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艺术的参与性

2024-07-28

电视艺术的参与性(精选十篇)

电视艺术的参与性 篇1

一、主持人参与电视节目策划的必要性

所谓主持人参与电视节目的策划, 指的是在制作电视节目的过程中, 主持人全程参与到节目采编制播的过程中, 策划电视节目的每一个细节, 使电视节目的内容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 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在节目的演出的过程中, 主持人是节目的一部分, 是串联节目进展的关键, 一档精彩的电视节目是主持人与节目和谐统一的整体。节目组要想将节目的精彩看点全部呈现给观众, 必须充分发挥主持人在整个节目中的策划作用, 使主持人对节目编排的整个过程都有了解, 能够明确节目的看点所在, 如此方能在支持节目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增加节目的精彩程度。

因此, 随着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要想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 必须重视品牌节目的塑造, 重视主持人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策划工作。制片人及主持人不仅要结合节目内容的实际做好准确的定位, 还要根据主持人的形象、风格、特色制作相适应的节目, 更要充分发挥主持人在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策划作用, 因为主持人的桥梁作用才是联系好节目内容和观众的的关键。发挥主持人在电视节目策划中的主导作用, 有助于电视台塑造精品节目, 实现品牌相应的最大化, 增强节目的社会效益。

二、主持人参与电视节目策划的有效策略

(一) 培养较强的策划素质

一档精彩的电视节目, 主持人是不可或缺的亮点, 要想在参与到整个节目的策划与制作过程中, 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策划水平。首先, 主持人要塑造自身的形象气质。主持人的外在形象要与节目相契合, 无论是发型的设计还是服装的选择等都要切合节目的内容, 这样才能将节目的视觉艺术感呈现给观众, 使观众感受到节目的视觉冲击, 以引起群众的共鸣。而且, 主持人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 这样才能将节目的深刻内涵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而且, 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 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 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是难以顺利主持完节目的。其次, 主持人个性的塑造。主持人的个性也是一档节目的标签, 是一个电视品牌的外在形象, 是一个节目的标志性符号。如朱军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成熟与稳重, 在节目中的形象也较为亲民, 给观众的感觉较好。因此,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 应根据节目的定位与内容, 充分展现出与节目相契合的个性特征, 并有意识的将这种形象渲染给观众, 实现良好的播出效果。最后, 主持人要加强节目策划知识与能力的学习。由于主持人在过去的工作中主要是以主持为主, 对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接触的较少, 因此应加强策划工作的学习, 不断增强自身的策划知识的储备, 提高策划能力, 充分参与到整个节目的策划与制作过程中, 将节目主持的更加精彩。

(二) 参与节目定位的策划

节目的定位指的是在策划节目的过程中, 对节目的性质、内容、形式和受众等的构想与设定, 是电视台在经过市场调研之后, 给节目设定的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位。节目的定位是节目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节目主持人在策划节目之前, 要根据节目的性质和内容, 与制片人协商确定节目的定位, 再进一步开展节目的具体制作事宜。例如, 《新闻1+1》就是以焦点类新闻事件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性节目, 在节目中主要以近期的新闻事件为主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报道, 揭示出这一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并从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论证, 给出节目组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定位就抓住了一批关注社会热点事件的群体, 在不断推出专业、精彩的节目之后, 就更能增加节目的忠实听众, 进一步提升节目的影响力。

(三) 参与节目内容的策划

策划不仅是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承担起“思想引擎”的作用, 而且要成为贯穿节目始终的“智慧线”, 在众多电视节目的竞争之中, 要想提高自己节目的影响力, 就必须在节目的内容上下功夫。一方面, 无论是新闻报道类节目还是娱乐综艺类节目, 都要贴近目标受众的兴趣, 制作的内容要结合社会实际发生的事情进行创作, 这样既具有时效性、前瞻性独特性, 和又能在受众了解相关的信息后更能理解节目的内容, 调动观众对节目的兴趣和好感。其次, 节目的内容要不落俗套, 能以积极的正能量带动观众的情绪, 为观众传达更多积极向上的内容, 促使节目带来良好的社会效果。这需要制作的内容不仅要符合相应的政策法规的规定, 还应努力为社会带来更多积极向上的内容, 促进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实现, 通过节目内容的播出为社会增加更多的正能量。

(四) 参与节目个性的策划

主持人的个性与节目的个性是相辅相成的, 是由节目自身的整体风格和主持人的个性魅力组成的, 一个没有个性的节目是没有独特性的节目, 难以在激烈的电视节目竞争中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一方面, 节目组在确定好节目的定位、制作好节目的内容之后, 就要综合考虑如何创作出风格独特的个性特征, 以使节目在与同类节目的比较中脱颖而出。无论是节目播出的时间、档期, 还是邀请的嘉宾等, 都能够为节目增添更多的精彩内容, 如此方能确立自己的独特风格。另一方面, 主持人要善于发挥和运用自身的独特个性。主持人的个性化是对栏目的个性及传播对象的认识和遵从, 表现为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独具特色的表达等, 这些个性化的特征正是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因此, 主持人应结合节目的整体风格, 突出自身个性特征, 并实现二者的融合, 才能发挥出1+1>2的效果, 才能提升节目的影响力。正如我们在节目中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个性风采的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等, 这是主持人参与策划时应追求的个性化特征。

参考文献

[1]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谭天、王甫.电视策划学[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1年版.

[3]郭琳.浅论在当前媒介环境下主持人评价体系的建构与设想[D].南阳师范学院硕士论文, 2009.

[4]陈邑萍.略论电视主持人参与节目采编策划[J].东南传播, 2010 (8) .

电视艺术的参与性 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局,中央三台:

为确保广播电视宣传的舆论导向和播出安全,进一步加强对群众参与的广播电视直播节目的管理,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级广电部门要高度重视群众参与的广播电视直播节目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群众参与的直播节目管理的通知》(广发编字 [1999]703号)和国家广电总局《群众参与的广播电视直播节目管理暂行办法》(广发编字[1999]746号)的有关规定,健全完善有关制度,确保 群众参与的广播电视直播节目导向正确和播出安全。

二、从现在起,群众参与的各类广播电视直播节目(包括新闻、体育、文艺等),一律延时播 出。没有延时设备的电台、电视台,不得播出群众参与的广播电视直播节目。所有群众参与的电视直播节目一律延时20秒以上播出。群众参与的广播直播节目,如 果与当地电视台直播同一活动,需与电视台同步延时20秒以上;如果单独直播,需延时6秒以上。

三、开办群众参与的广播电视直播节目的电台、电视台,要充分考虑现场和技术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事先做好预案,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处理。

四、开办群众参与的广播电视直播节目的电台、电视台,必须对有关人员进行宣传纪律教育和岗前业务培训,增强有关人员特别是主持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把关意识,并确保其能够熟练使用延时设备,并根据事先制定的预案作出果断处理。

当代艺术家的开放与参与 篇3

徐冰,1990年移居纽约,以丰富、深邃、富有独创性的作品享誉海外,是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18年后,他回来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的副院长。他的行动其实也是一起艺术事件。他说,“我是被中国的现实招安了。”

蔡国强,最早参加在纽约的个人艺术展是以日本艺术家的身份,然而一直是他创作源泉的是故乡泉州的鞭炮、石狮子和父亲的火柴画。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火药,是他创作的最重要的媒介。他也积极参与带有官方性的活动,比如2001年的APEC会议大型景观焰火表演,今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焰火设计,以杀伤力影响世界进程的火药,在蔡的手中画出的是美丽与和平。这简直就是当代中国心声的表达。

回顾他们的足迹,发现他们以艺术家的身份经历并见证了中国向着和世界开放、交流、参与、表达、融合的进程。

在一次搜狐开展的人物对话里,徐冰和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从当代艺术家的角度谈到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度。

范迪安对这30年的基本判断就是中国已摆脱了单纯跟随的阶段,而进入全球同步对话的时期。在现在这个时期,“中国艺术家对西方和国际正在产生影响。我们从被动地受影响,再进入对话,其中有一部分经验给整个国际艺术提供了新的经验方式。而且,也还能够产生影响。我觉得这是一个大格局的变革。……这个时期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期。”

在这个很好的时期里,包括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上也有很好的价格,范迪安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艺术品取得好的价格,不仅是艺术价值的体现,“这个价格的价值含量里面包括了中国的市场发展。正是因为中国成了世界的谈资,中国艺术品才成为世界谈资的开头话。他们在谈论中国的时候提供了很好的观察点。”

徐冰也以他自己亲身经历了当代艺术的全球化的亲身经历立体认到在中国的伟大变革。他说,“中国当代艺术被受到关注,实际上是西方的知识分子有兴趣对中国的历史形态和最敏感部分的关注。我们很多作品在国际上非常受欢迎和重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景观和社会现象的意识和丰富的故事内容让西方人感兴趣。”

由于曾经在多重的文化体制里的穿行过,徐冰就有一种更开放的态度对待如何参与在中国正在发生的艺术实践。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徐冰可以和中央美术学院结合在一起。在一般人看来,它是比较传统、比较正规化、比较学术、比较封闭的系统。他说,“实际上大家有这种认识,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旧有的概念太牢固了。比如说前卫艺术是一个系统商业艺术又是一个系统。实用艺术、应用艺术又是一种系统,官方艺术又是一种系统。在文化圈的概念中,这个想法是固有的。我认为,在今天这个时代大的格局下,在中国这么复杂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层次中,在文化生态上,这基本上属于一个原始时代。为什么说是原始时代呢?我觉得很多东西对于所有人来说,不管是有知识的,没有知识的,对于任何文化背景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新的东西。任何旧有的形态和概念都是可以重新考虑的,可以重新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

电视艺术的参与性 篇4

一、电视主持人参与节目采编策划的必要性

1. 主持人参与节目采编策划是真正主持节目的基础和必须

电视节目的精髓就在于主持人对节目的主持质量, 而这需要主持人对节目的内涵有透彻的了解, 以保证主持人能够将节目的寓意很好地表达出来。但是, 有些人却认为, 主持人的工作就是主持, 与节目的采编策划是独立的, 互不相干的, 这种错误的想法直接影响到了主持人对节目的了解和在台上的发挥, 甚至偏离节目的主题。主持人主持节目不按计划进行就会导致时间和内容难以控制, 从而影响节目的主持质量, 对于提高收视率也就难以保证了。因此, 主持人参与节目采编策划, 是真正主持节目的基础和必须, 只有充分了解节目的全部内容, 才能够实现提高节目主持的质量。

2. 主持人参与节目的采编策划是主持工作发展的趋势

市场竞争的发展对主持人的要求越来越高, 风格单一、没有创新的节目根本无法吸引观众的眼球, 也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主持人已经不单单是只被要求能够主持节目, 更多是要有综合性的主持素质, 参与节目的采编和策划, 就是为了提高主持的综合素质, 以更好地主持节目,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些都是主持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电视主持人参与节目采编策划的作用

1. 增强节目主持人的主持责任感

在电视节目中, 主持人的工作就是将节目组采编策划的内容用主持的方式表达出来, 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节目主持, 主持人很难体会到节目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对于主持的内容也就难以进行更加形象的表达。主持人参与节目采编策划, 就是要让主持人明白节目内容的重要性和重点要表达的内涵, 这样才能够保证节目主持的主题不出现偏差, 从而提高节目主持的质量。保证主持人对于节目的主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可以使主持更加注重言辞的表达, 避免出现表达不当的地方, 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2. 充分发挥主持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舞台上, 主持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活跃舞台, 使主持的节目有声有色, 如果主持人对于节目的采编和策划没有一定的了解, 就很难在节目主持过程中插入自己的观念, 只是按照节目的计划进行主持, 主持人就只充当了传声筒的作用, 播出的效果是非常差的。所以, 主持人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使节目主持活跃起来。主持人参与节目采编策划, 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主持的内容和要表达的观点, 从而将节目的主题用自己的风格表现出来,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以保证节目的主持充满活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观众喜爱, 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3. 加强各个环节间的密切联系

虽然主持人主持节目和节目组采编策划节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是, 两者却有着强烈的相关性, 节目组进行节目的采编策划, 是为主持人提供节目主持的内容, 前者是后者进行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结果。主持人参与到节目的采编策划当中, 就等于是将二者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使节目的环节串联到了一起, 同时, 也使主持人更好地了解了主持内容的背景和过程, 从而有效地加强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 保证主持人对节目的内涵有充分的把握。

4. 让节目具有个性

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 如果节目的内容相互雷同, 节目的主持风格千篇一律, 那节目就很难赢得观众的喜爱。主持人的风格也就代表了节目的风格。在节目采编策划过程中, 主持人对于资料的来源和所具有的意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必然可以提高主持人的思维和逻辑能力, 从而更好地掌控舞台, 如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大本营》, 它之所以赢得了无数的观众, 最主要的就是因为五位主持人亲自参与到节目的采编和策划中, 并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风格, 使节目的个性和张力都比较强烈, 从而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5. 提高节目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无论是哪个行业的发展都要遵循“适者生存”的原则, 只有有效地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 才能够赢得观众, 从而提高节目的市场竞争力。主持人参与到节目的采编和策划中, 可以很好地对节目内容进行研究分析, 找出其中与观众相关联的地方, 在主持过程中, 尽可能地打动观众, 只有这样, 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赢得观众的青睐, 从而保证节目的收视率, 以提高节目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元平, 崔永江.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化主持风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04)

[2]李荩.论电视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J].现代视听, 2010, (S1)

电视艺术的参与性 篇5

撰稿、摄像完成之后的编辑工作,也称之为后期制作。后期制作是完成电视新闻作品的必要步骤,它不仅是保证制作质量的技术处理过程,也是进行艺术再创作的过程。电视字幕不仅是一种对节目装饰和说明的手段,而且已经成为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从功能配置上谈起

电视字幕作为新闻标题出现较多,通常是一则消息的点睛之笔,对新闻内容起到强调、解释、说明作用。同时,它作为一种构图元素,还可以美化屏幕,突出视觉效果。具体功能如下:

(一)传递信息、突出主题

电视字幕是视觉语言的一种,它以文字符合的方式传递着信息。是对声音与图像所表达的强化和补充。如:摄录的同期声素材里面,被采访者由于方言、口语等原因造成的视听误差急需解决怎么办?那么,我们在屏幕下端配上被采访者言语的字幕,说明一下就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字幕被电视这个媒体广泛使用以来,深受广大观众的青睐。首先,是电视连续剧的使用。很多国产电视连续剧,特别是双语电视连续剧整篇累牍大量的使用字幕,不仅让各国观众清楚的了解演员的对白,而且还能看懂带有方言和民族语言的对白,大大的增强了电视的观赏性,烘托了电视剧的气氛。以往我国的很多优秀电视剧演员,由于口音、音调等问题,不得不找配音演员代替,这样一来,不仅使演员在演技上打了折扣,同时还使观众失去了真情实感,无形中降低了演员的表演水平,降低了观众的观赏兴趣,影响了播出效果。

同理可证。电视新闻在同期声等方面使用了字幕,让所有的观众能听懂、听清楚,看明白被采访者的语言和有关的画面,的确给观众观看节目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提高了观众的观赏兴趣,使节目增添了很多色彩。

(二)字体搭配,相得益彰

不同的字体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随着汉字字幕机功能的不断完善,不仅字号、字体的种类日益增多,而且出字的方式也是“百花齐放”。如:切、移、隐、飞等……它还经常与三维动画、数字特技相结合。如:在字体上加边、加框,让线条在字体上流动,就有显著的装饰味道,因为字体加边、加框,还可以增添字体的均衡感,使之醒目,更富有装饰美感。当字体的一侧显现出一束投影,好像画面外打来一束阳光,立体感油然而生。这种例子很多,这些随字幕营运而生的艺术表现手法,无疑能使字幕更加绚丽,多姿多彩。

(三)色彩醒目,烘托气氛、突出重点

“漂亮”一词古人早有定义,意思是说:干净、悦目的事物是漂亮的。根据画面的色彩和内容、节奏、气氛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颜色配置字幕,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丰富画面的色彩,起到渲染气氛、扬抑情绪、突出重点的作用。如:色彩暗淡的画面,打出一行红字,不仅醒目,而且还能给画面增添活力。后期制作时,为了突出纪实特点,打有黑边的白字则显得朴实无华。

(四)增强新闻动感和收视效果

电视字幕的适当出现,增强了动感和可视性。可使观众在不影响听觉的基础上,通过字幕这种表现方式,获得更多的信息。这在新闻连播和一些经济类专题中经常出现。如:一些会议的报道,在单调的画面上打一些与会议相关的字幕,可增强画面动感,突出主题,弥补不足。中央台和省台的新闻联播,还经常采用画面配透体字的方式,对一些行业性及成就性报道进行表述。它可将一些观众听起来较为枯燥的数字、百分数及不易理解的术语等,通过透体字幕的形式表示出来,使观众在视觉上直接了解、掌握那些画面加解说难以表达清楚的东西,从而达到视、听完美的效果。

很多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的画面,以及一些偷拍用来曝光的画面,往往画面模糊,不稳定,镜头少。由于过于紧张,记者的现场同期也差强人意。在上述的情况下,如果辅助以相关的,恰到好处的字幕,会很好的弥补其中的不足,起到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

二、从时间配置谈起

字幕的停留时间应妥善掌握,如果不善于处理字幕的时间长短,会影响观看效果。如:停留时间过长,会干扰观众观看图象,让观众感到乏味,成了“画虎不成,反类其犬”。字幕停留时间过短,会不利于观众看明白画面的意思,很容易让人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恰如其分的解决问题。

一般来讲,人们每秒可读解6~8个汉字,电视字幕汉字的出现数不定,多则10几个,少则几个。一般情况下,停留3秒就可以让观众看清字幕并理解画面的含意。

三、从多媒体谈起

在未来的世界里,多媒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所谓的多媒体,是指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集图、文、声处理技术于一体,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联系的综合性处理技术。它有三大特点:一是信息多样化,具有文字、图形、语言、图象多种信息;二是媒体集成化,计算机、广播电视、通信技术有机综合;三是收受交互化,信息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和信息共享。从狭义上讲,也就是说从媒体集成化探讨一下,我们可以看出:未来的电视制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的电视制作的前景也非常广阔。那么,作为制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字幕,一样,有机遇也有挑战。所以,更需要我们摆正字幕的位置,进而将电视字幕艺术托向广阔的明天,做好未来的电视制作工作。

电视艺术的参与性 篇6

关键词:艺术实践、综合素质、重要性

舞蹈是一种古老的人为艺术,它的起源和发展都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随着现如今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舞蹈更是受到了人们更为广泛的重视和关注,新的课程改革、舞蹈的素质教育逐渐被大众接受。

虽然高校舞蹈的教育有了一定的规模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就,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清醒的认识到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许多高校的舞蹈教育不免会进入到过于注重课堂化的误区,从而忽略了与实践的结合。然而舞蹈的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都是需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舞蹈只有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舞台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更全面的学生。这也就体现出了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舞蹈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堂化教学的弊端就是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和舞蹈表演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在现实当中许多学生上课学习舞蹈动作时都很认真,但是学完动作之后在自己练习的时候会发现跳舞没有“感觉”,跳舞变成了机械化的重复舞蹈动作,练习的也只是动作的熟悉程度,并不能理解舞蹈所需要的情感表达,舞台表现力得不到培养。而通过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舞蹈的表现形式, 也可以在实践当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舞蹈语言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演出实践机会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舞台表现力和舞蹈的情感感染力。从这一方面来讲,学生参与艺术实践可以使自己课堂所学知识得到运用,还可以通过舞台实践的方式提高舞台表现、情感表达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以提升。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艺术实践活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践当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在舞台上的演出,学生可以主观能动的进行创作,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演出还可以学习和掌握文艺表演各个环节组织和编排的知识。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之后与理论知识、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完善和巩固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学生在实践中走出校园,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参与艺术实践活动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团队合作意识的认识;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接触本专业的相关人士扩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从而更好地树立职业发展意识。让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收获许多课内无法学到的知识,并使其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文化素质都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实践是高校舞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舞蹈教育中强化实践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更符合高校的教学目标要求。今后,我们也必须重视舞蹈的实践性教学,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并且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实践教学对课堂教学的更多作用,使舞蹈艺术实践受到重视,并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作者简介】

康智贤(1995-),女,汉族,本科,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学生,專业:舞蹈表演。

*本文为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B类(项目编号:W2015254)课题论文。

参考文献:

1.金秋,《舞蹈高等教育的未来之路》载自《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5(1)

2.张玉梅,《论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载自《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2)

3.祁智晶,《本科舞蹈实践环节中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探究》载自《中央民族大学》2015。

4.万素,《浅谈舞蹈思维的特征—在舞蹈实践中而获》载自《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8)

电视艺术的参与性 篇7

一、概念界定

对于少儿电视新闻节目概念的界定, 目前业界、学界还未有统一而明确的表述, 研究中引用较多的是陈舒平在《儿童电视学》中对于儿童电视新闻的定义, 即“儿童电视新闻, 主要是反映社会、家庭、学校与儿童有关的新近发生的、适合儿童理解和接受的事件, 传递一些活动、游戏、娱乐、学习等的信息。” (1) 也有学者认为, 少儿电视新闻是对于特定受众群———少儿的电视新闻节目。以邹鹏志观点为代表, 他认为, “少儿电视新闻是借助电视传播的视听符号, 以少儿能够并乐于接受的表现形式, 对少儿关心的变动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 综合不同研究者的观点, 本文认为, 少儿电视新闻, 是以少儿为特定收视对象, 运用电视传播视听符号, 基于少儿心理特征进行传播的一种新闻报道类型。

二、发展历程与现状

少儿电视新闻最早可以追溯到1972年英国广播公司 (BBC) 开播的专门针对9~15岁儿童的《新闻巡礼》节目, 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新闻节目。 (3)

1975年, 在美国纽约成立了CE (Children’s Express) , 是由8岁到18岁少儿组成的新闻报道组织, 之后发展到美国其他地区和英国、日本等国。 (4) CE类似于小型通讯社, 管理者是少儿, 整个新闻制作流程均由少儿自己参与, 最后播发到大众媒介上。CE的口号是“by children for everybody”, 希望让所有人, 包括成年人了解少儿的想法, 而不只针对少儿这一特定群体收视。

我国的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相对欧美来说起步晚、发展水平低。1995年前后, 少年儿童作为独立的群体受到媒体关注, 少儿电视节目开始蓬勃发展, 由此带来了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推进式发展。《小小看新闻》是我国第一档儿童电视新闻栏目, 于1995年创办于上海有线电视台, 此后中央电视台于同年推出改版后的《大风车》, 其中《小记者》板块是央视第一个纪实性的儿童电视新闻节目。 (5) 2001年, 《大风车》又在每周三推出儿童电视新闻节目板块———《新闻袋袋装》, 这便是于2005年5月1日开播的《新闻袋袋裤》的前身。《新闻袋袋裤》是一档每天15分钟, 以少年儿童的视角解读新闻、分析时事、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儿童新闻栏目。 (6)

目前, 我国大陆地区开办的少儿频道和少儿新闻节目数量上不少, 但中央、省市一级的少儿电视新闻节目较多, 在地级市、县级市电视台并不多见, 虽然总量不少, 但内容基本大同小异, 质量优异、令人满意的不多。《新闻袋袋裤》板块较为清晰明了, 具有代表性, 且往期节目视频通过网络能够获得, 故被选为本文研究个案。

三、案例分析与结果

央视《新闻袋袋裤》节目在2010年10月8日进行过一次大规模改版, 更改了播出时间与播出时长, 之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现在的节目没有了少儿主持人, 由原先的“姐姐”杜悦、阳光轮流主持节目, 此外三个独立板块———“儿童说新闻”、“说儿童新闻”和“为儿童服务”已没有了明显区隔。该节目每周一至周五17:00首播, 每期时长15分钟 (含广告) 。本研究截取2013年10月30日~11月27日, 每周三的节目进行观看, 并做记录与内容分析, 得到结果如下:

(一) 节目题材数据分析

对所搜集的节目进行量化分析, 五期节目新闻总条数为42条, 平均每期节目播出新闻条数为8.4条, 其中有2条并不是新闻, 即11月20日播出动画电影《鸟》和11月27日播出的微动画《小戒日记之爷爷的古董花瓶》。

1.从地域远近看

童兵在《新闻理论教程》中提到新闻的价值要素之一为接近性, 包括时空上的接近性和心理上的接近性。结合国内学者一般的分类标准, 将地域远近按从远到近分为国际、国内和身边, 这里的身边特指学生长时间接触的环境, 即校园。

基于此分类标准, 所截取的五期节目中, 国际新闻16条, 占比38.1%;国内新闻18条, 占比42.9%;校园新闻8条, 占比19.0%。曾有不少学者担心少儿电视新闻过于强调少儿身边的新闻, 反对将少儿新闻做成校园活动新闻联播, 建议少儿新闻开拓视野, 更多地关注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新闻信息。从研究结果看, 改版后的《新闻袋袋裤》在新闻事件地域的选材上进行了改动, 有了长足进步, 眼光较之前更开阔长远, 这样更适应于孩子无穷无尽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达到更好的收视传播效果。被许多学者所诟病的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对于农村少儿关注少、弱势群体报道少的问题, 在《新闻袋袋裤》中并没有得到解决, 在所观察的42条新闻里, 涉及弱势少儿群体包括农村儿童的新闻仅有3条, 其中有两条国外的、一条国内的。

2.从题材内容看

参考已有书籍和多位研究学者的论文, 本研究将新闻按内容划分为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文体新闻、社会新闻、科技新闻、教育新闻、自然新闻。按照这一分类标准, 将所研究样本共计42条新闻进行逐条考察, 得到以下数据:

注:其他, 指上文提到过的两条动画内容。

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到, 央视《新闻袋袋裤》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更倾向于社会新闻、科技新闻和文体新闻, 而在传统成人新闻中占主要地位的时政新闻、经济新闻一条未见, 这与它特定的受众群———少儿是有直接关系的。《新闻袋袋裤》的受众定位是8~14岁的少儿, 即小学生和初中生, 他们观看这一节目主要的兴奋点和兴趣点在于一些软新闻, 因此社科人文的新闻更受欢迎。但笔者认为, 可以在节目中适当增加硬新闻的比例, 从小培养少儿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政治经济格局的良好习惯。

笔者观察中还发现, 少儿电视新闻与成人电视新闻的另一个不同点, 在于少儿电视新闻较多关注动物, 如11月13日的节目中有《当好奇的猎豹“遇上”摄像机》, 记录的是野生小猎豹不明摄像机为何物, 舔食摄像机屏幕的憨厚摸样。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基本每两天有一条, 11月29日甚至在同一期节目中出现3条动物新闻报道, 这可能是少儿与成人不同所致, 少儿往往更关注动物, 更好奇、亲近动物与自然。

3.从报道形式看

《新闻袋袋裤》的报道形式较为单一, 普遍为视频新闻, 主持人做串联, 以自采新闻和素材新闻编辑为主。在所观看的42条新闻里, 仅出现1条其他形式的新闻———图片新闻, 即11月6日在北京某小学举行的“韩国文化周”报道。

笔者观察到的另一点, 是少儿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评论的缺失。一般而言, 由于少儿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 他们在对知识、信息充满渴求的同时, 判别是非的能力并不高, 在解读新闻时需要成年人把握其思想观念, 这个时候, 新闻评论或者是新闻解读性话语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在这些新闻里, 仅有1条关于“如何对待网络游戏”的新闻专家、主持人的多方评论, 帮助少儿进行理解, 而这是远远不够的, 尤其在11月20日上海三名初中生跳湖成功救起落水女孩的新闻中, 评论缺失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可能会令某些学生下次遇到这类事故时不考虑自身条件, 而涉险救人。

此外, 《新闻袋袋裤》系列报道“聚焦最美孝心少年”, 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播报, 形成较大范围的辐射效应, 对于少儿的教育作用体现得较为不错, 通过故事化的叙事, 让少儿在故事中受到感触、得到成长。

(二) 少儿节目参与分析

1.节目内参与

叶子在《电视新闻节目研究》一书中介绍了受众参与电视新闻的四种形式:间接参与、直接参与、思想参与和参与再传播。 (7) 本研究的样本《新闻袋袋裤》节目中, 可观察到的有直接参与, 其他三种形式的参与并不直接显现于节目中。

由上图可以看出, 少儿在节目中的直接参与度占比为30.95%, 还算可以, 但须注意的是, 在这13条少儿直接参与的新闻中, 没有一条是少儿对非自身新闻进行的观点性评价, 从某种程度上看, 这种参与度水分较高。非少儿受访的人群中, 以老师、专家出现频次为高。

再者, 少儿直接参与最多的新闻是社会新闻, 其次是文体、教育类新闻和科技新闻, 这与前文分析的少儿电视新闻题材内容大致相当。少儿一般对发生在身边、校园内的新闻事件, 或是自己经历的社会、文体新闻参与度较高, 这是因为, 就少儿的成长来看, 儿童对于自己经历的事件才有一定发言权, 才有一定的表述能力与欲望, 而对于相对遥远的新闻, 没有足够的认知而发表见解。

2.节目外参与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微博这一新兴媒介平台的诞生, 传统格局被打破, 新的话语体系正逐步建立, 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新闻袋袋裤》已开通新浪官方微博———@新闻袋袋裤, 目前这一账号有粉丝5557人, 共发布微博数753条。笔者浏览观察了这一微博账号所发内容, 发现这一微博仅实现两项功能:一是作节目预告, 二是与观众进行有奖互动, 回答与节目相关问题即有机会获得节目周边产品, 但开展次数少, 参与人数不多。

综上, 少儿电视新闻节目互动层次低、少儿参与少、互动效果差。

四、借鉴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知, 我国少儿电视新闻类节目中, 题材与少儿的参与程度之间有着重要而直接的联系, 越是与少儿紧密程度、贴近程度高的新闻内容, 越是能够引起少儿的参与热情、提升少儿的参与度。本研究也发现, 现今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存在诸多问题, 如少儿实际参与电视节目的程度、层次较低, 节目外的互动较少, 现有的新媒体形同虚设。因此, 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从新闻题材看, 明确少儿电视新闻的节目定位, 掌握少儿的收视心理, 消除成人化倾向, 多播发少儿喜爱的社会、科教、人文类新闻, 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政治、经济领域内的新闻比例, 注重采用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传播形式播发少儿新闻。

(2) 从新闻形式看, 由于少儿特定的成长状态, 知识占有少、理解能力低, 因此在报道电视少儿新闻时, 应增加背景介绍、意义评析等, 尤其是增加新闻评论比重, 帮助小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思考新闻。

(3) 从少儿互动参与看, 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充分利用微博等新媒体, 提高少儿参与电视新闻节目的热情与积极性。同时, 原有的热线参与、短信参与、书信参与等继续保留, 以多种渠道激发少儿的互动参与热情。

摘要:现如今, 随着媒介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专业化、细分化频道及节目出现在荧屏上, 吸引了不同群体的收视, 少儿作为独特的收视群体, 在细分市场愈发受到重视, 目前国内不少电视台都有自己创办的少儿新闻节目, 但其中质量优异且能在如此激烈的媒介竞争中保持一定优势与地位的节目少之又少。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题材与少儿参与程度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未来的节目又将从哪些方面提升少儿参与程度?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少儿电视新闻,节目题材,参与程度

注释

1陈舒平, 儿童电视学[M],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5

2邹鹏志, 少儿电视新闻初探[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 5

3王传跃, 参与式儿童电视新闻的十年探索[J], 业者实践, 2012, 1

4姜焕琴, 我国儿童电视新闻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5

5卜卫著, 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 新华出版社, 2002

6新闻袋袋裤[OL]http://shaoer.cntv.cn/cctvchildren/xinwendaidaiku/videopage/index.shtml

论电视节目主持人参与现场报道 篇8

央视著名记者型主持人柴静, 就是一位既能保持冷静又充满关切, 既言语犀利又善于倾听, 充满了人性光芒的记者型主持人。我们可以看到她源自记者职业的良知和源自个人良知的力量。用柴静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揭开黑幕的同时, 又揭开人的心灵, 窥见灵魂, 这不是其他的职业、其他的栏目可以做到的。”[1]

2011年8月, 《看见》在央视一套开播, 柴静作为周末版主持人兼出镜记者出现在镜头前。在这档被外界冠以“中国的《60分钟》”的全新栏目中, 柴静显然不满足“主持人”这个定位, 她不满足于穿着套装。于是她走出了演播室, 采访了艺人姚晨、药家鑫案的双方父母、家暴事件中的李阳等等。从明星到普通人, 从引发争议的新闻事件到有趣的社会现象, 柴静都能既冷静又关切, 既犀利又敏锐, 她在主持和采访中处理得游刃有余。很多人评论她是“富于哲理地演绎着新闻”, 并成为一种强势意志的代言人。按柴静的话说就是“与新闻一起呼吸”, 让新闻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主持人的个人风格, 这样的新闻报道又怎会不吸引人呢?

柴静曾经也这样表达她对新闻现场工作的理解, 她说:“新闻是一盆水, 从演播室到现场就等于把一个人整个放到这盆水里, 浑身湿淋淋的, 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接触到的全是新闻。当你沉浸在水里面的时候, 你就不用去想你是什么样, 你需要怎么去问。你只要去感觉它, 按正常人那样, 按照欲望去发现就对了。”[2]

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依托电视媒体而生, 同样, 其风格也会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未来的电视传媒发展中, “采、编、播合一”是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形成风格、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也是主持人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主持人现场报道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越发凸显

何谓现场报道?“现场报道就是主持人手持话筒将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向观众做口头叙述, 同时通过镜头展现现场动态和环境。”[3]我们的理解, 主持人做新闻的现场报道应该是在现场口头完成的, 这其实也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快捷、生动、现场感强烈, 更能够体现新闻的真实性。

白岩松在汶川地震后的一期新闻节目中有这样一段现场报道, 在汶川地震遗址, 他站在一条深沟内, 这条深沟是泥石流冲击形成的。在描述这条沟的宽度和当时泥石流强大的冲击力时, 白岩松说, 他的身高是一米八, 这条深沟的宽度比他的身高还要宽, 超过了两米。然后他就很自然的把话筒放在地上, 两手撑住身体, 平行于深沟的宽几乎爬在地面, 以自己的身高作为参照物来衡量沟的宽度。观众通过这样的直观比较, 很清楚的了解了沟的宽度, 同时也能够想象到当泥石流袭来时的那股巨大冲击力。

类似这样的例子, 在一些优秀的新闻主持人身上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确确实实身处新闻现场, 不仅仅是身体在现场, 最主要的是他们的思想在新闻现场。用准确的语言, 敏锐的新闻洞察力, 把握新闻的脉象, 捕捉新闻细节, 并且真实生动的反馈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就如同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类的主持人王志所说的一样, “在现场你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伪装, 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行, 只有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 用自己的神情去把握,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否则就是失败的开始”。[4]

主持人在新闻现场做报道具有很强的纪实性, 能通过主持人在现场的真实感受和即兴口语表达把观众一起带到新闻事件现场, 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观众的参与感也会大大增强, 节目的可看性更会有很大提高。同时, 现场报道的主持人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 他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最后表述的, 对于观众来说都是最新鲜、最真实、最可信的, 往往主持人的形象也会在观众的印象中更加有威信, 这档新闻节目也会是观众们爱看并且信任的好节目。

三、主持人现场报道的积极意义

优秀的主持人做精彩的现场报道, 对主持人个人、新闻节目的质量以及所属电视台的形象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首先, 就主持人个人而言, 能够走出演播室, 到真正的新闻现场去感知新闻的发生发展、调查新闻的本来面目, 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很大的挑战。用播音主持专业的行话来说, 那叫“接地气”。长期不“接地气”的主持人, 他的播音也是苍白无力、空洞无物的。深入到新闻现场的主持人, 会更多的了解新闻真相、体味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人间的世态冷暖, 对丰富阅历、开阔视野、提高新闻素养有很大帮助, 也会使自己的播音主持之路走得更宽更长。

而且, 多做现场报道还可以拉近主持人和观众的距离。

其次, 主持人现场报道对于提高新闻节目质量、丰富节目形态有很大帮助作用。一是它可以增加新闻节目的报道形式, 让新闻节目的可看性更强, 更能够吸引观众。

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就有这样的案例出现:晋江是福建乃至中国的品牌之都, 拥有众多品牌企业, 每年三月都是晋江民企招工忙的季节, 我们作为地方媒体适时报道了晋江的招工情况, 并利用主持人现场出镜做了《晋江名企为何不缺工》的新闻评论。在沿海地区用工短缺的今天, 晋江却没有出现用工荒, 我们栏目利用主持人在新闻现场捕捉新闻亮点、讲述事件背景、阐述新闻事实、评论实践意义, 这一报道赢得了观众们的好评。

二是通过主持人精彩的现场报道, 让新闻报道具有连续性, 让这档新闻节目在观众心中的印象更加深刻, 也让观众认可这档新闻节目、相信这档新闻节目。

当下, 晋江的民营企业正掀起“二次创业”热潮, 晋江电视台作为地方媒体, 为晋江民营企业做了系列报道。安踏作为民营企业的典型, 形成颇具影响力的“安踏经验”。2012年6月, 晋江电视台采访制作了《安踏经验系列报道》, 通过宣传推广安踏品牌营销、资源整合、管理提升、技术创新、设计开发等方面的成功做法, 为晋江传统制造企业“二次创业”、转型升级提供示范和借鉴。而在长达五期的系列报道中, 每一期主持人现场出镜的身影都贯穿其中, 开篇引入、中间体验、结尾总结, 主持人成为了整篇报道中的重要的串联者, 不但使报道的形态更加多样化, 更借助主持人亲和的形象和真实的体会大大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通过主持人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报道, 使受众更加直观地了解新闻内容。相较于空洞的文字表述, 这样的报道方式所产生的舆论效果要更加明显。

再次, 主持人一般都会被大家认为是所在媒体机构的一张名片, 尤其是电视台的主持人。因为观众不仅可以听到他们的声音, 更能够直观地看到他们的形象。所以, 主持人做现场报道更能够使观众记住这个主持人, 进而更加关注这个主持人所在的电视台。这是电视台向当地观众做自我推介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对于提高电视台在观众心中的形象, 提高收视率都有促进作用。

四、主持人现场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在传统的电视新闻的报道中, 大多采用演播室口播或者是画面加解说的形式, 而主持人的现场报道, 是新闻传播中一种新的形式和手段, 这样的尝试增加了新闻传播方式, 而且也使新闻报道更加吸引观众, 体现新闻的真实感。但是, 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 这样的尝试有积极的一面, 同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在县级电视台的工作实际, 总结了几个存在的问题:

(一) 形式化的现场报道

在很多较小级别的媒体中主持人做现场报道, 往往都是为了现场报道而做现场报道。说的简单一点, 就是为了增加一种新闻报道的手段和形式而增加了主持人做出镜记者的形式。这种“为了现场而现场, 为了报道而报道”的出镜, 实在是没有太多意义。在工作的实际中, 有这样一些现象, 那就是主持人只是在整个新闻的开头有一段现场报道, 之后就离开了新闻的画面, 再也没有在这条新闻中出现过;或者是在新闻结尾处再次出现, 说了一些总结式的语言, 整条新闻就结束了。这样的现场报道, 完全失去了现场感, 失去了探究新闻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全过程, 现场报道和新闻本身就存在着脱节。完全不能起到现场捕捉新闻点, 再连接起新闻脉络的作用, 更谈不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语言引导观众, 带领观众参与到新闻当中。

其实, 主持人做现场报道有很多种方式, 比如:现场介绍、现场描述、现场访问访谈、现场评论等等。可以运用这些手段把新闻事件传播给受众, 主持人不能游离于新闻事件之外, 否则主持人和新闻本身就不可能与观众真正的面对面。

(二) 现场报道内容苍白无力

有些时候, 主持人现场报道的内容是记者、编辑事先写好的, 只是把主持人带出去, 让主持人的工作环境从演播室换到了室外的其他地方, 基本上还是背稿子、念稿子、照本宣科。个别主持人因为没有提词器的辅助, 还经常出现出境词背不下来, 要反复录上十几遍甚至几十遍才可以完成一段出镜报道。完全没有现场捕捉新闻的能力, 更谈不上通过自己的报道把一条新闻从头至尾贯穿起来。主持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

即使是没有事先写好稿件, 主持人在新闻现场有时也会出现说废话、说空话的现象。明明摄像机镜头已经拍摄到了画面, 主持人在现场还要像记流水账一样, 一个一个的报出来。

我们的体会是, 作为一个在新闻现场做报道的主持人, 必须要有一定的现场意识, 因为此时只有你在现场, 你要通过你的判断来引导电视机前的观众去关注什么, 去注意哪些问题。甚至要与摄像记者默契配合, 把没有拍到的画面、或是画面不能交代清楚的东西, 通过你的现场报道告诉给观众。

(三) 后期加工现场报道

在工作实际中, 后期加工现场报道的现象其实经常发生。原因就是, 主持人在现场不能很好的把握新闻点, 即兴口语表达不到位, 不能达到编辑、制片领导的要求, 只能靠后期来贴补画面、剪辑声音、甚至需要改变意思。这样的做法就抹杀了报道的现场感, 也失去了现场报道的真正意义, 新闻的真实度会大打折扣。

以上是笔者在工作中的对主持人做现场报道的一些思考和心得体会, 也是在今后工作中做一名优秀而全面的主持人迫切愿望的表达, 只有经过思考和体会, 付诸实践, 才能得出经验, 推动工作, 提升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婷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析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话语风格[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13-14.

[2]曹琳琳.对记者型主持人的素质要求[J].记者摇篮, 2010 (7) :65.

[3]赵淑平.电视新闻采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8:146.

浅谈参与式教学活动中的分组艺术 篇9

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解决问题便是其一,尤其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分组活动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大大拓宽了解决问题的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养成倾听他人见解的习惯。分组教学活动,可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法, 能够给学生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造性行为的养成。分组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遇,使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养成合作行为的习惯。毋庸置疑,开展分组教学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分组教学活动成功的基础。

一、按座分组

按邻近的座位分组是运用频率最多的分组方法,这种分组法最大的优点是教师便于操作和组织,避免因分组而耽误时间,且随分随合,合分自如。况且教师事先安排座位时,基本是优差生结合,男女生搭配的。所以邻近座位分为一组后,每组成员的搭配基本是均衡的,便于学生优劣互补,取长补短,各显身手,形成一个具有多元能力特征和无限凝聚力的学习或工作集体,有利于形成民主、自由、公平、 奉献的良好风气。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中,优秀生的聪明才智才能体现得更完美,使之趋于更“优”;学困生也受到了诸多的启示与影响,使之逐渐变“优”。

二、按类分组

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特征的同学分为一个小组。比如在讨论中将发言积极的与不积极的分别分为一小组,这样教师可以在兼顾各组情况的同时,尽可能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小组或学生给以较多的关注、启发和鼓励,将那些性格内向、怕羞和胆小的学生“逼上梁山”,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和勇气。同时这样既可以限制少数学生独占发言权的“话语霸权”行为,有效抑制在讨论和发言中两极分化现象的滋长, 也可以克服少数学生不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游离于小组学习活动之外的现象。再如在展示活动中按爱好和能力分的音乐小组、书法小组、发明组、饲养组和在课本剧表演中分的改编组、导演组、表演组也属于这类分组。还有将男女生分别分成小组进行对抗竞赛性质的分组活动也属于按类分组。这样的分组还可以充分展示个人才华,张扬学生个性。

三、特意分组

教师按一定的学习工作需求专门搭配或指定小组成员。 这种分组形式有均等组合和非均等组合。均等组合指小组由不同特质的成员组成,每组中学生的各种素质和综合水平基本相等。这种分组可以使每一个小组进行最优化的组合,使小组成员的不同特长和爱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尤其在社会实践活动、竞赛活动中,更加适用各人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小组共同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非均等组合是教师为适应和完成某些特殊任务而特意分的小组。它的主要特征是组与组之间在某方面有优势的,也有劣势的,即有所谓的强组,也有弱组。是教师为确定某些教学方法,检验某种教学效果,以及为培养某种学习习惯和加强学困生的学习等而专门设置的。以上分组,教师尽可能在课前将组分好,以便因分组而影响课堂教学时间。

四、自愿分组

这也是一种较好的分组形式,学生由于兴趣、爱好、关系以及活动内容、活动性质等不同而自愿组建成小组。这种分组方式体现了学生的意愿,使学生体会到了主人公地位和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之间也容易产生亲和力,同时使学生觉得有一种新鲜感和认同感,能较好地形成凝聚力。因此这种分组更适合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在课堂学习或者综合实践活动中都可以随机采用。

浅析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关系 篇10

1895年电影诞生于卢米埃尔兄弟之手, 初期的电影是为了记录生活的原生态, 《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后来法国电影导演梅里爱尝试着用电影来讲述一个故事, 从而把电影引向了壮观的戏剧道路, 为电影艺术的形成打下基础。真正使电影成为一门艺术的是被称为“美国电影之父”的格里菲斯, 1915年他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使电影脱离原始阶段, 一跃成为第七艺术。

1936年电视在英国伦敦正式开播, 之后得到迅速发展。电视是电视艺术的母体, 电视艺术是电视系统中的一部分。电视传播具有艺术表现的功能, 部分电视节目遵照审美的规律, 以艺术虚构的方式创造出了“幻想的生活”, 从而使得电视节目具有了艺术性, 电视技术通过与电视自身的艺术元素相结合, 形成了能够独立支撑屏幕的电视艺术。

一、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同一种艺术

电影艺术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 以画面与声音为媒介, 在运动着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银幕形象, 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电视艺术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 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 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 通过鲜明的屏幕形象, 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从两者的定义不难看出, 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由活动影像构成的视听艺术, 采用同一种视听语言, 对物质与科技的依附性更强更直接, 都依靠声画语言来表现客观世界。

虽然电影与电视在表现手法, 制作方式, 观看场所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但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之间的差异, 只是同一种艺术形式中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 而非人类基本艺术形式间的差异。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具有一致的大众性、娱乐性和商品性, 因此很多学者将其并称为“影视艺术”, 即一种以运动、变化的视觉影像和声音组成的叙事性语言体系。

二、电视艺术借鉴电影艺术发展创新

电视诞生时, 电影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了, 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剧的初期发展基本上袭承了电影的手段和方法, 人们习惯上把电视称为电影的“兄弟”, 可以说电视艺术是诞生在电影艺术基础上的。但是电视艺术善于融合其他艺术的优势, 综合性更强, 形态多元;而且电视艺术是在高科技支持下生长的一种艺术, 它的发展自然得到了技术的大力推动, 因此相较于电影艺术, 电视艺术更为高级, 它在电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1、电视艺术的包容性强、形态多元

电视艺术善于吸收和融合其他艺术长处的特点, 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大的优势。电视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借鉴电影艺术, 它们都采用蒙太奇的表现方式, 注重用优美的画面和时空的突破来叙述情节表现人物, 但是电视艺术也更多的吸收了戏剧、广播等艺术的元素为己所用, 电视艺术几乎涵盖了所有其它艺术门类的内容。

电视艺术是由电子技术武装起来的, 所以多种语言元素、多种时空元素参与了电视艺术的创作, 故而使得电视艺术进入了一个多元化构成的新的时代。电视艺术的形态多样, 电视中不同的节目类型都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电视节目的推陈出新增大了电视艺术的表现力。电视剧艺术与电影艺术最为接近, 目前的电影在故事片方面尚可与电视一较高下, 但是其他的电视节目类型是电影无法比拟的。

2、电视艺术突破电影艺术的封闭性, 创造现场感

从电视语言的元素来说, 电视艺术包括图像、同期声、解说和音乐、字幕和特技等。它的这种特性, 使其更能创造出一种真实、身临其境的氛围, 给人一种真实的现场感。电影艺术是一种封闭性的艺术, 而电视艺术突破了电影艺术的封闭性, 创造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感觉, 电视中的人物既可以和另外的人说话, 又可以和观众说话。电视艺术还具有“群众的参与性”这一重要特征, 部分电视节目让观众直接参与创作和演出, 变“观赏者”为“参与者”, 增强了电视艺术的魅力。

3、电视艺术发展了电影艺术的“照相性”

电影源于照相, 起初的电影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录, 但随着电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故事类型片逐渐在电影中占据主流, 戏剧因素强势侵入电影艺术中。即便如此, 对电影纪实美学的追求从未间断过, 电影大师仍然把纪实美学放在电影美学的首位。电视艺术的诞生, 给电影艺术的“照相性”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 电视节目如新闻纪实、纪录片等完整的展现了社会现实, 电视的直播模式更是实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同步记录, 虽然电视艺术起源于戏剧, 但它却凭借自身优势发展了电影艺术的“照相性”。

三、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未来:独扬优势, 互补共存

电视媒介以其家庭传播的广泛性、普及性、日常性, 夺走了电影的大量观众;电视艺术也凭借其高级性, 在诸多方面超越了电影艺术。在电视的强势发展劲头之下, 许多人认为电视将会取代电影, 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将会影视合流到电视一边去。这种说法是浅薄的, 片面的, 不准确的。

电视艺术的发展借鉴了电影艺术的内容, 同时, 电影艺术也在向电视艺术学习, 电影逐渐重视戏剧冲突, 力图一方面通过故事情节吸引观众, 一方面依靠电影的独特画面和时空交错满足观众, 借助电影独特的观影场所和体验扩大观影人群。电影与电视的竞争也推动了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发展, 促使二者不断挖掘各自的艺术特性, 寻找优势。电影艺术开始重视现代高科技手段与真实记录手法的结合, 在空间和动感上大做文章;电视艺术则努力扩展更多的节目形态, 以适应各类受众的多样需求。

从电影艺术诞生到电视艺术诞生, 这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依次取代的过程。随着高科技手段的不断提高, 二者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会强化其自身的艺术优势, 二者也将在竞争中激发自身的艺术生命力。目前, 网络新媒体来势汹汹, 给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但是可以相信, 只要二者独扬自己的优势, 同时携手应对挑战, 就一定会在互补中实现共存。

摘要:关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关系问题, 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讨论的热点。文章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认定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同一种艺术, 电视艺术是在电影艺术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二者的出现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 二者将在未来发展中独扬优势, 互补共存。

关键词:电影艺术,电视艺术

参考文献

[1]胡智锋.影视文化论稿[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

[2]张凤铸.影视艺术新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3]张凤铸.电影电视艺术导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

[4]宋家玲.影视艺术比较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

[5]胡辛.电视艺术十二讲[M].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

[6]高鑫.电视艺术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

[7]高鑫.多元与重构——电视艺术的哲学思考[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08 (01) .

[8]贾磊磊.论“影”、“视”艺术的相同与差异[J].文艺研究, 2005 (01) .

上一篇:情感教学小学数学下一篇:高中英语提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