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体育旅游

2024-07-28

滨海体育旅游(精选十篇)

滨海体育旅游 篇1

滨海体育旅游起始于1730年英国浴场,历经欧洲健身疗养、美国海上运动的发展,最后逐渐演变为休闲体育旅游方式。2014年我国滨海旅游产业生产总值为8882亿元,同比增长13.13%[2],而2015年广西旅游总人数预计将超过3亿人次,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3],这为广西滨海体育旅游提供潜在的发展背景。李春芳(2010)、刘永祥(2010)、荣思军(2015)分别以区域视角对山东半岛、海西闽台、广东沿海的滨海体育旅游发展进行了剖析与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广西拥有钦州、北海、防城港三个沿海地级市(简称钦北防),但在竞争的多重维度上,较青岛、三亚等城市并不具备优势。因此,倡导探索广西滨海体育旅游开发的演进路径与规律,对拓展滨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价值。

1 理清缘脉:“竞合”的认识

竞合,可以理解为竞争下的有机合作,其内涵是推动区域的一体化发展。竞合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合作竞争》(哈佛教授Nalebuff B J和耶鲁教授Brandenburger A共著)一书中提出。竞合突破原有过分对竞争的强调,利用博弈理论与思维,以全局的战略视野关注不同竞争体互动性、共享性、系统性的拓展,寻求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发展框架。2002年国内学者陶伟和戴光全将其运用于旅游领域,拉开了国内区域旅游“竞合”研究的序幕,并提出了4个适用条件:(1)拥有同质或互补资源;(2)区域通达性有效建立;(3)具备一定的知名度;(4)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4]。“京津冀”和“粤港澳”等区域联动旅游发展模式成为“竞合”的典范,而“环京津体育旅游圈”、“湖北体育旅游经济圈”、“三峡体育旅游圈”等构想无形中也渗透着竞合的战略思维。

广西沿海三市拥有丰富的滨海自然资源,而这些资源并非具有不可替代性,旅游产品的延伸才是滨海旅游发展的关键。对“竞合”研究,更能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从独立的竞争个体向合作整体转型,构建新型的旅游竞争体,弱化内部竞争,形成对外竞争优势,带动整体产业发展,形成“正和博弈(合作博弈)”、营造良性的“多赢”新格局。

2 滨海体育旅游竞合的基础

2.1 区位基础

钦北防三市位于广西的南部,地缘相连,东临粤港澳、背靠大西南,浸染于广西北部湾开发、中国-东盟合作、东部产业转移等多重发展契机中。钦北防分别距离省会南宁126、225、143公里,钦-防、钦-北、防-北分别相距55、95、157公里(百度地图数据),三市间高速网络发达,有兰海高速、钦崇高速、玉铁高速、六钦高速等多条高速贯穿。北海市福城机场拥有飞往北京、广州、上海等17条航线,形成了“沟通南北、辐射西部、连接华东、通达海外”的空中网络[5]。南宁吴圩国际机场专设直达三市的大巴,极为方便。2013年12月30日广西沿海城际高铁(南钦线、钦北线、钦防线)全线贯通,三市互通更为便利,南宁-钦州、钦州-北海、防城港-钦州最短用时分别为45、41、32分钟,高铁还将三市与广州、杭州等省外重点城市紧密相连,增进了相互间的联系。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为竞合的发展打通了空间屏障。

2.2 资源基础

钦北防地处热带北缘,年均气温在22.5度左右,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海岸线总长1595公里,软质沙滩900公里以上,沙质细软,海水优质无污染。拥有区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5座,还拥有国家与区级旅游度假区多处,而滨海资源更是丰富,钦州的三娘湾、麻蓝岛、龙门群岛(七十二泾);防城港的白浪滩、白沙湾、怪石滩、万尾金滩、簕山古渔村、北部湾海洋文化公园;北海的涠洲岛、银滩、山口红树林、海洋之窗、海底世界、斜阳岛、冠头岭等被人们所熟知。良好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吸引了不少的训练基地在此驻扎,如钦州的中国乒协青少年训练基地、北海的“海浪”体育训练基地(2015-2018年度中国足协青少年训练基地)、北海的山东省(北海)体育训练基地等。此外,滨海体育赛事的举办也为区域旅游增色不少,如防城港的国际海上龙舟节(2009至今)、钦州海上龙舟邀请赛(2015)、钦州亚洲水上摩托城市公开赛(2013、2014)、北海“银滩-涠洲岛”海上摩托艇拉力赛(2013)、全国沙滩手球锦标赛(2014)、防城港北部湾国际海钓邀请赛(2015)等。

2.3 政策基础

政策作为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宏观调控发展走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2009—2020)》(2009)、《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8)、《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1998)、《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201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2013)、《南北钦防玉崇百七市旅游合作框架协议》(2013)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广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无形的保障与支撑。2001年国家旅游局将“中国体育健身游”定为当年的旅游主题,并于2009年联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关于促进体育旅游发展倡议书》,倡导体育与旅游共融机制,探索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而每年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盛会(2007上海、2008成都、2009哈尔滨、2010-2012海口、2013-2014芜湖、2015太原)。与此同时,为了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相关决策部门正在酝酿出台《关于加快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与《中国体育旅游业发展规划》[6]。

3“竞合”内驱动力分析

3.1 资源配置的优化

钦北防的滨海体育旅游资源禀赋存有差异,单纯依附市场规律的自行调控尚存一定限制,以“竞合”的一体化和联动化机制对资源进行统一配置、协调、部署,更能提升其资源利用的空间。对于滨海体育旅游而言,原有自然资源难以实现再配置,相关体育资源的合理和高效开发将成为工作的突破口。“竞合”从整体上把握资源配置的系统性和长效性,通过论证实现资源的数量、结构、规模等的科学合理分布,有效的避免随机、跟风、粗放等开发带来的资源失衡与流失,减少开发过程中重复建造与临近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并形成休闲型、体验型、刺激型、健身型、娱乐型等多层次的体育资源开发模式,改变和弥补单一资源独立发展的缺陷,实现整体区域内的滨海体育旅游资源的特色化、个性化、共享化、互补化演进。

3.2 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区域旅游共生发展浪潮方兴未艾,成为旅游地提升竞争力和乘数效应的重要战略。以竞合思维打造的滨海体育旅游联合竞争体,将实现单一竞争模式向联合竞争模式的转变,形成区域的凝聚力。依托三市互通的便利交通网络提升区域联通效率,拓展与完善滨海体育旅游空间架构,实现滨海体育旅游景点、旅游景区、旅游板块的有效衔接,构成优势互补的滨海体育旅游带,形成区域复合联动旅游发展模式,拉长和做宽滨海体育旅游的相关配套产业链,并进一步提升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连带产业的服务质量,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机制与行业管理规范,凸显联动效应与互利机制。不断强化与巩固自身内在竞争实力,增强抵御外来竞争风险,形成协同框架下的共赢模式,带来丰厚的溢出效应。

3.3 区域形象的塑造

旅游形象的铸塑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的市场号召力与影响力,积聚品牌效应,提升旅游者的认知度和辨识度,培植消费群体,扩大市场占有率。近几年,各省旅游形象如火如荼的进行推广,如“山西晋善晋美”、“重庆非去不可”、“江西风景独好”、“多彩贵州”等耳熟能详的宣传无不体现竞合的整体推介,并创造了可观的效益。以山东省为例,2007年由单一景区和城市宣传转化为区域整体形象的铸塑,凝练出“好客山东”,并进行推广,旨在彰显本省旅游高质的服务内涵,2011年“好客山东”市值已高达115亿元[7]。钦州的“敬英雄,赏名陶,览海豚,游钦州”,北海的“南海珍珠之乡,滨海度假胜地”,防城港的“海在城中,城在海中”等旅游宣传口号都含透着各自特色,但现实情况是,非本区域的人们并不熟知。竞合能有效将三市滨海体育旅游进行整体形象铸塑,实施“大形象”主导发展战略,增强区域滨海体育旅游的驱动力、影响力、竞争力,无形中降低了财力、人力、物力的消耗,有效降低了运营的成本。

3.4 无序竞争的遏制

将规划区域融入更高级别、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发挥区域优势,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回报[8]。竞合首先突破了地方保护的狭隘思维,提升联合意识,规范各市在滨海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共同行为,避免市场分割,倡导有序竞争,避免了盲目跟风的粗放投资,优化旅游选址和建造机制,把控景点、景区的科学化发展,引导差异性滨海体育人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同演进,削弱与遏制恶性竞争的博弈,减少地段产品的低水平雷同与重复建造,实现个体与团体利益的统一化,谋求全局利益的最大化,实现稳定的客源互送,使各自获得匹配的回报。而原有的纯竞争状态也逐渐被竞合所取代,更直接的体现协商性的公平与民主,有利于建立公正、公平的滨海体育旅游市场,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4 竞合路径

4.1 政府引导,科学管理

区域体育旅游合作的核心主体是行政区政府[9]。由三市政府牵头,由体育、文化、旅游等行政职能部门建立滨海体育旅游“竞合联盟”,对相关日常工作进行管理与协调,避免职能部门权利交错造成的工作低效,形成滨海体育旅游发展的支撑与保障体系。“竞合联盟”不仅要在思想上打破行政区隔的窠臼,消除狭隘的诸侯经济思想,还要在尊重各自内部独立和差异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整体布局与规划的论证,始终坚持“整体规划、协调发展”原则,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引导式开发,建立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高效分配与均衡机制,走集约化和规模化并重的“联合大开发”道路,促使协作和联动效应的发挥,联合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共同维护滨海体育旅游市场秩序,提高产品链质量。“联盟组织”还应明晰合作的范围、领域、内容,以协同思维确定区域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建立开发的监督与调控机制,制定高标准的服务准则,最终实现共生共赢与互利互惠。

4.2 政策助力,完善制度

政策与制度的助力有效提升行业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制度化、有序化的开发。而现有旅游政策与制度多以宏观把握,特定区域或特色方式的涉及有待提高。滨海体育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方式,政策与制度将在其发展的效率格局化演进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提升参与人群、规范开发、市场拓展、合作营销、服务保障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钦北防滨海体育旅游专属性政策与制度体系,在尊重资源、社会、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充分的考量不同区域空间的相关性与协作性因素,强化滨海旅游和体育元素的有效衔接,有效引导区域共融发展,规范合作主体在合作过程中的行为规范、责任义务、权益保障等,制定与完善发展所需的贷款政策、税收政策、人才培育政策,以及权属制度、共建制度、分配制度、奖惩制度等,将政策扶持与制度创新并驱,不断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域的市场壁垒,实现各方利益的互动与转移,促进整体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保障其健康发展。

4.3 共创品牌,铸塑形象

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成为了提升产品竞争力、获取可观收益回报的价值载体。在某种程度上,竞合是在寻求“大品牌”优势下的资源与空间的优势整合共享,以“大品牌”思维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滨海体育旅游品牌,关注品牌的合理构建、整体定位、建设运营、统一宣传,形成连锁的宣传效应,改变“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通过“大品牌”不断扩散知名度,抢占市场份额,凸显品牌的内在价值,赋予更广阔的价值空间。而对品牌长远规划与持续维护更显重要,这不仅需要完善品牌下的软硬件基础建设,更应该关注“大品牌”下不同支系的民俗风情、户外探险、赛事观赏等优质滨海体育旅游产品的衍生,不断的完善与提升品牌下的服务质量评级体系。同时,深化与周边异质旅游产品品牌的融合,与区内的旅行社合作,组建混合旅游线路,如并线共创桂林、百色、玉林与钦北防的滨海体育游线路,发挥连带效应,实现品牌的跨质延伸。

4.4 统筹宣传,共享信息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便利的信息获取途径,也为体育旅游宣传提供了便利。依托网络、报纸、杂志、电视、广播、高速路牌等多样化手段构建全面宣传与信息化共享竞合体系,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宣传形象与口号,进行准确的宣传投放,降低单一宣传成本的支出,形成连锁反应,扩大口碑效应。宣传上力求覆盖广、形式多、渠道顺、持续长,依托一切有利的平台,运用宣传策略、技巧进行推介,如借助东盟博览会、体育旅游博览会等影响力平台进行全面推广,实现舆论导向向旅游知名度转换,潜意识自发行为向有意识自觉行为转换。同时,亦可借助途牛、携程、去哪、广西旅游手机APP等网络平台和软件,积极推进“区域联动”大营销。整合钦北防滨海体育旅游信息,建立分享机制,构建共享体系,提供如滨海体育旅游产品、线路、项目、交通、住宿等便民资讯,提升旅游者消费兴趣和意识。除此之外,线下力求保持体育旅游的鲜活性和旺盛生命力,可实行帆船赛事的比赛线路贯穿三市,影响力赛事每年轮换举办城市等举措,联合实现“1+1+1>3”的宣传效果。

4.5 发掘文化,彰显特色

体育旅游具有文化元素特征,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旅游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种类纷繁的旅游文化的选择也渐趋理性,统一化、标准化、同质化的滨海体育旅游开发也将逐渐受到考验。体育的形式与内容仅是滨海体育旅游的外在表现,而隐含的文化内涵才是其发展的内在核心与灵魂。钦北防竞合应该联合构建以滩涂、海上、海底、海岛为载体,以赛事文化、民俗文化、渔家文化、边关文化等文化表现(包括异质、相似、互补)为依托,杂糅延伸出多样性、多层次的滨海主题体育系列产品,如快织渔网、大网海扑、礁石垂钓、快艇体验等。不仅以种类、内容、形式、数量等优势扩大产品的覆盖水平,凝练出体育旅游系列精品,并将防城的京族民俗风情、北海疍家习俗、钦州海豚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渐进式与开拓式地融入开发体系中,关注特色民族文化的观赏性和体验性,充分的考虑不同年龄层和不同性别人群的互动与体验需求,形成文化核心的产品链,彰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内涵。

5 结语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2013年4月印发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发展推进方案》(桂政办发(2013)39号),宣告北部湾经济区正式启动同城化进程,努力打造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四市同城圈。这一举措将进一步加快钦北防的合作步伐,也给钦北防滨海体育旅游竞合带来了难寻的契机。而广西滨海体育旅游的竞合讨论并非“放之四海皆准”的开发模式,而是提供特定时空下的有益探讨。竞合发展,不仅需要意识,更需要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非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滨海体育旅游发展内聚力,实现功能和优势的互补,延续广西滨海旅游的长远发展。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广西滨海体育旅游进行研究,剖析了广西滨海体育旅游“竞合”的区位、资源、政策优势,阐释“竞合”的内驱动力,最后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广西沿海,竞合,体育旅游

参考文献

[1]武丽娟.从世界杯旅游效应看我国体育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0-08-02007.

[2]本报记者郑彬.滨海旅游不断升温[N].经济日报,2015-08-17016.

[3]整理本报记者沈仲亮.业界人士热议旅投产业使命共同担当[N].中国旅游报,2015-05-18006.

[4]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04:29-33.

[5]记者庞革平,谢振华.挥别“中转站”尴尬迎来“新海丝”机遇[N].人民日报,2015-01-06013.

[6]杨强.中国体育旅游研究20年:述评与展望[J].中国体育科技,2011.05:90-100+115.

[7]刘印河,冯维国.万众一心共筑“好客山东”品牌[N].中国旅游报,2012-12-24012.

[8]刘旺,杨敏.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旅游规划[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111-116.

滨海体育旅游 篇2

作者:楚一剑 来源:天涯 添加日期:10年05月19日

方案:

2006XX市赴北京旅游促销

暨城市推广活动

筹备方案

一、背景

近几年来,旅游业作为XX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呈现出了越来越蓬勃的发展势头,然而,面对可喜的局面,市委市政府清醒的认识到XX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急需转型增效、协调发展。为此,市委市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开拓海外客源地市场。经过几年的努力,前往XX市的北京游客越来越多,XX市已逐渐成为北京游客喜爱的海滨度假目的地之一。为了进一步巩固XX市在北京游客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从而扩大的XX市在北京客源地市场的份额,市委市政府计划在今年赴北京举行大型旅游促销暨城市推介活动。

二、目的与宗旨

利用轰动性新闻事件,在短时间内引发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受众群体最广泛的认知,以达到宣传XX市、推广XX市的目的。

1、通过高标准、大规模的综合推介活动,把XX市独特的热带滨海旅游资源介绍给北京人民,利用区域资源的差异性,最大程度的吸引北京游客到XX市来休闲度假。、举办形式多样的推介活动,以XX城市及气候为卖点,推广候鸟式度假概念,吸引北京客商投资XX市的地产。

3、通过本次推介活动,为双方的旅行商搭建一个相互交流、促进合作的平台,以推进双方的合作具有实质性的进展。

4、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投资吸引力,吸引北京客商到XX市投资。

三、活动概况

1、名称:2006XX市赴北京旅游促销暨城市推介会

2、时间:2006年6月——7月

3、地点:北京某标志性酒店的千人宴会厅

4、我方参加单位:

XX市人民政府

XX市旅游产业发展局

XX市文体局

XX市商务局

XX市广电局

市外宣办

市房产协会

市房地产商

相关旅游企业

招商企业

岛内媒体

6、邀请北京人员(约500人)

北京政界要员(50人)

北京商界名流(100人)

北京各大媒体(150人)

演艺明星(50人)

各大旅行商、航空公司代表(100人)

其他(50人)

四、推介会的内容及形式

以现场展示和冷餐会的形式突出介绍XX市国际滨海旅游城市的美好形象,通过文艺表演、抽奖和各类推介活动穿插进行的方式向各界来宾不断传达我市的相关信息,让与会来宾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认识XX市,了解XX市。

(一)、构成元素:

1、布展

以简约时尚的表现手段努力营造热带滨海旅游气息,以休闲度假、丽质天成为主题展示XX市的国际性、度假性及一流的人居环境和巨大的发展前景。

2、冷餐会

以海南的特色美食、民族风味、自酿美酒以及丰富的热带水果为主,为与会的北京宾客奉上一场独具风情的饕餮盛宴。

3、文艺表演

以独具魅力的黎苗歌舞为主,向北京宾客展示我国的多民族文化和XX市所独有黎苗风情,为推介活动增添欢快、喜庆的现场气氛。

4、大屏幕演示

以时尚、动感、充满活力的表现手法,按照不同的主题制作XX市系列城市宣传推广片,用最直观形象的方式向现场的来宾展示XX市,推广XX市,从而让与会宾客对XX市充满了向往和期待。

5、抽奖

现场安排抽奖环节,以免费旅游度假的机会或赛事门票作为奖励,此举一方面是感谢各界嘉宾的光临,另一方面也能活跃推介会的现场气氛。

(二)、主要内容

1、XX市主要领导致欢迎词、开幕序曲及民族歌舞穿插表演、XX市形象推介、世界小姐及XX市旅游形象小姐演绎XX市时尚风情秀、北京政要或商业名流致词、抽取奖品(以免费旅游度假的机会或赛事门票作为奖励)、答记者问

五、工作步骤及分工

(一)、前期预热及铺垫

为了扩大本次推介活动的影响和声势,必要的前期宣传和媒体推广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建议立即邀请北京著名的媒体到我市采访,并在推介活动之前对我市进行系列报道,以达成对整个推介活动进行前期预热的目的。工作步骤:

5月下旬:邀请北京媒体

6月上旬:赴XX市实地采访,为期一周6月中旬:后期编辑制作,稿件写作

6月下旬:陆续播出、刊发稿件责任单位:旅游产业发展局、广电局、市外宣办

(二)、活动方案的策划和协调

XX市单独组团赴北京做城市推广活动已有经验,但仍然要在策划阶段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各方经验,拿出形式新颖、部署周密、细节详尽并且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策划方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确保推介活动万无一失,取得圆满成功。

1、工作步骤

5月下旬,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拿出框架性的策划方案

6月上旬,实地考察,明确活动的时间和具体地点

6月中旬,根据考察情况,对框架性方案进行调整和补充,并根据推介活动的整体实施方案,完成前期的筹备工作。

6月下旬,组织人力、物力按预定方案实施。

2、责任单位: XX市XX限公司

3、协助单位: 市旅游局、市商务局

(三)、嘉宾邀请

对于任何一个促销和推介活动来说,除了活动本身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现场的对象和受众了,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说,要做到有的放矢,使推介活动达成即定目标,那就要采取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的策略来邀请重要嘉宾出席本次活动,以达到提升活动规格、活跃现场气氛和扩大活动影响力的目的。

1、工作任务

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努力邀请包扩北京政界要员、商界名流、各大媒体、演艺界明星、各大旅行商和当地的知名社团组织在内的各界宾朋。

2、工作分工

范围:北京旅行商

北京航空公司代表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范围:各大国内新闻媒体单位

驻北京的国外新闻机构

北京的演艺明星

责任单位:市广电局、市外宣办

范围:北京政界要人

责任单位:市外宣办

范围:北京商界名流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作计划

5月下旬,完成邀请函的起草和各项准备工作

6月上旬,组织力量广泛地进行邀请工作

6月中旬,最终确定出席推介会的主要嘉宾,各部门按既定分工做好嘉宾的接待预案并组织人员精心实施

(四)、其他各项准备工作参与本次推介活动的各职能单位的组织与协调,由市政府办负责。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原则,于3月上旬敲定组团单位及人员名单。发动和组织各旅游企业、各大酒店、旅行商、各大房产商、各大项目公司参与本次推介活动,由各相关部门负责,尽可能让本市更多的企业参与,参与原则:免收组团费和促销费,差旅费由企业自行承担。协调组织国内各大媒体、省内主要媒体参与报道本次推介活动,由市外宣办负责。宣传报道应分前期预热铺垫、中期跟踪报道以及后期总结回顾三个步骤进行。宣传资料和礼品的准备。

宣传资料分文字图片类和现场展示类,文字图片类初步计划已有的XX市旅游手册、宣传手册、XX市城市系列广告推介片和XX市风光片等各2000套。

用于本次推介活动的礼品一定要具备显著的XX市地方特征,同时又能被北京客人接受和认可。初步建议选择有实力的生产企业量身定做。

以上工作由XX市XX公司负责交通食宿等后勤保障工作的前期准备

交通方面:由于本次活动参与人员多、携带物品及各种器材的数量多,采取各参加企业单位先报名后统一安排的形式。

食宿方面:食宿和在北京交通问题通过旅行商协助解决,统一安排,以达到多快好省的后勤保障任务。

以上工作由XX市XX公司负责

六、经费概算

滨海体育旅游 篇3

滨海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融合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以滨海资源为依托,以体育方式为纽带,吸引人们参与与感受滨海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综合的旅游形式,是滨海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也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届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筹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秘书体育旅游长陈晓介绍说,由于体育旅游中所产生的交通、膳食和住宿等收益在统计学上都归结为旅游行业收入,所以一般都简单地把体育旅游看作旅游业的一个分支,“其实,体育旅游不同于一般旅游活动,也不是旅游业的一个普通分支,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始终离不开体育方面的参与、组织与指导。”

2.湛江市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紧迫性

2.1湛江市滨海体育旅游产业的滨海资源环境面临污染

广东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据新华社广州5月15日电 15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根据全省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及相关资料编制的《2012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正式发布。《公报》显示,2012年广东省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良好,符合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全省近海海域面积的86.1%,近海以外的海水水质总体良好并保持稳定,但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

《公报》同时披露,2012年全省海域共发现赤潮16次,累计面积741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为近五年最多,赤潮多发区仍集中在珠江口、大亚湾、大鹏湾、湛江港近岸海域。同时,海洋环境突发事件不容忽视。去年全年,广东省管辖海域相继发生了5起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其中3起突发事件对所在海域的海洋资源造成污染,海洋生物资源受到不同程度损害。

2.2湛江市传统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缺乏动力机制

湛江传统滨海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多只顾眼前利益,忽略滨海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过分看重滨海体育旅游GDP效益,忽视滨海体育旅游的社会人文、低碳经济等效益;在滨海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时,往往纸上谈兵,全面的科学论证和深入的调查研究缺乏,详尽严谨的评估与规划制度缺乏,盲目地、急功近利地进行粗放式、探索式的经营开发。由于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原生态的宝贵滨海体育旅游资源人为被破坏和浪费。由于市场调查研究和详尽严谨的评估与规划制度不够细致科学,导致滨海体育旅游产品的品质很多达不到低碳要求;低碳滨海体育旅游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不足,游客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态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欠缺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制约湛江市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向低碳经济可持续健康转型的重要因素。

3.湛江市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对策

3.1把低碳环保纳入滨海体育旅游整体产业链的考核指标

在湛江市经营规划滨海体育旅游整体产业链过程中,要注重低碳环保指标的考核,可持续健康地开发海洋资源,制定政策杜绝海洋环境污染。在滨海体育旅游经济中推进节能环保低碳生态工程建设。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努力促进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向“低排放、低耗能、低污染” 的低碳经济方向发展。

3.2扶持私营企业从事低碳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开发

首先,争取将私营企业从事低碳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框架,从而得到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战略性资源和政策支持。其次,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低碳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私营滨海体育旅游企业和体育旅游项目,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贷款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符合条件的低碳滨海体育旅游私营企业应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并在税收方面予以照顾。

3.3探索倡导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经营模式

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应倡导转变传统旅游出行模式,鼓励游客通过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或步行等低碳或无碳方式出游;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应加强体育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体育旅游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和加大低碳生态体育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倡导游客绿色消费理念,提高旅游者文明健康的低碳生态消费意识和修养,促使旅游者将低碳生态环保视为一种义务和自觉的行为规范。

3.4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必需整体产业链向低碳经济转型

滨海体育旅游产业主要以滨海体育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滨海体育旅游设施为基础,通过提供滨海体育旅游服务满足滨海体育旅游消费者各种需求的综合性产业。在滨海体育旅游过程中,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因而滨海体育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极高。每一项滨海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每一个滨海体育旅游项目的建成,都会带动许多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与滨海体育旅游产业相关的产业主要指为滨海体育旅游产业提供原材料服务等方面的上游产业和辅助产业;也包括与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共享某些服务技术,共享某些运营渠道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如交通业、餐饮住宿业、大众娱乐业、商品零售业、联系通讯业等。以上这些行业均与碳消耗紧密相连,有大量温室气体排出,有的行业甚至高耗能非常大。因此,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必需考虑到滨海体育旅游产业本身及其相关联的整体产业链。

3.5打造低碳滨海体育旅游全社会广泛共识理念

从旅游者角度看,要采取宣传、教育、奖励等措施,提高滨海体育旅游者健康文明的低碳环保观念,使旅游者普遍接受低碳滨海体育旅游理念。使“低碳滨海体育旅游观念”与“传统滨海体育旅游享乐”由传统的冲突性变为现代融合性。使滨海体育旅游在很多旅游者眼里,既是一种优越的休闲体验享受,随心所欲的、心安理得的消费和放松,同时又是一种减少污染浪费、要求环保、要求自律、要求低碳的生活方式。最终改变很多旅游者感觉低碳滨海体育旅游是一种压力,是一种束缚的错误理念。再有就是要通过政策、法律等文件,促使某些滨海体育旅游管理部门和传统滨海体育旅游产业经营者,改变想通过滨海体育旅游产业获得高速的体现“所谓政府政绩”的GDP增长的思想和不顾滨海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盲目片面追求经济高利润等急功近利的市场开发经营思想。使湛江市发展低碳滨海体育旅游的理念得到全社会广泛共识。

3.6培养滨海体育旅游产业链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随着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快速发展,对整个滨海体育旅游产业体系中懂得低碳经济的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长。整个滨海体育旅游产业链低碳经济的经营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的竞争集中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为此,要整合滨海体育旅游产业体系的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体育旅游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教育水平。建立和完善体育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培养滨海体育旅游产业体系中低碳经济的经营管理人才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陈瑜文,广东省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15).

[2]陈瑜文,试论湛江市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必要性[J].运动精品,(学术版),2013(12).

[3]石培华,冯凌,吴普.关于低碳旅游发展机制与旅游业節能减排工作体系的思考[EB/OL].http://www.ct-ri.com/shownews.asp?news_id=1325&page=3.

滨海体育旅游 篇4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休闲娱乐时间变得越来越多, 其中体育休闲娱乐逐步成为现代人们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时尚, 沿海徒步、自驾旅行、海岛及湿地探险等各种各样的沿海体育休闲娱乐活动逐步成为人们余暇时间的新宠。近年来, 作为发展沿海区域经济和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种集体育休闲和旅游娱乐为一体的滨海体育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滨海体育休闲旅游以其特有的娱乐活动多样性、休闲性、海上运动项目的刺激性以及活动的深度参与性等特征而深受广大旅游者的亲睐。在沿海发展战略的大背景环境下, 沿海地区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滩涂、湿地、海洋、文化、体育休闲等旅游资源优势, 架构我国东部沿海体育休闲旅游线就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

二、我国沿海战略发展历程

(一) 改革试点阶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 会议明确党的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联合作出决定, 为吸引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对沿海的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 同时决定将厦门、汕头、深圳、珠海四个港口城市设置为经济特区。《纽约时报》评论:中国大变革的钟声正轰然鸣响。

(二)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阶段

开放一线沿海城市, 是根据邓小平的创议而采取的对外开放的又一战略决策。开放沿海城市是指在沿海地区实行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港口城市, 在其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窗口, 也是我国经济特区功能的再一步延伸。1984年4月国务院首次批准对外开放沿海地区14个港口城市 (上海、广州、天津、大连、北海、秦皇岛、青岛、烟台、连云港、南通、温州、宁波、福州、湛江等) 。1985年2月, 又相继增开沿海的闽南三角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 1988年又将海南省改为经济特区。沿海城市对外开放进入全面布局阶段, 为我国经济发展与腾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沿海发展战略进入国家战略发展层面

我国沿海地区从南往北依次为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山东省、天津市、河北省和辽宁省。2008年至2011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了十二个沿海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为国家级发展战略, 我国第三次沿海发展战略正在全面实施, 发展沿海区域经济已进入全面布局阶段, 沿海开发战略和沿海城市的发展为沿海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国内外滨海体育休闲旅游研究现状分析

(一) 滨海旅游与滨海体育休闲旅游概念的界定

“滨海体育休闲旅游”是指“以海岸线、海岛及海洋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依托, 以体育为主要内容, 以休闲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2007~201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中将滨海旅游业定义为:“以海岸带、海岛及海洋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依托的旅游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海洋观光游览、休闲娱乐、 度假住宿、体育运动等活动。”滨海旅游已悄然与滨海休闲、滨海体育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而且, 从滨海旅游业的概念内涵与外延来看, 与滨海体育休闲旅游的概念是一致的, 为便于进行定量分析, 本研究采用滨海体育休闲旅游这一概念。

(二) 国外滨海体育休闲旅游研究主要观点

滨海体育休闲旅游在国外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国外主要研究观点包括:[2003]Hudson从战略层面分析了滨海体育休闲旅游的管理策略, 并对未来滨海体育休闲旅游发展模式, 提出了跨越式发展思路, 对我国发展滨海体育休闲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2005]Higham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式, 阐述了滨海体育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对未来经济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2007]Jennings认为:滨海体育休闲旅游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三) 国内滨海体育休闲旅游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 我国学者在借助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也对滨海体育休闲旅游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其研究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凌平以案例分析法评析了国际滨海运动休闲之城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 对打造和发展我国滨海体育休闲城市和滨海体育休闲旅游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2.[2004]林永革从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入手, 分析了中国旅游业的现状与未来我国滨海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 并提出大力开发我国滨海体育休闲旅游的对策与建议。3.[2004]董志文、[2005] 宋正海、[2007]李崇生、曹卫等等研究者分别从海洋文化与滨海体育休闲旅游的关系入手, 认为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而言的, 滨海体育休闲旅游必将成为海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我国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策略。4.[2010]曲进等对滨海体育休闲的特征和项目分类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阐述了滨海体育休闲旅游的项目特点。5.[2011]曹卫等在分析国内外滨海体育休闲的研究现状基础上, 对我国滨海体育休闲旅游的理论进行了积极地探讨, 并提出我国滨海体育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6.[2011]刘海清在分析我国滨海体育的发展现状和背景的情况下, 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对我国滨海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解读, 提出发展我国滨海体育要坚持 “全层化、本土化、专业化”等可持续发展模式。7.部分学者也对我国局部地区的沿海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例如[2009] 张海霞采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博鳌地区沿海体育休闲旅游人群进行调查, 分析了旅游客户的满意度;[2010]陈惠娜、 彭业仁等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滨海体育休闲旅游开发条件和影响滨海体育休闲旅游的因素进行了分析。[2011]曲进对我国滨海体育休闲市场化发展的社会经济价值和滨海体育休闲发展的优势和机遇、主要市场以及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等特征进行了分析, 对我国滨海体育休闲活动项目开展状况和客源市场特征进行调查分析, 提出了打造别具特色的滨海体育休闲产品体系。

近年来, 我国学者对沿海体育休闲旅游的理论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其主要观点归纳起来,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沿海体育休闲旅游的现状调查; (2) 沿海体育休闲旅游的市场化特征分析; (3) 海洋体育文化; (4) 沿海体育休闲旅游的对策与发展趋势; (5) 沿海体育休闲旅游的产业化发展; (6) 沿海体育休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7) 沿海体育休闲旅游的区域化建设。这些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发展沿海体育休闲旅游进行非常有益的探索, 并且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 对发展我国沿海体育休闲旅游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仔细分析这些研究成果, 从沿海发展战略层面来讲, 打造与构建沿海体育休闲旅游线的研究尚为空白, 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四、滨海体育休闲旅游在我国发展的态势分析

(一) 滨海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3年5月, 我国政府为促进海洋经济综合发展, 由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等单位组织牵头制定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为发展海洋经济而出台的具有宏观指导性的文件。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 我国不断推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渐突出。总体来看, 除2003年受非典因素的影响, 2008年受南方风雨、金融危机的影响冲击外, 海洋经济总产值从2003年突破10000亿元后, 至2011年为44570亿元, 总值增加四倍;同时我国滨海体育休闲旅游业也突破发展的瓶颈, 从2003年的2511亿元, 到2011年已达14886亿元, 产值增加近5倍, 滨海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总体超越海洋产业总产值的发展增速, 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滨海体育休闲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海洋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 我国滨海体育休闲旅游发展呈点块状分布特征

纵观我国沿海体育休闲旅游发展态势, 我国滨海体育休闲旅游呈明显的点块状发展特征。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滨海体育休闲旅游发展较快, 呈明显的区域块状分布。其中长三角洲地区的上海体育休闲旅游在整个沿海体育休闲旅游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例如以2009年国家海洋网公布的信息显示, 上海滨海体育休闲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滨海体育休闲旅游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24%, 位居全国第一。另据2014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 海南全年滨海体育休闲旅游业总收入506.5亿元, 增长13.2%, 增加值完成258.1亿元, 增长9.1%, 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

(三) 我国沿海体育休闲旅游有待进一步科学规划

近年来, 我国滨海体育休闲旅游经济虽然获得长足的发展, 但从滨海体育休闲旅游行业整体来看, 我国滨海体育休闲旅游还缺乏国家层面的科学布局与整体规划, 目前各地区的滨海体育休闲旅游还是以自然景观的旅游观光为主, 体育休闲旅游项目设施不完备, 体育旅游项目游客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来讲, 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沿海的生态旅游示范区、休闲旅游度假区、体育休闲活动区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尤其我国东部沿海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优势, 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沿海体育休闲旅游带是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

五、结论

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研究 篇5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技术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国民收入日益增加,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休闲度假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随着人们对滨海旅游的认识逐步深入,出现了一大批海滨旅游城市,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为了研究威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休闲度假旅游以及海滨休闲度假旅游的相关概念,继而对威海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以此了解其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机会、威胁及优劣势,据此进行了威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形象定位,最后针对形象定位提出产品开发策略和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滨海休闲度假;SWOT分析;产品开发

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重视精神方面的愉悦和享受,休闲度假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作为旅游业的新起之秀已成为大众旅游的首选旅游目的地。因此在此背景下对于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我国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历史较短,国内机构、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目前国内对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很少从区域特别是地级市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从地市级的角度研究休闲度假旅游,以海滨城市威海为研究对象,对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理论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具有指导作用。

一、相关概念

(一)休闲度假旅游

度假与休闲密不可分。休闲是指人在相对自由的时间里,在平和的、愉悦的精神状态下一种放松自我的活动,休闲旅游是人们以休闲为目的,以特定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以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惯常居住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间的观光旅游、文化体验、娱乐消遣、休闲度假等活动的统称。度假旅游是指人们利用假日外出旅游,进行以度假为主要目的,实现放逸身心、康体健身和满足精神需求的一种休闲旅游活方式。从二者之间的概念看两者相互交融,密切联系,因此被统称为“休闲度假旅游”。

(二)滨海休闲度假旅游

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是指依托滨海游憩系统开展的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具有形式丰富多样、集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的鲜明特色。我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海岸线绵长,岛屿众多,具有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独特资源优势。

二、威海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及交通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前提和基础。威海的地理位置是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游的天然优势。威海地处山东半岛东部,位于东经121°11′至121°42′北纬36°41′至37°35′之间,东、北、南三面濒临黄海,与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接壤,现辖文登、荣成、乳山和环翠区。

威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相对较便捷的交通条件,作为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城市,威海三面环海,海运交通便利,威海港现有开往大连的国内班轮和通往韩国仁川的国际班轮。西与烟台接壤,陆路交通发达,现有烟威高速公路、青威高速公路、荣乌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等多条高速公路以及通往济南、北京、汉口、菏泽、烟台、枣庄、济南、滕州、即墨、上海虹桥等地的旅客列车。威海大水泊机场有通往多个城市和地区的航班。

威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优势,为威海发展成为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撑。

2.资源优势。威海各类旅游资源丰富,名山大川、奇峰异石、泉水湖泊、海岸风光等自然景观千姿百态,尤其是具有疗养作用的温泉资源对于开展休闲度假旅游来说非常有利。各类人文旅游资源底蕴深厚,被誉为“海上诸山之祖”的昆嵛山遍布文物古迹,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迄今仍留有道教真人墨迹,是人们感受道教文化的圣地,甲午海战遗址刘公岛是人们感受历史文化的首选之地,同时威海还是著名的龙乡(神话传说李龙爷的故乡),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此外,作为海滨城市,威海的海鲜海味和渔家风情独具特色。

海滨城市历来是人们夏季避暑度假的首选之地,而秋冬季随着温度的下降海滨城市基本属于旅游淡季,但威海由于拥有温泉这一资源,很好的克服了旅游淡旺季的劣势,这是与其他海滨城市相比最突出的优势。此外渔家人民质朴的情怀,使得威海的渔家风情也成为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一大亮点。

3.环境和气候优势。威海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海岸线绵长,有众多的海港和岛屿,素有“花园城市”之称,威海春温秋爽,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最适宜游客休闲度假。其次由于威海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没有大型工厂无重工业的污染,1000公里海域的海水未受到江河的污染,海水清澈见底,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海水最清洁,城市最干净的地方之一,率先获得联合国人居奖,被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优美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是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绝对优势。

(二)劣势分析

1.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管理粗疏。威海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且由于资金的限制威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旅游景区景点中也很少运用高科技的手段,景点一直沿用原来的发展模式,科技含量低,缺乏创新。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旅游高素质的服务和规划人员,导致度假区旺季超载运行,淡季疏于管理和维护,造成资源的浪费。

2.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缺乏特色产品。目前威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尚处于较低的开发水平,缺乏文化的发掘,尚未融入当地的文化特色,导致旅游地产项目与当地文化的契合度较低,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也明显不足,缺乏相应的保护意识和政策规范。尽管威海历史悠久,历史遗迹遗址众多如甲午海战遗址、昆嵛山道家发源地、成山头秦始皇登临遗迹等,但目前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导致不少优秀的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对于已开发的资源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也没有形成特色产品,缺乏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区分度。

3.缺乏大型的知名度假区。威海尚缺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度假集团公司和知名的旅游度假区。目前威海仅有天沐温泉度假村和汤泊温泉度假村两处较为高端的温泉度假区,其他温泉度假区大多是停留在传统的温泉洗浴层次,规模比较小,客源大多数是周围居民,还有少数的温泉洗浴中心虽建有游泳池,桑拿等设备设施,但服务和设施档次较低,难以满足高端市场休闲度假的需求。而且威海缺乏其他类型的旅游度假区,导致度假产品单一。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威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

(三)机会分析

1.政策支持。为加快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威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威海政府大力支持威海旅游的发展,正式出台了威政发[2013]8号《威海市国民休闲发展纲要(2012-2016)》提出完善公共休闲设施,积极打造城市休闲品牌,重点开发海洋、温泉、文化等十大休闲产品,力争到2016年全市旅游业态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从观光游向观光度假游和休闲体验游并重转变,切实提升“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品牌内涵和综合吸弓I力,打造主客共享的滨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吲。这_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得威海休闲度假旅游宏观市场条件更加成熟,对威海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人们休闲观念的转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升级,人们休闲观念开始转变,越来越注重精神层次的享受,人们对休闲度假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我国政府对国民休假政策的不断改革,带薪休假制度的推广使得人们获得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这一系列变化为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创造了机会。

(四)威胁分析

1.中低纬度国家的挑战。世界上中低纬度的滨海城市多为著名休闲旅游胜地,如地中海最大的城市巴塞罗那、地中海最发达的度假中心马洛卡岛等地以及中国周边低纬度的巴厘岛、塞班、芭堤亚等滨海休闲度假目的地,这些地区对于国内外游客来说是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因此威海想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2.周边城市的竞争。威海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竞争者众多,不仅有来自中低纬度国家的挑战,更有来自周边城市的威胁。周边城市青岛和烟台与威海同处胶东半岛,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威海基本相似且同为海滨城市,是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目的地。(如表1)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中,威海无论在入境还是国内市场上份额远不如其他两市,处于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周边城市青岛和烟台是威海发展滨海休闲旅游最大的威胁。因此威海必须利用自己的温泉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克服其劣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相对优势。

三、威海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产品开发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威海虽然没有名山大川,却山清水秀;没有攒动的人群,却正好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本人认为威海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可以依靠温泉、碧海蓝天以及渔家风情三大优势,整合温泉、渔家风情和碧海蓝天三大资源,突出温泉旅游,形成山、水、泉、情一体化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将威海休闲度假旅游形象定位为:感受仙泉圣地,拥抱碧海蓝天,体验渔家风情。并针对威海的形象定位,开发温泉休闲度假产品和渔家风情旅游产品。

(一)威海温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针对目前威海温泉开发利用不足、低端温泉洗浴产品众多、高端温泉度假产品缺乏的现状,威海应重点开发高端温泉度假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身心的健康,因此温泉度假产品应重点突出其放松身心,促进健康这一特点,同时结合威海碧海蓝天的形象,开发温泉组合旅游产品。

1.开发集保健、美容、医疗于一身的康体温泉产品。温泉富含钾、钠、钙等20多种微量元素,能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对神经、消化、运动和心血管等系统病患及皮肤病疗效明显,能起到舒筋活血、强身健体、润肤养颜、安神定惊、抵抗衰老等保健作用。因此可以开发专供游客医疗保健的温泉产品,建设相应的温泉度假区,引进先进的技术设施和专业的服务人员,为需要的游客提供专门的医疗保健服务。

2.开发以运动、娱乐为一体的温泉产品。结合海滨活动项目,开展如冲浪等水上运动项目,建设水上娱乐设施和体育运动设施,开展各项体育运动,增加运动量以此来促进游客泡浴的需求。将温泉与海滨相结合,一冷一热给游客全新的体验,满足追新猎奇型游客的需求,还可以将高尔夫与温泉结合,开发高档温泉产品。

3.开发与文化相结合的温泉产品。威海是道教发源地,可以结合道教文化开发温泉产品,道教讲求养生与清净因此建设有道教特色的温泉度假村,将五行文化融入其中。在度假村中营造一种清静无为的氛围,各个浴池可以采用八卦图案迎合道教文化氛围,其中的服务项目和产品也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特点,金代表高贵,木代表自然,水代表清新,火代表热情,木代表淳朴,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二)威海渔家风情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目前威海的渔家乐大多是位于海滨,与其他海滨城市的渔家乐差异性不大,且知名度不高,很难形成特色。但由于《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威海的渔家乐越来越受到青睐,特别是拍摄地鸡鸣岛更是人气爆红,因此应该借此机会开发海岛渔家乐产品。威海岛屿众多,在发展海岛渔家乐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威海知名的海岛有市区的刘公岛、日岛、双岛、小石岛,乳山南黄岛、小青岛,荣成鸡鸣岛、苏山岛、海驴岛等。因此可以对威海这些知名岛屿进行开发,推出独具特色的威海海岛渔家乐,不仅要有传统的赶海拾贝、垂钓、乘船出海、品尝海鲜等项目,还应利用海岛天然的悬崖峭壁开发岩石攀爬的项目。白天出海捕鱼,垂钓,晚上可以带上露营的帐篷,吹着海风,望着星空,品尝着自己亲手捕捉的海鲜,更好地体验威海的渔家风情。

四、威海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对策

(一)加强政府主导,促进产业发展

1.政府组织领导,完善产业规划。威海休闲度假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和科学规划,导致目前威海的休闲度假旅游尚未形成规模。政府应强化组织领导,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根据市场发展,制定产业规划和总体发展战略,明确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方向。其次,根据总体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目标的推进。此外,在完善产业规划的同时注重各地的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为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资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为促进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威海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首先,应充分利用中韩自贸区这一平台,以开放的心态和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和大型旅游企业,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旅游建设资金投入。此外,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为当地旅游企业的用地和贷款创造便利的条件。

3.加强区域协作,完善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威海在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应寻求合作。在外部合作方面,打破地区壁垒,与青岛、烟台等城市形成联动关系,整合优势资源,形成胶东半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在内部合作方面,整合各县市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旅游产品,联合进行市场促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进一步促进全域旅游的形成。

(二)培育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1.强调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项目品位。旅游业是一个文化性产业,在项目和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挖掘,目前威海的休闲度假产品在这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深度挖掘威海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当地的民俗和历史文化融入到项目开发中去,使项目和产品拥有灵魂,恰当合理地利用文化内涵来提升休闲度假项目的格局与品味。

2.突出滨海休闲度假产品特色,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威海依山傍海,海岸线绵长,沙滩岛屿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目前威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与其他海滨城市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因此在发展中应坚持以创新为手段,突出产品特色,打造旅游精品项目。明确自己的资源优势,借助独特的温泉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质朴的渔家风情,分区开发不同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将其打造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精品项目。

3.树立品牌形象,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如今人们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烈,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品牌形象,一个拥有自己品牌的城市人们对其忠诚度也会增加。威海目前给人们的印象只是环境优美,尚未形成休闲度假的品牌。因此,未来威海应紧紧围绕“感受仙泉圣地,拥抱碧海蓝天,体验渔家风情”的形象定位打造属于自己的休闲度假旅游品牌形象,形成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以此获得竞争优势。

(三)加强旅游人才建设,提高旅游科技含量

1.注重人才培育,提高服务质量。未来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旅游人才是发展地区旅游业不可多得的优势。首先,应加强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到来,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注重人才的培训和学习,通过定期培训更新专业知识,完善专业技能,提高服务意识。再次,要与专业的旅游院校合作进行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的结合保证专业的旅游和管理人才的供应。

2.推进“互联网+旅游”进程,提高旅游科技含量。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威海应抓住机遇,在引进和培养优秀旅游人才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加强相关旅游网站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预订系统和旅游自助服务系统,提升旅游度假区的科技含量。

(四)加强宣传营销,全力开拓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威海应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渠道营销”的策略,采取形象营销、新媒体营销、联合营销等一系列营销方法,全力开拓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1.形象营销。注重铸造良好品牌形象,积极举办旅游节、文化节、艺术节等,利用节会平台,扩大旅游影响力,通过组织开展旅游宣讲会、展示会、推介会和交易会等会展形式,提高知名度。此外,在车站、机场、码头放置旅游宣传折页、旅游地图册,在各个高速路口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推介威海休闲度假旅游品牌。

2.新媒体营销。借助传统的电视等平面媒体的宣传与注重与新媒体的结合,进行网络营销,利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加大营销力度。同时创新与网络运营商的合作方式,可以通过开展关注官方微信、微博赢取免费的威海休闲度假游等活动提高威海休闲度假旅游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3.联合营销。通过与旅行社、旅游专线、4s店、自驾游组织、户外俱乐部、拓展公司等合作,联合培育重点客源,进行联合营销。与同程网、携程网、去哪儿等知名旅游网站合作,利用其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此外还可以和周边城市联合,推出“胶东半岛旅游一票通”,借助其他城市的影响力进行宣传营销,扩大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五、结束语

滨海体育旅游 篇6

2009年7月1日,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与此同时, 辽宁滨海大道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于2009年全线开通, 依托沿海城镇和各类开发区, 构筑了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点线互为支撑和全面发展的空间格局, 承担了贯穿沿海六城市交通与经济的重要任务, 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

迄今为止, 滨海大道的使用中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因素, 如部分路段与沈大、丹大高速公路并行且路途绕远, 路基不够稳固和维护不及时导致部分路段坑洼不平、颠簸。此外, 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加强、沿途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但滨海大道具有贯通整个辽宁沿海经济带, 连通辽宁全部沿海旅游景点、港口与工业园区等优势。因此, 滨海大道完全有潜力承担起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加速融合的任务。

辽宁沿海城市经济联合体各市市长特派员于2013年9月8日至12日对滨海大道进行了全程实地考察, 并在与沿途城市相关部门进行深入交流的基础上提出调研建议:滨海旅游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沿海经济产业构成中占有重要比重。通过区域联动加快滨海大道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辽宁沿海经济带滨海大道的特点及发展优势, 应该以建设滨海休闲旅游带为切入点, 进行区域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创新金融、市场化运作, 以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沿海经济带的深度融合与东北腹地的互动式发展。

一、发展滨海休闲旅游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休闲旅游将成为人们放松身心、获取健康的重要途径。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2中国消费者旅游餐饮评议调查报告》显示, 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占据76.38%, 排名各项出游目的首位。辽宁沿海经济带滨海大道应该抓住休闲旅游发展的契机, 以自身资源为依托, 重点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业。从滨海大道沿线构成来看, 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座优美的海滨城市通过全国最长的滨海大道连接在一起, 共同签署了《丹东宣言》, 承诺联合开发滨海大道沿线旅游资源, 打造无障碍旅游带, 同时还连接了6座城市的25个港口、228个工业园区和133个旅游景点, 拥有海滨浴场、山地、海岛、湿地、温泉、民俗文化等多种旅游资源, 适合打造各类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同时, 利用辽宁地处北方, 并与朝鲜接壤的优势, 还可发展滑雪、边境游等专项旅游产品。这里具有良好的发展滨海休闲旅游的基础。

二、发展滨海休闲旅游的现存问题

滨海大道虽然拥有如此众多的旅游资源, 但依然存在着城市间旅游发展水平的差异、资源利用不充分、旅游产品同构陈旧等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方性障碍。

受限于我国行政区划下的体制束缚, 辽宁滨海大道旅游景观带六城市各自为政。各城市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 互相争夺资金、项目和市场, 人为分割市场, 导致合作进程减缓。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服务行业, 关系到多方面的利益, 涉及产业广, 部门多, 很难达到协调一致。各个城市结合本地制定一些自己的政策或行业标准, 而这些政策却与区域旅游合作相背离, 影响区域旅游合作的效果。

2. 同构性障碍。

辽宁滨海大道旅游景观带存在着以观光型为主, 品种单一, 缺乏个性, 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各个城市建立起自己的相对封闭的旅游产业结构体系, 往往造成重复投资, 产品同构性大等问题。

3. 整体形象塑造障碍。

在滨海大道开通之前, 辽宁沿海六城市已是辽宁的重要旅游城市, 均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高等级的滨海旅游产品。但这些旅游资源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整体旅游产品, 也没有在国内外游客心目中树立一个形象与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比如, 兴城古城, 绥中九门口水上长城, 盘锦红海滩, 大连金石滩, 丹东鸭绿江断桥等在国内外游客的心目中都具有一定的地位, 是游客较为喜爱的旅游胜地。但是, 他们在游客脑海里显现的时候, 多以单独的个体形象出现, 相互之间没有关联。并不像华东五市等旅游产品那样, 是一个整体的旅游形象。缺乏统一的区域旅游规划, 造成了整体旅游形象模糊, 给市场推广带来一定障碍。

4. 服务设施布局有待完善。

目前, 滨海公路的加油站主要分布在各城市乡镇以及工业园区附近, 其他路段则缺少加油站和服务区。沿线景区附近, 正规停车场也较少, 非正规停车场则较多, 导致公路两侧占道停车, 既不安全, 也影响通行效率。同时部分路段的通行情况不佳, 特别是在穿越工业园区或市镇时, 往往由于开发建设及商贾聚集而导致出现“市场路”等路段, 车辆行进困难。而且滨海大道的一些路段缺乏必要的指示牌, 易使司机偏离滨海大道主路。

5. 个别路段卫生状况需要加强。

滨海公路两侧个别地点存在废弃渔船、海鲜加工点等, 不仅污染视觉, 且污染空气, 影响游客的观光心情。

三、发展滨海休闲旅游的主要举措

滨海大道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全可以支撑滨海休闲旅游带的发展, 极为适合度假式、候鸟养老式、自驾式、体育运动式休闲等旅游项目的开发。而滨海休闲旅游带的发展, 在吸引东北乃至全国客流汇聚的同时, 也必将促进滨海大道周边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极大提升该地区的土地价值。同时, 随着沿岸港口的建设和中心城市如大连、丹东、营口等地的金融市场、商品市场、人才市场的不断发展, 还将形成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融合式的发展格局。

1. 进行科学的规划, 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滨海和海岛地区都是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 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其会产生负面影响, 影响滨海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之前要对资源进行合理评估, 开发过程中, 对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要区别对待,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在旅游区新项目的建设上要严格审批, 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工程。

2. 明确滨海大道与其他公路的功能分工。

滨海大道位于辽宁省沿海六城市的近海区域, 与蜿蜒的海岸线同向而行, 因此它是海岸带上的主要交通干道。但由于滨海大道的部分路段与沈大高速公路和丹大高速公路并行,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可以将滨海大道与高速公路分别定位, 将高速公路定位为辽宁省“物流”与“商务客流”的主干道, 加之其他公路的辅助作用, 形成“物流”与“商务客流”运输的“网状”格局。将滨海大道定位为“旅游客流”运输主干道, 结合目前的哈大高铁建设, 在未来有望形成辽宁省乃至全东北旅游客流干道的弓箭型布局。

3. 对沿海工业区与风景点进行统一规划。

按照“突出重点、集聚发展、功能互补、互为支撑”的原则, 尽快制订《辽宁沿海滨海休闲旅游带发展规划》。规划要体现“一核、两翼、多节点”的总体布局, 即以大连为核心, 以渤海轴线 (营口、锦州、盘锦、葫芦岛等) 和黄海轴线 (庄河、丹东等) 为两翼, 围绕滨海大道两侧规划若干个滨海休闲旅游项目, 例如将黄海轴线上的长山群岛规划建设成国家级滨海休闲旅游区。对已经形成规模的休闲旅游项目, 要打造特色, 创造品牌。同时, 要防止雷同、重复建设的情况发生。

4. 对滨海大道两侧统筹开发, 尽快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滨海休闲旅游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它给沿海地区和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因此, 要按照国际标准提升滨海大道两侧的建设水平, 发挥海岸线优势彰显发展特色, 通过海岸线的深度开发, 迅速形成集帆船、游艇、潜水、垂钓、温泉、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形态, 使之成为沿海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滨海休闲旅游产业开发要符合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即要以组团式布局的方式进行开发建设, 尽显特色。不能盲目开发, 重复建设。

5. 扬长避短, 分工开发。

建设互补的滨海休闲旅游产品群, 以充分发挥滨海大道旅游资源优势。在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利用上, 可以立足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 进行线路设计, 并按照不同季节为游客提供精品旅游产品组合。进一步加强宣传滨海大道所连接的各城市的特色旅游形象:大连——北方明珠, 浪漫之都;锦州——锦绣之州, 神奇之旅;盘锦——湿地之都, 生态盘锦;丹东——鸭绿江畔, 美丽丹东;营口——百年商埠, 河海之滨, 敬母圣地;葫芦岛——葫芦宝岛, 幸福海洋。以特色带动整个滨海大道滨海休闲旅游带的整体形象。

6. 按照市场经济内在逻辑实现沿海城市经济转型。

以发展海洋经济为目标, 调整沿海城市经济发展方式, 应该沿着三条路线进行:一是提高滨海休闲旅游产品的技术含量, 从过去的单纯观光游览向深度休闲旅游度假转移。如游艇运动、沙滩排球等旅游产品的开发。二是结合滨海大道建设, 进一步发展旅游地产和支撑滨海休闲旅游发展的新型制造业, 如渔具、导航系统等相关制造业的发展。三是从滨海观光向虚拟经济提升, 包括会展、赛事、旅游交易所等。

7. 多种融资方式拓宽滨海大道。

随着滨海大道两侧休闲旅游度假新城、产业园区和产业项目的布局和成熟, 目前的滨海大道状况难以完全适应滨海休闲旅游带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 拓宽滨海大道的工作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建议采用多种融资方式, 在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的前提下, 对滨海大道周边进行开发建设。滨海大道拓宽, 至少按照双向六排道的标准进行, 或者达到国道的标准, 才能使之成为沿海滨海休闲旅游带最主要的自驾游和交通运输线。同时, 对公路两侧进行统一清理, 将污染点、垃圾堆改建成停车场、服务区等, 形成滨海大道车流高速、安全与景观、休闲的和谐统一。

8. 搭建旅游信息、服务共享平台。

湛江滨海休闲旅游发展问题探析 篇7

一、湛江发展滨海休闲旅游的条件

(一)地理环境优越

湛江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祖国大陆最南端,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大特区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西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东北与本省茂名市接壤,海岸线长达1556公里,占广东省海岸线的46%。湛江也是粤西和北部湾经济圈的经济中心,大西南出海通道的物流中心,是1984年全国首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在亚太经济圈中处于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

(二)滨海旅游资源丰富

湛江由一个半岛,30多个海岛组成,被湛江湾和雷州湾两个蓝色海湾环抱,湛江湾南有东海岛、硇洲岛、南屏岛,中有特呈岛和东山头岛,东有南三岛,构成“一湾多岸”的海湾格局,是一座“海在城中、城在海中、城中有岛、岛立城中”生态海湾型海滨城市。

湛江海岸线宽长曲折,既有平静如镜的港湾,又有浩瀚的大海,岛屿众多,林带、沙滩、岩石连绵。深海水质清澈,水下风光奇特,适于发展潜水旅游;近海海水湛蓝,水流暖温,适于开辟海上浴场;而且生物资源丰富,盛产对虾、龙虾、膏蟹、鲍鱼、珍珠贝、石斑鱼、海蜇、海参、蚝等,既有迷人的风光,又是美食的好地方。

(三)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拥有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043公里的海岸线、140多个大小岛屿和49万公顷浅海滩涂的湛江,依海而建,因海而兴,做足“海”的文章是其加快发展的必然选项。近年来,湛江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全市五大支柱性产业之一重点培育发展,加快建设以南三岛国家级滨海旅游示范区为引领的滨海旅游业,使之成为中国南方冬休度假基地、广东滨海旅游产业的代表作。2014年,湛江更明确提出创建省滨海旅游示范市,全力打造大金沙湾旅游圈、广州湾旅游圈、南三岛特呈岛旅游圈、吉兆湾旅游圈和大湖光岩旅游圈等五大旅游圈,着力打响“黄金海岸、热带绿都、天南古邑、魅力港城”的旅游品牌。

二、湛江市滨海休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滨海旅游资源可替代性强

休闲旅游的开发要以良好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湛江的休闲旅游资源主要是沙滩、海滨等,与周边知名度较高的海南、北海等度假地资源雷同,特色不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开拓高质量的旅游度假市场存在很大的困难。

(二)配套设施不完善

休闲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最为显著的在于:其他形式的旅游多为一次性,而休闲旅游是周而复始的,因此要实现休闲旅游要得到长足发展,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就十分重要。而湛江的休闲旅游处于初级阶段,度假设施和条件难以满足不同度假者多样性需求。

(三)滨海休闲旅游形象不突出

旅游形象是市场促销的关键,一个准确鲜明的富有感染力的旅游形象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湛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树立自己的旅游主题形象,但是由于未能把握湛江城市的根本特色与市场需求,走了许多弯路。与世界和国内知名滨海旅游地相比,湛江知名度不高,旅游形象不明确。

三、湛江滨海休闲旅游发展对策

(一)利用滨海资源优势,重点开发滨海生态休闲旅游

由于湛江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周围被海南岛、北海、茂名、阳江等滨海旅游城市包围,所以在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和改进的过程中需要把重点放在适应湛江市发展的滨海生态休闲旅游,特别是对于度假村的整合。在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例如东海岛、特呈岛等旅游景区。对于人们喜爱的景点可继续加大开发,将霞山观海长廊、特呈岛、南三岛可组合成旅游圈,大量围绕碧水蓝天、红树林等特殊旅游资源来做文章;将金沙湾整合轮渡到中澳友谊花园作为一个旅游圈。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滨海度假等旅游活动。

(二)开发适销对路的滨海休闲旅游产品

湛江滨海旅游资源丰富,但也出行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有的景区无论是否节假日都是爆满饱和,有的景区确实无人问津,这样情况的出现说明小部分景区在开发时并未针对其受众调查,发现受众的需求从而着手开发。对于那些无人问津的旅游景区,是对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是对人力物力的一种糟蹋。政府需要不断进行市场调查,深层次分析适合湛江市不同地域的居民所需要的旅游产品,因人制宜,达到旅游资源的最高利用率。此外,还要不断了解需求,发现新型的旅游产品,随着居民消费理念和品位的不断变化,在旅游产品的内容方面也应创新,使之形式多样。比如突出休闲旅游的文化性,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在旅游产品中要注重文化品位的塑造,特色文化氛围的培育,使人们在旅游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高尚有益的休闲消费,而且可以获得高雅的特种艺术享受、文化熏陶。再创造相关文化休闲旅游产品时应注重把湛江文化、雷州文化的内涵突出出来。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辽宁省滨海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篇8

1 辽宁省滨海旅游发展概况

1.1 交通区位条件

辽宁省六个滨海城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前沿, 是环渤海经济区的中心和东北亚经济区的关键, 与周边邻近国家和各省份交流与合作都十分频繁。近年来, 辽宁滨海地区的交通设施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已经建成了东北地区最密集、最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首先, 公路方面, 滨海大道全线开通, 是我国目前最长的沿海公路, 总投资130多亿元, 全长1443公里。其次, 铁路方面, 滨海地区铁路西部有沈山线、中部有沟海线, 南部有长大线, 东部有沈丹线;最后, 滨海地区港口密集, 有25个, 其中大连港和营口港为国家级港口;航空运输发展迅速, 有机场3个: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锦州小岭子机场、丹东浪头机场。交通的便捷使得城际距离正变短或消失, 交通条件的改善催生滨海旅游市场的成熟。

1.2 旅游资源条件

辽宁省濒临黄海、渤海, 位于我国滨海地区的最北部, 海岸线长达2000公里左右, 东起鸭绿江口, 西至绥中。辽宁滨海城市包括大连、丹东、营口、锦州、葫芦岛和盘锦六个城市, 由10个县级市、7个县、1个自治县、21个市辖区、247个镇、90个乡、40个民族乡和242个街道组成。2009年, 滨海大道的开通, 把原本零散的景点景区串联起来, 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辽宁滨海旅游带。辽宁滨海大道沿途拥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近140个旅游景点。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丰富, 海岸风光独特, 气候温和湿润, 适宜开展各种旅游活动。辽宁具有发展滨海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1.3 政策支持条件

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辽宁滨海旅游业发展政策或措施。从国家层面看, 2009年,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会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进一步加强滨海等旅游景区的建设, 加强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 这为我省滨海旅游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从省级政府看, 2012年, 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的决议。根据规划, 辽宁省海岸带将以海岸线为轴, 打造“一条轴带, 多个中心”的旅游空间布局, 形成滨海旅游走廊。从各级地方政府看, 2009年, 辽宁省六个滨海城市的旅游管理部门, 共同签署《辽宁滨海大道六城市旅游联合体丹东宣言》, 开始跨地区旅游合作。

2 辽宁省滨海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目前, 我国大多数滨海旅游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 景区产品开发不精、经营管理粗疏。从现有的六城市滨海旅游产品来看, 多以传统的海滨观光旅游为主, 缺乏特色, 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辽宁应制定总体规划, 确定开发目标、层次和内容, 进行产品差异化建设, 使各段海滨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体现出各段海滨的特色。对已开发利用的海滨要进行微观规划和深层次开发, 对未开发的海滨, 应注意补别人之所缺、补己之所短, 突出特色, 避免重复建设。

2.2 景区环境破坏严重

近年来我省滨海旅游发展迅速, 但是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缺少对滨海旅游资源的保护, 造成了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景区环境破坏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 开发性破坏, 在景区设施建设时没有注重对海水和植被的保护, 景区附近有毁林和河流污染的现象;第二, 经营性破坏, 一些旅游企业的不当经营给景区环境造成破坏, 如饭店日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等直接排放到海水中, 造成景区环境恶化;第三, 旅游性破坏, 很多游客环保意识较差, 随处乱丢垃圾, 造成景区环境破坏。

2.3 基础设施需要完善

辽宁省滨海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尚须加强, 除交通设施外, 其他的旅游服务设施都不配套, 条件比较简陋, 如旅游区内住宿条件相对单一, 缺乏层次和特色;餐饮设施不配套, 无地方特色;娱乐设施缺乏且档次低, 满足不了游客娱乐需求;这些旅游基础设施的不配套, 配置不合理, 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 降低了游客的旅游消费档次, 影响了游客的游览时间和满意度, 从而大大降低了滨海旅游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影响了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2.4 旅游宣传力度不足

最近几年, 辽宁省六滨海城市旅游宣传做的最好的是大连, 丹东的旅游产品宣传力度也渐渐加大, 但是, 其余城市的旅游产品宣传力度小, 方式单一, 宣传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如下:第一, 旅游企业营销意识不足, 资金投入少, 且企业间合作少, 促销形式多为自发和分散的行为, 营销手段多为区域内的平面媒体或道路广告。第二,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对宣传促销认识不高, 资金投入不够, 未充分发挥其在宣传促销中的领导作用, 从而使各旅游企业各自为阵, 单打独斗, 整体宣传促销的合力也就难以形成, 进而影响旅游目的地宣传效果。

3 辽宁省发展滨海旅游的对策

3.1 加大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

辽宁省滨海旅游产品多以观光旅游为主, 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当务之急, 辽宁省应优化滨海旅游产品结构, 改进一批老产品、设计一批新产品、规划一批未来产品, 使辽宁省旅游产品丰富多彩。产品创新改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 注重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旅游业只有通过文化的创新才能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产品。滨海旅游的开发应注重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海洋文化。第二, 开发特种旅游产品。目前国际市场上, 滨海旅游除了观光、休闲度假项目外, 特种旅游项目更是受到高端市场的追捧, 如邮轮旅游、远洋探险、海上高尔夫、海上垂钓、荒岛生存体验、海底潜游等, 辽宁省应开发一些特种旅游项目, 以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 提高国际竞争力。

3.2 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为了促进滨海旅游的更快更好地发展, 辽宁省应加大资金投入, 继续逐步完善酒店、餐饮、交通等旅游服务设施, 以满足游客需求, 提高景区接待水平。完善服务设施, 要把工作做“实”做“细”, 如滨海大道虽已经开通, 注意保证滨海大道通往各景区的道路可通道性;卫生间和垃圾桶, 要保证数量和便利性, 使其既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又不影响整体环境的美观;景区的旅游交通标识设置要清晰, 保证游人能不需人工引导, 便可顺利出入景区;合理设置景区的游客咨询中心、救助服务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的质量好坏、便利程度, 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满意度, 旅游企业应给予充分重视。

3.3 加大整合营销力度, 打造辽宁滨海滨旅游品牌形象

在全球化的今天, 旅游目的地营销已经进入整合营销和品牌化时代。辽宁省六滨海城市同处辽宁沿海经济带, 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 且地缘相近、民俗相融、人文相亲, 尤其是辽宁滨海大道的开通, 为六城市共同发展旅游事业奠定了基础。六个城市已经共同签署《辽宁滨海大道六城市旅游联合体丹东宣言》, 开始跨地区旅游合作。辽宁省政府应做好领导工作, 做好辽宁省滨海旅游的总体规划, 督促各城市进行产品差异化建设, 加强六地区间分工与合作, 形成优势互补, 将滨海旅游地建设成旅游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完善、管理科学高效的滨海观光度假旅游目的地。政府应加大营销投入, 以产品营销为重点, 整合营销资源, 创新营销方式,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和企业为主体、营销代理机构为补充的旅游营销体系, 打造辽宁省滨海旅游地品牌形象。

3.4 加大景区的环境保护力度

2014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 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辽宁省发展滨海旅游必须注重低碳环保的生态理念, 必须妥善处理好旅游产品开发、利用与环境的关系。首先, 从旅游企业角度看, 在有新的旅游项目开发之前, 必须制定科学的滨海旅游开发规划, 并将旅游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 尽可能减少因随意性和盲目性带来的破坏;其次, 从旅游者角度看, 应加大消费者教育力度, 运用宣传、教育等手段提高旅游者环保意识, 引导旅游者正确消费行为;最后, 从政府角度看, 应制定并实施旅游项目环境评价机制, 坚决制止破坏性建设项目上马, 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标准, 防止海洋环境遭到破坏, 以优化辽宁六滨海旅游城市的软硬环境, 提高辽宁省滨海旅游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网.辽宁沿海六市"抱团"打造滨海黄金旅游带[EB/OL]. (2009.10.27)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0/27/content_12339668.htm.

[2]王跃伟, 陈航.辽宁省滨海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海洋信息, 2010, (2) .

辽宁省滨海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篇9

(一) 休闲旅游的概念

休闲旅游, 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 以休闲为主要目的, 以旅游设施为条件, 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 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的旅游活动。

休闲旅游是在旅游地有了一定服务设施条件下而逐渐形成的, 是旅游得以丰富发展的产物, 在选择上偏重于回归自然, 同时对休养提出高要求。休闲旅游的形式主要包括度假村、休闲垂钓、公园游乐、依托著名景区的休闲旅游区和滨海娱乐场所。辽宁省具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 更适宜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业。

(二) 发展休闲旅游的意义

1. 经济效益

休闲旅游拓展了现代经济发展的范围, 使那些优美的自然景观, 历史、人文景观成了现代经济发展的资源。它不仅促进了一批新兴城市的发展, 而且也带动了旅游产品业的发展, 形成了同旅游业配套的食品工业、工艺品业等。另外, 休闲旅游起到拉动内需、促进当地以及全省甚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的作用。休闲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的显著一点为:其他旅游大多是一次性的, 而休闲旅游是周而复始的。因此, 休闲旅游的经济效益总是呈无限循环的态势。

2. 社会效益

休闲旅游业是一种积极的休闲活动, 它的推广和普及有助于在建设物质文明社会的同时, 积极建设精神文明社会。裨益每个社会成员在建造自己丰富的物质家园的同时, 营造健美的精神家园。它对于提高人的素质, 发扬人性善的一面, 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还应从人权的角度审视休闲旅游的功能。“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休闲乃是基本的人权, 由只讲一辈子辛勤劳作到既辛勤劳作也悠然休闲的价值观的转变, 本身便是保障人权、完善人权的表现。

3. 生态效益

只要遵循对旅游地进行保护和适度开发利用的原则, 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能够以关爱的心态去保护旅游地的清洁完整和地方特色, 旅游产业对环境的污染是各个行业中最轻微的。参加休闲旅游的人群往往是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那一部分, 因此休闲旅游者不仅注重自身对环境的保护, 还会带动其他人群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 总体上看发展休闲旅游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

二、辽宁省滨海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一) 资源优势分析

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海岸类型多样, 天然海水浴场众多。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和积极开发旅游资源, 不断增强滨海旅游建设, 发展全省滨海休闲旅游业。据统计, 2004年仅大连市重点建设的旅游项目就有54个, 全省六个沿海城市各项指标大幅攀升。随着旅游者对滨海休闲旅游倾向性的增加, 滨海旅游迅速发展。本文对辽宁省滨海城市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 如表1所示。

(二) 客源市场分析

1. 游客出游景观类型选择

随着经济发展, 节假日和双休日的增加, 人们更普遍地选择旅游来放松心情, 缓解工作压力。由于滨海旅游资源丰富, 拥有众多优良海水浴场, 是沙浴、阳光浴和海水浴的理想场所, 具有娱乐和健身功能, 而且可以避暑疗养, 是人们比较理想的去处。通过整理2005年旅游者抽样调查资料可得, 在选择出游景观类型上, 海滩休闲游占49%, 与1998年比较, 增长了26%, 历史文化游占32%, 民俗风情游占9%, 节庆活动游占6%, 对美食旅游和医疗保健的选择较少。如图1所示, 可知滨海休闲旅游发展前景颇好。

2. 游客对滨海旅游的态度分析

对于是否喜欢滨海旅游项目, 被调查者中喜欢滨海旅游的占48%, 非常喜欢的占27%, 占总调查人数的75%, 感觉一般的占22%, 不喜欢得只占3%, 说明滨海旅游有较好的客源市场, 潜在市场非常大。

据调查问卷显示, 在参加滨海旅游的时间选择上, 选择节假日和长假的旅游者各占34%, 选择双休日的旅游者占33%, 利用寒暑假旅游的旅游者占10%。

在参加滨海旅游预计逗留时间方面, 被调查者中预计逗留一天的占38%, 两天的占34%, 三天的以上占19%。

3. 客源市场的规模与收入

相关资料表明, 辽宁省滨海旅游的国际旅游市场主要入境游客分为两大部分:外国人和港澳台旅游者, 统计如表2。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国内旅游市场呈现繁荣景象, 国内游客也成为滨海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滨海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

滨海旅游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总收入占GDP相当大的比重, 从2000年的5.45%到2005年增加到9.15%, 滨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辽宁省客源市场规模和旅游收入的重要保障。辽宁省旅游业收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中, 滨海旅游业担负着重要的作用, 而滨海休闲旅游业又是滨海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对滨海休闲旅游业的研究十分必要, 如图2所示, 辽宁省旅游者接待量及旅游收入均呈逐年增加趋势, 其中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旅游者和旅游收入有所下降, 但到2004年回升且呈增加趋势。而且2004年旅游总收入为613.47亿元, 到2005年, 辽宁省旅游总收入已经达到733.14亿元。辽宁省滨海旅游发展前景很好。

(三) 旅游地接待能力分析

据旅游统计年鉴整理得表3, 是近六年来的沿海城市星级饭店基本情况和沿海地区旅行社单位数, 从表3可以看出, 1998年到2004年, 星级饭店数和旅行社数呈逐年增加趋势, 2004年, 辽宁省主要沿海城市拥有星级饭店数为337座, 而且平均出租率达到63.4%, 显示了滨海旅游酒店业的强劲实力。辽宁省滨海旅行社业规模也不断扩大, 2004年共有旅行社1 789家, 其中国际旅行社164家, 国内旅行社1 625家, 客观地说明旅游地的接待能力不断增强。

三、辽宁省滨海休闲旅游发展对策与思考

(一) 发挥滨海地域优势, 加强休闲旅游设施建设

辽宁省滨海地区海陆交通方便, 经济基础较好, 科技文化发达, 滨海文化又赋予城市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所以本省应该以具现代的旅游设施、优越的旅游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发展社会商务、会展等旅游。

1. 加强休闲旅游设施的建设

旅游个性化消费将是今后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单纯的观光旅游近两年逐步降温, 而以度假游、娱乐文化游等在内的休闲旅游迅速兴起, 代表着旅游发展的时尚。所以辽宁省滨海休闲旅游的基础设施需要体现滨海城市的内涵、品位和档次, 保留本真和特色, 并与国际接轨。

休闲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的显著一点为:其他旅游大多是一次性的, 而休闲旅游是周而复始的。因此, 要实现休闲旅游的经济效益总呈无限循环的态势, 休闲旅游娱乐设施的建设就十分重要, 在休闲娱乐设施建设中, 要注意创新娱乐项目, 并设计适合各个年龄段游客的需求, 提高吸引力, 全面提高辽宁省滨海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能力。

2. 改善服务设施

服务设施要体现人性化的设计、适合现代滨海城市旅游的发展趋势, 从而提高辽宁省滨海休闲旅游的品位, 这样必将带动国内外高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而这种高层次旅游消费将使本省滨海城市旅游产业升级, 给本省滨海旅游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 加大力度开发休闲旅游新产品

1. 丰富滨海旅游产品结构体系

丰富滨海旅游产品结构体系, 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更有利于市场的开拓和旅游淡旺季差距的缩小, 丰富滨海旅游产品, 首先要突出产品特色, 特色是滨海旅游出奇制胜的法宝。通过挖掘本地自然、人文的特色, 确立不同于其他的主题, 增强本地区的竞争优势。其次, 重温挖掘文化底蕴, 丰富滨海旅游产品的内涵, 形成独特的吸引力, 增加游客的体验感, 是减少季节性造成的危害的有效途径。第三, 优化滨海旅游产品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 从目的市场、档次等角度进行优化, 提高产品质量, 走品牌发展道路。最后提高滨海旅游产品科技含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是实现滨海旅游发展的手段, 利用科技可以促进产品创新, 使全省的滨海旅游走上“高科技、高品位、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2. 开发观光度假休养和节庆日类休闲旅游项目

从客源市场结构分析可以看出, 游客在选择出游景观类型上, 偏爱海滩休闲游, 游客中喜欢滨海旅游的占总调查人数的75%, 这说明滨海旅游有较好的客源市场基础, 市场潜力非常大。游客在出游目的上, 观光度假仍占主要份额, 反映出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应趋向于观光度假休养类。所以在发展滨海旅游、开发滨海旅游产品时可以挖掘和深化空间, 即把滨海文化和滨海生态融合一体, 满足滨海游客的多重需求。另外, 由于游客在出游时间的选择上偏向于节假日、长假和双休日, 旅游开发相关部门可利用节假日的机会安排滨海旅游的节庆项目, 让游客在出游时间里能领略到滨海节庆的内涵, 同时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旅游收入。

3. 发展海上休闲渔业旅游

休闲渔业作为滨海休闲旅游业的一种, 需要大力发展, 结合海洋保护区和海洋禁渔区建设, 引导渔民实施海洋鱼类资源保护和增殖战略, 依靠多年来掌握的渔具、渔法及渔业习俗, 吸引游客开展海上垂钓、海鲜品尝、渔村观光等多种休闲渔业旅游活动。通过渔村度假地、民俗村、渔俗博物馆等多种基础设施建设, 吸引大量游客, 从而促进滨海休闲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 加强旅游地接待能力

随着旅游者的不断增加, 旅游地接待能力应该随之加强, 首先, 要重点培训旅游服务业相关人才, 增加旅游从业人数, 提高旅游地服务质量。其次, 要提高旅游接待设施建设, 尤其是在旅游黄金周期间, 政府和旅游企业部门要提前预测并协调好, 有效利用已有接待设施, 做好接待工作。最后, 要重视旅游旺季旅游城市交通承载量的改善, 全面提高旅游地接待能力。

摘要:辽宁省旅游业是辽宁省的支柱产业, 其中滨海休闲旅游业是辽宁省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首先论述了发展休闲旅游的意义, 其次对辽宁省滨海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定量分析, 主要从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市场、旅游地接待能力三方面分析, 得出辽宁省滨海休闲旅游业正稳步快速发展, 各项指标均呈增加趋势, 最后提出关于辽宁省滨海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以推动滨海休闲旅游业的健康持续高速发展。

关键词:辽宁省,滨海地区,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孙英兰.休闲旅游业——一门方兴未艾的产业[J].瞭望, 1996, 12 (5)

[2]唐继刚.我国旅游度假区的开发现状、问题及发展构想——以苏南地区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2002.05-01

[3]许宗元.论休闲旅游[N].中国旅游报, 2003-12-12

[4]李悦铮.沿海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分析和产业布局——以辽宁省为例[M].地质出版社, 2002

[5]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5-2005年

滨海体育旅游 篇10

1 滨海旅游垂钓渔业概念

滨海旅游垂钓渔业是指利用海洋渔业资源、渔具渔法、渔业设施及渔民生产方式等元素,使民众利用休闲时间体验渔业活动达到休闲娱乐目的,同时提高渔民收入、丰富渔业内涵的一种新型经济产业。可以说,垂钓渔业是渔业第一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同时也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渔业发展形式单一,人们单纯追逐经济效益增长,忽略自然环境承受能力,过度开发近岸渔业资源,导致渔业资源日益衰退。国家规定休渔减船转产,渔民收入水平下降,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发展滨海旅游垂钓渔业已正当时机。

2 我国滨海旅游垂钓渔业发展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后,对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需求日益增加,将传统渔业与休闲娱乐活动相结合的垂钓渔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滨海旅游垂钓渔业是整个滨海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休闲渔业产业一项重要的存在形式和内容。垂钓渔业在拓宽渔业发展空间,开辟渔业新增长领域,增加渔区就业岗位和渔民收入的同时,又可加快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壮大渔业经济实力,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我国的滨海旅游垂钓渔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管理规制滞后

近年来,垂钓渔业呈现民间积极,管理层面信心不足、管理相对滞后的被动状态。大部分地区旅游及渔业主管部门对垂钓渔业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没有明确的职能管理或审批处室。尤其法规建设方面明显滞后、甚至缺失。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一部规范垂钓渔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及办法。

2.2 统一规划缺乏

当前,垂钓渔业大多为群众自发,存在盲目性、低水平,缺乏顶层设计和规划指导。有的只顾个人利益,恶意开发,不注重环境保护,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了渔业资源。有的甚至相互打压,无序竞争,无形内耗,限制了正常发展,难以形成大产业、大结构、大市场。

2.3 政策资金薄弱

垂钓渔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垂钓渔业的投入主要来自社会民众的自我投入,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安全管理各项保障措施不尽完善,导致产业发展隐患较多。对垂钓渔业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发展、金融等部门尚未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也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专项措施。

2.4 科技支撑不力

渔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

技术推广等单位及部门尚未将垂钓渔业的产业发展政策与思路提上日程,多个层面都缺乏技术支撑和相应技术指导。作为新型产业有许多未知领域如休闲垂钓船设计与建造工艺、海洋钓场、钓点建设等都需要进一步去研究、探索,形成集成性理论,指导工作实践。

3 发展滨海旅游垂钓渔业的对策

3.1 严格行业准入制度

渔业属于直接利用自然资源性产业,不可无限开发,必须建立准入制度,规范从业行为,有条件、有限度发展。要建立以确权水域为基础的准入制度,凡开展休闲垂钓渔业的经营主体必须拥有一定规模的确权海域。没有确权海域的个体从事休闲垂钓渔业活动的需选择有确权海域的公司,采取公司+渔户的形式开展经营。利用公共海域资源开展休闲垂钓渔业的应获得渔政部门的许可。休闲垂钓渔业经营公司注册资金、游钓渔船数量和公司+渔户组合数应达到一定规模。游钓渔船登记、建造必须经渔港监督和渔船检验部门批准及渔船规范检验要求。针对游钓品种、时间、海域,游钓的数量、规格,游钓使用的渔具等要严格制定出相关规定,严禁破坏资源行为。

3.2 解决政策资金短板

发展垂钓渔业,需要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应在政府的扶持下,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多元化投资格局。要争取财政投入,在产业发展之初,应给予必要的投入。如在渔村、渔区建立鼓励垂钓渔业发展的专项基金、补助资金等。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基础性、公益性设施等建设和投资数额较大的项目,如人工渔场改造、人工鱼礁投放等,促进垂钓渔业快速发展,造福地方民众百姓。另外,政府也可通过实行渔业税费调整和减轻渔民负担等政策,间接帮助解决发展垂钓渔业资金短缺问题。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和规范垂钓渔业产业的融资环境,搞好垂钓渔业互助保险,必要时可予以担保,加强信贷支持力度。协调好税务、工商、旅游、渔业、海事、边防等各方面的关系,在用海、用地、税收、项目审批和管理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并积极申报省和国家级垂钓渔业示范基地,争取政策支持。

3.3 协调理顺管理瓶颈

旅游垂钓渔业属新型产业,在行业内和行业外都有一些需要明确和理顺的问题。垂钓渔业与旅游业存在产业和管理上的交叉,需要协调界定。明确旅游垂钓渔业的概念和产业界限,明确行使垂钓渔业管理的审批部门、管理部门,并制定出总体规划和措施。要解决好船只管理交叉问题,普通船舶、游艇未涉渔垂钓的海上休闲旅游活动由海事部门或旅游部门协调管理。涉渔垂钓的,应由渔业主管部门审批、管理。渔业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旅游垂钓船只的管理职责,并将其作为一种新型渔船业体,与传统渔船区别对待,规范、简化审批手续,促进行业发展。

3.4 加强行业规范管理

要抓住当前建设现代渔业的有利时机,研究制定行业及产业管理制度或初步方案,作为政府规章或部门规范性文件发布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鼓励涉渔龙头企业大胆经营休闲产业,积极推广“公司+渔户”的经营模式,对现有利用生产渔船开展旅游垂钓的渔户要积极引导,规范操作,纳入休闲垂钓渔业正常管理轨道。要加大海上执法力度,加强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强化全社会旅游垂钓渔业法制观念和资源保护意识,严厉打击各种违规休闲垂钓渔业活动,特别是对偷捕、电鱼、毒鱼、炸鱼、污染水域等严重破坏资源的行为要予以严惩,遏制各种不法行为。

(收稿日期:2015-11-20;修回日期:2015-12-01)

上一篇:海洋污染治理下一篇:产后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