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2024-08-02

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精选十篇)

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篇1

1 鸡场的合理建设

1.1 科学选址

从长远讲, 场址与养殖工艺决定生产成败50%以上 (高玉鹏教授观点) 。合理的场址能切断污染的媒介, 解决“一场有难, 八方带灾”的问题, 否则, 场内疾病一年会比一年多, 健康养殖成本一年会比一年大。所以场址选址过程中一定重视安全距离的保障, 有利于鸡的生长、产蛋和疫病防治, 交通要便利、电力要充足, 便于生产经营, 保障生态循环和鸡场的可持续发展。一个现代化的鸡场是一个集建筑、环控、养殖、企业管理等多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的综合产业, 作为规模化养殖主体的投资人, 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应用现代管理技术的理念、能力。

1.2 合理布局与适度规模

布局决定格局, 格局决定结局。场内布局必须围绕能解决场区内环境交叉污染问题进行合理化建设, 一个商品蛋鸡场应该推行育雏、育成、产蛋鸡的功能单元的分区隔离饲养模式。养殖规模是病毒变异、毒株强化的主要条件, 养殖达到一定规模, 养殖密度每增加一倍, 安全风险增加六倍。

1.3 标准化工艺建设

一个标准化的鸡场建设能有效解决或消减鸡舍“小环境”危害的负能量。标准化工艺能产生超过“盈亏点产蛋率”的“利润产蛋率”。当前一个鸡场的效益要靠标准化工艺, 如密闭鸡舍的环控工艺, 能矫正极端环境产生10%~15%产蛋率的效益;降低3%~5%的疾病损失率。传送带的粪尿清除设备能大大降低鸡舍中氨气的浓度, 据实验数据考证:暴露在氨气的浓度超过25毫克/千克环境中的鸡群表现出较高的死亡率 (3.7%) , 而在氨气的浓度低于25毫克/千克的环境中鸡群死亡率为1.9%, 可见好的工艺能大大降低鸡群的死淘率。封闭式料塔自动供料可使每只鸡每年节约1千克的饲料, 一个存栏15万只鸡的规模场每年节省150吨饲料。

1.4 合理的圈舍设计

采用保温性能好的墙体材料, 设计冬暖夏凉的绿色圈舍, 有效合理地组织舍内气流。同时在每栋鸡舍外设置有效的防鼠带, 防鸟网。

2 标准化的环境控制技术

蛋鸡福利的核心是“环境”福利。广义的环境包括饲养方式等福利环境、笼具设施等空间环境, 饲养密度等群体环境。具体蛋鸡舍的环控技术包括光环境、温度环境、通风系统环境以及笼具设施环境的技术集成。

2.1 营养福利

本着“节约饲料, 降低养殖成本, 控制饲料霉变及重金属含量, 保障蛋鸡健康”的核心原则, 逐步推广“节粮环保型饲料营养技术”, 提高饲料转化率, 改善鸡蛋品质。在养鸡实际生产当中, 养殖户应该充分了解所养鸡的品种、每个阶段的营养标准、产蛋量、采食量等技术指标, 即每个品种鸡的性能, 科学合理地调整饲料配方, 保证能量、蛋白比的平衡, 确保蛋鸡产蛋性能的充分发挥。如:冬季饲料能量不足而粗蛋白摄入过剩, 未消化的蛋白分解产生氨气, 造成鸡舍空气质量下降;夏季, 在鸡采食量低的情况下, 不及时调整营养浓度, 造成氨基酸、粗蛋白、能量的摄入严重不足, 产蛋率下降, 啄肛、啄羽、瘫鸡现象严重。尤其要关注夏季开产的蛋鸡和夏季上高峰的蛋鸡, 一要注意增加营养物质浓度, 而要做好防暑降温, 避免热应激造成生产能力下降的工作。

2.2 空间福利

目前主要的饲养模式有阶梯笼养和叠层笼养。其中叠层式蛋鸡笼养成套设备基本满足了鸡群的生物习性要求, 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鸡粪分层清理, 提高鸡舍环境质量, 结合全封闭环境控制模式, 实现高效益的蛋鸡养殖管理模式。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本, 而且大大降低了疫病的发生率。

2.3 设备福利

饮水、饲料、集蛋自动化系统的投入应用, 不仅降低了传统模式水质、饲料的污染, 而且减少了水的泄露、饲料的浪费。同时使用节能高效的风机、湿帘, 合理设计通风系统, 如:冬季均匀进风口的设置, 污道一端排风, 并在排风口安装净化处理设备等, 保障鸡舍的环境质量, 提高鸡群的健康水平, 生产水平。

2.4 生物安全保障福利

疫苗、兽药的滥用是导致蛋鸡免疫系统支离破碎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做到“准确的免疫、准确的消毒、准确的用药”。通过对抗原抗体检测, 确定准确的免疫程序, 并选择有效的疫苗毒株类型;通过做细菌药敏试验, 确定高效且耐药性低的药, 并严格执行休药期;通过药物消毒效果对比, 确定消毒时间和消毒剂量。再者蛋鸡免疫后必须保证营养均衡, 以便产生高而持久的抗体水平, 为防止疫苗免疫时发生应激, 可在饮水中添加免疫增效剂。蛋鸡安全防护技术还应做到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的维护。

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篇2

——定远县发展林下经济汇报材料

定远县位于皖东腹地,江淮丘陵。全县国土面积102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四座国有林场,总人口98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有林地面积60万亩。近几年,县委、县政府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在抓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努力发展林下经济。林下养殖、生态旅游有了飞速发展。目前全县发展林下经济20万亩,从业人数达到5000多人,年林下经济收入达到4000万元。

一、我县林下养殖的基本情况

为了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定远县政府制定政策措施,拿出专项资金,扶持林下规模养殖。通过林牧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2010年全县林下存养家禽家畜110万(头)只,出栏320万(头)只;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场42处,有效利用林下空间20余万亩;农民从中获得收益4000万元。涌现出定远县亲情绿色养殖公司等一批林下养殖企业,在当地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我县林下养殖模式主要有:

1、林下养禽模式。该模式适宜于2002年以来退耕还林地内和山场林地,一般是先林后牧(即先造林,后养殖)。饲养方式主要为放养和舍饲相结合。主要在张桥、蒋集、西卅店、定城、严桥、桑涧等乡镇。

2、林下养兔模式。该模式适宜于山场林地,一般是先林后牧,也可林牧统筹、合理安排。主要在永康青山等乡镇。

3、林下养羊模式。该模式适宜于山场林地。多属于林牧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安排。饲养方式实行圈养与放牧相结合。主要分布在我县沿山范岗、能仁、拂晓、池河岱山等乡镇。

4、林下养牛模式。该模式适宜于山场林地。一般先牧后林(即先建设,后植树),林牧统筹安排。饲养方式主要实行圈养。主要分布在能仁、永康靠山等乡镇。

5、林下养猪模式。该模式适宜于2002年以来退耕还林地,小型育肥猪舍或简易育肥小区建于林内,多见于先林后牧,林牧统筹安排。一般占地面积30亩,存栏育肥猪300头以上,年出栏二茬。主要分布在蒋集、连江、仓镇、池河、张桥、严桥、藕塘等乡镇。

6、林下养蝉模式。该模式适宜于2002年以来退耕还林地。产品主要用于中药材和食用。2009年,我县三和集镇已经有林农在林内放养120亩,计划今年夏季即可收益。我县林下规模养殖组织形式大体分为二类:一是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设林下规模养殖小区。通过引导农民投入和协调信贷资金建设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养殖小区,同时建立“公司十合作社十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的生产模式,推动养殖业的发展。如蒋集镇亲情绿色养殖公司;二是个人投资建设林下规模养殖小区。如张桥胜利、桑涧天河等地。

我县林下养殖实践证明,林下可以饲养多种畜禽,但以小型动物更适宜在林下养殖。总之,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形式多种多样,模式不断创新,但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政策引导、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使林下养殖成为绿色、生态林牧业发展的亮点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热点。

二、我县林下养殖的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县农委负责协调全县林下养殖具体工作,林业、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负责协调林地和生产饲养方面遇到的情况和问题。

2、增加资金投入。由县农村信用社出台了《定远县林权抵押贷款办法》,加大对林下养殖的信贷扶持力度。截止目前,全县金融部门共投放贷款200多万元用于扶持林下养殖生产。

3、搞好示范带动。为推动林下养殖快速健康发展,在全县范围内狠抓了一批林下养殖示范场区,供广大养殖户参观学习。2010年,全县林下养殖专业示范场地42处。同时,对规模以上养殖专业大户,县农业部门一次给予3—5万元奖励。大大激发了林农在林业养殖的积极性。

4、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为把千家万户的林下养殖者组织起来,联合闯市场,形成规模优势和产品竞争优势,我县围绕林下养殖,积极引导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养殖协会)。截止2010年底,全县围绕林下养殖累计组建合作经济组织11个。

三、我县林下养殖存在的问题

1、林下养殖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林下养殖是根据我县资源优势提出来的,现在正处于各种发展模式由尝试阶段向推广阶段的过渡期,林牧结合的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还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探索。比如造林模式、密度与畜禽品种的结合方式,野外大棚的防风、防寒等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产业化经营及市场开拓有待于加强。我县的畜牧产业化经营起步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少、规模小、产量低,林下养殖也缺少品牌,这些都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3、生产要素配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林下养殖发展面临着林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分配不合理的制约,尤其是资金更为突出。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前期运作资金较大,一个存养2000只的鸡舍,需资金2.5万元,一般农户都感觉很困难。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养殖户原始资金积累少,以及货款难度大,资金短缺已成为发展林下养殖是一大制约因素。

加强节水减排 提高综合效益 篇3

一、从国内外用水规律看用水量零增长和负增长现象

从世界上发达国家近二三十年的用水规律看,一般是工业用水(淡水补给量)逐渐减少,生活用水有所增加,农业用水量增长从趋缓到基本稳定甚至下降,用水总量趋于稳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用水总量(淡水补给量),一般规律是由快速增长,到增速趋缓,再到零增长和负增长,从零增长点即“拐点”看,瑞典的“拐点”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的“拐点”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的“拐点”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的工业用水量与工业产出大致同比例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虽工业产出不断增长,但工业用水量出现了零增长;到80年代,在工业户数增加、工业产出增长的情况下,工业用水量反而开始下降。

工业之所以出现用水总量零增长或负增长,其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工业用水被多次重复利用,节水与减排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由“膀胱型”用水,变成了“心脏型”用水。以日本为例,1999年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了78%,虽然只补给淡水137亿立方米,但经过多次重复利用后,实际利用水量达到564亿立方米,其中回收水重复利用量是淡水补给量的3.1倍,而在1970年,回收水重复利用量只是淡水补给量的1.1倍。30多年前,一些国家就提出了工业“用水零增长,污水零排放”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很多国家也包括我国的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变成现实,而且不仅是“用水零增长”,还有很多企业在产出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用水实现了负增长。

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城市,近几年来不断加大节水力度,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用水持续下降的情况,比如北京市,“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增长11.9%,GDP由2845亿元增长到6814亿元,人口由1367万人增长到1538万人,而全市用水量却由2000年的40.4亿方下降到2005年的34.5亿方,万元GDP用水量由2000年的164方下降到2005年的51方,其中工业用水量由2000年的10.5亿方下降到2005年的6.8亿方。北京市的主要经验是调整工业用水结构、加快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扩大再生水利用、提高雨洪利用水平等。

我国的工业用水,一些地区也已陆续出现了“拐点”。不仅工业用水总量出现了“拐点”,城镇用水量(包括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也开始趋于稳定,根据建设部有关资料,全国近几年的城镇用水量基本保持稳定。

不论什么地区特别是城市,今后如新上调水工程,都应参考国内外一些城市的用水规律,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今后一定时期的需水量进行论证,参考其他地区特别是城市用水量“拐点”的发生规律,找出或预测本市用水量出现“拐点”的大致时间和用水量峰值。这对确定引水工程调水规模来说,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当然,出现“拐点”的大致时间和用水量峰值,与产业结构、水价政策、节水技术等措施相关度很高,应该按照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设计和实施水价政策、节水技术等。工业和城市用水,只有走节水减排之路,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节本增效。

二、工业和城市节水减排,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体现

工业和城市节水减排,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改善农用水和生态用水的水质,迫切需要工业和城市加大节水减排力度。以淮河流域为例,在上世纪一个时期内,由于造纸等高污染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水污染防治措施没跟上,水质逐渐变差,曾有一个段子这样描写那些污染严重的河段,“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水质变坏,70年代鱼虾绝代,80年代不洗马桶盖”。有些农村,由于地表和地下水被污染,农民喝不上干净的水,大大影响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近十多年来,国家对淮河流域加大了水污染防治力度,水质开始好转。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使农民饮水的水质和取水方便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任务非常重,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各项措施的力度,才能使淮河流域的水质从根本上变好。其他流域尤其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流域,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与淮河流域类似的问题,今后必须加大节水减排的力度,才能更好地改善城乡用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二是回补或减少占用农用水和生态用水。在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城市和工业挤占农业和生态用水,实际上是用水权的转移。这种现象在国内外很多地区尤其是缺水地区,比较普遍。一些大的调水工程,不论是已建的、在建的,还是正在做前期工作的工程,比如山西引黄入晋工程、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等,都考虑了如何退还城市和工业占用的农业和生态用水的问题。退还城市和工业占用的农业和生态用水,既很必要,又非常复杂。有的已建成的工程,因种种原因尤其是水价因素,难以按计划充分停止超采地下水,结果实际用水量占设计用水量的比例很低,运行情况较差。

退还农业和生态用水,不仅要具备水资源和水利工程条件,而且要在其他方面采取必要法律、行政和经济措施,在水价方面,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对农业供水应该实行较低的、农民可承受的水价,以体现城市和工业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反哺”。

如果在丰水年或平水年退还了农业用水权,再遇到枯水年,城市、农村、工业、农业用水难以全部满足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保证城乡生活用水,然后按照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排序,城市和工业如果不得不挤占农业用水,就应该由其对农业减少灌溉用水而减产所造成的损失,给予合理补偿,这样做即便局部地区农业减了产,也保证农民不减收。这也是统筹城乡、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具体体现。这种做法,在北京密云水库上游的一些地区已开始实行,具体做法是对“退稻还旱”(将稻田改种玉米等耐旱作物)的农田,按每亩450元左右的补偿金标准,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在减少农业用水的同时,密云水库增加蓄水量,为北京市增加城市用水。南水北调工程京石段300多公里明年具备通水条件后,必要时也准备采用这种做法。

三、提高水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促进节水和水污染防治的措施很多,其中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逐步提高水价。水价既应该包括供水和污水处理的投资、运营成本加一定利润,还应包括资源成本。目前我国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提高水价还有较大的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其空间将越来越多。为了加大水污染防治的力度,按国家规定,吨水平均收费标准原则上不低于0.8元。加大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力度,不仅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还有利于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变污水为资源,由末端治理为主向源头治理为主转变。提高水价必然促进节水,据调查,北京市每提高一次水价,水的需求量都有明显减少。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的提高,生活消费的自来水量将持续提高,通过提高水价(包括供水成本、污水处理成本、水资源费等)促进节约用水,一是有利于节约水资源;二是有利于减少污水排放;三是水费“取之于水,用之于水”,为供水和污水处理采用市场机制创造条件,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四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解决低水价政策造成的“三多三少”,即富人用水多、排水多、享受的政府补贴多,穷人用水少、排水少、享受的政府补贴少。比如重庆市,据有关单位对2200户不同消费群体的各类居民进行调查发现,2000年以前低水价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是富人,而非穷人,月收入1万元以上的户与月收入500元左右的户相比,享受政府水价补贴的数额,前者是后者的5倍多。因为富裕户的家庭用水设施齐全,消费水的欲望较高,节约水费的意识较弱,所以消费的水多,而相对困难的户则相反,即使是水价低,也尽量少用水,节约水费。低水价政策是鼓励消费水,谁消费的水多,谁享受的政府补贴就多。为了不因提高水价而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水价的同时,应该对低收入群体增加补贴。为了促进节水,有的城市还实行累进制水价,即用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实行较低的水价,用水量超过一定标准后提高水价,超的越多,水价越高。对这种做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可因地制宜加以推广。

城市和工业用水,对于提高水价所担心的,一是居民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二是企业的承受能力和竞争力。对居民生活用水来说,参照国际有关水组织和国内有关部门的测算,水费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一般以2—3%为宜。关于二、三产业用水,因为企业类型、产品类型、经济效益和万元增加值用水量等千差万别,很难用一个具体比例来量化所有企业的承受能力或者水价的合理限度。但是,绝大部分二、三产业尤其是工业的节水潜力是非常大的,上面讲到的国内外工业用水量变化规律,可以证明这一点。如果以过低的水价来提高所谓的工业品竞争力,其结果必然是弊大于利。水费支出在大部分工业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水价过低不利于促进工业采用节水技术和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用水多、排水多,势必加大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压力和水环境压力,同时也提高水资源工程成本和污水处理成本。通过提高水价,能有效促进各类用水户节水减排,如果做的好,可以实现政府、公众与企业多方共赢。

对农业的供水,应区别新老工程确定水价,因为在历史上尤其是建国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水库、灌区等水利工程,包含了大量的农民劳动积累成分,水价低一点实际上是对农民的补偿。新建的水利工程应实行新水新价,因为新建的工程一般不含农民劳动积累成分,而且不同程度的采用了市场融资的方式,水价相对高一些,有利于回收资金。为了增强水价的合理性,还可以研究对不同的供水对象(也包括不同作物)、不同的经济效益和承受能力,实现不同的水价。对农民尤其是种粮农民,要采取既促进节水,又有利于减负增收的政策。

四、“虚拟水”与节水减排的关系

英国学者Toney Allan 1993年首次提出“虚拟水”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生产农产品所需要的水资源;1996年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扩张和完善,将其定义为“生产商品或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在研究“虚拟水”战略。“虚拟水”战略一般是指一些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购买粮食等水密集型产品,来获得本地区的水安全,提高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北京等缺水地区,实际上已经在实施“虚拟水”战略。近些年来,北京市连续干旱,输入的“虚拟水”数量逐年增加,主要表现为输入的农产品中所含的“虚拟水”数量大(其中粮食约占近一半,肉、蛋、奶、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共占一半多),有的专家分析,其已达到甚至超过实际用水的数量。一些专家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后认为,类似北京这样水资源短缺的大城市,今后有必要长期实施“虚拟水”战略,即使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以后,北京也需要在上游水源地区压缩灌溉面积,继续大量引进“虚拟水”,以满足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

实施“虚拟水”战略,既是缺水地区特别是缺水城市必要的节水措施,也可为富水地区尤其是农村生产的水密集产品提供市场空间,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从总体上说,可以最小的资源成本,换取最大的综合效益。在对地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规划以及区域经济社会规划时,应该研究实施“虚拟水”战略。

长期以来,有些本来就很缺水,甚至生存、生产和生态条件在不断恶化的地区,却在向外大量输出“虚拟水”,实际上是出售低效的“虚拟水”。与此同时,又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安排大量投资,建设工程从外面调水,甚至是从缺水流域调高扬程、高成本、高补贴的水,这种现象,从宏观上说有很大的不合理性,要从深层次全面论证其利弊得失,研究并选出兼顾农民收入、生态环境和政府财政等方面的解决办法。今后,凡缺水地区,都要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用水结构的调整力度,逐步改变向外大量输出“虚拟水”的问题,这既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也是经济与社会宏观布局的需要,还有利于缺水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否则,不仅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上看得不偿失,而且缺水地区水资源难以满足需要,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难以为继。

用“虚拟水”的观点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大格局,近二三十年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有关资料,1978年以前的30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长量的55.6%来自南方,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状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南方不少粮食主产区成为粮食净调入区,北方一些原来粮食产量较低的省已成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粮食增长量中大约95%来自北方的贡献,总体上说历史上的“南粮北调”已变成现在的“北粮南调”,以前生产粮食所用的“虚拟水”“南水北调”已变成现在的“北水南调”,而且数量很大,估算数以百亿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西北、华北地区的一些缺水流域(黄河、内陆河等)的上游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大,耗水多,而南方有些水稻田则变成了建设用地,需要从外地大量购进农产品。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水资源的角度看,“虚拟水”由“南水北调”变成“北水南调”,对北方一些地区的河川径流量减少甚至经常断流、生态恶化、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加剧作用。今后,在规划和安排灌区建设、商品粮基地等农业项目时,应统筹兼顾国家粮食安全、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多个方面,结合研究“虚拟水”的因素,进一步考虑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尽可能鼓励和支持水土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发展水稻等高耗水作物,在缺水地区限制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步缓解缺水地区的水资源压力和生态环境、水环境恶化问题。

“虚拟水”的问题,在国际上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我国近几年才开始研究,目前对其研究的时间、广度和深度,与我国的水资源状况还不适应,今后有必要加强对“虚拟水”问题的研究,使不同地区的水资源虚实结合,互相补充,通过研究和实施“虚拟水”战略,以适应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对水资源的需要。

五、按照“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以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加大技术、体制、机制的创新力度

按照最近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COD)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在城市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器具。

按照经国务院同意的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建设部联合编制的《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亿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自然降水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20立方米以下,比“十五”末降低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污水再利用工作得到加强,再生水利用流域不断扩大,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污水处理率的20%。

节水减排要与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统筹考虑,特别是节水减排要与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统一。要正确认识二者的辩证关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从总体上讲,节水减排不仅有利于社会和生态效益,而且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国内外大量的成功经验,可以说明这个道理。要使节水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较好地统一,就必须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内外好的经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循环用水,将废污水资源化,既变废为宝,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又节约新水,降低成本,一举多得,在生产生活领域要大力推广。

要使节水减排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就必须在加大技术、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的同时,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管理水平。

在研究确定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的过程中,始终要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放到中心位置。就拿农业节水措施来说,已有很多成熟的节水技术,包括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喷管、滴灌、渗灌、穴灌等技术和旱作节水农业的多种节水技术。在确定灌溉方式和节水技术时,要充分研究投入产出关系,实现节水增效。只有提高节水效益,生产者才有节水的积极性。工业节水也同理,如果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循环水的利用率,能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企业必然就有节水改造的积极性。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4月27日召开的“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解决节能减排的资金问题,主要采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企业开展污染治理、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节水减排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决资金问题,也要进一步采取市场机制的办法。合理确定水价(包括供水、污水处理成本和必要利润),是实行市场机制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保障。

近几年来,有些地区的污水处理,采取BOT、TOT方式,实行“企业建厂、政府建网、用户付费、市场运作、政府监管”的模式,取得了成功经验,应该在更多的城市大力推广。

水价形成机制、法人管理体制和资金筹措机制等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系统工程,要配套进行。如果水价能够体现运行成本和合理的利润,水源工程和水厂就能够运用市场机制筹集资金和运行管理。如果污水处理费能够达到成本加合理利润的水平,就可以采取BOT、TOT等市场机制建设和管理污水处理企业。

针对目前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存在的“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要加快完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处罚标准,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提高种猪场经济效益的综合措施 篇4

1种猪的饲养特点

种猪饲养特点是养殖的周期长, 基础设施投资高, 流动资金需要量大, 而且投资的回收周期较长。如果购买仔猪作为种猪饲养, 产生经济收益至少需要15个月的时间, 又由于疫病和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 饲养种猪获得的报酬率较低, 投资风险高, 所以要求饲养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综合场区的空间及养猪技术确定适当的饲养头数, 走适度规模的产业化道路。

2猪场的规划及猪舍设计原则

2.1场址选择

地势高燥, 背风向阳, 土质要求为沙壤土较好, 具有一定的排水能力, 有利于保持猪场环境的干燥。场址要水源充足, 水质良好, 便于取用和卫生防疫, 电力、交通、通讯便利, 远离居民区并位于其下风向或侧风向处, 以防止因猪场气味的扩散、废水排放和粪肥堆置而污染周围环境。在城镇周围建场时, 场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 禁止在旅游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建场, 场区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便于将来场区规模扩大的需求。周围最好有农田, 便于场内污物和粪尿的排放处理;最好能拥有一定的饲料田以供给猪群所需饲料及饲草。

2.2猪场建设规划分区

(1) 生产区, 包括配种猪舍 (含种公猪) 、妊娠猪舍、分娩哺乳猪舍、保育猪舍、育成猪舍、育肥猪舍和装卸猪斜台; (2) 辅助生产区, 包括更衣室、消毒室、兽医室 (含病猪隔离间) 、饲料加工间、变配电室、水泵房、锅炉房、仓库、维修间; (3) 生活管理区, 包括办公室、生活用房、门卫值班室、场区厕所、围墙大门等。养猪场的生产建筑面积按年出栏1头育肥猪需0.8~1.0 m2计算, 生活用房按4 m2/人计算。

3提高种猪生产能力的技术措施

3.1提高母猪生产能力的措施

3.1.1母猪的选择

选择种猪时, 既要考虑瘦肉型猪种, 又要选择产仔数较多的猪种, 还要结合本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养殖适应性强的猪种, 如杜洛克、长白、约克夏等与当地猪杂交培育的二元杂交种猪。体质结实, 综合指数符合标准, 乳头数量符合品种标准, 排列整齐均匀, 无瞎乳头、翻乳头或无效乳头, 生殖器官无缺陷。

3.1.2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初情期一般在6~7月龄, 再隔2~3个情期母猪即可开始配种 (瘦肉型母猪配种日龄在240~280日龄, 受胎率和窝产仔数都较高) 。根据东北的气候条件特点, 合理安排母猪的配种季节, 最好选择在4~5月配种、9~10月再配种, 并反复循环, 使母猪在春秋两季配种产仔, 避开寒冷和炎热的冬夏环境。配种时要掌握好配种的时间, 一般是采用“老配早、小配晚、不老不小配中间”的原则, 通常母猪在发情后的19~30 h, 母猪的阴门红肿刚开始消退, 并有丝状黏液流出, 按压母猪后躯呆立不动时即可配种, 第一次配种后间隔10~12 h再配1次, 可有效提高受胎率及产仔数。

配种前10~14 d加料, 可提高母猪的营养水平, 保证母猪能够多受胎。配种后对未妊娠的母猪合理安排补配, 对因生理或病理的原因未妊娠经治疗仍不能妊娠的母猪要淘汰。对已妊娠的母猪要加强饲养管理, 在妊娠后第30~40天时, 对母猪注射“仔猪黄痢疫苗”作为基础疫苗, 在临产前1个月左右再注射1次, 加强免疫, 对预防仔猪黄痢有较好的效果。饲粮除了按饲养标准配合全价料外, 还要注意日粮的品质, 不要饲喂发霉变质、腐败、冰冻、带毒和有强烈刺激性的饲料, 另外饲料不能频繁更换, 否则影响猪的采食和造成母猪流产的严重后果。在妊娠后期, 应适当增加日饲喂次数。

对妊娠母猪要防止挤压、噪声等刺激, 更要防止拳打脚踢等粗暴对待母猪的行为, 避免母猪争斗。在饲喂母猪或打扫圈舍时饲养员动作要轻要快, 保持相对安静的猪舍环境, 母猪运动或猪群周转等驱赶运动的过程中一定要稳。

母猪妊娠期平均为114 d, 为能及早做好临产母猪的护理工作, 多按112 d计算, 在产前7 d左右将母猪送入产房。勤观察, 当发现母猪频频排尿、行动不安、食欲减退或不吃时, 则一般在6~24 h之内就要分娩, 要随时准备对难产的母猪进行助产。

母猪产仔后要饮喂温水 (有条件的可少加些糖以补充猪体的养分) , 喂料宜喂粥料, 料量不能过多, 因为母猪产后消化机能较弱, 待5~7 d后可恢复正常的喂料量。对于泌乳能力差或因疾病不能哺育幼仔的母猪应淘汰, 仔猪要及时寄养, 受寄养的母猪应有足够的泌乳力和良好的母性, 不咬仔。

3.1.3仔猪的饲养管理

应确保初生仔猪从胎衣中脱出后, 迅速擦干躯体, 固定乳头, 体重大的放在后排乳头, 体重小的放在前排乳头, 使其吃足初乳, 因为初乳中含有镁盐, 有利于排出胎粪和促进消化道蠕动, 有助于消化, 初乳中还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酶类、溶菌素等, 能增强仔猪的抗病力, 利于仔猪发育的整齐度和窝重的提高。常规的处理包括剪牙、断尾、断脐、打耳号 (耳刺) 、补铁、去势等, 注意每次使用的器材都应消毒。

断奶是仔猪出生后的最大应激因素, 如果舍温低、湿度大、贼风、猪舍消毒不彻底等, 会导致仔猪发生条件性腹泻。因此, 断奶后仔猪应转入已消毒、干燥、预热的保育舍, 并按体重、性别重新组群。一般断奶后保育舍温度应比产房高2~3℃, 断奶后第1周的日温差最好不超过2℃。由于饲料和生活环境的改变, 断奶后仔猪易患腹泻病, 除应保证仔猪饲料的营养外, 最好添加一些抗生素有利于提高仔猪的抗病力;添加复合酶制剂有助于仔猪的消化道健康, 能减少腹泻的发生;添加有机酸有利于提高消化道的酸度, 激活某些消化酶, 能提高对饲料的消化率;饲料中加入添加剂可有效保证断奶仔猪的成活率。

3.2提高公猪生产能力的措施

3.2.1种公猪的选择

要选择体魄健康、性欲旺盛、有良好的配种能力、生长快、饲料利用好、胴体瘦、出肉率高的纯种。生殖器官发育良好, 睾丸中等下垂, 左右对称, 大小匀称, 轮廓明显, 没有单睾、隐睾或赫尔尼亚, 包皮适中, 包皮无积尿。四肢强健有力, 步伐开阔, 行走自如, 无内外八字形, 无卧系、蹄裂现象。选择活泼好动、口有白沫、性欲表现良好的公猪。有效乳头6对以上, 排列均匀整齐, 且位置、发育良好, 无瞎乳头或内翻乳头。与配的母猪产仔数多, 后代活力强、生长快、体型好、无遗传缺陷。

3.2.2公猪的饲养管理

新引进的种猪, 应先在隔离舍饲养。按大小分群饲养, 要求密度不高于1头/1.5 m2。经隔离观察1个月后, 若无疾病表现, 可选择少量本场健康猪只调入合养。经接触观察1个月无异常表现, 对该批种猪进行体表消毒后, 再转生产区投入正常生产。新调种猪在配种前应进行一次全面驱虫, 使其能充分发挥生长潜能。

公猪较母猪生长得快, 成熟得晚。公猪的睾丸会一直生长到12月龄。因此, 12月龄前的公猪不应被看作是成年公猪。9月龄的公猪每周最多采精1次;12月龄以上的公猪每周采精最多2~3次, 而且即使不用某公猪的精液, 也实行1周采精1次。多数公猪的使用年限可达2年。

自然交配时公母猪比例为1∶20~1∶30, 不应使公猪负担过重, 公猪对母猪群具有明显的疾病传播危险。人工授精的公母比例可达1∶100, 这样便于产房和保育舍的全进全出。因此推广人工授精。

种公猪的使用年限一般控制在2年左右, 种公猪年淘汰率在50%左右。有下列情况的种公猪应及时淘汰:性欲低下, 睾丸器质性病变 (肿大、萎缩) 的公猪;精液品质差, 配种受胎率低的公猪;患过细小病毒、乙脑、伪狂病等疾病的公猪;肢蹄疾病严重影响配种使用的公猪;因病长期不能配种的公猪;3周岁以上的老年公猪。

种公猪饲养应注意保持繁殖体况, 不肥不瘦七八层膘, 过肥使公猪的性欲降低, 精液品质下降。要善待公猪, 防止公猪间的争斗、咬架, 猪舍地面要防滑。公猪在配种时应给予全价的饲料, 标准要稳定, 每日供应量2.75 kg, 冬季每日供应量3.0 kg, 每头每日加喂1枚鸡蛋, 夏季每头每日喂青饲料1.5 kg。采用潮拌料, 调制均匀, 日喂3次, 保证充足的饮水, 食槽内剩水剩料要及时清理更换。

4猪群保健与疫病防治

猪场的疫病防治, 要内外结合。首先要给猪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猪场引进猪群前, 空猪舍应彻底消毒。清除杂物、粪尿, 特别注意顶棚、墙壁、地面及栏架的消毒;干燥后, 关闭门窗, 用福尔马林 (30 ml/m3) 熏蒸消毒12~24h, 再用2%火碱或3%来苏尔对地面进行消毒1次, 24 h后用净水冲去残药。每天洗刷饲槽及其他用具, 定期用0.1%新洁尔灭消毒, 走廊、过道、运动场定期用2%火碱或3%来苏尔消毒。从无疫区猪场购猪。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有条件的最好在猪场内进行定期的疫病监测, 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制定效果更佳, 尽量谢绝外来人员的进入, 控制外源性疫病传入猪场内部。树立“防重于治”的疾病防治观念, 搞好猪群保健、消毒与免疫工作, 强化兽医卫生制度, 健全疫病报告制度。猪场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制。结合本地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免疫程序, 参考免疫程序见表1。

5实行工厂化的猪场管理模式

引入工厂化的猪场管理模式, 打破统劳统酬的旧观念, 实行猪场效益与自身收益相挂钩的原则。建立严密的劳务组织分工、层层聘用、分开考核制度, 鼓励职工之间的竞争意识。实行劳务分工, 定期公布生产成绩, 对于完成目标任务工作成绩好的, 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目标责任未完成的, 给予批评和经济惩罚。技术员和饲养员必须互相配合一起为完成目标责任而努力。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场长是关键,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组织和领导能力。

6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方式制定发展适度规模的养猪业

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和市场供应考虑, 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是必要的。规模养殖, 有利于采用先进科技, 提高生产效率。据测算, 规模养殖的成本比传统农村养殖高15%~20%, 但其每千克增重少耗料0.6~1 kg。

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篇5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湖南省**县位于湘中偏北,洞庭湖尾闾,属山冈丘陵地貌,全县总面积206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14万亩、耕地面积56万亩;人口83万,其中农业人口72万;农业资源丰富,享有“竹子之乡”、“茶叶之乡”等美誉,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按照党的十六大

“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这一要求,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政策、资金、服务上大力扶持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正确引导,尊重民意,组织形式多样化

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从1997年开始发展,几年来历经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渐进发展历程。目前全县发展专业协会38个,会员18500余人,专业合作社6个,社员2300余人,共带动农户15万户,占农业总户数的71。在引导合作组织的发展中,我们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多样化。

(一)多形式合作。根据不同的创办主体,采取不同的合作形式。在确立创办主体上,我们主要挖掘和引导了三种类型。一是由种养大户创办。鼓励和引导具有一定规模、销售渠道、生产技术、资金实力和拓展能力的种养大户,联合农户组建合作组织,实现技术、信息资源的共享。泗里河乡养猪大户张国斌多年从事瘦肉型猪养殖,规模大,经验丰富,通过积极引导,由他发起建立了瘦肉型猪专业生产合作社,现已发展社员500多户。二是由经济能人领办。一些民营企业老板和在外务工经商的返乡创业人员在组建经济实体后,依托实体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形成合作组织。如花果山乡竹木生产合作社由“春秋”凉席厂老板刘春秋发起,大竹山果品专业生产合作社由在外经商的贺正良发起。三是由部门领办。部门充分利用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与农户联结组成合作组织。全县由供销、畜牧、林业等部门领办的合作组织共有10个。创办主体的多样化,形成了“组织 基地 农户”、“组织 农户”、“企业 组织 农户”等模式。

(二)大范围合作。根据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产业布局和资源优势,引导专业合作组织突破行政区域和行业的界限,广范围、多领域进行合作。从行政区域范围来看,有以乡镇为单位成立的,有跨乡镇跨县域联办的,也有覆盖全县范围的。县竹业协会会员遍及21个乡镇,发展竹业加工个人会员1300多人,带动资源培育和专业经营户360多户。由我县荣获“全国种粮大户”的王德辉发起成立的益阳市种粮大户合作协会由王德辉任会长,吸纳我县200多户种粮30亩以上的大户加入协会,遍及20个乡镇。从合作的行业范围看,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发展了蔬菜、瓜果、苗木、养鸡等生产型合作组织和农业技术服务、生产资料服务等服务型合作组织。在全县各类合作组织中,从事生猪、野鸡、黑山羊等养殖业的16个,占36,竹产业10个,占23,果品生产5个、花卉苗木生产3个、茶叶生产3个、水稻种植2个,渔业、石料、烟花、再生资源和物资供应各一个。

(三)多层次合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多方面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不同层次的合作组织。一是生产环节合作。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召开交流经验,共享信息,交换技术。二是销售环节合作。其产品统一品牌,集中销售。如水口山乡湘帅公司联合全乡5家竹制品加工企业,统一使用“湘帅”品牌,由湘帅公司统一销售。三是生产、销售环节合作。如泗里河瘦肉型猪专业生产合作社在生产环节提供种猪、技术、防疫服务,在销售中提供信息服务,并组织集中销售,合作比较紧密。该合作社在2004年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生产合作社”。大竹山果品专业生产合作社以订单形式组织生产,与农户签订产品收购合同,统一提供种苗,提供技术服务,有效保护了农户利益。四是生产、加工、销售全程合作。部分合作组织采用“企业 组织 农户”的运作模式,形成了活动规范、组织得力、凝聚力较强,并建立了经济实体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县竹业协会被定为省级重点支持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并被推选参加了2004年全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座谈研讨会。桃花江优质稻专业生产合作社以德辉粮业有限公司为依托,联合86户种粮大户,统一品种、技术和销售,实行订单生产。

二、规范运作,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近几年来,我们加强了对合作组织章程、制度的指导,并不断完善各项机制,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实现规范化运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紧密型联结,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生产经营活动,解决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减少了市场中介环节,降低了

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益,保护了农民利益。泗里河乡瘦肉型猪专业生产合作社引进湖北等地的优质种猪,聘请专家进行养猪技术培训,饲料供应、疾病预防、牲猪销售由合作社提供统一服务,实行农科教、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收到了良好的效益。2004年共出栏生猪30000多头,年末存栏母猪2500多头,创产值3000多万元,纯收入1000多万元,社员人平增收600余元。由于该社具有较强的品牌意识,注重品种更新、防疫检疫、改进饲养方法等,使合作社统一销售的生猪价格比一般地区每公斤高出0.1-0.2元,引进的新品种销售均价比其它生猪高出0.3-0.4元。

二是规模化生产,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目前,已形成了优质稻、竹、葛、蔬菜、苗木、生猪等产业,涌现了一批种养加专业户和专业区。水口山乡通过生猪协会的带动,农户养猪的热情高涨,出现了许多养殖大户,其中去年龚建福投资200多万元,兴建万头养猪场。2004年,该乡出栏生猪3.2万多头,成为典型的生猪养殖乡。县花卉苗木协会发展团体会员6个、个人会员62人,联系农户1800多户。目前花卉苗木生产面积达8210亩,形成了用材林、树桩、兰花和盆花盆景四个生产基地,成为中南地区规模较大的花卉苗木基地之一。

三是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效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章程中的权益制衡机制、义务约束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的作用,形成“组织 农户 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有机衔接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桃花江竹制品生产合作社6年来对社员举办资源培育培训班24期,社员改造竹林每年每亩补助60元,共培育丰产竹林10000亩。从社员中选定一批懂管理的社员,拿出部分股金投资兴办竹帘竹席加工厂,按照合作社制定的质量要求生产半成品,再由合作社进行收购。同时,合作社兴办了年创产值2000余万元的竹胶板厂。从入社社员中选拔24名经营能手,在省内外设立了8个销售网点,使合作社产品无一积压。

三、大力扶持,全面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我们按照“发展与规范并重,鼓励与扶持结合”的原则,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加大投入、强化服务”等措施,尽力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实现数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一)领导重视,鼓励发展。一是加强领导。县里成立了由县委分管副书记任组长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指导协调小组和办公室,并要求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和部门配合与协调。二是强化责任。将合作组织的发展纳入了全县“三个文明”目标考核内容,要求各乡镇根据本地主导产业、特色经济、资源开发和农民需求等实际情况,分产业、分行业、分产品制定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划。年终严格考核,奖惩兑现。三是制定政策。根据我县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从发展目标、组织原则、办会(社)手续、税费减免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要求有关部门严格落实。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的合作组织实行奖励政策。

(二)强化服务,规范发展。一是加强业务指导。明确县经管局为业务主管部门,从组织的宣传发动、登记办证、整章建制到成立后的规范管理提供全程服务。对已建立的合作组织实行动态管理,指导合作组织提高管理水平和运作的规范化程度。二是加强专业培训。以农业、科技、林业、畜牧、经管等部门为培训主体,通过组织技术人员、聘请技术专家等分类组织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培训班,加强对合作组织成员的培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同时加强对市场营销、信息利用、财务核算、经济合同、计算机应用、WTO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三是加强典型推介。在现有合作组织中,选择一批运作基础好、影响面大的典型,总结成功经验,组织开展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座谈等活动。在县电视台、《桃花江通讯》等县内媒体开辟专栏,加强宣传推介,带动更多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好范文”版权所有

提高驰放气综合利用的效益 篇6

关键词:驰放气;综合利用;效益

中图分类号: TQ22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7-2

0  引言

塔西南化肥厂,设计氨产量为20wt/a,运行过程中产生3.3-3.5t/h的驰放气。在驰放气中含有甲烷、氢气、氨气、氩气、氮气等成分,采用氨水循环洗法回收驰放气中的氨,洗涤尾气再用于转化工序辅助燃烧。

1  驰放气的概况

1.1 驰放气的定义

合成氨放气是在生产中,不参与合成反应的气体或因品质过低不能利用,在设备或管道中积聚而产生的气体。

1.2 驰放气的排放

高压驰放气的排放应选择在惰性气体含量最高和氨含量最低的位置,这样放空的损失最小。但同时满足着两个条件却有矛盾,因为惰性气体含量最高的位置在合成塔后和新鲜气补入之前,而该处恰又是氨含量最高,氨含量最低的位置在氨分离之后而那里却已补入新鲜气。权衡得失,大型氨厂一般采用前一种做法。K型厂排放点在合成塔后。

我厂合成装置采用的是美国凯洛格工艺(K型),该工艺在正常生产中主要从三个地点排放驰放气:液氨排放罐(107-F)、氨受槽(109-F)、组合式氨冷器(120-C)。

1.3 驰放气的成分

1.4 驰放气的作用

驰放气在合成氨装置生产中最主要作用便是调节合成塔内的反应情况。在合成反应中惰性气体对平衡氨含量有明显影响。由于惰性气体不参与反应,在循环过程中愈积愈多,它们的存在降低了氢、氮气的有效分压,从压力对反应平衡的影响可知,压力下降,会使氨的平衡含量下降。因此,应该尽可能降低混合物气体中惰性气体的含量。降低惰性气体的方式便是放空一部分循环气体,使惰性气体保持稳定值。

根据我厂的实际生产需要,驰放气的排放量一般维持在3.3-3.5t/h。

1.5 驰放气氨回收的意义

由表1可知,驰放气中含有多种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性气体,驰放气的直接排放不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些都决定了驰放气是绝对不能随意排放的。

合理利用驰放气的办法主要是采用深冷分离或变压吸附法等,氢重新用作合成氨原料,甲烷送作燃料,另外还可以生产纯氮和极有用的纯氩、氦、氪、氙等稀有气体。有人做过统计驰放气综合利用的价值比单纯做燃料可提高约28倍。

以氨为例,氨是合成装置的主要产品,大量排放氨将会造成产品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若燃料气中含有CO2,直接将氨与燃料气混合送往一段炉燃烧则有在烧嘴处生成氨基甲酸铵(NH2COONH4)结晶而堵塞烧嘴的可能。

综合利用驰放气不仅可以减少浪费增加产量,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谓一举数得

2  氨水循环洗法

鉴于我厂合成氨装置现采用氨水循环洗法回收弛放气中的氨,故结合我厂氨回收装置现状阐述氨水循环洗法[1]。

2.1 氨水循环洗法原理

弛放气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氨,首先用水在驰放气洗涤塔中把弛放气中的氨吸收,变成一定浓度的氨水,再在氨蒸馏塔中用蒸汽将氨水中的氨蒸馏出来,经冷凝成液氨送氨受槽。

2.2 氨水循环洗法流程

氨水循环洗法具体流程示意图见下(图1):

图1

来自120-C的高压驰放气进入喷射器117-L,与来自107-F和109-F的低压驰放气混合,混合后进入103-E。驰放气自下而上通过103-E与自上而下来自104-E的洗涤水相遇,其中的氨被洗涤水吸收。洗涤后的驰放气到烧嘴燃烧。

出103-E的溶液含大约6-8%的氨,经161-C换热器管程进入104-E。在104-E内部高浓度氨水经160-C加热气化形成气氨,进入127-C冷凝回收。

2.3 氨回收的经济效益

由(表1)可以计算出在正常生产中每小时随驰放气带出合成系统的氨的量:

120-C :131.9kg/h;

107-F: 13.15kg/h;

109-F: 4.79kg/h;

共计:149.84 kg/h。

按照送往一段炉燃烧的驰放气中氨含量为1%。假定总流量、平均分子量不变的情况下,送往一段炉燃烧的弛放气中的氨含量为:(表2)

由表2可得,我们每小时就可回收149.84-60=89.84kg

的氨,按每年生产时间为330天计算就可以多回收711吨氨。2016年4月全国液氨价格在2180-2280元之间,以2200元计算,711吨氨价值156万元。

3  驰放气中氢气的回收

3.1 我厂添加驰放气氢回收装置的必要性

由表2可知,我厂排放的驰放气中属于无用组分的惰性气体所占比例并不大,而合成工段最重要的原料——氢气却占了总量的一半以上,在未回收氢气的情况下就将驰放气送往一段炉烧掉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对于氢的回收,主要有低温冷凝法、变压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下面仅对技术成熟、性价比较高的膜分离法进行介绍。

3.2 膜分离法氢回收装置流程

膜分离氢回收装置分为氨回收和膜分离两部分。驰放气先进入脱氨塔,在洗氨塔中与循环洗涤水泵打入的循环水逆向接触,驰放气中的氨被洗涤水吸收后变成氨水,在洗氨塔底部排出。脱氨后的气体由洗氨塔顶部进入气液分离器,将多余的水汽分离排除。

但是由于水洗过程是同时一个气液平衡过程,这使的洗氨塔顶部排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水属于饱和状态,在处理过程的后端遇冷就会凝结成液态水,然而影响膜分离效果最关键的便是原料气不能带水,带水会严重影响分离效果。所以从气液分离器分离出的气体必须经过预先加热。

经氨回收处理过的原料气进入膜分离装置进行氢气分离。膜分离器是一个含有多组膜分离器整合而成的装置,可以单独切出某一个膜分离器,方便维修与更换。通过控制原料气的气量和进入膜分离器数量来调节氢回收的纯度和效率。原料气进入膜分离器后,特制的薄膜有选择性的只允许氢气通过,膜内侧形成氢气富集区外侧则是杂气富集区。氢气经压缩后进入合成塔反应,废气供燃烧。

由于我厂已有驰放气氨回收装置,所以可以在已有装置的基础上直接加装膜分离装置,从而降低基建费用。

3.3 加装氢回收装置后可产生的经济效益

根据(表1)可计算出在正常生产中每小时随驰放气带出合成系统的氢气的量为234.27kmol,按90%的回收率,可回收210.84kmol氢气,按每年生产时间为330天计算,可回收1669844kmol氢气,折合3740万Nm3。这些氢气如果全部用来生产氨,可生产18924吨氨。2016年4月全国液氨价格在2180-2280元之间,以2200元计算,18924吨氨价值4163万元。

由此可以看出,回收氢气甚至比回收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还要巨大。

参 考 文 献

[1] 塔西南化肥厂2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操作规程[J].2010.

提高养猪效益的综合措施 篇7

1 优良品种的选择

我国地方品种的最大特点是产仔数高, 肉质好, 缺点是产肉量低, 生长速度慢, 饲料利用率低。在大量引进外来品种后, 其杂交后代100kg体重日龄150d左右, 生产性能远高于地方品种。每个养殖场可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制定繁育体系, 充分发挥杂交优势。

2 科学的饲养管理

(1) 严禁不同日龄的猪放在同一栋猪舍内饲养, 做到全进全出。 (2) 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 科学调整日粮配方, 增强猪体的抗病能力。 (3) 及时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K。 (4) 饲养人员做到勤观察、勤换水、勤打扫, 不能饲喂霉变变质、污染严重的饲料。 (5) 减少应激因素反应。 (6) 建立和落实防疫和质量监管责任制度。

3 疫病的有效控制

疫病给养殖业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 控制疫病在养殖业中越来越重要。多种疫病混合感染, 新的疫病不断出现, 需要从建筑布局、环境卫生、畜牧防疫、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多方面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 是一项综合多门学科的系统工程。养殖场应建在距交通要道、村镇、工厂500m以外、地势比较高且干燥的上风向处, 尤其应远离其他养殖场、屠宰加工厂等。养殖场四周筑围墙, 墙外设防疫沟, 在沟外种植防疫林带生产区饲料加工区、行政管理区必须严格分开。母猪、仔猪、商品猪应分别饲养, 猪舍栋间距离30m左右场内布局要科学合理。专门运送饲料、产品的通道分别设置, 避免交叉使用。病猪隔离舍、兽医诊断室、解剖室、病猪无害化处理和粪便处理应建在下风向, 距离不少于200m。养殖场应设置防护网, 减少由于蚊蝇叮咬感染病毒的机会。及时打扫干净猪舍内卫生。禁止非场区人员进入场区。尽量自繁自养, 需要引进种猪或仔猪, 要证件齐全 (外进猪引进证明、动物产地检疫证明、免疫证明、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证明等) 。在养猪场门口、猪舍入口设消毒池, 消毒池内消毒液要定期更换。生产区入口设消毒室。建立合理卫生消毒制度。包括舍内外环境的清理消毒, 水的消毒, 出入人员的消毒等。养殖场要根据自身实际,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并严格执行。制定疫情应急预案。对死猪、粪便其他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可以选择深埋、焚烧等方法, 深埋点要远离居民区、水源和交通要道, 标示清楚, 饲料粪便也可以发酵处理。

4 市场的准确分析

强化水库管理提高综合效益 篇8

1 水车田水库概况

水车田水库位于贵州省贞丰县域西部的龙场镇境内, 距贞丰县城20km, 河流水系属珠江流域北盘江二级支流者塘河上流挽澜河段, 地理位置为东经105°31′48″北纬25°26′36″。水库大坝一座, 坝型为双曲拱坝, 坝的上下游为预制混凝土块, 迎水面接砌体设为1m宽混凝土防渗墙, 坝体为块石混凝土浇筑。最大坝高为66.7m, 大坝中部为开敞式溢洪道, 取水建筑物设在左岸, 冲沙建筑物设在右岸, 水库总库容为1120万m3, 兴利库容726万m3。大坝上游集雨面积100km2,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00mm。水库水源丰富, 气候特点属于中亚热带, 春冬干燥, 夏季湿润,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年平均气温17℃, 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6118万m3, 设计年洪水总量为3369万m3。水车田水库工程规模为中型, 工程等级为三等, 主要水工建筑物级别为三级, 渠系建筑物有:总干渠、左右干渠、渡槽、隧洞、倒虹管和提水泵站, 渠道总长51km (不含支渠) 。

贞丰县水车田水库是一座是以灌溉为主, 兼有防洪、城乡供水等的综合利用的综合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其灌区涉及龙场、挽澜、连环、白层四个乡镇, 四个乡镇共有国土面积362km2, 其中耕地面积6267hm2, 涉及人口10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9万余人, 农业总产值9100万元, 水库灌溉设计面积4.2万亩。保护下游沿河两岸7500亩良田及下游居民免受洪水袭击, 为下游3.46万人, 0.82万头牲畜提供饮水水源, 对改善贞丰县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使当地人民群众逐步摆脱贫困奔小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

2 强化工程设施管理, 确保水库安全运行

加强水库管理是确保水库运行安全的基础, 强化管理职能能够有效提高水库综合效益。水车田水库位于挽澜乡政府上游, 其防洪安全是水库的头等大事。水库运行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库之期由于当时水库工程尾工多、配套差, 设计施工资料短缺技术人员少, 业务生疏, 管理经验缺乏, 因而首先制定了“坝区岗位职责”、“库区、坝区工程设施管理制度”、“农业灌溉岗位职责”、“水库大坝安全检查制度”、“水库值班制度”、“水库交接班制度”, 并且管理人员到编到位, 设置各项人工观测设施, 明确管理方针, 工作推进扎实;第二阶段水库管理发展阶段, 管理工作走向正规化, 整理整编技术资料、观测资料成册归档;第三阶段管理规范化、现代化阶段, 对水库大坝、库区安全实现自动化监控观察, 能够有效避免大坝及坝区设施进行破坏, 确保水库安全运行[2]。

2.1 加强水库管理队伍规范工程设施观测

健全完善管理设施, 对于如何管好用好这些设备, 人才素质是关键, 水库管理处已经开通计算机网络, 管理人员可以进行网上学习, 基本做到学有所用, 用有所长, 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使水库管理工作井然有序, 逐步向现代化管理标准迈进。水车田水库大坝是贞丰县唯一的第一高坝, 它的运行状况好坏, 直接影响水库的正常蓄水和安全运用, 因此, 从建库至今, 管理处一直把工程观测设施的建设放在水库管理工作的首位, 水库大坝沉降变形观测采用先进的DL-10K数字水准仪一台以及TCA1800智能型全站仪一台, 执行二等水准精度要求进行监测网控制观测, 实践证明精度良好, 用测斜仪设备观测大坝内部变形情况, 确保水库大坝正常运行。

2.2 加大水情防洪预报投入力度

水库防洪安全是水库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水情防洪测报是水库安全调度的前哨, 根据上级水文局、气象局预报水情和天气气象情况为可靠依据, 作为制定水库洪水调度计划的根据, 确保水库防洪运行安全。

2.3 实行机械设备电力自动操作

冲沙孔、取水隧洞和溢洪道是保证水库防洪安全的重要泄水设施, 启闭机械及金属设施安全运用至关重要, 管理处在这些设备的管理中均采用电力启闭自动操作, 既减轻职工劳动强度, 又大大提高了闸门等设备启闭运用的灵活性、安全性和可靠性[3]。

3 完善技术资料, 实现规范化管理

技术资料的搜集、整理、归档是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管理处领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2013年就建库以来对所有设计、基建、调度及管理运用的图纸和文字资料全部进行了收集整理归档, 同时成立技术资料档案室建立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使技术资料真正做到查有所出, 用有所取, 由于技术资料的完善, 分析及时, 在实际中指导水库蓄水防洪度汛时多次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工程遗留问题及时改造, 使水库大坝等主要建筑物的运行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为历次安全鉴定和评价提供可靠依据。2010年以来连续五年高水位[1082.5~1083.9m]运行的考验, 已经充分证明大坝运行安全良好。

目前管理处正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进行观测资料的系统管理; (2) 完善健全建库以来技术资料系统管理机制, 力争达到国家要求的相应等级档案管理标准; (3) 对坝区库区及配套设施的巡查力度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将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4 完善工程设施, 妥善处理工程缺陷

经过施工, 对水库大坝的裂缝和溢流面进行了修补, 采用先进技术解决了主坝横缝漏水的问题, 恢复了坝体的整体性。采用锚固加上有封堵等综合措施, 同时完善了坝上的电源和照明工程改造, 实现了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工程改造, 向着工程管理自动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5 立足工程养护本职, 做好工程维护工作

养护是大坝工程各项功能运行良好的保证。对工程设施等的安全、完整进行养护, 需要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 采取必要的工程管理手段, 本着预防为主、养重于修的原则, 加强工程养护工作。

6 注重岗位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水资源管理单位针对水库管理的发展趋势, 对管理部门进行了岗位技术培训、理论培训、大坝监测培训等多项给培训学习, 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为工程管理现代化打下牢固基础[4]。

7 结语

水库工程的管理正在变得更加细化。工程管理和维修人员各自担负着管理智能, 进入真正的市场竞争, 在管理敢为和管理定额标准上加强工程的整改措施。尽心个日常的检查、观测和运维。同时, 为了强化大坝安全管理, 还应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 强化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 通过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和岗位技能, 促进管理水平向着科学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摘要:贞丰县水车田水库是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供水等的综合利用工程。加强水库管理是确保水库运行安全的基础, 强化管理职能能够有效提高水库综合效益。管理规范化、自动化对水库安全监控观察, 能够有效避免水库设施遭受破坏, 确保水库安全运行。

关键词:水库,运行管理,灌溉,防洪安全,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艳敏.水库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J].科学与财富, 2015, 7 (Z2) :182.

[2]王兴坡, 关林, 张新亮, 等.火炬松在板桥水库水土保持治理中的作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3 (9) :48.

[3]吴斌.牢牢把握“六个坚持”强化水库管理单位的安全管理[J].湖南水利水电, 2015 (4) :97~99.

加强管理提高横山水库综合效益 篇9

关键词:水库管理,水资源,综合效益

一、横山水库工程基本特性

横山水库是以为城市供水为主, 兼有防洪、灌溉、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 (二) 型水利工程。位于甬江流域奉化江支流县江上游, 库区集雨面积150.8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52亿立方米, 总库容1.108亿立方米。工程建成于1966年, 1987年1月开始扩建加高, 1993年12月完成主体工程, 1995年12月扩建工程竣工。2005年12月进行大坝安全鉴定, 2009年10月进行加固改造。年向城市供水约9000万立方米:奉化城区直接从库内引水7万立方米/天, 宁波引水达20万立方米/天;向下游生态和农业灌溉供水约4000万立方米。

二、现代水库管理的发展趋势

现代水库管理, 是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展望未来, 重新制定管理职责、管理范围、管理方法、管理标准, 从而逐步实现水库管理的现代化。相对传统管理而言, 现代水库管理, 工作对象更广, 内涵更深, 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工程管理,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

不断改善工程管理的软硬件环境,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更广泛, 如:水发电机设备的操作自动化, 大坝工程安全监测的自动化, 水文遥测系统、闸门自动化操作系统、洪水预警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各种硬件的更新升级, 如:遥测系统、办公设备等。

2. 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水库管理现代化要求有与此相应的人才, 比如:网络、计算机软件、水土保持、水文、水工、自动化、遥测监控、水资源保护等人才, 以适应现代管理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水库在各种管理专业上的人才配备更趋完善。

3. 注重水库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各项工作, 如信息采集发布、物资采购审批制度、闸门运行管理制度、水源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水源地安全评估制度、水质监测和预警制度、大坝工程安全监测制度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规范各岗位工作职责, 使员工工作目标明确, 标准具体细化。严格各项工作制度, 使各项工作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完善管理体系, 引进动态化管理体系、管理认证体系等, 促使管理工作规范化。

4. 注重水资源的管理。

以保障饮用水安全为目的, 重点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的综合治理, 有效降低入库污染负荷, 提高水质监测能力, 落实水库水源地保护长效管理机制。

三、加强水库管理, 提高水库综合效益

从现代化水库的发展趋势看, 在重视工程管理的同时, 还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生态、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加强水库管理职能, 增加管理内容, 以提高水库的综合效益。

1. 加强组织领导, 狠抓内部管理。

根据横山水库的实际情况, 管理局领导在广泛调研讨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选思路、抓班子、建制度、强队伍、提素质”的发展方针, 为水库的发展奠定组织基础。

2. 注重工作根本。

立足于水库防汛抗旱工作, 在保证工程安全运行, 确保下游农业用水和县江生态用水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城市供水,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努力提高水库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3.

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考核、领导分工、干部聘任、考核、奖惩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并把各项制度建立在激励、教育、规范、管理、监督全体职工的言行上来, 用严格制度约束人, 用优惠政策激励人, 用政策兑现奖励人, 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

4.

加强和规范“职工之家”“党员活动室”等教育活动阵地的建设, 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学党章、守纪律、正党风”教育和“干一流工作、创一流效益”的大讨论, 全局职工敬业奉献, 团结拼搏, 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5.

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的综合型人才队伍, 每年都相应地安排加强专业学习的活动。2010年全局开展“素养提高年”活动, 通过请专家辅导上课、集中学习、自学、先进评比、外出交流等多种形式活动,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并加强检查督促, 努力促使员工专业水准的提高。目前, 全局职工中大中专以上学历占80%以上, 初级职称7人, 中级职称19人, 高级工12人, 技师46人, 高级技师1名, 在专业、年龄结构上得到很大改善。

6. 大力加强工程管理, 保证水库的安全运行。

工程是发挥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闸门启闭机、电厂发电机、水轮机等机电设备的安全是工程管理的重点。工程管理必须抓住看管、运行、检查观测、维护保养、安全鉴定、更改修理、除险加固、直至工程报废等8个环节。 (1) 为使工程不受人为破坏和防止偷盗事件的发生, 单位制定了值班、保卫、巡查等制度, 特别是在奥运会前期和国庆60周年期间, 单位特别制定了《横山水库奥运期间安全保卫工作实施方案》和《国庆60周年期间安全保卫工作实施方案》, 有效防止了各类偷盗、破坏事件的发生, 在加固改造工程中相应地制定和落实了安全防范责任, 有效促进了平安横山、和谐横山的建设。 (2) 运行主要指配套设施 (闸门启闭机、机电设备、观测设施等) 的操作运行;为保证各类设备安全正常运行, 水库制定了严格的人员操作运行制度:《闸门运行管理制度》、《闸门操作制度》、《电厂操作票制度》。并采取相关措施, 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 (3) 检查、观测是指通过检查观测确定工程设备性能的完好程度, 为安全运行提供依据。发现隐患是为更改修理、除险加固、乃至报废提供决策依据。由于水库严格执行了检查、观测制度, 在上几个年度中发现了大坝存在安全隐患, 后通过专家鉴定, 得出了病险水库的结论, 上级部门和单位领导决定于2009年10月进行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在进行除险加固工程的同时, 还提升工程自动化建设, 实现大坝观测自动化, 闸门操作自动化, 电厂运行自动化。 (4) 维护保养是在工程设备处于完好状态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维护保养对于闸门启闭机、机电设备、观测设施尤为重要。水库制定了每年汛期前后都要对启闭机、闸门钢丝绳进行维护保养的严格规定, 保证其在防洪过程中的正常运行, 保护大坝的安全和工程的正常运行。在历次省市检查中闸门升降无故障。 (5) 安全鉴定是最高级别的检查鉴定。在日常的工程检查观测、维护保养的基础上, 外请专家对工程设备进行检查分析鉴定, 作出结论, 以确保工程设备的安全运行。更改大修、除险加固是工程设备出现问题, 性能改变时采取的恢复性能和状态的技术措施。

7.

在做好防汛抗旱的同时, 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 努力实现水库综合效益最优化。水资源的管理可以分为水质的管理和水资源的优化调度。 (1) 加强水质的管理, 让人们喝上优质的饮用水, 水库作为供应优级饮用水的重要水源地, 如何保证为公众提供优级的放心水, 是水库管理工作的中心和重要内容。必须作好:建立和加强水质监测和化验工作。2007年原水集团投资了几十万元建立水质化验室, 配备了水质监测设备和水质化验仪器, 配置了专职人员随时对水库水质富营养化进行监测, 定期对水质进行化验, 以随时掌握水质富营养化变化情况。每年都相应地安排专职人员学习交流, 提高业务水平。 (2) 加强库面保洁管理。采取日常保洁及专项保洁相结合的方式, 确保库区无垃圾、库面无漂浮物。落实人员进行湖面保洁巡查, 随时清除各类水质污染物, 并做好库区禁泳、禁钓、禁烧烤工作。水库还组织建立了青年义工队, 不定期对库区进行保洁, 特别是去年莫拉克台风过后, 水库库面出现了罕见的杂草、垃圾, 单位领导集中力量, 集中时间, 组织全体职工清除库面漂浮物。

8. 继续做好库区生态养殖工作。

已立项在三年内进行水库水体生物资源的调查, 优化配置种群比例, 改善渔业资源, 以渔养水, 改变过去凭经验放养的模式, 增加渔业经济收入的同时, 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 提升水库水质。

9. 编制《奉化市横山水库水资源保护规划》。

从源头做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 落实建设生态林、改水改厕、污水处理、建设生态湿地、坡地改造、引导农民发展绿色环保经济等等举措, 部分已建成或在建。规划十年期间, 逐步增加库区上游建设投入力度, 提高水体的生物自净能力, 有效降低入库污染负荷, 改善水体水质质量, 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饮用水保障。

1 0. 实行水资源的优化调度、科学配置, 增加水库蓄水能力, 提高水库综合效益。

每年汛期, 在确保水库安全度汛的同时, 科学调度洪水, 正确处理好蓄、拦、调、错峰的关系, 确保水库蓄满水, 最大限度地增加水库蓄水量, 为水库供水和发电灌溉、下游生态用水打好基础, 以提高水库的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为此水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做好水库水文遥测工作。水文遥测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 它为洪水预报提供原始的降雨量、水位资料, 遥测站的正常与否、资料的精确性, 都要影响到洪水预报的准确性, 从而影响到领导对洪水调度的决策。水库为了能实时准确地采集库区的水雨情信息, 为实时预报、科学调度奠定基础。水库制定了严格的水文遥测管理制度, 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 并进行人工遥测数据校对, 数据通信情况的测试。同时, 还对站内蓄电池、避雷线路、超短波天线等进行严密的检查, 以确保每一个站点的正常运行。组建年轻、技术功底扎实的人员成立抢修队, 以应对台汛期的突发事件。 (2) 做好洪水预报工作。洪水预报是根据水文遥测提供的各遥测站水位、降雨量资料, 结合以往水库洪水情况, 预测出这次洪水的整个过程, 为防汛和洪水调度提供决策依据。它的准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领导对洪水调度的决策。为及时、准确的提供洪水预报的数据, 2007年水库与河海大学合作, 投资20万元开发了适合本水库实际情况的洪水预报软件, 同时加强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为这几年的成功的洪水调度奠定基础。 (3) 做好水文资料整编和档案管理工作。水文资料需要永久归档保存, 它为水库的洪水校核、洪水调度, 水库的改建提供原始的技术资料。为做好水文资料整编工作, 水库组织人员到省水文局、市水文站进行培训学习, 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努力下, 水库的水文整编资料连续两年被宁波市水文站评为优秀, 2009年水文整编资料被浙江省水文站评为优秀。在加强资料整编的同时, 水库还实现了档案管理网络化, 方便了档案的查询, 提高信息资料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志刚, 高庆军.浅谈现代水库的管理.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6 (1)

[2].刘志坤, 马喜峰.加强水库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4 (1)

[3].关业祥.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思路.中国水利, 2002 (5)

[4].杨宝藏.规范管理是水库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水利发展研究, 2000 (11)

提高农户养羊效益的综合措施 篇10

1 合适的养殖规模及选择优良的品种

农户应根据自身养殖综合条件制定合适的养殖规模, 具体养殖条件包括家庭经济情况、耕地面积、羊舍规模及饲料储存、劳动力等。每个劳动力一般可饲养50~80只羊, 这要根据劳动力的身体素质而定。农户切不可盲目追求发展, 只看数量, 不求质量而扩大养殖规模, 这样不仅不会增加收入, 还会造成劳动力的浪费。

肉羊品种和品质的优劣已成为市场竞争取胜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羊的品种选择非常重要。目前, 肉用绵羊优良品种有杜泊、特克赛尔、萨福克、道塞特、夏洛莱等。以上这些品种的羊具有生长快、肉质优良的优点。农户可用这些品种的羊进行本地羊的改良, 广泛开展二元杂交或三元杂交, 逐步建立起相应的肉羊肥育体系, 避免因长期饲养造成后代羊品质下降的后果。主要采取的方法有:第一, 将不宜做种羊的公羊采取去势、淘汰或出栏的措施。有计划的引入同种优良种羊或不同种优良种羊与本群的母羊进行杂交繁殖, 使羊的本质得到改良。第二, 在本群羊中挑选品质优良的公羊与无血亲关系的母羊进行繁殖, 农户进行羊群系谱的记录, 避免滥交乱配, 有利于羊群的选育和杂交改良的提高。

2 强化日常管理、建立合理的羊群结构

日常管理主要是针对季节气候的变化, 对羊进行管理。寒冷冬季时, 加强羊群的保暖防寒措施, 有条件的农户可搭建暖棚进行饲养。炎热夏季时, 加强羊群的防暑降温措施, 预防各种疫病, 有条件的农户可每天将羊舍进行消毒处理。

羊群结构决定着羊群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羊群结构。理想的羊群结构是母羊占整个羊群的70%, 其中繁殖母羊应占50%左右, 育成羊占30%左右, 羊羔占20%左右。公羊中育成羊、淘汰羊应占整个羊群的30%。当年的羊羔应占整个羊群的40%左右, 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羊群的规模, 实现羊群的可持续发展。

3 科学合理的饲养

3.1 种公羊与种母羊的饲养

种公羊的饲养质量关系着种公羊的配种能力和母羊受胎率, 所以要加强对其重视。种公羊需单栏饲养, 以青饲料为主, 饲料不仅要求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高营养物质, 还需具有适口性好、易消化等特点。在配种季节时, 处供给优质饲料外还应补充精料, 根据其身体状况进行营养调整, 保证种公羊精力充沛, 性欲旺盛。配种的次数不宜过多, 3次/d为宜。

种母羊的饲养质量关系着羊羔的体质和成活率, 也关系着羊群的可持续发展。母羊配种前供给高营养青饲料和精料, 使其达到相应膘情, 可增加排卵数, 提高受胎率。种母羊受孕后要注意卫生情况及胎儿的营养情况。种母羊的日粮搭配上尽量选择体积小、营养较高的草料, 注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及微量元素, 饲料的种类进行多样化和新鲜。受孕后的母羊尽量不远牧, 单栏饲养, 保持适量的运动。

3.2 羊羔的饲养

羊羔出生后30min内要让其吃到母羊的初乳, 因为母羊初乳中的营养成分丰富而且含大量免疫因子, 能增强羊羔的免疫能力。羊羔出生7d后可锻炼其进行新鲜嫩草和精料的采食, 刺激其消化器官的发育和唾液的分泌, 为断奶和健康发育打好基础。羊羔出生7d后可进行适量运动, 3周后可随母羊进行放牧。羊羔日龄在20d左右可进行精料的饲喂, 饲料以质地松软、易于消化、富含淀粉的为主, 忌食含高脂肪的饲料。羊羔在2~3日龄时, 对其进行抗生素的补充, 防止羔羊痢疾和寄生虫病。

4 做好防疫工作

羊群的防疫工作主要是驱虫和疫病的传播。寄生虫病对规模养羊的发展的危害很大, 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羊群需每年需进行2次驱虫, 春秋两季各一次, 短期育肥羊应在育肥开始时进行驱虫。驱虫的主要的药物有丙硫咪唑、左旋咪唑、虫克清等。在驱虫过程中可将几种药物交叉进行, 以免产生抗药性。驱虫药物一般有口服和药浴两种。近年来, 研制的注射用防治体内外寄生虫的药物效果很好。疫病的传播是危及羊群的最大隐患, 疫病的防治也引起养羊户的高度重视。羊群的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疫病的重要手段, 所以, 应根据当地羊群疫病发生与流行情况制定科学免疫程序,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对羊群进行免疫接种。进行接种前, 对接种羊的年龄、妊娠、哺乳、健康状况等进行记录, 禁止对体质弱的羊及怀孕的羊进行接种, 持续观察接种后羊的状态, 发现有接种中毒或过敏状况及时进行救治。除此之外, 防止疫病传播还应加强羊舍内外的卫生及常用设备、器具的消毒。

5 结语

农村养羊户一般凭借经验进行养殖, 缺少专业的养殖技术, 所以其经济收益不高。加强对养羊户技术培训非常重要, 不仅可以提高其经济收入, 为农村建设做贡献, 还可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关键词:养羊,经济效益,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苗志国, 等.中草药添加剂对育肥羊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M].安徽农业学, 2007, 35 (10) :2918-2919.

[2]李晓锋, 等.农区饲养山羊的管理要点及快速育肥[J].农技服务, 2006 (7) :30-31.

上一篇:分化能力下一篇:护患沟通障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