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干预

2024-07-26

联合干预(精选十篇)

联合干预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10月-2016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的患者中选择126例为研究对象, 排除重要脏器功能衰竭、严重精神疾病及患有恶性肿瘤、妊娠等患者。将所有符合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 每组63例, 对照组中男33例, 女30例, 年龄20~80岁, 平均 (52.5±8.9) 岁;观察组男31例, 女32例, 年龄21~82岁, 平均 (49.7±7.4)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2]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式:检查中检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及指导其进行检查前准备和检查后相关注意事项[2]。

1.2.2 观察组

患者接受全程护理干预方式。

1.2.2. 1 检查前

(1) 详细了解患者的详细病史, 包括各个重要脏器的功能评估、麻醉史、药物过敏史等, 并进行呼吸、循环等功能的评估, 掌握患者的饮食和排便情况。 (2) 向患者详细讲述此次检查的过程、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等, 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并加强内镜室的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 增加患者对其信任。 (3) 认真核对患者信息, 并依照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评估患者, 嘱咐其做好检查前准备 (禁水4 h, 禁食12 h) 。

1.2.2. 2 检查时

协助医生和麻醉师摆好患者的检查体位, 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 ,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及呼吸和循环的变化情况。若出现异常, 应立即停止检查, 及时进行抢救。

1.2.2. 3 检查后

送患者至复苏室, 此时也应该继续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并保证患者处于侧卧位体位, 保持其气道的通畅, 待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呼吸等水平与术前无异, 且神志清醒, 步态稳健, 无明显的检查后的不良反应 (腹痛、恶心、呕吐等) , 可在家属的陪同下离开医院[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检查时的血压 (舒张压和收缩压) 、脉搏水平, 并进行对比分析。并制定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两种护理方法的满意度, 满意度为基本满意率与满意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检查时血压和脉搏水平对比

在检查中, 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及脉搏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胃镜和肠镜检查已经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和诊断, 其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方式, 患者在接受检查时感觉较为痛苦, 有明显的不适感, 有些患者甚至无法耐受[3]。现在医院逐渐引用无痛胃镜和肠镜, 即在检查前给患者用麻醉药, 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 但是对其护理工作仍为重点中工作之一[4]。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在检查中, 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及脉搏明显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对于全程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提示了:全程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患者的心理状况, 改善护患关系。

全程护理, 即对无痛胃镜和肠镜检查前、检查过程中及检查后进行全程的护理干预[5]。专业的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 可使患者对于检查的过程、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有个详细全面的了解, 其有助于缓解患者面对检查的焦虑恐惧感, 减轻其心理压力, 使患者可以更好地配合检查, 增加其耐受程度, 有利于检查中各项生命体征的稳定, 使检查顺利进行, 提高检查的质量[6,7]。在整个检查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详细地了解患者的心理和身体状况, 并严格检查患者有无禁忌证, 及评估其适应证, 并在检查后嘱咐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也降低了检查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8]。

综上所述, 在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中采用全程护理方法进行干预, 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减轻其心理压力, 促进检查的顺利进行。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中采用全程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的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 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全程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不同护理干预模式下, 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及脉搏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83%,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中采用全程护理干预, 有助于缓解患者检查前的紧张心理, 有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 且护理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无痛胃镜,肠镜,全程护理

参考文献

[1]麦英明, 唐晓华, 罗捷, 等.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5) :1390-1391.

[2]龚洁.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医学信息, 2016, 29 (20) :166-167.

[3]朱红, 荣加.无痛胃镜和肠镜连续检查116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4) :3408-3409.

[4]江雪琴.无痛胃镜和肠镜连续检查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 2016, 29 (20) :155-156.

[5]王慧.全程护理干预对无痛胃镜检查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5, 17 (10) :58-60.

[6]孙培洁.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96例护理配合[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32) :92-93.

[7]章绵华, 冯柳娜, 罗小清, 等.全程护理干预对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 (21) :5028-5029.

联合干预 篇2

价值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女性不孕不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60例女性不孕不育患者,随机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对不孕不育症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科学评估。给予对照组患者行宫腔镜和腹腔镜联合检查,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心理干预治疗,并临床记录其数据。结果 观察组治愈28例,治愈率93.3%,对照组治愈23例,治愈率76.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不孕不育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能够对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态进行有效改善,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 宫腔镜;腹腔镜;心理干预;不孕不育;治疗

现代社会,不孕不育患者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已经成为影响现代家庭幸福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干预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不孕不育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因为其操作简单、经济实惠、无痛,更在于其治疗效方案使患者提高生活满意度[1]。本次研究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女性不孕不育中的常规手术检查中,对不孕不育症患者行心理干预治疗,在对她们治疗效果的科学评估上,取得显著效果,现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2011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60例女性不孕不育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分析,所有患者均属于不孕不育范畴。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对不孕不育症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科学评估,所有患者的心理均属正常范畴,无潜在精神病因和神经病因史。这6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8.2±3.3)岁,平均病程(3.0±2.5)年。原发性不孕症患者34例,继发性不孕症患者26例,符合临床上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检查条件,且无不适症和禁忌证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和基本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全部患者都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评分,评价标准为:<8分为显效;8~20分,轻度抑郁;20~35分,中度抑郁(有效);≥35分,重度抑郁(无效)。两组患者均行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检查,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治疗,同时检测患者抑郁程度。首次干预,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除了从真心出发考虑患者的需求外,主要是取得患者信任;其次是让患者认识到不孕症93.33%是可以治愈的,让患者正确认识该病的发病机理,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最后在具体实施干预治疗时,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因,制定符合患者特点的治疗方案。在每次治疗时,对心理治疗的时间和持续时间,通过观察记录。通过计量表,对分析患者在行干预治疗前后的综合评分,计量其百分率,判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得数据全部采用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治愈28例,治愈率93.3%,对照组治愈23例,治愈率7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心理干预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检查治疗不孕不育患者疗效[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观察组 30 26(86.6)2(6.7)2(6.7)

对照组 30 20(66.7)3(10)4(23.3)讨论

不孕症与不育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孕症主要是针对女性而言,性生活正常,未采取避孕措施,超过1年时间仍然无法正常受孕[2]。

不育症则是针对育龄妇女而言,有曾经怀孕史,但是都无法保住胎儿者,视为不育症。心理障碍导致不孕也是一种疾病,经研究表明,超过8%的女性因不孕症遭受家庭和社会歧视,在沉重的社交压力之下,不孕症患者大都会自卑、精神紧张等。大部分女性随着年龄和婚龄的逐渐加大,其心理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同时再加上疾病的困扰,非常容易失去治愈信息,其“造人”计划也随之趋近于泡汤。

从心理学诞生到应用于实践,再到应用于临床治疗领域,都极端贴合了心理治疗对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促进病患康复,树立自信心,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方针,同时也能够以清醒的态度,架构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

心理干预是从患者入院开始,就对不孕不育症患者实施心理评价。在宣扬健康教育的同时,涉及患者方方面面的内容,都要有深刻的反映。对于治疗中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要加以疏导。劝诫他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性,避免因错误的认识而导致的生育能力下降,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方式选择适当的受孕时机。

从观察组治疗不孕不育患者的效果来看,心理干预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女性不孕不育中的应用价值,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很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联合干预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1月收治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89例。入选标准:①患者会阴部、下腹部隐痛,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或疼痛,尿道口有白色分泌物;排尿不尽感,性欲下降,失眠、情绪低落、疑虑、焦急;②直肠指诊(前列腺饱满肿大,表面光滑,质软,压痛明显)列腺按摩液(EPS)检查WBC>10个/HP;③B超检查:前列腺回声不均质;④EPS细菌培养阳性;⑤既往无精神病史及严重功能障碍。排除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治疗前及治疗4~6周后分别填写NIH、CPSI症状评分:1~14分为轻度,15~29分为中度,30~43分为重度。本组重度98例,中度76例,轻度15例。

治疗方法:

⑴药物治疗:针对每个患者病情的不同给予个体化药物综合治疗。伴有早泄、焦虑的患者,给以抗抑郁制剂,如舍曲林、曲唑酮[2,3]。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异常,选择穿透能力强的新一代喹诺酮类,应用左氧氟沙星;规律性药物治疗4~6周。有明显异常排尿症者给予α-受体阻滞剂,如高特灵、多沙唑嗪、坦索罗辛。伴有会阴部、外生殖器、小腹、腹股沟、腰骶部不同程度的疼痛不适者,加服瑞普乐10mg,2次/日,1~2周。

⑵辅助治疗:能接受的患者每周前列腺按摩2~3次,持续4~6周;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配合热水坐浴。同时所有病人均给以CP常规护理。

⑶护理干预:①认知干预:引导患者正确认识慢性前列腺炎,告诉患者它是一种普通的泌尿系统炎症,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命,也不会传染给配偶(衣原体、支原体感染除外),消除患者的疑虑,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知道治疗的目的是症状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80%~90%的患者经过规范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其次建立个人档案并对患者进行评估:患者就诊时由专职护士首先为其建立个人档案,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及特点、治疗经过、患者对疾病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学习能力、工作情况、心理状况、生活及饮食习惯、家庭成员对本病的认知程度和态度等。②心理干预:护士认真倾听患者的述说、尊重患者的感受,采用认知疗法、支持性心理疗法如心理疏导、心理暗示等措施,使其采取健康的应对方式;同时取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③行为干预: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患者希望得到医生指导及获得疾病预防知识。专职护士除了给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外,将健康教育卡片或健康教育手册交给患者阅读并带回家,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清淡饮食,尽量避免大葱、大蒜、辣椒、韭菜等辛、辣、酸等刺激性食物;戒酒,少抽烟;少穿紧身裤,少蒸桑拿,尽量降低外阴温度;避免久坐或长时间骑车;适当多饮水,不要憋尿;生活有规律,保持大便通畅,注意个人卫生,包皮经常外翻清洗。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症状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0%以上,前列腺常规检查WBC消失或<10HP;②显效:症状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减少60%~89%,前列腺常规检查结果明显好转;③有效:症状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减少30%~59%,前列腺常规检查有改善;④无效:症状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减少不足30%,前列腺常规检查结果无变化。

结果

治疗4~6周后,痊愈68例,显效100例,有效15例,无效6例。

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种发病率非常高且让人十分困惑的疾病,接近50%的男子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刻将会遭遇到前列腺炎症状的影响。由于其病因、病理改变、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并对男性的性功能和生育功能有一定影响,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他们的精神与肉体遭受极大的折磨,目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西药物很多,但有不少人容易复发。

国内一项大样本的研究发现[4],慢性前列腺炎的EPS中白细胞的数目与临床症状无平行关系,其各种症状表现是多种致病因素、多种发病机制作用的结果。临床上常有患者治療之后,实验室检查已经正常,但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善。这大多数是由于患者心理上的认知缺乏引起的[5]。这就需要在给以常规医嘱的情况下,通过护理干预联合治疗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以护理干预,能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同时护理干预可以更好的掌握每个患者的情况,及时给予行为干预及心理疏导。明显提高慢性前列腺炎的治愈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洪泉.心理因素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9):1044.

2 谢小燕,陈勇,李雪梅,等.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3):60-61.

3 马胜利,李智刚.舍曲林或他达拉非结合行为疗法治疗早泄的疗效比较[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1,17(2):189-191.

4 武立新,梁朝朝,唐智国,等.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与临床症状的相关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6,27(3):194-196.

5 卢少田.赛乐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合并早泄71例疗效观察[J].中国性科学,2008,17(1):20-22.

联合干预 篇4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

2008年10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 且在就诊前药物治疗时间≥1个月, 无并患疾病,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在婚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根据WHO诊断标准:随机血糖≥11.1mmol/L (200mg/d L) 或空腹血糖 (PPG) ≥7.0mmol/L (126mg/dL) 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中2h血糖 (PG) ≥11.1mmol/L (200mg/dl) 。

1.2 一般资料

将2008年10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依照随机数字进行分组。实验中有部分患者脱落, 最终符合纳入标准且全程参与实验病例有对照组 (DM-a) 27例、对患者干预组 (DM-b) 23例、对患者和家属及亲属朋友干预组 (DM-c) 25例。各实验组间年龄、性别、对家庭收入满意度、病程无显著差异 (P>0.05) 。

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疾病治疗, 对患者干预组在进行常规的疾病治疗的同时对患者本人进行联合干预, 对患者和家属及亲属朋友干预组在进行常规的疾病治疗的同时对患者本人及家属进行联合干预。在自愿的基础上, 对干预组患者在第1次就诊时就对患者或/和家属实施联合干预, 在就诊后2周、4周进行复诊或回访, 并进行用药依从性调查。联合干预措施根据文献中经Logistic回归得出的影响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因素而制订的。

2 方法

2.1 联合干预措施

在疾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在治疗方案中减少给药途径、药物品种数、使用半衰期长的药品、降低用药频次;发放宣传材料, 进行健康教育, 让患者认识自己的疾病, 提高患者对自己疾病的重视程度, 慎重对待社区药店的促销和宣传;进行用药知识的宣传教育, 使患者/或更加了解自己所用药品的相关知识;加强药学服务, 提高药品标示率, 延长药品调配时间, 做好用药交代;加强医患交流, 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心;调动患者积极性, 让病人参与自己治疗方案的制订过程;加强患者家人、朋友等对患者的关怀等。

2.2 依从性判断标准

用药依从性判别采用5个问题的量表考察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1) 您能否按照医生要求的次数服药?

a根本做不到;b偶尔做得到;c基本做得到;d完全做得到

(2) 您能否按照医生要求的量服药?

a根本做不到;b偶尔做得到;c基本做得到;d完全做得到

(3) 您能否按照医生要求的时间服药?

a根本做不到;b偶尔做得到;c基本做得到;d完全做得到

(4) 自从诊断为该疾病以来, 您能否按照医生的要求长期服药从不间断?

a根本做不到;b偶尔做得到;c基本做得到;d完全做得到

(5) 自从诊断为该疾病以来, 您能否按照医生的要求服药从不擅自增加药品品种或减少品种?

a根本做不到;b偶尔做得到;c基本做得到;d完全做得到

采取赋分制 (根本做不到得1分;偶尔做得到得2分;基本做得到得3分;完全做得到得4分) 定量测评, 总分≥15分判定为依从性佳, 否则为依从性不佳。

3 结果

3.1 联合干预前患者用药依从性调查, 在联合干预前糖尿病各实验组间用药依从率无显著差异 (表1)

3.2 联合干预2周后患者用药依从性调查

在联合干预2周后糖尿病各实验组间用药依从率有明显显著差异, 对患者和家属及亲属朋友进行联合干预的实验组用药依从率均较单纯对患者实施干预的实验组要高, 见表2。

3.3 联合干预4周后患者用药依从性调查

在联合干预4周后糖尿病各实验组间用药依从率仍然有明显显著差异, 对患者和家属及亲属朋友进行联合干预的实验组用药依从率均较单纯对患者实施干预的实验组要高, 见表3。

3.4 联合干预的不同阶段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

糖尿病各实验组在联合干预前、干预后2周、干预后4周的用药依从率有显著差异, 联合干预4周后各实验组的用药依从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小幅度下降, 见表4。

4 讨论

在联合干预实施2周和4周后, 对患者和家属及亲属朋友进行联合干预的实验组依从率均较单纯对患者实施干预的实验组要高, 提示患者家属在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联合干预4周后各实验组的用药依从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小幅度下降, 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 联合干预作用在弱化, 因而需要定期对患者实行联合干预, 才能持续提高或维持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徐会萍等对患者本人进行认知干预、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并随访1年, 患者的按时检查、饮食控制、药物治疗、自我监测及戒烟戒酒等依从性指标均有显著提高, 血糖指标也得到有效控制[5]。梁婵波等从护理学的角度采用护士-家庭-社会联合干预措施进行研究, 6个月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血糖与用药前及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6], 但该研究对患者的干预措施较简单。

本研究采用干预措施既包括对患者本人, 也包括患者的家庭及亲朋好友的干预;既包括认知方面, 也包括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干预;既有患者及其家属、亲朋好友的参与, 也有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的参与。本研究采用的是全方位的联合干预措施, 可以为提高糖尿病患者, 甚至其他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干预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措施。

参考文献

[1]韦劲.糖尿病患者不同人群用药依从性调查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5, 14 (2) :89~91.

[2]徐淑华.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原因及护理[J].医学论坛杂志, 2004, 25 (1) :71.

[3]路孝琴, 任振勇, 瓮学清.北京方庄社区全科医疗门诊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及其与病情控制间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12) :884~885.

[4]沈爱宗, 陈飞虎, 张善堂, 等.美国慢性疾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研究[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2004, 21 (4) :155~159.

[5]徐会萍, 郑玉梅, 刘敬珍.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6, 3 (5) :6~8.

联合干预 篇5

关键词:运动生物化学;非酒精性脂肪肝;亚低温;有氧运动;应激蛋白;内质网应激;生物学机制;综述

中图分类号:G8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2-0119-04

现代社会的文明犹如一把双刃剑,人类在充分享受着文明便利的同时,也遭受着文明疾病的困扰。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的患病率不断攀升,并已成为发达国家、地区的富裕阶层慢性肝病的重要原因。目前全球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平均发病率大约在20%左右。但针对NAFLD仍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因此,探讨预防与改善NAFLD机制的研究势必成为运动医学研究领域热点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NAFLD病理生理学致病机制的清晰认识,和有氧运动改善机体应激状态与维持稳态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新兴边缘学科——低温生物学(cryobiology)研究的快速兴起,整合有氧运动与低温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亚低温与有氧运动联合干预NAFLD或许会成为重要之利器。本文从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层面,预测与述评亚低温与有氧运动联合干预NAFLD的可能生物学机制,为人类探寻预防与改善NAFLD有效措施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NAFLD研究概况

1.1NAFLD的概念及病理分期

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病理改变主要为大泡性或大泡性为主伴小泡性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排除过量饮酒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之外所致的类似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理改变综合征,它包括了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以及肝硬化和终末期肝病。

1.2NAFLD的致病机制

1988年关于NAFLD发病机制提出的“二次打击假说”目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第一次打击是脂肪蓄积在肝中,这个过程和胰岛素抵抗紧密相关,在大多数脂肪肝患者中并没有或仅仅有极轻微的炎症性改变;而第二次打击是促进疾病发展的关键过程,是由氧应激和异常细胞因子导致脂肪肝发生炎症反应、坏死和纤维化。近年来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可能才是真正的“第一次打击”。

1.3NAFL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I)NAFLD细胞氧化应激机制。肝脏作为人体的代谢中心,其旺盛的代谢活动必然会伴随反应性活性氧f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大量生成,ROS的大量产生和(或)抗氧化防御机制的不足将引起氧化应激,另外,酒精、药物、肥胖引起的过量自由脂肪酸代谢等都极易使肝细胞产生氧化应激,最终引发肝损伤及肝病。

ROS尤其在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病毒性肝炎等肝病中,氧化应激在其病理生理变化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并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而低水平的ROS则作为重要的信号分子,通过对多种蛋白的氧化还原修饰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信号转导、基因表达、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因此氧化还原平衡对于肝脏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2)NAFLD细胞调亡机制。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由kerr等在1972年首先提出来的,是细胞生理或病理信号刺激下启动自身凋亡基因发生的主动自杀行为。目前凋亡被认为是保持组织自稳态的一个基本过程,对于维持正常组织的细胞生长一死亡平衡至关重要,各种病毒感染、免疫、恶性肿瘤或药物诱导的肝病均能引起肝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经典途径主要包括死亡受体途径和线粒体途径。

3)NAFLD细胞内质网应激机制。内质网是细胞内最重要的蛋白质合成折叠场所,也是细胞内钙离子的主要储存库。内质网相关的细胞凋亡与其应激反应及对钙离子的调控有关。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l是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也可能是引起肝细胞凋亡的一个原因。

4)炎症反应因子。在NAFLD的致病机制中,炎症反应因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Grespo观察到,TNF-α和其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表达增加与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且TNF-d诱导肝细胞线粒体UCP-2基因表达,后者可抑制线粒体内ATP的生成,导致细胞坏死。最近报道人体实验证明:TNF-α的表达与肥胖程度(body mass index,BMI)及胰岛素水平呈正相关。

综上所述,现今普遍为学者们所接受的NAFLD致病机制——“二次打击假说”应拓深为如下表述;第一次打击是脂肪蓄积在肝中,这个过程和胰岛素抵抗紧密相关,这与众多研究发现的在大多数脂肪肝患者中并没有或仅仅有极轻微的炎症性改变相吻合;而第二次打击应该拓展为,源于氧化应激诱导的级联反应促线粒体细胞凋亡与内质网应激,加之联合异常细胞因子导致NAFLD发生炎症反应、坏死和纤维化,进而演变为NASH。

2、有氧运动改善机体应激状态与维持稳态

机制的研究

1)有氧运动抗氧化应激作用。大量研究己证实,不同的运动方式对自由基及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都有明显影响。剧烈的急性运动可诱导细胞和组织抗氧化状态改变。多数研究表明,一次急性运动可引起心肌、骨骼肌和肝脏等组织SOD、CAT和G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增高。这些研究初步证明了,运动训练引起的机体抗氧化防御机能提高,可减少机体受自由基损伤的程度。

2)有氧运动抑制凋亡发生作用。从“适宜运动”理论来看,20 min运动组的运动强度在各运动组中最为适宜,这种适宜的运动形式产生积极的运动效应的机理与运动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正相反,表现为:(1)适宜的运动抑制bax基因表达、促进bel-2基因表达、使bcl-2与bax比值优化;(2)适宜的运动使自由基生成减少,并通过相对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特别是SOD酶活性)增加对自由基清除,有利于保持氧化与抗氧化系统的动态平衡;(3)使线粒体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包括线粒体体积和数目的增加、酶合成增加、活性提高,从而提高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能力;f4)减少机械损伤的发生。

3)有氧运动的抗炎症作用。目前,在国外学者们已普遍接受了运动的重要意义——抗炎作用。在国内文献中,鲜有相关报道。

关于运动的抗炎症反应机制,目前研究最多的是IL-6和TNF-α两种细胞因子。Radom的实验表明,30 min的有氧运动可以激活人体中性粒细胞内各种未知基因大量显著性表达。

4)有氧运动改善IR作用。大量的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可广泛提高机体脂肪分解的速度,其机制在于提高肌肉、肝脏等组织的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等脂肪分解关键酶的活性。

就糖代谢而言,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肝释放和肌肉摄取葡萄糖;增加肌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量,提高肝脏、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及其胰岛素对受体的亲和力,改善胰岛素抵抗。

3、亚低温与有氧运动联合干预NAFLD的可

能生物学机制

3.1有氧运动干预NAFLD的可能生物学机制

基于大量文献分析归纳和NAFLD致病机制的清晰认识,有氧运动干预促NAFLD改善机制可能是通过抗氧化应激、抑制线粒体凋亡、改善内质网应激与胰岛素抵抗和抗炎症因子综合途径实现NAFLD病理学意义上的可逆性改变(见图1)。

3.2亚低温干预NAFLD的可能生物学机制

虽然早期研究观察到热刺激可诱导HSPs的产生,但后来的许多研究表明,除热环境外,许多其它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应激原(如缺血、缺氧、寒冷、感染、炎症、创伤、放射线、重金属、能量代谢抑制剂、乙醇及氧自由基等1都可诱导HSPs的产生。因此,HSPs又称为应激蛋白(stress proteins,sP)。HSP具有综合生物效用:分子伴侣作用、抑制细胞凋亡作用、抗氧化应激作用和抗炎症作用。亚低温干预促NAFLD改善机制可能是亚低温干预刺激机体生成应激蛋白,通过发挥其综合生物效应途径实现NAFLD病理学意义上的可逆性改变(见图2)。

3.3亚低温与有氧运动联合干预NAFLD的可能生物学机制

鉴于有氧运动和亚低温分别干预NAFLD生物学机制可行性的科学分析,笔者认为:亚低温与有氧运动联合干预促NAFLD改善机制可能是建立在上述二者机制基础之上的叠加生物学效应,从而使之或许成为更有利于预防与改善NAFLD的措施。

联合干预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我院择期行剖宫产分娩的健康足月新生儿208例, 胎龄37~42周, 出生体质量为2.5~4.0kg, 出生1min Apgar评分为8~10分, 均无有关家族遗传病史, 除外胎儿宫内窘迫、出生后窒息、头颅血肿、围产期感染、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溶血等疾病, 孕母妊娠期均健康。所有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 观察组男52例, 女52例, 平均出生体质量为3.4kg, 平均胎龄为38.6周;对照组男50例, 女54例, 平均出生体质量为3.3kg, 平均胎龄为39.1周。2组性别、平均出生体质量、平均胎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在出生后2h内常规排查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后, 予以灌肠:开塞露5ml+生理盐水5ml, 每天1次, 连续3d;出生后6h开始给予妈咪爱口服, 每次0.5g, 每天2次, 用30℃温水冲服, 连服5d;出生后8h给予思密达口服, 每次1.0g, 每8小时1次, 调匀喂服, 连服5d。对照组则不给予早期干预性用药。

1.3 观察指标

2组均采用性能良好的经皮测定黄疸仪 (TBC) 测定黄疸指数。测定方法:由专人用TBC进行常规测定, 取新生儿前额正中及胸部正中皮肤平坦部位两处为测定点, 于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始在两处测定点各测定1次, 取其平均值, 以后每天上午9:00用同样方法测定。记录并比较2组新生儿出生后7d的黄疸指数、第1次胎便排出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总胆红素峰值、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

1.4 新生儿终止观察达到光疗[3]的条件 (视为黄疸发生)

一旦TBC读数:~24h≥9mg/dl;~48h≥12mg/d;~72h≥15mg/dl, >72h≥17mg/d (胆红素水平≥205.2μmol/L, 则同时监测静脉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一旦发现胆红素水平≥256.5μmol/L, 应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 , 立即转新生儿室进行光疗及综合退黄措施。按照《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分度标准进行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程度判定:胆红素水平220.6~255.0μmol/L为轻度, 256.0~307.8μmol/L为中度, >307.8μmol/L为重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新生儿黄疸指数

2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黄疸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第2~7天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胎便排出情况

观察组第1次胎便排出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早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总胆红素峰值

观察组总胆红素峰值为 (11.80±2.16) mg/dl, 低于对照组的 (13.10±3.17) mg/d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

观察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19.23%, 低于对照组的48.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早期最常见的症状,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 由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所致, 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是新生儿黄疸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 临床治疗应以促进胎便排泄, 减少肠肝循环, 促进胆红素排泄, 减少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为原则, 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10~12h初次排出胎便, 出生后3~4d开始排出黄色粪便, 如果胎便排尽时间延长, 可致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负荷增加, 从而增加胆红素的重吸收, 胆红素水平升高, 造成新生儿胆红素在生理性黄疸的基础上异常增高, 引起病理性黄疸, 如不加以治疗, 最终会引起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而胎便排出时间越早, 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就越小。

开塞露的主要成分是甘油, 为一种肠道润滑剂, 通过润滑肠道, 可促进肠蠕动, 使胎便排出时间提前, 排出量增加, 也可使胎便转黄时间提前, 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对减轻黄疸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

妈咪爱主要由粪链球菌 (1.35亿只) 和枯草杆菌活菌 (1500万只) 组成, 粪链球菌于服后10min即能在肠道内定居并迅速增殖, 且对湿、热、pH有很强的抵抗力, 能活着到达肠道内定居、增殖, 发挥其治疗作用, 产生细菌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 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而随粪便排出体外, 从而减少肠肝循环, 减轻肝脏负担, 降低胆红素水平[4]。

思密达主要成分为双面蒙脱石, 为层纹结构, 该结构有相当大的表面积, 带电成不均匀分布, 在肠道内不吸收。思密达作为吸附剂, 能固定肠道胆红素, 借肠蠕动将其排出体外, 减少小肠黏膜对其的吸收, 并对消化道黏膜有很强的覆盖能力, 通过与黏液糖蛋白的相互结合、修复, 提高黏膜的屏障作用, 可减少未结合胆红素进入血液, 抑制肠肝循环。另外, 由于思密达对病毒细菌的固定抑制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产生, 使肠道未结合胆红素含量降低, 从而减轻新生儿黄疸[5]。

使用TCB能在新生儿出生后24h内预报新生儿黄疸的情况, 其预报准确率达86.5%[6], 这种方法用于新生儿黄疸的无创伤性筛查, 具有简单、方便、准确的特点。本文通过使用TBC结合临床观察, 在新生儿出生后2h开始早期联合用药干预, 结果证明, 使用上述3种药物能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及重症黄疸的发病率, 避免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和核黄疸的发生, 提高新生儿生命质量。用药干预过程中未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 安全、经济、有效, 可作为常规治疗药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开塞露灌肠联合妈咪爱、思密达口服对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208例健康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 观察组给予早期联合干预, 即出生后2h开始行开塞露灌肠, 同时予以妈咪爱、思密达口服, 对照组仅实施常规管理。比较2组新生儿黄疸指数、第1次胎便排出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总胆红素峰值、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第2~7天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 第1次胎便排出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早于对照组, 总胆红素峰值和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和P<0.01) 。结论 早期联合干预能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病率, 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提高围产儿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早期联合干预,胆红素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15-216.

[2]杨晓梅, 高传化, 陆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多脏器损害的关系探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6, 13 (3) :268-269.

[3]丁国芳, 朴梅花.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185-187.

[4]谢城.妈咪爱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评价[J].广东医学, 2004, 25 (11) :1335-1336.

[5]陈辉隆, 谢少斌.思密达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 2006, 17 (7) :61-62.

联合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取2009 - 2013 年我院麻风反应患者30例, 所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并经传统方法治疗, 其中男18 例, 女12 例, 年龄37 ~ 58 岁, Ⅰ型麻风反应患者11 例, Ⅱ型麻风反应患者19 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试验组16 例与对照组14例, 2 组性别、年龄、病程、皮损数目及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麻风反应的护理方法 对照组由患者自已按《麻风病联合化疗手册》的方法自行护理麻风反应。试验组由护理人员按《麻风病联合化疗手册》中“麻风反应的护理”方法护理麻风反应患者。具体如下。

1. 2. 1 心理护理: 主动与患者沟通, 关心、体贴、安慰患者, 耐心讲解麻风病的知识, 以及有关麻风反应的诱发因素、预防和治疗方法, 使患者认识麻风反应经早期规则治疗能有效控制, 预防畸残的发生, 消除顾虑, 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心理和生理上处于接受治疗与护理的最佳状态[3、5]。

1. 2. 2 皮肤反应护理: 仔细观察皮损的颜色、大小、数目、部位, 每个病例均详细记录变化情况, 连续6 个月定期拍摄照片进行对照。对颜面等暴露部位的皮损避免太阳暴晒, 每天用温水清洗保持清洁; 四肢和躯干的皮损要穿宽松柔软的衣服, 勤洗勤换, 更衣时注意避免刺激。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 必要时使用退热剂, 嘱患者卧床休息, 多饮水, 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及床上用品, 防止着凉; 予以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和易消化的膳食, 注意口腔卫生; 定时观察生命体征并详细记录。

1.2.3神经痛的护理:关心、安慰患者, 详细询问疼痛的时间、性质、部位, 观察疼痛肢体的皮肤颜色及有无肿胀。向患者解释:神经痛主要是急性神经炎引起, 皮质类固醇具有较强的抗炎、抗纤维和免疫抑制作用, 能较快地减轻炎性反应及组织水肿, 改善神经轴浆流及血液循环, 从而恢复神经功能, 因此嘱患者要按时按量使用皮质类固醇;用冰袋冷敷可缓解神经痛;肢体予以吊带、石膏或支架固定, 使之处于休息状态。在疼痛减轻或消失后, 指导患者主动或被动锻炼, 避免关节僵直和挛缩。

1.2.4麻风溃疡伤口的护理:用3%双氧水和0.9%氯化钠溶液清洗创面, 刮去硬皮, 清除脓性分泌物。根据伤口创面情况, 每天换药1次;如渗出多, 敷料变湿, 每天换药2次, 以保持创面干净, 利于伤口愈合;有感染的溃疡伤口, 应局部或全身用抗生素。溃疡面可敷些促进伤口营养和愈合的药物如美宝湿润膏等疾[6]。如为足部溃疡, 则卧床休息, 抬高下肢, 尽量减少走路。每个病例均详细记录溃疡大小、部位、渗液、组织坏死及肉芽情况。观察2组患者各项康复指标: (1) 神经炎恢复情况; (2) 溃疡面愈合情况; (3) 皮损愈合情况。

1. 3 疗效判定标准 ( 1) 神经炎疗效判定标准: 在完成6 个月激素治疗后疾, 根据患者神经疼痛和功能恢复等判定疗效:以单条神经神经功能判定。神经疼痛、单纯性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完全恢复为治愈; 神经疼痛较初期有所减轻、单纯性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完全恢复< 50% 判为有效; 神经疼痛较反应初期未减轻或加重、单纯性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较治疗前无变化为无效; ( 2) 溃疡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 创面完全愈合; 有效: 创面有肉芽组织生长, 创面有一定的愈合; 无效: 无肉芽组织生长与治疗初始一样, 或创面扩大、渗液明显; ( 3) 皮损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 皮损全部消失; 有效: 皮损部分消失; 无效: 皮损治疗与初始一样, 或增加。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 ) 表示, 组间采用 χ2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16 例Ⅰ型麻风反应患者中7 例红斑全部消失。Ⅱ型麻风反应中急性神经炎患者5 例受损神经11 条, 神经疼痛消失8 条, 明显减轻3 条; 9 例麻风结节全部消失; 麻风溃疡患者4 例9 个溃疡灶, 治愈6 个, 好转3 个。对照组14 例, Ⅰ型麻风反应患者4 例, 患者红斑全部消失。Ⅱ型麻风反应患者10例, 急性神经炎患者3 例受损神经7 条, 神经疼痛消失3 条, 明显减轻4 条; 8 例麻风结节全部消失, 2 例好转; 麻风溃疡患者6 例11 个溃疡灶, 治愈6 个, 好转5 个。见表1。试验组临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 P < 0. 05) 。见表2。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3 讨论

麻风反应是麻风病的慢性过程中突然发生症状活跃出现急性或亚急性病变, 原有的皮疹红肿、扩大, 或者出现很多新的皮疹, 浅神经干肿胀、疼痛, 原有麻木区扩大, 又出现新的麻木区, 同时伴有恶寒、发热、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7]。它是一种变态反应炎症变化的过程, 常同时发生周围神经的损害, 若不早发现并且早治疗, 损害就会逐渐加重, 并且出现一些不可逆性损害及残疾。因此, 一旦发生了麻风反应, 除了医疗上要用皮质类固醇或沙利度胺治疗, 并继续使用麻风联合化疗的同时, 积极的进行护理至关重要[8]。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 由护理人员按《麻风病联合化疗手册》中“麻风反应的护理”方法, 对个体病例从心理、皮肤反应、神经痛、麻风溃疡伤口等进行系统的精心的护理[5、9], 麻风反应患者治疗疗效显著, 治愈率高, 其成功率与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耐心督导有重要关系。而让患者自行护理, 本身他们就行动不方便、缺乏耐心而未坚持到底, 使得伤口等的护理效果差, 因此对麻风反应患者积极的专业地进行护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包夏, 王颖, 李进岚, 等.贵州省1997-2006年新发现麻风患者情况调查分析[J].贵州医药, 2008, 32 (8) :743.

[2]杨谦, 李季, 汤少开, 等.广州市2006-2010年新发现麻风病例流行病学分析与防治策略探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2, 28 (10) :748.

[3]陈贤义, 李文忠, 陈家琨.麻风病防治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19-121.

[4]杨忠礼.麻风反应的形成机理及抗麻风反应的研究[J].地方病译丛, 1992, 13 (2) :6-8.

[5]孙玉凤.麻风病及其反应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z2) :12.

[6]卢海洪.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麻风溃疡疗效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3, 29 (10) :671.

[7]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64.

[8]苏志华.28例麻风反应的观察与护理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 2012, 42 (11) :50.

联合干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6个月内1152例次透析资料, 糖尿病肾病7例, 高血压肾病7例, 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 多囊肾2例。其中, 男性20例, 女性12例。

1.2 透析方法

血液透析采用均使用Fresenius 4008S透析机、FX80聚砜膜透析器, 透析器膜面积1.6m2, 透析液流量500mmol/min, 透析液温度35℃-36℃, 透析液钠离子浓度138-145mmol/min, 血流量200-250ml/min, 每次治疗时间4小时, 分为5个时间段, 即0h, 1h, 2h, 3h, 4h。患者每周透析2-3次。三种治疗方案如下: (1) 单位时间内超滤量调整原则, 首先确定合理的总超滤量, 采取超滤速度先快后慢的原则, 按不同时间段进行分配:透析1-2小时的超滤量占总超滤量的70%, 第3-4小时至透析结束占总超滤量的30%的调整原则, 首先确定合理的总超滤量, 采取超滤速度先快后慢的原则, 按不同时间段进行分配:透析1-2小时的超滤量占总超滤量的70%, 第3-4小时至透析结束占30%。 (2) 透析液钠离子浓度调节方法:透析1-3小时钠离子浓度调整为145mmol/L, 第4小时调整为138mmol/L。 (3) 透析液温度的调整方法:透析1小时温度为36℃, 透析2-4小时温度为35℃。

1.3 观察方法

1.3.1 透析低血压的诊断标准

透析中发作性低血压 (Episodic type) 常发生于透析后期 (透析开始后3.7±0.5小时 (X±S) ) , 发生率为10%-30%, 表现为在血液透析 (HD) 期间收缩压下降30mm Hg或平均动脉压 (MAP) 下降20mm Hg以上[2];临床上可以出现以下症状:恶心, 呕吐, 出汗, 哈欠, 腹痛有便意, 神智模糊等。

1.3.2 血压测量频率

透析前常规测量血压, 透析期间每30分钟测量血压1次。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患者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从表1、表2可以看出采用调节温度、超滤率、钠离子浓度的透析方法, 与对照组长期透析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下降

3 讨论

血液透析目的, 一是清除体内毒素, 二是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在透析超滤过程中当脱水量过多时常常发生低血压。其发生原因如下:

3.1 (1) 透析超滤 (UF) 量大脱水过多, 导致血管内有效血容量下降, 当下降超过15%时极易发生低血压[3]。是发生透析低血压的根本原因。 (2) 透析液温度在37℃-38℃过高时, 患者皮肤血管会强烈舒张, 易诱发低血压的发生。有研究表明[4], 透析液温度每增加1.1℃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会增加3倍; (3) 透析液中钠浓度太低, 透析超滤量大, 通过“对流”清除的钠及水分也增加, 会致使血浆渗透压下降, 水分从血管进入组织,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易引起低血压[5]。

3.2 透析中低血压的干预对策

3.2.1 改变透析模式

选择调节超滤率透析, 改善血浆再充盈状况, 预防低血压发生。通常推荐的超滤曲线如下:在最初一半的时间先行单纯超滤以清除总液量的2/3, 剩余除水量在透析超滤时间内除掉, 反复交替使用很高或很低的UF率[6]。本组观察证实:在透析的前2小时维持总超滤量的70%脱水, 可以有效的预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

3.2.2 采用可调纳透析, 提高血浆晶体渗透压

左力等[5]认为钠模式对容量、血压具有较好维持作用, 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本组观察证实:调整透析治疗的前3个小时的透析液钠离子浓度至145mmol/L, 可以有效的预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

3.2.3 选择35℃低温透析液透析

低温透析液一方面可提高血浆儿茶酚胺的水平, 增加患者外周血管阻力, 保持血压稳定。本组观察证实:调整透析治疗的后3个小时的透析液温度至35℃并且结合使用调整透析液钠离子和超滤率可以有效的预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

3.2.4 正确设定干体重

透析间期患者体重增长不应超过干体重的4%-5%, 而在透析过程中, 每小时的超滤量不应超过体重的1%[7]。

虽然透析时超滤量过多或过快导致有效血容量的减少是造成低血压的主要原因, 但由于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机制的复杂性, 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血管收缩性降低, 长期水潴留所致的心功能受损及生物相容性差, 患者贫血和低蛋白血症也是引起透析低血压的常见原因。因此选择合理的透析治疗方式, 建立个性化治疗方案, 增强患者的耐受力, 才能保证透析治疗的安全性,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透析方法在预防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4-2015年间6个月内32例透析病人 (共计1152次透析) 在透析治疗中反复发生低血压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采取不同的透析方法进行透析低血压的干预, 对比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对两组患者发生透析低血压进行比较, 实验组患者低温+可调钠+超滤率的透析方法, 明显降低透析低血压的发生,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均P<0.05) 。结论 :应用低温+可调钠+超滤率的透析方法 , 可以有效预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

关键词:血液透析,低血压,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毕增祺.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防治与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 282.

[2]王海燕, 主编.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1539.

[3]童馨莹, 杨丽君.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诱发因素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0, 12 (08) :451-452.

[4]林学式, 严玉澄, 钱家麒.低温透析对改善患者透析过程低血压发生的观察[J].中国血液净化, 2003, 2:301-304.

[5]左力, 魏弘, 王梅.可调钠透析对维持血容量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 33:370.

[6]何长民, 张训, 主编.肾脏替代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86-87.

联合干预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0年7~12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接受电子胃镜检查的住院患者160例, 男性105例, 女性55例, 平均年龄 (48.16±9.15) 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6]分为4组, 每组40例。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本研究;医学上认为需要进行胃镜检查患者;干预组患者同意接受干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确诊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按摩部位皮肤不完整者;研究中途退出者。四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实验方法术前对研究对象发放状态—特质焦虑问卷测定基线。

术后再次发放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数据与基线进行对比。

1.2.2 干预方法第一组为观察组, 对研究对象进行常规护理无干预措施。

第二组为心理组, 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 但不进行穴位按摩。第三组为穴位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穴位按摩, 未加强心理护理。第四组为综合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 同时进行穴位按摩。心理护理主要包括教育性干预、行为训练、情感支持等, 患者检查前1日开始进行, 贯穿至检查结束。按摩穴位为双侧内关穴和足三里穴。胃镜插入前10分钟, 护士开始按摩其内关穴和足三里穴, 持续到胃镜检查结束后5分钟。

1名护士站于病人一侧, 用左手握住病人除拇指以外的四指, 右手拇指尖按压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 (同身寸) , 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7];足三里穴位于犊鼻下3寸, 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8], 每穴持续按压l分钟, 两穴交替按压, 力度以病人感到酸、麻、胀、痛为有效。

1.2.3 评价工具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对研究对象胃镜检查前后的焦虑情况进行测定。

该量表由Charles D.Spielberge等人编制, 旨在为临床医学家和行为学家提供一种工具以区别评定短暂的焦虑情绪状态和人格特质性焦虑倾向, 为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临床实践服务。该量表共有40个项目, 第1~第20项为状态焦虑量表 (S-AI) , 可用来评价应激情况下的状态焦虑。第21~第40项为特质焦虑量表 (T-AI) , 用于评定人们经常的情绪体验。分别计算S-AI和T-AI量表的累加分, 最低20分, 最高80分。此量表是一种自我评定的量表, 应用较广, 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9]。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四组研究对象检查前后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得分比较

见表1, 四组研究对象胃镜检查前后S-AI、T-AI的分值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综合组研究对象与其他各组研究对象胃镜检查前后S-AI、T-AI的分值比较

见表2, 综合组与观察组、心理组、穴位组在胃镜检查前后S-AI、T-AI的分值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3.1 加强心理护理

电子胃镜检查术是一种侵入性操作, 由于胃镜管径粗镜身长, 在插入胃镜通过咽部时, 可刺激迷走神经, 引起恶心、呕吐, 血压升高, 心率加快等不适, 易引起患者的焦虑、恐惧。李雪[10]等人的研究发现, 多数患者在胃镜检查前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这是由于患者不理解胃镜作用、操作方法, 担心胃镜会刺破或堵塞消化道、气道等而产生恐惧、紧张心理。通过向其说明置管过程、注意事项, 使患者在检查前对胃镜及检查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相应的心理准备, 缓解了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 消除了紧张情绪, 帮助患者调整好心态, 减轻心理压力, 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接受检查, 提高检查时的耐受力。从表1、可以看出, 心理组的焦虑得分明显低于观察组 (P<0.05) , 说明术前进行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对行电子胃镜的焦虑。

3.2 穴位按压

穴位按压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 运用拇指指端或指腹按压于人体穴位, 通过局部刺激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 调动机体抗病能力, 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一种技术操作[11].根据祖国中医实践得出内关穴、合谷穴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胃肠道疾病的穴位。内关穴主治心悸、胸痛、胃痛、呃逆、呕吐等。对神经性呕吐、手术麻醉引起的恶心、呕吐, 疗效较好, 还可以调节胃肠功能和心功能[12]。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 该穴具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之功效。按摩足三里穴能促进胃镜术后胃肠蠕动, 有效地促进胃镜检查后胃肠功能恢复, 减轻腹胀、恶心、呕吐的发生[13]。表1可看出穴位组的得分明显低于观察组 (P<0.05) , 说明进行穴位按压能有效减轻患者行电子胃镜的焦虑。

3.3 穴位按压联合心理护理

表1、表2的数据发现, 综合组的焦虑得分明显低于观察组、心理组、穴位组 (P<0.05) , 说明穴位按压与心理护理联合的方法对降低行电子胃镜患者的焦虑的效果优于单纯只进行心理护理或穴位按压。

联合干预 篇10

【摘 要】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及食疗对高血脂症患者TC、TG和LDL-C水平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接受慢病管理治疗的高血脂症患者900例,随机分为治疗A组、对照B组、对照C组各300例。其中对照B组采用中医耳穴贴压治疗,对照C组行单纯行为生活方式干预,治疗A组采用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及耳穴贴压;三组的疗程均为3个月,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血脂改善情况。结果:治疗A组、对照B组、对照C组的患者采用不同的管理治疗方案后,其治疗前后的TC、TG、LDL-C都明显降低(P<0.05),而HDL-C明显升高(P<0.05)。三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比较,治疗A组与对照B组及对照C组相比,其TC、TG、LDL-C下降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治疗A组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B组患者的73.3%以及对照C组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耳穴贴压及联合行为生活方式干预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临床疗效较佳。

【关键词】 高血脂症;耳穴贴压;食疗

【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104-02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率增高。血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正逐年升高且有年轻化趋势,血脂偏高会引起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和冠心病等疾病[1]。本研究通过对海珠区海幢街社区危险因素人群行为生活干预及耳穴贴压防治,转变居民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其对血脂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建立规范的社区危险因素人群血脂干预模式,推广耳穴贴压保健治疗,从根本上减少了高脂血症的发生,降低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年至2015年9月来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9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脂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480例,女420例,高血压320例,冠心病240例,中风后遗症160例,脑动脉硬化180例。将其分为治疗A组、对照B组、对照C组各300例。治疗A组患者年龄33~70岁,平均年龄为(57.2±2.3)岁,病程0.25~6年,平均病程(3.12±0.3)年;对照B组患者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为(56.5±2.4)岁,病程0.42~6年,平均病程为(3.22±0.2)年;对照C组患者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为(55.4±3.4)岁,病程0.50~6年,平均病程为(3.25±0.1)年。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指导原则》和中华心血管疾病杂志的编辑委员会的有关血脂异常对策中有关标准[3],患者在正常饮食的情况下,其血脂的检测符合以下内容之一:TC≥5.7mmol/L,TG≥1.71mmol/L,LDL-C≥3.61mmol/L,HDL-C≤1.01mmol/L;排除标准:患者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70岁以上的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妇女;不接受此方案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A组(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及耳穴贴压组):针对有高血脂症高危因素(高血脂、高血压、肥胖、高血糖、吸烟、酗酒等)人群进行规范的行为生活方式干预管理及中医耳穴贴压治疗。采用耳穴贴压同时进行饮食控制,减轻体重,增加体力活动及戒烟、限盐、降低血压等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在饮食干预方面,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定饮食方案,调整饮食结构,控制每日摄取食物的总热量,合理分配三餐。运动干预方面,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指导患者坚持有氧运动,每周4~6次。改变生活中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少吃油炸食品,少吃甜食及饮料,禁烟限酒,避免暴饮暴食等。每日以电话随访或面对面交谈的形式了解患者的饮食及运动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指导。根据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4],主穴取脾、胃、肝、肾、心;配穴取脑、降压沟、神门、额、交感等。每次选上述穴位中的6~8个,将洗净的王不留行籽贴于0.5cm×0.5cm胶布上,常规消毒耳廓后,将备好的王不留行籽对准所选耳穴贴紧并稍加压力,嘱患者自行按压,使耳廓充血、胀痛,按压力度适中,避免皮肤损伤引起感染。每日按压4~5次,三餐后及晚睡前重点按压,每次按压5min,每3~4天换贴,两耳交替,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以上治疗在血脂值恢复正常或下降后,仍坚持贴耳穴至观察研究结束。对照B组(耳穴贴压组):采用中医耳穴贴压治疗,方法同前,但不予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对照C组(单纯行为生活方式干预组) 进行饮食控制,减少体重,增加体力活动及戒烟、限盐、降低血压等行为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1.4 疗效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指导原则》中的相关疗效标准[5],临床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消失不见,血脂的检查恢复正常水平;显效:其临床症状消失,且检测其血脂水平达到以下以下者:TC的下降≥20%,TG的下降≥10%,HDL的上升≥0.26mmol/L,而HDL/LDL下降≥20%;有效:患者的血脂水平达到以下任一项者:TC的下降≥10%,TG的下降≥20%,HDL的上升≥0.1041mmol/L,且小于0.26mmol/L,HDL/LDL下降≥10%,且小于20%,无效:患者治疗后其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无明显改善,且血脂水平没有达到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TX-*3]±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对比 三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后,其治疗前后的TC、TG、LDL-C都显著降低(P<0.01),而HDL-C明显升高(P<0.05)。而A组比B组和C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TC、TG、 LDL-C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A组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B组患者的73.3%以及对照C组治疗的总有效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浊、瘀血的范畴,大多因其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而导致脾胃运化发生失调,诸脏功能发生失调,使其血中脂肪没有转化或排泄,沉积在体内,导致血脂含量升高[6]。治疗本病当健脾和胃,活血化瘀,调补肾气。“耳者,宗脉之聚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血气皆上于面而走耳窍”,其说明在生理以及病理上,耳穴和人体的各脏腑有着紧密的联系。耳穴贴压是对耳穴部位的机械刺激,由末梢传到大脑皮层的的对应区域,对原病理兴奋灶起到抑制作用,进而使其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达到平衡[5]。且脾、肝、肾、心等在耳穴都有相应的刺激点,耳穴贴压持续的刺激穴位,可以起到滋补肝肾、祛痰化湿、定心安神等作用[7]。而饮食治疗是治疗高血脂的基础疗法,患者可以通过改变其不良膳食习惯和控制其理想体重来达到降脂的目的。其主要为了减少对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摄入单不饱和脂肪酸或者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有多降低血清中的TG,加上适当的有氧锻炼,以减轻体重[8]。因此本研究将两者进行结合,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研究采用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及耳穴贴压组的治疗方案,患者治疗后,其TC、TG、LDL-C降低显著,且其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耳穴贴压组73.3%以及单纯行为生活方式干预组66.7%。说明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及耳穴贴压组治疗高血脂症患者,其TC、TG和LDL-C水平的有明显的改善。近年来,中医在治疗高脂血症上显示出其独特优势,耳穴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报道较多,其临床效果较好,无药物副作用,患者满意。耳穴贴压疗法有望成为社区防治高脂血症的重要方法。

总之,耳穴贴压配合食疗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显著,且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玲,吴华慧,孙婷,等.耳穴贴压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4,(2):121-122.

[2]任宁娟.辛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片治疗高血脂症41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6):52-53.

[3] 曾巧容.耳穴贴压法配合辨证处方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7):838-839.

[4] 蒋可.脑病生理治疗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4):3808-3809.

[5]宋传菊,周军静.高脂血症患者膳食营养调控的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12.10(41):1359-1360.

[6] 赵立军,李勃,文军,等.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4,(12):1601-1603.

[7] 宋传菊,杨成祖.辨证论治配合食疗治疗胃癌探析[J].陕西中医,2012,33(1):70-71.

[8]邓喜惠.耳穴贴压配合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J].陕西中医,2013,34(8):1042-1043.

上一篇:不完全竞争市场下一篇:服装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