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园

2024-07-09

社区公园(精选十篇)

社区公园 篇1

1 与城市的关系

银匠窑公园位于东河区中部, 巴彦塔拉东大街以南、包兰线以北, 北梁棚改安置区南部。东西向长度约为350 米, 南北向长度约为210 米, 总占地面积7.48公顷。场地被居住用地环绕, 西侧紧邻商业金融用地, 南侧临住宅底商, 东北侧临小学用地, 北侧临托幼用地及社区服务中心用地。银匠窑公园现状用地为村庄、菜地拆迁后的弃置地。银匠窑公园是服务于周边居民的社区级公园, 主要提供休闲、健身、游戏、交往等户外活动场所。其对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培育富有人情味的邻里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2]。

2 总体定位与目标

2.1 总体定位

包头市东河区银匠窑公园将打造成为:为北梁棚改安置区居民服务的, 生态上清新、功能上称心、文化上舒心、风格上倾心的城市社区公园。

2.2 设计目标

(1) 生态方面:实现生态上的“清新”, 打造亲近自然的绿色空间。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的塑造, 为人们提供理想的接触自然、与自然亲近、从自然中收获健康能量的场所。

(2) 功能方面:实现功能上的“称心”, 营造承载人们新生活故事的核心场所。通过质朴、实用、完备的功能设计, 为各类户外活动创造充分的条件, 满足周边居民的使用。

(3) 文化方面:实现文化上的“舒心”, 塑造和谐的公共休闲空间。促进居民交往、带动公共休闲生活、营造氛围和谐的邻里交流空间。

(4) 风格方面:实现风格上的“倾心”, 打造接地气的人居环境景观。打造迎合当地人使用习惯的, 有归属感的、接地气的、可以引起情感回应的人居环境景观, 使人们在对公园的使用中从感官体验的舒适走向心理体验的舒适[3]。

3 设计策略

3.1 如何实现生态上的“清新”

建立公园的山水生态骨架。结合场地现状竖向条件, 塑造一山一水, 丰富公园空间类型、提升公园品质, 同时营造园内舒适小气候。

3.2 如何实现功能上的“称心”

对公园使用人群 (居住人群、周边工作人群、购物人群) 进行需求分析, 完善公园的功能配套, 使公园真正被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人们喜爱和使用。优化完善功能的组织和布局。

(1) 沿街休闲环。创造半开放的公园边界, 打造与社区相交融的公园;融汇活力的“环”状交往空间, 有效提高公园及周边商业、文化设施的利用率, 促进社区商业、文娱、休闲氛围的形成。

(2) 户外运动场。和北侧文化活动设施有效结合, 在公园西北侧创造健康运动的场所。

(3) 花园。邻近西侧商业金融用地设计休闲花园, 为商业、商务、购物人群提供宜人的景致和舒适的休憩场所。

(4) 日常休闲活动区——结合山体地形对日常休闲活动的核心区域进行设计, 使公共休闲空间、私享休闲空间兼具空间上的整体性和使用上的独立性, 提升公园的休闲品质。

3.3 如何实现文化上的“舒心”

(1) “城市传统文化”的融入。在公园的最佳展示界面“沿街休闲环”中, 对雕塑小品、标识解说系统进行具体设计, 展现包头“西口文化”。

(2) “生活文化”的保护。创造丰富的邻里交流空间, 为融洽、和睦的邻里氛围的保护提供条件。

3.4 如何实现风格上的“倾心”

以当地人的真实生活经验为基础, 保留过去的生活痕迹, 营造接地气的、可以引起情感回应的传统休闲空间, 带给人们归属感。

(1) 景观元素的延续。景观设施小品、铺装材料、植物种类的选择, 尽量采用使用者熟悉的元素, 从而承载人们的生活记忆。例如在本案中, 砖砌景墙、庄稼稞造型的景观小品、桃树、苹果树等果树的运用, 将为使用者的新生活带来亲切的感受和体验。

(2) 生活方式的延续。本案设计了休闲菜园、舞台戏园等传统的邻里交流和活动的空间, 使用者可在其中享受怡然自得的新生活。

4 新生活的风景, 家门口的旅行

本案在对周边用地功能、场地现状条件进行充分认知的基础上, 逐层解析、推导落实, 最终得出适宜场地、结构清晰、景效突出的功能格局, 主要包含5 个功能片区。“一环”沿街休闲环、“一片”户外运动场、“一水”滨水休闲区、“一山”山林休闲区和“五园”功能园子[4]。

(1) “一环”沿街休闲环。该沿街休闲环将打造为银匠窑公园重要的对外展示界面和融汇公共休闲生活的核心活力场所。休闲环的设计将有效提高公园及周边商业、文化设施的利用率, 促进社区中心商业、文娱、休闲氛围的形成。

(2) “一片”户外运动场和花园。户外运动场紧邻北侧文化设施, 共同营造文体休闲氛围、带动社区的活力。

融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 (环形跑道、50 米及60 米直道) 、轮滑极限、器械健身、林下休息等多样的功能, 共同营造一处满足各年龄层活动需要的、充满活力的运动空间。

西侧商业设施面向的区域, 考虑景致的对外呈现, 可设计成花园, 注重前景、中景、底景层次的打造。花园中可加入林下休闲场地, 方便商场工作人员和购物者的使用。

(3) “一水”核心景观区。现状场地东南角为一处低洼地, 方案因地就势设计景观水面, 环抱水面再设计开阔的大草坪和疏林草地空间, 共同打造公园的核心自然休闲空间。

(4) “一山”山林休闲区。山林休闲区是银匠窑公园又一处绿色清幽的所在。登高远眺、在山林中穿行, 体味清新的自然气息。山体高度4 ~ 5 米, 在丰富场地的空间类型的同时, 自然区隔出公园中的动区和静区, 提升了公园的休闲品质。

(5) “五园”功能园子。由山体自然围合出5 个功能园子, 在空间上相对独立, 避免了使用过程中的相互干扰, 同时因其嵌套在山体之中, 空间上与山形相互呼应, 宛若自然形成, 获得了很好的空间对话效果。

在功能的布置上, 5 个园子分别为核心休闲场地、康健养生园、休闲菜园、稚趣园和舞台戏园, 充分满足了老、中、青、儿童等不同使用人群的需要。

5 结束语

安置区社区公园是安置区整体居住环境品质的重要体现, 其景观设计需要在满足当地居民物质需求的基础上, 更加能够提升居民精神层面的享受, 从而使人们在新的生活环境中, 产生归属感和愉悦的幸福感。本案对公园的生态、功能、文化、风格4 个层面提出设计目标、并将各个层面的设计予以落实, 旨在通过上述内容, 对安置区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的构思及方法进行探讨, 以期为此类型景观设计工作平添微薄力量。

参考文献

[1]章俊华.居住区景观设计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6.

[2]纪芳华.社区公园设计初探.[D].华中农业科技大学, 2001.

[3]韩秀琪, 杨军.当前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J].建筑学报, 2001 (7) :28-35.

金沙公园社区 篇2

工作总结

金沙公园社区居委会在黄忠街道办事处及相关职能科室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关于金牛区黄忠街道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方案〗认真学习,落实各项要求。现将“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信息采集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作为近期重点工作。

社区党支部、居委会高度重视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认为这既是今年政府布臵的一项目标任务工作。同时也是社区居民委员为加强社区建设,深入了解社区居民情况会多年来一直想作而未能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这项工作我们能对社区情况有更全面、详尽的了解。这次社区全覆盖的入户调查对我们掌握社区情况、了解社区民意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我们从以几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组织机构:为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按程序、进度、时间达到阶段要求。圆满完成这项工作。成立了以社区民警为组长。社区居委会主任为副组长,社区居委会委员、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金沙公园社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

领导小组”。为加强这项工作起到了组织保证。

2、认真学习: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特别是前期的信息采集工作是要求高、难度大、数据多、涉及面

广的一项工作。而在这之前社区工作人员谁也没有做过此项工作。因此加强学习,掌握工作要求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条件。金沙公园社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全体成员极积、自觉、主动的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成员间互相学习。争对社区实际情况深入摸底调查,分析实际情况。商量工作方法。

二、加强宣传确保各阶段工作的稳妥推进。

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涉及到全社区的居民、单位。要做好这项工作没有他们的理解、配合、参与和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宣传、发动是信息采集、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铺垫。是各阶段工作开展的基础。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宣传发动工

作。

1、在辖区的6个小区大门悬挂关于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宣传横幅六幅。将“致辖区居民一封信”共计三千余份在社区楼栋单元门张贴。同时在各小区人行道门、机动车入口处发放。

2、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在各小区大门。设立“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宣传点”进行宣传5次。召开社区物业管理公司、单位“流动人口服务和工作”专题会议。对专项工作进行安排布臵。

3、在社区党员大会、居民代表大会上进行宣传、发动要求

党员、居民代表向居民宣传。

三、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这项工作任务。“社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将社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分为五个

责任片区。落实到人由社区工作人员对口负责。

1、认真做好基础资料准备。在信息采集工作之前。“领导小组”就认真,细致的作好基础资料准备、摸底调查。制作六个小区都作了平面图和住宅情况表65套由采集人员、社区民警、社区对口联系表任人掌握,即时反映工作开展情况。

2、为确保采集质量。“社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每一份调查表采取由社区工作员初审,社区民警复核的程序保证调查表的质量。

3、社区民警不仅对每一份调查表认真复核。并作好收表记录对。还对采集人员不能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公安网络进行查找。提高采集信息合格率。由于社区民警认真、负责、经常加班至深夜。保政了我社区上门全覆盖,采集率98%。合格录入率达到96%。

4、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的作好此次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信息采集工作。在这次信息采集工作中我们在对每一份调查表进行审核后。我们还对已录入的调查表编号后由责任片区的工作人员一一对号到“金沙公园社区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情况表”。做到采集进度、质量有数。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还发现了10户重复登记,避免漏登。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得以即时解决纠正。

四、扎实有效的工作开展进一步完善社区基础工作。

通过这次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社区更进一步掌握社区基本情况。在这次信息采集、入户调查过程中还听取、搜集到了过去社区未了解的居民的意见、建议。这次信息采集、入户调查过程也是社区了解社情民意的一次难得的机会。为社区今后工作开

展提供一些依据。

五、下一步工作设想和思路。

这次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及信息采集工作得到大部分居民、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但对此项工作也听到建议、疑问、误

解甚至拒绝。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根据我社区的实际扎实做好长效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物业管理公司、社区单位、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实时掌握流动人口、房屋变动情况。

拉拉公园:做女同社区的领跑者 篇3

两年后,寥卓营也离开微软,开始寻找创业机会,但远不如老同事张一鸣那么顺利。寥卓营做过一款类似Instagram的图片社交软件,以失败告终,拉拉公园是他的第二次尝试。“有一次我去牡丹园,看见很多男同志一块逛街,当时觉得现在男同已经这么公开不忌讳了。”事后寥卓营找到一些同志圈的朋友聊,发现大家都希望出现一款能在手机上找“基友”的应用。

2012年中,寥卓营开始计划做一款同志应用。2013年5月,GayPark正式上线,针对女同的拉拉公园也在筹划中。有了之前的技术积累,拉拉公园的产品搭建只用了3个月。2014年1月,拉拉公园上线。上线后用户增长速度一度让寥卓营吃惊,活跃度也较GayPark高出一截,至今仍维持每月20%的自然增长。

有过之前在微软负责大数据研究的经验,寥卓营也对拉拉公园进行基于大数据的优化探索,比如应用商店内做搜索词优化,而非单纯依靠自然增长。寥卓营认为,为用户贴标签这一探索对产品非常关键,这意味着他将拉拉群体进行了更垂直的划分。

寥卓营说,以往一些社交应用单纯依靠地理位置划分用户,缺乏有针对性的引导。拉拉公园给用户推送喜欢的标签,通过标签挖掘所有用户行为,用户也可以通过标签搜索并聚合自己喜欢的人。这也使得拉拉公园相对更具有商业化的可能。

同志交友应用如何商业化?寥卓营所设想的未来营利模式包括会员付费——这是已经开始尝试的营利手段。另外则是电商:拉拉公园将会推送同志群体需要的某些专有商品,与第三方电商合作,在社区内推广。还有一种模式是通过O2O线下活动,定期组织聚会,将用户转移到线下去。

“我们会在北京找一个拉拉Bar或者沙龙场地,把喜欢做线下活动的用户拉过去,办用户见面会。场地提供方也需要人气,需要热场、推广场地品牌。”寥卓营说。

拉拉公园目前已推出会员机制,会员每月付费40元就能享有VIP特权。在寥卓营的计划中,VIP特权会做得越来越重,比如VIP会员能够不受限制群发消息、拥有界面勋章、增加曝光度,以及广播置顶等功能,未来可能还会设计虚拟礼物。

寥卓营认为,这些都是移动社区已经探索出的成熟营利模式。“社交应用引入游戏可能也比较顺畅,因为我有这部分群体,只要游戏内容符合他们的胃口,赚钱并不难。”寥卓营说,中国同性恋群体规模在5000~7000万人,但并没有一款属于他们的游戏。未来拉拉公园可能会与第三方游戏厂商合作定制游戏,当用户规模达到一定量级后,游戏业务的盈利会非常可观。

目前,拉拉公园用户数已突破30万,寥卓营估计年内将突破100万。尽管拉拉是小众人群,但在寥卓营看来,这是一块尚未被挖掘的市场。相比市面上其他同类产品,寥卓营并不担心:“很多男同应用往往依靠PC端的人气和经验在做,但在女同市场上,大家都是同一起点。”

以社区公园为载体发展城市社区文化 篇4

关键词:社区公园,社区文化,景观设计

我国城市居住区正在面临从单一小区模式向多样化模式发展的趋势, 同时居民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社区环境建设对社区文化建设十分重要。社区公园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体现, 同时作为社区文化的物质载体的一部分, 社区公园对社区的文化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催化和促进作用。社区公园所形成的空间形态、活动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的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营造良好的社区公园与社区文化, 不仅能满足人们追求健康的生理需求, 还能满足休闲、交往的心理需求以及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一、社区公园的规模、等级和功能

依据《CJJ/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社区公园是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 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社区公园下设“居住区公园 (G121) ”和“小区游园 (Gl22) ”两个小类, 不包括居住组团绿地等分散式的绿地。它规定规划用地不小于1hm2, 在园内活动者人均25㎡, 按社区人口计算, 人均1㎡左右。如果是容积率较高地区, 则为人均0.5㎡即可。社区公园存在于社区中, 贴近社区和深入社区。居民可就近使用, 服务半径不宜超过800m~1, 000m, 以居民步行1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为佳。

社区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 也是最贴近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园类型, 它体现着城市里的居民的生活模式和社会文化的融合。城市社区公园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它的建设水平直接体现了文明程度和现代城市建设的风格水平, 满足了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高要求。

二、社区公园中的活动

根据丹麦学者扬·盖尔的研究, 人的活动可以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包括不由自主的活动, 这一类型的活动多与步行有关, 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 一年四季在各种条件下都可能进行。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 包括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驻足观望有趣的事情以及坐下来晒太阳、看书报等。大部分宜于户外的娱乐消遣活动属于这一范畴, 它们的发生有赖于外部的物质条件。社会性活动是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包括儿童游戏、相互打招呼、交谈、各类公共活动以及广泛的社会活动——被动式接触。

社区公园中的活动大部分属于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这些社会性活动一般来说都是浅层次的, 作为旁观者来领略素不相识的芸芸众生。然而, 即使这种有限的活动也是极有吸引力的。一些有共同爱好或者经历的人在这里相遇, 经常碰面, 逐渐开始交谈、相识, 逐渐引发一些综合性的社会性活动。人们在户外逗留的时间越长, 他们邂逅的频率就越高, 交谈也越多。这种三项活动间的连锁反应对于社区公园设计非常重要。

根据前期我们对石家庄市一些社区公园的调查, 发现在社区公园中的活动类型主要包括晨练、散步、聊天、游乐、体育活动等内容。从时间段的分布来看, 早晨时段老人晨练, 下午时段儿童少年玩耍, 晚间时段为中年、青年、老人及家庭的休闲, 周末和节假日则体现为家庭、朋友聚集交谈。从人群年龄的分布来看, 主要集中在两个年龄段, 一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是15岁以下的青少年, 另外还有一些带孩子 (年龄一般在6岁以下) 的家长。

社区公园中的活动虽然是低强度的, 但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为下列活动提供机遇:轻度的接触、进一步建立其他程度的接触、保持业已建立起来的接触、了解外界的各种信息、获得启发、受到激励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活动, 最低程度的接触就不会出现, 介于活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各种形式也会销声匿迹。它们使得城市和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变得富于生气与魅力, 对于发展城市社区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社区公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石家庄市多个社区公园的走访与调查, 发现在社区公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 实用功能空间的缺失。

社区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为了给居民提供一个可以进行休闲活动的场所, 比如有一定的空间和体育器材可以提供运动场所, 或者有一些安静的场所可以休息闲谈, 或是具有安全、娱乐的设施为孩子们提供活动等。但是目前的一些公园在这方面还表现出不足。

1.缺乏硬质活动场地。

能够促进人们交往的活动往往发生在一些集体性的活动中, 而这些集体性的活动需要足够的场地。我们在调研中通过问卷与访谈发现社区公园中的使用者在这方面的诉求也很强烈, 他们提出希望在社区公园中设置一些健身和集体活动的场地, 比如打太极拳、跳广场舞、踢毽、打羽毛球等活动场地。目前的现状是有的社区公园更多地考虑了绿化和观赏空间, 而忽略了活动空间的设置。

2.缺少儿童游戏场地。

很多社区公园缺少专门为儿童使用的游戏场地。例如在薇波公园中只在入口处有一儿童活动场地, 还是收费项目;藤园中在园内放置了几个电动游戏器械玩具车, 也属收费项目。许多带着孩子来此的居民只能领着孩子在公园内闲逛或是带孩子在一些成人健身器械上玩, 但这些器械对于儿童来说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

(二) 公共设施不足。

根据前期调研, 石家庄目前已有的社区公园中普遍存在座椅、垃圾箱、灯具、标识牌等公共设施不足的情况。

1.座椅。

目前社区公园中的座椅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数量不足, 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缺乏休息停留的位置, 导致一些雕塑等被用作座椅;二是布置位置不当, 座椅分布不均衡, 有的很大区域内没有设置座椅, 还有一些座椅缺乏夏季遮阴的考虑, 导致无人使用;三是形式单一, 没有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使用。

2.照明设施。

现有社区公园普遍存在照明不足的情况, 直接结果就是晚上利用率很低, 并且易导致一些犯罪与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3.垃圾筒。

垃圾桶主要是数量不足, 导致人们随地乱扔废弃物, 破坏公园环境。

4.标示牌。

标示牌缺乏艺术性的设计, 缺乏文化气息, 不具有代表性。

(三) 无法体现实用价值的场地或小品。

社区公园的设计者常常不考虑一些场地与小品的实用功能与后期维护管理而设计一些无法体现实用价值最终被废弃的场地或小品。如在薇波公园的中心区域中有一大片水景的设计, 池深约1m, 原来可能是一个戏水池, 但目前现状是常年无水, 池岸斑驳, 几近废弃, 由于池子又较深, 平日只有一些儿童在池面上的汀步追打嬉戏, 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原本设计意图是想让此处形成一个公园的亮点, 但由于未考虑后期的维护, 最终沦为公园中的一处最大浪费景观。

还有一些建筑小品的设计也未考虑它的实用性, 或是位置不当或是形式欠考虑。例如在一些社区公园中设置一些镂空的花架或亭子, 后期维护中没有绿植的正确搭配, 夏天不能遮阳, 雨天不能挡雨, 人们宁可呆在树荫下, 也不在此处停留, 导致其丧失原有的功能意义。

四、社区公园的景观设计建议

(一) 创造安全适宜的物理环境。

有了人的参与, 公园才会充满活力, 因此社区公园的建设, 首先应该创造安全适宜的物理环境。人们到社区公园当中去, 就是希望能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中寻找到一处能够亲近自然的舒适环境。在社区公园设计中要注重利用植物的搭配, 为人们创造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惬意体验, 使人们可以忘记城市的喧嚣, 全身心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感觉时空的变化, 使疲劳的身心得到放松。良好的环境也为居民休息、游憩、观赏、锻炼、交往、休闲等活动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 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

(二) 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心理习惯。

一是建设社区公园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民生, 丰富城市居民生活, 因此社区公园的设计与建设一定要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心理习惯。在设计前期要进行充分的调研, 了解社区公园的主要使用人群, 了解并充分地尊重他们的行为心理需求, 适当加以正确的引导, 使居民在公园的活动更加自在。二是人们在公园中的活动存在多样性, 有单独活动和群体活动, 使用者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爱好使公园形成适应不同活动的空间类型。三是公园中“人看人”和“被人看”的心理表现欲望是人们参与公共活动的重要驱动力, 可以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 提高社区凝聚力。

(三) 把文化融入到社区公园景观建设中。

社区公园是市民的公共活动空间, 除了能提供一定的休闲和娱乐设施之外, 还具有承载历史和发扬文化的功能。一个好的社区公园应该成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映像, 人们在公园享受生活的同时, 也能了解城市或地方的文化。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社区公园, 可以展示该地域人们共同拥有的文化资源。人们将以共同拥有、共同享受这些文化资源为荣, 引以为豪。在这个共同为荣, 共同引以为豪的过程中, 共同的力量也在人们心中升起来了, 社区各方面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必然会大大增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该社区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等.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2011红山公园社区党委总结1 篇5

以《关于深入推进新一轮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要求为指导,贯彻区、街意见精神,结合社区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满意先锋行动”主题活动。从“创先争优”的思想高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尽职尽责认真办好每一件事实,从实际出发,从身边出发,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更大程度让人民满意。

一、畅通三个渠道,收集民情民意

一是立足实践载体,畅通群众进谏渠道。围绕“保民生、促发展”实践载体,层层强化工作意识,发挥好“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与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运用好网格服务团队主要力量与辅助力量间的关系,处理好全面联系与重点服务关系,在广度求平衡,和深度上得到全面提升。并制定了一社区一宣传画、一网格一宣栏、一家庭一宣册的工作方案,使我社区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进一步家喻户晓,深入民心。

二是适时安排专题,畅通党员干部进谏渠道。参加学习实践 “我为发展进一言”活动,围绕“科学发展、开放创新、进位争先、和谐社区”主题,为社区发展至少提一条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将征集到的意见建议梳理汇总,分解落实责任。目前,共收集到七个方面90条意见建议。2011年开展党员“一句话承诺”活动,以党建带动社区建设,发挥群众的力量。并为每个党支部开辟专用活动室,并举行了挂牌仪式,加强社区党委和支部、支部和群众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畅通渠道,深化社区党建。

三是力求实效,畅通社区走访渠道。坚持班子成员、社区书记带头联系,团队成员一年四次定期走访,联户党员一月一次的普遍联系,困难群体、创业人员、信访对象等四类人重点服务为原则,党委、政府分别与社区党总支、管委会;与9个网格签订了网格化工作责任状,强化责任约束。并以开展民情日志撰写、民情大比武等活动为载体,有力推动党员干部带着任务、带着感情“沉”下去,与网格居民打成一片连为一体的工作氛围。

二、落实制度保障,完善问题处理机制

一是开展对“问题小区”的集中整建。抓住了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的切入点。通过对系统的政策法规培训,提高社区组织化解基层矛盾和纠纷的能力,从而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促进社区发展、维护社区稳定。一是把社区工作团队之间经常性的谈心、沟通做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基本措施,为社区班子良性运转助加润滑剂。

2、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教育。社区工作中心是为群众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竭力维护社区稳定。

3、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开展“问题小区”整建,学习了工作经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细心、耐心、事业心和责任心”、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通过帮扶,在为“问题小区”解决问题的同时,搭起了人民群众同党和政府的桥梁。这应该成为一种制度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二是强化责任,以制度规范细化目标任务。对先前制定的为民办实事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重新完善了周例会制度、社区民情月分析(通报)会制度、工作月度汇报会制度、群众大会制度、民情恳谈(听证)会制度、季度工作推进会制度、民情日志记载制度、网格化工作督导制度、信

息反馈处理制度等,配套细化团队、团队成员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制度强化保障,促进“为民办实事”工作实现长效常态。

三、创品牌亮点,提高居民认可度

精心打造“红山老年大学”品牌,不断开办各种学习班、精品班,举办老年大学汇报演出活动,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在2011年承办社区运动会、建党九十周年文艺汇演等大型活动,受到居民一致好评。为社区青少年举办“暑期夏令营”活动,有手工模型制作、无线电侧向、模拟飞行等精彩的活动,开展“建党九十周年宣讲暨读书成果分享会”,评选优秀读后感。

在党委的组织领导下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堡垒作用,发动群众积极性,圆满完成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第一党支部的林灿同志,妻子身患癌症,却依然奋战在创绿,文明创建、人口普查第一线;第二支部的周传银同志73岁高龄,本人有高血压、心脏病,凭自己一颗赤然的心,主动为本小区进行义务服务,成立了社区义工队,对小区的安全加强巡逻、检查,维护,得到了居民的热情称赞。这样的同志还有很多,为社区生活的和谐安定无私奉献。

社区党委和居委会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区党委为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以居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努力体民情、知民意、解民忧、顺民心,居民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帮助解决,及时有效地做好居民群众的思想疏导工作,为居民群众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对社区党建工作起到了推进作用,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一年来,积极采纳居民建议24条。如:为157号173号无物业小区新建门卫室、修建了铁门,并安装了摄像头;配合市政协调好雨污分流工程宣传工作。2011年结合文明城市创建,重点将促新老旧小区路面、路灯、楼道环境等一系列最贴近居民的工作。积极调解居民之间、开发商与居民之间的矛盾,运用法律武器协调化解矛盾。主动化解家庭中矛盾,如夫妻婚姻发生问题,化解矛盾。小到解决家庭纠纷,这是群众对社区的信任,也是社区的责任。面对这份群众给予的责任,勇于开拓创新,以热情洋溢的精神面貌,带领大家一起探索和谐社区建设工程,描绘属于大家的社区的蓝图。

红山公园社区党委

社区公园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篇6

一、社区公园的教育价值

教育资源是指投入到教育活动中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或能够保证教育实践进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可利用的各种条件的总称。社区公园作为幼儿园所在地的一种社区教育资源,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社区公园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有城市中少见的山丘、土坡,广阔的湖泊水域,大片的草地,随处可见的野草、野花、落叶、小石子及多样的动植物等。人文资源有各种历史遗迹、雕塑,纪念碑,浑然天成的假山盆景,亭台楼阁等。社会资源有公园根据自身条件设置的游戏项目、丰富多彩的互动平台以及各类有综合性知识内容的展示版面,还有根据各个季节、各种节日所布置的装饰,根据各种主题组织的文化活动等。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人文资源以及多元的社会资源, 都是幼儿园在园内不容易提供和营造的, 科学合理地整合利用社区公园教育资源,能有效提升社区、家庭、幼儿园教育合力,有利于实现幼儿教育目标,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二、社区公园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途径

广州市天河实验幼儿园位于天河公园东门, 其毗邻公园的优越地理位置, 为幼儿园有效利用天河公园丰富的教育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挖掘和整理天河公园内有效的教育资源

天河公园的教育资源多样丰富。其中自然资源有乔木、灌木、花草、棕榈、竹子等100余种植物,有20多株百年以上老树和园内特有的万余平方米的水中森林,茶花园、杜鹃园、紫薇园等植物园,鸟类鱼类种类繁多。人文资源有荣获世界园艺博览会奖项的颇具岭南特色、清雅晖盈的园林精品“粤晖园”及“粤秀园”,民族英雄邓世昌雕像和衣冠冢,还有湖心亭、重檐亭等。社会资源有广州日报广场、翠竹广场科普长廊、动漫雕塑广场等。每当各种传统节日到来时,公园内还会在南北大门广场处进行相应的景观装饰布置,各级政府还会在公园内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公园内还设有供幼儿游戏的体育设施和活动场地,是幼儿理想的户外活动场所。

为合理综合利用公园丰富的潜在教育资源, 幼儿园组织教师对这些教育资源的存在形式、表现方式、分布状况进行实地的调查了解。首先,采用实地拍照、录像等手段,收集与教育资源相关的文字、图片和录像等信息,建立纸质的档案或电子的档案,形成天河公园教育资源库,以使该资源能被重复利用。其次,根据活动的需要,对收集的公园内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筛选,不盲目利用,确保所选用的资源蕴含教育价值。第三,对筛选出来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赋值, 让这些原始资源能够被赋予一定的课程形态和目标, 使其隐性的教育价值能转化为显性的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和实施条件。第四,通过有效整合多元资源,使筛选出来的资源成为幼儿园共享的课程资源,为教师课程实施提供信息、物质支援,确保资源教育价值利用的最大化。

(二)运用天河公园教育资源

1.自然资源的利用

在利用天河公园自然资源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时,教师要重视怎样将自然资源转化为课程的内容, 将幼儿的好奇心转化为幼儿的学习动力,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与环境互动学习,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展开探究,使生活中的偶然转化为教育中的必然。

教师以创设情景或直接导入的方式将公园的自然资源有计划地引入幼儿的探究视野,引导幼儿展开主题活动。例如,春天来了,在“小蝌蚪”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在上班的途中经过粤秀园,看到那里的小水池出现了许多小蝌蚪,就捞了几只放在班级的自然角里让幼儿观察,并带领幼儿到粤秀园小水池边观察小蝌蚪是如何生长的,由此生成一系列的主题探究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两种不同的小蝌蚪”“青蛙和蟾蜍的区别”等。教师还利用幼儿观察自然资源中发生的事件生成探究活动,使幼儿在与这些事件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有一次,幼儿在回幼儿园的路上经过公园,看到那里的工作人员正在砍伐树木, 回到幼儿园后, 不少幼儿汇集在一起谈论:“好好的一棵大树为何要砍掉呢? ”根据幼儿的疑问,教师引导幼儿生成了“公园里大树为什么会生病”的主题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请来公园的工作人员为大家讲解砍伐树木的原因:原来大树根部给白蚁蛀掉了,万一倒下就会对过往的行人造成威胁, 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工作人员还带幼儿到公园观察其他树木,讲解如何采取措施防止白蚁虫害的蔓延。教师利用这个教育资源引导幼儿拓展主题内容,生成了“保护大树妈妈”“树木是我们的朋友”等活动。在开展“不同形状的树叶”活动过程中,教师及时让幼儿到公园里观察各种不同的树,并组织幼儿去捡各种不同的树叶,现场比对各种树叶轮廓是否一样,加深幼儿对不同形状的树叶的认识。在观察过程中,幼儿发现公园里有一棵树非常奇怪,当时就提出“为何在同一棵树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叶子”的疑问,根据这个现象又引发了“树的寄生”的主题探究活动。天河公园的自然资源很丰富,只要教师善于及时把握教育契机,支持幼儿的探究需求,利用这些教育资源解决幼儿在课程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及时满足幼儿的学习热情,在主题的延伸中,促进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进一步生成和深化。

程友伟 摄

2.人文资源的利用

人文资源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文化特征。在利用天河公园人文资源时, 教师尤其重视幼儿参与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开放、真实的情景中自主探索, 了解认识自己所处的社区。例如,幼儿园在开展体验岭南文化活动时, 天河公园内颇具岭南特色的园林精品“粤晖园”是重要的人文资源,从园内的建筑及其装饰就能体验岭南建筑的特点: 建筑物顶部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 运用了方形柱。其中最具岭南特色的是园内画舫门上的“樘拢”,它其实就是一座用木头做的古老防盗门。幼儿在实地参观过程中, 能充分感受历代建筑匠师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所创造的风格独特的岭南建筑艺术。这种感受是教师在活动中运用多少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手段,都无法让幼儿产生的真实体验。清明节组织幼儿去天河公园的民族英雄邓世昌衣冠冢进行生命教育,通过幼儿自制小白花给民族英雄献花,并感受清明时节以纪念先人、缅怀英雄为节日主旨的独有的人文环境, 有助于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珍惜幸福生活。人文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引导幼儿认识身边的事物,从而认识自己,认识社区,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健康人格。

3.社会资源的利用

天河公园常常会围绕国庆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和公园环境布置, 幼儿园抓住这一教育资源,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将之作为重要的、特色的课程内容,在各类活动实践中加以研究和利用。陈鹤琴先生说:“所有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选出来。”教师以公园节日文化为主线,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利用节日主题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以及节日中特有的人、事、物,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活动,让幼儿在天河公园真实的场景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更好地感知节日氛围,了解节日文化内涵,以节日为缩影认识社会,从中获得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例如,在“中秋节”主题活动中,让幼儿带着自制的花灯作品参与天河公园中秋花灯展示,并向参观者讲解自己的制作过程,不仅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世界环境日”系列活动结束后 ,鼓励幼儿将自己创作的环保旗、环保宣传单、环保展板到社区公园分发、展示。再如,12月12日是广州市慈善日,为展现广州人民“不辱首善,奉献大爱”的精神风貌,营造天园街道社区居民的慈善氛围,凝聚社区力量,增强社区居民的慈善意识,每年的这个时候,幼儿园都会在天河公园举行慈善义卖活动。通过慈善义卖活动,让成人的善举成为幼儿的示范,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善良的种子。同时,在与家长共同商议确定义卖内容中,幼儿学会了商量;在协助家长准备摊位物品摆放中,幼儿学习了归类;在吆喝、说服购买中,培养了幼儿的勇气,发展了语言,锻炼了交往。

三、社区公园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措施保障

首先, 幼儿园管理者在利用社区公园教育资源时要制定相应的安全制度、活动制度、家长义工制度等,让教师能有章可依,有流程可操作。其次,教师在利用社区公园教育资源时, 要对公园的设施和场地进行安全检查,并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同时加强幼儿自身安全意识教育,减少幼儿安全隐患。为确保幼儿安全,可以利用家长资源, 由家委会组织家长义工团队跟随幼儿进入社区公园活动, 保证公园活动的跟岗人数。再次, 教师在组织社区公园活动前要充分准备、精心计划,避免组织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此外,幼儿园为保证公园活动质量,每次活动结束后,应组织教师及时对活动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查,查找不足之处,寻求解决办法,在不断反思中确保活动的实效。

程友伟 摄

社区公园 篇7

一、国家公园社区相关概念

(一)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它既不同于严格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是保护地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殊类型。综观世界上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国家公园,一般都具有二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一是国家公园自然状况的天然性和原始性;二是国家公园景观资源的珍稀性和独特性。

(二)社区

社区是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一个名称,是社会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于1881年首先使用“社区”(Gemeinchaft)这一词汇。在我国,“社区”一词算是个舶来词。20世纪30年代以后,以留学欧美的费孝通、林耀华、杨惫春等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了我国的社会学研究,费孝通等在翻译英文学术著作时,把英语单词community翻译成“社区”,从此我国有了这个词语。

关于社区的定义一般有两大类说法:一类是功能主义观点,另一类是地域主义观点。我国大部分社会学者则采取地域主义观点给社区下定义,认为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组成的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区域生活共同体。但随着虚拟社区的出现,社区概念变得更加丰满。

(三)国家公园社区

从广义范围上讲,国家公园社区指国家内部及周边所有相关社区。这些社区可以是自然村落,也可以是商业街区,亦或小城镇。从狭义范围上将,国家公园社区特指国家公园内部的乡村社区。从目前来看,研究对象多指向狭义国家公园社区,本文所指也是狭义概念。

二、国家公园社区存活形态

(一)始终无社区形态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公园,由于地广人稀,近现代文明踏足较晚,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澳大利亚全国拥有500多个根据联邦和州的立法办理了登记注册的国家公园,其中很多国家公园都处于无人居住状态,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如卡卡杜国家公园等)。

(二)从有社区到无社区形态

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早期有土著人居住,后因建设国家公园而被驱逐。如创立最早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最开始为了保护濒危的野生动物,是将园内的印第安部落全部迁移出去,所以最早并没有国家公园社区。后来随着认识的转变,美国国家公园又鼓励印第安人入驻从事相关旅游项目,但已非传统意义的自然社区。

(三)从无社区到有社区形态

以新西兰为代表的国家公园,开始基本无社区居民居住,后因旅游带动经济发展而有了社区。许多早先为移民们开发矿产等自然资源而设立的临时居住点,由于国家公园的建立而逐渐发展成为富饶而别具特色的旅游小镇,这些小镇也早已停止了各种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转而开展旅游及相关的各种产业,从而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始终有社区形态

以我国为代表的各类保护地中,基本都有自然社区早于保护地存在,现在试点建设的一批国家公园也是如此。这些社区基本是经济贫困的少数民族村寨,他们原本就是靠当地资源生存,国家公园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区居民的谋生手段,国家公园必须考虑为当地社区提供可替代的生存之道。

三、我国国家公园社区产业类型

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业的选择和布局至关重要。对于国家公园社区而言,国家公园的建设将改变其居民世代沿袭的生产生活方式,社区产业将从单一的农牧业生产向多元化产业转型。社区产业将改变“一产”独大,总体呈现“三产带动,一三产业为主,一二三产业衔接,多业态并行发展”的特征。

(一)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仍然要作为国家公园社区最基础的产业类别,而且是最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国家公园社区可以开展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特色经济林、渔业养殖这些产业类型。

(二)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作为国家公园社区的辅助性产业,主要作用是作为第一产业的延续以服务于第三产业,不是国家公园社区所能开展的主产业。国家公园社区可以开展小型规模的农副食品加工和民族手工制作等产业类型。

(三)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国家公园社区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向,并将成为社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公园社区第三产业以服务国家公园旅游经营活动为主,可以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大要素及环卫等基础性工作开展相关服务活动。

四、我国国家公园社区产业变化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国家公园社区居民原来的经济收入来源一般主要以农牧业、林下采集业和外出打工为主,国家公园建成后,旅游业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社区居民将自发的或有组织的加入旅游经营活动中来,所从事的产业重点将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从单一产业转向复合产业,产业结构发生改变。

(二)产业效益路径增加

未建国家公园之前,社区居民会将农产品通过收购商或集市进行传统售卖。国家公园建成后,以从事旅游经营服务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使社区产业链增加,产业效益实现路径增多,农产品一般不再直接售卖,而是通过旅游业增加了附加值。

(三)劳动分工逐渐细化

随着国家公园社区居民参与国家公园不同的经营和管理活动,劳动分工变得越来越明显,一些居民饭菜做得好,就从事了餐饮;一些居民有些经济基础,就搞起了住宿接待;一些居民有些手工技艺,就专门从事了手工艺品制作;一些居民交流能力强,就做起了向导;一些种养能手,搞承包制种养殖;等等。他们在从事专门化工作的时候,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技能,这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劳动力基础。

(四)产业合作逐渐加强

由于国家公园社区居民劳动分工的出现,他们所从事的不同产业之间或者相同产业内部的合作也逐渐加强。比如:社区向导与社区餐饮、住宿的合作,社区种养殖与社区餐饮的合作,社区向导与社区手工艺的合作,社区交通服务与社区住宿的合作等。

社区公园 篇8

社区公园不但要具有视觉上的特色, 更要有一定的文化性和参与性。为了满足人们对社区公园的需求和充分享受, 我们对景观的研究和设计可以借助多媒体, 进行三维立体多方位多视角的设计。在传统的社区级别公园景观设计中, 我们通常采用的是空间形态、布局和功能等平面设计, 这样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现代社区级别公园景观设计的需求了。设计师通常忽视了一个重点, 那就是单纯的用来欣赏的景观已经不足为奇了, 而具有参与性的景观出现之后, 就可以大受人们欢迎。生态是环境的基础, 那么文化便是灵魂, 只有有了灵魂的基础才能真正地引起人们的瞩目。所以, 如何将社区公园变得有血有肉, 是社区级别公园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建议措施是:充足原有的健身器械, 扩大原有空间, 保证居民的集体活动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设置观景台和具有一定娱乐性和观赏性的景观, 例如, 喷泉、沙池等。在建筑物的外表或者底部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图案或者标示, 或者一定的主题, 或者可以采用雕塑的形式。建造一些指示牌、讲解牌, 能够加深人们对社区公园的印象和理解。

社区公园不仅仅要有一定的观赏性, 在很大程度上它还要具备一定的保健性能。人们除了放松精神, 减轻压力, 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保健。建议措施:因为现在的社区公园保健设施和空间开发还不到位, 可以通过分区分片建设保健设施, 化零为整。其次要多种植一些植被, 因为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转换为氧气, 而且植物还能产生多种有助于身体健康的负氧离子, 能改变公园的空气质量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指数。

随着人们对环保主义的不断关注, 低碳生活已经走入人们的心中,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追捧。所以社区公园景观的设计者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现如今, 社区级别的公园已经不仅仅是一片绿地而已, 它更多要求的是能够满足居民游客的各种需求。社区公园已经渐渐跳出了“广场———绿地———健身器材”的单一化模式, 而是需要多姿多彩、具有特色的现代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设计者的设计思维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应该越来越重视个性化、文化性、环保性。这些改变都是对设计者的巨大挑战:既要保证社区级别公园的功能性, 又要保证它的美化性, 还要保证它的可持续发展性。期待设计者能够继承我国园林优秀的传统艺术, 又能将这些传统艺术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 创造出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优秀城市园林作品。

摘要:现代社区级别公园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现今的社区公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所以如何合理地对现阶段社区公园进行改进, 形成一种适合中国发展的社区公园体系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探讨。

关键词:社区公园,发展,措施

参考文献

[1]屈雅琴, 张建林, 杨慧.社区公园中的儿童活动场地设计[J].山西建筑, 2007 (4)

[2]伦玲玲.社区公园设计与居民行文方式的星湖影响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2007

社区公园 篇9

社区公园 (Neighborhood Park) 又称近邻公园, 是指能够提供不同的空间类型、自然条件和环境设施, 供居住在附近的居民进行游憩、锻炼、学习、交流、集会等活动的户外空间场所, 通常是属于社区规划的一部分。社区公园由于贴近日常生活、交通便利等优点, 一直受到市民的青睐。

1 老年人特征

1.1 城市老年人生理特征

1.1.1 感知能力退化。

老年人感知能力的变化影响着他们对周围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信息的接收, 视力和听力的改变尤其重要。由于视力功能的衰退, 老年人对明暗度感觉能力下降, 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光线从亮到暗的变化。老年人的听力衰退主要表现为经常性短时间地失去听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社交空间在尺度和形式上的要求。

1.1.2 神经系统功能衰退。

进入老年后, 周围事物对老年人的刺激开始减弱, 主要表现在反应迟缓和注意力不集中, 思考能力降低和记忆力衰退等, 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由于老年人很难对新区域形成认知地图, 在新环境中容易失去方向感, 对新事物接收能力较弱, 因此许多老年人不愿意离开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

1.1.3 运动系统的退化。

老年人钙质流失, 骨骼变脆, 这些变化使得老年人的运动功能退化。因此, 为老年人提供专门的活动场所要注意地面防滑, 老年人肌肉及骨骼系统的退化导致灵活度下降、耐力减退。因此在步幅、台阶高度和疲劳距离上与年轻人不同。

1.2 老年人心理特征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社会角色的转变、学习能力与记忆能力的减退, 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如孤独感、空虚感和失落感。这些消极的心理特征会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因此要多鼓励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 多跟外界接触和交流信息。

1.3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

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受到生理、心理的影响, 会有特殊的表现。在杨.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一书中, 把人的户外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三类, 其中, 老年人对公园绿地的使用主要表现为自发性和社会性。是指老年人在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包括相互之间的交谈、观摩、学习等, 具有“连锁性”活动的性质。

2 老年人公园绿地使用状况

为了更真实的了解老年人在公园内的使用情况以及他们对目前公园的环境、设施的感受, 笔者对杭州采荷社区公园进行实地调查。 (图1)

2.1 老年人喜欢的活动内容

老年人在公园绿地中的活动内容受年龄、性格、文化水平等影响呈现多样的变化。早上6点到8点一般多以锻炼身体的活动项目为主, 如:太极拳、舞剑、武术、散步、羽毛球、以及器材锻炼等。8点以后以及下午多以休憩、交友为目的, 如:跳舞、唱歌、聊天、下棋、钓鱼、看书看报等形式, 少部分是带孩子游玩。 (表1)

2.2 老年人喜欢的公园环境要素

大多数老人喜欢在广场、绿地和长廊、亭子内活动。一般集中在广场、绿地中的活动, 多表现为聚会、健身和娱乐。在长廊、亭子内多表现为打牌、下棋和观望, 公园内需要设置种类多样的空间类型来满足老人不同的活动需要, 使公园更具吸引力。

2.3 老年人喜欢的活动空间

在调查中发现, 老年人最喜欢的活动空间是半封闭半围合的活动空间和边界地带, 这样的空间一般围合性较好, 领域性较强, 私密性适宜, 使老人对空间可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弥补老人听力不好的缺点, 可以促进老人之间近距离的交流。

2.4 对公园环境、设施、管理的满意度

老人对采荷社区公园的环境建设基本满意, 特别是公园内人文环境的建设, 但也听到很多对公园的不满意的地方:如场地空间不足、空间分区不够, 高峰时期相互产生干扰;垃圾桶不够, 卫生清洁不够及时;湖边没有栏杆, 存在安全隐患;休息座椅破旧且数量不够, 材质过于冰冷等。这些目前公园内存在的普遍问题, 也是建设者对老年人特征了解不够, 没有从老年人角度进行人性化的考虑的。

3 基于老年人需求特征的社区公园建设意见

公园环境的建设, 主要包含物质环境建设和文化环境建设, 对于目前公园的主要使用者--老年人来说, 要充分考虑满足他们的需求, 结合前面的分析与调研, 对公园建设适宜老年人, 有以下几个建议:

3.1 满足老人安全性的需求

老年人生理机能的不断老化, 对环境使用有个更高的有安全需求。要控制场所尺度, 通过空间大小、边际、色彩、材质等元素设置不同的空间感受的场所, 比如一个明确定义边缘的环境可以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和对空间的控制。在设计中应避免陡坡, 并注意路面的平整与防滑, 在危险地域增设扶栏等安全设施等。要充分考虑到无障碍设施的设计, 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质量, 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安全、方便和平等的参与活动的整体环境。

3.2 满足老人识别性的需要

由于老年人对新的环境认知需要较长时间, 在空阔的新环境中很容易迷路。因此, 要加强公园内可识要素, 规划时需要通过建立明确的视觉中心、增加标识、放大字体、运用色彩对比、创造不同特征及不同性格的空间等手段, 全方位、多角度的提高环境的可识别性, 增强老人对周围环境的控制感。

3.3 满足老人对健康、舒适的需求

老年人对于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 对环境设施的尺寸大小、材质比成年人的更明确的要求。设施设计应当提供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尺寸, 让老年人在使用这些设施时更加方便与舒适, 对台阶高度、坡度、休息设施间隔距离等有着特殊的设计, 在老年人疲劳距离以内, 必需设置休息设施, 可供休息和缓解疲劳。休憩设施的材质要考虑老人的使用感受, 少使用冰冷的石材多选择木质休息座椅。

3.4 满足交往、学习的需求

交往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方式, 社会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参与交流获得交友机会的场所, 如在公园建设中, 营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和合适的空间尺度, 在大空间中巧妙设置小空间, 例如静态活动区、半私密活动、休憩空间和宜人的小空间等满足不同类型老人的交往需要, 方便老年人相互交流。另外, 社区及其管理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而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 引导老人参与到公园内各项活动中。

4 结束语

以老年人的特征对公园绿地的需求反馈来指导社区公园绿地建设, 体现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精神, 有利于老年人保持身体健康, 同时, 对杭州新城市公园的设计与旧城市公园的改造和管理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邦伟.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之研究[J].新建筑, 1994 (4) :23-36.

[2]齐淑娟.银发公园规划设计初探[J].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刊, 2000:5-6.

社区公园 篇10

关键词:生态旅游,社区参与,股份制联合决策经营,东洞庭湖国家湿地公园

一、引言

湿地是自然界最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 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湿地公园在我国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湿地规划管理和利用方式, 它是介于自然保护区和传统意义上的公园之间、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然湿地区域, 是基于生态保护的一种可持续的湿地管理和利用方式。在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 湿地公园能起到很好的协调和平衡作用。

东洞庭湖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国际重要湿地, 世界粮农组织 (FAO) 、国家林业局GEF项目办和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均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 致力于东洞庭湖湿地的研究和保护。东洞庭湖国家湿地公园 (以下简称湿地公园) 位于东洞庭湖大堤之外的西北角, 规划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在规划区内, 散布着一些村镇, 目前只开垦了农田和鱼塘, 进行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 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鉴于以上现状, 在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兼顾社区发展, 让社区参与湿地保护、生态旅游发展势在必行。社区参与作为一种先进的旅游规划方法和社区管理模式, 已经在国内外很多湿地地区进行了实践研究, 并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学者Kuntala Lahiri Dutt认为社区参与有着积极的意味, 它表示着公众成员个体、群体和政府机构间的互动过程, 为居民提供了表达自己声音和参与决策的途径。社区参与旅游, 则是将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纳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

本文将结合目前湿地公园周边社区的现状和当地政府的发展意愿, 分析生态旅游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因素, 以及湿地公园社区参与的实现途径、实践困境与必要性, 构建股份制联合决策经营的社区参与模式。

二、生态旅游对当地社区的影响

生态旅游的发展会带来资源、经济和文化的冲击, 或多或少会影响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

1. 对当地社区的经济影响

首先是积极的影响方面, 湿地公园无疑会吸引大批生态旅游者的到来, 为居民提供了旅游商机, 促进经济增收;同时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商意识, 调整和丰富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 使社区居民的就业层面和就业人员的性别、年龄比例等方面出现结构性的改善。

也存在着消极影响, 旅游经济收益存在不确定性;旅游业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会引起就业情况的波动;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竞争使社区居民只能从事临时性和可取代性较强的非技术性或半技术性的工作, 造成社区居民的就业不稳定。

2. 对当地社区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 具有洞庭特色地域文化更是湿地旅游的核心价值。生态旅游的发展所带来的对当地社区的社会-文化影响不容忽视。

积极影响方面。首先, 生态旅游发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 社区参与的力量来源于文化碰撞所产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其次, 发展生态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可以建立起更完善的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和发展设施, 提高社区综合素质。

消极影响方面。首先, 产生文化渗透与同化现象:为了迎合旅游者, 社区往往要制造一种具有明显的文化商品烙印或表演痕迹的变异旅游文化, 称为“文化展示前台”;相对应的“文化保留后台”, 是社区内实实在在的地域传统文化。二者之间有一道由居民的心理防线和深入了解地域文化所需的时间防线构成的“文化防火墙”阻隔。在旅游发展初期, 旅游者享受着变异文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者对纯正的文化产生好奇, 开始试图冲破并穿透“防火墙”, 从展示前台区进入保留后台区一探究竟, 由此容易产生对地域文化的渗透、入侵, 甚至是同化现象 (图2) 。其次, 旅游业发展影响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 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如果以上两方面累积到一定程度, 社区居民会产生不满和消极态度, 将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这个生态旅游景区的主观评价, 最终影响到景区的生存和发展。

由以上生态旅游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分析, 可知社区居民参与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发展, 不仅仅在于一些程序化的环节, 还要介入实质性的过程, 参与范围应贯穿旅游发展全过程, 利益获得更要体现在参与过程之中。

三、湿地公园社区参与的实践困境和必要性分析

首先在于社区自身, 居民文化素质偏低, 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淡薄, 只能从事非技术性和半技术性的工作, 社区参与具有一定的困难;其次是机制问题, 该地区以前的旅游开发都是政府和开发商做决策, 社区参与机制处于空白;第三, 由生态旅游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分析可知, 在社区参与过程中, 如果缺乏公平公正的决策、经营机制, 以及科学的引导和管理, 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 阻碍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符合湿地公园和社区发展实际的社区参与经营决策机制, 以解决人鸟争食矛盾、相关土地权属问题,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实现社区致富和区域整体发展。

四、湿地公园的社区参与模式

社区参与的实现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参与生态旅游区发展的规划与决策过程, 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经营与利益分配过程, 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保护, 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文化维护, 参与教育培训等。

1. 股份制联合决策经营的社区参与模式

根据社区参与的实现途径, 结合实际情况, 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表现为协商会决策与监督、湿地公园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执行与反馈的模式, 简称股份制联合决策经营的社区参与模式 (图3) 。

2. 股份制联合决策经营社区参与模式的分析

在该模式中, 主要机构是社区参与协商会和湿地公园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社区参与协商会是最高的决策机构, 由代表社区居民的社区委员会、代表旅游行业的旅游行业委员会、湿地公园管理处和合作的非政府组织 (NGO) 组成, 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协商、议案起草和政策制定。协商会要定期召开扩大会议来商谈湿地公园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相关问题, 决策要充分反映社区发展目标和社情民意。决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发展决策, 社区发展决策, 湿地公园与社区利益协调机制, 发展纠纷协调办法。社区参与协商会在引导社区参与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社区定位到具体事务的协商都占据主导地位。

湿地公园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公园旅游规划和发展运营, 由社区委员会、湿地公园管理处、旅游企业和外来投资商组成。其经营权从湿地公园管理处租借而来, 参与方通过合理的方式计算自己的资产和经营权限并折算成股份, 投入经营, 并以此确定盈利的分红方式。在运营中, 始终强调以生态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导, 是这个模式持续运作的关键。

股份制联合决策经营的社区参与模式充分考虑社区利益。让社区占有经营公司的股份, 充分吸收社区就业, 通过股份合作形式, 社区居民可直接和间接地获得分红;湿地公园管理处负责医疗、教育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作为社区福利;并由经营公司和管理处共同对居民开展环保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活动等;另外, 可引导社区居民直接从事旅游经营, 获取经济利益。这些共同组成了当地社区居民的收益。

在教育培训部分, 可依托其丰富的生态资源, 通过一系列的环保活动开展科普教育。当地社区是洞庭湖湿地特色文化的载体, 要通过宣传和节事活动让社区居民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激发他们的社区自豪感, 保护和实现社区文化的传承。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案例地分析, 对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进行研究, 提出股份制联合决策经营的社区参与模式, 强调以生态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导, 充分考虑社区的利益。该模式通过政策限定、民主监督、信息反馈以及资金链, 将政府、社区、行业企业、投资商等利益相关者进行紧密相连, 有效地促进当地社区的参与, 保证社区收益, 提高社区参与的积极性。

另外, 对于社区居民自主创业的小型生态旅游经营项目, 也可利用该模式:社会参与协商会提供专业咨询和政策扶持, 股份有限公司在前期提供投资扶持, 利润所得用于股金分红和教育培训, 可有效促进社区居民个体的有效参与, 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发展涉及的内容和方面非常多,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社区参与湿地公园旅游发展决策和经营的内容, 其他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由于时间、精力和能力的限制, 虽然作者对湿地公园的一些社区进行访谈, 但是考察的范围和深度都还不足, 且该公园正在建设中, 设计的社区参与模式还未真正实施, 其适合度还有待于后续研究的补充和实践的证实。

参考文献

[1]Ralf Buckley, 杨桂华, 张志勇, 徐永红译.Case Studies in Ecotourism[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2]佟敏:基于社区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77~78.

[3]杨桂华:生态旅游景区开发[M].科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做好下一篇:跨行业发展技术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