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国际竞争力分析

2024-07-22

天津市国际竞争力分析(精选九篇)

天津市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1

2014年2月26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专题座谈会上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至此,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重大策略层面。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将进一步加强跨区域合作, 实现经济共同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还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筑业的总产值由1978年的569亿元增至2001年的15361.56亿元。建筑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15361.56亿元增至2012年的137217.86亿元, 增长793.25%。具体到天津市, 2013年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市GDP总值的25.34%, 可见建筑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所以研究建筑业竞争力及其提升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十二五”期间, 天津市建筑业健康快速发展, 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创新高。2013年, 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 670.53亿元, 同比增长12.60%。实现利润68.01亿元, 同比增长45.17%。天津市建筑企业单位数达到1600个, 建筑业企业人员数达到33.16万。天津建筑业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但是, 与此同时, 建筑行业竞争过度, 中小型企业过多等问题还广泛存在。所以, 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如何提升天津市建筑业的竞争力是本文的重要研究内容, 这将为天津市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 基于钻石模型的天津市建筑业竞争力分析

2.1 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波特教授最早提出的, 波特教授认为“一国的某个产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与竞争对手、机会及政府”。所谓的钻石模型就是由这六大因素构成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2 天津市建筑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2.2.1 生产要素

(1) 区域环境。

天津市地处北方黄金海岸的中部, 不仅毗邻首都北京, 还是华北、西北广大地区的出海口。天津市占地面积11946.88平方公里, 人口1472.21万人。天津市属于环渤海城市, 海洋资源丰富, 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天津市2013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4, 370.20亿元, 同比增长12.5%, 相比2013年全国总GDP增长9.5%来说, 天津市的经济发展势头较猛, 其经济环境良好。

(2)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

天津市近三年建筑业企业经营指标良好, 2011-2013年建筑企业总收入分别为2186.06、2268.69、2513.11亿元, 利润总额分别为37.93、46.85、68.01亿元, 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金额、总收入、利润总额、利润率都持续增长, 从而可以认为天津市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2.2.2 需求条件

本文选取房地产总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两个指标分析了近三年天津市建筑企业需求条件状况。2011-2013年房地产总产值分别为1080.04、1260.00、1480.82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7040.48、7913.26、9103.01亿元。近三年来天津市房地产总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都持续增长, 说明近年来天津市的建筑行业需求还是非常大的, 并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为建筑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

2.2.3 相关支持性产业

建筑业的相关支持性产业主要有勘察设计企业和监理企业。目前天津市甲级勘察设计企业有36家, 乙级勘察设计企业共有76家, 监理单位共有60余家。另外, 天津市建设监理协会成立于2001年10月, 主要负责行业认证、行业统计、质量管理、诚信评价、工程技术经济咨询等工作, 为天津市建筑业发展做了很好的辅助工作。

2.2.4 企业战略与竞争对手

“十二五”规划期间, 天津市建筑业企业的主要任务和战略是调整建筑业产业结构、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推进建筑节能减排、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

天津市建筑行业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浙江、江苏等地的建筑业企业。浙江、江苏等地均为建筑业强省, 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承担大量建筑合同, 还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在国外项目上取得骄人成绩, 是中国建筑业的地区楷模。这些建筑强省不仅是天津市建筑业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更是学习以提升竞争力的对象。

2.2.5 机会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天津市建筑业行业发展的机遇。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伴随着产业转移、人口疏散、交通运输一体化等项目, 产业的转移必然伴随人口的迁移, 这会带动天津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又直接增加建筑行业的业务量。天津正好可以利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机会, 抓住机遇, 借势发展。

2.2.6 政府

天津市政府和天津市建设管理管理委员会高度重视天津市建筑业的发展, 政府部门所做的工作有全市城乡建设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建设系统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和组织编制建设系统外向型的发展规划。天津市建筑业在天津市政府、建委等部门的领导下平稳发展。

3 提升天津市建筑业竞争力的策略

3.1 找准定位, 对接京冀

面对京津冀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天津建筑业首先要找准定位, 才能制定出更切实可能的对策。根据目前天津市建筑业发展状况来看, 天津市应定位于“建筑强市”, 虽然就目前的实力来看, 天津市在近几年来达到这个目标还有很大困难, 但如果天津市把握好京津冀一体化这个难得的机遇, 那天津市建筑业的发展一定会取得巨大进步。

天津市应该积极与京冀开展合作, 与京冀建筑业建立发展联盟, 多加强三地的技术与人才交流, 实现与京冀的建筑产业对接。天津市还可以利用跨地区合作实现建筑产业链发展, 形成建筑产业的上、中、下游的产品一条龙服务, 加强上、中、下游企业合作, 增加行业整体利润。

3.2 加强政策扶持

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中提升天津市建筑业竞争力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天津市政府应加强政策研究, 优化建筑业发展的区域环境, 制定优惠的政策实现天津市与京冀地区的建筑产业对接, 实现三地互利互惠, 共同发展。天津市还应就建筑业目前存在的市场不规范、行业产业结构不当等问题制定相关政策, 扶持相关企业进行转型改革, 为天津市建筑业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扶持。

3.3 调整天津市建筑业的产业结构

根据建筑业的发展形势以及市场需求环境的变动, 进一步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大型企业加快发展, 形成超大型企业, 成为行业主导行业。进一步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从技术、资金和企业品牌等方面提高企业竞争力。调整建筑产业结构, 逐步形成大型企业数量少但实力强大、中型企业数量较多且专业性很强、小型企业最多但承担微小工程的金字塔型的产业数量结构。

建立相关法律,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规范建筑业市场, 同时建立进入行业的企业标准的相关法律法规, 以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可以从技术设备、人员素质要求、资金注入等方面提高行业进入壁垒。遏制同质化竞争, 进一步提高行业生产的协作化和专业化水平。

3.4 规范建筑市场运行与管理

天津市应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管作用, 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运行与管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监管建筑行业, 规范建筑市场运行秩序, 并重点加强对建筑企业从业人员的管理, 保证行业的服务质量。天津市建筑业建筑各方都存在违规行为, 政府部门应规范各方行为, 促进形成健康的建筑业市场。

3.5 推动建筑业企业转型发展,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改变建筑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将粗放经营转型为精细管理。以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为改革的突破口, 积极引进科技技术, 增加科研经费, 以建设“学习型”企业为目标, 深化企业改革。

制定大企业战略。无论是建筑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还是天津市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整体提高, 都离不开大型建筑企业的支撑。促进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发展可以遏制同类竞争, 提高建筑产业的集中度, 从而提高建筑业竞争力。

提升建筑企业综合服务能力。建筑企业服务能力的综合性能直接影响其在市场的竞争力, 所以天津市应该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时机, 通过跨地区提供项目策划、项目实施、项目运营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方式增加企业的服务广度, 提升建筑企业综合服务能力。

摘要: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策略层面给天津市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钻石模型”分析了天津市建筑业竞争力水平, 并提出了提升天津市建筑业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钻石模型,建筑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丽恒.京津冀一体化的综述和借鉴[J].天津经济, 2014, (4) :22-29.

[2]孙董霞.兰州市会展产业竞争力及其提升对策研究——基于“钻石模型”理论的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8 (6) :15-19.

天津市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2

2006年,我校化工学院获“111计划”批准的“绿色化学化工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正式启动;2007年上半年,“微米/纳米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启动;2008年,“内燃动力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准。

引智基地建设作为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育人质量与水平为核心,将其与“985工程”、“211工程”、质量工程、高水平公派研究生等等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化工学院利用“111计划”聘请了国际知名大学的顶尖教授在5年期间为研究生全面讲授专业课;通过“111计划”项目资助海外学术专家来校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指导研究生工作,促使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2009年,化工专业成为国内高校首家开展国际专业认证工作,并获得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颁发的“Master Level”国际认证的高校,标志着我校化工专业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获得国际认可和好评。在2007~2009年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工作中,我校3个引智基地所属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排名全国第五。

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引智基地,起点高、收效大,既突出重点,又带动全面。比如,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燃动力引智基地的支持下,主办了“2008年第一届先进发动机控制技术国际研讨会”。2009年,内燃动力引智基地主办了“2009内燃机燃烧、计算流体力学、激光测试暑期国际学校”,召开了“第11届中韩内燃机和汽车工程国际会议”。还通过重点实验室开放机制,向国外学者发布开放课题,有力推进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对于相关学科发展的支持与引领作用,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引智成功之路。

实事求是、因地(学科)制宜,使引智基地各具特色。比如,在“111计划”的支持下,天津大学以微米/纳米引智基地为核心,2008年加入了UC Berkeley大学发起的亚太先进制造联盟(Pan-Pacific MIRAI),并发起了系列国际纳米制造技术会议。基地还编辑了“微纳引智基地通讯”中英文期刊,开设了引智基地的独立网站。2009年微米/纳米引智基地申报天津市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获得批准,并继续申报国家级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

天津市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3

中国服务外包网自2007年到2011年五年间共发布了五次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最佳实践TOP50的榜单, 几乎都涵盖了ITO、BPO、KPO三个外包业务细分领域, 在服务外包产业界具有典型的说服力, 体现出这些入选企业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最高实践水平和服务能力。本文正是透过“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最佳实践TOP50”榜单的视角, 利用波特竞争力模型, 从行业内竞争、潜在进入者威胁、替代品威胁、供应商和购买者五个角度对天津市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 提出增强天津市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五力模型”及其应用简述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在其著作《竞争战略》中提出了著名的五力模型——即现有竞争者威胁、潜在进入者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现有竞争者的威胁是指在一个行业内的企业为市场占有率而进行的竞争。企业可在价格和非价格等方面进行竞争。价格竞争通过压低价格—成本差而侵蚀利润;非价格竞争通过抬高成本而侵蚀利润。由于高成本可能通过搞价格的形式转移到顾客身上, 因此非价格竞争并不一定像价格竞争那样导致利润的减少。潜在进入者威胁是指潜在进入者在两方面减少企业的利润。第一, 进入者带来大量的资源和额外生产能力, 因此会瓜分原有的市场份额获得一些业务;第二, 进入者减少了市场集中从而激发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减少价格—成本差。但是, 进入者将会面临进入壁垒高、现有企业的报复等威胁。替代品威胁是指替代品能够夺取业务和加强现有企业间的竞争。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议价能力) 是指在投入要素的供应者通过价格谈判从他们的客户中榨取利润的能力。这是由供应商的地位所决定的, 若少数供应商集中控制, 则容易操纵市场价格, 形成在价格上的强势地位。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议价能力) 是指客户在购买中对价格的谈判能力, 通过购买者提前对市场需求、价格、成本的深入了解来增强其谈判能力, 减少销售者的利润。这些购买者可以分为政府、工业企业、消费者个人。

这个模型广泛应用于行业的竞争力分析和商业战略研究, 能够有效的分析一个国家特定行业的竞争态势、竞争力, 客观的利用五个要素分析竞争环境。这五个要素关系到企业的诞生和竞争模式以及能否形成竞争优势, 并最终运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任何一个要素出问题都将伤害它的竞争力。产业的竞争优势, 则是这五个要素彼此长时间强化而衍生出来的。因此, 波特五力模型是制定产业政策的基石, 也是波特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的最有意义、最深刻的模型。

二、天津市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的分析

1. 现有竞争者的威胁。

2007年到2011年的五份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最佳实践50强榜单中, 与前十强企业有关的天津市服务外包企业数目基本呈逐年增加的稳定态势, 包括中软赛博资源软件技术 (天津) 有限公司、东软集团 (天津) 有限公司、天津普极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被投资收购或建有稳定合作关系的公司, 在与本市的药明康德、软通动力、天汽模、诺和诺德、飞思卡尔等10家年度业务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形成了激烈竞争。这些竞争者因为天津市政府在产业扶植、财税优惠、培训支持、人才奖励、创新支持等方面对等方面给与的优惠政策而得到更加合适的发展环境, 对同属于本地的外包企业形成了巨大压力, 竞争程度在不断加强, 尤其是对于小型的服务外包企业而言, 有可能导致其经营状况恶化, 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在榜单中前十强企业总部设在天津的外包企业在五年间始终都为零家, 五年都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另外, 从2007年到2011年前十强在天津设立研发中心的比例来看都没有突破30%, 平均比例仅为20%。

国内其他城市也在服务外包方面进展迅速。大连明确了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发展战略, 定位于“建成北亚的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中心”。深圳2006年软件销售额预计超过750亿元, 比2005年增长3成以上, 软件业对深圳GDP贡献率将达到11%, 软件出口预计达到2亿美元, 继续保持全国领头羊地位。上海2005年服务贸易出口规模是161.1亿美元, 据估计离岸服务外包的规模为10多亿美元, 其中软件出口6.81亿美元。北京形成了以日本为重点市场, 通过跨国公司进入美国市场的发展格局, 业务范围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西安高校区软件园内已有30多家企业从事BPO业务, 2004年外包业务总额已经超过300万美元。济南也正在计划以齐鲁软件园为龙头等筹建全国首家软件出口特区。

2. 潜在进入者威胁。天津市服务外包

产业的潜在进入者分为国外的潜在进入者和国内其他城市的潜在进入者。随着国外和国内潜在进入者的进入, 在一定程度上为加强天津市和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最佳实践五十强上榜企业的合作, 增加被收购、投资、设立研发中心或运营中心创造了可能。由于天津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和天津对外开放的深入, 因此容易大连、深圳等地的最佳实践外包企业的进入, 其中包括了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津设立分支机构、彦兴科技软件有限公司在天津设立全球运营中心、海辉软件 (国际集团) 为天津银行提供专业服务等。另外, 与同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的北京、上海比较, 天津在金融服务外包后台的服务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信用环境支撑力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都与北京和上海有一定差距, 因此将会面临着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同质化竞争。

在加强与国内名企互动的同时, 天津市还容易吸引来自印度、菲律宾、加拿大和爱尔兰等相对成熟的离岸外包服务东道国的竞争和越南、泰国和中东欧等其他低成本国家的外包服务和竞争, 这些潜在竞争者在在加强与天津市合作的同时, 不仅争夺IT和ITES外包的中国内需市场, 同时争夺在华跨国公司离岸外包服务需求业务, 无形中对天津IT业外包形成了威胁和强势冲击。

从服务外包行业的进入壁垒来看, 该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主要体现在:基于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形成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公司规模效应、较高的技术能力、成熟的管理水平等。一大批服务外包跨国大企业如卡巴斯基、飞塔信息科技、蓝泰科技抢滩进入天津, 由于这些企业在进入之前就形成了稳定的客户关系, 具有规模效应和较高的技术能力, 具备丰富、先进经验的管理经验, 因此进入壁垒对其不够成威胁, 这些大企业能够比较容易进入天津服务外包行业, 因此也有助于天津市加强同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最佳实践五十强上榜企业的合作, 增加被收购、投资、设立研发中心或运营中心的可能性。同时, 在无形中会导致行业竞争加剧, 因瓜分市场份额而导致行业利润率会相对下降。因此, 潜在进入者将对天津市服务外包产业形成比较大的威胁。

3. 替代品威胁。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 当前服务外包在全国正处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向高端外包业务升级的一个关键时期, 已经步入一个稳定增长的阶段。服务外包产业也已经成为天津市重点扶持产业, 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该产业在未来数年内将将具有在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的领先优势。并且由于服务外包产业自身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集中优势资源、提高企业专业性等方面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比拟的优势, 因此外包产业的行业替代品威胁较小, 其作用并不能通过其他产业来替代, 行业的替代品也较为局限。

从行业内的企业角度来看, 天津市服务外包行业内部的企业之间却存在能够相互夺取业务的威胁。天津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已经有10家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进驻, 包括中软赛博、天津强芯、日本ROHM、韩国LGCNS海外研发中心、联微科技、易泰达、津滨数字电子等, 这些企业之间相互夺取商务软件开发、相关技术服务、应用软件管理等业务上的相互争夺、业务重叠、经营策略类似的现象就十分明显。图2显示了中软赛博资源软件技术 (天津) 有限公司、天津思捷思电脑科技有限公司、联盟计算机服务 (天津) 有限公司的业务上的重叠。

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天津市服务外包接包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服务外包产业的集中化程度。天津市服务外包产业的产业优势明显, 市场势力强, 产业集中度高, 具有良好的产业链配套环境, 软件外包接包企业在定价中具有较高的话语权。据统计, 本市在商务部业务统计系统备案的科技型服务外包企业共有112家, 其中具有离岸业务的企业45家, 离岸业务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37家。同时, 本市药明康德、软通动力、天汽模、诺和诺德、飞思卡尔等10家年度业务收入超过亿元, 已成为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尤其在高新区, 聚集着天津市七成以上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 软件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另外, 天津还是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 国家软件出口基地, 又是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通讯产业园, 集成电路产业园, 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价值达到4600亿元, 占全国的8.75%。 (2) 服务外包行业营运成本。有研究数据表明, 服务外包企业全部收入的约65%通常被用于支付劳动成本, 10%~15%用于支付物业租金和办公费用, 余下的是利润。相关服务外包研究机构选择人力成本、写字楼租金、商品房售价三个指标作为研究对象, 以此做参考来分析各外包城市具体运营成本的高低。统计数据显示, 2011年21个外包示范城市职工平均工资为3754.9元/月, 比35个非示范城市职工平均工资3120.9元/月高634元;2011年示范城市写字楼平均租金117.4元/月/m2, 是非示范城市写字楼平均租金 (49.5元/月/m2) 的两倍多;2011年示范城市新房均价为11739元/m2, 比35个非示范城市的7809.1元/m2高近4000元/m2。由此可以看出, 示范城市 (均为一线、二线城市) 的运营成本必然高于非示范城市 (二三线城市) , 在议价方面具有较高的控制权和决定权。

天津作为外包示范城市, 天津与北京相邻, 高校云集, 人力资源丰富, 但是天津人力成本远低于北京。天津软件人员平均工资为北京的50%~70%左右, 税前平均工资为35000元左右, 外资IT企业平均税前工资为55000元左右。因此天津市软件外包产业的营运成本具有优势, 软件接包方对于发包方的潜在讨价还价能力大大增强, 对发包方对其有较高的控制性。

5.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随着服务外包产业优势越来越突出, 许多企业产生了强烈的外包业务需求;又因为服务外包涉及各行各业, 易与不同行业类型的企业形成业务上的对应关系, 从而为服务外包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接包方与发包方的博弈过程中, 发包方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因此服务外包的需求方在谈判中不具有绝对优势和议价能力。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分析, 天津市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首先来源于现有竞争者的威胁, 其次是潜在竞争者。竞争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是天津市相关外包企业与服务外包企业最佳实践50强排名前10强企业互动良好、参与度高的重要原因。因此, 当前应对现有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是提升天津市服务外包整体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1. 政府需要进行制度创新, 实行差异化政策。

针对当前天津市服务外包产业现有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竞争激烈的现状, 对同行业内的各家企业都形成了巨大压力, 竞争程度在不断加强, 尤其是对于小型的服务外包企业而言, 有可能导致其经营状况恶化, 发 (下转第189页) (上接第187页) 展前景不容乐观。因此政府应当进行制度创新, 对现有企业进行差别化定位和层次划分, 在产业扶植、财税优惠、培训支持、人才奖励、创新支持等方面进行差异化资源配置, 调整支出结构, 确保这些资源能够得到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合理、有效利用, 防止重复建设, 浪费资源。例如, 对于大型外包企业而言, 需要进行产业扶植, 侧重加速其大型化、集团化步伐, 提高同等发展水平企业的集中度;而对于小型外包企业而言, 则侧重于财税优惠、资金支持。通过差别化的制度创新, 积极引导企业在各自的领域和层次内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2. 加强监管, 防止恶性竞争, 积极引导企业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政府需要发挥管理者的角色, 各部门需要加强监管, 严厉打击现有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之间的恶性竞争与垄断竞争, 规范服务外包竞争秩序。建立与当前竞争状况相适应的政策, 正确认识良性竞争的积极影响, 从制度上鼓励企业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参与积极竞争, 杜绝恶性竞争, 积极引导企业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3. 制定适当的外包行业进入壁垒, 保持本地现有竞争优势。

政府在政策制定更为严格的行业进入标准, 加速扶持优势企业快速发展, 如通过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服务价格等手段形成市场壁垒, 保持并强化本地现有竞争优势, 将本地的劣势外包企业排除外在, 同时对潜在外包企业进行数量上的控制。

4. 外包企业间应当加强合作, 寻找共同利益。

外包企业之间应该正确认识到无序竞争必然导致两败俱伤, 只有同现有竞争者不断建立合作关系, 寻找共同利益点, 增加对其他企业的信任感, 才能实现互利共赢。一方面, 不同业务类型、规模的外包企业可以发挥各自优势, 在不同领域尝试合作, 进行各个领域服务的无缝对接。另外, 外包企业可以在组织管理上进行合作, 特别是学习、借鉴其他成熟行业的内部竞争格局, 打破无序、恶性竞争的僵化局面, 使得合作各方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2].杨青松, 李明生.论波特五力模型及其补充[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5 (4)

[3].吕明元.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成长[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7

[4].中国行业咨询网研究部.2011-2015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行业进入壁垒分析报告[R].http://www.china-consulting.cn/data/20111221/d701.html, 2011.

[5].刘辉群, 赵欣.天津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8

天津市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4

一、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国际竞争的强盛与否,与地区、政策、产业规模、核心技术等因素息息相关。对于国际竞争力的分析,需要我们从这几方面入手,立足于相关因素的客观事实,合理分析,理性判断从而得出结论。

(一)地区因素包含了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社会因素两大部分

资源的丰富程度、位置的方便程度是我们分析自然环境因素的出发点。社会人文因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口潜力、人们的文化水平。就我国而言,主要工程机械产业分布在华中、华东地区,这一地区蕴含丰富煤炭、铁矿、水能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而且,这一地区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工程机械产业有着先天性的自然优势。华中、华东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点,国家不断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升级,其完善程度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该地区人口密集,为工程机械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巨大的人口潜力,使得这一地区的消费消费能力极强,成为工程机械产业主要的国内市场,务实、勤劳的传统精神,开拓进取的现代思想,使得这一地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样的地区因素使之我国的工程机械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与勃勃生机,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变得十分明显。

(二)政策因素主要包含国家政策、地区政策、企业自身的管理政策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成为压倒一切的核心任务。国家大力支持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给予税收等诸多方面的优惠,在国家层面上促进其发展,地区政府为了保证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也是不遗余力的帮助、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地区层面给予诸多优惠政策,企业自身也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不断地借鉴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使得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在企业管理层面为自身的发展扫清障碍。综合看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在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为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正是在这些便利条件之下,我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如此大幅度的提高。

(三)规模是指通过相关产业的集群优势

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使用资源的能力,抵抗外在的.风险。我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在这一领域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华中、华东地区产业基地的存在,很好的利用了集群优势,大大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自身利用资源的能力,很好的管控了风险,为自身发展铺平了道路。规模优势的存在能够在段时间内,享受到基础设施完备升级所带来的好处,并迅速将这种好处,转化到生产领域,从而提升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四)作为一种应用性的产业

工程机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其技术的先进性有着直接的关系,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比拼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价格与售后服务,更多的是产品本身所包含的技术的博弈。只有更高新的技术,才能够保证自神的国际市场份额,才能够在激烈的厮杀之中,笑到最后。但是,由于我国工程机械产业起步较晚,对核心技术的掌握缺乏相应的“火候”,在国际竞争中稍显劣势。不能够很好的与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强国抗衡,这需要我们做出调整,补齐这一方面的短板。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言建策

(一)充分发挥我国的人才优势

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将生产、教育、研究三个环节联系起来,以生产、教育带动研究,以研究刺激生产与教育。从而保证了我国的工程技术产业有着自己的核心技术,在与美国、欧盟、日本的技术比拼中不落下风,甚至占有优势。

(二)充分利用国家、地区的政策扶植

利用这一利好条件,加快自身的结构调整,把自身建设成为更加科学、高效地生产部门。同时,利用好集群优势,压缩生产成本,为对外竞争提供良好的价格优势,在价格方面占有主动。

三、结语

天津市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5

1天津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 1新能源产业结构

1. 1. 1风能产业

天津作为全国的风力发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初具规模, 吸引了维斯塔斯、艾尔姆、歌美飒、 苏司兰、四川东方电气、明阳等知名企业的集聚。 仅滨海新区就聚集了30余家风电整机和零部件配套企业, 整机年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9% , 风电设备年生产能力占全国的30% , 成为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基地之一, 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 “风能之都”[1]。同时, 天津市风电领域中大约70% 的企业研发能力较强。目前, 在天津从事风电主机、主要部件以及为主机配套的企业已近60家, 总投资126. 45亿元, 在全国风电行业中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1. 1. 2太阳能产业

在光伏发电领域, 天津集聚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所、南开大学等科研院所; 同时, 世界仅有的两家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已经落户天津。天津市光伏产业发展涵盖了整条产业链的各个领域, 包括晶硅制造、多晶硅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电池组件等, 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 天津津能公司引进美国EPV公司的先进设备, 致力于生产非晶硅太阳能电池, 通过产学研结合, 建成了5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 扩产后达到了生产玻璃衬底太阳能电池100兆瓦规模。

1. 1. 3地热产业

天津市中低温地热资源丰富, 全市地热资源分布面积达8 700平方千米, 约占全市面积的80% , 目前已经确立了天津文化广场、中新生态城等10个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地热可以广泛应用于居民供暖、温泉理疗、旅游度假、水产养殖等领域, 天津市用于地热供暖的面积达到1 320万平方米, 温泉游泳池面积约8 000平方米, 每年约接待温泉洗浴的游客达450万人次。天津市政府在地热利用的 “十二五”规划中指出, 到2015年, 全市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供暖面积将达到2 000万平方米, 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69万吨, 减少排放CO2达165万吨。

1. 1. 4绿色储能电池

天津的绿色储能产业在国内占据核心位置, 滨海新区聚集了力神、比克、三洋能源、蓝天电源等企业, 逐渐形成绿色储能产业集群, 形成了从电池材料、技术研发、产品生产、销售与服务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锂离子电池的市场份额约占全国的31. 5% 到38. 7% 。天津市绿色储能产业基地内的力神公司通过自主研发, 承担了多个国家级科研攻关项目, 曾获249项国家专利, 拥有431项自主知识产权, 已形成了年产数亿个不同类型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规模。

1. 1. 5新能源汽车

天津市已逐渐成为国内新能源动力汽车发展的热土,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也在天津市新一批20项重大项目名单中, 云集了许多知名企业。在做大电动自行车市场的同时, 优化和集成汽车、发动机、电池、电机等方面的优势力量, 研发清洁汽车, 形成混合动力公交车、家庭轿车和纯电动轿车为一体的多品种竞争优势, 建龙集团投资15亿元在西青区全面打造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

1. 2新能源产业发展规模

1. 2. 1新能源产业工业总产值逐年增大, 占天津市工业总产值比重逐年提高

如表1所示, 天津市新能源产业工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74. 15亿元上升到了2011年的885. 3亿元, 同比增长44. 8% ; 新能源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6年的0. 83% 增加到了2011年的4. 71% 。除了2007年产值出现小幅度的下跌之外, 天津市新能源产业总产值呈逐年递增趋势。

注: 数据来源于 《天津市统计年鉴》 ( 2007—2012)

1. 2. 2新能源产业利税总额逐年增加, 产业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如图1所示数据来看, 天津市近7年来新能源产业利税总额呈现先下降、之后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从利税总量来看, 天津市新能源产业利税额从2006年的4. 71亿元上升到了2011年的76. 56亿元, 同比增长31. 6% ; 新能源产业利税占全市工业利税总额的比重从2006年的0. 46% 增加到了2011年的2. 9% 。从利税增长的速度来看, 新能源产业近三年的利润增长速度急剧上升, 增幅很大, 说明新能源产业在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很快, 对天津市的经济发展贡献越来越大。

2天津市新能源产业SWOT分析

SWOT分析是指分析企业所面临的优势 ( Strengths) 、劣势 ( Weaknesses) 、机会 ( Opportuni- ties) 、威胁 ( Threats) 四方面的状况, 以便制订相应的竞争战略。天津市新能源产业SWOT分析具体如下 ( 如表2) 。

2. 1天津市新能源产业的优势

( 1) 独特的区位优势。天津地处华北平原, 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丰富。天津的月平均风速为4米/ 秒, 风能密度平均达155 ~ 170瓦/ 米; 年日照时数为2 898. 8小时, 平均日照率为64. 7% 。地热能遍布大港、汉沽、塘沽等地区, 年开采量达5 000万立方米[5]。天津紧邻京津塘工业区、环渤海经济圈、辽中南工业区, 拥有海、陆、空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 方便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的进出口。

( 2) 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天津吸引了众多世界名企入驻, 如京瓷太阳能、维斯塔斯、三洋能源、 歌美飒、汉森传动、弗兰德机电、苏司兰能源等纷纷聚集天津, 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

( 3) 创新机构和人才资源全国领先。天津拥有十八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院校, 为新能源产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科研能力提升。

2. 2天津市新能源产业的劣势

( 1) 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新能源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 其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 但由于产业进入门槛高、投资回收期长, 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 技术创新不足导致天津市部分新能源产业企业难以健康发展。

( 2) 产业标准体系缺乏。目前, 天津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尚没有建立, 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产品检测体系和质量标准认证体系都不完善, 市场竞争无序, 产品多集中在中低端水平。

( 3)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天津市专业人才缺乏, 导致产业整体生产技术落后, 技术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 影响新能源产业快速有效占领市场份额。

2. 3天津市新能源产业的机遇

( 1) 国家及地方政策支持。2009年, 我国确定了新能源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 相继出台了 《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 《新能源产业 “十二五”规划》等文件。2010年, 天津被列为国内8个 “低碳城市”的试点之一。2011年, 天津滨海新区被批准为 “国家风力发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地方层面上, 2011年, 天津市出台了 《滨海新区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 将投入18亿元支持新能源发展; 2012年, 市政府出台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 “十二五” 规划, 对新能源产业开发利用、 整体布局、体系标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 2) 传统能源供应不足。按预测, 石油的生产顶峰最迟将在2035年出现, 至此, 人类将进入后石油时代, 发展新能源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 3) 外商投资不断加大。在太阳能领域, 友达光电在天津滨海新区投资了多晶硅光伏电池项目, 已于2013年起投产研发。

2. 4天津市新能源产业的威胁

( 1) 缺乏核心技术。大多数新能源企业聚集在产业链的低端, 采取 “两头在外”的模式, 即从国外引进技术设备, 在国内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组装, 企业只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如在光伏产业中, 我们掌握的能力只是处于产业链下游的组件封装能力, 其核心技术———多晶硅提纯以及集热管技术只掌握在欧美少数企业手里, 国外企业长期处于主导地位; 在风电领域, 国际上风能发电最高技术达到发电5兆瓦, 我国仅掌握了3兆瓦的发电技术。

( 2) 同业竞争加剧。根据新华社2012年发布的 《新能源开发现状调查》报告, 国内至少有20个省、 市、自治区提出了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 近百个城市把风能、太阳能作为支柱产业; 天津周边的北京、 河北、山东等地也对发展风能、太阳能产业作出了详细的规划, 给天津发展新能源产业带来了挑战。

( 3) 国内市场开发不足。由于新能源产品成本偏高, 国内需求较小, 只能依靠出口维持生存。据统计, 我国光伏电池产量有近90% 的产品销往国外, 其中70% 销往欧洲国家。

3天津市新能源产业 “五力” 竞争力分析

对于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亚当·斯密在 《国富论》中指出, 竞争力主要受成本优势和劳动生产率影响, 这种比较优势的思想是竞争力理论的重要基石。1912年, 熊彼特[2]在其著作 《经济发展理论》 中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 认为竞争力来自于技术及组织的不断创新。1990年,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3]发表了 《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出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对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 指出企业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国内学者金碚[4]认为, 企业竞争力就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 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性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 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能力。迈克尔·波特侧重于分析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结构, 在其著作 《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 中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竞争力的内涵, 提出了著名的 “竞争力五力模型”。本文根据这一理论对天津市新能源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

波特提出的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五种作用力分别是: 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与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五种竞争力系统地分析了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 提出了现代企业面临的竞争中应包含的维度, 构成了波特 “五力模型”, 如图2所示。

3. 1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影响潜在进入者威胁的因素有资本需求、绝对成本优势、政府行为、规模经济等。目前, 天津市新能源企业众多, 仅风电企业就有近60家, 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集群。由于规模效益的存在, 行业内大的生产商显现出了明显的规模竞争优势, 此时, 只有实力很强的国际新能源企业才会选择进入该领域; 再加上新能源产业初期投资大, 技术要求高, 绝对成本优势小, 进入门槛较高, 因此, 对于天津市新能源企业来讲,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相对较小。

3. 2替代品的威胁

影响替代品威胁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价格、转换成本及使用倾向等。新能源产品的替代品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目前, 传统能源虽面临着空气污染严重, 产量不足等问题, 但由于开发利用时间长、价格低、消费者认知度强, 对于新能源产品的替代威胁较强, 但新能源产品具有低碳环保的优势, 如表3所示。随着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 其价格也会上涨, 再加上传统能源产品对环境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使用新能源产品会成为主流趋势。

分/KWh

3. 3行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行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才是企业面临的最普遍、最重要的竞争, 它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一般以降价、新产品导入、服务升级等方式展开。在光伏领域, 天津滨海新区就聚集了京瓷、尤尼索拉、友达、宏大中源、英利等企业; 在风电领域, 已经有维斯塔斯、歌美飒、苏司兰、汉森、雷可德、东方电气、明阳等企业。据统计, 天津滨海新区已经拥有风电整机和零部件配套企业30余家, 其中整机企业6家, 叶片企业6家, 其他零部件配套企业10余家, 同类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态势。在这种情况下, 若能采取差异化战略, 加强研发投入, 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 才可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3. 4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影响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因素有供应商的数量、 产品对于产业链的重要程度、产品的质量与专有性等。以风电为例, 风电投资的主要供应方是风机制造商, 发电机组成本约占总建设成本的70% , 由于我国风机制造技术落后, 生产能力较低, 因此风机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就强; 在光伏领域, 太阳能电池是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生产环节, 因此太阳能电池的供应商议价能力强。所以, 提供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商往往议价能力强。

3. 5与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决定买方议价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供方的数量、 产品差异、决策者的激励、品牌等因素。通常当产品供不应求时, 厂商的议价能力就强; 反之,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强。在低碳环保方面, 新能源产品具有很大的优势, 在议价时可以强调此优点, 但是, 消费者偏好受很多因素影响, 包括产品价格、质量、 环保性、便利性等。以新能源汽车为例, 虽然产品符合环保低碳的要求, 但是因为其配套设施和维护成本较高, 相对于传统汽车而言竞争力不强, 短期来讲,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较强。

4提升天津市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4. 1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目前, 尽管天津市新能源产业的人才资源全国领先, 但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目标来看, 对人才的需求仍未得到满足, 仍需做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并创造能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工作环境, 提供优厚的待遇、广阔的发展空间, 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人才, 确保天津市新能源产业人才供应体系的稳定, 并有效地防止人才流失。此外, 加强校企联合, 开通高校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的通道也是一种途径。目前天津市已在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联合创立了新能源产业相关专业, 这将为天津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4. 2加强核心技术研发, 实现自主创新

据统计, 天津市大中型新能源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很少, 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不到1% , 远低于发达国家2. 5% ~ 4% 的水平, 98. 6% 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9]。要加强新能源核心技术研发, ( 1) 构建研发平台。天津市应加大力度建立一批大型实验室和研发机构、技术中心, 培育技术研发的大环境, 集中攻克新能源核心技术瓶颈, 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合适的平台。 ( 2) 增加研发投入。引导和支持新能源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加大对新能源领域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的研发投入。 ( 3) 加大研发力度。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示范和推广体系, 联合攻克新能源关键技术, 引导企业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及研发团体建立合作关系, 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

4. 3开拓国内市场

天津市新能源产业要提升竞争力, 需要充分开发国内市场需求。目前新能源产品国内市场开发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品的价格过高。相对于传统能源, 新能源产品的现行价格中不仅包含了直接的生产成本, 还加入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治理的成本, 无形中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要控制成本, 需从供应商阶段就开始着手, 加强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但最关键的还是要通过自主创新进行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研发; 还可以通过消费性补贴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和使用成本, 激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产品。

4. 4财税政策支持, 设立专项基金

天津市应合理运用财税政策, 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从市场稳定需求角度看, 政府对产业的支持应该全面考虑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其中, 对企业来讲, 从税收、投资、信贷、科技支持等方面出台鼓励政策; 对于消费者, 通过退税、资金减免、 减税等方式鼓励其使用新能源产品, 以稳定市场需求。还要设立新能源发展专项基金, 其来源主要包括一是化石燃料税, 既能为新能源专项基金增加收入, 又抑制了传统能源的消费; 二是国家财政补贴, 包括投资、生产和消费补贴等。

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 而产业发展需要的资金不会贸然进入, 是由高素质人才带入的, 而高技术始终是由高素质的人才掌握, 缺乏人才, 即使有市场存在, 也无法生产有竞争力的产品, 无益于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因此, 资金、技术、人才、市场是提升竞争力不可缺少的因素。

4. 5打造产业集群

天津市新能源企业整体发展较快, 规模效益得到了提升, 但仍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应该通过战略性调整与重组, 推动企业跨区兼并与联合, 实施优势互补, 发展一批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突出的龙头企业, 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引导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充分利用天津市优越的政策、资源技术、人才优势, 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此外, 应鼓励金融资本、民间资本进入投资领域, 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为产业集群打下基础。

4. 6完善新能源发展市场环境

( 1) 天津市新能源产业要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必须制定整体规划, 明确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控制产能, 引导企业理性、有序生产。通过政策导向, 在项目的定价机制、税收补贴政策方面建立统一、 完善的管理与协调机制, 对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配置。

( 2) 加强新能源项目审批管理, 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完善的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标准认证体系, 对进入新能源行业的企业严格把关。

( 3) 建立产业化技术服务体系, 在市滨海新区实施项目招投标制度, 鼓励发展以技术咨询、人才培训、工程建设、信息服务为主的中介服务, 积极培育和规范新能源市场。

参考文献

[1]尹利.天津新能源产业竞争力刍议[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1 (12) :35-37

[2]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9

[3]GARY HAMEL, C K PRAHALAD.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2) :11-12

[4]金碚.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3) :5-13

[5]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滨海新区年鉴[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1

[6]MICHAEL E PORTER.The competitive strategy[M].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80

[7]丁淑英, 张清宇, 徐卫国, 等.电力生产环境成本计算方法的研究[J].热力发电, 2007 (2) :1-5

天津市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6

一、天津市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1. 企业竞争情报部门与竞争情报人员的基本情况

一般而言,企业是否建立独立的竞争情报部门,与企业的规模相关度较高。较大规模的企业,其情报的采集、分析、存储和发布的工作量都较大,一般需建立独立的竞争情报部门。在调查中发现,国有大型和外商企业都建立了独立的竞争情报部门,比例占28%,另外中型企业一般都建有较完备的技术情报部门,比例占58%,其中相当一部分直接从事着竞争情报工作。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因其拥有的资源有限,情报信息的工作量也相应较少,故不单独设立竞争情报部门,比例为14%。

“科技以人为本”,人始终是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第一要素。本次竞争情报人员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拥有竞争情报部门专职人员的企业较少,占28.57%,而兼职人员的企业比例高达71.43%。关于学历分布情况,以大学本科最多,占65.34%;其次为硕士,占14.22%;再次为大学专科,占18.12%;比例最低的是高中,仅占2.32%。这足以表明竞争情报从业人员的学历还是处于较高的水平。从所学专业来看,以工科专业为最多,高达56.24%;其次为经济管理专业,为25.36%;比例最低的是情报专业,仅占3.16%。由此可见,企业普遍缺乏情报专业人才。关于企业是否经常对员工进行竞争情报知识培训的问题,有28%的企业对员工经常进行培训,而且培训内容广泛,这些企业均来自已经设立了独立的竞争情报部门的企业中。22%的企业只在少数员工中进行竞争情报知识培训;另外还有27%的企业很少对员工进行竞争情报知识培训,23%的企业从来没有对员工进行过任何形式的竞争情报知识培训。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企业缺乏竞争情报知识培训,导致员工缺乏竞争情报意识。

2.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投入情况

调查显示,企业对竞争情报系统的投入经费比较少,年投入经费在1万元以下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12%;1万元至5万元之间者,占16.89%;5万元至10万元者占32.64%;10万元至50万元者,占36.47%。50万元以上的占2%。在经费分配方面,工资所占比例最高,占36.35%;差旅费,占12.23%;硬件和软件分别为14%,8%。从中可以看出多数企业资金投入不足,其中用于行政性支出的经费较多,用于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比较少。

3.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运行情况

竞争情报的收集和整理是竞争情报系统的首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从竞争情报收集模式来看,有23%的企业采用常规、定期的竞争情报收集模式,77%的企业采用以需求为驱动的竞争情报收集模式。从竞争情报人员所采用的收集信息的方法来看,经常使用各类出版物为90.56%,使用专利及科技文献为81.75%。

竞争情报分析是竞争情报系统的核心,是竞争情报的“制造工厂”。从竞争情报分析方法来看,使用SWOT分析法为83.54%,使用财务分析法为66.25%。

竞争情报的工作流程和信息网络是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运行的重要基础。调查显示,有29%的企业建立了高度规范、科学合理的竞争情报工作流程;45%的企业正在进行竞争情报工作流程的建设;还有26%的企业没有什么竞争情报工作流程。另外,有18%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网络;82%的企业计划在未来几年中建立。调查表明,多数企业竞争情报的工作流程和信息网络的建设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加以改进。

4.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 有6 2.6 9%的企业认为竞争情报专业人员不足,51.58%的企业认为竞争情报工作预测性不足,45.67%的企业认为反情报没有被充分认识,40.85%的企业认为很难判断情报的价值和有效性,40.34%的企业认为领导不重视,39.23%的企业认为情报部门极少有机会与高层管理人员直接交流, 35.83%的企业认为管理层对竞争情报部门的信任程度不高, 45.36%的企业认为组织各部门之间不愿分享情报, 42.12%的企业认为缺乏资金, 37.48%的企业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少、信息来源匮乏。32.6%的企业认为缺乏社会中介服务,35.7%的企业认为政府关注不够。

5.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被调查企业普遍对竞争情报系统的未来持乐观态度, 有18.76%的企业认为竞争情报系统的未来前景广阔;15.58%的企业认为会高效专业;11.89%的企业认为会越来越受到重视;5.67%的企业认为会系统化;2.94%的企业认为会更加完善。由此可见, 虽然目前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企业和竞争情报人员对未来广阔前景的信心和乐观。

二、加快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的对策

1. 大力推进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要坚持“政府推进,市场引导”的方针

政府推进,就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善于从宏观的高度,积极倡导并有效地推进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设进程。政府要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把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来加以规划。要鼓励和调动企业在应用竞争情报系统方面的积极性,进而引导企业行为。要大力培育和宣传推广一批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市场引导就是以竞争情报市场为导向来引导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及应用。竞争情报既是企业所需的战略资源,又是知识产品,它是有价值的。大力培育竞争情报市场,可以充分发挥其在竞争情报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

2.建立健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推广和服务体系,发挥社会中介作用

建立健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推广和服务体系,发挥社会中介作用,针对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采取培训、咨询、方案推介等多种形式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立及应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指导,帮助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架起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3. 与企业信息化相结合,带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有利于企业内的信息共享及信息交流,其中有些企业信息化系统甚至就带有竞争情报功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设也离不开企业信息化的支持,如Internet、Intranet、MIS、ERP和企业信息门户等。可以说,现在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应当是一个由多种功能协调整合而成的、支持企业竞争情报活动的集成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特别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功能更为强大。充分利用企业信息化所带来的机会和条件建设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效率及效果,增强其灵敏性和反应力,还可以整合一些交叉功能,从而避免企业资源的浪费。

4. 强化企业全员情报意识

企业领导必须加强对竞争情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和认识,把竞争情报纳入企业日常议程,从思想上做到真正重视,加强情报工作建设。通过“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出全体员工关注企业竞争生存状况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营造一种“全员重视参与竞争情报”的企业文化。这需要对企业的所有员工进行各种竞争情报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他们的竞争情报意识,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竞争情报的本质以及相关的技术,增加他们的竞争情报能力,并对其日常工作中的情报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

5. 竞争情报系统建设要与企业管理变革和创新协同进行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的实质是企业体制的变革与创新的过程,竞争情报系统建设只有与企业体制特别是管理变革和创新协同进行,才能真正实现竞争情报系统的价值与效益。这种变革虽然由竞争情报技术引发,但真正的价值却不在于竞争情报技术本身。企业需要跳出技术视角的圈子,从管理内涵的变革和创新的战略视角建设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否则,企业的管理效益与核心竞争力不会因为竞争情报技术手段的更新而有多大变化。

参考文献

[1]包昌火谢新洲编著:企业竞争情报系统[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天津市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7

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本文在可获得的数据的基础上, 建立包括三项指标的测评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将相对数指标和绝对量指标结合起来, 即反映进出口的比较优势指数、反映出口所占比例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反映市场占有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

(一)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 是研究产业竞争力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有力工具, 该指数认为i国在j产业或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可以由j产业或产品在i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当期世界贸易中该产业或产品占世界贸易总额之比“显示”出来。该指数的计算式为RCAij= (Xij/Xit) / (Xwj/Xwt) 。如果RCA大于1, 说明i国第j种商品具有“显性”比较优势, RCA小于1则说明没有“显性”比较优势, 或者认为“显性”了比较劣势。

(二) 比较优势指数

比较优势指数 (CA) , 即一国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总额与进出口总额之比, 它是一个剔除了各国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 也排除了因国家大小不同而出现的国际间数据的不可比较性, 因此, 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 比较优势指数具有相当的可比性。该指标的理论值域为 (-1, 1) , 在值域内, 竞争力单调递增。取值大于0, 说明比较优势大, 且越接近1, 表明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 则说明比较优势小, 行业竞争力也越小。该指标的计算式为CAij= (Xij-Mij) / (Xij+Mij) 。

(三) 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 即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市场出口总额的比率, 在综合考虑该国整体规模和实力的基础上, 可以简洁地表明该国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该指标的计算式为Aij=Xij/Xwj。

二、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本文选取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代表发达国家, 韩国和香港代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与我国进行对比。在时间段的选取上, 选择了1997~2007年为计数阶段, 考察最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主要的服务行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具体情况如表1。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 (UNCTAD) 的数据库整理计算得出

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总体服务竞争力在9个国家和地区中最弱, 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版税和许可证服务排名倒数第一, 只有旅游处于前列, 具有比较强的竞争优势。尽管我国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低于德国和美国, 但由于在建筑、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具有比较优势, 从而使得按照贸易量比重加权后的RCA指数超过这两个国家。日本在旅游、建筑和专利服务, 韩国在运输和政府服务方面的优势使得他们的总体RCA指数高于我国。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 (UNCTAD) 的数据库整理计算得出

(二) 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服务贸易通常分为三大重要类别, 即运输、旅游和其他 (包括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文体娱乐和其他商业服务8项) 。其中第3项大都是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服务项目。我国与其他国家主要的服务行业CA指数比较如表2所示。

表2结果显示, 我国服务贸易行业CA指数的国际排名落后于发达国家。2006年我国运输业的CA指数为-0.24, 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所考察的9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最后。我国旅游业的CA指数为0.17, 在9国和地区排序中名列第3, 说明我国旅游业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并不十分乐观。在包括金融服务、保险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行业在内的其他服务贸易行业的CA指数方面, 我国为0.05, 在9国和地区排序中名列第4, 处于中等水平, 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还有待提高。

(三) 服务出口市场占有率的国际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 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还不是很高, 最多只占到3.90%, 其比较优势并不明显, 但从时间序列上观察可以得出,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明显处于上升过程, 竞争能力正逐渐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97年的1.78%增加到2007年的3.70%, 增长了近3倍, 世界排名也上升到2007年的第7位。这充分反映出,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服务贸易总体上竞争力不断增强。

从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比较来看,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增长也很突出。1997年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最后一位, 大大落后于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 至2005年就已经超过韩国和中国香港, 最近两年我国的服务贸易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已经逐步拉开了与韩国和中国香港的差距, 甚至超过了意大利。在发展中国家中,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升也是最快的, 11年中提高了2.12个百分点。虽然目前我国是惟一排名在前10名的发展中国家, 而且已经表现出良性的发展势头, 但是要看到我国的服务贸易市场份额与美英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数据库和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1997-2007) 整理计算得出

三、结论

通过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以及对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考察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各部门的竞争潜力与竞争实力, 综合上述指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 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较弱

我国的服务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具备竞争优势的, 虽然服务贸易竞争力近年来上升的幅度越来越大, 但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 竞争力还很弱, 尤其在服务贸易质量上。因此,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 尤其是英美发达国家的经验, 用于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 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处于劣势

在大多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我国都不具备竞争优势。例如, 金融、保险、咨询和专有权等领域, 指数都较低, 说明竞争劣势非常明显。不仅如此, 我国贸易量大的都是运输、旅游等低附加值的产业, 而这些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正在逐步萎缩。相反, 在全球服务贸易中欣欣向荣的商业服务行业, 我国的国际参与程度非常低, 如金融、通讯、电影等。保险、咨询虽然贸易额比较大, 但基本是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完全没有出口竞争优势。

1.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急剧滑坡, 说明在银行业逐步开放的情况下, 外资商行强占我国本土市场的规模程度远远强于中资银行的对外扩张。脆弱的我国金融业如何应对全球竞争是我们必须对应的严峻挑战。

2.通讯行业在最近几年的竞争力也在逐步下滑, 可以看出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贸易保护逐步消除的趋势下, 我国原先享有垄断地位的通讯服务商需要改进其经营方式, 未雨绸缪。

3.专有权利使用费、特许费和保险这两个行业一直竞争力较弱, 没有任何改观。由于这涉及我国司法和社保体系的改革, 这种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困难重重, 所以短期内它们的国际竞争力应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尤其是保险业, 国家宏观调控使其经营模式的不确定性极大, 例如保监会对其销售产品种类的限制、对其投资品种的限制等。未来大金融格局的出台, 如保险银行证券混业经营、协同监管等都有可能对金融保险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三) 产业竞争力分析——劣中取次劣

我国具有竞争力的项目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从CA指标上看, 在我国的服务贸易中, 大额贸易项目中具备出口竞争力的是旅游、计算机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而缺乏出口竞争力的是运输、保险和专利。在小额贸易项目中, 具备出口竞争力的是建筑、广告和电影, 而缺乏出口竞争力的是通讯、金融和咨询。

1.旅游服务业的优势

旅游服务比较优势较为突出, 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是开展得最好的, 也是开放程度最高的。我国的旅游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中上游位置, 尤其是入境旅游, 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三大指数在近几年基本处于波动中有所上升的状态, 说明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渐提高。旅游业是我国服务贸易中有优势的产业之一, 是增加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2.建筑服务业地位提升

建筑服务业在最近几年地位有所提升, 三大指数表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 尤其是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较快发展, 使该行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现已发展成为我国服务贸易中的优势产业之一。

(四) 有潜在竞争力的幼稚产业

1.电影、咨询的竞争力在逐步好转, 说明这些行业正在逐步走出国门。尤其是电影行业, 随着我国打击盗版力度的加大以及国产商业片的兴起, 中国电影传媒行业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2.计算机服务业的竞争力提升也体现了我国科研总体实力的提升, 这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外包效应, 因此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潜力, 这和最近几年国家的政策扶持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外包就其本质来说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大批的软件从业人员只能从国外拿到底层的项目, 通过机械重复的劳动而赚取微薄的利润。因此需要考虑如何由单纯的外包出口转向品牌出口。

摘要:在研究了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基础上, 从RCA和CA指数以及国际市场占有率三个指标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中外比较分析的方法找出我国服务贸易中的优势行业和潜在优势行业, 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傅京燕.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特征的国际比较及提升对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8 (3) :31-35.

[2]吕世平, 范蕾.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 2006 (2) :20-22.

[3]鲁晓东.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济探索, 2007 (10) :23-27.

天津市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8

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一个产业的竞争力是通过该产业内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出来的, 而企业的竞争力又是通过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竞争力表现出来的。产业竞争的核心是竞争优势, 特别是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发挥, 这种比较优势在竞争中表现出某种差异性, 即该地区的资源禀赋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它是形成区域差异性产品, 或称特色产品的基本根源。产业的竞争力就是这种优势资源转换成可供销售产品的能力。竞争优势是由产业组织效率、文化力量以及产业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产业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产品的竞争力, 而产品的竞争力则取决于产品的性能价格比, 性能价格比越大, 产品的竞争力就越强。

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来看, 旅游过程主要涉及到游览场所经营部门、旅行业务的组织部门、住宿接待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和目的地旅游组织部门。因此, 旅游产业的竞争也主要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的竞争。其中在有些方面不参与竞争, 如目的地旅游管理部门;有些则表现为无差异的产品, 如饭店产品、交通工具等;竞争集中在游览场所、旅游管理等方面。由于旅游业具有旅游资源的垄断性、独特性和不可移动性、不可复制性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殊性, 即便有些资源可复制, 也改变了旅游资源原貌, 常常因此而失去生命力。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经过开发而形成的旅游产品—特色旅游区 (点) 就构成旅游目的地所独有的吸引物, 是吸引旅游者将旅游动机转化为现实行动的根本所在, 是一个地区旅游业的竞争优势所在。所以可以把某一目的地旅游区 (点) 的竞争能力看成是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围绕旅游区 (点) 这一具体吸引物而展开的。如图1所示, 旅游服务是联络旅游区 (点) 与旅游者之间的纽带, 旅游设施则是满足旅游者旅游和生活需要的必备条件, 这两者是组成旅游产业竞争力两个不可缺少的组件。

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一) 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旅游资源是首要的旅游生产要素, 是旅游产品本质要素的规定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是所有旅游资源的共性, 也是其核心成分。旅游资源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 由于旅游资源不同于其它资源的特点, 即不可替代性、不可移动性等垄断特征, 它为旅游产业的长期投资或技术创新提供了旅游产品内核。唯我独有的特色旅游资源是参与旅游产业竞争的基础。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就是突出特色、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过程。

(二) 旅游区 (点) 与核心竞争力

旅游吸引物的主要成分是旅游区 (点) 。旅游区 (点) 是依托一定的旅游资源, 经过开发而成为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场所或地区。旅游区 (点) 的旅游吸引物既可以是物质的, 也可以是虚拟的。旅游吸引物可以包括旅游者的感受、体验, 如民风民俗、海市蜃楼、佛光等。就核心竞争力来说, 旅游吸引物比旅游资源更进了一步。现实旅游吸引物的品位等级是决定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强弱的核心因素, 旅游吸引物的等级、品位越高, 它所在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

(三) 旅游产品 (线路) 与核心竞争力

旅游线路是由旅行社生产出的包价商品, 它一般由旅游区 (点) 、食宿、交通、导游等共同组成的, 它不同于工农业生产出来的, 并且看得见、摸得着、可试用、可退换的物质商品。旅游者购买的是一种文化精神的“感受”、“经历”和“体验”, 它是通过旅游商 (主要是旅行社) 整合旅游吸引物 (旅游资源) 和精心安排的全方位的服务来实现的。旅游产品的价值大小依赖于旅游核心产品的品位价值, 旅游核心产品是指旅游供给者能借以满足和实现旅游者的文化精神的追求与享受的产品。旅游产品的这种观赏性, 是构成旅游核心产品品牌的具体表现、旅游核心产品建立在具体的旅游吸引物之上, 并以吸引物的价值为衡量其价值的标准。由于旅游产品的购买和消费同时进行, 购买的是一次旅游过程, 在购买前常常是看不到 (或通过图片、影像看到一部分) 、摸不着, 特别是不可试用, 购买后不可退换。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小最终需要通过出售旅游产品表现出来, 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形式。

(四) 旅游产品创新与核心竞争力

旅游产品创新集中表现在旅游资源创新、旅游项目创新和旅游方式创新, 这3种创新都能起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作用。通过这些创新可以使原有旅游资源的功能在经营中得到有效放大, 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创新旅游资源主要是根据产品策划方案, 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或表现方式, 制造出有一定项目和规模的旅游吸引物, 这种创新多数是在创造新体验、新形象, 如迪斯尼、乐满地、海底世界以及各类主题公园, 这类创新归结起来是创造了新的旅游区。旅游项目创新主要是依托原有的旅游资源增加新的游览项目, 新项目成为对原有旅游吸引物的补充。游览方式的创新, 本质是依托旅游资源, 通过创新游览方式献给游客的一种新产品组合, 当游客重游时又会从一个新视角获得新的感受, 如逆水游漓江, 这种创新也增强了旅游吸引物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 从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壮大的过程, 旅游业竞争力伴随这一过程不断得到壮大, 核心竞争力优势逐步得到发挥, 旅游产业的目的得以实现, 如图2所示。

天津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天津, 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独特性。天津租界造址形式完备, 建筑风格多样, 突出表现为号称“建筑博物馆”的“五大道”上保存完好的小洋楼。现存的天津名人故居、风貌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西文化交融的痕迹。这些历史遗迹真实地记录了天津乃至我国社会发展演变的轨迹, 是城市近代史与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和有力见证, 也是促进天津旅游事业发展的有效资源。

(一) 天津旅游基础建设的优势

天津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港口, 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至今已发展成为水陆交通便捷、工商业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已建成的以和平路、滨江道为中心的商业步行街, 以估衣街、大胡同为中心的商品批发销售中心和塘沽的洋货市场, 构成了天津旅游资源中的商业内容。天津近些年的餐饮住宿业同样发展很快, 据统计, 目前已有星级宾馆81家、星级客房1.2万间、旅行社209家、旅游院校25所, 旅游接待能力在环渤海旅游区中仅次于北京。相对低廉的物价、宽松的购物环境, 对周边城市构成了一定的吸引力, 每到周末有大量的北京及周边城市的游客来天津购物、聚餐、度假;相对完善的食、住、行、游、购、娱的条件, 成为天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天津旅游形象问卷调查关于“天津旅游与北京的比较优势”问题的统计结果中, 认为天津物价合理的占78.4%, 其次是饮食文化占35.15%。

(二) 天津旅游业发展的劣势

1.自然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天津水系丰富, 史有“九河下梢”之喻, 近年虽天津市区东部辟有滨海人工浴场、游乐园、贝壳堤、度假村等旅游设施, 但在环渤海旅游区中并不具有明显优势。相比之下, 北戴河、青岛、大连的滨海风光对于向往大海的旅游者来说则更具有吸引力。天津北部自然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如盘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崖关长城、九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翠屏湖风景区等。另外, 海河风景线也为天津增添了国际大都市的风采。但是, 相对于我国其他具有丰富自然旅游资源的地区, 天津的自然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规模较小, 难以形成区域比较优势。

2.城市旅游形象不鲜明。天津在国内外拥有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与其本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化成就不相称。在人们的印象当中, 天津是一座平民化城市, 是守护北京的“卫”。天津从旅游资源上与北京相比知名度低、规模小, 又与北京相距仅120公里, 因此必然造成旅游形象被遮蔽, 这就严重制约了天津旅游业的发展。根据关于天津旅游形象问题的问卷调查, 被调查者中来自天津的占30.3%, 来自全国其他省区的占69.7%。调查结果显示, 有关天津旅游有利形象的26个问题, 认同率超过50%的只有2个, 分别是“物价合理”占78.4%, “天津小吃”占67.1%;26个有利形象平均认同率只有25.65%。

(三) 提升天津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优势资源要合理开发, 确定天津都市旅游整体形象

天津的人文旅游资源底蕴深厚, 有着多个历史时期、多层面的文化资源, 特别是在我国近代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和影响, 已成为我国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并存,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最突出的城市, 且完好地保存了深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精华, 造就了中西兼容、古今并蓄的独特城市风貌, 名人故居、风貌建筑和重大历史事件遗址遗存很多。毛主席曾说过“天津的小洋楼, 北京的四合院”, 就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天津建筑的特点。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天津在发展旅游业时对这一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不大。近年来, 随着天津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天津市政府已开始下力气整修“五大道”, 开发市区内的名人故居和历史文化遗址。随着天津市政府把海河开发作为“景观带、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 配合其建设的“意式风情区”, “大悲院商贸区”等旅游景观, 天津旅游业一定会得到明显的发展。

近几年来, 对于天津的城市旅游形象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增强天津城市魅力的捷径是打造中央商旅休闲区;有人认为天津市旅游总体形象应是“昔日天子渡口, 今朝万民乐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近代历史看天津”的旅游形象构想。笔者认为天津旅游总体形象定位应以城市核心区资源和环境为依托, 突出城市在所属区域中的总体形象, 突出现代化的都市景观, 同时突出600年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多元文化汇聚地的特色。天津城市旅游总体形象主题词可设计为“多元文化, 都市风情”。在这个总体形象主题词的框架下, 可根据天津旅游资源的特点, 以突出特色为原则, 设计分类旅游形象主题词。

2.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在国民经济的产业链上, 旅游产业处于下游产业的位置, 具有较强的依托性, 旅游业发展不仅依托旅游资源的优势, 而且还要依托交通运输、市政设施、环保、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天津旅游业发展的硬件水平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国内省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软件水平更待提高。今后改进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主要城市节点的高速交通网络, 提高航运服务水平, 全面提高铁路运输的管理与服务;二是增加中档、低档餐饮和住宿设施的建设;三是扩大融资渠道, 创新融资体制。

3.优化各旅游产业结构, 走集团化发展道路, 提升旅游企业竞争优势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撑。旅游企业特色化经营是旅游产业多元化的重要方面, 也是构成旅游产业多元化的基础。天津应进一步改善旅游行业结构, 逐步形成较为完善、合理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专业化、小型旅游企业网络化”的金字塔型的行业结构。同时, 行业间也应进行强强联合, 实现优势互补, 组成跨行业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4.开展提升城市品位的文化活动

天津是我国北方文化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天津也是著名的曲艺之乡, 各种表演艺术门类齐全;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等民间艺术享誉海外。这些珍贵的资源都为提高天津城市的文化品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燕中州.当前天津旅游业发展导向分析.天津经济.

[2].张秀华, 陈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动态述评.世界经济研究.

中国白酒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9

关键词:白酒产业,蒸馏酒产业,国际竞争力

一、引言

中国白酒作为世界四大蒸馏名酒种之一, 一直在世界烈性酒类产品中散发着熠熠光彩。白酒是中国特有的、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酒种。凭着灿烂而久远的古文化内涵, 白酒是大多数中国人“无酒不成席, 无酒不成宴”的青睐对象。然而, 作为国际上最大的蒸馏酒的生产与消费国, 我国白酒产业的生产和销售市场都主要集中在国内, 和英国威士忌、法国白兰地和瑞典伏特加等其他蒸馏酒在国际市场上叱诧风云形成鲜明对比。找出我国白酒产业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与其他国际性蒸馏酒的差距, 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民族白酒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要研究中国白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则要确定中国白酒产业的竞争对手。由于世界蒸馏酒品种生产具有极为明显的地域性, 因此, 在世界蒸馏酒市场上, 产地成为某一蒸馏酒品种品质的代言词 (如法国干邑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中国白酒等) 。在生产环节, 一国主要生产某一种蒸馏酒;在消费环节, 则主要呈现出两个特征:第一, 世界蒸馏酒市场的消费者对某一种蒸馏酒进行选择购买时, 产地是其衡量该蒸馏酒品质的最主要因素;第二, 由于各类蒸馏酒品种同属烈性酒的范畴, 因此在世界蒸馏酒市场上, 各类蒸馏酒品种之间存在明显竞争关系, 互为替代品。

通过对世界蒸馏酒产业以及其下各蒸馏酒种类的生产销售数据分析后发现, 全球蒸馏酒市场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英国威士忌、法国白兰地、瑞典伏特加和中国白酒这四个品种上。因此, 本文将选取上述三类蒸馏酒品种作为我国白酒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对象, 采用贸易竞争指数、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对我国白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

二、中国白酒产业现状

我国白酒产量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迅速扩张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人民消费水平逐年提高, 我国白酒行业迅猛崛起。白酒产量迅速增长, 1996年达到历史最高点801.3万吨, 是1981年产量的约3.3倍。第二, 调整阶段。从1997年起, 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要求, 并提高白酒行业的投入产出比和综合经济效益, 国家对白酒行业制定了一系列“控制总量、调整结构”, 以调控和调整为基础的产业政策。受政策指导和相应舆论导向的影响, 白酒产量开始年年下降。至2003年, 全国白酒产量为305.6万吨, 较1996年下降了约60%。第三是复苏阶段。从2004年起, 随着国家部分利好政策的实施, 白酒产业出现复苏态势, 产量逐步回升, 2006年全国白酒产量为397万吨, 较2003年增长约30%。

近年来, 我国白酒的出口呈现出上升趋势, 2006年达到1.15亿美元的规模。但同期我国对蒸馏酒总进口额却呈现出井喷的态势。随着我国加入WTO关税减让承诺的实现, 2006年, 我国对蒸馏酒的进口额为3.8亿美元, 约为同期我国白酒出口额的3倍。

三、我国白酒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现指标分析

1. 贸易竞争指数TC

衡量外贸产品比较优势的指标之一是贸易竞争力指数, 它是指一国外贸进出口差额所间接反映出来的比较优势。其公式为:

式中, Ei为产品i的出口总额, Ii为产品i的进口总额。TC变化范围在-1至1之间。如果TC指数为正, 则说明该国是该类产品的净出口国, 该类产品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反之则该国是该类产品的净进口国, 该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弱。

世界四大蒸馏酒种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英国威士忌、法国白兰地和瑞典伏特加的TC平均值超过了0.9, 且近年来水平保持稳定。中国白酒的TC值年均值在0.8左右。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方面来看, 四大蒸馏酒种均保持净出口。

2. 国际市场占有率MS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产品出口额占世界该产品出口总额的百分比, 通常用来比较若干国家 (地区) 某种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MSij表示i国j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 X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英国威士忌的在世界蒸馏酒市场上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 2005年达到30%, 法国白兰地位列第二, 国际市场占有率约在11.5%~13%之间。瑞典伏特加国际市场份额约为4%。与其他三类蒸馏酒的MS值相比, 中国白酒的国际市场份额不到1%, 处于较低的水平。2002至2005年期间, 其他三大蒸馏酒种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呈现出较明显的增长态势, 中国白酒的增长率则较低, 在2004年至2005年间几乎未有增长。

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值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率, 反映一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其公式为:

式中Eij为j国i类商品的出口额, Ej为j国商品出口总额, Ei为世界i类商品的出口额, W为世界商品出口总额。如果计算结果RCA>1, 则表示j国i类产品竞争力强, 如果RCA<1, 则表示该类产品竞争力弱。

瑞典伏特加酒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世界四大蒸馏酒种中名列榜首, 年均RCA指数超过30, 但近年来出现了下滑。2005年英国威士忌与法国白兰地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达到了近20与15。中国白酒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仅达到1左右, 且在2003至2005年期间有轻微下降。

四、结论与若干对策

1. 主要结论

通过分析得知, 与世界主要蒸馏酒相比, 中国白酒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指标处于较低的水平。首先, 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上看, 英国威士忌、法国白兰地、瑞典伏特加的RCA值均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呈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优势;而中国白酒的RCA指数较其他三大酒种有很大的差距, 且仍在1的临界值波动, 未能体现出大幅度的提升。其次, 就国际市场占有率MS而言, 英国威士忌已占领了国际蒸馏酒消费市场约30%的份额, 瑞典伏特加和法国白兰地的市场份额占有也在3.9%~13%之间, 且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中国白酒产业的MS值仅维持在0.76左右的低层次, 未能提高市场占领份额。由此可见, 中国白酒在对国际蒸馏酒消费市场的拓展工作不足, 仍处于市场开发的初级阶段。

2. 相关对策

要提高中国白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应从研究政府、企业、研究人员三者在发展中国白酒产业中的地位、功能和关系入手, 参照世界有关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和实践, 认真剖析我国白酒产业的现状, 探索和创新提高我国白酒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理念、新途径和新策略。笔者认为, 提高我国白酒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从中国传统酒文化入手。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产业, 中国白酒的国际化与中国文化的推广密不可分, 并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而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被接纳度逐步上升, 中国白酒产业应充分把握这一时机, 由相关白酒行业协会牵头, 国内外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白酒文化宣传活动, 并给予名优白酒国际市场开发和培育相关物力、人力方面的大力支持。

(2) 作为白酒企业自身, 应从创新的思维角度积极主动对白酒的国际化进行探索, 创新市场营销手段, 开发和培育消费者市场、将我国白酒推向世界。并积极培养和引进既有白酒专业知识、白酒营销知识, 又有专业国际贸易知识的高级人才, 为中国白酒的国际化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3) 从科研角度来看, 国内发酵工程及酿造等学科方面的科研人员应大力加强白酒的基础性研究, 使白酒在工艺成分上能够符合国际上通用的食品安全标准, 从而为更多的国际消费者所接受。

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白酒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和技术优势, 只要积极把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内容紧密结合, 努力开拓, 保持和发扬优秀的中国白酒文化, 并且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国际市场上传播, 中国白酒终将屹立世界。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2]裴长洪王镭: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和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4)

[3]李晓钟: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延才:中国白酒行业发展报告[J].酿酒科技, 2001 (, 5)

[5]王殿茹:我国白酒行业市场结构分析[J].酿酒, 2006 (, 1)

上一篇:有效承诺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