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

2024-07-15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精选七篇)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 篇1

对校园开放空间的POE研究起步较晚, 亚历山大 (Christopher Alexander) 在《俄勒冈试验》以及俄勒冈大学校园规划中从使用者角度出发, 关注空间的使用功能, 按照模式语言理论制定开放空间导则, 其方法已经具有POE研究的某些基本特征。但真正系统化论述校园开放空间POE研究的学者是克莱尔·库伯·马库斯 (Clair.Cooper.Marcus) 和特鲁迪·威斯克曼 (Trudy.Wischemann) , 他们批判了现有研究对开放空间的实际利用方式和使用强度的忽略, 并在对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校园开放空间POE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解决了以往对校园开放空间设计与建设无反馈机制的问题。

对已有文献的研究总结发现, 为数不多的校园POE研究关注的对象往往是教学类型的建筑及其外部空间的使用, 对整个校园外部空间在设计和使用后的评价关注不足, 且较少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具体的改造建议。本文以使用状况评价为基础, 论述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梨园户外空间在使用上的优点与不足, 并提出建议, 为营造充满文化气息、宜人的校园户外空间提供依据。

1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梨园”概况

梨园位于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 (一期) 校园南北中轴线北端, 处于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的连接位置 (图1) 。梨园为建校初期保留原农田内的梨树所形成的, 是该校区最具特色的校园景观。校区建设前梨树可开花结果, 属于乡土经济作物。经过慎重考虑, 校园建设者们决定不惜代价保护好梨树群。在昆明呈贡“大学城”新建的各大学校园中, 唯一一所保留了原有乡土树种的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 不仅为师生保留了“梨花带雨”的乡土景观, 而且为如何在校园建设中利用原有乡村景观要素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让校园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新校区仅仅建成2年余) 、“百年昆工, 扎根红土”的校园文化精神得以彰显。通过调研, 在春夏季节梨园使用频率非常高, 已经成为师生最喜欢的户外空间。

2 调查方法与内容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梨园使用者为调查对象, 通过问卷及访谈了解使用者在场地内的活动规律, 对场地设施的利用情况以及活动类型给予必要的关注。

2.2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分为两种:①参与性观察法进行探索性研究;②问卷调查法结合自由访谈研究。之所以选择观察法与问卷访谈法进行调查, 原因有:一是对使用人群干扰小, 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开被测试者的伪装和反应定式, 提高评价研究结果的效度和信度;二是可以把握从场所整体到细节的详尽信息, 使评价进行一种近于自然主义的研究;三是参与性观察法的客观性可弥补其他方法存在主观性的不足, 能补充更详尽的资料, 并能间接验证其他方法所获取资料的有效性。将问卷调查的结果录入Excel, 可继续做定量化研究。

2.2 调查内容

(1) 使用者基本情况;

(2) 使用时间上的特征;

(3) 使用者到访主要活动类型;

(4) 使用者对梨园设施的评价及建议。

3 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3.1 问卷发放

2011年4月16日至4月18日期间, 连续向梨园使用者发放100份问卷, 其中有效问卷92份, 有效率为92%。为尽量使调查结果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选择了一天的不同时间段进行;为避免调查对象单一化, 在调查中有意针对不同性别、不同活动偏好的人群展开调查;结合自由访谈, 可以更细致、全面地了解场地使用者的主观认识。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参与性观察结果与分析

据参与性观察可知, 在春夏季节梨园使用率很高, 已经成为昆明理工大学一大特色休闲区域, 使用者停留时间较长。

在调研的三天中, 分别选择了一天中的四个时段 (8∶00—8∶30;12∶00—12∶30;17∶00—17∶30;20∶00—20∶30) 进行观察, 其结果能较准确地反映梨园的人流变化及使用情况 (表1) 。

3.2.2 问卷结合访谈结果分析

(1) 使用者性别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 女生占52%, 男生占48%, 这是由男女生不同景观偏好决定。

(2) 对梨园气氛的主观感受及总体印象。

调查数据显示, 73%的被调查者对梨园的总体印象给予了正面的评价, 负面评价为10%。说明梨园的保留是成功的, 其深厚的文化、优美的景观、清新的空气、开阔的视野是吸引学生的主要原因。对梨园的整体气氛及喜好程度都给予了类似的回答 (表2) 。

1.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很差。2.A很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很不满意。3.A很喜欢;B较喜欢;C一般;D不太喜欢;E很不喜欢。

(3) 主要活动及停留时间。

在被调查的使用者中, 路过的占10%, 闲坐观看景致的占22%, 学习的占8%, 群体交流的占39% (图2) , 锻炼身体的占6%, 其他占15% (表3) 。

选择停留其中的使用者占90%, 停留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占60%, 之所以能留住人, 原因是梨园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和轻松的氛围, 特别是在春夏季节的周末, 难得的遮阴条件使学生愿意花比较长的时间在此进行户外活动。

注:1.A路过;B闲坐观看景致;C学习;D群体交流;E锻炼身体;F其他。2.A半小时以下;B 0.5~1小时;C 1~2小时;D 3小时以上。

(4) 对梨园设施的评价

61%的使用者对梨园内设施是否齐全给出负面回答, 只有17%的人认为比较齐全, 12%的人认为一般;36%的使用者对梨园内休息设施破坏严重感到很不满意 (图3) , 另外是卫生状况, 占22%;44%的人认为目前坐凳的数量不能满足秋冬季节进入梨园的需要 (表4) 。

续 表

注:1.A很齐全;B较齐全;C一般;D较缺乏;E很缺乏。2.A坐凳;B垃圾箱;C高大植物;D小品设施;E其他。3.A设施破坏严重;B卫生状况;C少数使用者的行为;D植物遮阴效果;E其他。

3.2.3 自由访谈摘录

在对使用者的随机访问中得知, 他们反馈回来的信息基本与调研问卷结果一致, 但还补充了一些自己的意见, 其中有代表性的如下:

“如果有可能, 少量种些其他高大树木。”

“秋冬季节的梨园没有可坐的地方, 进入人数较现在 (春夏) 下降很多。”

“梨园内没有垃圾箱, 给同学们造成不便。”

“希望能做一些带座椅的树池。”

这些意见虽有其片面性, 却真实地说出了梨园使用者最为关心, 但被设计及管理方所忽略的问题。

4 优化建议

经过对梨园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 针对发现的问题, 提出以下具体的优化建议与策略:

(1) 按区域划片设置适量的垃圾收集设施, 或者制作选材和风格轻松的标识设施, 主要提醒使用者自觉维护梨园环境,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2) 对梨园破坏的石径加以维修 (图4) ;对“走”出来的小径根据使用者行为进行2次设计。

(3) 限制自行车随意进入梨园, 适当增加照明设施, 提高梨园的夜景观赏价值。

(4) 维修梨园内破损及存在安全隐患的石桌、石凳;适当增加不同造型、不同材质的座椅, 可在梨树下适当设置围合的木质凳子, 以提高秋冬季节梨园的可进入性 (图5) 。

5 结论

面对大学新校园建设的热潮, 原用地多为乡村农业景观, 如何合理有序地传承其景观要素多无人探究, 对校园景观使用状况无暇进行调研, 设计与设计后的使用状况脱节。POE研究从行为—环境关系入手, 客观、准确地发现户外开放空间在使用上的优点与不足, 将它作为规划设计的前期研究, 不仅可以使规划设计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而且也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可持续设计的规划理念。实践证明, POE研究是对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有力补充和重要反馈手段,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评价研究方法。

摘要:基于使用后评价POE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研究方法, 通过观察梨园使用者的各类活动、采访梨园的使用者意见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 了解梨园的使用状况, 然后对调查所获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得出POE评价分析结论, 为改善梨园休憩设施、提高场地利用率提供依据。

关键词: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梨园,使用状况评价 (POE)

参考文献

[1][美]Marcus C.C., Francis, C.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导则[M].俞孔坚, 等,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芦建国, 孙琴.火车站站前广场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为例[J].建筑学报, 2008 (1) :34-37.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 篇2

昆明理工大学(莲华校区)噪声污染调查与监测

通过现场监测,对昆明理工大学(莲华校区)的校园声环境进行了分析评价,监测结果表明:昆明理工大学(莲华校区)校园11个监测点中有8个监测点声环境符合国家Ⅰ类标准,2#、4#、10#监测点昼、夜间的.噪声监测值均超过国家标准.主要噪声源为道路交通噪声和建筑工地的施工噪声.同时,本文还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了师生对校园声环境的意见,并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校园声环境的建议措施.

作 者:刘书言 张德华 LIU Shu-yan ZHANG De-hua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刊 名:环境科学导刊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SURVEY年,卷(期):28(6)分类号:X50关键词:校园声环境 噪声 监测 调查

昆明市呈贡新区楼盘名称分析 篇3

【关键词】语言学;楼盘名称

自古以来房屋都是人们重要的物质资料,楼盘名称不仅能够彰显楼盘的特性和品位也能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以达到好的营销效果。对楼盘名称的分析可以丰富语言学的内容,对解决语言相关运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使用价值。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其姓名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正名的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还教导我们“唯名与器不可假人",特别讲究名实相符,可见中国人对“名"的重视程度可能是无出其右的了。

呈贡新区地处昆明南麓滇池东岸,自古就是物产丰饶四季如春的重要城镇,如今新城建设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云南各大高校和昆明市政府搬迁后新区楼盘如雨后春算拔地而起已初具都市规模。这次调查的楼盘名称主要是从搜房网上搜集到的呈贡新区新建的商品化住宅楼盘名称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采用房地产开发商的“推广名”、“项目案名”。早期居民住房不在这次分析之列。

一、呈贡新区楼盘名称音节节奏分析

一般来说,单音词一个字即为一个节奏单位,双音节词则是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单位,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呈贡新区楼盘名称在音节节奏上,三音节楼盘名称的节奏类型绝大部分为2+1型,例如:“米兰/园”,“大方/居”,“玉兰/苑”,这与三音节名称的组合方式双音节专名加单音节通名相符合。

二、呈贡新区楼盘名称的平仄搭配分析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汉语声音的美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它的声调上。声调是音节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共有四种: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刘振前(2004)对现代汉语声调的平仄有较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总结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合为平,上声和去声合为仄。

作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住宅楼盘名称,其在平仄搭配上也有其自身的特征。以所占例最大的纯汉字四音节名称为例,根据汉语诗的节奏的基本要求,即第一、三音节可以不论平仄,第二、四音节位于节奏点上,应该平仄对立,可以把四音节名称按平仄搭配分为和谐型、往复型、不完全和谐型和特殊型四类。和谐型平平仄仄如“书香大地”,仄平仄仄如“雨花毓秀、岭东紫郡、雨花国际、紫金玉苑”,平仄平平如“西亚山庄”,仄仄仄平的有“泛亚城邦、怡和小区”;往复型平仄平仄如“天润康园、天水嘉园、东盟森林”;特殊型仄仄仄仄的有“时代俊园、兴冶国际、实力锦城”。

由此可見,在20个纯汉字四音节名称中,平仄和谐型名称所占比例最大,如果再加上标准的往复型名称,即平仄平仄和仄平仄平名称,所占比例就更大了,达到60%以上。由此可见,大部分四音节住宅楼盘名称在平仄搭配上讲究错落有致。从语音的物理性质来看,这种平仄上的错落有致即平仄相间可以收到一种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语音效果,而且在听觉上还可以使语音节奏跌宕起伏,带给人一种声调的变化之美。

结 语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呈贡新区52个楼盘名称的语音、结构、语调进行分析,发现呈贡新区楼盘名称大多形式简洁,以三音节、四音节名称为主,语感流畅,节奏分明,平仄讲究,声音响亮,最后一个音节多选用高声调,便于传播和记忆。研究楼盘名称的特点可以帮我们进一步了解语言文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今后住宅楼盘命名提供了一些启示,同时研究楼盘名称也从一个侧面记录和展现了呈贡这座新都市的特质和社会文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郭熙.《社会语言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M],2005。

[2]吕叔湘. 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 中国语文,1963.1。

[3]胡蓉.南充市住宅楼盘名称分析.语文学刊[J],2013.4。

[4]吴华. 楼盘命名的现状及对策[J]. 城市问题,2005.2。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 篇4

环境行为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概念, 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的活动及人对环境的反映, 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中, 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它有着广泛的研究领域, 涉及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环境学、设计学等。它的研究对象也非常广泛, 包括城市和地区、建筑和社区, 以及室内工作台面, 它对建筑师分析问题、激发灵感、改进方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2 研究的意义

近些年,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教育事业也步步高升, 我国大学城 (大学校区) 已建和在建的已近30个, 这些占地广、建筑新、接受学生人数多、后勤社会化程度高的大学城, 已成为我国一种特有的高等教育现象.高教资源的迅速扩大, 为大批青年上大学创造了条件, 同时, 它的蔓延也引起了人们愈来愈多的关注, 大学城的本应该是一个学生日常交往以及学术交流十分活跃的地方, 然而却存在着人流不均匀分布的或者某些地方出现“鬼城”的现象.当然, 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应该的多方面的。

作为建筑设计工作者师, 我们有义务去分析其造成的原因进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出最大的努力改善这种现象。只有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才能让大学城变成一个有活力、有生气的的校园环境, 为大学城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3 调查地点简介

呈贡大学城位于呈贡区洛羊镇, 坐落于呈贡新城的雨花片区, 占地43.15平方公里, 距离昆明市区约24公里, 规划高校10所, 人口达25万人, 投资约100亿元。项目于2008年被列为云南省人民政府二十个重大项目之一, 是开放性、综合性、生态性的大学教育区, 集产、学、研一体化的城市文教区。

2007年10月起, 已有1.6万余名学生入驻, 截止2008年10月,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中医学院共1.82万学生入住。预计至2009年秋季大学城学生人数将增至6万。

4 调查情况分析

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观察及访问的方式;调查时间:2011年3月1日, 周二7:30~22:00。调查情况及分析如下。

4.1 从区位角度看

以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为例, 从早上7∶30到9∶00, 11∶00到13∶00, 17∶00到17∶00怡院和憬园食堂人流分布比较大, 怡院、憬园和恬园人员流动也比较大, 因为这段时间是就餐时间, 学生们都往食堂走, 带来了人流的短时间集中现象。从7∶30到19∶30, 由于上课的原因, 局部教学区也出现了人流的集中现象。但是过了上述时间, 教学区就变得非常冷清, 几乎出现了路上无人的现象, 整个教学器空荡荡的, 一点人气都没有。但是食堂依旧保持着活力, 这是一个很大的对比。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把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为三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包括了那些多少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 学生们去上课是必要性活动, 但是一下课同学们就这种必要性活动的束缚就不在了, 教学区虽然硬件设施非常的好, 但是大而无用, 尺度大却缺乏能使同学们在那逗留的吸引力, 在那冷冰冰、缺乏活力、缺乏人气的的教室里, 很少同学愿意在那多留一分钟, 于是一下了课同学们要么回宿舍, 要么去食堂里吃喝、聊天、交往, 因为食堂是大学城里最具备消费设施和人气的场所之一, 同学们在那里可以娱乐、可以消费。可见, 活力在哪里人就在哪里, 有生气的地方才是人们喜欢待的地方。

4.2 从座位的环境角度看

昆明地处高原地区, 呈贡校区大学城昼夜温差非常的大, 学生们在一天中要准备两套, 衣服以适用这里的气候环境, 在早上和晚上可能穿着大棉衣, 可到了中午却只穿了一件长袖。在早上7∶30到11∶00, 18∶00到10∶00, 校园绿地、亭榭间和花坛间人流分布比较大。原因:早餐天气比较冷, 很多人都愿意在绿地上待着晒太阳取暖, 晚上18∶00以后, 太阳逐渐西下, 人们结束了一天的课程, 有的在植被边饭后散步, 有的是情侣间的独处, 或者有的在欣赏呈贡独有的晚霞景色。而且就坐位置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人流的分布。

观察表明:等待的学生们往往选在正对店铺的一侧就座, 以方便观望同伴举动, 适时做出行为呼应;而休息、吃喝、聊天的人则大都选择其他三侧, 尤其是喜欢选在与店铺相反的一侧;小群体交流时多选择草墩就座。原因分析:座椅在能看到道路, 游戏场, 人们要流向方向的位置的有良好的视野, 便于观察路人或联系同伴, 处于森林边缘或背靠建筑物的座椅有助于个人与他人保持距离, 提高私密性, 靠近斜向路径座椅的位置, 满足了人们走捷径的习惯, 便于就坐, 正对店铺一侧便于与同伴感官交流;其他三向受路人干扰少, 较为私密, 尤其与店铺相反的一侧受干扰最小且便于观景;而人们聊天交往时, 多选择面对面及90%角位置, 以便目光接触, 更好地传情达意, 故这种多向座椅利于人们从使用需要上加以最佳选择。

4.3 从材质角度看

大学城内有有木质、软质和石材三类就坐的地方, 就坐的界面也影响着人流的肺部。软质就代之那些比如草地一类的地方, 而木质座椅或者木质亭榭的使用率明显高于石质座椅, 尤其在白天16:30~18:30之间, 有些人还用包或其他物品垫着坐在上面, 并发现18:30~19:30太阳落山以后的这段时间石椅就座率较16:30~18:30明显增多, 原因分析:石材具有蓄热性, 冬冷夏热且较木材硬得多, 因此, 不宜久坐, 尤其在四季分明的北方, 夏冬季很难利用, 往往闲置。在8∶30到11∶30以及18∶00-22∶00软质界面上使用的频率比较高, 这类现象很多。原因分析:昆明早上温度比较冷, 有的学生宿舍朝向为阴面, 因此多在早上出来晒太阳以便取暖, 晚上有的是因为饭后散步, 有的是因为没有位置坐了, 所以在草地上席地而坐, 有的是团体交流, 有的是情侣交往, 有的是个人在独自惆怅....., 同时也观察到一些现象, 同样的就坐材质, 在后勤区和教学区的差别也是很大的。原因分析:教学区距离太远, 学校又没有专门的校内公车, 交通很不发达, 导致人们都不愿花那么多的时间走到教学区, 这也是导致教学区人员稀少的又一原因。

5 总结

(1) 大学城在占地面积上很大, 应该完善内部的交通系统, 给大学生们创造便利的交通环境, 促进人员的广泛流动。

(2) 设置一些多朝向座位, 以便行人根据需要加以选择, 并要有一些可供小群体交往的空间。

(3) 在教学区要适当增加一些有“生气”有“活力”的东西, 来活跃教学区的气氛, 适大学生们是自愿或者很喜欢到那里去, 这样建筑才会活起来, 才是一个成功的校园环境。比如可以在底层同时不影响教学的部位设置食堂或者商业设施, 一方面把同学们留在教学区, 同学们大都不愿意走远路去就餐再回来上课, 这是我们应该想到的, 另外有商业才有人气, 商业设施可以设置, 但要控制, 不可影响教学环境。也可以在教学区做一些学术活动, 有了吸引学生的东西, 学生也就自愿到这里来了, 而不是蜗居在寝室或上网或打游戏。

(4) 应布置合理绿化、恰当小品、喷泉等, , 使之形成一种吸引学生休闲、交往、散步的舒适场所环境, 也要结合景观适当布置多一些的座椅, 不要让学生有因为“无座椅”而“不如回寝室”的念头, 这也是我们设计师所应该考虑到的, 要尽可能的“留住人“。

(5) 据条件多安排木质等低蓄热系数座椅, 适当设置有靠背座椅, 提高座椅舒适度。

摘要: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 调查分析了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的现状, 进而阐述分析了昆工呈贡校区人流分布现存的问题, 并总结了一些解决方案, 为增强昆工呈贡校区的生机与活力提供几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大学城,人流分布,环境行为学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罗伯特.伯格, 罗纳德.费德瑞柯.人类行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 篇5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新区东南部雨花片区,该校图文信息中心是新校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地位于学校中轴线北侧位置,正对校区主入口,北临北翠湖,南靠南翠湖,东西两侧为二级学院用地,山水环绕,景色优美。

信息中心总建筑面积6.9万m2,其中图书馆面积5.82万m2,校区网络中心面积1 878m2,校史馆面积4 933 m2,档案馆面积3 980m2。

信息中心地下设一层,建筑面积6 408m2。高层主楼下设3 263m2的平战结合六级人防物资库,四层裙房下设2 000m2的平战结合甲类六级二等人员掩蔽所。建筑总高度64.2m,图书馆藏书量约329万册。

二、总体设计

图文信息中心作为园区制高点,将成为新校区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建筑布局尊重校区总体规划,与校园的空间连通,并使之得以延续及强化。

以校区主入口轴线控制规划设计,图文信息中心总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图书馆部分居中设置、左右对称;校史馆与档案馆部分居东北角处,形体突出,与不规则地形相契合。

三、建筑特色

1. 新古典建筑造型——体现师大人文历史

以反映云南地域特征和建筑文化以及师大人文特征为构思基础,吸取清华、北大古典建筑的精华元素,对古典线脚加以归纳、简化,采用四坡开放式坡屋顶,用现代建筑语言来阐述云南师范大学的人文历史。

建筑居中对称,四层高裙房强调横向线条、水平伸展,沿南翠湖立面尺度宜人;64m高主楼强调竖向线条、挺拔向上。

墙面材料多采用蓝灰色面砖,辅以白色涂料。首层以毛面花岗岩为基座,既丰富了建筑的肌理表现,又增强了建筑的沉稳性与力度感。立面结合遮阳处理,有韵律地布置木色金属格栅,表现出独特的雅致感,增加了建筑的亲和力。

2. 庭院式布局——适应呈贡气候特点

建筑型体“两横”“三纵”相交错。高层主楼北侧居中;裙房两个阅览单元东西伸展;档案馆、校史馆在东北角呈“L型”布局,相对独立;形体交错的中心位置为五层高共享大厅。形体之间引入绿化庭院,南北阅览单元间距25m,西侧绿庭25m×54m,东侧“L型”绿庭54m×76m。深入建筑内部的绿化庭院既形成了室内外空间的穿插、渗透,又解决了自然采光和通风问题,适应当地气候特点。

3. 人性化图书馆——强调“人、建筑、环境”的对话与交流

坚持以人为主、以用为主的指导思想,为读者提供方便、高效、舒适的阅览环境;力求使图书馆不仅是一个藏书、借书与阅览的容器,同时也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场所。营造共享大厅、休息厅、空中花园等休闲空间,在读书、研究之余可以怡目养情,体现对人的关怀。

4. 生态化图书馆——强调高科技手段与生态设计相结合

四层通高的共享大厅,有利于小气候的环境改善,有效促进节能环保,并为大进深空间提供充足光线;采用可控天窗装置、可控遮阳百叶装置,尽量采用自然采光、通风,提供舒适的室内气候;引入中庭绿化、庭院绿化改善建筑局部小气候。

5. 网络化图书馆——强调实体建筑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的有机结合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使整个图书馆形成高度整合的网络,这一网络系统功能的发挥和正常运转是图书馆开展工作的关键。

6. 开放式图书馆——强调多种空间穿插组合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 篇6

关键词:校园环境,标识系统,呈贡大学城,调查研究

1 引言

公共环境标识系统不是城市建筑主体环境的补充, 而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设置标识少了不行, 多了也不行, 无标识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 多余的标识又会成为视觉上的污染[1]。在昆明的一些大学内, 安置的标识各行其是, 以至一些区域内无标识或标识林立。由于互相之间独立设计, 独立安置, 所以在形式、色彩与环境的和谐上有着一种格格不入的味道, 十分影响校园乃至城市形象。所以, 此研究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意识到到校园环境标识设计与设置必须规范, 大学城中的标识系统规划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通过对呈贡大学城一期规划已建成区的校园环境标识导向、指示系统进行考察调研, 并对以下3个方面 (高等学校必须具备的3大标识系统) 展开分析研究, 包括区域平面的总示意图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路与建筑的名称是否完善;是否将各个建筑的名称与目前的主要职能, 用各种标识体现出来;对各建筑内部是否进行适当的标识, 是否将一些对外的教学、科研或服务机构, 在建筑的入口处作必要的集中标识。本次调查研究采用了文献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

呈贡大学城校园环境标识系统调查与研究的意义在于让相关部门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公共环境标识的重要性, 使其满足人们在大学内公共活动的基本需求的同时, 创造一个更符合现代大学生标准的公共环境, 成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媒介[2], 塑造大学环境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形象, 从而促进呈贡区经济和文化的持续发展的活性环境的建立。

2 校园环境标识调查分析

2.1 呈贡大学城概况

呈贡大学城地址在呈贡区洛羊镇, 坐落于吴家营朗家营缪家营自然村地界内占地2面积相当于目前昆明半个市区, 距离昆明市区约24km2。这里北接规划中的市级行政中心区, 东接丘陵果园, 环境优美, 独立安静,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期规划投资将达到31亿元, 新校区最终规模是15万人, 投资约100亿元。2003年5月31日, 云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建设“一湖四环”、“一湖四片”的现代新昆明战略, 昆明呈贡新城作为现代新昆明东城先期启动, 昆明大学城将发挥昆明在云南省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科技的比较优势, 在东城区中部建设好一流大学园区, 吸引全省和国内外大学进入办学, 迅速形成以科技、文化为重点的、无污染的科技文化产业区。

2.2 标识系统的理论依据

标识指任何带有被设计成文字或图形的视觉展示, 目的是用来传递信息或吸引注意力。标识作为一种特定的视觉符号, 是一个城市的形象、特征、文化的综合体现, 城市环境标识设计水平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个性的, 地方特色的, 功能与美观相结合的环境标识, 是现代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3]。标识系统以标识系统化设计为导向, 综合解决信息传递、识别、辨别和形象传递等功能的整体解决方案[4]。校园标识系统是院校辅助教育设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由于校园环境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不同于其它商业环境, 它所体现的应当是一种校园文化氛围, 所以其标识系统在具备功能性的同时, 更要体现文化性[5]。尽管当代中外环境设计师们对校园环境标识的详细划分有所不同, 但在主要框架划分上大致相同, 通用四级分类标准如下。

(1) 一级校园环境标识。设置校园户外形象标识。包括校园交通道路指引标识、道路分流标识、道路名称标识、楼宇场馆名称标识等。

(2) 二级校园环境标识。属于内环境部分的楼宇内部标识。一般包括楼宇总索引及平面图、各楼层索引及平面图、大厅/走廊指示、楼内公共服务设施 (洗手间、问讯处等) 标识、出入口标识、公告栏等。

(3) 三级校园环境标识。更加细化, 即教室、实验室、后勤等单位等。

(4) 四级校园环境标识可以作为最后一级导向, 即门牌、设施牌、窗口牌、桌牌、树木牌、草地牌 (外环境) [6]。

2.3 已建成区现状调查

根据校园环境标识系统的理论依据, 采用文献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 对呈贡大学城一期规划已建成区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 的校园环境标识系统进行考察调研。云南民族大学呈贡校区地处昆明呈贡县吴家营乡, 属呈贡新城规划中的雨花片区。用地范围北起中庄4号城市道路, 南至山地, 西起中干道以东约150m, 距离昆明主城25km, 控制范围1.11km2。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选址于呈贡新城东南部的雨花片区, 西邻雨花片区二环东路, 三环路穿越校园。东靠龙潭山, 北接环滇铁路。距离昆明主城15公里, 通过二环路和三环路连接片区内其他大学校区和昆洛路干道, 一期用地133.3hm2, 规划建筑面积69万m2;二期用地66.7hm2, 规划建筑面积30万m2。

2.3.1 户外形象标识调查

通过对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教学区、生活区、体育馆等地, 共85处) 一级校园环境标识包括校园交通道路指引标识、道路分流标识、道路名称标识、楼宇场馆名称标识等校园环境标识系统, 考察调研得出:这两所院校一级校园环境标识都基本齐全, 道路指引、分流、名称牌均设置在醒目区域。在校园交通道路指引标识中 (图1) , 师范大学还附上了平面示意图, 这样使标识牌更加直观易懂。

云南民族大学的文科实验楼、图书馆、国际交流中心、民族研究所、行政楼、科技实验楼、体育馆等楼宇场馆标识都使用了统一的文字、色彩, 达到了传达信息的作用;校医院、公寓楼、食堂、浴室等楼宇外标识风格不够统一。云南师范大学的图书馆、明德楼、汇学楼、文汇楼、同析楼、睿智楼等楼宇外标识全部齐全, 且使用功能良好;公共实验楼、公寓楼、食堂、浴室等楼宇外标识风格也不够统一。

2.3.2 楼宇内部标识

通过对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教学区、生活区、体育馆等地, 共324处的二级校园环境标识包括楼宇总索引及平面图、各楼层索引及平面图、大厅、走廊指示、楼内公共服务设施标识、出入口标识、公告栏等。考察调研得出: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国际交流中心、行政楼、科技实验楼、体育馆等楼宇内部标识基本标识齐全, 文科实验楼和校医院楼宇内标识部分缺失, 民族大学内标识统一使用了与外标识一致的蓝、灰两种底色, 黑、白两种色彩的文字。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明德楼、汇学楼、文汇楼等楼宇内部标识十分齐全, 同析楼、睿智楼楼宇内标识部分缺失, 师范大学内标识也统一使用了与外标识一致的粉红、白两底色, 黑、白两种色彩的文字。民族大学运用校训中的“弘道”命名教学楼, 富有文化韵味;师范大学楼宇内附有总索引及平面图、各楼层索引及平面图, 二级标识更加详细 (图2) 。

2.3.3 细化部分标识

通过对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教学区、生活区、体育馆等地, 共817处的三级校园环境标识, 包括教室、实验室、后勤等单位等。考察调研得出:民族大学、师范大学三级校园环境标识还未标识齐全, 教室、实验室都挂有标识牌, 但部分后勤等单位还未标识指示。较民族大学统一的冷色蓝、灰两种主色调, 师范大学则运用了粉红色的象征意义, 暖色调粉红, 象征温婉、乐观、富有活力, 使“师范”的特色鲜明, 透出了一种文化的意味。

2.3.4 标牌导向标识

通过对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教学区、生活区、体育馆等地, 共1 105处的四级校园环境标识包括最后一级导向, 门牌、设施牌、窗口牌、桌牌、树木牌、草地牌等。考察调研得出:门牌、设施牌两所大学都有部分缺失;师范大学窗口牌、桌牌等的风格不太一致。以桌牌为例, 民族大学还是坚持统一运用蓝、灰底色, 突出黑、白的中英文字, 附有大学名称及校徽标志, 使人一目了然;师范大学的部分桌牌缺乏个性, 除颜色依旧保持粉色以外, 就没有与其他标识统一。

3 结论与建议

3.1 校园环境标识系统应具可视性

校园环境标识系统应具有统一、连续的特征, 有较强的可视性。标识应设置在显眼的区域, 让来访者能一眼就看出标识牌的位置, 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上前阅读, 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标志牌还应当有统一的风格, 并且要连续设置, 让人在阅读第一个标识牌的时候就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寻找及查看下一个标识牌时, 目标就变得更加明确了。

3.2 校园环境标识系统应具有易识别性

校园环境标识系统应具有直观、明确的特性, 即易识别性。标识要易识别, 指的是要与其他铺装、壁画、装饰图案等有所区别, 以免产生误导, 所以校园标识还应具有易识别性。

3.3 校园环境标识系统应具有功能性

校园环境标识系统应具有简洁、清晰的特征, 即标识的功能性。标识的功能性不言而喻, 标识本身就是要用来传递信息的, 所以标识里的内容宜简不宜繁。标识应当简洁清晰地显示出要表达的意思, 尽量使大多数年龄层次的人群都能读懂, 因为现代的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空间, 来访者不全是高级知识分子, 如果连标志牌都深奥难懂的话, 那将会给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所以标识一定要表现其功能性。

3.4 校园环境标识系统应具有美观性

校园环境标识系统在尺度色彩等方面应具有谐和的特性, 即艺术上的美观性。标识通常依照一定的排列原则和内在构成因素而进行组合, 利用文字、图案、符号、色彩及造型等表现手法, 来传递导向信息、形象特征信息。在其设计的造型、色彩、字体及图形等的要求上应当符合艺术的美观性[7], 让人在获得信息的同时还能感受视觉的愉悦。

3.5 校园环境标识系统应具有文化性

校园环境标识系统应包含该校的文化特色, 具有文化性。作为高校整体形象的组成部分, 校园环境标识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应考虑到高校整体形象, 凸显出高校独特的个性和文化品味, 所以校园标识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要体现该校的文化特点, 体现个性。

通过对呈贡大学城已建成区的校园环境标识系统进行分级调查和分析研究, 考察此系统是否合理、流畅、全面的同时, 建议大学校园环境标识应具备可视性、易识别性、功能性、美观性、文化性等特征, 希望研究成果能对呈贡区大学城未建成区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中医学院等) 的校园环境标识系统的改善与规划提供参考价值, 使教师、学生及访问者在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整个大学城都有序地进行良性循环的同时, 让标识系统与校园、与城市、与环境和谐共存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西利.城市标识系统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喻湘龙.公共环境标识设计[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5.

[3]赵云川.公共环境标识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4]周锐, 黄英杰.城市标识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5]鲍诗度.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6]洪缨.校园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分析[J].艺术.生活, 2005 (1) :52~53.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 篇7

大学城作为知识和创新活动的中心,对周边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故整个社会尤为重视其发展。呈贡大学城地址在昆明市呈贡区洛羊镇,坐落于吴家营、朗家营、缪家营自然村地界内,占地43.15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目前昆明的半个市区,距离昆明市区约24公里。这里北接规划中的市级行政中心区,东接丘陵果园,环境优美,独立安静。2010年三期工程结束后,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0万人以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云南省委、省政府自2003年5月31日确定了建设“一湖四环”、“一湖四片”的现代新昆明战略以来,陆续开始对昆明市呈贡县洛羊镇及周边乡镇的非城市用地进行征用,被征地农民所面临的安置问题也日益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1 失地农民的赔偿及保障现状

失地农民是指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少于0.3亩的农业人口。随着呈贡新城的不断扩建及大学城的发展,失地农民正成为一个逐渐扩大的群体,面临着退出祖祖辈辈以土地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脸朝黄土背朝天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进入一个全新的城市生活。针对城市建设中最为棘手的失地农民安置及生活保障问题,呈贡县实施了“四项保障机制”。

1.1 以地保障机制

根据村庄搬迁的需要,合理、科学、依法做好村庄搬迁的土地利用规划,呈贡县提出“以地保障机制”。所谓以地保障指的是呈贡县明确提出,土地赔偿款中90%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具体来说,就是把土地征收补偿按综合价的50%一次性兑付给农民;40%部分按5年兑付给被征地农民;10%集体提留,用作集体开发经营的基本周转资金,如种植业、养殖业、建筑公司等,农民每年可从其中提成。

1.2 以房保障机制

对土地被征用的农民,呈贡县制定了“一户两宅”“一梯多户”的搬迁安置政策,确定“以房保障机制”,特别是对整村搬迁的农民实施“加码”补助,即一户失地农民可享受两套住房,这两套住房称之为集体周转房和个人居住房。所谓集体周转房,所有权属集体,使用权属安置户;个人居住房所有权和使用权均属购房户。失地农民人均可享受集体周转房和个人居住房各40平方米,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每户可多享受建筑面积各20平方米。集体周转房按优惠价(政府补助50元/平方米)出售,个人居住房按成本价出售。从2005年至今,新建安置房2349套,28万平方米,先后对新草房、柏枝营、郎家营、缪家营四个村庄实施了整村搬迁。

1.3 以财保障机制

2005年呈贡县政府出台政策,提出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引导、支持被征地人员建立社会保障,措施明确指出,对完全失去土地并登记为居民的男性满45周岁、女性满40周岁及以上人员,按失地当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一次性缴纳15年的养老统筹费,其中县财政补助缴费总额的30%,集体再酌情按比例承担一部分,个人承担一部分。

1.4 以业保障机制

呈贡县建立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库,实行微机管理,将失地人员纳入城镇失业人员管理范畴,广泛开展以基地带动就业、以贴息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并对失地人员进行全免费技能培训。此外,呈贡县委、县级政府还制定了《关于扶持失地农民外出租地种菜、种花解决就业的实施办法》,办法指出,每户租地5~10亩,按每亩每年300元予以租地补偿,超出10亩再追加补助。

2 失地农民安置中存在的问题

为真实了解失地农民的现实生活情况,笔者及团队以设计调查问卷形式对柏枝营、郎家营小区100户失地农民进行入户交流、沟通,调查结果反映失地农民有如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2.1 失地农民心理失衡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没有农民愿意自家耕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搬入城市,不仅是单纯的身份改变,更是内化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在情感上找到归宿的农民到市民过程。乡土生活向城市生活的转变引起的失地农民心理不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小农意识向市场意识转变引起的漂泊感。在长期的封闭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漠视社会竞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小农意识,而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平等性、竞争性、法治性的特征。在这两种极为不同的生活背景下,会给失地农民的心理造成一定的生存压力。第二,受“细水长流”传统思想的影响,耕地被征后,很多“失地者”成了“失业者”、“自有职业者”,面对后续生活的保障问题充满恐慌。第三,生态时间向机械时间转变引起的无措感。长期的农耕生活使农民有了固定的劳动方式和生活习惯,然而,这种传统的农业社会劳动方式和生活习惯与现代工业社会劳动方式和生活习惯有着极大的差异和冲突,从而使失地农民面对工作出现了挫折感、心理失落感等一些心理问题。

2.2 失地农民缺乏合理利用资金的意识

我国农民长期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受传统农业社会生产水平与生活方式的制约和影响,被征用土地的补偿费对大多数失地者来说是生平到手的第一笔巨款。对于巨款的使用,通常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部分失地农民紧抓商机,将资金投资于大学城周边商品房、商铺,甚至到更远一些的地方租地种,继续在红土地上周而复始的劳作;一部分农民整天无所事事,守着从天而降的巨款坐吃山空,没有长远打算;还有少数失地农民手中有钱了便开始参与赌博或购买奢侈品相互攀比,导致赌博之风越吹越猛、攀比之心逐渐明显。

2.3 失地农民生活压力偏大,就业困难

进入城市生活的失地农民,普遍认为承受着较大的生活压力。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家庭每年在生活用品、教育费、医疗费等方面的日常的支出在20000元左右,农民脱离了蔬菜等农副产品自给自足的供给,面对飞速上涨的物价,收入的上涨也就尤为显得苍白无力。另一方面,尽管政府在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但从失地农民的是实际就业情况来看,还是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失地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部分受教育仅到中学,受过高等教育的连16%都未达到。思想观念落后、缺乏竞争意识,成为无法应对现代企业要求的客观因素。尽管省政府、村委会积极与企业协商、签订失地农民用工协议,但部分农民仍因个人原因无法适应岗位要求。

2.4 社会保障不完善

首先,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虽在不断的改进,但现有的医疗制度仍无法让失地农民享受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且农村医疗制度中还存在按县、市、省级医院报销的比例逐级降低的问题,这对于动辄数万元治疗费用的失地农民来讲无疑是杯水车薪,且报销过程程序复杂、环节较多,无法及时解决农民看病急需钱的窘境。

其次,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亟待解决。受上千年的农村文化影响,农村提倡子女赡养,对参加保险的积极性并不高,调查显示,有将近72%的呈贡失地农民参加了社会保险,但其中大部分人员仅参保医疗保险,可见在农村推行养老保险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再者,当今社会迅速发展,需要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接受良好的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失地农民居住社区普遍缺乏配备齐全的教育资源,其子女前往教育环境较好的呈贡县、昆明市就读,需支付高额的教育费,日常生活费、交通费等支出令教育成本剧增,使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之路困难重重。

3 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与新城建设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构建和谐的社区文化环境

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是其城市适应的最高层次,只有心理上认同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融入了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同时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状况也是城市化水平的软指标,帮助失地农民走出心理困境,提高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笔者认为,最直接有效的就是从与失地者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环境入手,塑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

3.1.1 在失地农民积聚的社区由社区街道办事处组

织,各小区物管协助,大力开展“社区市民学堂”等活动。活动可借助周边大学城的优势资源,聘请相关心理学专家为失地者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缩短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的距离感,同时,由社区委派专人及时传达当地政府有关失地农民的变动政策并及时做好咨询工作。

3.1.2 失地者应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

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心态上,失地农民应从过去对农耕生活的依赖中走出来,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实现角色内涵的真正转变。在日常行为上,增强时间观念跟上城市的生活节奏,扩大社会交往范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市民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3.1.3 向社区居民发放绿色生活书籍,以各种社区活

动的形式号召居民共建文明。在居住小区设立专门的“社区文化宣传栏”向居民普及环保知识,同时通过发放绿色生活书籍宣传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绿色环保知识,在政府、社会及居民自己的努力下共建和谐社区。

3.2 引导和帮助失地农民合理利用赔偿款

农民失去土地后,得到土地征用费和土地赔偿额通常为一次性的。从长远来看,引导和帮助失地农民合理利用、投资,将是关系失地农民安居乐业之本。对此,可以参考以下三点建议:第一,失地农民除紧抓大学城周边商品房、商铺等商机外,可酌情对其它第二、第三产业进行投资。第二,对于外出租地种的农民,除及时发放政府的相关补助外,适当放宽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要求,对于失地农民投资农林业给予降息、免息的支持,为其提供资金保障。第三,集体在征询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按入股形式,成立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集团公司,在解决部份失地农民就业的同时还可以依靠股份年底分红。

3.3 拓宽就业渠道,缓解生活压力

通过调查,失地农民中近63%的人选择外出打工,随着呈贡新城的开发和完善将给当地带来更多的商机,失地农民适时将注意力由外转内,积极参加政府提供的全免费就业技能教育、培训,以依靠政府、企业、高校提供的就业安置岗位,以小额优惠贷款自主创业,以服务第三产业为主,在政府、企业的帮扶下遵照自主意愿拓宽就业渠道。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失地农民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家庭占失地农民的50%左右,这类家庭面对飞速上涨的物价存在巨大的生活压力,故在失地农民聚集社区附近以政府、集体补贴为主建设菜价便宜的农产品市场有助于缓解这一矛盾。

3.4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加大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是保证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顺利进行的基础。与之配套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医疗等机构的建设和完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问题。

其次,在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方面,呈贡县政府应严格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以政府补贴、集体资助、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原则筹集资金,另一方面,各社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连续两年未参保人员,委派专人入户调查,了解情况,对于存在实际困难的居民及时反馈至社区、相关部门,给予解决。在医疗保险方面,应发挥“精简高效”的办事方针,缩减冗繁环节,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工作理念,给予看病急用钱的农民设立绿色通道。

再次,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在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大力推进失业保险、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养老保险,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根据呈贡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有条件的社区,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后,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就业机构,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中心,帮助失地农民更好的发挥优势才能,融入城市,实现角色的顺利转换。

摘要:呈贡大学城建设是云南省政府作出的建设现代新昆明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昆明城市中发展的问题,改善人文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本文以昆明市呈贡新城在建立大学城过程中所面临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为背景,结合呈贡新城的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建议,力求在云南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及新农村的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呈贡新城,城市化进程,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局呈贡县扥局.试论当年呈贡新区在征地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R].2010-1-3.

[2]佚名.呈贡四机制保失地农民利益[N].云南科技报,2009-11.30.

上一篇:东北文化下一篇:资信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