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与新闻创新

2024-06-18

媒介融合与新闻创新(精选十篇)

媒介融合与新闻创新 篇1

1 电视新闻节目在新媒介出现的现代社会发展的困境

1.1 电视节目过分依赖收视率, 依赖观看人群, 传播范围窄

电视新闻节目播出媒介主要是电视机, 人们了解新闻是通过电视机才知道的, 首先, 人们看电视不是随时的, 而且一般电视节目都有其固定的播出时间, 而那个时间并不是每个人每天都有的, 所以它的时间限制性就注定了其新闻的传播范围窄。电视节目的评比主要是依靠收视率, 依来观看人群的多少, 如果不利用新媒体技术, 就将成为其发展最大的阻碍。

1.2 新媒体技术传播范围广, 信息更新快, 具有较好的优势

以现代社会新媒体技术—微博为例, 微博目前使用人群多, 适用领域广, 是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典型代表, 微博上的新闻种类多, 而且最大的优势是微博上的信息更新快, 发布及时, 大型新闻事件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让很多人知道。

1.3 电视新闻节目内容不够突出, 吸引力不足, 同时缺乏创新

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从取材、采访到录制播出都是需要时间来完成的, 其次, 新闻不是每天都有的, 家常理短的事不能叫做新闻, 新闻的内容缺乏创新和吸引力, 或者新闻获知渠道范围过窄, 同时获知网上热点新闻速度较慢,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降低节目的收视率。

2 电视新闻节目在媒介融合语境中整合及创新发展的原因

2.1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 计算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很多企业都开始着手信息化管理, 随着微博、微信的出现, 电视新闻节目面临更大的困境, 所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电视节目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也是现在需要对媒体进行融合的原因。

2.2 迎合现代社会大众的需要

现在有更多的人更倾向于使用方便、快捷的新媒体, 这其中的原因是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 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看电视, 因此, 在电视节目领域整合及创新两种媒体是为了迎合社会大众的需要。

2.3 电视新闻媒体业自身创新发展的需要

电视新闻业要想进行突破,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模式, 在媒体融合语境中进行整合与创新, 改变以往单一依靠电视来传递信息的方式, 增进与观众的交流, 促进电视新闻媒体业的发展, 而新闻媒体业是一个传播学, 它需要获取及交流信息, 也需要获取及交流信息的平台, 电视新闻节目也需要在播出前告知时间及主要内容, 根据播出后社会反响等来不断调整及完善自身, 同时, 获得新闻媒体业竞争的胜利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3 推动电视新闻节目整合及创新发展的措施

3.1 创新电视节目播放方式, 利用网络平台打造新观看渠道, 实现新旧媒体融合

电视新闻节目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要, 因此在媒体融合的整合与创新中利用暴风影音等新媒体手段弥补其时间上的缺陷, 把节目上传到网上, 让人们利用网络观看平台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调整观看新闻的时间, 从而拓宽观看人群, 实现随时随地观看的目的, 摆脱时间及空间的限制, 同时在创新方面可以使用一些网络词汇, 如要报道某一社会问题询问人们的观点时可以用“元芳, 你怎么看”等新网络词汇, 为节目增添新的亮点。

3.2 协调好播出时间, 在直播未播之前不要发布到网上

这个环节很重要, 新闻媒体在整合中要注意时间的分配问题, 如果在直播未播出之前擅自放在网上, 这就会降低收视率, 那么电视的存在就岌岌可危了, 媒体整合是需要两种媒体在互相存在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而不是一方取代另一方。其次, 在播出时也可以在网上一起同步直播, 实现新旧媒体优劣互补, 既方便他人, 又能提高点击率和收视率, 在创新上可以改变节目长度, 因为电视直播是有广告时间的, 所以在网上重播时可以剔除广告, 缩短播放时间。

3.3 创新节目播放内容, 利用新媒体渠道, 获得新的热点话题, 为节目增加影响力

新闻有想看的新闻和应该看的新闻之分, 还有家长里短、世界奇闻等新闻, 只要愿意去观察生活, 其实新闻就在身边, 只是新闻是否应该由电视节目播出还值得商榷, 一般来说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 所以对播出的新闻内容的筛选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被筛选掉的新闻其中有可能就有人们想看的新闻, 那么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要, 就需要利用新媒体手段来公布这些新闻, 现在一打开QQ或微博、微信都有新闻提醒功能, 这就是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手段, 在被筛选掉的新闻中找出有一定价值的新闻不播出, 只在新媒体上宣传, 这就可以保证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简介明确、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搜集热门新闻, 节目组在加以认证分析, 采访, 这样的新闻可以针砭时弊, 增强影响力, 也有利于替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行为, 实现媒体的职责。

3.4 在节目手段上进行创新, 在直播中增加微博、微信互动环节, 加强与观众的交流

电视新闻节目在媒体融合中的整合可以在直播中增加互动环节, 让观众参与讨论, 比如在播出有关社会道德的新闻时, 以某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价值观为话题, 通过新媒体让观众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让观众在观看新闻的同时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不用像以前一样通过拨打热线电话来告知。

4 结论

因此, 电视新闻节目的整合与创新是经济、社会、大众及自身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时代有这个时代新闻传播的新方式和手段, 而现在要做的不是优胜劣汰, 而是与时俱进, 调和新旧两种媒体平台, 拓宽新闻传播的范围, 摆脱时间与空间限制, 实现共同发展。在创新上, 实现电视与网络互补, 拓宽新闻搜集渠道, 利用网络词汇命名新闻标题, 让新闻更贴近民心、贴近生活, 同时也要注意时间的分配问题, 在直播之前做好保密工作, 但也要利用有亮点的新闻提前进行宣传, 激发观众的兴趣, 提高新闻节目的点击率与收视率,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媒体融合语境下的整合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赖晗.论媒介融合语境中的电视新闻[J].新闻爱好者, 2011, 7:95-96.

媒介融合与新闻创新 篇2

近年来,媒介的融合发展,使得新闻传播人才的社会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为应对媒介融合变局,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亟须走出固有的狭隘的人才培养思路,建构全新的育人、育才理念,主动融入时代大潮,服务社会。其中,突出学科价值,培养职业新闻传播者,导引传媒经济发展,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助推社会进步,积极开展公民媒介素养,应该成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主要发展走向。

一、突出学科价值,培养职业新闻传播者

媒介的融合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新闻传播的进入门槛,越来越多的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也能够比较方便地加入到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专业化的新闻传播教育就不需要了,未来的新闻传播业仍然要靠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来主导。因此,培养职业新闻传播者,仍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重头戏”,这也是其学科价值所在。

(一)传媒技艺教育与人文社科知识传授并重。媒介的融合发展,使得新闻传媒业越来越需要具备“全套”传媒技艺的职业新闻传播者。因此,加强传媒技艺教育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相对于单一媒介的新闻采编人员而言,融合媒体的编辑、记者需要掌握交叉使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开展新闻报道的能力。所以,高校今后的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要求进行调整,培养学生具备多种媒介业务操作技能。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活动中,新闻工作者需要处理的信息常常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广泛领域。记者、编辑只有具备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视野,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和把握这些不同种类的信息,更有成效地完成新闻报道工作。我国不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都认为记者应该是个杂家,需要具备多种学科知识。实践表明,单纯注重媒介技艺而轻视人文社科知识的传授,将使学生在专业上缺乏长远发展潜力。新闻工作者业务上的专、精、深,往往需要多学科素养作铺垫。特别是传媒业的数字化发展,弱化了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的技术性要求,使得普通人略微花点时间也能掌握新闻传播的一般性技能。但是,将新闻报道做精、深、透所需要的相关人文社科知识素养却并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迅速堆积起来的,而是需要系统化的学习和久长时间的消化、吸引和积淀才能形成。因此,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在培养职业新闻传播者时需要将传媒技艺教育与人文社科知识传授并重。

(二)新闻职业精神传承与业务实践能力训练兼顾。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随着非职业新闻人的信息传播活动的增多,职业新闻传播者更加需要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和专、精、深的业务实践能力以体现比较优势,确立自身的社会存在价值和意义。因此,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兼顾新闻职业精神传承与业务实践能力训练。

随着媒介的融合发展,今后新闻工作者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同业竞争,职业压力与职业风险将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势下,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是新闻工作者能够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履行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职能,有效服务社会的重要保障。新闻传播教育要向学生传递新闻职业信仰,教给他们应该遵守的行业规则和职业伦理;要让他们树立对新闻事业的责任感、事业心,传承前人优秀的新闻职业精神、职业理念和职业风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要求和使命有明确的认识,才可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自觉抵制各类不正之风,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职业新闻工作者。另外,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一定要杜绝片面的理论说教,要让理论与实践以合适比例相结合,重视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建立一套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的课程体系成为新闻院校的重要课题。”[1]不仅要培养和锻炼学生采、写、摄、录、编等多项业务技能,还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深化对新闻传播规律、媒体运行规律的认识,建构新闻传播职业修养。

二、导引传媒经济发展,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

从长远看,媒介的融合发展消除了传媒业固有的业态分隔,有利于我国传媒业的资源整合和资本重组,从而为传媒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传媒经济的繁荣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不过,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传媒经济的繁荣,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才保证。随着媒介的融合发展,传媒业已经由依赖名记者、名编辑的时代进入了更加需要出色的媒体经营者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关注传媒业发展变局,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对策研究,导引传媒经济发展,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应该成为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重要走向。

(一)关注传媒业变局,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对策研究,导引传媒业发展。媒介融合不仅消除了不同形态媒体间的行业壁垒,同时也促进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电子通讯间的产业融合。习惯了“划地而治”和有等级差别的中国新闻媒体如何适应媒介融合的需要进行改革,突破现有的体制束缚和区域限制、行业限制,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整合,以推动整个传媒业的加速发展,需要理论界能够及时给以指引。我国现有的新闻媒体中报刊部分是事业单位部分是企业组织,广播电视都是事业单位,出版社和网络公司则基本是市场化运作的企业组织。众所周知,事业单位与企业组织之间存在着角色冲突,二者融合到一起,该怎样发展?传媒业的融资问题如何解决?政府有关部门又如何划分监管权限、履行监管职责?这些都需要有相关的对策研究提供支持。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机构无疑可以借助自身的学术资源优势,有效地分担上述难题,进而导引中国传媒业的发展。

(二)培养媒体职业经理人,推动传媒经济走向繁荣。从国际趋势来看,中国传媒业要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获得充分发展,必须借助资本市场这一杠杆,运用资本运营手段来筹措资金、加速扩张。同时,中国传媒业运行的侧重点也要由新闻采编、报道策划转移到经营管理上来。随着传媒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国内外传媒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国传媒业日渐意识到经营管理对其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显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传媒业的经营管理非常滞后,适应市场化运作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极度短缺。“而我们当前新闻媒介缺乏既懂新闻业务又懂经营管理的高层管理人才、既擅长新闻采编又精于策划组织的中高层新闻人才。”[2]中国传媒领域迫切需要既懂新闻业务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特别是需要大量完全意义上的优质传媒职业经理人来为媒体服务。在当今中国,传媒业往往既承载着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又担负着公共文化服务任务,还履行着产业经营主体职责,传媒业在发展中需要兼顾意识形态、社会责任和媒体利益等多重诉求间的平衡。因此,中国的传媒经营管理人员一般需要具备三方面能力:一是有政治头脑和国情意识,具备把握政策走向的能力;二是熟悉新闻业务,懂得采编业务的具体运作;三是媒体经营管理的能力,深谙管理、营销、财会、金融投资等经管知识。特别是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深入,中国传媒业越来越需要熟知国情,懂得新闻业务知识,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理念及技能,以媒体经营管理为职业的传媒职业经理人。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要主动顺应这种迫切的社会需要,将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发展取向。

三、助推社会进步,积极开展公民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由传媒系统所建构的媒介环境,己经成为人类社会继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之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系统。它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甚至形塑着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精神世界。而媒介融合的推进,进一步加深了人类社会媒介化的程度,使得人们对媒介环境的依赖度继续增强。人们不知不觉间习惯了依照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来认知社会、理解社会,并据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在这种情势下,媒介素养即具备合理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对于生活于媒介化社会中的每位公民来说日益变得重要。近年来国内频发的各类公共危机事件中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局面,让人们见证了公民媒介素养缺失的可怕性。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大众,都需要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因此,加强国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已刻不容缓。在目前公民媒介素养教育主体缺位的情况下,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机构理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责任,成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沿阵地。

媒介素养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早期的媒介素养主要是使用语言文本的能力,随着电子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媒介素养逐渐从使用声音、视频媒体的能力发展为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尤其是使用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能力。同时,媒介素养的层次也从当初简单的读写能力,发展到能够理解媒体内容和形式后面的权力关系,能够赋予各种符号以意义,并使别人能够理解。在媒介融合时代,拥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意味着掌握了一套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意味着具备了一种把握世界和介入世界的理想方法。它要使人们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既能理解其意义,又能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并具备一定的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对于普通公民而言,媒介素养教育是以解决他们如何与媒介相处的教育,既要培养他们认识媒介、理解媒介的能力,也要培养他们运用媒介的能力。“在资讯日益发达、人际网络日益紧密、媒介生产环节日益为受众所熟悉的今天,受众不仅仅要行使自己作为媒介内容消费者拥有的反馈的权利,而且要行使一定程度参与媒介制作的权利,至少在某个制作流程上可以发挥一定作用”[3]。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公民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公民文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民媒介素养的普遍提高,不仅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是一件幸事,对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件幸事。综上所述,面对媒介融合发展态势,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应该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锐意改革进取,努力开拓创新,积极调整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思路,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路径。只有这样,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才能走向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黄楚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创新[J]。当代传播,2010(6)。

[2] 杨娟。对我国媒介融合现状的人文思考[J]。新闻界,2010(5)。

媒介融合与新闻创新 篇3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变革;新闻教育变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行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前景,所以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变革,新闻教育也是如此,新闻教育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新闻媒体的发展,所以其教育的基本原则都是要根据媒体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要随时调整对学生的教育方针,使其更适合新媒体事业的发展。

1.新闻信源结构与新闻传播主体发生变化

我国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都是由国家所有,不允许个人的媒体行业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民间的新闻组织也开始承担起政治上的新闻报道,在政府召开新闻发布时,也会邀请一些媒体记者参加,这种方法也是政务公开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的方式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因为记者的提问通常都是代表百姓的提问,通过这样的方式更有助于政府工作的优化,可以更好地为百姓办事。

在新媒体时代下,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打破了原有的政府垄断的传媒企业形式,使得传媒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特别是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时,通过多种媒体对其进行报道,更有助于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来在对突发事件报道时,都要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允许,现在传媒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报道的内容,使得人们可以从多角度了解新闻事件的内容。

在对现场型时间进行报道时,在场的所有公民都可以参与采访,记者也可以通过采访不同的受众,能够了解到更多的新闻内容,特别是一些时间特别紧急的突发事件发生时,记者赶来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时就需要现场的公民对所发生的事实进行记录报道,帮助记者在第一时间拿到新闻事件的现场内容,然后再转交给记者,在记者进行充分的调查确保属实后再进行报道。这种新闻素材采集的方式,可以使很多当事人变成新闻人,也会让他们更加认同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也弥补了记者不能及时赶到的弊端,在第一时间保护了新闻现场的内容,使得受众可以看到第一手的新闻报道,增加新闻报道的可看性。

“公民新闻”使人们注意到,大众媒体的职业记者并不一定是它所报道领域的权威专家,很可能对于某一领域而言,受众或受众集体的智慧更应该受到关注。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受众可以一改往日在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被动地位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他们不再被大众传媒所设置的议题牵着鼻子走,对于重要的新闻信息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公民新闻”对传统大众媒体的最大挑战是,首先,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垄断和特权。其次,“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以突发性新闻事件为代表,其报道方式正逐渐从以往的专业记者报道方式向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相结合的报道形态转变。

2.新闻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发生变化

媒介融合概念的出现是在本世纪初期,其主要的内涵就是通过媒介之间的合作,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新闻事件的新鲜度,可以使人们看到新闻报道更加真实的一面。传统的新闻报道的形式都是以单一的媒介为基础的,这种方式的技术含量也十分有限,一般都是局限于纸质新闻和图片新闻的报道,电视新闻也是单纯的依托于图像和声音,很少有对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报道,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各个新闻媒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流程和报道的形式,出现了滚动播出的报道形式,网站报道的形式也开始开通,电视新闻的报道也不仅仅局限于图像和声音上面,开始穿插对新闻现场的报道,开展媒介间互相合作的方式,因为采集的新闻信息不同,可以互相借鉴,以便对新闻事实更好地整合,以最佳的形式报道给受众。

3.新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在媒介融合的大前提条件下,对新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融合新闻的概念提出以后,新闻教育的内容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根据媒介融合条件下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教育。在新的时代下,更多的新闻人应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媒体合作的情况下能实现对新闻素材进行整合的管理人才;二是可以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使新时代的记者更加全能。

首先媒介融合时代下的管理人才与传统新闻媒介的管理人才不同,任何新闻报道的开发都是由他来掌握,所以新时代的管理者必须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提高新闻采访的技术水平,需要具备非常过硬的传媒人的经验,懂得在报道采访过程中应如何把握,还要掌握每一个记者擅长的报道内容,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做好应急的准备,所以,新时代的媒介管理者经验是最重要的。

其次就是高水平的新闻记者。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记者的采访任务都是跨国进行的,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新闻媒体人的教育培养,在掌握基本的新闻知识的同时,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因为在跨国采访时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语言必须相通,这样才可能挖掘出更加真实的新闻内容,在处理新闻事实的能力上,在扩过采访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并且要明确自己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所以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利益受损时要及时找到相关部门进行解决,然后就是在处理整合新闻信息时,从什么样的角度对新闻进行报道,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进行报道,都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所以记者必须要掌握灵活的报道技巧,从而实现新闻报道的目的。

此外,“融合新闻”需要公民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因为“融合新闻”不仅是各类型专业媒介新闻传播业务的融合,也是普通公民借助网络媒介参与新闻传播的一种“共享式”的新闻实践活动。在这个平台上,职业新闻从业人员与社会公众是平等的,新闻与观点的交流与交锋在所难免,信息良荞不齐、鱼龙混杂也在所难免。如何更好地使用媒介,提高对新闻信息的辨别力,并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遵守法规、加强自律,成为每一个参与新闻传播的公民都面临的新问题。因此,在加快法律建设步伐的同时,加强对国民的媒介素养教育非常重要。

4.总结

最后,我們还要看到,创建适应媒介融合发展需要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不但需要我们了解新闻传播业正在发生的变化,把握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案进行大胆改革,还需要我们做更多的细致工作,如在实验中心的建设、在教师团队的建设、在教学管理的改进等其他方面同样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彭广林.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定位探析——基于对媒介融合内涵的理解[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9)

[2]张超.融合背景语境下“全能记者”培养路径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5(18)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创新 篇4

1 新闻采编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发生的变化及问题

笔者从新闻采编信息的内容和载体两个方面来分析媒介融合之后新闻采编工作发生的变化。

1.1 采编信息资源复杂多样,信息质量、真实度降低

信息的采集、新闻资料的收集,已经不再是新闻工作者的专利,越来越多的群众利用先进的数码产品和急速的传播平台自发地创造新闻信息。目前,社会大众已经成为了新闻传播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2]。但这种无制度、不规则的新闻现象导致了新闻的质量越来越低,在知识范围、传播技术、新闻素养等方面社会群众都有所欠缺。虽然在新闻内容的范围上有了很大的扩展,但是其质量和真实性都有待提高。在这些复杂多样的新闻信息中,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判断能力也有待提高。

1.2 信息载体多样化,新闻采编工作更加复杂繁琐

传统的新闻采编主要以纸张和影像为载体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现今高科技电子产品不断普及,绝大多数群众通过电脑、手机、相机来获取新闻信息,再加上网络的不断普及,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大众可以更加方便、及时地接受新闻信息。多种多样的新闻表现形式虽然大大方便了大众,但是也给众多新闻采编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其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其工作量也逐渐加大,使得新闻工作所涉及到的知识也越来越广泛。

2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创新理念的重要性

如今的新闻报道不再是单一的在线直观的报道,而是更深入、全面的报道,报道视角更加广阔,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更加全面,更注重新闻内容的深层含义,在报道上逐步趋向于全景化,报道形式也靠拢于全局化以及多样化的报道方法。这些变化都是受媒介融合局势的影响。

全景化的报道视角比较注重新闻的延展性,就是根据一则比较有代表性的新闻连带出与之相关的其他新闻,从而深入探究一系列社会新闻的背景,集中反映相关新闻的本质。在众多的新闻时事中提炼出新闻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新闻产生的影响,帮助大众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对于新闻采编创新理念的重要性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第一,有利于提高新闻质量,加强新闻的影响力;第二,促进新闻采编工作的积极发展,丰富新闻采编内容;第三,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促进社会发展。

3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创新策略

3.1 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提高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力

新闻的质量取决于新闻采编人员最初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力,因此,对新闻采编人员的思维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采编人员对新闻要有一定的敏感度,还要会利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对繁琐、复杂的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将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进行传播。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敏感度,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善于体验社会生活,善于思考。

3.2 对新闻事件进行系列性的归纳

对于一些社会性质相同的新闻,无独有偶,要想引起公众的关注和重视,就必须将新闻进行“加工”。这种加工并不是说让新闻失真,而是将相互关联的新闻进行科学合理地归纳,帮助公众能更快捷地从新闻中提炼出更多的社会启示,提高新闻的价值。例如,在2013-2014年间,广东省家庭暴力中虐童案件频发,采编人员可以从一则近期的虐童新闻进行报道,从中引申出一系列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如反映贫困家庭因流动生活造成的情绪暴动现象,以及目前我国儿童法颁布的欠缺等问题。

3.3 对现代化采编设备的应用

新闻采编的创新还要体现在对采编工具的创新使用上,采编人员要熟练运用现代化采编录传设备,比如对文字、图片和录音资料进行综合化的处理,将采、写、摄、编、播一体化的整理。采编工作人员在熟悉了报纸、电视、网络新闻媒介之后,还要对其中具体的媒体业务技能有所掌握,将一则新闻放射性地播放在不同的媒介中,扩大新闻的影响力,提高新闻的立体化特点。这些综合性的现代工具的使用可以提高采编工作的效率,提高新闻的质量,还可以与时俱进,更加方便地服务大众,进而增强新闻的影响力。

4 结语

总之,媒介融合愈演愈烈,既给新闻采编带来了机遇,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对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采编工作者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与时俱进,紧跟媒介发展的趋势,始终保持新闻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摘要:媒介融合即媒介的合并与交流,对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给其形式、内容和工作环境等都带来了很大变化。新闻采编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能也随之而发生变化[1]。笔者针对新闻采编工作在媒介融合影响下发生的变化和新特点,对其创新措施进行了详细研究。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采编,创新

参考文献

[1]花凯.试论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影响[J].电视研究,2012,45(4):56-57.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改革初探 篇5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改革初探

媒介融合对整个媒介生态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媒介组织都在进行战略调整以适应这个大趋势,其中人才战略是改革重点.目前国内针对媒介融合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中,最大难点在于师资力量的缺乏.不论是师资结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验设施,还是培养环节、科研机制等方面都需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适应媒介融合的需要.

作 者:尹良润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天津,300387刊 名:东南传播英文刊名:SOUTHEAST COMMUNICATION年,卷(期):“”(3)分类号:G64关键词:媒介融合 新闻教育 媒介融合专业 融合新闻

媒介融合与新闻创新 篇6

关键词:媒介融合;思想政治;创新;传统媒体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如潮水一般蜂拥而至充斥着传统媒体,使得传统报刊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但是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可能。新媒体的出现并不会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消亡,其实新媒体的信息来源绝大部分还是源于传统媒体,二者可以互补余缺。对此,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可以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宣传手段进行融合,找到二者技术的融合处,更好的提供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力度。

一、何谓媒介融合

所谓的媒介融合以百度为准是这样解释的: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现阶段,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开始之所以要采用媒介融合的形式进行工作开展,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所致,跟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相比,媒介融合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具有信息传播广泛、表现形式丰富、使用快捷容易等优点,是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改革的重要契机;二是,对于国企员工特点而言,大部分年轻职工接触快,对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等信息传送工具使用率较高,但对于年龄较大的企业职工还是热衷于传统媒体,如早年养成的看报习惯,传统媒体在遭受如此危机之下,新媒体却是愈发生机勃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媒体即将取代旧媒体,毕竟新媒体在获取信息源、保有可信度等方面对传统媒体仍然有很深的依赖。对此媒介融合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无疑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创新改进。

二、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在媒介融合形势下开展创新改革

(一)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媒介融合的认知度

媒介融合是一个时代不断变化的产物,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改进传统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形式,在工作开展前,对于国企思想政治共从业者的自身来看,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具备捕捉时代敏感性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条件。国企要定期对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做定期的业务培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媒介融合的认知度,教会他们不要停留在传统的宣传意识中,要学习利用新媒体资源渠道,如微信、微博、论坛、贴吧等宣传渠道丰富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为提高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提供充足条件。

(二)合理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契合点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往往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座谈、聊天、读书、讨论等方式,但是这种传统媒体的宣传教育形式并不具备及时性和实时互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效果上并不太高。对此,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要优选媒介融合资源,媒介融合并非摒弃传统媒体的宣传形式,而是要实现新旧媒体优势互补。如国企思想政治宣传内容在传统媒体报刊中刊登,内容虽然生动详实,但是由于版面受限,在思想政治宣传上存在空洞、说教的弊端,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可以结合传统媒体的媒体信息资源,将信息资源发布到手机微信端、微博,使无限的宣传版面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这种手机端的传播还能便于职工随时阅读,在无形之中正确引导受众的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员工的生活、贴近工作的实际。

(三)创建媒介融合综合平台,丰富思想政治宣传方式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要敢于使用多样化的媒体宣传渠道,敢于利用媒介融合综合平台,宣传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在媒介融合平台上所宣传的思想政治内容要实时更新,改善传统单板、教条的政治内容,可以通过图文、声话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国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增加幽默感、扩大知识量、增强吸引力。同时媒介融合综合平台也是提供企业与职工交流互动的平台,企业职工可以利用平台为我所用、展我所想、建言献策,让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贴近职工工作、生活实际,听取民声,加强互动、交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三、结语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国企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情况、问题和挑战,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要审时度势,对时代发展的形式具有较强的社会敏感性,找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契合点,灵活运用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努力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交流服务平台,真正在宣传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到1+1>2的效果,以高效优质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国企的改革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学俭,张哲.论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宋俊成,刘洁,杨连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活转向与实践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2013(09).

[3]顾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网融合探析[D].暨南大学,2010.

[4]程冰.从“台网互动”到“台网一体”看媒介融合新动向[D].吉林大学,2011.

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生产模式的创新 篇7

一、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编辑模式的创新

新闻编辑是整个新闻生产模式的开端, 影响着新闻生产的整个流程。因此, 我们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媒介融合的语境来对新闻编辑模式进行创新, 最终促进新闻编辑模式的科学发展。

根据媒介融合的语境, 来进行编辑选题和策划模式的创新。进行编辑选题和策划, 一定要根据媒介融合的语境来进行, 充分地考虑到各种传播媒介所对应的受众以及受众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 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策划, 促进媒体的融合发展。首先, 针对在移动客户端阅读的读者编辑新闻。在移动客户端进行新闻阅读的读者, 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的读者。这部分读者一般使用手机流量进行阅读, 需要题目和内容非常有吸引力才能够带来点击量。因此, 应该根据这部分读者设置题目较为吸引人, 内容较为有趣的新闻内容, 同时, 图片、视频以及语音等应该较少, 以满足这部分读者的需求;另一种是有大块阅读时间的阅读者, 针对这部分阅读者, 为了吸引其兴趣, 可以采用视频和语音加配图的形式来进行新闻发布, 这样能够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 提升读者对于阅读的印象。其次, 针对电视媒体受众, 可以进行系列化的深度报道, 通过进行专题策划, 能够使观众获得对报道内容的深入了解和思考, 这样才能够实现新闻报道引导大众舆论的最终目的。最后, 针对报纸的受众。随着时代的发展, 报纸的受众逐渐转变为中老年人以及一些阅读习惯较为固定的人。因此, 在进行报纸新闻选题策划的过程中, 应该对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事件进行相应地报道, 同时适当地增加新闻评论的内容, 使得这部分受众能够客观地理解新闻内容。

根据不同的媒介, 来进行编辑风格的选择。不同的媒介决定了不同的编辑风格, 而不同的编辑风格则影响着人们对于新闻内容的接受程度。因此,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媒介所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受众群体来选择不同的编辑风格, 以使新闻媒体的受众达到最大化。一般来讲, 移动客户端的受众群体较为年轻, 所以应该采用文字较为活泼、内容较为新颖、选题较为独特的新闻内容, 以满足年轻用户对于阅读的好奇心;网络新闻受众群体比移动客户端的受众群体更为广泛, 年龄分布范围也较为宽泛, 所以, 编辑风格就应该稳重中带着幽默, 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电视承担着传播严肃新闻的职责, 因而风格就应该较为严肃, 用词选择较为严谨;报纸媒体应该图文并茂, 减少大片文字给人们带来的阅读负担。

二、媒体融合语境下, 新闻材料来源的创新

新闻材料来源的创新主要包括新闻来源大众化和新闻处理模式的创新, 通过这两种新闻来源的创新方式, 能够使生产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媒体融合的语境。

新闻来源大众化。在媒体融合语境下创新新闻来源模式, 就是要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搜集新闻, 这样才能够使发布出来的新闻不至于落后于其他媒体。首先, 通过增加读者互动的方式来获得新闻线索。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推动之下, 编辑和记者已经不再是新闻的唯一制作者和来源, 新闻的主要来源变成了广大读者。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生存的广大读者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新闻意识, 他们会通过编读的互动的方式发布一些自己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新闻内容, 这样就使得新闻来源获得了无限地扩大。通过广大读者与编辑之间进行的互动, 编辑能够掌握很多不同的新闻线索和新闻证据, 这样, 通过对新闻内容进行确认就能够直接发布, 这有利于拓宽新闻的来源渠道, 使读者在第一时间就能够阅读到最新鲜的新闻资讯。其次, 通过对其他媒体上的内容进行转发来实现新闻报道内容的扩充。转发其他媒体上的新闻内容是很多媒体的通常做法, 通过对相关新闻内容进行转发, 能够使新闻内容在获得广泛传播的同时形成舆论效应, 实现新闻传播的使命。

新闻处理模式的创新。首先, 通过专题报道的方式处理新闻。通过搜集不同的新闻材料, 将其进行整合, 能够使新闻内容更加吸引人, 能够使人们对新闻内容产生思考, 进而激发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等。其次, 将不同形式的材料糅合起来处理新闻。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之下, 可以将不同形式的材料融合起来处理新闻, 增添新闻内容的层次性、多样性以及趣味性。在处理新闻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新闻内容的不同, 将文字的严肃性、图片的趣味性、视频的直观性以及音频的真实性等融合起来为新闻的内容提供支持, 能够有效地提升新闻内容的可读性, 提升新闻在价值传播上的效果。

三、媒体融合语境下, 新闻发布模式的创新

在新闻客户端实现新闻内容实时更新。在客户端实现新闻内容的实时更新, 能够保障新闻的新鲜性, 促使通过客户端观看新闻的人能够实时掌握新闻发展的最新动向, 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同时, 开设编读互动版块, 使得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方便编辑在对新闻深入报道的过程中引导舆论和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在新闻公众账号上进行重要新闻内容、定制新闻内容的实时推送。通过对重要新闻内容进行实时推送, 能够使读者在获得提醒的前提下及时阅读和关注重要新闻内容, 使得重要新闻内容能够得到及时地扩散。在定制新闻内容方面, 可以提前对新闻内容进行分类, 包括社会新闻类、热点新闻类、娱乐类、金融类、国外类等内容, 然后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推送新闻内容的定制, 当这些板块有重要的新闻内容更新时, 就及时通过公众账号来向读者推送消息, 使读者能够及时阅读到自己关注的领域内的新闻。

在电视新闻上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加电视新闻的吸引力。通过增加当事人访谈和亲历者说等内容, 通过当事人的亲身经历来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 使得新闻的可信性更强, 同时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性;通过进行现场报道来丰富新闻内容, 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新闻现场;通过对网络上的新闻评论进行整理, 进而在电视上通过发布相关的新闻进行事实说明等, 提高电视新闻的说服力, 提高新闻的透明度, 避免网友因为获得不到真实的新闻内容而滋生谣言, 导致混乱。

在报纸新闻上增加多种新闻类型, 增添其趣味性。在新媒体逐渐发达的时代, 报纸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因此, 我们在报纸上发布新闻内容时, 可以充分借鉴网络的各种形式, 从而丰富报纸的内容, 增加报纸的趣味性, 提升报纸的可读性。首先, 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呈现报纸内容。在报纸上, 通过增加图片的方式来为文字内容做阐述, 能够有效地提升文字的说服力, 提高人们对于新闻的信任程度。其次, 在报纸上刊登有价值的新闻评论。通过将有引导性、有思想、有价值的新闻评论刊登在报纸之上, 能够启发人们进行多方思考, 同时还能够引导舆论, 使人们在多媒体社会下被冲击地价值观得到重新树立和进一步稳固。

四、结语

在媒介融合语境之下, 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而推动着新闻生产模式的变化和创新。因此, 我们要想在人们需求发生巨大转变的社会背景之下进行新闻生产, 就需要把握媒介融合的背景, 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 最终保障新闻生产模式能够不断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玲.媒介融合视阈下的出版企业动态能力构建与培育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3.

媒介融合环境下卫视新闻节目的创新 篇8

媒介融合涉及的媒体资源众多, 包括卫视、广播、影视、电信、信息技术、出版等多种产业。当前我国, 在媒介融合的冲击下, 新闻产业在规模、组织审核、市场结构等方面都受到一定影响。为了应对媒介融合的影响, 卫视新闻栏目必须积极创新, 扬长避短, 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 信息导向双向性

传统电视新闻的传播主体是电视台以及新闻栏目的制片人。信息通过新闻记者采集、上报, 再通过电视台制作播出, 属于信息的单向传播。其反馈模式也稍显单一, 早期的新闻节目甚至没有信息反馈功能与渠道。因此, 其信息传导是单向的。但是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 观众参与意识不断高涨, 为了提高栏目的活跃程度, 新媒体创造了观众参与的模式, 并设立了信息反馈渠道。新闻信息也从记者采集的单向模式转向互动采集的双向传导。甚至不少新闻专注于当前社会热点, 以逆向制作的方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二) 传播渠道多样性

传统的新闻传播渠道较为单一, 但是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则是依托多媒体和媒介技术多样化传播方式。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并且集“音频”、“视频”等功能为一体, 改变了以前由少数电视、媒体垄断新闻渠道的情况。

(三) 传播时效快捷性

与传统新闻媒介相比,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更具有时效性。往往新信息在几分钟内即可传递到终端设备中。迅猛便捷, 陷卫视新闻栏目于被动。

三、卫视新闻节目面临的挑战

(一) 传播媒介的挑战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传统卫视新闻媒介的新闻传播方式是无法适应大众化的接受关注点的。因此, 卫视新闻栏目在传播媒介上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如何才能将当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融入电视新闻的跟踪报道中, 互联网等多功能媒介展开竞争, 成为卫视新闻工作者的研究课题。

(二) 节目功能的挑战

当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其他传播媒介在节目功能上可以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卫视新闻栏目由于其特殊性, 不能采用炒作等方式来扩展节目内容, 因此在节目功能的设定上, 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三) 发展难度的挑战

当前大部分卫视单位都希望建立网络电视的形式满足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 但是在现实情况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下, 网络发展较慢。究其原因, 体制因素占绝大部分原因。由于卫视单位的特殊性, 使得在网络化的发展潮流中难以适应市场化的竞争。当前, 除凤凰卫视外, 其他卫视的新闻栏目发展均陷入发展瓶颈, 成长缓慢。

四、媒体融合下的新闻节目创新之路

(一) 整合自身资源, 发挥自身优势

媒介融合环境下, 市场上所有新闻产业所面对的传播渠道与方式基本上机会均等。但是卫视新闻栏目有其独特的自身优势。例如, 强大的资金实力, 素质优秀的新闻工作人员, 完整的节目制作、审核、宣传体系等。在具备这些独特优势的基础上, 卫视新闻完全可以在节目质量上创作出高于市场媒体的新闻节目,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提高收视率。

(二) 精准定位, 灵活播出

新闻节目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成功难度被大大提高。因此, 灵活生动的播出形式、总结深刻的评论内容、诙谐幽默的主持风格都可以成为提升卫视新闻节目档次的创新方向。此外, 对于新闻受众的定位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新闻栏目对客户的定位准确, 可以迅速提升节目的关注度。例如, 当前山东卫视创办的《交通进行时》节目, 利用当前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交通问题, 传播与交通相关的新闻信息, 辅助节目互动方式, 在广大市民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并因此成了卫视新闻节目创新的典范。

(三) 避免“同质化”新闻节目陷阱

根据2014年广电总局的统计数据, 全国33家卫视频道中, 有26家设有早、晚间新闻播出的陷阱。而且节目类型上缺乏变化与创新, 新闻点评缺乏深度, 编排方式缺乏特色。这就为卫视新闻节目的“同质化”埋下伏笔。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卫视新闻栏目要主动研究当前的新闻媒介融合特点, 利用多种方式传播新闻信息。例如, 努力发展节目的博客、订阅号、APP等。同时在卫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上下功夫, 整合社会各界与新闻记者采集的新闻素材、资源, 转变报道视角、提升点评深度, 满足不同阶层的观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同时在主播的主持风格上, 进行创新与转变, 利用多种方式创立主播的个人风格, 告别千篇一律的新闻报道方式。在与群众的互动上, 卫视新闻栏目必须确定符合节目定位的收视群体, 并将其作为主要客户群进行培养与巩固。唯有如此, 才能留住忠实观众。

(四) 创新节目功能

传统的新闻栏在功能上较为单一, 基本上是由新闻播报、群众反响等模块组成, 但是在媒介融合环境下, 卫视新闻节目要想完成突围, 必须在节目功能上进行创新。例如, 在新闻节目中加入当前的商业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热点服务等服务项目, 促进新闻素材的跟进, 利用节目的后续效应充分发掘新闻的剩余价值, 提高观众对新闻节目的关注程度。

五、结论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卫视新闻栏目的制作难度已经逐渐提升。卫视单位在面对多种媒介的冲击时, 必须加快新闻栏目创新的速度。以最专业的新闻传播方式来引导新闻舆论的走向, 及时传播新闻信息, 发挥新闻的附带作用。本文作者抛砖引玉, 希望借此文对卫视新闻节目的创作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沈芃.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节目生产如何图新求变[M].视听纵横, 2015 (3) :23-25.

[2]高博.媒介融合背景下省级卫视新闻节目的创新——以浙江卫视为例[J].新闻世界, 2013 (7) .

[3]沈芸.全媒体时代省级卫视新闻突围之路[J].现代传播, 2011 (8) .

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新闻创新 篇9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播新闻,创新

一、强化独家性

通过前文的相关论述, 我们了解到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发展时间中, 广播新闻已经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如何有效保持广播新闻的忠实粉丝, 维持相应的关注度成为现阶段广播新闻热议的话题, 同时也是对广播新闻创新的最终目的。和过去的情况相比, 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应的, 听众对于广播新闻的需求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我们可以看到, 现在许多新闻栏目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与忠实听众, 已经由原来“一天一播报”的模式转为了“一天多报、一事多报”的模式, 并且辅以滚动报道、跟踪报道、插播以及连线播报等模式。就这些模式的应用来说, 虽然极大地增加了广播的时效性以及及时性, 从一定程度来说体现了新闻的本质特点, 加快了广播新闻的报道节奏, 是现阶段广播新闻创新、体现独家性的重要措施, 但是整个新闻播报过程中需要快速、准确地整理大量信息, 工作人员在进行准备的过程中一定要细致认真, 从而在保证独家性的基础上, 提高新闻本身的质量。

二、提高思想性

就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的创新途径和方法来说,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独家性和有效体现之外, 在整理准备的过程中, 还应注重提高新闻的思想性。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 为人们提供了各色的信息渠道, 对于同一事件背后内容的解读, 也使听众的理解层次逐渐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主要体现在听众对广播新闻思想性的要求上。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 人们对于信息接收载体的选择越来越多, 独具特色的新闻媒介也越来越多。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 如果说独家性是广播新闻创新的基础, 那么思想性的提高就是广播新闻创新的利器, 争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达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高度。在整理新闻的过程中, 建议不要盲目去追踪热点, 尽量从更新的角度去挖掘一些能反映社会某个层面客观情况的新闻。社会热点一出来, 所有媒介都蜂拥而至, 每个栏目都希望挖掘到热点中与众不同的地方, 从而争夺相应关注度, 但是如果我们回头来看, 凡是社会热点, 反映的实际上都是社会某一层面某一领域的问题或者现象, 而所有媒介基本上都是直奔热点, 问一些无关痛痒、没有深度的问题, 浅尝辄止。

三、报道的有效创新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广播新闻报道模式的几大种类, 如滚动报道、连线报道、追踪报道等。就这几类模式来说, 各有各的特点, 并且也是从新闻时效性的本质要求出发形成的一系列报道模式。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 广播新闻要想从这一媒体竞争中居于有利的位置, 必然要在新闻报道的模式上花费一定精力和功夫。就连线报道和直播来说, 是体现新闻时效性的重要报道模式, 并且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 直播几乎已经成为现阶段新闻界的宠儿, 让听众通过连线或直播的方式去感受新闻现场的气氛, 了解第一现场的实际情况, 远比主持人的陈述真实有效得多。比如就《中国之声》栏目各时段的新闻播报来说, 均是采用连线或者直播的方式对新闻的第一现场进行呈现, 几乎和新闻事件的发生已经达到了同步的状态。而就重大直播活动而言, 一般是对非常时期非常事件的特殊处理, 并不是常态的播报模式。在重大事件发生时, 主持人或记者会直接去到现场进行实况直播, 如此一来, 可以让听众了解到整个事件的运作或者解决过程, 比如汶川大地震、《神舟六号特别节目》等, 均采用了大型直播的报道模式;滚动播报的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闻信息的摄取量较多, 能够让听众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全国各地的新闻情况。每一种新闻播报模式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它们分别抓取了新闻信息的某一个点, 然后经过有效放大, 结合新闻事件的要点, 从而成为一条完整的新闻信息。就广播新闻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模式创新来说, 应从自身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采用最适宜的报道模式, 或者是将其中某两种模式进行有效结合, 扬长避短, 提高新闻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为听众创造更优质的聆听环境。比如就连线报道和插播的有效结合来说, 连线报道主要是通过主持人的讲解以及连线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事件发展状态, 将连线报道与插播进行结合, 可以从三方面了解到新闻事件的态势, 从而为听众塑造立体的新闻现场, 提高听众对新闻的理解程度。

四、总结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就现阶段广播新闻的创新来说, 不仅是媒介融合背景的客观要求, 同时也是促进广播新闻栏目自身发展的必要措施和重要途径。在信息大潮来临的过程中, 广播新闻应尽量避免盲目性的创新, 时刻保持清醒, 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发挥出自身特点, 不断进行模式的创新, 提高新闻的思想高度, 保持新闻的独家性, 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媒介市场中占据长久的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申红, 褚俊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新闻创新[J].新闻世界, 2011, 10:98-99.

[2]王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业发展策略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08.

[3]卢铮.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业组织变革[D].复旦大学, 2012.

[4]赵越.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广播节目电视化的播出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媒介融合与新闻创新 篇10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提供了更多途径,快速传播新闻信息的设备和渠道也更加丰富。信息和新闻的传播不仅仅依赖新闻记者,普通大众也参与到新闻信息传播中,致使新闻行业的新闻采编工作业务流程发生了变化。普通大众趋向于接受多样化、综合化的新闻,人们需要时效性、真实性更高的新闻,希望能通过更多方式接受新闻。因此,新闻采编和传播要改变传统业务流程,采用数字化媒体设备完成各项工作。

2 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具备的特点

2.1 新闻传播主体改变

随着媒介的融合,新闻传播的主体发生了巨大改变,普通大众不仅仅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同时还成为新闻信息的主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和网络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人们可通过微博、微信等手机和电脑应用随时随地传播新闻信息和言论。

2.2 新闻流程改变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与传播形式更为丰富,提倡新闻资源共享和互动。普通大众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闻信息。

2.3 新闻传播方式改变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方式出现了改变,系统化、全方位的传播方式取代了传统的线性结构传播,新的传播方式具有多元化特点,更为广大民众接受。

3 广电民生新闻采编的创新策略

3.1 转变思想观念

媒介融合改变了新闻采编的主体、模式和流程,新闻采编人员要积极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以乐观的态度迎接新事物的挑战和机遇。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特点,转变自身思想观念,更好地进行新闻采编工作,传播广大民众喜爱的新闻信息。

3.2 正确判断信息资源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息的资源非常丰富,但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难以保障。此时,新闻采编人员要能够在复杂的新闻信息资源中判断出高质量的新闻。首先,新闻采编人员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能够结合生活经验以及敏锐的嗅觉对新闻价值进行判断,确保传播的新闻真实以及具有传播的价值;其次,新闻采编人员要弘扬时代正能量,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好宣传,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最后,新闻采编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提升新闻价值。

3.3 创新新闻采编方式

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之间的联系更紧密,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数量随之增加。采编人员要借助现代化技术,更好地进行新闻采编。首先,新闻采编人员要创新采访方式,扩大媒介的新闻传播面,形成全新的信息采编形式;其次,利用媒介融合的优势,对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进行结合运用,实现新闻的动态化,将现场报道与背景分析相结合,提高新闻质量。新闻采编人员不仅要会使用现代化技术,还要掌握视频、音频等处理技术,利用不同媒体方式进行新闻传播。

3.4 提升新闻策划水平

新闻质量与新闻采编人员的专题策划水平紧密相关。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媒体之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媒体之间共享信息资源。新闻专题策划水平是新闻采编人员重要的技能之一,主要是因为新闻信息资源共享,媒体之间掌握的新闻信息大同小异,媒体要想获得普通大众的关注,提高媒体知名度,就必须对现有的新闻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选择与众不同的视角,体现新闻的价值。因此,新闻采编人员要针对目前媒体之间竞争的现实情况,提高新闻专题策划能力,针对普通大众的需求以及对深度新闻的渴望,从新闻采集、新闻策划以及新闻编辑等方面形成独特的风格,提升媒介竞争优势,促进新闻采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4 结语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各类高科技产品的快速发展,媒体之间出现了融合的现象,媒体资源也逐渐融合和共享,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媒介要加强对新闻采编的创新和改革,新闻采编人员不仅要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和新闻意识,改进传统新闻采编模式以及业务流程,还要注重提升新闻专题策划能力,形成独特的新闻风格,促进新闻事业发展,形成多样化的新闻风格。

参考文献

[1]覃雄.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新特点[J].中国传媒科技,2013(12).

[2]卢科键.报纸新闻编辑的嬗变性——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对报纸编辑的影响[J].科技风,2012(15).

上一篇:后凸畸形下一篇: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