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秘密》

2024-07-26

《雨果的秘密》(精选三篇)

《雨果的秘密》 篇1

雨果是19世纪法国的大文豪。

有一天, 雨果在大街上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稿纸推销员, 心中顿时生出一股怜悯之情。他把一法郎丢进卖稿纸人的怀中, 就急忙走开了。

但是, 走了没多远, 雨果又忽然 觉得这样 做很是不 妥, 于是, 他就连忙转身返回, 从卖稿纸人那里取出一本稿纸, 并抱歉地对卖稿纸的人笑了笑, 说道:“对不起, 我刚才一时大意忘记取稿纸了, 希望你不要介意。其实, 我知道你是一个商人, 你有稿纸要卖, 而且上面有明确的标价。”

五个月之后, 在一个社交场合上, 雨果遇到了一位身穿整齐服装的推销商。这位衣衫整齐的推销商迎上前 紧紧握住了雨果的手, 并自我介绍道:“先生, 你可能已经忘记了我, 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 但是, 我永远忘不了你。你就是那个用一句话重新给了我自尊的人。 那次没有遇到你之前, 我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推销稿纸的乞丐, 直到那次你跑来并告诉我, 我是一个商人, 我才知道我不是乞丐, 我是一个商人, 我要好好经营自己的推销生意, 我要积极热情地去生活。现在, 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有了自己的商店, 以后我还要扩大经营, 努力去拥有属于我的文具公司。先生, 谢谢你! ”

雨果没有想到, 自己当初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竟然使得一些处境窘迫的人重新树立起了自信心, 并且通过自己的努 力取得了 可喜的成 绩。

《雨果》的中国“秘密” 篇2

第84届奥斯卡奖,中国元素出现在了最意外的领域: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雨果》(Hugo)——这部3D电影中有相当一部分特效是在中国的PIXOMONDO工作室中制作完成的。

从德国起步的PIXOMONDO是近年来少数保持了快速发展与规模化扩张的国际特效公司。在中国,PIXOMONDO于北京、上海开设分公司已有两三年的时间,目前运转良好,已能参与好莱坞大制作项目。

小金人的铸就

北京,朝外SOHO,在PIXOMONDO北京工作室的前台,门口的显眼处摆着一个小小的易拉宝庆祝海报,与奥斯卡的首次亲密接触显然让这家成立刚两年半的新公司上下备感兴奋。工作人员介绍说,在奥斯卡颁奖晚会上代表《雨果》领奖的 PIXOMONDO视觉特效总监Ben Grossmann近期也计划带着小金人走访公司在中国的工作室。

《雨果》是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首次執导3D电影,该片也是 PIXOMONDO第一次参加如此规模的3D电影项目,其亚洲区的首席运营官、北京分公司负责人寒洋(Jan Heinze)介绍说,公司之前虽然接手过3D项目,“但都是一些工作量较小或是局部技术处理的项目”,而《雨果》的任务和挑战要大得多。作为该片的主导特效公司,PIXOMONDO总共为《雨果》完成了800多个镜头的特效制作。就具体工作量而言,他列举了一系列数字:“410万帧素材影像、152734 帧立体影像、35.4万天的渲染时长、19.5万天的总制作时间、28195 个镜头版本⋯⋯”

相比传统的2D电影,3D电影的CG特效制作耗费更多,“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好的设备和更精密的分工合作”,负责《雨果》北京部分的特效制片Christopher Zollinger表示,“光是开场那两个运动长镜头的特效,就差不多相当于50个人一年的工作量。”另一方面,相比技术上的复杂,项目管理难度也很大。作为特效总监,Christopher Zollinger需要负责管理北京这边各种资源的分配,以及最为重要的周期、成本控制,其下属又有专门部门负责具体的工作安排和协调。

更为重要的是全球各地工作室之间的协同合作。寒洋介绍说,多工作室协作是PIXOMONDO承接电影项目时的常态,“不过以往一个项目也就四五个工作室参与,而《雨果》动员了我们当时11个工作室中的10个,总共450多人参于其中”。该片也成就了PIXOMONDO内部空前紧密的合作, “影片中比较复杂的镜头都是各地团队携手合作的成果。” 其中作为新军的北京、上海工作室也有突出贡献,“上海那边的主要任务是三维场景,他们大约参与了整个项目1/3的三维场景制作,而北京工作室则在影片进入后期前3个月就开始了筹备,总共参与了600多个特效镜头的处理工作,《雨果》的成片中大约有20%的部分是在这边进行最终合成的”。

最终,一樽奥斯卡奖成为对PIXOMONDO上下最好的肯定,虽然相比对导演、演员的影响,小金人对特效公司等幕后团队的实质帮助有限,“这有利于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吸引未来客户”,不过对于PIXOMONDO这样的新兴特效企业来说,第一个奥斯卡奖更多的意义还在于鼓励,“尤其是对于中国这边的新团队”。

德国制造的国际牌

PIXOMONDO成立于2001年,通过与德国本地的保时捷、贝塔斯曼等知名品牌在广告领域的合作而取得了最初的发展。2005年前后,公司开始涉足电影特效,先后参与了德国电影《红男爵》(The Red Baron)和好莱坞的《忍者刺客》(Ninja Assassin)等项目。

2009年,PIXOMONDO参与的首部好莱坞大制作《2012》真正为公司在业界打响了招牌。随后几年里公司接手的国际项目数量大幅上升,仅在2011年,PIXOMONDO就参与了十余部好莱坞影视剧的特效制作,其中除了《雨果》,还有票房大热的《速度与激情5》(Fast Five)、斯皮尔伯格监制的《超级8》(Super 8)和科幻剧集《史前新纪元》(Terra Nova)等项目。

与此同时,企业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张。事实上,PIXOMONDO承接项目的增多也与其大开分公司的步调同步——目前公司在全球拥有12家分公司。除了德国本地的4家,在洛杉矶、伦敦和多伦多等特效重镇也有分支机构,而在亚洲布局的2家工作室则集中于中国内地。

相比其他知名特效企业,PIXOMONDO国际化和广泛分工的经营模式颇为独特。“公司虽然是在德国创立的,但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所谓的总部了。”寒洋表示PIXOMONDO旗下各分公司的运作都是相对独立的,每分支都既有特效制作团队又有宣传、营销等部门。在具体项目的运作中,“一般项目由谁接手就由哪边负责协调和分配,其余工作室联合完成具体的工作。”例如在《雨果》中,是由PIXOMONDO的洛杉矶分公司负责与导演、片方直接对接,其他工作室则负责各自分配到的任务。 寒洋表示这样的组织模式可以保证沟通的准确和效率,“避免大家都同时跑去问导演该怎么办。”

《2012》是PIXOMONDO首次采用这种广泛分工模式,“其实最初洛杉矶的分公司就是专门为了这个项目而创建的”,而在后续的实践中,这种模式被证明相当有效。

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在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制作中,竞争异常激烈,这直接导致特效企业盈利困难,“工期长、要求高,最后一算,赔钱是常事。”其实国际特效业近几年并不景气,不少北美老牌特效公司纷纷倒闭,因此PIXOMONDO的扩展幅度与速度都相当引人注目。寒洋表示,正是因为特效业普遍存在的高投入和高风险,最终促使PIXOMONDO选择了这种国际化和遍地铺开的经营模式,“很多老公司的问题在于过分依赖少数大项目,之前倒闭的公司很多其实都不是因为没活儿饿死的,而是因为在单个项目上陷得太深。”而在PIXOMONDO看来,当前特效企业“只有通过市场多元化,增加项目数量以平摊成本,才能降低整体风险。”

此外,国际化的架构还有很多隐性好处。例如当前在欧美等地,各国政府和各类基金都有专门面向电影的减税、退税、扶持等优惠政策,其核心要求是促进本地业界的就业,而对于在全球多地都设有分公司的PIXOMONDO来说,其间存在很多机会,“比如加拿大有高达25%的减税和返还,我们就可以通过多伦多的分公司为客户争取这个实惠。”在国际特效业的成本竞争中,这也有助增强公司自身的竞争力,“我们提供的不止是单纯的技术标准或是成本节约,而是一整套的服务方案。”

另一方面,电影项目对于特效公司来说虽然是核心业务,但未必是一切。PIXOMONDO以广告起家,目前这些领域的业务也仍占据相当比重,“其实接电影项目挣钱很难,现金流方面的贡献更多来自其他领域”。在寒洋看来,参与好莱坞大片项目有点像打广告,“《2012》之后,很多广告商都主动上门来找我们。”

中国与未来

对于特效企业来说,全球化和广泛分工的经营模式,前提显然是有一套统一的质量标准,“比如洛杉矶的客户不会关心你的工作是在哪儿做的,但他一定会要求活儿一样好。”这也是PIXOMONDO在全球开设分支时面临的主要挑战。“对此,公司自有一套体系。”寒洋介绍说。首先是基础,“那就是我们的技术Pipeline,在全球都是一致的,我们使用的都是一样的知识和工具,不会在分享中有障碍。”其次是建立标准,“我们很重视程序,有专人负责质量,另外的制片人负责工期与进度。”公司各工作室的实际水平各有不同,但基本的培训、发展套路是一样的。也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PIXOMONDO在中国内地开设分公司时没有采取和本地伙伴合资的形式,“独资更能保证我们的运作风格。”

nlc202309031606

PIXOMONDO模式在中国似乎也依然有效,其在北京的分公司成立两年多以来,已经参与了20多个电影项目的特效制作,目前正在参与《白雪公主与猎人》(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和《神奇蜘蛛侠》(The Amazing Spider-Man)两部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制作。寒洋本人之前曾负责公司在斯图加特、慕尼黑等地分部的创立。在他看来,相比欧美,中国的客观条件并不算弱,例如在最重要的人才方面,“技術和知识其实差不多,只是专业经验上的差距比较大。”“在欧美能找到干了几十年的老人,但在中国,整个产业都很年轻。”PIXOMONDO目前也在致力于跟国内各相关专业院校合作,培养本地的新生力量“也是我们在中国想要做的事情之一”。

近几年,凭借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内地的特效企业也取得了明显的发展。不过,对于远道而来的PIXOMONDO来说,对中国的考虑远不止这么简单,“我们来中国不是为了降低成本,说实话,北京这边的成本比德国那边还要高。”寒洋表示,PIXOMONDO选择现在来到这里是因为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这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电影市场,长远来看是不可错过的。”虽然国际化是PIXOMONDO的基本理念,但就各地市场的进入而言,各分支机构则力图做到本土化,“我们不想成为一家外国公司”,寒洋介绍说目前北京分公司这边的管理人员、技术负责人中已有一半左右是中国人。

虽然看好中国的市场,但PIXOMONDO目前的业务还是以海外项目为主,北京工作室成立以来参与的项目“基本上都来自欧洲和北美”。好莱坞项目运作的规矩很多,“比如项目得非常保密,我们刚进入《钢铁侠2》(Iron Man 2)的时候,我听他们开会时老说什么‘拉斯普丁’(Rasputin,俄国著名的神秘人物),都听糊涂了,后来别人才告诉我这是《钢铁侠》这两天用的代号。”好莱坞的模式虽然严格,但其项目可控性也更高。相比之下,中国电影在制作上变数更多,本地电影人对CG等技术的理解也参差不齐,这也给公司在国内的业务开展带来了难度。

就具体项目的运作而言,PIXOMONDO倾向于项目前期就和片方密切合作,“其实视觉效果不完全是后期的事,事前的筹备很重要,好莱坞强大其实是因为他们的那一套流程,而不单是因为有钱。”特效公司早介入能够帮助片方更好地发展项目,并寻求最好的性价比。在寒洋看来,德国电影和中国电影的情况很像,“预算空间也差不多,在德国即使是电视电影也能做出很不错的特效,所以我们知道很多操作在中国其实是可以实现的”。

不过,PIXOMONDO与中国电影彼此适应还需要时间,“我们前两三年都是在了解和学习中国市场,并思考我们怎么参与其中。”虽然熟悉内地环境的过程中也交了不少学费,但寒洋表示目前公司在中国的业务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从现阶段的情况看,“可能中外合拍的项目更适合我们深度参与。”不过,寒洋透露,PIXOMONDO对本地华语片的关注是持续的,公司目前也正在与3个华语片项目进行前期合作。公司未来还有很多其他考虑,包括向产业链上游的内容领域渗透,比如和特效制作具有更多技术接近性的动画电影,“当然这还只是我们的远景规划。”

《雨果》——写给电影的情书 篇3

《雨果》又名《雨果的秘密》、《雨果·卡布里特的发明》、《雨果·卡布里特》, 是根据布莱恩·瑟兹尼克的同名畅销漫画改编的儿童题材电影。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末的法国巴黎, 十二岁的小主人公雨果是个孤儿, 他的工作是对一个火车站内27座时钟进行维护。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父亲遗留给他的一个破损的机器人修好, 于是他经常去火车站里一个小钟表店里去偷取零件用来修复机器人。后来他得知这个脾气古怪的店主就是隐姓埋名的默片电影大师乔治·梅里爱, 乔治·梅里爱最终也被雨果的执着感动, 重新回到观众视线中, 作为电影艺术发展史的最初见证人, 再次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可。

曾经拍摄出《愤怒的公牛》、《出租车司机》、《纽约黑帮》、《好家伙》等大作、出生于1942年、身高163厘米的马丁·斯科塞斯是个身材瘦小的老人, 是无数影迷心目中永远处于电影顶峰的世界导演大师。他从影四十年, 始终把镜头对准美国社会种种顽疾, 以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冷静剖析社会, 被誉为“电影社会学家”。在2010年第67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颁奖典礼上, 马丁·斯科塞斯从他的两位御用男演员伯特德·尼罗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手上接过了终身成就奖的奖杯, 2007年, 马丁·斯科塞斯凭借《无间行者》终获第7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大奖, 而与他并称“80年代好莱坞四大导演”的其他三位好友乔治·卢卡斯、科波拉、斯皮尔伯格一起为他颁奖, 四人齐聚奥斯卡颁奖台, 如同把好莱坞的一个电影时代呈现到颁奖台上, 一时成为佳话。

3D电影在西方萌芽于上世纪30年代, 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2004年, 第一部IMAX 3D长片诞生, 为电影市场注入新的商业活力, 但也难抑止它正在出现的下滑局面, 很多3D电影作品都遭遇票房失败。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第一部采用3D技术拍摄的影片, 《雨果》的3D效果在影片还没有最后完成的时候, 就获得了参加提前看片会的业内人士的极大称赞, 有评论者认为, 马丁从根本上颠覆了经典的3D拍摄方法。以往的3D电影能够制造这样的视觉效果:电影为观众呈现一个立体化的场景, 观众会真实地感受到画面的纵深感, 有如观摩一个微缩景观的真实再现。影片中的物体——如石块、奔跑的动物等影像的运动方向是从画面迎向观众, 画面中的影像运动和观众是面对面的, 这和传统的舞台表演没有区别, 角色是表演者, 观众是旁观者。马丁·斯科塞斯则赋予3D电影一个全新的拍摄概念, 他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字摄影机带领观众不停地穿梭于火车站的站台、候车室, 穿梭于车站熙熙攘攘的往来人群, 穿梭于狭窄的管道之间, 穿梭于运动中的大的、小的、远的、近的精巧复杂的钟表齿轮和机械零件中, 娴熟的镜头运动如行云流水一般挥洒自如。电影摄像机仿佛为观众插上一对翅膀, 时而俯瞰着30年代巴黎原貌不断向前飞行, 时而居高临下停留在又窄又滑的钟楼窗外, 时而和一个大大的狗脸面面相觑。此时的观众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画面之外旁观者, 而是成为故事中的亲历者参与其中, 这样类似“角色电影”的观影体验, 比简单的3D逼真效果显得更加神奇、美妙。

如果《雨果》仅仅是在技术上成功地演示了视觉效果, 就不会获得如此广泛的业内好评。人们说, 这个电影是一封献给早期电影艺术的情书, 因为《雨果》是一部献给世界电影史的电影, 它坦白而直率地表达了电影的制作者和所有的影迷对电影先驱由衷敬意。影片不仅再现了乔治·梅里爱的蒙特勒伊玻璃影棚、拍摄现场、乔治·梅里爱的一些经典电影片段, 展示了当时电影的服装、化妆、道具、特效, 还通过各种电影手段涉及到了多部一百年前拍摄的电影, 以及当时的人们对于电影这一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惊呼。乔治·梅里爱生活在20世纪初电影刚刚兴起阶段, 是在电影史上被誉为戏剧电影之父、“电影魔术家”的第一人, 魔术师和机械师出身的他把电影变成了电影艺术, 在早期拍摄了大量科幻题材的电影,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了一些诸如着色、道具、布景等电影手段, 创造了慢动作、快动作、停机再拍、叠印、淡出、淡入等特技摄影技术, 在他的自编、自导、自摄、自剪的几百部电影中电影作品中, 不乏《月球旅行记》、《海底两万里》这样的经典之作, 并使他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巨大商业成功。后来随着观众欣赏口味的改变、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以及一战的爆发, 他的电影公司由于经营不利陷于困境导致破产倒闭, 被法国新崛起的百代公司兼并。他亲手烧掉了自己电影作坊和部分道具, 从此告别了自己热爱的电影事业, 为维持生计, 他在巴黎的火车站内开了一间小玩具店。此时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风光无限的电影大师, 而是一个潦倒古怪的普通老人。这是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当电影展现这个情节的时候, 观众无不唏嘘、感慨。要不是他后来被拥护尊敬他的青年人发现并鼓励, 可能他的晚年会更加悲凉。

如今, 电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它让每个喜欢电影的人获得梦想成真的体验, 人们越是热爱电影, 就越崇敬那些早期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电影先驱们对电影的卓越贡献, 就越怀念他们。因此, 马丁·斯科塞斯以他当今世界电影导演大师的身份, 用最先进的电影拍摄技术和设备, 除了告慰那些已不在人世的电影前辈们, 还提示我们不要忘记电影这个百岁老人的童年。然而, 我们现在又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些电影先驱呢?又有多少早期电影设备、电影作品永久消失或者正在消失呢?马丁·斯科塞斯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觉得我们有可能重现梅里爱在那个时代所做的一些事:老摄影机是怎样拍摄电影的?会是什么效果?可是讽刺的是, 或者也可以称之为进步, 重现旧时代的我们用的却是数字技术。所以, 也算得上很有趣吧。”事实上马丁·斯科塞斯本人就是一个热心于老电影的抢救、修复工作的电影人。

今年可以说是“致敬年”。今年奥斯卡的另一大赢家、动画片《兰戈》把制作者的敬意献给了西部片, 而今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艺术家》, 更是以黑白默片的电影形式和演员表演形式, 表达了制作者对好莱坞黄金年代的无比崇敬。为什么评委们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一票投给了这些致敬片, 除了电影本身的技术上制作精良、画面美伦美奂, 对电影前辈的崇敬和爱戴, 对老电影的温暖回忆, 应该是每个电影人和电影爱好者的共同心声。

除了上述这些内容, 《雨果》还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元素。在视觉效果方面, 《雨果》不仅在3D的拍摄技术上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 色调运用上也使用了叠加颜色的摄影效果, 画面的色调呈古典的蓝色, 使影片充满优雅的复古情调和典雅的欧洲气质。配乐也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如溪流一般舒缓清澈的电影音乐使得观众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如同聆听了一场美妙的音乐会, 看过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雨果》给人的整体的感觉首先是一部视觉电影, 其次是一部致敬片。但是, 电影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物塑造则不甚令人满意, 一些主要人物的塑造有些单薄, 不够丰满, 一些情节的发生缺少必要的铺垫, 所以显得有些突兀, 两个小演员的表演也有些生硬拘谨, 尤其是科洛·莫瑞兹, 完全没有发挥出她之前作品的演技水平。由于片名的误导以及影片的前半部分比较注重对环境和气氛的渲染, 很多观众以为这是一个探险片, 实际上有一些观众就是带着观看探险片的预期去看这个电影的。再者, 很多镜头是专门为表现3D效果刻意为之, 这样为技术而技术、形式大于内容的做法, 不免有些喧宾夺主。这个电影改编自儿童文学作品, 主人公也是儿童, 故事主线也是小主人公的一段人生经历, 但是其中所涉及到的电影知识高深到只有学院派的影迷才能理解的程度, 当中对电影、对电影史的无限敬意, 对于那些熟悉电影史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一次灵魂的升华, 但是对于普通观众而言, 不要说是儿童, 即使是成年观众, 有一些也是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摘要:美国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电影《雨果》在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十一项提名、五项金像奖。《雨果》是马丁·斯科塞斯拍摄的第一部3D电影, 在技术上赋予3D电影一个全新的拍摄概念。在电影内容上, 《雨果》表达了当代电影艺术家们对早期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和百年电影历史的崇敬之情。本文从3D技术的运用和剧情方面对该片进行简要分析。

上一篇:边际油田开发下一篇:英国伯明翰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