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策略

2024-06-16

情感教育策略(精选十篇)

情感教育策略 篇1

一情感教育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1. 情感教育缺失的表现

第一, 重知轻情, 情感教育处于从属地位。传统课程目标主要注重强调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注重知识记忆, 而情感的渗入较少, 使学生较少体验到成就感与自我满足感, 情感教育的地位始终处于从属位置, 这样重知轻情的教学失衡现象将导致学生的精神世界被忽视。第二, 情感教育为德育所替代, 情感教育变得“戒律化”。情感教育被当作思想教育的翻版, 学生被当作道德教化的对象, 教育不是从主体的需要、发展考虑, 而是从社会管理和规范出发, 过于强调对他人、对社会的情感, 忽视学生自身情感的体验。情感教育无疑被“戒律化”了, 它变成了空洞的政治说教。第三, 强调师爱, 把情感教育简单化。多数教师把情感教育单纯地理解为给学生无微不至的爱。没有认识到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没有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当然, 爱学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但是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是什么。

2. 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第一, 对教育目标的认识不全面。教育的对象是人, 人的发展是身心的整体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既要重视学生认知的发展, 又要重视他们积极情感的形成。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育变得功利化, 为了追求升学率, 过于强调认知水平而忽视情感层面的发展。第二, 缺乏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有独立的思想情感的个体。但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着把学生作为被动者来塑造的错误做法。第三, 缺乏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能力、教师专业情意。传统教学中, 教师更多重视的是自身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发展, 而忽略了专业情意的培养。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 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是最基本的, 也是提高情意的前提, 而专业情意则是起着精神动力的作用。

二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1.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第一, 树立全面的教育目标观。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离开了情感的支撑, 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应明确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 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 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 培养科学的学生观。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主要包括四项内容: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既然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人、培养人, 那么教育应该是民主的、富有个性化的。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所以, 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第三, 倡导促进发展的评价观。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重认知, 轻情感。新课程倡导的评价观是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作为这个评价观的特点, 就要求教师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2. 充分挖掘新课程中的情感因素

第一, 挖掘各门学科中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各门学科课程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 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力求体现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通过外语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不仅能发展英语语言能力, 也能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第二, 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获得的更多是来自课本上的知识。要实施情感教育, 单凭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以课程的意识去组织开展各种活动, 即把活动也视为课程, 把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中获得的体验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要丰富学生的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亲身经历, 重视学生面对各种自然情境、社会情境和生活中处理个人问题的能力。

3. 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一,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优化教学效果的前提, 也是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的重要条件。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应该以科学的学生观为基础, 应该在一个充满爱的氛围中进行。师生情感的互动是学生最终取得学业成功、教师最终实现教学成功的关键。第二, 引导友好的同学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决定学习的质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同学关系不仅能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而且能为他们的学习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该倡导同学之间友好相处, 互帮互助, 让他们感受到和谐的课堂气氛。

摘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阐述情感教育的意义, 对情感教育缺失的表现进行分析, 尝试提出情感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情感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董晓星、陈家麟.情感教育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5 (1)

[2]周丽华.论教师人格及其养成——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教师人格养成中的作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 (2)

情感教育策略 篇2

永德县特殊教育学校 白占聪

[摘 要]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或者现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它主要通过人的各种活动和认识过程而表现出来。智障儿童活动能力差,对事物认识水平低,往往被正常儿童所排斥,不能参加许多具有社会交往和情感发展可能的集体活动,加上家庭教育不当,或是过分保护、溺爱;或是厌恶、嫌弃;或是家长不能正视孩子智力落后的现实而提出过高的要求。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器官受损,以及不良环境和不合理的教育,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了种种的缺陷和障碍。针对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老师和家长要正确认识智障儿童。克服消极的态度,还必须遵循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差异性的原则,重点抓好智障儿童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唤起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帮助智障儿童取得成功。

[关键词]情感 特点 教育 策略

一、智障儿童的情感特点

智障儿童的情感特点的体现是由于他们大脑器官受损,以及不良环境和不合理的教育,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了种种的缺陷和障碍。在认知方面的表现是知觉速度慢、容量小、不够分化、缺乏积极性。正常儿童3岁时已能分辨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而智力落后学生到很大年龄还不能做到,八九岁的孩子都说不出自己衣服的颜色;言语发生晚、表达能力差、词汇贫乏、语法单调、存在明显言语障碍;思维直观具体、概括水平低,缺乏思维的目的性、灵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智障儿童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只有与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做到,抽象概括能力很低。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智障儿童在情感特点方面与正常儿童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首先,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体验不深刻。智障儿童的情绪体验与幼儿差不多,情感不稳定,易变化,破涕为笑,转怒为喜得现象颇为常见。常有教师反映智障儿

愧疚、羞耻等情感体验不深刻有关。其次,还表现在情绪调节功能差。莫名其妙的哭与笑,对沉重的精神打击无动于衷,但有时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情绪体验。若智障儿童当众被批评,他可能没多大感觉,甚至笑嘻嘻的甘之如饴。而当他分到的东西与别人不一样时,他就会哭闹得惊天动地。再次,表现在高级情感产生晚、水平低。智障学生有相当一部分道德感方面表现出无羞耻、不知道难为情、也不懂是非曲直、在理智感方面不知道学习为什么,在学习中只是简单的模仿、没有求知欲和特别的兴趣爱好。第四,高级情感发展缓慢。虽然特殊学校颇为重视对智障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感、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但智障学生因自身身心缺陷的限制,高级情感发展的程度显然无法与教育训练强度划上等号。如十三四岁的智障儿童仍会因老师奖的食物而无比兴奋,却很少为胸前飘扬的红领巾感到兴奋。第五,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不足。智障儿童除行为习惯一项外,生活自理能力、言语交往能力、家务劳动能力、时间概念掌握水平、社会化程度等项均与正常学生有显著差异。

二、导致智障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

1、遗传的影响。很多智障儿童在视觉、听觉、运动和认识活动方面的缺陷,都是由遗传因素所致。如先天愚型的儿童,就是染色体的畸形引起的。

2、产程因素。婴儿在母体妊娠期感染某种疾病,或受药物中毒,放射伤害-在分娩过程中引起的脑损伤、颅内出血和缺氧;出生后早期感染如脑炎、脑外伤或其它有高热症状的疾病等均可影响婴儿大脑的正常发育,造成智力落后。

3、家庭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近亲结婚,歧视儿童,父母事业心低,父亲离家,缺乏适当的两性榜样,贫困和不重视教育。、社会因素。由于智障儿童在社会生活环境中经常遭受挫折与失败,周围人常予以歧视和嘲笑,导致他们形成不良的自我概念。同时,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相当多的智障儿童得不到相应的教育。这些也是造智障儿童智力长期落后的原因。

三、导致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1、对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智障儿童的身心缺陷使他们较难觉察自身内在情绪的变化,认识到引发情绪的原因。若得不到正确、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智障儿童情绪方面的缺陷就得不到补偿和改善,致使身心发展不协调或不健康,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2、对智障儿童认识的影响。智障儿童的高级情感发展缓慢,教师在教育和训练中若一味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高级情感培养,忽视了情绪教育,就如同在沙地上建高楼,缺乏基础,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教师讲授《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幸福生活,学生却很难体会,同时也说不出自己过着怎样幸福的生活。原因在于智障儿童体会不出什么是幸福感,因此无法认识理解相应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智障儿童出现情绪失控或失常的情况,不仅影响了教学进度,自己也无法投入学习。

3、对智障儿童生活的影响。情绪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一个人的生活里永远脱离不了多种情绪的变化起伏。二十一世纪的生活是多元化的,对正常人来说尚且有很多生活压力,必须学会调适情绪去面对。而智障儿童的情绪特点不是令他们的情绪表现与外界刺激的强度不一致,就是令他们产生过激反应而失控,他们又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可想面知,智障儿童的生活情趣、生活质量甚至基本的生存都会出现问题。、对智障儿童适应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快,正常人的情绪都会有较大的起伏波动。何况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常人差,如果他们不懂得缓解自身情绪,不懂解读他人情绪,不懂得如何面对和处理他人的情,那么,智障儿童的人际交往、与人合作等社会适应方面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同样,社会也无法接纳和认同一群智力有问题,情绪又有问题的人。最终,使智障儿童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生活的教育目标就不能真正实现。

四、对智障儿童教育对策

正确认识智障儿童。鲁宾斯坦研究认定:“不管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也不管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严重程度如何,他的发展如何落后,但总是在发展”。他还指出在组织得好的教育和教养条件下,“就能消除或减少这些神经过程的机能障碍”。作为家长或教师必须认识到智障儿童有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克服消极的态度,积极地去推动这种发展。

1、重点抓好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智障儿童的智力缺陷限制了他们认识活动与个性的发展,只有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授之以正确的行为方式,使之知道什么可以做,应该怎样做,经过反复实践训练,形成习惯,才能初步适应社会生活。

2、必须从小训练他们多种多样的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从事简单劳动的能力,社交技能等。泰尔福特和绍里指出:“很多工作非常简单,使它们很容易被掌握。如果他们懂得敏捷、态度大方、良好的仪表和可信赖的价值,就能没有困难地做好很多工作”。他们强调指出:“发展这些特征所需要付出的社会训练应尽早开始,以便发展那些到成年时将变成自己能应付环境的社会形式”。

3、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差异性是进行智障儿童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思想性是指教育时要注意提高智障儿童的思想认识水

为规范,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好公民。

实用性指教育内容要选取与智障儿童关系密切,并与将来社会生活、从事简单的生活劳动有关的内容,在矫正和补偿他们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缺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差异性是指智障儿童各自的身心特点差异很大,形成智力落后的原因不一。因此,教育时要特别强调根据个体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4、唤起学习兴趣,帮助智障学生取得成功。智障儿童认知积极性差,抱负水平低,但渴望得到表扬。作为老师,对他们要给予特别的关心与帮助,要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智障儿童自己没有判断进步大小的标准,对他们来说,走了一步似乎就跨了一大步,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为了使他们对自己的进步结果有真切的感受,对于竞赛优胜者除了出光荣榜,发奖状外,还应发给适当奖品。哪怕是一块橡皮、一支铅笔,价值虽然微薄,但对智障儿童却能其到很大的增力作用。同时,还应提倡把智障儿童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增加他们的经历,扩大他们的视野,从而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引导他们去观察和认识自然和社会,激发他们产生了解周围事物的愿望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智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帮助他更好地走向成功。

五、培养智障儿童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策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曾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老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因素”。通常情况下我们发现,只要教师重视意志教育和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学生才能做得很好。

1、运用信息技术策略,辅助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智力障碍儿童认识迟钝、感觉器管感受能力低,注意范围

教学速度不能过快,要低起点,小步子,大循环。教学用具需直观鲜明以维持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动机、注意力,教学活动要多变化,使他们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概念。如:我在进行“会变的影子”一课的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表达能力较差的特点,设计了一节具有自然知识的讲读课,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影子长短变化,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的形式在课件中展示出来,使学生在动感的画面,美丽的颜色,优美的音乐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清楚地看到了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在短时间内观察到的影子从长变短,再由短变长的变化过程。在课上,同学们被这有趣的现象吸引了,产生了想要弄明白的愿望。

2、运用问题情境策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独立操作,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树立学生自信。智力障碍儿童意志薄弱,自我中心倾向严重,缺乏自知与自制能力,有仰仗外助的依赖倾向。智力障碍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遭受过诸多失败和挫折,这种失败经验的积累,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所以一事当前,未经尝试,先已期待失败,考虑如何逃避失败、挫折。针对他们这一个性特征,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通过任务分析法,将要操作的内容分解成若干小步骤,找准适合它们的起点,有计划、有系统地逐步练习,使他们有更多的成功的欢乐、成功的感受。

3、运用赏识激励策略,营造民主、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学效率,陶冶学生的良好品德。智力障碍儿童高级情感发展迟缓,不稳定且调节能力差,缺乏义务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因此良好的班级氛围是陶冶学生良好品德不可缺少的重要策略。为了这一良好氛围的构建,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了班级责任感的教育,在班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劳动岗位,每天学生都要把自己的劳动岗位打扫干净,每当同学和老师在这整洁的教室中学习时,大家都会

想到,这整洁的环境是每个同学和老师认真劳动换来的,班级中少了谁都不是最好的,只有全班学生在一起才能展现出全班的风采。

4、从学生身上找突破口,培养学生自我掌控能力。智障儿童的行动往往缺乏明确目的和动机,通常情况下,他们的意志品质是在教师严格要求和监督下培养的。但是,“意志是内部意识向外部行为的转化过程,即由观念的认识转化为外部行为的过程。”需要主观愿望和努力参于的过程,所以,意志培养只靠教师的外力是不够的。所谓“关在笼子里的鸟飞不高”、“锁在家里的孩子长不大”。因此教师在培养智障儿童的意志的过程中,要学着从“拉”到“扶”再到“引”慢慢放手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一是自我检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意志品质方面的弱点。如,在班级中开展找缺点的活动。通过学生自查和老师帮查的形式,让学生认识自己意志缺点,并根据缺点制定改进计划。其次,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上课必须遵守课堂纪律,不能东张西望,做小动作;作业(生字、日记、词语积累)按时按量完成;课前要做好预习等。二是自我监督。为了让智障儿童养成自我坚督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写日记、记笔记,把一天当中发生的事情记下来;把老师布置的作业、板书或所讲的重点抄写下来。这有利于学生课后复习和检查、监督自己的行为。三是自我鼓励。自我鼓励,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打气,自我暗示。用语言激励、暗示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能做好”、“我一定比上次做的好”。预测后果激励自己、暗示自己。如,如果作业按时完成,就能得到大红花;如果作业完不成,就不能玩游戏等。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在自我鼓励中,逐渐学会管理自己,做自己意志的主人。

5、创设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并指导智障儿童掌握积极有益的娱乐技能。一方面,可让智障儿童享受到乐趣,放松身心。另一方面,可借机指导智障儿童学习怎样调适、缓解情绪,还可引导他们如何转

移注意力,摆脱消极情绪。如生气时,指导智障儿童干其它事(看电视、听歌、散步等)以转移注意力。

6、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能力。对自我事务的处理,是智障教育的出发点,不管轻度、中度还是重度智力缺陷儿童,都应当在接受教育后,可以自我照顾或较少需要别人照顾。在传授基本知识技能的时候,教师给予学生关怀、慈爱是应当的,但我们不可以对他们一味迁就、容忍。在自我服务能力、习惯养成、道德准则等多方面的教育上,要有严格的尺度,也就是说,一定要把补偿缺陷贯彻在教育活动的始终,该放松的绝不严格,该严格的绝不放松。如果因为学生有缺陷,起了怜悯之心,那么很可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我们发现,降低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标准,就会导致学生更加懒散;降低学生习惯养成的要求,就会导致学生混乱„„因此,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发展观,在自我服务能力、习惯养成、道德准则等与他们生活密切联系的几个方面,一定要严字当头,不可疏忽。所以课内课外,教师都要耐心启发,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反复给他们讲清道理,让他们逐步养成遵循生活准则或规范的行为习惯。从心理教育角度看,越是严格,越是容易培养出学生良好(健康)的认知能力、动机、情感和性格。

六、营造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共同维护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国内外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如果没有家长的积极参与,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工作不可能有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沟通工作,为学生健康发展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一方面,我们调查发现,智力障碍儿童家庭的“完好率”比正常儿童要低得多,比如父母离婚、“爷爷奶奶”托管、多人残疾、过于贫困等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普遍存在。所以,学校要尽量把这些不利因素补充完整,比如成立家长学校开展活动、要求家长常常到校看望子女、扶贫助学等等。另一方面,向家长传授智障儿童教育的基本知识和缺陷补偿矫正方法,布置教育任务,让他们切实承担教育的责任。智力障碍儿童对亲情的依赖与渴望是非常强烈的,家长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情感的丰富和情绪的稳定,起很好的心理平衡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云英主编《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研究》[M].华夏出版社,1999.[2]杨晓玲.儿童精神障碍及行为问题的矫正[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3]银春鸣.智障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4] 银春铭主编:《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华夏出版社,1996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深挚情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生动而形象的讲解,把文章中这些优美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之产生共鸣,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使道德情操变得高尚,审美情趣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一、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1、情感教育的目标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初中教育阶段我们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依然盛行于初中教学中。初中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学生送入到理想的高中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依然是评判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虽然也认可情感教育,但还是对学生实行了题海战术,将标准答案直接灌入学生的脑中,所以初中教育阶段依然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压力。

2、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提高。目前在我国的语文课程教学中,一大部分老师仍然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教师长期固守一个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篇文章蕴含的美感自然无从品味,更别提得到熏陶感染了。虽然我国出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一些学校,一些教师也在积极努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在情感教育方面仍然有着许多的不足,依然是重知识,轻情感,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仍然薄弱。

3、情感教育方法需要改进。许多初中语文教育中实施的情感教育,出现了程序化、单一化的教育模式,所以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抽象概念,將自己的理解强加到学生身上,忽视了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初中语文教学毫无情感可言。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1、教材激发情感,学生自然感悟。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教材的内容去感染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述使学生领悟人物的情感;利用教材中各种内容,提升学生的探究力、想象力;利用教材中的生活美,去净透学生的个人情操以及心灵;利用教材中的典型素材去创造学生的自身艺术价值。比如说,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这些作品是我们语文教师进行爱国教育的有效载体,我们要好好加以利用。

2、教师传递情感,师生情感交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引导、互助、合作的关系,学生转变为主动探求新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将全部的情感投入到学生身上,与其进行主动接触,达到心灵上的沟通;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的情景,以真诚的心态进行教学,使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出现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的课堂情景。

3、场景渲染气氛,情景启迪情感。第一,使用动情的语言进行课堂情境的导入。进行课堂教学前,老师首先要找准与课文的切入点、把握课文的主动脉、这样才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设计不一样的导入情境。在进行导入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速,要将自己的全部情感充分地投入到导入过程中,还要充分运用自己的面部情感,要善于用情,营造情感氛围,传染给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缺乏情感注入的课堂是死气沉沉,了无生趣的。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情感教育势在必行。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情感因素,挖掘教师自身及学生的情感因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成为学生和教师情感交流的一个平台,进而实现情感教学、快乐学习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策略 篇4

(一) 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教学, 是全面落实教育目标的需要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人文性主要包含人们的普世价值、道德品质、精神信念等,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 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另外,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应在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情感;通过阅读和鉴赏, 能够陶冶情操, 深化热爱祖国、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这些都说明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情感教育是落实教育目标的需要。

(二) 在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情感教育是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学习的最佳时期, 是他们心理和生理逐步成熟发展的阶段。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 情感丰富而复杂, 主要表现在:一是他们在面对许多问题时, 往往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自己的情感世界容易受到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影响, 有时情绪会难以控制, 比如, 可能因为自己上课时回答对了问题, 教师进行了表扬, 往往会表现的兴奋不已, 内心充满无限喜悦;有时也可能因为某一次考试没有考好, 而使学习自信心大幅下降, 甚至长时间闷闷不乐, 一蹶不振, 从而彻底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二是由于他们年纪小、社会经验不丰富, 他们往往在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和外界的诱惑时, 自制能力很差, 通常辨别不清事物的好坏、真伪。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的这些情感状况让我们意识到, 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增强文化修养的同时, 更要培养他们的情感世界, 以弥补其不足。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有效情感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 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知识

孔子曰:“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即与之化矣。”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情感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个好的教师人格魅力犹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学生, 能够无声无息地感染自己的学生, 能够让学生在主动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崇高的人格品质, 能够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能够促使学生把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一种自觉习惯,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课堂要想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赢得学生的尊重, 教师应当具备丰富渊博文化知识, 一个不善于沟通交流、文化知识贫乏的语文教师是很难胜任教授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我们应当善于接受和消化新知识、新观念, 认真钻研语文知识、文化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应当积极探索语文学科教学手段, 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当孜孜不倦、勤奋好学, 努力做到既有精良的教学业务能力、又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学科知识。只有这样, 讲起课来才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 才能深入浅出、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各种教育和指导, 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

(二) 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尊严和价值,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我们应当尊重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积极美好的东西,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 他们才能主动地接受教育, 才能使他们中懦夫变为强者, 才能使他们中的落伍者变为进步者, 才能使他们中的失败者变为成功者, 才能使他们变得自尊、自爱、自强、自信。

三、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具体实施策略

(一) 创造平等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气氛

一堂高效的语文情感教育课堂, 关键在于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主体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中, 才能迸发出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他们才能作自主的选择、平等地和他人共同活动, 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并依据学生的实际, 将学生情感、自己的情感溶于教学内容之中, 增强他们对教材的情感感悟, 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思考力。课堂上, 教师组织管理学生, 应坚决避免高高在上的“教师为中心”式的管理模式或手段。

(二)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具有作者特定的写作目的、写作背景, 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 把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当然在进行情感教育时, 值得教师注意的是, 由于中学生接受事物、理解事物的思维不是完全成熟, 有时学生难以辨别清楚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容易凭借主观直觉进行好坏评价, 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教育, 将抽象的道理变为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 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 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还能有效地让学生体验、感悟作者的情感世界。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进行教学, 而且要求学生要对精彩的课文、精彩的片段进行深情的朗读, 让朗读成为连接学生和作者真实情感的桥梁, 让教材中形象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 陶冶他们的情操, 培养他们的能力。

(四)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科技的日益发展的今天, 多媒体已经完全走进了课堂。教师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因为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 教师都能用多媒体课件, 向学生展示, 这样可以让文章中所描述的内容逼真地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具有一种愉悦的心情。

总之, 为了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我们要按照普通高中语文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以增强他们各方面的素养。

摘要:本文先是介绍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然后阐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目的是希望能对一线教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点滴帮助, 以促进大家的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篇5

摘要: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情感教育的含义,说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指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具体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小学音乐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音乐 教学 情感 策略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小学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越来越凸现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应发挥出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情感和技能、品质有机协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积累和提升,使音乐真正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1音乐教学与情感教育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被人们称为音乐情感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在人们的情感生活中起着主?ё饔谩K?们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往往紧密交织在一起,这些情感交织而成的综合体就是情操。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就是要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和促进学生的情感和情操来深刻地理解和表现所学习和演唱的音乐作品的艺术意蕴。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教学就是技能、技巧教学,教学目标往往停留在使学生会唱歌、识谱、乐理等技能技巧的层面上,而忽视了对人的素质、良好的思想情感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的途径在设计好科学的教育策略。

2小学音乐教学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2.1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情由景生,复制、模拟和创设一定的环境或情境是情感的催化剂。情境是音乐课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可以依据音乐审美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音乐审美情境,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鸣中完成情感渗透,从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如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时,当学生进入到优雅整洁明亮的教室,先放上一段晚霞映入湖面,鱼儿欢跳的背景音乐,通过渲染气氛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和教育氛围,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活动中。

2.2巧设问题,激发情感

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人品和感人的艺术美,它们都是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开展情感教学不可多得的教材。为此,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中逐步丰富和发展。如歌曲《摘草莓》是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它以流畅的旋律,轻快跳跃的节奏,真挚朴素的歌词塑造并歌颂了一位农家姑娘拥军敬老的高尚品格。在学生学会了歌曲的演唱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歌词的内涵,引出“小姑娘为什么舍不得吃那鲜美的草莓呢?”是因为她要把这些草莓送给军属老奶奶。这时,学生明白了“拥军敬老”这一事理。再如歌曲《小松树》的教学,明朗的音调和琅琅上口的歌词,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活泼向上,朝气蓬勃的情感,可适时设问:“小松树是怎样成长的?”进而明白新中国儿童茁壮成长是祖国“阳光”、“雨露”哺育的。

2.3诱发联想,熏陶情感

音乐,有着动人心魄的音响美,有的清脆,有的高亢,时而纤弱,时而浑厚,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将人的情感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欣赏课教学中,我们把有声的音乐变成学生无声的情感体验,这其中就需要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力,在聆听美妙的音乐之声的同时,陶冶内心的情操,熏陶美妙的情感。如《毕业歌》的欣赏,在这首歌中切分音、休止符及三连音的运用,使全曲慷慨激昂,似号角,像警钟,表现了当时的青年们走出课堂,积极投身到火热的抗日救亡中去的昂扬情绪。因为这种场景距小学生现实生活太远,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在教学中,可先简单扼要地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内容,同时展示一、二幅那个时期革命青年的图片,播放有关革命战争的录像,诱发学生的联想,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反复的听、想、再听,启发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共鸣,把歌曲反映的情感溶入自己的爱国之情。

2.4师生互动,交流情感

在音乐课中,教师的情感无疑是影响学生情感诸多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师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以自己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来唤起学生们心灵中情感的共鸣。情感教育过程,如同其它教学活动一样是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整个情感教育过程才能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审美的过程,小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示范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想象性再创造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各种审美心理要素进入十分活跃的运动状态。当学生在教师的审美,诱导教育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审美期待时,就会调动起自己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审美的心理要素。如,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有感情的范唱,有助力提高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也有助于提高歌唱学习的兴趣。在《欢腾的大西北》这一单元时,要求教授一首歌曲《领唱秧歌》,因为是一首陕北民歌,大多数学生都不是很了解陕北民歌的特点。在教授之前,教师根据民歌的演唱方法进行有感情的范唱,并配合一些打腰鼓的动作,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陕北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少学生就会在教师范唱的时候,跟着哼唱起来,在学唱的时候更容易投入到歌曲的情感之中。

情感教育策略 篇6

【关键词】: 高中生 情感缺陷 情感教育 对策 学校 家庭

中国分类号:G444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时期,思想还不够成熟,好奇心强,往往倾向于寻求新鲜的刺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情感日益丰富、复杂,情感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他们貌似大人,内心却很幼稚。生理与心理发展很不平衡,正处于“心理断奶期”,存在着对人对事冷漠,缺乏同情心等情感缺陷现象。特别是高中生的情感缺陷给学校和班级的管理以及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也是构成学生“网络成瘾”,甚至走上犯罪之路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探究高中生情感缺陷的原因,加强对情感缺陷学生的教育便迫在眉睫。

一、引起高中生情感缺陷的原因

1、家庭原因

高中生情感缺陷主要原因来自家庭的亲情缺陷。亲情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然而据调查及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的流动,产生了许多“非常态家庭”,这对学生正常情感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高中生情感的缺陷在以下家庭中成了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1)留守家庭。这类家庭的家长或者外出打工,或者外出做生意、跑运输等,他们常年多在外,少在家,劳苦奔波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致使孩子长期寄宿在学校,学生缺少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关爱,易使性格冷淡,对人对事漠不关心;有的学生随祖父母等亲人生活,但隔代教育仍然无法弥补父母双亲在孩子成长中“第一亲人”的重要作用。这样的家庭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与人交流,有些孩子甚至出现交往障碍症。

(2)不和谐家庭。家庭应该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但争吵,打闹,甚至夫妻反目成仇等现象打破了家庭的和谐与宁静,给子女心灵带来创伤,在这样不和谐的家庭中孩子缺少关爱,缺少安全感和信任感,易焦虑,多疑,偏狭。孩子与家长没有正常的亲情交流,他们缺陷的不仅是亲情,更失去了人格正常发展的良好时机。

(3)缺损家庭。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因工作生活分居两地、婚外生养等是造成缺损家庭的主要原因,虽然其成因不同,但其对孩子成长的不良影响却有其共同性,即孩子缺少正常思想交流和情感教育,性格上易趋向极端,易悲观。

2、学校原因

(1)有的学校不重视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和思想认识是一个人的灵魂,然而有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忽视情感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或者任由学生不健康情感的滋长,导致學生无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有些教师忽视情感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沟通,但有的老师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不能给予学生关怀与情感教育。

二、高中生情感缺陷产生的后果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身心及人格等方面日趋成熟,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的情感缺陷,若不加以及时有效的调整与疏导,易产生如下几种后果:

[1]人格方面:自卑、嫉妒

情感缺陷的高中生,由于怕人看不起或者笑话,怕人说长道短,在人格上容易形成自卑心态,于是对学习缺乏信心,学习目标不明确,行动畏缩,遇事怯懦,无所适从。

[2]情绪方面:抑郁、冷漠

情感缺陷的学生往往情绪低落,终日忧愁,感情脆弱,容易无端生疑,他们意志消沉,对前途失去信心,不愿奋发向上,以致精神不振,情感淡漠,沮丧失落,听天由命,缺少欢乐,成为寡欢郁闷的人。

[3]行为方面:急于求成、自暴自弃

情感缺陷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障碍,那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旦有所转机,往往恨不能一步登天或是想“一口吃成胖子”。

三、情感缺陷学生的教育

对于情感缺陷的学生,学校和老师应该针对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择良方进行有效的教育,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一] 学校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关注

情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通力合作。切实落实情感教育,才是真正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主义教育!

[1]完善个性,适应社会环境

一般来说,能够形成我们所列举的因情感缺陷而产生后果的这类学生,他们的视野往往停留在个人的小圈子内,不能放眼世界。二是要引导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去观察、解释所接触的事物和现象。

[2]实施性格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塑造能力

针对情感缺陷学生的特点,教师在班级管理和教学方面,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使教师成为学生用以效仿和认识的示范榜样。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认同对象,促进学生克服困难,成熟性格,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3]培育抗挫能力,勇敢面对未来

学生情感缺陷的原因,说到底都是因为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挫折。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以及它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耐挫折能力。

[二] 家庭教育应多关注子女的内心世界

[1]营造温暖民主的家庭气氛

家庭环境是每一个学生生活和成长的首要的环境,它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良好的家庭环境,如家庭结构健全、家庭关系和睦、家长行为文明会影响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相反,则会导致学生的人格向着变态的方向发展。因此,改善家庭环境是预防和矫正高中生不良心理的必要措施。

[2]正确进行家庭教育

要改变高中生情感缺陷的现状,家庭教育就应该科学化、全面化。首先,必须了解和尊重教育的对象。其次,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第三、把道德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和贯穿始终的核心位置,在教育子女文化知识的同时,应从小对其灌输为人处世的优良美德和高尚情操。

总之,高中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好奇心强、往往倾向于寻求新鲜的刺激。特别是农村的高中生,找不到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皈依,情感上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他们便缺少一种认同感和归属。由此可见,感情感缺陷的高中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需要更多的理解与帮助,只有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作用下,才能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与健康的心理。

注 释:

①《列宁全集》第20卷P55

参考资料:

①沈阳师院教科所编《教育丛刊》87年第1期

②孟昭兰《情绪心理学》[J]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小学英语情感教育的策略 篇7

笔者认为,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正确预设情感教育内容

作为新课程提出的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确实很重要, 也很有必要。但是, 教师要注意情感教育内容的预设。笔者以为, 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的内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接受不同的情感教育;同时, 教学内容不同, 其情感教育也应该有所区别。

比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3A Uni t 7 It’s ni ce A部分的时候, 根据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英语的实际情况, 结合A部分内容, 预设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懂得赞美别人, 并对别人的赞美有礼貌地回应”这样一个情感目标。应该说, 这一目标很切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 说明教师对学生和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再如, 一位教师执教课外阅读教材The farmer and the snake, 备课时, 她预设的情感目标是“通过教学, 让学生明白好心未必有好报, 甚至有可能反受其害。 (Kindness is not necessarily has its own reward, even boomeranged.) ”后来, 笔者给她分析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 重新确立了情感目标“通过学习, 让学生明白: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不能冲动。 (Look before you leap.) ”这位教师一开始预设的情感目标有错误的引导倾向, 而笔者给她预设的情感目标则很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材特点。

二、确立学生情感教育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情感教育的主体, 但是在教学中, 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和说教, 并没有真正融入教师预设的情感教育之中, 因而积极性不高。这就告诉我们, 在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 不要采取“告诉式”, 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感悟, 这比教师的“告诉”效果好得多。

比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6B Unit 3 Asking the way A部分的时候, 在学习语篇的基础上, 设计了如下两个小问题: (1) What can we do when people need our help? (2) What can we do when we need help?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结果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这节课的情感教育, 教师并没有参与多少, 主要就是让学生自己讨论、感悟、发言,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积极性很高, 教师预设的“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与人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这一情感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再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5B Unit 7 A busy day A部分的时候, 在引导学生获取了关于David一天活动和时间安排信息的基础上, 抛出了一个问题:Let’s look at the things David does from morning to night.Is it good or not?What would you like to tell David?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并向David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学生讨论和提建议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的重要性。

三、合理把握情感教育的时机

一首优美的曲子不只是到了尾声才会兴起高潮, 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未必是在课堂教学的尾声阶段, 它可能出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根据课堂教学活动实际情况, 适时、适当、适度进行情感教育, 落实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课中、课末皆有可能。

比如, 在教学5A Unit 5 Doing housework A部分时, 在读中环节, 笔者设计了一个选择题:“Maybe Su Hai is Nancy’s______.A.friend B.classmate (同班同学) C.sister”在引导学生选择的过程中, 笔者让学生说出他们选择的理由, 并自然渗透:“As friends or classmates, we should help each other.”

还是这一课A部分教学, 在读后阶段, 根据文本主题和内容, 笔者设计了如下小结:“T:Today, we learned Unit 6 Doing housework.So what can we do after school?S:回答 (预测会出现Doing housework) T:What housework can you do?S1:...S2:...T:Yes, you can try to do some housework at home after school.”笔者的设计意图就是引导学生感悟作为一家人, 每个人都有为家庭作出贡献的义务, 要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最后的小结既联系了文本主题, 也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教育, 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策略分析 篇8

语文情感教育主要是指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借助自身情感以及教学手段,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加工,最终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培养正确学习情感的重要教学模式。语文情感教育能够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突破传统教育模式重视语文学科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重要缺陷,并以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的语文教材,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抑或歌剧、议论文等等处处演绎着亲情、爱情、正义、公平,且大多反映的属于人类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在语文情感教育过程之中,情感教学既属于教学手段,同时又属于教学目的。从当前教学实施过程,抑或从教学目标实现来看,语文教学的任何部分都应该渗透进情感因素,情感教育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实施必要性

教师在语文情感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无论如何,教学过程是语文教师首先针对教材内容信息进行加工、系统处理,即达到教材到教师的过程;而后教师再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系统,即达到教师到学生的过程。尽管当前素质教育模式下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缺少教师这一“引导者”,整个教学过程就无法完整。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运用中的必要条件

从历史发展而言,语言既是人类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更是传递思想感情的媒介之一。汉字属于中国特有文明之一,表达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方式和民族情感。例如《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短短六字就将万物肃杀的情景展示得淋漓尽致。“枯”“老”“昏”既是对于作者眼前之景的直接描绘,又是作者自身凄凉心情的真实写照。通篇仅仅28个字,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展示出来。除去文字之外,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内涵同样使得语文具备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情感力量,若离开情感教育,文学作品本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就无法展示出来。例如曹操的《观沧海》通篇完全写景,将曹操的宽广胸怀以及豪迈气概展示出来,仅仅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将作者统一中国的抱负表现出来。

(二)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为课堂实践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完全被忽视。但在情感教育模式下,教师开始逐渐变为课堂实践的引导者,学生的个人活动开始成为主体,其思想观念开始受到重视,这对于其学习成长和自身人格形成都起着良好的作用。初中生的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两极性十分明显,容易激动,十分热情而又经常动荡、变化,容易出现冲动行为。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学生非常渴望得到别人肯定。与此同时,他们的观察、理解、想象力迅速发展,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愿望。在初中语文实施情感教育,一方面符合当前初中语文课程的实际情况,另一层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人文性,并以人文性提升工具性,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非常有帮助。

三、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实施具体策略

(一)突出教师引导作用

语文课程属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更是属于语言的艺术范畴之内。教师要想达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就必须使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得到熏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做足功课,根据文学作品内容、体裁等特点,注意对于教学语言选择,尽量利用生动、新颖、科学、生动的语言来组织课堂。语文教材内容书面化特征非常明显,教师应该避免过多重复教材内容,适当旁征博引,联系实际社会以及新鲜内容来引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层面的强烈共鸣。

其次,语文课堂语言应该风趣幽默。课堂气氛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情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在课堂实践过程之中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活跃气氛,使得学生思维活跃,精神愉快,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之中。

(二)确保学生主体作用

在语文情感教学过程之中,学生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构成教学活动情感因素的重要源点之一。但学生与教师的特点不同,其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情感却极为丰富,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部分教育家形容此时的学生情绪往往属于“暴风雨”,情感不可遏制性特征非常明显。在笔者看来,语文情感教学模式过程之中,教师不仅仅应该将学生看作“主体”,还应该将其视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心中情感变化根源,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即是如此。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教育过程必须以心理活动为基础,将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合二为一。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正确利用情感因素,促进学生以积极饱满的心态投入课堂活动之中。

(三)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语文教材所选内容都充满对国家、对人民、对自然、对亲人、对朋友以及对自然的真情实感,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因素,语言文字或波浪壮阔、或清雅委婉、或长河落日、或大漠孤烟,无不是作者内心“清”的结晶所在。在这些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文中作者感情宣泄,领悟作者内心感受。“文章无处不动情”,文学艺术作品通常会以动人的艺术形象、强烈的抒情色彩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来熏陶读者。语文教学同样应该从“情”入手,以“景”铺垫来把握文章基本内涵。

四、结语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初探 篇9

一.重视教师情感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情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极大影响。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 我们在批改到优秀作文时, 常常会被文中精彩优美的内容语言所吸引, 会对这样的文章大加赞赏, 而在批改一些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的作文时, 往往会对他们的作文横挑鼻子竖挑眼。长此以往, 经常受到表扬的同学写作水平越来越好, 而那些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 他们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小, 作文水平也就不可能得到提高。所以,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应该切实转变观念, 用一种积极的情感来对待每一位学生, 要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的优点, 哪怕只是一个词语运用得好, 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在每一次的作文讲评中, 要注意自己喜、怒、哀、乐情感的流露, 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要让学生在每一次的作文完成以后有一种成就感, 以激发他们再创作的欲望。这样, 学生才会慢慢消除恐惧心理, 继而对作文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 使得作文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作文教学也就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益。

二.重视写作素材积累, 培养真情实感

在写作中, 光有书本的阅读和积累是不够的。现实的生活还需要学生用心去体会,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在书本上看到的“社会”。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日记或是QQ空间日志的形式来进行。这时的日记 (日志) , 不再受形式的限制, 内容的约束, 只要求学生用文字记录下自己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可以是路边的一棵小草, 可以是父母的一声叮嘱, 也可以是学校的发展变化……这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学生手边就有了第一手的鲜活资料, 既培养了他们的真情实感, 也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 不能忽视课本。课本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也是学生写作情感产生的原动力。教材中绝大多数的文章都是文质兼优的美文, 无论哪种文体的文章, 都是作者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因此, 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 要善于利用课本素材, 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丰富情感, 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进行合理的消化和利用。

三.重视情感因素在写作教学全过程中的运用

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包含很多方面, 在笔者看来, 命题、指导、面批是三个最能培养学生写作情感的环节。

首先, 通过命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情可发。作文, 是学生日常生活积累的文字反映, 是学生内心情感的流露。只有当学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这个命题的对应点时,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因此, 教师在考虑命题时, 要考虑这个命题是不是超出了学生积累的范围, 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会不会压抑学生情感的真实流露。

其次, 通过多样化的训练指导手段, 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单一的训练指导模式, 时间长了, 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激发写作情感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 在训练指导时, 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如写作指导和综合性学习相结合的感受性训练、情境思维训练、共鸣思维训练等。

再次, 面对面的批改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培养学生写作情感的有效手段。叶圣陶先生说过:“给学生改文, 最有效的办法是当面改。”因为面批既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又能有效彰显作文批改的实效, 既达到了作文批改的目的, 也进行了师生情感的互动交流, 间接保护了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情感。

情感教育策略 篇10

1 中职美术教育情感教育的价值意义

1.1 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增强学生认知能力

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 其情感正在发生巨大转变, 美术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精神内涵的认知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情感教育在中职美术教育课堂中的运用能够对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功效。

1.2 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在中职美术情感教育中, 利用传递人们美好情感的作品来感化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是促进师生、生生之间情感互动的有效途径。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适时激励学生, 利用真诚的情感来指导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等, 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友好和谐共处,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3 提高学生审美观念, 培养学生人文内涵

美术教育不仅要能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还要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 使学生学会在丰富多彩的绘画知识中逐渐提炼出能够完善自身个性的信息。情感教育有利于感化学生的心灵, 提高学生对高尚情操、真挚情感的审美能力, 中职美术教材中含有大量蕴含人类真、善、美的美好画面, 是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必备工具、也是培养学生人文内涵的重要工具。

1.4 完善学生人格魅力, 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实施情感教育, 可以增强部分学生对集体活动的认同感, 改变他们对学校集体活动视而不见、对老师同学表现冷淡的情感缺失状况。这些情况的发生虽然与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有关, 但是如果学生对他人、对国家、对自己有足够的责任心, 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学生的价值取向、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正面、积极的, 由此可见在中职阶段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情感教育对于学生个人、家庭、甚至当地的整个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2 中职美术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2.1 合理利用校本教材, 实施亲情教育

中职生有部分学生受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的影响, 在行为、思想等方面都存有一定的不足。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结合美术教材中与亲情相关的优秀作品, 开展一定范围内的作品欣赏与创作情景讨论, 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悟。

2.2 不断激励学生, 与学生产生认同感

人的个体行为与自身在群体生活中的认同感相关,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懵懂期, 受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多或少会被挫伤。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不断激励学生, 使学生能够正确的面对和评价自己, 与学生产生彼此的认同感。教师在课前应当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 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 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择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有趣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个人的亮点进行表扬, 提高师生间的自我认同感。

2.3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素养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但学生在毕业之后将直接进入社会就业, 社会对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素养极为重要。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上应用案例教学法, 引入一些著名企业的文化素材, 让学生在就职后, 能够遵守正确的道德观, 成为企业的优秀人才;也可以通过对企业进行文化标牌的设计, 进行模拟的设计与竞标, 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使学生在竞争机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与动手能力, 同时帮助学生深刻了解企业的经营文化和价值观。

3 总结

一直以来, 学生课堂只重视文化知识及技能的传授, 情感教育特别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容易受到忽视。因此, 笔者认为, 改进中职美术教育方法对于中职教育有一定的借签意义, 情感教育既是提升中职学校形象的重要手段, 又是提升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总之, 情感教育取得成效并非朝夕之事, 需要中职美术老师以先进的教学观念, 以学生为本, 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审美能力、人文涵养和完善的人格为目的, 合理运用教材、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 为中职教育改头换面, 为中职生的未来奠定扎实的情感道德基础, 为祖国的将来输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艳丽.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运用艺术[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08) :202-203.

[2]陈财.浅谈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5 (05) :258.

上一篇:土地证券化下一篇:理念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