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2024-08-03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精选十篇)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篇1

关键词:健康教育,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老年群体数量近些年来出现大幅度增加, 随着年龄增加, 机体功能的减弱, 各种疾病易出现在老年人群中, 对老年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一定的威胁, 由于我国健康教育普及度尚不是很高[1], 老年人对日常生活中健康知识的掌握渠道和掌握程度均显不足, 在社区老年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显得极为迫切, 然而健康教育的开展是否足够有利于老年人群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 这方面研究尚不多, 为此笔者以本辖区内的社区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 通过为期6个月的观察,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辖区内社区共116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62例, 女性54例, 年龄55~72岁, 平均 (62.7±8.1) 岁。入组患者均为自愿, 且签署知情协议, 患者精神状态正常, 无认知障碍, 且查体未发现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器质性病变。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2名, 高中及中专23名, 初中45名, 小学及以下36名。

1.2 健康教育方法:

针对老年人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多样性, 我们针对具体情况, 对他们进行有规划的健康咨询, 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实施上门服务, 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饮食指导、生活方式指导, 对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向其家属教授家庭护理技术, 并根据具体情况对老年人进行心理干预指导和安全行为教育。健康教育以口头宣教为主要载体, 配以自制的科普读物, 并定期通过讲座或播放卫生科教资料,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短片、幻灯片形式向老年人传播健康教育知识。

1.3 评价方法:

健康教育开展时间为期6个月, 并在3个月后通过自制的“社区老年人健康知识水平”问卷对入组老年人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 问卷题目的设置参照孙昕霙等健康调查问卷设计中的思路, 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生活卫生和疾病预防四个方面进行题目设计, 每个方面设5个题目, 答案分为掌握、熟悉、了解、知道、不知道5个级别, 在统计得分时分别为4、3、2、1、0分, 问卷前期制定后通过预实验显示置信度为0.87, 证实其调查内容信度较高, 其得分较为真实的体现了老年人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调查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 (WHOQOL-100) 进行评估。

1.4 观察指标:

在健康教育开展前的入组人员选择阶段, 对入组人员首先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统计得分情况。在开展为期6个月的健康教育之后3个月, 对入组老年人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统计得分情况, 观察两次得分情况是否存在差异。对健康教育后的得分情况与WHOQOL-100量表评价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观察二者是否存在内在的关联。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通过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组内前后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对健康教育得分和生活质量进行Person相关性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组人员健康教育前后问卷得分情况比较:

健康教育前, 入组老年人问卷4个部分平均总得分为35.9分, 而进行健康教育后其四部分总得分为65.7分, 通过配对t检验显示, t值为4.482, P值为0.024, P<0.05, 证明健康教育前后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2.2 入组人员健康教育后得分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对入组人员健康教育后的健康知识问卷得分同调查的入组人员生活质量得分进行Pe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 线性相关系数r=0.82, P<0.05, 证实二者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3 讨论

老年人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伴随着年龄的增加, 人体功能逐渐减弱, 一些常见的疾病较为容易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特别是慢性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由于无法治愈, 因此掌握较为全面的健康教育知识, 对其疾病的转归和预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3,4]。即使对于未患这些疾病的老年人, 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依然可能对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有大量的研究显示, 积极的健康教育对老年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在日后的生活中有着积极的影响, 不仅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而且对患者疾病的控制和长期生存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5,6]。

笔者通过本次研究显示, 积极的社区健康教育让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掌握水平均有显著提高 (P<0.05) , 与相关学者的研究一致[7]。此外, 研究还发现, 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高的老年人, 生活质量评价得分明显较高, 统计分析结果的显著相关性也有力的支持了上述观点 (r=0.82, P<0.05) , 这表明让老年人全面深入的掌握健康知识, 不管是否罹患慢性疾病, 对其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均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 社区内积极开展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并且能够帮助老年人有效地预防各种疾病,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 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 这对改善老年人各种的疾病预后, 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都十分有帮助。在社区老年人群中普及健康教育对推进整个社会老年人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海玉.浅谈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21) :3272-3274.

[2]于天华, 李智明, 刘斌, 等.某区老年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0) :269.

[3]刘秀维, 张书红.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及早期干预[J].职业与健康, 2008, 24 (9) :903-904.

[4]侯利华.健康教育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3, 34 (7) :1359-1360.

[5]熊彩娟, 江淑贤, 张丽华, 等.健康教育对老年慢性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0, 8 (20) :1868-1869.

[6]闫安, 穆颖, 时治津, 等.社区医疗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4, 17 (2) :173-175.

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浅析 篇2

一、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内涵

学术界对生活质量的研究已近半个世纪,但对生活质量内涵的理解仍尚未统一,主观派把生活质量定义为幸福感、满意度和主观生活水平;客观派把生活质量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生活条件的优劣程度。”(冯立天,1996);综合派认为“生活质量就是环境提供给人

们生活条件的充分程度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卜,社会成员对自身及其自身所处的各种环境的感受和评价。”(周兴城,2001)。

我们认为客观生活条件的优劣是决定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同时,生活质量的高低也决定于社会对个人的供给和个人对生活的需求。人的素质是人体自身的素质,不是人体之外的客观条件,人的素质既可影响客观生活条件的优劣,也是主观满意程度的基础,人的素质应作为生活质量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所以,生活质量就是指人的素质和客观生活条件的优劣程度,以及对生活的满足程度。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其生活质量也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身体健康状况是反映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敏感指标,因为健康状况与长期客观生活条件的优劣程度紧密相关,也直接影响老年人对生活满足程度的评价。所以,身体素质应作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不同性别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根据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内涵的理解,我们选择了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居住面积作为客观生活条件指标;选择主观满意度作为主观满足程度指标;选择文化程度和身体健康状况作为人的素质指标,采用评分平均数的方法①对辽宁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各指数基础数据来自于我们2000年对辽宁城市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不同性别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城市男性老人生活质量综合指数为70.2,明显高于女性老人。男性老人文化素质明显高于女性,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男性老人文盲半文盲占11.4%,平均受教育年龄为8.3年;女性老人文盲半文盲占34.3%,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5年。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主要经济来源和收入水平,男性老人文化程度较高,主要经济来源为离退休金的占83.6%,只有6.8%依靠子女提供;女性文化程度低,主要经济来源为离退休金的仅占66.2%,依靠子女提供的却高达21.6%。男性文化程度高,不仅有离退休金保证了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且也有比女性更多的再就业机会,问卷统计表明,男性老人再就业率为3.1%,女性仅为0.9%。结果,男性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在600元以上的占53.1%,低于200元的占8.3%;女性在600元以上的仅占26.8%,低于200元的却占21.0%。

男性老人的身体素质也明显高于女性。男性老人健康和一般者占88.4%,较差和有重病的占11.6%;女性老人健康和一般者占75.3%,较差和有重病者24.7%。老年女性体弱多病,经济收入又偏低,普遍存在看病就医难的问题,疾病长期困扰,生活质量自然会低于男性老人。

三、不同年龄城市老人的生活质量

仍以上述指标体系和方法对不同年龄城市老人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各项生活质量指数计算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综合指数随年龄增长明显降低。表明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其中客观生活条件指数80岁以下的中低龄老人差别不大,80岁及80岁上高龄老人明显偏低,这又与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指数和人均居住面积分指数均明显偏低有直接关系。80岁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00元的占28.4%,比其它年龄组高10.5~17.5个百分点;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26.1%,比其它年龄组低16.5—19.9个百分点。80岁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月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偏低,而又与其主要经济来源有关,从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看出,其主要经济来源中离退休金占56.1%,比其它年龄组低19.0—24.6个百分点;子女提供占42.7%,比其它年龄组高28.3—36.2个百分点。离退休金是老年人最具有保障的生活来源,高龄老人却显著偏低,使一部分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难以保障。同时,既或是能领取退休金的高龄老人,由于其退休早,领取的退休金很少,也难以依靠退休金使生活质量达到中低龄老人的水平。

80岁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以下的占58.0%,比其它高龄组高4.3—8.5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5平方米的占9.1%,比其它年龄组高2.3~3.8个百分点。人均居住面积偏低的高龄老人,经济收入也偏低,又多数得不到子女的关照,生活质量难以保障。

主观满意度指数与年龄增长的关系同客观生活条件指数同年龄增长的关系基本相反,60—64岁和65—69岁低龄老人的指数值低于70—74岁和75—79岁中龄老人的指数值,而80岁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指数值最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老人对生活标准的要求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年龄越大越易于满足生活现状,主观满意度也越高。这与其实际生活水平相矛盾,是对真实生活质量的扭曲,好在各年龄组指数值相差绝对值不大,对综合指数不会造成明显的负向影响。

人的素质指数随年龄增长明显下降。文化素质分指数由60-64岁年龄组的50.1下降到80岁及80岁以上年龄组的24.2,降幅51.7%。问卷调查数据表明,60—64岁文盲半文盲占10.2%,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80岁及80岁以上则高达47.7%;60—64岁平均受教育限为8.6年,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80及80岁以上降为4.3年。低龄老人文化程度明显高于中龄和高龄老人,这也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真实写照。正是由于文化程度随年龄增长明显下降,高龄老人的经济收入才明显偏低。

身体素质分指数随年龄增长明显下降,表明老年人身体健康生活质量随年龄增长明显降低。问卷调查数据表明,60—64岁身体健康人数占41.0%,有重病的占3.4%,生活不能自理的占0.7%;80岁及80岁以上老人身体健康的人数仅占24.1%,有重病的人数却高达10.3%,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数也高达10.3%。如果把身体较差也视为未达健康长寿标准,那么低龄老人有13%不能实现健康长寿,中龄老人和高龄老人分别有20%和34%不能实现健康长寿。可见,城市老人随年龄增长,健康问题更为突出。

四.不同文化程度城市老人的生活质量

不同文化程度城市老人生活质量指数如表6: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程度的城市老人随文化程度提高,综合指数明显上升,表明城市老人文化程度越高,生活质量也越高。客观生活条件指数、主观满意度指数和人的素质指数与综合指数完全一致,表明城市老人的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与文化程度也呈正相关。

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基本决定了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和客观生活条件。文化程度高,不仅较高的离退休金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而且继续就业或再就业的机会也较多,容易获取更多的劳动收入。文化程度低,离退休前在非国有企业工作的比例相对较高,离退休后得不到离退休金的比例相对较大,既或能得到,数额也很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继续就业或再就业的机会也很少,很难继续获得劳动收入。对辽宁城市老人的抽样调查表明,大学文化程度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的97.8%是离退休金和劳动收入,月人均可支配收入800元以上者占66.7%,低于200元者仅占4.2%;文盲半文盲主要经济来源的57.8%是离退休金和劳动收入,还有31.0%靠子女提供,月人均可支配收入800元以上者仅占10.6%,低于200元者却高达28.8%。

居住条件是老年人客观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对主观生活质量和健康生活质量也有重要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经济收入较高,也有更多机会获得优惠住房的条件,比低文化程度老人的住房条件明显优越。辽宁城市老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均居住面积10平米以下的占4.1%,50平米以上的占19.8%;文盲半文盲人均10平米以下的占26.3%,50平米以上的仅占0.4%。

在一般情况下,经济收入水平较高,容易产生幸福感,尤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经济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于那些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的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自然也会很高。对辽宁城市老人的调查表明,文盲半文盲对生活满意的人数占43.2%,不满意的占8.1%;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对生活满意的占57.3%,不满意的占2.1%。主观生活质量随文化程度提高而提高。

文化程度对身体素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一般情况下,文化程度较高,经济收入也较高,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保障;同时,文化素质较高,精神状态也会较好,可以延缓衰老,缩短残寿期;文化素质较高,家庭易于和睦,丧偶率低,有利于保持健康长寿。对辽宁城市老人的问卷调查表明,以初中文化程度为界,具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老人丧偶率分别为42.1%和21.1%,身体健康的别分占20.2%和29.0%;具初中、高中和大学文化程度的老人丧偶率分别占12.2%、17。4%和7.4%,身体健康的均高于37.0%。可见,文化程度对身体素质也具有正相关关系。

五、几点启示

1.我国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除具高中和大学文化程度的老年人达到小康水平以外,其余老年人生活质量均在小康水平以下,其中一部分老年人构成城市贫困群体、弱势群体,应引起全社会关注,应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能得到过去对社会所做贡献的应有回报。这也是当代人的一种道义上的责任。

2.保障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是离退休金,目前执行的政策是:在岗职工调整工资水平时,养老金调整水平不超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60%。按这一政策,老年人经济收入的绝对值与在岗职工的差距将越拉越大。在岗职工还有其它一些灰色收入,与老年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只能更加悬殊。在国家经济实力允许的条件下,应调整现行政策,尽量缩小差距,避免因代际贫富悬殊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必须看到,如不能恰当地调整,随着老年群体的逐渐膨大,很可能会出现一种积重难返的效应。

3。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产生负向影响的最主要因素是老年人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老年人的文化素质随高龄老人的逐渐谢世将不断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尤其不断进入高龄阶段的老人的身体好坏将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尽快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对保障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长城.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冯立天,戴星翼.中国人口生活质量再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 篇3

一是收入低,物质生活质量差。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费用绝大多数靠子女供给,收入明显偏低。据调查,靠子女月供100——200元左右的占77%,少数子女甚至连这个标准都难达到。每月100——200元的生活费,在苏北农村仅仅能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二是看病难,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调查表明,农村老人生病有时治有时不治的占35.9%,有病不治的占4.87%。同时,还出现这几种现象:有病在小医院治疗的多,在大医院治疗的少;小病治疗的多,大病治疗的少;有病靠自理,靠配偶照顾多,靠子女照顾的少,雇保姆照料的为零。在医疗保健方面,能吃上保健品的为14.7%,拥有保健器材的就更少,只有2%左右。此外,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大病合作医疗制度刚刚起步,许多农村老人最怕生病,一旦生病,因病致困,因病返贫的事例不少,成为目前农村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三是文化设施不健全,文化生活贫乏。在回答“你是否经常参加老年文体活动?”的问卷中,有87.3%的农村老人回答:“否”。农村老人文化生活贫乏还表现在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上,据调查,目前仍有23.1%的农村老人无电视看,78.7%的人没有报纸杂志看,67.1%的人看不上电影、戏曲。

四是缺少关爱,精神状态不佳。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可以从他们的自我感受中表现出来。调查表明,有50.1%的农村老人精神状态比较差,往往认为自己没用了,成了包袱、累赘,只是在打发残年,也有相当多人因子女对其精神上缺少关爱表示不满。

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共有老年人1.45亿,其中80%生活在农村,他们的生活质量如何不仅关系到整个农村能否实现全面小康,也关系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必须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尽快制订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着力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和保障体系。首先是要加大改革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致富。有了经济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二是要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积极探索家庭养老的新路子,认真开展签订赡养协议书工作,在宣传尊老敬老典型的同时,从社会舆论和法律上对那些不赡养老人、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谴责和处罚,使人人都知道赡养老人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义务,是子女应尽的职责。在经济发达和有条件的农村,应当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扩大社会养老覆盖面,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强农村老年人抵御疾病的能力。卫生部门要积极送医到农村,大力开展对农村老年人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农村老人的自我保健水平;在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前提下,还应建立以大病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解决农村老人因病返贫、因病致困,看大病难的棘手问题;通过政府投资、群众集资、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筹集医疗救助基金,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老有所医。四是要加大投入,加快公共老年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引导和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投入的办法,力争做到给每个村建立一个文化娱乐中心,以利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基层老年协会组织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基层老年协会组织管理网络。地方政府老龄机构应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老年协会的组织管理,制定分层次的目标管理,确立分层次的行动策略,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管理网络,强化日常管理。同时,主动提供各种服务,构建以重点乡镇、行政村为中心的协作网络,加强对基层老年协会骨干人员的培训,开展协会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老年协会组织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其次,充分发挥农村基层老年协会的作用。农村基层老年协会应当始终把为老年人服务作为协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老年人生活上的难处、精神上的苦恼、医疗保健上的难题、养老上的问题,尽心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维护其合法权益。再次,依法管理和开展农村老年协会的工作,建议尽快制定《农村老年协会工作条例》,促进农村老年协会向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首先应当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孝道文化。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的一剂良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更应当理直气壮地提倡建设孝道文化。其次,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和支持。农村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应当采取特殊政策给予照顾,各级政府必须根据《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制定配套的法规,为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维护农村老年人权益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再次,加强宣传教育,大力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要改变敬老宣传仅仅面向领导、老年人及老龄工作者的局面,转而面向全社会,动员全社会成员为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出一份力。在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时,应加入尊老敬老的主题教育,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更应当加强尊老敬老教育,让儿童从小养成尊老敬老意识。

(作者单位:沛县人大常委会、沛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在本社区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本社区进行护理的50例老年人生活质量状况资料, 并且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男19例, 女6例, 其中冠心病3例, 心血管疾病4例、心脏病7例、高血压高血脂患者10例, 心脏病以及高血压患者6例。年龄52~89 (平均67.4) 岁。观察组男17例, 女8例, 其中心血管疾病5例, 心脏病1例, 冠心病5例, 高血压高血脂12例, 心血管疾病伴有高血脂患者4例。年龄在49~83 (平均63.2) 岁。两组数据不存在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高心血患者进行护理, 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指导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并对患者的状况进行备案, 记录下患者的病症。观察组则采用护理干预方法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首先要做好患者病情详细记录, 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比如他们的心脏状况以及血压、血脂状况等, 并且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保证护理质量, 其主要护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对于绝大多数的老年患者来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较差, 所以在对其进行护理时应该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及时为他们解答心中疑惑。尤其是对于高血压以及心脏病患者来说在护理时进行减少他们不良情绪的产生, 从而避免他们高血压、心脏病的复发。在长期的药物治疗中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所以社区护理时要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况, 对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 对于他们心中的疑惑医护人员要给与及时解答同时也要给予安慰与关心, 减小他们的心理压力, 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积极与病魔抗争。尤其是在对一些不了解自己病症的患者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病症知识的介绍, 告诉他们该病是可以有效治疗的, 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 进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2]。 (2) 加强健康指导。冠心病患者的病症一般是由于生活规律不健康, 心情不愉快所致。所以在对他们进行健康指导时要着重对他们生活以及饮食的指导。在进行相应护理时, 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的生活进行一定的了解, 及时纠正他们生活中错误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规律, 从而保证他们生活的健康。同时社区护理人员还可以积极向老年人宣传生活常识, 告知他们进行生活不规律所带来的危害, 提高他们对健康生活的认识。比如在饮食上, 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要尽量少吃含蛋白质值较高的食品, 应该以清淡食物为主, 选择低盐、低蛋白质、低胆固醇的食物, 但是也要适当补充一些蛋类、鱼类等优质蛋白。对于缺钙的老年患者来说, 在进行护理时还需要多补充钙质, 保证钙的日常摄入量, 要多吃蘑菇、芹菜、虾皮、木耳、油菜等含钙量较高的食物。同时还需要保持日常适量, 避免暴饮暴食。老年患者要尽量少吃腌制食品, 多补充维生素以及纤维素含量较高的食物[3]。 (3) 运动健康指导。对于老年患者来说要保持健康的身体素质还需要加强体育锻炼。在社区护理干预中可以对患者的运动进行相应指导。老年运动与其他人群的运动有所不同, 在进行护理指导时应该保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进行适量运行。同时也要避免一些激烈的运动, 最好的锻炼方法比如太极、气功、慢跑等, 锻炼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保持在20min即可。 (4) 做好复诊。社区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的生活以及身体健康进行护理的同时还需要督促老年患者回医院进行复诊, 进而了解患者病情, 提高患者的身体健康水平,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最终能够起到社区护理作用, 实现社区护理价值[4]。

1.3 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本次护理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进行, 其主要调查对象为50例老年心脑血管患者以及家属。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5.0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躯体功能、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物质生活状态, 均较护理前有改善 (P<0.05)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对于老年高心血患者来说, 在进行治疗以及护理中都应该处处体现人性化原则, 让老年人能够从护理中感受到温暖。当今我国老龄化现象逐步加快, 子女工作较忙, 对于他们来说精神上有所依赖。所以在社区护理中应该积极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护理, 提高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 让他们重新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除此之外, 护理人员还要对他们的生活进行科学指导,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减少不健康饮食, 加强体育锻炼从而提高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5]。

在上述一些列的社区护理中, 能够有效的解决老年患者的生活问题, 对于老年高心血疾病有所控制, 在进行护理时能够减少心血管疾病以及高血压疾病的复发, 对于潜伏期的患者来说也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积极发挥社区护理的作用, 提高我国社区护理水平, 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水平, 进而促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通过上述实验对比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社区护理干预在提高老年高心血疾病生活质量上有显著的效果, 能够维护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患者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 具有很好的康病魔心理, 提升患者的生活信心, 保证高心血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 所以说其护理干预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邓莉莹.社区护理干预在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评价[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21 (8) :6-7.

[2]张小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4 (5) :29-30.

[3]王海燕.社区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3 (3) :23-24.

[4]袁利云.社区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医药前沿, 2012, 33 (9) :56-57.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篇5

2013年10月03日 07:19大洋网-广州日报我有话说(2,558人参与)

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排全球第35

据新华社电 一份联合国[微博]调查报告显示,瑞典是最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国家,而就老年人生活质量而言,中国排名第35位。

英国广播公司1日报道,“全球老年观察指数”组织调查了91个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得到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和“帮助老年国际”组织支持。

报告显示,瑞典的老年人生活质量最高,挪威和德国排名分列二、三,而阿富汗排名垫底。排名前20的国家主要来自西欧、北美地区,也包括日本、澳大利亚和智利。巴西排名第31位,中国排名第35。

在排名时,调查人员考虑了13种指标,包括老年人收入、就业情况、医疗服务、受教育情况和生活环境等。

老年生活质量:贵在心态 篇6

什么年龄干什么事

人生有不同年龄阶段,青年时是女儿,中年时做妈妈,老年后当奶奶,晚年就成了太婆。在工作中,也同样有相应的角色转换。如体育界,青年时是运动员,中年时做教练,老年后当裁判,晚年就成为观众了。这就叫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当龄时应恪尽职守,干得有声有色。过了这个阶段,就应调整心态,进入新情况,无怨无悔。

如果做女儿时不好好学习、积极向上,就难以成才;做妈妈时如果不下抚儿女,上敬公婆,家庭就难以和美;做奶奶、太婆时如果还要事必躬亲,不肯超脱,势必自寻烦恼,难求和睦。

人难有自知之明,常见的现象是,当龄时不抓紧工作,总觉得来日方长,结果蹉跎岁月,过龄后却恋栈不去,空憾壮志未酬。在这方面,应该提倡有点超前意识,提前作好年龄段转换期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只有及早明白这些自然规律,才能在晚年活得自由自在。

就我个人而言,我曾回顾一生说:30而立,我未立;40而不惑,我常惑;50而知天命,我知而不多;60而耳顺,我有进步,但不够;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点,我倒提前做到了。现在,我可以自由地选择我想做的事,不为稻梁谋,不作名利求,择善而从,量力而行。

养老,根本还是自己养自己

前几年,看到一本书《养老,你指望谁?》书中列举了现在社会上多种养老方式,如老伴、新伴、子女、亲属、保姆、组织、社会等等。分析的结果,根本的还是要靠自己。靠自己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养老方式,然后创造好条件,磨合好关系,使晚年生活和谐美满。即使生活已不能自理,甚至是临终时期,养老方式也是要靠自己在脑子清楚时作好安排。

有些人在位时叱咤风云、志满意得,退休后立即精神萎靡、牢骚满腹,根本原因就在于不了解老年生活的特点,没有及早为老年生活作好准备。相反,有的老人活得明白,及早作好准备,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能活得舒坦,活得潇洒,活得有尊严。

鉴于此,我为自己作了一个倒计时的行动安排。大致是70岁不出国,80岁不出游,85岁不出京,90岁不出院,95岁不出门,100岁不下床,请求安乐死。当然,这是满打满算的如意算盘,实际过程会因时调整。如不能到底,就随时中止,只求生活质量好就可以了。

为此,72岁的时候业务上交了班,进入最后一次人生角色转换。

我通过30多年藏书,已存有5000多册文史书籍。坐拥书城,纵目古今,乐在其中。我近10年来坚持自费独游,踏遍祖国名山大川,访寻历代人文胜迹。大概还没有人像我这样在中国游览了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中国有世界遗产41个,国家遗产30个,世界地质公园24个,历史文化名城110个,国家重点风景区187个,我都游遍了。

老年生活质量,贵在心态

《朱子格言》上有两句话:“家门和顺,虽饔餮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饔餮”指早饭和晚饭,“国课”指向国家纳税。我们就是要追求这种境界。

现实社会中,常有社会地位很高,经济情况很好而晚年生活不愉快的,也有很普通的百姓,经济条件一般,但活得很愉快的。他们的差别在于心态,在于会不会安排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勉强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份外之物不需要。我在普陀山法雨寺看到佛教学校墙报上有一则佛教故事。二小僧与众僧友起坐地修炼,忽儿来了一桃贩,乙僧与他僧起立观看,甲僧端坐不动。俄顷又来一枣贩,乙僧等又起立观看,如是者三。最后甲僧修成正果,乙僧等事无成。乙问甲,在外界诱惑面前你为什么能坐得住?甲答,我们本来都没有想在修炼时吃桃或枣等什物,它们来了,我并没有觉得需要它们。我和你的差别只在于我在这些份外东西面前能够说:“我不需要”。

好个“我不需要!”人心的不平,往往在于不论需要不需要,人家有了,就想要。学会说“我不需要”,就可以摆脱很多烦恼。尤其是老年人,还是应该提倡不慕荣利,不相攀比,发挥个性,“自己过得好,就是好”。

功利思想不该有。“几十年如一日”,“活到老,干到老”,还要“老当益壮”。这些口号,原来的精神虽然是积极的,在革命和建设的某些时刻也是需要的,但不科学、不实际,无益于老人。世界在变,自己也在变,怎么能“几十年如一日”呢?老了自然要衰,怎么还能“壮”,而且“当益壮”呢?

年富力强的被闲置,花甲古稀之年扬鞭奋蹄,这决不是好形势。1998年《东方之子》采访我,我说了一段话:“新老交替是正常现象。只有蜀中无大将时,才不得不再请老将廖化作先锋。佘太君百岁挂帅,那是一个悲剧,不应该这样的。国家命运不能总依靠在一两个老人身上。”节目播出以后,社会反应还是认同的。过去很多革命口号,其实是很功利的,应该科学地审视。尤其老年人,不必再受此束缚,苦了自己,烦了他人。

过于自苦不必要。我们这一代人在长期的革命历炼中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只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天的老年人也不必过于自苦。我们总说:“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外国人则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休息”。中国传统观念是省吃俭用,为儿为女,外国人的观念则认为赚钱是为了花钱,儿女18岁以后自立,各过各的日子,平安无事。看来我们有些观念是应该有所调整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必太为他们担心。

我现在收入的大部用在旅游和买书上。有些节余,也量力做些社会公益事情。我给孩子们留下了江南古镇上常见的一付副联:“世上数百年老家,全在积德;天下第等好事,还是读书。”

人走茶凉不奇怪。有些老年人常留恋过去“过五关,斩六将”时的辉煌,叹惜当下空怀壮志,力不从心。我看大可不必。

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当干时全力以赴,废寝忘食,义无反顾;不当干时全身而退,戛然而止,飘然而去。不要当干时懒散拖沓,不当干时又百般留恋。有些老年人常沉湎于过去前呼后拥,迎来送往的热闹场景,叹惜现在门庭冷落,寂寞空灵,“人一走,茶就凉”。甚至埋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真有说不完的苦恼。我看也大可不必。

人走了,茶自然会凉,不仅会凉,而且茶水还应倒掉,因为茶杯还有它用。能根据情况变化,作出合乎自身特点的安排,以提高自己老龄期的生活质量,这才是生活中的强者。

老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

孤独也是种享受。老年有成熟之乐、天伦之乐、发展个性之乐、领受兴趣之乐,还有孤独之乐。孤独时有广阔的思想空间,有充分的行动自由,有全额的可支配时间,有不受干扰的心灵天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苏东坡写过:“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很多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的不朽作品往往是在孤独的境遇中创作出来的。

我不是提倡老人过孤独的生活,而是说明孤独也是一种享受,一种美。要善于享受孤独,不必惧怕。

无所求,也就无所失。上面谈到养老主要还是靠自己。我们既应强调社会关心老人,更应强调老人自己关心自己。老年生活过得好不好,部分在社会,多半在自己。老人越是希望社会关心自己,越是难以感到满足;越是不要求社会关心自己,越是容易感到幸福。如果迷恋于“发挥余热”、“子孙孝顺”、“弟子尊师”、“公众敬老”、“社会回报”,往往容易产生失落感。无所求,也就无所失。大彻大悟后,自然就免除了大悲大痛。“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快乐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主观感受。有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把好日子也过苦了。有的人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得到快乐,乐其所乐,甚至苦中作乐。应该学会随遇而安、知足常乐、自得其乐。知识界的老人更可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和对人生的感悟获得更多的快乐。有作有为有馀欢,无欲无求无烦恼。

最近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同志谈到要做到老年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快乐的高度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无处而不乐,无时而不乐了。

笑对归宿。死亡既然是最后的归宿,生命的必然,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过多地害怕了。一切顺其自然,交给“命运”就是了。

我参观过英国圣·克里斯朵夫临终关怀医院,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已有100多年历史。那里的病人大多时间在活动室里看书、打毛衣、玩牌、祷告、唱诗、看电视。每周有志愿者来陪他们聊天。医生却对我说,这里的大多数人生命大约只剩一个月左右——临终前一个月他们还可以无痛苦地享受人生。

我惊叹西方发达国家人文关怀的进步,我也坚信中国不久也能达到这个水平。

我已经向家人和学生交待,将来我走时,不必开追悼会,因为我不喜欢那种里面哭哭啼啼,外面嘻嘻哈哈的尴尬场景。到时如果无法推辞,非要安排一个遗体告别仪式的话,也不必奏什么哀乐,而要播放一段舒曼的《梦幻曲》或萨克斯管演奏的《Going home》,并告诉大家,我走得很愉快,很舒坦,因为我曾是一个长寿而快乐的老头儿,我充分享受了人生,我知足了。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该院对所辖社区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筛查, 共筛查出2866人, 其中男1544例, 女1322例;年龄分布24~76岁;其中1型为202例, 2型为2664例。从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80例患者, 使用随机平均的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既往病史、患病程度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实验组采取社区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1.2 方法

护理组采用服药治疗的同时加以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等措施。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二甲双胍, 2次/d, 2片/次。同时分别在早餐后和晚餐前为患者测定二次血糖。与此同时, 采用心理干预措施, 与患者密切交流, 及时发现患者烦躁郁闷、焦虑不安等不良心态, 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避免患者的负面情绪使糖尿病病情加重, 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除此之外, 由该院成立的社区糖尿病老年患者护理小组定期到社区举办有关糖尿病的健康知识教育讲座, 内容包括糖尿病的临床表现、饮食起居的注意事项、常见并发症、如何合理锻炼、如何自我监测等, 举办病友会, 病友之间通过互相交流日常生活中关于防病、用药、运动等方面的经验。指导家属注意患者的饮食禁忌, 并协助患者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积极预防并发症。对照组仅仅采取基本的护理措施, 即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二甲双胍, 2次/d, 2片/次。同时分别在早餐后和晚餐前为患者测定二次血糖。

1.3 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 (Cornell Medical Index, CMI) 问卷编制的关于糖尿病患者生活满意度及护理效果的测评。调查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生活满意度比较。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均采用 (±s) 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使用χ2检验或t检验进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糖尿病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糖尿病症状明显好转;无效:糖尿病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2.2 统计结果

持续护理干预2个月后, 实验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5.0%, 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为100%; 对照组患者护理的有效率为57.5%, 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为68%;具体见表1、表2。

两组总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满意度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现代医学突飞猛进地发展与进步, 糖尿病的治疗手段不再仅仅追求降低血糖, 更加注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糖尿病治疗的长久目标是通过控制良好的代谢从而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使糖尿病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社区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护理措施。社区护理干预要注重心理干预、健康教育以及适度运动对糖尿病的影响。由于糖尿病患者特殊性, 需要终身服药, 同时预防发生并发症, 是一个长期艰辛的过程, 因此, 需要对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耐心倾听患者的患病经历, 并指导患者安全用药、调节饮食、指导其适度运动及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情况, 向患者传授如何家庭自我护理。鼓励患者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的同时有效降低血糖含量, 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改善医患关系[2]。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社区糖尿病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社区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平均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40例, 实验组采取社区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 (Cornell Medical Index, CMI) 问卷编制的护理疗效及生活满意度对两组进行测评。结果 持续护理干预2个月后, 实验组患者护理的有效率为95.0%, 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患者护理的有效率为57.5%, 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为68%;实验组疗效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社区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促进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好转, 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社区护理干预,糖尿病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卫东, 刘伦琴, 邢林.前列地尔联合介入治疗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8) :2548.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辖下2个卫生服务中心2012年4月—2013年4月筛选的40例有老年痴呆症状的患者,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20例。其中男28例, 女12例;平均年龄6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系统培训的社区医生、护士、健康管理者组成的干预组, 为老年痴呆患者建立管理网络和健康管理手册, 包括个人档案和家庭档案。干预组实施个案管理模式, 对照组实施基础管理模式。

1.2.2 个案管理在建档前先上门访视一次, 向患者及家属通俗易懂的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及预防措施, 介绍社区个案管理的方法及工作内容, 征得对方同意后, 详细记录患者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愿意接受访视的时间段, 做出家庭评估。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实际情况拟定个案管理方案, 包括患者的主要护理问题及处理方法、家居环境要求、照顾者的培训计划等。

1.2.3 档案管理建档之后, 定时举办具有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讲座, 发放相关知识宣传手册。每月组织患者及家属参加知识讲座或联欢会, 对康复知识进行宣教。一般情况是每月一次家庭访视, 每周一次电话随访, 对患者及家属的咨询及时做出回应和正确指导。 (1) 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保证充足的睡眠, 饮食宜低盐、低脂、高蛋白为主。加强心理护理, 痴呆患者虽然智能衰退、精神症状和性格发生变化, 但他们也有爱与归属的需要, 要理解、关心体贴患者, 用诚恳的态度、心平气和的方式与其交流,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以取的患者及家属的好感和信任。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 采用安慰、鼓励、开导等方式改善患者的负面心理, 并充分发挥家属和亲友的情感支持, 减轻其心理压力。 (2) 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如养鱼、种花、读报、听音乐、看电视等以分散注意力, 排遣不良情绪, 使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及自身的价值。 (3) 认知功能训练, 根据患者的病情、文化程度、智能状况选择一些数字、图片和实物, 让其反复识别、辨认, 从简单到复杂。帮助患者认识亲人、朋友、邻居、主要建筑标志、家中电话号码等。刺发远期记忆, 家属可以提醒帮助回忆, 要不厌其烦, 当患者叙事时要耐心倾听, 鼓励患者回忆过去的生活经历。向患者讲述一些事情再提出问题让其回答或复述, 增加信息刺激频率, 增强记忆认知功能。 (4)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根据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 针对性的训练其独立穿衣、洗漱、饮食、行走等, 指导家属照顾技巧, 提高患者完成日常生活的能力。 (5) 益智训练, 鼓励患者广泛接触人群, 和朋友聊天、下棋、打扑克, 也可以让患者做简单的数字运算、折纸、记忆家庭电话和地址, 或从食物、动物、植物、物品等项目中任选一种, 让患者说出与之同类的东西, 促进患者语言、计算、判断、推理、归纳与分类的能力。同时, 在患者的活动区域放一些患者熟悉的物品, 使其区分卧室、客厅、卫生间的位置, 反复训练, 提高其定向力。有研究显示, 常用脑可保持头脑灵敏, 锻炼脑细胞反应敏捷度, 以延缓大脑老化。 (6) 体能训练, 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 选择合适的体能训练, 如散步、做老年保健操、打球等, 每周训练3~6次, 活动量循序渐进, 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 以无不适为度。根据患者的进步与不适给予肯定和理解, 使其有足够的信心参与训练, 运动可促进神经生长素的产生, 预防大脑退化[3]。 (7) 安全防护措施, 给患者营造一个安静、安全、舒适的环境, 对家属及照顾者进行相关安全知识指导, 室内物品摆放简单固定, 保持地面干燥光滑, 行动困难者有家属陪伴, 以防跌倒。对易走失的患者, 避免单独外出, 应随身携带注有患者姓名、疾病、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等的卡片, 防止意外发生。洗澡时帮助调好水温, 热水瓶放到患者够不到的地方, 以防烫伤。药品、刀剪妥善放置, 避免误服或自伤, 为此要做相应的防护措施, 以降低家居安全问题的发生。

1.2.4 基础管理建立个人档案和康复管理手册, 对患者需要给予常规指导。

1.3 观察指标

在个案护理干预前和干预1年后采用简易智力量表 (MMSE)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临床痴呆评定量表 (CDR) 进行效果评价。MMSE痴呆评定的标准依文化程度而不同, 有10项, 满分为30分, 以文盲<17分, 小学<20分, 中学及以上<24分为有认知能缺陷[4]。ADL中评定躯体自理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数 (MBI) 进行评分, 有10项, 最低分10分, 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自理能力强, 以≤40分为差, 40>分为中, >60分为良, 100分为生活自理。CDR 0分为无痴呆, 0.5分为可疑痴呆, 1.0分为轻度痴呆, 2.0分为中度痴呆, 3.0分为重度痴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干预后认知能力、ADL和痴呆程度较干预前均有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对照组仅ADL较自身干预前有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干预后认知能力、ADL和痴呆程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干预前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 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结构的改变, 使老年性痴呆发病率逐年上升, 据统计, 60岁以上的老年性痴呆占5.1%, 80岁以上的高达20.0%, 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5]。目前我国老年福利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有大部分老年性痴呆患者由家属在家中照顾, 由于多数照顾者的护理知识缺乏致使患者在家庭中得不到正规、系统地护理[6], 给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现代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 护理干预倾向于多方位、多层次、多水平, 越来越强调物质、社交、功能、交流、感觉和行为的综合能力改善[7]。因此, 对老年性痴呆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模式是社区卫生服务一个重要课题。本卫生服务中心选择在国际上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MMSE、ADL、CDR, 对患者进行分析和分类, 有针对性的制定康复计划, 按循序渐进的原则, 不断调整训练的内容和难度, 逐渐巩固。结果显示, 对照组干预前后MMSE分值无显著差异, 但干预组干预后MMSE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生活能力明显提高, 干预组中的ADL干预后得分明显降低, 而对照组ADL得分无明显改善, 表明干预后患者生活能力明显提高。CDR痴呆程度均有明显改善, 差异显著。本研究社区护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是让患者生活自理, 减少家庭负担, 回归社会。经过1年对老年性痴呆患者实施社区个案管理, 医生、护士走出社区, 深入家庭对其进行饮食、心理护理、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益智、体能训练等一系列的干预措施, 既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增强患者的自理能力、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又可以优化卫生资源, 降低治疗护理成本, 减少患者家属的身心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 减轻社会负担, 由此可见, 社区个案管理是一种较为经济的管理模式。

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个案管理对提高老年性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辖下2个卫生服务中心2012年4月—2013年4月筛选的40例老年痴呆患者,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2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社区管理模式, 干预组实行社区个案管理模式, 即在常规社区管理的基础上, 对老年性痴呆患者实施日常生活能力、益智、行为矫正等训练。并于1年后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简易智力量表 (MMSE)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临床痴呆评定量表 (CDR) 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组干预后认知能力、ADL和痴呆程度较干预前均有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对照组仅ADL较自身干预前有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干预后认知能力、ADL和痴呆程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社区个案管理模式可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 有效延缓病情进展。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个案管理,阿尔茨海默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晓玲.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2, 20 (3) :116-118.

[2] 袁月芳, 俞智勇, 沈建斌.社区个案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 (9) :35-37.

[3] 陈时平, 谭建华.家庭护理干预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 (8) :998-1024.

[4] 金亚菊, 李蕊, 魏鲁刚.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在老年痴呆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09, 7 (4) 46-47.

[5] 刘爽, 张玉莲, 周震.老年性痴呆流行病学研究现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10) :145-147.

[6] 张月华, 卢少萍, 徐永能, 等.老年痴呆患者1年康复训练效果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31) :6859-6861.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讨 篇9

据联合国最新统计, 目前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29亿, 超过人口总数的10%, 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预计到2050年,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0亿, 占人口总数的21%。同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 到2004年底, 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4亿, 2006年6月为1.47亿, 预计到2014年达到2亿, 2026年达到3亿, 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21世纪上半叶, 中国将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0%, 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也迅速增长, 截止2006年6月, 高龄人口数为1619万, 与2000年第1次抽样调查相比, 老年人口比重由10.2%提高到现在的11.3%, 高龄老年人口的比例也从9.2%增加到10.7%, 老年人口的增多使全社会的老年抚养系数从2000年的15.7%增加到目前的16.4%, 并且在今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 因此,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 积极应对, 未雨绸缪。

2 老年人的需求

老年人群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弱势群体,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年龄的增长, 这种弱势效应还会进一步放大, 故他们十分依赖家庭、组织、社会, 希望得到家庭、组织、社会的关心, 爱护和尊重。同时作为一个优秀的民族, 一个强大、成熟、负责的政府, 有义务更有责任做好这项工作, 要从道义上, 伦理上来大力宣传尊老、养老的意义, 更要从制度上, 法律法规上来保障, 维护老年人的权益, 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老年人的需求可分为基本需求和精神需求2方面

(1) 基本需求:主要是指衣、食、住及基础医疗。即涉及到生存的最基本需求, 作者认为, 这一块主要应由政府来承担, 政府需逐年加大投入, 民政部门应切实做好相关工作, 可以建立慈善机构或相应组织, 大力募捐社会资源共同作好这项工作, 据调查: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青年人, 生活物资的更换速度也很快, 如能合理的收集、整理、再利用, 既可帮助他人, 也能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

改革开放前, 特别是解放初期, 我国执行广就业, 低收入的分配制度, 故现今有相当部分的老年人没有相应的资金, 住房, 健康等方面的储备, 能否让这部分老年人相对体面, 有尊严的安度晚年,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稳定和发展, 关系到社会的凝聚力和政府形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今天社会对老龄事业的投入, 是对当年老年人为社会所做贡献的回报, 是他们的劳动所得而不是恩赐, 对于目前社会财富在部分人群中积聚, 社会二极分化明显的趋势, 政府应加强二次分配的力度。

(2) 精神需求:主要是指依存、和睦、支配、尊敬、求偶等基本生存以外的需求, 即更加富裕、小康、丰富的生活需求, 这一块作者认为应该由个人储备和家庭来承担, 政府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维持社会进步, 稳定的同时, 只作宣传、教育、协调工作。今天的中、青年人也应该积极进行资金、亲情、文化知识、健康等多方面的积累。作者认为:“月光族”、“丁克族”、“单身贵族"等生活方式值得商榷。生命是一个过程, 不能重来, 一旦青春不在, 而没有相应的储备, 凄凉、悲哀可能就接踵而至, 老来苦是真正的苦, 因为已没有机会, 没有希望, 因为再强大的政府也不能提供完善的满足精神需求的服务。

3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

通过大量文献报道及社会调查, 目前, 中国老年人口处于以下3种状况。

(1) 老年人口基数大, 且增长迅速, 整个21世纪, 特别是近25年的人口红利期结束后, 我国将面临巨大的社会养老压力。

(2) 老年人收入的总体水平较低, (根据我国的国家贫困线, 目前全国贫困人口约4800多万, 如果根据国际上每人每天支出不足l美元即为贫困人口的标准, 按照世界银行的最近估计, 目前中国约有1.35亿人还处在国际贫困线以下, 其中相当部分为老年人口) 。

(3) 中国有相当部分老年人处于无人赡养或家庭无力赡养的情况

近几年国家对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有了大幅提高, 但仍有相当部份老年人享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 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农村老年人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 导致众多的空巢家庭及孤寡老人。

4 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 加大政府投入:这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老年人如果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 又没有储备, 经济上不能独立或相对独立, 天长日久, 会有朝不保夕, 寄人篱下的感觉, 常导致忧郁、悲观, 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空巢家庭, 遗弃老人在部分地区已是常态, 触目惊心, 能否做一设想:对60岁以上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老年人每月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

(2) 大力宣传尊老养老的人文理念及法律知识, 树立典型、弘扬优良的民族传统, 同时制定详细且易于操作的保护老年人基本权益的法律法规, 并强化其执行力度, 对于赡养比例较高的家庭, 给予政府补贴, 对于有赡养能力而拒不赡养者, 予行政处罚及舆论监督。

(3) 制定优惠政策, 利用闲散资源, 动员社会力量, 大力举办托老、养老机构, 成立老年人俱乐部或互助社, 让他们了解国家大事, 了解中国已进入老龄化, 社会的养老比例逐年递升, 养老条件的改善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 适当降低他们的期望值, 让他们参与托老、养老机构的部分管理, 体现老年人的自身价值, 满足其精神需求, 鼓励他们互相帮助, 互相慰籍, 共同安度晚年。

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健商研究进展 篇10

1 老年人QOL研究进展

1.1 老年人QOL的概念

QOL的概念有一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由于不同学科领域对QOL的界定不同, 导致QOL的概念尚不完全统一, 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 如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医学、经济学和环境学等进行了研究。1993年, 由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WHO QOL研究组将QOL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生活状况的体验[2]。该概念较完整地概括出了QOL的内涵, 鉴于此, 我国对老年人QOL的定义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对自己身体、精神、家庭和社会生活美满的程度和对老年生活的全面评价”[3]。不同老年人QOL概念界定仍存在一些分歧[4], 由于不同特征老年人如居家老人、社区一般老年人、慢性病老年人、养老机构老年人因其固有特质和差异性, 是否有必要对不同老年人界定“生活质量”这个亚概念, 仍存在一些争议。

1.2 老年人QOL的研究现状

1.2.1 老年人QOL的研究工具

在国外, 早在20世纪30年代, 生活质量作为一个社会学指标, 常应用于老年人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评价。采用简明健康测量量表、生活质量指数、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诺丁汉健康调查表等评估工具来测评老年人生活质量, 主要研究不同特征老年人如老年弱势群体、普通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现况调查和生活质量的干预研究[5]。但对于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 且尝试编制养老院老年人生活质量测评量表, 但该量表尚未广泛推广应用[6]。

与国外相比, 我国开展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起步晚, 虽然近年来有关研究也在深入和拓展, 但老年人QOL的研究主要着眼在现况调查, 且研究对象为多局限于大城市社区老年人群。国内常选用的评估工具主要有国外量表的中文版:WHOQO-BREF、SF-36/12, 中华医学会老年人学会建议的生活质量调查表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g QOLI) 。对养老机构老年人QOL的研究工具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及推广。

1.2.2 我国老年人QOL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国内关于老年人QOL的研究近些年来有了很大发展, 主要表现为对不同特征的老年人如空巢老年人、离退休老年人、养老机构老年人、慢性病老年人QOL影响因素的研究。顾红霞[7]、李靖[8]等研究空巢老年人、离退休老年人的QOL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空巢老年人或离退休老年人受躯体疾病、经济状况、人际交往、家庭支持、负性生活事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较普通人群差, 且更容易出现寂寞、失落、焦虑、抑郁和烦躁等负性情绪, 也会影响生活质量。孙少艾[9]、张文汉[10]等以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调查生活质量现状, 结果显示, 经济情况、家庭功能、社会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情况等因素为影响慢性病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 且由于慢性病的反复发作, 老年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从而也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徐波[11]、王超[12]、关锐[13]等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活质量现状调查, 结果表明, 入住机构的老年人因养老环境、经济状况、心理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低于家庭养老一般老年人。有关社区老年人、慢性病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干预性研究也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有文献报道[14,15,16], 通过自我效能护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等综合干预措施, 培养老年人健康的情绪和乐观的态度, 提高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 能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 利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2 老年人健商的研究进展

2.1 健商的概念及构成因素

健商 (HQ) , 它是健康商数 (Health Quotient) 的缩写, 代表一个人的健康智慧及其对健康的态度。健商是由加拿大医学专家谢华真教授首创的[17]。是指一个人已具备和应具备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 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健商主要由自我保健、健康知识、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和生活技能5部分来评价。自我保健即不把自己的健康都交给医生,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的生活态度控制健康;健康知识包括跟生活息息相关的, 易于掌握的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生活方式包括作息、饮食、价值观等生活习惯和方式;精神健康包括良好的个性人格、良好的处事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克服焦虑、愤怒和压抑;生活技能, 通过重新评估环境, 包括工作和人际关系来提高个人生活技能, 提高生活质量来掌握健康的秘诀和方法, 促进健康的发展。

2.2 健商的研究工具

国内健商的调查研究主要采用健康商数问卷, 是由加拿大籍华人谢华真教授编制, 主要分为5类:自我保健、健康知识、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和生活技能。每一部分有5个题, 共100个问题每一个问题有7个词或短语可选择, 量表的理论最高分为600分。

年轻人HQ测试问卷[18]是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专门针对年轻人而设计的。调查内容包括自尊心、人际关系、精神健康、饮食与睡眠、乙醇与吸烟和医学健康指标6个方面共21个问题。将这些问题的得分通过一定的公式统计汇总后得到总分, 就是健商指数, 代表个体的健康水平。

网络健商量表 (Web Md Health Quotient TM量表) [19]由Eden En-terprises开发, 问题的答案设了5个等级, 从0~5级, 主要包括营养和个人健康信条、家庭结构、心理/情绪、医药、环境和精神等方面, 目的是为了了解人们当前生活方式的优点和不足, 最终了解健康商数的程度。

2.3 老年人健商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从宗教、种族、生活方式等方面对健商进行了深入研究。Jang Y[20]阐述了种族, 宗教信仰对健商的精神情况、生活方式两个维度的影响。Ward E[21]对不同老年人群的健康意识、态度、行为方式研究显示, 健康意识与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就医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 积极的健康意识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就医行为。Brown S[22]对弗罗里达州的社区老年人群进行调查, 发现老年人的健康态度与健康行为与家庭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 尤其是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健商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Dutta-Bergman MJ[23]对老年人通过互联网健康信息的的查找对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影响做了调查研究, 发现个人健康意识也受宗教和族群的影响, 有健康目标的人比没有健康目标的人更容易获取健康知识。

通过健商理论体系的构建, 健商的培养以及老年人健商的研究, 尤其是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研究有很大发展空间, 值得今后关注研究。

3 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健商的研究

近年来, 一些研究者关注老年人健商及生活质量的研究, 王玉丽[24]抽取了长春市朝阳区、南关区60岁以上老年人379人进行了调查研究, 将老年人生活质量分别与健商四个维度做相关分析, 发现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健商四个维度均相关, 特别是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更为密切。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健商有相关性, 健商的提高, 有利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改善[25]。正确的健康知识, 良好的精神状态,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自我保健能力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 所以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必须重视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健商的关系, 更应重视老年人健康知识的获取。

4 展望

4.1 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商测评量表的研制

在健商研究中, 相关研究变量测评量表的编制是最基本, 也是最重要的研究。如果测评工具不全面、不科学, 没有细化, 不能全面反映研究变量的影响因素, 那么现况调查研究就缺乏真实性, 干预措施也缺乏针对性。如前期的有关老年人健商相关研究中, 使用的健商测评量表主要是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普适性量表或老年人专用量表对养老机构老年人进行测评。引用国外通用型健商量表时就忽略了不同经济水平、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地域的差异, 未对原量表根据实际进行修订, 或直接采用老年人专用量表对养老机构老年人进行测评, 忽略了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特殊性与差异性。这两者都会降低量表的敏感性, 降低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影响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商的准确评价。

所以, 要致力于开发一套客观、科学、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商测评工具, 加强测量工具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4.2 探讨提高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商的对策措施

上一篇: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下一篇:双腔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