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2024-08-06

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精选九篇)

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篇1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1~2012年住院的102例胃癌化疗患者纳入研究, 年龄43~78岁, 其中男65例, 女37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钡餐检查确诊为胃癌, 并进行胃大部或全切术, 且来院进行术后化疗。

1.2 研究分组

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化疗的顺序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5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即两组患者具有基本情况可比性。

1.3 护理措施

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 即除常规护理外还进行心理护理、赏识干预和音乐干预。心理护理:胃癌化疗患者往往对化疗的效果以及化疗的不良反应表现出焦虑情绪, 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表现出的焦虑情绪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化疗前多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讲解化疗的进程及可能的副作用, 并列举以往医院化疗后恢复良好的案例让患者对化疗有积极的信心。赏识护理: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了解患者以往生活中的正性刺激因子, 以此作为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话题在常规护理前开展。在与患者进行赏识护理时注重语气要随和、态度要真诚, 并不断鼓励患者进行肯定和赏识。音乐干预是根据患者喜好, 选择相应的乐曲, 陶冶患者情操, 同时转移注意力以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进行包括饮食护理, 鼓励患者戒烟戒酒、饮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以及易消化的食物;腹部护理, 观察腹部有无压痛、腹泻、肠鸣音等;血象观察, 观察血小板、血常规情况;皮肤护理, 保持照射部位皮肤干燥, 检查有无溃烂等并进行针对性处理;并发症护理, 观察有无放射性肺炎等并发症, 并进行处理。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2周后的焦虑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2]在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分别进行焦虑状况的评价。情绪正常为SAS总分<40;焦虑为SAS总分≥4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描述。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见表1-2.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的焦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具有同样的焦虑水平。观察组干预后焦虑情况显著下降, 焦虑评分和焦虑率显著低于干预前, P<0.05;对照组干预后焦虑情况没有明显下降, 焦虑评分和焦虑率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 焦虑评分和焦虑率明显降低, P<0.05。

3 讨论

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由于担心化疗的效果以及化疗的副作用, 或多或少的有焦虑情绪。研究称, 进展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30%。患者对生存时间的担心也是造成术前焦虑的重要原因。焦虑情绪不仅影响患者化疗的恢复也不利于患者配合治疗。本研究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 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加强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赏识护理和音乐护理干预。与传统护理组相比, 针对性护理干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水平明显下降, 焦虑得分和焦虑率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和传统护理组。

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胃癌化疗患者焦虑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胃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情况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情况无差异, P>0.05;观察组干预后焦虑率和焦虑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对胃癌化疗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患者焦虑情绪。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干预,胃癌,化疗,焦虑

参考文献

[1]武菊清, 张夏玲.护理干预对胃癌患者焦虑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 8 (19) :126.

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篇2

子宫肌瘤手术治疗过程中 , 围手术期护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对于降低患者的痛苦程度 , 加快患者的康复 , 减少医患纠纷方面现实性意义明显。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 年 11 月 ~ 年 11 月入院接受治疗的90 例子宫肌瘤患者, 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 (36.18.6) 岁。所有患者的子宫肌瘤半径 1.9~5.1 cm,平均半径 (2.410.91)cm。90 例患者中 , 行次全子宫切除术者45 例 , 行全子宫切除术者 10 例 , 行经腹子宫肌瘤剥除术者35 例。依照护理方式将患者分成 A 组与 B 组 , 各 45 例 ,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B组患者使用围手术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对患者开展术前准备 , 并且做好各项对应的检查;手术完成后 , 护理人员送患者回病房 , 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阴道出血和伤口渗血等不良情况 , 需要及时把患者的情况告知医生, 并做相应处理。A 组患者开展针对性护理 , 具体护理方式为:术前干预:对所有患者开展术前 B 超检查 , 详细了解患者的各项基本情况。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 并对其进行碘过敏试验。手术前 12 h 患者要实行绝对禁食 , 手术前 1 h 留置导尿 , 保证膀胱的空余度。并且准备好各种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药品 , 例如肝素钠和安定等。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保持平卧位姿势 , 在手术开始前和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 及时的了解患者的各种表现方式与内心感受 , 消除患者内心焦虑恐惧的情绪。术中干预: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做密切观察 , 尤其是患者的血压变化更是重点监测对象 , 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 防止患者出现术中感染。术后干预:患者手术之后可能会出现腹胀、腹痛、恶心、阴道出血和便秘等并发症。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之后的疼痛指数差异 , 无痛为 0 级 , 轻度疼痛为 1 级 , 中度疼痛为 2 级 , 重度疼痛为 3 级;另外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数据 , 包括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肝功能恢复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使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 采用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疼痛指数对比 两组疼痛指数对比, B组明显高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 2 两组临床各项数据比较

3 讨论

子宫肌瘤也被叫做纤维肌瘤或子宫纤维瘤 , 组成为平滑肌增生和少量纤维结缔组织 , 属于女性生殖系统中发生几率较高的一种良性肿瘤。孙成洪等研究中对 52 例子宫肌瘤手术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 , 研究结果显示 , 使用针对性护理的实验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相比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明显更好 , 显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 , 现实性应用价值明显。本次研究中对 90 例患者使用不同的护理方式 , 显示针对性护理的A 组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B 组 , 和以上研究结果相似。针对性护理干预是现代医学模式生理- 心理 -社会的产生物, 临床应用的指导性价值突出。

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篇3

【关键词】护理干预;剖宫产;产后早期泌乳;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22-01

剖宫产产妇因术后疼痛,活动和饮食受到限制等因素,对乳汁的分泌造成一定影响[1]。在婴儿智力和体质的发育中母乳具有任何代乳品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母乳喂养除对婴儿生长和健康起到有利作用外,还可减少产生出血、促进母体子宫收缩,加速子宫复旧进程。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剖宫产后早期泌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行剖宫产术的初产妇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些基础上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就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单胎初产妇60例,年龄20-35岁,平均(26±2.5)岁,孕周37-42w,平均(39.1±1.3)w。均采取硬膜外麻醉,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方式。产妇均无内外科合并症及产科并发症,乳腺发育正常。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时1min及5min均在7-10分内,体重2500-4000g。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年龄、孕周、麻醉及手术方式、新生儿状况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母乳喂养健康宣教和护理。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些基础上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2.1 产前健康宣教

术前护理人员主动和产妇沟通,就母乳利于新生儿的成长发育、是新生儿的天然食品向产妇进行介绍,指导母乳喂养的技巧和方法,树立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积极主动在产后开展母乳喂养[4]。

1.2.2.2 喂哺技巧指导

新生儿出生后对脐带行无菌处理,即可开始和母亲局部皮肤接触,护理人员在产妇入室30min内协助对母亲乳头进行擦洗,行乳房护理,并指导正确的哺乳姿势,让母婴早接触,并尽早开始吸吮,后对喂哺过程进行有效协助。

1.2.2.3 饮食指导

胃肠功能在产后6h即可恢复,应鼓励产妇尽早恢复饮食,以建立营养储备,为喂哺新生儿做好充分准备,饮食不宜选择不易消化及高脂肪食品,如产妇在排气恢复后,可食用如鸡汤、鱼汤等高蛋白平衡饮食来对养分进行补充,以达到哺乳所需。

1.2.2.4 心理护理

情绪对浮汁的分泌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产妇机体调节功能在稳定、良好的情绪下可进一步加强,加快乳汁分泌进程。护理人员需和产妇进行有效交流,对其心理顾虑和思想动态进行了解,并最大限度的协助其将顾虑进行排解和消除。就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不会影响胎儿的喂哺及不会增加毒副作用向孕妇讲明,提高其母乳喂哺的依从性。

1.2.2.5 乳腺管疏通

护理人员对产妇乳房进行检查,无瘪软感染时,可将乳房用3、4、5指托起,拇指和示指在乳晕两侧分别放置,向胸壁处适度捏挤乳房内乳汁,促其喷射。

1.2.2.6 疼痛护理

给予镇痛泵(PCEA)在产后应用可保证产妇良好的休眠质量,并且对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增加产妇的催产素分泌。降低术后切口疼痛导致的不适感,行产后48hPCEA持续镇痛,并行温水足浴,以加快乳汁分泌进程。

1.3 观察指标

①判定泌乳始动时间:娩出胎儿至产妇有乳胀感,对乳房进行挤压乳汁第1次排出的时间。②判断泌乳量的标准:母乳充足:新生儿在2次喂哺间有满足感,大便>3次/d,小便>6次/d;母乳不足:新生儿在哺乳后仍不安、哭闹,大便1次/d,小便>6次/d,加用配方奶粉后有满足感。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泌乳始动时间比较

观察组<24h、24-48h泌乳始动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泌乳充足率比较

观察组产妇产后72h母乳充足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产妇因妊娠、分娩期有较大的精力和体力消耗,疼痛、恐惧、创伤引起不良情绪产生,特别是初产妇,易对乳汁的分泌造成影响,导致泌乳功能失调,对母乳喂养进行有效护理干预是确保乳汁足够分泌的关键[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24h、24-48h泌乳始动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剖宫产产妇行护理干预可促进早期泌乳,使母乳喂养成功率提高。 观察组产妇产后72h母乳充足率及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产妇行健康产前教育,并给予足免的饮食营养为乳汁分泌提供保障,促进分泌旺盛。护理人员协助哺乳,指导哺乳姿势,行心理护理,保持产妇乐观情绪,增加其舒适感,保证婴儿充足营养。

综上所述,对剖宫产产妇行针对性护理干预,使产妇主观能性提高,促进早期泌乳成功率,提高了母婴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白丽君, 付联合, 王艳芬. 产前产后乳房的护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13): 188-189.

[2] 李盛平. 护理干预对提高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 (25): 92-93.

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4年2月—2015年2月,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50例。

对照组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为50例,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最大年龄为85岁,最小年龄为60岁,平均年龄为(65.45±2.34)岁;糖尿病类型:1型糖尿病患者20例,2型糖尿病患者30例;合并高血压患者20例,合并冠心病患者15例。

实验组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为50例,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最大年龄为84岁,最小年龄为61岁,平均年龄为(64.37±2.15)岁;糖尿病类型:1型糖尿病患者22例,2型糖尿病患者28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9例,合并冠心病患者17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WT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3],且经过CT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为脑梗塞患者[4],排除意识模糊患者、癌症患者。 统计分析对照组患者和实验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糖尿病类型以及病史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常规护理;主要对患者的生活、用药、饮食等方面进行护理。

实验组: 给予实验组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针对性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刚进入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 难免会紧张不安,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和患者沟通,介绍室内环境,给患者讲解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让患者明白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给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时,护理人员应当陪在患者身边并与患者谈心,以便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生活上,护理人员对患者更要悉心照料,确保患者的心理需求得到足够的满足[5]。

2预防感染:老年患者由于体质差,抵抗力弱,很容易发生感染,所以要重视老年患者的口腔护理,以防引起肺部的感染[6];定期为患者拍背,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7];给患者擦浴最好使用温水, 以免出现烫伤等情况。 对于女性老年患者,尤其要注意阴道口以及尿道口的护理,从而降低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8]。

3饮食护理:在老年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时刻监测患者的血糖值,在为患者静脉注射胰岛素期间, 患者如果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应当立即停止注射, 并让患者进食。 在食物的选择方面尤其要注意,忌辛辣刺激、含糖量高的食物,为了避免患者出现便秘,最好多食用青菜以及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9], 遵循 “ 少食多餐”的原则,合理进餐。

4密切观察病情:护理人员要定期查房,时刻关注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指标,一旦患者出现异常,要立即向医生汇报,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在给患者发药或者用药之前,要仔细查看清单,认真核对患者信息,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

5康复护理:对于病情有所好转的老年患者,护理人员应当鼓励并引导患者做合理的运动,这不仅能促进患者血液循环,还能预防废用性萎缩的发生[10]。

1.3观察指标

1.3.1观察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以及焦虑评分观察两组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抑郁评分以及焦虑评分,两组总分区间均为0~100分,以50分为临界值,50~60分表示轻度抑郁或焦虑;60~70分表示中度抑郁或焦虑;70分以上表示重度抑郁或焦虑。

1.3.2观察两组患者的MBI指数以及空腹血糖值护理干预后, 观察两组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MBI指数以及空腹血糖值, 空腹血糖值一般情况下维持在6.4 mmol/L水平以下,MBI指数越大且血糖值越小表示护理效果越好。

1.3.3观察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干预后,观察两组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根据生活质量量表GQOL-74, 将观察指标分为四个维度: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每个维度评分都为0~100分。 生活质量评分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方法

在该研究结束后,两组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中,其各项观察指标情况的研究数据,均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在确认无误后,录入到SPSS18.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以数据上下浮动5%作为可信区间。 焦虑、抑郁、生活质量评分、MBI指数以及空腹血糖值都为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 当P<0.05时, 表示两组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之间存在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当P> 0.05时,表示两组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之间不存在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以及抑郁评分

实验组与对照组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抑郁以及焦虑评分都有发生变化, 而实验组患者的抑郁以及焦虑评分下降更显著,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的MBI指数以及空腹血糖值

实验组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MBI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实验组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评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尤其是心理功能评分与物质生活评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也明显增多。 老年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3个方面: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生理性老化引起的胰岛素作用不足与胰岛素抵抗等[11]。 相关资料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兄弟姐妹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为糖尿病患者的概率很大[12]。 老年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为胰岛素功能缺陷、胰岛素功能失调以及胰岛素抵抗等。 胰岛A细胞增加,促使胰腺NPY的量增多,而胰腺NPY又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减弱了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13]。 老年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基因治疗。

老年糖尿病具有发病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而脑梗塞是老年糖尿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4]。 并发脑梗塞的主要原因是人体内脂蛋白颗粒的构成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15]; 高血糖促进纤维蛋白原的产生,从而加快血栓形成;长期高血糖,加重脑损害以及脑水肿,管腔堵塞,阻碍了血液循环,最终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从而引发脑梗塞。 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不仅发病率高,而且预后不佳,很容易留下严重后遗症。 因此该院特选取100例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实施针对性护理,研究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

针对性护理是指针对个人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为患者带来高质量护理的一种护理模式。 该护理模式主要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并时刻关注患者的内心感受以及护理需求,及时为患者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对于已经对治疗失去信心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及时与患者沟通,并为患者讲解以往治疗成功的案例,介绍疾病的治疗方法,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在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当定期查房,密切监测患者病情,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加强用药以及饮食护理,为患者介绍服药方法以及服药期间必须注意的事项;在为患者给药前,必须认真核对患者信息;对于正在静脉滴注的患者,应该控制好药液的滴注速度和时间;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督促患者按时按量进餐,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忌食油腻、含糖量丰富的食物。 除此之外,护理人员需做好预防感染工作,每天为患者清洁口腔,防止肺部感染;勤为患者换洗被褥、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 鼓励患者做适量运动,对于病情有所好转的患者,可协助患者下床走动,以便促进患者康复。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抑郁评分以及焦虑评分都低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MBI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MBI指数, 降低空腹血糖值, 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临床干预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4年2月—2015年2月,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50例,给予针对性护理,对照组患者50例,给予常规护理,并观察两组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MBI指数、空腹血糖值、生活质量评分、抑郁评分以及焦虑评分。结果 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抑郁以及焦虑评分都低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MBI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MBI指数,降低空腹血糖值,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胃癌化疗患者74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36例, 治疗组38例。其中对照组男30例, 女6例;年龄40~75岁, 平均 (58.2±3.4) 岁。治疗组男29例, 女9例;年龄45~73岁, 平均 (57.1±2.7)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服药、输液、营养支持等护理,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以下针对性干预护理。

1.2.1 心理护理

胃癌化疗患者长期遭受疾病折磨, 身心都担负了巨大压力, 且患者年龄偏大, 更容易产生执拗、暴躁、焦虑等情绪, 长此以往不利于疾病的恢复[2]。治疗组中有13例入院时是第一次接受化疗, 对于化疗产生的不良反应,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对这类患者在化疗之前应该先做好化疗知识的普及, 告知患者可能会出现的状况, 使患者心理能够有所防范, 以一种较为积极的状态面对化疗。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波动, 及时进行排解疏导。针对不是第一次做化疗的患者, 应引导患者认识到病情正处于好转状态, 使患者坚定信心, 也可以介绍笔者所在医院的成功案例, 并通过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化疗程序获得患者的信赖,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 胃肠道护理

胃癌患者进行化疗时会造成肠道不适, 引发恶心、呕吐等反应。应提醒患者注意清淡、易消化饮食, 错开用餐和服药的时间[3]。叮嘱患者在化疗前2 h内不得进水进食并正确服用止吐药。静脉滴注化疗药物时, 应保证患者处于空腹状态, 避免高浓度药物带来的恶心、呕吐症状。口服类药物应在饭后服用, 因为服用2~3 h后, 这些药物就会被血液吸收并达到最高浓度, 而此时如果患者空腹, 就会减轻药物对肠胃的刺激。

1.2.3 静脉护理

对患者行静脉滴注时, 应尽量选择弹性化、回流通畅的血管一次性穿刺, 避免滴注对于血管产生较大刺激;联合用药滴注时, 应将刺激性小的药物放在前面, 给患者一个适应的时间。如果药物刺激性类似并且都刺激性较大, 可以两者间隔半小时进行滴注;滴注时可以用生理盐水充当引针, 顺利滴注后再注射化疗药物。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现红肿、疼痛现象, 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注射, 视患者情况再决定是否继续;输液中, 如果有药物外渗也应立即停止, 并对针孔按压、冰敷, 防止出现水肿或药物扩散;输液拔针后, 叮嘱患者抬高手臂, 避免药物回流刺激注射部位[4]。

1.2.4 基础护理

胃癌患者化疗期间, 免疫能力比较弱, 保持患者床铺、衣物的干净整洁, 防止出汗引起感冒。同时患者卧床时间较长, 应帮助患者增加翻身频率, 以免出现褥疮导致皮肤感染。做好患者的口腔卫生, 按时清洁, 减少口腔感染的威胁。

1.2.5病情观察护理

本组研究中患者年龄较大, 机体比较衰弱, 化疗后身体又受到了较大损害。因此必须加大巡房力度, 在日常护理中也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药物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静脉滴注时针孔有无红肿、出血等。加大对血象的检查, 以免重要器官出血衰竭或其他感染、溶血等并发症, 加大治疗难度, 甚至给患者带来生命威胁。如果出现异常时, 应立即报告给医生处理。

1.2.6 出院指导

为延长和巩固治疗、护理效果, 应做好对患者的出院指导。饮食:胃癌患者的饮食对身体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应避免食用生冷、粗硬等刺激性食物, 严禁烈酒、浓茶, 应以软烂、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针对胃容量小的特点, 每顿食物不应过量, 坚持少食多餐, 每天5餐左右为宜。卫生:为最大限度的降低激发感染发生率, 应叮嘱患者做好口腔及个人卫生, 勤换贴身衣物, 保持床褥整洁干燥。运动:运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身体免疫力, 帮助患者排解住院时的烦闷心情, 促进康复。但运动时应尽量选择一些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 不可选择强度过大的运动, 以免超过患者身体机能的适应能力而造成伤害。用药:患者用药应严格遵守医生嘱咐, 不可以擅自增减、停用, 一旦病情发生变化应及时就医。复诊:胃癌患者在手术出院后的应进行五年左右的复查, 前三年的复查体检是每4~6个月一次, 后两年如果病情未发生变化, 可以每年一次。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36例, 总有效率为77.8%;治疗组38例, 总有效率为92.1%,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例 (%)

3 讨论

大多数胃癌患者完成病灶切除手术后, 为了彻底清除癌细胞及癌变组织, 延长患者生存期, 减少复发频率, 都需要进行化疗。但是化疗药物会对人体正常细胞起到杀伤作用, 从而导致一定的毒性作用及不良反应, 损伤患者身体, 所以需要一套完善、针对性强的护理系统帮助患者应对化疗[5]。医护人员在采取积极正确的治疗外, 还应考虑到患者长期遭受病痛折磨的痛苦心理, 做好安慰排解, 使患者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状况、心理特征、胃肠道反应等制定个性化护理体系, 提高护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组研究中, 治疗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后, 有效率高达92.1%, 效果显著, 充分说明了该护理措施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出院指导也应作为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重视, 部分医护人员认为患者康复出院就表示护理工作的终结, 对出院指导不重视甚至忽略, 可能会导致患者出院后出现感染、并发症、病情恶化等, 使前面的治疗努力白费。而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对患者做细致科学的出院指导后, 在随访和复诊中患者的恢复情况都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 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的身心痛苦, 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 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为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可以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胃癌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4例胃癌化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36例, 治疗组38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2.1%, 对照组77.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胃癌化疗患者护理中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干预,胃癌,化疗

参考文献

[1]蒋羽萍.护理干预对胃癌患者营养状态及化疗依从性的影响[J].当代护士, 2011, 19 (4) :43.

[2]曹芳.整体护理对胃癌患者化疗心理及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 2010, 19 (32) :85.

[3]吴霞.进展期胃癌患者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7) :53.

[4]冯睿华.64例胃癌术后同步放化疗消化道毒性反应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30) :82.

呼吸系统重症患者的针对性护理干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系统重症患者34例, 其中男18例, 女16例;年龄31~65岁, 平均 (56±3) 岁。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17例患者中, 男5例, 女12例, 年龄29~63岁, 平均 (45±3) 岁;对照组17例患者中, 男10例, 女7例, 年龄33~68岁, 平均 (47±3) 岁。通过入院检查, 观察组患者中有5例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且伴有急性发作, 6例重症支气管哮喘, 6例重症肺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7例、4例和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针对性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

1.2.1 监测生命体征

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并综合记录, 鉴于呼吸系统重症患者病情不稳定, 且较容易恶化, 病情危急, 医护人员应及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并记录, 实施针对性的护理, 观察记录患者血压、脉搏、体温变化, 以问诊为主要形式, 了解患者身心方面是否出现异常;加强凌晨巡视, 如遇紧急情况, 应及时护理、抢救[2]。

1.2.2 针对性药物护理

对患者进行针对性药物护理, 例如患者服药时应注意指导其用量, 从而能够控制血药浓度;呼吸系统重症患者的病情较重, 因此在正常服药疗程中, 也有可能因药物过量而中毒, 继发死亡, 则医护人员应针对不同患者了解其患病史, 实时观察其药物反应。

1.2.3 呼吸道护理

确保患者呼吸通畅是主要目的, 同时, 若患者呼吸道内有异物, 则应及时清除, 再行吸氧护理。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病情得到较好控制, 临床症状消失, 患者肺功能、血常规检测结果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病情有所控制, 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肺功能、血常规检测结果明显好转;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死亡:患者生命体征消失。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1%,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8.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目前我国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多, 发病率也明显提高, 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在对呼吸系统重症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 要做好针对性护理, 保证患者早日康复, 缓解病情。作为医护人员, 需要具有娴熟的护理技巧及良好的职业素养, 针对不同临床症状的患者, 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案, 从而降低患者的病痛感[3]。同时, 医护人员应该具有应对安全风险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积极应对患者多种临床症状, 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处理。呼吸系统重症患者在治疗期间不应该食用过咸和过辣的食物, 且饮食应该有利于消化, 如蔬菜、水果等, 还应戒烟、戒酒[4], 医护人员要予以督促;此外, 患者呼吸频率、脉搏、咳痰颜色等也需要密切观察, 若患者白天睡眠较多且意识模糊, 伴有急促的呼吸, 应及时报告医生, 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接受分组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1%,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8.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症状, 患者在治疗时不会感到严重的不适,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痊愈率较高。

参考文献

[1]车晓杰, 李春梅, 刘红梅.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及质量管理[J].吉林医学, 2010, 31 (26) :4515-4615.

[2]刘精霞.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17) :336-337.

[3]李晓红.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2, 11 (8) :455-455.

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篇7

1临床资料

1.1相关资料

2008年2月至2010年6月在鞍山市长大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共84例, 随机选择62例接受PCI的患者作为护理干预组。3例患者发生CIN, 发生率4.83%, 3例中, 女1例, 男2例, 年龄46~82岁, 其中3例全部为心肌梗死患者, 有2例合并有糖尿病, 慢性心功能不全。3例患者有1例行桡动脉穿刺, 所选用对比剂均使用优维显370, 用量100~200mL。

1.2 CIN的诊断标准

CIN是指血管内应用对比剂后3d内在没有其他病因的情况下发生的肾功能损害 (血清肌酐上升25%或0.5mg/dL) 。血清肌酐常在1周内升到最高值, 持续1~3周降至造影前水平, 部分患者的肾功能损害呈不可逆性, 并由此导致死亡。

1.3对比剂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血清肌酐升高, 症状轻的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CIN所造成的血清肌酐升高多发生在术后24~48h以内, 化验指标显示蛋白尿、血尿、1周左右血清肌酐和尿量能恢复至正常。也有的患者出现少尿, 严重的甚至要做透析治疗。

2护理措施

2.1 CIN的预防

2.1.1患者从入院开始, 医师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治疗方法并征得同意急诊PCI手术治疗后, 责任护士立即给予氯吡格雷300mg口服, 化验室数据急查血凝四项、肾功能、离子、血糖。术前准备需要给予术区皮肤准备及静脉补充液体。术后需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出入水量, 尤其是尿量, 它是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术后持续补液, 并于术后24~48h复查肾功能。

2.1.2做好急诊PCI的各种紧急预案。PCI过程:常规手术方法。术中采用优维显370, 术者由持有介入准入证并经验丰富的医师担当, 尽量减少造影次数, 严格控制对比剂用量。患者由绿色通道进入病区, 严格依照相应病种临床路径进行, 专人负责, 并详细记录手术的进程、结果等。

2.1.3术前由责任护士在短时间内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知识的宣教, 同时根据医嘱给予补液;术后, 患者回到病室, 责任护士给予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严格记录24h出入水量, 尤其是尿量, 严格按医嘱进行静脉持续补液及综合肾脏保护, 可有效的减少对比剂对肾脏的损伤[1]。

2.2 CIN的护理

2.2.1术前评估

术前做好宣教并依据有效沟通, 严格筛查CIN的高危患者, 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年龄>75岁的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及肾功能检查正常, 根据国际公认的K/DOQI指南, 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 值在60~90mL/min患者视为对比剂肾病高危人群并对其进行护理观察[2]。

2.2.2加强水化

水化是使用最早、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有效减少对比剂肾病发生率的方法[3]。尽管目前缺乏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证实水化治疗可以有效预防CIN, 水化治疗仍是目前普遍接受的预防CIN的重要措施之一。2.2.2.1术前水化治疗

术前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水化疗法的作用以及必要性, 造影前静脉补液可以纠正亚临床脱水, 高危患者在术前4h开始静脉滴注0.9%生理盐水以增加肾脏灌流。

2.2.2.2术后水化治疗

补液持续至术后24h, 补液总量根据本次手术使用对比剂的量并依据患者的心功能状况而确定。24h总量以2000~3000m L为宜[4]。术后前4h静脉输注生理盐水以增加肾脏灌流, 补液量应为总量的1/3, 速度不宜过快, 根据患者的心功能和尿量情况来调节滴速, 对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个体化调整, 充分的生理盐水的输注对CIN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和保护作用。术后鼓励并督促患者大量饮水, 饮水以不出现腹胀为宜, 24h饮水量>1500m L, 从而增加尿量, 促进对比剂向体外排泄。造影后补液可以减轻对比剂引起的渗透性利尿, 水化治疗能增加患者尿量, 减轻肾小管的阻塞、减少肾脏缩血管物质的生成, 从而减轻肾脏髓质的缺血, 而且还可以直接减轻对比剂对肾小管细胞的毒性。

2.2.3监测尿常规及肾功能介入治疗前责任护士应详细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及检查, 及时的发现CIN高危患者, 术后48h以内抽血化验肾功能并与术前化验结果相比较, 以便及早发现异常, 及时处理。

2.2.4术后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血压升高可直接导致肾血管收缩, 减少肾血流, 毒物长时间滞留在肾内, 加重肾脏负担, 通知医师并根据医嘱给予静脉输注降压药物, 输注降压药期间, 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避免血压骤降, 从而导致肾脏血流量灌注不足, 进一步尿量减少, 更加重肾损害。

2.2.5术后责任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尿量的变化, 及时发现问题。CIN主要发生于应用对比剂后的24~48h, 因而术后48h内应对患者加强巡视, 及时与患者沟通, 倾听主诉, 并认真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水肿, 尿少, 乏力等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症状, 术后24、48h监测血肌酐变化并观察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 。

2.2.6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PCI术后责任护士严格记录出入量并认真交接班, 特别是尿量, 术后4h的尿量应该>1000mL为宜。如果有尿潴留的患者, 无论任何原因, 对其处理的首要原则都是及时给予导尿, 从而使对比剂顺利排出。对排尿量不足的患者当班护士应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

2.2.7饮食护理

PCI患者应该在术前就限制其进食含蛋白质的食物, 并根据患者血糖及肾功能情况, 适当调整术后饮食, 一般以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 患者进入急诊PCI程序或择期PCI患者在确定手术日期后, 告知患者尽量不要进食高蛋白饮食, 术后24h内尽量不食高蛋白饮食, 以利于对比剂的排泄。

3结论

CIN是临床常见问题, 应高度重视其危险因素及预防干预策略, 避免CIN的关键在于有效的预防, 尤其对于CIN高危人群, 有效的护理预防可降低CIN的临床发生率。因此, 我们作为护理人员, 应加强对CIN相关知识的掌握及重视, 积极控制诱因, 减少对比剂的应用, 术前配合医师做好高危患者的筛查, 严格掌握PCI的指征, 并予相应护理干预和药物预防CIN的发生, 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宣教, 减少对比剂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屠燕, 张秀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造影剂肾病患者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12) :1134-1135.

[2]吉俊, 丁小强.816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造影剂肾病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医学, 2005, 12 (5) :851-853.

[3]李敏玲.加强水化疗法预防介入治疗并发造影剂肾病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5) :129.

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7 月- 2015 年7 月我院收治的神经衰弱患者114 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7 例, 所有患者和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积极参与研究。排除中途放弃治疗护理患者和因精神疾病、脑疾病以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衰弱患者。对照组男31 例, 女26 例; 年龄26 ~ 64 ( 34. 28 ±3. 17) 岁; 职业分布情况: 学生11 例, 脑力工作者29 例, 无业者6 例, 单位高管者12 例。研究组男33 例, 女24 例; 年龄25 ~62 ( 34. 25 ± 3. 15 ) 岁; 职业分布情况: 学生12 例, 脑力工作者30 例, 无业者5 例, 单位高管者11 例。通过比较分析, 2 组患者在职业分布、平均年龄以及性别构成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分析2 组患者心理特征, 2 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护理, 在此基础对研究组患者施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 包含有确保睡眠环境、满足病例身心需求、强化护患沟通和医患沟通、稳定患者情绪等。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与比较2 组患者护理后抑郁情况、焦虑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抑郁和焦虑情况分别利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价[3]。满意度利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评价, 总分为为100 分, 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满意度越高。

1.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 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均比对照组低, 同时患者满意度评分也比对照组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3 讨论

3. 1神经衰弱患者心理特征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 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大众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家庭压力、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相应增大,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也出现各种负性心理, 如焦虑、抑郁、怨恨以及悲观等, 这些负性心理均容易引起神经衰弱[5,6]。本次研究择取了114 例神经衰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 详细情况如下: ( 1) 焦虑和抑郁: 精神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中, 引起睡眠不足、头晕、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头痛等, 心情压抑不可排解, 引起焦虑和抑郁。 ( 2) 疑心重和心理悲观: 病例情绪不稳, 怀疑自己得重病, 导致情绪变得焦躁, 甚者对医院检查以及诊断产生怀疑, 疑心重。精神生活不佳, 情绪浮动大, 担心自身疾病影响家庭、工作以及生活, 思想压力大, 继而出现悲观情绪。 ( 3) 脑力不足和精神倦怠: 记忆力减退, 工作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降低, 反应迟钝, 长时间用脑出现头昏以及疲劳现象, 没有办法坚持工作与学习。 ( 4) 失眠多梦: 人最佳休息的一种方式就是睡眠, 然而神经衰弱患者由于神经容易兴奋, 在睡眠期间大脑皮质下部没有办法引起扩散抑制, 最终导致患者入睡困难或者容易惊醒, 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为失眠症状。此外, 患者抑制力降低, 情绪波动比较大, 当外界产生较大刺激时不可冷静分析以及思考, 稍有不顺就发脾气。

3. 2心理护理措施基于神经衰弱患者心理特征的分析, 采取以下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 1) 提供一个舒适且良好的睡眠环境, 患者休息时应保持安静, 控制好室内温度以及湿度, 若有条件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为其提供独立房间。嘱咐患者在睡前用热水泡脚、饮热牛奶或者听轻音乐, 坚决不可饮浓茶或者咖啡, 或者进行剧烈运动等。 ( 2) 热情主动地接待患者, 向患者介绍自己, 带领其参观医院和病房环境, 告知其医院相关制度, 介绍主治医师以及责任护士。全面了解患者家庭资料、病情和病史等, 对其病因和精神情况进行分析, 基于患者心理特征施予相应的心理护理。由于神经衰弱患者对于外界刺激比较敏感, 容易产生较大情绪波动, 护士应多和其聊天, 了解其身心需求, 尽量满足患者合理需求, 鼓励患者倾诉。 ( 3) 转移患者注意力, 使其疾病意识得以淡化, 合理安排其生活, 结合患者喜好和特长开展相应的业余活动。加强健康教育, 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 提高其健康意识, 争取家庭对患者多予以心理支持以及理解, 以此强化患者治疗信心。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施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的研究组, 患者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 P < 0. 05) 。

综上所述, 神经衰弱容易引起睡眠障碍和记忆力减退, 对患者工作、生活以及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这种类型的患者, 在治疗的同时还需加强护理, 根据患者心理特征施予针对性心理干预, 进行科学指导, 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神经衰弱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7月-2015年7月医院收治的神经衰弱患者11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7例, 对2组患者心理特征进行分析,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 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以及满意度评分。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均比对照组低, 同时患者满意度评分也比对照组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根据神经衰弱患者心理特征, 施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有利于患者负性心理的改善, 便于其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提高其满意度。

关键词:心理护理,心理特征,神经衰弱

参考文献

[1]丁刚.西医常规疗法结合中医情志护理治疗神经衰弱91例[J].湖南中医杂志, 2012, 28 (2) :48-50.

[2]李毅, 李学武, 吴冬凌, 等.赔偿性神经症患者MMPI及相关心理量表特征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 2010, 23 (4) :274-276.

[3]李亚玲, 陈珏, 虞一萍, 等.神经性厌食患者的人格特征及焦虑抑郁症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 (8) :590-594.

[4]王冬梅, 孙桂春.综合康复治疗神经衰弱118例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4, 24 (2) :799-800.

[5]房立丽, 关鑫, 于大力, 等.心血管神经症病人的心理应激及心理干预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 2010, 18 (6) :170.

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脑病科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4例, 随机抽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 男性38例, 女性26例, 年龄在48~78岁之间, 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明确诊断, 排除有认知障碍及精神疾患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一定中西医治疗, 其中有用药护理、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适宜技术如针炙、推拿、腧穴热敏化艾炙以及理疗、磁疗等, 对患者施行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练习。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系统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脑梗死患者后期康复时间较长, 患者存在担忧、紧张疾病恢复效果的情绪。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经常者沟通, 根据患者个体情况, 正确运用语言技巧, 采取劝说开导法、愉悦开怀法、以疑释疑法、转移注意法等心理护理方法, 对患者进行疏导、解释、安慰, 避免患者情绪激动, 解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同时强调康复训练的重要行, 纠正一些不合理的观点, 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指导患者及患者家属相关康复训练的知识, 鼓励其坚持、有恒心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持之以恒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增加其对后期康复的信心。

1.2.2 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

主要包括两方面训练, 即被动活动训练和主动活动训练。被动活动训练, 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患肢作关节的伸展、屈曲及旋转活动, 并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按摩患者患肢体, 休息时患肢为良肢位, 如护理人员对患者施行上肢被动活动康复训练的方法有掰肩胛骨-揉肩关节、抖肩-送肩、上肢外展、上肢作斜肩对角训练、肘关节旋前旋后训练、肘关节屈伸训练等等, 以预防肩关节挛缩、肩周炎、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等合并症。侧瘫患者作此系列被动活动康复训练时均取仰卧位, 每个动作做3~5次, 不宜过多、过快。主动活动训练, 根据患者病情, 循序渐渐, 先进行举手、抬腿等简单活动, 逐步过渡到床上桥式运动, 直至行走, 以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 每日最少锻炼4次[2]。如床上的单桥、双桥运动[7]: (1) 双下肢屈曲, 双足平放在床面, 尽量将骨盆上抬, 臀部尽量抬高使髋关节充分伸展, 膝关节屈曲, 当患者能将臀部抬起10~20cm并能达10~20个数的情况下, 可加大双桥训练量。 (2) 患者双手交叉、上举, 双侧上肢肩关节屈曲90度时, 嘱患者做双桥运动, 护理人员可随着时间喊1、2、3、4等数字口号, 督促患者延长抬臀的时间, 继而促进臀大肌肌力的恢复, 同时提高骨盆及下肢的控制能力。 (3) 当患者掌握了双腿搭桥动作后, 可改作单腿的单桥训练:用健腿作支撑, 患腿迈在健腿上, 同时将臀部抬起。或以患腿作支撑, 健腿迈在患腿上做单桥训练, 以解除健侧下肢的代偿, 强化患侧下肢的控制能力。

注:与对照组、护理前对比, P<0.05

1.2.3 平衡能力训练

平衡功能障碍是脑梗死偏瘫患者恢复期的常见症状, 并且直接影响患者全身功能恢复, 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进行躯干平衡能力训练十分重要。平衡能力训练主要有卧位平衡和站立平衡, 具体为:卧位平衡, 首先取15°~30°卧位, 每天6次左右每次维持平衡10min, 后逐渐增加角度, 以3d加15度为限制, 直至能直角坐起保证平衡状态;站立平衡, 根据患者病情, 开始依靠平行杠杆, 进行屈头颈部, 屈曲躯干训练, 后站起训练, 逐渐进行跨步、跨障碍物以及上阶梯等活动, 每天进行3次, 每次10min[3]。

1.2.4 下肢偏瘫的步行功能锻炼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无相关活动禁忌时, 配合针灸、理疗、磁疗, 鼓励其早期进行肢体活动, 早期下床适当活动。当患者肌力达Ⅳ级, 能徒手站立平衡保持30min即进行步行训练, 先借助桌椅, 以其为支点慢慢行进, 后脱离固定支持物由护理人员辅助其进行锻炼, 直至能独立慢慢行走[4]。在行走过程中, 要水平向前出脚, 不要向外方向出脚, 要注意屈膝, 稳定膝关节。如此反复练习, 循序渐进, 慢慢过渡到尽可能正常的行走。

1.2.5 语言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应根据失语的评估标准对失语患者进行评估语言障碍的程度, 并按语言障碍的程度对失语患者应尽早进行康复护理训练, 促使其恢复语言表达及理解力, 早日回归社会, 正常交流[5]。如利用口形及声音训练:对于不能随意支配自己唇舌发出想要发的声音的完全失语、重度、中度不完全运动性失语患者, 在训练开始时, 训练者先做好口形、发音示范, 然后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时的口形, 来纠正发音错误, 使患者通过口形及声音支配控制唇舌运动练习发音。对于完全运动性失语患者, 训练发音肌肉, 重点指导患者练习舌的伸缩及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利用吸气、呼气、吹气及断发“a”音训练鼻咽腔闭锁功能, 利用各组合音反复训练发音。在语言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语言温柔, 态度亲切, 耐心细致的协同患者家属, 与患者进行非语言沟通, 了解患者的需求, 提高患者讲话的欲望, 指导患者从简单的字词短语开始, 多练、多说, 配合针灸和理疗方法, 天天练时时练, 早期最大限度恢复语言功能。

1.3 评估疗效

所有患者治疗1个月后, 评估肢体运动能力和语言功能改善情况。肢体运动能力采用简式Furl.Meyer评定法 (FMA) 评定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评定采用w AB测验, 主要有语言的流畅度、信息量、自发言语、理解以及书写等方面, 每个部分按照1~10或1~100记分, 分月高表明语言功能障碍越显著。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运动能力改善情况

见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肢体运动能力改善较明显, 差异有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护理前对比, P<0.05

2.2 两组患者行护理干预后语言功能改善情况

经过1个月治疗后, 结果表明进行观察组的语言功能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多数有为肢体障碍、肌肉关节挛缩、骨质疏松等后遗症, 致残率较高,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在正确有效的治疗前提下, 进行康复护理有着重要意义, 能明显促进患者的康复[6]。本文进行康复护理的32例脑梗死患者, 通过系统的心理护理、运动障碍护理、平衡能力训练、步行功能锻炼以及语言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其在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和语言障碍的恢复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且未出现相关并发症。

综上所述, 脑梗死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 针对病情进行情志护理、适宜技术的辩证施护、生活起居护理、功能锻炼和康复指导, 有效地提高了治疗和护理的有效率, 明显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语言障碍等情况,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致残率, 促使其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单琴.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6) :16-17.

[2]慕海芹.康复护理指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0) :86-87.

[3]刘丽娟, 李虹, 杨万英, 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13) :103-104.

[4]唐佩琴.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6) :9-10.

[5]马延爱, 薛云娜, 朱春燕, 等.康复护理程序在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的应用[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1, 10 (6) :512-514.

[6]刘玉莲, 赖育芳, 罗庆, 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24) :14-15.

上一篇:课堂情境教学的作用下一篇:《飞机维护》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