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策略

2024-07-18

教与学的策略(精选十篇)

教与学的策略 篇1

一、巧用单元导语, 激活学生兴趣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 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 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 第一个音定准了, 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 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巧妙和精当的导语犹如能激起学生思维千层浪的石子, 能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 刺激学生的想象, 把他们带入预想的境界, 激起学生探索并全面了解文章的兴趣。单元导语有着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学习导航等重要功能, 是编者为教材搭建的“脚手架”, 它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 以激励的语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的单元导语, 编者除使用陈述性的语言外, 还使用了感叹、祈使的句式, 利用打比方、举例子的方法告诉学生书籍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 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不从阅读中汲取营养, 在阅读中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 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其中单元导语“阅读一本好书, 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 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 (打比方) 、“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感叹)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 都喜欢阅读, 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 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 (举例子) 、“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 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祈使) 。教学时, 教师可依“导”而教, 抓住导语中简洁浅易、铿锵悦耳、朗朗上口的儿童化语言, 多渠道激活学生的兴趣点, 促使他们在阅读每篇文章时, 轻松自然地将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悟与之相联, 积极主动奔向自己想要追寻的目标, 更愉悦、更有效地投入学习, 从而为整组单元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巧用单元导语, 突破重点难点

新课标教材题材广泛, 语言规范, 文质兼美, 内涵深刻, 既在课文选材、呈现方式、学习方式等有所创新, 又在文本内容、课后要求、积累运用和习作实践的表达方式等方面增强了人文性, 落实了平等对话的理念, 体现了新课标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的特点, 它改变了传统教材统得过死的做法, 给教师以更宽泛的创造空间, 但也由于知识点的序列不明, 存在着不少“凭着感觉走”的现象。单元导语好比茫茫大海中的指南针和导航仪, 为教师指点方向以便顺“导”而教。如五年级上册第四组导语:“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 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 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 善于读这本书的人, 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 得到启示, 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学习本组课文, 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 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教师应根据单元导语提示, 选择备课上课的重难点, 提高教学效益。如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时, 通过引导学生速读课文, 理清课文脉络, 品析含义深刻的重点句子, 让学生从中明白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在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时, 是父亲对“我”的教导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 从而走出困境, 获得了成功, 并从中领悟:成功是一种态度, 只要带着希望出发, 成功就会越来越近。在学生熟读精思, 基本消化了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后, 教师设计练笔:平时你搜集了哪些名言警句?哪句话对你的启发最大, 仿照本文的构篇方式, 学习文章的写法, 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一两件事写一写这句话对自己的帮助和影响。练笔中, 学生兴味盎然, 积极运用学到的知识, 既掌握了重点, 又突破了难点。

三、巧用单元导语, 进行朗读训练

单元导语中用来呈现本组课文主要内容的部分, 语言总是清新明快、优美凝练、隽永如水、流畅而有余韵, 它们时而是气势磅礴的排比、时而是涓涓细流般的比喻、时而是声韵和谐、朗朗上口、典雅灵动如诗般的短语, 每逢遇到这样的材料便是指导学生练习诵读的绝佳时机。六年级上册第一组中的单元导语这样写道:“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青松迎客, 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 有情有意。本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领略大自然的风姿,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这段话充满了诗情画意, 通过教师的引读,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领略大自然多姿多彩之美, 以及导语那秀丽隽永之美。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中的单元导语这样写道:“让天空碧蓝, 让河水清澈, 让草木茂盛, 让动物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这是一个很有气势的排比句, 呼吁人们要热爱大自然, 保护好美丽的家园。教学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进而读出这些画面。学生活泼好动, 思维形象化, 喜欢展开想象的翅膀, 用自己创造性的肢体语言配合朗读, 融入自己的喜好、憎恶, 读得津津有味, 兴趣盎然。这样的熟读、美读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

四、巧用单元导语, 积累好词佳句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的心得 篇2

比如在P15页“通过倾听在学习”中提到的“斯泰尔的研究”和“有效倾听的十个要点”,斯泰尔关于人的倾听效率的研究很好地证明了良好倾听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他的研究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教学中提问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运用一定要简洁明了,特别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精炼、到位的语言有助于他们听清老师的要求。而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幼儿参与活动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光听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孩子参与进来,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认识。

再如在P49页“逻辑——数理智力的学习过程”中提到的“……要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要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制定决策的技能……”,上述对于数学和科学教育的一些建议与我们的新《纲要》提倡的理念是相符的。新《纲要》在科学领域指导要点中就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孩子们的问题常常会出现在生活、游戏以及交往活动中,因为利用他们生活中他们遇到的或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即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所以说,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很重要,这里有一个教“知识”还是教“智慧”的问题。我们应该让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再如在P50页“创设逻辑——数理智力的学习环境”中提到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主动学习方法包括:开放式提问、讲数学运用到真实世界中、提供观察与调查的机会、用具体物体展示他们的理解”等等。生活中的很多事件都与数学有关联,如果老师做个细心的敏感的观察者,及时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引导幼儿开展探索学习,那样的效果一定会优于我们现在所参考的领域中的预设内容。当然,它的系统性也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方面。在太仓市学科带头人观摩研讨活动中展示的“跑步比赛”和“小乖乖上超市”,就是两个非常好的选材来自于幼儿生活的内容。活动简单有效,幼儿积极投入,学得轻松快乐,成为了真正的主动学习者。

又如在P83页“理解动觉智力”中提到的“……仅凭视觉和听觉通道来理解和记忆信息是不够的,实际上,这些个体对信息的理解和保存有赖于触觉或运动通道,并且必须通过操作或体验,才能完成对信息的理解和保持……”这里的观点与“多通道感官参与理论”不谋而合。确实,特别是对于在幼儿园学习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喜欢那些能积极参与的活动,而不愿意成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之前在“幼儿丝竹欣赏教学”的课题实践中获得的一些成功案例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还如在P120页“图形表现方式”中提到的“利用图表、图片或照片给学生提供另一种感觉形式来理解和交流他们所学的知识。”虽然书中提到的流程图、视觉化提纲对于我们幼儿教师来说,在教学上不适用。但是从理念上来讲,我们也在经常性地运用这“图形表现方式”。最显著的该是音乐活动中图谱等视觉符号的运用了。如打击乐的节奏谱《狮王进行曲》、《春绿江南》;如歌唱活动中的图谱《春天里来》、《小鸟小鸟》等等,这些都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把抽象的节奏型和歌词具体化,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实施多元评价实现教与学的双赢策略 篇3

关键词:多元评价过程;结果发展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58-01

一、重视评价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自信

我认为适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任何一个评价内容,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应该是学生人生旅途上的一次“加油”,都应该为学生坚定目标和向着目标前行提供动力。在评价过程中,人文精神要不断增强,要把平等和发展放在首位,不要过于强调“等级”和“成绩”。在平时的评价中,要把尊重、理解、关爱、信任、激励融入到过程之中。特别要尊重事实,免除成见,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态度表现、日常行为表现、成绩表现要区别看待,不能一好遮百丑,也不能一丑遮众好。“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应从正面加以引导。对于那些学困生或后进生,不应抱有“一碗水看到底”的悲观态度,要坚信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基础和美好的未来。要通过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昂起头来“走路”。我们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在推行素质教育的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脚步,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教育的智者和善者。如果这样,我们在突破“素质教育评价”这个艰难的问题上不就充满希望了吗?

二、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与性质却呈现许多不同。正确的评价方法是以多种途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估,进而审视他们的多元智能的综合成长,发现每个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并据此反馈,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学、训练和激励,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学生张扬个性。

评价中,传统的书面测试也是评价的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应有口试、访谈、现场观察、专题作业、制作、杰出表现记录、答辩、轶事记录、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果等多种方法。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这些方法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进行的。一次优秀的评价活动往往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并加以综合。所有这些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可以作为对学生的平时评价,另一方面可以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其结果可以是显性的分数,也可以是等级评定。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理解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以逐步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素养的水平,而不是强调科学探究的结果与结论。

评价的方式为:

1、制定学生阶段学习情况表。对学生每一个学习阶段(或一个单元)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和总结。让学生本人或学习小组成员根据实际情况如实填写。

2、填写学生自评表。学生对自己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回顾、总结,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3、填写家长评价表。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家长观察该子女在家中学习的情况,每当学生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填写家长评价表。

4、另外还要填写教师、同学的评价表。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最后,结合总体评价得分和单元测试得分,教师或学习优秀的同学可以对学习稍差的学生提出下一步的学习建议,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评价结果的处理多元化,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突出发展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满怀信心地迎接明天”是“我能行”教育思想的宗旨。评价的目的是强化激励,而不在于甄别优良。评价结果的真正意义应在于能够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对他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为此,我们在评价结果的处理上采取了多元形式。

1、设“激励卡”。学生将其在各科学习和各项活动中所得的激励卡保存入《成长手册》或通过某种形式在班内展示,如:每个学生都是一棵小树,得一个激励卡就长一片树叶,十片树叶收获一个苹果,十个苹果教师要满足学生一个愿望等。

2、一改过去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年”等综合性评价方式,采取单项评价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比如我们运用“十项奖励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促进不断发展。

十佳奖励形式即:(1)评选班级、年级、校级“十佳之星”;(2)颁发升旗手荣誉卡;(3)“我能行”“塑像前留个影;(4)颁发鼓励卡及时表扬;(5)在小主人电视台“今天我上镜”栏目露面;(6)小主人广播站事迹介绍;(7)评选“进步生”;(8)在升旗仪式、校會上颁发奖状;(9)少队部向家长发喜报;(10)评选颁发雏鹰奖章。

总之,评价的目的,不是“选拔”和“淘汰”,而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建立一个多维的、多主体的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系统,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和配合评价工作,又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有利于自我反馈、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动机,促使学生重视每一个学习活动和认真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天赋得以充分的施展和表现。

参考文献:

[1] 《多元描述统计方法》 李伟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

[3]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多元评价的依据》,于兴岩

优化高中语文教与学的有效策略 篇4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有效性

提高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的前提是备好课。“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同样的道理对于教学来说是心中有料,上课不慌。首先,备课的时候要多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全面到位,所以年轻教师应该多听老教师的课,学习他们讲课的思路在他们的指引下把握高中教学脉络。其次,对于语文知识点和出题类型都要有总体的把握。知识点是固定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点解决具体的问题。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就要多做题,语文知识点多且琐碎,出题灵活性强,做的题越多,经验就越多,这样才能把握各知识点,更好地适应题型的变化。最后,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在学习中要注重归类整理,总结方法,系统地进行学习。如学习积累与运用时,老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出要归类概括的项目。例如:学习古诗这一内容时,不能只让学生背条条框框,而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梳理。如边塞诗的特点和出题类型,思乡诗的特点和出题类型等。要教好学生,教师就必须以充分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做到自己心里有数。把课备好了,才能上好课,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有效提高。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自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21世纪的生存概念”。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教材问题的设计、结论等角度组织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构建和探索未知的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展其创新精神和课堂实践意识。要充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意识,教师必须做到:传授教学方法,使学生善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乐于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语文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于不完全符合教学原本设计的见解,也不要轻易做出否定,而应该对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表示并进一步引导其深入地讨论,充分发挥教学民主的原则,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不反对学生保留个人意见,让学生体会到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合作性学习环境。在自主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该是合作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同学也不只是竞争对手,大家在学习过程中都只是解决某个问题的平等的参与者。通过独立思考认识和判断问题,既不轻易放弃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又要虚心地向他人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交往过程中逐步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有意识地调控自己。教师要不断唤醒学生内心学习的欲望,使学生随时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价值,充分挖掘学习潜能。

三、愉快学习的教学策略

愉快学习能够让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和巩固,增强记忆能力。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环境与氛围会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状态和课堂秩序。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设置优良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放松的感觉,从而唤起学习的意识。如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可以先放与课文有关的短片或者歌曲,提前把学生的心绪拉到课文的氛围之中,如此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要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以自身的热情感染学生,使学生愿意学习。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位学生,处理问题不带有偏见。对学生多鼓励引导,少一些批评训斥,更不能体罚学生,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师生关系更疏远。教师平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对学生真诚关心,给予帮助,学生喜欢老师自然对语文这一门课会愿意学。最后教师要利用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单调陈旧,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情境使学生投入学习。可以借助故事、表演和谜语等方式加上诙谐的语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四、提倡探索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的方法,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明确目标,找准探究学习方向。围绕新课标及教学内容立足于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学习目标、过程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整体的把握,真正做到学有目标,攻有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情境;二是以“疑”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疑”才会有所思、有所得。这种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在探究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善于向学生提问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大胆地质疑、学会提问,让学生从问题的多个角度有独到的见解。

总而言之,优化高中语文教与学,并不是机械地执行上面的环节,而是让每一个环节都相互贯通。高效课堂解决了诸如内容多、时间少等问题。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和观念得以转变,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教学。应该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认真研究和探究教与学的方法,精心设置为学生未来服务的环节,让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孙娟.怎样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3(10).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读后感 篇5

在我们现实世界里,我们的社会因为有不同长处智能的人,在社会不同的领域中发挥所长,所以我们的世界才显得多彩多姿。各类不同的人才倍出,发明创新、服务娱乐,使人们的生活便利、幸福。尤其是越多元的社会越需要多元的人才,让不同智能的人发挥不同的智能。不管是那一种智能对社会都是重要的智能。然而过去以来我们的社会通常把语文和数学逻辑智能视为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在我们成长过程的学习和大部份的测验都偏重在这两个部份,把这些语文部份和数学技能,当做最有价值的学习。通常我们测验分数高就代表我们的智力高。在以往我们的社会,也是以这种智力的结果安排学校就读,在就读中、大多数学校也以偏向认知方面的学习为重点。不过一旦毕业,出了社会常常会发现以往所学的,在社会中无法学以致用或是能力缺乏不足。

作为一位初中教师,我肩负着教育的职责,这对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教育时,常常会碰到一些非常特殊,与众不同的孩子.其实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这些孩子并不是真正的“笨”或者真正的“怪”,他们只是有着自己的智力特点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其实并不存在一个孩子有多聪明的问题,而是只存在一个孩子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对于教育,我们应该有一个全新的思考,我认为是这样的,对于每一种智力因素的培养要对症下药,对于每一类别的孩子要因材施教。应该学会对于某一个教学内容或主题,设计并组织有关多种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团体教育活动。比如用一些小游戏来发展他们在多方面的兴趣,比如在落叶分飞的秋季,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个叶片的小游戏。在言语──语言能力智力领域,可以让孩子描述叶片的颜色、形状,说说它是从什么树上落下来的,在音乐──节奏智力领域,可以和孩子一起唱一首关于秋天的歌曲,在逻辑──可以让孩子数一数叶片的数量,让孩子把采集到的叶片分一分类别,统计以下每种类别的树叶有几片,在视觉──空间智力领域,可以让孩子画一片树叶或者用叶片做一幅剪贴画,在身体──动觉智力领域还可以让孩子用这些树叶片穿成一条美丽的项链,在交往──交流智力领域可以让孩子和小伙伴一起来完树叶,共同分享快乐。

教与学的策略 篇6

一、字母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字母教学的难点是字母的识读和字母的书写,字母书写过程中的难点尤在于笔画的书写以及笔画顺序的记忆。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在黑板上板书、反复领读每个字母来传授学生,限于空间和时间,这种教授过程效率比较低,可重复性也差,而且由于教师个体上的差异很难做到完全意义上的一致。在我们的英语专题网站中,对字母的学习可以跨越时间、空间限制。例如在学习字母“d”时,可以用FLASH作一些技术处理,优美的画面上显示要学的这个字母,字母下面有几个按钮:字音、字形、笔画、笔顺。当你点出任一按钮,便会进入与之相关的新的内容区。并且可随时出入、单个演示、整个过程播放、反复使用。课件动态演示“d”字的笔画笔顺,并在书写每一笔画时标出该笔画在整个字母中的笔画顺序和在四线格中的位置,全部笔画书写后读出该字母的发音。将字母的笔画、笔顺教学过程动态、完整地展现出来,而且可以反复播放,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对学生自学也非常有帮助。

二、单词句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我们每周都有一节英语课在网络教室上,每个学生配有一台电脑,教师在教学生字词时,可采用网络广播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为此,我们利用互动式课件,因为学生对生动形象的图片有较强的感悟力。我们可以通过看图、理解、猜词、连线、想象、说词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字词的认识能力,并有效促进学生词汇量的增多。教学资源的内容有声音、有动画显示单词的构成要素,学生一看即明白此词的拼写、读音、意义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不同颜色的动画变化将单词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感官的多层次活动,从而达到认知生字的目的。将生字或生词附以声音、音标,并配上形象生动、有趣会动的图片,使用时只要轻轻一点热区,该字或词的发音立刻会传出来,学生可以学读,并结合图片所展示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达到运用词汇的效果。生动逼真的图片,准确清晰的发音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从而将单词的抽象含义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形信息反馈给学生,使枯燥的单词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跃、趣味盎然、更是轻而易举。

三、语法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说到语法,学生的头脑里就会反应出一些硬生生的规则,就有头涨的感觉。结合信息技术进行语法教学,具有传统语法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在讲解可数名词复数这一概念时,动画显示名词单数与复数的变化规律,并尝试让学生即时人机练习,然后点击练习的得分,激励他们深入学习更多内容。这样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达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加深大脑的识记,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轻松掌握更多的语法知识。

四、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网络与英语课程的整合,使得英语学科中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后,整体优化。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在机械的场景中知识的传递和堆砌,更应该是给学生创设一个科学的语言环境,提供学生丰富的语言材料,使得他们的语言运用真实。如在学习“描述人物”时,书本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很详细,可以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电脑知识从课件资料库中去寻找有关“人物外貌”的美丽图片、动画效果、视频,然后将最贴近课文内容的图片、影像动画选取出来,自己制作不同时期人物外貌的变化,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还可以一边画图游戏一边学习,画出自己喜欢得怪物图像,用英语来描述画出得怪物,既锻炼了学生得口语,又激发了他们得学习兴趣。另外可自己从电脑中找到其真实的动画图片下载、复制、粘贴和组合。这样使得课文阅读既形象又生动,还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电脑的能力。在这种整合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得同时,更使他們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因为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给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教学新平台。每一个人都可以充分享受在互联网上表达、创新、分享的自由,每一个人在自我思考和学习的同时,也在创造他人学习的资源。教师和学生不只分享教学内容、使用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生出智慧、经验,并让它们不断积累,不断叠加。所以,做好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其英语学科的教学设计研究,是我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市雁塔区西影路小学)

教与学的策略 篇7

1.知识结构图的概念

知识结构图又可称为知识构图或知识导图。知识结构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知识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 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 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2.知识结构图的制作

知识结构图的制作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1) 确定关键概念。从选定的知识领域中, 挑选出关键概念, 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概念, 并把这些概念一一列出, 如关于“数列”的关键概念有通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2) 概念的排序。关键概念一经确定, 便可以将其排列成序。即把概括性最强、最一般的概念置于顶层, 依次向下, 概括性较小的概念位于较低的层次, 最具体的概念位于最底层, 从而形成概念的层次结构。 (3) 进行各级连接。把每一对相关的概念用连线连接, 通过某一相关概念连接起来, 知识图就初步制作完成了。可在知识结构图上形成不同层级知识之间的超连接, 从而使知识之间形成网络结构。 (4) 反思与完善。要随时调整与充实知识结构图, 以不断完善和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使知识结构图成为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有力工具。

知识结构图是一种促进教学的有效策略

1.知识结构图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方式

数学知识结构图能以简明扼要的形式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教的主要概念和原理表示出来, 其层级结构提供了教材的多种呈现顺序。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 首先要建立宏观的整体数学知识结构图, 把要在整个课程中呈现的主要概念放进去。学生平时在数学学习中, 往往不能较好地辨别和建构概念和命题框架, 就只好死记硬背大量的数学原理与数学公式。教师在教学中, 根据具体的内容来设计数学知识结构图,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进行概念的“移植”, 使学生成功地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在学习中自我建构数学知识结构图, 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

2.知识结构图是教师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的有效工具

数学知识结构图的层级结构不仅可以反映学生搜索已有概念、把握知识特点、联系和产生出新知的能力;而且教师从列举的具体事例中可获知学生对概念意义理解的清晰程度和深度, 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评价。通过学生所画的数学知识结构图, 教师可及时了解和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改进教学方式。而且数学知识结构图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有效工具, 学生自己在建构数学知识结构图时遇到了困难, 他会自觉地联想到自己在学习中还存在哪些不足;通过与同学或老师所画的知识结构图相比较, 来发现自己的知识差缺, 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去弄清含糊不清的问题。数学知识结构图的充分使用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3.知识结构图是学生正确的认识数学概念的有效途径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无形中养成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为了克服这种先入为主、凭直觉印象形成的前科学概念对建立科学概念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引发认知冲突的策略, 即揭示新知识新现象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前概念的矛盾, 从而动摇其对前概念的确认, 进而通过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反复对比, 揭示前概念的局限性、表面性, 逐步形成科学概念。为此, 就必须诊断与揭示学生的前概念。知识结构图技术就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揭示学生的前概念。

4.知识结构图是学生促进知识的整合的有效方法

画知识结构图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 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 (1) 对某一概念的新例作出概括, 并能辨别出该概念的反例; (2) 通过意义连接, 能找到某的概念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及组合关系的概念; (3) 找出某概念与其他概念间的各种对应关系; (4) 解决与某概念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 创制知识结构图, 就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5.知识结构图是学生改变认知方式的有效手段

认知方式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稳定的知觉组织形式和概念归类模式。它是人对所输入的各种一种处理策略。由于画知识结构图来自课文、授课笔记等其他信息源, 因此, 在画知识结构图的练习中, 个体的认知方式和随后发生的有益学习行为的影响可被推断出来。

6.知识结构图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合作精神的有力武器

绘制数学知识结构图有助于学生:整理资料→整合知识→形成某数学主题的已有知识图→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嵌入新概念→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修正与完善;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的训练与发展。同时,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小组成员各自对数学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 通过共建数学知识结构图, 来进行合作协商, 使各自的认识得到完善与拓展。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190—215.

教与学的思考 篇8

一、教学上客观并存着三种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中并存着三种过程, 即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以及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通过教师实施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当这三种过程协调同步时, 教与学就进入一种理想的境界, 否则, 就会导致教与学的失效或失败。

二、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

目前, 虽然通过继续教育培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仍然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倾向, 就是以教师的逻辑思维过程代替客观存在的知识发生发展过程, 以及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 具体表现是:

1. 误以为教材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

没有挖掘教材系统中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 导致不能正确地、恰当地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 误以为教师的思维过程就是学生的思维过程,

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是基础和思维特点, 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过程错位或脱节。这两种现象, 都导致“教”与“学”的不协调、不同步, 形成学生思维的障碍和混乱, 使教与学效率大打折扣。

三、怎样做到教与学协调

1. 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必须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步。

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稳性系统, 虽然教材中的表达“显化”了知识发展的“主干”, 但是, 新知识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的, 新知识的生长点是什么, 它又是继续学习哪些知识的基础, 有哪些用途等等, 这些情况在教材中是不可能全部反映出来的, 它的全部内涵要靠教师认真钻研才能感知其存在, 再通过教师设计的过程展现出来, 使学生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2. 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过程同步。

对教与学的一些感想 篇9

关键词:教与学,素质教育,反思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 课堂教育是其主要场所。而数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不断进行知识积累与运用方面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农村初级中学的数学老师, 现在面对两种现状:一是学生两级分化情况严重, 后进生比例大, 创新思维不够, 学习效果亟待提高;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陈旧, 缺乏创新模式或繁而不实, 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如何寻找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人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 深深地认识到, 必须在教与学两方面进行反思, 既要努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又要不断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与过程, 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

一、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从小处着手, 剖析几个常见的误区

学生学会反思, 学会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听懂课堂知识就是掌握了, 而课后解题遇到新题型便无所适从。对于教师来说讲什么当然重要, 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 要力求学生认知思想、技巧及蕴藏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要多提醒学生为什么这样思考?如果把条件与结论互换怎么办?还有没有其他结论?等等。例如:初三“圆”这一章有这样一题:“如图, AB是⊙O的直径, PA, PC是⊙O的切线, A、C是切点, 连结PO、CB, 求证PO//CB”学生通过连结AC或OC, 很快能证出来。这时, 老师要及时把此题转化为“已知AB是⊙O的直径, PA是切线, PO//CB, 求证PC是⊙O的切线”, 将条件与结论互换之后, 使学生活跃思维, 在反思中牢固掌握解题技巧。

误区之二:许多同学总认为多做题目, 总能遇到考试题, 往往陷入无际的题海之中。固然熟能生巧, 但熟不等于现在练习的题目与考试题目一个样。出卷人总是避免考旧题陈题, 而是从新的高度设计, 但知识点、思想方法是恒久不变的。要努力让学生反思, 对题型进行整理与归类, 连接知识点, 寻找以前遇过的思想方法。例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几个例题之后, 启发学生对几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反思, 容易发现以下几个共同特点:1) 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2) 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识;3) 都用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4) 都用了几何知识。

误区之三:好多同学认为多钻难题, 再做基础题就简单了。认为难题有趣, 简单题没什么意思。他们虽能在做难题时体会快乐和有趣, 但往往考不到高分, 总后悔有些地方不细心, 出现浮躁心理, 而有的老师也偏爱讲难题、综合题, 而忽视基础题, 使学生迷失方向, 所以教师要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着重分层教学, 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他们发现美在一些小题目中, 简约而不简单。一滴朝露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从基础题中找到综合题的影子。例如, 在教“相似形”时, 可以先给出这样一道题:“Rt△ABC中, CD是斜边AB上的高, CB=3AC, 求AD:CD的值”学生通过证明△ACD∽△ABC, 很容易能求得, 在此基础上, 老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取BC边的中点E, 连结ED并延长交CA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1) △FCD∽△FDA;2) AC·CF=BC·DF”, 这样逐步提高难度, 既着重于基础知识, 又培养了部分有潜力学生的兴趣。

误区之四:好多学生认为数学思想高不可攀, 深不可测。其实, 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 经常能遇见和运用思想方法。例如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图形的翻折, 旋转, 体现了变换思想与数形结合。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 教师要善于把图形动一动, 变一变。对条件与结论作联想, 系列化地思考问题, 找一些典型题, 告诉学生老师自己是怎样思考的, 使学生不感到神秘, 思想方法原来蕴藏在生动的讲解之中。例如:有这样一题“已知抛物线的顶点P (2, 3) , 它与X轴的一个交点B (3, 0) , 1) 求此函数关系式;2) 分别作以下变换再后求函数关系式。将此抛物线向下平移3个单位;沿Y轴翻折;绕顶点P旋转1800”, 通过练习, 学生能在变换中逐步领会解题思想方法, 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从多方面着手, 教师加强对“教”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总存在得失与成败, 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接受情况与理解程度, 不断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 形成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才能逐渐丰富自我素养, 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提高教学业绩。

(一) 备课阶段的反思

教师在备课准备阶段往往有两种不良倾向, 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 以他人代替自己, 不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二是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经验, 不注意新教材、新课程的编排思路。我们备课时, 要根据授课进程, 学生接受情况及课程编排体系, 注意到哪些内容对学生而言太难太深了, 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通过反思, 精心设计易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 并留有余地, 防止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 例如有关题型学生解答不出或出现争议而不能按计划时间完成教学内容等等。

(二)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

教师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 要反思本堂内容是否充分讲述和展示, 哪些方面还需进行补充或删减, 师生课堂上的交流与合作是否充分或过于活跃。有的公开课上热闹非凡, 一派繁荣景象, 但真正的教学效果不一定理想。要反思教学中是否适用于各个层次不同基础的同学, 是否适用于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接受与运用。

(三) 课后的反思

教师在课后要进行反思性质的概括, 每堂课后要认真写好“授后小记”, 对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 教学的成败点进行梳理, 反思教学中所授知识点是否达到预期要求;学生是否学会了思考过程、推理过程、解题步骤, 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锻炼与提高, 要努力引导学生及时感悟出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与学的几点体会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解题技能,学习方法

我致力于小学数学教与学的研究已经十年了。期间我不断学习蔡林森校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法, 深入探讨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今我教的学生, 学习热情高, 学习能力强, 考试成绩好。我也被校长称为常胜将军。究其原因, 应该是有效地处理好了教与学的关系, 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公布几篇教学日记与大家商榷。

一、写写画画, 提高解题技能

写写画画是指学生在解题过程中, 勤于动手, 善于把已知条件和问题, 写或画在纸上, 分散难点, 突现题眼, 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 是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的过程既是动脑思考又是动手实践的过程。尤其是步骤较多或比较抽象的题, 学生一眼往往看不透, 这时候要引导学生在演草本上写写画画, 例如写写等量关系式, 画画线段图等。解题的时候写写画画, 把每一步的思路“记录”下来, 就可以使原来看不见、摸不着、想不透的数学问题变得清楚明白, 谜底逐渐浮出水面。

一道数学题的解答, 使我感觉到了画线段图解题的优越性。如:“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三倍, 小明比妈妈小二十四岁, 妈妈和小明今年各几岁?”这样的差倍问题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还很陌生。我鼓励说:这题你们能做, 画个短线段表示小明的年龄, 画个长线段表示妈妈的年龄, 一画你就明白了。学生埋头写画一会, 真的把这道题做出来了。这是我第一次尝到了在解题过程中写写画画的甜头。写写画画不仅有助于难题的解答, 还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能力的提高, 优势很明显。五年级上册期末的一道测试题令我记忆犹新:“一堆钢管, 上层有5根, 下层10根, 这堆钢管共有几根?”这是课本上的一道习题, 因为书上有图, 平时大家都会做。可是试题只有文字没有图, 许多同学因为不知道这堆钢管有几层 (梯形的高) 而束手无策。而善于写写画画的学生, 用画圆圈的方法, 从上层的5根画到下层的10根, 把这堆钢管“画了”出来, 使问题迎刃而解。

用写写画画解决最大公因数, 最小公倍数的应用题, 对于理解题意, 区分二者的不同,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把全班同学分为8人一组或6人一组, 都正好分完, 全班应有几人?”用长线段和小线段分别表示班级总人数和小组人数, 就不难看出, 总人数是小组人数的倍数。写写画画可以使学生在解题最关键的时候“慢”下来, 在最重要的地方多想想,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解题能力。

二、温故知新, 掌握学习方法

温故知新, 是教育工作者一贯奉行的教育思想。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很强, 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 用“老知识”学习新知识, 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喜欢把新旧知识连成串, “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老知识学习新知识有助于后进生的进步。数学知识的这种逻辑性, 使得学习好的学生越来越好, 也能使学习差的学生“亡羊补牢”。如果我们抓住了数学知识的这种纵向联系, 就为后进生的转化提供了机会。我们不仅希望好学生锦上添花, 更希望学困生不断进步。经常温故知新, 就可使这种愿望变成现实。

三、以问促学, 提高教学效率

赛课时, 我所做《稍复杂的方程》一课获得好评。评课时大家都说这节课重难点突出, 学生注意力集中, 节奏明快, 教学效果好。听到大家的赞扬, 我更坚定了以问促学教学模式的信心。

把一道题, 尤其是难题, 从头讲到尾, 面面俱到、细致入微, 只怕学生听不懂, 是老师的无奈之举。但这样做有很多的弊端:一是不能保证全体学生都能集中精力听讲。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老师全副精力讲题时, 他在下面开小差就不易被发现;二是不便于掌握学情。当老师问“对不对”“听懂了吗?”的时候, 听到的是“对, 听懂了……”的回答,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三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老师讲的时间长了, 学生的兴趣就没了;四是耽误课堂时间。老师讲得多, 学生“做”的时间就少, 课堂容量就小。

以问促学, 就是老师精心设计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紧张学习。学生认真读题后, 老师根据题意, 从条件开始, 分层次提出问题, 让学生回答。在等待学生回答的时候, 老师不仅可以观察学生的表现, 还可通过眼神和学生进行交流。我常从三方面设计问题:一问“题中的条件”, 这一问最简单, 主要检查学生看清题了没有, 杜绝学生开小差, 还可以帮助学困生树立“我也会”“能学会”的信心;二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这是解题的关键, 也是重难点, 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分步进行提问。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说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当学生弄明白数量关系后, 问题的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接着用激励性的语言问:“你能列出算式吗?”让学生自己写出答案。老师根据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说得少, 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得多, 督促学生思考得多。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稍复杂的方程》112页例题:“足球表面是由正五边形的白皮和正六边形的黑皮组成, 其中黑皮有20块, 比白皮的2倍少4块, 白皮有几块?”

这道题的重点是列方程解决问题, 而列方程的关键是弄清黑皮与白皮的数量关系。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一问:“题中黑皮有多少块?”这一问, 问的就是题中的条件, 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认真读题, 可提问注意力容易分散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上一篇:广东韶关下一篇:设计方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