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优化研究

2024-06-27

方式优化研究(精选十篇)

方式优化研究 篇1

进度计划的优化就是在既定约束条件下,按某一目标,通过不断改进进度计划寻求满意的方案。进度计划的优化目标按计划任务的需要和条件来选定,一般情况下有工期优化、费用优化、资源优化[2]。资源,就是完成项目所需的人力、材料、设备和资金的统称。而完成一个项目任务所需的资源量基本上是不变的,不可能通过资源优化将其减少,工期资源优化就是通过改变计划中的各工序的开始时间,使资源按时间分布符合优化的目标。

1 项目工期资源优化方式

工期资源的优化可以归结为两类问题。一类是在工期固定的条件下,寻求资源使用均衡问题;另一类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寻求工期最短的问题。无论哪一类问题,其优化的途径就是:

1)利用时差,推迟某些工序的开始时间;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变某些工序的作业时间或使某些工序在资源紧张的时间阶段内暂时中断,以减少资源使用的不均衡。

1.1 工期固定、资源均衡的优化

资源平衡优化是项目管理中制定项目进度计划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且此问题对整个项目的成功与否起决定性的作用。资源平衡[3]是改变项目对资源需求状况的有效方法,由于项目的某项任务总是可以在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晚开始时间确定的范围内开始,所以,通过采用不同的分配方式,就可以达到较高的资源利用率和降低项目成本的支出。工期固定、资源均衡[4]的优化过程就是在工期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调整工程进度计划,使项目资源需要量尽可能均衡的过程,也就是在整个工程工期内不出现过高的高峰和过低的低谷,力求使各个时间段上的资源分配比较均衡,减少资源需求的波动范围,从而可以保证项目的质量和减少大量的项目成本。

关于多资源均衡优化问题,从理论上说,是一种组合优化问题。目前,对这类优化问题的求解主要有两类方法[5],一种是解析法,另一种是启发式算法。解析法是渴求问题理论上的最优解,如动态规划的时点分解法、策略空间迭代法阁等。但解析法只适用于小型的、单资源的进度计划,对于大型进度计划,尤其是工序、资源约束条件(如资源为变数、资源的延期等)比较复杂的进度计划,由于进度计划本身的复杂性或碍于维数灾等原因,在理论上还难以构造出理想的数学模型,因而,在实际中解析法的运用范围受到了一定限制。

启发式算法[6]是指通过对过去经验的归纳推理以及试验分析来解决问题的一种算法。用启发式算法一般只注重寻找问题的满意解,而不去追求最优解。启发式算法是通过多次迭代实现的,需要事先确定出启发式规则,然后再按照启发式规则去求得满足问题要求的可行解,如果这一可行解已经是满足结束条件的满意解的话,则迭代过程结束;如果这一可行解还不是满意解的话,则再按照启发式规则去求得另一个可行解,并进行下一次的迭代,直到找到符合问题要求的满意解为止。在整个迭代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吸收新的信息,必要时可以修改原来拟定的不合适的策略,建立新的启发式规则。

1.2 资源有限、工期最短优化

资源有限情况下项目进度问题[7]一直是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研究的重点,近几年来众多的专家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目前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算法和优化目标两个方面。对求解资源有限、工期最短这一问题的算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个方面:

1)利用数学规划方法解决这类优化调度问题,求得最优解;

2)利用启发式方法来得到满足条件的最优解;

3)利用智能优化算法在进行最优解的获取。

就优化方法上来说,目前针对该问题的有效算法主要分为两大领域[8]:精确计算方法(Exact Algorithm)和启发式计算方法(Heuristic Algorithm)。精确算法又被称为经典算法,精确计算方法包括分枝定界法(Branch and Bound);和数学规划中的0-1规划及动态规划等;主要以分枝定界法为代表。

对于大型项目来讲,由于分枝定界法运行时间较长,所以不得不借助于启发式方法。启发式计算方法,所谓启发式算法,就是在多个工作竞争同一种有限的资源时,把各个工作根据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然后再按各工作的排列顺序来分配资源,使得某一目标达到最优(次优)。适合用来解大规模,多因素问题,适合多资源约束项目进度问题的优化。人们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两类启发式准则。目前已有数种启发式准则和相应算法,按其求解问题的计算顺序和优先准则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2.2.1平行法(Parallel Alogorithm)

平行法启发式考虑某一时段内及其该时间内能安排的所有活动,这些活动按某一个或几个组合的优先准则进行排序,并按资源供应量安排工序,当资源需要量大于资源限量时,推迟到下一个时段,直至该时段内的资源强度不超过资源限量,然后考虑下一时段,重复资源分配的过程,直至所有时段的资源需要量不超过资源限量为止。

常用的平行法启发式准则有:最小总时差准则(min TS)、最小的最迟开始时间准则(min LS)、最大资源需要量准则(max R)、最短紧急活动准则(short T)、最大总工作量准则(max TW)、最长的活动时间准则(long T)、最小的最迟完成时间准则(min EF)、最小的最迟完成时间准则(min LF)、最早的到达时间准则(ear AT)、最多的直接紧后活动时间准则(most IS)、最多的后续活动准则(most SA)、最少的直接紧后活动准则(I east is)、最少的后续活动准则(least SA)、最少的非相关活动准则(leastR)、最长的紧后路径准则(Iarg PF)、进度方法准则(RSM)、随机选择准则(RNA)等。

1.2.2 序列法(Serial Algorithm)

序列法规定各个活动按一定规则排成单一序列,从项目开始事项起按照排好的顺序进行到项目结束时为止,进行过程中考虑每个单位时段的资源限制用量。在规则的制定上,一般根据经验综合分析影响活动之间重要性的各类因素,总结出活动的优先权系数,以此作为评定活动先后和调整活动顺序的规则,来安排活动的进度。为了能充分使用现有资源安排某些活动,可以忽略其它待安排但得不到可用资源的活动,同时始终要遵循各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约束。

常用的序列法准则有:ACTIM准则、ACTERS准则、TIMRES准则、GRD准则、GRNRES准则、ROT准则、ROT-ACTIN准则、ACROS准则、TIMROS准则、TIMGE准则、CAF准则、WRUP准则、SPRI准则等14种。

协调资源优化方法的选择关键问题是:如何选择工序之间的排队问题,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在进行资源协调时,其优化原理都是在满足资源约束性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调整方案中,寻求使工期增量最短的最满意方案。不同的资源优化方法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效果不同,他们随着受资源约束的进度计划问题的特征(包括网络结构、工序的持续时间、资源限量等)的不同会有较大的差别。

平行法以工作时段内所能安排的活动为出发点,以各工序的时间参数和资源限量作为安排活动的准则,相对比较简单。而序列法相当于按某一准则赋予活动一定的优先权系数,在资源发生冲突时,按系数的大小安排活动进度。它从整个进度计划来考虑活动对工期的影响,考虑活动的重要性。两类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序列法通过考虑影响进度计划工期即活动重要性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组合,并赋予一定的权重系数,得到了不同效果的启发式方法。大多数序列法启发式准则对影响进度计划工期和活动重要性的因素设置了权重系数,而这些系数的取值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不同的取值对不同类型的进度优化结果是不同的,这为方法适用性又增加了限制条件。而且,序列法不能很好的利用及进度计划的时间参数,却把主要的工作放在反复计算准则所需要的参数值上面,使编制程序的工作更加复杂。

2 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深入,项目管理和多项目管理正在成为当前及未来项目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项目工期资源的优化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论述了项目工期资源优化的两种方式:工期固定、资源均衡的优化以及资源有限、工期最短优化,并对两种优化方式分别进行了探讨。展望未来,国内项目管理理论及其应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走向成熟阶段,并且必将随着项目管理和多项目管理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不断地提高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厚先,杨昭兰.工期固定—资源均衡优化方法的改进[J].建筑技术,2009(40).

[2]徐华.动态项目管理资源优化算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34).

[3]庞南生.多资源网络计划均衡优化启发式方法研究[J].现代电力,1997(14).

[4]李岚.基于网络图时间参数UTM算法的施工资源优化[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38).

[5]田丰春.利用遗传算法实现项目资源管理优化[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19).

[6]李家昊.基于自组织有序度的项目网络计划综合优化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7]郭研.软件行业中的多项目管理[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方式优化研究 篇2

武进区三河口高级中学高一数学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高中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在课堂上需要进行一定量操练外, 还需要布置足量的笔头作业, 以巩固所学的内容。批改作业是数学教师的常规工作之一, 是培养学生独立应用所学的知识,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课内所获知识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 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消化理解的程度, 这样有利于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通过布置和批改作业,可以及时让学生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补救。由此可见, 数学教师批改作业对数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据调查,目前普通高中数学教师批改作业方法多采用“全收全改”。如果一个教师教两个班,每班按50人计算,每次要批改100本作业;若每次留4个题,一次要批改400道题,若每本作业平均用2分钟,就要花去3个多小时的时间。加上上课、管理班级、完成学校临时安排的工作,一天8小时,教师用于备课的时间还余下1个小时左右,别说是年轻教师,就是老教师在1个小时内要备好一节课也难以办到。由于作业批改占去了教师相当多的时间,教师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备课。备课不充分,课堂教学质量势必受到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又使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量增加,无形中又加大了教师作业批改量,从而在作业批改与教学之间出现了恶性循环。最令人伤心的是, 教师们花了很多心血批改的作业一旦分发给学生, 学生经常把作业本往书包里一塞或最多看看自己做对了几道题, 很少留意错在什么地方, 更不会去追究错误的原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发挥。由此可见,目前的这种低效的作业批改方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严重障碍,优化作业批改方式是客观现实的需要。

作业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包括完成作业、评价作业。不仅完成作业是学生必须做的,评价作业也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二者不能分开。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以及思维、判断、辨别、评价能力的角度讲,评价作业的教育功能是单纯完成作业不能替代的。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把学生完成作业与评价作业这一完整过

程分割开来,形成了学生做作业,教师批作业,学生完全依赖教师对自己的作业质量做出评价的不正常状态。作业批改退缩为教师检查学生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的专项工作。学生对“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怎么避免”的认识需要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传统的作业批改将这一过程由教师替代了。教师改正了学生作业本上的错误,不等于改正了学生头脑中的错误。学生是否真正弄懂错误之处,教师并不清楚。此外,传统批改方式由于工作量大,作业批改周期长,正确的信息得不到及时强化,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失去了信息反馈的最佳时机,同样也失去了作业批改的信息价值。由于纠正措施不力,遗留了很多问题,作业形同虚设。因此,优化作业批改方式是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探索有效的作业批改方式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1、作业

作业是为完成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从事的学习活动,包括课内、课外两种,课外作业是课堂学习的继续,常用来巩固、消化、理解或迁移课上已学过的知识,是课堂教学工作的延续,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业批改

批改作业是实现有效反馈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调节学生学习的行为,也可以调节教师施教的行为。从教的角度看,是教师对作业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消化、整理、挖掘、提炼,据此调整后续的课堂教学计划或进行查漏补缺的教学措施;对学生而言,作业批改既是一种督促,也是一种外部的评价。

3、作业批改方式

作业批改方式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判断、消化、整理、挖掘、提炼所采取的方式。

三、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1、如何通过作业批改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好的作业批改方式恰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选取何种作业批改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作业的应有功能?

(1)监督功能。教师批改作业对学生完成作业有监督作用,但监督力度的把握很重要,过松形成放任,过严则强化学生的依赖性,弱化自制力的培养,如果作业难度大,又要求学生高质量完成,完不成要受罚,那么抄袭作业在所难免。(2)反馈功能。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减慢。从短期看,作业作为一种及时反馈和评价的方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及时调整有关错误信息,同化和顺应正确信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1、当前高中数学作业批改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2.、构建“合作、互动式”的作业批改新模式

“教师抽改”、“教师面批”、教师指导下的 “学生互批”以及“由课代表向全班学生收集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的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3、新课程背景下作业批改方式与传统批改方式“全批全改”优劣的对比与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意义

“五严”规定的实施对优化高中数学作业批改方式有着更高的要求。

1、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新课程包含以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全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倡导体验参与;关注学生情感;注重过程评价,作业批改是这一评价的主要形式。

2、优化数学学习活动: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标准极不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数学教学活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无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需求,轻学重教,以教代学;单纯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训练,忽视知识发生过程,忽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和持续性;忽视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提高教学过程质量、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重要意义,而把“达知识之标”视为唯一的追求,致使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学数学感到厌倦,课堂教学缺乏生命活力。因此,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讨数学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在20世纪中期,在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批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如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和“发现法”原理,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实验等,这些教育思想和观点虽然在理论基础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一系列的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做数学作业是主体的一种探究和回忆过程,而批改作业是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回忆过程的引导、帮助、纠错的手段和方法,这就学要教师用恰当批改作业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2、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元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如做作业)时效率不高,往往不是缺乏知识和策略,而是不知如何、何时使用它们;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监视、控制和调节,这同样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恰当的批改,使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再认识和适当的调整。

3、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于1938年用自己设计的“斯金纳箱”对白鼠进行实验。在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强化的观点占有主要地位。他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上的一种变化”。他还认为,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就是要指明这种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

从斯金纳的理论中我们仍然能看到作业批改的重要性。“强化”是作业批改在斯金纳理论的代名词。白鼠在收到“刺激”后,做出一个“反应”,如果该“反应”是实验者预期的,那么就给予“正强化”,如果不是实验者预期的就给予“负强化”,经过多次重复,白鼠习得了实验者预期的正确反应。这就如同老师上课,传授知识(刺激),学生课后进行练习(反应),然后老师批改作业(强化),正确的打√(正强化),错误的打×(负强化),学生在多次强化,反复练习的情况下习得正确的知识。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检索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材料,通过学习提升教学理念。

2、调查研究法:通过教学实践对留作业、批改作业的现有方式进行观察、调查,总结优劣,归纳出实用有效的作业批改方式。

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展开研究,解决作业批改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开展合作探索实验研究活动,共同探究实用有效的作业批改方式。

4、案例研究法:根据作业批改实践形成案例,进行思考,探索批改作业的最优方式。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不同形式的作业批改方式的作法和效果,用叙事、案例、论文的形式,总结并物化研究中的经验与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实施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1、文献研究;

2、调查分析,确立课题,申请立项。第二阶段 研究实施阶段

1、研究、调查、分析师生现状;

2、调查学生对现在批改作业方式的想法;

3、尝试“合作、互动式”的批改作业方式。

4、建立课题博客,认真阅读书籍,及时上传读书笔记及案例分析。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

会计核算监督方式选择与优化研究 篇3

关键词: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监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手段在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型机构的会计核算逐步趋于数据集中化、管理扁平化和运行高效化。与之对应,对核算业务的监督控制方式也在传统手工监督的基础上逐步转化为计算监督。本文以银行的集约化会计核算为主要对象,通过对核算风险成因、载体的分析,探索改进核算业务监督控制的方式和手段,以期为实现最优风险控制提供参考。

一、会计核算风险分析

(一)风险诱因

仅就审核核算情况并发现具体问题的监督过程而言,风险诱因并非监督所要考虑的内容,但如果从“监督——反馈——整改——提出改进建议和策略”的全过程来看,分析风险成因则是一个必然的需要。

1.外部压力。为满足上级管理部门的考核要求,会计核算部门可能通过虚列或人为调整收支、进行虚假报告、掩盖账务差错等手段,来完成考核指标或粉饰核算质量。或出于突显业绩的目的,通过虚列收入、隐瞒支出等形式,为完成“高增长”任务而不真实反映经济活动。

2.主观私欲。会计核算部门内部或者外部第三者,可能存在蓄意非法占有资产的行为,通过贪污收入款项、盗取、挪用货币资金等手段,达到侵占资产的目的。具体表现为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回单,使用账务核对较少或不严格的账户转出资金等。

3.内控失效。大型核算系统结构复杂,在更新换代或升级时,如配套制度体系不能及时跟进,内控管理可能会出现过渡时期的“真空”地带,成为蓄意舞弊、非故意错误以及非人为差错生存的温床。

4.操作失误。指会计人员因非故意行为,计算、填列原始记录等会计数据错误,或疏忽、误解会计事实,以致产生账务记载或登记错误等情况,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风险载体

1.纸质凭证与报告。这是会计信息最直观的载体,也是会计风险最基础的载体,会计风险一般最终会在凭证或报表中反映。其主要存在无效或伪造、变造凭证造成结算纠纷、诈骗案件以及侵占资产等资金风险,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及社会公众带来经济损或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误导资源流向等风险。

2.核算系统。核算系统是会计核算业务的电子载体,在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承载了新的会计风险,尤以大型系统为甚。以银行为例,一般都采用了全国性的大型核算系统,其分支机构都成为系统的一个网点,账务处理通过系统参数控制,在核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参数设置错误导致核算数据错误、操作人员通过核算系统直接盗用资金、系统数据与原始凭证不符等风险。

二、会计核算监督方式及选择

(一)手工监督

手工监督是传统的监督方式,指通过人工审查业务凭证、勾对流水清单、核对账表等方式对纸介质会计资料实施的会计核算监督。其优势体现于凭证真实性审核、发挥监督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等方面,对于防范因内控失效或管理不严导致的舞弊风险、会计人员业务能力欠缺或谨慎稳健不足导致的操作风险有较好的防范效果,监督质量和效果以监督人员具备较强的审计技能和业务经验为前提。手工监督同时存在着监督效率较低、监督时滞较长、因监督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使得监督质量难以保证、监督处理痕迹不易保留等缺点。

(二)计算机监督

指借助电子化手段和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录入比对、自动比对、实时控制、调阅数据信息等方式实施的会计核算监督。计算机监督可以借助系统预设规则,批量校验、排查违反系统规则的原始凭证错误、人工操作错误等问题。其优势一是可对被监督数据参数化选择和监督,与核算部门进行数据网络交互,实现实时控制和风险点控制;二是通过条件预设可以突出重点,极大提高监督效率;三是可以实现监督自动化、批量化、实时化,监督时滞较短;四是监督操作痕迹可以有效记录和保存。与手工监督相比,其缺点为不容易发挥监督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识别舞弊风险的能力较弱。

(三)基于风险导向的手工与计算机结合监督

仅从狭义的监督过程看,核算风险的诱因不是审核并发现差错时所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会计风险最终会从载体上体现出来,因此,监督方式的选择要以风险载体为首要考虑条件。具体来讲,对存在于纸质载体的凭证真实性风险,手工监督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对操作性风险及存在于核算系统的风险,计算机监督则在监督质效方面有巨大优势。鉴于手工与信息技术监督各自存在不同的优势及限制,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行手工与计算机相结合的监督方式成为必然的最优选择。其中手工监督侧重监督业务的真实性、安全性,事实依据的合理性、充分性,。计算机监督侧重前台数据变化、前后台数据的核对校验、实时控制和监测等。

三、基于风险控制的监督优化策略

(一)分层次的监督流程

第一层次:实时监测层。针对各种核算业务特点,对资金进出口等可能存在的风险部位加以明确界定,对重点时间、重点业务、重点岗位明确重点监控目标,制定重要交易、重点账户、大额交易、重点环节、操作员信息疑点等识别标准。监督系统按照预先建立的风险模型,遵循统一设定的标准和条件筛选出部分业务,提供给监督人员,由其在规定时限内加以确认。同时也可根据风险监督需要,由监督部门设定风险监督指标对当日发生的尚未日終处理的业务进行实时扫描,发现可疑的符合监督口径的信息进行人工评断后,根据风险等级和重要程度要求核算部门进行实时确认、回复。

第二层次:抽查复审层。对会计核算业务,监督时可根据人力物力条件及监督成本限制,采用全面复审或重点复审与比例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在系统预设条件,对筛选出的重点业务进行全面复审,对未纳入重点监督范围的一般性业务,则根据客观情况确定合理比例,采用随机抽取等方式进行监督。

第三层次:风险预警层。通过对日常会计核算业务数据定量分析,结合监督人员的定性分析,及时发布预警监测信息,提高风险反映速度,体现和强化监督的风险控制作用。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机制是通过输入一组指标,经過处理后输出真实、有效的预警信号,对会计核算运行状况进行预测,以便被监督部门或相关部门及时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对策。预警系统的处理手段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定性分析为主的预警处理方法,通过详尽的背景分析来评断未来会计核算风险或单项风险的变动趋势;另一类是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预警处理方法,通过建立统计模型,确立预警目标和预警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未来会计核算的风险状况。

(二)监督系统功能优化

对监督系统,在基本的账务、报表数据核对功能基础上,应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以下功能:一是业务预警监控。通过以重要时间、环节、金额等风险项目的模拟设置,自动进行逐笔过滤、筛选,对重点业务、不经常发生的业务提示可能存在的风险信息,达到风险控制目标,实现监督关口前移;二是风险评估。根据发现的风险、差错,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会计核算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和提示;三是信息分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数据查询和分析,包括各种指标的累计值、前期比和同期比,提供现状分析、预测分析等方法,及时了解会计核算部门业务开展情况、业务结构、业务发展趋势等;四是凭证影像比对。影像技术在会计核算系统中的应用是出于核算流程变化和核算时效性要求的提高,监督工作应同步考虑应用凭证影像监督技术,使用监督系统核对凭证影像与纸质凭证的一致性,重在监督影像信息是否真实有效,从而在提高监督时效性的同时减少监督工作量;五是内控管理固化。将监督部门部分内控管理要求固化、配置到监督系统,如监督人员层级管理、授权控制、业务分配等,由监督系统进行参数管理,优化监督资源配置。

(三)监督信息应用

监督信息可分为核算差错信息和预警控制信息两个层次,对于监督信息应当由简单的发现差错督促整改向综合性风险分析预警方向发展。首先,应用相关科学特别是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差错和风险进行汇总、分类、比对、归纳,形成深加工的数据池;其次,对数据池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差错和风险形成规律,在此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差错形成的原因,相同的差错反映的可能是不同层次的风险;最后,监督部门分别将监督信息结果发送被监督部门和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充分揭示风险事项,分析预警原因和相关部门或岗位应分担的风险责任,提出整改建议。

参考文献:

1.徐亚.市场经济视角下会计风险防范策略新探[J].财会研究,2010(19).

2.颜敏.管理会计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3.杨红樱.浅谈会计核算的风险点与规避[J].经济师,2010(2).

潜山稠油油藏开发方式优化研究 篇4

关键词:潜山油藏,试采特征,参数优化

郑家油田郑6块沙一段为潜山稠油油藏, 对比稠油热采筛选标准[1]并根据试油试采资料, 该块适合注蒸汽开发。

1 油藏基本特征

郑6块构造位置位于东营凹陷北部边缘郑家潜山南部, 沙一段为该区主力含油层系, 下部以中厚层生物灰岩为主, 局部夹灰质泥岩, 上部发育灰色泥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沉积, 厚度约100-150m, 属浅湖相沉积。沙一段含油面积1.7km2, 地质储量600×104t, 平均孔隙度29%, 平均渗透率524×10-3μm2。截止目前, 全区沙一段试油5口井8层, 其中有2口井 (郑5和郑6井) 4个层试油为稠油层。目前累计采油1.2×104t, 采出程度0.226%。

2 试采特征

2.1 原油粘度大, 常规试采产能低

该油藏原油粘度大, 常规试采产能低。郑5井1997年2月在油藏的中部投产, 层位为沙一段第一套油层和第二套油层合采, 油层厚度19.8m, 为泵抽加电热杆井筒降粘常规生产。投产初期日产液0.6t/d, 日产油0.3t/d, 含水50%, 该阶段累积生产时间14.04天, 累积产油13t, 累积产水33m3, 日产油量最大1.9t/d, 最小0.06t/d, 平均0.91t/d, 采油强度0.046t/d.m, 产能较低。

2.2 注蒸汽热力试采可获得一定的产能

郑6井在热力试油获得较好效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了试采, 投产沙一段第一套生物灰岩油层, 厚度26.6m, 1995年11月注蒸汽热力试油, 累积注汽3579t, 注汽压力16.5Mpa, 井口干度73.0%, 注汽后下φ70mm的泵抽油生产, 日产油量峰值35.11t/d, 到2001年10月因上部960.36-1062.63m井段套管破裂漏失严重, 含水突然上升到100%而停产。该井累积生产时间1228天, 累积产油量6567t, 累积产水4971 m3, 平均日产油量5.3t/d, 油汽比1.83。

2.3 边底水的存在影响了热采效果

本块沙一段第一套生物灰岩为纯油层, 累积产油量、平均日产油量、油汽比均较高, 热采效果较好。如郑6井累积产油量6567t, 平均日产油量5.3t/d, 油汽比高达1.83。而沙一段第二套生物灰岩油层由于存在边底水, 累积产油量、平均日产油量、油汽比均较低, 热采效果比第一套油层较差。如郑5井累积产油量1857t, 平均日产油量3.2t/d, 油汽比为1.20。

3 开发参数优化

研究显示, 郑6块沙一段生物灰岩油层不适合部署水平井开发, 主要原因是:纵向上泥岩隔层和物性夹层比较发育, 第一套油层和第二套油层之间泥岩隔层达21m (郑5井) ;第二套油层各小层之间隔层或物性夹层厚度一般1-3m, 且连片分布, 纵向上各层之间连通差, 若在油层顶部钻水平井, 由于泥岩隔层和物性夹层的作用, 下部各层的原油不容易被采出, 制约了水平井的开发效果;若水平段采用弧型形式, 钻穿泥岩隔层和物性夹层, 下部各层的原油虽然能够被采出, 但水平段去掉泥岩隔层和物性夹层外, 有效渗透段减小, 水平井出油剖面大、产能高、生产压差小、控制底水锥进的优点基本丧失。数值模拟的结果也表明, 水平井与直井开发效果相差不大。

3.1 注蒸汽吞吐与弹性冷采优化

从弹性冷采和注蒸汽吞吐热采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来看, 弹性冷采10年, 累积产油1.98×104t, 采收率0.93%, 平均采油速度0.09%, 开发效果较差;注蒸汽吞吐开发9年, 累积产油15.4×104t, 采收率7.27%, 平均采油速度0.80%, 注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较好。

3.2 蒸汽吞吐不同井距优化

稠油注蒸汽吞吐开发, 由于蒸汽加热半径不大, 一般采用较小的井距来获得较高的采收率。但随着钻井数的增多, 投资增大, 单井采油量下降, 经济效益变差。目前胜利油区一般采用200m左右的井距。分别模拟150m、200m、250m三个井距方案进行了对比, 模拟到极限油汽比0.25。结果表明, 随着井距的增大, 累积采油量减小, 采收率下降, 油汽比上升。当油井井距为200m时, 油汽比较高, 经济效益较大, 采收率较高。

3.3 避射厚度优化

考虑到沙一段第二套油层边底水的存在, 为控制底水锥进, 油层底部需避射一定的厚度。根据数值模拟结果, 当避射厚度6-10m时, 油汽比、采油速度、采出程度均有上升趋势;避射厚度大于10m, 则呈下降趋势, 主要原因是避射厚度越大, 产油厚度越小。因此, 避射厚度以10m为宜。

3.4 蒸汽吞吐注汽强度优化

注汽强度是蒸汽吞吐的一个重要参数, 它可直接影响油汽比和开发效果。为此对100t/m、120t/m、140t/m、150t/m、160t/m、180t/m六种不同的注汽强度进行了模拟对比, 结果表明, 随着注汽强度的增加, 采油量、油汽比、采出程度逐步增加, 当注汽强度增加到120t/m时, 油汽比增加到最大值 (0.71) ;当注汽强度增加到150t/m时, 采出程度增加到最大值 (8.25%) 。由此可见, 郑6块沙一段生物灰岩油藏注汽强度以120-150t/m为宜。

3.5 蒸汽吞吐转蒸汽驱时机优化

分别设计了一直吞吐、吞吐2周、4周、6周后转蒸汽驱4个方案开展模拟对比, 结果表明, 转驱越早, 油汽比和采出程度越低, 开发效果越差;一直吞吐油汽比和采出程度较高, 开发效果较好。分析认为由于该油藏边底水的存在, 蒸汽驱注入的热量被边底水吸收较大;另外该块含油面积较小, 形不成完整的面积注采井网, 蒸汽驱注入的热量外溢, 热量损失较多。

4 结论

郑6块沙一段生物灰岩稠油油藏采用直井注蒸汽吞吐开发可以获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其中蒸汽吞吐井距200m、油井避射厚度10m、注汽强度120-150t/m时开发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才汝成, 李阳, 孙焕泉.油气藏工程方法与应用[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2:131-134

方式优化研究 篇5

西安市灞桥区东城第一小学 刘伟

内容摘要:小学中年级数学作业布置优化研究主要是针对当前小学生作业做得辛苦,教师批改的辛苦,且收效甚微这一现状提出的。课题提出个性化定制作业,让每个学生做适合自己的作业,有效避免了一些不合理的作业,大大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同时也减轻了老师批改的工作量,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关键词: 个性化作业 优化

一、背景及意义

作业的布置,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十分重视这一环节的工作,出台了许多关于作业问题规定,以求科学、规范。可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小学教学中,仍严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作业,这与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发展趋势是不相适应的。所以优化作业迫在眉睫。

二、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理念

“关注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标准强调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新课程目标体系,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强调教学中的“民主、交流、互动、对话”。强调“经历与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提倡课堂开放,努力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主阵地。

2、关于“优化”的理论。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即在规定限度的时间内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数学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优化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时间,既提高质量,又不增加负担。

三、研究步骤及过程

1.信息收集 要做到量身定作业,就必须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信息。要求学生每人准备观察记录本,着重记录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得特别好的内容,二是经常犯错的内容,三是获得的技能、方法、策略与智慧,四是自我小结。该本子每周上交一次,教师翻阅时就可以在记录本上进行相关补充,以更好地发现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的缺陷,对学生的理解、记忆、思考水平、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此法一开始由于学生顾虑太多,没有把真实情况反馈上来,经过调整,最终达到目的。对接下来的对症下药起到关键性作用。2.个性设计 根据掌握的学生的信息,我们设计了具有 “发展性”的定制作业,共两大版块。第一块为“课堂作业中的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不同数量的习题。第二块为“课后作业中的细 2

化”。真正的定制,就体现在课后作业中。起步时,只让学生做练习中发生错误的习题。也就是说,谁错了谁做,错得多,做得多,错得少,做得少,不错不做,这相当于“病人吃药”,不同的“病人”吃不同的“药”,无病不吃药。让学生体验到因“认真作业、提高正确率”而减负的快乐,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一个阶段之后,再次细化,第一类为“分层性作业”,附加上一定的星级标志或特别说明。时间宽裕时,可以大力拓展习题的趣味性,提供更多的生活情景,改变情节与数据,提高习题的“新颖性”,有效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杜绝同类学生抄对答案的现象,使学生间的讨论深入到本质中去。第二类为“个别化作业”。这一类作业又分为两大块:(1)纠错作业。这一部分是构成个性化作业的核心与主体。(2)拓展作业。是指根据学生的思维速度、思维能力、知识技能、策略与智慧水平、习惯、意志力等参数以及当前的教学进度而从题库中自动获取的习题。采用电子平台时,更能根据已有作业量进行调节,全面控制学生的作业量。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如:如何进一步完善“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的研究”的作业设计模式,形成我校数学作业的特色;如何把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每一次数学作业上;在课题研究不断深化和总结的同时,如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促进实际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仍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出版社

方式优化研究 篇6

【关键词】幼儿教师  游戏指导策略  优化方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35-01

玩是每一个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幼儿能够感受生活的魅力以及带给自己的乐趣。在幼儿园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务必要全程的参与,一是确保幼儿人身的安全性,二是对其游戏的行动时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幼儿在玩乐中身心健康的发育和成长。对幼儿教师游戏指导策略以及优化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这是提高幼儿园游戏实效性的关键。

一、幼儿教师游戏指导策略的类型

1.隐蔽性的设计

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与规划性,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科学的设计,当然一切的设计工作都是在游戏活动开展之前进行的,不留下痕迹,以此去提升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致。

2.自然性的投入

幼儿教师在对游戏进行指导之时应该坚持自然性的规则,使幼儿有亲切之感,例如教师发现某一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说“今天我想造一辆轿车。”教师说:“好的,这回乘坐你的轿车,好吗?那你应该制造几个座位呢?”教师对游戏实施这样的指导策略,有助于幼儿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与锻炼。

3.延展性的组织

主要是指在游戏活动结束环节,教师看到幼儿对游戏活动依然恋恋不舍之时应该抓紧机会对幼儿提出与游戏相关的问题,例如“通过本次游戏你得到了哪些收获呢?”有幼儿说:“伙伴之间要互帮互助。”这是落实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目标的有效策略,也是教会幼儿总结与反思的主要途径,达到了对幼儿游戏延展的目标,同时,有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提升幼儿教师游戏指导策略实效性的有效对策

1.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幼儿园游戏,强化自身的理论修养

这主要是针对部分幼儿教师对游戏存在的意义认识得模棱两可这一问题,此时幼儿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主体的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因此教师应该开展以下两种类型的游戏:意识由幼儿自体产生的游戏,该类游戏带有创造性的色彩,可被称之为本体性游戏;另一种游戏是教师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游戏,这类游戏通常会与某一教学活动整合在一起,可被视为游戏化教学。教师秉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作为对上述两种类型的游戏指导的法则,此时教师应该积极引进直接指导和间接这两种游戏指导策略。在对幼儿游戏获得进行指导时,必须保证而又有一定自主选择的权力以及自由活动的时间。

2.把握时机对幼儿游戏的部分环节进行有效的指导

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在幼儿发展方面存在的价值各有不同,各类游戏在指导环节上存在一定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游戏设计阶段的指导、对游戏过程的指导、对游戏活动结束的指导。在幼儿游戏设计的阶段,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成游戏场地的布置工作,以及对游戏用品的制作工作,在此期间教师应该对幼儿对游戏设计的方式呈现支持与赞赏的态度,并做出相应的指导与纠正;游戏过程中进行的指导工作之时教师要细心的观察幼儿参与游戏的行为方式,在对其进行指导之时要使幼儿的独立性以及自主性得到保证;在游戏结束之时教师应该指导幼儿对游戏场地进行清理,收藏好游戏用具以达到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

三、重视对游戏环境的构建工作,实施隐性为主的指导策略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以及“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等内容。教师应该有效的运用幼儿园现有的教学资源,因地取材为幼儿游戏创设环境。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对活动的影响形式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平行式、交叉式与垂直式。平行式就是教学通过将某一游戏行为方式演示给幼儿,使幼儿对其进行模仿;交叉式就是幼儿教师直接介入游戏过程中对幼儿的行为方式进行正面的指导;垂直式就是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幼儿在游戏环节中出现的不端正行为方法进行纠正。

总之,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者与导向者,应该重视对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工作,完善正确的幼儿游戏观念,以幼儿的兴趣作为指导的原则,适时的介入游戏环节中,对幼儿的行为方式以及对有关问题认识的态度进行正向的指导,不断的积累对幼儿游戏指导的经验,使幼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也就是将幼儿游戏的实效性以及存在的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城市配电网接线方式优化研究 篇7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其负荷密度和用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 相应的城市配电网建设改造投资也在不断增长, 中压配电网的规划、改造和建设已成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城市电网建设改造和智能电网建设都要求对配电网的接线方式进行明确规划设计, 特别是配电系统自动化对一次系统接线方式的依赖性很强, 它决定了配电系统自动化的故障处理方式。

因此接线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系统的供电可靠性与用户的用电水平, 采用合理有效的接线模式既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系统的供电质量, 又能获得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配电网接线方式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便于运行及维护检修。

2) 优化网架结构、降低线损。

3) 保证经济、安全运行。

4) 节约设备和材料, 投资合理。

5) 适应配电自动化的需要。

6) 有利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

7) 灵活地适应系统各种可能的运行方式。

2 配电网接线实例

某城区由9座高压电源点供电, 其中110kV变电站6座, 35kV变电站3座, 供电容量为632MVA, 10kV供电线路132条, 此外还有多座35kV用户专变, 城市配电网络规模庞大, 城市中心区及已建成的工业功能区中压配电网发展较为成熟。

城区中压配电网为架空电缆混合网络, 架空线路以单环网方式为主, 大部分线路拥有1-2个环网点, 平均分段数为3.98段/条, 线路联络方式较为统一, 但分段数、分段容量及分段联络控制仍不规范, 电缆网以单环网方式为主, 环网单元以两进四出环网站为主, 部分地区由于地域特点或历史原因, 建设有大规模开关站, 电缆网接线方式统一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3 中压配电网目标接线方式研究

采用负荷密度作为接线方式适应性分析是近年来配电网接线方式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根据文献[5]研究可知, 目前国内10kV中压配电网接线方式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

根据文献[6]、[7]研究可知, 该城区远景年平均负荷密度在12-15MW/km2之间, 城市核心区平均负荷密度在15-20MW/km2之间, 结合前文研究可知, 北仑区架空网目标网架接线方式应采用多分段多联络方式, 电缆网接线方式应采用双环网接线方式, 以此作为目标网架接线方式, 可以满足地区负荷发展及供电可靠性要求。

4 中压配电网接线方式过渡方案

城市配电网接线方式过渡方式应从地区负荷密度水平、供电可靠性需求及电网现状情况出发, 对于已建成区, 应从现状简单方式结合变电站建设、用户接入、市政工程建设等契机, 增加供电线路、调整接线方式, 向复杂方式逐步过渡, 而对于城市新区根据其开发建设力度和前景, 尽可能按照目标网架接线方式需求建设。

4.1 接线过渡方案

城区现状电缆网以单环为主, 可按图2所示方式逐步过渡。

1) 调研现状电网接线方式, 并逐一梳理现状单环网, 按照目标网架接线方式 (表1) 环网单元数量 (或线路供电容量) 筛选不符合要求线路。

2) 结合变电站建设、用户接入工程等, 消除现状建成区电缆网规范性不足问题, 在已建成地区形成较为规范的电缆单环网, 如图2 (B) 方式。

3) 对于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 按照目标网架电缆双环网接线方式进行建设。

4) 每年监测城市建成区负荷密度变化情况, 根据负荷密度发展、用户接入需求及市政工程建设情况, 分区分片进行配网结构优化, 优化时应结合北仑城区变电站布局, 以每条道路为单位进行。

5) 优化时将供电区域相近、沿同一道路供电的两条电缆线路及对端联络线路设计为远景一组双环网, 近期形成两个并列单环网接线, 达到该地区供电线路可以实现“双线路、双电源”的供电要求, 如图2 (C) 方式。

6) 对于城区电缆网建设, 应在规划初期, 按照目标双环网接线方式合算各条路段电缆排管需求, 并向市政建设单位提出相应要求, 以便后续电网建设不会因线路排管因素受到影响。

目前该城区架空网主要位于城市边缘或老城区尚无电缆排管建设路段, 今后随着负荷密度增加、城市建筑密度上升及通道紧张等影响, 架空网络规模将逐步缩小, 供电区域主要在城市边缘地区。

该城区架空网接线方式以单联络三分段为主。

4.2 接线方式发展的两个问题

1) 规范线路分段, 结合线路供电区、供电负荷分布, 规范线路分段数量, 尽可能平衡线路分段容量, 并关注大分支线路线规及挂接配变容量, 随着线路供区负荷密度上升适度增加分段数量, 便于后续配电网自动化实施。

2) 合理增加联络, 在形成较为规范的单联络多分段结构后, 根据负荷密度发展情况, 适度将环网点数量由现状1个, 逐步增加至3个, 联络点的选择应考虑现状分段内大分支线路, 结合线路环网工程将大分支线路线规改造与主干线相同, 同时联络点选择也可以考虑拥有重要用户的分段。

根据目前华东各主要城市配电网建设与发展经验看, 城市扩张期间城市配电网接线方式应以结构简单、适应性强为主, 过渡方案应选择单环网 (图1典型方式1和典型方式4) 、并列运行的简单双环网 (图2C) 和单联络多分段 (图1典型方式3) 方式, 待进入城市发展稳定期后, 考虑合理增加分段、联络, 形成最终目标网架接线方式。

5 结束语

以上方法对平均负荷密度从7MW/km2至15MW/km2阶段城市配电网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城市配电网在满足负荷发展需求同时, 电网结构优化重点应发在规范环网方式上, 形成规范、简单、灵活、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单环网接线方式, 在城市发展进入稳定期后, 逐步向双环网和多分段多联络方式过渡。

摘要:对城市中压配电系统规划中的接线模式, 以及从现有电网发展到目标网架的典型接线方式进行介绍, 为同类城市接线方式优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配网,接线,优化,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章潮, 唐德光.城市电网规划与改造[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8.

[2]葛少云, 郭明星, 王成山等.城市高压配电网接线模式比较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4, 24 (2) :33-37.

[3]王赛一, 王成山, 葛少云.中压配电网不同接线模式经济性和可靠性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2, 26 (2) :34-39.

[4]肖峻, 王跃强, 王成山.城市中压配电网典型接线模式自动识别[J].电网技术, 2003, 27 (10) :92-95.

[5]葛少云, 尹页秀, 于建成.开发小区中压配电网规划[J].中国电力, 2003, 36 (增刊) :1-5.

[6]杭州市电力局, 配电网典型接线方式研究[Z].

农机装备发展方式合理优化研究 篇8

1.1 机械化水平不均衡

有些地区的种植业发展水平比较快, 而对应的畜牧业、林果业和农业发展水平比较低, 最常表现在机械水平较低。有些采棉技术几乎不存在, 林果业机械作业程度也很低。全呈现出机械程度低, 适应性能力差, 不能顺应农业生产需求, 因此, 应该做好农业调整工作, 提升农机化水平。

1.2 农机标准化程度低

农机作业标准化, 农业生产经营化, 种植规划化等都无法满足需求, 很多都是小农户为主, 生产规模明显小。因此, 便常常会出现农机配套水平低, 小型的农机比较多, 但是, 高性能、大型的农机缺乏。农机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中无法实现, 生产质量下降。

1.3 合作社发展水平低

农机合作组织以及联合组织发展数量比较少, 规模也很小, 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将其放置在推广中, 时常出现资金作业程度低, 资金使用不足情况。很多地区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 无法满足标准化和专业化需求。

2 地区农机装备结构优化的重点内容

(1) 紧紧围绕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着力解决大农业产业间机械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快速引进示范、推广应用机械采棉及配套精量播种、残膜回收、脱叶催熟、储运打垛、清花加工等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 (2) 基于科学发展观上开展工作, 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当农机化水平逐渐提高之后, 能够满足量的扩张需求。一般而言, 农机质的提升, 重点理当放置在“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基础上, 需要掌握技术, 在灵活使用。 (3) 一些老化农业机械, 及时进行更报处理, 当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之后, 从改善自然资源、降低使用效率上提升农机使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水平在我国经济水平中占据重要地位。理当从机械设备上扩大生产, 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管理, 这便满足生产需求, 便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3 主要措施

3.1 充分发挥政策宏观导向和调控作用

(1) 在中央财政补贴基础上, 应该做好积极争取工作, 进一步扩大资金投入, 使得资金落实到实处。 (2) 加强政府扶持, 应该进行恰当的调控和引导。使得农业化水平得以提高。当逐渐加农机购置时, 适当进行生产线调整, 从而使得建设改造得以顺利进行。另外, 还需要明确的是, 适当进行补贴工作, 使得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 加快机械化发展速度。 (3) 补贴的对象, 从分散过渡到集中, 其中需要进行一般兼顾, 也应该凸显出重点。

3.2 完善农机报废更新制度

建立起完善的农机更报制度, 做好引导工作。鼓励更多的农户使用高性能、大中型和多功能的农机装备。另外, 还可以建立起高标准示范区, 充分发挥出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强调地基建设, 协调基地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得建设质量得以提高。

3.3 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培育指导和扶持力度

应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 加快进行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 使得资金扶持力度得以提升。积极争取获得建设项目资金, 在进行农机购置上, 分配好农机购置资金, 保障在均衡水平上执行。进行合作社建立和发展时, 需要创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经过广泛的宣传, 使得农民龙头企业起到带头作用, 能够进行良好合作, 从而带动合作社更好发展。

3.4 做好指导工作

(1) 充分使用教育资源。可以借助“走出去、请进来”方法, 选择课堂培训以及现场培训方式相互结合, 加强对农户知识培训。进行机械知识掌握、进行技术培训, 从而逐渐扩大农户掌握技术力度, 当农户整体素质提高之后, 生产水平才得以保障。 (2) 充分使用宣传形式, 做好媒体宣传工作。当宣传工作落实到位之后, 能够在机械化水平上保障生产效益和质量, 使得农机新技术得以普及, 提升生产质量。 (3) 建立严格培训制度。从谁培训谁负责的角度出发, 保障人员基于会操作、会保养、会使用基础上进行操作, 从而保障操作准确无误, 当设备使用效率提高之后, 生产水平才得以提升。

3.5 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的装备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大量节能环保性的动力机械会投入使用, 这些装备逐渐成为节约水资源, 农作物秸秆储运、农作物施肥所需设备。在后期发展中, 还理当将重力放置在农业资源合理使用上, 降低污染, 逐渐使得农业发展从消耗型逐渐转化到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型。我国农业发展装备需要调整, 当大力发展地区特色经济和充分利用地区自由资源时, 提高畜牧业机械水平。尤其是发展牧草饲料运输、收割, 当投入农机装备后, 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在农业发展中, 明确重点发展环节。重点放置在农产品的加工和深度精加工中, 在成型的配套设备中, 凸显出产品精加工重要性。众所周知, 当前农产品精加工技术落后, 导致绿色产业链供应困难重重。另外, 还应该将重点放在茶叶机械加工中, 形成集合成化加工, 有专门的在线监测设备, 进行控制。这样的产品精加工, 才能使得保障产品质量, 才能更好地保障产品安全以及人们生命安全。农机机械化,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因此, 要做好农机装备配置合理优化配置工作。

4 结语

农业比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为改变这一现状, 应该从农机购置上开展工作, 保障机械化普及, 保障农户科学使用农机。当实现机械化管理之后, 农业生产趋向于产业化, 在今后的发展中, 农业生产水平会有明显提高。

摘要:近年来, 我国农机装备购置补贴政策已经落实, 使得农业发展地区农机装备使用数量提高, 装备结构得到优化。由此, 介绍了如何合理优化农机装备, 使得农业生产水平更高。

岩巷炮掘掏槽方式优化研究 篇9

某矿-1100水平回风大巷地面标高+200m,煤岩层普氏系数4~6。巷道断面为马蹄形,掘进断面22.55m2,净断面19.35m2,断面高度4.96m、宽度5.3m。原有掏槽方式采用6个掏槽眼、无中心眼,炮眼直径32mm,药卷直径28mm。爆破效果并不理想,并出现鼓肚现象。掏槽眼所提供的有效自由面不够,未能合理发挥爆破漏斗的作用。为此对带中心孔的复式双楔形掏槽爆破展开研究。

2 数值模拟

2.1 掏槽方式优化研究

工程实践表明当采用不耦合装药时,适当增大炮孔直径和装药直径,爆破效果会有明显提高,炸药单耗降低,所以在掏槽眼上可以使用大直径炮眼及大直径药卷;但如果都使用大直径药卷,爆破震动大,且巷道轮廓难以保证,所以巷道的辅助眼与周边眼还使用小直径药卷。

原有掏槽方式采用的32mm孔径的炮孔和28mm的药卷。优化后采用大炮眼直径(40mm)、大药卷直径(35mm)的复式掏槽。

双楔形复式掏槽炮孔布置如图1,1~6号孔,掏槽眼顶距1.2m,底距0.2m,倾角77°;中间7号和8号为垂直掏槽,孔深2.2m;外侧9~12号掏槽孔,水平间距1.8m,倾角82°。掏槽眼孔径40mm,装药直径35mm。起爆时1~6号孔先起爆,7~12号炮孔后起爆。

数值模拟中,对掏槽爆破模型进行了简化,建立了部分模型,被爆破岩体断面尺寸2.4m×2.4m,炮孔纵深2.2m,装药长度为1.2m,堵塞长度为1m。为了清晰地看到炮孔底部的应力波传播叠加过程,将距模型底部0.3m处切开,有限元模型如图2。

2.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为更加直观的观察药卷起爆后岩体内部的应力波传播规律,将模型切割成几个部分,图3中a,b分别为1-1,2-2剖面应力波传播过程。

图3揭示了炮孔药卷起爆后的应力波传播过程。先起爆的药卷形成的应力波经过自由面反射之后与后起爆药卷形成的应力波产生叠加,叠加后峰值增大,应力波的能量也会增强。这种应力波的叠加能使岩体中质点的单位振幅增大,振速提高,从而有利于岩体的二次破碎。

图4为炮孔底部有效应力等值线分布图,它揭示了炮孔底部的爆腔形成过程。药卷起爆后,爆炸形成环状波阵面,应力波不断向外传播,从图中可以看出炮孔中心处的瞬时应力超过300MPa,远远大于广义上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炮孔附近的岩石在应力波作用下被完全破碎。随着应力波阵面继续向四周传播,其能量逐渐降低,在3~5倍孔径范围内虽然梯度下降明显,但应力波仍超过100MPa,此区域的岩石也能很好的破碎。当首个波阵面经反射后和后续波阵面初步形成应力叠加,叠加后在1~6号掏槽孔附近形成了长条形的应力等值面。从应力等值线的疏密程度可见,随着后续7~12号药卷的起爆,掏槽中心孔部位的应力急剧升高,前段药卷起爆时未能充分破碎的岩石经此次应力波的作用得到了二次破碎。同时7号和8号中心空孔提供的自由面有利于将碎石抛出。两段爆破形成的应力波波阵面的叠加使两次爆破后未能充分破碎的碎石再次得到破碎。充分消除了因为自由面不够和岩石的夹制作用导致的“鼓肚”现象的发生。采用毫秒延期微差分段爆破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炸药爆炸后产生的能量,解决了一次同时起爆产生的能量“互损”问题。

3 工业性试验

将改进后的掏槽方式运用于该矿,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炮眼深2.2m,比原有加深0.3m;循环进尺由原来的1.6m增加到2m;炮眼利用率提高了15%,由原来的75%提高到90%以上;炸药单耗由0.95kg/m3降低为0.83kg/m3。优化后,取得了良好的掏槽爆破效果:爆后工作面平整,掘进工作面没有“鼓肚”的现象,矸石堆放也较为合理,既没有太多堆在迎头,抛出去也不是太远,为下一循环创造了较好条件。

4 结论

通过岩石巷道的钻眼爆破实验,可以得出岩巷道钻爆法施工的几点经验:

(1)对于大断面岩巷的中深孔爆破,建议采用双眼楔形复式掏槽方式,可以有效地消除四周岩体的夹制力。

(2)中深孔爆破时,建议在掏槽眼中部增加超深的中心眼,以增加爆破自由面,辅助槽眼把破碎的岩石抛出。

(3)在中深孔爆破中,适当提高槽眼位置可提高掏槽的爆破效果。

摘要:某矿地质条件复杂,采用炮掘作业,掘进速度一直不理想,爆破后工作面不平整,且有“鼓肚”现象发生,严重影响了掘进作业的循环接替工作。为提高循环进尺和掘进速度,对带中心孔的复式双楔形掏槽爆破展开了系统研究,对掏槽爆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应力场的分布规律优化掏槽爆破参数,并且应用于现场试验。合理的解释了“鼓肚”现象的发生,提出了较优的爆破方案。

关键词:爆破,掏槽眼,数值模拟

参考文献

[1]杨国梁,等.复式楔形深孔掏槽爆破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5:755-760.

程序设计方式改进研究及优化策略 篇10

计算机程序设计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都给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是计算机编程语言本身的发展非常缓慢,程序设计的相关模式与应用匹配度仍然有待提高。

计算机程序设计是通过一种人们可以与计算机交流的语言来与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进行交互,通过这种语言形式[1],人们可以让计算机处理很多复杂的工作。虽然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在工作和生活之中,但是计算机程序设计对于很多机构和个人来说,无法很好地被理解和掌握,以至于不能更好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各项成果,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因此,为了计算机技术更好的发展,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改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这种改进也应当适时地在高校教学中反映出来,以便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1 程序设计方式改进的必要性

计算机技术现在发展如火如荼,它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计算机本身经历了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的阶段性发展,计算机程序设计也因应产生了机器语言编程、汇编语言编程及高级语言编程的阶段性发展。

对程序设计而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发展让程序设计越来越容易,计算效率越来越高。但进入高级语言的发展阶段之后,计算机程序设计方式没有出现大的变革,编程语言本身的发展非常缓慢,如诞生于1972年的C语言,迄今仍然广泛使用,是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很多重要发展,例如面向对象开发模式,但与计算机硬件在“摩尔定律”的指导下性能呈百倍增长的速度比起来是远远落后的。

因此,当前计算机编程改进是必要的,不仅是为了适应人们的需求,更是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上一个新的台阶,它是计算机技术在市场经济发展体制下的一种必然趋势。

2 程序设计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技术层面的缺失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发展,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随之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存在市场与技术的短板,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仍然没有能很好应用,在计算机编程领域更是如此[2]。特别是程序设计语言、集成开发环境与开发框架等工具绝大部分来自国外,如最受欢迎的20种编程语言,没有一个是起源自我国,相关自主研发技术非常少,这说明我国在编程技术层面上有很大的缺失。只有自己研究的技术,才说明本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进步,所以这方面是需要提升的。

2.2 应用层面的缺失

随着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的发展,随之而来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掀起了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下一个高潮,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而言,编程过程中需面向的对象从单一的电脑扩展到需同时面向手机、平板电脑、汽车等各类型设备,编程应用的层面增强了复杂性。

所以在程序设计的应用层面,面向的设备类型增加了,各类型设备数据一致性要求增加了,不同设备适应性要求增加了,这些都要求程序设计模式随之而改进。

3 程序设计方式的改进及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3.1 程序设计方式改进的一些改进思想

计算机科学中有两类基本的问题,一类是理论,如算法、数据结构等,一类是系统,如操作系统、网络系统、存储系统等。在我们对计算机编程方式优化的思考中,首要考虑的应该是算法,因为算法是程序设计的基础。

计算机编程的目的就是利用计算机语言,把人类的语言进行翻译,然后转换成计算机语言,从而处理人们的工作和一些需求[3]。对算法的优化就是用数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思想,对程序设计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划分,让问题变得更容易理解和解决。因此我们更要积极研究,把数学算法更好地运用在编程中。

对计算机程序设计方式改进,除了算法之外,我们更应该从全局的高度,去思考如何降低开发难度,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容易掌握编程技术,从而更好地促进计算机技术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

3.2 程序设计中具体的改进及教学优化策略

3.2.1 通过结构优化对高级语言改进的研究

C语言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高级语言之一,是一种面向过程的高级语言,由于C语言早在1972年就被发明出来,因此语言上存在一些缺陷是在所难免,例如C语言的重复编译问题,以及对程序员编程过程中代码逻辑性关联问题等。这就促使我们对C语言加以优化。例如前文提到的重复编译问题,就采用#ifndef预处理命令加以解决,从而降低了编程的复杂度。

3.2.2 通过算法优化对高级语言改进的研究

面向对象的开发语言,是一类以对象作为基本程序结构单位的程序设计语言,指用于描述的设计是以对象为核心,而对象是程序运行时刻的基本成分,语言中提供了类、继承等成分。面向对象开发方式是处理程序系统庞大的较优解决办法。

C++就是典型的面向对象开发语言,也是基于C语言拓展出来的一种高级语言,C++支持多种编程模式,比如面向对象编程、泛型编程和过程化编程等。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计算机需要处理的数据也日益庞大,因此程序设计的体量也随之大规模增长。

当程序设计体量大规模增长时,编程就需要很多人力物力,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我们就需要在编写过程中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节省时间,因为数学建模的方法主要是体现在对数据的统一性,这样会很大程度的节省了程序员的程序编写[4]。

而C++语言就很好地体现了数学建模方法的运用,保证了程序的快速高效性。这样提高了程序员的编写效率。这就是数学算法在计算机编程中的很好的运用,对计算机编程进行了很好的优化。

今后我们也需要更多地研究利用数学算法来进行编程的优化,重点研究待解决问题的规模、算法在各模型的运用、不同设备运算效率的区别等,从而选择更合适的算法来进行数学建模,实现优化。

3.3 对于编程人才的大力培养

通过语言结构、数学算法等各种方法来进行程序设计方式的优化解决了技术问题,而人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高素质的程序员。只有高素质的程序员才能进一步推动编程方式的优化。

因此,国家需要加大这方面的科研投入,增强科研机构实力,提高相关政策推动力。提升相关培训机构水平,各类型学校特别是高校更要注重这方面的人才的培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为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优化做出贡献,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被人们所应用。

3.4 对于技术方面要创新

创新在科学技术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计算机技术中更是不可例外。我国需要研究出属于自己国家的编程方面的技术,在原有的技术上得到创新,使之更适合我国的发展。在这方面,可以着重建立新兴软件工业园,大力引进专业人才和技术,并进行研发[5],工业园的建立,将会带动地区性发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其中,进行创新计算机编程技术,由于人才的合力,再加上创新的因素,使计算机编程方式得到更好的优化和改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的发展,程序设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各方面的局限,程序设计技术与计算机硬件的爆发式增长是不相符的,导致不能被更好地运用。

所以计算机编程方式需要优化,目前我们研究的数学算法在计算机编程方式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优化作用,但是这些优化远远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需要技术的创新。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日益普遍。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人类的工作与生活中,我们通过程序设计来实现计算机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就是使用计算机语言,去编辑或者输入各种指令,经过计算机运算后输出相应结果。程序设计是计算机技术应用最重要的版块,计算机程序设计发展至今已数十年,其发展模式的改进是存在着其必要性的。该文着重介绍了计算机编程方式改进的必要性以及一些优化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编程方式,必要性,问题,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王运生.计算机编程方式改进的必要性及优化策略[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20).

[2]王小琼,张帆.计算机编程方式优化的必要性与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3).

[3]郭蕾,王昕,陈世亮.计算机编程方式改进的必要性及优化[J].科技尚品,2015(12).

[4]牟昊天.计算机编程方式改进的必要性及优化策略[J].通讯世界,2015(16).

上一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下一篇:企业的基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