的早期的活动中尤为明显。

其次, 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往, 缩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增强了社会的活力, 平日孤立状态下需要几十、几百年才能充分表现出来的社会矛盾, 由于交往打破了孤立状态而往往很快暴露出来, 从而使人们产生一种改革的需要。

最后, 交往一旦展开, 就会冲破阻力, 最终发展为“世界交往”, 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益同步化。

三、从“民族交往”到“世界交往”

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现代市场经济向全球扩张, 并且基本上建立起了世界市场。以往较为模糊的“世界”概念, 那时已经变得很清晰了, “世界”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巨大发展。这个时代的特点之一, 便是人类结束了相互隔绝的状态, 开始意识到一切民族无不以某种方式同其他所有民族相联系。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促使他们深入分析了由“世界市场”形成的“世界交往”体系的内在矛盾, 如何促使人类社会转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恩格斯1888年在赴美国的轮船上 (画)

“世界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宏观传播现象的出发点。在他们看来, 人类社会的交往循着从狭隘到广泛、从局部到全球的发展道路, 世界交往必然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 成为现代交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藩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

尽管当时的“世界”比现在小得多, 但欧洲、北美与世界各大洲的航路已经开通, 电报开始使用, 这些情况足以使眼光敏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感觉到“世界交往”体系的形成, 并以这个新标准看待一个人的精神财富。他们指出:一个人的“特性怎样发展为多方面的或是地方性的, 它们超越地方的局限性还是仍然受地方局限性的拘束……决定于世界交往的发展, 决定于他和他所生活的地区在这种交往中所处的地位。”“他被隔绝在整个的世界交往系统之外, 因而得不到任何教育, 结果就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的、孤陋寡闻的动物。”“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个人的真正的精神财富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 根据上面的叙述, 这已经很清楚了。仅仅因为这个缘故, 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 (也同精神的生产) 发生关系, 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 (人们所创造的一切) 的能力。”[10]换句话说, 只有人们能够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最大量信息, 通过新的传播技术, 使得世界各地变得近在咫尺, 那时人们获得的才是真正的精神财富, 并且真正得到精神的解放。

在世界交往的趋势下, 不仅所有人之间是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的, 而且各个民族之间也是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的。古代社会, 由于各民族之间的隔绝, 几乎每一种科学的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现在到了结束这种状态的时刻, 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 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 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 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 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1]在这里, 可以感受到现在“全球化”观念的雏形。

在《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他们所描述的“非常革命的作用”包括:“资产阶级, 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 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 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 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 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2]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起 (画)

对于处于相对落后的民族来说, 《共产党宣言》所肯定的资产阶级的“非常革命的作用”, 是不易接受的。从无数具体的历史事件出发, 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卑鄙利益造成的许多民族的劫难、文化遗产的毁灭 (马恩对此进行过严肃的批判) ;但从宏观的世界历史进程出发来看, 如果没有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向全球的扩张、美国向西部和南部的扩张, 甚至包括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现代世界的普遍交往、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如此迅速的来临, 是难以想象的。这股巨大的世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浪潮甘苦相间, 充满了二律背反。正是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道路。

世界交往是以民族交往的普遍化为基础的。历史上的民族交往十分有限, 主要通过战争 (民族大迁徙、十字军东征等等) 、贸易两大途径实现的。自从现代市场经济逐步形成世界市场以来, 民族交往的方式开始转向以物流 (贸易) 、信息流 (现代新闻业和其他信息传播渠道) 为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一个民族, 即使内部传统因素的制约较大, 只要它有意识地克服这种阻力, 注意加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开放门户, 吸取精华, 同样可以使民族的内外交往水准得到长足的进步。

在这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赞扬也有批评, 他们写道:“法国人、北美洲人、英国人这些大民族无论在实践中或理论中, 竞争中或科学中经常彼此进行比较。而害怕比较和竞争的德国人, 都是些小店主和小市民”。[13]马克思也批评了19世纪时的中国, 他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 不顾时势, 仍然安于现状, 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援, 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 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14]显然, 即使从民族生存的角度看, 中国也必须对外开放, 将自己纳入世界交往体系之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如此强调和重视“世界交往”, 在于当时民族的和地方的观念相当顽强, 人们习惯于从自己周边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而马恩则希望人们放眼世界, 从全人类发展的视角观察问题。在当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的情况下, 法国学者阿芒·马特拉在分析现在全球化思想上的特点时讲的一段话, 可能表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希望达到的情形:“在一个人思想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在他的思考中不再用分离的观点来看待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发生的事情, 我相信今天人们要求我们用另外的眼光来看待世界。”[15]

摘要:“世界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宏观传播现象的出发点。在他们看来, 人类社会的交往循着从狭隘到广泛、从局部到全球的发展道路, 世界交往必然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 成为现代交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藩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

友情和爱情作文 篇5

我听取了他的意见,和马楚成开始了尝试性的交往。我以为自己不过是想要寻找生活的调味剂和一份可靠的安慰,却不料自己会沦陷得那样深。

三十天后,他把工整的论文送到我的楼下,再三叮嘱我,一定要熟读,免得答辩的时候被人识破。临行前,他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几个有可能被问到的问题。我在接过纸条的同时,一本正经地告诉他,兄弟,我似乎已经爱上马楚成了。

他眼里闪过一丝波光,旋即又恢复了往日的深邃。他拍拍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小妹,你倒是好了,修成正果,惟独我还是茕茕孑立。我开玩笑地说,没事儿,要是你三年后还找不到女朋友的话,我就踹了马楚成,和你私奔!

国庆长假,马楚成的前女友从北京赶来,欲要挽回那段失败的恋情。马楚成知道我心细,生怕被我发现,特意将手机扔在了宿舍。

我连续三天没有见到马楚成,心急如焚。正当我仓皇失措的时候,他给我打了电话,让我去医院的病房里看马楚成。

原来,马楚成和他的前女友在街上手牵手闲逛的时候,无意碰见了蹲在街旁抽烟的他。他二话不说,一个箭步上去,朝着马楚成的脸上便是重重一拳。当天,他把马楚成的脸彻底打成了一朵娇艳的萝卜花。

我哭闹着,埋怨他下手太重,一拳又一拳地猛捶他的胸口。在我打累的时候,他含着泪朝我说了一句话。他说,我只是不愿看到你爱的人对你不忠诚,我只是害怕你今后过得不够幸福。

因为这句感人肺腑的话,我伏在他的胸前哭了许久。脑海里所闪现的,全是他这些年为我付出的场景:新生军训的时候,我因体力不支晕倒了,他全然不顾教官的军令,执拗地将我背进了医务室,最后被罚俯卧撑两百个;我第一次恋爱,那男孩不到半月便喜欢上了另一个女孩,气得我茶饭不思,是他不离不弃地陪着我,嘘寒问暖,还叫了一帮兄弟把那男孩抓来,当面向我道歉;大三的时候,我的外语四级仍旧没过,他为了帮我补习外语,每天六点起床到女生宿舍楼下等我,督促我晨读,凄风苦雨,从不间断……

我当时并不知道,其实一个男人的胸怀远没我想象的那般宽广。他们对朋友和对自己心爱的人,绝对是有着天差地远的距离。他之所以这么全心全意地对我,不过是因为爱我罢了,可我一直不知。

我始终放不下马楚成,在马楚成的百般承诺之下,我们重归于好。两年后,我给他发了新婚请柬,那时他依旧单身。

那天,他来得很晚,我一直穿着洁白的婚纱在楼下等他。当着满堂宾客,我把新婚的第一个拥抱给了他。他忍住哽咽,一遍又一遍地跟马楚成说,一定要让她幸福,一定要让她幸福。

临别时,我独自送他去机场。我说,谢谢你这些年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

恩格斯的爱情和友情 篇6

谈女性地位就离不开婚姻家庭, 我们按照《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描述, 来看一下婚姻家庭生活的变迁。人类社会的历史分为蒙昧阶段、野蛮阶段、文明阶段。每一阶段按生产力的发展, 又可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在蒙昧阶段之前, 人类婚姻家庭就已经存在, 最开始可能是杂婚 (巴霍芬语) , 人们毫无限制的在异性中进行婚姻家庭关系。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长期的不同年龄之间的分离劳动形成恩格斯所谓的血缘家庭。这种家庭排除了跨辈分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 这种形式是群婚的低级形式, 已经在人类社会绝迹。

随着自然选择和生产力的继续进步, 普那路亚家庭登上历史舞台。这种家庭延承了血缘家庭的进步, 同时又排除了兄弟姊妹之间的婚姻关系, 以及双方如果有血缘关系, 则不能结婚, 这一婚姻形式存在于蒙昧时代的整个阶段, 是群婚的高级形式, 对偶家庭产生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交替的时期, 大部分是在蒙昧时代高级阶段, 只有个别地方是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 这是野蛮时代特有的婚姻形式, 自然选择在此已通过日益缩小婚姻关系的范围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对偶家庭是群婚向一夫一妻的过渡阶段。它是向个体婚制的发展, 这一进步毫无争议是由自然选择和女性的牺牲促成的。

一夫一妻制家庭是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交替时期从对偶家庭中产生的, 他的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这时母权制终结, 男子独裁建立, 家长制出现, 私有制战胜原始长成的公有制。但一夫一妻仅仅在对女性而言上才是成立的。这种婚姻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到此婚姻形式完成历史的蜕变, 恩格斯认为此后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出现, 绝对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会得到大发展。也就是说婚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 不再受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的影响。但是就社会发展到现在而言, 我们国家的现实却不容乐观, 连续一夫一妻制, 开始流行, 婚前性行为开始普遍, 婚姻中出轨成为经常状态等等多种情况让我们不得不对“绝对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的前景产生怀疑。这种婚姻形式与原始时期的对偶制婚姻的本质不同在哪里?难道仅仅因为他们处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就可以证明二者本质上的不同?那岂不是陷入“白马非马”的哲学困境?

以上全部论述证明, 在这种顺序所表现的进步中, 其显著特征就在于女性越来越被剥夺了群婚的性的自由, 而男性却没有被剥夺, 反而被合法化。

一、女性地位变化在婚姻中的显现

上述对婚姻形式发展的论述, 大致可以得出人类历史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再到家长制社会, 男性逐渐完全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脉络。在群婚阶段, 也就是从蒙昧时代初级阶段到野蛮中级阶段, 奉行原始共产制, 全体或大多数妇女都属于同一氏族, 而男子则属于不同的氏族, 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产生按母系计算世系的办法和母系的继承权, 从而确立女性的即使不是有力的统治地位, 也是受尊敬和敬仰的地位, 而随着父系社会登上历史地位, 女性的地位就每况愈下, 完全成为男性的奴隶和财产, 沦为生孩子的工具。直到今天, 女性仍然在寻求用革命的手段为男女平等奔走呼号。不过, 法律规定的“纸面上的平等”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还有待我们的共同努力把它变为实质意义上的平等。

二、从生产力的发展看女性地位的变化

在最初的简单劳动中男女劳动力的差别不大, 如恩格斯论述的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制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但随着人类和生产的发展, 进入了野蛮时代, 而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 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的方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农耕活动中, 男性体力上对女性的优势就明显了, 野蛮时代还有一种常见的财富增加方式, 就是战争, 在战争中男性体力上对女性的优势就更明显, 加之女性生育之累, 女性为氏族增加财富的贡献就比男性小了。而随着“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的方法”的进行, 人类大脑也逐渐发达, 人的意识也逐渐发展, 一些男性最初的为集体增加财富的简单的荣耀感逐渐演变成“这是我带来的”“这是我的”的观念, 自我意识产生了。随着财富的增加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女性的地位就逐渐沦落, 而她们不甘于沦落的抗争使男性的压迫变本加厉地发展, 妇女的地位便每况愈下, 直至今天。也就是说在现代, 体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渐衰微, 男女在获得财富面前没有障碍, 仅就可能拥有的财富或金钱而言, 男女平等。但是双方获得财富的机会是否平等呢?所以我们将拭目以待男女两性在获得财富机会方面的平等。

三、从居住地点的变化看女性地位的变迁

男女两性生理成熟之后, 在面临婚姻问题时, 居住地点的选择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的初级阶段, 母系制度占统治地位, 所以从母居是一定的, 我们需要讨论的是, 男女双方都居住在母方聚居地, 还是只有女性居住在母方居住地。在这时, 生态环境使女性在维持生计中占统治地位, 而男性要联合起来狩猎或参加战争, 而男女双方因为是群婚, 所以并没有对哪一位异性产生非居住在一起不可的念头, 在这种居住模式下, 男女两性生活的主要形式是访合, 大多数由男子拜访女子, 实行偶合。随着对偶婚制走上历史舞台, 男女两性地位逐渐平行, 男性在维持生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从母居的原居制逐渐不能为男方所容忍, 但男方又没有能力完全改变现状, 所以就有了折衷, 婚姻后从舅居。同男方的舅父生活在一起, 当然这在客观上也是继承财产的需要。

从以上三个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女性怎样从人人敬仰的女神地位, 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需要全世界的女性为提高女性待遇、地位而联合起来奋斗-比如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设立等等, 也许我们应该反思“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是怎样发生的?在私有制发生时, 女性的力量为什么没有让社会朝着有利于女性的方向发展?像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神话中的女性对世界延续的决定性作用, 和女性在远古时代社会生活中的丰功伟绩为什么没有在今天重新唱响呢?

摘要:重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从经典中寻找女性地位变迁的脉络, 从婚姻家庭、生产力、居住方式三方面梳理“女性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是如何发生的。

关键词:女性地位,婚姻,生产力,居住方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3]孙珠.论恩格斯的婚姻家庭观-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J], 法制与社会, 2008年第20期.

恩格斯的爱情和友情 篇7

关键词:数学教育改革,辩证唯物论,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手稿,资本论

在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中, 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对数学这门学科认识不足的问题, 在认识上有很大的片面性。一般仅仅把数学看成是一门应用工具的科学, 而忽视了数学更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数学思维方法, 它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形式, 尤其是建立某种新思想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事实上, 学生中的模糊认识或者说错误认识, 也与教师在教学中仅只强调数学是基础科学, 而没有指出“基础科学”究竟能起什么作用有很大关系。其只提出数学有广泛的应用, 而没有强调数学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有严密的逻辑推理, 有高度抽象的空间思维, 有唯物辩证法的大量案例, 它令人们思想活跃、精神升华。

如何把数学更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 是教学改革面临的十分重要的课题。

人类认识的发展基于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思维, 在经验累积的基础上, 经过理性的思维, 才能产生新的飞跃。所谓“创新”, 我们认为就是将经验通过各种不同的理性思维, 达到不同以往的旧的理论、旧的方法, 产生出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新的成果、新的理论、新的方法。而充分地、综合地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对创新是十分重要的。

19世纪的伟大思想家和革命家马克思 (1818~1883) 和恩格斯 (1820~1895) 高度评价数学的地位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 才算真正发展了。”恩格斯说:“在一切理论成就中, 未必有什么像十七世纪下半叶微积分的发明那样看作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了。如果在某个地方我们看到人类精神的纯粹的和唯一的功绩, 那就正在这里。”

恩格斯还说:“黑格尔的数学知识颇为丰富, 甚至他的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能力把他遗留下来的大量数学手稿整理出版。对数学和哲学了解到足以胜任这一工作唯一的人, 就是马克思。”在这里, 恩格斯高度评价了马克思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他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

马克思尤其认为, 数学是丰富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源泉, 他指出, 在“高等数学”中, 他找到了最符合逻辑的同时又是形式最简单的辩证运动。

马克思绝不仅仅只是说数学的重要性, 从19世纪40年代起, 马克思数十年如一日地用闲暇时间钻研数学。正如恩格斯评价他:“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 即使它的实际作用甚至还无法预见, 都使马克思感到由衷的喜悦”,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甚至在数学领域) 都有独到的发现。”数学是马克思密切关心, 并且努力研究的一个科学领域。

在马克思著名的数学笔记《数学手稿》中 (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共有一千多页, 写于19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 马克思对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作了大量缜密的研究。马克思认为微分学是辩证法的数学实例, 他用辩证法的思维观点, 分析微分运算的实质。他指出“理解微分运算的全部困难, 正像理解否定的否定本身一样。”并且在《数学手稿》中通过典型的具体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

1863年7月6日, 马克思给恩格斯写的一封信中提到:“闲暇时我在研究微积分。顺便说!这方面的著作我有多余, 你如果愿意研究这一门的话, 我愿意寄给你一本。我认为这对你的军事研究几乎是必要的。”大家知道, 当时微积分这门学科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正是处于数学史称之为“数学的第二次危机”时代。后来是通过大数学家柯西 (1789~1857) , 魏尔斯特拉斯 (1815~1897) 等及以后的数学家的努力才确立了微积分的逻辑基础。它的逻辑顺序是:实数系—极限论—微积分。柯西的著作《分析教程》论述了精确的极限定义, 连续性, 级数的收敛性等分析基础的概念。而魏尔斯特拉斯在19世纪末才提出了: (1) 逻辑的构造实数系, (2) 从实数系出发定义极限、连续性、可微性、收敛和发散的概念, 而形成我们现在微积分教材的体系。

在《数学手稿》的第三部分“历史的概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当时主要研究了以下著作:牛顿 (1642~1727)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发表;莱布尼茨 (1646~1716) 的著作;泰勒 (1685~1731) 《增量方法及其他》1717年发表;达朗贝尔 (1717~1783) 《流体论》1744年发表等。

这些科学家都是17、18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马克思研究了这么多数学名著, 作为一个一生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思想家、革命家, 他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有更多的著作要完成。他的最大贡献是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奠定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理论基础。然而他对数学的研究却如此执著, 并写下了一千多页的研究微分学和其他内容的数学手稿。尽管马克思不可能像柯西、魏尔斯特拉斯那样研究微积分的基础理论问题。但是, 马克思已经发现牛顿、莱布尼茨的微分学基础是不牢固的。“…最后的结果就成了, 就是说:获得的方法是错误的。” (《数学手稿》复旦大学1974年翻译本P34) , 马克思研究数学的方法是十分严谨的。马克思把唯物辩证法用于数学, 分析了微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认为微分学之所以成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就是在于它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规律。

我们再看一看, 马克思在《资本论》这部光辉的著作中是如何运用到数学的。《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下的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 马克思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性, 对认识资本主义和研究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看下面《资本论》中的部分标题: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第七章剩余价值率

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第十六章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篇资本形式变化及其循环

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

第十七章剩余价值的流通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

第一章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第二章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第三章第九章一般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 的形式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第四章第三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第五章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

第六章第二十二章利润的分割、利息率。“自然”利息率

第七章第二十六章货币资本的积累它对利息率的影响

第八章第三十五章贵金属和汇兑率

第五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第六篇第四十八章三位一体的公式

《资本论》共三大卷, 约180万字, 从这些标题可以看出几乎在每一卷、每一篇都有数学的名称和术语。反复出现的有:“绝对”“相对”“价值率”“价值量”“循环过程”“公式”“周期”等。这些术语的大量出现, 说明著作中有了非常丰富的数学内涵,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仿佛使人看到一部经济数学的教科书。

再看看著作中的具体内容:例如, 在第二卷第一篇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中, 看马克思是怎样运用数学的知识、数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资本循环过程的。

“资本的循环过程经过三个阶段, 这些阶段形成如下序列”这里“三个阶段”“序列”就是数学的语言。

第一个阶段:…经历流通行为G-W。…

第三阶段:…经历流通行为W-G。因此货币资本循环的公式是:G-W…P…W′-G′。在这个公式中, 虚线表示流程过程的中断, W′和G′表示由剩余价值增大的W和G。

在这一段里, 马克思用G表示货币, 用W表示商品。G-W表示货币通过流通转化为商品, 尤其是马克思用一个数学公式的形式:G-W…P…W′-G′来表示货币资本循环过程。是多么深入浅出、简洁、明确!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 马克思经常直接地进行数学计算, 就在这一章马克思写道:“…例如:假定劳动日的日价值=3马克, 即5小时劳动的产物, 那么, 这个金额就会在买者或卖者之间的契约上表现为比方说10小时劳动的价格或工资。如果这种契约是和50个工人订的, 那么, 他们在一日中要给买者提供500个劳动小时, 其中, 即250个劳动小时=25个10个小时的工作日, 完全是由剩余劳动构成的。…它还表示一种量的关系。即用在劳动力A面的货币部分利用在生产资料Pm上的货币部分的量的关系。这种量的关系一开始就是由一定数量的工人所要耗费的超额劳动即剩余劳动的量决定的。”看, 在这里马克思所做的数学计算对说明什么是“剩余劳动的量”起了关键作用。

像这样用数学符号说明或表示经济学概念和理论, 用数学计算来解释某个概念或证明某个论点。几乎在《资本论》的每一篇甚至每一章都有。

那么, 我们现在应该学习马克思的什么呢?马克思、恩格斯对数学的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给我们当前的大学生一些什么启示呢?

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很好地学习和认真研究的, 尤其要认真地分析当前大学生在对待数学学习问题上认识存在的误区。

(1) 当前大学生对各种思潮都学习、研究, 甚至容易什么都接受, 思想很开放。因此所学的内容很繁杂, 由于繁杂, 就容易乱, 故什么都学习, 既是优点, 恰恰又是最大的弱点、缺点。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缺乏, 对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核心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不足, 缺乏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忘我的钻研精神, 就是因为他们有明确的学习数学的目的。要研究经济学, 要研究“资本”, 要研究社会的发展规律, 离开数学是不行的。

(2) 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方法是十分值得我们当前大学生很好地学习和认真地研究的。有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 提出某个经济学概念或者某种规律, 然后用大量的真实数据和严密的逻辑推理, 证明概念和规律的正确性。 (2) 在讲解的过程中, 运用了大量的数学符号, 数学的字母表示概念, 简单、易懂、明确。 (3) 建立数学表格, 用表格表示数据。 (4) 建立经济学的数学模型, 并且一步一步深入地说明这些模型的合理性。 (5) 建立了许多经济学的数学公式, 运用严格的数学逻辑思维推导这些公式的正确性, 无懈可击。

(3) 不能只看到数学在科技领域或工作实践或后续学习的课程的直接应用。而更重要的是数学在方法论上的巨大作用, 它能指导我们的思维, 能帮助我们分析、推导、归纳、综合。无论哪个领域, 包括思想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工程问题等。

而我们当前的大学生, 往往只把数学看成能解决某种工程问题的一种工具, 当他们看不到数学的直接应用时, 就抱怨数学无用, 何必花费这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去研究它呢?

(4) 数学的源泉是什么?大学生应该明确地认识这个问题。可以肯定地说:数学这门科学最初、最古老的问题是起源经验, 是起源于实践的需要。如整数的产生、几何中的平行线、丈量土地问题、圆周与圆直径的比值等。“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 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恩格斯《反杜林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p77)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数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了, 它的内容已经十分丰富, 它自身也在不断地、独立地发展着。甚至许多分支已不再明显地受外部的影响。而是借助自身逻辑推理、逻辑组合, 从特殊到一般, 对旧的概念进行分析、综合, 不断地产生新的概念, 提出新的问题。用纯思维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而这也恰是数学“难”之所在, 或者它的抽象之所在。概念建立在概念之上, 定理建立在定理之上, 这也是数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的大学生应逐步摆脱仅从经验出发, 仅从感性出发, 仅从某个具体的问题出发, 学会在经验和理性思维中进行选择。逐步适应和学会用某种纯思维方式去学习问题、去发现问题、去研究问题、去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的大学生能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数学的精神和方法, 并将其付之于实践, 那么他们不仅可以学好数学这门课程,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就会有更好的思维方法和应用能力, 尤其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唯物辩证法逐步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编译组编译.马克思数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上一篇:地质设计下一篇:线性规划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