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模式

2024-08-04

食品检验模式(精选十篇)

食品检验模式 篇1

通常从日本进口食品监控指导计划中可以了解该国对进口食品的监控方向、监控内容、监控检查措施、处罚措施、监控重点对象产品等信息。该计划不仅明确了日本食品管理机构采取的监控方针,而且对出口国食品卫生管理部门应履行的管理职责,进出口商、生产商、消费者等相关业者应履行的职责等做出了明确建议。只有在了解该监控检查指导计划的基础上,才会系统掌握输日食品应遵循的规则。对于出口国政府来说,则意味着需要按照该监控检查计划的要求,管理本国的输日食品。换言之,该计划也是出口国制定出口食品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

日本对进口食品的管理未雨绸缪,先从出口前的监控入手,目的在于防止违反食品卫生法的食品进入日本。

1 未雨绸缪,强调进口食品的事前监控指导

进口食品时,日本首先要求进口商去相关检疫所了解进口食品的基本知识,包括进口商必须知道的进口食品的报关以及检验检疫程序、日本的检验检疫制度、进口食品的卫生要求、标准、提供卫生证明书等以及日本食品卫生法对进口食品的相关规定以及进口商应履行的义务等。只有了解并掌握了上述基本知识,才具备进口食品的基本条件,这是日本对进口商的基本要求。

日本政府通过举办讲习会和说明会等,向进口相关业者讲解日本进口食品的程序、标准体系和卫生要求。要求进口业者必须了解和掌握进口食品的基本程序和卫生要求等。

日本要求进口商必须掌握生产商的有关信息,将指导进口商确认进口食品的安全性,确认食品中是否含有禁用农药等。尤其要确认第一次向日本出口食品的生产商生产的食品,如:先前有同样的食品发生了违反事例等,需要和检疫所进行协商。

2 突出引导进口商实施自主检查

日本按照食品卫生法,要求进口商进口食品时,需要按照日本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和进口食品自主检查的基本要求事项,必须掌握生产商及其产品的准确信息,按照《药事法》的规定,对进口食品的成分规格、添加剂等的使用定期进行确认,防止进口食品违反食品成分和添加剂标准。

日本要求并指导进口商在进口前对产品实施自主检查,该检查结果将被检疫所视为确认检查结果的参考依据。根据进口商进口前对相关食品的安全性进行确认的结果,如:发现违法现象,为遵守法律,将指导进口商采取整改对策,在未取得改进前要求暂停进口。

如:通过整改可以符合食品卫生法要求,则要求用书面材料予以确认。根据必要,将指导并检查该食品是否符合标准。

日本要求进口商对要求的检查项目,如:成分规格、添加剂的使用状况进行定期的自主检查,如:持续进口,要参考该进口食品的进口频度和同一种食品的违规信息等情况进行自主检查。

日本要求进口商按照监控检查计划中附件2的要求,掌握进口食品的出口国、产品名称等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必要指导。对于加工食品,则要求按照“进口加工食品自主管理指针”,要求进口商考虑出口国制定的食品卫生相关规定,实施状况,生产商的卫生管理水平。要求确认出口国家从原材料、生产、加工、保存、运输等各阶段所采取的监控管理措施,实施对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自主管理。

对于进口食品,日本要求彻底指导进口商确认出口国不得违法生产对日出口的食品,对原材料的使用、添加剂的使用、生产方法、检测数据是否符合食品卫生法的要求等情况必须进行确认。日本厚生省为了方便进口商检测原材料,正在研究开发相关检测方法。

要求进口商填写正确无误的进口申请信息,这些信息来自生产商的最新信息。特别是持续出口时,要求进口商确认原材料和生产方式没有变化,申报单上填写的自主检查数据和出口申报的货物必须保持一致。如果政府要求其纠正生产标准,实施强化检查或实施禁止销售措施,日本厚生省将向进口商提供相关信息。

日本要求进口商保存进口食品的相关记录。日本要求进口商经常确认、记录并保存进口食品的流通状况,例如:该食品的进口和销售的情况。指导其在发生违反食品卫生法的情况时,迅速将相关记录提供给都、道、府、县等相关部门,以便于检查和溯源,查明原因,采取相应对策。

对于进口商、通关业者、保税以及仓库业者,为提高其食品卫生法的知识,日本政府将举办说明会,要求相关团体和业者积极派遣负责人员参加。此举致力于帮助业者学习和掌握食品卫生知识标识要求,确保进口食品安全。说明会措施的效果在日本非常普遍和被广泛认同。

对如何按照要求进行正确标识,必要时日本政府管理部门会敦促相关业者事前赴当地都、道、府、县的相关部门进行咨询,了解掌握必要信息和标识要求。

3 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及处罚的相关制度

据日本厚生省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平均每年进口食品的申报件数为176万件,进口重量为3,155万吨。日本本国食品供给率只占其进口食品总量的4成。换言之,其6成的食品供应需要进口。随着进口数量的增多,日本政府通过增加监控人员,增加检测设备,扩大检测项目等手段,应对繁重的监控任务。

日本按照食品卫生法第28条的规定,对多种多样的食品实施监控检查。监控检查抽查率为10%,先允许货物入境,检测费用由政府承担。但第一次发现违规,监控检查频度将被提高至30%,实施强化监控检查。日本按照食品卫生法第26条的规定,对违反食品卫生法概率较高的食品实施命令检查,批批检测,费用由业者承担。通常监控检查频度被提高至30%后继续发现违反事例,就要进入命令检查程序。日本在制定进口食品年度监控检查计划时会将命令检查对象产品和检测项目等进行列表,有助于相关部门和业者了解查询。

日本对在出口国或日本发生健康损害或者担心可能发生健康损害的来自同一个出口国或者同一个生产商或加工者的同一个进口食品,会立即将其列为命令检查对象产品。

日本对来自同一出口国或同一个生产商或加工者的同一个产品,经监控检查发生多次违规,并结合考察该国的法规和卫生管理体制以及遵守法律的履历等的情况,将其全部或部分列为命令检查对象。

为了促进出口国家推进适当的卫生对策,对于个别问题日本通过与出口国家进行磋商或进行调查以及考察出口国家实施的卫生对策等加以解决。如发生BSE问题,日本就会赴当地调查。

2009年11月,日本同意并签署中日韩强化食品安全合作的协议。对于与日本食品安全合作密切的国家,日本提出食品安全合作倡议,将通过与之签署食品安全合作备忘录加强食品安全合作。如2009年10月,日本首相提出“中日食品安全合作倡议”,并在2010年5月,两国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签署了有关合作备忘录,内容包括就食品安全展开定期磋商,制定行动计划,相互提供信息以及约定在发生问题时的调查机制等。

日本通常按照上一年度的监控检查结果以及对出口国家的卫生管理体系的调查情况等因素,修订检测项目。为了贯彻“肯定列表制度”,日本会扩大检测项目,要求出口国家严格推进从种植到生产加工阶段的卫生管理对策。有必要时日本会赴当地确认残留农药管理状况。对于由于出口国家农药残留管理不彻底或农药使用规定发生变化而导致发生检查对象以外的农药残留的问题时,也为了检验出口国家农药残留管理状况,日本通常会强化监控检查。将监控检查范围扩展至器具、容器包装以及玩具领域,根据法律第18条的规定,对有关标准进行修改,要求业者实施自主检查或扩大监控检查的项目。

对于BSE问题,日本则要求进口商或相关出口国家强化自主管理,收集出口国家对日出口管理对策和卫生对策信息,继续对相关国家对日出口项目的遵守情况进行检查。

日本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推进出口国家实施自主管理,收集出口国实施的卫生对策等的有关信息,防患于未然。

对进口食品除实施监控检查外,对于特定国或者特定区域或者特定者生产的进口食品,为防止发生食品卫生的危害,按照食品卫生法第8条或者第11条,将实施全面禁止进口措施。通常指重大疫区,BSE疫区等。对于多次违反食品卫生法的业者也可能采取禁止进口措施,通常其违规率超过检查件数的5%时,日本会研究是否采取禁止进口措施。实施该措施时,厚生劳动大臣需要征求药事、食品卫生审议会的意见。

对于多次发生违反事例的进口业者,基于使其整改的目的,根据法律第55条第2项的规定将命令其停止营业。

为了推进出口国家实施适当的卫生对策,日本通常向进口商提供信息或向外国驻日使馆提供信息。同时通过举行两国间双边磋商或赴当地考察或提供技术合作等形式推进食品安全合作和技术合作。例如:提供技术援助,接收研修人员,派专家举办说明会,提供检测方法等。

如发现进口食品违反食品卫生法,日本会采取废弃处理措施,在厚劳省网址公布违反信息,指导进口商查明原因并要求采取相应对策。

日本对进口食品实施监控检查,经抽查无问题先允许货物入境。发生问题时厚劳省、检疫所和都、道、府、县密切合作,指导迅速采取回收或废弃措施等。

4 非常苛刻的解除处罚措施条件

4.1 解除强化监控检查

通常从实施强化监控检查的那一天开始算起,一年内60件以上没有发生同样的违反事例可以回到通常的监控检查程序。

4.2 解除命令检查

日本要求,解除命令检查的条件是出口国家要查明违规原因,采取新的管理措施、规定以及农药监控措施,经两国双边磋商、赴当地考察、通过进口检查确认其有效性时可解除命令检查,返回通常的监控检查程序。

解除的应该是农药残留命令检查对象食品,在2年内没有违反事例,或1年内没有违反事例,且实施检查件数在300件以上。可临时解除命令检查。但日本进口食品年度监控检查计划中根据统计学原理,仍然设定又一个临时解除期(日本并未交待临时解除的期限是多长时间)。在这一临时解除命令检查期间,日本仍对该临时解除命令检查的产品执行强化监控检查(30%),如发现违规立即又被启动命令检查。这就意味着临时解除并不意味着完全解除,在临时解除期间一不小心就又被启动命令检查程序。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创新 篇2

食品安全问题牵动上级领导的神经,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认清当前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形势,因地制宜创新监管手段,提高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对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维护和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食品经营主体和食品品种与日俱增,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再依靠传统的望、闻、问的监管方式,依靠简单的地毯式的突击抽查,耗费的资源越来越多,监管效果却越来越微。因此,在食品的监管工作中,必须与时俱进,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一、迈好“一二三四五”,推动监管工作整步前进 一是绷紧一根弦。作为食品产业链条最薄弱的一环,流通环节辐射面最广、不可预知的因素最多、监管难度最大,一些矛盾在监管过程中逐渐积累并愈发尖锐。对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如何营造一个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可谓任重道远。认真组织学习全国、全省产品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家总局和省、市局的有关会议精神。通过学习,大家进一步清醒的认识到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经提高到了前所未有重要地位,监管措施前所未有的细化,责任追究前所未有的严厉。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是当前全国工商系统所有工作中的一项重中之重,需进一步增强系统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统一全体干部的思想认识。

二是建好两台帐。去年的食品安全整治,我们部门投入了充足的人力物力,取得了明显效果,基本实现了“两个100%”目标。但随着后期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暂告一段落,监管、宣传、舆论的力度有所减弱。而经营者的惰性也逐渐显露,进货台账、索证索票等相关工作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现象。很多地方的经营户要么不继续做台账记录,要么随便记录一下应付检查,索证索票制度更是形同虚设,追溯功能根本无法发挥。相关责任人不仅要将进、销货台帐发放到所有食品经营者手中,更要求他们必须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制度,严格按标准、按要求建立进、销货台帐。

在检查台帐的过程中,一是查票对证,即查看食品进销发票,核对上游供货商(生产商)资质、食品合格证、食品检验报告等。二是查商品对发票,即查看食品店货柜商品对照检查发票记录是否一致。三是查票证对建档,即检查发票、证照等是否按票证分离分别建档。经过认真检查,使食品安全工作日常化。对于有的经营户对于建立台帐认识不到位,应参加建立台帐业务讲座,就为什么要建立台帐,什么是索证索票,怎样建立台帐等相关内容进行培训。组织台帐业务评比,由各食品经营者参加,对不符合要求的经营户进行责令整改。通过有效的宣传、引导、沟通、评比,使食品经营户不断提高对建立健全台帐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形成“要我建台帐到我要建台帐”的转化。

三是落实三制度。制度建设是根本,是保障。要以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有关制度为抓手,着力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管理。(1)认真落实食品安全专管员制。聘请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高,责任性强的“食品安全专管员”专职负责本辖区食品安全工作。以此来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2)认真落实网格化坐标式市场巡查制。在日常监管上,将各管辖区确定为一个市场巡查网,然后将网划分为若干个格(城区按照路段,乡镇按照村、组的分布情况),每格内销售高危商品、食品等涉及生命财产安全和信用度差的市场主体被确定为网格中的巡查坐标点,每一个巡查格和巡查点都有专人进行日常市场巡查。通过开展网格化坐标式市场巡查,明确了每一个单位、每一名干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责任。(3)认真落实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制。各基层分局(所)按照食品经营风险高低,将食品经营户进行细化分类,并建立食品经营户分类监管档案。各市场巡查网(格、点)按照不同的分类有重点的对食品经营户进行巡查监管。

四是突出四重点。为了提高监管效能,确保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中,将紧紧围绕“四个重点”开展。

(1)突出重点区域。即: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校园周边、车站码头、旅游景区等食品经营比较集中的区域,无照生产经营问题突出和制假售假屡打不绝、反复发生的区域等作为整治的重点区

域。(2)突出重点对象。即:农副产品和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商场,以及小商店、小食杂店、小摊点、小餐馆等。

(3)突出重点品种。即: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家用电器、儿童玩具、劳动防护用品、汽车配件、低压电器、建筑材料、人造板、扣件、电线电缆、燃气器具以及进出口商品等。(4)突出重点问题。即:无照经营行为,经销过期变质、有毒有害食品以及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等。

五是瞄准五目标。通过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务求实现五大工作目标。即:(1)所有食品经营者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食品进、销货台帐制度、食品质量管理制度、食品质量承诺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等五项制度。(2)所有食品经营者进、销货台帐建帐率达到100%。(3)所有食品经营者索证索票率达到100%。(4)城区和镇(办事处)所在地食品经营者持照率达到100%。(5)通过对食品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实行严管重罚,进一步加大执法办案力度,查办一批有影响的案件,切实净化食品市场秩序,维护消费安全。

二、突破“四个创新”,提升监管综合能力

一是食品安全监管思路的创新。

对于我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食品安全监管思路的创新,建议多走出去,向其他省市县学习,向国外先进的食品安全监管运作模式学习,并结合我县县情,采取“以品种监管为主,分段监管为辅”的管理模式。

二是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创新。

鉴于目前我县食品监管体制依然没有理顺,各部门的食品监管和服务业务难以整合的情况,尝试将食品安全问题纳入各级行政长官的问责范围,依靠行政权威建立多元一体的矩阵式多部门联合监管体系和部门联动的快速反应机制,并将主管及相关部门的食品安全责任纳入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系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同时,将我县现有多部门管理的机制逐步过渡到由几个主要部门管理,再由一个部门进行综合监督的机制,并积极推进“以品种监管为主,分段监管为辅”的全程监管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三是食品安全监管法规与制度的创新。

建议加快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与整治。(1)整合法律法规资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2)提高惩罚标准,增加违法者的风险成本;(3)加强食品安全的相关制度建设,包括食品从流通到消费各环节的全过程控制、食品销售环节的追溯和承诺制度及食品安全预警制度等;(4)完善食品安全社会信用制度体系。

四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与手段的创新。

(1)细化指标,不断深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以强化监管手段为基础,加强食品质量监测工作,确定每周定向监测抽查5-10种重点食品的质量,加快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快速检测体系,及时发布消费警示。(2)加大对食品供应商的管理力

度。抓住对供应商供货源头监督和零售商规范管理这两个重要环节,实行供应商集中备案,零售商验货查单,探索出一套食品安全溯源监管机制及其操作流程。(3)完善防范体系,建立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机制。明确保障预案实施的工作原则、组织机构、职责任务和责任奖惩,初步建立了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体系,为规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及时有效地防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提供了保担当重任、敢为人先。

食品企业五大成功模式 篇3

以下五种成功模式,可以让食品企业得到一些经验和启发,甚至借鉴。

一、抢占资源型

特产是一种稀缺资源。五常大米、天津鸭梨、新疆哈密瓜、道口烧鸡等本身就是金字招牌。不少食品企业看到了这个金矿,挖到了第一桶金,但是特产资源属于公共资源,按商标法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独享。于是,许多想做品牌的企业束手无策。

稀缺特产资源可以提高产品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对于特产资源,就是一个字“抢”!抢品牌,抢消费者心智,让品牌成为“特产中的特产”,尽可能形成独占形势。否则,众多跟进者将很快稀释公共资源,将行业拖入价格竞争,先驱也会成为先烈。

比如,龙大凭借着“龙口粉丝,龙大造”的经典诉求,加上商标“龙大”与地名“龙口”的高度关联,让消费者一下子就记住了自己。“龙大粉丝是龙口粉丝的老大”,确立了消费者心智中龙大粉丝即是最好的龙口粉丝的认知。自此,龙口粉丝这一特产的概念被龙大所独享。

当然,抢要有抢的方法。

第一,抢到家里要插旗。要出于地域高于地域,占据品类,打出自己的品牌,让品牌代表品类中的正宗。资源可以共享,品牌却是夺不走的。相比龙大,山东德州扒鸡集团只能和其他上百家德州扒鸡小作坊共享资源,混战在一起。

第二,抢占消费者的心智,以老大的姿态抢先发声。抢占地域名品资源一定要善于传播,不传播等于没有占位。

“是老大就要说出来!”这是成功的关键。

第三,重树品类标准标志。要在产品上推陈出新,重树品类标准标志,以换代产品甩开对手,防止老大地位再被别人抢走。天津老字号“桂发祥”,推出换代产品——小麻花,把全裸的大麻花封进了袋里装进了盒里。全国许多城市都能买到正宗的“桂发祥”麻花。

第四,用法律捍卫品牌独家使用权。峨眉山竹叶青茶业用法律武器,辅以经济手段,收回其他厂商使用的“竹叶青”商标,成为独家拥有“竹叶青”商标使用权的惟一企业,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发展的共性顽疾。

二、创新产品型

想要卖得好,当然要产品好。食品企业要突破思维局限,深挖产品优势,甚至创新品类。

发挥原有产品优势,成就新品类,就有机会成为新品类的老大。

如北京御食园,在保留传统民俗口味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新型产品,首创了食用方便、形象可爱的小甘薯、迷你型冰糖葫芦。不但保留了原有产品的美味,而且摒弃了原有产品食用不便的缺陷,目前已成为主流休闲食品之一。

一个创新的好产品甚至可以成为企业突破转型的契机。如华龙集团“凭空”开辟出一个“弹面”市场,才真正完全表达了“劲道”这一消费需求,华龙也以年销售60亿包的战绩一举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品牌升级和战略转型。

因此,创新产品是提升产品价值、开拓市场的有效方式,是成功品牌的有力载体。

三、创新渠道型

不少食品企业只会埋头生产,没有渠道,以为产品好就能卖得好,这样的企业腿儿短,走不远。

对于创新渠道,企业要两手抓:一手要抓原有传统渠道的开拓创新。市场和企业不断发展,原有渠道模式会逐渐难以适应新局面,必须及时调整原有渠道,创新发展模式,适应企业需求;另一只手要抓新渠道建设。以创新思维,突破渠道界限,出奇制胜。新旧渠道互相呼应,使产品越走越广,越走越远。

如大连獐子岛渔业就在渠道创新上下了不少功夫。宏观上,獐子岛建立了区域办事处的广泛分销模式,并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进行了组建“大双赢”鲜活扇贝销售代理、成立“獐子岛渔业虾夷扇贝大连双赢组合”、建立金贝广场等渠道创新,成为业务发展的有力推手。微观上,獐子岛设置了专卖、餐饮、终端、定制、休闲、冻鲜六大渠道模式,打通中高端市场渠道,树立品牌形象,与主要分销方式形成良好的促进和互补。

四、资本开路型

资金对食品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企业能做多大。

食品企业要善于借助外力如融资等方式,实现快速发展。如德青源在6年内7次成功融资,成就了50万到5亿元的飞速扩张。外部机构充当有力推手,使德清源抢占了市场先机,实现了快速崛起。

吸引资金要先加强内功:一方面,企业要加强管理,以科学的生产方式,严格的质量把控,高效的管理团队,可靠的财务制度等打动投资方。另一方面,在“优势富集”的规律下,资金总是偏爱实力更强的企业,企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江湖地位”,做好企业和品牌的价值提升。正所谓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五、多管齐下型

不少食品企业从一业起步,初步成功后,尝试开拓其他市场。

这种多元化发展,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所在地一般是农业资源富集地区,具有多种资源优势,企业取得一定成功后,积累了品牌、渠道等优势,希望借此占有更多资源,多处撒种,遍地开花。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取得一定成功后,有了富余资金,便开始进军其他品类,甚至跨行业发展。

如国企巨头中粮集团看好农产品市场,全面大举扩张。除了原有优势项目长城葡萄酒、金帝巧克力、福临门食用油等,还进军品牌大米、饮料市场。同时,运用资本运作,接管五谷道场,收购蒙牛股权,既快速取得了竞争优势,又降低了自建品牌、从零开始做市场。的风险。

食品检验模式 篇4

一、食品药品检验所资产管理的相关概述

在我国, 食品药品检验所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因此食品药品检验所的资产管理应该符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根据相关规定, 食品药品检验所内的所有资产都属于国家所有, 并且这些资产都能够使用货币进行计量。食品药品检验所的资产来源渠道既包括国家下拨的各种资产, 也包括本所根据自身需求购买的各种资产, 随着机构职能的整合, 还包括整合进来的部分单位划转的各项资产。食品药品检验所的资产表现形式主要有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这几大类。

二、我国食品药品检验所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于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 纵观我国的众多食品药品检验所, 特别是一些基层所, 其从领导层面上就对所内的资产管理显得不够重视和关注。由于长期受到固有观念的影响, 有些所领导只注重单位的拨款、账面余额, 而对于一些物质资产则显得不够关注。这种重钱轻物的资产管理理念严重的影响着所内的资产管理。同时, 由于受到陈旧观念的束缚, 很多所对于资产管理的一些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缺乏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直接导致药品检验所的管理存在着诸多的乱象。

(二) 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制度不规范

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 我国很多的食品药品检验所在会计核算中只针对固定资产设置了总账和二级明细账, 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相应的卡片管理。固定资产卡片是一种账簿形式, 它是每个固定资产的全部档案记录, 固定资产从进入单位开始到退出单位的整个生命周期所发生的全部情况, 都要在卡片上予以记载。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实施, 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有了计提折旧的要求, 单位财务人员在核算软件中增加固定资产管理模块, 系统的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就尤为重要了, 也能节省不少工作量。同时, 对于固定资产疏于做到定期盘点、处置, 因而也无法做到账实相符。

(三) 对固定资产的采购及管理随意

很多的食品药品检验所在进行资产采购的时候不具有全局意识, 完全凭借个人喜好或者是一己私利, 有些所在进行资产购买的时候喜欢互相攀比, 也不管购买的东西是否符合所内的真正需求, 尤其是针对一些高端的检验设备, 只要看到其他单位有, 自己单位也跟风购买;资产的购买没有严格按照相应的政府采购程序进行;在资产使用的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 比如有些仪器设备购买来是放在中药室, 后来在使用过程中流转到化学、食品等其他科室却没有及时向资产管理人员报备, 以致资产盘点时遇到不少困难;再者, 资产的使用保管责任不清, 管理混乱, 责任不明确, 也很容易导致资产流失。只要自己所内的领导同意批准, 一些固定资产就可以随意的进行报废或者是销账。更有甚者, 一些诸如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物品会被离职员工带走。这些缺乏制度约束的问题长期存在, 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食品药品检验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 材料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

在我国, 食品药品检验所一直都属于吃“皇粮”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在这种单位中, 大家的主人翁意识不强, 对于成本核算等相应的观念更是缺乏。由于食品药品检验工作需要购买大量的试剂、标准品、耗材, 但是, 这些试剂、标准品等大都有一个相应的使用年限, 如果在保质期内未使用完, 就会失去效用。因此单位在进行材料采购的时候必须有一个环环相扣、科学规范的管理规划。只有这样, 才能使得检验耗材既保证维持相应的库存, 又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使用完毕。很多检验员没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耗材的随意领取, 很多时候明明只需要很少的量, 但是其却领取了一大瓶, 剩余的未使用的部分就变成了浪费。长期以往, 这些都是对于国有资产的无形的浪费。

(五) 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目前, 我国很多的基层食药检所缺乏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 其一般都是由单位会计进行资产管理的相关业务, 但是所里的固定资产以检验仪器设备居多, 需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实物, 会计宜管理相应资产账务, 这样才能有效做到账实相符。由于人员配置的不合理, 直接导致了很多药品检验所在资产管理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都与国家对于食药检所的资产管理要求是明显不符的, 也同样缺乏相应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三、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所资产管理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一) 树立科学规范的资产管理理念

要想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所的资产管理, 树立正确规范的资产管理理念是进行此工作的基础点。众所周知, 资产是一个单位的“家底”, 试想一下, 如果一个连自身家底都不清不楚的单位, 其相应的管理能到位吗?因此, 各个食品药品检验所的管理层也必须深刻认识到国有资产的重要性, 保证自己单位从源头上节约资源, 并让所内的全体员工从逐步树立起正确的资产保护理念。对于资产的管理工作还应该变得更加的细化, 其管理的视角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于资产的采购上, 对于资产的使用和管理也同样必须花大力气进行严格管理和规范。对于存在的重视钱财、忽视资产的错误理念要加以改正。并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规范性管理,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二) 建立健全资产管理体系和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 任何一个单位要想实现规范化管理, 制度先行是基础。这对于食品药品检验所规范资产管理也同样适用。因此, 首先要求食药检所加强资产管理的强度, 并将资产管理同专业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 具体做法是:会计人员建立资产台账, 编制固定资产卡片, 对于新进的固定资产及时登录, 保证每一项固定资产都有账可查, 有路可循;同时单位设立资产科, 资产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给所里全部的固定资产分类编号、粘贴标签、统一管理, 每个会计年度末, 会计人员会同资产科人员一起, 对所里的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理, 对不能使用需报废的资产由所在科室申请, 经单位确认后统一制表上报主管局及财政局, 经批准后及时下账, 这样才能确保账实相符的要求。其次, 还必须建立相应的固定资产采购、内部转移等相应环节的审批制度, 使得每一次固定资产的流动都能合规合法, 并能有相应的责任人进行相应责任的承担。最后, 食品药品检验所的检验任务繁重, 对检验仪器精确度的要求也日益增强, 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较为频繁, 应定期盘点, 定期处置, 每一次报废、处置都要严格符合各项程序, 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 强化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力度

针对于普遍存在于药检所的资产管理漏洞, 加强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力度也是非常关键的。每个所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成立符合于自己单位发展的审计科室。这个审计科室应该承担着所内内部审计的各项工作。对于资产采购的事先评估、对于采购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对于采购完毕后的售后情况等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跟踪管理。在这种严格的工作制度下, 所有可能暴露出来的工作缺陷和漏洞都能被及时的发现, 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因此, 强化资产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于规范食药检所的资产管理而言非常有效。

(四) 建立健全材料管理制度, 杜绝人为浪费

对于食品药品检验所而言, 各类专用材料是资产管理的又一大重要内容。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 首先可以根据本年度检验任务量及往年各类试剂、标准品的使用量来进行一个本年的大致估算, 这才既能使得采购有章可循, 又能避免人为浪费;其次, 单位必须制定严格的专用材料领取使用制度, 专用材料的购置都是由检验科室根据近期的工作任务定期申请, 经科室主任、分管领导审核后, 由设备科统一购置, 即买即领, 避免库存量大, 过期、浪费;最后, 单位的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 确保每一次领料、入库等都与实际工作相符合, 财务在报账时除了发票, 相应的购置申请、入库单、出库单、呈批件等应一应俱全。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食品药品检验所作为我国事业单位的一员, 在进行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各项规章制度, 保证资产的合理使用, 提高使用效率, 以更好地促进食品药品检验事业的发展。

摘要:文章首先就食品药品检验所资产管理的相关概述进行了简要介绍, 接着分析了我国食品药品检验所在资产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后提出了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所资产管理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食品药品检验所,资产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许彤.药品检验所资产管理模式初探[J].当代经济, 2007 (05) .

[2]段婧婧.我国药品标准管理现状研究[D].西北大学, 2012.

医学检验技术模式开发探讨 篇5

1.校内实训场室和经费有限。

学生技能训练离不开与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操作室。

但学校的实验实训室只能提供基础性的实践训练,跟行业的实际情况往往脱节。

其次,实践操作需要标本,某些稀有标本(如脑脊液、骨髓等)学校无法获得,多数试验仪器设备昂贵,但使用率不高,有的甚至一年只用一次(医学类仪器专业性强,有些仪器只专用于特定检查项目,因此只有在讲解特定章节的时候才会使用)。

2.严重缺乏专业课老师。

该学校的医学检验专业从间断招生到现在每年级4个班,学生人数猛增。

但中职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办学条件差,缺乏跟得上时代发展步伐的先进设备。

大部分老师没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新理念少,天天忙于备课改作业,办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僵化,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造创新意识。

3.解决思路。

通过到国内先进的示范校学习、听取专家建议、学生调查问卷等方法集思广益,尝试新的教师引进模式———聘请行业专家、临床一线高技能工作人员为学生讲授专业课,同时将部分实验实训与临床结合,直接将实验室放入临床检验科相应科室。

二、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方法

该校结合实际,通过征求专家、学生的意见,设置2个实验班,共计80名学生,并将专业建设与能力提升联系起来,通过聘请行业专家采用“会课”、“串讲”的方式,开展最能符合临床要求的理论教学;将一些实验项目放在医院专业实验室进行。

参与教学的行业专家共计12人,累计授课600学时;开展的校外实验项目65个,每个学生至少参与380个学时的实验教学,整个院校模式历时1年。

1.行业专家授课模式。

针对现有中等医药卫生职业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标准还在进一步规划和改革中,为了更好地做出探索性的尝试,该学校聘请了当地三甲医院临床检验一线专家开展授课,其中授课内容按照与临床一线实践实际联系紧密的理论讲解,并且将内外科等其他专业知识穿插起来,用整体、系统的观点深入讲授。

值得一提的是,《免疫学检验》与《微生物检验》使用的是串讲模式,将两种教材、两门学科中的知识点贯穿起来,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累计授课1992学时。

2.实验项目临床化。

实验实训的项目同样是按照《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检验》等4门核心课程组织教学。

内容包括了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粪便形态检查、尿沉渣检查半自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血清葡萄糖测定免疫比浊测定法(C3定量测定)、间接凝集试验(类风湿因子检测、甲胎蛋白检测)、葡萄球菌属和微球菌属的检验、链球菌属的检验、肠球菌属的检验等。

实验实训的方法采用“一对一”、“一点多面”的方式进行。

“一对一”是针对难点、重点,尤其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实验项目,导师统筹安排学生单独指导,在时间上实现了轮换调度,既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同时节省实验时间。

“一点多面”指的是实验导师通过示范操作讲解实验的基本点和重难点,要求学生自行按照学过的理论和操作说明展开练习,主要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比较简单、容易掌握的训练课程上,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三、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模式的成效

这种“一引进”、“一走出”方式,充分挖掘有效教学资源,实现通过院校深入合作提高师资水平、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这一建设目标。

首先解决该校医学检验专业专业课老师缺乏的燃眉之急,保障了应有的教学质量,且在这种行业专家授课的模式下,总结了宝贵的经验财富,进一步为改革中等职业类专业建设提供了完善的理论、技术资料。

其次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院校合作实验班的毕业生本年度就业率达到了95%,且均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通过后期的追踪回访,90%以上的医院表示这种院校合作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基本达到了现阶段临床实践的要求,病患家属以及社会反映均为良好。

从学生个人的角度阐述院校合作模式的优缺点,第一巩固了已有的理论知识,第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带来学习的成就感,第三保障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各方面的需求。

四、前景与不足

纵观本次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院校合作模式开展的前前后后,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专业老师缺乏且培养慢、教学设备滞后且更新快的障碍,通过校院之间的深度合作,让学生技能在做中学,学中做。

它可以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前瞻性,可以尝试将这种模式运用到更为广泛的医学教育中,如现阶段的护理专业、药剂专业、助产专业等,都需要用行业需求的角度去挖掘更好的教育教学模式。

当然,这种院校合作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局限性,如对环境的要求高,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更有专业方面的限制,如护理专业在实践过程中,如何避免可能发生的医患矛盾就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深思。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发展趋势研究 篇6

关键词:监管模式;统一机构;安全信息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025-03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是指国家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采取的组织形式和基本制度。它是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1]。从目前情况来看,世界各国根据各自国情通过立法建立了不同类型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各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体系虽千差万别,但基本模式可总体归结为三种:第一种是由中央政府各部门按照不同职能划分进行共同监管的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而我国的监管模式于此非常接近;第二种是由中央政府的某一职能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并负责协调其他部门来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监管,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是加拿大;第三种是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由其全权负责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是英国[2]。学界介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文章很多,但几乎全部都集中在与美国或加拿大监管模式的对比。很少有文章去分析在不同监管模式、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法律基础下,不同的监管体制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同时又由于食品安全治理的主要问题和环境都会随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技术或实施条件,而发生较大变化。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形势,要求我们再次审视我们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但在这之前我们需要清楚地了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和发展趋势,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一、不同监管模式主要代表国家监管特点对比分析

1.美国

第一种监管模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由中央政府各部门按照不同职能共同监管的模式。在1998年,美国政府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来协调全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该委员会是由农业部、商业部、卫生部、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环境保护局、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等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主席由农业部部长、卫生部部长、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共同担任。目前,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形成了由一个委员会协调六个部门分管,即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进行总体协调,卫生部的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农业部的食品安全检查局(FSIS)、动植物健康检验局(APHIS)、环境保护局(EPA)、商业部的国家渔业局(NMFS)、卫生部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对各自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经行分管。以这种模式为代表的还有日本,也建立了类似的监管体系。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实行的是从上到下垂直管理,采取品种监管为主,即按照产品种类进行职责分工,不同种类的食品由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而且部门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既分工,又合作[3]。

2.加拿大

第二种监管模式是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单部门为主导的监管模式。加拿大1997年3月通过《食品监督署法》,将原来分别隶属于农业部、渔业海洋部、卫生部和工业部等四部门中的检验业务剥离出来,在农业和农业食品部之下设立一个专门的食品安全执法监督机构——加拿大食品监督署(Canada Food Inspection Agency,CFIA),统一负责加拿大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植物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中食品安全项目包括对乳制品、鸡蛋及鸡蛋产品、鱼类及海产品、新鲜蔬菜和水果、蜂蜜、标签、肉类及家禽产品、有机产品、包装材料及非食品化学品、加工水果机蔬菜、零售食品12个方面进行管理。动物健康项目包括兽医、生物、人畜共患疾病以及饲料的管理。作物项目包括作物保护、种子和化肥方面的管理[4]。

这样一来加拿大形成了由CFIA主要负责食品安全工作,卫生部主要负责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在与CFIA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共同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的体系。农业和农业食品部部长负责为CFIA提供全面地指导工作意见并对议会负责。CFIA将全国分成四个区域,分别设立办公室:大西洋区域办公室、魁北克区域办公室、安大略区域办公室和西部区域办公室。在四个区域办公室下又设有18个地区办公室,21个实验室,185个办事处及400多个派驻生产企业的办公室[3]。加拿大的这种监管模式从过去的多部门监管到现阶段将食品,动物和作物的执法检查整合到一个政府部门,形成了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相互合作的机制,减少了机构的重叠和重复执法现象,提高了服务质量,加强了责任感。

3.英国

第三种监管模式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在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由其全权负责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的监管模式。英国政府根据《食品标准法》于2000年成立了食品标准署。它取代了农业、渔业和食品部对食品安全立法的主导权,这是英国食品安全体制的一大变革。该部门是不隶属于任何内阁部门的非内阁部,是独立的食品监督机构,负责食品安全总体事务和制定各种标准,代表英王履行职能,并通过卫生大臣向议会负责。该部门设有一个最多由14人组成的非执行理事会负责决定食品标准署的大政方针,该理事会设有一名主席,成员分别由卫生部国务大臣、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地方政府的卫生大臣任命,一位首席执行官在执行管理理事会(Executive Management Board)支持下主持全署日常工作。食品标准署在全国各地都设有机构,目前有2 200多名雇员,全部属于公务员。在食品标准署下还设有执行机构肉类卫生服务局(executive agencies),负责涉及肉类的检查和执法,目前有1 400多名雇员。食品安全的具体执法工作主要由地方政府和口岸卫生执法部门承担。食品标准署根据有关地方政府食品安全执法框架协议和《食品安全法》下的操作守则对上述部门的监管情况进行监督[3]。英国的监管体系纵贯“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横跨所有食品部门,整合了所有食品监管的资源。

二、各种监管模式发展的趋势分析

1.从分散监管走向集中监管

最近十年,世界食品工业高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出现,这样使得一直采取以第一种分散监管模式为主的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纷纷表现出:各个监管部门之间职责交叉或者职能空白;各个监管部门按照不同标准检测结果冲突;没有统一协调管理机构,使资源利用低等问题[5]。为了应对第一种监管模式表现出的种种问题,各主要代表国家开始改革自己的监管模式,将原先的由多个部门进行分散监管模式变为由单一部门或少数部门进行监管的集中监管模式。加拿大1997年3月通过《食品监督署法》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执法监督机构,统一负责加拿大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植物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2011年1月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FDA食品全现代化法》。从新法推出的改革来看,美国正在改革自己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新法将过去的多部门协调管理逐步变更为由一个部门主要负责加多部门协同配合的监管体系。日本在2003年通过了《食品安全基本法》,对其监管体制进行了改革[6]。在改革后新的监管模式改变了原来政出多门,结构繁杂的状况,使得监管机构权责分明,提高了监管效率;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全国统一规划食品安全战略;使各种检测统一了标准,充分体现了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正规性。

2.完善的检测体系是监管的技术支撑

食品安全管理虽然是以法律为主体,但所有食品安全的预防、处罚都是要有一定依据的,而这些依据的形成要求有完备的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食品安全检验体系是政府实施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承担着为政府提供技术决策、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的重要职能,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7]。在完善的检测体系下应有大量的实验室、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完善的检测标准。美国根据不同的食品类别来建立全国性专业机构和分区域的大区性食品检测机构,同时美国还建立了完备的监测体系,其建立了商品检验、农药残留物检验、污染物检验、兽药残留物和激素检验等。欧盟及各成员国设立官方的检测机构,同时一部分私立检测机构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德国检验分为:企业自主检验、中介检验、和官方检验三个层次。加拿大则依靠16个实验室提供与食品相关的专业检测[8]。无论采取哪种检测方式和体系,建立完善的监测监管制度都是一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的首要目标。在监管检测体系建设中,发达国家集中表现出:检测体系健全、检测方式合理、检测设备先进、从源头监控、统一检测标准一致、法律依据充分的特点。

3.完善配套的法律规范

食品安全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任何一个单一的法律能够完全解决,同时随着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导致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表现出很强的滞后性。世界上主要的三种监管模式在法律建设上都集中地表现出:第一,鼓励食品企业和行业协会不断加强自我监管能力。三种监管模式都体现了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制定一系列食品企业通用管理规范,由食品企业自愿采纳并融合到自己的管理体系中,同时要求行业协会经行自律性监管,维护本行业的整体利益。第二,大量制定统一的食品管理标准。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在积极整合和颁布统一的食品安全分类标准,以促进实现食品安全管理的统一和协调。第三,不断完善与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监测方面、食品企业认证体系建设方面、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进出口方面。特别是近十年来,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为保障不断出现的生物技术健康发展,还陆续建立了各自的基因工程生物安全的管理法规。食品安全法律也随着新的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而不断完善和发展。

4.独立的风险评估体系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指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9]。食品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是对以预防为主,以源头管理为主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的一种落实。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完备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美国多年来对食品中化学危害的管理的重视,制定了许多关于添加剂、药品、杀虫剂及其他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和物理危害的法规。这几年联邦政府更加关注微生物致病原的风险,通过关注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的安全性来降低微生物致病原的风险,重视这个方法是基于风险评价的结论:“微生物致病原的风险是确定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欧盟2000年发布《欧盟关于食品安全白皮书》在第二章食品安全原则中认为,风险分析必须成为食品安全政策的基础。在日本2003年颁布的《食品安全基本法》指出在制定有关确保食品安全性的措施时应对人体健康带来损害的生物学的、化学的或物理的要素或状态,食品本身含有的或加入到食品中有可能带来损害的物质,在摄取该食品时有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进行“食品影响健康评估”[10]。

参考文献:

[1]倪楠.论食品安全法中的分段监管原则[J].西北大学学报,2012,(5).

[2]倪楠.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法律制度特征探析[J].陕西教育,2012,(5).

[3]李怀.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1).

[4]刘艳琴.浅谈加拿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J].食品安全,2007,(8).

[5]苏立.英国食品安全立法体系及其启示[J].理论探索,2010,(2).

[6]马伟锦,张正军.日本的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营与管理,2010,(10).

[7]范柏乃,喻晓,张骞.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构与政府行为分析[J].行政与法,2008,(10).

[8]汪兴太,刘东辉,庄辉.美国食品安全保障系统及其改革方向[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6).

[9]黄薇.《食品安全法》解读[J].法学杂志,2009,(6).

检验信息系统工作模式的设计 篇7

1 总体设计的原则

所建LIS以大中型综合医院为设计平台,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传染等临床科室、各门诊科室以及医院主管部门办公室,实现全院内检验数据双向传输与存储,实现检验科日常检验、科室管理和教学科研一体化。因此,总体设计原则应遵循以下几点:

⑴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保证对门诊、急诊科室提供特殊通道数据的快速获取;又要满足全院住院和门诊普通患者需求,注重自主和人性化,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⑵以检验科工作人员为主要应用对象,在遵从LIS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注重检验科原有工作习惯和现代检验医学新概念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⑶以HIS系统为依托,将LIS作为HIS的一个子系统来实施,实现以HIS/电子病历为中心的检验数据信息存储与共享。

⑷以全面提高检验科工作、服务、管理、科研和教学等水平为目的,以进一步深化医院与检验科的数字化改革,正确面对和处理今后工作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2 工作模式的设计

2.1 日常检验工作模式

检验申请→标本采集→执行检验→发送报告→生成报告。

2.1.1 检验申请:

在一个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中,检验单的申请主要是从门诊医生工作站、移动医生工作站产生,并且LIS设立强大的字典库,以满足临床医生的检验申请信息。检验申请信息产生医嘱后,移动护士工作站和LIS立刻就可以查询到,实现了检验申请“无纸化”。

2.1.2 标本采集:

作为检验工作的重要一环,实行严格的条码物流管理系统。移动护士工作站将病人所申请的检验项目调出,通过连接电脑的条码扫描器,将试管上条码号读入电脑,并与病人的检验项目逐条对应。

2.1.3 执行检验:

是系统的核心功能,配置联机系统对仪器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兼容。当标本送到各检验工作室,再一次通过条码扫描器判读试管上的条码号和相对应病人基本信息及该条码管应做的检测项目信息,然后自动给仪器发送相应的检测命令,系统自动采集各仪器的数据,所有数据采集并列进行并实时送往检验科的局域网,实现真正的实时网络。

2.1.4 发送报告:

通过检验局域网与医院主网络无缝连接,实现检验数据共享和报告单的无纸化传递,以更快的速度,为病人提供检验结果与报告,为医生诊断和检验科室的高效管理提供极大方便。并与收费系统及医嘱系统交换信息,防止漏费、少费及不准确的收费。

2.1.5 生成报告:

检验报告发送到医院主服务器→医生工作站和自动柜员机→电子病历和诊断报告。患者可以凭IC卡或条码纸到医院配备的触摸屏自动柜员机查询和自主打印报告单,可以在异地打印机上索取并打印检验结果。

2.2 科室管理的工作模式

2.2.1 文件管理:

建立跟踪系统使科主任清楚地了解科室的管理进程,也方便科室人员了解自己的信息,有效地防止遗漏而耽搁进度,实现真正的制度化管理。

2.2.2 试剂管理:

对使用的试剂库存统一管理,包括试剂的入库、库存查询、库存调整、以及自动减少库存功能,仪器每做一个测试将自动减少试剂库存量,并预报将要过期的试剂,及时将有效期内的试剂投入使用,并且保证支出的试剂被合理消耗,为科室节流增效[4]。

2.2.3 系统管理:

由系统管理员专人来管理,包括权限管理、字典库管理和系统维护等功能,起到维护系统、保证安全的作用[2]。

2.2.4 质控管理:

实现与LIS数据采集模块连接,对仪器质控数据自动接收;实现自动绘制质控图和失控报警;建立相关校验标准,辨别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实现异常检验结果的分离,检验人员能方便地掌握试剂的稳定性和仪器的准确性,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3]。

2.2.5 人事管理:

科室成员之间具有独立性,不能相互查看个人档案,只有科主任才能全面浏览,进行横向比较。科室内部建立人事档案,使科主任对人员的管理更加具体,无论是教育背景还是学术发展,每个人输入自己的资料,与被动统计相比更加详细而具有同期性[4]。

2.2.6 费用管理:

可用于查询和统计检验项目的收费,与HIS中收费、住院子系统协同处理经济事务,还须向HIS住院子系统递交住院病人的检验电子收费单[2]。

2.2.7 仪器管理:

与传统的纸上记录相比,不仅提高了办公效率,还便于与其他程序相互调用信息。其中的条目包括仪器型号、规格、单价、厂商、出厂日期和使用年限等。

2.3 教学、科研工作模式

2.3.1 图书文献:为检验工作人员提供连接有医院局域网数字图书和科学文献的检索。

2.3.2 检验常识:

提供检验项目的标本采集要求、注意事项、分类组合、试验方法和临床意义,提供一部分有关检验的试题、病例等,在整个医院实现共享,方便了检验的临床教学工作,帮助了实习学生、临床护士和患者对检验知识的学习掌握[5]。

2.3.3 医患之窗:

连接医院的局域网同时也可以考虑连接国际互联网,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各种问题,有利于促进医患之间的交流和普及检验医学知识。

2.3.4 普通统计:

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普通查询统计功能,从时间范围、不完全姓名、年龄范围、检测项目等多角度提供单项查询或组合查询,既可以最大范围地搜索结果并开列清单,又可以实现信息的精确定位,查询统计速度很快,其效率远非传统登记所能比拟。

2.3.5 科研统计:

除了提供简单的项目数量、均值、SD等统计结果外,还应提供比较完善的科研学术的统计功能,以满足科研学术的要求,提高整个科室和医院的科研学术水平。

3 设计的效能分析

3.1 对病人的服务更加人性化

我们以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为设计的宗旨,增加了许多人性化设计,提供了便捷的就医条件,流程优化,服务前移,拉近了医患工作距离和感情距离。

3.2 使检验科工作更加规范化

从检验申请、标本采集到执行检验和生成报告,以及到科室管理,整个工作流程都在LIS系统中完成,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功能。它改变了以往手工的工作模式和口头传达,并且有效地防止遗漏及差错的发生。

3.3 使医院的运转更加自动化

以医院信息系统为依托,构筑了完整数字化医院体系,有效地避免了“信息孤岛”,实现了“各有定位、各司其职、科学整合、资源共享”的数字化医院整体建设体系。

3.4 使检验科的教学、科研更加科学化

提供的检验知识查询,可以满足患者、学生和医生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实时的信息交流和完善的统计功能,使得检验标本与质控数据、计费、试剂消耗与库存等数据生成统计结果随即产生,各项统计更加真实有效。

我们在结合自身规模、结构、设备、基础条件等现有条件基础上,合理设计LIS工作模式,达到经济安装、合理利用的效果。此系统已经在我院试用,效果良好,预测应用前景是相当广泛的。

参考文献

[1]方玲,等.条码化检验信息系统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61-62.

[2]曹晖.计算机临床检验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1):77.

[3]龙二木,高育林.医院检验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医学信息,2003,19(9):22-23.

[4]丛玉隆,李健.检验科计算机管理网络的建立与应用体会[J].临床检验杂志,2001,19(6):361-363.

[5]栾材富,徐培国,孙成铭.我院检验中心LIS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2005,19(5):35-36.

[6]万海英.检验标本流程中信息节点控制的临床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6):408-410.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模式 篇8

1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1. 1 香港和澳门食品安全监管现状香港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作为基本食物法规的《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 另一部分是2012 年2 月1 日实施的是《食物安全条例》。香港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主要由食品及卫生局与食物环境卫生署负责。食品及卫生局是决策机构, 主要负责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制定等决策管理, 食物环境卫生署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事务。2006 年, 香港成立食品安全中心, 该中心由食品环境卫生署进行管辖, 领导负责香港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该中心下设3 个科室, 分别负责食物监察及管制、风险评估及传达、行政[1]。澳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与内地基本相同。澳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主要由食品安全统筹小组负责。统筹小组与我国的食品安全委员会相似, 由行政法务司司长负责协调, 主要对整体工作进行统筹和决策。统筹小组由卫生局、海关、消费者委员会、民政总署、旅游局、经济局等多个部门组成, 彼此之间通过相互协作的方式共同管理[2]。

香港、澳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主要具有以下共同点[3-7]:

1.1.1高度重视公众的参与香港与澳门均通过立法的方式保证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参与。为了便于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 澳门政府设立了消费者委员会, 负责政府与消费者之间沟通。消费者委员会可以要求卫生局协同执法, 可以将消费者保护有关政策的执行情况直接呈交行政长官。香港食物及卫生局下设专家委员会, 主要负责向食物环境署署长提供意见。消费者组织成员是专家委员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人员[8,9]。

1.1.2相对健全的法律制度相较于内地来说, 香港和澳门的法律制度更为健全。例如在香港, 绝大多数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违法行为都被定性为犯罪, 这些违法行为的罚则也非常的明确。因此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良好, 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大, 相关法规的执行度高[10]。

1. 1. 3信息更为透明, 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反应时间短[11]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网站设有专门板块“食物警报”对近期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公示与预警, 还对问题食品进行专题报道。政府机构及时将掌握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布, 确保民众的知情权。出现问题后的应急反应时间短, 并及时组成专家小组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做出相应的举措, 避免危害的扩大。

1. 2 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现状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和民众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增高, 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 由于美国国内食品污染事件的频发, 奥巴马政府为了应对这一变革签署了《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疯牛病、禽流感等疫情的暴发将欧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漏洞暴露了出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欧盟颁布了《欧盟食品安全白皮书》, 并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食品安全体系框架。日本也在疯牛病事件后, 颁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 并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 负责全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该委员会与劳动厚生省和农林水产省共同构成了日本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12]。

以美国、日本、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上有其共同点:

1. 2. 1 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更大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有明确的法律法规; 其次, 有健全的监管机构及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 再次, 有与食品安全监管相匹配的高素质人员。例如, 欧盟颁布实施了新的《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 提高了食品市场的准入标准, 补充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问责制度, 强化了不合格产品的召回制度等。成立了统筹负责欧盟境内所有食品安全事宜的欧盟食品安全局。在食品安全局内设立了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小组, 该小组通过对整个欧盟食品安全信息的搜集、汇总、分析, 对食品安全现状做出评估, 根据危害程度的不同向各成员国发出不同程度的预警信息, 以便各成员国及时对其食品安全防控措施做出调整[13-15]。

1. 2. 2 相对完善的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风险评估是制定标准, 掌握食源性疾病变化趋势并对其采取控制提供依据的最有效手段。目前, 在发达国家, 风险评估已经成为了制定食品安全标准、设定技术法规的必要手段, 也成为了贸易纠纷仲裁的基本准则之一。对于风险评估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应用, 可以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预警, 做到早防范, 早准备, 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加强应急处理能力。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的采集、跟踪、分析、评价、预警制度, 通过对收集到的风险因子进行分析和评估, 预测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及事件严重性, 并采取措施减少损害的发生[16]。

1. 2. 3 完整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严格的处罚制度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食品的可追溯性, 努力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可追溯体系。例如欧盟通过立法保证在欧盟国家销售的牛肉制品和生鲜水果、蔬菜都要具有可追溯功能。同时, 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查处力度与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是十分严格的, 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食品供货商和销售商都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和巨额的罚款。在法国, 如果销售商销售过期食品, 那么店面就将关门停业[17-18]。

2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借鉴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完善[19]

2. 1 调整现有监管职能, 逐步实现整体性治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一直条块分割, 上级主管部门垂直管理与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并存, 食品安全监管各权力之间难以无缝隙衔接。跨边界问题的模糊性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核心问题[20]。在缺乏一个规范、具体、整体负责协调合作的机制下, 一方面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重叠, 另一方面监管环节空白的出现。因此, 调整现有的监管职能, 逐步实现整体性治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首先, 各部门间应该在整体性治理框架下开展充分沟通、交流与协调, 对食品安全监管形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其次, 通过对组织结构的整合, 对多元食品安全监管行为主体的功能进行整合; 再次, 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形成信息交流顺畅的体系; 最后, 加大社会机构尤其是第3 方机构对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参与程度[21]。

2.2强化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分离的原则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主要分为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4部分。其中风险监测是对危险因素的搜集, 从而得到风险现状及有关因子。风险评估是对风险监测获得的因子进行评价, 从而得出某种情况下危害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管理是对所有可能达到有效保护水平的措施进行评估, 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并付诸实施。风险交流是指各利益方之间的信息交流[22]。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已经意识到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随着体制的逐步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下称 (《食品安全法》) 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监测和评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着问题, 例如, 风险监测数据利用水平相对较低, 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界限不清。风险评估中, 科学家居于中心位置, 因此科学家的独立性显得格外重要。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在保证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分离的基础建立结合实际需要的评估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交流模式。科学家和科学工作应当严格遵守科学性、独立性和透明性3条原则, 确保风险评估的结果的非政治性[23]。

2.3建立食品安全事件的快速预警系统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时间预警系统不完善, 应急处置能力差, 反应慢。以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为例:2008年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三鹿牌婴幼儿配方乳粉含有三聚氰胺的调查结果。但是, 直到10月14日, 相关部门才紧急要求停售9月14日前生产的奶粉和液态奶。我国亟需建立一个覆盖全部食品的信息搜集与分析平台, 各省市食品安全主管部门通过这个平台对风险信息进行交流并采取应对措施。这个平台应该有效地将常态管理与危机应对进行有效的衔接, 即方便日常的食品安全工作开展, 又能支持突发事件时对信息有效的获取与管理的支持[24]。随着食品贸易和食品生产链的全球化与日益复杂化, 从原材料变为最终消费品的环节越来越多, 时限越来越长, 加上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条块分割造成了监管空白与过程监管不连贯, 对于这些, 实施有效的信息搜集分析、预警系统是实现整个食物链追溯制度、召回制度以及在突发事件和危机发生时能够采取及时有效措施的保障[25]。

2.4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食品安全法》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法。与香港的监管体制不同, 我国相当一部分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并没有相对应的罚则, 因此在这类违法行为的监管中主要以教育为主。因此, 我国对于轻微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不大, 造成了食品安全隐患的存在。同时, 《食品安全法》规定:“违反本法规定,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6]因此, 违法行为由行政机关处理, 涉及犯罪的则由公安机关负责立案调查。在实际监管中, 有些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随着调查的深入可能进入刑事诉讼环节。这时候就涉及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 在现有法律框架内主要是案件移送问题。由于部门间管辖分工缺乏了解, 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案件移送的反复、推诿现象, 增加了移送的难度。为提高移送效率, 便于管理和监督, 公安机关应明确一个专门部门统一负责移送案件的受理和审查。这样既避免了由于案情复杂无法确定案件由公安机关哪个部门管辖, 致使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机关手足无措的情况, 也减少了由于公安机关内部的审查环节和管辖争议可能造成的拖拉和延误[27]。

摘要:食品安全监管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近阶段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表明,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香港、澳门及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分析, 获得这些地区及国家的共同特点, 借鉴这些地区和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成功经验, 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尚不够, 为此应充分注重源头管理, 调整现有监管职能、逐步实现整体性治理, 强调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分离的原则, 建立食品安全事件的快速预警系统,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等方面来增强对食品生产的安全监管。

商业模式创新的合理性检验 篇9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合理性,检验

本文获得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博士生学位论文资助项目资助和2008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项目批准号:08C593) 资助

创新需要思想和知识因素的参与, 但在本质上创新属于实践活动, 创新的结果和效果都要以对象化的形式在现实世界中体现出来。所以, 从这个方面来说, 实践是检验创新的最重要标准。但创新实践产

加工能力不足, 不能满足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四) 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完善, 且现行出口体制不顺。我国目前的认证体制存在认证过程复杂、技术落后、对认证企业和生产企业监督不力以及认证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认证标准至今仍未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 难以与国际接轨, 使得有机食品出口渠道不畅。同时,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出口体系仍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 造成生产与贸易相分离, 这也使得绿色食品出口难度增加。

三、对我国有机食品出口的建议

随着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加大、我国政府及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 以及我国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的良好基础, 我国的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农产品竞争的焦点。

第一, 破除绿色贸易壁垒, 扩大有机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对我国主

□文/郭毅夫

生的效果是大是小, 是利是弊, 就不能仅仅在自身范围内做出检验。创新要在与其发生关系的外部活动中得到验证, 在更大尺度的参照系统中给予评价。运用不同的时空尺度、不同角度检验创新, 就可以防止人在创新活动中的狭隘眼界。在此提出从逻辑、经济、文化、法律和伦理的角度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检验。

一、逻辑检验

从直觉的角度考虑故事的逻辑性, 隐含的各种假设是否符合实际。如果商业模式创新所讲的故事没有意义, 则企业运营

要贸易伙伴的有机食品法规、标准、认证体系的研究, 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应转变观念, 通过实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 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 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 调整有机食品产品结构。加强有机食品的基础研究, 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进行攻关, 开发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食品。在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同时, 推进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同时, 政府应加大技术的推广, 提高有机食品产业化标准。

第三, 规范出口企业管理, 实施有机品牌战略。加大政府对有机食品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扩大有机食品企业规模, 提高我国有机食品国际竞争力。同时, 有机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 有意识地扩大和宣传产品商标, 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的国际知名度, 为我国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第四, 坚持和完善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建设, 加快有机食品国际认证步伐。我国要参照国际标准和法规, 加快健全我中必备的参与方不会按照假设行动。逻辑检验可以从下面几个标准来, 一是能否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相关者实现共赢。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就是从客户角度出发, 发挥想像力来看怎样让事情变得更好的过程, 其关键在于营造出一种新的优于现存方法的为客户解决问题的方案。因而能否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应是其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 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是以最合适的方式提供给客户产品或服务, 并剔除客户不要的东西。另外, 长期而言, 为了保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

国有机食品管理的办法和法规体系, 对外与外国政府的有机食品相关法规对接互认, 对内规范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由于只有通过进口国标准的认证才可以出口其他国家, 所以我国标准应该保持与国外标准一致性, 从而提高企业认证的效率, 提高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市场推介、品牌整体形象宣传等, 使我国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准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为绿色食品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晓钟, 张小蒂.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生态经济, 2007.12.

[2]江琦, 仲健心.我国有机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3]李经宇.世界有机食品的发展与我国的出口贸易[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成功, 企业需要不断地改善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依法履行社会义务, 而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实现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赢;二是商业模式是否难以模仿。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应该能明显呈现竞争优势, 而优势将呈现在差异化, 专注于利己市场以及具有以低成本创造高价值的能力。也就是说, 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能将波特提出的三种创造竞争优势策略, 即成本、差异、专注, 加以充分地融合运用。总之, 商业模式需要显示企业能在利己市场有效率 (低成本) 地提供差异化产品, 创造价值满足顾客需求。

如ITAT服装连锁案:ITAT于2004年在深圳创立第一家连锁会员店, 其掌门人欧通国创立了所谓的“铁三角”模式, 将“服装生产商——ITAT集团———商业地产商”三者有机地捆绑在一起, 三者以销售分成的模式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被认为是对服装业传统模式的最大创新, 销售分成比例大概为“服装生产商∶ITAT集团∶商业地产商=60∶25∶15”。试图将传统的服装业搭上IT、地产和供应商等, 借此产生新的商业聚变而使ITAT集团的业务模式“飞翔”。按欧通国的思路, 生产商承担生产领域的风险, 主要是库存;ITAI集团负责销售运营的管理, 主要承担推广费用及人员工资等, 而商业地产商则承担机会成本。

实际上, 这种业态相对于现代百货并无明显的竞争优势。以服装、皮鞋、化妆品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百货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有生命力。这样, ITAT在一线城市面临大型购物中心和现代百货的压制 (大型购物中心不太可能按照ITAT模式与其合作) , 而在二三线城市将同品牌专卖店形成竞争。所以, 曾经成为投资圈金矿的ITAT神话在瞬间破灭。

二、经济检验

创新追求的是资源投入的更高价值与效益, 创新的实践效果自然包括经济效果。在生产领域, 利润标准和生产率标准更是成为创新检验的主要标准。这就需要对市场的规模和盈利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竞争者的战略和行动进行分析和假设, 从而估计出关于成本、收入和利润的量化数据以评价经济上的可行性。当测算出的损益达不到要求时, 则商业模式创新不能通过经济检验。

商业模式既然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逻辑, 判断其优劣的标准就是创造价值的效率。优秀的商业模式占用 (消耗) 一定资源可以为社会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者具备优秀商业模式的企业为社会提供一定的产品和服务会占用 (消耗) 较少的资源。当决定企业的成本结构与收益模式时, 也决定企业能拥有多少价值, 而这也是商业模式是否可以存续的最关键因子。当然, 为顾客创造价值不代表公司就能够获利, 利润要与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替代品、互补品之间相互拔河才能决定其归属。而决定公司的利润还需要考虑以下几项因素:专用性资源、资源稀少性、资源替代性、资源可模仿性、能力不可捉摸性、网络外部性、时间困难性、运用战略对抗模仿、整合关联资源, 等等。在考虑利润的时候同时需要注意成本, 利润是指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额, 能降低成本即表示利润可进一步提升。

在企业实践中经常可以发现, 企业家和工程师着迷的技术并不是顾客的需求, 创业者或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并不是顾客的真正需要。摩托罗拉几乎就是手机行业缔造者的代名词, 这家以技术领先著称的公司曾经为全球的通信技术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革命。但是, 对技术的过度偏执恰恰也成为摩托罗拉的梦魇:1999年铱星计划惨败, 证实了一味追求技术领先而忽略消费市场有效匹配的沉重后果, 摩托罗拉先后投资的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

三、文化检验

不同行业和不同性质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同, 意味着没有哪两个企业会有着完全一样的商业模式, 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应当仅仅适用于自己的企业, 不可能被其他企业原封不动地照搬;要分析其运作的流程, 结合自身的资源、能力, 打造出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人文资源把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生态伦理价值等要素融入到商品的开发设计和市场推广中, 促其优化升级, 实现质变, 通过提供创新的深层动力和智力保证, 使新的产业形态得以构筑。新经济时代的经济产品将同时也是文化产品, 经济性和文化性兼容并蓄。文化中折射出经济的要素, 商品的属性。文化差异主要是指企业在开展全球化经营的过程中, 对商业模式创新需要考虑文化上的差异, 将创新与当地文化契合。

四、法律与伦理检验

当前人们一直把创造利润的多少作为商业模式成功与否直接而唯一的判断标准, 这是不完整的。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当然应关注利润, 但同时应兼顾整个所涉及的用户能否带来更大价值, 能否给社会带来好处。在当今时代, 如果企业只追求利润而不考虑企业伦理, 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已越来越为社会所不容, 必定会被时代所淘汰。也就是说, 如果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没有必要的法律意识和伦理观指导, 经营本身也就不能成功。如最近争议很大的百度公司, 其主要的盈利模式是竞价排名。搜索引擎本应该是一个第三方的中立平台, 它必须有一个公正的信息甄选机制, 这是搜索引擎赖以存在的根本。而搜索功利化的强化使得竞价排名抛弃搜索引擎应有的道德准则, 脱离道德的约束, 从而发生了过多地人工干涉搜索结果, 引发垃圾信息, 涉及恶意屏蔽, 被指为“勒索营销”, 并引发了公众对其信息公平性与商业道德的质疑。

浅谈生鲜食品的速递经营模式 篇10

一、生鲜速递的含义及市场前景

1. 什么是生鲜品。

生鲜食品的概念源于外资零售企业, 多指“生鲜三品”, 即果蔬、肉类、水产品。这类商品基本上只做必要的保鲜和简单整理就可上架出售, 未经烹调、制作等深加工过程, 因此可归于生鲜食品类的初级产品;再加上较常见的由西式生鲜制品衍生而来的面包和熟食等现场加工制品, 就由初级产品的“生鲜三品”和加工制品的面包、熟食共同组合为“生鲜五品”。

2. 什么是生鲜速递。

生鲜速递就是以B2C电子商务平台为为载体构建网上超级生鲜市场, 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实现了“产消直达” (从生产基地到消费终端的无缝对接) 。通过在社区免费安装“智能生鲜便民柜” (客户可通过刷用户卡、输入密码或远程开箱等方式在便民柜取货) 构建生鲜农产品冷链体系, 市民只需轻点鼠标或一个电话就能收到干净优质的生鲜农产品, 提供了生活便利, 提高了生活品质。

3. 生鲜速递有市场吗。

据调查, 生鲜速递市场潜力非常大, 如对于夫妻都是上班族, 家中又无老人的家庭更是方便。比如我们可在头天晚上或者当天上午十一点钟前下订单, 下午下班时取菜回家做饭。天天都可吃上新鲜菜, 再也不必下班后才慌忙去买菜, 又要去小学或幼儿园接孩子, 两头慌两头忙了。退休的老人也可从每天要去菜市场或超市买菜的活动中解脱出来, 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喜爱的活动。

二、生鲜速递的优势

生鲜速递“电子菜箱”的购菜方式与传统的集市和超市购菜相比有不少优点。

1. 方便。

网上购菜第一个突出的优点是方便, 你可以足不出户下订单, 选择离家最近的“电子菜箱”柜取菜。目前, 某些生鲜速递企业已在规模较大的小区设立了“电子菜箱”柜, 一般离家仅几十米距离, 来回只要走几分钟路。

2. 产品新鲜。

传统的蔬菜销售模式蔬菜要经过生产、收购、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 有的还要经过二次批发和三次运输。而“电子菜箱”生鲜速递, 生鲜速递公司直接的将生产基地中的产品运抵公司加工车间, 经检测合格后进行加工处理 (去掉烂叶、黄叶, 洗去泥巴, 切除多余根茎) 分包好后, 就按订单送货了。减少了中间环节, 保证了菜品的新鲜。

3. 便宜。

因为减少了中间环节, 又不用支付店租, 没有顾客挑选的所产生的损耗等原因, 生鲜速递公司的价格比较便宜。另外在生鲜速递公司的网页上还有团购专区, 你可以参加团购, 以获得更多的的折扣。还有秒杀专区, 你有兴趣和时间还可以参加秒杀争夺, 获取更加便宜的商品。

4. 丰富。

网上购买的蔬菜品种丰富, 如虽然目前正是蔬菜淡季, 再加上今年的气温偏低, 超市内蔬菜品种很少, 想吃点小白菜都不好买。有时有点小白菜, 又贵又不新鲜, 泥巴又多。在生鲜速递公司的网页上提供的蔬菜有100多个品种, 小白菜类就有上海青、小白菜、奶白菜、黑白菜四种之多。苦菊、花生芽、虫草花、黄秋葵之类的稀少的菜也有售。

生鲜食品中除蔬菜外还有水果、豆制品、肉类、水产类、面点、蛋类和精品生鲜专区。生鲜食品类还只是生鲜速递公司提供的十一大类商品中的一类, 其它的商品类型是:方便配菜、粮油、调料、干货杂粮、休闲食品、酒水饮料、美容化妆个人护理、家用清洁用品、儿童用品和家纺百货, 可以抵得上一个网上小超市了。

5. 服务。

生鲜速递公司的服务很周到, 很全面, 如其公司的网页上有一个菜谱导购专区, 点开此专区, 会向你推荐600多种菜肴。图文并茂地向你介绍菜肴的主料、配料、制作工艺、营养说明、适合人群和功效。你还可以按工艺、口味、功效、人群、类别选择菜肴。

即便是购买普通蔬菜, 也可以点开蔬菜的小图标, 它会向你介绍此蔬菜的功能、营养说明、饮食宜忌、制作工艺等。在制作工艺介绍中会介绍几种以此蔬菜为主料的菜肴制作方法, 还会有几点小贴士, 提醒消费者应该注意的事项。

三、生鲜速递流程

1. 挑选商品。

首先打开公司网站的首页 (专用网址, 不是淘宝卖家) , 如果不知要如何挑选商品, 建议可以从分类开始, 寻找适合的商品。若已知道要找的东西, 则可以直接利用搜索的方式, 找到该商品。

2. 放入购物车。

当我们选定了一件商品后, 在商品详情页点击“加入购物车”按钮, 商品会自动添加到您的购物车中;如果不想查看该商品的详细信息, 也可以直接点击“购买”按钮, 直接添加至购物车中。此时, 您还可以继续挑选商品, 把想要购买的商品都放入购物车中, 最后一起结算。

3. 登陆/注册。

该网站实行会员注册和登陆制, 如果是老会员, 直接在登陆窗口登陆即可。

如果是新会员, 需在注册窗口根据要求完成注册即可。如果有顾客只是想尝试性 (非会员) 购买, 那么只要顾客填写的地址在我们的配送范围内, 我们也可以为其送达。

4. 确认订单信息并提交。

(1) 查看购物车信息

当顾客把已经挑选好的商品放入购物车后, 可以通过购物车详细页面对已购买商品进行查看。这时, 顾客可以对商品的数量、种类等信息进行修改, 直至满意为止。

(2) 填写并核对订单信息:

当顾客对购物车信息进行确认后, 即可点击“进入结算中心”按钮, 对我们的订单信息进行填写并核对。

A、顾客可以对收货人姓名、手机号码、固定电话、送货地址进行填写 (“选择历史”, 则以上信息可以默认为您的注册信息相同, 且送货地址必须在公司配送范围内)

B、顾客可以对送货时间进行填写, 根据顾客的需求选择送货时间。

C、选择付款方式, 顾客可以对付款方式进行选择。对于我们新增添的配送范围内的用户, 我们在前60天里可以提供“货到付款”的方式;对于老用户, 建议顾客使用“帐户余额支付”。

D、顾客可以对您的商品订单及金额再次确认, 可以在结算的时候使用代金券或参与其他优惠、促销活动。

E、如果顾客对订单及我们的服务还有额外要求, 请在“备注”框中输入留言。

(3) 提交订单:当顾客对订单确认无误后, 即可点击“提交订单”按钮, 顾客的购物订单即可生成, 此后顾客可在“会员中心”页面查阅订单详情。

5. 收货并完成交易

(1) 修改订单:顾客可以通过会员中心页面, 查看订单的当前状态, 也可以对订单详情进行再次查看及修改。注:如果订单状态已显示“配货”, 则不可修改订单;如果您重新修改订单, 则需要对修改后的订单进行再次确认及提交。

(2) 验货并取货:当我们的货物送达至您的储鲜柜后, 顾客需要自行到储鲜柜验货并取走货物。如果顾客对货物不满意, 可与公司的客服联系, 并参照“售后服务”进行协调。

(3) 交易完成:当顾客成功验货并从储鲜柜取走货物后, 系统将会判断您的交易完成, 我们将直接从您的帐户上扣除本次货款, 交易完成。

四、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经过几次的网上购菜经历, 我觉得生鲜速递公司应将以下几点进一步完善:

1. 改进充值卡的销售方式, 使会员购买充值卡更方便。

2. 定期清洁电子菜箱, 使其保持干净卫生。

3. 送销熟食和卤制品, 加贴“请热透后食用!”的字条。

4. 在温度高的夏季, 加强“电子菜箱”的日常冷藏维护, 使其能保持持续恒定的一个低温状态, 使冷链物流延续到消费者的厨房。

总之, 笔者认为“电子菜箱”这种新型的蔬菜销售和购买方式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从而改变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http://www.justeasy.com.cn/2012年5月.[1]http://www.justeasy.com.cn/2012年5月.

[2]郭兆胜.华联生鲜配送管理实践研究.信息与电脑.2009. (7) .[2]郭兆胜.华联生鲜配送管理实践研究.信息与电脑.2009. (7) .

[3]夏白燕、孙娅楠.关于科学管理生鲜配送的思考.价值工程.2007. (1) .[3]夏白燕、孙娅楠.关于科学管理生鲜配送的思考.价值工程.2007. (1)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食品检验模式】相关文章:

食品检验07-08

食品化学检验07-19

食品检验系统08-16

食品检验资源09-15

食品理化检验教案04-10

食品委托检验合同05-08

食品卫生检验06-08

食品检验员08-19

食品检验检疫05-10

食品安全检验05-25

上一篇:施工操作及控制要点下一篇:思维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