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奖励

2024-08-08

科技奖励(精选十篇)

科技奖励 篇1

一个国家在一段时期内获国际知名的科学奖励人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经济实力,一个单位在一段时期内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多少,也会在一定程度反映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科技奖励的实施首先遵循准确性原则才能维护科技奖励的权威性,评审结果公布后,存在一定的异议期,也是为了保证科技奖励实施的准确性;遵循公平性原则,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形成科技界执正持平的竞争局面;遵循适时性原则,才能使奖励达到不断强化激励的目的;遵循庄重性原则,激发获奖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既要考虑科技奖励的引导作用,又不能忽略科学技术由于自身的发展规律而出现的新的科技生长点的成果[1]。

美国的科技奖励活动呈现出来源多样化,分散式,多元化,不受国家的行政干预,独立开展的特点。很多国家的科技奖励比如前苏联、日本、中国等由于行政的干预,把科技奖励分成不同层次,然而每种科技奖励的声誉和威望并不完全取决于科技奖励设立机构的行政级别,层次高低主要是由该奖是否遵循正确的奖励原则,即能否确保奖励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所决定。诺贝尔奖之所以是国际上最高声誉和威望的科技奖励,处于全世界科技的最高层次,就是由于它评审的严格公正,授奖仪式的庄重。

科技奖励推动科技创新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科学技术奖励系统构建日益完善,形成了一个层次众多的科技奖励系统。由我国中央政府设立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是我国设立的水平和荣誉最高的国家级科技奖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安全部门设立的省部级科技奖励和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形成了我国以国家奖励系列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奖励制度。科技奖励是引领“创先争优”的一面旗帜,让各个层次的科技精英脱颖而出,才能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的推动作用[2]。

我国的科技奖励形成了较完整的奖励体系,建立了严格的申报、评审法规和程序。科技奖励威望的树立以及能否实现奖励的准确和公平性原则,形成一种良好的奖励气氛,从而达到奖励的预期目标,都有赖于建立一套严格合理的申报、评审办法与程序。

我国科技奖励体系对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群众的创造精神以及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风气的形成和科技人才的成长,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积极效益越来越显著,这与科技奖励的导向作用是分不开的,不仅提高了我国科技界的声望,同时促进了国际的科技交流。从近年的国家奖获奖项目来看,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分布在我国科技工作各个领域,获奖项目的水平也逐年上升,这表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同时也体现出科技奖励制度服务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导向作用[3]。

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化学所”)为例,一系列科研成果与科技奖励,促进了原始创新,激发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推动了化学所的发展。

化学所成立于1956年,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化学所在分子与纳米科学、有机/高分子材料、化学生物学、能源与绿色化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被SCI收录论文数、论文被引用篇数等方面,连续十多年名列全国科研机构前列,特别是高水平论文数不断增长,显示了化学研究所基础研究的实力和创新能力。化学所在自组装分子机器研究、苯酚加氢合成环己酮研究、仿生界面等研究论文多次发表于《SCIENCE》和《NATURE》上;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在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中名列前茅,一批重要成果如纳米绿色打印制版技术、纤维素材料的绿色加工、高分子高性能材料等都应用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建所以来,化学所获得科技奖励300余项,其中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92项,中国科学院一直是国家科技奖的重要推荐部门,为国家科技奖输送了大量优秀科技奖项目。2001—2010年化学所获得国家三大科技奖数量位居中国科学院院属科研机构第二位,近五年来,化学所的科技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比如“大气污染中瞬态物种的产生、结构和反应”(2006年)、“固液界面的分子组装与调控及电化学STM研究”(2007年)、“新型光电功能分子材料与相关器件”(2007年)、“超临界流体、离子液体及其混合体系相行为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聚烯烃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2009年)、“甲醇羰基化生产醋酸的新型催化剂”(2009年)、“无模板法自组装导电聚合物微/纳米结构及其多功能化”(2011年)、“基于表界面化学的活体分析新原理和新方法的研究”(2012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此外,化学所还获得了部分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如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其中“脑神经化学的分析新方法研究”“蛋白质的定位光学标记与区域结构分析”“基于超分子探针的无创诊断白血病新技术”等多项成果获得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对科技奖励管理工作的认识

笔者结合近几年来在科技奖励管理工作中的经验,从研究所科技奖励管理工作者的角度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建立成果信息系统,形成长远规划。化学所的许多成果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的奖项,得到了国家和公众的认可,科技成果的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科学基金和科技计划项目是雪中送炭,而科技奖励是锦上添花。科研人员更加重视科研项目的申请,为了使不同层次的科研成果获得相应的科技奖励,首先应了解科研成果,熟知科学前沿工作,跟踪重大项目的进展,并分析其在国家层面的竞争力,形成了如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中国材料学会科学技术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奖等不同奖励层次的长远规划,建立了成果信息系统,孵育重大成果,形成长效机制。通过成果信息系统的建立,使课题组由被动到积极主动与科技管理部门汇报科研成果,并提供成果材料,规划未来的科研工作,策划合适的报奖时机。成果管理人员通过分析研究所成果的整体水平、社会影响以及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与中国科学院以及全国获奖成果进行比对,为科研人员和领导提供合理性建议,策划研究所的成果奖励工作。

解读奖励政策,提出合理建议。近几年来,研究所对国家科技奖励政策做出了一些改革和创新,同一人在同一年度只能在一个推荐项目中作为前三位完成人参加国家科技奖的评选,引导科技人员潜心研究,杜绝拼凑项目和人员搭车;更加公开透明,进一步增加公示信息。在自然科学技术奖方面,拓宽了公示机制,增加了推荐前的公示环节;压缩了论文(引文)的数量,代表性论文专著(引文)由10篇减为8篇,并且核心论文专著不超过20篇,进一步明确了自然奖的评审标准和量化指标;明确要求提交其他作者的知情同意、完成人合作关系和国外合作者证明,充分体现了杜绝拼凑报奖的观点,鼓励推荐40岁以内的中青年牵头完成基础研究类项目,鼓励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在技术发明奖方面,从2012年开始,发明奖实行单独评审,规定在专业技术内评审,充分体现发明的特点,鼓励重大发明创造;在科技进步奖方面,压缩了科技进步奖的数量,鼓励应用年限满5年的成果报奖,进一步强调成果的成熟性和可靠性。通过试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进一步激励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弘扬团结协作精神。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政策在2009年也做出改革和创新,制定了奖励工作规范、评审工作规范,建立了评审网络工作平台,将操作流程和规范用信息技术手段嵌入平台;采取多重举措,防止评审专家信息泄露,促进公平公正;建立了专家信誉系统,提升了评审质量,提高了高等级科技奖励的数量,为科技奖励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促进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针对这些政策的变化,对研究所的各类成果进行认真分析,给科研人员提供合理化建议,不同成果选择合适的科技奖励类型和最佳报奖时机,超临界流体、化学热力学方面的成果比较厚重,针对以往存在发现点提炼不够,重点不够突出的问题,项目组与研究所内部专家共同讨论,凝练发现点,提炼科学问题,在2011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针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政策的变化,及时、果断地组织优秀成果申报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抓住了时机,在2009年获得了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由于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修订造成奖励工作的延迟,2011年和2012年的申报工作间隔只有半年时间,在短时间高效地组织了“重大疾病分子机制与预警”,重点培育方向产出的“活体分析化学新方法和新原理”方面的成果申报,2012年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从细节入手,加强组织管理。科技奖励工作不是简单的行政性、事务性工作,而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化学所形成了一系列的管理模式,组织成果的申报工作。从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制定了相关的科技成果管理规定,形成了严密的所级申请程序,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了一些知识产权的纠纷,协调优秀成果的完成人之间关系;认真学习科技奖励条例和实施细则,研究历年奖励推荐工作手册,积极参加科技奖励培训,参加中国科学院国家奖推荐审查工作,充分认识科技奖励的政策导向并耐心对科研人员进行政策宣读,使科研人员在申报科技奖励前了解科技奖励的相关政策、法规,有利于成果的组织申报;对推荐书的形式进行严格审查,使得化学所申报的推荐书形式审查通过率达到100%,并与科研人员共同对推荐书进行逐字推敲,提高推荐书的质量,推荐书的撰写要突出重点、概念清晰,体现成果的创新;由于申报科技奖励的思路与申请科研项目不同,协助科研人员精心准备答辩幻灯片,做到内容通俗易懂、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多次组织预讲,邀请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并根据建议锤炼幻灯片内容,为评审会评答辩充分准备。

创造良好氛围,积极宣传成果。科技奖励是科技人员科研活动的延续,并不是科研活动的终结。很多科研人员担心申报奖励耽误耗费较多时间,耽误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上,通过组织推荐材料对过去的科研工作进行总结,有利于确定今后的研究方向,更有利于今后申请科研项目,同时有利于课题组的发展。科研管理人员通过对阶段性成果、重大科研突破在研究所网站、基金委网站、科学院网站、中国科学院创新之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成果等展览上进行宣传,积极推荐优秀成果编入《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快报》《北京科技志长编》等,使更多优秀成果让公众了解和欣赏,同时也提升了科研人员的宣传意识,为申报科技奖励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对已获得科技奖励成果的宣传,激发了获奖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使奖励真正地起到了激发科研人员动力的作用。

形成信用循环机制,激励科技创新。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是一种推动科技巨轮前进的前置式的动力;而科技奖励是等待科技成果出来之后给予肯定和承认,是一种推动科技前进的后置式的动力。在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化学所获得了众多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正是由于化学所圆满完成了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863”创新团队、“973”计划等项目,才获得了相应的科学技术奖励,形成了信用循环机制,使化学所的科研能力信任度不断得到增强,为今后申请科学基金、科技计划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了科技奖励制度和科学基金、科技计划项目在激励科技创新方面的互补作用。

科技奖励制度的总结与展望

进一步加强国家对科技奖励的宏观调控。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以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将逐渐成为设奖的主体,国家科技奖励的方向将以激励自主创新为目标,加强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奖励,推动专利战略的实施为目标,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大胆创新,矢志追求,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而积极奋斗。强化杰出科技人才的角色意识,展示他们的贡献和人格魅力,在科技界树立榜样的力量。科技奖励的作用不仅限于对作出贡献的科学家的承认和认可,还更为本质地关系到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科技资源的分配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未来,政府和全社会将会更加注重科技奖励体系的完善,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奖励系统,以人为本,把奖励以项目为本的模式转向以人为主的模式,提高科技奖励的声誉,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在社会运行和推动科技进步的激励和调节作用。

进一步提高科研院所的科技奖励管理工作。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下,面向创新“2020”,根据一个研究所的战略规划,宏观布局。坚持一个定位,通过重点突破和重要培育方向,产生重大成果,进一步实现科技奖励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科技奖励管理工作体系对是否产生预期的奖励作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奖励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成果获奖后新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进展情况的了解,及时把这些信息收集和反馈,并认真分析,以不断研究改进和完善科技奖励的实施方案。加强科技奖励管理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熟悉科技奖励工作的流程,把握科学前沿,深入了解科研过程。建立一定的工作信息交流制度,互相借鉴,提高水平,通过专题研讨班、培训班以及自身学习,吸取经验,进一步提升成果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组织、管理、协调的作用。

摘要:论述了我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的特点,阐述了科技奖励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为例对科技奖励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技奖励制度,科技创新,科技奖励管理

参考文献

[1]张苗.我国现行科技奖励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若干建议[J].科技信息,2011(15):149-150.

[2]黄涛.科研评价方式应以什么为导向[J].中国科技奖励,2011(147):68-69.

科技奖励申报说明 篇2

一、奖励种别

辽宁省科技功勋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增设企业重大研发成果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

二、申报条件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 1.单位推荐或专家推荐。

(1)单位推荐。每个推荐单位推荐项目不超过限额推荐指标数。(2)专家推荐。如专家认为项目确实技术水平高、意义重大、已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可按下列条件进行推荐,但须由所归口的推荐单位审核同意后一并推荐。

 省科技功勋奖获奖人,每人可推荐1项科技奖励项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以上,可共同 推荐1项省科技奖励项目。

每位推荐专家每年只能推荐1项本人所熟悉的学科或专业领域的省科技奖励项目,同时应按申报书的要求独立撰写书面推荐意见并签名。在省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所推荐项目存在异议时,推荐专家负有协助处理异议的责任。

2.推荐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须是辽宁省内独立法人单位;推荐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的项目须全部或部分在辽宁省内应用。

3.推荐项目(人选)须在本地区(本系统)、项目完成单位和项目前三名完成人所在单位公示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和主要完成单位等内容一周以上,不存在异议。

4.推荐项目如曾获得市级及以上科技计划支持的,应在2011年12月31日前通过任务下达单位组织的结题验收或鉴定;如获得知识产权和标准的(如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权、行业标准等),应在2011年12月31日前获得授权或审定通过;如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审批的(如新药、压力容器、农药等),应在2011年12月31日前获得批准;其他项目,需在2011年12月31日前通过市科技局等有关单位组织的鉴定。

5.不涉及国家安全、国防和国家秘密。

6.已获得省级成果登记机构颁发的科技成果登记证明。7.同一项目不能同时推荐当年省科技奖中其他奖项;同一人同一只能在一个推荐项目中作为前三名完成人。

省科技奖励项目推荐材料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

为便于各推荐单位严格审查把关,现将我省2013奖励项目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予以公布,请项目完成人、完成单位和推荐单位在填写和审查申报书时严格执行。形式审查不合格,不予提交评审。

一、自然科学奖

1.未提交代表性论文、专著及被引用证明或篇数各超过10篇的。

2.所列代表性论或文、专著有2012年1月1日之后发表(出版)的。所列代表性论文、专著在已获国家和省科技奖项目中使用过。

3.完成人不是10篇代表性论文、专著作者。4.10篇代表性论文中存在主体工作是在国外完成的。5.完成人员未签名,且无说明的。

6.推荐单位未填写具体的推荐意见,法人代表未签字、未加盖单位公章的。

7.列入市以上科技计划的,未在2011年12月31日前通过结题验收,或未在2011年12月31日前通过本单位学术委员会评价的。

8.未在省级成果登记机构进行科技成果登记的。

9.网上申报内容的6、7、8项之外没有隐去完成人、完成单位、推荐单位和推荐专家、评价专家的。

10.电子版材料与书面材料不一致。

11.其他不符合《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推荐条件的。

二、技术发明奖

1.未提交知识产权证明,或提交未授权知识产权,或提交已获国家和省科技奖项目中使用过知识产权证明的。

2.未提交项目在辽宁省内应用证明的,或应用单位主管领导未在应用证明上签字,未加盖单位公章的。

3.按照规定,有行政审批要求的,未提交相关部门审批证明的,或相关证明不是2011年12月31日前取得的。

4.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不是授权知识产权持有人等的。5.完成人员未签名,且无说明的。

6.推荐单位未填写具体的推荐意见,法人代表未签字、未加盖公章的。

7.列入市以上科技计划的,未在2011年12月31日前通过结题验收的。

8.未在省级成果登记机构进行科技成果登记;

9.网上申报内容的6、7、8项之外没有隐去完成人、完成单位、推荐单位和推荐专家、评价专家的。

10.电子版材料与书面材料不一致;

11.其他不符合《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推荐条件的。

三、科技进步奖

1.所列主要创新内容(含专利、论文和应用等证明材料)已获国家和省科技奖。2.未提交项目在辽宁省内应用证明的,或应用单位主管领导未在应用证明上签字,未加盖单位公章的。

3.未提交2011年12月31日前取得的评价证明。如列入市以上科技计划的,未在2011年12月31日前通过结题验收或鉴定,或计划外项目未提交2011年12月31日前市科技局等有关单位组织的成果鉴定证明。

4.完成人员未签名,且无说明的。

5.完成单位未加盖单位公章的,或名称与本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不一致的。

6.推荐单位未填写具体的推荐意见,法人代表未签字、未加盖公章的。

7.未在省级成果登记机构进行科技成果登记的。

8.网上申报内容的6、7、8项之外没有隐去完成人、完成单位、推荐单位和推荐专家、评价专家的。

9.电子版材料与书面材料不一致的。

10.其他不符合《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推荐条件的。

网络系统填写注意事项

一、学科评审组

1、医疗卫生评审一组(外科)

2、医疗卫生评审二组(内科)

3、医疗卫生评审三组(其他)

4、中医药生物评审组

二、中文项目名称 1、30字以内

2、项目名称的创新点要与结题、鉴定项目题目创新点一致

3、项目名称要体现应用。切忌避免“**********基础研究”或“**********分子机制研究”或“***********动物模型研究”等

三、应用情况

1、第三方评价 1)成果鉴定评价 2)查新报告结论 3)论文引用情况

2、推广情况 1)单位应用情况

2)学术会议(承办学会会议、参加学术会议大会发言等)3)社会培训 4)人才培养(博士、硕士等进修医生等)

四、主要完成人情况

1、完成人最多填写11人 省奖证书:省一等奖 11人

省二等奖 9人

省三等奖 7人

2、完成人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与封面项目起止时间要统一。

五、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1、附属一、二院填写本医院情况,其他二级学院填写学校情况

2、如有其他参与单位,纸质版需盖章

六、推荐单位意见

1、负责人:赵杰

2、只写推荐意见,不写推荐等级。

七、详细技术报告

至少9页以上 *

八、附件上传顺序

1)成果鉴定证书和/或项目结题证明(1个PDF)

成果鉴定证书(成果鉴定封面及函审专家意见。去掉完成单位及函审专家姓名),2011年12月31日前结题的项目可以把之后做的成果鉴定作为附件上传。

2)成果登记(1个PDF)

成果登记封面及同意登记栏(去掉完成单位与推荐单位)3)查新报告(1个PDF)查新封面、创新点及结论 4)应用证明

应用证明必须包括本单位应用证明,至少3份,应用证明必须体现项目已应用2年以上(起始时间为2010年12月之前,终止时间为至今),主管负责人签字,公章。应用证明内容不要相同。

5)论文检索证明,包括论文引用率(1个PDF)6)论文首页(去掉完成人及完成单位)

如:SIC-

1、SCI-2------中文核心

1、中文核心2----或论文

1、论文2--------------7)课题、专利、著作、奖励等成果(课题批件、专利证书、著作首页,奖励证书,同样去掉完成人及完成单位)

8)学术会议清单 9)其它证明材料

材料上报要求

1、上报截止日期2013年5月15日,原件与复印件各1份,同上交电子文档,申报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

2、与网络申报材料一致的纸质材料申报书与附件装订一册,一定不要隐去完成人、完成单位、推荐单位和推荐专家、评价专家。

3、从2013年起,经评审未获奖及进入评审阶段后自行申请撤回的项目,第二年不能再次推荐。

4、终审答辩前,奖励办将组织相关专家对终审一等奖的应用技术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请各推荐单位协助配合。

更为完美的国家科技奖励体系 篇3

这一奖项在2000年设立。此前的199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颁布,这是科技奖励体制改革的重要节点。中国随后设立了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当人们聚焦科学界的最高荣誉时,要求继续改革的声音并未停止,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钟书华就是其中之一。

钟书华研究中国科技奖励制度多年,他认为,“无论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或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奖励的本质首先是对科学家的能力和贡献价值的认可,受众首先是科学家本人,推选标准也应当由专业团体认定。”

建议增设中青年科技奖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不超过两名,被人们看作“中国的诺贝尔奖”。要摘取这项桂冠,需经过重重筛选。自2000年以来,有18位获奖者获此殊荣,其中有袁隆平、王选、李振声等。2010年度的获奖者是91岁的师昌绪与87岁的王振义。

师昌绪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其中,高温合金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材料。王振义则是一名血液学专家,其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

与诺贝尔奖不同,最高科学技术奖更像“终身成就奖”,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熊丙奇发表评论认为,“从实际结果看,评选针对一个人的全部科学技术成就,而非像诺奖般完全针对某项重大科研成果。”

钟书华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科技奖项的评选有两类方式:第一类是最高成就奖,以奖励科研人员的巅峰成就,类似于诺贝尔奖;第二类倾向于累计成果奖。“中国就采用了第二类,以彰显获奖者毕生的科学精神。”

因而,迄今为止的总共18位获奖者年龄都在60岁以上,其中80岁以上的13位,平均年龄达80.83岁。

“这样的奖项设置下,不熬到60岁,得不了最高奖。”钟书华认为,对科研一线的中青年科研人员而言,还缺少国家层面的奖励。

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得到的奖金为500万,其中450万鼓励课题研究,但目前18位获奖者已经超过进行科学研究的黄金期。根据科技人员一生中最重要科研成果取得时的年龄分布统计,科技人员出成果的高峰期是25至45岁,其中峰值是37岁。

王选也曾感叹“年轻时没得到认可”。他在生前最后一封给中央的信中写道,要支持那些尚未出名但有潜力的“小人物”。2009年1月,“王选青年学者奖励基金”在北京大学设立,每届奖励2名优秀青年学者。

在学界呼吁多年之后,一些部门也开始设立中青年科技奖项。其中有共青团中央设的“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协等设的“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设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这些青年科技奖的荣誉远不及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基层人事管理中,青年科技奖划入民间奖,认可程度也不如省部级科技奖。” 钟书华认为,中青年是科研的中坚力量,国家可以考虑设置“国家青年科学技术奖”,或参照国际经验,评选年度“十大青年科学家奖”。

“国家奖励国家”呼唤变革评奖设置与管理

这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个人,显得最为“有血有肉”。这些获奖者毕生科学激情不灭,个人故事往往也令人唏嘘。

实际上,中国早有针对个人的科技奖励,人们也一直关注奖励之于科学家作为个体的激励作用。

1963年,国务院颁布发明奖励条例,获奖者获得由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发明证书。1991年钱学森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这是建国后首次以国家名义授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1996年,首届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颁奖,人们对获奖者耳熟能详,有李约瑟、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等。

其他四项国家奖励则采用“项目制”。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澄江动物与寒武纪大爆发”,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载人航天工程”采用了人员并列署名,团队合作价值得到科技人员的认可。

可是,在钟书华看来,一些奖励主体发展得过于庞大和空泛,已经见不到人,见不到科学家和工程师了。“今年大庆油田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名单上单位众多,甚至上万人参与,真正在科技第一线的人已经淹没了。”

这些重大项目获奖也引起了钟书华另一层面的担忧,“项目合作肯定是好事,但是在评奖中,就应该分开评价,否则一些有特殊资源的部门组合、打包、捆绑,科技进步奖难免形成‘垄断奖,失去激励竞争的效果。”

在他看来,中国的嫦娥项目、青藏铁路、三峡大坝,军队系统的歼20、未来的航母、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专项”等都能达到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标准。“但举国之力,企业、个人谁能比?如果评奖,就是国家奖励国家了。”

这一担忧可以在评奖设置和管理上寻求解决。钟书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参与评奖的项目应当分解,限定奖励项目的‘最大申报单位,可以是一个组织,一个出资方或一笔项目资金。”

为国家奖“减负”

在中国,数千人的项目团队参与科技奖评选已是传统。1966年前后,国家批准的发明奖励中,就包括集众人之力的人工合成胰岛素、氢弹、原子弹等重大科研成果。

此类奖励政策广泛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各省市单位也积极参与评选和设立奖项,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活跃发展。

“逐渐地,获奖成为各省市、各单位的工作指标。”钟书华说,“尤其是地方政府也开始设立奖项,数量众多,这对科技奖励的质量和权威性有着一定负面影响。”

1999年以来,科技奖励体制改革已经开始以“奖项减负”为目标,国家奖项也由之前的800 多项缩减至不到400项。

“国家奖项还是太多,每年有几百项,”熊丙奇认为,“这些奖项还是带有很强行政评价色彩,学术界也在跑奖、在要奖,一些学术研究甚至包装还未取得成果的项目去报奖。”

钟书华也认为,国家奖励是稀缺资源,政府应该看重“冷门”,奖励有社会效应的科学技术。专业领域应当鼓励专业协会和民间设立奖项,经济方面的成果也应当由政府奖励逐步过渡为市场奖励。

美国较早建立了专业领域奖机制。美国科学院就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私营机构,设有海洋学、生物与医学、航天工程、应用数学、化学、分子生物学、天文学及美国科学院公共福利奖等十多项。除此之外,美国工程院(NAE)奖、美国物理学会(APS)奖和美国化学学会(ACS)奖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学术界都具有较大影响力。

1999 年中国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后,已经开始鼓励专业学会、各类基金会等社会力量设奖。但目前的状况是,除中华医学奖等少数奖项之外,其他专业学会奖尚在起步阶段。

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钟书华认为奖项需要调整方向,“国家奖励技术创新,无非就是为了推动应用。已经获得良好市场反映的技术,说明市场已经在‘奖励,政府荣誉就显得没那么迫切了。”

科技奖励运行绩效评价研究述评 篇4

科技奖励制度是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对科技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经过近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断摸索和改进,我国的科技奖励体系日臻完善,已经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成为国家科技事业和科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国家每年召开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科技界的先进成果进行奖励。据不完全统计,国家每年投入了数亿元用于科技奖励事业,加上人力和物力等其他有形和无形的投入,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然而与数额巨大的投入相比,科技奖励的产出却显得差强人意。因此,关于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已成为国内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并对此展开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从科技奖励运行的机制、功能、效应,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及方法模型等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述。

1 国内科技奖励研究的总体概况

据笔者2011年10月10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发现,从1980年1月至2010年12月底,篇名中含有“科技奖励”的文章(论文、研究报告、新闻通讯等)总共有1426篇。20世纪80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的科技奖励工作开始蓬勃发展,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却刚刚开始起步,整个80年代关于科技奖励的文章才108篇;到了90年代,由于科技奖励制度的不断改革,学术界对科技奖励的研究也更为关注,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呈迅速增长之势,达到了539篇,且以学术性论文居多。进入新世纪后,虽然关于科技奖励的文章数量有779篇之多,但学术性论文数量比90年代要少,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国家科技奖励政策的逐步稳定与完善,学者们对科技奖励的研究兴趣开始下降。可见,国内学者对科技奖励的研究是伴随着科技奖励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逐步深入的,相关研究成果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其滞后于科技奖励工作。

从1426篇文章所涉及的研究主题来看,主要有科技奖励工作、科技奖励大会、科技奖励制度、科技奖励项目、科技奖励改革、科技奖励运行等,其数量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结果整理。

从表1可以看到,学者们在1980年1月至2010年12月发表的关于科技奖励的文章中,主题为科技奖励工作、科技奖励大会、科技奖励制度、科技奖励项目、科技奖励改革、科技奖励评审、科技奖励办法、科技奖励基金等政策发布、新闻通讯类文章占了绝大多数。纯学术性研究论文比例较小,其研究主题主要有科技奖励管理、科技奖励机制、科技奖励评价、科技奖励体制、科技奖励体系、科技奖励运行等,而这些主题正是学术界关于科技奖励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本文主要关注国内学者对科技奖励运行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因此与本研究相关的主题主要有科技奖励运行的机制、科技奖励运行的功能、科技奖励运行的效应、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及方法等,笔者仅对这些与本研究主题密切相关及其他次相关的文献进行必要的评述。

2 科技奖励运行的机制、功能及效应

科技奖励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激励方式,只有通过运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刘洁(1999)认为,科技奖励能否充分发挥其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关键在于科技奖励运行的绩效如何[2]。

2.1 科技奖励运行的机制

科技奖励的运行机制是整个科技奖励系统中最核心也是最复杂的部分,科学合理的科技奖励运行机制,有利于鼓励科研机构和广大科技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科技成果和成熟技术进入企业和市场,加快市场开发和产品更新(王炎坤等,1993)[3]。

科学奖励系统的运行主要包括两种要素,一是运行的持续性或连续性,二是运行的普遍性或有效性,前者涉及能否利用奖励制度实现科学共同体的自我控制,后者则强调该控制如何才能发挥其效用(赵万里,1990)[4]。为了解我国科技奖励的运行是否具有连续性与普遍性,王炎坤等(1993)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获奖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我国科技奖励系统的运行具有普遍性,并产生了积极的激励效果,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科技奖励系统的运行与普遍性原则还不甚吻合[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科技奖励的运行机制是以政策驱动和利益驱动以及双重约束为手段的,其目的是为了建立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开发诱导机制。因此,科技奖励的运行机制应该包括动力机制、利益机制、竞争机制和创新机制四个主要方面(刘洁,1999)[2],这四个机制构成了科技奖励运行机制的完整体系。

2.2 科技奖励运行的功能

当科技奖励的运行机制正常运转时,其相关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不同,所归纳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广泛认同的是导向功能、竞争功能、承认功能和激励功能等四大功能。张忠奎(1991)在《科技奖励》一书中首次对科技奖励的社会功能进行了系统归纳:当科技奖励用于实现上层的管理意图时,有着沟通上下的功能;对获奖者能力和贡献给予肯定的功能;树立良好风气、立志多作贡献、树立学习榜样的引导功能;对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促进功能[5]。王炎坤等(1993)则把科技奖励的功能概括为导向功能、竞争功能和激励功能[3],与此观点相同的还有刘启玲(1998)[6]、刘阳(2004)[7]等人。

除上述归纳的几个主要功能外,学者们还从一些独特的角度对科技奖励运行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划分为互为对应的类型:(1)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科技奖励既有利于鼓励发明创造,推动科技进步;又会导致科技人员协同联合攻关意识削弱,造成科研课题小型化,低水平重复,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邵莉、雷永和,1996)[8]。(2)直接功能与间接功能,一是直接激励获奖人员,但这种作用是比较有限的;二是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间接激励功能的作用往往是不可估量的(胡乐真,1998)[9]。(3)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前者包括激励创造、优化分层以及内部控制等三种功能;后者主要包括外部控制手段、知识传播与应用手段等功能(尚智丛等,2007)[10]。

2.3 科技奖励运行的效应

科技奖励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对科学共同体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人会因为获得科技奖励而产生越来越多的优势,也有人会因为未获奖而在科学研究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正是科技奖励运行所带来的效应问题。

国外学者提出的科技奖励运行产生的效应主要有增强效应、积累优势、马太效应、光环效应、回溯效应、棘轮效应和波敦克效应,国内学者认为还存在时间效应和整体效应。在科技奖励运行的效应中,“马太效应”是学者们研究得最多的一种效应,这不仅是因为马太效应的普遍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还在于其他效应都与马太效应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郝海燕,1998)[11]。同时,马太效应还是把“双刃剑”,对科学研究既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学术带头人的成长,提高科研院所的知名度和推动科技进步(吴文阳,1997)[12];也存在消极影响,会加剧科学共同体等级分化,阻碍科技新人发现成长及催生学术腐败等,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客观现象(祁延慧,2009)[13]。

除马太效应外,激励效应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张忠奎(1991)认为影响科技奖励激励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奖励项目数、奖励的“平均主义”与“派生待遇”、奖励声誉、奖励强度等[5]。徐顽强和李华君(2009)发现,科技奖励过程中存在边际激励效用递减现象,导致激励效果难以持久,使得科学家群体的积极性、创新性难以充分调动,而影响科技奖励的边际激励效用的因素主要有奖励层次、奖励方式、奖励环境、奖励过程等[14]。

3 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

对科技奖励运行绩效进行评价,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学者们对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从定性研究开始的,运用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等来确定指标权重,后来逐步转向定量研究,采用非线性数学模型、模糊评判模型、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龚建桥(1989)围绕科技奖励的评审方法及指标体系着重探讨了专家评审与评审方法、科技劳动与奖励分类、指标体系与权重分配、评价标准与评分等级、修正评分与综合评定等问题,较早对国家科技奖励的评审与评价作了系统研究[15]。但他没有建立一套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直到郑孝国等(1998)针对国家科技奖励一级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依据模糊数学原理,对一级指标进行量化并建立了科技奖励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并以此选定了获得指标权重、指标权重修正、指标权重应用等统计方法对国家科技奖励进行了实际分析和评判,改进了国家科技奖励的评价方法[16]。蒋美仕等(1998)构建了我国科技奖励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评价指标体系是一般的指标体系,包括学术水平、社会/经济效益、技术难度、学术意义和适用范围;二级指标体系是一级指标体系的具体化、扩展和延伸,由此形成一个多层次和多级别的指标体系[17]。但此后学者们并没有对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专门的研究,而是将其融合到了具体的评价研究中。

可见,学者们对科技奖励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99年之前,由于在199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对国家科技奖励的评价指标有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减少了。毋庸置疑,官方的评价指标既吸收了学者们的前期研究成果,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者们的后续研究。因此,对当前正在实施的国家科技奖励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有待加强。

4 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方法及模型

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相伴而行的是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方法及模型的研究。较早时,部分学者认为不可能建立科技奖励运行绩效评价的实体模型,只能建立类比模型。由于科技奖励系统是科研管理人工系统的一种,它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因此不可能建立实体模型。建立数学模型也相当困难,一般多建立类比模型,即建立一种能对系统做出本质描述和合理抽象的曲线图、方框图或流程图(张忠奎,1991)[5]。然而,很多学者后来都陆续建立了具体的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模型,主要有智能评审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灰色关联分析法、未确知测度评分模型及结构方程模型等,这充分说明可以建立实体模型来对科技奖励的运行绩效进行评价。

4.1 智能评审方法

这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可实现对科技奖励的智能评价。金聪和彭嘉雄(2002)运用智能评审方法,以国家三大奖为例建立了科技奖励的综合评价体系,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此克服人为因素及模糊随机性的影响,从而实现对科技奖励的精确评价[18]。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该方法利用模糊数学原理,按照隶属度的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和评价优劣判定三个步骤建立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而对科技奖励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实现科技奖励评价的科学性、可靠性和简易可行性(汪晓霞等,2002)[19]。关天云(2005)也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把科技奖励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解决了原有方法中定性与定量不能很好结合的问题,并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实现评价,使科技奖励评价工作更加精确,达到既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又保证其易于操作的目标[20]。

4.3 模糊灰色关联分析法

这种方法实现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有机融合,通过把各分量均为三角模糊数的模糊矢量进行比较来对科技奖励进行评价。胡宗义等(2009)运用此方法把国家科技进步奖社会公益类项目的五个评价指标,即技术创新程度、技术指标的先进程度、推广应用程度、已获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和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全部转换成用L-R型三角模糊数表示的定量指标,有效地解决了专家小组的不确定的语义评价数量化的问题,有利于模糊多属性决策的顺利进行,使科技奖励评价更加简明直观[21]。

4.4 未确知测度评分模型

传统的科技奖励评价方法主观性较强,会造成信息失真,利用未确知测度模型能有效地解决这种主观性问题。王瑛等(2009)在借鉴未确知测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概率向量和等级空间向量的运算对其评价准则进行改进,构建了一个含有综合得分公式的未确知测度评分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社会公益类获奖项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未确知测度评分模型比传统的科技奖励评价模型更能减少由专家主观性所产生的信息失真,使得评价结果更客观、公平、科学、直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22]。

4.5 结构方程模型

该模型可用于讨论观测变量与潜在变量关系以及潜在变量与潜在变量的关系,能有效处理科技奖励评价过程中显变量与隐变量的复杂关系。王瑛和郝国杰(2009)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以国家自然科学奖为例,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来实现对科技奖励的评价。一是隐变量通过一个或多个显变量进行测量,根据可观测的显变量,借助AMOS软件可计算出隐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路径系数,达到了既考虑到专家的意见,又不完全由专家来评价的目的,从而减少了由专家决策所带来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二是既可以用数学模型也可以用图形进行描述,因此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从大局上把握,易于对评价模型进行讨论与修正[23]。

学者们所设计的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几种评价模型,克服了以专家打分为主的定性评价方法所带来的主观性太强等弊端,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对改进科技奖励的运行绩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 研究展望

科技奖励制度作为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伴随着科技奖励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逐步深入,相关研究成果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总体而言,已有文献研究范围较广,但深度不够,关于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模型等定量研究有待扩展和加强,因此相关的研究成果仍将进一步增加和繁荣。

专项科技奖励详细情况 篇5

名称

生活垃圾生物反应器填埋与资源能源回收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城镇总体规划对人居环境影响的总体评价技术研究*

温室气体减排及大气污染控制对电力发展影响研究*

采油废水与油泥污染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北京市域水环境与滨水区统筹规划* 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应用*

国际化学品管理战略方针(SAICM)亚太区域会议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安全运营与节能减排技术集成及工程示范*

苏州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示范项目* 用集成技术

天津泰达自来水紫外线消毒工程 工厂化鱼类高密度养殖设施的工程优化技术*

“十二五”期间的北京市能源供应体系建设的目标思路及措施研究

深圳市布吉(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示范工程*

获奖人

获奖类别及等级

获奖年份

刘建国、岳东北、薛玉伟、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

陆文静、王洪涛、聂永丰、等奖

李睿、张媛媛 刘毅段雷 张鸿涛 贾海峰 李金惠、温宗国 李金惠 蒋建国 金宜英、聂永丰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 二等奖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国际化学品管理战略方针铜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国际紫外线协会2010年最佳工程奖

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

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政

汪诚文、杨波、赵雪峰 公用和建筑工程科技示

范工程

席劲瑛、施慧明、王志强)技术奖一等奖 傅 涛、常 杪、钟丽锦 张晓健、陈超 贾海峰 刘文君

2010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北京水务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9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创新集体

2013

2013 2013 2013 2013 2012 2012 2012 2012 2011 2011 2010 2010

棉针织印染企业水污染物减排及废水回周律、汪诚文

李涛、杨海军 刘文君 李振瑜 许嘉钰

2010

城市污水处理氧化沟工艺技术、过程控施汉昌、胡洪营、刘艳臣、2010年度华夏建设科学制与设备成套化研究

城市供水行业绩效关键指标研究 饮用水水质保障污染物应急处理技术导则*

南沙河综合整治规划* 深圳笔架山水厂改扩建工程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第十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彗星式纤维滤料及应用

应对水源突发性污染的城市供水应急处理技术研究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及填埋气体利用技术研究*

厌氧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试研究及工程应用

北京中心城地区湿地系统规划研究* 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水质及景观效果保障技术研究*

降低建筑水耗的综合关键技术研究 污水处理厂气味控制系统研究* 北京中心城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再生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城市水业管理体制与监管体系研究

李振瑜 张晓健、陈超 王伟

2009 2009 2009 2008 2008 2008 2008 2008 2007 2007 2006 2006 2006 2005 2006 2006 2006 2005 2004 2004 2004 2004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

蒋建国、王伟、张妍)

等奖 贾海峰 刘文君 周律 胡洪营 胡洪营、王灿 贾海峰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等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等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傅涛、常杪、钟丽锦、朱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凌云

填埋气体提纯制作车用压缩天然气技术 王伟、万晓 深圳河湾流域污水系统布局规划研究*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政策、标准和技术研究与示范*

基于腐殖酸提取的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法

利用垃圾焚烧飞灰制备轻质骨料 餐厨垃圾湿热水解处理系统

秦岭山系大熊猫种群对不同生境适应性的研究*

清华大学附小新校舍*

工厂化养鱼关键技术及设施的研究与开发*

北京市生态需水量预测研究* 北京市区污水处理厂合理规模研究*

陈吉宁、贾海峰、曾思育、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刘雪华、周律

陈吉宁、黄霞、胡洪营

2006年度第十六届全国聂永丰、许玉东、岳东北

发明展览会金奖 聂永丰、李润东、刘锋 聂永丰、任连海 刘雪华 马金 李振瑜 贾海峰、程声通 贾海峰

2006年度第十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 2006年度第十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 陕西林业科学技术进步奖

全国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项目金质奖 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

北京水利学会北京水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2003年度全国优秀规划设计

获奖项目三等奖

清华大学附小新校舍*

马金

建设部2003年度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第五届中国发明展览会

填埋场渗滤液的蒸发处理技术

聂永丰、岳东北、许玉东金奖、第五届中国国际发

明展览会发明创造奖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研究示范课题 北京市区污水处理厂合理规模研究*

建设部2003年全国十大陈吉宁、胡洪营、黄霞等

建设科技成就奖 贾海峰、程声通

建设部“中联重科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北

北京市区污水处理厂合理规模研究*

贾海峰、程声通

京市规划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北京市区污水处理厂合理规模研究*

贾海峰、程声通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

北京市区污水处理厂合理规模研究*

贾海峰、程声通

市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项目一等奖

清华大学附小新校舍*

马金

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建筑设计二等奖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全国

中关村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张鸿涛

优秀规划设计获奖项目二等奖

酸雨控制国家方案研究

郝吉明等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 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

城市污水回用成套技术

卜城

家财政部: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

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

我国酸沉降及其生态获奖影响研究

郝吉明

家财政部: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

我国酸沉降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柳州地区酸沉降综合防治示范研究 染料工业废水综合治理技术与工艺

郝吉明等

国家环保局“八五”科技攻关优秀成果 攻关优秀成果 攻关优秀成果 攻关优秀示范工程

1996 1996 1996 1996 1996 1996 1996 2001 2001 1999 2003 2003 2003 2003 2003 2003 2003 2004 2004

典型城市汽车排放污染控制示范研究 贺克斌等 深圳市“8.5”爆炸事故应急处理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

俞珂、王伟、袁光钰

郝吉明、席德立、贺克斌国家环保局“八五”科技徐康富 余刚、李中和 余刚、李中和

蒋展鹏、杨志华、祝万鹏国家环保局“八五”科技

山东招远761厂吐式酸生产车间废水综蒋展鹏、杨志华、祝万鹏国家环保局“八五”科技合处理工程

染料工业废水综合治理技术与工艺

蒋展鹏、杨志华、祝万鹏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

余刚、李中和

氨氮法从电镀污泥和不锈钢酸洗废渣中回收重金属*

电镀污泥资源化示范技术研究

家财政部: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

杨志华

国家环保局“八五”科技攻关优秀成果

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

杨志华、祝万鹏

家财政部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

填埋场:防水防渗材料的筛选与研制 俞珂、袁光钰、白庆中 蚌埠市饮用水预处理工程 江苏省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排海工程可行性研究与环境影响评价 处理啤酒废水生产性试验研究 YHG系列水平轴转刷曝气机

程声通等

黄铭荣、何强、井文涌

国家环保局“八五”科技攻关优秀成果 国家建设部“八五”科技攻关优秀示范工程 江苏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二等奖

首届全国环保技术交易会金奖 会金奖 会金奖

国家环保局、中国科学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排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可行性研究

黄铭荣、何强、井文涌

院、国家教委: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集体荣誉奖

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

氧化塘综合技术

钱易等

政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集体荣誉奖 国家环保局、中国科学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研究

钱易、胡纪萃

院、国家教委: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集体荣誉奖

冶金水处理用高速过滤器

王占生等

国务院重大技术装置成果三等奖

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

城市污水净化技术及水质指标评价

王占生等

政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集体荣誉奖

城市污水回用技术的试验研究 冷流式催化氧化反应器及其工艺

王占生等 徐康富等

大同市人民政府二等奖 北京发明协会铜牌奖 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

氧化塘水力特征、优化组合及综合研究

政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专题执行集体荣誉奖

纤维球(新型滤料)

全国环保科技长远规划情报研究

王占生等 井文涌

北京市首届发明展览会铜牌奖

国家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

1987 1986 1989 1991 1990 1991 1991 1991 1991 1991 1996 1996 1994 1994 1994 1994 1996 1996

常温升流式厌氧污泥层(UASB)反应器陆正禹、胡纪萃、钱易左首届全国环保技术交易

剑恶 纪萃、汪诚文

钱易、陈吕军、沈英鹏胡首届全国环保技术交易

大港油田科技奖励制度创新 篇6

关键词:科技奖励;创新;大港油田

1 概述

企业的科技奖励是企业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它对于发挥企业科技政策的导向功能与激励功能,促进科技工作与企业发展相结合以及促进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成长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1-2]。

近日,笔者对国家、省部级及行业内部的科技奖励评审标准进行了调研,目的是了解国家、省部级以及行业科技奖励评审标准的现状和特点,从中汲取对大港油田科技奖励评审办法有益的经验。

2 国内科技奖励评审标准的现状

笔者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对各地科技奖励评审标准进行了考察:

2.1 奖励类别

①单一类别。共有两个油田的科技奖励为单一类别,青海油田和大庆油田均为科技进步奖。②两个类别。共有两个油田的科技奖励分为两个类别,其中,吉林油田分为科技进步奖和特别奖(技术创新突出贡献奖、青年科技奖、先进科技管理工作者)两个类别,辽河油田的科技奖励分为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两个类别。③三个类别。共有两个油田的科技奖励分为三个类别,其中,华北油田的科技奖励分为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重大成果持续奖三个类别,冀东油田的科技奖励分为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特别奖(论文论著奖、标准制定修订奖、科技工作先进奖)三个类别。

从上述可以看出:①6个油田都设有科技进步奖,3个油田还设有技术发明奖,吉林油田和冀东油田等2个油田设有特别奖;②与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分类相比,行业及6个油田都未设置自然科学奖;③辽河油田分为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两个类别,比较符合行业的科技奖励分类标准。

2.2 奖励等级

①除了青海油田以外,其他5个油田的科技进步奖分为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共四个等级;青海油田的科技进步奖分为特等奖、一二三四等奖,共五个等级。②华北油田的技术发明奖分为一二三等奖,共三个等级;辽河油田的技术发明奖分为一二等奖,共两个等级;冀东油田的技术发明奖不分等级。③各油田的特别奖是不分等级的。

从上述可以看出:①大部分油田的科技进步奖都分为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共四个等级,比较符合行业的科技奖励等级标准。②华北油田的技术发明奖分为一二三等奖,共三个等级比较符合行业的科技奖励等级标准。③辽河油田的技术发明奖分为一二等奖,共两个等级比较符合国家的科技奖励等级标准。

2.3 奖项数量

①明确奖项数量。冀东油田、辽河油田、青海油田等3个油田明确提出每年的奖项数量分别不超过25项、100项、50项。②授奖项数比例。大庆油田每年的授奖比例不高于申报奖励项目数的80%。③未提及。吉林油田和华北油田未明确提及奖项数量。

2.4 奖金额度

①各兄弟油田一二三等奖奖金的平均额度分别为10万、5万、2万;特等奖奖金大部分为20~50万,大庆油田为50~500万,华北油田未明确。②特别奖奖金额度从1000元~10万元不等。

2.5 评审标准

①定量描述。吉林油田、大庆油田和辽河油田等3个油田的科技奖励评审标准都定量地描述了经济效益和技术创新,所要达到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②定性描述。华北油田、青海油田和冀东油田等3个油田的科技奖励评审标准定性地描述了经济效益和技术创新定性。③分专业。仅有大庆油田1个油田分专业路对科技奖励评审标准进行了描述。

2.6 授奖人数

①各兄弟油田特等奖、一二三等奖授奖人数平均数分别为20人、11人、8人、6人,大庆油田明确技术发明奖单项奖授奖人数最高限6人。②授奖单位数量仅有辽河油田明确提出,其他5个油田基本未提及。③天津市及行业的科技奖励评审标准中都明确提出各级奖励授奖单位数量。

3 大港油田科技奖励办法

大港油田公司在2013年7月对科技奖励办法进行了修订,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奖励类别: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两个类别。

②奖励等级:科技进步奖分为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共四个等级;技术发明奖分为一二三等奖,共三个等级。

③奖项数量:未提及。

④奖金额度: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万元,一等奖10万元,二等奖5万元;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0万元,二等奖5万元,三等奖2万元。

⑤评审标准:科技进步奖定量地描述了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所要达到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技术发明奖仅有一等奖定量地描述了经济效益。

⑥授奖人数: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二三等奖授奖人数平均数分别为20人、15人、10人、5人;技术发明奖单项奖授奖人数最高限6人。

4 对大港油田科技奖励评审办法的启示

从上面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各兄弟油田的科技奖励评审标准存在着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它反映了各油田的发展趋势和特色要求,这对大港油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科技奖励评审办法,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分标准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结合调研结果,对大港油田科技奖励制度创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明确每年科技奖励项目的总数,或明确授奖比例不高于申报奖励项目数的百分比。

②在评审标准中增加技术发明奖的二、三等奖所要达到的经济效益指标。

③对科技进步三等奖给予适当的奖金鼓励,激励技术研究人员的科技工作积极性。

科技奖励 篇7

科学界的激励-竞争机制主要通过科技奖励制度来体现。R K Merton[2]于1957年在《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一文中探讨了科学界普遍存在的优先权问题, 并将科技奖励制度作为科学界核心的激励-竞争机制。此后, Jonathan R.Cole 与Stephen Cole, Harriet Zuckerman, Jerry Gaston, Diana Crane等均对该问题从多个层面予以探讨。根据对国外“学术期刊图书馆”的检索, 从1998年8月到2008年8月, 关于科技奖励的文章有82篇, 关于科学产出率的文章有62篇, 关于“科学承认”的文章有21篇。

概括起来, 国外对“科技奖励的竞争-激励机制”研究可分为三个部分。

1 科技奖励的激励-竞争机制对科学共同体的影响

R.K.Merton[3]认为, 不能奖励杰出表现的报酬体系常常是导致越轨行为产生的条件。在科学界, 特权地位、荣誉奖励、同行承认, 以及金钱一类的报酬结构组成了一个综合的报酬结构, 科学界的报酬制度有赖于鉴别杰出表现的社会机制。科技奖励制度作为鉴别科技界杰出表现的社会机制, 激励与竞争是其基本功能。激励与竞争机制是在科学的社会建制目标确定的情况下, 有效地实现该目标的手段, 即在“目标已知-机制未知”的分析模式下, 寻求提高科学建制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与可靠性。

1.1 奖励制度为科学共同体提供了优先权“承认”的价值标准

Zuckerman认为, 大多数科学家都渴望受到同行承认的激励。Merton写道, “正如达尔文曾经说过的那样, ‘我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因为想得到我的自然科学家同行的尊敬而大大加强。’”Hans Selye更是直言:“就我所知, 一切能够很好地做出判断的科学家都非常急于使他们的工作得到别人的承认与赞扬 (在这群人中也包括我自己) 。” Jonathan R Cole 与Stephen Cole[1]认为, 如果科学家的行为受到强烈的激励, 以继续从事艰苦的工作, 克服几乎总是伴随着最有价值的研究活动的挫折, 那么他们的行为必为其科学共同体中同行的积极响应所强化。承认有助于保证科学家继续从事研究, 得不到适当的承认可能鼓励大量有能力的和多产的科学家从事可能会带来某些其他类型的奖励——也许是金钱——的活动。………象整个历史上的其他任务一样, 当今的科学家仍然想得到对其发现或创造的承认。

Merton断言:承认是科学王国的通货。科学家均对自己的工作受到同行承认表示了极大的热情, 承认的方式有很多种, 如引证、奖励、学术界的地位、荣誉头衔等, 而科技奖励由于是对重大的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给予的权威性承认, 其影响往往使某位科学家的工作迅速为整个科学共同体所熟悉, 最高荣誉等级的科学奖甚至能使伟大的科学家一夜之间为全世界所认识, 自然成为科学家最渴望得到的激励方式。

科技史上, 在制度化的科学奖励产生之前, 非制度化的奖励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设奖者一般为社会权贵阶层, 他们的地位导致所设奖励具有极高的荣誉性, 社会认可度很高, 获奖往往能使学者一夜成名而步入社会上流。但是, 其缺点也非常突出, 表现在奖项的设定上具有随机性, 在奖励对象与时间上具有随意性, 且竞争所依据的是整个社会的共有规范。制度化的科技奖励所变化的不仅仅表现在奖励的规范化、连续性上, 它还是科技界维护自身特有的社会规范、社会角色与价值取向的核心制体现, 是将科学家的行为规范整合到科学界之中的重要手段。

Jerry Gaston[4]认为, 科技奖励系统体现了科学家扮演其科学角色的好坏与相应报酬的关系, 在奖励系统中金钱对科学家并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家在增进科学知识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的承认与荣誉。Merton认为, 科技奖励制度是科学的规范结构与科学的建制目标之间互动的产物。“ (科学界的) 承认与尊敬只会给予那些最好地完成了他们任务的人……”。奖励不仅推动着科学的建制目标的实现, 同时也在维护着科学的规范结构, 即普遍性、共有性、无私利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四种科学的精神气质。

科技奖励制度之所以成为科技界最核心的激励手段, 既与科学家所渴望得到优先权的适当承认有关, 也与奖励制度鲜明地凸现了科技界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1.2 奖励制度提供了科技界的核心竞争机制

从竞争角度而言, 科技奖励制度是一套促使科学避免深陷多重发现的争执困境的重要机制。Merton指出:“同一项科学发现有多重独立的呈现, 这个重要的事实是科学发展的社会学理论的基础。”科技界存在着大量的独立多重发现, 实际上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科学巨匠, 从枷利略、牛顿、法拉弟、达尔文、笛卡儿、惠更斯、李斯特, 到弗洛依德和当代科学的伟人们, 都卷入了多重发现引起的争论。[6]如果没有一套明确的裁决机制, 那么科学就将深陷无止境的多重研究与争议之中, 科学的发展需要一套及时的裁决机制, 以褒奖最先解决问题的学者。

Merton敏锐地意识到了科学界竞争机制存在的问题, 从优先权之争入手, 提出了对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予以确认与奖励的科技奖励制度。奖励制度有效规范了科技界的竞争机制, 奖励会使伟大的科学家的发现立即为科学共同体所熟悉, 并迅速扩散成为主流, 从而大大减少了科学界无效的重复研究。

科学界内部有等级明晰的分层体系, 以奖励制度与分层之间的关系而言, 对角色的评价过程是产生分层的必要条件。Bernard Rarber[6]指出:“社会差别与社会评价互动的产物就是社会分层。”国外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影响科学界分层的因素进行研究, 发现奖励以及奖励的荣誉等级已经成为决定科学家在科学界地位的核心因素。

Jonathan R.Cole 与Stephen Cole[1]指出:“最杰出的科学家通过其对科学知识的贡献、通过在科学中得到最高评价的活动形式而达到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发现, 尽管走到科技界的上层有主要有两种途径, 其一是因为独创性的杰出贡献, 其二是因为杰出的管理能力而走到了科学界的上层, 但是, “在科技史上, 第二种成就会被很快遗忘, 而通过获得高荣誉等级的科技奖励者的影响力可以持续几代人甚至几个世纪。”通过对美国科学界尤其是理论物理学界中对妇女和少数民族的歧视的研究, Jonathan R Cole 与Stephen Cole发现, 科技界的社会分层较少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表现出了对于知识独创性的高度认同感, “在所有科学活动中, 只有对知识的独创性贡献才能得到最高的评价”[1]。可见, 科技奖励的荣誉有效地维护了科学家在科学界分层体系中地位的权威性。

科技奖励与奖励的荣誉等级不仅已经成为科技界社会分层的核心依据, 其影响甚至远远越出科学界, 被视为国家竞争实力的一种衡量标准。Prise 甚至认为“国家要么发表 (科学论文) 要么就消亡”。 Harriet Zuckerman[7]考查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国家分布, 发现自1901-1921年的20年中, 4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赢得了74%的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金,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美国统治了诺贝尔奖。获得奖金的多与寡对应的是这些国家的实力的起伏, 最高荣誉等级的科技奖励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衡量标准。

2 科技奖励制度中存在的激励-竞争机制

2.1 科技奖励的激励价值及影响因素

科技奖励制度对科学家的激励价值比较鲜明地体现在奖励的增强效应上, 所谓增强效应, 就是Jonathan R.Cole 与Stephen ColeCole[1] 所指出的, “……获过奖的科学家是多产的, 未曾获奖的科学家变得不太多产。”Price认为, “……虽然没有证据说明产量低的科学家是无足轻重的而产量高的人都是著名科学家, 甚至也没有证据说明荣誉等级依据于产出率等级, 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关性……。”

Jonathan R.Cole 、Stephen Cole、Santesteban、Cristian Javier等学者研究了获得科技奖励的奖后效应, 发现在不同学科中增强效应比较普遍地存在。Jonathan R.Cole 与Stephen ColeCole[1]在1973年对于物理学家的一项研究中发现, “物理学家们的产出率深受他们早期著作所获承认的影响。那些写出最佳论文的人都获得奖励并继续保持高产出率, 未获奖者的产出率则陡然下降。”斯坦福大学的Santesteban、Cristian Javier[8]则研究了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与其它经济学家的产出率水平, 发现诺贝尔奖获得者表现出较高的产出率, 高出平均水平近3倍以上, 并长时间保持高于平均水平的产出率水平。Zuckerman[7]访问了1963年在美国工作的5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的41位, 通过研究, 她发现, “获奖者不仅较早就开始发表论文, 而且较长期地持续发表, 他们的论文发表率很高, 从他们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起, 平均每年3.9篇, 而对照组的科学家每年为1.4篇。最多产的获奖者每年发表10.4篇。”

尽管许多国外学者对奖励会导致增强效应持乐观态度, 大量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他们的观点, 但也有学者发现在用奖励的增强效应解释科学家的产出率的差异时, 二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既存在着获得奖励后产出率增加的现象, 也存在着获得奖励后产出率减少的现象。如Wolinsky与Allision 与 Stewar[7]就对Jonathan R.Cole 与Stephen Cole1973年的一项研究提出批评, 认为“他们关于早期承认促进后期产出率的结论站不住脚。……十年以来的大学费用明显地增进十年期的产出率。”

从国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 奖励制度激励的有效性问题比较复杂, 奖励的确能产生较为普遍的激励, 但也存在着例外, 激励能否达到激励相容也因人而异。

Harriet Zuckerman通过与几十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进行深入沟通, 发现尽管大多数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获奖后感受到了巨大的满足感, 但是否受到激励高度受制于他们对科学的价值观念。她指出:也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不满他们的获奖研究, 主要由于他们珍视解决难以对付的问题时所凭的直觉、独创和所获得的成功。而那种处于偶然的幸运的发现, 无论在科学上意义多么重大, 通常都不符合这些标准。有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对自己由于纯属偶然的发现而获奖觉得授予自己奖励完全是无功受禄, 但是另一位由于偶然而得到奖励的学者却以此自豪。此外, 那些带有试验性的、不完整的成果也会使获奖者对自己赢得诺贝尔奖怀有复杂的情感。还有少部分人则由于获得诺贝尔奖而彻底离开了科学研究的事业, 将巨额奖金与获奖声誉用于其他与科学无关的领域, 产生了激励不相容的现象。

可见, 奖励制度激励的有效性既与所设奖励在行业内的学术声誉、社会声誉、知名度、奖金额度等因素有关, 更与获得奖励的人对与科学所秉承的价值观密切相关。爱因斯坦根据自己的观察, 将科学家分为三种人:第一种人对科学事业充满了圣徒般的献身热情, 他们来到世间的唯一使命是追求真理。Jonathan R.Cole 与Stephen Cole 将这类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看成是“神的召唤”。对于他们而言, 科学上的荣誉是一种副产品, 而不是追求的目标。第二种人对科学研究有一种玩索般的兴趣, 在科学活动中得到智力的享受和乐趣;第三种人则为自身的生存需要而致力于科学工作。第二种与第三种人在科学研究队伍中占据绝大部分, 奖励对于第二与第三种人的激励价值远远大于第一种人。对于第三种人, 过高的金钱激励往往会导致他们远离科学研究的事业。

2.2 竞争机制的普遍性及影响因素

竞争机制的普遍性是R K Merton在提出科技奖励制度的时候就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 在Merton看来, 科技奖励系统提供了一套科学界的竞争规则, 可被视为科学界竞争的法律, 而竞争机制的理想状态是以普遍主义的方式来运行。即判断谁能成为优胜者, 仅仅取决于对优先权的的检验和已有知识的客观标准, 而与种族、性别, 年龄、宗教、民族、国家、阶级等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无关的特性。

Jerry Gaston认为, 默顿实际上提出了一种假设, 即只有当竞争机制以一种普遍主义的方式运行时, 最能实现科学的建制目标。在普遍主义的运行方式下, 奖金的额度水平不会威胁到奖励系统, 只要资金的分配方式是奖励优秀者。但如果奖金是按照人口或者按比例方式分配, 那么就会对奖励系统造成消极后果。Jerry Gaston[4]通过对600位英美科学家的实证研究显示, 这些科学家得到了他们应该得到的承认, 即科技奖励系统的确是遵照普遍主义的方式在运行。但是Jerry Gaston担心, 未来的科学建制是否被允许按照普遍性准则去评议研究建议和研究上的贡献?将来是否会发现可能改变这个过程的趋势?各个社会正在发展什么新的结构或接纳什么新的思想意识, 它们可能会危害奖励系统的普遍运行?如果政治方面的考虑而不是科学方面的考虑变成了主要目标, 那么普遍性的奖励系统就处于危险之中。

其他学者探讨了具体的奖励系统, 发现普遍主义是一种理想状态, 现实的奖励系统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 从而导致竞争机制偏离理想状态。历史上, 奖励系统在纳粹时期就曾经因为深受政治的影响而偏离了普遍主义的原则。尽管如此, 科学界与其他的社会建制相比, 已经较为接近这一理想的境界。比较明显会对奖励系统的普遍性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有研究者的社会属性、所在学科的学科属性、科学界组织的集中程度等因素均会影响到能否获奖, 在社会属性中, 影响独创性确认的一个较为突出的因素是性别与民族。Primack、Richard B、O Leary、Virgina、Bioscience[9]研究了生态学领域的性别歧视问题, 发现女性和少数族裔科学家的人数在传统上一直严重偏低。他们提出, 在美国科学界和一般社会, 影响人们能否获得奖励的重要因素是谁在从事该项科学研究, 是男性还是女性, 白人还是少数族裔。Ovid[10]研究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保健中心在遴选科学奖中的性别偏见问题, 发现奖项授予给女性的比例严重低于女性的比例, 为此, 她甚至提出一个建议, 在挑选获奖者时应该强制性地规定女性获得奖励的比例。尽管Jonathan R.Cole 、Stephen Cole和Harriet Zuckerman[7]1984年的研究表明, 抛开性别歧视, 相比女性科学家而言, 男性科学家表现出更大的科学产出率和更快速的职业进步。但依然有许多学者坚持认为, 科学领域的性别歧视是存在的。

Jerry Gaston考察了英美科学奖励系统, 发现科学界的社会组织集中程度可以导致奖励系统以普遍或者不太普遍的方式运行, 美国是世界上最分散的国家, 英国则稍微集中一些, 一般而言, 组织越集中, 则普遍性就越强, 越分散则愈弱。Jonathan R.Cole 与Stephen Cole[1]则研究了其它社会因素对科学奖励的影响, 发现是否在著名院校获得博士学位, 是否在著名高校任职, 是否与著名科学家有渊源等等社会属性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奖励系统对于独创性的确认。Diana Crane研究了学科的特征对独创性确认的影响, 发现学科的规范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是否获得奖励, 学科的规范条理化水平越高, 竞争机制的普遍性就越强。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的规范条理化水平大体相符, 其中理论物理学是规范化程度最高的, 而政治学的规范化程度就要相差很多[10]。

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 抛开较大的外在因素, 如政治因素, 制约普遍性的核心是一个信息的透明度问题与评价者的价值取向问题, 如大学里的行政官员与学者之间就存在着评价的价值取向的差异。信息越透明, 独创性越容易判断, 则其他的社会因素越不容易影响到奖励系统, 只有在独创性的判断较为困难的情况下, 其他社会因素才会对奖励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 使之偏离理想状态。

3 国外科技奖励系统对于激励与竞争机制的调控

国外学术界对科技奖励系统的深入研究, 透彻揭示了科技奖励系统内在功能, 围绕着有效发挥激励与竞争机制的内在价值, 国外科技奖励制度对于激励与竞争机制不断调控, 其调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排除其他因素干扰, 维护竞争机制的普遍性

Harriet Zuckerman仔细研究了诺贝尔奖成为全球科技界最高荣誉的原因。发现诺贝尔奖的任何一个单独的特点都不足以说明它所能获得巨大声望和威信, 它的历史、奖金的数额、或授奖单位的威望等, 别的奖金都可能与它媲美甚至超过它。她的结论是:该奖励制度严格恪守了科学竞争的普遍性原则, 维护了科技界最为骄傲的对于独创性的高度尊重, 这表现在诺贝尔奖杰出的获奖者名单上。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 人们很少对于某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表示异议。诺贝尔奖可以说是较理想地实践了R K Merton关于科技奖励竞争机制理想状态的设想, 它的国际性 (诺贝尔在遗嘱中明确规定了奖金的国际性) 、它对独创性的专注度、它对其他因素强大的抗干扰能力都使其具备了成为科技界最高荣誉象征的实力, 也成为奖励制度提升并维护声望的表率。诺贝尔奖的实践证明, 只有严格恪守科技界竞争机制的普遍性原则, 挑选那些能真正代表科学的精神气质的人才, 排除其他各种社会因素的干扰, 才是保证奖励制度自身威望的核心。

在各种奖项争夺科技奖励声望的过程中, 奖项的管理机构会自发地调整自己, 为捍卫自身声誉而不断逼近普遍性原则, 例如扩大奖励的国际性、加强反馈控制、精选评议专家、完善评议程序等等。在维护奖励的普遍性方面, 美国科技界走在的其他国家前列, 这是美国能吸引全世界的科学精英的重要原因。美国设立有相当数量的不限获奖者国籍的奖项, 甚至有相当数量的行业奖以及民间奖都是国际性奖项。例如:美国化学学会科技奖共有34项, 其中不限国籍的国际性奖项共有18项, 占总奖数的52.94%, 要求报奖者居住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有3项, 占8.82%, 两类合计21项, 占61.76%。[11]

3.2 注重科技奖励的荣誉性, 淡化趋利性

有许多奖项为了获得轰动效应而不断创造着科技奖励界奖金额度的纪录, 但是科技奖励的实践却表明, 科技奖励的激励价值更多来自于奖励项目的声望, 而非金钱的额度, 这是由获奖者的价值取向与科技界的准则所决定的。如果仅仅比较奖金的额度, 有许多奖项都超过了诺贝尔奖, 但是在科学界内外的声望上, 却以诺贝尔奖最高。Harriet Zuckerman发现, 当荣誉越积越多的时候, 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不会在自己的传记中列入自己所获得的全部奖励, 而只是从其中选出几种, 这种选择遵循了“高尚行为”的原则, 因为许多人直觉地认识到, 科学上的奖励往往是按照威信来排列的, 而不是按照金钱的额度来排列。

为了提升奖励的声誉, 保持其激励价值, 各种奖励都更多地关注了奖励的荣誉性, 而淡化了其趋利性。如英特尔科学人才搜索计划, 负责为因特尔搜寻物理、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年轻的科学英才, 特别是十几岁的中学生。尽管获奖者都是十几岁的孩子, 但为了提升该奖励的声誉, 奖励委员会屡屡邀请美国政界名人、企业界名人参与授奖仪式, 例如2001年的颁奖会就邀请了美国副总统Richard Cheney、纳斯达克的副主席 Alfred R. Berkeley , 这给这些十几岁获奖的孩子带来了巨大的惊喜。美国有许多政府科技奖励甚至干脆不颁发奖金, 以此来凸现对于奖励荣誉的极端珍视, 体现科技奖励注重的是精神鼓励。例如:代表美国政府最高科技奖项的国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奖都只侧重荣誉, 没有奖金。

3.3 调整奖项设置, 合理引导科学家努力的方向

科技奖励制度只是实现科学建制目标的一种重要的工具, 因此, 当科学的建制目标发生变化时, 奖励系统也必然会充分表现出来。由于Merton提出科技奖励的概念是在小科学时代, 他将科学建制的目标确定为“扩充正确无误的知识。”该目标将奖励制度的功能局限于认知层面, 对除认知层面以外的价值追求予以排斥。然而, 到了大科学时代, 由于科学研究所需要的资金远远超出个人所能负担, 需要由企业、社会机构与政府资助, 出资者考虑更多是科学的使用价值, 科学性则让位于其次。为回应这种变化, 在理论上出现了以贝尔纳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科学奖励系统学说, 科学的建制目标中合理接纳了科学的实用价值, 科学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为了认识世界, 也希望尽可能地带来直接的效益。在实践上, 则是出现了企业奖与民间奖大量涌现的局面, 甚至在部分国家已经成为科技奖励系统中的主要构成。企业奖与民间奖大量的出现, 有效地衔接了科技界与产业界, 合理地将科学家的才智引向社会急需的领域, 形成了科技界认知因素与社会价值多重驱动的局面。

美国已经成为社会设奖的代表, 大量的企业与慈善家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奖励, 这些奖励更多地瞄准了科学创新的实用价值。美国除国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奖之外的其它奖项基本由社会力量设立, 如科技咨询机构 (美国科学院) 、专业协会、基金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组织设奖、评审并颁发。尽管是民间奖励, 这些奖项却往往代表本学科和本领域的最高荣誉, 是对科研人员学术科研成果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摘要:国外科技奖励的激励与竞争机制的研究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即如何发挥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与维护竞争机制的普遍性。

关键词:科技奖励,激励与竞争,科技产出率

参考文献

[1]COLE J R, COLE S.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Scienc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5, 46, 138, 19, 114, 176.

[2]MERTON R K.Priorities in Scientific Discovery:A Chapter in thesociology Of Scie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7.22:635-659.

[3]MERTON R K.Social structures, and anomalous[M]//Social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4]GASTON J, SONS W J.The Reward System in British and AmericanScience[M].Inc.New York.1978.

[5]OGBURN WF, THOMAS D.Is it inevitable that you invented-[J].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1y, 1927 (5) :83-98.

[6]MERTON R K.Social Stratificat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Structure and Process[M].New York:Ha Kete.Blaise WorldPress, 1957:2.

[7]ZUCKERMAN H.Scientific Elite[M].New York:Free Press, A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1977:378, 393, 296.

[8]JAVIER C.The art of science and science of art:Scientific productivi-ty and art market institutions by Santesteban[M].Stanford Universi-ty, 2001:131.

[9]RICHARD B P, VIRGINIA L O.Cumulative disadvantages in the ca-reers of women ecologists[M].Washington, 1993.

[10]CRANE D.Invisible colleges diffusion of knowledge in scientificcommunitie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1972.

大港油田科技奖励制度创新 篇8

企业的科技奖励是企业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 它对于发挥企业科技政策的导向功能与激励功能, 促进科技工作与企业发展相结合以及促进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成长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1,2]。

近日, 笔者对国家、省部级及行业内部的科技奖励评审标准进行了调研, 目的是了解国家、省部级以及行业科技奖励评审标准的现状和特点, 从中汲取对大港油田科技奖励评审办法有益的经验。

2 国内科技奖励评审标准的现状

笔者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对各地科技奖励评审标准进行了考察:

2.1 奖励类别

(1) 单一类别。共有两个油田的科技奖励为单一类别, 青海油田和大庆油田均为科技进步奖。 (2) 两个类别。共有两个油田的科技奖励分为两个类别, 其中, 吉林油田分为科技进步奖和特别奖 (技术创新突出贡献奖、青年科技奖、先进科技管理工作者) 两个类别, 辽河油田的科技奖励分为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两个类别。 (3) 三个类别。共有两个油田的科技奖励分为三个类别, 其中, 华北油田的科技奖励分为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重大成果持续奖三个类别, 冀东油田的科技奖励分为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特别奖 (论文论著奖、标准制定修订奖、科技工作先进奖) 三个类别。

从上述可以看出: (1) 6个油田都设有科技进步奖, 3个油田还设有技术发明奖, 吉林油田和冀东油田等2个油田设有特别奖; (2) 与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分类相比, 行业及6个油田都未设置自然科学奖; (3) 辽河油田分为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两个类别, 比较符合行业的科技奖励分类标准。

2.2 奖励等级

(1) 除了青海油田以外, 其他5个油田的科技进步奖分为特等奖、一二三等奖, 共四个等级;青海油田的科技进步奖分为特等奖、一二三四等奖, 共五个等级。 (2) 华北油田的技术发明奖分为一二三等奖, 共三个等级;辽河油田的技术发明奖分为一二等奖, 共两个等级;冀东油田的技术发明奖不分等级。 (3) 各油田的特别奖是不分等级的。

从上述可以看出: (1) 大部分油田的科技进步奖都分为特等奖、一二三等奖, 共四个等级, 比较符合行业的科技奖励等级标准。 (2) 华北油田的技术发明奖分为一二三等奖, 共三个等级比较符合行业的科技奖励等级标准。 (3) 辽河油田的技术发明奖分为一二等奖, 共两个等级比较符合国家的科技奖励等级标准。

2.3 奖项数量

(1) 明确奖项数量。冀东油田、辽河油田、青海油田等3个油田明确提出每年的奖项数量分别不超过25项、100项、50项。 (2) 授奖项数比例。大庆油田每年的授奖比例不高于申报奖励项目数的80%。 (3) 未提及。吉林油田和华北油田未明确提及奖项数量。

2.4 奖金额度

(1) 各兄弟油田一二三等奖奖金的平均额度分别为10万、5万、2万;特等奖奖金大部分为20~50万, 大庆油田为50~500万, 华北油田未明确。 (2) 特别奖奖金额度从1000元~10万元不等。

2.5 评审标准

(1) 定量描述。吉林油田、大庆油田和辽河油田等3个油田的科技奖励评审标准都定量地描述了经济效益和技术创新, 所要达到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 (2) 定性描述。华北油田、青海油田和冀东油田等3个油田的科技奖励评审标准定性地描述了经济效益和技术创新定性。 (3) 分专业。仅有大庆油田1个油田分专业路对科技奖励评审标准进行了描述。

2.6 授奖人数

(1) 各兄弟油田特等奖、一二三等奖授奖人数平均数分别为20人、11人、8人、6人, 大庆油田明确技术发明奖单项奖授奖人数最高限6人。 (2) 授奖单位数量仅有辽河油田明确提出, 其他5个油田基本未提及。 (3) 天津市及行业的科技奖励评审标准中都明确提出各级奖励授奖单位数量。

3 大港油田科技奖励办法

大港油田公司在2013年7月对科技奖励办法进行了修订, 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奖励类别: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两个类别。

(2) 奖励等级:科技进步奖分为特等奖、一二三等奖, 共四个等级;技术发明奖分为一二三等奖, 共三个等级。

(3) 奖项数量:未提及。

(4) 奖金额度: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万元, 一等奖10万元, 二等奖5万元;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0万元, 二等奖5万元, 三等奖2万元。

(5) 评审标准:科技进步奖定量地描述了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 所要达到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技术发明奖仅有一等奖定量地描述了经济效益。

(6) 授奖人数: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二三等奖授奖人数平均数分别为20人、15人、10人、5人;技术发明奖单项奖授奖人数最高限6人。

4对大港油田科技奖励评审办法的启示

从上面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 目前各兄弟油田的科技奖励评审标准存在着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 它反映了各油田的发展趋势和特色要求, 这对大港油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科技奖励评审办法, 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分标准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结合调研结果, 对大港油田科技奖励制度创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明确每年科技奖励项目的总数, 或明确授奖比例不高于申报奖励项目数的百分比。

(2) 在评审标准中增加技术发明奖的二、三等奖所要达到的经济效益指标。

(3) 对科技进步三等奖给予适当的奖金鼓励, 激励技术研究人员的科技工作积极性。

(4) 明确评审机构的日常管理工作、评审工作以及评审组织工作的归口部门。

摘要:本文对国家、省部级及行业内部的科技奖励评审标准进行了调研分析, 了解国内科技奖励评审标准的现状和特点, 对大港油田科技奖励制度创新提出建议。

科技奖励 篇9

1 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情况

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项目共352项, 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39项;技术发明奖项目51项, 包括一等奖1项, 二等奖50项;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255项, 包括特等奖1项, 一等奖19项, 二等奖235项;授予闵恩泽、吴征镒等2名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4名外籍科学家和1个国际组织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

近几年来, 国家科技奖励的授奖数保持着稳中有升的趋势。2003年度至2007年度的授奖数分别为260、305、321、329和352项, 2007年度比2006年度增加了23项, 比2003年度增加了92项。这表明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较快, 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日益提高[1]。

2 各地区获奖情况及排名

从公布的获奖项目名单看, 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覆盖了全国除台湾地区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现以两种不同的口径对主要地区的获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1 按第一完成人或单位统计的获奖情况

国家科技奖励项目分为通用项目和专用项目两大类, 凡牵涉到军工和国家安全的列为专用项目 (或保密项目) , 不对外公布获奖的项目名称和研究人员、单位。2007年度获奖的通用项目共272项, 占总数的77.3%。因此, 按科技部公布的获奖项目第一完成单位 (人) 进行的分地区获奖统计数, 主要反映的是通用项目的获奖情况。表1列出了获奖5项以上的省市。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 北京市以65项的获奖总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各省市, 几乎占国家四项科技奖励总数的19%。这主要得益于北京集聚了中科院、国家各部委的大院大所和知名高校, 有着其他省市不可比的客观优势。列第2位的上海也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江苏、山东分别以17项奖励并列全国第3位。与去年相比 (北京第1位, 上海、山东并列第2位, 江苏第4位) , 2007年排在全国前4名的省份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浙江以15项奖励列全国第5位, 比去年提高了6位, 超过了前两年一直位居浙江之前的辽宁、陕西、四川等省。进入前10位的还有:广东14项, 列第6位;辽宁12项, 列第7位;陕西11项, 列第8位;天津和湖北以8项并列第9位。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网站发布的2007年科技奖励资料整理而成。

2.2 包括参与单位或人员的各地区获奖情况

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大多数项目是在多学科或产学研合作基础上完成的, 因此共同参与研究的单位和人员往往来自不同省份。我们将所有列入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或单位的都按其所在地进行统计。表2列出了获国家科技奖励 (含专用项目) 5项以上的省市。

注: (1) 资料来源:根据网络检索的数据整理而成, 北京的专用项目数未检索到。 (2) 北京的获奖总数未包括参与的通用项目和专用项目。

根据表2的统计, 获奖数位于全国前3名的省市与按第一完成人或单位口径统计的位次相同, 依然是北京、上海、江苏列全国前3位。陕西以33项奖励列第4位, 比前一种口径提高了4位, 这反映了陕西是我国的军工大省, 国防科技力量雄厚, 这次共有10个专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奖励 (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 ;另外也表明陕西省合作参与国家的重大项目数量较多, 使陕西的获奖总数大幅增长。浙江和广东以29项奖励并列全国第5位。浙江的名次和前一种口径保持不变, 广东则提高了1位。山东列全国第7位, 比前一种口径下滑了4位。河南列全国第8位, 比前一种口径提高了5位, 主要是因为河南有5个专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奖励, 并参与了10余项外省主持的项目, 大大增加了河南获奖总数。四川和辽宁则以21项奖励并列全国第9位。四川较前一种口径提高了11位, 提高幅度之大与四川的国防科研优势突出有关, 共获得了5项专用项目奖, 同时与四川积极参与省外的产学研项目有关;辽宁较前一种口径下降了2位。

3 2007年各地获奖数量和排名所呈现的新特点

3.1 很多省市获奖数量大幅增长, 创出历史最好成绩

2007年度上海获54项奖励 (包括2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比上年增加了11项, 获奖总数占全国的比例为15.4%, 创造了历年来上海获奖比例的最高纪录。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省的获奖数量也达到了近年来的最好水平, 印证了很多省市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高。江苏的获奖总数比上年增加了11项, 在全国排名由2006年度的第4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3位;浙江的获奖总数比去年增加了17项, 位次也大幅上升, 进入全国第5位;广东获奖总数比上年增加了11项, 排名由2006年度的第8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5位;河南获奖总数比上年增加了9项, 排名由2006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8位。

3.2 江苏、山东、浙江等几个省市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2006年度, 以江苏、山东、浙江为主承担的项目分别为20项、14项、7项, 在全国的排名依次为第3位、第4位、第11位, 在获奖数量和名次上差距较大。但是2007年, 江苏和山东为主承担的获奖项目都是17项, 并列全国第3位;浙江为主承担的获奖项目上升为15项, 列全国第5位, 在数量上仅落后江苏、山东2项。这充分表明浙江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科研水平方面进步较快, 成效显著。

3.3 香港特别行政区获5项奖励, 自主创新能力突显

200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共获得5项奖励, 比去年增加了3项, 成绩喜人。尤其是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有较大突破, 有3项成果获得了最能体现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 获奖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 显示了香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雄厚实力。其中由香港大学莫毅明教授承担的《关于对称与齐次空间的复几何》研究项目, 成为全国数学学科仅有的两项获奖项目之一。另外, 香港在2006年度摘得的奖励均为自然科学奖, 2007年还荣获了2项科技进步奖, 也充分印证了香港拥有较高的科研水平。

3.4 新疆、云南等科技实力相对较弱的地区表现不俗, 进步明显

2007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获得9项奖励, 其中有6项是参与完成的, 获奖总数比去年增加了6项, 进步十分明显。这得益于新疆近年来积极与先进省市的企业、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 使得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云南的成绩更是可圈可点。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荣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落户云南省和西部省区;同时, 云南还有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4 浙江省获奖情况分析及评价

2007年, 浙江省获国家科技奖励的项目数达29项, 其中:自然科学奖2项, 技术发明6项, 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科技进步二等奖20项;浙江省获奖排名进入全国第5位, 获奖数占全国授奖数的8.34%, 达到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尤其在占全国的比重上出现了较大的飞跃, 突破了这一比重长年徘徊在2.3%—5%的局面。

一项重大成果的产生, 往往是多年投入、长期奋斗的结果。浙江省能在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取得大面积丰收和突破, 这与浙江省近年来实施科技强省战略, 加大科技投入, 重视推进产学研结合,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分不开的。这次的获奖项目中有19项是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合作完成的, 与去年相比有了显著增长。

虽然就获奖方面的成绩对一年的上升还不能做定论, 但事实已经说明, 浙江省在自主创新和获取重大创新成果方面具备赶超其他先进省市、跨入全国前5名的能力。浙江省只要继续坚持走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切实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 必能保持自主创新能力快速、稳步上升的势头, 加快进入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行列。

参考文献

科技奖励 篇10

1 铁道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统计分析

国家科技奖励是科技奖励体系中的最高层次荣誉,对科研人员具有巨大的激励效应,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是每个科研人员的目标和动力之一。铁道系统集聚了大批实力雄厚的科研力量,是获得国家科技奖励较多的群体之一。由于铁道系统的科技成果主要是与国民经济联系密切的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应用推广领域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3],因此所获国家科技奖励都是国家科技进步奖。由于数据资料的局限,笔者只对铁道系统2000年至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进行了统计,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年鉴》(2001-2011)整理,本表只统计了通用项目。

从表1可以看到,2000年至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共颁发奖项2660项,铁道系统获得46项,获奖比例仅为1.73%。其中特等奖颁发9项,铁道系统获1项,获奖比例为11.11%;一等奖颁发220项,铁道系统获12项,获奖比例为5.45%;二等奖颁发2428项,铁道系统获33项,获奖比例为1.36%。可见,铁道系统获奖比例严重偏少,但获奖层次较高,获奖比例大小依次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说明铁道系统的科技成果在获奖项目中价值较大,这也是铁道系统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通过对铁道系统获奖项目的深入分析,发现铁道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1.1 高水平项目多

铁道系统是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必须依靠自身力量,走自主研发之路。因此,国家在铁道研发领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铁道系统获奖项目虽然不多,但均是高水平的研究项目,很多研究成果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多个项目创造了世界第一的纪录。特等奖是科技进步奖的最高荣誉,2000年以来仅颁发了9项,铁道系统获得了1项,说明铁道系统获奖项目少而精,是国家自主创新成果的象征。

1.2 获奖项目与国民经济联系密切

铁道系统获奖项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广泛分布在机车车辆、铁道建筑、通信信号、材料工艺、科技信息、铁道运输、环控劳卫等领域,每一个获奖项目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铁道系统每个获奖项目的推广应用,都对国民经济的提升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铁道系统的科研成果较受国家科技奖励青睐的主要原因。

1.3 项目完成周期长,耗资大

铁道系统获奖项目基本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需要多个部门联合攻关,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60%以上的获奖项目完成时间都在3-5年甚至更长时间,这还不包括前期的准备时间。如获得2008年特等奖的“青藏铁路工程”,从勘测到开工建设就花了20多年时间,当然中间还存在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而从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到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花了整整5年时间,国家先后投资320余亿元人民币[4]。对于这样的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1.4 联合攻关项目多

从完成单位来看,获奖项目基本都是由多个单位合作完成,完成单位为1个的仅有6项,完成单位为2至5个的有17项,完成单位为6个以上的有18项,其中完成单位最多的是获得2008年特等奖的“青藏铁路工程”,完成单位多达50个。这充分说明铁道系统的获奖项目难度系数高、工作量巨大,需要多个单位联合攻关才能取得突破。

1.5 企业是项目参与最多的主体

在获奖项目的完成单位中,联合攻关,互相合作是项目完成的主要模式。铁道部属企业是铁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铁道系统现有企业24个,其中铁路局(公司)18个,其他企业6个,这些企业是获奖项目参与最多的单位。在46个获奖项目中,企业单独完成的获奖项目有3项;科研院所单独完成的获奖项目有2项;高校单独完成的获奖项目有2项;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获奖项目有10项;企业和高校合作完成的获奖项目有9项;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完成的获奖项目有6项;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完成的获奖项目有14项。其中有企业参与的完成项目多达36项,比例高达78.3%。

1.6 推荐单位以铁道部为主

国家科技奖励的候选对象均由具有推荐资格的相关单位和人员推荐,铁道部是铁道系统获奖项目的主要推荐单位,46项获奖项目中有25项是由铁道部推荐的,其他获奖项目中,由地方省(直辖市)政府推荐的有16项,由交通部推荐的有1项,由教育部推荐的有1项,由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推荐的有3项。可见,铁道系统的获奖项目以铁道部推荐为主,但地方政府推荐的获奖项目也占了较大比例。这主要是因为国家科技奖励实行限额推荐制度,各推荐单位只能在国家奖励办公室当年下达的限额范围内进行推荐。因此,争取铁道部以外的单位推荐是增加铁道部获奖项目的重要途径。

2 铁道系统获省级科技进步奖的统计分析

省级科技奖励是由地方省政府设立的旨在奖励本省具有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和科研人员的活动,是本省科技奖励的最高层次。候选对象必须是在本省区域内完成的,或者完成单位位于本省境内。铁道系统规模庞大,其下属单位分布在全国各地,各个省均有获奖项目。省级科技奖励的设置大多数参照国家科技奖励的形式,主要设有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一般设置了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三至四个等级。但铁道系统的获奖项目基本都集中在科技进步奖。由于数据资料的局限,笔者只收集了2001年至2007年铁道系统获得各省科技奖励的项目数据,如表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表格中的数据包含了所有等级的获奖项目。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年鉴》(2002—2008)整理,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本表只统计了通用项目。

从表2可以看到,从2002年开始,铁道系统获得省级科技奖励的数量逐年增加,由2002年的26项增加到了2007年的64项,增加了约1.5倍,其增长趋势可用图1表示,这说明铁道系统的科研成果数量在逐年增加,质量和水平在逐年提升,获得省级科技奖励的比例在提高。

从获奖省份来看,2001年至2007年铁道系统获奖数量最多的前10个省份分别是:甘肃省28项,天津市27项,四川省27项,河北省26项,湖南省24项,北京市23项,上海市22项,陕西省18项,湖北省17项,山西省13项。铁道系统在各省获奖数量的多少和铁道部属单位在各省的分布密切相关,铁道部属单位分布越多的省份,其在该省所获奖数量也越多。此外,铁道部属单位的研发能力及该省其他科研力量的强弱也是影响铁道系统在各省获奖数量的重要因素。如铁道部属单位在甘肃省的分布并不多,但兰州交通大学(原兰州铁道学院)的科研实力在甘肃省非常雄厚[5],28项获奖项目中兰州交通大学完成的项目就多达21项。与此类似的是四川省的西南交通大学,也是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的主要获得者,27项获奖项目中西南交通大学完成的项目就多达19项。而位于天津市的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和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则是天津市科技奖励的主要获得者,27项获奖项目中有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参与的项目8项、有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参与的项目16项。但是从各省的颁奖总数来看,铁道系统获奖项目数量偏少。以铁道系统获奖项目最多的甘肃省为例,甘肃省2002年颁发科技进步奖共157项,铁道系统获5项,占3.2%;2003年颁发科技进步奖共158项,铁道系统获1项,占0.6%;2004年颁发科技进步奖共156项,铁道系统获3项,占1.9%;2005年颁发科技进步奖共146项,铁道系统获1项,占0.7%;2006年颁发科技进步奖共156项,铁道系统获4项,占2.6%;2007年颁发科技进步奖共162项,铁道系统获6项,占3.7%。铁道系统获奖项目最多的甘肃省的获奖比例尚且如此低,其他省份的比例就更低了。

3 铁道系统获社会力量科技奖励的统计分析

社会力量科技奖励是指“国(境)内外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除外)、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或者自筹资金,面向社会开展的经常性的科技奖励活动”,其设奖主体是各类社会力量,主要是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取得成果或者做出贡献的个人、组织为奖励对象[6]。铁道系统的社会力量科技奖励是由铁道行业学会、协会、基金会等主体设立的面向铁道系统的科技奖励,目前主要有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环保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和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学技术奖等六大奖项。这些奖项均以铁道系统的科技成果或人员为奖励对象,也是铁道系统获奖最多的奖项。由于数据资料的局限,笔者只对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的获奖情况作统计分析。

3.1 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铁道学会奖属于项目奖,奖励铁道行业的先进成果。铁道学会奖的前身是1980~1984年铁道部设立的“铁道部重大科技成果奖”,1986~1999年又改为“铁道部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999年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布的《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被撤销,并于2000年由中国铁道学会设立铁道学会奖[7]。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铁道学会奖历年颁奖数量并不稳定,2005年仅颁发了49项,2007年颁发了98项,刚好是2005年的两倍,颁奖数量不稳定对奖项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容易给人造成管理不善的印象。从奖项设置来看,奖项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个级别,区分度较好。2002年至2009年,特等奖约占总数的1.7%,一等奖约占总数的10.3%,二等奖约占总数的33.2%,三等奖约占总数的54.8%,可见,三等奖的比例偏高,应缩减至45%左右才比较合理。从获奖项目来看,主要集中在机车车辆、铁道建筑、通信信号、材料工艺、电子技术、科技信息、铁道运输、环控劳卫等领域;从获奖单位来看,最多的是企业,有236项,其次是高校,有191项,最后是科研院所,有147项,其他单位有65项。

续上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铁道学会网站(http://www.crs.org.cn)数据整理。

3.2 茅以升科学技术奖

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是人物奖,不分等级,授予在铁道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2002年至2010年共授予了497人,每年授奖数量较稳定,平均在50人左右。从获奖者的性别来看,在获奖的497人中,女性有69人,约占13.9%。从获奖者的年龄分布来看,30岁以下的有49人,约占10%,31岁至45岁的有181人,约占36.4%,46岁至65岁的有203人,约占40.8%,66岁以上的有64人,约占12.8%。从获奖者单位来看,来自企业的有167人,来自科研院所的有52人,来自铁路局的有194人,来自其他单位的有84人。

资料来源:根据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网站(http://www.mysf.org.cn/)数据整理。

3.3 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

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是人物奖,授予在铁道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分为詹天佑大奖、詹天佑成就奖、詹天佑贡献奖和詹天佑青年奖四个等级,2007年新增贡献奖,2008年新增专项基金奖。需要说明的是,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的奖项设置进行了多次改革。其中1995年未设詹天佑大奖,并将詹天佑成就奖分为科技奖、工程奖、管理奖三类;第三、四、五、六届还设置了詹天佑人才奖,第七届取消了人才奖,增设了贡献奖。自1993年首次颁奖以来,已颁发了九届,在铁道科技奖励领域具有广泛的声誉。从历届颁奖数量来看,颁奖总数很不稳定,最少的是1995年,仅颁发了11项,而最多的2009年颁发了76项,平均每届颁发约53项。从奖项分布来看,詹天佑大奖1993年出现了空缺,说明当年没有符合大奖标准的科研人员,成就奖2005年出现了空缺,颁奖最少的1995年仅颁发了成就奖,其他奖项均未设。从获奖者的性别来看,在获奖的477人中,女性有29人,约占6.1%。从获奖者的年龄分布来看,30岁以下的有38人,约占8.0%,31岁至45岁的有178人,约占37.3%,46岁至65岁的有210人,约占44.1%,66岁以上的有51人,约占10.6%。从获奖者所在单位来看,来自企业的有102人,来自科研院所的有138人,来自铁路局的有58人,来自高校的有104人,来自其他单位的有75人。

资料来源:根据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网站(http://www.zdfst.org)数据整理。

4 结束语

铁道系统规模宏大,集聚了大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大型企业等研究单位,科研实力雄厚,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历年均有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本文充分挖掘现有的统计资料,对2000年以来铁道系统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及社会力量科技奖励的获奖成果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总结了铁道系统获奖项目的有关信息和经验,有利于指导铁道系统未来获得更多的科技奖励,对其他行业的科技奖励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统计资料的局限性,本文主要采集了2000—2009年的数据,所作的分析及结论也仅限于此时间段铁道系统的获奖状况,今后将对其他时间段的获奖情况作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对铁道系统获国家科技奖励、省级科技奖励和铁道行业科技奖励的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铁道系统获国家科技奖励的比例偏低,但获奖层次较高;铁道系统获得省级科技奖励的数量逐年增加,其在各省获奖数量的多少和铁道部属单位在各省的分布密切相关;铁道行业科技奖励均以铁道系统的科技成果或人员为奖励对象,是铁道系统获奖最多的奖项。

关键词:铁道,科技奖励,获奖成果,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何华武.中国铁路发展与科技创新[J].铁道工程学报,2007(7):1-11

[2]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目录[EB/OL].http://www.nosta.gov.cn/2008jldh/jb/jb.htm

[3]范莉莉.对铁路应用性科技成果保护的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3(3):8-10

[4]中国新闻网.“青藏铁路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EBOL].2009-01-09,http://www.chinanews.com.cn/kong/news/2009/01-09/1522138.shtml

[5]王春枝,吴新娣.西部各省区市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4):48-51

[6]孙驹良,解南燕,齐向阳,等.发挥科技奖励作用促进铁路技术进步[J].中国铁路,2000(4):25-27

[7]徐顽强,熊小刚,李月.科研人员申报社会力量科技奖励的意愿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4):80-87

上一篇:同步提升下一篇:服装设计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