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024-08-03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精选九篇)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篇1

一、当前汉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 书写不规范

当前社会中存在大量汉字书写不规范的行为。一方面, 这源于国家层面对于相关规范汉字标准实行的监督力度不够;另一方面, 是由于汉字书写者本身有意为之而出现的哗众取宠、夺人眼球的行为。尽管行为目的有差别, 其最终的结果是造成了汉字书写的错误, 进而影响到了学生和年轻人的正确汉字观念的形成。

2. 同音字误用

诚如上述, 在我们的语言文字实际使用中, 还存在一些未做统一的语言现象。有的异读字还未统读, 大量异形词还未统一, 学生在识记时往往出现这个也行那个也可的现象, 这给学生增加了大量不必要的负担, 花了大量不必要的精力。

二、影响学生正确使用汉字的主要因素

影响学习正确使用汉字的主要因素有:其一是与中国国内的各种标准化考试不无关系。尤以影响全中国莘莘学子的语文考试题为甚。汉字使用的选择性判断被利用得“登峰造极”;其二是过度强化了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 导致中国大部分学生的母语 (汉语) 表达和书写能力大幅下降, 加速汉字书写的衰退。其三是计算机 (数字化) 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人们书写的功能, 原来会写的字而不经常写, 只是用键盘一敲就完事了, 用不着去想它怎么样写的, 久而久之, 当然不会写了。其四是作为最基础的启蒙的小学教师本身素质不高, 特别是现化毕业的大学生, 写字的基本功不扎实。试想, 自己都写不好, 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长此下去, 只能是恶性循环, 将严重影响到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三、正确使用汉字的措施

如何正确地使用祖国文字, 以达到传承中化优秀文化之目的, 得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 狠抓基础教学, 从娃娃抓起。《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的识字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整个小学阶段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并且有一定的速度。早在1962年, 郭沫若就在《人民教育》杂志上题词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 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 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 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因此, 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正确识字和书写的好习惯,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将肩负着重要责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练好基本功, 特别是小学教师没有一手写的好“三笔字”就不能算是一位合格的小学教师。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当你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手漂亮的字时, 你定会赢得学生的赞许和羡慕, 你的形象就会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中, 学生就会自觉地向你学习。老师应重视写字的重要性, 课堂上要落实写字教学的各环节, 尤其是一、二年级, 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写字上, 要教给学生观察、书写的方法, 学生对生字进行观察, 正确书写的过程其实就是识记生字的过程, 既学到了书写技巧, 又记住了生字新词, 一举两得。在写字教学中, 最好也是最省力的办法, 则是亲笔示范给学生看。在学生练习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要严格训练, 不能流于形式。久之, 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 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减轻学生的压力负担。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结构, 也就是进行教学方面的基本实践, 采用互动以及相互提问的方法, 改变过去的填鸭式的从书本到书本的教育方法, 采取促进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探索性学习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便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现行的幼儿读物、识字卡、小学课本基本上采用楷体印刷文字, 这种字体看上去非常美观、漂亮, 但是, 从少儿开始学习写字时, 都是用铅笔和圆珠笔书写, 要用铅笔或圆珠笔写出楷体字, 就连大人也写不好, 孩子就根本不可能写好。到小学高年级才提倡写毛笔字训练, 这又出现两难题:一是现在的教师大多不会写毛笔字;二是现行的大班额教学, 空间有限, 不具备教学毛笔字的条件。所以作为软笔书法的毛笔字教学, 已名存实亡。作为“琴棋书画”四大瑰宝之一的毛笔, 眼看就要在现代的国人手中消亡, 实在是悲矣!

第三, 大力开展具有政府行为的丰富多彩的“推普周”活动, 大力表彰在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 让国人为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写得一手漂亮的中国字而自豪而骄傲!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创办的“孔子学院”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因此, 我们在信息和数字化时代不仅要研究如何加强中国汉字在中国国内的推广和发展, 同时也要继承汉字的历史传承和发扬, 让其在世界范围内生根发芽, 让中华文化传遍天下的同时与世界各国共同享受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 那才是我们今天要强调的汉字学习和正确书写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摘要:汉字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髓, 正确使用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 目前学生汉字书写不正确、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 本文就此进行调研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汉字---中华民族的瑰宝。 篇2

汉字,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绽放出美丽的光辉; 汉字,见证了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汉字,是人类智慧的起源;汉字,点燃了文明的星火。它就是古人集体的智慧结晶凝结而成的——汉字。

汉字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有着不可代替的历史地位。当我第一次呀呀学语,第一次在纸上歪歪扭扭写字的时候,我便开始与汉字接触。它们是智慧的化身,我从它们身上感觉到一股神奇的力量。汉字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谁,无论干什么,都离不开汉字。社会在发展,即使丢掉手中的笔,坐在电脑旁,用娴熟的十指敲打着键盘,一个个漂亮的汉字瞬间映入你的眼帘。可见,汉字和我们那样密不可分。虽然各个地方的语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用相同的汉字来交流。汉字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交流工具,它们在许多文豪墨客的笔下更是妙趣横生。

每当我照镜子时,我的脸上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因为我看见镜子里的我: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白眼珠里衔着一颗“黑葡萄”,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这足以证明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我是炎黄子孙!我因此感到无比自豪。我们中华的汉字,传播文明,盖世无双。有了汉字,才会有诗歌宋词,有了汉字才会有交流的工具,有了汉字,才会有思想的碰撞,有了汉字,才会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我爱你,汉字,经受岁月的洗礼后,你一定会愈久弥香。你那奇特的魅力和无限活力将会永远被世人所珍爱!汉字,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是先人一代代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神奇的字体。

每个汉字都由横竖撇捺这些简简单单的笔画组成,却有着自己的情感。瞧瞧它们吧,你会感受到他们独特的性格。望见“朝阳”两字,你能感受到一丝明媚的阳光照耀着你,而望见“晚霞”,你会为那绚丽的色彩而迷醉;看见“崇敬”这个词,你又会感受到一股神圣的力量。“喜”字使人笑逐颜开,“哀”字一望而皱眉;“哈”字使人脸上浮现出笑容,“呜”字一见就仿佛听见哭泣声;“芬芳”好像散发出花的香味,“无忧无虑”一词出现后,你就如小鸟般快乐,看见“愁眉苦脸”这个词,就会想到一张哭丧的脸……

当你用笔写出一个个生动的汉字时,一定会感叹汉字的奇妙。它就如一位技术精湛的魔术师,时而轻如鸿毛,时而重如泰山,时而飘若游丝,时而娇若惊鸿。每一个字都是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是一个跳跃欢快音符的乐章。它们还有悠长的历史: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最后到我们现在的楷书,你说有哪一样不值得我们去感叹的呢?

汉字,它们像一个个充满灵气的小精灵,在纸上跳着欢快的舞蹈,姿态是那么的优美,那么的迷人,我每次都会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之中。别看每个字都是那么平凡,那么普通,其实它们都深藏不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每个汉字都有它的来历、字义……若是碰上什么烦恼,坐下来听一段优美的散文,脑海里似乎跳动着一个个汉字精灵,不停地上下飞舞,在四周萦绕,等他们彻底小诗时烦恼顿释,如释重负。

每个汉字都经历了一段不可猜测的道路,才能流传到现在。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作,是中华民族的光辉荣誉。汉字使我们中国的文化更上一层楼。

当我听到“汉字”这个词时,不禁肃然起敬。汉字!我真想对你说:“我爱你!”

汉 字 的 困 惑

——读 书 笔 记

汉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产物和结晶,它已读音简单,书写明洁;喻意深遂,结构灵活,造型优美,易于识别等许多优胜之处,而经久不衰,独处于世界之林。

草木枯死,松柏常青。汉字是举世公认的最有艺术价值的汉字,它不仅记载了几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而且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中,也公不可没。

但是,速度和效率已成为计算机时代的最高追求时,汉字却因其字数沉多,字形复杂,难于机械处理,于现有计算机的硬件环境不相适应,使它在信息处理中的效益不能与西文同日而语。

汉字,像小脚女人一样,在信息社会里变得寸步难行,汉字信息处理技术,不加以突破,我国的信息交换,情报处理,通信系统,管理系统,军事指挥,以及印刷排版等,便绝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

可是啊

我 还 是 爱 中 国——汉字

朱 文 堂

汉字是文化复苏的基石 篇3

汉字同时也是解码古文明的密匙。例如,“蜀”字里早已蕴藏“纵目族”的造型密码,但该密码直到三星堆青铜器出土才被确认。此外,正是借助汉字我们才获知,“堯”是大地(土)之神,而“秦”是集体事禾的农人,“越”是执钺奔行的战士,如此等等。汉字谱系,就是反观中国历史的最精确的橱窗。

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具象、隐喻(象征)和会意(指事),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这种思维形态被熔铸在汉字里,令其成为种族灵魂的载体,以及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资源之一,应被视为中国人的第一发明,其价值远在“四大发明”之上,却不仅被李约瑟所忽略,还因文字改革而遭到严重毁损。

百年以来,汉字始终面对着被消灭的危机。陆费逵、钱玄同首倡“拉丁化”,瞿秋白怒斥“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还有人高调痛批“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和“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绝大多数苏联乃至西方汉学家,都视汉字为落后的象形文字。本土激进知识分子的“汉字拉丁化”倡议,获得了来自全世界的响应。

这场文化喧嚣终于在1956年成为现实。从1月份起,仅两个月时间,《汉字简化方案》《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和《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就倾巢而出,其中拼音方案的目标,是推动扫盲识字运动,待时机成熟后再废汉字以代之,而简化字则是汉字被取代前的过渡形态。但这种简体字方案,正是急功近利年代的畸形产物。就在简体字方案出台后不久,经济大跃进便盛行于中国,跟文化冒进浪潮呼应,俨然一对亲密无间的孪生兄弟。

简体字推行者声称,简化字减少繁体字笔画,加快书写速度,减少繁体字数量,降低认读难度,由此为扫盲开辟了意义深远的道路。但历史事实恰恰相反,尽管简体字扫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盲,但中国大陆的文盲比例,却仍远高于繁体字的港澳台,这个有力的“实验证据”,令“简化字扫盲论”成为一纸笑话。

部分中国文字确有过于繁复之弊,如“龜”字多达17画,不利于学习书写,需要作适度简化,而1956年的方案,也提供了部分简化成功的案例,如“礼”“尘”“从”“众”和“垒”等字。但就整个方案而言,简化的数量和程度都已越出合理边界,以致传统汉字及其文化密码都遭受重创。

以中国之“国”为例,繁体“國”字包含着明确的国土定义:将一个区域用围墙圈定起来,便是国家。其字形以会意兼形声方式构成,包含着最简洁明快的文化密码,简化为“国”之后,以围墙包裹一“玉”,空间体量发生急缩,可以解释为盒子,而跟民族国家之“国”失去语义关联。“中华”之“華”,是枝繁叶茂之象,要是简化成“花十”,仍有花繁树茂之意,符合传统的会意原则,但简化方案却将其弄成“化十”,丢失了会意的智慧与神韵,令原有语义荡然无存。“漢”字描述水泽草木丰茂之象,被“又”旁取代后,也变得毫无意义(“又”形滥用,正是简体字的一大弊病)。这种文字乱象,从国名开始,一直扩散到民族记忆的深处,成为引发文化衰败的符号种籽。

在古文明信息、东方感性逻辑及其本土精神结构的解构上,简体字无疑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它制造古代典籍的阅读障碍,并阻止了自然有效的文化传承。但另一方面,简体字也意外地暴露出某种社会预言的特异功能。“陸”的叠土形被改为“击”而成“陆”,恰好象征着多年来人们互相攻击的阶级斗争怪象;“愛”字惨遭剜“心”之痛,成了社会日益“爱而无心”的深刻谶语。这种状况在消费时代并未获得改善,反而变本加厉起来。简体汉字犹如精密的寓言,预见了社会道德状态的剧变。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文化复苏(有人称为“文艺复兴”)已经成为中国公众的急切愿望。而要推进这一修复运动,必须首先纠正简体字方案遗留的弊端。在我看来,应当举行公共投票以决定是否恢复繁体字,而在此之前,采取下列过渡性举措,乃是古文字拯救的当务之急:1、倡导繁简共存的原则,字典和公共空间的文字标识,应采用繁简双书加汉语拼音的形式,电脑输入法应当提供繁简字输入的自由转换功能;2、要求从小学生开始就“书简认繁”,大学中文、历史等相关专业学生则必须学会繁简两书;3、以审慎的态度重审简体字方案,对错误的简化进行局部修正和复原。惟其如此,繁体汉字才不至于沦为惨遭遗弃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久弥新的文化瑰宝——汴绣 篇4

一、汴绣的历史

北宋时期, 天下平定, 百业俱兴, 商业大行其道。宋王朝平定后蜀之时, 得后蜀绣锦工人200人, 并在公元967年, 在京畿汴京设立绫锦院使其恢复生产。公元1105年, 宋汴京城中第一所刺绣专业学校“文绣院”成立, 这也是中国刺绣史上第一所刺绣专业高校, 更从全国各地选聘具有高超手艺的刺绣工作者来任教, 这使宋朝年间刺绣技术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融合;徽宗年间, 汴绣行业名家辈出, 设立绣画专科, 分绣画为楼阁建筑、山水风景、人物姿态、花鸟静物等。

宋代刺绣产业遍布全国, 中原、蜀川、两湖、苏杭、两广等地均有刺绣产业, 而汴绣则代表了宫廷绣艺的巅峰水准, 其培训生产、管理制度等调理完善, 高级刺绣工作者十分集中, 将汴绣送至顶峰。汴绣历史悠久, 它传承了宋绣的题材和工艺特点, 吸取了苏绣、湘绣等刺绣工艺的长处, 融入了河南地区民间刺绣的地域风味, 在此之上又创新了大量刺绣针法, 其技艺既擅长描绘飞禽走兽花鸟虫鱼, 又善于写意图景山水,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传神生动;其刺绣产品既有苏绣素雅活泼的风格, 又有湘绣豪放利落的气质, 从而形成了汴绣这精致细腻, 典雅古朴, 层次分明, 形象似真的独特风格。古说“盛极必衰, 物极必反”, 北宋灭亡之后, 宋皇室成员在江南地区建立了南宋小王朝, 汴京刺绣产业也随宋皇室南下, 大批优秀汴绣工作者被带到了南方, 汴绣产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巨大变化衰弱, 再加上南宋自其建立以来, 金人一直对其虎视眈眈, 后来屡遭战乱和水灾, 使汴绣散落至民间。

流落至民间的汴绣, 非但没有继续衰落绝迹, 反而获得了更为强大而坚韧的生命力, 同时使中国的刺绣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交汇、大融合。汴绣在民间的发展一刻也没有停息。

二、汴绣在当代的发展

解放初期, 刺绣产品主要以日用品以及欣赏为主。为了继承汴绣这一传统文化工艺, 开封的汴绣艺人一起成立了汴绣合作组, 在传承了传统汴绣工艺的基础上, 集众绣家之长处, 反复探索实验, 在传统的以平针为主体的针法上, 创造出散针、滚针、乱针、水纹蒙针、悠针、云针、双合针等几十种新针法, 这多种针法交互使用, 使汴绣表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更加有立体感。1958年, 中国开封第一家国有汴绣企业——开封汴绣厂正式成立, 通过对河南民间刺绣工艺的深度挖掘, 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同时向其他刺绣流派学习, 使汴绣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创作技巧和艺术效果都达到了新的高峰。

1959年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的以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为题材的汴绣, 以针代毫, 以线代晕, 使这幅宏伟壮观的历史画卷以全新的姿态逼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使中外友人在参观时无不叹服。汴绣《清明上河图》的成功绣制, 更使开封汴绣产业进入了新的高潮。20世纪80年代, 汴绣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大量地开发了诸如装饰性画、皮影、仿古长画卷等主题, 其精湛的技艺在法国、瑞士、日本等地区引起了轰动, 在1982年的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奖中, 汴绣被评价为继湘绣、苏绣、粤绣、蜀绣之后的中国第五大绣系, 至此, 汴绣的地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改革开放以来, 汴绣不断发展创新, 技艺日益精湛, 品种更加丰富, 题材更加开放, 精品辈出, 多次荣获国家大奖。90年代, 汴绣经常作为国家礼品随外交团广为赠送, 1992年, 文莱国王汴绣研制完成, 这是汴绣史上又一突破。

三、汴绣的针法和用料

对于刺绣产品, 针法和用料是其重中之重。《法秘藏》记载, “宋人之绣, 针线细密, 用绒一二丝, 用针如发, 细者为之设备精妙, 光彩夺目。山水远近之趣, 楼阁深邃之体, 人情瞻眺生动之情, 花鸟绰约咳止之态, 佳者较画更甚”。刺绣的基本针法对于全国各地来说基本大同小异, 只是不同地区命名不同而已。同时, 由于地区差异, 生产条件不同, 各地也逐渐形成了自己地域的针法特色, 汴绣发展至今, 主要的针法有36种, 针法技艺和颜色选配在形成独特的地方艺术风格的过程中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

汴绣所采用的都是密度非常高的杭州缎或者塔夫绸其可以保证绣品表面光滑平整, 色泽光亮;双面绣采用的则是透明的纱织材料, 以使产品具有轻、薄、透的特点, 使画面看起来更加和谐鲜活。为了体现上乘的质感和鲜艳的色彩, 汴绣所采用的线材全部为蚕丝。而且在制作中, 为了表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和体现不同的工艺, 常常会把一根蚕丝线劈分成若干条丝线。若要体现轻薄的物体, 如金鱼的尾鳍, 花瓣、动物的毛质等等, 就会将一根蚕丝线分成数丝来做;但若要体现一些坚实浑厚的物体, 比如岩石、山峦、建筑、树木躯干之类, 则会使用直径较粗的线材, 这就是汴绣纯手工制作的优势, 其可以对应不同的底料材质, 不同的题材, 通过灵活纹理的变化和线材的粗细, 色彩的过度, 从而充分体现实物的形象和质感, 令作品看上去比平面的画作更为生动立体而富有层次感, 色彩也更加鲜亮明丽, 同时由于纯手工的制作手法, 赋予了每幅汴绣作品均独一无二的特质。

四、结语

时隔千年, 历久弥新。汴绣如凤凰涅槃, 重生之后更加热烈, 犹如中国五千年文化, 生生不息, 今后必将在国家、在世界上绽放自己更加绚丽的异彩光芒。

参考文献

[1]唐得阳.中国文化的源流[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 (8) .

[2]顾林, 龚继先.中国民间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3]张蓉, 韩鹏杰, 陆伟明.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4) .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篇5

(一) 淄砚的基本概况

淄砚因产于山东淄博市淄川而得名, 在历史上也称作淄川砚、淄州砚或淄石砚。始于西汉, 盛于唐宋, 传承至今, 制作工艺以镂雕为主, 迄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 是中国治砚鼻祖。

淄砚的制作工艺的确历来为人们所赞许, 称淄砚取胜于工, 在历史上四大名砚之中, 制作工艺最佳。淄砚品种多, 做工细, 玲珑剔透, 精美别致, 集使用、观赏于一身。砚工利用料石原状, 顺其自然, 确定砚体, 经琢磨构思, 再在砚体、砚盖上精工细雕花草鱼虫、走兽、人物等图案品种百余个。

(二) 淄砚的历史沿革

淄砚雕刻始于汉, 盛于唐宋, 相传至今, 汉代遗传的一方古淄砚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是中国治砚鼻祖。至宋代我国著名的石砚有端、歙、鲁 (淄砚是鲁砚系列之一) 、洮砚统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淄州志》以及历代诸多名家权威的砚石录著均有记载。2006年3月,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砚台全书》也充分论证, 淄砚产于山东省淄博市, 因古称淄州而得名。苏东坡称其为“淄石砚”米芾称其为“淄州砚”。

淄砚中较名贵者有金雀山的韫玉、金星、淄川梓橦山青金石三种。淄川梓橦山青金石, 因宋范仲淹曾取石刻砚之故又多称为“范公石”。此砚初用料于罗村紧邻的对松山石, 后顺石脉查寻, 延于罗村东北二华里处的洞子沟。据史志载, 洞子沟自清代至今不断有砚石开采。民国21年12月《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写道:“淄川砚颇有名, 石出洞子沟山, 在城东二十五。制砚者共四村, 为大窵桥、小窵桥、河东、洼子等。合计三四百余户。出品精致, 畅销远近”。新中国成立后, 在政府关怀扶持下, 淄砚生产和工艺得到相应发展, 传统工艺得到初步恢复。六十年代初淄川建立刻砚合作社, 1972年, 罗村公社建起了淄砚车间, 1980年扩建为淄砚厂, 专门从事淄砚生产, 产品销往海外。中国书协名誉主席舒同先生在山东任职期间曾写下淄砚铭:出齐鲁, 若桐叶;临池比绿天, 逸思超物外, 伴诗书春常在。目前, 罗村有数家制砚工厂和作坊, 亦出现不少雕刻艺术家, 其砚品种类多, 做工细, 玲珑剔透, 精美别致, 集使用观赏为一身, 有的甚至获过国家大奖。

(三) 淄砚的地理分布

历史上, 淄砚石在淄川、博山均有分布。罗村镇位于淄博市中部, 隶属淄川区, 地处淄川、张店、临淄三区结合部, 面积70平方公里, 人口6万多人, 地势南高北低, 是丘陵和平原交界地带, 河流有锦川河、暖水河境内流长14.6公里, 全镇植被面积1189.5公顷, 覆盖率18.3%, 有煤炭、铝矾土、石灰石、粘土、砚石等矿产资源。罗村镇距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故居只有5公里, 相邻梓橦山和黉山。罗村镇东北之洞子沟原名“仙岩洞”, 是淄砚石采石故地之一, 砚工取石凿坑成洞, 洞深达五百余米, 洞内分十二层, 以固石和灰堂石为佳。

博山西部山区南起桃花泉, 禹王山, 北至龙门, 夹山一带, 陆续发现若干种新砚石, 为古老的淄砚增添了光彩。这里山岭重叠, 道路崎岖, 溪水流经毂底, 蕴藏着大量的泥质沉积页岩。这类砚石多呈自然片状, 厚簿适宜, 形状奇特;石质温润, 细而不滑, 沉透似玉, 是制砚的良好材料。

二、淄砚的艺术特点

(一) 淄砚艺术的基本内容

淄砚艺术源于中国书法、绘画、篆刻, 融汇了中国各科艺术之长, 创造保留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基因, 以砚石为本, 以刻刀代笔, 从毛石、破荒、设计图案、雕刻、打磨、包装完全是手工操作, 凭籍千变万缕的刀工取胜。治砚还有一种工艺叫“脱稿”, 即根据石材的自然形状, 没有任何画稿, 全凭脑中的艺术构思, 雕刻砚面, 这种刻制工艺要求艺人必须有深厚的绘画功底, 娴熟的刀法, 所以一件好的作品多是有创意而产生, 而不能复制, 充分展示雕刻工艺为治砚艺术载体的技术含量和工艺之美。保护和传承淄砚雕刻工艺是淄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政府关心的大事, 自古以来淄砚手工制作工艺是老师带徒弟和家祖相传为主, 目前从事此项工作的老艺人已不多, 年青一代不愿干, 特别现在已到了信息时代, 如何传承, 什么人来从事此项工作成了摆在眼前的一大难题, 但是为了保护祖上的遗产, 我们有责任把淄砚制作工艺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 淄砚艺术的制作工艺

淄砚艺术以石材为载体, 因此, 选用石材是治砚的第一大要素, 自古以来, 淄砚石材多以洞子沟石材为主的优等石材有两种:

1. 固石:

固石有油性, 润泽似脂, 刻出的砚台非常柔润, 古人称“用手抚之, 如婴之背”。

2. 灰堂石:

灰堂石含铜, 磨墨写字则闪金星, 古人誉为“金星石”“金雀石”, 如“金玉满堂”砚, 利用硕大的金星石材雕刻的整条金鱼, 非常罕见。

治砚所用器具, 多系艺人设计或自制, 或请人加工主要有以下几种:

刻砚所用的案子:多是榆木和槐木, 以牢固为主, 案子上也可以安装转盘, 以方便雕刻。

笔、墨、纸、砚:主要是画草图设计等用途。

合金钢刀:主要有平刀、锥形刀, 不同型号至少要有十几种。

锤子:材质一般, 大小自定, 大、中、小木锤都具备, 大锤破荒, 中锤成雏形, 小锤雕刻, 木锤开光。

木盆:用来盛水, 磨砚之用, 砚台雕好后应放在木盆里用磨石或砂纸水磨, 以达到细度滑润之目的。

磨具:砂轮、砂纸粗细都必备。

包装:最后一道工序也很重要, 一般包装, 过去是用锦布, 现在多以实木盒包装为主。

(三) 淄砚的主要特征

罗村一带的淄石, 结构密致, 石质细润, 硬度适中, 因其没有纹理、没有石皮和颜色, 只能靠雕工取胜。雕刻工艺主要是以镂雕为主, 手工雕刻, 机器用不上, 产品的立体态和丰富的动态植物形象, 栩栩如生、楚楚动人;根据其特点巧妙地加以利用, 摹刻一些秦砖汉瓦之类的题材, 则显得更加逼真, 苍古高雅, 是其他砚品所不及的, 很受人们的欢迎, 历史上的四大名砚曾有淄砚取胜于工的说法, 足以证明淄砚的雕刻工艺非常好, 所以传承至今。博山一带的彩色淄石, 如根据它的色彩纹理加以利用, 亦能刻出有意象的佳作。

三、淄砚的艺术价值

(一) 文化价值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诞生了文房四宝, 砚是文房四宝中的至宝, 具有民族创造力和文化素质价值。

(二) 历史价值

明朝于怀东《砚林》中记载宋神宗熙宁年间, 大史学家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 神宗为奖其劳, 亲选珍藏之一淄砚一方赐之的史实, 慨叹“淄砚逾于琼瑶, 一砚价比连城”。并且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艺术价值、收藏和经济价值。

(三) 社会价值

古代时砚的社会价值很高, 上至皇权下至百姓无人不用, 砚作为学习用具, 由刻砚而形成的产业也是社会创收的一部分, 而它给社会造成的财富超出本身价值的无数倍。

(四) 艺术价值

淄砚作品立意新颖, 构思奇妙, 雕琢细腻, 温润如玉, 带有强烈的文人色彩和高雅的艺术境界。

四、结语

藏传佛教的文化瑰宝——拉卜楞寺 篇6

关键词:拉卜楞寺,文化

坐落在青藏高原东缘大夏河畔的拉卜楞寺, 位于甘肃省甘南自治州夏河县, 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六大属寺之一。它凭借着其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宗教文化和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古籍享誉海内外。

拉卜楞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 由一世嘉木样主持修建, 曾经一贯实行地方性政教合一制, 以组织严密、教育体系健全、显密精深和有众多有权派支持而著称。拉卜楞是藏语“拉章”的译音, 意为僧侣的宫殿。原本“拉章”是嘉木样大师的住所, 历经时代的变迁, 就演变成为寺名与地域名。拉卜楞寺, 全名为“杂旦夏知布达尔吉扎西伊苏旗委琅”, 简称“拉章扎西旗”, 也被康区的藏族称为“安多扎西郭莽”, 意为安多地区的吉祥多门院。因为拉卜楞寺的寺主第一世嘉木样华秀·俄项宗哲大师在拉萨哲蚌寺扎郭莽扎仓修习其间曾担任过该扎仓的堪布, “安多扎西郭莽”由此而得。时至今日, 历经三百年的历史, 拉卜楞寺的寺主已传至第六世嘉木样洛桑久美·图旦却吉玛尼大师。寺院经历代嘉木样扩建和众僧的修葺, 现已形成了总占地面积达一千多亩, 内设经堂六座, 大小佛殿四十八座, 最高建筑高达七层, 集经堂、六大学院、一百零八属寺和八大教区于一体的大型寺院群。拉卜楞寺已成为除西藏之外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又一大中心, 同时是西北地区最高的喇嘛教学府。

拉卜楞寺大量丰富的文物古籍珍品, 充分体现出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特色。借助于长期佛事活动和六大学院学术研究的推动, 拉卜楞寺的宗教艺术也得到丰厚的积淀和长足的发展, 这里被公认为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的宝库。寺内现有各种类别的经卷六万余册, 木刻经版七万余块, 还有历代嘉木样穿戴、用过的饰物以及奇珍异宝。

今天的拉卜楞寺, 气势宏伟, 金碧辉煌, 其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看上去浑然一体。全寺建筑由经堂、佛殿、活佛宫殿、僧舍以及外围的转经廊组成。寺院依山傍水, 红、黄、深棕色的主题建筑配以闪耀的金顶和瓦顶上的鎏金饰件, 更显得庄严肃立。大片外墙为白色的僧舍, 配以红色边框的木门, 加深了中心建筑体的统属思想。寺内的建筑, 无论经堂或佛殿, 门窗甚至经柱等都造型迥异, 除注意到整体的协调布局外, 也显现出个体建筑的形体美感。这些建筑可分为石木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类, 外石内木, 有“外不见木, 内不见石”之说。建筑形式有藏式, 汉宫殿式和藏汉混和式。拉卜楞寺通过融入多种民族的建筑艺术, 突出其鲜明的藏族特色和风格, 在整体设计、建筑工艺、艺术风格诸多方面表现出极高的造诣。

拉卜楞寺共设有六大学院:闻思学院、续部下学院、时轮金刚学院、医药学院、喜金刚学院和续部上学院。闻思学院是拉卜楞寺最大的学院, 也是全寺僧侣集会诵经的场所, 占地4500平方米。此大经堂属木制藏式建筑结构, 前殿楼系大屋顶式建筑, 斗拱飞檐, 顶脊装有宝瓶、法轮等饰物, 两侧墙壁嵌有砖雕饰画, 地面全部铺以青石板。院内回廊三合, 廊房32间, 廊内墙壁上绘有佛祖释迩牟尼生平应化事迹图, 正殿两侧墙上绘有四大天王。殿前悬挂乾隆皇帝亲题“慧学寺”御赐匾额, 正殿东西南北25间, 明柱40根, 可容纳3000僧侣在内诵经。闻思学院主要修习《集为经》和《五部大论》, 是僧人学习显宗的地方, 经15年的苦读和修持, 考取“然坚巴” (相当于博士学位) , 可成为活佛的经师或属寺的经师。续部学院, 分设为续部下院和续部上院。该两院专修密宗, 设有三个学级, 每年进行口试, 成绩优异者可授予“俄仁巴”学位。时轮金刚学院, 主修时轮天文历算, 以研究天文、历算、数学、声明、语法、修辞等为主。医药学院专修研究医药学方面的知识。僧侣除学习《四部医典》、《晶珠草本》等著名藏医典籍外, 还要学会藏药的采、制到疾病的诊、治。喜金刚学院, 主修藏文文法、书法、音乐、舞蹈、绘画、工艺制作和“坛城”绘制。拉卜楞寺六大学院是按照宗喀巴大师的佛学体系, 经历代嘉木样大师多年摸索总结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六座学院无论显密, 必须以严守戒律为基础。

拉卜楞寺的法舞和藏戏, 也是独具特色, 神秘隆重。那威严的各路法王, 红红绿绿怪异的面具, 宗教礼仪的步法和古老祭典的奇特舞姿, 还有那长得不可思议、声音雄浑的号角, 让佛门的教义以另一种方式憾动着信众的心。正月十四的跳法舞, 一般于中午时刻在大经堂前广场举行, 参加舞蹈者在三十人左右。主角为法王及王妃, 还有戴面具的鹿和牦牛等。在乐队的伴奏下, 先将放置在场中心的人形符焚毁投进油锅烧掉, 表示把妖魔鬼怪镇压了, 最后由大法台率领舞者和僧众将多日玛 (用糌粑捏成货用以供神施鬼的食品) 送至寺郊区焚烧, 预祝一年的吉祥如意。拉卜楞寺的藏戏, 在安多地区被称作“南木特” (传奇的意思) , 是根据本地僧俗杰出人物的故事编排的, 一般不戴面具, 唱腔风格上吸收了民间歌曲和舞曲的旋律, 优美动听, 且有乐队伴奏。拉卜楞寺藏戏的著名传统剧目有《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智美更登》和《仙女卓瓦桑姆》等, 每逢法会和重大节日, 都会隆重上演。拉卜楞寺的法会和节日很多, 最著名的有毛兰姆、二月法会、晒佛节、娘乃节、香浪节、柔扎节、燃灯节等等。正月毛兰姆节, 即传诏大法会, 历时半个月, 诵经、辩经、放生、瞻佛、跳法舞、展示酥油花等活动。内容丰富而有规模, 为的是祈求来年的吉祥如意。二月法会是六大学院联办的接受施主供养的法事活动, 它源于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在拉萨举办的祈愿会, 在拉卜楞寺开始于第二世嘉木样活佛久美昂吾时期, 法会自正月初三晚起, 到正月十七止。晒佛节, 也称展佛节, 此会于上午前进行。开始时, 有拉卜楞寺大法会率领僧众在寺对面的山上举行晒佛仪式。有“花身土地”为前导, 边跳边舞, 僧众边走边诵, 抬着巨幅的彩绘大佛像—释迦牟尼佛, 每幅像宽十二丈, 长三十丈, 用白色绸缎舰队而成。当僧众将佛像在晒佛台展开后, 僧众颂赞佛陀功德, 念沐浴经, 万众肃严, 祈祷平安。香浪节, 是拉卜楞寺独创的节日, 后来演变成了当地全民性的野游浪山休闲的节日, 在农历六月, 有的地方则长达一个月。柔扎节也叫作七月说法节, 它开始于第二世嘉木样时期。据说, 这个法会是由宗喀巴弟子加央却杰首创的目的是为纪念法神和法王。期间僧侣们进行说法辩经, 以展示他们的才智。燃灯节, 则是纪念宗喀巴大师圆寂而创立的法会, 是拉卜楞寺又一规模较大的盛会, 持续三天。

拉卜楞寺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 也是一所集壁画、雕塑、唐卡和堆绣为一体的庞大艺术博物馆。所有绘制的内容多以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人物传记、历史人物以及形态万千的各类佛像和山水花草为主。展现给世人的是一幅幅富丽堂皇、金碧辉皇的瑰丽画卷。给人以心灵的震憾和美的享受。这些令人留恋忘返的艺术造型及文物珍宝不断地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及佛教信徒前来观光游览、朝拜敬香。

三百年来, 尽管岁月沧桑给拉卜楞寺留下一道道难以磨灭的印痕, 但是它璀璨的艺术文化、独特的民族特色, 却构成了永不衰竭的魅力。1982年, 拉卜楞寺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先后多次拨专款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和保护, 使这颗闪烁在西北高原上的藏传佛教文化明珠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罗发西等著.《拉卜楞寺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 1987年版.

[2]《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 1987年版.

[3]索代著.《拉不愣寺佛教文化》.轩辕出版社, 1998年版.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篇7

一、“三花之说”

凤阳花鼓包括:花鼓小锣、花鼓灯、花鼓戏三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花鼓小锣在现今是最具代表凤阳花鼓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形式因时代的变迁有所不同。它的发展脉络基本上是由大花鼓到花鼓小锣再到双条鼓这一衍变的过程,是由早期的走唱或坐唱到后期手持双条鼓而发展成为多人歌舞表演形式。

花鼓灯是以多人表演舞蹈为表演形式。它的舞蹈可分为兰花、鼓架子两大类,其中兰花的动作轻捷、细腻、洒脱、风流;鼓架子威武、豪放矫健,因其舞蹈表演的舞步具有独特的魅力,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东方芭蕾不是指双条鼓,而是指凤阳三花之一花鼓灯,我们现在都是以双条鼓而取代了凤阳花鼓多种表演形式的概念与内涵。

花鼓戏,又称凤阳花鼓戏,因起源长淮卫(现属蚌埠市)故又称“卫调花鼓戏”,它是在长淮卫民歌的基础上,逐渐向戏剧演变而形成的地方小戏,1958年凤阳县成立过“凤阳花鼓戏剧团”两年后解散。《中国戏曲志安徽卷·滁县地区分卷》已作为音乐条目而整理收集在册,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虽是凤阳三花之一,冠于凤阳花鼓戏,但因明代的凤阳府(明初称临濠府后更名凤阳府)管辖的有九州十八县,历史上的凤阳府比现在的凤阳县要大的多,长淮卫行政区划现属蚌埠市管辖内,冠于凤阳地名的凤阳花鼓戏已与行政区划产生矛盾,加之年久,历史上的凤阳花鼓戏已逐将要被人们所遗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凤阳花鼓的概念应包括歌、舞、曲艺、戏剧四门类的艺术表演形式,但作为申报非遗项目是以原生态作为曲艺走唱的表演形式而申报的。

二、传播途径与手段

历代到处流浪的花鼓艺人,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流行歌星的演唱,时尚的电影、唱片、电台、报刊印刷品等媒介的传播都为凤阳花鼓的盛名盖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明代移民的因素,多年灾荒年逃荒要饭的背景,花鼓艺人走出去(走遍大半个中国及海外)的同时把本地的民歌带出去,回来的同时也把大量外地的民歌带回来融进自己演唱的内容中,凤阳花鼓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起源发展着,早期的凤阳花鼓主要就是靠移民和流浪艺人走出去传四方的一种传播形式。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八十年左右的历史,它产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可认为是第一个高峰。1935年《新凤阳歌》由黎莉莉演唱的(电影《大路》插曲,安蛾词,任光曲),《凤阳花鼓》由周璇演唱的,她们的演唱当时已被电影、电台、唱片公司进行包装宣传、保存利用了。通过她们的演唱,这两首歌在大陆得以迅速传播。上海解放前夕,当时像这样一批歌星转移到港澳台及东南亚,她们又将凤阳歌带到海外,传到东南亚及广大的华侨之中。出自帝王之乡的凤阳花鼓,通过以上的传播途径和手段得到广泛的认同。

三、凤阳歌的异同

凤阳歌的曲调有上百首,其中有几首已在全国流行被认可或已被人们约定俗成,一首以《新凤阳歌》(说凤阳道凤阳……)作为凤阳歌主歌已被广泛加以利用并渗透到多种音响资料、民歌集、中小学音乐课本之中,并以安徽民歌冠之,但说明的是:凤阳花鼓老艺人中并没有人会唱这首歌(也包括《凤阳花鼓》这首歌)在民歌收集的过程中,她们所唱的原生态凤阳歌与歌星们所唱的凤阳歌并不是同一曲调(见《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滁县地区分卷》凤阳花鼓老艺人所唱的凤阳歌与歌星们所唱的凤阳歌在旋律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四、凤阳歌与茉莉花

《茉莉花》(或称《鲜花调》)见于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贮香主人所辑之《小慧集》卷十二箫卿主人小调谱第六首的工尺谱,这是目前所知文献最早的版本。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1858--1924)在他的歌剧《图兰多》中,采用《茉莉花》音调创作了选曲《当月亮升起的时候》。何仿安徽天长人,系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原团长,国家一级作曲家,1942年他从家乡苏皖交界处的金牛山收集了民歌《鲜花调》,1957年加工整理成现在传唱的《茉莉花》,1959年该曲在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会上一唱成名,一跃成为世界音乐舞台“中国符号”。《中国民歌集成》同时收集《茉莉花》有:宁夏回族的、山西临汾的、河北南皮的、江苏的,在收集整理民歌的过程中我们也听到凤阳老艺人演唱与现在冠以江苏民歌一样旋律《茉莉花》,《茉莉花》不仅是各地广泛流传的民歌曲调,它还被说唱曲种吸收,衍变成基本曲牌唱腔。如湖北小曲、四川清音[鲜花调]、甘肃兰州鼓子[一点油],以及广西文场、陕西曲子等曲种同名曲牌。一首《茉莉花》(或称《鲜花调》)从清代的版本到如今近二百年,由于全国大规模地民间音乐收集,各地不同的版本的“茉莉花”凸显出来,有学者认为现在冠名江苏的《茉莉花》就是凤阳花鼓所唱的《鲜花调》。我们是否应该这样认为:民歌在传承中的变异,是随着时代的背景,人文地理等因素变化而变化,旧曲翻新是正常的事,一首好的民歌可以代表一个地域音乐文化的特点,甚至于是代表一个民族的符号,不论是凤阳花鼓<鲜花调>还是江苏民歌《茉莉花》,因为它已被世人公认为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符号了。

五、结束语

原生态的凤阳花鼓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以乞讨卖唱得以生存的流浪艺人为标志的,是见啥唱啥可变性较大的表演艺术,因此,作为申报遗产的可操作性是以曲艺形式而申报的。这种凄凉悲苍的原生态的艺术表演形式,是历史的见证,它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其他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如从政治经济学、民俗学、文艺学、明史学等各个领域去研究去发掘,那将是一个立体化的系统工程。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篇8

人首豹身镇墓兽

你知道埃及有个狮身人面像,但是你知道在咱们中国还有人首豹身的镇墓兽吗?这尊镇墓兽有着堪比尔康的大鼻孔,身着紧身豹纹服,再加上逗趣的表情,简直就是文物界的谐星。

这尊唐代人首豹身镇墓兽雕塑是从阿斯塔那224号墓地出土的,现在已经在新疆自治区博物馆安家。该雕塑为人首,形似武士,身体似豹,足如马蹄。全身以浅蓝色为底,并用黑、蓝、白勾勒出豹斑圆点,尾部细长,宛如一条长蛇。整体造型流畅,极富动感。

镇墓兽是古人为了祈求墓葬平安,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防止墓葬被盗掘而制造出的一种怪兽,堪称冥界卫士。

镇墓兽又是怎样兴起的?

《周礼》中曾记载有一种怪物叫魍(wǎng)象,好吃死人肝脑;但有一种叫方相氏的神兽,有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人们常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物的侵扰。有学者认为,使用镇墓兽的习俗,就是从“方相氏”的传说演化而来。镇墓兽起初造型简单,越往后造型越是复杂,但相通的是大多数镇墓兽都面目狰狞。

愤怒的酒器

“愤怒的小鸟”曾经在苹果手机等电子产品风靡一时,里面有一只生气的红色小鸟令人记忆深刻,今年5月20日还上了电影院的大银幕呢。这只脾气暴躁的小鸟叫做胖红。

酒器全局图

这只外形酷似胖红的青铜器,名叫鸮卣(xiāo yǒu),它其实是盛酒器。鸮卣形如两鸮相背而立,高19.7厘米,口长径12厘米,短径8.6厘米,于1956年在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

鸮卣的造型设计极富艺术性,是3000年前中国青铜铸造技术和工艺的完美体现。凶猛的鸱(chī)枭经过艺术的创新和设计,呈现出可爱而呆萌,憨态可掬的样子。

它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精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同时也是中国青铜文化和艺术的精品。青铜文化于商代晚期攀越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第一个高峰。青铜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眉飞色舞说唱俑

古代艺人的表情是怎样的?

我想你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的表情会如此具有喜感,即使相隔千年,我们仍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

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出土了一只东汉说唱俑。俑高56厘米,大腹鼓凸,面部神情幽默、滑稽,将说唱艺人的表情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只见说唱俑右腿扬起,左臂下挟有一圆形扁鼓,右手执鼓槌作敲击状,好不欢乐。说唱俑用泥质灰陶制成,身上原有彩绘,但现已脱落。

说唱俑的发现说明早在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经日臻成熟并广泛流传于民间。这尊说唱俑不但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杰出作品,也是中国曲艺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资料。

想不到你是这样的罗汉

去故宫博物院,怎能错过三彩琉璃罗汉像。这个一脸正经的罗汉,无比淡定的伸手比了个“V”手势,强烈的反差萌不禁让人大呼可爱。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音译(Arhat),是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皆身心六根清净。三彩琉璃罗汉像是一年轻僧人形象,出自明代,高121cm,宽61cm。罗汉面颊丰满圆润,口微闭,身穿袈裟,袈裟以绿、黄色为主,边缘饰精美的花纹图案,衣纹简洁自然。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尊罗汉的身后记录了明确的制造时间和制造者姓名,这为人们研究当时制作罗汉像的社会背景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为鉴定此类文物的年代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物。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篇9

一、影片编剧中的民族历史和宗教信仰

《凯尔经的秘密》讲述的是《凯尔经》的起源故事。故事发生在公元9世纪的爱尔兰, 主人公布兰登是一个12岁的实习绘经师, 他和院长叔叔住在凯尔斯的一所修道院里。为了抵御北欧海盗的袭击, 叔叔天天带领着修道士们修建和加固修道院的围墙, 并不允许布兰登踏出修道院一步。直到有一天, 传说中最杰出的画师伊丹带着他未完成的绘本《凯尔经》和一只猫潘歌嘭来到了修道院, 他启迪布兰登对于绘经的热情, 请他和自己一起完成《凯尔经》。在森林里, 布兰登和潘歌嘭遇到了另一位主角:森林精灵阿诗玲。在阿诗玲的帮助下, 布兰登安全的在森林里活动, 并帮助伊丹不断地完成《凯尔经》。后来, 海盗进攻, 把修道院夷为平地, 伊丹带着布兰登和《凯尔经》离开了这里。很多年后, 成年的布兰登带着完成的《凯尔经》回到了修道院, 从此, 《凯尔经》被当做黑暗中的光明、能教化野蛮人的文明被流传了下来。

这个故事是有真实历史根据的。《凯尔经》是一部泥金装饰的拉丁语圣经福音手抄本, 现在陈列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博物馆里, 是爱尔兰最为珍贵的中世纪艺术遗产。《凯尔经》在公元800年左右由苏格兰西部爱欧那岛上的僧侣凯尔特修士绘制, 资料显示, 《凯尔经》的封面由黄金和宝石组成, 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在公元9世纪的时候, 由于海盗的入侵, 《凯尔经》被转送到了凯尔斯修道院, 而在公元11世纪被偷窃, 它的封面被撕下再也没出现过。此后, 《凯尔经》虽然遭受了几次“水灾”, 但它还是得到了妥善的保管。1541年, 它被赠送给了罗马天主教会直到17世纪, 罗马教会又把它交还给了爱尔兰, 直到今天, 它终于安然的存放在三一学院的博物馆里。

《凯尔经》是一部基督教圣经手抄本, 影片中, 修道院的修士对自己的信仰忠贞不渝, 布兰登一心只为完成《凯尔经》, 叔叔的阻拦、维京人的侵略都没有抹去他的希望, 所有人都坚信光明终会驱散黑暗。信仰是一种很神奇的感情, 正如《Oh My God》、《少年PI的奇幻旅程》等影片中, 信仰在黑暗中给人巨大的精神力量, 正是信仰的魅力所在。

民族的历史往往会对这个民族烙下鲜明的印记, 《凯尔经》命运的多舛正显示了爱尔兰民族的动荡历史。动画片《凯尔经的秘密》根据这些历史故事进行了改编, 赋予了凯尔经鲜活的生命力, 故事中有很多超越现实的神奇的地方。比如片中的主角阿诗玲, 一头长长的银发、隐藏在树林里的绿如宝石的眼睛, 轻盈敏捷的身影, 十分符合森林精灵的角色设定。

历史记载下来的故事往往都很简洁干练, 却也让人充满臆想和好奇。小说会把历史丰富成一种真实生活, 歌剧会把历史精炼到几幕回合, 而动画则会把历史圆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历史并不是翻来覆去的无聊记载, 精彩与否在于读史人的想象, 这也正是历史带给人的美的享受。

二、民族文化对影片美术风格的影响

《凯尔经的秘密》让人震撼的一大特点在于它唯美的画面。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凯尔经》, 它是早起平面设计的范例之一, 其设计结合了传统的基督教图案和海岛艺术的典型旋转图案, 每个小小的装饰元素都充满了基督教的象征, 抽象的线条和设计感极强的图案、图腾, 结合色彩鲜艳交错的图案, 使手稿的页面大放异彩。这样的民族特色是爱尔兰独一无二的财富, 使其绘画风格富有独特的异域风情。

动画师们汲取了《凯尔经》中的绘画风格, 用类似于简笔画进行人物设计:几何形状的身体或高大方正, 或矮胖浑圆, 简洁干练, 线条流畅, 人物性格生动饱满。在动画的场景中利用了大量的宗教符号、图腾、几何图形、抽象线条来表现凯尔斯的民族风情, 而风景则是设计感极强的图案。色彩是该影片另一出彩的地方, 在符号、设计感极强的图案中填充了五彩斑斓的颜色:森林中的绚丽多彩、阳光温馨, 绘经时幻想之境的迷幻色彩, 克鲁姆之地的黑暗阴冷, 以及海盗侵略时红、白、黑为主的色调, 使得整个作品像一个绚烂而梦幻的童话世界。

三、影片配乐所散发的浓郁民族风情

《凯尔经的秘密》采用的是爱尔兰风格极强的配乐, 运用了大量的民间乐器, 空灵的弦乐、清脆的铃铛、沉重的鼓槌, 以及爱尔兰独有的风笛。在小男孩第一次进入森林的时候, 铃铛和风笛夹杂着鸟叫、树叶的莎莎作响、风的声音, 让人置身于清新的自然之中。而在海盗侵略, 百姓受苦的地方, 加入器皿破碎的声音和野兽沉重的嘶吼, 宏壮悲哀的唱诗班合唱, 渲染出绝望的气氛。而被奉为经典的地方则是阿诗玲用歌声去高阁解救布兰登的时候, 空灵飘渺的童声独唱清越婉转, 质朴迷人, 让人难以忘怀。

该片的音乐由法国著名天才音乐家布鲁诺·库莱斯创作, 他曾为纪录片《鸟的迁徙》、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长篇定格动画《鬼妈妈》等片配乐。而《凯尔经的秘密》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民族特色——风笛是爱尔兰特有的音乐特色, 在这部片子中, 风笛的音色伴随着剧情和唯美的画面被发扬的淋漓尽致, 极度动人。

四、发掘和发扬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与精神

《凯尔经的秘密》是一部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惊艳之作, 同时也让爱尔兰的国宝——《凯尔经》广为人知, 可以说, 是这个民族瑰宝孕育了这个好动画。我们在体验这个视觉享受的同时不免想到中国动画, 不乏民族文化的经典之作, 比如孙悟空、猪八戒、哪咤……但最近这些经典角色却在荧幕上泛滥到让人厌烦, 归根结底在于没有创新, 想象力贫乏。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 是因为它独特的美和魅力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历史、民族的文化已经在那里摆放了成百上千年, 创造者已不可能再去改变它们, 要使我们的后代仍然了解历史、记住经典, 就需要我们为这些历史添加想象力、生命力以及现代元素, 使其历久弥新。

历史和民族文化在不停发展之中, 它的美存在于各个角度、各个时期, 数不尽的瑰宝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发扬。没有新意地重复几个已经熟为人知的经典, 对经典是一种扼杀, 给人一种我们的民族文化已经穷途末路的错觉, 而导致很多人向外国的文化投去羡慕的眼光, 而忽略了自己正身处在一个宝藏博物馆中。

《凯尔经的秘密》给了人们一个很好的提醒, 告诉我们把目光收回到自己的民族文化中, 用美的眼光去发掘我们民族文化的美学瑰宝。

摘要:2009年, 一部名不见经传的长篇动画《凯尔经的秘密》, 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篇奖。这是一部来自爱尔兰的、散发着强烈民族风的动画, 不管是在剧情故事上, 还是在美术风格、电影配乐上, 都与爱尔兰的民族文化紧密相连, 它凭借着精美绝伦的画面、国宝级经典故事的源起以及充满爱尔兰风情的音乐征服了观众的心, 被誉为“凯尔特人的魔法”。那么, 是怎样的民族文化瑰宝赋予了它神奇的魅力?我们通过对本片民族文化的赏析, 来探讨如何发掘古老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关键词:凯尔经的秘密,动画,民族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何斯坦.世界动画艺术比较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1.

上一篇:动物免疫功能下一篇:语文教学优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