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护理

2024-07-15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护理(精选十篇)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护理 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3年7月—2007年4月我院消化科行ERCP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人37例, 男11例, 女26例;年龄29岁~82岁, 平均54.2岁;胆总管结石15例, 仅提示胆总管扩张18例, 合并胆囊结石8例, 胆囊切除术后6例, 合并高血压3例, 冠心病3例;均为急性胰腺炎首次发作, 均符合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有上腹部疼痛、血尿淀粉酶增高、CT有胰腺体积增大等急性胰腺炎的表现, B型超声或CT证实有胆总管结石和胆总管扩张, 肝功能检查显示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升高, 碱性磷酸酶 (AKP) 、γ-谷氨酰转肽酶 (GGT) 升高, 并排除酒精性急性胰腺炎、高脂血症等其他原因引起。

1.2 治疗方法

1.2.1 内科保守治疗

所有病人确诊后均进行常规内科保守治疗:①禁食、胃肠减压;②抑制胰酶分泌及活性药物的应用、抑酸;③应用硝唑类及氟喹诺酮类及头孢三代抗生素防止感染;④解痉止痛, 改善局部微循环, 营养支持,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处理。

1.2.2 ERCP及相关治疗

本组26例病人在发病48 h内行ERCP、EST及EST加ENBD, 11例病人在发病48 h~72 h行ERCP及EST等治疗。术中发现乳头部结石嵌顿4例, 胆总管取出成形结石11例, 泥沙样结石9例, 十二指肠乳头炎7例, 胆管炎6例。其中14例取石困难或取石后仍有可疑残余结石、合并化脓性胆管炎病人同时行ENBD;十二指肠镜术后继续进行内科综合治疗, 病情稳定后, 胆总管有残余结石或可疑结石ENBD行再次造影。本组有3例残余结石均第2次在内镜下取出结石, 其余11例鼻胆引流管均于腹痛、腹胀缓解后直接拔除。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ERCP及相关治疗是一种具有创伤性的检查, 其操作难度高, 对胃肠刺激较大, 病人对ERCP及相关治疗的知识了解较少, 普遍存在恐惧心理, 同时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人疼痛明显, 症状重。因此, 护士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主动与病人交流,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 了解其恐惧的因素, 运用心理技巧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 使病人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

2.1.2 健康宣教

护士术前应向病人及家属告知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各种治疗方法及其优缺点, 各种方法可能存在的不适及并发症, 并说明这项检查的必要性与意义, 讲解成功治疗的病例,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短暂的时间, 使病人明确需配合的事项、术中术后各项护理目标, 使病人对治疗充满信心, 调动了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2.1.3 术前准备

遵医嘱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人术前进行禁食、禁饮, 留置胃管, 并保持胃管固定好、引流通畅。术前静脉注射哌替啶、地西泮、东莨菪碱, 建立静脉通道。

2.2 术中配合与护理

协助病人摆好体位, 取左侧卧位或俯卧位, 头偏向右侧, 解开领口、领带及腰带, 教会病人学会造影前屏气, 造影后病人呼气, 如有不适, 也不能咬牙垫。插入镜前, 先拔出胃管, 行心电、血压监护,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术中密切配合医生操作, 同时加强与病人交流, 若病人出现剧烈腹痛, 应告知或提醒医生停止插管。一旦发生呼吸困难或休克, 及时采取吸氧, 纠正休克等措施。操作完成后, 重新插好胃管。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与护理

病人回病房后即查生命体征, 了解术中情况, 有否留置鼻胆管引流;术后卧床休息, 禁食;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生命体征的变化及腹部情况, 并与术前对比。密切注意病人有无并发症发生, 观察有无腹胀、腹痛、恶心呕吐、黄疸、发热等症状, 注意大便颜色、性质, 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遵医嘱静脉补充营养, 应用抗生素;密切观察血、尿淀粉酶的变化, 同时继续按急性胰腺炎处理。

2.3.2 鼻胆管引流的护理

鼻胆管引流者对引流液的护理极为重要, 是保证鼻胆管引流效果的重要环节。鼻胆管应妥善固定于颊部, 端口与负压吸引器相接, 鼻胆管末端低于胆管水平, 利于引流管通畅, 降低胆管的压力。嘱病人避免剧烈咳嗽、呕吐、活动, 以防鼻胆管滑出。准确记录24 h引流量, 随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 发现鼻胆管引流量突然减少, 应仔细查找原因, 判断是否管道扭曲、阻塞或滑出等情况。遵医嘱每日用0.5%甲硝唑100 mL~200 mL, 行鼻胆管冲洗。

3 结果

本组病人均顺利进行ERCP及相关治疗, 其中1例术后出现胰腺炎症状加重, 继续保守治疗后好转, 36例均治愈或好转出院, 未有近期并发症发生;27例随访半年以上未见胰腺炎复发。

4 小结

尽管大量研究证明, 早期内镜治疗胆源性胰腺炎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常规治疗, 而且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但是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需要进行全面治疗护理, 在内镜治疗前后仍需要禁食、胃肠减压、抑酸、抗感染、抑制胰酶分泌、补液、全肠外营养 (TPN)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等;同时,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和腹部情况, 正确采集各种标本, 动态观察生化指标的变化, 做好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 直至完全康复。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及相关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及相关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顺利进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及相关治疗, 均治愈或好转出院, 未有近期并发症发生;27例随访半年以上未见胰腺炎复发。[结论]加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及相关治疗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护理,保守治疗

参考文献

[1]孔瑞, 孙备.重症急性胰腺炎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2005, 32 (6) :426.

[2]汪东方, 曹然.梗阻性黄疸的CT和ERCP诊断[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3, 12 (4) :228-230.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护理 篇2

【摘要】目的 探讨理想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近期62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开腹治疗组和腹腔镜治疗组,对比两组不同术式患者腹痛缓解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内镜组在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三项指标均小于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可明显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明显改善预后,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胆源性胰腺炎 手术治疗 疗效观察 职称论文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该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高;早期手术解除胆胰管梗阻,可使病情迅速改善并可减少复发,是治疗ABP的关键,但临床上对此病的早期治疗方案,特别是手术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不同观点。本文将系统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AB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开腹及腹腔镜两种手术方法在治疗胆源性胰腺炎过程中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今后临床合理治疗ABP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62例,其中男29例,女33例,年龄(17~,75)岁,平均(53.5±3.6)岁;均以中上腹部痛为首发症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呕吐、恶心、腹胀、发热等症状。经B超和CT检查均提示胆囊和/或肝内外胆管结石,部分有肝内外胆管扩张;以上患者经明确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关于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其中39例有黄疸表现,全组血淀粉酶均>500 U/L、尿淀粉酶均>900U/L,血清总胆红素>30mmol/L,APACHEⅡ评分≥8分者31例;主要病因包括:肝外胆管(包括胆囊、胆总管)结石47例,肝内外胆管结石7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急性胰腺胰腺炎3例,胆道狭窄3例。临床分型:轻症非梗阻型19例,重症非梗阻型17例,轻症梗阻型12例,重症梗阻型14例;入院时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11例。

1.2 方法

本组随机分为两组,即开腹手术组(开腹组,n=31例)和腹腔镜介入手术组(内镜组,n=31例),两组患者经积极术前准备,于平均入院24h~72h内开始手术,手术包括: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胰腺被膜切开引流术、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或探查)+T管引流+胰腺被膜切开减压+胰周引流术,术后继续按急性胰腺炎常规内科治疗。两组性别、年龄、病因、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并发症观察主要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单个脏器功能障碍、腹腔内大出血、胰瘘、胆瘘、肠瘘、腹腔脓肿、腹腔感染、肺部感染、胸水、切口感染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62例均手术成功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住院15~42d,平均住院28d。经术后积极治疗均痊愈,随访6个月无复发。术后并发3例肺部感染,3例胰腺假性囊肿,2例应激性溃疡,开腹组并发症6例(19.35%),内镜组2例(6.45%),内镜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内镜组均显著小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x±s,d)

3 讨论

3.1 病因与手术时机的选择

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有报道认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主要发病机制是胆道结石及结石迁移过程中引起短暂的壶腹部梗阻,胆管高压,胆道感染或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使胆汁返流入胰管,导致胰管及胰泡破裂,胰液外渗,破坏了胰液正常防御机制的结果[5]。其他如解剖学因素、胰腺自身消化、外科手术、胆道蛔虫、肝癌合并胆道出血、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乳头旁憩室、十二指肠旁索带、壶腹癌等均可诱发ABP。解除梗阻、抑制胰腺分泌、控制炎症、代谢支持是治疗此病的.4大关键。现代研究认为:彻底治疗ABP并防止复发的根本手段是外科手术治疗,早期手术较保守治疗具有更大的优势,但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尚存在一定的争议。有文献报道,首次发病入院即行胆道手术与复发后再行胆道手术的病人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认为临床一般情况改善后行胆道手术是安全的。近来有较多学者认为,经过较长时间非手术治疗无效再行手术,弊端较多:(1)ABP严重程度与梗阻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如果短时间内梗阻不解除,胰腺病变会进行性加重,病情迅速恶化,病死率高;(2)大部分患者合并胆道感染,非手术治疗难以清除感染源;(3)在ABP非手术治疗无效时施行急诊手术,不但增加手术难度,而且会增加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对于ABP确诊患者应对重要脏器进行评估,合理处理并存病,完善术前准备,积极开展早期手术治疗。

3.2 两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体会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14-01

[摘要]目的:提高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认识。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6月间收治的218例ABP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8例ABP者215例治愈出院,3例死亡。结论:ABP只要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并把握好手术时机,是可以治愈的。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胆源性;外科;治疗

本文总结我科2005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218例ABP患者治疗的经验,并对诊断方法、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予以探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治ABP患者218例,其中女174例,男44例,最大年龄88岁,最小年龄16岁,平均年龄43.5岁,平均住院日23.2天。

1.2方法:血清学检查所有患者入院后空腹抽取静脉血3ml检查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并于腹部体征消失、生命体征平稳后复查上述各项,观察患者肝功能的恢复情况。

1.3诊断:218例患者均有胆囊炎病史,200例(91.7%)具胆结石病史,在218例胆结石患者中,32例(14.7%)入院时有梗黄,合并胆总管结石。入院后即刻行上腹部BUS,均有胰腺回声增强,质不均,56例胰周有积液,其中15例积液量大。血尿淀粉酶检查均有尿淀酶增高(>1000u,我院指标0~1000u),最高者达28000u,部分病例有血淀粉酶增高。其中10例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学组急性重病胰腺炎诊断标准[1]。死亡3例,2例合并心衰,1例合并肺梗,年龄为80岁。

1.4治疗:GP患者入院后,首先确定是否急性重症胰腺炎(SererePancreatitis,SAP);对不合并SAP者,首先保守治疗,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积极抗感染,生长抑制激素奥曲肽的合理应用,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以改善胰腺微循环,并用H2受体阻滞剂和抗胆碱药物。合并SAP者,除上述常规治疗外,进行心电监护,动态APACHEⅡ评分,维护脏器功能。经上述治疗后,本组中15例SAP者均行急诊开腹手术,余185例结石病患者均行延期手術,延期手术以2周为界,这和国内很多学者的报道相符。

2讨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一秀般认为是由于结石嵌顿于Vater壶腹部,或结石于不断运动通过壶腹部,或胆汁内细菌内毒素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水肿,阻塞胆胰管的共同通道,胆道梗阻不断加重,胆道压力逐渐增高致高压的胆道内胆汁逆流入胰管,激活胰酶而诱发或加重急性胰腺炎。大部分胆源性胰腺炎在首次发作缓解后6个月内的复发率高达21%~60%[2]。手术时机的选择一直有较大的争议。提倡早期手术的学者认为早期手术能够解除Vater壶腹部嵌顿的结石,防止胰腺病变进一步发展,而持续的梗阻会使病情迅速恶化。主张延期或者择期手术治疗的人认为,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症胰腺炎早期手术治疗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保守治疗待患者度过早期严重的应激反应,全身各个脏器功能有所改善后,手术效果好。保守治疗后患者的血清学检查TB、ALT、AST、ALP,γ-GGT都有降低,表明保守治疗后肝功能明显好转。

ABP除具有较典型的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外,以下几点可资诊断:(1)既往有胆囊炎,胆石症病史;(2)胆绞痛伴/不伴畏寒、发热、黄疸等胆道感染症状;(3)上腹部压痛明显;(4)血尿淀粉酶不同程度增高;(5)影像学检查如BUS、CT发现胆囊炎、胆结石、胆道结石、胆总管扩张等。胰腺弥漫性增大,密度不均,可有不同程度的胰周积液。

急性胆源胰腺炎合并SAP者,其诊断标准[3]为:(1)血尿淀粉酶增高明显或突然下降,但病性恶化;(2)血性腹水,其淀粉酶增高(1500u);(3)难复性休克;(4)BUS/CT示胰腺增大,质不均,胰外大量浸润;凡具备以上4项中的2项者,即可诊断为SAP。确定为SAP后再分2级,Ⅰ级:无重要器官功能衰竭;Ⅱ级:有1个/1个以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ABP患者大多以急诊收住院,入院后,首先确定有否SAP;本组218例中,15例SAP在完善相关检查后,均行急诊开腹手术;手术以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探查为基本术式,并清除胰腺坏死组织,同时作胰周管引流。我们体会,急诊开腹可遵循以下指征:(1)腹部绞痛不缓解,出现高热、黄疸加深、休克等化脓性胆管炎征象;(2)血尿淀粉酶持续升高说明结石嵌顿或炎症水肿不能消退,需要解除胆源性梗阻,阻止ABP发展;(3)伴有高热的ABP或各种检查提示有胰腺坏死组织感染者。

单纯ABP患者,我们一般行行保守治疗,待病性稳定,能经口进食生,在同一住院期间胆囊切除术,有胆道梗阻者,一并行胆道切开探查,手术一般在2周以后施行。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体会 篇4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6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 其中男39例, 女24例, 年龄26~73岁, 平均年龄42.5岁。所有患者均可确诊为急性胰腺炎,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49例, 重型14例。18例合并胆囊结石, 17例合并胆总管扩张。据病史询问, 6例曾有胆道结石疾病, 2例曾于发病近期大量饮酒或进食了富含脂肪的食物。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伴有明显的腹痛感, 体征表现为腹部在疼痛部位有压痛、反跳痛以及肌肉紧张等。疼痛的主要诱因为饮酒、食用偏油的食物。此外, 黄疸8例, 恶心呕吐7例, 营养不良3例。合并糖尿病4例。B超检查结果显示, 患者的胆囊内或胆管内可见结石, 部分患者胆总管变粗, 胰腺明显肿大。经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均高于正常水平。

2方法与结果

患者入院后先行非手术治疗方法, 主要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加强营养;服用抗酸药物、抑制胰腺外分泌以及抗生素药物;向胃管内注入大黄, 快速改善胃肠道功能, 阻止肠道内细菌移位。23例患者给予非手术治疗方法后痊愈, 平均住院17 d。其余40例患者待炎症得到初步控制以后给予择期手术。所有患者均行胆囊切除术, 根据术式不同可以分为单纯性胆囊切除术26例;胆囊切除术+ 切开胆总管取石术 9例, 并于术中留置T管进行引流;胆囊切除术+胆总管oddi 氏括约肌扩张术5例。在手术过程中, 未对胰腺作特别处理。63例手术顺利完成并治愈出院。术后随访1年, 未有胰腺炎复发病例。

3讨论

胆囊结石不仅是急性胰腺炎的致病原因, 也是胰腺炎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现机制研究中, 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胆道原因造成胰管出现堵塞, 胰腺的防御遭到破坏, 使得胰蛋白酶被激活, 最终导致胰腺本身以及周边的组织发生炎症、水肿, 甚至坏死 [2]。随着症状的不断加重, 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使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手术治疗是为患者解除病痛并保留胰腺组织的功能, 其中对于胰腺的处理必须遵循早期、简化的原则。这就意味着, 术中对胰腺只需切开包膜, 冲洗引流即可, 而不必游离坏死的胰腺, 以至于打破原有的微循环[3]。如果术中遇到胰腺已经坏死液化, 且合并伤口和后期脓肿囊肿的情形时, 就需要清创引流并将胆囊切除以及胆总管探查、并留置T管进行引流。通过临床实践的积累, 我们认为, 如果患者属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或者是化脓化胆管炎必须立即给予急诊手术。如果在采用了保守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得到大幅缓解或基本消失, 无发热, 血象逐渐趋于正常, 血淀粉酶基本下降并未及确诊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住院期手术。而不是等到90 d之后来手术。这是因为, 如果此时行选择行急诊手术, 胆囊及周边组织的充血和水肿尚不明显, 粘连程度较轻, 手术操作的难度要比90 d之后低。不仅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还降低了术后复发的可能性。

从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来看,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需要将手术治疗方法与非手术治疗二者相互结合进行。接诊患者时的早期应给予非手术的保守药物治疗, 待病情得到控制并基本稳定后再行手术。手术治疗的方法有较多选择, 但手术疗效却不尽相同。因此, 临床医生就应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选择最佳的手术时间以及手术方式。此外, 对于综合治疗也要给予重视。这样方能有效缓解患者病情, 提升其生活质量。而且对于整个病情的控制也有较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彭淑牑, 李江涛, 刘笑雷.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肝胆外科杂志, 2007, 15 (1) :7-8.

[2]周军, 李宜雄, 汤恢焕, 等.外科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6, 15 (6) :409-411.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护理 篇5

【关键词】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管;非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7.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08-01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gall stone pancreatitis ,AGP)是由于胆总管下段结石阻塞或十二指肠乳头炎平水肿造成胆汁胰液的排出障碍引起,随胆总管结石发病率的增加,AGP的发病也有增加的趋势。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共收治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关于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1]。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12~83岁,平均年龄54岁,经影像学及手术证实有胆囊结石43例,胆总管囊肿4例,胆总管结石或扩张3例,肝内胆管结石2例,胆囊癌1例,胆道有阻塞性黄疸表现者3例。胰腺炎严重程度诊断标准参照APACHE-Ⅱ评分标准:入院24 h内APACHE-Ⅱ≤8分为轻症AGP,共48例,APACHE-Ⅱ > 8分为重症AGP,共8例。

1.2诊断标准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①有胆道疾病史;②血淀粉酶超过正常3倍以上;③肝功能损害伴黄疸;④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或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⑤部分病例经过手术探查证实。胆道梗阻诊断标准:①血清总胆红素持续升高;②影像学或手术中发现胆总管扩张;③胃肠减压管中无胆汁引出。

1.3临床表现本组患者经入院体检:T38℃~38.9℃,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中腹偏左有压痛,其中轻度腹膜刺激症25例,巩膜黄染31例。实验室检查WBC14.0~20.0×109/L,血清淀粉酶升高,平均约610μ/dL(酶比色法),尿淀粉酶升高,平均920μ/dL(酶比色法)。

1.4方法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首先实行禁饮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维持有效循环血量;针对胆道感染及通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及抗厌氧菌药物。改善微循环。应用甲氰咪胍,生长抑素等抑制胰酶合成与分泌。同时,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以防止向重症发展。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血、尿淀粉酶,行B超或CT检查了解胰腺病变情况。其余25例轻症患者和8例重症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胆囊切除,27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1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胰包膜切开引流术。

2结果

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48h内病情均有所好转,白细胞、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均有所下降,平均住院2W出院,于出院后4~6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其余25例轻症患者和8例重症患者行手术治疗,也获得满意疗效,T管引流者于出院后4W造影证实胆道通畅,一次性拔除,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3年,平均2.4年,无胰腺炎再次发作。

3讨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因胆道疾病引起的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病情变化快,病死率较高。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不断增加,有报道胆源性胰腺炎约占急性胰腺炎病因的60. 8%左右[2]。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既要遵循胰腺炎的现代治疗原则,又要兼顾胆管疾患的处理,否则很难达到治愈的目的,且有较高的复发率。针对部分轻型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非手术治疗作为一种基础的治疗手段,我们认为应贯穿于整个病程[3]。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首先,要详细了解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发病的病因和时间,动态观察腹痛、腹胀、腹膜刺激征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演变,可将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增高及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作为选择手术时机的重要依据。术前的基础治疗,不仅能缓解症状,而且也为下一步手术治疗创造条件,术后的基础治疗则可阻止各种炎症反应,避免并发症[4]。大多数轻型胰腺炎经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部分重型胰腺炎也可治愈。术中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尽量兼顾彻底解决胆管问题。对于非手术治疗成功者在胰腺疾病稳定好转后1~2个月解决胆管问题,以防复发。本组资料中,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平均住院2W出院,于出院后4~6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其余25例轻症患者和8例重症患者行手术治疗,也获得满意疗效,随访1~3年,平均2.4年,无胰腺炎再次发作。プ凵纤述,急性轻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应以非手术治疗为宜,急性重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亦主张非手术治疗,一旦病情发展需急诊手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外科学组.重症胰腺炎诊治草案[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8(2):111-113.

[2]赵玉沛.胆源性胰腺炎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的探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8(2):95-96.

[3]李华,李光明.重症胰腺炎的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2(2):88-89.

[4]安宏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89例诊治分析[J].河北医药,2006,28(2).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治疗探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1例, 女48例, 年龄20~81周岁, 平均年龄48.6岁, 大于60岁的12例。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1996年第2次方案诊断标准, 将109例诊断明确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人分为四类其中轻症非梗阻型41例, 轻症梗阻型30例, 重症非梗阻型26例, 重症梗阻型12例。本组资料中,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急性胰腺炎2例, 十二指肠乳头部结石2例, 其余均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或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梗阻所致。本组诊断依据: (1) 血尿淀粉酶升高; (2) CT增强扫描提示胰腺明显增大或局部合并不同程度出血、坏死, 胰周渗液; (3) B超或CT提示胆管或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 (4) 总胆红素≥17.1mmol/L; (5) 体查:上腹部压痛、巩膜出现不同程度黄染。

1.2 方法

病人入院后急行血常规, 血尿淀粉酶, 肝功能、电解质, 血糖肝胆胰B超及CT等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并结合临床, 对所有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 (一般2周内) 均采取积极的非手术治疗。主要措施:入院后即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经胃管注入33%硫酸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全胃肠外营养、生长抑素、洛赛克及维持水电平衡心电监护等治疗。极少数病例必要时行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 待胰腺完全恢复稳定, 渡过急性炎症期后择期手术 (本组保守治疗2~3周后一般可择期手术) 。但在治疗过程中, 对于轻症梗阻型病人, 在严密观察胆道梗阻情况变化36~72h后, 胆道梗阻无好转反而加重时则建议急诊胆道手术, 同时引流胰床。而对于重症梗阻型者, 根据病因不同, 决定是否采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解除梗阻。

2 结果

本组回顾性资料中轻症非梗阻型41例, 发病2周内非手术治疗, 待病情稳定后择期手术35例。轻症梗阻型30例, 发病后2周内非手术治疗, 2周内中转手术3例, 死亡1例。重症非梗阻型26例, 2周内非手术治疗, 中转手术2例, 死亡1例。重症梗阻型12例, 非手术治疗8例, 死亡1例, 36h内中转手术4例 (死亡1例) 。

3 讨论

部分学者认为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手术有害, 应等待急性发作消退后再手术。其理由是由于绝大多嵌顿的细小结石最终将自然排出, 不会影响病程结果;急性GP的严重性是由发作时组织破坏程度所决定的, 并不是因为早期手术改善病情。刘胜利认为延期手术避免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减轻了手术侵袭, 有利于晚期手术。我们的治疗结果表明:轻型GP早期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及胆总管探查率明显增加 (P<0.05) , 重型GP早期手术并发症及病死率均高于延期手术组 (P<0.01) 。因此, 对轻型GP, 主张急性发作缓解后手术治疗。对重型胰腺炎, 应非手术治疗与体化相结合的处理原则。开始应积极非手术治疗, 包括抑制胰酶的合成, 应用抗生素预防或治疗已发生的胆道感染, 待全身情况好转后择期手术治疗。如果对非手术治疗的病例应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包括体征及CT情况, 但具有如下情况的重型GP, 主张中转手术治疗:阵发性腹部绞痛, 经解痉治疗无效, 影像学检查示胆囊明显肿大, 伴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及胆总管扩张;血尿淀粉酶持续升高。实验表明:胆胰管内压力的增加和胆汁及胰液与肠道分离, 一可使胆汁直接损害胰管系统, 加速GP的发展, 二可通过脑肠肽类激素的变化加重GP, 使胰酶合成, 分泌障碍和损害胰腺微循环, 需手术减压;发热, 检查证实胰腺有感染者。综上所述, 轻型胆源性胰腺炎应以非手术治疗为宜, 重型胆源性胰腺炎应采用非手术治疗与个体化相结合的处理原则。

总之,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一般均可非手术治疗, 待胰腺炎症水肿消退, 病情稳定, 能耐受手术后再及时手术, 防止再次复发。对确需手术治疗才能逆转病情的病例, 应选择手术打击小、引流彻底的术式。

参考文献

[1]张太平, 赵玉泽.第七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 1999, 37 (3) :149~150.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微创处理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36例。年龄28~94岁,平均58.6岁。B超或CT诊断胆囊结石28例,MRCP提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0例,均有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和腹膜炎体征,黄疸16例,发热12例。发病至入院时间12h~3d,血淀粉酶460~4500 U/L,平均1203.4 U/L(正常参考值0-220 U/L),尿淀粉酶910~25 000 U/L,平均1542.00 U/L(正常参考值0~900 U/L)。白细胞(6.5-20.0)×109/L,中性0.700~0.918×109/L,体温37.8~39.4℃。首次发病34例,第2次发病8例,2次以上发病6例。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1997年拟订的“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类标准”确诊[2]。依据APACHEⅡ分级标准,轻症ABP 36例(APACHE评分<8分),重症ABP12例(APACHE评分≥8分)。合并高血压19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11例、脑梗死后遗症6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2例。

1.2 治疗

入院后所有患者采用禁食、胃肠减压、制酸、静脉输液及应用抗生素、静点生长抑素、杜秘克等综合非手术治疗方法,合并胆总管结石的20例胰腺炎患者中16例于入院后1~5d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联合Oddi括约肌切开(EST)术,采用网篮或气囊取出结石。对结石≥1.5cm先行机械碎石,后予取石篮取出,并用气囊清扫,最后放置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引流3-5d胆管造影无异常拔出鼻胆管引流管。第1次EST胆总管结石未取或未能取尽者,ENBD 2周后再行内镜下取石。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者,根据狭窄的部位及长度分别行EST或气囊扩张及ERBD,使胆汁引流通畅;4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及胰周引流术。单纯胆囊结石合并胰腺炎28例,入院后1~3d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12例,其中中转开腹4例行胆囊切除和胰腺包膜切开减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非手术治疗胰腺炎控制后1-3个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16例。所有患者于治疗后5d~4周定期复查血、尿淀粉酶,B超检查肝胆、胰腺和腹腔积液情况,必要时腹部增强CT检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1.3 结果

本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20例胰腺炎患者12例成功进行ERCP+EST诊断和治疗,ERCP证实胆总管结石最大直经1.2cm,其中胆总管扩张泥沙样结石10例,EST后见脓性浑浊胆汁12例,考虑合并急性胆管炎。治疗后患者3~7d症状缓解,治疗成功率为80%(16/20)。4例患者因胰腺大部分坏死、腹腔积液、腹腔高压开腹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及胰腺包膜切开减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2例因术后出现胰漏、腹腔出血,再次手术止血、腹腔清除坏死组织、引流,分别于术后8月和14月治愈;2例分别于术后16d和28d因腹腔严重感染、呼吸衰竭、肾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单纯胆囊结石合并胰腺炎28例患者不同时期行腹腔镜或开腹胆囊切除术,术后回复顺利。

2 讨论

2.1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处理原则

胆管结石的嵌顿、梗阻、排石过程和胆管蛔虫感染等刺激造成壶腹括约肌的损伤引起胰胆出口的痉挛、充血、水肿,导致胰胆管排空不畅和压力升高,胆汁向胰管反流,从而引起AP。约60%以上的AP是由胆管疾病引起[3]。我们认为具备以下条件可以诊断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①起病至入院24 h以内;②有急性上腹部疼痛;③既往有胆管结石病史;④血、尿淀粉酶升高;⑤血生化检查提示血清胆红素值均>34μmmol/L,ALT、ALP均明显升高;⑥B超、CT或MRCP发现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或胆总管扩张;⑦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胰腺炎(乙醇性、高钙血症、高脂血症和外伤等)。正确判断有无胆管梗阻是决定ABP手术治疗方法的关键,B型超声检查为诊断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能够证实胆总管远端结石者诊断梗阻型ABP并无困难,对于有黄疸和胆绞痛等典型临床表现,超声发现胆总管扩张可间接提示胆管梗阻的存在。但超声诊断阴性不能排除胆总管结石,尚须MRCP或ERCP确诊。分析本组资料,ABP的治疗遵循以下原则:①非梗阻型ABP患者,无论轻症、重症,早期均为非手术治疗,待急性胰腺炎控制后,择期手术治疗胆石症,以防急性胰腺炎的复发。②梗阻型ABP患者,轻症早期宜行非手术治疗。③轻型胆源性胰腺炎是由于胆囊胆管的炎症致使胆管下端开口处痉挛或细小结石在胆管下端移动,造成壶腹黏膜损伤水肿引起胆管感染所致。对这部分患者,非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应用胰酶抑制剂等,同时予足够的营养支持和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感染。④重型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首先需鉴别有无胆管梗阻,伴有胆管梗阻者,应及时采取措施接触胆管梗阻;无胆管梗阻者,先行非手术治疗,后行胆石症手术。本组胆源性胰腺炎的处理均遵循上述原则进行,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2.2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内镜处理

胆石通过胆管进人十二指肠,刺激Oddi括约肌,导致其充血、水肿、痉挛、功能紊乱,甚至逆向收缩,形成暂时或功能性梗阻,胆汁、十二指肠液反流引起急性胰腺炎。而壶腹部梗阻持续时间与ABP严重程度呈正比,梗阻在24h内胰腺水肿病变是可逆的,梗阻24~48 h胰腺可发生局部出血和坏死,超过48 h胰腺可出现广泛出血坏死,因此早期解除梗阻,恢复胆胰管引流通畅是阻止病情恶化的关键[4,5]。Isogai等[6]提出一种简易诊断评价ABP的指标:①体温>38℃;②血清胆红素>37.6 mmoIA;③胆管扩张>11mm;④B超提示胆管结石。ABP患者有3项或3项以上阳性应急诊行ERCP治疗。应用EST技术解除了胆胰共同通道的梗阻,去除了病因,阻止了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减少。在重症ABP病程中,起病初期是全身急性反应期,由于严重脱水,被激活的胰酶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进人血液,可引起循环紊乱和多脏器功能的衰竭,此时机体处于一种强烈的应激反应状态。此时需给予主要脏器功能的支持,抑制胰腺分泌以及应用EST技术解除胆胰共同通道的梗阻等措施,非开腹手术治疗重症ABP是非常有益的。外科开腹手术解除胆胰管梗阻和高压,清除胰腺坏死组织,由于疾病本身和开腹手术双重打击,容易引发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可因术后承受能力差、并发症的发生、重要脏器功能的衰竭而导致死亡,而壶腹部嵌顿结石还需行括约肌切开成形术,增加肠瘘发生率。Kelly等[7]报道,在Ranson评分高≥4的情况下,患者48h内行急诊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83%和48%,明显高于4d后开腹手术患者18%和11%。急性胰腺炎发病2周内尽量避免外科手术;如2周后胰腺出现坏死、渗出、继发感染则外科手术治疗。ERCP+内镜下治疗的方法是取出胆总管结石,解除胆管梗阻,去除病因,而非单纯诊断。EST后采用网篮或气囊取出结石,对结石≥1.5cm先行机械碎石,后予取石篮取出,并用气囊清扫,最后放置ENBD。如果第1次EST胆总管结石未能取尽者,ENBD 2周后可以再行内镜下取石。对于合并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者,依据狭窄的部位及长度分别行EST或气囊扩张及ENBD,使胆汁引流通畅。通过上述处理能够及早发现并解除ABP病因,缓解症状,使患者度过急性反应期,防止急性胰腺炎向重症发展,可推迟甚至避免开腹手术治疗,而且应用内镜处理不需剖腹手术和麻醉,并发症少,对机体和脏器功能影响较小,尤其是不能耐受开腹手术患者的治疗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本组20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16例通过内镜处理获得满意效果,成功率为80%,因此我们认为EST+胆胰管引流技术是治疗ABP的一种重要手段。

2.3 腹腔镜胆囊切除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时机

对于非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或特发性胰腺炎的病例,早期慎用手术治疗。但若非手术治疗2~3d无效或加重,则应急诊行腹腔镜手术,手术力求简单、有效,引流充分,并常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部分梗阻型ABP并不一定要早期手术解除梗阻,通过保守治疗后,胆管壁水肿消退,胆总管梗阻多能解除,黄疸也会逐渐消退,这些病例可在好转后2~3周行腹腔镜胆管探查。若梗阻性ABP非手术治疗24~48h,症状不缓解,且出现高热、腹膜炎或胆管炎体征,则需急诊手术治疗,急诊手术时首选ERCP+EST+ENBD,其次才选择腹腔镜手术,因急性胰腺炎时腹腔内组织充血水肿明显,若胆总管不粗,镜下行胆管切开难度大,同时胆囊切除出血多,手术时间会明显延长,也易造成胆管损伤或狭窄。本组患者入院后1~3d行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12例,其中4例因腹腔粘连,胆囊炎性水肿、充血,术中剥离出血多而改为开腹行胆囊切除和胰腺包膜切开减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非手术治疗胰腺炎控制后1-3个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16例,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因此,腹腔镜在梗阻性ABP急性期中应用较为局限,若EST失败则可改行腹腔镜手术,主要处理胆管梗阻,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管镜取石术,应慎重选择。如果术中腹腔粘连不严重,胆囊床剥离出血不多,可以实施胆囊切除,合并胆总管结石者可切开胆总管取出结石,但对胰腺无须作过多处理,仅行腹腔镜下胰腺包膜切开减压,腹腔冲洗并放置引流管引流。如果有明显坏死感染的胰腺组织,则行刮吸清除和冲洗,以减轻腹腔大量积液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并可减轻炎性介质和胰毒性物质的吸收,但对于分离清除过程中严重出血、腹腔镜下难以止血,应果断中转开腹手术止血、引流。我们认为:①轻型ABP在发病后7d内行腹腔镜手术是安全的,而对重症ABP因可能增加感染的危险性,最好在发病3周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②对于同时有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的患者,EST后2~3周行LC治疗是一个较好的选择。③腹腔镜治疗ABP应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ABP疗效确切,病死率低,具有微创、安全、省时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对机体及脏器功能影响较小,尤其适合高龄、一般情况差,难以耐受开腹手术者。④严格掌握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时机对于治疗ABP非常关键,是提高胆源性胰腺炎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微创处理。方法总结我院自2003年7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48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ERCP联合EST胆管引流16例,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及胰周引流术4例。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12例,其中中转开腹4例行胆囊切除和胰腺包膜切开减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急性胰腺炎控制后1~3个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16例。结果内镜胆管取石及引流成功治疗16例,成功率为80%。腹腔镜胆囊切除2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例。结论EST+胆胰管引流技术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一种重要手段,严格掌握腹腔镜胆囊切除和胰周引流的时机是提高胆源性胰腺炎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内镜,腹腔镜,治疗

参考文献

[1]金世龙,顾红光,王仁云,等.急性重症胰腺炎Rinder综合评分及预后[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3,6:355-357.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组.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类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1997,12:773—775.

[3]Schietroma M,Lattanzio R,Risetti A,et al.Diagnosis of severity as basic parameter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biliary pancre- atitis [J].Minerva Chit,2000,55:421-429.

[4]Acosta JM,RubioGalliOMRossiR,et al.Efect of duration of ampullary gallstone obstruction on severity of lesions of acute pan- creatitis [J].J Am Coil Surg,1997,185:423-424.

[5]De Dios I,Urunuela A,Manso M.Efects of early decom- pression and cholecystokinin inhibition in ra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 induced by bile-pancreatic-duct obstruction [J].J Lab ClinMed, 2003,141:265-271.

[6]Isogai M,Yammguchi,Harada T,et al.Cholangitis score:a scoring system to predict severe cholangitis in gallstone pancreatitis [J].Hepatobil Pancreat Surg,2002,9:98-100.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外科治疗体会 篇8

关键词: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支持疗法,外科治疗,并发症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ABP) 是一种常见的普通外科疾病, 其发病率近年来不断攀升, 急性胰腺炎患者有一半以上属于胆源性胰腺炎, 成为我国急性胰腺炎的首要病因, 具有发病紧急、进展快速、病死率高等特点, 如不及时治疗可在数天内出现多种严重全身并发症[1~3]。ABP多是由胆管结石阻塞或十二指肠乳头炎性水肿造成胆汁、胰液的排出障碍引起,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黄疸、肠梗阻及移动性浊音等。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 能够快速缓解胆道淤积、解除胰管高压体征, 但就手术时期和手术方式目前还有争论。目前普遍认为, 患者应通过支持疗法待急性症状缓解后再采取延期手术, 且手术方式应因人而异, 根据胆道病变的不同而选择[4~7]。本文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来我院接受外科治疗的10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共100例, 其中男61例, 女39例;年龄20~74岁, 平均年龄 (54.2±5.8) 岁;100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腹痛, 且所有患者均在腹痛发生后72h内入院, 另外表现为黄疸17例, 恶心、呕吐26例;其中合并高血压17例, 糖尿病10例, 心律失常5例;有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病史者36例 (36%) , 有酗酒习惯者28例 (28%) ;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心功能不全、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和严重感染等。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分学会胰腺外科组关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 参照APACHE-Ⅱ评分标准, 将上述患者分为轻型和重症[8];根据影像学检查确定是否存在胆总管扩张等情况, 将上述患者分为非梗阻型和梗阻型。本组10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中轻型非梗阻型60例 (60%) , 重症非梗阻型16例 (16%) , 轻型梗阻型16例 (16%) , 重症梗阻型8例 (8%) 。

1.2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急性上腹部疼痛、上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伴恶心、呕吐、腹胀, 伴轻微黄疸;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均升高;血清胆红素、丙谷转氨酶或碱性磷酸酶均超过正常值, 血清胆红素>40μmol/L;影像学检查:显示有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或扩张、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本组病例均综合参照上述标准, 但不局限于某一标准而诊断。

1.3 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轻重与否和梗阻与否,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非梗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首先经非手术治疗, 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体液复苏、电解质平衡、抗炎、抑制胰腺分泌、静脉营养支持等, 待症状控制后, 延期或择期手术治疗胆囊结石以防胰腺炎的复发;轻型梗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入院后采取非手术治疗2~3d, 如病情缓解, 可延期行胆道手术治疗, 如病情不缓解, 则需急诊手术解除胆道梗阻;重症梗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应早期手术解除胆道梗阻。

2 结果

本组非梗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共76例, 无论轻型或是重症患者均首先经非手术治疗, 腹痛等临床症状缓解, 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均恢复正常水平。其中58例延期或择期 (2~12周) 接受后续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9], 3例因病情加重转为开放手术 (2例行胆囊切除, 1例行胆囊切除+胰腺包膜切开减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 , 术后恢复顺利。本组轻型梗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共16例, 入院后采取非手术治疗2~3d, 其中9例实现临床症状缓解, 延期2周后行开腹胆囊切除术;另外7例经2~3d保守治疗后发现病情加重, 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均持续升高, 血清胆红素亦持续升高, 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10]。重症梗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共8例, 在入院24h内均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胰腺包膜切开减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11]。本组所有接受手术患者未出现如高血糖症、系统性脏器功能不全、胰瘘或肠瘘、胰腺假性囊肿、假性动脉瘤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术后随访期间未发现胰腺炎复发情况。

3 讨论

ABP是由胆道结石、炎症等因素引起的胰管梗阻、胰黏膜屏障损害、胰液外溢、胰腺组织自我消化, 进而形成的急性炎症。该病发病迅速, 且易出现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高, 因此, 对于该病的治疗应保证及时、有效, 以提高患者预后及生存率[12~14]。

目前, 对于ABP的治疗方式临床上并不统一, 有支持传统的保守治疗方式, 也有建议转为外科手术治疗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减少患者痛苦。笔者认为非梗阻型及轻型梗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首先给予保守治疗, 病情好转后, 延期或择期行开腹手术或腹腔镜胆囊切除, 以防胰腺炎的复发。对出现下列情况的应及时手术: (1) 积极内科保守治疗, 临床症状持续恶化 (包括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和暴发性胰腺炎) 。 (2) 重型梗阻型。 (3) 合并胃肠穿孔等并发症或不能排除其他急腹症患者。手术原则是解除梗阻, 通畅引流, 并切开胰腺包膜, 清除坏死组织作广泛引流。随着内镜治疗水平的发展, ERCP联合EST或经鼻胆管引流也是胆源性梗阻型胰腺炎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众多医院尚不具备开展此类手术的条件。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策略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2年到2011年收治的AGP 67例中男32例, 女35例, 年龄19~82岁, 平均52.6岁, 平均住院时间18.36d。所有患者均在腹痛发生72h内入院。临床表现:黄疸9例, 腹痛67例, 恶心、呕吐12例, 所有患者48小时内行B超、血尿淀粉酶及增强CT检查。本组67例均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1997年拟订的“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类标准”[1]确诊, 依据APACHEⅡ分级标准[1]。入院后24h内APACHE-Ⅱ评分≤8为轻型急性胰腺炎, 本组共54例 (80.6%) ;APACHE-Ⅱ评分>8则为重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共22例 (19.4%) , 本组病例未包括爆发性急性胰腺炎。

1.2 诊断标准

本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 (1) 存在急性胰腺炎的症状和体征, 合并有胆绞痛病史, 表现为急性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腹胀, 上腹部压痛、反跳痛等。 (2) 血、尿淀粉酶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 但此检查不能作为诊断胆源性胰腺炎的唯一根据, 应根据病情综合分析判断。 (3) 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丙谷转氨酶或碱性磷酸酶均超过正常值, 血清胆红素>40μmol/L或碱性磷酸酶 (AKP) >225U/L, 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75U/L; (4) 影像学提示急性胰腺炎和胆囊结石或肿大, 胆总管结石和扩张; (5) 排除其它类型胰腺炎。

37例严重胸部外伤患者的救治体会

刘玉昌

(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吉林大安131300)

【关键词】胸部;外伤;救治体会

中图分类号:R6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 (2013) 05-0196-02

严重胸外伤因其损伤部位的特殊性, 易导致呼吸、循环系统功能发生明显紊乱, 故而表现伤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此, 急诊

1.3 方法

本组67例中非手术治疗46例 (68.7%) , 主要治疗措施为禁食和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输液及应用抗生素、静点生长抑素、中药等, 手术治疗21例 (31.3%) , 其中早期手术 (<48h) 1例 (4.8%) , 延期手术 (>48h) 20例 (95.2%) 。手术方式:胆囊切除术9例 (42.9%) , 其中开放手术5例, 腹腔镜4例, 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11例 (52.4%) , 胰腺包膜切开减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1例 (4.7%) 。

2 结果

本组治疗结果非手术治疗的46例, 32例痊愈 (69.6%) , 13例好转 (28.3%) , 1例死亡 (2.1%) , 死亡原因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周围循环衰竭、中毒性休克;手术治疗的21例, 痊愈19例 (90.5%) , 好转2例 (9.5%) , 无死亡。

3 结论

3.1 AGP的病因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多有明确的病因, 绝大多数病例既往有胆囊炎或胆囊结石发作史, 因胆道梗阻不能解除导致急性胰腺炎发作;少数病例也可在慢性胰腺炎的基础上急性发作。这里诱发急性胰腺炎原因主要有: (1) 胆道疾病: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胆道蛔虫、胆道感染、硬化性胆管炎、胆管下端炎性狭窄、胆道肿瘤、胆管囊肿等。 (2) 壶腹周围异常:胆胰管汇合异常、Oddi括约肌功能失常、壶腹周围憩室、壶腹周围肿瘤。 (3) 医源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道碎石、胆道手术等。

3.2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主要包括: (1) 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 (2) 胆囊切除术; (3) 胰腺被膜切开减压+胰腺部分坏死组织清除+胰体引流+腹腔引流+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胆囊切除术; (4) 胰腺囊肿切开坏死组织清除胰体引流+小网膜囊引流+腹腔引流+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我院采取手术治疗21例, 其中胆囊切除术9例 (42.9%) , 其中开放手术5例, 腹腔镜4例, 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11例 (52.4%) , 胰腺包膜切开减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1例 (4.7%) 。

3.3 非手术治疗

对于轻症非梗阻型, Oddi括约肌痉挛、水中及胆总管炎症、胰头水肿压迫等致胆总管梗阻, 早期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待急性胰腺炎控制后, 择期手术去除胆道病变因素。对于伴有胆道梗阻者, 应积极采取外科治疗, 解除梗阻, 恢复胆汁畅通。近年来随着卫生状况的好转,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单纯胆囊结石病人明显增多。缪传文等[2]急救工作有着突出的意义。救治的基本原则是检查、诊断、治疗齐头并进, 所以抢救成功的关键为在详细全面的物理检查和简捷易行的X

研究表明, 大多数胆源性胰腺炎是由于胆囊胆管的炎症致使胆管下端开口处痉挛或细小结石在胆道下端移动, 造成壶腹粘膜损伤水肿引起胆道感染所致。对这部分患者, 非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主要包括 (1) 禁食; (2) 持续胃肠减压; (3)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4) 应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阻断剂。 (5) 生长抑素类药物; (6) 对症治疗等。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如非手术治疗很难奏效, 应考虑立即中转手术治疗。

3.4 手术时机

对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尤其是非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是早期手术还是待胰腺炎症消退后延期手术, 目前仍有争议[3]。许多学者主张早期采取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 尽早解除病因[4]。可以有效的阻止胰腺炎重型化的病理过程。我们认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一般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待胰腺炎症水肿消退, 病情稳定能耐受手术后再及时手术解除胆道外科性疾病, 防止再次复发。手术时机我们一般采取如下方案: (1) 早期手术:发病48h之内, 一旦确诊立即进行手术前准备及早手术, 但是我们发现在胰腺炎的早期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分界不清, 手术中不能彻底清除坏死组织, 常需要再次或多次手术。另外, 早期开腹手术及引流会导致外源性细菌入侵, 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 (2) 延缓早期手术:在发病后3~8d内手术, 此时胰腺的坏死组织分界清楚, 为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而进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胰被膜切开减压、清除胰腺坏死组织、腹腔冲洗, 同时辅以基础治疗。 (3) 延缓晚期手术:一般在2~3周以后先积极的进行非手术治疗, 使病情稳定, 待炎症形成脓肿或出现并发症时再进行手术治疗。

对待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应当依据病情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保守治疗经有力措施治疗后, 仍出现手术指征者, 则及时中转手术, 解除胆道外科疾患及胰腺并发症。可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到2011年收治胆源性胰腺炎67例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非手术治疗的46例, 32例痊愈 (69.6%) , 13例好转 (28.3%) , 1例死亡 (2.1%) ;手术治疗的21例, 痊愈19例 (90.5%) , 好转2例 (9.5%) , 无死亡。结论 对待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应当依据病情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可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手术,保守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组.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类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 1997, 35 (12) :773-775.

[2]缪传文, 潘铨, 丁文汉.胆石性胰腺炎治疗及手术时机的选择[J].肝胆胰外科杂志, 1998, 10 (1) :81.

[3]彭淑, 李江, 刘笑雷.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J].肝胆外科杂志, 2007, 15 (1) :7-8.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护理 篇10

关键词:胆源性胰腺炎术;医院感染;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57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76-01

对外科手术患者来说,医院感染是极为严重的并发症,而这个也是当前各个医院机构极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虽然医疗结构为了对院感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从各个方面进行大量工作,但是高危科室与高危人群出现院内感染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我院2011年-2013年有1例胆源性胰腺炎术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08年-2013年胆源性胰腺炎术后并发医院感染患者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最小为64岁,年龄最大为68岁。患者均诊断有胆源性胰腺炎疾病,进行保守治疗后无显著效果,确认其有明显手术指征后对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术后3天内出现有出现肺部感染,在术后6天出现膈下感染,相继出现腹部切口感染,膈下感染出现脓肿并出现有更加严重感染状况。对患者进行细菌培养,以细菌培养结果为依据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以细菌药敏试验作为依据对其进行抗生素治疗。经过对症治疗后患者痊愈出院。

2 感染原因分析

2.1患者自身因素

本次研究对象患者为老年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呼吸运动更能更进一步衰弱,对呼吸道不能进行及时有效清理,有分泌物沉积。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不高也是导致其出现医院感染的因素,患者入院时候肝功能检查结果显示异常,其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总蛋白质以及谷草转氨酶等指数异常;手术之后短时间内不能进食,而在术中自身热能效果严重,患者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手术之后患者自身机体分解代谢速度相对于合成代谢速度更快,血浆总蛋白不断下降,这些使得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不断降低,致使切口愈合存在明显困难。

3例患者自身因素影响详情请见表1。

2.2手术因素[1]

胆源性胰腺炎外科手术属于侵袭性操作,且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对手术部位出血切口供血不够;有非正常炎性反应出现,手术部位有炎性因子以及细菌出现脱落并种植;手术过后需要留置各种引流管,这些措施使得巨噬细胞在聚集与趋化方面作用受到抑制。进行胆道手术患者胆道里面细菌出现脱落种植在手术野以及附近的器官组织,这是导致出现膈下感染的诱因。

2.3药物因素

患者在围手术期需要长时间应用广谱抗菌素药物,患者术后出现感染,由于不能够立时进行快速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患者的体温出现了急剧上升以及血象居高不下的表现,对患者联用多种头孢类广谱抗生素。患者短时间内病情不但没有好转且感染状况更加严重。这是因为应用太多广谱抗菌素之后患者身体细菌出现了耐药性,最终出现菌群失调的状况。

3 护理

对患者除了进行围手术期的常规护理之外,还应该进行针对性的特殊护理。

3.1基础护理[2]

需要准备一间舒适清洁的单人病房,确定里面抢救设备基本齐全,在患者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能够及时进行处理。手术过后根据麻醉性质,患者保持平卧位,将枕头去掉,术后6小时改为半卧位,这是为了能够扩大胸廓,以增加肺活量且能够保证其引流更加充分。每间隔2个小时更换体位一次,避免出现压疮。

3.2各种引流管护理

患者在术后共放置有留置导尿管、胃肠减压管以及“T”管等,确定各种引流管固定之后并完成接袋工作,确保各种引流管能够畅通,全面严格对引流液特征进行观察诸如性状以及颜色与液量等,对其进行记录,对引流袋需要做到每天更换1次,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引流袋不得超过引流平面。

3.3咳嗽护理

患者出现刺激性咳嗽后会对伤口有牵扯作用,使得患者切口愈合速度受到阻碍且会有明显疼痛感,所以需要对患者咳嗽性质确认并引导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咳嗽排痰,在咳嗽时候要对伤口按压以缓解疼痛。当痰液明显黏稠的时候进行超声雾化吸入。

4 小结

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医院感染不但会使得其痛苦有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对患者经济也会造成严重负担,这种情况需要有所关注。对院感进行严格的预防还有控制,不仅需要常规护理还需要对患者各个方面的因素有全面的考虑。其中包括了患者的身体状况,患者出现术后院感很大原因是由于其身体自身因素影响。还有就是在围手术期护理工作不够,完善的护理工作能够对院感在预防控制方面有显著作用。护理工作需要从感染源、易感人群还有传播途径三个方面入手,做好各个环节的临床护理工作,另一方面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趋向合理,对于其应用效果有客观全面的评价并及时监测。

参考文献:

[1] 余英华.急性胆源性重症胰腺炎术后腹胀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进修杂志.2010(15):166-167

上一篇:托卡塔与赋格下一篇:锡林郭勒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