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理性

2024-09-01

企业理性(精选十篇)

企业理性 篇1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成立于1999年, 是集优质薄皮核桃的产、研、深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公司把“脑健康产业的领导者, 脑健康食品的提供者”作为其使命和愿景, 以“绿色是基、和谐为本、艰苦坚实、创优创新”为经营理念, 进行了一系列战略管理的探索。在其战略管理实践中, 既有理性分析方法的运用, 也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两种不同战略管理研究流派观点的分析与整合以及对企业案例的观察, 笔者认为, 在企业战略管理中,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同时存在并相互补充, 分别在不同情境下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理性工具的使用使得受非理性因素影响而制定的战略得以实现科学化和可操作, 同时, 非理性因素也为理性因素的发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理性因素在企业战略管理中深入使用有利于非理性因素决策作用的发挥, 从而提高企业非理性制定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一、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不同情境下对战略管理的作用

战略管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战略管理是指运用战略管理思想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狭义的战略管理是指对企业战略的制订、实施和控制进行管理。根据狭义的战略管理, 可将其分为战略制订阶段、战略实施阶段和战略控制阶段。战略制订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如何组织力量按必要的程序和方法把战略制订出来;战略实施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如何通过组织系统把战略贯彻下去, 并变为全体职工的行动;战略控制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如何评估战略实施中的结果, 从而促使职工正确地贯彻既定战略, 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战略计划。

可见, 战略制订阶段是企业战略管理的起点, 战略制订的质量以及使命愿景确立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决定企业未来的路径和方向。

(一)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制订阶段

企业的战略管理最初产生于克服经验主义的弊端, 使战略制定科学化的需要。在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早期, 企业管理经历了从生产管理到经营管理的过程, 但随着经营环境的进一步复杂化, 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即使生产出了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 也仍有卖不出去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制定和实施更加正确的竞争战略, 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企业战略管理学者通过研究制订战略的概念模型、过程模型、科学分析方法等, 为企业战略制定者提供制订科学战略的工具。可见, 理性因素是使战略制订科学化的手段和工具。

理性工具发挥作用的前提是: (1) 企业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2) 战略制订具有充分的时间和信息; (3) 战略制订者信息处理能力。在企业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 企业面临的环境呈现动态性和难预测性, 决策也越来越紧迫, 所以非理性主义流派对其进行了批评。但笔者认为, 由于动态的环境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对稳定性, 部分战略的制订也有较宽松的时间限制, 通过理性工具制定的具有一定柔性的战略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所以, 在非环境骤变期, 理性因素通过使战略具体化和定量化, 可以使战略管理的制订更加科学、明确和便于实施。

而在环境的骤变期, 面对纷繁复杂、高度动荡的环境, 由于时间的紧迫性和信息的不充分性, 战略的制定如果采用理性工具, 则需要大量准确和及时的信息, 同时也需要将战略量化的时间, 这个过程很可能使管理者错失战略制订的最佳时期, 错过市场机会。在这种情境下, 企业依靠直觉判断、大胆想象和富于激情等非理性方式来进行的一种战略制订可能比战略管理理性模式更有效、更合理。

(二) 企业管理的战略实施和控制阶段

战略的实施和控制阶段是一个线性的过程, 其中, 战略实施的管理重点在于通过组织系统把战略贯彻下去, 并将其变为全体职工的行动;而战略控制的管理重点在于评估战略实施中的结果, 促使职工正确地贯彻既定战略, 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战略计划。在这个动态过程中,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都对战略管理的结果起着重要作用。

理性主义流派认为战略实施和控制的重点在于能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既定计划, 因此企业在进入此阶段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有效地执行计划, 实现战略目标。此阶段理性工具和方法的运用除了使既定战略更加明确、具体, 更加可执行以外, 通过社会化使企业全体职工掌握战略管理的科学方法和手段, 可以使既定战略被全体职工普遍理解和接受, 并得到更好地执行, 尤其是在环境的非骤变期:

1.理性工具的应用为员工行动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2.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等手段, 理性科学工具的学习使得员工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提高;

3.理性因素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为评价企业绩效提供了标准和方向, 从而使结果评价更加科学和可操作。所以, 在环境的非骤变期, 理性因素有利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和控制。

在环境骤变期, 可能会出现既定战略和现实环境不符的情况, 在这种情境下, 无论是战略实施和控制都不能只囿于既定战略, 而要实施更加柔性的战略;由于时间的紧迫性此阶段常常对企业战略实施和控制的时间、速度有较大要求, 因此此时非理性因素常常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 非理性因素可以在战略实施阶段迅速抓住市场的机遇, 防止由于运用理性手段所需时间过长而错失机会; (2) 非理性因素可以使企业职工在环境骤变期找到新的目标; (3) 非理性因素可以迅速实现战略控制中战略计划的修改。所以, 在环境骤变期, 非理性因素有利于迅速实现战略的修改和更好地执行。

(三)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的战略管理分析

1.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制订阶段。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市场的平稳期, 通过对战略环境分析以及使用战略分析工具“SWOT矩阵”和“BCG矩阵”, 在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中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人—企业—社会”合作的模式和重视科学和技术, 实行了“产—学—研”的发展战略。企业通过理性工具以及一致性、协调性、优势和可行性等战略选择评价原则的利用, 制订了较正确和科学的战略, 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同时, 在突发紧急事件或者市场机遇出现时, 企业也存在着企业领导者凭直觉或者几个高层管理者共同商议制订战略的情形, 在非理性因素影响下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 企业在环境非骤变期的战略制订。随着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 企业的战略制定也越来越专门化和科学化, 并逐渐开始利用专门的服务咨询机构来分析市场、制定战略。2012年, 公司与智达天下 (北京) 营销顾问有限公司签订了《咨询服务协议书》, 分别就企业营销战略和策略规划及辅助实施、品牌策略与品牌管理规划、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培训服务、营销团队的管理与建设、企业宣传服务等六个方面达成协议, 并成立了项目小组开展合作。咨询公司通过进行可行性分析和SWOT分析, 为绿岭公司战略的制定提供了意见, 为公司管理层决策打下基础。

a.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的战略环境分析。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的一般环境分析:

政治与法律环境。在中国市场化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农业产业化经营由于其符合市场的一般规律, 并且也是市场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家和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上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 这是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开展产业化经营的有利政治环境。但是, 目前国家在保护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 保护农户和企业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 这对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风险。

经济环境。宏观层次上, 国家提供了支持的经济政策, 当地政府也制定了一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税收等政策措施, 而且近几年世界经济的回暖趋势以及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企业的稳定也提供了可能, 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为企业面向市场开展经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微观层次上, 当地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宽了市场, 失业率的下降也为企业提供了富余劳动力。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市场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格外注意市场的变化。

社会与文化环境。社会结构的不断完善, 人民生活观念的变化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深加工的农产品需求量更大, 这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企业可以借此机会实现差别化经营, 扩大市场;但如果抓不住市场就更容易丧失市场份额。

技术环境。不仅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 也包括通讯技术和服务技术。对于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来说, 生产技术是其发展的基本依靠,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生产技术, 并且掌握了生产中核心技术的专利权。但是要企业发展得更远, 还必须注重管理技术的运用, 在目标的制定、领导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中注意提高效率和创造效益;在前期生产和售后服务中注意运用通讯技术以及服务技术, 提高服务的水平。

自然环境。临城县位于太行山东麓, 位于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地带, 既有平原, 又有丘陵, 存在着大量未开发的荒山, 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而当地的气候对核桃生产十分有利, 丰富的矿产资源也为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 因为地处季风区, 农业生产会面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为企业生产造成潜在风险。但目前, 企业并没有建立起类似的预警机制。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消费者。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的消费者既有当地的居民, 也有外地大中城市的消费者, 而且还有其他地区的生产薄皮核桃的经营者。

职员。农业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因此, 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必须调动广大农民的力量。对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来说, 所在地的农民不仅是其员工, 也是其土地使用权的来源。

社区。企业的加工基地地处经济开发区, 周边是类似的生产商, 容易产生集聚效益;其薄皮核桃生产基地位于距离村镇不远但鲜有人居的荒地, 为农业生产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但同时,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土地政策的影响, 基地与部分当地农民的土地产权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土地流转还没有规范的保障, 这为企业与农民产生矛盾埋下了伏笔, 成为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政府。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是互相的。企业的税收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 从而为支持政府各项公共建设提供基础;从企业角度看, 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需要政府提供一些政策和信息支持。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的内部分析:

资金。资金是农业产业化生产中扩大规模、开发技术、开辟市场以及进行深加工等的关键。对于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来说, 目前最大的困难即是资金不足。

物资。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和工业园区, 但应该扩宽自己的物流渠道。

服务。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样需要良好的服务, 不仅为其消费者服务, 还应该为员工服务、为社会服务。

b.河北绿岭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制订企业战略的过程中通过对本企业战略环境的分析, 会组织员工利用SWOT分析工具进一步明确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挑战, 为管理者进一步制订战略提供参考和依据。经过分析, 企业的SWOT矩阵如表1。

c.根据BCG矩阵, 一个企业的相对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市场增长率是决定一个企业的整个业务组合内某一特定业务单位应当采取的战略的两个基本参数。BCG矩阵广泛应用于工业企业战略决策, 同样也适用于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业务分析。根据BCG矩阵, 以业务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可将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业务分为4类:

“金牛”型业务, 具有低业务增长率和高市场份额的特征。公司大量的现金余额通常会由“金牛”型业务创造出来, 比如现有农产品的生产以及深加工, 为企业的现金需求提供来源, 成为公司的主要基础, 因而在一定时期应采取稳定战略, 尽可能取得企业发展的资金。“瘦狗”型物流业务, 一般具有低的市场份额和低的市场增长率。这类业务要尽可能少做甚至不做;“问题”型物流业务具有低市场份额和高业务增长率, 新的符合市场产品的开发, 成功后业务增长率很高, 但是由于资金缺乏以及市场调研的不足, 其实现存在很大的困难;“明星”型物流业务, 具有高增长率和高市场份额的特点, 利用现有资源开辟新的市场, 将会给企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 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绿岭果业公司在决定某业务的“进与出”的问题时, 广泛采用了上述BCG战略管理分析模型来决策。如对经过调研统计和消费者反馈之后市场占有率低、消费者满意度低的产品的销售, 处于BCG分析模型中的“瘦狗”区域, 采取“退”的策略。若相反, 该企业畅销产品市场的开拓, 如农业制成品的扩大经营处于BCG分析模型中的“明星”区域, 则采取了“进”的策略, 加大各项投入, 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地位。对处于BCG分析模型中的“金牛”区域业务, 如现有初级农产品的直接销售则采取继续稳固市场的战略, 即采取“进”为主的策略。处于BCG分析模型中的“问题”区域的业务, 比如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采取“退”的策略或加大投入, 力争转化为“金牛”或“明星”区域。

(2) 企业在环境骤变期的战略制订。在面对市场上各种突发状况时, 由于信息的缺乏和时间的迫切性, 企业高层管理者在难以预测未来前景的情况下往往会根据直觉和对市场的把握及时调整战略。例如, 由于近年来, 河北省环境污染严重, 尤其是邢台市, 多次被媒体曝光为“中国污染严重城市”排名第一。随着省市对环境的突然大力度整治, 企业调整了之前的战略, 改善了生产链条, 重新对基地农业废弃物进行处理, 并提高了农产品加工厂的环境标准, 确定了发展更加健康无污染的绿色产业模式的战略。2011年,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管理者在国家林业局领导视察的时机, 主动要求承办了我国“首届中国核桃节”, 获得政府的支持, 提高了企业知名度, 取得了成功。

由此可见,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同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因素, 同时存在并相互补充, 分别在不同情境下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理性工具使非理性战略科学化和可操作, 非理性因素为理性因素的发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企业环境日益动态化导致非理性因素的使用频率增加, 但经过非理性因素制订的战略在确立之后, 其进一步实施和控制仍然需要理性因素的作用和理性工具的影响, 这也为战略管理中发挥理性因素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1.经过非理性因素制订的战略经过理性分析后更具可操作性。战略管理的非理性因素包括个人经验、直觉判断、想象力与情感等。战略是对企业前进方向的一种期望, 是关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构想, 它们的产生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这样战略尤其是其核心内容往往难以通过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等理性方法得到, 这种战略往往是企业领导人个人经验的综合, 是一种悟性与洞察力。有时候企业战略的形成, 也来自于企业领导人与员工的日常经验和直觉判断。情感作为一个非理性因素, 它也能激发企业全体员工雄心壮志、奋斗精神, 通过向员工传达目标而激发活动力, 使员工前进方向一致。但综合来看, 由非理性因素制订的战略仍旧具有笼统的特点, 战略内涵和目标方向也不明确, 其定义权和解释权掌握在制订该战略的管理者手中, 一般员工往往出现不理解或认知偏差。因此, 通过后续理性工具的使用, 使笼统的战略目标明确化和具体化, 同时更可操作。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将战略目标分解、培训员工等方法, 在经营上采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和“果、草、畜、沼”四位一体模式, 走产业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企业日常经营中, 企业制定了年度销售目标, 公司为农户供应高纯度优质核桃苗、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产品保护价回收等措施, 实施既定战略目标。

2.非理性因素为理性因素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经过经验、直觉、想象力以及情感等非理性因素激发而制定的战略目标, 为在动态环境下扩展理性工具的运用范围和加深理性因素的分析深度提供了新的思路。面对环境的剧烈变化和难以预期, 应该制定更加具有柔性的战略目标, 非理性因素为战略柔性化提供了灵感, 而具体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仍旧需要理性因素的参与。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管理者经过自身经验和直觉制定了诸如承办“首届中国核桃节”的目标, 之后企业进行了详细的策划, 采用科学的方法组织人力物力, 保证了“核桃节”的顺利召开。在此举措的启发下, 利用理性分析方法, 依托富有经验的专业咨询服务公司, 具体完善了企业的品牌战略。绿岭公司重视品牌的认证, “绿岭”商标先后荣获“河北省著名商标”“奥运推荐果品”“河北省名牌产品”等称号。绿岭核桃与柴鸡蛋均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 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美誉度。

三、企业战略管理中理性因素会提高企业非理性制定战略的能力

1.高层管理者掌握理性分析工具和方法, 可以提高管理者素质, 增加管理者个人知识和经验, 从而直接提高企业利用非理性因素制订战略的能力和水平。通过理性手段的分析, 管理者可以了解本企业战略管理全过程, 从而对本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资源状况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旦环境出现重大改变, 管理者便可以利用非理性因素及时制订战略, 而此时管理者由非理性因素制订的战略将会比较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避免“非理性决策”变成“盲目决策”。

2.将“理性工具的使用”作为员工培训的内容, 不仅可以提高员工对既定战略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保证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 在战略控制中员工可以自觉发现战略执行问题并且作出修改, 更重要的是, 企业一般员工接受理性方法的学习, 可以鼓励员工的科学精神, 提升其工作能力和修养员工自身素质, 积累员工的知识和工作经验, 从而可以提高员工的悟性和想象力, 为非理性因素分析做准备。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管理者通过自身对现代战略管理理论的学习, 通过接受专业咨询公司的服务, 以及在具体经营中利用理性因素对企业战略进行分析, 提高了管理者的素质, 并通过案例学习积累了自身经验, 培养了管理者对市场更强烈的洞察力。当企业环境发生骤变而无法开展定量科学的战略调整工作时, 管理者的直觉对此情景下战略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经过理性因素洗礼的管理者能够尽可能少产生“盲目决策”而制定出合适的战略。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定期对新进员工和老员工进行培训, 2012以后更是由专业的咨询服务公司来对其员工培训进行策划和实施, 等等。诸如上述理性分析方法以及实施手段在全体员工之间进行学习, 可以提高员工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意识, 从而有利于既定战略的实施以及环境骤变时期战略的实施、控制和修正。

由此可见, 面对企业环境动态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 企业战略管理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同时存在并且可以相互补充, 分别在不同情境下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理性工具的使用使得在非理性因素影响下制定的战略得以实现科学化和可操作, 同时, 非理性因素也为理性因素的发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理性因素在企业战略管理中深入使用有利于非理性因素决策作用的发挥, 从而提高企业非理性制定战略的能力和水平。企业的战略管理, 应该不断整合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蓝海林.企业战略管理:“静态模式”与“动态模式”[J].南开管理评论, 2007, (5)

[2]赵先进.企业战略管理非理性模式的兴起[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4)

[3]倪义芳, 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 2001, (6)

理性爱国,理智做企业 篇2

就在席卷全民的抵制日货的背景下,日化彩妆市场也不能例外,据几位做代理商的朋友介绍,自打抵制日货以来,很多的日本化妆品牌,甚至是与日本沾边的牌子或者名字相似的都被零售店主拿下,在非常形势之下,店主不敢也不值得去担这个风险,何况日系的品牌本来做的强势,利润空间不高,顺水推舟,下架了对他们也没什么影响。所以在国内化妆品市场,日系化妆品的销售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几个笔者熟悉的品牌,跟日货根本是不靠边的,也收到了不小的影响,这需要我们国人理智,也值得企业反思。

由于国人喜欢崇洋媚外,也是因为我们的大多数产品确实与国际大牌有着不小的差距,国内的品牌披着洋外衣,在很长一段时间乃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品牌在这样做。然而,品牌做大了,树大招风,很多的批洋外衣的品牌就被国内打假人士盯上,揪出来,受到不少的损失;在痛定思痛之后,一般有实力的会想办法把品牌通过运作,变成洋品牌,成为货真价实的洋货,虽然真正的洋人并不买帐、不认可,但对国内消费者能应付过去;另一类就脱掉洋外衣,理直气壮的承认自己就是国产品牌,这也不错,毕竟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制造也水平的提高,我们国产品牌的质量也越来越好,至于有没有这个洋外衣,变的无关紧要,

从长期来看,笔者倾向于后者,后来的不少品牌,如美肤宝等都是打的民族品牌,发扬汉方精粹,反而挣了不少的人气,这些概念符合人们追求自然和植物护肤的消费趋势,大势所趋,路子越走越宽;而变身洋品牌者,随着洋品牌不断的进驻内地,消费者的眼光越来越亮,哪是李逵哪是李鬼,对于真假洋鬼子会分辨的越来越清楚。何况由于历史原因,国内乃至亚洲地区对于日本的关系都是敏感的,反应在经济上自然会经常性的冲突和摩擦,关系忽冷忽热,这对于披着日系外衣的国产化妆品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如果不早一点改变思路,甩掉这洋外衣,层出不穷的麻烦就会等着你。

国内的彩妆市场,目前没有多大的反响,国内的彩妆一般走两条线,一种是日韩路线,品牌模仿日韩系列,风格相似,特别是近些年韩风劲吹,真正走日系的彩妆少,日系的彩妆没有多少有影响力的,韩国彩妆倒是有不少品牌做得好,国内品牌走韩国风格的很多,所以在本次的一些列事件中,彩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走欧美路线的彩妆也没收到什么影响,整体来说,对护肤品影响最大。

从整个的事件来看,对于真正的日系品牌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是国人期望的效果,希望通过一列的抵制事件,能引起日方的重视。但对于披着日系洋外衣的品牌来说,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却也是最冤的,本来是打个擦边球,沾点光,结果是没沾上光却沾了脏,好处没捞到多少,却顶着个日本品牌的名声,被终端下了架。对于这样的状况,即便是了解真相的消费者恐怕也不会给予同情。所以说,做企业还是要理智来做,不欺骗和忽悠消费者,找准自己的定位,表明自己的身份,摒弃投机心理,做真正的自我,不能永远活在别人的外衣下面。

早日甩掉洋外衣,不仅会少挨打、不被误打,还可以昂首挺胸的做品牌,做强做大,而不能总是遮遮掩掩;话说要是被棒打一顿,被国人揭掉洋外衣之后,被国内混水摸鱼的同行趁乱推上一把,恐怕市场不会再给品牌翻身的机会了。

理性爱国,理智做企业,国货当自强,企业当自律,则无不胜!

企业如何理性面对营销战略 篇3

品牌商品不打价格战

如何确立企业品牌?这是很多企业可能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品牌包括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使用者六层含义。我们做营销的时候,经常问企业家说你想成为一个品牌产品吗?99%的人说我当然想成为一个品牌。没错,但是我想问问你,你认为什么能使你成为品牌产品,有三个选择,第一个是花更多的钱做广告,第二个是不断的创新,不断地推出新产品,第三个是不断强化产品品质,这三个哪个能使你成为品牌呢?每个企业回答的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因为你的目标客户群不一样。

科特勒先生讲品牌有三句话,第一是说品牌可以使你源源不断获得商机,为什么?因为你有名气,你可靠。第二说品牌可以保护你的价格,那么我想问一个问题,不降价不足以维护市场时,这个产品是不是品牌?坚决不是。所以品牌与价格战是矛盾的东西,如果你打价格战你就会跟品牌告别,无论是在农业文明,工业化文明和信息化文明,如果你打价格战,即使是农业文明的市场环境也不会认为你是一个品牌,它只会认为你便宜。

大家看一个现象。中国加入WTO到年底是一年了。那么一年以来,说外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你去看哪些企业进入中国了,你看看服装、皮鞋、饮料、快速消费品哪些进入中国了?现在进入中国的都是在外国已经具备品牌意义的,为什么?为什么没有品牌意义不进入中国呢?因为没有品牌意义进入中国,打不赢价格战,而品牌商品是不怕价格战的,所以只要谈到价格问题,以物美价廉吸引消费者是注定要跟品牌告别了,她就做不了品牌。

现在很多企业家有一个误区,说我今天想做大市场,哪怕不赚钱做大市场。我就跟他说,你这样做是决定不行的。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做得长的做得大的很多企业,每个企业家在想的时候都不是想要尽量做大市场,而想的是品牌,因为他们很清楚,资本家是以盈利为目的,他们很清楚要找利润最高的消费者消费的同时也认可的产品。

这方面IBM是典型的,他们做快速打印机时,一分钟可以出16页,卖到很高的价钱,后来,他发现有一些中等消费水平的人也需要他的打印机,但是买不起。他们在分析毛利润超过5%的时候,认为这个市场可以做。换句话说,美国品牌企业一定是关注自己的市场,没有能力消费我产品的,或者说我认为我没有一定毛利润的时候我不做。当然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可能会遇到另外一个挑战,说我不做这么大的市场,我就不可能把高端做下来,因为高端不足以养活我,这是另外一个策略,是副品牌策略,或者说联合品牌策略、授权品牌策略,这是另外的,品牌之外的东西。

渠道战略体现市场占有率

企业做好了品牌战略,接下来就要好好考虑渠道战略的问题了。渠道战略带来得好处是什么?第一是市场占有率的体现,第二可以强化品牌的识别。

国美是一个流通渠道企业,国美现在为什么要公开招标彩电供应商?就是今天这个市场企业发展已经变化了。国美是靠服务来盈利的,它是流通性的,不是制造商。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这三种不同的文明中,品牌的建立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死缠烂打确实可能建立品牌。渠道也是一样的,对农业文明来说,它的渠道策略更注重眼前利益,像商务通,早期做的时候也遇到一些情况,三株也遇到这样的情况。

我有一个例子,就是阿里巴巴开创的一种崭新的经营模式。阿里巴巴网站在全球有上百万的商人注册,什么是商人呢?商人是倒买倒卖的人,倒买倒卖不是一个贬义词,是一个中性词,描述的只是一种商业行为。商人都想把业务做到世界各地,他们当然非常愿意到中国来做生意,但是由于他们不了解中国情况。一个外国人不会说中文,如果他也不认识任何中国人,他是不敢来中国的。阿里巴巴就是要帮助这些外国人和中国建立一种商业平台。这是一种新的市场推广的渠道。国内很多企业也是通过网站找到销售渠道的,找到更多的客户。这是信息化文明带来的渠道策略。

现在讲营销有三种,一种是产品营销,第二个是渠道营销,第三个是客户营销。其中有变化,最主要的是信息变化,即把信息如何送到渠道那里。什么信息呢?从产品营销者讲是产品信息,可是到客户营销的时候,这个信息就变成需求的信息了。这是产品信息向信息技术的一种转向。

市场细分提升消费者忠诚度

讲营销,一定要市场细分。市场细分分得好有三条好处,一个是获得消费者高度的忠诚度,一个是保护企业利润,一个是容易获得成功。举海尔的例子,海尔进入美国市场它的主流产品是什么?冰箱,但不是大冰箱,如果大家到美国或者是看美国电影也可以看到,他们厨房的冰箱非常大,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每星期只开车购物一次,开车购物的时候恨不得把一星期的食品买好了,回来放在冰箱里面,所以一定要冰箱很大。可是海尔的冰箱不是大冰箱,是小冰箱,那么小冰箱要进入这个市场,怎么办呢?就要市场细分,就是要找到一个缝隙产品,现在海尔小冰箱在美国学生群体中有相当的买家,因为她符合市场需求。

这是海尔在美国市场细分,还有商务通的细分,我想典型的一句话就是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商务通是PDA产品,是个人掌上记事本,在商务通之前有文曲星和名人,还有快译通,好译通。在商务通进去之前,这些产品已经瓜分了市场,但是为什么商务通一进去就能够赢得消费者?因为你在快译通也好,好译通也好,你没有完全指明消费,没有指明是哪一类消费者,商务通指明是哪一类消费者,从起名上可以看出是商务人士。商务人士要解决什么问题?名片太多,这是他们做的第一波广告。第二波广告是和商务行为联系起来,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先强调用途,再强调消费习惯。第一部分强调需求,第二部分强调的是品牌,行为习惯,所以商务通走到今天,她的习惯性市场仍旧很大。

现代企业科学理性采购初探 篇4

1 科学理性采购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传统物资采购业务重形式操作, 轻管理控制, 缺乏市场研究, 缺乏采购前期的策略研究。物资采购人员通过简单的询比价和招投标工作确定厂商和采购价格, 没有把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合同签订前的市场分析、策略研究、风险控制之中, 采购管理水平不高。一是在供应商选择上仅看重采购价格高低, 而不管供应商资信状况、制造能力和历史业绩等, 不科学也不够理性。二是在业务操作上, 采购人员整天忙于询价、比价、谈判、签约、结算和报批等具体业务操作, 往往疏于研究市场、疏于研究需求, 采购工作陷入低水平的重复劳动。三是在价格确认上缺乏市场了解, 缺乏对厂商产品的认知, 缺乏科学的定价措施。不管是公开询比价, 还是招标采购, 单纯以低价格中标。四是在采购后期管理控制上, 缺乏具体的措施和办法, 对厂商的如期交货和产品质量控制只是被动地接受, 没有加工过程的干预措施和协调处理的办法。

现代企业对物资采购的要求不再是物资供货周期和功效的满足, 而是融入了更多的专业化、精细化的内容, 要求采购部门为企业生产采购总成本最低和性价比最优的物资。近年来, 市场竞争的加剧, 价格战、低成本, 使物资低价采购愈演愈烈, 多数企业在市场竞争和成本的压力下, 往往都选择了价格。过多的压低采购价格, 直接导致采购产品质量的下降, 最终影响到自身企业的生产和产品质量的下降。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汽车因“刹车门”召回事件, 就是因为过度压缩成本, 导致部件采购中选择了低层次供应商和伪劣产品, 企业经营数十年的“质量标杆”形象一夜被毁, 损失惨重。历史的教训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采购质量可靠的原料和设备是企业生产运行的前提, 是采购人员使命。

现代企业物资采购工作就是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 以物资性能价格比最优和供应总成本最低为最高原则, 通过开展采购策略研究, 制定科学严谨的采购流程管理, 实现理性采购。

2 实现科学理性采购的有效途径

全面落实科学理性采购, 必须强化采购策略研究和应用, 建立物资采购供应的约束机制, 推进采购工作由业务型向策略型转变。如何才能走出“以价订货”的误区, 用科学理性的采购指导我们采购到总成本最低和性价比最优的物资, 使物资供应工作逐步走向决策科学化、制度明确化、采购理性化呢?

2.1 转变传统理念, 通过管理措施和采购模式的调整控制, 实现科学理性采购

通过机制优化, 建立分工明确高效协作、环节之间过程之中的监督制衡和自动纠偏机制。采购人员要从谈判桌前走出来, 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市场、研究内部物资消耗规律, 从价值理念上树立科学理性采购的思想,

⑴开展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不仅要关注物资采购价格, 而且要对物资的使用寿命、维护保养费用、储备资金占用、物流运输以及能耗、技术进步、环保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实现物资生命周期的总成本最低。⑵开展物资综合成本分析, 在满足企业对物资性能要求的基础上, 追求适合的性能和合理的价格, 既要防止物资质量与功能过剩, 又要防止忽视物资质量、片面追求过低的采购价格。⑶开展物资采购后评估工作, 对前期采购物资的使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按照不同指标的实际效果引导和修正后期采购业务, 确保采购物资的综合效益最优。

2.2 通过对采购源头的管理控制, 实现供应商资源管理的科学理性

供应商管理是采购供应链当中最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供应商使随后的价格、质量、交货、服务甚至库存管理都有了保证, 是实现科学理性采购的有效途径。

⑴建立优秀供应商网络, 通过对入网供应商的管理控制, 将缺陷供应商和低水平供应商拒之门外;通过供应商引入和淘汰机制, 达到加大竞争、掌握谈判主动权、降低采购成本的效果。⑵积极培育主力供应商和战略供应商。对生产建设密切程度高、所占金额较大、市场资源稀缺的重要、关键物资, 通过承诺市场份额、加快货款支付、合作项目科研等措施, 建立互利互惠、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从而达到稳定货源、稳定质量、稳定价格、共同发展的目的。⑶完善供应商考核和风险评估。对供应商供货和售后服务量化评级, 引导后期采购。在重点物资和大型设备的采购过程中, 对供应商的企业运营现状、生产制造情况实地调研了解和分析评估, 规避采购风险。

2.3 建立深入细致的市场研究策略, 实现采购定价的科学理性

在市场繁荣发展的今天, 坐等供应商上门, 仅凭主观臆断与供应商讨价还价, 是不符合科学理性采购思想的。通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和分析, 采购定价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⑴开展物资采购成本分析。根据物资料性和参数分析成本构成, 掌握供应商的产品成本和利润空间, 建立同类物料价格构成公式, 为之后的商务定价做充足的准备。

⑵开展市场价格分析。通过市场信息的搜集分析, 选择高性价比物资, 掌握对己有力的第一手资料, 增加谈判的掌控力。

⑶合理选择定价策略。根据采购物资的市场特性和我方需求, 综合分析供应商的营销策略等各种经济因素, 选择最合适的定价策略。批量采购的市场通用物资采取招标采购, 少量的普通物资采取询比价采购, 专用的技术要求较高的特殊物资采取联合谈判采购等。

2.4 开展物资采购策略研究, 积极推进框架协议采购和物资寄售业务, 实现采购方式的科学理性

划分不同物资类别, 针对不同的料性和轻重缓急, 有目的地实施不同的采购策略。将物资划分为战略物资、杠杆物资、瓶颈物资和一般物资, 采取不同的采购策略, 确保采购活动目标明确、有条不紊地进行。

⑴集合不同时间和空间的需求批量, 选择优秀供应商签订框架协议采购, 即锁定了市场资源, 又培养和稳定了战略供应商资源。⑵利用买方市场的优势, 对使用动态不大、料性分散、资金占用较大的物资采取寄售的方式, 采取用后付款的方式, 即节省了资金占用, 又密切了供应商的伙伴关系。⑶引入专家采购和分级决策制度。按物资的重要程度和批量大小成立不同层级的采购决策小组。对于专业性关键物资, 邀请专家参与并主导决策, 增强高技术群体决策结果的正确性。

2.5 建立物资供应过程控制, 防范制造过程和工期风险, 实现采购过程管理的科学理性

对物资加工及供货环节把关, 转变重商务谈判、轻管理控制的观念, 把过程控制放到突出位置。从机构和人员上给予大力支持, 设置专门的机构或岗位从事过程控制工作。将过程控制工作制度化, 建立健全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巡视、巡检和监造制度, 确保制造质量、交货进度有人去管, 采购风险有人去识别、有人去控制。特别是对框架采购协议、重大采购合同和低价中标合同, 应安排专人密切关注、动态监控, 防范制造工艺和制造工期风险, 牢牢把握主动权。

2.6 提高物资采购队伍素质, 培育专家采购团队, 以人员素质提高, 促进采购水平的提升

采购管理的精细化要求采购人员要具备现代物流知识, 精通信息技术、网络操作技能;要建立精通物资特性和使用特点的专业人员参加的采购专家队伍。

⑴强化专业知识培训, 让业务采购人员深入一线学习, 跟班劳动, 了解所管物料的加工工艺、生产流程, 熟悉各类物料的使用和性能指标, 进一步提高供应人员的专家采购能力。

⑵强化业务技能培训, 通过业务知识学习, 提高数据收集、整理和市场分析、预测水平, 积极打造物资采购专家队伍。

⑶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和专业比武, 促进业务交流。开展经济论文研讨;开展市场分析交流和采购后评估交流等。

摘要:随着管理精细程度的提高, 科学理性采购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企业物资采购工作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 以物资性能价格比最优和供应总成本最低为最高原则, 通过开展采购策略研究, 制定科学严谨的采购流程管理, 实现理性采购。

关键词:采购策略,供应商管理,市场研究,理性采购

参考文献

[1]蒋振盈.科学理性采购严格控制风险确保安全供应, [J]:中国石化2009年第10期.

[2]王为人.采购技巧, [M]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9.

企业文化的建设理性比个性最重要 篇5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成长的必备法宝,它被视为企业的重要内核之一,同时也是吸引职工的法宝。但是随着部分企业开始重视自身文化塑造,一些怪异企业文化也愈演愈烈,企业文化如何健康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话题。

运动会,拼酒量

24岁的赵诚在宁波一家大型化工企业做行政工作。入职3个月来,小赵的表现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他也打算在这里好好干下去。可最近的一场运动会,让小赵打起了退堂鼓:“这里的企业文化,我很难适应。”

“天气这么热,就比喝啤酒吧。”前几天,公司老总在职工大会上宣布今年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原本是运动健将的赵诚一下子愣住了,“我问了好几遍,才确信没听错。”

按规则,每个部门都要选派一名选手参加,赵诚是新人,自然被推出“亮亮相”。赛场放在公司的员工活动中心,偌大的一个活动室,乒乓桌成了擂台,10多箱冰镇啤酒摆成一排。

来自设计部、企划部、人事部、车间、后勤等部门的参赛选手个个摩拳擦掌,一个大过一个的将军肚,似乎表明他们都是酒场上的健将。赵诚酒量一般,四五瓶下去就又唱又跳,七八瓶后,已经在一边呼呼大睡了。

这次运动会过后,赵诚发现,公司有着浓重的“酒文化”,大事小事好事坏事都离不开喝酒。老员工退休了,喝;新员工入职,喝;旺季订单多要庆祝,喝;淡季订单少要鼓劲,还是喝。招待客人要喝,没客人来,中层干部碰头,还是喝……同事好心提醒小赵,把酒量练一下,老总喜欢会喝酒的年轻人。“只要能喝,老总就愿意培养。”同事告诉小赵。

“前程不该是喝出来的,我想换个环境,用实力说话。”赵诚心里不是滋味,私下已经去另外企业面试。

剃光头,表忠诚

今年2月,镇海一家工程企业要求中高层员工剃光头表忠诚,愿意剃的给予1万元安慰费,不愿意剃的罚1万元失信金。结果,坚持不剃头也不交失信金的5名女员工被开除。

“我不后悔,这是对员工的一种挑战,我想让他们更优秀。”该公司总经理董某因违反劳动法,向辞退女工支付了7万元经济补偿金。他说,之所以要求员工剃光头,因为企业员工精神面貌直接影响企业的命运。“我希望员工全心全意为公司服务,我要考验他们。”

这种与职工个人能力完全无关的考验,已让企业文化“走火入魔”。可叹的是,还有一些企业开出的招聘条件,同样让人啼笑皆非。

不久前,做产品开发的胡小姐去上海一家外贸公司应聘,“面试时,竞争对手都比我强,没想到,我能受到老板青睐。”谁知,胡小姐进公司一个月后发现,同事全部跟自己一样属猪,原来,有算命师傅告诉老板,属猪的人最旺他,于是属相成了招聘中最重要的条件。

有人是幸运儿,也有人无辜被拒。今年5月,网友小严去温州一家企业应聘。面试时,该公司对小严的各方面条件很满意,但对方得知他的农历生日及出生时辰,就被拒绝了。原因是,小严的“生辰八字”与该公司的财运相冲。

面对各种奇葩企业文化,有网友把它们进行归类:有吝啬型的,如一年四季基本不开空调的,或大小节日一律只发毛巾洗衣粉的;有“励志”型的,如业绩不达标罚跑步,边跑边喊口号的,一天下来,业绩最差的人要向业绩最好的人下跪拜师……

正能量,不可缺

企业文化的建立,难道应该以牺牲人格尊严为代价?难道只看老板喜好而无视员工需求?如此走极端的“企业文化”,是否已经扭曲?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杨建华认为,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超出员工生理、心理承受范围的要求,这不可取。这样做,能否提高员工的责任感不得而知,但明显与理性、文明的企业文化背道而驰。“人文精神是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让每个员工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新人入职前,可侧面打听一下老板为人处事的风格。如果企业文化与自身风格不符,就要掂量一下自己能否适应,是否愿意尝试去适应。”浙江九好集团宁波分公司人事经理戴宇认为,浙江以民营企业居多,有些企业文化说到底是“老板文化”。

“薪金、福利、待遇,是员工从业的目标之一,老板和员工同甘共苦、平等无间,也是员工最渴望和期盼的。”在杭州一家房地产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的陈帅表示,公司在招聘的时候,会考虑员工和公司企业文化,包括领导和整个团队的匹配程度,比如价值观是否相似,性格能否融合,但是影响这些要素,更多的是性格、教育背景,而不是风水、生辰八字等。

企业管理的理性与人性 篇6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为此力图从错综复杂的社会活动中找到共同点,使人的行为方式具有可理解性。人性假设就是这样产生的,其中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影响最大。这一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能够通过成本收益的计算,选择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方式。

经济学分析方法具有广泛影响。这不仅是因为,关于理性自利的判断与生活经验相符,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而且因为建立在这一假设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对很多社会现象做出了符合逻辑的解释,能够成功地用于预测人们的行为。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自然与经济学关系密切。以提高微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企业管理,更是直接受到了经济学思想的直接影响。人们力图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假设出发,说明企业管理的规律。按照这种思路,企业被解释为一种依靠理性提高投入产出的组织形式:人们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出发建立企业,根据利益实现的可能途径对在企业中的行为方式进行选择,因此,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本质上是同一的。

进一步问,利益作为人们的行为动因,具有什么内容?如何把对于利益的理解与企业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在很长时间内,这被看成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人们实际上默认,推动人们行为的利益是经济收入,特别是货币收入。例如现代管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泰罗,就把对于员工工资的调整,作为推行其科学管理的主要依托。之所以如此,道理很简单: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不充裕,价格机制主导着经济活动方式的情况下,以提高货币收入作为主要行为动因,是很自然的选择。

与此相应,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如何利用员工对于经济收入的追求来实现企业效益目标。成为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员工对于工作本身没有兴趣,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收入才被动工作,因此为了提高工作的成本收益,会自然而然具有少做工作多拿报酬的行为倾向。因此企业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督,使完成工作的情况成为支付报酬的依据。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由此产生。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处于分离和对立的地位。管理者从企业利益出发进行指挥和控制,员工从个人利益出发接受任务和监督,企业是管理者利用员工利己本性建立起来的理性机器,其目的在于更好的实现企业效益。为此所应用的管理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即大棒与胡罗卜政策。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并以X理论加以概括。

但是,这种管理方式遇到了难题,不管采取强硬的监督措施还是进行利益诱导,都越来越不足以促使员工努力工作。原因在哪里?管理实践推动了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理论思考。其过人之处在于,不是仅仅就事论事谈问题,而是对诸多现象进行系统思考,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一个世界观与方法论问题:如果员工确实存在逃避工作责任的利己主义倾向,这种倾向究竟是天生具有的,还是后天产生的?如果这种倾向不是先天具有而是来自后天环境,那么原有的管理模式是否合适?显然,这是对于管理原则的彻底反思。

对此,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假设:员工对于工作的消极态度,不能成为采取监督式管理的原因,反而本身就是监督式管理带来的结果。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思想。由于这一思想否定了传统管理的基本假设,因此足以对整个管理界提出挑战。也正因为如此,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管理思想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然,仅仅提出某种大胆的设想还不够,还需要对此加以检验和说明。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借鉴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对管理困难的出现原因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大棒与胡罗卜政策之所以失灵,是因为片面理解了员工的需要;只看到了员工的物质生活需求,没有看到员工的社会情感和自我成就需求。这种片面性与物质生活的贫乏相关。一旦物质条件丰富,员工对于社会与成就需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监督式管理就失灵了。以这种分析为依据,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与X理论不同的Y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在人类的需求中,如何建立友谊,获得自尊、自信、自主,从而不断实现自己的成就感,是极为重要的内容。由于这些需求往往在工作中才能实现,因此对于员工来说,工作本身也是具有吸引力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这种吸引力体现出来。传统管理的问题,恰恰在于不是激发而是扼杀了工作本身对于员工的吸引力。

按照这一思想,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不是以监督、而是以激励为原则的管理原则。所谓激励,不仅仅指为员工提供工作报酬,更重要的是为员工发展创造机会和提供支持,使员工不断从中获得成就感。在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看来,企业是为促进员工发展建立的人性组织,企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机制建设;即通过建立一种制度化环境,使提高企业效益成为实现员工发展的条件。用道格拉斯·麦格雷戈自己的话来说:“管理的任务就是营造组织环境,设定工作方法,让员工通过为组织目标努力而实现自身的目标。”这样一来,整个管理关系就倒过来了,从员工是企业实现效益的工具,转变为企业是员工实现发展的工具。在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看来,这种管理方式并不是空想,已经出现于企业管理实践之中。管理授权、工作内容拓展、参与和咨询式管理等等,就是激励式管理的具体表现。道格拉斯·麦格雷戈还认为,自己提倡的管理方式,与德鲁克主张的目标管理是一致的。

那么,否定员工天生懒惰的假设,是否会否定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呢?不会。实际上,经济学只强调每个人都有追求成本收益最大化的理性倾向,但并不认为人的收益就是货币收入。在很多情况下,放弃货币收入寻求其他社会成就,也是人的理性倾向体现。对于不同人们在不同情况下对于收益的不同理解,经济学称之为人的偏好。关于偏好形成原因的探讨,不是经济学而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任务。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正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而管理学的任务,是把对于人们需求的理解,和对于人们如何满足需求的方法探讨,加以综合与利用,从而更好的实现人们的利益。

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但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思想并没有过时,其中人性与管理之间关系仍然需要深入思考。如果说,工作动力来自人性需求,人性需求受到环境影响,环境可以通过自觉努力加以改进,管理的作用就是建立促使人们更好工作的人为环境;那么在这个因果链条中,应该以哪个环节是逻辑起点?从实际情况看,如果以管理为起点,往往会从任务出发,其结果可能使人成为完成任务的工具。只有以人性为起点,才能摆正管理的位置,使管理成为实现人们需要的工具。

然而怎么才能从人性出发?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指出,如果把人的行为动力简化为经济收益,仍然会把人置于工具位置,使人成为经济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只有看到人性的丰富性,不仅把需求的满足而且把需求的创造都理解为人们的行为动力,才能把握人性的本质,即人类的创造性本质。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工作的原则将从监督变为引导,控制变为服务,使企业和企业管理体现出人性的魅力。

企业非理性投资研究评述 篇7

关键词:非理性投资,过度投资,投资不足

一、引言

投资活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 对于企业至关重要。然而, 企业所进行的投资项目并非都是有利的, 投资的优劣也直接影响资本市场对其企业价值的评价。正常的投资是公司进行扩张、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 但非理性投资却给公司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非理性投资主要有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两种表现形式, 均反映了控制人的私有收益, 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本文之所以命名为非理性投资, 主要原因在于该种投资体现了控制人的意愿和利益, 对公司而言未必理性。一些研究者将该种投资称之为非效率投资 (朱磊和潘爱玲, 2009;李涛等, 2010;郭胜和张道宏, 2011) , 但本文认为非效率投资没有准确把握该类投资的实质, 因为非效率体现了一种投入产出关系, 难以体现投资活动中“控制人”的因素。在实际企业投资中, 投资项目的决策者往往是企业的控制人, 控制人投资决策时会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利益、情感、意志等个人因素。非理性投资不仅包含有效率的因素, 更加上了控制人个人因素, 有利于准确把握该类投资特点。

本文分析的对象是企业, 考虑到控制人的诸多非理性因素, 可以认为只要是人为做出的投资决策, 就存在对于整个企业的理性与非理性之分。企业的非理性投资区别于理性投资, 从定性的角度来看, 指的是放弃投资于对企业最有利的项目;从定量的角度来看, 是指投资额度超过或者低于企业发展的最优额度。基于这样的认识, 本文首先对非理性投资测度模型进行了回顾, 接着从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和行为金融学四个视角入手, 系统回顾了企业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二、非理性投资的测度模型

目前对于非理性投资的测度的研究, 还主要集中于对过度投资的识别上。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型:一是Fazzar (1988) 等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模型;二是Vogt (1994) 的现金流与投资机会交乘项模型;三是Richardson (2006) 的残差度量模型。

1.投资现金流敏感模型。投资现金流敏感模型建立了融资约束和公司投资之间的关系, 模型形式如下:

其中:I代表固定资产投资, X代表投资机会变量, CF是公司内部自由现金流量, K为期初公司资产存量, f为投资额依赖投资机会的函数, g为投资额依赖公司内部自由现金流量的函数。

投资现金流敏感模型建立了自由现金流与公司投资行为之间的联系, 但运用该模型难以直接计算过度投资, 在应用中具有很大的限制。

2.现金流与投资机会交乘项模型。现金流与投资机会交乘项模型建立了现金流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模型形式如下:

其中:I是固定资产投资, K为期初固定资产, CF为现金流 (Cash Flow) , DCASH是公司现金股利的变动额, SALES代表销售收入, Q即为托宾的Q值表示投资机会, μ和τ为公司及年度控制变量。

现金流与投资机会交乘项模型根据交乘项的系数符号来判断样本企业整体是否表现为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投资现金流敏感模型的不足, 但无法度量样本企业的非理性投资程度, 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残差度量模型。Richardson (2006) 在研究自由现金流量与过度投资的关系时, 考虑了企业最优投资规模的因素的基础, 将公司的总投资支出分解为保持公司现有资产所必需的支出IMAINTENANCE, t及新增投资INEW, t, 即:

其中:IMAINTENANCE, t包括公司资产的折旧额及固定的摊销额, 这部分企业为维持机器设备等经营资产的正常运行所必需的投资支出;INEW, t则是预期投资中NPV大于零的投资项目于非理性投资 (或非预期投资) , 即:

该回归模型估计出了预期的新增投资水平, 其中未解释的部分 (或者是残差) 就是估计的过度投资IεNEW, t。它等于实际投资额与此估计值的差值。也就是说如果回归中的残差为正, 则代表公司存在过度投资, 并且残差值就是过度投资额;相反, 如果残差为负, 则可认为公司存在投资不足, 残差的绝对值即为投资部足的额度。残差度量模型不仅可以判断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 还可以测量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的程度, 在实际运用中较为广泛。不过, 在估计IεNEW, t方面, 该模型还存较大争议。

由此可见, 三种模型各具特点, 成为测度非理性投资的基础模型, 特别是残差度量模型应用最为广泛。然而, 由于模型存在一定的限制, 在实际应用中, 还需要不断对之进行修正。

三、不同视角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一) 委托代理角度

对于企业投资理性的分析, 最早可追溯到Berle和Means (1932) , 他们共同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论 (Principal-agent Theory) 成为了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将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由此便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这里的委托代理问题包含两类:第一类是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问题, 第二类是经营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1. 第一类代理问题。

Jensen和Meckling (1976) 提出:股东会因为自己的有限责任而热衷于一些高风险项目, 如果投资成功, 收益会被股东占有;一旦投资失败, 债权人的利益会受损。股东的这种倾向会引发过度投资问题。然而, 理性的债权人会预料到这一点, 他们会对此要求较高的收益率, 这样便产生了负债带来的代理成本。Myers (1977) 提出:负债融资会引起企业的投资不足。他认为当企业存在债务违约风险时, 管理者可能削减股权融资的资本投资, 收缩公司业务, 向股东支付现金, 并将这种行为称之为“投资不足”或“债务负担”。通常情况下, 公司投资停留在期望收益刚好等于资本成本这一点上, 在这一点上, 投资产生的增加现值等于投资所需现值, 但增加现值部分归属于公司现有债权人。债务违约风险愈大, 现有债务从增加投资中所获得的收益越大, 债务市场价值的收益如同在新投资上加税, 如果“税收”足够高, 管理者可能会收缩公司业务, 向股东支付现金。由此便产生了负债带来的另一种代理成本。

2. 第二类代理问题。

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管理者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来管理公司, 经理人的这种行为会使企业无法达到对股东而言的最优水平 (Holmstrom, 1979) 。Jensen (1986) 指出:在具有较多现金流的企业, 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特别严重, 管理者可能把这些现金投资于 (收益水平) 低于资本成本的项目或在低下的组织管理中浪费。如果不对管理者所控制的资源进行约束, 就会产生“过度投资”。Stulz (1990) 指出:当企业的现金流很低时, 管理者会选择投资不足;当企业的现金流较高时, 管理者会选择过度投资。无论是过度投资还是投资不足, 均表现出管理者为谋取自身利益的自主投资行为, 体现了管理者个人利益, 从而引发第二类代理问题。

(二) 信息不对称角度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常假设市场交易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 然而现实的市场存在信息壁垒, 市场主体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具备完全信息, 从而使其决策行为面临许多的不确定性。这一现象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提出, 随后便被应用到了微观经济学的各个领域。

Myers和Majluf (1984) 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存在着诸多阻碍信息自由流通的因素使得投资人无法获取企业投资项目的收益情况, 这些会导致投资者的判断会存在偏差。当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的融资活动时, 投资者无法区分这些企业的优劣, 只能给出一个该行业债券的平均价格, 当证券的价值被高估时, 由于企业会因轻易获取了资金而引发过度投资;而当债券的价值被低估时, 企业需要承担较高的融资成本, 进而转向依靠其内源融资, 导致资金缺乏足够的保障而引发投资不足。Narayanan (1988) 进一步指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部分企业会从被高估的股票估值中获益来弥补那些NPV的项小于零的项目所带来的损失, 从而引发过度投资。

(三) 公司治理角度

关于公司治理引起非理性投资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安排两方面进行了研究, 见下图:

1. 股权结构。

John和Nackmen (1995) 提出: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的不完全一致会导致企业投资不足的行为。他们认为, 经理人只对控制股东负责, 只代表他们的利益, 因而经理人做出的投资决策有利于控制股东而非全体股东, 这就会导致大股东侵占小股东的情况发生, 即当企业采用发行新股为某些项目融资时, 控股股东会将本应属于全体股东的留存收益用于为自己谋取利益而非用于投资, 由此便出现了投资不足的倾向。

终极控制理论中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也引发了终极控制人即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冲突。现金流权就是股东按照持股比例对该公司拥有的财产分红权利, 控制权则是对公司的支配权。La Porta (1999) 等基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提出了“激励效应”与“堑壕效应”。他们认为, 大股东从公司谋取私利时会考虑由此带来的现金流权的损失, 因为公司受到损害时, 其自身的收益也会减少。因此, 大股东的现金流权越大, 其为自己谋取收益时的成本越大, 其损害公司的行为就会愈加收敛, 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就愈加一致。这种效应就被称为“激励效应”。相反, 如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差别很大, 即由控制权所带来的私利大于其现金流权带来的收益时, 股东就有足够的动机去损害公司而为自己谋取私利。这就是所谓的“堑壕效应”。

Richardson (2006) 从会计的角度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自由现金流的关系, 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发现过度投资在企业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在他统计的非金融公司之中, 过度投资在其自由现金中的比重平均为20%。并且, 具有独立董事的公司会减少经理人的过度投资行为, 经理人持股能够使得经理人与股东的代理成本减少, 就减少了过度投资的发生。

唐雪松 (2007) 等以2000~2002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现金股利和债务融资能够有效制约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但是, 朱磊和潘爱玲 (2009) 的实证结果显示,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负债融资不能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

2. 资本结构。

公司的资本来源由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构成。当一个企业为其某一项目融资时, 他们的首选都是内源融资, 即从自身的项目盈余及折旧等方面筹措资金。只有当这些资金不能满足其项目需要时才会考虑从外部获取资金。进而形成了企业融资的一般顺序:先寻求内源融资, 然后是负债融资, 最后是权益融资。对于负债融资而言, 前已提及会由于代理成本的存在使得债权人的利益受损, 然而理性的债权人会提高收益率, 最终导致投资不足。对于权益融资而言, 会因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 进而引发融资约束, 最后会因缺少自由现金流量而导致投资不足 (Jensen, 1976) 。

(四) 行为金融角度

20世纪80年代, 行为金融学产生, 它从投资者的心理因素来解释这种非理性的投资活动, 认为企业的非理性投资活动源于管理者及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在决策时的认知偏差, 主要包括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和过度自信导致的非理性, 及从众心理导致的非理性及投资时特定心理因素导致的非理性。Roll (1986) 提出了“自以为是假说”, 认为正是因为企业管理层的这种心理导致了过度投资。Heaton (2002) 发展了他的观点, 认为即使市场是完善的, 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会改变企业现金流的成本及收益, 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 导致过度投资的产生。Bantel和Jackson (1989) 、Ordaz (2005) 等和Dwyer (2003) 等分别从管理者的教育背景、年龄及任期、性别等相关背景特征来研究与过度投资的关系。Heaton (2002) 认为在信息不对称及委托代理问题不存在时, 经理人的乐观程度可以在特定投资机会下改变企业现金流的成本与收益, 影响企业投资行为。叶蓓 (2009) 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管理者的自信程度与企业的投资效率或者说企业价值存在非单调的作用, 适度水平下的管理者自信有助于提高企业价值, 但超过一定限度后对其有不利影响。

四、结论与启示

关于非理性投资的研究, 无论是从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角度, 还是公司治理角度, 都是源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对非理性投资行为的研究逐渐转向对决策利益相关方行为的研究。我国学者在非理性投资方面的研究还不充分, 缺少丰富的研究文献。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来看, 非理性投资普遍存在。要想减少甚至避免这种非理性投资行为, 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找出其深层次原因,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投资的理性行为, 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付秀, 伊志宏, 苏飞, 黄磊.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管理世界, 2009;1

[2].李涛, 周宁宁, 郭小晶.现金利润、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关系检验——来自制造业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财会月刊, 2010;8

[3].唐雪松, 周晓苏, 马如镜.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 2007;1

[4].叶蓓.管理者非理性与上市公司投资研究——基于过度自信假说.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5].朱磊, 潘爱玲.负债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2

[6].Bantel, K.A.Jackson, S.E..Top team, Environment and Performance Effect on Strategic Planning Formality.StrargicManagement Journal, 1993;10

[7].Camelo-Ordaz, C.Hernandez-Lara, A.B., Valle-Cabrera, 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p Management Teams andInnovative Capacity in Companies.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005;24

企业内部员工诉求的理性思考 篇8

就信访工作而言, 则是油田各级党组织联系职工群众的主渠道, 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桥头堡”, 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作为中原油田油气主业板块的采油厂, 随着产量接替不足、递减加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采油厂面临巨大的产量和成本的双重压力。加之, 当前员工的思想纷繁复杂, 呈现利益多元化、诉求多样化趋势。为了更好地了解采油厂员工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 掌握其工作、生活上的真实情况, 近期我们采油二厂共发放和收回“员工引发信访问题调查问卷”2000份, 占员工总数的40%。从职工思想动态、关注的热点难点等诸多方面, 广泛进行了意见和建议征集, 就时下反映突出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予以理性化和前瞻性思考。

一、当前员工思想认知问题的显现

总体上讲, 采油厂员工队伍和谐稳定, 积极向上, 凝聚力强, 促进和确保了油田油气正常生产。但是,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当前少数员工思想上有几种表现值得关注:

第一, 产量压力巨大, 精神情绪焦虑。长期繁重的油气生产、成本紧张的局面让职工精神紧张, 大部分职工渴望采油厂发展, 也有少数员工对产量任务完成情况关心度不高, 责任心不强。

第二, 诉求类型较多, 超出政策底线。少数员工对自己利益高度关注, 对收入问题、工作环境问题、餐饮问题、交通费补贴问题等等, 提出一些超过预期的诉求, 有的甚至把上访当成获利手段。

第三, 攀比心理较强, 心态比较浮躁。少数员工一方面表现为与总部单位的职工比收入、比住房、比子女教育环境;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基层组织信任度不高, 甚至只要组织照顾, 不要组织纪律。

二、员工利益诉求的热点轨迹寻踪

在高度关注采油厂发展前景和油气生产的同时, 一些员工关注的热点难点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希望子女得到良好教育和渴求总部住房。如今员工大都是独生子女, 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教育, 员工在总部买房、租房的很多。前不久, 位于第二社区的油田第八中学整体又搬迁到总部, 由于孩子太小很多家长都在总部租房, 包括下一步孩子也要到总部上学的学生家长, 想在总部有套房子的想法更加强烈。再者, 油田第二社区地处黄河滞洪区, 近两年又小震不断, 部分房屋年久失修, 员工担心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二, 希望解决好子女 (尤其是女孩) 就业问题。部分员工思想观念转变跟不上形势, 在子女择业、就业上对油田的依赖和期望一直很高, 致使许多不愿离开油田就业的员工子女长期待业在家 (目前仅二厂员工子女待业在家就有400多人, 大多是女孩) , 员工希望油田在女孩就业上进一步倾斜。

第三, 希望扩大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运用有效机制增强劳务工对油田的忠诚度和满意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对油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油田当前实行的引进高技能人才政策, 拓宽了劳务工的发展空间, 促进了劳务工自觉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但是, 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采油一线工种劳务工在岗人数很多, 由于政策条件限制, 只能通过考技师和劳动竞赛选拔, 时间长, 名额少, 担任基层干部又没有充分的政策依据, 不利于调动采油一线上工作能力强的劳务工的积极性。这部分劳务工希望放宽引进政策。

三、解决引发多元信访问题的实施对策

毋庸置言, 解决上述问题, 必须依靠各级党政组织、群众组织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依法依纪相结合, 从观念、方法上增强针对性、有效性, 特别是要探索建立职工心理疏导机制, 注重关爱员工, 真正培养职工的阳光心态。

第一, 要做好正面引导和情感激励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通过多种形式, 用建设富有创新活力的先进采油厂的发展目标凝聚员工, 用改革发展成果和业绩鼓舞员工, 用生动的实践和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员工, 使员工队伍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知难而进的动力、开拓创新的思维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同时, 坚持“一人一策”工作法, 要对信访对象反映的实际问题, 真正做到事事有回音, 件件有着落, 进一步从根本上控制信访量。在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上, 要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充分征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避免引发大规模的集体上访。

第二, 要做好企业转型期的解疑释惑工作。针对企业发展方式转变、业务结构调整等带来的利益格局变化, 以及思想、制度、管理问题, 做到超前研究部署安排, 及时了解掌握员工的思想状况, 紧紧抓住涉及油田改革发展, 采油厂撤矿设区, 实行油藏经营管理战略的重大问题和员工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 阐述政策措施, 化解困惑疑虑, 稳定心理预期。要围绕职工关心、关注和热议的问题进行解疑释惑, 切实把问题的真实情况讲透、把政策性问题讲清、把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讲通, 在政策解读中理顺职工心气, 在形成共鸣中聚集职工力量。要变员工上访为干部下访, 变被动接访为主动预防, 变单纯信访为综合治理, 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充分化解职工矛盾, 妥善处理各类利益纠纷, 及时把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 解决在源头, 解决在萌芽状态。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 在出台政策方案的同时, 制订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措施,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和实效性。要认真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要立足基层, 建立健全厂、大队、小队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 着力完善以党团员、班站长为骨干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充分发挥矛盾调解员、普法宣传员、信访信息员的作用, 重视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 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理顺情绪, 化解矛盾, 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可靠的思想政治保障。

第三, 要做好人文关怀和扶贫济困工作。结合时代要求, 更加突出人文关怀, 更加注重心理疏导, 要在引发信访突出问题的预防上下功夫, 采取“四家工作法”关爱员工, 即“把来访群众当家人, 把群众来信当家书, 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 把群众工作当家业”。要教育人、鼓舞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结合起来,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既要尊重员工的个人利益, 也要加以正确引导, 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加大, 要引导员工正确对待事业、家庭和个人, 做到“干事创业不能等、关爱家庭不能等、身体健康不能等”。要满腔热情帮扶困难职工家庭, 落实帮扶资金, 继续实施生活帮扶、医疗帮扶、子女就学帮扶。坚持每年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进行走访慰问, 开展送温暖活动, 让困难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大家庭的温暖。

会计预算对企业理性投资的作用 篇9

一、理性投资对企业的重要性

基于现如今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科学理性的投资已是企业的基本运作手段之一。理性投资可以更好促进企业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也能更加准确定位企业发展目标和动力,减少甚至避免因盲目定位产生的资源浪费、能力浪费、机会浪费等。在借鉴和参考一些企业的兴衰历史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盲目极端的进行投资和科学理性投资的两极分化决策,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可以说得上,绝对是事关企业存亡兴衰的重要因素。所以不管是对市场还是企业本身来说,都需要决策者进行理性投资。加强企业理性投资,让企业尽早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使企业在准确定位市场的条件下,能精确完成采购、生产加工、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循环工作,保持企业正常运作,为稳定市场和企业健康良性活跃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大力提倡理性投资,同时也加强对市场的引导,促进市场的良性稳定发展,企业的投资效果也会大大增加。作为一个发展企业,自身不仅要把握投资机遇,更要兼顾对市场的了解和研究,达到理性投资的计划目标和期望利益,为企业良性循环发展带来积极健康的环境和氛围。因此,科学决策理性投资,不仅仅是决策者对市场敏锐度以及工作能力的考验;也是影响企业运转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正确理解会计预算

会计预算是企业财务的一项基本工作,主要用于反映某些方面进行行为活动的财务预算,如企业销售利润预算、企业现金活动预算以及企业在销售中产生的成本预算。会计预算能让企业更加清楚企业的发展及定位,有效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更好为企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道路。

财政部出台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要点》指出:“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是我国两大会计体系之一。”可以理解为会计预算在预算管理的带领下,为财政预算提供准确保障的会计信息,同时对单位的行政管理提供监督和核算;会计预算将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对会计对象的经济业务,进行连贯性、系统性、完整性监督核算反映的经济管理行为。会计预算在企业运作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可细分为三点:

(一)将企业决策目标明确化的会计预算

在现如今的企业财务管理上,会计预算是决策目标的依据,使决策目标具体化、定量化、系统化,明确企业各部门相关组织的职责及奋斗方向。财务预算比较综合全面协调规划企业部门阶层经济职能,使其统一目标要求会计预算作为企业整体预算的最后环节,从价值资金方面总的反映期望决策目标和经营销售预算,预算执行对象情况表达直观,使得决策目标明确化。

(二)帮助财务目标成功实现的会计预算

在会计预算进行过程中,建立其相关的财务水平标准的企业,可以通过此项水平标准对比出财务的实际值和预算值的参数差值,从而通过参数差值思考其中问题,让企业在创造经济活动时,更加标准执行相应计划,完成企业财务目标,所以会计预算对财务目标实现很有帮助。

(三)作为总预算的会计预算

作为整体预算体系中最后一个环节的会计预算,也是其最重要的环节。在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前,就需要对经济活动对象作出相关预算,而作为总体预算的会计预算,其价值自然能非常完善的实现企业对经济活动的总结。通过会计预算,活动对象财务账目清晰,也为企业决策者正确认识企业以及了解经济活动价值带来直观反映和决策依据。

三、会计预算对企业理性投资的作用

决策者的决策能力直接影响企业投资,进而影响企业发展,理性投资离不开决策者的准确决策。作为企业的会计预算是企业理性投资前的一个关键性步骤,通常在企业投资决策前将经济活动对象限定化,用会计预算在企业经济上的明晰数据来引导企业投资,进而充分了解和肯定到企业投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可以说企业预算贯穿整个企业投资在企业投资在前期计划筹备到后期结算实施完整投资过程起到良性引导作用。在企业运转发展过程中,进行企业投资是基本运作手段。科学理性的投资则需要从针对市场、计划投资项目以及相应投资内容、事要做好周密完善的预算,当然,必须确保企业会计预算是准确、科学、合理的。从现如今各企业运行的实际效果看来,也非常直观证明理性投资对企业立足发展提供了重要作用,是企业良性循环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作为企业投资决策前的会计预算,自然而然对企业理性投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很大程度上避免盲目投资几率

首先,会计预算可以让企业决策者准确定位企业本身能力、经济市场以及投资行业领域的前景和价值。使决策者对企业当前的现金流量、负债以及利润都要比较直观地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投资活动进行客观评估,并从企业自身出发综合考虑资金、能力等风险控制,进行科学合理分析,不盲目武断进行投资决策。再者,通过会计预算对市场进行经济分析,考虑投资市场领域发展空间及前景,优化资源、先进科技对投资科学客观的作出决策,避免盲目投资或重复投资带来的行业领域不景气而造成企业损失。

(二)合理规划企业资金方向

企业通过会计预算,可以使企业使用资金更加科学有效的得到规划。企业资金是企业在运转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如若不能将企业资金进行合理科学规划,将会影响企业运作发展,导致企业运作发展得不到有力保障,所以为保证企业良性运作发展,必须科学合理的进行资金规划。会计预算在此方面就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会计预算是一种事前控制手段,它运用比较科学合理的计算方式计算出投资的可行性,对企业现有资金进行合理规划。

(三)开源节流,开辟多元化渠道融资

企业将投资实施在市场中,不单单是将资金进行投资。完整的企业投资包括财力、人力、物力以及其他所需要资源等等。在会计预算对企业投资理性分析时,通常也包括了对这些资源的整合规划,将资金等资源通过较为科学合理的计划筹算。具体表现在限定性资金和稳定融资能力下,如何开源节流,合理安排企业员工减少人员薪资;规划现有土地资源;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等等。在领域行业科学规划后,准确定位市场,准备落实企业投资行为前,就要考虑企业投资的最大限定性因素—资金。作为一个企业的会计预算,就必须根据企业自身实力,预测投资领域发展前景,最大限度化精确评估预算和投资,为融资提供较有说服力的依据,开辟多元化渠道融资,为企业投资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用会计预算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科学资金预算报告,促进融资,完成企业理性投资实践。

四、结束语

现如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较为重视会计预算,而会计预算对企业理性投资也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许多企业为稳固发展都采用较为客观、保守的作业方式完成业务。会计预算要从企业实际角度出发,限定性客观合理督促企业决策者,使决策者明白企业市场定位及领域发展前景,更加信心、理性的投资;从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投资市场领域前景悲观评估,约束决策者决策过于乐观的投资行为。

参考文献

[1]邬春媛.浅谈会计预算对企业理性投资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4,(12):245-245,246

[2]裴丽凤.浅谈会计预算对企业理性投资的作用[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3,(5):159

[3]陈亮.会计预算对企业运营成本的影响分析[J].企业导报,2014,(5):93-93,95

企业走出去投资发展的理性思考 篇10

一、对外投资的机遇期

企业走出去投资, 即企业对外投资。企业对外投资是相对于对内投资而言的。企业对外投资就是企业在其本身经营的主要业务以外, 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方式, 或以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对外投资。对外投资要有一个战略的思考, 形成对外投资战略。对外投资战略是对外投资国政府在认真分析本国情况, 国际投资市场状况和其他国家对外投资实力的基础上, 对本国在一个较长时间的对外投资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以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措施所作的总的规划和指导。对外投资战略主要包括投资区位战略、投资行业战略、投资方式战略等。区位战略主要考虑对外投资的地理分布, 选择资金先进入的国家或地区。一般而言, 资源丰富, 市场容量大或增长快、劳动力成本低廉、技术先进等都可以成为境外投资区位战略考虑的因素。行业战略首先要考虑投资对象的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等因素, 当然也能够发挥自己的行业优势。选择合理的投资方式, 决定了投资项目管理的难度和效率。一般说来取决于对外投资对象国制度的掌握, 能否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优惠政策等。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 党和政府特别注重保障和改进民生, 全面推进各领域里的改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 已经有能力走出去在境外投资。中国加入世贸以来, 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产品出口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 使中国的产品不断遭遇贸易壁垒, 为了绕过这些贸易壁垒, 中国企业走出去, 在境外投资是企业发展和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理性选择。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目前, 金融危机正在逐渐消退, 但这种影响还渗透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多个层面。中国企业走出去, 在境外投资呈现较为谨慎的态度。

金融危机虽然还没彻底消除, 但目前对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正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逐渐恢复。中国贸促会2010年对企业境外投资的问卷调查中, 关于今后2~5年的投资计划, 61%的企业表示可将显著增加海外投资, 这表明了大多数企业走出去, 在海外投资的意愿。

从宏观经济战略的转变来看, 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形成的巨额外汇储备, 从某种程度上说, 已经造成了资源浪费。为此, 政府已开始鼓励我国企业依法而有序地走出去, 到海外去投资, 实际上这也是我国经济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 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况且, 法律和政策环境良好, 中国与大多数国家签定有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这些对企业走出去, 在海外投资发展创造了良好而有利的条件。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 我国的境外投资主要以服从政治需要的对外援助, 完全不考虑投资的效益, 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 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对外投资完全是两回事。真正意义上的境外投资应该是市场化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早期的对外投资是以商贸为主, 这是因为制造业水平较低, 没有国际竞争力。后来逐渐向承包工程、咨询服务、资源开发等方面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对外投资迅速增长, 投资企业的规模也开始扩大, 投资范围也从发展中国家扩展到发达国家, 投资领域也开始制造业扩展, 投资金额的规模也在逐年增加, 实力和经验也开始积累。

中国加入世贸后, 我国境外投资出现了新的跃升, 特别是要素投资在国际间转移更加自由, 为投资向境外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批较为有实力的大企业如海尔、TCL等企业开始实施海外投资战略并取得成功, 有的企业已成功地建立起全球化的生产和销售网络。与此同时, 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也成功在海外投资。应该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企业走出去壮大了实力, 积累了经验, 创造了环境, 企业就应该大胆地、勇敢地走出去, 到海外去投资, 去迎接国际挑战, 创造自己的辉煌。

二、对外投资可借鉴的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球第二, 但是中国仍是一个不发达国家, 走出去海外投资还得学习借鉴他国的经验, 特别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的经验。

美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经验。美国经济发达, 产业水平高, 早期美国的对外投资主要以利用不发达国家廉价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 直接投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 为美国提供能源和材料, 由于这些不发达国家资源价格便宜, 劳动力成本低廉, 市场发展空间大, 使美国的境外投资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利润。美国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以技术和服务为主, 制造业、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石油业是投资的重点。美国的境外投资战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随时在进行战略调整, 但市场是美国境外投资的主要选择, 一个购买力强, 成熟和高质量的市场, 对于提高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是不发达国家的市场无法取代的。这正是美国坚持对发达国家的境外投资, 敢于面对国际竞争, 才有今天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日本企业境外投资的经验。日本境外投资战略是奉行“边际产业扩张论”。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 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也就是把这些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 本国却注重发展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 境外投资则有利于保持企业的生产规模。日本的境外投资主要以开发资源、金融服务和商贸为主, 其核心制造业很少转移到国外。境外投资的重心也开始向发达国家转移, 其比重已经超出不发达国家。

三、对外投资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际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 就会出现系统对外投资;达到1200美元, 将出现大规模对外投资。我国的人均GDP在2010年达到4000美元, 完全具备对外投资的条件。

1.我国对外投资的区位战略。

我国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应该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同时积极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 我们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也适合这些国家的市场需求, 加上这些国家的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低廉, 在这些国家投资收益一般较高。

发达国家具有技术和管理优势, 虽然我们没有比较优势, 但可以利用其成熟的市场检验产品和技术, 可以吸引先进的管理和营销经验, 通过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可以提高我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我国对外投资行业战略

境外投资的行业选择, 取决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经济环境。对外投资的行业重点应服从于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和谋求长期战略性拥有等战略目标。根据现实和动态比较优势, 中国的境外投资应集中于加工制造业、重要资源开发、建筑与服务业等。

在知识经济时代, 要把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投资作为海外投资的主要方向, 这是着眼于未来的长期发展战略所必需的。

3.我国的境外投资方式与规模战略

上一篇:小提琴的正确发音下一篇:两个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