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词

2024-09-03

中国新词(精选十篇)

中国新词 篇1

关键词:中国新词新语,英译,方法

语言折射出一个社会。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 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词汇, 尤其是中国特色的新词, 受这种新的社会氛围影响很大。这些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更是如此。将这些新词新语翻译成准确、标准的英语, 让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相关及时客观的了解, 这对于中国在国际大舞台上的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绝非易事。由于中国与英语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 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不同, 政治立场不同, 以及汉英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 想要达到上述的“准确、标准的英语”这一标准,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中国新词新语的特点和归类

1. 特点。

社会的变化最为直接的反映便是语言中的词汇。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迅猛发展, 语言词汇的变化也在日益加快。这些新出现的或者说是“改头换面”过后出现的新词新语积极地充当着社会发展的“镜子”角色, 它们的范围之广, 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从政治术语、经济行话、文化生活到人们的口头对话、报纸杂志, 无一不可见这些吸引人眼球的中国特色新词新语的踪迹, 令人赏心悦目, 感叹时代的变迁, 人类语言的伟大。

在翻阅了相关参考书目后, 笔者总结了中国特色新词新语的三大特点, 具体如下:

(1)创造性。

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新词新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谈及创造性,意即其构词方法多种多样,例如新造词,借用外来词,还有“旧词新义”,等等。 如,“秒杀价”、“走过场”、“拼客”、“被雷到”、“回头客”、“晒照片”、“非主流”等。 例如“拼客”,主要指的是一帮人为了节省开支而组团消费的一类群体,他们实行平摊费用的原则,风靡一时,并由此创造出了具体拼法的内容词:“拼车”、“拼团”、“拼吃”、“拼喝”、“拼玩”等。 由此可见,中国新词新语独具创造性,不一而足。

(2)灵活性。

说到灵活性,这主要体现在一些旧词新义上。 时代变了,人们的思想也更加开放灵活,以前被抛弃的词语也再次得到利用,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师傅”一词,本指学堂里的老师,而今,人们即使对于陌生人也会称“师傅”以示尊敬,言下之义便是“请帮个忙吧”。 说到“晒”这一字眼,以前人们理所当然地会想到“晒太阳”、“晒被子”等短语,然而现今,随着网络的普及,大量的“网民”们在网上“晒照片”、“晒博客”、“晒日记”已成为家常便饭。 当然,也有一些被“糟蹋”了的词汇。 像“小姐”一词,原指年轻女性,现在却成为“妓女”一词的委婉语,令人扼腕叹息。 灵活性更可体现在类推造词上。 这类词语紧跟新词的出现,以语言系统的类比规则为方式,生成一些结构相近的新词。 如:“赖校族”、“啃老族”、“急婚族”,“骗补门”、“艳照门”、“打呵欠门”、“短裤门”,“游戏手”、“鼠标手”、“手机手”,“白奴”、“卡奴”、“墓奴”、“证奴”、“节奴”、“车奴”,“晒客”、“威客”、“拼客”,等等。

(3)广泛性。

纵观中国新词新语,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触及。 科技创新、政治术语、文化内涵,生活口语,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如:“构建和谐社会”、“半糖夫妻”、“金融危机”、“宅男宅女”、“钉子户”、“拼命三郎”,等等。

2. 归类。

新词语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政治类。

“八项主张”(the Eight-Point Proposal);“把蛋糕做大”(do something on a larger scale);“闭关自守”(shut the door on the world);“旅游搭台, 经贸唱戏”( withtourism paving the way for economic and trading activities);“历史遗留问题 ”( question left over by history);“港人治港”(Hong Kong people govern Hong Kong);“差额 选举”(multi -candidate election); “ 职 务 终 身 制 ” (life -longtenure);“见义勇为 ”(gallantly rising to the occasion);“政务公开”(make domestic affairs public);“反腐倡廉”(op-pose corruption and remain honest and clean)。

(2)经济类。

“扩大内需”(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 实 体 经 济 ” (real economy); “ 上 市 股 票 ” (listestock);“启动资金”(initial fund for starting a project);“骗汇 套 汇 ” (engage in defraud and arbitrage of foreign exchange);“市场疲软 ” (sluggish market); “ 亮证经营 ” (dbusiness with certification displayed);“集资”(pool funds);“ 翻牌公司 ” (government-body-turned company); “ 精算师”(actuary);“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

(3)科技类。

“翻盖式移动电话”(flip phone);“单向付费”(pay for the air time for either incoming calls or outgoingcalls);“来电显示 ”(caller number display);“网民 ”(neti-zen);“调制解调器”(modem);“太空行走”(space walk);“太阳能热水器”(solar water heater);“空对地导弹”(air-to-ground guided missile)。

(4)医疗类。

“禽流感”(bird flu);“猪流感”(swine flu);“ 细 菌 炸 弹 ” (germ bomb); “ 疲 劳 综 合 症 ” (fatigue syn-drome);“男科”(andrology);“精神疗法”(psychotherapy);“化学疗法 ”(chemical therapy);“医助自杀 ”(doctor-as-sisted suicide);“心脏起搏器”(pacemaker)。

(5)教育类 。

“自费留学 ”(study abroad at one’s ex-pense);“小班讨论课”(tutorial);“边缘学科”(fringe disci-pline);“题海战术”(exercises-stuffed teaching method)。

(6)生活类。

“炫富”(show one’s wealth);“贺岁片”(NewYear’s film); “ 曝 光 ” (make something public); “ 飙 升 ”(skyrocketing);“房奴”(the house slave);“剩女”(old sin-gle women);“面面观”(dimensions);“讨债公司”(debt-re-covery firm)。

(7)体育类。

“拉力赛”(rally);“爆冷门”(be a long shot);“ 下 课 ” (laid off from playground); “ 客 场 比 赛 ” (awaymatch);“体育精神”(sportsmanship)[1]。

二、中国新词新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新词新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既要忠实于原语的内涵与风格, 又要将其译成地道的英语, 符合英语习惯, 实属不易。在此翻译过程中, 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1. 把握原语实质, 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中国当代的“翻译专业户”傅雷在1963年写的《论文学翻译书》 中曾有过这样直截了当的交代:“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重神似不重形似。 ”[2]在中国新词新语的翻译中,也存在着“神”与“形”的取舍问题。 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在神似与形似发生矛盾时,舍形而留神是比较妥当的做法。 例如,“烧香”一词旧指在求神拜佛时进行的一种迷信活动。 如今,人们更多地用它来表达一种喻义,意为送礼或者关照。所以根据上下文进行翻译之时,只是将其译为“burn the incense”就太说不过去了。英语中有一个表达与 “烧香” 一词的喻义非常符合, 那就是 “grease one’spalm”。 在中国的文化中,求人办事需要烧香,而在英语语言国家则是“给别人手上抹油”。 又如“穷讲究”一词,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意指某类人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仍然要摆出一副绅士模样或者是刻意追求生活品质, 应译为“strive for shabby genteel”。 有人认为英语中的“keep upwith the Joneses”可以用来译“穷讲究”一词,殊不知这两种表达虽有相近之处,但若是从实质上来讲,仍是有些许差别的。 再如“裸考”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参加高考,什么加分都没有,仅凭考试成绩报考高一级的学校;二是指不进行任何复习就参加考试。 具体意思需要根据上下义来定。 我们万万不可望文生义,认为“裸考”便是不穿衣服去考试。 如此说来, 前者可译为 “non-extra-mark ex-amination”,而后者则可译为 “take part in an examinationwithout preparation”, 而 “take part in an exam naked” 可以说是无稽之谈了。

下面请看若干例:

2. 遵照原义的基础上, 注意保留原文特色。

1964年, 著名翻译家奈达在《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首次提出“动态对等”这一概念, 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译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3]此言意即, 这种翻译的对等是综合的对等, 不只单纯是语法, 语义的对等, 而是译文的措词、语境种种综合的对等, 这需要译者全面细致地思考各方面因素, 在意思转达清楚的基础上也兼顾到“神似”。

例如, 近年来出现的流行语“妻管严”一词, 意指“被妻子管束的丈夫”。因与“气管炎”这一医学用词音近, 带上了一些诙谐意味。若仅仅译为“strictly-controlled husband”, 虽然有了原语的基本意思, 但其中的诙谐感荡然无存。其实, 英语中有一个表达与“妻管严”一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即“hen-pecked husband”, 想想一位丈夫被自己的妻子像母鸡啄米一样受管制, 那是多么的形象生动, 从翻译的语域角度上来讲也是非常吻合的。

再如, “爬格子”一词形象地道出了写作者创作的情形, 很地道、很口语化, 有多种译法, 如“write for a living”, “sling ink”, “do penpushing”等。笔者认为, 第一个就不如后两个译得好, 后两者无论是在清晰表达上还是风格把握上都与原文更加贴切, 惟妙惟肖。

下面请看几例:

3. 对于非常时新的词语, 进行创新型翻译。

鉴于新词新语的时效性非常强, 如今信息化铺天盖地, 一旦某个新潮词一炮而红而被“新新人类”所接受, 那么在一些时尚杂志、网络醒目位置将会频频见到它的踪迹。但是这些词往往是一类人所生造出来的新鲜词或者是一些地域性专业性太强的词汇, 能否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能否一直地沿用下去, 我们应拭目以待。况且, 这些词语没有被权威词典所收录, 对于它们的英语译本就更加地无从查起。那么, 对于这样一类词语, 我们该如何将其翻译成英文呢?

在2006年, 教育部曾公布171个新词目。在这些词目当中, 笔者发现了一些时效性非常强的词语。虽然将它们公布出来, 但这不是规范标准, 仍然需要大众慢慢地认识、学习、接受它们。

著名翻译家奈达所提出的动态等值注重原文意义的再现。他认为, 形式上的对等不是全部, 尤其在汉英翻译之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是“表意”语言, 句子形式多样, 逻辑性不够强;而逻辑性较强的英语则是以动词为中心、结构紧凑, 因此, 在汉英翻译之时, 想要做到等值, 特别是形式上的等值, 难度是相当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 奈达的动态对等的应用价值可见一斑。

拿“半糖夫妻”一词来说, 这个词源于S.H.E的歌曲《半糖主义》。所谓“半糖夫妻”, 是指两人经济独立, 定期不定期分居生活的夫妻。“半糖夫妻”是流行于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都市夫妻的一种全新婚姻模式。所以, 为了让外国人能够了解中国这种新型的结婚模式, 在翻译时就应当注重实效, 鉴于无参考资料可查, 笔者认为可以试着将其译为“independent weekend couple”。若按照字面意思译为“half-sugar couple”, 就会让外国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又如由网络而滋生的一词:“人肉搜索”, 指的是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的一种机制。同样的, 笔者认为可以用“chain internet hunt-down”向英语国家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再如屡见报端的“裸替”一词, 意指代人拍裸体戏, 可译为“nude substitute”。还有“山寨”一词最近也是出尽了风头, 各式各样的衍生词也是蜂拥而至, 如“山寨机”、“山寨货”、“山寨版”等。翻阅《汉英词典》可查到“山寨”一词译为“a fortified mountain village”[4], 显然这条翻译已过时, 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富有新含义的“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 是“小型、小规模”甚至有点“地下工厂”的意思, 其主要特点是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笔者试着将其译为“tacky replica”。

三、中国新词新语的英译方法

翻译理论研究家奈达曾在1964年发表的《翻译科学初探》 (To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中给出翻译的定义:“所谓翻译, 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奈达提出“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 即“动态对等”, 以及后来的“功能对等”概念, 是因为他认为翻译要为接受者服务 (receptor orientation) , 并使译文接受者最大限度地、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信息, 这就要求译文尽量使用译文接受者喜闻乐见的、符合译语习惯的言语形式。[5]笔者认为, 谈及具体的英译方法, 既然要“最切近而又最自然”, 那么就应该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1. 直译法。

事实上许多中国新词新语可以从字面上直接翻译成英语, 这一方法简单有效, 我们完全无需将其复杂化。下面请看一些附有英语译本的典型例子:

2. 意译法。

我们注意到, 中国新词新语简明扼要、表达生动, 这需要译者从双语双文化的角度仔细剖析这些词的真正意思。从奈达的翻译观看来, 判断一个译文的效果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所对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 重要的是认知读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文的程度。“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 应当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2]如此看来, 意译法在中国新词的英译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为译文接受者不单单只看“表面功夫”, 更需要深层理解。虽然在翻译时, 译者应尽力使内容与形式、“神”与“形”有机统一起来, 但是两者的矛盾总有无法调和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 奈达主张, 形式应让位于内容。而这与上述所提的傅雷的翻译观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请看以下几例:

3. 直意译相结合。

许多汉语时事政经类新词言简意赅, 生动形象, 体现了汉语表达整体思维的习惯, 若不从实际意义上加以阐述, 就很难弄明白其真正含义。

在奈达博士所提出的“动态对等”中, “读者中心论”占据了显要位置。像对于《圣经》翻译的问题, 他把读者的反映看作是评判译文质量的主要标准, 这样, 读者就变成了评价翻译的主导人。奈达强调:让读者透彻地理解是生死攸关的事 (complete intelligibility is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所以, 在翻译这类中国新词新语的时候, 应当将直意译相结合, 将其中意思说透说明白。以“三个代表”为例, 如果直接将其译为“three represents”, 显然是非常唐突的。为了让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国情, 这“三个代表”究竟代表了什么是应该讲清楚的, 译为“three represents,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presents the China’s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 the orientation of the nation’s advanced culture an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great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是比较妥当的。当然, 若文中多次出现“三个代表”一词, 就可以在下文中略去, 而直接引用“three represents”。以下再举若干例以资佐证:

四、结语

语言承载着文化, 翻译则担当着让两种文化自由交流的重任。中国新词新语的翻译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们虽然在这方面已取得不少的成就, 但尚存在很多的不足。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来, 准确地传达另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文化信息是翻译的主旨。在把握新词意思时, 我们应当以其特有的文化背景为考虑因素, 力求让读者有到位精准的理解。而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更应当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 细致思考其引发的联想及社会影响, 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让两种文化自由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健.报刊新词英译词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3]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汉英词典 (修订版缩印本)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中国媒体十大新词发布 篇2

一、复工复产

指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202月3日,中央提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3月4日,中央强调“根据疫情分区分级推进复工复产”。4月8日,中央首次提出“全面推进复工复产”。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全国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

二、新冠疫情

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后的流行与发展情况,又称“新冠肺炎疫情”。年新冠疫情的暴发给全球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新冠疫情深化了我们对国家治理、国际合作及国际格局变化的理解。抗击疫情需要世界各国积极合作,在疫苗研发、医疗物资、防控经验等方面相互交流,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三、无症状感染者

指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无相关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呼吸道等标本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的人员。从发现途径看,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通过主动监测发现,是目前重点筛查检测对象。

四、方舱医院

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依托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改造修建,用于集中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的临时医院。“方舱医院”原为解放军野战机动医疗系统的一种,由若干可以移动的模块建成。启用方舱医院是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与医疗的一项重大举措,有效缓解了新冠肺炎患者“收治难”问题,使轻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五、健康码

指根据用户自主申报信息、疫情防控信息,由各地政府运营的后台系统自动审核生成的个人专属二维码,多以“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实施动态管理,是一种数字化防疫措施。2月11日,浙江省杭州市率先推出。“健康码”在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数字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拟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2020年8月14日,商务部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和应用,有利于满足公众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对法定货币的需求,从而提高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伪水平,助推中国数字经济加快发展。

七、服贸会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简称。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商务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京交会”。更名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这是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的服务贸易平台,已成为中国服务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渠道。

八、双循环

2020年5月14日,中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下旬“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纳入其中。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大背景下,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九、天问一号

指进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探测器名称。我国行星探测任务的探测器被命名为“天问系列”,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追求真理的坚韧与执着。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它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开启了自主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十、无接触配送

指物流、外卖配送人员将寄递物品投放到智能快递柜、驿站、代收点或用户指定位置,避免与收件人直接接触的一种配送方式。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保障春节期间民众基本生活需求,美团外卖于2020年1月26日率先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随着各地小区、楼宇陆续开放,智能取餐柜、无接触配送软件、无人配送机器人顺势而起,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2020年是举国同心、守望相助的一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人们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武汉16家方舱医院临时组建并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新冠肺炎感染者“收治难”问题。当下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持续存在,进一步加大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筛查力度至关重要。伴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小小的健康码发挥重要作用,大大提升社区防疫的精准度和效率。

2020年是直面挑战、化危为机的一年。随着疫情防控局势平稳,各地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为保障用户和骑手安全、满足民众基本生活需求,各物流、外卖平台陆续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智能取餐柜、无接触配送软件、无人配送机器人顺势而起,为相关市场带来无限可能。为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应时而生。金秋时节,一场以文化、科技、金融、贸易等为引领的硬核服贸会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提振了全球经济发展信心。

2020年,我国创新与开拓的步伐并未停止。数字人民币开拓经济发展新赛道,全国6700多个试点场景落地,覆盖生活缴费、交通出行、购物消费等多领域。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第一步。

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篇3

【关键词】中国外交新词 翻译原则 专业表达 政治等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日益提高,外交活动不断增多,大量的新观点、新名词和新概念不断涌现。此类外交新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外交思想和优秀文化,在传播中国文化、表达外交思想、推行外交政策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外交新词的语言特征

外交新词包括全新词、外来词和新义旧词。全新词是根据具体的外交工作衍生的全新词汇,用来表达新的概念和新的政策等等;外来词是从外语中引进的词汇;新义旧词指的是将旧的词汇根据外交工作的需要赋予新的含义。本文的“中国外交新词”指的是中国政府在外交场合和外交工作中根究国际形势提出的新术语和新概念,是广义上的一种外交新词,其主要作用时反应国家政策、执政纲领和治国理念。例如“以和为贵”和“中国特色大外交”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与重大外交事件有关的新词,例如“撞机事件”。

这些新词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具有政治敏感性,这些在外交活动中涌现的新词大多数与国家利益、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有关,这是最为突出的特征;其次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特征,承载着典型的中国文化;最后是富有新意,内涵丰富,新词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新”,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动向。

中国外交新词在外交领域中表达的涵义具有专门性和单一性,语义具有很高的单义性、浓缩性和排他性,没有一词多义或者同义词的形象,不容易产生歧义;另外,在语言结构上,新词具有短小精悍和简单明了的特点,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二、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现状及问题

中国外交新词在外交翻译中属于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中国外交新词在西方国家的外交语言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中国的外交活动日益频繁,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的同时,应当确立一套可操作性的翻译原则,让中国外交新词为西方国家所接受。

1.政治敏感性不强,翻译不准确。部分外交新词未能给出明确的政治内涵,在某些敏感词汇的翻译中,采用了简单的翻译方法,不能够准确的表达语言中的民族色彩与政治导向,导致了西方媒体的套用,未能有效的表达谴责或者支持的思想。例如在“窜访”的翻译中,外交部曾直译成“visit”,不能表现中国民众对达赖进行“窜访”活动意图分裂民族的强烈反对情感。

2.规范化意识不强、译名不统一。某些重要的外交新词没有统一的译名,版本太多太杂,政治界、学术界和新闻界分别采用自己的方法,不仅没有统一,甚至大相径庭。有时在同一篇文章或者同一个网站中同一名词居然出现多种翻译。这种一词多译的现象导致国外媒体的困惑和猜忌,甚至把它炒作成“中国威胁论”。

3.术语国际标准化意识不强,译文不专业。部分部门在翻译中国外交新词时文体观念和专业意识不强,采用通俗的译法,解释繁杂,这种译法冗长,语体不正式,用词不简洁,不符合外交术语和国际惯例的文体特征。例如在表达中美关系时,“利益攸关者”简单的按照汉语意思表达为“participants with related interests”,不但冗长,而且没能恰当的表达中美的友好关系。

三、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原则

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涉及语言学和外交学两个领域,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和专业性,这就需要外交译员要同时具备源语和目标语两种文化,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郑重差异性和外交思想。因为外交语言和其他语体之间有明显的差别,需要外交译员在实践中研究外交术语和概念的文化现象和语言特征,运用有效的翻译原则和策略,传递源语的情感意义和政治信息。

1.政治等效原则。基于中国外交新词的民族性和政治性,在对外翻译中,应当将政治等效性作为首要原则。政治等效原则,即外交翻译应当准确和忠实的反应源语的政治语境和政治原则,同时应当运用双方均能接受的译语来进行表达,让外交双方得到等值的政治信息,让译文发挥与原作相同的交际作用。中国外交新词反映了中国语言的变化,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对外关系,因此,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中政治等效是优先考虑的翻译原则。

外交新词不仅要关注其概念意义,同时应当分析其政治内涵和语境意义。例如,近年来我国提出“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概念,外交部没有按照西方语言的传统将“以人为本”翻译成“humanism”,而是创造性的将之翻译成“putting people first”。表面上看,两种翻译似乎意义相同,其实不然,虽然两者都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前者表现的偏向于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利益优先,而后者则表现的意义偏向于大众利益,重点在于为民众服务。因此,对外翻译中,除了要遵循政治等效的原则,还应当充分考虑其政治内涵。

2.专业表达原则。根据外交语言的文体特征和表达习惯,在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中应当将专业表达列为重要的表达原则。专业表达原则,就是在翻译外交新词时,译文应当表达专业、经济和简洁,符合外交语言习惯,译名不能太过冗长也不能俗气,太过直白和庸俗,就会导致“用俗语翻译概念”的错误,违背了“用术语翻译术语”“用概念翻译概念”的原则。造成概念或者术语翻译走样和失真的主要原因是外交译员的知识不扎实,这就要求译者熟悉中国外交政策,同时要充分了解西方国家国际关系理论。例如在表达中美关系时,“利益攸关者”不能简单的按照汉语意思表达为“participants with related interests”,应当采用“术语翻译术语”的原则,将其翻译成“stakeholder”。

3.译名统一原则。译名统一是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中的一大难题和焦点问题。译名统一,即对于同一个外交新词,采用统一的译名,一般的要求“一名一译”而不是“一名多译”。近年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的译名统一的实践活动,促进了外交新词的规范翻译。尽管如此,我国在外交另一中仍然存在着译名不统一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外交新词的政治等效性,应当加快译名统一的工作进程。

例如在“中国梦”,西方的主流媒体译法颇多,没有统一的译名,不能让西方的读者正确的理解和应用,“中国梦”的正确译法应当采用“the Chinese Dream”这种译法符合政治等效性原则,同时也遵循了西方读者的语言习惯。

4.约定俗成原则。约定俗成原则是近代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阐述译名的原则。约定俗成原则,指的是按照语言发展的规律和运用习惯,沿用已久的译名不能轻易更改。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在外交场合中经常运用“科学发展观”,早期我国将“科学发展观”直译成“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这在西方读者中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不少读者片面的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重视“科技”的发展,因为在西方的语言中“science”专指科学,而在中国语言中,“科学”的内涵广泛,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但是,经过了多年的时间,这种译法已经被西方国家认同和接受。这种虽然有明显错误但是沿用已久的译名,虽然不符合专业原则,但是还是不能轻易更改。

四、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的策略

1.处理好四大原则之间的关系。要想做好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工作,首先要处理好四大原则之间的关系。四大原则应当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理想的译文应当符合所有的原则例如外交热词“东海问题”和“南海问题”如果翻译成“the East China Sea issue”和“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就十分恰当,符合所有的翻译原则。这两个翻译都有关键词“China”,表现了中国政府对于主权强烈的政治立场,是较为理想和标准的译文,能够让西方的读者了解到中国所表达的含义。如果简单地将“东海问题”和“南海问题”如果翻译成“the East Sea issue”和“the South Sea issue”,不仅没有成功的表达其含义,同时还造成了歧义。

在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中,有时四大原则之间会出现冲突,新词的翻译不能同时满足四大翻译原则,这时候就要优先选择政治等效原则,政治等效原则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翻译原则,其他的原则应当做出牺牲和让步。在进行有争议的地名翻译时,我国外事部坚持遵循政治等效原则为主、其他原则为辅的翻译原则,常常采用音译的方法,将富有争议的地区名称进行音译,避免使用其他国家采用的名称,以此来表现中国对于该地区的主权。例如,在近年来热议的话题“钓鱼岛”所有权中,中日对“钓鱼岛”的英译都十分敏感,日本和其西方盟友国都将钓鱼岛翻译成“the Senkaku Islands”(尖阁列岛),而我国一律将“钓鱼岛”按照汉语拼音翻译成“the Diaoyu Islands”,这种半音半译的方法,既不能让西方国家钻语言的空子,同时也符合对外翻译原则。再比如,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出现了“开放政策”这一新词,当时翻译成“open policy”这种形式,但是由于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曾经一度被西方的学者翻译成“open-door policy”这种形式,但是这种形式很容易将读者引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采用的“开放门户政策”的误导中。所以我国坚持以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为基础,将其翻译成“open policy”,虽然没有迎合西方读者的语言习惯,但是恰当的表达了中国“开放政策”的思想。

2.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政策建议。中国外交新词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外交理念,是国家外交活动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承担着表现对外政策的重要责任。在进行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时,应当充分考虑外交新词的特点以及政治现状,遵循政治等效、专业表达、译名统一和约定俗成的原则,并在翻译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实际的情况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同时处理好四大翻译原则之间的关系。

外交新词在外交翻译中是一大难题,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随着外交活动的增多,其难度也不断增加。译名的规范化与统一化体现了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同时也是外交能力的重要标志,国家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重视和推行,应当成立相应的“中国对外翻译委员会”,由外交部领导,其他部委、媒体和外国专家共同参加,对外交术语翻译原则进行统一规定,确立并发布中国外交新词的权威译本。另外,要加强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模式的创新,加大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的工作力度。例如在2008年成立的由中国外文局与英国外交部共同成立的中英联合翻译工作委员会就是良好的典范,该委员会通过与中国的长期合作,不但稳固了与中国的合作关系,还推动了英国民众对中国政策的理解。在网络化和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应当建立权威的、系统的和开放的对外在线术语语库,为新形势下的国家外交工作提供支持,向世界表现强大的中国,推动中国在国际上的进步。

经济与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国际间的交流,外交是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外交新词对外翻译工作关系着外交工作是否顺利,应当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应当加大外交新词对外翻译工作的力度,增加工作的投资,完善对外翻译工作的策略,为国家外交工作提供保证与支持。同时希望广大的外文译员加强学习,稳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同时广泛了解国家对外政策与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的工作中能够翻译出更加优秀的译本,为中国的外交活动做出更大的贡献,推动中国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唐璐.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12).

浅析中国特色新词汇的英译 篇4

一、中国特色新词汇的特征

(一) 数量大

各个领域出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数量之多, 种类之杂, 都是我们无法估量的。甚至有些原本司空见惯的事物, 只要被冠以某个特定的字, 就立刻成了新词, 并赋予新的含义。如党的“十八大”以后, 习主席在参观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复兴之路”展览时, 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语既出, 瞬间红遍神州。“中国梦”清新的理念和亲和的风格, 为广大民众所认同, 更被衍生出众多的“行业梦”“地方梦”“城市梦”等。

(二) 范围广

新词出现的范围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 还有日常生活等许多方面。比如经济领域的“按揭贷款”“传销”“倒逼”;文化领域的“甄嬛体”“淘宝体”“QQ体”;科技方面的“4G技术”“谷歌眼镜”;医学方面的“三聚氰胺”“甲流”“医托”等。甚至可以说, 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汇。

(三) 产生快

每年都会有一些新词出现, 经过人们的大量传播而红极一时, 然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2010年出现的“给力”, 甚至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标题。2013年出现了“中国式过马路”“被考族”等词。2014年出现了“异地高考”“中国大妈”等热词。这些在当年都很红的词汇, 过了某个时间段就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二、常见的翻译理论

常见的翻译理论有很多, 而功能对等理论和目的论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两种理论, 对这两种理论的认识, 能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此类翻译。

(一)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 (Eugene A.Nida) 提出, 他指出“翻译使用最恰当、最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2]。奈达还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 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 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 又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二) 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译论家Hans Vermeer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 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3]。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 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产生的语篇”。

三、翻译方法

在以上两种翻译理论的指导下, 以及在参考了相关资料之后, 我把具有中国特色新词汇的翻译方法分成了四种。

(一) 音译

音译也叫做“译音”, 指将某种语言的词用另外一种语言与其发音相同或近似的音调表达。音译词只能连在一起使用, 如果拆分则没有意义。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用音译翻译后, 既保留了中国的文化特色, 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因此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

如旗袍 (Chi-pao) , 太极拳 (Tai Chi) , 风水 (Fengshui) , 饺子 (Jiaozi) , 功夫 (Kung Fu) , 豆腐 (Tofu) 等。以上这些词语英译后, 不仅传播了中国的文化, 而且也容易使读者接受。

(二) 直译

在直译中, 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应放在第一位, 其次是忠实于原作的形式, 再次是翻译语言的流畅性和通俗性。如“办年货”直译成“do New Year Shopping”, “保护伞”直译成“protective umbrella”, “口蹄疫”直译成“footand-mouthdisease”, “生物钟”直译成“biological clock”。但在直译中一定要避免“硬译或死译”, 也就是说要避免为了达到直译的目的所有词都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

(三) 意译

在意译中, 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应放在第一位, 翻译语言的流畅性和通俗性位居第二, 但意译并不局限于原作的形式。它是一种较灵活的译法, 并不像前两种译法那样有相对多的局限性。

1. 省译法

为了避免内容重复, 译文累赘, 在意译中, 常会省去一些“大”词、重复的词, 还有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如“现代化建设”译成“modernization”, “大包大揽”译成“take on all things”, “尴尬”译成“pretty pass”, “马路新闻”译成“hearsay”, “雷人”译成“shocking”。但是省译并不是意味着省掉原意, 而是使译文在与原词意思对等的基础上更加简单明了。

2. 增译法

因为汉语中许多词都是经过提炼浓缩出来的, 为了使译文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与风格并使译文合乎表达习惯, 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增加一些词语。如“精神文明”译成“ethical and cultural progress”, “米袋子”译成“rice bag program”, “直辖市”译成“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廉租房建设”译成“an adequate supply of low rent housing”等。但是要注意, 增译法并不是增加许多原本不需要的词语, 只要增加几个简单的词把原本不清楚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四) 直译加意译

由于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 有些中国特色词汇特别简洁明了, 在对这类词进行翻译时, 就要先直译, 然后再意译来进行补充说明, 使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能明白其表示的意思。如“三通”译成“three links, link of trade, travel and post”, “三讲教育”译成“three emphases education” (to stress theoretical study,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good conduct) 等。以上这些词汇多涉及一些政治方面的, 如果这些词不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 翻译后不可能达到译入语与译出语的对应。

四、小结

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汇有着明显的中国文化的印记, 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因此在这些词的英译中,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 都要尽可能使译出语与译入语保持一致和对等, 尽可能地既传承了中国文化, 实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又真实地再现了原文。

参考文献

[1]蔡福有, 郭龙生.语言文字学常用词典[Z].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外教新词堂 篇5

[for sb. or sth.] to become worthwhile or successful

e.g. I hope Charles amounts to something someday.

2. bring sth. to fruition 使……实现

to make sth. come into being; to achieve success

e.g. Do you think you can bring this plan to fruition?

3. a fighting chance 微小但值得一搏的机会

a good possibility of success, especially if every effort is made

e.g. The patient could die, but he has a fighting chance since the operation.

4. go over with a bang 非常成功

to succeed spectacularly

e.g. The play was a great success. It really went over with a bang.

5. go places 取得成就

to become very successful

e.g. I knew that Sally, with all her talent, was really going places in life.

6. rise to the occasion 能够应付,随机应变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an event; to try extra hard to do a task

中国新词 篇6

关键词:“中国好××”,“中国式××”,语法,语义,文化现象

最近像“中国好声音”、“中国好室友”、“中国好导师”等“中国好××”新词语频频见诸报端。早在2012年7月, “中国好声音”获得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发布的汉语盘点年度最佳网络词, 然而“中国好××”这类词的广泛使用应该是在“中国好室友”出现之后, 此后, “中国好闺蜜”、“中国好导师”、“中国好作业”、“中国好考生”、“中国好男友”、“中国好爸爸”、“中国好校长”等相关词迅速传播开来。

另外还有一组相关的“中国式××”词语。“中国式”××这一说法最初源自王海鸰《中国式离婚》, 改编成电视剧后曾火热一时, 进而衍生出“中国式××”等说法。2012年出现的网络新词“中国式过马路”, 成为“中国式××”爆发的导火线, 此后媒体上出现大批“中国式××”词语, 如“中国式定价”、“中国式办证难”、“中国式相亲”、“中国式接送孩子”、“中国式插队”, 等等。

不管是“中国好××”也好, 还是“中国式××”也罢, 使用的频率都非常高, 且都与当下国内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 涉及的领域很广, 政治、经济、娱乐等方面无所不包, 反映的是一些“中国现象”或“中国精神”。下面从语法结构、文化意义等方面就这两类词作探讨。

一、语法结构与搭配方面

(一) 搭配词的词性不同

能够进入“中国好××”框架的多是名词性短语, 所检索到的例子都证明了这一点, 暂只发现一例可以看做兼类词的情况, 即“中国好赞助”, “赞助”一般情况下做动词, 《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赞助”条只列出动词词性[1], 但在“拉赞助”等词语中“赞助”应分析为名词, “中国好赞助”中“赞助”又可以理解为名词。“中国式××”所接的既可以是名词性短语, 又可以是动词性短语, 且似乎更倾向于与动词性短语搭配, 从中山日报检索出的“中国式××”标题短语共有11例, 即“中国式开车”、“中国式妈妈”、“中国式救助”、“中国式发明”、“中国式英语”、“中国式农夫”、“中国式养老”、“中国式救赎”、“中国式买房”、“中国式惊悚”、“中国式奢侈”, 11例中有8例是与动词性短语搭配的, 只有“中国式妈妈”、“中国式英语”、“中国式农夫”3例是与名词性词语搭配。相较于“中国好××”, “中国式××”的词性搭配范围更广, 使用更灵活。

(二) 搭配词的音节形式不同

“中国好××”中的“中国好”均是与双音节词搭配, 在新京报上检索到15例与“中国好”相关的标题短语, 如“中国好声音”、“中国好编辑”、“中国好女人”、“中国好地板”、“中国好作业”、“中国好工长”、“中国好考生”、“中国好母亲”、“中国好故事”、“中国好舞蹈”、“中国好厨师”、“中国好闺蜜”、“中国好书名”等, 无一例外均是与双音节短语搭配。“中国式××”的搭配就较为多样, 不仅可以和双音节短语搭配, 还可以和其他多音节短语搭配。同样在新京报上检索到42例“中国式××”标题短语, 如“中国式品酒”、“中国式领队”、“中国式商战”、“中国式审美”、“中国式惊悚”、“中国式民主”、“中国式跨越”、“中国式乡村”、“中国式危机”、“中国式陋习”、“中国式教育”、“中国式休假”、“中国式家委会”、“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本土化”、“中国式反垄断”、“中国式进场费”、“中国式创投困局”、“中国式顶尖特工”、“中国式‘关系现形记’”、“中国式爱情票房”、“中国式慈善透明之路”, 等等, 其中25例是与双音节短语搭配, 17例是与多音节短语搭配。

(三) 词组内部的组配关系不同

“中国好××”的内部语法结构是“中国+ (好+××) ”, “好”修饰后面的“××”, 然后“中国”再做“好+××”的大定语, 比如“中国好导师”中, “中国”做“好导师”的定语, 而“好”又做“导师”的定语, 这是一个逐层修饰的关系。“中国式××”的内部结构则不同, 可分析为“中国式+××”, “中国式”可以做后面的“××”的定语, 比如“中国式家长”中, “中国式”直接做“家长”的定语;“中国式”也可以做后面动词性短语“××”的状语, 比如“中国式过马路”中, “中国式”可分析为“过马路”的状语。两个词的内部组配关系不同。

(四) 搭配分析

不管从搭配词的音节方面, 还是从搭配词的词性方面, “中国式××”都比“中国好××”要灵活得多。究其原因, 应该还是跟词组内部的组配关系有关, 我们可以从韵律方面找到较为满意的解释。冯胜利认为:汉语双音节自成一个韵律单位 (音步) 。汉语韵律词应遵循如下基本规则: (1) 两个音节组成一个独立的音步; (2) 三个音节也组成一个独立的音步, 因为[1#2]和[2#1]都不能说; (3) 四字串必须分为[2#2]格式, 因为没有[1#3]或[3#1]等可说形式; (4) 五字串只能组成[2#3]形式, 因为[3#2]的节律不能说; (5) 六字串除了[2#2/2]节律以外, 不允许其他读法; (6) 七字串的节律只能是[2/2#3], 因为没有其他读法。[2]

具体看, “中国好××”的音步划分应为“中国—好××”, “中国”自成一个音步, 而“好××”内部仍可做音步划分, 如果说“好”后接两音节短语的话, 那么自然与“好”一起组成一个三音节音步, 如果说接三音节短语的话, 那么与“好”一起组成四音节。则冯胜利认为四字串必须分为[2#2]格式, “好”必须与后面一个音节搭伙, 组成两个音节后再与后面两个音节并列, 构成两个音步, 这样处理又与“中国好××”的内部结构相违, 因为“好”是修饰整个后面部分的。同理, 如果说接四音节、五音节甚至更多音节的短语的话, 则都不符合韵律规则, 所以“中国好”后面接的词语只能是双音节的。“中国式××”的音步划分应为“中国式—××”, 前面“中国式”明显为一个三音节音步, 后面搭配的词就比较灵活了, 如果接双音词, 就组成一个两音节音步, 如果接三音节词, 就组成一个三音节音步, 如果接四音节词, 就组成[2#2]格式的两个音步, 依此类推。

二、文化意义及标记方面

(一) 文化意义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 词汇总是最活跃的部分。胡云晚说:“语言系统中, 词汇最能显示出各异的要求和关心, 最能反应各异的意识和习惯, 一旦社会上出现了新事物、新概念、新思想, 必然会有新词语来承载相应的信息与内容, 新词语携带着强烈的时代信息特征及特定的文化内涵。”[3]陈原指出:“语言这个变量是跟着社会这个变量变化的。社会这个变量不断地在变化, 语言也跟着它在不断地变化。从语言变化的结果可以窥见社会的变化, 这是显而易见的。”[4]

“中国好××”这类新词语往往与当下积极的、应当倡导的现象有关, 通常蕴含并且传递一种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大致可以将“中国好××”所反映的内容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 用于称赞人的。如“中国好室友”、“中国好闺蜜”、“中国好校长”、“中国好考生”等, 多是用来表示对一些具有优良品质的人的赞许。 (2) 用于报道标题的。如《杨澜寻找“中国好女人”》 (《新京报》2012-09-15) 、《加多宝如何炼成“中国好赞助”》 (《西安晚报》2013-10-13) 等, 用“中国好××”这样的字眼往往能吸引读者、观众的眼球。 (3) 用于冠名综艺节目或活动的。如“中国好声音”、“中国好商机”、“中国好作业”、“中国好呼吸”等, 具有较强的“眼球效应”, 能提高关注度或收视率。 (4) 用于广告宣传的。如“中国好瓷砖”、“中国好地板”、“中国好空气”等, 用于招揽顾客, 增加销售量。

语言的流变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体现, 新词新语所承载的内容是社会现象的反映。这类“中国好××”词语以略显夸张的语言, 传递给大众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类词的迅速流行, 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下国民的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肯定。

“中国式××”承载的意义更丰富, 既有积极方面的, 又有消极方面的。积极方面的如“中国式微笑”、“中国式幸福”、“中国式礼仪”、“中国式社会主义”、“中国式叙事”、“中国式梦想”、“中国式好人”、“中国式民主”等, 表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有关当下民生、政治的具有积极美好意义的方面;消极方面的如“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治堵”、“中国式插队”、“中国式接送孩子”、“中国式定价”、“中国式办证难”、“中国式求人”、“中国式关系”等, 广泛应用于批评社会存在的不良习惯、不良思想、不良风气和不良行为, 从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 “中国式××”词语越来越多地用于消极方面。

这类“中国好××”、“中国式××”新词语的大量产生, 是很值得关注的现象。语言是基础, 语言中与文化联系最密切的就是词汇, 文化心理则是联系社会现象和语言的纽带。陈原先生说过:语言变化确实有一些是来自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的[4]。不论是“中国好××”还是“中国式××”, 我们都可以透过这类新词语的表层含义, 探究其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及折射出来的社会文化心理。

(二) 语义标记方面

邢福义说:“我们面对着的世界, 每天都有新的信息内容产生。人类不但需要在已知符号的基础上对客体进行各种分析、归纳、综合、演绎活动, 而且还要不断地创造新的语言符号去捕捉和表现它们。用新鲜的话语表达旧有的事物, 更是文化交流中的一种特殊要求。”[5]

“中国好××”中的“好”字带有明显的语义指向特征, 具有较强的符号标记作用。究其原因, 是因为“好”表示的是美好的意思, 人们很自然地用它来表达正面、积极的东西。“中国好××”这类词传递的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力量, 在词语前冠以“中国”和“好”往往能凸显这种力量感。语言表达方面, 可以给日常语言增加几分活泼和俏皮的气息, 如使用“中国好室友”、“中国好闺蜜”这样的词语, 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指出的是, 一些原本具有贬义色彩的词冠以“中国好××”后, 其贬义色彩被弱化甚至消失, 转而赋予了一定程度的褒义, 如“中国好备胎”等。

“中国式××”中的“式”起标记作用。首先, “式”本来不带感情色彩, 到了“中国式过马路”等词语中, 大部分的“式”带上了贬义色彩, 用来揭示一种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 在网络和媒体的助推下, 这种用法大有上扬之势。这种主观感情的注入, 体现了人们对这些现象的不认同甚至排斥, 把这些信息公布在大众面前, 有助于认识这些问题, 进而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其次, 从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角度看, 群体出现的事物, 无论在记忆上, 还是在信息的加工处理上, 都优先于孤立的事物, 所以, 以“式”作标记构成的词群, 便于人们对这一类词所反映的社会不良现象进行归类, 这无疑是能起到标记作用的。

三、余论

在互联网、大众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 “中国好××”、“中国式××”这类新词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 方便了人们表达的需要, 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两类词应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再回到语法结构的分析, 我们说过, “中国好××”中“中国好”后面搭配的部分只能是双音节词, 而“中国式××”中“中国式”后面的搭配部分则很灵活, 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等都可以, 这是由汉语的韵律所决定的。这就涉及新词语的造词能力方面, 从这一点上来说, 无疑“中国式××”结构的造词能力更强大, 能产性更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中国新词 篇7

《北京晚报》 消息,2014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在京发布。这是教育部、国家语委连续第十次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记者了解到,国家语言资源监测研究中心提取了 “ 新常态”、 “ 小官巨腐”、 “APEC蓝”等424条2014年的新词语。 统计过去10年的新词语,“中国梦”、 “电商”等10个词生命力最强。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语言文字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全国31个省市区的省级语言文字立法任务全面完成, 完成了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修订稿,正式实施 《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通则》,交通、旅游等领域9个分则的英文译写标准研制完成, “ 过去如 ‘夫妻肺片’、‘有困难找警察’等表述在一些地方都曾出现过不恰当的翻译,有了通则,这些翻译将会得到规范。”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田立新说。报告还显示,2014年我国热词热语势头不减。国家语言资源监测研究中心在语料库中117万个文本、12亿字次基础上,提取了424条新词语。 如 “ 新常态”、 “ 沪港通”、 “ 冰桶挑战”、 “ APEC蓝”、 “小官巨腐”、“微信红包”等。

检索新词写华章 篇8

新词紧随时代前进的脚步接踵而来。粗粗梳理各种新词流入我们中间大约有以下几条渠道:

一、由中华经典、传统词汇脱胎而来

《解放军报》 在讨伐周永康、 徐才厚的文章中将其斥之为“两面人”,两面人一词其源可追溯到 《镜花缘》 里面的两面国,那里的人长着截然不同的两张脸:一张是慈眉善目的笑脸,一张是凶狠阴险的恶脸。大奸似忠,大伪似真。两面人与原有的“两面派 ” 本义相同,又添新味,将其阴阳两面形象化了。报刊上新近出现的“国妖”一词 ,有着 “国贼 ” “汉奸”的影子。而“养眼”又与 “养颜”不无相通。

二、由新产业、新科技、新发明的涌现连带而来

科技成果累累,新兴产业连连,新词不胜枚举。特别是电子技术及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电脑、微信、视频、黑客、 互联网等新词。生物、医学的进步,又带来了克隆、微创、亚健康等新词。

三、由市场经济的潮涌、生活方式的悄变裹挟而来

常见的有:上市、炒股、下海、下岗、下课 、网购、团购、 盗版、传销、饭局、超市、房奴、 车奴、导游、拍拖、逆袭……紧随时代潮流,此类新词不断萌生。

四、由方言俗语、借壳而生、 蜕变而来

最近热炒的有:打老虎、拍苍蝇 、 草根 、 点赞 、 山寨 、 牛 (厉害)、卖萌、恶搞。这些新词以形象通俗见长,源于百姓人家, 易于流传。

还有一些新词由现代交流语言微缩而成,独立特行,内涵丰赡。如:假大空 (假话、空话、 大话)、白骨精 (白领、骨干、精英)、扫黄打非。

新词是时代潮流冲击的产物, 是社会生活表达的需要,也是青少年口中、笔头的宠儿,生命力强,出镜率高。但新词的产生与认定有一定的标准、一定的过程。 一般而言,新词在经过一定时期的流传、使用,能为大众认可 , 并为语言学界的权威专家以一定的形式最后认定,如收进正规的字典词书,方算界定完成。青少年学生对新词的接纳与使用,也应遵循相应的原则,确保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发展。

现掬来报刊时文两篇,摘引片段,且看作者怎样兼用新词 、 老词,浑然一体,奏出时代的华美乐章。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着眼双基教学摸索到八十年代致力于语文与其他界域的沟通与弥合,先生从不避重就轻以新鲜的噱头来掩盖语文的本质,也从不抱残守缺以固旧的知识来取代语文的使命。先生以一支勤耕不辍的笔, 不断为广大师生开拓着语文教育的疆域 , 丰富着语 文教学的 内涵。”“在这个资讯检索已十分便利的治学环境下,对词语的生命和对文化的深度涵泳却是任何搜索引擎和其他工具都无法取代的。 今天网络语言和快餐文化仍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语文,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若能像先生这样对语文保持敏锐和热情,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大的天地等着我们。”

———晓苏: 《徜徉在语文世界里》 序

“为买单推搡一番,是中国所有饭局的既定流程,破坏这种规矩的人,从此将被打入社交冰柜,谁让他扫了所有人的面子?

这时候你就明白了,为什么足坛最富有的男人小贝从来不请客吃饭,他不是吝啬也不是贼精, 是老婆维多利亚教的:别和那群人扯在一起。不管是买单还是不买单,你都逃脱不了看上去傻逼的命运,不如独善其身。而饭局一旦退回到二人餐桌,有关买单的博弈就更加白热化。做那个买单的人,伤身,做那个被买单的人,常常逃不了伤心的命运。”

英语新词研究回顾 篇9

一、新词的界定

英语新词的研究一直都是语言学家的兴趣所在, 新词的定义问题也一直是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Bussman在其著作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中写道 , “新词是被部分语言使用者认可的新近形成的语言形式 (即词汇或短语) , 用以描述新生事物或新现象, 出现在科技、政治、文化等领域”。李建国对新词的定义是:所谓新词语, 就是新出现的符合民族语言构词法则的, 表意明确而能进行交际的词语 (汤志祥.汉语新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 2002) 。而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汪榕培则认为, 新词语是由于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发生变化而新造的词或者获得新义的旧词, 当这个词依旧让人感觉新鲜, 那它就是一个新词。杨斌在《心智的门铃》一文中描述新词是“新近出现的 , 在语言交际中表达新思想、新观点, 描述新事物、新现象, 或提供新的视角的词语。新词包括具有新形态的词语, 或者原有词形不变而获得新的意义的词语。”“新词应有一定的出现频率和较广的使用范围, 至少为部分语言使用者所熟知。”他对新词的定义不仅涵盖了新词的时限、来源、出现频率和使用范围, 还特别提到了新词的类别———新词新义和旧词新义, 十分全面。新词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不仅指不认识的生词, 还指不久前产生的、含义新颖的词语, 外来语、旧有词的新用法也包含在内。新词最大的特点正是时代性。

二、新词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全球语检测机构利用其专有的计算法则统计, 每年大约会产生850个新词, 但大部分的新词都会随着时间的淘汰而消失。少数新词在经过时间的选择之后, 被接纳为正式词汇, 终被大多数人和主流媒体接受, 成为日常生活的常用词汇。新世纪以来, 全球体化日趋明显, 国际交流日渐深入, 世界发展速度空前, 造就了更多新词的产生。根据2011年《牛津简明英文词典》发布的新词表, 有400个左右的新词已被词典收录。同时, 关于新词的研究也进入爆炸式发展阶段。通过中国知网 (中国期刊、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的搜索系统, 笔者对2000年至今的英语新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分析, 数据如下:

从统计图可以看出, 对英语新词的研究自2000年以来逐年递增。据笔者统计, 1989—1999年间, 关于英语新词的期刊论文总数为904篇, 而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出现的期刊论文 (4672篇) 同比增长416.81%。从论文数量的增加及其与20世纪末新词研究期刊论文的比重可以看出, 新世纪以来, 人们对英语新词的关注明显增多。未来, 更多的外来语将会进入英语词汇, 英语也将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对信息获取和表达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 大众传媒和口语的使用日益简化。于是一些短小精悍的新词开始出现, 例如缩略词SARS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 、VCR (Video Cassette Recorder, 盒式磁带 录像机 ) 等。这些词汇既具有高识别性的特征, 又表达了完整的信息, 逐渐形成了常用的固定词汇和用法, 日益渗透进日常生活中。分析英语新词对交际效率提高的影响, 也成了众多学者研究的新课题。随着人类社会科技的长足进步, 科技新词在新世纪出现的新词中的比重也逐渐升高。Wi-Fi技术 (Wireless Fidelity) 、国际空间站ISS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比特币 (bit coin) 等词汇先后进入人们的视线, 并不断在全球引起热议。每一种语言环境都有各自的语言使用习惯, 某些外来词汇的含义在英语中不能找到特定的词汇与之相对应, 便采用直接引进的方式, 省略对新词的解释, 从而方便新词的流通和记载。简洁、科技和外来语这三个特点成为新词最大的发展趋势, 丰富了新词。

三、新词产生的原因

新词的产生, 归结起来有以下原因。

1.科技进步促生新词

伴随着创新与发明, 用来代表其的新词也应运而生, 如psy- choliguistics (心理语学 ) 、phlog (手机博客 ) 、twitter (推特 ) , 等等。在宇航员进行太空探索时, 中国太空人 (Taikonaut) 、space sickness (太空病) 也载入了新词词典。21世纪网络更加普及, surf/ browse (浏览) 、microblog (微博) 、netizen (网民) 相应出现。智能手机的普及也赋予了很多旧词以新的用法, 比如text一词, 从原来指文本的名词演化成意为发短信的动词, 不仅词义不同, 词性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成了生活中频繁使用的日常词汇。

2.经济生活催生新词

21世纪 ,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 sub- prime lending crisis (次贷危机 ) 在2007年于美国爆发后一夜间成为热的词汇;Abenomics (安倍经济学) 作为现任首相安倍晋三推出的经济新政策, 旨在解决日本宏观经济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 globophobe (反全球化者) 也相应出现;新型购物方式fremium (免费增值) 、she-economy (女性经济) 、cardman (卡神) 等新词也成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碰撞的产物。

3.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新词不容忽视

词汇是顺应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产生的, 不同社会与文化背景互相碰撞也成了新词产生的途径。21世纪, 社会平等深入人心, 男女地位发生了改变, stay-at-home dad (家庭煮夫) 、alpha earner (养家糊口的女性) 打破了“男主外 , 女主内”的传统;环保成为生活主题之后, 与之而来的是新的环保方式的出现, 如upcycling (升级回收) 、carbon footprint (碳足迹) 、carbon capture (碳捕捉) 这些引人注目的环保新词被收入了第六版《牛津简明英语词典》中 ;人群在新社会的浪潮中被“贴”上了“标签 ”, 美国人根据时间先后 , 将人群分成了许多“genera- tion”, 如missionary generation (传教士代 ) 、lost generation (迷茫的代) 、silent generation (沉默的代) 、baby boom genera- tion (婴儿潮代) 、beat generation (垮掉的代) 、me generation (以自我为中心的代) 、XXL generation (肥胖的代) , 这些标签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美国近50年的社会发展与人群事件; 2000年苹果公司推出iPod (苹果播放器 ) , 2007年的iPhone (苹果手机) , 2010年的iPad, 风靡全球, iPeople (苹果产品使用者) 成为世界上多的手机使用者的代名词, iPad词虽然还没有进入牛津词典, 但已被收入《柯林斯英语词典》中, 成为世界领先技术的代名词。

4.政治影响新词发展

除了经济发展外, 政治的变迁、社会格局的变革及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交流也成为英语新词产生、发展的摇篮。2008年,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 Obamacize (像奥巴马样行事) 、Obamafy (奥巴马化 ) 、Obamania ( 奥巴马狂热 ) 等新词层出不穷;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Decapitation (斩首行动) 作为核心作战方案, 成为了这场战争的代名词;2010年南非加入金砖四国, 为“BRIC”金砖四国的首字母缩写) 后面加上了“S”。而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日趋增长, 英语中也出现了许多中国特色的新词, 如harmonious society (和谐社会) 、well-off society (小康社会 ) 等;17大的召 , 让全世界的媒体都使用了“The Lianghui”, 不仅体现了国家硬实力 , 还折射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四、新词构词方法

在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 各类期刊陆续发表了许多关于新词构词特点的文章。从对这些论文的整理统计来看, 对英语新词构成特点或方式的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复合法、派生法、拼法、截短法、转类法, 以及借词法和旧词新用。

1.复合法

复合构词法是扩大英语词汇的个非常普遍的方法, 指那些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词, 按照定的次序排列构成新词的方法。复合词涵盖的范围广, 结构多样, 组合自由度极高, 有着极强生命力, 为英语增添了大量新词, 如scene-kid (非主流少年) 、dictionary attack (字典攻击) 、green-accounting (绿色核算) 、social terrorism (社交炸弹) 。

2.派生法

派生构词法是指在原词的词干上加上词而得到个新词的构词法, 其作为对应的原始词词义的引申, 根据词的不同而改变词义。如nonliner这个新词, 是对onliner (在线者) 这个词的改造, 加上前“non”以表示“否, 不”, 用来特指那些从不上网的人;而cyber (网络的) , 因电脑和电子产品的普及而成为流行, 催生了系列如cyberfiction (网络小说) 、cyberholic (上网狂) 等词汇。

3.拼法

将两个单词进行裁剪, 各取首部或尾部组合成个新词的方法就是拼法。它在英语词汇量中的比例并不高, 但是形式活泼, 使得它在现在英语词汇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拼法主要分为四类, 即“词1首+词2首”、“词1首+词2尾”、“词1尾+词2首”、“词1尾+词2尾”。如将smile (微笑 ) 的词首和silence (沉默) 的词尾组合, 就得到了smilence (笑而不语) 这个词, 指表面微笑不发, 但心里十分清楚;而sofalizing这个词是由sofa (沙发 ) 和socializing (社交 ) 两个词组合而成的 , 指待在家里通过电子设备跟家人、朋友联络感情的社会现象;美国人曾发明过将中国 (China) 和美国 (America) 合并的新词Chimerica (中美两国) , 指代大消费国美国和大储蓄国中国构成的利益共同体。

4.截短法

截短法, 即截除原词的某一或某些音节而得到新词的方法, 主要分为“截词尾留词首”、“截词首留词尾”、“截除首尾留重读音节”, 以及“首字母缩略”四种, 以简略地完成词汇的表达。随着人们对节约时间和信息精简的需要日益增加, 这种方法更多地用于科技和生活中。例如teenager (青少年) 这个词, 现在更多地被teens取代, exposition (展览会) 也被expo这个去掉词尾只留词首的词日渐取代,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更多地以flu的形式出现, 就更不用提VOA (Voice of America, 美国之声) 、SOHO (small office home office, 家居办公) 、B2B (business to business公司对公司的) 这些首字母缩略词了。这些缩略词一旦广为人知, 便成为原始形式的有力竞争者。

5.转类法

无改变词形, 将个词从种词类转为另种此类, 从而产生新意义和功能的方法就是转类法。目前常见的是名词和动词的互相转换, 如sneak, 原来的动词形式指偷溜出去, 现在活用作“鬼鬼祟祟的人”

6.借词法

据统计, 英语中外来词的比例高达80%, 现代英语更是不断吸收外来词以补充到现有词汇中, 其使用目的主要为表达新概念, 而英语中缺乏对应词, 外来语的借用便成了种极便捷的产生新词的范式。1973年, Thomas Finkenstaedt与Di- eter Wolff出版了Ordered Profusion书 , 对旧版《简明牛津字典》第三版) 中约八万单词进行了电脑化调查。报告结果显示, 英语单词来源于法语占28.3%, 拉丁语占28%, 24%的古英语和中古英语, 古挪威语和荷兰语占25%, 希腊语5.32%, 汉语中也有不少词汇融入于英语。据统计, 《牛津字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汇有1000多个, 居第11位。在语义上, 这些外来语主要集中在饮食、宗教、哲学等方面, 如feng shui (中文:风水) 、karaoke ( 日语 : 卡拉OK) 、Jihad ( 阿拉伯语 : 圣战 ) 、sputnik ( 俄语:卫星) 等。

7.旧词新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种新概念随之诞生, 人们需要大量新词语来指代新概念, 一些原有的旧词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以适应需要, 即旧词新用现象。如soul (灵魂) 一词, 它的原意指灵魂, 而在和黑人文化挂钩后, 它被添加了“黑人的”的新词义, 如soul music (灵乐) 、soul food (非洲裔居民的传统菜式) 、soul patch (男人下唇上长的一小撮胡子 ) 等。

五、英语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角度回顾

随着新词的大量涌现, 学术界也对这个语现象给予了特别的重视, 许多学者多角度地对英语新词进行了研究。经过笔者总结, 我国对英语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有分别从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和原型理论等角度进行的研究。

1.隐喻理论与英语新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隐喻成为认知科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认知语学家认为, 隐喻无处不在, 主要功能是用经验去部分地理解、表达另种经验。在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书中 , 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 (conceptual metaphor) 这术语 :“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体系 , 本质上是隐喻性的, 即隐喻概念系统 (metaphorical concept sys- tem) , 人们以个概念理解、建构另个概念 , 以个概念的词语谈论和表述另个概念, 即概念隐喻。概念隐喻与构词法结合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是更新语简便的方式。新词、新义产生的根源在于对两个域的认知和相似联想, 人们不是无休止地创造新词语来表达新的事物和概念, 而是通过意象图式的作用, 利用大脑认知加工, 将新的概念与自身体验相连系、相结合, 找到两者间的相似与关联点, 创造性地使用语, 这样的认知与理解过程就是概念隐喻思维过程。概念隐喻是词汇生成和新义产生的重要机制, 通过概念隐喻认知机制, 新词的主要特征往往能间接地得到描述, 该词本身也就显得生动和易懂。比如原来指“轻薄”的单词“thin”, 人们在形容薄的程度时总爱用“as thin as a piece of paper”这表达, 逐渐地, 人们将这个说法简化成“paper-thin”这个形容词, 当我们使用这个词时, 传达的意思不仅仅是轻薄, 更是种程度的表达。这就是概念隐喻在新词认知上的应用。

2.概念整合理论与英语新词

概念整合 理论 (conceptual integration) , 又叫合成 理论 (blending theory) 。根据Fauconnier和Turner的观点 , 言语交际的意义构建是概念整合的过程, 来自两个或多个输入心理空间的信息被整合并映射到一个新的空间, 由此产生了概念整合或空间合成。概念整合可以解释大量语言现象与意义建构过程, 例如carbon footprint (碳足迹) 一词, 它指的是支持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总量, 用概念整合理论理解它的构建过程, 就要从carbon (碳) 开始。使用碳会生成二氧化碳, 地球会因为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而气候变暖, 如何衡量二氧化碳排放是否过度就需要为人均设定一个标准, 即需要一个词语表达每个人的排放量。由此, carbon和footprint两个词引申到“碳”和“足迹”概念上 , 在我们的头脑中组合到一起 , 并进行转换 , 产生了“我们在天空的二氧化碳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的意识。再加上我们自身对环保知识的扩展整合, 我们便可以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了。该理论对新词意义的衍生过程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在词义构建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原型理论与英语新词

Dirk Geeraerts指出:“认知系统之所以总是以原型为中心进行范畴化, 是因为原型范畴具有信息密集性、结构的稳定性和灵活的适应性。”新词新义的出现正反映了这趋势。词汇 意义的变化反过来又不断改变我们认知概念的过程, 词汇的原意也会随之变化动态。比如mail (信件、邮件) 这个单词, 曾经我们用来指代传统意义上用来邮寄的信件, 而E-mail (电子邮件) 也是常用邮件的简称。随着信件逐渐出历史舞台, 邮件逐渐取代了mail的信件意义, mail这个词的词义也随电子邮件的发展而扩大。原词语的动态性让我们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新概念、新事物。

六、结语

科学技术的创新、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政治运动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英语新词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 而新词的产生又极大地丰富了英语的词库, 巩固了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地位。美国语言学家马利奥·佩 (Mario Pei) 在《2061年的英语预测》 (English in 2061:A Forecast) 一文中说道:真正会使2061年的英语与今大不相同的因素是大量涌现的新词。在此, 我们从英语新词及对其认知语义研究的多重角度中可以判断, 这位语言学家的预测很有可能变成现实。

摘要:随着社会与科学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词出现在日常生活、政治、经济等领域。本文回顾并总结了关于英语新词的研究, 对新词的定义、现状、发展趋势、产生原因、构词特点、认知语义研究角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并用丰富的新词实例加以证明。

外教新词堂 篇10

a completely different situation;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

e.g. Now that you’re here, it’s a whole new ball game.

2. Welcome aboard! 欢迎加入(对新员工说的欢迎辞)

Welcome to employment at our company. (Invariably said in greeting to a new employee)

e.g. Glad to meet you. Welcome aboard!

3. turn over a new leaf 重新开始(翻开新的一页)

to begin again, fresh; to reform and begin again (turning to a fresh page: The leaf is a page—a fresh, clean page.)

e.g. I have made a mess of my life. I’ll turn over a new leaf and hope to do better.

4. trade sth. in (for sth.) 以旧换新

return sth. to a place where things are sold, as partial payment toward sth. new

e.g. I just traded in my old car for a brand new one.

5. open to sth. 听取建议,接纳新思想

agreeable to hear or learn about new ideas and suggestions

e.g. The store owner was always open to suggestions from her employees.

6.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 积习难改(当面对别人说这句话是不礼貌的)

Someone who is used to doing things a certain way cannot change. (usually not polite to say about the person you are talking to; you can say it about yourself or about a third person)

e.g. Kevin’s doctor told him not to eat starchy food anymore, but Kevin still has potatoes with every meal. I guess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

上一篇:子宫环行缝合术下一篇:新技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