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详细规划

2024-08-16

城市详细规划(精选十篇)

城市详细规划 篇1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环境容量,建筑建造,配套设施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首要的内容, 就是控制体系的确定。控制体系是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功能发挥的最主要的内部性因素, 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两个层面。控制内容层面是指控制性详细规划所控制的要素, 它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作用的影响主要在功能作用发挥的广度上。控制方法层面是指为实现规划意图选取控制的手段, 它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作用发挥的深度有决定性的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是控制体系中互为联系, 互为影响的两个层面。

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在构成是规划控制体系建立的基础。从城市规划管理的角度看, 任何城市建设活动, 不管是综合开发还是个体建设, 其内在构成都包括土地使用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控制和行为活动控制。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概括了城市建设活动的主要作用。因此, 城市规划管理对建设项目的营建控制一般也是通过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1 土地使用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就是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具体控制内容包括用地性质, 用地使用相容性, 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等。首先, 用地性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用地控制指标, 关系到城市的布局形态。用地性质的划分中将城市用地分为10大类, 46中类, 73小类 (区别于城市建设用地中的九大类) 三个层次,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 将用地划分至小类便于操作。

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有利于土地综合开发, 有些土地使用性质可以混合兼容, 这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专门对使用性质的兼容作出了规定, 便于管理操作。

比如开发主体在从政府获得土地的时候往往是按照征地面积计算, 征地边界常常将一部分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绿化和城市公共空间等用地划入, 这样征地面积大于实际用地面积, 在同等的容积率要求下, 开发商可多建一些建筑面积, 而实际上环境效益低了, 也就是说实际的容积率大于开发商上报的容积率, 管理时要避免这种现象发生。

2 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 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作出合理规定。其控制指标一般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人口容量、绿地率和空地率等, 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分别从空间和平面上规定了建筑用地的建设量, 人口密度规定了建设用地上的人口聚集量;绿地率和空地率表示公共绿地和开放空间在建设用地里所占的比例。这几项控制指标分别从建筑、环境和人口三个方面综合, 全面地控制了环境容量。城市环境容量主要分为城市自然环境容量和人工环境容量, 前者主要表现为日照, 通风, 绿化等方面, 由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控制。如建筑密度、容积率过高, 绿化率过低, 建筑物密集容易造成日照不足、通风不畅、绿地率过少和视线干扰等问题。超过城市自然环境容量。容积率过高, 造成过分拥挤和环境恶化, 将引起人们心理上的紧张和不安定感并进而诱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 环境因素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经济效益也至关重要, 环境质量下降无疑会引起地租和房价下跌, 使开发利润减少, 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问题。控制开发强度, 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改善城市自然环境较为有利。城市人工环境容量主要表现在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负荷状态上。伴随着城市的高密度聚集而来的往往是人口密度和城市活动强度的提高, 给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带来沉重的负担, 运转服务质量下降, 城市人工环境受到不利的影响。某种设施超负荷, 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环境质量。

3 建筑建造控制

建筑建造控制即是为了满足生产, 生活的良好环境条件, 对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布置和建筑物之间的群体关系作出必要的技术规定。其主要控制内容有控制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沿路建设高度、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等, 同时还包括消防、抗震、卫生防疫、安全防护、防洪以及其它专业的规定。

4 城市设计引导

城市设计引导多用于城市中的重要景观地带和历史文化保护地带, 即是为了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 依照空间艺术处理和美学原则, 从城市空间环境对建筑单位和建筑群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提出指导性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 乃至用具体的城市建设方案进行引导。

5 配套设施控制

配套设施是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保证, 配套设施控制即是对居住、商业、工业、仓储等用地上的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提出定量配置要求。包括公共设施配套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公共设施配套一般包括文化, 教育, 体育, 公共卫生, 商业, 服务业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 对居民日常生活而言必不可少。除了上班、睡觉、居民还需要娱乐、锻炼、看病、购物, 这些活动主要依托公共服务设施。一个地区的繁荣和稳定也主动要依靠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我们常说某个地方新建的商场增加了该地方的“人气”, 促使这个地方房价上涨, 也从另一侧面表明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重要性。市政设施配套包括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热力、燃气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 (库) 以及基础设施容量规定等。配套设施控制应按照国家和地方规范 (标准) 作出规定。城市生产、生活等各项经济社会活动的日常运行, 有赖于城市基础设施的保障。交通、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给排水、防灾、环境等各项市政工程系统为城市提供最基本的活动条件。交通系统保障日常的内外客运交通、货物运输、居民出行等活动。供电系统向城市提供高能、高效的能源;燃气工程向城市提供燃气能源;供热工程向城市提供取暖和特种生产工艺所需的蒸汽;给水工程向城市提供各类用水、保障居民生活与生产的要求;排水工程担负城市的排涝除渍、治污环保;通信工程担负城市的内外各种信息交流、物品传递, 是现代城市之耳目和喉舌;防灾工程担负防、抗主要自然灾害、人为危害, 减少灾害损失, 保障城市安全;环境卫生的主要职能是处理污染物、洁净城市环境。

6 行为活动控制

行为活动控制即是从外部环境的要求, 对建设项目就交通活动和环境保护两方面提出控制要求。行为活动控制是从外部环境要求出发, 对建设项目就交通活动和环境保护两方面提出控制规定。其控制内容为:交通出入口方位、数量、禁止机动车出入口路段、交通运行组织规定、地块内允许通过的车辆类型、以及地块内停车泊位数量和交通组织;装卸场地规定、装卸场地位置和面积等。环境保护的控制通过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 防止在生产建设或其它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道路及其设施控制, 主要指对路网结构的深化, 完善和落实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对道路交通设施和停车场 (库) 的控制。在主次干道确定的条件下, 根据规划用地规模及地块的使用性质, 增设各级支路路网, 确定规划范围内道路的红线、道路横断面、道路主要控制点坐标、标高、交叉口形式;对交通方式、出入口设置进行规定;对社会停车场进行定位、定量、定界控制;对配建停车场, 包括大型公建项目和住宅的配套停车场, 进行定量、定点控制。

交通活动的控制在于维护交通秩序, 其规定一般包括规定允许出入口方向和数量, 交通运行组织规定, 地块内允许通过的车辆类型, 以及地块内停车泊位数量和交通组织, 装卸场地规定, 装卸场地位置和面积等。

环境保护控制则通过限定污染物排放最高标准, 不防治再生产建设或者其它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震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7 结语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众多规划的一个层面, 直接作用于市场, 对其科学性和完善程度应该在时间中予以提炼。笔者撰写此文的初衷是希望能与从事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同行们, 共同探讨如何面对新形势下控制性详细规划所遇到的问题, 使控制性详细规划成为一种严谨的科技成果, 并能被有效地用于市场, 科学合理引导城市协调发展, 这也是所有城市规划工作者的共同心愿。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 (第3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顾小平, 沈德熙, 唐历敏.城市规划资料集—控制性详细规划[Z].2002.

《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条例》 篇2

2004年9月24日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程序,保障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设市城市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镇,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以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道路、工程管线和配套设施以及空间环境等控制要求作出的规划。

第三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实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制度。

城市规划委员会是人民政府进行城市规划决策的议事机构。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由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代表、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其中专家和公众代表人数应当超过全体成员的半数以上。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由人民政府从委员中指定。

城市规划委员会的产生、任期、议事规则等有关事项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作出规定,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四条 设市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镇为县城镇的,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镇为其他建制镇的,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县(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和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五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未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本条例执行情况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规划工作经费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保障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七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支持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依法实施,对违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技术规范和指导意见,指导和规范全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九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审定。

城市中心区、旧城改造区、近期建设区以及储备土地、拟出让的土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十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通过公开征集或者邀请征集规划方案等方式,择优选定具备相应资质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承担编制工作。第十一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要求,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公众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景观艺术水平的总体要求,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其主要内容:

(一)规划依据和规划范围;

(二)建设用地性质,包括不同地块土地使用性质的具体控制要求,土地使用性质的兼容性;

(三)建设用地使用强度,包括不同地块的开发建设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具体控制要求;

(四)道路交通,包括道路系统的功能分级和交叉口形式,以及公共停车场、公交站场等的规划要求;

(五)工程管线,包括各类工程管线的走向、位置等控制要求;

(六)特定地区地段和其它公共配套设施的规划要求。

第三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审批

第十二条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后,应当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第十三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审查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公开展示,征询公众意见。

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公开展示的时间不少于二十日。展示的时间、地点及公众提交意见的期限、方式应当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或者政府信息网站上公布,同时在规划地块的主要街道或者其他公共场所设置公示栏公示。

第十四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收集、整理和研究公众的意见。公众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提出重大异议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进行充分论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公众的意见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第十五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及审查意见提交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并附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

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由上一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规划监控的区域,其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在提交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前,应当先征得上一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书面同意。

第十六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经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审议意见修改完善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未经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同级人民政府不予批准。

第十七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经人民政府批准后,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和政府信息网站上公告。公告的内容应当包括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范围、实施时间和查询方式等。

第十八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控制性详细规划档案。城市现状调研资料、有关部门意见、历次审查会议纪要、公众意见及论证意见、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意见和城市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规划成果等,必须存档。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查阅前款档案,但法律、法规规定需要保密的除外。

第四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和修改

第十九条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尚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因国家、省或者地级以上市重点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划拨以及建设用地的规划许可必须以经批准的规划设计条件为依据。

批准规划设计条件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建设单位应当持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相关材料,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规划申请;

(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提出规划设计条件,报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

(三)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

(四)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划拨以及建设用地的规划许可应当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没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除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情形外,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办理建设用地的规划许可手续,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划拨手续。

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以及其他规划条件,应当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并作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的规划设计条件。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作出调整的,由原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镇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并经县(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报原批准的人民政府同意后,按照本条例第二章、第三章规定的编制、审批程序进行:

(一)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发生重大变更,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区域的功能与布局产生重大影响的;

(二)设立重大建设项目,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地块的功能与布局产生重大影响的;

(三)在实施城市建设中发现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明显缺陷的;

(四)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性质、建设用地使用强度和公共配套设施的规划要求进行调整的。

第二十二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申请后,应当将有关申请事项予以公示。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申请,公示发现许可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依法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者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应当自核发之日起十五日内通过信息网络、设置公示栏公示等方式向社会公布核发结果。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查询许可证及其依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内容。

第二十三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违反控制性详细规划行为的举报后,应当及时处理,并自接到举报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内将处理情况以书面、信息网络等形式回复举报人。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者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并在接到举报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处理情况以书面、信息网络等形式回复举报人。

第二十四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市、县人民政府违反本条例规定批准、调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无效,由其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纠正,并依法追究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追究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将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交由不具备相应资质的编制单位承担的;

(二)未按照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听取公众意见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未将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及审查意见提交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或者未征求上一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意见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拒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查阅控制性详细规划档案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擅自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六)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受理举报后不处理,或者不及时处理的。第二十七条 土地、城市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的规定出让、划拨土地使用权或者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其批准文件无效。由其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纠正,并依法追究该部门的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建设单位或者相关单位、个人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二十八条 严重违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建筑物、构筑物,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拆除,对违法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九条 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处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条例第二条规定的省人民政府指定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镇,由省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城镇化的需要,分期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适用本条例的城镇名单,报省人民政府同意后予以公布。

前款规定以外的镇,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可以参照本条例执行。

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公园绿地;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东山湖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广州市老城区的公园的建成时间一般较早,由于公园建设时广州市还未建立严格的规划审批制度,所以现在不少公园因缺乏规划审批依据而难以进行完善建设。这些公园要摆脱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进行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为公园完善建设提供规划依据。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公园普遍存在绿地率偏低和园路铺装占地比例偏高的问题,要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解决这些问题达到技术规范的要求难度很大。最近笔者参与了广州市东山湖公园、东风公园和草暖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的工作,在工作中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本文尝试在梳理城市公园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东山湖公园为例,对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城市公园的概念

1.1城市公园的定义、分类及服务半径

1.1.1城市公园的定义

城市公园是位于城市建设用地内向公众开放的公园绿地,以开展游览观赏、休憩康体、文化娱乐、科学普及等活动为主要功能,并有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和防灾避灾等功能,具有相应设施和管理机构[1-2]。

1.1.2城市公园的分类城市公园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和带状公园[3]四大类型。其中前三类还可细分:综合公园分为全市性综合公园和区域性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分为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体育公园、纪念公园、雕塑公园、湿地公园(位于城市建设用地内)等等。

1.1.3城市公园的服务半径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是城市公园中的基础性公园,基础性公园是设有规模和服务半径指标的(表1)。由于现在城市公园的服务半径不但指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为附近居民提供休闲文体娱乐活动服务区域的半径,也包含了城市公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效区域的半径,所以虽然专类公园原则上不设服务半径,但从城市公园的合理分布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角度考虑,专类公园也可参照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的规模和服务半径指标,确定其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区域。

实现城市建成区公园服务半径全覆盖是城市公园体系合理分布规划的目标。在城市基础性公园(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分布不均,服务半径未能达到全覆盖的情况下,有些专类公园还要承担综合公园的部分功能,并按其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区域,融入城市建成区公园服务半径全覆盖的体系规划。

1.2城市公园的功能及作用

1.2.1城市公园的功能

1)游憩功能(主要功能):开展游览观赏、休憩康体、文化娱乐、科学普及等活动。

2)生态功能:单个城市公园是改善城市区域生态环境(服务半径);城市公园体系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因子[4]。(生态质量)

3)美化功能:良好规划的城市公园能提高人们对城市的印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5,6]。(景观质量)

4)防灾功能:居住区公园、综合公园和有条件的专类公园应预留设置应急避难场所。

1.2.2城市公园的属性及作用城市公园的作用和功能关系密切,分开论述有一定难度,故以表格归纳反映(表2)。

2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阶段的划分

新建公园的规划与设计分为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工程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7]等四个阶段。技术要求复杂、规模大于50hm2的大型公园建设,可在总体规划前增加概念性规划;技术要求简单、规模小于1hm2的公园,可把专项工程方案设计并入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没有独立红线的新建公园和建成公园完善建设一般不设总体规划阶段(表3)。

3 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的目的和意义

3.1 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的目的

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是指以经核准的公园上一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实施情况为基础依据,制订用以指导或规范公园近期、中期完善建设的调整规划。一般用规划说明书和现状、规划总平面图以及各种专项规划图来表达规划意图。

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是城市公园业主为了获取公园近、中期完善建设的合法依据而组织编制的。

3.2 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的意义

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能为公园未来的建设提供指导性的方向,使公园完善建设具有科学的前瞻性也为公园建设项目的报建提供必要的合法依据。公园可以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这一机会,找出公园不足的地方进行完善改进,让公园更好地为游人服务。

4. 东山湖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的思路

4.1 现状分析

4.1.1公园概况及周边环境

广州市东山湖公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东湖路,占地31.7hm2,是广州四大人工湖之一。东山湖公园建于1958年,是区域性综合公园,其服务对象主要为周边城市居民。该园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园内优美,湖中有5个半岛和1个小岛,岛间以九曲桥、五孔桥、拱桥相连,与各具特色的亭、廊、榭、阁、花架连为一体。1963年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东湖春晓”,因此,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东山湖公园总体情况周边环境景观性良好,其中南边的景观界面略欠不足,主要是周边一些居住建筑立面较为不雅,影响公园南边的视线景观。

4.1.2存在问题

根据东山湖公园现状分析和业主的需求,归纳出以下主要问题:

nlc202309032040

1)绿地率严重不足(见表4);

2)游人活动场地不足,但园路铺装严重超标(见表4);

3)园路系统不完善,主园路未能成环(见图1)。

4.2 规划思路

4.2.1规划依据和原则

1) 规划依据

包括法律法规、上层次规划和技术规范(相关的国标、行标、地标)及相关文件。

a.国家、省、市城乡规划和城市绿化法律法规,如:《城市绿化条例》、《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广州市绿化条例》、《广州市公园管理条例》等;

b.公园规划用地所处的城市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c.技术规范,如:《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公园设计规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公园分类》、《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等;

d. 规划任务书、规划委托函或标书等相关文件。

2)规划原则

东山湖公园参考规划依据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条列出几点规划原则:

a.生态优先的原则;

b.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c.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原则;

d.丰富内容完善设施的原则。

以上规划依据和规划原则在整个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修详规)修编过程中均起着指导性作用。

4.2.2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

东山湖公园的功能定位不作调整,保持区域性综合公园的性质。

发展目标:将公园打造成为集休闲娱乐、康体健身、科普教育等功能和野生动物进城示范基地及4A旅游景区的区域性综合公园。

4.2.3平面布局调整

针对东山湖公园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需要,主要作以下的调整:

1)绿地率的调整

东山湖公园是广州四大人工湖公园之一,现状其水体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72%,绿地面积占陆地面积只有51.99%,而按照规范要求绿地率必须达到70%,严重不足的绿地率成为东山湖公园修详规中亟需改善的问题。几年前广州荔湾湖公园修详规修编时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后来通过征用邻近公园的地块,扩大公园绿地面积,从而达到规范要求的绿地率。但是东山湖公园周边并不具备可征用地块的条件,因此,解决东山湖公园绿地率严重不足的问题只能另辟途径,我们按照“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尝试结合造景和水质治理,采用清挖湖底淤泥的方式,在不改变湖水容量的前提下,在东山湖公园沿岸区域设置了大量的沼泽绿地(图2),不但使公园的绿地率由原来的51.99%上升到72.10%(表5),还软化了湖岸岸线,增加了公园植物景观的层次(图4)。同时也为净化湖水和遮挡公园南边沿岸不良景观创造了有利条件。

2)绿地类型调整

城市公园不仅要考虑美化环境这一功能,更应对城市的生态文明质量起到促进作用。广州流花湖公园设置的鹭鸟岛(图3)成功吸引了大量野生鸟类前往栖息,不仅成为特色景观,也为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做出了贡献。我们按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吸取流花湖公园的成功经验,在东山湖公园的湖中新增了若干个沼泽绿岛(图1),其中大部分为孤岛,既为野生动物提供少受干扰的生存空间,增加了东山湖公园的植物种类,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也丰富了东山湖公园湖区的景观层次。

3)活动场地调整

随着城市公园的免费开放,游人量大量上升,以及城市人口老龄化增加、人们保健意识增强等等,公园活动场地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但是这对本来绿地率就不足的城市公园来说,无疑是很矛盾的。对于不同情况的公园,应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我们针对东山湖公园游人场地不足和园路系统不完善的存在问题,按照“丰富内容完善设施”的原则,在规划中通过开发东山湖公园水上区域,设置木栈道、木平台和水上建筑来满足游客对活动场地的需求(根据规范,水上栈道、平台及建筑并不算入公园的园路及建筑指标内)。新增的水上活动场地能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游园体验,同时也完善了公园的游园路线(图1)。新增的3568㎡水上栈道活动面积,既缓解了东山湖公园游人量增加和活动场地不足的矛盾,也使园路及铺装场地占陆地面积的比例从39%降到23%,从而符合规范要求(表5)。

4.2.4专项规划调整

公园专项规划包括道路交通规划、绿化规划、竖向规划、应急避难规划、给排水规划、电气规划等。我们按照东山湖公园平面布局的调整对公园各专项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并按4A旅游景区的标准规划改造完善相应设施。以下列举在该项目中两个最主要的专项规划作为说明:

1)道路交通规划包括规划新增的栈道更好地连接原有的主园路,同时在新增园路的基础上完善或减少原有的次要园路,使整个园路系统更合理统一;

2)绿化规划主要为绿化的升级改造,勘察现场现有的植被情况,对照原有的植物规划,找出适合场地的植物种类在新规划中多加应用,同时避免使用在该场地容易枯死或生长状态不良的种类,减少成本支出。

4.3 完善建设计划

4.3.1近期建设计划

公园近期建设计划一般安排急需解决问题的项目。例如:三年内,在东山湖公园水体相对独立的锦鲤湖景区进行生态改造和在地铁借用归还的地块上重建儿童活动区。

4.3.2中远期建设计划

公园中远期建设计划一般安排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的项目。例如:五年至十年,东山湖公园全园生态沼泽绿地及南部湖区栈道等建设项目。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首先在南面沿岸设置生态林带,形成天然屏障,然后先建设其中部分的栈道及生态沼泽绿地,将建成部分先向游人开放,再建设剩余项目,最后逐步完善整个公园的建设项目。

5 结语与讨论

5.1 结语

nlc202309032040

公园修详规修编是使城市公园完善建设合法化的重要手段,公园修详规修编获准后,公园的完善建设才能有据可依。由于公园修详规用地平衡指标满足技术规范要求是获准的关键,因此,公园修详规必须严格按相关的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修编,同时整合业主意见、游人需求和公园发展需要等因素,使公园修详规修编的成果更加合法合理。

5.2 讨论

笔者在城市公园修详规修编工作中,发现若干问题,望与同行探讨研究:

6.1根据《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8]第十三条“城市公园、风景林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铁路沿线两侧、江河两岸、水库周围等城市绿地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规定,广州市城市公园的修详规应报广州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但是实际操作中,却是报规划局审批,不符合法规所述。

6.2规划局的审批要求与广州市技术规范《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中的要求不一致,导致规划修编时引起不少疑惑,规划局制定的《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修建性详细规划篇》于2005年开始实施,广州市的《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于2009年开始实施,后者制定时已征求前者的意见而且比前者完善,前者能否参照后者的内容略作修改,方便规划编制单位的操作。

参考文献

[1]国家建设部.CJJ/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

[2]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DBJ 440100/T1—2007城市公园分类[S].

[3]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DBJ 440100/T23—2009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S].

[4]A CHIESURA. The Role of Urban Parks for the Sustainable Cit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2004: 129-138.

[5]M FAIZI. The Role of Urban Parks in a Metropolitan City.[J].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6,(12): 29-34

[6]I C LAURIE. Nature in Citie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Design and the Developmentof Urban Green Space.[M].Chichester: John Wiley&Sons, 1979

[7]李永雄,温墨缘.论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阶段划分与技术管理[J].中国园林,2010(9):82-84.

[8]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Z],2012(修正)

城市详细规划 篇4

一、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

1.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概况

(1) 发展历程。上世纪80年代初期, 我国就开始了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践和探索,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 控制性详细规划被纳入了1991年底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这是第一个将控制性详细规划纳入规划编制的管理办法, 预示着控制性详细规划逐渐受到重视, 并开始投入城市建设中。此后, 在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要求进行了规定和明确, 以此强调了该规划在土地市场化进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经历了五年的适用, 1996年初开始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重点强调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作用, 办法中对每个地块的使用用途、建筑细则以及容积率、基础设施等进行了强制性的详细规定, 要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时, 务必要体现出这些要素。

(2) 地位及作用。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是控制和引导城市的土地发展, 前提是需要具体而详细的土地使用分配办法, 既可以控制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 又可以为开发商的开发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筑项目过程中强有力的依据, 一方面加深了总体规划, 将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地域布局、使用功能等宏观内容进行了规划, 以定位等方式将宏观规划内容向微观控制方面转变。另一方面, 对平面建设、道路基本布局等修建性详细规划做出了明确布置和引导。

2. 城市设计的特点

首先, 城市设计是指对综合设计一定地域内的各种要素, 促使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在使用空间和使用功能上能够有效的达到协调, 使其保持一致, 这种规划原理涉及到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城市的整体风貌、城镇的使用功能、以及重点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等诸多方面。城市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的抽象化和数据化, 而是有着与其相反的特点, 即:具体化和图像化。城市设计更加注重城市的整体形态以及环境的塑造, 需要艺术性来提升整体的美观, 还需要弹性化来适应规划。

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1. 我国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现状

(1) 不能满足城市土地的综合发展。城市活动越来越频繁, 对土地的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土地的综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土地既要满足人们对居住的要求, 还要具备商业和服务功能, 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只是增加了土地使用的兼容性特点, 并不能满足城市化的发展。

(2) 欠缺时代性。城市化的发展带动着规划技术的快速更新和进步, 但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具有单纯的引导性, 已不能满足城市设计价值观念的快速更新换代, 缺乏时代性。

(3) 实施性不强。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不得不根据经济发展和设计的要求随时进行调整, 以保障其在现实建设项目中能够顺利进行。

2.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近年来, 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逐步由不断向外扩张转变为提升重视自身设计质量。城市发展越来越注重数据间的平衡、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的艺术性设计相融合。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融合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第一, 城市设计可以将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二维平面设计转化成有立体感的、可触可观的三维空间状态;第二, 城市设计可以对城市的空间形态进行有效的组织, 进而进行二次创造, 对区域内的整体开发和建设有指导性作用, 进而形成完善的城市经营和管理模式, 补充了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不足。

三、鄂尔多斯婚庆文化公园周边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1. 公园概况

鄂尔多斯婚庆文化园, 是以展示传统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为主线的体验式主题公园, 公园总占地面积36公顷, 由24组展示鄂尔多斯婚礼场景的大型雕塑组成, 雕塑全都以真人1:1.5的比例铸造。

鄂尔多斯婚庆文化园以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为元素, 以爱情旅游、爱情消费、爱情纪念、爱情教育为主要产业方向, 同时也为新婚伴侣提供鄂尔多斯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婚礼配套服务, 是集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建设的爱情主题公园和幸福产业基地。

2. 鄂尔多斯婚庆文化公园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1) 侧重概念性城市设计, 重视空间结构、建筑形态以及环境塑造等方面

(2) 在概念性城市设计的基础上, 对该公园周边进行控制性详细编制规划, 完善区域内的公共服务设施, 优化道路结构, 完善工程管线的配置和组合。

(3) 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优化和细化城市设计, 完善空间结构, 控制好建筑形态, 明确核心区域的建筑风格。

总结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融合的过程是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 二者只有将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 完成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的转变, 才能促进城市空间形态的二次组织和创造, 便于城市地区建设指导工作顺利开展。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设计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计划实现了有机的融合。本文主要对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进行了阐述, 深入解析了控制性详谈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城市设计的特点, 还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并以某公园为例进行说明, 供相关部门借鉴。

关键词: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融合

参考文献

[1]雷占礼.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J].山西建筑, 2014 (34) :35.

[2]章飙.融合城市设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探索--南京浦口中心区规划实践[J].现代城市研究, 2010 (1) :47.

城市详细规划 篇5

第一条 为加强我院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建筑总平面设计规划与管理,有效地指导项目工程设计,保证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与规划管理效能,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市城市规划区内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总平面设计与建筑总平面设计规划与管理,各县(市)城市规划区内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总平面设计与建筑总平面设计规划与管理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 建设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下或已有规划设计条件,可以直接进行建筑总平面设计再补充完善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

第四条 建设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建设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以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为依据,一般由建设单位委托编制。

2、较大地块或重要地块建设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鼓励进行院内外竞标选择方案,应提供两个以上的方案进行论证比较确定。

3、建设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的内容、深度、图例等必须符合国家城市规划技术规范、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和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的要求。

第五条 建设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的内容:

1、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图纸包括:现状图、区位图、规划总平面图、道路交通规划图、绿化配置规划图、用地竖向规划图、综合工程管网规划图、表达规划设计意图的鸟瞰图、建筑单体选型方案等。

2、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包括:现状条件分析、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用地布局、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各项工程管线规划、竖向规划、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含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地下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地上泊车数量、地下泊车数量、人口规模、总户数、居住建筑面积、居住人口毛密度、居住人口净密度等)、用地平衡表、工程量及投资估算等。

第六条 建设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的深度:

1、规划总平面图应明确:城市道路坐标、高程、红线宽度及横断面形式、转弯半径等;建设用地边界各拐点坐标,用地范围及相邻周边地形;建设用地内道路走向、宽度、出入口位置,地上、地下泊车范围和泊车位,尽端式回车场布置等;建筑物功能、编号、基底面积、层数,建筑间距,建筑物退让(离界或离线)距离;配套公共建筑项目、功能、位置、用地界线等;绿地界线,绿地布置;道路控制红线等各类控制线的具体位置。

2、道路交通规划图:应确定道路等级,道路宽度、坡度、控制点坐标、高程、转弯半

径,主要道路断面形式,出入口定位坐标、宽度,地上、地下泊车范围和泊车位,停发车方式,尽端式回车场布置等。

3、绿地系统规划图: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宅旁绿地、街道绿地的布置,应确定绿地功能、范围、用地面积,选择树种,进行绿地景观和园林设施与小品布置等。

4、用地竖向规划图:应确定地形地貌的利用,进行土方平衡,确定各控制点与建筑物的坐标、高程和地面排水方向、坡度,挡土墙的形式、规划地面形式、地面排水方式、截洪沟位置等。

5、综合工程管线规划图:包括给水、排水、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燃气管线与室外消火栓的位置、管径、埋深等。规划内容还包括负荷预测、外部管线现状、地坪标高、排水管道标高、各类管线走向、管线位置、主要管线管径,并需取得相关部门的初步意见。

6、建筑单体选型方案、主要建筑平、立、剖面图。

7、规划设计鸟瞰图或规划模型。

8、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一般比例为1:500,居住小区级以上为1:1000。

9、图纸一般应为A0/A1/A2 幅面,所有图纸注明图纸编号,必须图面、大小保持一致。

第七条 工业建设用地修建性总平面设计,涉及工艺流程与设备选型,一般由专业设计单位承担;工艺简单规模较小的,也可委托规划或建筑设计单位承担。

第八条 建筑总平面设计:应以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和建筑规划设计要求为依据,由建设单位委托建筑设计单位承担,也可委托规划设计单位承担。

第九条 建筑总平面设计的内容:

1、合理地进行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工程设施相互间的平面布置。

2、结合地形,合理进行用地范围内的竖向布置。

3、合理组织用地内道路交通线路的布置。

4、为协调室外管线敷设而进行的管线综合布置。

5、绿化布置与环境保护。

第十条 建筑总平面设计的深度:

1、建筑总平面布置图:图纸比例尺1:200或1:500,图内应有地形等高线,原有建筑物、新建筑物的布置位置及坐标、层数、地坪标高、绿化布置等,并符合第九条1款之规定。

2、道路竖向管线布置图:图纸比例尺1:200或1:500,图内应有道路及交叉点坐标、高程与转弯半径、竖向标高、梯级、堡坎布置、管线综合、排水沟及排水方向等。

3、建筑单体设计方案:包括建筑平、立、剖面图,单体建筑的透视图,其建筑底层的尺寸应与建筑总平面图一致。

4、设计说明:包括设计依据、布置特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概算等。

第十一条 建设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总平面设计,应进行日照分析与交通影响分析评价,并提供分析评价报告或说明。

第十二条 市规划建设区内的建设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总平面设计、建筑总平面设计,所用地形图均采用黄石坐标系,1980年国家高程基准。

第十三条 建设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总平面设计的报批,须提供如下图件资料:

1、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方案审查申请表(1份)。

2、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原件1份,规划定点红线图或建设用地规划红线图(1份)。

3、规划与设计方案图件A3规格装订3套,1:500或1:1000规划方案彩图1套;A3装订的规划成果文图3套与A4装订的规划成果文图(蓝图)6套或建筑总平面设计图(蓝图)6套;全套电子文件。

第十四条

大型项目或重点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报批前应组织技术讨论会后,报主管部门进行审查。

第十五条

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建筑总平面设计,审批前视项目情况应征求消防、环保、国土资源、水利等有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并应在成果中予以体现。

第十六条 处罚

1、未取得规划设计条件或不按规划设计条件进行规划设计的;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修建性总平面设计与建筑总平面设计时弄虚作假的;设计成果的内容、深度等不符合有关规定的;不予受理技术审核或报批。

2、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严重缺项或违反国家、省市技术管理规定,将在年终结算扣除部分产值;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后果将取消结算,并予以相应惩罚。

第十七条

变更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建筑总平面设计,原则上不得变更。确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建设条件发生变化需要变更的,须提出书面的变更申请,经规划局审查确需变更的,按程序组织修改,重新进行审批。

城市详细规划 篇6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纳入融合;融合关键;途径方法;呈现效果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融合城市设计理念是形势所需的必然趋势。作为非法定规划,城市设计实施性的强弱在于能否有同一层次的法定规划对其意图进行恰当的反映。而融合城市设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则因规划目标明确、规划思路清晰、规划方法得当,最终较好地贯彻了城市设计的意图,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城市设计和控规本身的实践价值,同时满足了城市“再规划、再提升”的要求,并为探索如何将城市设计各层面控制要求转化、提炼为法定规划的管理要求提供经验。

1.在控规中融合城市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设计作为非法定规划,在城市空间塑造上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很多城市设计完成后对控规编制没有任何指导作用。因此,要使城市设计塑造的空间从图纸变为现实,就需要在控规编制中恰当地、正确地纳入城市设计相关内容,并结合实际适当给予提升、优化.

控规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且优势明显,既为基地的使用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又避免了最大程度上的随意性,保证了开发的合理秩序。但是,作为法定规划的控规在实际应用中尚存不足,从而不能非常完善地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另外,游移并独立于现行法定的城市规划体系之外的城市设计本身具有不可预计的价值,但并不具备法律效力——这就决定了其无法成为规划部门日常工作的依据。同时不难发现,控规存在的优势恰恰是城市设计的劣势,而城市设计存在的自身优势(如清晰直观的图面表达,对城市色彩和形体的引导等)也正是控规的短板。由于双方具有互补性,如果在城市控规中引入、融合城市设计,那么会促使规控发展得更好。因此,我们应在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融合双方优势,弥补其中的不足,通过两者的互补扬长避短,相得益彰,从而更好的指导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

2.在控规中融合城市设计的意义

控规在整个规划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实践中控规涉及城市设计的内容较多,如果控规编制缺乏城市设计理念,那么会导致控制指标制定不尽科学、控制手段执行不力等问题的出现,从而造成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失控的危机。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控规的顺利实施,同时对城市空间环境也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所以,研究融合城市设计内容的引导性控规指标,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2.1 将城市设计融入到规控中,能够对控规指标确定做出行之有效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2.2 控规内容的科学性往往建立在城市设计研究的基础之上,因此融合了城市设计的规控会更加完善和深化。

3.控规融合城市设计的关键

城市设计属于非法定规划,其设计内容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控规作为城市设计的实施规划,需要在城市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与创新。那么,如何将城市设计内容融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和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强化城市规划管理,加强城市设计在控规中的“话语权”,是控规融合的关键。

4.在控规中有效融合城市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4.1 优先编制总体城市设计。

该设计要以分区规划为依托,能覆盖整个区域规划。只有总体城市规划编制完成后,才能进行各个区域的控规编制,因为总体城市规划是要为进一步的控规编制提供依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总体城市规划的设计中,应明确整个规划区域的发展目标以及其中各个分区的定位和各个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够有效为下一步的规划工作做好准备。

4.2 编制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

在总体城市设计编制完成后,就要进行重点区的城市设计。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要依托总体城市设计,要重点做好规划结构、平面布局、交通系统、绿化和景观系统、沿街界面控制、建筑风格与色彩等工作。同时,针对上述内容,要进行地块总平面图的规划,形成相应的城市设计导则。

4.3 编制地块层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地块层面的控规编制是要依托之前的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该项工作具体而繁琐,编制中要将用地的性质进行具体的细化,以确定出每一块用地的具体性质。另外,要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定,合理确定出各个地块的用地指标,并进行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4.4 最后,编制单元层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单元层面的控规编制有相对固定的编制方法,即从地块层面的控规中提取出改地块的强制性规划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图集的绘制,并编写出相关文本。具体应明确区域用地的用地性质和主导功能,并明确用地指标。

4.5 将城市设计融入控规后的保障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在实际的规划管理中,规划管理部门应明确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要明确各个层面的控规对城市建设所起的作用。从单元层面的控规与城市设计结合来说,这个层面上的内容是要向公众进行传达的,两者的融合有利于顺利出让土地和公众参与的实现。而地块层面的控规与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作为具体地块管理的依据,对城市建设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常而言,单元层面的控规都是要经过政府的审批才能施行的,其带有行政意味。因此,不能擅自或随意对其进行修改。若是遇到非常情况,非修改控规不可,那就应该以已有地块层面控规为基础,并结合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对单元层面的控规提出详细的修改建议。需要注意的是,修改之前需报请相关部门审批。当程序履行完毕方能修改,这也是保证控规权威性的重要手段。

5.在控规中融合城市设计后应呈现的效果

5.1 完善了用地功能,增加了城市活力。与城市设计相比,融入城市设计的控规增加了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和绿化面积。重要的是,做好了各类用地的统筹安排。

5.2 深化贯彻公共空间设计内容。控规落实并细化了城市设计的绿地系统概念,严格保护具有特别保护价值的生态景观区域,控制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绿化景观带和空间视廊,形成网络状开放空间结构。

5.3 梳理道路网结构,优化交通体系。融合了城市设计的控规,在城市设计的道路网基础上,根据城市地形特点,增加干道网密度,同时结合已进行规划许可的道路的宽度及线型对部分道路进行调整。

另外,融合了城市设计的控规扩展、细化了城市设计中的慢行系统,建立与组团内部绿地系统的联系,使得规划后的慢行系统更加完整、丰富和人性化。

5.4 坚持公共设施增量控制。

在城市设计成果的基础上,控规整合进行了公共设施增量规划,弥补城市设计的不足。控规整合做到绿地增量、中小学配套增量、公共服务设施增量和路网密度增量,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景观环境更加优美、综合交通体系更便捷。

5.5 提炼城市设计内容为控规强制性与指导性要求。

针对以往控规未将城市设计对地块控制要求落实到分图图则中,或者控制要求强弱不分、可操作性不强而导致规划管理与城市设计“两张皮”的情况,融合了城市设计的控规将城市设计导则内容分别精炼为法定图则中的强制性要求和指导性要求,使城市设计的控制要求能具体指导规划管理工作。

6.结束语

城市详细规划 篇7

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城乡规划设计实践也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虽然地理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在城市地理、城市发展研究、以及区域规划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但相对于工科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而言, 地理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在详细项目设计与规划实践领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根据城市详细规划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 积极探讨城市详细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建设以及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课程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详细规划”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主干课程, 也是重要的专业技能培养课程, 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城市详细规划课程内容涉及城市中心区设计、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实施与管理等内容,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1]。另一方面城市详细规划课程也是与社会实践联系比较密切的课程,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详细规划设计项目研究与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历史现状、自然地理环境、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政策与管理等方面因素, 这就要求课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程知识进行实践设计, 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和统筹协调的思想方法。

齐齐哈尔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 设置于2000年,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城市详细规划课程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偏重理论教学, 实践设计开展不利。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沿袭理科专业的一些传统, 在教学上比较注重知识结果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并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分析能力为主要目标。而城市详细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但由于教学理念的差异, 专业建设方面建筑设计、美术基础、艺术素养等设计基础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使得学生在实践设计上出现“不能很好表达自己的想法、眼高手低”等问题,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实践环节开展不理想。

(2) 教师横向交流较少, 理论与实践联系欠缺。教师与当地的规划设计实践领域交流较少, 缺乏社会实践背景, 在教学上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另外教师参与学术研讨活动和考察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 使得教师只是更新速度较慢, 这些对城市详细规划课程的建设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3) 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模式不符合课程特点。目前城市写详细规划课程主要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虽然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形象性, 但仍然属于“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 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仍属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类型, 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另外在教学模式上, 沿袭传统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实践设计课与理论课同样对待, 没有固定的教室不能保证设计指导的连续性, 而且在设计课程的指导上也不能实现一对一的辅导式教学。

2 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目前城市详细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以完善课程内容知识体系和强化实践环节教学为目标,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教学的调整与改革, 主要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加强社会调研和直观认识学习

城市详细规划设计是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的课程, 尤其是详细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更是要密切关注居民的需求, 因此加强课程的社会调研和实践环节是十分必要的。我校详细规划设计课程是在大二下学期开设 (第四学期) , 可以在理论课授课的同时, 安排一定时数的社会实践调研环节, 指导学生对城市的某个已建成的居住小区或商业区等其它类型的城市建设地段进行调查研究, 撰写实验报告, 分析规划结构、居民需求、环境景观设计等内容, 经过现场的踏勘与直观的认识感受, 可以使学生对详细规划设计的编制内容有更深的体会, 从而有助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也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项目规划方案的设计, 提高学习效率。

2.2 以项目教学法为依托, 强调面向设计过程的教学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的理论联系实践, 是我们一直积极思考的, 以往的课程教学中也采用了案例分析、赏鉴等教学方法, 但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 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在课程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案例分析相关的内容应进一步的深化, 强调对整个案例项目设计的过程分析, 包括:案列项目的建设背景、现状分析、草图构思、多方案比较、成果表现等内容, 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详细规划项目的运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引入项目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具体项目方案的设计, 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强调面向设计过程的教学, 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

2.3 强化课程实践环节

城市详细规划如何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 课程的实践环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强化课程的实践环节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加强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实践课程教学时序及时数的调整。另一方面是实践内容的安排。实践教学时数调整上应增加实践课程的时数, 教学时序上可以考虑安排在两个学期以课内实践和综合实践的形式安排, 在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佐以课内实践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详细规划设计的内容, 理论课教学完成的下一学期安排城市详细规划综合实践, 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 应更多的与身边的设计实践相结合, 实践项目应具体化, 这方面的加强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密切相关, 另外教师也应走出校门积极的同本地的规划设计单位联系, 将具体的实践项目引入到课堂中, 强化课程实践环节的开展。

3 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与教学方法探索

3.1 课程内容体系

在城市详细规划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中突出理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环节安排如表1所示。课程的理论教学安排在第四学期 (大二下学期) , 在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即进行实践调研、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等课内实践项目,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通过直观认知和实践设计使学生对课程的内容知识体系有更深的理解, 实践调研和课内实验环节的集中学时主要安排为下达项目任务书、调研内容 (项目设计方案) 汇报, 而具体的调研和设计需学时利用业余时间完成, 教师从旁进行实践指导。第五学期 (大三上学期) 的城市详细规划设计为综合实践教学环节, 是详细规划理论课程教学的延续, 在教学安排上结合实践项目提供多类型的城市详细规划设计项目让学生进行规划方案的设计, 模拟实际规划项目的运作, 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在课程考核上也应该积极创新, 尤其是对综合实践的设计考核, 可以考虑建立实践项目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汇报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

3.2 教学方法探索

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必须与教学内容相配合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城市详细规划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 因此在课程建设上应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模式, 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 应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 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专题研讨、比较分析、模拟汇报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3]。尤其在课程的实践调研和实践设计环节, 可积极进行方案讨论、专题研讨、比较分析、项目汇报等教学方法的尝试, 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的教学氛围, 结合实践项目的设计, 开展方案讨论、汇报的模拟教学环节, 使学生对城市详细规划设计项目的具体运作有更多的体会, 增强其就业能力。

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 应积极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在理论课教学上, 仍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主,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配合理论知识的学习,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城市详细规划设计的实际案例,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实践设计环节, 应积极利用学院的实验室、微机室, 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要的设计手段, 强化学生对Auto CAD、Photoshop、3dsmax、sketchup等专业相关设计软件的运用,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另外应积极利用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QQ群等现代通讯方法手段, 积极创建第二课堂, 积极与学生交流探讨并方便素材资源的共享。

4 结语

城市详细规划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 对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城市详细规划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科发展动态, 随时根据实践需要对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进行改革, 使课程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应积极弥补和充实自身不足, 积极与社会进行联系, 关注学科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实践, 在教学上要注重综合性、实践性、动态性的学科特点,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新教学方法的尝试, 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摘要:《城市详细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其教学必须紧跟实践发展, 以适应社会对规划人才的需求。基于此, 本文通过对城市详细规划课程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结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经验和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背景, 探讨城市详细规划课程改革思路和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提出加强课程实践环节建设、以及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等改进措施。

关键词:城市详细规划,教学改革,实践设计

参考文献

[1]段汉明.城市详细规划[M].科学出版社, 2006, 9.

[2]王万明, 龚克, 冯兵, 等.项目教学法在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设计课中的应用探讨[J].广西教育, 2012, 12.

[3]甄江红.“城市详细规划”课程建设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1.

城市详细规划 篇8

1 复杂山地地形的城市规划应对

1.1 步行系统

步行系统不仅是车行系统的必要补充, 还是社区的活力长廊。在山地城市中, 步行出行是体验生活的重要方式。山地城市地形高差较大, 机动车道为了满足规范要求, 不得不曲折迂回, 而结合高差适当规划步行专用道便成为了山地城市规划的特色。

1.2 台地系统

山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不仅仅要划分土地使用的地块, 由于地形变化复杂, 规划不得不在地块内再划分出不同高程的台地。即根据规划布局及土地使用性质, 结合自然地势的变化及规划道路的高程, 划定台地, 确定台地的规划高程。台地的大小还应就其土地使用性质的不同而加以调整。

1.3 绿地系统

山地城市的绿地形式更趋多元化, 有生态绿地、防护绿地、公园绿地等。空间形态也更能体现出山地城市的特点, 地形的高低起伏、大量的护坡、自然边坡是城市进行立体化绿化的良好素材。

1.4 三个系统的相互关系

台地规划的同时应注意绿地的布置, 不应为了挖填方的平衡与大小而将能形成良好绿地系统的沟谷绿地填平或将可形成制高点的小山头铲平。步行系统规划时应注意同绿地系统的协调, 尽量将良好的绿地同步行系统结合布置, 步行系统可因绿地开敞空间的存在而更加有活力。

1.5 山地地形规划工作框架范式构建

图1为应对复杂的山地地形规划工作框架范式图。

1) 根据现状的CAD地形生成DEM, 进而对地形的高程, 坡度, 坡向进行分析, 得出台地的划分及竖向设计、挖填方计算。2) 根据CAD地形和地质灾害评价资料和得出的坡度坡向进行用地评价分析, 得出非建设用地 (引导绿地系统的规划) , 并对步行、用地及交通进行组织, 通过相互间的调整, 得出较为完善的协调结果。通过对1) , 2) 过程得出的结果进行调整及总结, 对挖填方平衡和完整各系统进行综合权衡, 得出优化的台地划分、步行系统、绿地系统、用地布局。

2 规划区概况及规划范式的应用

2.1 区域位置, 规划区范围、现状

规划项目用地位于涪陵区“一城、两区、五片”的城市总体结构中“五片”之一———江北片区北部。规划区西及西南靠北山坪公园, 东及东南临长江, 规划面积77 hm2, 环境条件非常优越。

规划区内散布着一些居民点用地, 规划区东北部为已批的工业用地, 其余多为旷地及沟谷地。涪丰北线穿越规划区, 内部有一两条蜿蜒曲折的道路。

2.2 规划范式的应用

1) 根据获取的CAD地形资料得出分析GIS结果进行台地的初步划分。2) 将GIS结果与地质灾害评价、现状建筑质量评价进行叠加, 得出用地评价图, 进行用地布局及交通规划。3) 根据1) , 2) 得出的结果进行优化, 得出最终的台地划分、步行系统、绿地系统。

3 根植于自然地形的土地利用布局

3.1 用地总体布局

1) 居住用地布局。居住用地依托各绿带和沟谷绿地分布, 形成居住小区—组团两级结构。由于距离老城区较远, 各种基础设施的配置还未跟上。因此, 为集约利用土地、增加项目可实施性和减少初期基础设施投资, 规划将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相互兼容。2)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公共设施主要沿主要步行梯道展开, 并与各个开敞空间相互联系。片区级公建围绕片区级广场展开, 各小区级公建便捷地布置于各分片区中心, 形成分层级的公共服务网络。3)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道路选线尽量结合现状地形和现有道路, 整体上形成“羊肠式”的道路格局。道路系统由过境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及步行道组成。

3.2 基于复杂山地地形的规划设计与控制

1) 竖向设计。为了尽量减少土石方量, 减少对山地地形形态的破坏, 规划形成若干个台地, 以利于整个规划区的用地划分和各地块的用地组织。在道路竖向设计中, 具体的规划指标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突破, 如最大坡度采用的不是国家标准的8%, 而是重庆市的地方标准9%。2) 步行系统设计。规划形成由东部延伸至西部的一条步行主梯道和两条连接车行道的次步行梯道, 营造一种山地城市特有的梯坎意象, 并将山地城市车长步短的特点展现出来。步行梯道串联了规划区主要的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 因此, 它同时也是规划区的主要景观步行道。3)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a.多种绿地种类的组织。在规划中, 形成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态绿地、街头绿地相结合的多种类的绿地系统, 为营造良好的社区人文及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b.多种绿地形态的交织。包括:利用道路转弯处形成点状绿地, 既可满足道路视线的技术要求, 又能提高绿地指标;高压走廊的保护线和工业防护带的防护绿地;基于自然沟谷和自然山体的锲入规划区内部的四条绿锲。4) 其他规划控制。规划除了对台地、步行系统、绿地系统进行控制外, 还编制了建筑的控制导则, 对建筑的空间形态、体量、颜色进行较为宏观的控制。同时, 规划确定了在具体的详细规划设计中应遵循山地城市设计的一些原则, 如高地高建等。

4 启示

1) 事实证明, 公共设施的布局结合步行系统将会提高公共设施的共享度, 提高地区活力, 在复杂地形的山地城市控制详细规划中表现为:公共设施围绕或沿着步行梯坎布置。2) 对用地的综合评价对于复杂地形的山地城市控规尤其重要, 其为整个规划区的绿地系统规划的构建提供了支持。3) 台地的设计、用地布局绿地系统及步行系统要进行互相权衡, 不能只注重一方面的设计, 不能太迷信技术的力量, 整体挖填方量小的台地设计不一定是最优方案, 整个系统的最优才最重要。4) 复杂地形的山地城市控规应注重对外部环境的引入, 为片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如案例中提到的四条绿锲。5) 台地设计中应注意, 不同用地类型 (如居住和工业) 的地块台地的大小划分可能不一样。

5 结语

山地地形对城市的发展构成了障碍, 但正是由于独特的山地地形才造就了独特的山地城市形态。对应于涪陵区沙背沱地块, 现状单坡的地形条件更为复杂, 但却为塑造山地特色的城市景观和形态提供了先天的素材。

摘要:从地形的分析入手, 结合地质灾害的用地评价, 以重庆市涪陵区沙背沱地块控制性规划为例, 通过构建基于复杂山地地形的研究框架, 阐述了如何构建规划区的各个系统, 得出复杂地形山地城市控规应综合权衡各方面因素。

关键词:复杂地形,山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布局

参考文献

[1]杨培峰, 胡上春.山地城市生态建设控制性规划初探———以攀枝花市攀密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为例[J].四川建筑, 2007 (2) :33-34.

[2]雷诚, 赵万民.山地城市步行系统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08 (3) :17-18.

[3]曹建农, 马融.城市规划的地形制约与GIS对策[J].地图, 1999 (1) :25-26.

[4]鹿勤.山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J].城市规划, 1995 (2) :11-12.

[5]吴波, 何, 刘庆.DEM在山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J].规划师, 2008 (9) :29-30.

[6]邢忠, 黄光宇, 靳桥.促进形成良好环境的土地利用控制规划———荣县新城河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解析[J].城市规划, 2004 (12) :89-93.

[7]赖胜男, 袁艳勇.瑞金市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创新浅析[J].山西建筑, 2008, 34 (36) :64-65.

[8]陈欣斗.山地城市道路规划刍议[J].规划师, 2004 (5) :69-70.

城市详细规划 篇9

1旅游区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概念

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活动, 具有一定的审美性[1]。旅游区则是人们在一定的活动区域内进行旅游活动的空间或地域。城市是国家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是集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综合体[2]。城市规划的主要是通过合理控制规划城市土地并进行对应的建设, 而旅游区规划则是对旅游系统进行规划和指导, 二者之间规划要素并不相同。城市控规是相关管理部门根据城市实际情况提出土地使用、空间环境等方面的控制性规定规划, 旅游区控规是根据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实际情况提出各种控制指标和要求, 以规范旅游开发的规划[3]。

2旅游区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生背景比较

以往我国城市土地是应用无偿行政划拨的方式进行使用, 这种方式导致土地使用浪费严重, 对此, 我国相关管理部门逐渐转变管理观念, 引入先进土地管理方法和手段, 对城市进行科学规划规。而旅游控规与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匹配, 其指导理论与旅游实际管理脱节, 使得旅游区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旅游区存在的问题较多, 相关管理部门需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解决日益突出的问题。由此可见, 旅游区和城市控规产生的背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均是随着土地的使用而发展出来的, 但是部分旅游区控规是按照城市控规的结构和手段来进行设置的, 没有针对旅游区的特性和功能设置对应的管理规划内容, 其合理性有待提高。

3旅游区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对象和目标比较

城市控规的对象是城市, 其主要目的是综合文化、经济、生态、环境、历史等要素, 对城市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城市资源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 城市控规的目标是优化城市资源配置, 合理分配城市系统结构, 从而推动城市的发展。旅游区控规的对象是旅游系统, 其主要目的是使旅游区环境优美, 交通便利, 空间环境舒适, 从而使人们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由此可见, 城市控规与旅游控规的对象和目标存在显著差异, 前者主要是通过各种措施来建设城市, 以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需求, 而后者则强调经济效益和生态的统一。

4旅游区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比较

在土地使用方面, 城市控规比旅游区控规要素更为精确, 旅游区用地面积控制的数据并不精确, 如安徽黄山、九华山等自然风景区, 部分旅游区进行控规时通常不会对所有的区域进行控制, 而只是对局部核心地区进行规划控制, 且侧重于游赏性和娱乐性, 而城市控规则侧重于商业用地和生活用地。例如, 在天门佛祖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儒家文化景区控规中, 地块用地总面积为120. 00ha, 总建筑面积不大于560000平方米, 总建筑基地面积不大于110000平方米。在环境容量方面, 旅游区控规侧重于当地原住民居住密度和旅游者密度, 且旅游区建筑密度通常并不大, 但是部分仿古建筑密度会较高, 且不会存在较多的高层建筑物, 与城市控规相比, 旅游区的容积率较低。在天门佛祖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儒家文化景区中, 建筑高度不大于32米, 如奎文阁、先圣朱子殿、至圣殿、亚圣殿等不超过28米, 启圣殿、崇圣祠、养生堂等不超过24米, 建筑密度不大于9. 0% , 容积率不大于0. 5。通常情况下, 旅游区控规的重点在于游赏、休闲和娱乐, 其集中绿地率指标的重要程度显著比城市控规高, 天门佛祖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儒家文化景区的绿地率不低于70% 。生态与资源保护是旅游区控规特有的指标, 且生态指标的要求较高。在建筑建造方面, 城市控规建筑高度通常规定其下限, 而旅游区土地为了凸显自然景观, 通常会设置建筑高度下限。旅游区土地使用强度比城市控规小, 因此建筑间距通常大, 且旅游区建筑的色彩和风格更加丰富多样, 且侧重于建筑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而城市控规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其建筑物的实用性。在配套设施控制方面, 城市控规强调公共基础设施, 旅游区强调娱乐、购物、游赏等方面。

5旅游区控规体系构建

城市控规体系主要包含土地使用、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建筑建造、环境容量以及行为活动等内容。旅游区控规体系主要包含土地使用、配套设施、建筑建造、生态保护、环境容量以及行为活动等, 其具体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1) 旅游土地使用。旅游土地使用通常分为旅游设施建设用地、旅游资源保护用地、旅游游赏用地和环境协调用地。旅游设施建设用地通常包括配套设施、交通道路、旅游服务基地等建设用地。旅游控规应保证旅游服务设施健全, 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务, 提高旅游服务品质。对于旅游资源保护用地, 控规应加强对该使用地的保护, 设置对应保护方法, 控制旅游容量, 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该类土地。对于旅游游赏用地, 旅游区控规应加强对旅游环境的保护, 对旅游产品的类型进行确定, 合理规划游赏路线, 控制游客游赏范围。对于环境协调用地, 旅游区控规应以保护为主。环境协调用地通常并不用于旅游活动, 控规应采取具体措施对该用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和控制。

( 2) 生态与旅游资源保护控制。生态与资源保护包括生态保育和旅游资源控制保护, 如景观控制与引导、景观廊道与视线控制、游赏组织方式、空间布局等。旅游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旅游资源基础之上的, 是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相关管理部门需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对旅游区的各类旅游资源进行分类, 对应当保护的区域设置保护措施。旅游区管理者应加强对旅游者数量的控制, 避免旅游者量过大而使旅游区遭受破坏。相关管理部门者应加强对旅游区开发的控制, 避免过度开发而破坏生态环境。

( 3) 旅游设施建设控制。旅游设施建设会对旅游区产生一定的影响, 同时是保证旅游者旅游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旅游设施建设包括建筑建造和配套设施建设, 建筑建造包括建筑间距、建筑后退、建筑限高等内容, 配套设施建设有接待中心控制、餐饮设施控制、住宿设施控制、购物设施控制、娱乐设施控制、安全设施控制、救助设施控制、道路设施控制、邮政通讯设施控制、给水排水设施控制、电力能源设施控制等。旅游设施建设控制应保证建筑风格、材料等方面与周围环境协调, 并凸显旅游区特色, 控制建筑物的量, 提高旅游区品质。

( 4) 行为活动控制。行为活动包括液体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及浓度、固体污染物处理控制、气体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噪音污染允许标准值等。旅游者的行为活动会给旅游区的环境产生破坏作用, 会对文化环境、景观、卫生、水环境、动植物、土壤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旅游区控规应加强旅游区活动的控制, 根据旅游区的特性划分旅游活动范围, 确定各个景点的旅游环境容量, 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避免旅游活动过量而影响旅游区环境。

6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旅游区与城市控规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到旅游区与城市控规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但是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不可生搬硬套。相关管理部门应注重旅游区控规体系的建设, 从土地使用、配套设施、建筑建造、生态保护、环境容量以及行为活动方面进行构建, 科学开发旅游区, 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比较分析旅游区与城市控规的对象、目的、体系等方面, 分析旅游区与城市控规的控制要素和指标体系, 并提出适合旅游区的控制规划体系, 从而推动旅游区控制规划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区,城市控规,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代鹤锋.旅游区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刘恋.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城市详细规划 篇10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轨道交通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我国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大型城市解决日益矛盾的交通供需矛盾的首要选择。

长春是吉林省省会, 位于我国东北平原腹地, 2003年全市总人口742.2万人, 为适应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居民出行的日益增长, 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长春发展所面临的必然选择。

1 线网规划及建设情况

2002年, 《长春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经长春市人民政府批准, 线网由5条线组成, 其中3条放射线、2条半环线, 1、2、5号线为基本骨架线, 3、4号线为辅助填充线, 总长179km[2]。

2006年, 经国务院批准, 长春市正式开始建设轨道交通, 确定2010年前分三期工程完成轻轨3、4号线建设, 线路总长52公里[3]。

截止2009年底, 轻轨3号线已建成投入运营, 轻轨4号线正在建设中, 同时地铁1、2、5号线的筹划建设工作也已经启动。

2 规划方案

2.1 功能定位

根据线网规划, 1号线是长春市轨道交通线网中一条贯通南北的轨道交通线网骨干线、2号线是长春市轨道交通线网中一条贯穿东西的骨干线、5号线是长春市轨道交通线网中一条加强东北、西南方向与中心区连接骨干线。

2.2 线路运能

根据客流预测结果, 线网中3、4号线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强度均小于2万人次/小时, 属于中运量等级, 宜采用轻轨系统;1、2、5号线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强度均大于3万人次/小时, 属于大运量等级, 宜采用地铁系统。

2.3 线路走向

1号线沿城市中轴线敷设, 在主城区连接着北部新城区、站前商贸区、人民广场、南部中心城区等重要的城市功能区, 同时在西北方向连接蔡家、兰家组团, 在南部连接永春组团。

2号线沿城市传统发展轴线敷设, 连接着西部客站区、红旗街商贸区、人民广场、亚泰商贸区、东方广场、东部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要的城市功能区。

5号线沿城市产业轴向敷设, 连接着富锋组图、西南部汽车产业新区、人民广场、东北部产业新区、兴隆组图重要的城市功能区。

2.4 联络线分布

根据线网的修建时序和各条线路进入综合检修基地的可能路径, 结合工程实施环境规划条件灵活运营的可能性, 线网联络线分布为:1号线与2号线在省文化活动中心站设置单线联络线;2号线与5号线在南关站设置单线联络线;3号线与4号线在临河街站设置单线联络线;考虑到轻轨3、4号线经地铁系统进入国铁, 增加线网的灵活性;在1号线与3号线在卫星广场站设置单线联络线;1号线与5号线在自由大路站采用单线联络线, 作为5号线车辆进入永春综合检修基地的备选联络线。

2.5 车辆基地分布

1号线设永春综合基地1座、兰家停车场1座:永春综合基地用地位于南绕城高速公路以南, 占地40公顷, 定位为线网中1、2、5号线共用的综合基地;兰家停车场用地位于兰家组团以北, 占地15公顷, 定位为1号线停车场。

2号线设西湖车辆段1座、太阳沟停车场1座:西湖车辆段地用地位于长春西湖以南以南, 占地35公顷, 定位为2号线定修段;太阳沟停车场用地位于东绕城高速公路以东, 占地15公顷, 定位为2号线停车场。

5号线设富锋车辆段1座、兴隆停车场1座:富锋车辆段地用地位于富锋组团西侧, 占地35公顷, 定位为5号线定修段;兴隆停车场用地位于兴隆组团东侧, 占地15公顷, 定位为5号线停车场。

2.6 车站分布

1号线共设车站24座, 平均站间距1522m, 最大站间距3300m, 最小站间距590m。

2号线共设车站19座, 平均站间距1325m, 最大站间距2340m, 最小站间距720m。

5号线共设车站23座, 平均站间距1758m, 最大站间距3832m, 最小站间距780m。

2.7 供电系统

长春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 1号线、2号线、5号线均为放射式线路, 线路由城市中心区延伸至城市远郊, 外电源采用集中供电方式, 设置轨道交通主变电所, 从城市电网引入66k V电源, 中压供电网络电压等级采用35k V。

1、2、5号线共设置7座66k V变电所, 分别为北环路主所、省文化活动中心主所、南部新城主所、西兴主所、乐群街主所、朝阳工业区主所、英俊团主所, 每座主变电所占地面积约3000~4000m2。

2.8 控制中心分布

轻轨系统3、4号线控制中心位于3号线朝阳桥站附近, 已建成投入运营。

地铁系统1、2、5号线控制中心, 规划建于1、3号线换乘站卫星路站附近, 规划控制用地约10000m2。

3 用地控制原则

3.1 地下线路区间

沿道路敷设的地下线路区间地段, 道路两侧地下构筑物之间的宽度宜大于50m, 一般不应小于40m。轨道交通用地控制线宜按照道路红线进行控制;特殊地段必须要穿越小于40m的狭窄道路空间时, 应按照现状既有条件进行严格控制。

3.2 地下线路车站

地下线路车站站中心前后各150m范围内, 在保证50m轨道交通走廊的前提下, 原则上轨道交通用地控制线宜向每侧各退后20m进行控制。

3.3 路中高架线路区间

沿道路中央敷设的高架线路区间地段, 道路红线宽度宜大于60m, 不应小于50m;道路中央分隔带宽度不应小于6m。道路红线宽度大于60m时, 轨道交通用地控制线宜按照道路红线进行控制;道路红线宽度小于60m时, 轨道交通用地控制线宜按照60m进行控制。

3.4 路中高架线路车站

设置在道路中央的高架线路车站站中心前后各100m范围内, 应对道路两侧进行严格控制。轨道交通用地控制线宜按照道路红线每侧各退后25m进行控制。

3.5 路侧高架线路区间

沿道路一侧敷设的高架线路区间地段, 轨道交通用地控制线宜按照该侧道路红线退后30m进行控制。

3.6 路侧高架线路车站

设置在道路一侧的高架线路车站站中心前后各100m范围内, 设置车站一侧的轨道交通控制红线按照该侧道路红线退后40m进行控制, 不设置车站一侧的轨道交通用地控制红线按照该侧道路红线退后10m进行控制。

4 用地控制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应遵循“局部服从大局、规划尊重既有”的原则, 对已经开始建设的建筑物按照既有条件考虑, 轨道交通用地控制线尽量避开;对已批出但尚未建设的项目, 应积极向建设方提出规划协调要求, 尽可能留出衔接条件;对尚未批出的建设项目, 应严格按照轨道交通用地控制线予以控制。

5 结论

通过开展轨道交通线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分析研究轨道交通划方案并提出用地控制要求, 既为项目立项鉴定了基础, 又为规划管理部门控制轨道交通建设用地、协调城市各项设施建设提供了依据, 达到了预期目标, 期望能够为其他城市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提供参考。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一项专项规划, 在轨道交通规划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即是远景线网规划的延续和深化, 又是近期建设规划的支撑和基础, 主要完成轨道交通项目规划方案并提出用地控制要求, 以便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体系, 方便城市管理部门进行用地控制, 确保轨道交通的建设条件。

关键词:轨道交通,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控制

参考文献

[1]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5-2020) 说明书》.2005.

[2]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中城捷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长春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2003.

上一篇: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试析下一篇:母子保健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