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2024-07-10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精选十篇)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篇1

传统意义上, 人们都错误地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 投资少、收益高。但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我们片面地追求旅游收入的增长, 采取粗放型的开发模式, 而忽视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从而导致旅游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愈发突出。在过往的旅游开发实践中, 由于我们急功近利, 重开发、轻保护, 对旅游区的自然资源带来的影响日益凸显……如此种种, 造成了旅游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

(一) 水资源污染严重

一方面是旅游区的宾馆等住宿设施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入或倒入河道, 对水资源造成一定的污染;另一方面是游客在旅游区游玩时丢弃在水里的固体垃圾和杂物, 未能及时清理而引起水资源的污染。以上原因造成旅游区水资源污染逐年加剧, 更导致一些以水资源为主体的旅游景点逐渐消失。

(二) 动植物资源减少

原本我国是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 但由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 一些旅游区的森林植被不断被破坏, 从而导致动物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动植物资源总量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目前, 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 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 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并且正呈不断减少的趋势。根据专家估计, 我国3万种高等植物中至少有3000种处于濒危境地;裸子植物濒危和受威胁的有63种, 极危的有14种, 灭绝的有1种;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 灭绝和可能灭绝的有10种。

(三) 固体废物污染严重

旅游区在接待游客的同时, 必然要产生大量的垃圾, 但由于垃圾处理不当或未经处理, 导致旅游区环境污染, 使得其发展前景堪忧。这其中的原因, 既有旅游区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客观原因, 也有旅游业经营者和游客环保意识不强的主观原因。类似情形, 在我国各名山大川的旅游景区并不鲜见。

(四) 空气污染严重

初具规模的旅游区带动了当代旅游工业的发展, 其产生的废气未经处理而随意排放, 造成旅游区空气质量下降。同时, 随着近年来自驾游的兴起, 大量机动车涌入景区, 排放的汽车尾气大大超过了旅游区能够承受的范围, 造成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中等污染状态。

二、旅游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完全不对环境造成影响是不现实的, 但是我们可以把这种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当前, 我们面临的旅游开发所产生的以上环境问题, 有些是旅游开发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造成的, 有些是游客的环保意识不够造成的, 但也有相关部门的监管缺失等原因。

(一) 旅游开发者唯利是图

一方面, 由于旅游开发者急功近利, 重开发、轻保护, 导致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 并且没有配备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和必要的管理人员, 对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未加以治理, 严重制约了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出于经济的目的, 旅游开发者片面强调游客人数的增长, 而不顾旅游区是否已超负荷经营, 不顾旅游区接纳的人员是否已超过其环境承载力, 再加上旅游经营者往往尽可能减少对环境保护的经费开支, 从而进一步造成旅游区环境的恶化。

(二) 游客的环保意识不够

由于游客的整体素质不高, 没有“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的意识, 往往在进行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做出不文明的行为, 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 导致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道德素质低、环保意识差的游客, 很少考虑到自身的不文明行为会给旅游区环境造成十分恶劣的负面影响。同时, 由于游客缺乏旅游区主人翁意识, 也会在旅游的过程中放松对自身的要求, 做出破坏旅游区环境的不文明行为。

(三) 相关部门监管缺失

目前, 我国的旅游法制还不够完善和健全, 没有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在旅游监管中的职责和权限, 这也导致对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管理和监控力度不够。同时, 当地政府只看重旅游收入的增长, 忽视旅游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 或者对环境的破坏视而不见, 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没有把旅游环境保护专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较为严重。

三、关于旅游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的建议

开发与保护并重, 才能确保环境美。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 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以上造成旅游区环境恶化的原因,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加强立法、监管和制度建设

1. 完善和健全法制是旅游区环境保

护的保障, 因而, 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我国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今, 一些现行的与保护旅游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 如《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 对旅游区环境的保护起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2. 各地政府须明确落实相关职能部

门对旅游区环境保护的责任, 大力加强对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的监管, 大力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惩治力度。尤其是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的旅游项目, 要坚决进行停业整顿甚至关闭。

3. 可以采取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税、

押金制度、排污交易制度等经济手段, 要求造成环境污染的旅游区进行补偿;对于保护环境的旅游区, 应通过优惠贷款、赠款、补贴、奖励等形式, 鼓励其再接再厉。

(二) 强调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

1. 开发前注重科学规划。

在进行旅游区开发之前, 应详细做好可行性研究和规划建设, 并聘请专业人才来计划和实施旅游资源及环境保护的具体细节, 从而提出旅游区开发和环境保护结合的最佳方案, 避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 做好旅游区的环境容量评估。

根据每个旅游区的具体情况, 加强对旅游区环境承载力的研究, 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游客的接纳数量, 以确保旅游区环境的良性循环。

3. 配套必要的环保设施和人员。

旅游区应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配套必要的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设施等相应的环保设施, 同时, 须建设一支具有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管理队伍, 提升旅游区的环境承载能力。

4. 及时治理与修复。

有的旅游区在经营的过程中, 环境和资源受到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坏, 我们要及时进行治理和修复, 做好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 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提高旅游参与者的环保意识

1. 加强教育学习, 提高旅游业经营者的素质。

纠正“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错误

观点, 使旅游业经营者能正确认识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让其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使其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

2. 做好大众宣传, 提高游客的环保自觉性。

通过国民教育, 提倡“文明旅游、杜绝旅游污染”, 努力提高游客自觉保护旅游区环境的意识。同时, 在旅游区, 还可通过警示标语、宣传手册等方式做好游客的环保宣传工作。

综上所述,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 环境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前提, 旅游开发又是环境保护的进一步体现。现在, 旅游业早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无烟工业”, 它同样也会影响我们耐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以, 无论从经济方面考虑, 还是从生态方面考虑, 我们都不能够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我们应在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的同时, 加强对旅游区的环境保护, 最终实现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马耀峰.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郑耀星.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0.

[4].高峻, 刘世栋.可持续旅游环境管理[J].生态经济, 2007 (10) .

[5].刘涛.旅游开发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J].旅游纵览 (行业版) , 2011 (3) .

[6].祝光耀.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 2002 (9) .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篇2

农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农业旅游开发活动中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对农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农村地区具有较多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但开发中若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则可能会很快耗竭当地旅游资源,同时造成当地自然资源不可逆转的损失,妨碍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在农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在依托当地实际旅游资源状况下合理进行旅游开发,避免急功近利,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 者:朱广伟 张春兰 陈英旭 ZHU Guang-wei ZHANG Chun-lan CHEN Ying-xu  作者单位:朱广伟,陈英旭,ZHU Guang-wei,CHEN Ying-xu(浙江大学环境工程系,浙江,杭州,310029)

张春兰,ZHANG Chun-lan(江南游报社,浙江,杭州,310012)

刊 名:农业现代化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年,卷(期): 21(5) 分类号:F590.3 X37 关键词:农村   旅游开发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分析生态旅游营销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篇3

关键词 生态旅游 营销 自然环境 保护措施

1 加强生态旅游和环保规律的认知利用

生态旅游的开发具有着两面性,一面其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效益值,而另一面其在一定层次产生了自然生态环境损耗,降低了地方文化传统特色。这类情况的存在成为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主要矛盾。生态旅游的效益及发展主要是通过生态资源的对外营销而取得,但是因其资源的有限性特征,在开发中若片面地追求速度效益,那么必然会造成生态旅游愈发展,污染愈严重的情况,从而破坏生态的平衡性。因而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做好对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与尊重,不断地就环境质量进行改善,最大化地促进环境生态同人类的和谐共存,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目标。然而这一目标要求的实现,必须要通过环保与生态旅游关系间,做好内在规律的寻找把握,以此对持续恶化的环境作出改善,采取合理的方针策略。促进生态旅游和自然环境与文化的相融合,达到和谐共存的发展目的。

2 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的开发内涵,具体是指通过科学的生态学方法运用,将旅游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特性进行充分恰当的结合,以此合理地在大的环境空间内进行旅游结构的布局规划。在进行规划时,要全面进行生态环境资源的考虑,从其特性及分布状况与旅游群体特征、需求类别做出考虑,同时必须兼顾考虑到生态旅游的空间容量及景区内的动植物多样性方面的保护,以自然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作为发展前提,贯彻自然环境保护同经济利益均衡发展的原则,促使生态旅游景区环境的建设发展,以合理的设计,完成功能分区,综合制定既适宜动植物生长,又适合旅游人员观光居住的规划方案。充分地将湖泊、河流、山体、绿地、气候等资源条件利用,创设出一个优美的景观旅游体系,同时又确保原有生态圈不会受到景区建设发展的影响。

3 综合制定可持续发展旅游政策

政策作为发展的必要依据,是管理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当前的生态旅游进展中,制定一整套科学的生态旅游发展政策,具有着现实的必然意义,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重要条件。在政策中应明确规定,就既有田园景观特色生态系统,必须做好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规划。对于存在着环境资源破坏性质的产业,无论其具有多高的经济效应,都必须明确规定杜绝引进。就相关农业生态系统生产部门及野生的动植物园开发部门来讲,虽然不会在短期内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其发展中所具有的生态景观多样性提升意义及地方田园特色增强作用,能够长期吸引大量生态旅游人员。因此在当前应取得当地政府的着重关注,加强对其多方面的产业开发。同时政策构建时,还应当统筹考虑生态资源的结构、功能与价值等多方面的协调性,保证不损害当地的民族习俗及生活文化价值等,以政策促使生态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4 做好环境审计及影响评价工作

环境影响评价在当前又被称之为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是目前环境管理预防的重要方法。其能够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对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及人类健康的环境项目开发做出细致辨识。环境评价体系在实施中主要是通过行政单位及环保部门与公民大众共同参与决策评议。其最为明显的作用是最大化地减少生态环境资源开发投资中,出现的经济损失,降低项目开发运营过程中的成本,避免环境在开发中遭遇潜在的破坏。在生态旅游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针对性的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风险,减少开发过程中潜在的不利影响因素,确定生态景区环境的最大容量,以此建立一个集管理、监测、开发、研究于一体的公众监督审计体系,综合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发展保护措施。

环境审计通常被定义为是预测企业在生产中的运行组织过程,用于确定企业是否按照既定的环境规范章程及政策标准进行生产活动,这一过程主要包含了检验、评价及证实三个步骤。显而易见环境审计就旅游生态管理企业及旅游生态保护等方面也存在着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近年以来,伴随新兴技术设备与法律措施的涌现,在生态环境的管理规划和保护方面的发展也经历了相应的进步,且在公民意识方面,也对环境问题愈发关注重视,因此在今后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环境审计工作开展中,必将会产生对生态景区建设规划与发展的各类方法支持。

5 实施教育手段,加强生态管理人员的职能意识培养

在生态旅游的管理中,加诸对旅游管理人员的教育必然可行,旅游管理人员作为生态资源与环保的监督引导者,对生态旅游环保建设具有着主体作用,因而,做好管理人员方面的生态环境教育培养,促使其树立良性的服务意识,是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求。旅游管理人员在接受了生态环境的教育培养后,会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普查评价工作具有新的认识,这对管理人员在参与组织制定旅游发展纲要规划、确立旅游发展策略措施及构建协调管理保护机制和不同类型旅游线路的制定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

6 加强旅游者生态教育

重视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篇4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大众的主要休闲方式,并形成持续强劲的增长趋势。20多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很快,市场需求日益强劲,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随着旅游业的深度开发和迅猛发展,我国旅游业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使旅游业持续、伊朗协调地发展,有必要对旅游环境的保护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1 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1.1 旅游开发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

非生物类旅游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最基本要素[4]。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水体资源与环境方面。由于旅游区用水需求迅速增长,景区内的自然水体被大量开发为生产和生活用水,从而改变了自然水体的分布状态,影响水体资源的观赏价值。同时,生产和生活废水排放量急剧增加,大量未经有效治理而直接排放的污水污染了水体和土地,损害和破坏了整个旅游资源。此外,为满足生活用水需求而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坍塌、土壤盐碱化、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威胁旅游资源与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安全[5]。

1.2 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6]。比较而言,生物旅游资源比非生物旅游资源脆弱,更容易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旅游活动会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生存。如植物会因缺水而干枯,游客采摘和踩踏会导致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频繁的人类活动会改变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影响动物的生长和发育。②不合理的旅游区划会导致生物多样性衰减和景观(生境)破碎化,增加动植物种群的灭绝机率[7]。目前,部分旅游区已出现植物枯死、动物逃逸或死亡,这同样会导致旅游景观破坏和旅游资源退化,威胁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安全。

2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与其它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8],可得出三个结论:①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②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③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管理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景观单元演变规律不但为我们进行旅游区划、预测和评价旅游对环境与资源的影响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且还为旅游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供了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我们必须根据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所揭示的旅游资源演变规律,制定和修改旅游管理的制度和措施,不断提高旅游管理方法的科学性,控制和减轻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强旅游资源适应干扰和变化的能力,以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应有潜力,创造更好的旅游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监督管理体制方面

由于自然资源保护工作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和保护方法的综合性特点,必须要求众多的国家行政部门参与其事,任何一个单独的部门都不可能包揽全部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而我国行政机构设置的现实情况也决定了不可能由哪一个部门包揽全部的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环境保护法》第七条虽然就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体制做了规定,但实际上并没有明确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而在其它自然资源保护法律规范中,则往往是仅就某一个部门或者少数密切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权做出了规定。在法律规范方面,关于自然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制规定本身的缺陷是自然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工作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环境立法方面

在计划经济时代,颁布的许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缺乏如何利用价值规律和经济手段保护资源的法律规定。主要表现在:①自然资源产权虚设。尽管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所有的自然资源均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资源产权主体代表,加之在制度上没有明确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部门与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导致各种开发者都竞相争夺资源的开发权而不顾自然资源是否可持续利用的严峻局面。②自然资源交易制度的缺陷。由于自然资源归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我国大多数法律法规都没有对资源产权交易制度进行规定;个别法律虽然有规定,但也缺乏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导致我国自然资源配置效益低下。③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价格制度和核算制度的缺陷。我国自然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尚属空白或不完善,有许多资源仍停留在无价和无偿开发阶段。同时,由于尚未建立资源的核算制度,在GNP总值的核算中没有补偿资源耗损的项目,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真实全面地反映。这一切都加剧了资源利用低下、资源破坏严重的局面。此外,现有的环境与资源立法一般只规定了行政管理相对人应当承担的义务,而未规定相对人在履行这些义务的同时应享有的权利,这是缺乏公平性的;立法中采取的“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导致在环境与资源立法中对法律条文的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不易操作,不利于法律的有效实施。

3.3 环境执法方面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领导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对环境保护持消极、观望态度;有些企业为了增强其竞争力,获取最大的利润,置环境保护于不顾。这不但破坏了环境,而且使企业周围的群众利益受到严重影响。虽然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程度和综合决策能力的提高,领导的政绩考核与其环境保护工作联系在一起,但考虑到企业的环境治理会减缓本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他们往往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为本地区的环境违法行为“开绿灯”,阻扰和干扰了正常的执法工作。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它对大自然的损害往往难以消除和恢复,有的甚至具有不可逆转性。当前,我国环境违法行为呈现出多样化、隐蔽化的特点,给环境执法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加之,环境保护部门执法装备落后、机动作战能力低,薄弱的执法队伍与繁重的环境保护工作反差较大,不能对环保违法行为做出准确、迅速地反应,无法及时调查、搜集重要证据,导致执法力度小、水平低,严重影响到执法效果。

4 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达到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4.1 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它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旅游环境保护规划两个部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是根据游客的旅游欲望对旅游资源构建的空间布局,强调对旅游资源吸引功能的开发和旅游投资的回收效益;旅游环境规划是根据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对旅游区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而做出的旅游区环境保护区域划分、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方案,强调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存在和得到永久保护,同时这也是旅游区实施环境管理的依据[9]。旅游规划制度包含了旅游规划中应当遵循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等,实施旅游规划制度可确保旅游开发的合理性,真正实现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生态建设的协调与统一。

4.2 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和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一种惯例[10]。尽管各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环境对象、内容、程序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与旅游相关的一些项目,如开发旅游资源、设立旅游观光区等都必须纳入到环境评价对象之中,并建立起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大程度地分析和预测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选择和确定合适的旅游开发方案,以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已将旅游规划纳入环境评价对象之中,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依据是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开发和发展旅游业时,要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可能引起的资源与环境变化进行科学地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据此提出缓解环境负向变化措施,从而为制定资源保护措施和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实施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提供依据和要求。

4.3 旅游区规划管理制度

旅游区规划管理制度是指根据旅游区的资源富集情况,将旅游区划分为不同区域,分别采取不同管理措施的一项制度。目前,我国实行旅游区规划管理制度的主要旅游资源是自然保护区。实践证明,实施这一制度对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协调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存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议将这一制度的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的旅游资源,深入研究利用旅游资源与环境的生态学特征,科学确定部分区域为严格保护区,并根据生态保护要求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以保证旅游资源的本底和精华不被破坏;划定缓冲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区,可在其中开展旅游、科普教育等活动。通过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区划,正确处理旅游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4.4 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是实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条件[11]。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从这一制度出发,根据旅游承载能力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对进入旅游区(点)人数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方面十分重要。但是,通过控制和采取措施来限制游客,不能满足人们鉴赏、享用旅游资源的正当愿望,特别对一些远道而来的游客,因为受限制而丧失旅游机会,是对旅游资源使用权的一种剥夺,因此必须通过生态建设、增强保护措施等途径来扩大游客量。同时,采取教育措施、开发新旅游资源、开展替代旅游活动来分流游客,保证这一制度能够得到贯彻实施。

4.5 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

旅游资源与环境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资源与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普通地区相比,旅游区的环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环境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旅游区旅游资源与环境消长情况的监测,并按照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做好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保证旅游地的优良环境,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由于旅游活动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延时性,短时期内可能难以发现,但一旦出现旅游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就难以治理和恢复。因此,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要严格贯彻“以预防为主,积极防治”的保护方针,既要不间断地科学监测和分析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措施,将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积极采取措施控制资源破坏和治理环境污染。

旅游资源是自然和人类的共同财产,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旅游资源资产性功能的体现。但是,旅游业发展与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目标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必须根据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建立和完善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才能保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与统一,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贵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3-9.

[2]http://eedu.org.cn/Article/es/esbase/resource/11/6457.html,2005.

[3]林越英.旅游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旅游出版社,2001∶35-69.

[4]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14.

[5]Hall C M.Introduction to Tourism:Development Dimension and Issue[M].South Melbourne:Addison Weley Longman,1998.

[6]杨贵华.论生态旅游资源[J].思想战线,1999,(6)∶33-38.

[7]李国胜,傅志军,刘哲民.景观生态学[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309-331.

[8]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2-24.

[9]翟辅东.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049-55.

[10]肖剑鸣.比较环境法[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460-500.

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篇5

(2)生态旅游对植物资源及环境的影响。大 量游客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聚集,对植被造成广泛 而不雅观的损害,甚至导致某些植物死亡。具体

来说,包括游客采集、摘取鲜花、枝叶、苗木,破坏 了植物生长;游客用火不慎引起的山林、植被火 灾;游客和交通工具的不断踩压,使物种结构发生 改变,即正常种属被耐磨踩物种替代,植被种类趋 于减少;旅客开发活动对植物的破坏等等。如北 京香山公园红叶节期间,旅客采摘黄护树的枝叶;外国旅游者在云南省玉龙山自然保护区偷窃植 物种子;黄山北海景区旅游建筑用地、用材、烧柴 等,曾经一年砍伐林木1200立方米;北京香山饭 店建造时有176棵百年古树被砍掉。这些都破坏 了植物资源及环境。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篇6

关键字: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保护治理

1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1.1地下水超采问题。地下水超采指的是,在具体的范围内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地下水平均的实际开采量要比本范围内的多年平均地下水开采量过多的一种情况,同时还会导致地下水水位连续几年的时间不断下降。地下水超采现已诱发地下水位在一定时期内不断地降低、海水入侵、地面下沉、地面塌陷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尤其是城市供水、灌溉对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的显著降低,地下水漏斗不断的扩大,要知道,漏斗的形成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产生,譬如:地面的沉降、海水的入侵,等等。

1.2地下水污染问题。地下水污染问题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讲是一个大问题,像,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所引发的地下水污染。农业方面,化肥、农药的投入使用造成土地面源一定程度的污染。受到地下水流动缓慢的影响,地下水污染的速度也是比較迟缓的,这些潜在的污染性问题并不容易被人们察觉到,治理起来存在非常大的困难,被污染的地下水资源要想对其根源进行根本性的掌控,往往需要历经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够促使水质恢复到正常。

1.3地下水浪费问题。从我国的目前状况来看,农业生产过程中引发的水资源浪费问题是十分突出的,尤其是地下水的浪费问题。我国北方,每年中因灌溉造成的水资源严重浪费导致大概有1400亿立方米体积的地下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这对于我国水资源健康情况造成了极大程度的影响。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传统式灌溉模式在我国很多地区在继续使用,这会在极大程度上造成大面积地下水资源出现巨大的浪费。我国华北地区当中,平均一年内毛灌面积可达到400-600亩;我国西北地区依然在700-1000亩的范围,灌溉有效率是非常低的。与此同时,我国工业用水当中,水资源严重浪费的情况显而易见,城市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亦表现出过低的一种现状。

2地下水资源保护治理措施

2.1水资源立法保护与统一管理。地下水资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展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状况,所以,我们要制定严格规范化的水资源建设规划及水资源管理策略,提出相应的战略储备机制,创建完善性的地下水资源管理体系,不断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供应与保护治理,这样才能够使得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治理水平大大提高。

目前,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中,相继创建起完善化的水资源法律规章机制,促使水资源利用方面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国家政府部门领导及广大民众在开展与水资源相关活动的过程当中,要将法律作为基本标准。当前,我国的一些水资源方面的法律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化,在立法方面的管理工作上有较长的一段路要正确的坚持走下去。

2.2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合运用。目前,在很多国家的地下水资源开发方面,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合运用是一项基本性的策略,地下水与地表水相继融入到水文循环系统中。受到各方面自然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与地表水会互相转化。在整个转化系统中,一个区域地下水的开采会促使本区域内的河川径流量降低20%-30%的比例,为此,将地下水与地表水有效的联合运用起来,才能够达到联合调度的目的,促使地下水资源得到科学合理化的成功运用。

2.3地下水人工补给。地下水人工补给指的是利用一些工程设备把地表水自流或利用压力将地下水注入到含水层当中,以促使地下水的补给量得到有效性的显著增加,促使地下水位更加稳定,对地下水面的降低程度进行成功的有效掌控,使得地下水水质得到明显的改变。对此,可在含水层当中创建淡水帷幕,以免海水或污水的侵入,更改地下水的实际温度,以促使地热水、天然气含气层、石油层的压力得到有效地保持。在对地面径流进行科学系统性的处理,做好洪水的排泄工作。利用地层的天然自净能力,对工业污水进行合理化的处理,以促使废水能够及时地获得更新。

2.4地下水污染的治理。针对现已被污染的地下水资源,在对其进行水净化处理的过程当中,通常会选择收容或消除污染物的方法。这里的收容是指做好对被污染水水质发生污染继续恶化现象发生的预防措施,以免导致其他相关的含水层、地表水体发生大范围的拓展。在地下水资源保护治理工作当中,可采用换土法、抽水处理法等方式,利用先进的污水净化处理技术,不断地进行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保护治理方法的探索,这样才能够将这些先进的治理技术落到实处。结语:不断强化对水资源的有效性保护,以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继续加剧、促使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性的显著改善,这是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水资源得到科学有效性利用才是一项非常关键性的重要工作。要想更好的开展地下水资源问题的保护治理工作则要从水资源污染形成原因着手进行分析,通过各方的共同协作,制定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治理措施,实施合理性的水资源保护治理。众所周知,水资源是关系着所有人未来的重要事情,为此,对于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地加以针对性的解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篇7

1 石油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石油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物资, 在石油的勘探和发展过程中, 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 比如废气、垃圾、固体废弃物以及巨大的噪音污染等,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石油在勘探开发的过程中, 由于地质的损害, 也使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1.1 勘探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石油在进行勘探的过程中, 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在勘探前期, 要进行很多的准备工作, 比如修路以及平井场等, 这就使地表受到了破坏。由于石油资源大多集中在北方, 北方比较干燥, 风沙较大, 这就容易使地表沙化, 容易造成扬尘污染, 遇到大风的大气, 沙尘特别的严重, 造成施工扬尘污染。在勘探的过程中, 勘探的设备大多使用柴油作为燃料, 设备的运作, 排出大量的废气, 对空气的污染加重。而且, 在勘探的工地上, 缺少较好的排水通道, 也没有一些水循环的设施, 对于钻井过程的排水以及泥浆水一般都是就地排放, 这些水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在石油勘探过程中, 固体废弃物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 勘探时会排出岩屑、泥土以及煤屑等大量的钻屑, 这些钻屑就到处摆放, 造成了固体污染严重。在开采的过程中, 由于运用的是大功率的设备, 而且还是漏天地作业, 产生巨大的噪音, 噪音污染严重, 长期生活在噪音污染的环境中, 对人们的健康以及精神都产生巨大的损害。再者, 由于石油勘探的过程中, 要大量的占用耕地, 对耕地的表皮进行了损害, 使当地的植被受到损害, 由于环境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 就会引发其他的一些环境问题, 使生物链遭到破坏, 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1.2 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石油在勘探的过程中产生诸多的污染, 在开发的时候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在进行采油过程中, 会出现很多采油废水, 石油勘探开发一般都是在野外的环境中, 很难保证有正常的废水处理系统, 很多采油的废水不经过处理就注入到地下, 使废水污染到了地下水, 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在油田钻井和采油的过程中, 难免会发生一些石油泄漏的现象。这些原油对环境的污染很大:首先有降雨所形成的地表水会将原油及油水混合物带走, 并渗透进土壤与地下水相通, 造成地下水污染;其次, 石油附着土壤后, 会造成土壤透气性下降, 土壤理化性发生改变, 造成土壤污染, 影响植被生长, 最后粘附于植物的原油可阻断光合作用, 是植物枯萎死亡[1]。在钻井的过程中, 会出现一些钻井的泥浆或者一些钻井的油污, 这些废弃物经过雨水的冲刷, 随着雨水渗到地下, 或者是粘附在一些植被上, 这就容易对植被产生破坏。再者, 在进行石油开发过程中, 由于开发的不当, 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例如, 在钻井或者管线埋没的过程中, 以及对油田的一些地面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会造成一些工程滑坡和水土流失的现象, 对生态坏境造成不利的影响。油田工地上的车辆一般都是吨位较大的车, 对公路的土层容易造成破坏, 使公路的土层变成了虚土, 由于北方的天气比较干燥, 风大, 而且雨少, 这就容易造成扬尘或者是沙尘暴。

2 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的措施

2.1 勘探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要提高勘探的成功率, 就要运用先进的勘探技术, 利用一些遥感技术或者四维延迟成像以及其他先进的勘探技术,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勘探的成功率, 而且还可以节省勘探的时间、以及勘探工程中由于施工造成的诸多环境污染。例如, 利用先进的勘探技术, 可以减少勘探机的地面荷载。在勘探的过程中, 会出现很多污染物, 比如污水、废气以及固体污染物等, 针对这些污染物, 要严格按照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进行处理, 必须保证处理后在进行排放, 减少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例如, 对于勘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钻屑, 要及时的进行填埋, 并进行合理的覆盖, 并在上面进行合理的绿化, 减少环境的污染。对于扬尘的处理, 要进行洒水, 或者在地面上可以喷洒一些表面盖剂, 更好的来防止扬尘的发生。

2.2 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首先, 在石油开发的过程中, 要积极的采用新技术, 控制和治理钻井废弃液污染处理。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控制石油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的重要手段, 这主要体现在:废弃钻井液回收再利用技术, 钻井液本身就是可利用的资源, 它具有流变、失水、润滑、抑制、防塌等性能。利用这些新技术有很多优点, 不仅节约了石油资源, 对这种非再生资源进行了回收再利用, 而且还保护了环境。比如对于废弃钻井液来说, 废弃钻井液是油和水以及固体颗粒的混合物, 对这些废弃液进行积极的研究, 并从化学或者物理的手段对这些废弃液进行分离, 使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废弃钻井液还可以利用高效的固化剂进行固化处理, 制成一些泥浆干粉或者是可以利用的建筑材料, 这样进行循环使用, 节约了资源, 又达到了环保的目的。其次, 在石油开发的过程中, 要及时的恢复场地。石油在勘探和开发的过程中对于场地的破坏和污染在所难免, 对场地进行及时的恢复, 减少污染, 这是在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做的工作。对于陆地和海洋, 可以采取不同的恢复和治理办法, 例如, 在海洋上, 可以将一些没有污染的固体废弃物倒入大海, 这不仅可以恢复以前被破坏的食物链, 而且还可以为一些生物提供一个很好的栖息地。对于陆地来说, 一些被破坏的植被要进行及时的恢复, 比如可以种植草坪或者是一些灌木之类的, 可以减少当地的粉尘。而且对于一些固体的废弃物来说, 可以用来制砖或者是铺路, 这样可以提高废弃物的利用率。

3 结语

由于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会出现有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而且对于环境保护的投资, 一般是投资大, 但是经济效益差, 这也是石油开发企业规避责任的原因。因此, 国家要运用各种手段, 比如经济、法律等手段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管理, 促使石油勘探开发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

摘要:石油的大规模勘探开发, 给我国的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的飞速发展, 但是在石油勘探开发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因此, 在进行石油勘探和开发的过程中, 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本文主要从石油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以及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的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西藏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及其保护 篇8

近年来,西藏旅游事业发展的势头强劲,这不仅仅是由于西藏铁路开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西藏民族文化的吸引力,西藏的传统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如佛教文化、敦煌文化、圣湖文化等,这些都是经过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因此,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西藏的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同时这也符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旅游开发对西藏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对藏民的影响

随着西藏铁路的开通,大量的外界游客入藏,这给西藏的传统民族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商品经济的思想不断影响着藏民,使得藏民古朴的民风悄然改变,使得西藏在游客中的神圣性逐渐淡化。此外,西藏的游客不仅来自全国的四面八方,甚至来自世界各地,一些外来的思想观念与西藏淳朴的传统文化不断交叉,藏民族传统的文化道德约束作用被不断减弱。

(二)传统民族文化的变异

西藏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如一些民间的习俗活动等,这和藏民所生活的环境有关,西藏天蓝水美、接近自然,对藏民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使其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更加深刻,藏民的思维及内在精神是圣洁的。但随着旅游业的开发,许多藏民的思想和精神受到影响,传统的民族文化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异,一些节庆、风俗及庆典仿佛失去了原有的味道,目的只是迎合游客。这就使得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出现了变异和衰退,一些文化活动商业性质十分浓厚。

(三)民族文化的消解

在西藏当前的旅游发展形势中,游客是外来文化的载体,藏民是西藏传统文化的载体,游客和藏民的交织避免不了两种文化的交流和渗透,而外来的文化由于游客的多样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就使得藏族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互相渗透和互动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因此,藏族的传统文化就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断发生改变甚至是消解,这会使得原本的藏族传统文化特色逐渐被抹杀,而外来文化的多元性又加重了对藏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如何实现西藏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保护

(一)理清文化旅游资源

要想实现对藏民族文化的保护,首先要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理清,只有这样才能做好针对性的保护工作。在这一方面我国做得并不够好,我国是近年来才认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的,因此理清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至关重要。如以拉萨市为中心的文化旅游区,这一地区包括拉萨地区、日喀则地区及山南地区,所包含的自然景观丰富,国家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有很多,如布达拉宫、大昭寺等,此外我国对一些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藏族部落也应当归为重点文化保护地区。

(二)打造民族文化精品

当前,许多藏族人民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做一些假冒伪劣的商品,谎称是藏族的文化特色,这会对藏民族文化的保护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当以打造藏民族文化内涵为核心目的,顺应当前西藏旅游市场的游客需求,打造出符合藏族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这是一种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双赢的模式。民族文化的精品不仅仅包括普通的例如民族饰品等手工艺品,同时还包括西藏当地的建筑、舞蹈、民族生活环境、音乐等。此外,西藏的民族文化特色还可以与宾馆餐厅等互相融合,将西藏的民族文化搭载在这些文化精品上,这不仅仅能保证西藏民族文化稳定性和延续性,同时对促进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三)维持民族文化魅力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旅游业的发展而忽略对藏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时也不能只是注重西藏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而忽略其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如何维持文化魅力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关系到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使西藏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避免流失。而要维持民族文化的魅力,第一,要积极宣传西藏传统的民族文化,让游客对西藏民族文化的特色有所了解;第二,在民族文化精品的打造过程中要保持本源,避免这些民族精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第三,要积极提升藏民的素质,让其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忽略民族文化的传承,忽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培养民族文化自觉性

1、鼓励当地藏民积极参与旅游活动,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让其知道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民族文化传承者要对自身严格要求,同时当地社区的旅游管理应当有民族文化传承者的直接参与,这样能避免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破坏。

3、重视对当地藏民的人文关怀,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好处,藏民才能对自身传承的民族文化有自豪感,才能主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民族旅游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三、结论

浅析旅游开发中的佛教文化资源保护 篇9

1、佛教文化资源

我国的佛教发展至今, 已有两千多年, 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我国佛教的传入主要分为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三种。这三个流派由于学说和传播途径的不同, 使得每一个派别在与地区内的固有文化融合时, 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从而引发出的衍生物也各有特点。例如北传佛教的雕塑造型与南传佛教的雕塑造型就不同, 而北传佛教在与儒家文化的融合方面, 对文人的思想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而也影响了佛教建筑的整体形态。

在我国, 佛教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我国各个朝代均有具有时代特色的寺庙、佛塔、石窟等, 也有佛教题材的碑文、雕塑、壁画、法器、书画作品等。

2、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刺激点

佛教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 随着地域和时代的变化, 有着不同的特色。例如寺庙建筑, 北传佛教较多采用八角的佛塔, 南传佛教则钟爱六角或双檐的佛塔。而佛教中的出世、崇尚自然的思想观念, 也使得大多数的佛教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在一起, 较多的寺庙、佛塔、佛堂都在深山之中, 有着人文和自然的双重观赏价值, 形成了对游客的双重吸引。

佛教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神秘气息, 且源远流长。如同中国的陶瓷、丝绸这些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一样, 对不了解或者接触较少的游客而言, 是异域别样的文化吸引, 吸引着各方游客进行观赏、探究与了解。因此, 佛教文化资源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旅游刺激点。

3、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给地区旅游带来的优势

近年来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成为了新的旅游增长点, 将佛教文化与自然风光的合并开发, 给旅游业带来了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以杭州为例, 虽然西湖已经是城市标签, 但如果没有灵隐寺、岳王坟、六和塔、抱朴道院等佛教文化景观的环绕, 杭州的旅游业很难形成如今的规模。在杭州的旅游路线中, 游人在西湖逗留的时间, 远远少于在雷峰塔、灵隐、岳王坟的逗留时间, 这充分说明佛教文化资源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 对旅游业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而有些佛教兴盛地区, 更是直接将佛教文化资源打造成了地区名片, 从而提高地区知名度, 如普陀山、五台山等, 都是佛教名山, 因为佛教文化资源而出名, 从而形成了佛教特色的旅游区。

二、旅游开发中的佛教文化资源保护的问题

在旅游开发中, 由于地区承载量有限, 以及开发时无法估量到地区吸引情况等原因, 往往出现不合理的开发, 地区承载量远远小于实际的游客接待量, 造成旅游中的“超载”现象, 而由于旅游开发对自然必然产生的破坏性, 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弊端, 也带来了一些不利于佛教文化资源保护的现象,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佛教文化资源区的生态破坏

佛教中崇尚“天人合一”, 讲究出世清修, 因此佛教圣地往往位于深山峻岭, 也有部分位于河流沿岸, 也有在市区中建立的私家佛堂、佛学风格的园林等。这些文化资源, 往往都与自然风光紧密结合,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由于游客素质的参差不齐以及观光带来的自然损耗, 这些文化资源景区的生态平衡往往遭到较大的破坏。

例如在敦煌石窟, 作为名胜景点开发后的20年里, 壁画的风蚀损耗速度相当于开发前150年的损耗速度, 而人为的故意留下旅游纪念的乱涂乱画、随意触摸也造成了石窟内景观每年近2%的损耗。北魏的石碑文化较为出众, 而由于风化作用, 佛教梵文碑文的流失率在每4%。这些文化景观往往是历史遗产, 有不可恢复性, 因此带来的损失无法估量。据资料显示, 我国每年由于开发保护不到位, 游客主动损坏的佛教碑文在500块以上, 损耗到完全不具备观赏价值的超过300块, 这些都是我国佛教文化资源保护中存在的较大问题。

2、佛教文化资源的变味及“走样”

佛教智慧奥妙深邃, 教义博大精深, 佛教仪式和佛学众人的庄重神秘, 景区环境的古朴、神秘、静谧的气氛也是佛教文化资源景区的特点。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前往观赏游览、听书讲禅, 是修身养性的“净土”。可是由于景区内为了达到接待的需要建起的旅游附属设施, 例如酒店、饭店、公厕等, 往往在建筑风格上与景区内历史悠久、风格古朴的原始建筑格格不入, 造成整个风景区的走样。以及逐利性带来的商业化炒作、商业化欺诈游客的现象, 造成佛教景区整个人文气息的变味。

三、解决方案

1、合理规划承载量, 注意开发广度和深度的平衡

由于佛教旅游项目的开发风险小, 高回报的特点, 对于佛教旅游项目的过度开发已经成了目前存在普遍问题。佛教文化景区内的游客人数远远超过合理的承载量, 适度接待和开发, 是目前可以采取的手段。在部分寺院, 已经减少了游客参与性观光的范围, 即游客只能游览和观赏景区内的风光, 不能住在寺院内进行吃斋、诵经、沐浴、念佛等活动, 有效减少了游客在景区内逗留的时间, 从而降低了环境承载压力。

2、加强管理, 明确利益分配

景区内应当实行严格的管理,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赏罚措施, 从而做到景区内严格按章办事, 减少因追逐利益所带来的随意拉客、随意搭建、欺诈蒙骗消费者的现象。进行严格的管理, 明确利益的分配, 有助于保护景区的清净、古朴的整体风格, 促进佛教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3、加大科技投入, 减少人为损耗

加强对景区设施, 如建筑、碑文、书画的保护措施,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建立防腐措施, 在游人较多的地方进行观赏隔离, 从而减少因人为带来的佛教文化资源的损耗与流失。对景区周围的自然环境也进行人为的保护, 例如林区的人为种植, 减少因旅游开发所带来的自然损失, 增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4、采取划区开发, 注重佛教继承人的培养与保护

佛教教义中的“虚空”“超脱”的观念, 都是讲究脱离世俗的牵绊, 做到心灵的满足, 要求无欲无求的清修, 这与旅游开发中带来的嘈杂、人流喧嚣的必然结果相背离。因此要实现佛教教义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就必须进行隔离开发, 例如在杭州的灵隐寺内, 只对外开放一部分, 另外一部分真正的僧侣生活、修行的地方还采取隔绝措施, 不对外开放, 从而保证研究教义的僧人不受外界打扰, 有良好的环境进行佛学修为, 从而促进佛学教义的传承与发扬。

佛教文化资源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在资源区形成的古朴、肃穆、清净的氛围也是其资源的一种, 在旅游开发中具有独到的价值。在旅游开发中, 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 做到适度开发, 在开发的同时注意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 来促进佛教文化资源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达到文化和经济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玲蓉, 佛教文化开发与杭州文化旅游[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3 (6) 。

[2]、林哲浩, 试析中国佛教文化旅游吸引力[J]河南师范大学学2004 (11) 。

[3]、马林诺夫斯基, 无数、科学与宗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篇10

一、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一) 煤炭资源回采率和利用率较低, 资源损失浪费严重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 中国在1990年-2010年的20年期间, 仅仅煤炭资源的浪费数量就高达250亿吨。我国煤炭开采方式落后是导致资源的回收率低的主要原因, 并且极其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另外, 我国小型煤矿在生产技术方面也十分落后, 并以大幅度消耗煤炭资源、降低矿山服务年限作为代价, 使煤炭资源陷入大量浪费的境地。

(二) 煤炭资源超负荷开采现象加剧

近年来, 我国煤炭在价格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涨幅, 不少煤炭企业在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的情况下, 对部分地区的煤炭资源进行超负荷开采, 验证违反了相关规定, 与合理开采煤炭理论相差甚远, 而且无序开采现象极其严重, 煤矿的安全生产日益陷入危机当中, 不断发生安全事故。若持续使用这种超负荷的开采模式对煤炭资源进行开发, 必将会导致我国煤炭资源用尽, 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 煤炭资源开采及规划不合理

我国部分煤炭丰富地区考虑到市场经济和地方发展, 持续投资开办煤矿开采企业, 近几年煤矿开发项目不仅数量多, 且规模较大大, 虽然起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煤炭资源消耗速度极快, 且没有按照相关回收标准对煤炭资源进行回收, 导致煤炭资源问题日益凸显。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虽然我国计划在2015年实现25个亿吨的煤炭产量, 但各个省市规划总产量之和为38个亿吨, 大大超出了我国的计划数量。

(四) 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突出

现阶段, 我国一些煤炭企业在开发煤炭资源时仍然使用“资源-产品-废品”的单向线性方式, 这种煤炭开发方式造成煤炭资源的严重浪费, 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煤炭资源的粗犷开采引起矿区环境承受力降低, 导致周围地面出现塌陷、滑坡等现象, 采空区水量减少, 使当地居民饮水问题陷入困境。除此之外, 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废水通常都是直接排放于大气和地下水道, 使空气和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五) 煤炭行业监管机构及相关法规不完善

煤炭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变更频繁, 管理层人员不断减少, 对于行业的管理更显弱势。我国用来约束煤炭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仍处于不完善水平, 还有较大的补充空间, 煤炭资源开发及生产过程中审批不严谨、审核不充分等问题也不断出现, 法律对于煤炭资源保护力度还有待提高。

二、煤炭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一) 设立环境评价绩效指标, 对煤炭资源进行有序开发

应综合考虑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 对煤炭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有序开发, 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 摒弃传统观念, 例如“先破坏后治理”, 对煤炭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及管理,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对应的环境评价绩效指标, 严格按照“谁污染, 谁治理”的方针进行管理, 不断提高煤炭企业对环境及污染等问题的关心程度。与此同时, 还应强化煤炭行业的科学管理机制, 减少煤炭生产、流转、消费等过程中造成损失及浪费。

(二) 补充并健全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环境问题爆发的初期阶段, 国家颁布及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应的法律法规, 用来约束资源开发等行为, 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 使自然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通过最近几年对法律法规的实践发现, 这些法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煤炭开发工作, 但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国家宏观调控及自然资源整合等政策在某些地区难以展开, 进一步补充并健全国家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显得更加重要了。为了能使煤炭开发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一定的遏制, 将生态损失降至最低, 应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理念, 制定用来制约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的法律规定并严格实施, 在前期, 煤炭开发项目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 在后期, 必须对其实施环境影响评价。

(三) 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大气污染的治理

以“谁破坏, 谁复垦”这一原则为主要核心内容, 煤炭企业应主动肩负起土地复垦的任务。政府在加重对环境污染行为惩罚力度的同时, 也不断投入资金, 用来提高煤炭开发企业及社会人员的积极性, 共同携手做好土地及环境的保护工作。对于煤炭资源开发所导致的塌陷、下沉等现象加大治理工作。坍塌区域通过生物科技及工业技术的, 尽量将土地治理后恢复原貌的土地退还给农民, 供其进行农作。坚持以废治废原则, 通过废物利用来降低煤矸石的堆积量, 将被破坏的土地资源恢复原貌, 之后不仅可以退还农民进行农作, 也可以于商业建筑。

围绕煤矿资源的特点, 将矿区内水资源的排放和供给进行结合, 实施水害控制优化等措施。对于煤炭开采过程中提取的矿井水、洗煤水和矸石淋溶水等, 必须在过滤及筛选的情况下才能考虑使用。除此之外, 还应投入资金建设污水处理厂, 对于各煤炭企业排出的污水进行集中式处理。如果排放的废水中含义重金属物质或有毒有害物质, 必须先将其转化为难溶重金属化合物, 再通过污水净化处理后方可向外排放。除此之外, 还应在煤矿开发区域内大面积开展绿化活动, 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来降低水土流失。

(四) 发挥先进科学技术在煤炭开采中的作用

发挥先进科学技术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的作用, 为煤炭洁净开采技术的研究提供更多平台, 通过这些先进的技术方式来降低生产过程中废料的产生, 使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 并使煤炭开采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降低, 使煤炭资源在发挥能源作用的同时被充分利用。

三、结语

针对现阶段我国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与问题, 必须通过创新技术、建立和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合理规划科学管理等方式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 科学稳定地开发煤炭资源, 实现煤炭行业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R].2007.

[2]张宗玟, 张豫生.2007年煤炭工业发展展望[N].中国经济时报, 2007.

上一篇:后勤保障管理下一篇:高校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