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风景区水生态

2024-05-14

水利风景区水生态(精选七篇)

水利风景区水生态 篇1

1 水利风景区由来及特征分析

2001年, 水利部成立了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 正式将“水利旅游区”更名为“水利风景区”。所谓水利风景区就是依托于水域或是水利工程, 且具备一定规模、有较好风景资源和环境条件, 能够为人们提供观光、娱乐和休闲、度假以及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空间的区域。水利风景区所依托的水利工程既是水利旅游的出发点, 又是其落脚点, 可以说没有水利工程的支撑, 就没有水利风景区。为鼓励水利旅游类型的多样化发展, 通常会以水利风景区所依托的景观资源类别以及行业管理需要为依据把水利风景区划分成六种类型, 分别是水库型、自然河湖型和城市河湖型、湿地型以及水土保持型与灌区型, 其中以自然河流、湖泊为依托载体的之首自然河湖型的水利风景区, 其余的均依托于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 是其与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最显著的区别[1]。同时, 依托于水利工程的水利风景区风景资源中有更多人工干预和创造的部分, 以人造再生的风景资源为主导, 主要的就是一些集结人类智慧结晶的水利设施、经过巧妙设计和改造的自然水系以及当地环境[2]。如, 三峡水库、葛洲坝水利工程等, 这些经由人工改造过的自然水系与水资源不但在水利功能和生态功能上有所增强, 还更具审美性, 体现出了人类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智慧与力量, 同时, 也是人与水、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此外, 依托于水利工程建设起来的水利风景区在开发目标上也有着多元化的特点, 比如, 水利工程安全、水资源和景观资源、自然保护与保障防汛供水、修复生态环境以及提升空间环境品质、塑造自然景观美学与组织旅游观光、科普教育、娱乐休闲等[3]。

2 从水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出发论述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原则

第一, 保护优先。在建设水利风景区的过程中想要协调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就要把水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划入到考虑范围之内, 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对区域的生态状况和水利设施功能、条件、当地的环境质量等情况都有所了解和把握, 避免开发过度。

第二, 因水制宜。我国南北方和东部、西部、中部以及农村和城市之间在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上都存在一定差异。所以, 在建设水利风景区的时候应因地制宜, 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水资源类型、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 真正做到以水定需和量水而行, 把水利风景区建设上的地域特色凸显出来。

第三, 统筹兼顾。所谓统筹兼顾就是把水利风景区建设地当前阶段的建设情况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未来发展、资源保护以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上游与下游、左岸与右岸之间的关系从宏观角度出发进行综合考虑, 在此基础上, 既要兼顾经营管理与改革发展, 又要把工程措施同非工程措施有效结合在一起, 以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的协调统一。

第四, 融合发展。在建设水利风景区的过程中要把城市的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景观的河道建设以及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划入发展规划的考虑范围之内, 将水利风景区建设成不仅在河湖方面有生态性的景观, 而且还有利于对生态起到保护功能。我国很多水利工程的建设都需要在兴建、修建以及不断的调整和改造的过程中进行完善, 以此显示出突出的经济效益, 联合生态效益, 共同得到进步和发展。建设成对国家影响比较大的水利风景区, 以此形成在江河湖海以及水库和渠道方面有效的主题水利框架[4]。

3 基于水生态文明视角的水利风景区建设途径

3.1 做好项目的筹划工作, 做到早安排早建设。

水利发展不仅仅能够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效益, 同时还能让社会效益有所增加。在十二五规划发展过程中, 要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代能就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 加入生态文明以及低碳经济的理念, 以此作为专题和目标进行水利风景区的建设, 力争做到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那么此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对全国的水利以及资源情况进行调查, 然后按照因地制宜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有序的进行开发和建设, 实行分级负责的管理方式, 以此进行更加稳步的发展。设立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方案, 以此在方案的指引下筹划工程工作, 指导我国水利风景区建设的顺利有序发展。

3.2 审批程序严格化, 以此保障水利风景区的质量。

水利风景区的质量不仅仅要体现出生态性和经济性, 还要着重的体现出社会效益, 因此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 可以利用江河湖海以及水库和岸地、导语、林地以及建筑风景区等等对资源开展有效的分配和利用。例如, 从这些资源入手, 开展一些水利风景旅游项目。但是这些涉水项目需要严格的审批程序, 在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影响下进一步做好政府申报工作中的引导作用, 在水利部门带领和多个部门合作的基础上, 开展水利风景区的评审工作, 不仅在数量上予以注重, 还要在工程建设的质量以及速度上进行统筹规划, 实现建设目标的系统化和完善化。

3.3 实施动态的监管, 保障水利工程生态性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风景区的建设需要以水源为基础, 同时体现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那么在这方面需要比其他旅游区更加严格的监管。如果放松监管势必对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 由此带来的后果也不堪设想。那么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国家对一些省级的水利工程风景区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和监督, 发现问题及时的指出, 并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以此强化建设人员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和重视[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在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利风景工程建设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指出了风景区建设所依据的原则, 并且对建设的路径也进行了阐述, 除此以外, 还需要强化人们对于水利工程景观生态性保护的重视, 希望在本文论述的基础上能够给相关建设人员一定的认识和启示, 逐步促进水文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作为生态文明当中的重要构成内容, 水生态文明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保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一种倡导人和水和谐共处的文化伦理形态。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出发的水利风景区建设应紧紧围绕水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开展建设工作。为此, 本文从水生态文明角度出发, 就水利风景区的建设问题展开了思考。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视角,水利风景区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1]管程程, 张若愚, 夏文菊等.水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利风景区建设初讨[J].山东水利, 2014 (11) :30-31.

[2]詹卫华, 邵志忠, 汪升华等.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水利, 2013 (4) :7-9.

[3]张闻笛, 郭利娜.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利风景区宣传建议[J].水利发展研究, 2015, 15 (7) :34-36, 47.

[4]管程程, 张若愚, 夏文菊等.水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利风景区建设——以济南市为例[C].2014:284-287.

水利风景区水生态 篇2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也是城市的血液,灵秀之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任何人类古文明都是基于各“流域”发展而来的,人类伴水而居,城市依水而建。水已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因素,在促进城市发展、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味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水利风景区正是开启转变之门的一把“好钥匙”。

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水利风景区在发挥工程效益、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作用。加强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水利风景区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人们对水利风景区建设的要求日益迫切。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对于促进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推进民生水利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水利风景区建设,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突出人水和谐理念,既满足人类对水的合理需求,也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基本需求,既注重水利设施等人工景观建设,又注重河湖自然景观的恢复和利用,既开发利用水域和水利工程,又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是水利改革和发展赋予的新领域,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开发中,引入并着力推广生态旅游的理念,注重水利工程生态景观的修复,多采取有利于水环境保护的技术。因此,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促进水利旅游发展越普遍、越深入,接受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教育的人就越多,群众保护水生态、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就越高,就越有利于提升生态文明理念。

第二,水利风景区建设,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利风景资源是水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是水利资源有效管理的重要抓手,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水利风景区纳入水利建设范畴,是治水新思路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之一。一些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期间就统筹考虑了后续景区的开发与建设,注重将旅游和景观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工程建成后美观大方、风景秀丽优美,探索了“建设一个水利工程、美化一片周边环境、塑造一个现代景区”的水利工程建管结合新模式。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水利风景区建设提高了人们对水土资源、水利工程、水文化、水景观等方面的价值认识,规范了水利风景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利用行为,促进了水利风景区建设走上“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人水和谐”的良性发展轨道。水利风景区建设,既坚持以人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善人居环境,又强调尊重自然,发挥水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给水创造一个休养生息的环境,保持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生态平衡,为实现人与水和谐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些情况说明,水利风景区建设在推进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发挥着积极作用。积极开发利用和保护好水利风景资源,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水利风景区建设,彰显了水利的文化传承功能。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提升了水工程的文化承载力和文化品位,拓宽了水利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了水利行业的社会地位,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极大地丰富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的内涵,推动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进程。水利风景区都具有丰富的水文化内涵。人们在享受现代水利、优美环境景观、陶冶情操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治水历史和水利科学知识,感受了当代水利事业的巨大成就和水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达到认识水利、热爱水利、宣传水利的目的,提高全民族的水利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意识,使水利风景区成为水利宣传教育的示范基地。实践说明,水利风景区建设在挖掘水文化内涵,宣传推广水文化价值,打造水文化景观等方面,是重要的载体和抓手,在推进水文化发展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四,水利风景区建设,拉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水利风景区,通过提供相应的管理和服务,尤其是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拉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水利多种经营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水管单位改革和当地社会人员提供了大量直接、间接的就业机会,不仅统筹兼顾了景区周边社区居民的利益,而且也为水管单位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增强了单位经济实力,为实现管养分离的同时提高职工收入、稳定职工待遇提供了经济保障。从实践效果来看,水利风景区工作开展得好的水管单位,改革和发展态势都比较好。特别是一些水库管理单位,通过建设水利风景区,以水利旅游整合库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经济收入迅猛提高,不仅妥善安置了分流职工,还反哺了水利工程的管理与养护,有力地促进了水库的改革和发展。

从近几年的实践看,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了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水利风景区建设已经从水利系统走向了社会,成为地方党委政府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和建设亲水景观,建设了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实现了水清岸绿、风景优美、人水和谐的水城新气象。

二、水利风景区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随着水利风景区的发展,特别是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积极践行“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地,人、水、城和谐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成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先行示范区。山东省水利厅认真总结水利风景区建设经验,确定实施“三步走”(水利风景区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实现城乡水利一体化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把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与水利风景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和“生态水利”新发展的方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我省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将水利风景区纳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体系,要求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建成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水利风景区。

目前,长沙作为第一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我市已有湘江风光带(2004年第四批)、千龙湖(2005年第五批)、黄材水库(2009年第九批)、望城半岛(2016年第十五批)4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有白鹭湖(2003年第一批)、梅田水库(2012年第九批)、洋湖湿地(2013年第十批)、芙蓉山(2013年第十批)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此后,我市规划每年新增2个水利风景区,2030年将达到38个。

水利风景区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衡量尺度和重要抓手,两者之间又有较大的差异。

第一,两者在运行机制上存在较大差异。水利风景区在运行和建设工程中是功能导向,主要实现水利工程设施的景区化功能,所有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建设、评审等都是围绕水利风景区的各类旅游和休闲功能展开的,休闲、游憩、度假、科普等功能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核心,也是水利工程区域成为水利风景区的基础;与水利风景区不同,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运营则是目标导向的,其所有工作的进行都是围绕城市水生态文明这一目标展开,实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水生态化。

第二,两者在具体实施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从目前看,水利风景区的实施以倡导性为主,根本准则是做加法。如,水利风景区要建设和发展,需要根据规划增加各类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主要是针对目前城市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水污染、水安全等各种问题,强调对各类水资源不合理现象的控制,根本准则是做减法。如限制城市内高耗水企业发展,减少城市污水排放等。

第三,两者在空间范围和内涵上存在较大差异。在空间范围上,水利风景区是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尺度拓展,将水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实践由点推广到面,由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单个要素拓展到整个系统。水利风景区和水生态文明的内涵也不同,水利风景区本质上是一种舞台化设计的情景体验,游客追求的是脱离于日常生活的理想感受,政府追求的是城市和区域的崭新名片,水生态文明城市则是让水生态文明融入到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让水生态文明走进生活。

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先实践领域,在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以及拓展水利服务领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会积累丰富的建设经验。所以,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继续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将其纳入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亮点工程。

三、我市如何加强水利风景区的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的重要机遇期。我市要以促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目标追求,准确把握水利风景区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水利风景区建设新局面。

第一,要充分引起重视。要认识到水利风景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纳入水利重要工作统一部署,把水利风景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任务统一考核。要明确管理职能,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逐级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逐项落实建设目标任务。要进一步挖掘具有水特色鲜明、水生态环境优美、水文化底蕴深厚的水利风景区,成为水利服务民生的品牌业务,争取我市每个县(市)区都能有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2-3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第二,要进行科学规划。要科学编制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其他水利专项规划相衔接。2014年,水利部对我市的国家级的水利风景区湘江风光带进行了复查,省水利厅也对我市省级水利风景区白鹭湖进行了复查,指出了一些需整改的地方。我市组织了各水利风景区科学制定了“十三五”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改进现有规划不适应发展的地方。2015年,我市规划将申报洋湖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申报乔口镇为省级水利风景区。使我市水利风景区数量达到9个,实现水利风景区旅游业收入9500万元。

第三,要创新发展模式。要积极争取发改、财政、国土、环保、建设、旅游等部门的支持,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加强水利风景区公益宣传,运用先进技术为水利风景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加强投融机制研究,探索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市场运作的有效模式。

浅谈生态水利建设和人水和谐 篇3

关键词:生态水利建设;人水和谐;低冲击开发技术;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平衡;水循环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5-0106-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5.052

生态水利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资源保护以及合理利用,最终达到经济和社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加快生态水利建设能更好地解决旱涝、灌溉等水利问题,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人民带来了更大的便利。良好和谐的解决人与水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终构建绿色生态环境。

1 生态水利建设以及人水和谐的重要性

1.1 加快生态水利建设利国利民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已经处在了世界领先的地位,环境建设和发展也成为了越来越关注的话题。生态水利的建设则能在解决相关水利问题的同时,还能维持住原有生态的发展,原生态的维持其实才是对人民利益的最大保障。因为只有环境才是子孙后代会一直居住的地方,一旦环境遭到破坏,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唯有保障良好的原生态环境才是对未来人类发展的负责。

生态水利建设将从各方面解决国计民生问题,例如农田灌溉问题、洪涝灾害问题等,这些都是落实到点地为人民谋福利求发展的实际操作。在解决了人民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后,促进了生产和发展,也让民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其中除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军事实力的提升、高科技的运用,环境建设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让人民吃饱穿暖这是基本要求,让人民生存愉悦才是最终目的,良好的环境建设不仅对人民的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好处,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还有助于心情的提升,减少人文矛盾。加快生态水利建设将更有助于原生态发展的实现和完善。

1.2 促进人水和谐,建造原生态家园

中国版图跨越度大,水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问题,人与水之间的矛盾从古至今都存在着。古有大禹治水,前后耗费13年,更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名。堵不如疏,这是古人就已经意识到的问题,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共处,人与水也是如此。生态水利建设的良好实施,将能有效解决人水之间的矛盾,让曾经的水患能够为人所用,达到人水和谐。

对水的良好引导即是疏,疏水其实就是一种人水和谐的体现。对洪灾一味地进行堵,很可能导致的结果是更大的灾难。大自然的力量是人类难以想象的,海啸地震龙卷风哪一种都不是人类所能抗衡的。有效地对水流进行疏理和分流才能更好地解决相应的水患问题,并且引流的水还可以帮助灌溉农田等,一举两得,这就是将矛盾通过特有的方式合理运用从而带来益处,这也是人水和谐的最终目的。

2 引入低冲击技术,建立良好的水循环系统

2.1 低冲击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建设良好的水循环系统

低冲击开发技术的相应功效如图1所示:

低冲击开发技术是近年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采用的技术,通过许多城市的实例证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通过屋顶及宽平的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地进行一个暴雨的储水,再通过土壤和植被进行初步过滤对水质进行净化,最终流入到污水处理厂时所要净化的杂质也相对减少很多。

低冲击开发技术的好处就在于对于暴雨等水源首先进行一定的收集,有效减少水流量的瞬间排放,再将收集的水源通过土壤和植被进行进一步的净化处理。这样做不仅可以对绿色植被、农田等进行一个良好的灌溉,促进生长,还能减少因水流量过大而冲走的泥沙,缓解水土流失。最后通过这一系列的处理过后的水源能拥有更良好的水质,进入处理厂稍加净化就能够再次进入到循环使用,有效地缓解了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压力和居民生活的用水压力。良好有效、处理迅速的水循环系统将会为生产工作和居民生活都带来极大的便利。

2.2 水循环系统的合理运转将促进城市环境建设

水循环系统的合理有效运转是一个城市能够进行良好发展的基础条件。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良好的水循环系统才能够更好地支持人民日常生活和植被生存的

需求。

城市绿化是关系到环境发展以及人民居住环境舒适率的问题。绿色植被的生长需要足够的水源进行灌溉,那么水循环系统的良好运用率将更迅速达到这样的效果。以低冲击开发技术对于暴雨的控制为例,其中的储水和净化水质就有效地解决了绿化灌溉的问题。

对于水资源的迅速循环利用可以加大绿化面积,对水源灌溉进行良好的支持。城市绿化就是一个城市环境建设的最根本体现。在高楼林立的当前社会,已不再是楼房建得高、工厂建得多就能说明这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提高了,生产技术只是其中一个基本体现和要求。良好的绿化环境更有助于提高居民居住的舒适度,人民满意的城市才是真正的好城市,生产发展也一定要建立在人民需求的基础之上。

3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根本思想

3.1 生态水利建设有利于子孙后代的生存居住

在工业革命之后,全球都在进行着生产技术的革新,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就意味着走在未来时代的最前沿。但实际上人类的工业发展至今,对于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一种几乎不可挽回的地步,全球变暖、海啸地震的频繁发生都预示着人类当前的生存环境已经岌岌可危。因而许多西方国家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注重生态化建设,而生态水利建设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近年来的中国在经济和技术都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西方国家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因此,促进生态建设的发展已是刻不容缓。而加快水利建设能更好地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起到枢纽的作用,环境是人类生存下去的根本,良好的环境建设才是真正为子孙后代谋

福利。

3.2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营造和谐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一个从根本上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还良好有效地进行了生产建设和技术研发的最终思想。可持续性就是循环利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减少了环节,加快了使用度,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并且维护了环境的建设。

而生态水利建设就非常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比如洪灾中,将暴雨进行收集灌溉,减少水流排量和水土流失,才能促进植被和农田的生长。这就是一种将现有矛盾通过特定方法合理运用最终将矛盾得以解决,甚至还产生了有益的影响。这样的方式增强了水系统的体系建立,加快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完美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人水和谐才能更有助于构建一个良好的原生态环境。

4 结语

加快生态水利建设,努力营造人水和谐的环境将是最终目的,包括运用低冲击开发技术,增强水系统的循环效率等都只是达成这个目的所实行的手段和方法。因为当前人们的生存环境的确已经岌岌可危,“绿色城市”以及“生态化建设”等许多观点都早已被提出并在许多西方国家完美的运用。环境才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生存

下去。

参考文献

[1] 王青.加快生态水利建设努力营造人水和谐的环境——基于经济哲学的视角[J].科技创新导报,2012,(9).

[2] 魏桂良.加强生态水利建设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13,(12).

作者简介:董立清(1969-),男,衡山县九观桥水库管理所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施工和管理。

水利风景区水生态 篇4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生态信息,生态预警系统,预警控制

1 水利风景区发展现状

水利风景区不仅有供旅客欣赏、游玩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承担了水利工程兴利除害的功能,具有为生态与环境改善提供支持的作用[1]。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经批准建立了9批共370个国家水利风景区[2]。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利风景区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屡见不鲜,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旅游开发中的不当规划、旅游接待设施的盲目建设以及游客旅游活动的缺少控制,都对景区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空气、水体、土壤、动植物和景观的污染与破坏,进而影响到景区的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3]。仅2009年下半年,见诸各大媒体的水利风景区环境污染事故就已有数起之多,如2009年7月,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张家界苦竹河的河面上漂浮大量生活垃圾,而据调查,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游客们遗留下来的垃圾,而景区管理公司未能妥善处理,致使情况越变越糟糕[4];2009年9月,重庆市主城区重要生态湿地——华岩湖景区,遭受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双重污染,昔日清澈见底的湖水变成了红褐色,水质富营养化情况严重[5]。

环境污染形势的严峻与社会各界对环保呼声的越来越高,让不少水利风景区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采取各种措施改善景区环境,但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目前大多数景区将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了环境治理上,而环境治理强调的是一种事后性原则,即“先污染、后治理”,在景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已经造成的情况下,治理污染不但费用很高,而且过程费时、费力,还收效甚微。就拿太湖来说,政府从1992年开始下决心治理太湖,可是经过了10余年,太湖的水质还是劣Ⅴ类水质,污染情况依然严重[6]。为了实现景区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的思路,不少学者开始转而研究环境容量控制,一时之间环境容量研究成为一大热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通过控制门票售卖将游客量限制在环境容量以内的方式,仅仅关注了游客数量,而忽视了可能影响景区生态环境的其他因素。Getz[7]指出这种认为仅靠一个因素就可以决定所有发展限度的观点是很天真的。

引起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逆向变化的原因,主要归咎于人类活动[8]。林越英[9]指出旅游环境管理的实质不仅是限制人们损害旅游环境,同时也是促进人们保护旅游环境。为水利风景区探寻一种更适合、更有效的景区环境管理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生态信息与生态预警控制

2.1 生态信息

生态信息科学作为生态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新兴的生态学研究前沿领域[10]。景区环境状态受到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是动态变化的,有时候这种变化人们是感觉不出来的,而等到人们察觉的时候,生态环境已遭严重破坏[11],因此,跟踪景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生态信息的跟踪和实时采集,景区管理者能随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察觉任何潜在危机。

目前国内在景区生态信息领域的研究多停留在生态信息的收集技术、表达方法以及管理系统的研究上[12,13,14],而非生态信息本身,对生态信息具体应用的进一步探索也不多。陆均良等[11]率先系统全面地提出了景区生态信息的概念和内容,认为景区生态信息指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景区生态环境信息和旅游活动信息,主要包括景区内生态环境基础信息、旅游活动信息、游客对环境的理解和预期、管理者的决策。前两者是生态信息的核心构成部分,后两者对生态信息产生间接影响,是景区生态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生态信息存储起来形成生态信息数据库,不仅能够揭示景区生态环境现状,还能反映一段时间内的环境变化趋势与变化速度。从信息层次上来看,生态信息能够反映从单一生态指标到子系统以及景区整体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与变化情况。将生态信息展示给景区利益相关者,不仅能够引导管理者对景区管理与建设做出正确决策,还能促进游客对自身行为进行自律约束,从而实现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目的[11]。

2.2 生态预警控制

对预警控制的研究,最早始于军事、经济等领域,到20世纪70年代,预警系统开始应用于环境领域。在水环境方面,国外的多瑙河流域水污染预警系统和莱茵河流域水污染预警系统都是早期生态预警控制成功的例子。目前我国的桂江、汉江、辽河等流域也都建立起了生态预警控制系统[15]。

2.2.1 生态环境预警概念、特征和分类

在理论研究上,生态环境预警也逐渐成为了近年来景区环境保护研究的热点。陈治谏等[16]较早系统地提出了环境预警的概念,指出,环境预警就是对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逆向变化进行预测、预告和警示,具有对环境演化趋势、方向、速度、后果警觉的作用。相对于环境治理技术而言,生态预警具有先觉性、预见性,能防患于未然,在环境发生退化质变之前,能及早提出预告、报警,以有效抑制、减缓环境恶化,变逆向演替为正向演替,使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即使环境破坏已经存在,尽早发现问题,也能使整治时所消耗的经费与投入达到最低,且效果显著[17]。

陈国阶[17]通过对比环境预警与环境质量评价,阐述了环境预警的特点。生态环境预警与环境质量评价关注的核心都是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的演化,二者有密切的依存关系,生态环境预警以环境质量评价为基础,环境质量评价的重点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等级划分,生态环境预警着重对人类活动引发的生态位移和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变化后果进行预测和警报;环境质量等级取值是静态的,而生态环境预警则侧重于对不同时段的环境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根据需要提出有关的警报信息。由此可见,生态预警的目的性、针对性更强,对景区监督和环境管理的作用也更大。

陈治谏等[16]把生态环境预警分为不良状态预警、恶化趋势预警和恶化速度预警,并建立了3种情况的数学模型。也有学者[15]从警情发生的状态出发,把生态环境预警分为渐变式预警和突发性预警。渐变式预警注重对环境影响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并考虑未来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突发性预警则要求系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及时的预警信息,满足预警的时效性。

2.2.2 生态环境预警研究进展

生态预警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在研究数量和研究范围上已有一定规模,从水环境预警到景区预警均有涉及。在水环境预警方面,主要为水安全和水质预警。陈绍金[18]从明确水安全系统的定义出发,提出了水安全系统预警的概念和预警系统的结构设计原理。何焰等[19]以上海市为例研究建立水环境生态安全的预警系统,对可能出现的水资源衰竭和水环境危机进行警报。卢敏等[20]对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区域水安全预警模型进行了研究,并以松江区为例,表明该模型简单可行。景区预警方面,主要为环境容量和承载力预警。霍松涛[21]以河南省薄山湖风景区为例对旅游目的地预警系统进行研究。董成森等[22]从风景区的资源承载、环境承载、生态弹性和生态承压等方面考虑,建立了基于BP网络模型的武陵源风景区生态承载力预警系统。翁钢民等[23]从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内涵与功能出发,结合旅游业的特点,对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运行模式进行了探讨,构建了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指标模块、权重模块、预测模块和警界区间模块。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环境预警中的应用也逐渐深入。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使预警系统更加完善,它强大的数据处理、模拟、监测能力使预警系统的应用更上一个台阶。尤其是WEB与GIS结合形成的新一代面向服务的WEBGIS(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能利用互联网获得各种地理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图形和图像信息,能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实际需要把综合信息准确真实和图文并茂地输出给用户[24]。朱灿等[25]建立了基于GIS的数字西江水质预警预报系统。王耕等[26]以辽河流域为例,阐述了基于GIS空间技术的水安全预警的逻辑过程。此外,信息通信技术把景区经营者、接待设施单位和游客连接在一起,帮助实现景区生态管理与环境管理过程的电子化和网络化[11]。

3水利风景区生态信息与生态预警系统探析

陆均良等[11]在对生态信息的框架进行研究后,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生态预警系统监控景区生态信息的初步设想。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提出结合生态信息与生态预警控制这两大概念,以生态信息作为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在水利风景区中建立生态预警系统,全面开展景区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1 水利风景区生态信息

根据上文所述,景区生态信息包含了4类:生态环境基础信息、旅游活动信息、游客对环境的理解和预期以及管理者的决策。在水利风景区中,生态环境基础信息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它们是最直接也是最基本的生态信息构成。旅游活动信息主要指能够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游客分布与行为,包括交通、游客行为模式、游客消费习惯等。游客对环境的理解和预期,如游客对接待设施的要求,能决定游客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景区生态环境。管理者的决策包括如何管理游客、对景区环保的资金投入等,决定了景区内管理活动的实施方式,也能间接地影响景区生态环境。4类生态信息相互作用及其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关系可以由图1表示。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前人在构造预警指标时,多使用或参考了经典的指标体系。霍松涛[21]在进行旅游目的地旅游预警系统研究时采用了旅游环境容量这一指标,谢钦铭等[27]在区域水环境生态安全的预警系统研究中以PSR模型为参考依据,而更多的研究者[28,29,30]则是结合PSR模型、可持续发展、环境承载力或环境质量评价等多种思想,分析确定预警指标。此外,陆诤岚等[31]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影响的国外研究进行了述评,总结了影响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因素。笔者在参考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水资源以及水利工程的特征,得出了水利风景区的生态信息构成,见图2。其中,水环境是水利风景区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水环境在水利风景区生态信息构成中也是最重要的。

图2 水利风景区生态信息构成

3.2 水利风景区生态预警系统

景区生态系统随时都在承受着各种压力,在一定压力范围内,系统具有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超过阈值,系统就可能会发生质的变化甚至崩溃[15],因此,管理者需要全面动态监测景区生态信息,当发现景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超出了可接受的范围时,及时发出警报,提醒景区管理者与游客协同配合,采取适当对策,避免情况恶化,从而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3.2.1 生态预警系统工作原理

Davis等[32]提出,一个高效完整的预警系统应该具备4大功能:拥有对可能存在的危机的认识;有可靠的监测和预警设备,能监测险情并快速预警;有传播预警和排警信息给利益相关者的能力;能联合所有相关方,运用知识和技术,对危机采取实际、有效的措施。根据这4大功能要求,参考前人总结的预警步骤,结合本文提出的以生态信息作为预警控制基础的思想,笔者设计了水利风景区生态预警系统工作流程,见图3。首先,景区管理者持续动态监测景区环境,获取景区生态信息现时数据(即生态信息现值),根据生态信息现值及其发展趋势,预测出生态信息的未来值,然后,将这两组数值与预先设定的景区预警阈值进行比较。如果这两组数值超过了阈值,则预警系统按照预先制定好的规则发出警报,提醒管理者和游客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3.2.2 生态预警控制

根据系统运行的结果,景区向公众实时公布生态信息,以便景区管理者、接待设施单位和旅游者都能随时掌握景区生态环境状态。当系统判断景区存在警情时,景区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有责任采取适当措施,扭转环境退化趋势,这其中最重要的3方力量是景区经营者、接待设施单位和游客。

景区管理者是生态预警控制的核心力量,其所采取的措施将对景区生态环境造成深远的影响。景区经营者的举措对景区接待设施单位和游客行为也能产生一定影响。依据警情大小和警报来源,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景区生态变化情况和旅游活动情况,以便对症下药,调整景区管理方法,落实具体措施。这些措施的范围非常广泛:在旺季限制游客总量,在淡季采取宣传推广策略,平衡旅游淡旺季客流量;调整景区发展战略方向,重视环境保护,加大对景区环保事业的投入力度;引进节能环保新技术,控制污染排放,预防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优化景区内景点分布,制定各种应急预案;有效管理接待设施单位,教育游客,宣传生态保护知识。景区管理者甚至能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将景区内的交通与游客分布信息以短信的方式传送至游客手机上,引导游客在景区内的活动。

景区接待单位和游客所需要做的则是约束自身行为,积极协助景区管理者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4 结 语

在景区建立生态预警系统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预警意识是旅游景区预警系统得以建立并能有效运行的根本前提[23];其次,设立专门的预警机构,全面负责景区的预警工作,包括数据管理与分析、排警措施规划、游客教育等[32];第三,构建一套规范的预警管理程序和生态预警系统,利用强大的信息技术来实现景区生态预警的自动化。

创建生态水利实现人水和谐 篇5

“生态水利”是按照生态学原理, 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 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 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 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宏观上讲, 生态水利就是研究:水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配置中, 在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节约用水的条件下, 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良性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因此, 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 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 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 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必须尊重生态法则, 将生态用水列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方案中, 抢救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逐步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量和质的问题, 而且应该是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利用。

河流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份厚礼, 一条天然河流要经过数百万年演化而形成,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自然河流与周围的生物种群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复杂、有序、动态稳定的河流生态系统。近年来,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推动下, 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度”的衡量, 日益高涨的环保意识与不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矛盾, 使得生态河流研究已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水利工程设计及施工中, 也应从生态河流利用及保护的角度出发。

一、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

1. 具纵向成带现象, 但物种的纵向替换并不是均匀地连续变化, 特殊种群可以在整个河流中再现。

2. 生物大多具有适应急流生境的特殊形态结构。

表现在浮游生物较少, 底栖生物多具有体形扁平、流线性等形态或吸盘结构, 适应性广的鱼类和微生物丰富。

3. 与其他生态系统相互制约关系复杂。

一方面表现为气候、植被以及人为干扰强度等对河流生态系统都有较大影响;另一方面表现为河流生态系统明显影响沿海 (尤其河口、海湾) 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化。

4. 自净能力强, 受干扰后恢复速度较快。

二、河流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

目前, 河流生态系统也受到了来自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巨大压力。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工农业及生活污染物质对河流造成污染;从河流水库中超量引水使得河流本身水量无法满足生态用水的最低需要;通过对湖泊、河流滩地的围垦挤占水域面积以及河流上游毁林造成水土流失, 导致湖泊、河流的退化;在河流的水库中, 不适当地引入外来物种造成生物入侵, 使乡土物种消失和生态系统水平退化。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渠道化, 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因此, 如何缓解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压力, 保证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尤为重要。

河流传统护岸与生态护岸都属于治河防洪工程, 但是这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首先, 在治理后的河道形态上说, 传统护岸规划后的河道, 其河岸线平行, 护坡采用的是硬护砌, 横断面几何尺寸规则并沿程不变, 而生态护岸的河流具有蜿蜒性, 横断面也是沿程变化的, 呈原生态河流走势, 生态河流沿程有河滩、湾汊、过渡域的景观及河流周边的陆域景观等;其次, 在护岸所用材料上讲, 传统护岸工程采用的是抛石、砌石、混凝土板、铰链式混凝土及模袋混凝土等硬护砌材料, 河岸被衬砌、硬化后, 隔绝了河流中水生动植物与河滩之间的联系, 破坏了整个河流的生态系统, 而生态护岸多采用天然的植被、原石、木材,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 水泥生态种植基等生态材料, 既起到护岸防洪的作用, 又保护了河流的原有生态系统;再次, 在设计理念上讲, 传统护岸强调的是“兴利除害”, 特别是防洪安全这一基本功能, 而生态护岸除了考虑防洪安全外, 还重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设计中多考虑水陆交融的石阶、栈桥、码头、长廊、亭榭等亲水平台, 使市民在休闲时能与水相亲、与自然相亲,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可以确定, 只有将河流生态修复问题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 针对人类对河流所造成的生态破坏的现实情况采用科学的态度, 并深入研究河流生态恶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才能更多地避免仅仅依靠行政手段和存有的局部“挖肉补疮”问题。在今后的河流工程建设中, 采用现代的生态设计理念, 对新建水利工程需要在充分论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基础上进行兴建, 对已建工程采用积极地生态设计理念进行修复, 并尽可能地减轻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压力。那么, 有领导的重视, 使全社会上下一心, 在不久的将来, 必将重现人水和谐, 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美好景象。

参考文献

[1]许士国, 高永敏编著.现代河道规划设计与治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3) .

[2]董哲仁.河流生态[M].中国水利, 2004, (10) .

水利风景区水生态 篇6

1 基本情况

茹河水利风景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区位于县城东部, 茹河下游, 距县城约24 km, 总面积1.2 km2, 涉及城阳乡杨坪行政村, 总人口156人, 36户。项目区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 地形支离破碎、梁峁相间、沟壑纵横。属中温带气候类型, 年均气温为7.2℃, ≥10℃积温为2 482.2℃, 平均降水量为480 mm, 无霜期120~160 d。

茹河水利风景区具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景区资源, 山川、河流、林带、水域相互组合, 其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奇特, 形成了以“绿山、绿水、绿色环绕”为特色的独特水利景观、良好生态环境和丰富文化内涵, 满足了人们渴望重返青山绿水、回归大自然的需求。景区以水资源为依托, 立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功能完善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提升, 为全力打造具有彭阳特色的水利风景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茹河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命名, 必将进一步提升彭阳县对外知名度, 为开发全县旅游资源、提高城市品位、打造“生态彭阳”品牌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 建设规模及内容

根据项目区地形, 将项目区划分为“山顶、山腰、川台地、河岸、水域”5个层次, 布设“瀑布水域、生态建设、交通道路、特色产业、文化历史、服务体系、移民搬迁、征地补偿、水上乐园、观景索道”等10项建设内容, 打造“陆上 (景区连接各景点的道路及踏步) 、水上 (茹河峡谷、连接2座瀑布及河心洲的亲水长廊) 、空中 (建1座连接从北岸经南岸河谷到南岸山顶观景索道) ”3条线路, 对景区茹河峡谷、瀑布全方位赏玩。 (1) 瀑布水域。完善茹河河道2座瀑布建设, 建1条亲水长廊, 连接2座瀑布及河心洲, 进行安装护栏、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配套设施建设, 并在两岸水域种植芦苇。 (2) 生态建设。对茹河河道两岸及南岸进行高密度绿化:对在河道北岸按1∶1.0~1.5进行拉坡, 然后按行距1.5 m, 株距1 m栽植1.2~1.5 m云杉等护岸绿化景观林;在南岸栽植山坡栽植1.2~2.5 m云杉、侧柏绿化林;在河道两边栽植河岸景观林;在道路及人行道两旁栽植护路景观林;在南北两岸小山沟栽植刺槐和山桃混交锁沟林;在河道南岸山头栽植柳树、云杉等迎客树。 (3) 交通道路。在项目区内建设道路网络, 连接各个景点;在河岸水域边及山头观瀑亭建人行台阶踏步;并在2座瀑布之间的河道上, 利用河道自然条件, 建一座2跨河心桥, 连接两岸人行道。 (4) 特色产业。结合当地地形, 到河道南岸的台地上发展经济林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 栽植红梅杏、水蜜桃、李子等优质高效经果林, 并配套建设农家乐和果品采摘点。 (5) 历史文化。在茹河南岸山头建3座观瀑亭, 在1号瀑布北岸建水文化阁楼, 并按照比例建茹河河道长廊, 在彭阳县的地图上模拟茹河流经该县的实际情况。 (6) 服务体系。在茹河南北岸建3座商业服务区, 集景区管理、服务、停车、休息等于一体。 (7) 移民搬迁。为达到整体治理效果, 对项目区内的6户农户进行生态移民。 (8) 征地补偿。对项目区内的服务区、道路等占地进行征地补偿。 (9) 水上乐园。在2座瀑布下游响桥子北面的台地建水上乐园, 集垂钓、游玩于一体。 (10) 景观索道。建1座连接从北岸经南岸河谷到南岸山顶观景索道, 俯视茹河峡谷、瀑布及景区全貌。

3 发展定位

依托大六盘生态旅游经济圈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茹河深厚的自然与人文底蕴, 以保护性开发为前提, 以“做活水文化、做特水环境、做优水休闲”为主题, 形成国家级水利风景旅游区的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集生态示范、水利观光、亲水休闲、民俗度假、有机果蔬等功能于一体的茹河全流域水文化风景旅游区。

4 功能成效

4.1 生态保护与产业调整

以水资源保护和观光休闲旅游开发为契机, 深度强化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结合山脉、河流、瀑布、峡谷、林地等特色优势旅游资源, 通过旅游产品开发,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区域整体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

4.2 水利工程与产业富民

水利工程是彭阳县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化现代农田水利建设已具规模, 茹河流域水量可以有效控制, 利于灌溉。杨坪村千亩设施园艺创业园区位于景区东北区域, 应用先进的栽培、节水技术, 选用最新优良品种, 遵循科学的操作规程, 带动园艺产业及休闲农业发展。

4.3 核心产品与品牌示范

以天然瀑布、沟壑峡谷及生态农业为依托, 通过深度整合, 将瀑谷探奇、水岸观光、休闲农业作为水利风景区特色旅游产品, 吸引游客观光游览, 打造彭阳生态旅游名片。

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景区建设有机融合, 拓宽水利的社会综合服务功能, 推介自然、人文、和谐的水利风景区品牌形象, 塑造彭阳的“山水美画卷”品牌, 突出对水科技、水文化的科普、展示、示范功能。

摘要:分析了彭阳县茹河水利风景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区基本情况, 针对项目区建设规模及内容、发展定位、功能成效进行调查思考, 旨在通过项目区治理, 逐步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关键词:茹河,水利风景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宁夏彭阳

参考文献

[1]徐洁, 党进奎, 刘学军, 等.彭阳县茹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效益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S2) :334-336.

[2]常富礼, 徐洁, 雅玉霞, 等.彭阳县茹河流域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6 (3) :63-66.

[3]李奎刚, 周虹, 范宗光.新立河水利风景区生态建设问题及对策[J].山东水利, 2012 (8) :17-18.

水利风景区水生态 篇7

1 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

1.1 对生态稳定性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水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原有的地质结构。比如在工程建设的时候,地基建设对原来的地质层进行开挖,而这种挖掘会造成言之层的断裂,由于岩石完整性遭到破坏,所以生态的稳定性条件变弱。第二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区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造成破坏,这种破坏导致生态的统一性发生变化,由于统一性变化,所以区域恢复能力产生了下降,由此就会造成整个环境系统的稳定相对下降。

1.2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比较显著。主要影响是三方面:第一是对于区域植物而言,由于工程建设会占据大量的植物生长环境,所以植物的环境完整性遭到切割,在这样的影响下,植物的繁殖、生长都会受到限制。第二是对水生动物的影响。鱼类是最具代表性的水生动物,有不少鱼类都有繁殖需要河道,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河道进行了拦截,这就导致其繁殖的通道受阻,其繁殖也会受到影响。第三就是微生物。由于环境的改变,所以微生物的种类也受到威胁。总而言之,由于工程的建设,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影响。

1.3 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区域气候而言也有重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工程建设会改变区域环境,而环境的改变则会带来气候的变化。比如工程建设落成后,水域的面积得到了扩大,区域内的空气湿度会明显增加,这时区域降水就会增多。由此可见工程能够影响气候。

2 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影响的措施

2.1 强化环境影响的分析

为了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必须要进行深入的影响分析。第一就是要进行地质分析:因为工程建设为了质量的需要,必须得进行地基的开挖和筑造,而这个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地质环境的稳定,所以需要对地质环境稳定系数进行分析。第二是要强化气候影响的分析。因为工程建设完工后,随着蓄水面积的扩大,空气湿润度会出现强化,这就会增加区域气候的湿润度和降雨量,所以需要做好雨水工作方面的分析和考虑。最后就是泥沙含量、水生物等的分析。因为在拦水的同时泥沙,水生物等都会出现被拦截的现象,所以需要分析利弊,进行合适的政策调整。

2.2 在建设中多利用环保的技术

在建设中多利用环保技术也是减少或者消除影响的重要举措。环保技术的利用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材料技术方面,主要指的是在进行工程建设的时候,要多利用环保材料或者是对生态污染较小的材料,这样,材料对于生态的影响会降到最低。第二就是具体的施工技术方面,要按照绿色施工的原则进行技术的强化,将技术利用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从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来看,环保技术的利用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的深化。

2.3 水利工程建设以生态稳定为第一原则

为了将水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坚持工程建设的生态原则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生态稳定为原则主要是在工程建设中,要处处以生态环境为考虑基础,尽可能的保持生态环境的原貌。所以在进行工程建设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是在工程设计的时候,要以生态优先为标准,进行相应的设计工作,使得工程项目能够保证最大限度的环境完整性。第二就是在具体的施工环节,遇到生态问题的时候,要进行生态问题的优先处理。总而言之,只有在保证了生态稳定之后,水利工程的价值发挥才能达到最大。

3 结束语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水生态环境系统而言影响巨大,所以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的认识到这种影响,并在工程建设的时候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使得影响的范围和深度得到不断地缩减。通过影响的减小或者消除,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的突显,其优势发挥也会更加的明显。

参考文献

[1]江南.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4):29+41.

[2]唐亮.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影响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06):156-157.

[3]左其亭,罗增良,赵钟楠.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思路研究框架[J].人民黄河,2014(09):4-7.

上一篇:家乡的昨天与今天下一篇:中学阶段混合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