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实践

2024-07-25

创建实践(精选十篇)

创建实践 篇1

想让孩子热爱读书,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书香校园。我校自2008年开始致力于书香校园建设,并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作为重要理论来源。

苏霍姆林斯基的读书思想和书香校园建设是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有:读书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根本的途径,是学生精神发育最重要的源泉,是教育最本质的活动。[1]

苏霍姆林斯基的读书思想指明了书香校园建设最重要的三个功能,即:以书香校园建设带动学校文化建设,以书香校园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书香校园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书香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着力于校园文化、教师成长、学生学习三个方面的深入挖掘,打造出了具有特色的书香校园。

一、书香校园建设带动学校文化建设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文化底蕴、文化积淀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我校以书香校园建设为抓手, 努力建设校园文化,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童本阅读为主题、童本课程为主线、童本课堂为主阵地、 童本教育为核心,逐步形成童本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我校从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精选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形成了特色童本阅读教材,并开发童本课程。在童本课程推进过程中,我校积极探索童本课堂的两种模式, 即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在童本阅读的道路上,须坚持以课内阅读为主,课外阅读为辅,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同步发展的方针;以课内阅读教学引领课外阅读指导,用课外阅读丰富课内阅读教学。比如:以课文为蓝本进行阅读教学, 教会学生阅读,用课堂上学会的阅读方法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将学生个体化阅读过程中生成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处理使大家得到教益。课堂阅读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在提升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上实现统一,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这就是我校童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我校童本文化的积淀方法。

读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活动, 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特征。书香校园对于学校的文化积淀、内涵发展, 甚至是学校的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书香校园建设的目标也在童本文化中得以彰显,并以童本阅读为载体,贯穿于童本教育的全过程。

二、书香校园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 《寄语后来人》中寄语教师:“我年轻的朋友, 我还有一条遗嘱:用知识哺育自己。我们教师用知识哺育自己,不仅是为了我们的学生在从集人类斗争和智慧之大成的书籍中读到火热的词句时,能够理解它们不朽的思想,而且是为了我们教师本人成为学生取之不竭的知识源泉,成为学生走向可以满足认识、发现和学海揽胜这种高尚渴望的溪流。只有当这股溪流永不干涸时,才有可能用知识进行教育。请记住乌克兰伟大作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伊万· 弗兰科的话:‘现代教师永远应当是学生。’我们最应关心的是使向我们提供养料的知识之泉不致枯竭。”“这种知识之泉便是书籍。读书,读书,再读书,在书的世界里紧张地生活吧。如果您在书的世界里没有独特而深刻的个人生活,您就不可能成为教师。就像花朵向着太阳那样,学生的求知智能和敏锐心灵向往的是知识的灯塔———教师。 但只有每天给思想之火添上书籍这种智慧燃料的人,才可能成为知识的灯塔。”[2]

在童本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成为“流动的图书馆”,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每周读一本书, 组织读书交流会。不仅读教学参考书,还扩展到文学作品、教育理论专著等,并且每周写一篇阅读笔记。

我校还将教师专业成长与童本课堂结合起来,要求各科教师结合各学科特点开展课外阅读,每周都有主题活动。教师经过海量阅读和阅读辅导,逐渐创造了一些成功的童本课程。如:绘本指导课、读物推荐课、读物导读课、阅读推进课、 读书笔记辅导课、读书交流课、读写结合课……这些丰富多彩的童本课程成为了书香校园建设的主阵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书香校园建设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真正的读书是快乐的,一个善于读书的学生一定会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最重要的教育艺术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在新媒体不断冲击传统阅读的当下,学生的阅读虽然多样化,但阅读能力正在退化: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选择阅读内容的正确标准,缺乏科学的读书方法,缺乏独立阅读的能力。我们开展的以童本阅读为主的书香校园活动正改变着这种状况。

2008年,我校启动书香校园活动之初,依据实验方案组织的学生课外阅读现状问卷调查显示,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是: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种类有很大的局限性。低年级学生大多由家长选择读物,以童话故事类居多。中高年级学生中,一部分由家长购买作文类学习辅导书,占被调查人数的30.4%;学生自己选购时则以脑筋急转弯或儿童漫画类娱乐方面的书居多,占到29.6%;其次是文学书,占到26.1%;最少的是科技方面的书,占13.9%。可见,家长和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和消遣性。

随着以童本阅读为核心的书香校园建设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如低年级的学生读优质的童话书、故事书,中年级的孩子读生活故事书、校园故事书等,读书逐渐成了一种阅读风尚。同时学校的课外阅读教学也得到了空前重视,与课内阅读相呼应,童本阅读蔚然成风,以童本文化为主的书香校园文化逐步形成。

读书不仅与学生智力的发展存在十分重要的关系,还能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读什么书,甚至会决定今后他成为什么人。因此,我校提出给学生最具有童真的童年,就是要让学生读属于他们的书———童书。童书中那些聪慧、高尚、勇敢、正直……都可以给学生的精神世界提供养分,为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打下基础。

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在书香校园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 在丰富多彩的童本阅读活动中,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好书推荐会、读书交流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小沙龙……学生们还在活动中亲自动手制作古诗文配画、故事画、剪报乐、读书卡、读书手抄报,收集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享受童本读书带来的无穷乐趣。童本课堂与各项活动相结合,创设出了我校特色的童本教育,打造了以童本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一个孩子/ 向最初的地方走去/ 那最初的地方/ 便成了孩子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所有的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地方———校园,遇到童本教材,展开童本阅读,感受童本课堂, 接受童本教育,被童本文化熏陶, 变成贾尼·罗大里的一首童诗描绘的那样———开满鲜花的头:“前额长着一束玫瑰花的人,不会做坏事。头上长着沉默的紫罗兰的人, 有点儿黑色幽默。”

创建文明城市实践总结 篇2

1、深入包靠网格区域,组织干部职工对主次干道、住宅小区内等重点区域进行卫生清理,纠正发现的不文明现象。

为做好工作,我单位与街办、各单位加强协同联动,协调路面小区卫生绿化带垃圾的清理和垃圾桶的加盖,车辆的停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加强宣传,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创城宣传活动。

通过发放宣传材料的方式开展“全民宣传普及”活动,向包靠网格沿街商户发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应知应会知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幸福美好家园――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问卷调查宣传材料》等创城宣传材料;向包靠小区住户及双报到小区进行入户满意度调查和创城宣传,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再次进行了创城知识的宣传,引导大家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努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决战决胜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三年内,共发放宣传材料一千五百多份。

3、积极参与“文明创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

为全面做好创城迎检测评工作,我单位志愿者在各自的岗位上文明执勤,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知市民要遵守交通秩序。志愿活动也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配合,交通秩序有了显著改观。

创建书香校园的实践与思考 篇3

关键词:书香校园;做法;品味幸福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发起了颇具影响力的“新教育实验”,实验中他把营造“书香校园”作为整个实验的支柱来重视,这样的决策令我敬佩至极。每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校园,而我心中理想的校园正是朱永新老師提及的“书香校园”。现如今,老师和孩子们徜徉于书海,与古今中外优秀人物展开对话,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已蔚然成风,令我着实欣慰。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点滴做法:

一、优化读书环境,营造书香氛围

优化读书环境,让生活弥漫书香气息是我们的追求。实践中,我们着眼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将视角投向家庭和社会,努力为师生创造优雅的读书环境,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我们创建开放的师生阅览室,不断充实图书室的图书配备,安排专职图书管理员,做好购书、荐书活动,让图书室、阅览室成为师生向往的文化阵地;在已有宁静祥和的校园两侧增设读书长廊,供师生休闲之时品味书香;在教室里建立了班级图书角、读书评比台,在走廊里建立漂流书屋,选派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借阅工作,凸现处处有书品的局面。我们还通过开家长会、家访、邀请家长参与学校读书活动、亲子共读等形式,将书香校园的气息带给家庭,让家长感受学校的书香文化,让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开展寻找通化文化名人活动,使师生了解地方文化,丰富阅读内容,提升阅读精神,将读书环境延伸至社会,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积极读书的良好态势。

二、依托专题活动,践行书香内涵

“打造书香校园”只有落实到活动中去,才能让师生充分享受书香、践行书香,进而成就书香。因此,我们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系列活动。

1.开展广泛阅读活动

朱永新老师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书香校园创建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爱读书、爱学习的教师队伍。我们发起教师广泛阅读活动,要求教师读好三类书:读丰实文化底蕴的书,读拓宽教育视野的书,读学生喜欢的书。学校每学期都提出指定阅读与自由阅读的指导性意见,老师要认真撰写读书笔记或体会。

2.开展专题阅读活动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每班每周安排一节专题阅读课,教学内容由教研组统一确定,一、二年级以阅读成语故事为主,三、四年级以阅读童话故事为主,五、六年级以阅读名著名篇为主;主要形式有自由阅读课、读书汇报课、阅读指导课等。语文教师将具体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延伸与拓展。

3.开展“一日三读”活动

每天早晨上课前10分钟,是学生的经典诵读时间,分低、中、高三个学段诵读三字经、唐诗、宋词;中午预备铃响前10分钟为自主阅读时间,自由选择班级图书角的图书进行阅读;下午放学前10分钟,师生交流一天的阅读收获,确定家庭亲子共读内容。

4.开展读书竞赛活动

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是师生分享读书收获,强化读书成果,渲染读书氛围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在教师层面我们开展了“我的好书”互荐活动、“我的读书之旅”“沐浴书香”读书演讲、读书论坛、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征文等竞赛活动;在学生层面开展“书香少年”评选、“书香班级”评选、“优秀读后感”评选、书香手抄小报比赛、书签制作比赛等活动;在家长层面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

动……通过这样一些活动,师生在比、超、赶、帮、追的良好氛围中人文积淀逐渐丰厚。

三、规范书香管理,提升书香素养

为了使读书成为常态,逐步规范,我们制订了《打造书香校园实施方案》,组建“书香工作小组”,制订了师生读书考核目标体系,规范书香管理。

1.加强对学生阅读过程的管理,进行阅读考评尝试

一是建立读书记录单,根据各年段要求,以读书记录单的质量为依据,并通过相应的问答测试,进行等级评价;二是建立星级背诵卡,对背诵篇目进行抽测,进行星级评价。三是开展写作比武,把自己的读书收获运用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深化读书成果运用。

2.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

每天要对“一日三读”和“专题读书课”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并做好记录,做好读书活动的各项检查与评比工作,不断完善各项考评机制,切实做好“书香教师”“书香班级”“书香少年”“书香家庭”的申报、评比和表彰工作。

3.建立“品味书香”档案

师生都建立有特色的阅读档案,记录读书情况,每学期进行展览,相互借鉴,完善自我,激发兴趣。此外,学校每年编辑一册《读书之旅》师生文集。

打造书香校园,是我们全体实小人共同的理想。我们企盼在书海中创造奇迹、品味幸福!

参考文献:

李轶雄.书香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幼儿教育,2008(23).

特色学校创建的理论与实践 篇4

一、特色学校的实质和目的

特色学校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独特整体风貌和显著育人效益的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实质是:按照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遵循客观规律,追求教育效益和办学影响力的最大化。创建特色学校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建特色学校是立高标杆、勇于争先的结果,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者很难和创建结缘,创建特色学校的指导思想,始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二、创办特色学校的意义

创办特色学校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从受教育者的整体和数量上讲的。在校内要处理好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关系;在校际间,要处理好重点校和一般校的关系。二是要使每位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显然,通过创办特色学校这个平台和载体,能真正实现以上目标,收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成效。

创办特色学校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二部分《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提出了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特色的要求:“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显然,中小学办出各自的特色,是适应社会对各种人才要求的需要,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的需要。

三、特色学校的创建与管理

笔者以自己任教的一所农村学校创建农村远程教育特色学校的历程为例,简要谈谈自己对特色学校创建与管理方面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笔者所在学校农村远程教育特色推广应用的创建历程可以浓缩为12个字,即:科学管理,有效培训,持续推进。

1. 科学管理—制度跟进,措施有力

(1) 加强领导,制度跟进,深入宣传

学校从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教学质量、推广“农远”应用的战略高度出发,确定创建目标,成立组织机构,结合学校实际研究推广策略并制订相关制度。先后下发了多份文件,出台了近百项相关制度。这些文件、制度涵盖了组织领导、经费保障、设备管护、教科研、评价激励、检查评估等方方面面。

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宣传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以下简称“农远”) 工程的重要意义和应用远程教育的几种常见模式,让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未来的基础教育就是基于多媒体网络的现代化教学,不懂得和不会用电教设备,将无法适应未来的教学,最终会被淘汰出局。各学科的教研活动都围绕信息技术展开研讨,公开课等教学形式都必须使用“农远”设备,并把使用“农远”设备作为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标准,以此达到提高教师使用率、提高电脑技术的目的。

(2) 措施得力,追求效益最大化

我校就如何应用才能促使“农远”效益的最大发挥,提出推广“农远”应用“12345678”的八大举措:

选好一个人—择优选出一名肯钻研能奉献的管理员。

用好两个室—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

把握三个环节—管好设备,用好资源,注重培训。

明确四个目的—为学生成长,为教师发展,为学校跨越,为新农村建设。

紧扣五大要素—校领导要带头,骨干教师要担纲,年轻教师要跟进,展示机会要多,学习氛围要浓。

做到六个结合—让上级培训、校本教研与个体结对帮扶相结合;让传统教学经验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让优质教学资源与农村课堂相结合;让“农远”设备资源的应用与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相结合;让“农远”应用与推广普及相结合;让农村学生与信息化的知识平台相结合。

防止七个误区——因噎废食、保守、自卑、狭隘、惰性、偏见、迷信。

克服八种困难—初学入门难,缺少高手难,持续接收难,设备维护难,设施有限难,观念转变难,氛围形成难,推广普及难。

2. 有效培训—整体推进,人人过关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关键是教师,不断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应用好远程教育资源的重要保证。我校围绕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培训内容的广泛性、培训形式的多样性等方面做好文章。通过自学反思、集中培训、合作研讨、备课说课、教学诊断、个别指导、教案评比、优质课竞赛等,以教师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教研制度为依据,促进教师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

实施“农远”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文化输送到农村地区,有效地解决广大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问题,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可能。

我校一直坚持“不谋求一人一校的发展,而是探求整体提高”的理念,为了激发广大教师学习“农远”的热情,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学校建立了有效的评价机制,受到省、市、县电教馆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并被广为宣传和推介。主要做法是:给每个星级设定相应的标准和待遇,鼓励教师平时对照细则积累材料,然后根据条件自主申报相应的星级,一年一评,这样就激发了所有教师的热情。实行结对帮扶,双向选择,签订协议,有针对性制订培训方案,以强带弱,充分发挥高手的作用和教师间的互动作用,并与学校的星级评价制度挂钩,人人过关,效果明显。

3. 持续推进—多管齐下,一以贯之

农村远程教育的推广应用,不能是一阵风,要发挥它的效益,必须要持之以恒,多管齐下。

(1) 领导重视,身体力行。学校领导对“农远”设备的应用高度重视,带头使用。如开会时布置工作,除了讲之外,还要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2) 多提供展示锻炼的机会。开展多媒体公开教学、多媒体观摩研讨、教学开放周、课堂教学大赛、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积极推荐教师参加课件、教学设计、教育叙事、论文等的评选,鼓励教师申报或参加相关课题的研究,让教师有锻炼的机会和充分展示的空间。

(3) 持续投入,不断更新。作为农村学校,虽然办学经费紧张,可支配的财力有限,但还是要有所取舍,学校千方百计加大对电教工作的投入,给大部分教师配备电脑,学校购置各种储量的硬盘、教学资源库、教学光盘、防盗报警装置等电教器材。

(4) 结合校本培训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方案、计划,帮助教师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手段。不定期对制度的执行和设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把检查结果记录存档,与教师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及聘任、晋级工作挂钩。

(5) 建立校园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将分年度、分硬盘保存的“农远”资源放在不同的服务器上,通过校园网连接,利用ftp发布,这样,教师在校园内的任何一台电脑上都可随时访问,随时上传、下载。

“长风破浪正此时,众志成城谋新篇。”回首创建特色学校的历程,付出与收获同在;展望发展特色的美好未来,信心与执著倍增,创建的经历,必将激励我们以更加昂扬的斗志、超人的胆略和智慧去雕琢新的办学前景。

创建实践 篇5

一、创建学习型团组织的重要意义

1、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共青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指导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根本指针。共青团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争当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领头雁,争当发展先进文化的排头兵,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一是学习型组织创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抓住人这个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通过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大力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培养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就是推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学习型组织创建,抓住组织和个人的学习修炼,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和接受最新文明成果,提高知识素养、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充分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三是建设学习型组织,抓住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为满足青少年读书求知和成长成才的需要提供了有形有效的载体,就是真正地履行了“竭诚为青年成长成才服务”的共青团的根本职责。

2、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共青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客观需要。当前,世界正从满足物质需求的工业文明向满足精神需求的知识经济迈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知识创新异常迅猛,国与国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学习力成为一个组织和个人适应社会、加快发展的最本质的竞争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将是学习型社会,企业将是学习型企业,个人将是终身的学习者。世界的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就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时代发展的趋势,采取多种措施,运用各种手段,盘活各类资源,树立“学习、学习、再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兴勤奋学习之风,形成人人致力于创建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全面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做到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3、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共青团服务温州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有人讲,人类迄今为止有两大发明,一是科学技术,二是资源调配技术。掌握科学技术的主要是科学家,掌握资源调配技术的主要是企业家。改革开放以来,温州青年对资源调配技术掌握较早、运用较好,因此,涌现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企业家,为温州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青年是否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决定一个城市的兴衰,在面对全球化的新一轮竞争中,温州青年的素质、能力、观念亟待提高。在“温州学全国,青年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大家都认为温州青年存在学习风气不浓厚,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动力不充足;温州高科技青年人才的引进困难,留下不易;温州产业工人的学历不高,技能不优。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温州共青团,就必须致力于学习型组织创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青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大力推进“人的现代化”;就必须致力于学习型组织创建,为吸引和留住“外脑”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就必须致力于学习型组织创建,大力推进“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培育一大批高水平的产业工人,服务国际性轻工城的打造。

4、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共青团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必然要求。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学习从来就是青年的最主要任务。讲学习是共青团一贯的光荣传统和永远的主题。共青团成立之初,就是广大青年学习新思想、宣传新文化的学习共产主义的学习组织。建团80多年来,共青团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所做出的每一份贡献,都伴随着历久不衰的青年学习热、成才热。当前,我市一些共青团组织中存在的战斗力、凝聚力不强,组织生活不正常,制度建设滞后,团的先进性体现不充分等问题,都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有利于不断提高团干部队伍的知识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现代心智模式的青年管理和领导人才,有利于加强团的思想、组织、作风、机制建设,促进团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团组织的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能力和水平,永葆团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二、温州创建学习型团组织工作的实践

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学习是青年最主要的任务,也是共青团性质的内在要求。创建学习型团组织试点工作启动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体体现在:

1、切实加强领导,试点推进扎实有效。2002年7月,团市委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的意见》,明确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的主体是全市各级团组织、青年社团和少先队组织。同年9月,团市委邀请市委宣传部、政研室、社科联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召开“温州共青团创建学习型组织研讨会”,寻找创建的切入点。10月,制定了《温州共青团创建学习型组织试点大纲(征求意见稿)》,11月,团市委下发文件,开始市级创建试点单位的申报工作。2003年3月,团市委成立了领导小组,确定专门部室负责,建立了联络员和指导员制度。2003年4月3日,团市委召开“创建学习型组织试点动员大会”,在全市38个单位,开展了声势、规模较大的为期四个月的试点工作。在试点初始,团市委确定的联系人逐一走访了挂钩联系点,与试点单位负责人进行深入细致的座谈,宣传学习型组织理念,探讨创建的方式方法,全方位帮助指导创建工作。5月中旬,团市委又召集创建主体类型相同、性质相近的试点单位,分门别类召开了村(居)、高校、企业、机关、乡镇等6个座谈会,在深度汇谈中互相启发、交流经验,使试点单位摸清创建工作的思路、方向、途径和方法。在创建过程中,专门编发《温州市创建学习型团组织简报》39期,及时交流各地“学习创意”、“经典案例”等鲜活生动的做法,促进试点单位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协同并进。期间,我们还专门组织考察江苏常州等地学习型团组织创建工作,寻找可以攻玉的“它山之石”。试点期间,团市委把这项工作作为创新当前团建工作的重要举措,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始终主导和把握工作方向,及时了解和督查创建情况,认真提炼和推广创建经验,为这项工作的整体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2、坚持务实创新,试点经验鲜活生动。创建学习型团组织是一项全新的创造性工作。在试点工作中,我们在创建工作定位上,坚持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管理方法的原则,在遵循《团章》原则规定的前提下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如平阳团县委推出的“平阳凤”创建模式、苍南县县城新区管委会团支部以“井”字模式等,构建系统的工作体系,引导团员青年树立“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理念,促进团组织的创新和变革。在工作角色定位上,我们坚持“领导新角色”的原则,要求各级团干部改善心智模式,做创建的教练、设计者和服务员。如温州电力调通中心运行方式科在内部管理实行值周科长制度,通过这种“软管理,强扁平”运作方式,激发班组里每一个人的管理智慧,明确班组里每一个人的工作责任。在工作目标定位上,坚持“创建与团建相互促进”的原则,如乐清市虹桥镇邬家桥村、平阳县萧江镇洋心村通过学习型组织创建,建立了农村图书馆、青年中心,开创了农村青年工作新局面,使创建学习型团组织活动成为提升共青团工作水准、催发共青团工作活力的重要杠杆。在工作方法定位上,坚持分层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典型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发挥创建骨干带头作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稳步推进。

三、学习型团组织建设的工作要求

1、理念先导,加强培训。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创建工作的关键是通过导入学习型组织理念,转变组织和个人的学习观念,促使个人自我超越,推动组织形态创新。在原理导入过程中,培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大方地把外地的专家请进来,强化理论指导;要大胆地起用自己的“土专家”,促进互动交流。通过在培训对象上抓骨干,在培训方式上用“一对一”,在培训技巧上重示范,使参与创建的每一个成员理解学习型组织

概念,掌握其创新方法,达到全员理解,共同参与实施的目标。

2、明确主体,突出团队。创建主体是什么,这是创建工作的首要问题。在哪个层面,是谁参与创建,必须非常明确。在这一点上,不是大而全就好,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切合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从便于开展创建、便于开展学习、便于青年参与等方面考虑。要在充分发挥原有纵向组织体系功能的基础上,构建“扁平化”的、有凝聚力又有辐射功能、能吸收青年的学习团队。团队学习要把学习和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在“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中显示出团队的学习效率和旺盛的创造力。

3、分门别类,全力推进。一是分类别指导。在农村、企业、学校、机关、社区、社团等六类青年组织中,发挥各自行业的组织优势、政策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各类别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积极探索每个类别的创建模式。二是分层次组织。区分团的机关、基层团委、团支部等层级,组织建立切合实际、方便工作开展的学习型组织,层层发动,广泛开展。三是分团队活动。根据工作业务、兴趣爱好、休闲娱乐等学习团队特点,在领导上强调统一,在活动中倡导自主,发挥每一个团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每一个团队的积极性。

4、建立制度,规范创建。在一个团队中,我们强调“自治”,但不等于不要团队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积极引导各个团队在具体的工作和活动中建章立制,要帮助各团队把适合团队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上升成为团队的制度,用于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促进团队的规范化建设。这些出勤、考核、激励等制度,不要担心“土特产”见不得人,不要过于追求形式的完备、逻辑的严密等华而不实的东西,只要切合团队实际,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即可。

5、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建设学习型团组织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创新工程,必须在实践中注重理性的思考。要大力地发掘团内的研究力量,加强课题攻关,及时把成功的做法上升为反映共青团特点的理论。各地、各单位在抓好面上推进的同时,要善于总结经验,坚持以实践发展来推动学习型团组织创建的理论创新,运用发展了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推动创建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四、学习型团组织创建工作的思考

1、灵活设置团的组织,不断增强创建工作的活力。要按照有利于党对共青团的领导,有利于团组织凝聚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的要求,在遵循《团章》原则规定的前提下,创新团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适应和服务学习型团组织创建。要从纯粹的以单位为依托的团建形式向单位、阵地、团队等多种依托并重的学习型组织创建模式转变,既可以从团组织内部派生出“内生型”的学习团队,也可以在团组织的外围建立“外生型”的学习型组织。对于不符合建团条件的青年组织或单位,可以通过推荐优秀团员青年担任骨干,扶持建立团委领导或联系的学习型青年组织,鼓励学习型组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运转。要通过学习型团组织创建,建立多元化、网络化的青年工作体系,最广泛地把社会各阶层中的优秀青年凝聚到团组织周围,不断扩大党在青年中的群众基础。

2、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确保创建工作有效运行。一是动力机制。积极向组织、人事等部门争取制定相关政策,把团员青年的学习实绩与“推优荐才”活动相结合;实行团干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上岗准入制度,以此来增强团干部、团员学习的紧迫感和上进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联动机制,整合各种资源,尤其是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团校、团属阵地等团内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促进整体联动,构建适应创建要求的学习体系。三是评估机制。要完善学习型团组织考评办法,对开展创建学习型团组织的单位进行定期评估,纳入团内各类先进的评选工作。四是保障机制。争取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发掘社会资源,调动青年自身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活动经费。

3、注重发挥社团作用,有效延长团的工作手臂。要打破现有团内资源、信息局限在纵向流动的工作格局,注重搭建团组织横向交流平台,打破系统之间的隔阂,通过组织联系、阵地联系、活动联系等多种渠道,促进团内资源和信息跨级别、跨区域、跨部门的流动、共享,构建网络

化、区域型的服务大平台,放大共青团的内部资源,延长团组织的工作手臂。在青联、青企协等青年社团中,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增强组织活力,增强组织功能;在青少年宫、青年中心等团属阵地,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成为提供学习、培训、健身等全方位服务的“学习超市”,实现组织功能的再造。

4、立足实际创新载体,探索团的活动的新形式。创建学习型团组织,必须有符合青年需求、体现青年特点、富有时代特征的工作载体,不断增强创建活动中的实效性、感召力和吸引力。要按照增强适应性的要求,借助一切有益的现代时尚元素,创新工作和活动载体,吸引团员青年广泛参与。一是要利用、改造和完善原有的学习载体,吸纳各种社会资源,做活做优学习品牌;二是要从工作学习化、生活学习化的角度出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设计灵活多样、能够满足各层面团员青年学习需要的新载体;三是要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深化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文明社区等传统工作品牌,创新工作的运作、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推陈出新,让活力迸发、魅力持久。

创建“平安校园”的探索与实践 篇6

关键词:高校 平安校园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82-04

创建“平安校园”是学校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事关校园安全、首都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建设平安北京、平安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党委按照市教工委、市教委、首都综治办、市公安局关于深入推进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指示精神和总体部署,自2012年6月以来,按照《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创建基本标准》,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 从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出发,把“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纳入学校总体规划统筹推进、抓紧抓实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把安全稳定工作纳入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并在每年的学校《工作要点》《折子工程》和《安全稳定工作要点》中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2011年12月,学校制订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方案》,明确了创建的具体方案和措施,落实责任分工,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并在全校二级单位宣传“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在2012年11月迎接党建《基本标准》检查工作过程中,大力促进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基础工作,将创建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2013年初,学校召开常委会,在研究本年度工作要点时,将“平安校园”的创建工作列为年度的重点工作,开始筹划“平安校园”达标申报和迎接入校检查验收工作学校。以此为基础,学校党委提出了学校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方案的初步构想,在初步自查自评基本达标的基础上,经校党委研究决定,申报“平安校园”2013年下半年达标验收。

为加强对“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领导创建工作。各二级单位分别成立本单位创建工作小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学校统一部署。建立了校院两级工作体系,构建了上下呼应、纵横联动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共创平安、共促和谐的整体合力。

为推动各二级单位的创建工作,2013年6月,我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各二级单位创建工作组织机构、基础材料、维稳工作体系建设、创建自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第一次摸底检查,并召开“平安校园”达标验收材料准备工作汇报会。2013年9月17日,学校召开“平安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暨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我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会议听取了我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就创建工作存在的难点进行研究,会议现场解决落实我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特色创新项目、专项经费保障、校级领导分工、专项工作组的组成及任务等问题。自10月份起,校级领导按照分管和联系单位的情况,分组对11个学院、22个职能部门、5个教辅单位的创建工作进行检查和现场指导。经过反复督促检查,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下,我校安全稳定工作整体扎实有效,支撑材料总体全面详实,并涌现出了一批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为进一步落实创建专项经费,加强财力保障。我校在确保安全稳定工作日常开支的基础上,每年设立安全稳定工作机动经费15万元,2013年增加到20万元,专门用于特大突发事件处置、安全隐患整改、安全稳定工作奖励和其他安全稳定专项工作等。消防日常维修经费每年10万元,消防专项经费近3年累计120万元,交通设施设备保障经费每年约20万元,专项申请则根据实际需要随报随批。技防共投入2000万元,维修经费每年约20万元。基本满足了安全保卫工作的需要,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支持。

2 大力推进“平安校园”六大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平安校园”创建的各项工作措施

2.1 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组织体系健全

2.1.1 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稳定工作“一把手工程”

我校认真贯彻安全稳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要求,成立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同时为安全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坚持把安全稳定工作纳入学校总体规划,把校园安全稳定相关事项作为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的重要议题,定期听取工作汇报、专题研究部署。党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安全稳定工作及保密工作。每年3月份召开全校安全稳定和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强化各级党组织、党员在维稳工作的作用。每月召开2~3次相关单位安全稳定工作布置和协商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有关精神。定期听取安稳工作汇报并进行专题研究。

2.1.2 建立健全安全稳定工作组织机构

学校坚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基层院系单位分工负责、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努力探索完善多校区分散办学的安全管理模式,理顺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形成整体合力,积极构建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管理有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稳定工作格局。

学校设有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维护稳定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维护学校稳定、处置突发事件、统筹安全稳定各项工作。

学校保卫部(处)单独设置,设部(处)长1名、副部(处)长名。下设治安、安全、大兴校区综合科3个科室,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

针对安全稳定涉及的各个方面工作,学校还成立了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社会与校园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保密委员会、交通安全委员会、学生违纪处分工作领导小组、科技创安工作领导小组、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等专项工作小组(委员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有利于各机构充分发挥指挥、协调、监督检查职能,全面高效地推进安全稳定各项工作。

此外,我校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正在积极探索多校区办学安全稳定工作的统筹和资源整合,为实现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新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2.1.3 加强安全稳定工作队伍建设

学校全面落实《首都教育安全稳定“十一五”规划》(京教工[2006]17号)关于队伍建设的要求,按照保卫工作对象1‰的标准,足额配备了专职保卫人员11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0%。学校统筹考虑专职保卫人员节假日值班和加班补贴,保卫人员的特殊津贴的发放标准按出勤天数每人每天6元。

近3年来分别与北京坚盾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北京铁路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市海安停车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专业保安公司合作,每年聘请保安员134人(其中大兴校区85人、西城小区29人)。

各机关部处、直属单位“一把手”作为本单位安全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另有专人负责安全稳定工作。

学校设学生工作部和研究生工作部,统筹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工作。学校建设有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专兼职结合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队伍,总人数超过80人。后勤集团建立了“集团—中心—班组—个人”的四级安全管理服务体系,质监部为日常安全检查部门,安全防火工作小组专职负责消防安全管理,各班组均设置了兼职安全员专门负责安全工作。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了兼职安全稳定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和档案。学校重视专兼职安全稳定工作队伍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部分教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参加校内外相关培训,定期组织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预防群体性事件等专项业务培训,通过校院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处级干部定期培训、保卫处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学生部门约谈会、团学心理与安全教育以及二级单位内部专项安全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并举,积极开展安全稳定分类培训和交流研讨工作,不断提升领导干部和一线队伍的业务能力与水平。

2.1.4 全面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

我校全面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认真制定校级领导班子年度安全稳定责任分解任务书,坚持每年与各院(部)、单位签订《年度安全稳定责任书》和《全国“两会”安全稳定责任书》等,严格执行《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和一票否决制的若干规定》,全面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将安全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人。各二级单位按照学校要求,层层分解本单位安全稳定责任到系、科、室、班、组,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2.2 校园秩序稳定和谐,维护稳定工作体系日趋完善

2.2.1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我校制订落实《关于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中作用的意见》,把安全稳定纳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与学风教风、师德师风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建设“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

2.2.2 建立健全信息搜集研判机制

我校制订《关于建立安全稳定形势研判制度的意见》,积极依托各级党团学组织、学生工作队伍、安全员队伍,分析掌握师生员工思想动态和舆情动向,重点排查和关注特殊群体和人员,密切关注广大师生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的反映,及时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

2.2.3 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稳定情况信息动态搜集网络建设

学校加强校园安全稳定情况信息动态搜集网络建设。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师生员工意见建议,认真研判分析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各院(系)、单位设有信息员,负责收集、上报本单位信息,加强舆情分析,努力掌握工作主动权。

2.2.4 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建设

结合学校具体实际,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对课堂、论坛、讲座、研讨会、校园媒体和网络、学生社团和活动、对外交流合作项目以及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管理,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和管理责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细化完善常态条件下与敏感时期校园安全稳定防控模式,有效抵御了“守望教会”等邪教组织、“茉莉花革命”和诺贝尔评奖事件影响、境外非政府组织等的影响渗透,确保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稳定,导向正确。

2.2.5 建立健全校园维稳工作机制

学校始终坚持常态时期和敏感期相结合的维稳工作机制。敏感时期执行《关于切实做好敏感期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意见》,及时传达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制定了敏感期维稳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严格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和信息“零报告”制度。常态时期,扎实做好国家安全、治安、消防、交通、综合治理等各项校园安全管理和服务工作。

2.3 源头预防稳控有效,矛盾糾纷排查化解体系逐步建立

2.3.1 注重源头预防,建立风险评估

学校注重矛盾源头治理,努力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专门制定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评估原则、评估范围、评估主体、评估内容和程序等。

2.3.2 主动化解矛盾,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学校每半年集中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在重大节庆日、重大政治活动、重要敏感日期间及特殊时期实行专项排查。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分类建立工作台账,动态更新,逐一落实责任人、化解稳控措施和解决问题时限。学校依法推进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有专人负责信访接待和处理,对信访事项进行详细梳理,制定信访重点事项和重点人档案。学校定期开展校园综合治理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专门成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校园管理综合治理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2.4 整体防控水平提升,校园综合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推进

2.4.1 进一步加大科技创安工作投入力度

学校科技创安硬件建设始于2001年,特别是2009年我校大兴校区开建以来,连续开展了两期技防工程建设,共投资2400余万,目前两校区各有主控室1个,分控室5个,安装摄像机1250余台,其中数字高清摄像机71台,机动车车牌抓拍和识别系统4套,建设完成覆盖学校周界95%区域和全校范围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有3名技术人员专职负责技防设施设备的日常更新维护,8人“双岗三班倒”负责24小时值机。

2.4.2 发挥专业优势建立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平台

学校借鉴了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方法,充分發挥地理信息即GIS专业的优势,建立了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平台。对校园进行了网格划分和相应的责任划分,将校园内人、地、物、事、组织等管理对象,作为安全管理部件或事件,在校园网格地图上进行标注,从而达到了整合校内安全管理资源、细划安全稳定管理区划,实现“分级管理、精细管理、全面覆盖、无缝衔接”的要求。

2.4.3 进一步建立健全等级防控体系

在总结“平安奥运、平安国庆”安保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校逐步细化了“常规、加强、超常”三级防控机制的划分标准和响应措施,制定相应力量配置方案,根据不同时期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需要,适时启动相应防控等级,形成了平时战时有机结合、有效转换的安全稳定工作机制。

2.4.4 建立“平安校园”管理服务中心

学校在总值班室、技防中控室和“校园110”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统筹力量、优化功能,完善各项设施和人员配置,保卫处设立“平安校园”管理服务中心。中心主任由保卫处处长兼任,设专职工作人员2名,将其建设成为集综合值班、师生求助、消防报警、视频监控、远程会议、应急指挥“六位一体”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2.5 校园管理科学有效,安全教育管理服务体系良性发展

2.5.1 进一步完善师生员工安全教育体系

我校历来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2006年以来,我校积极响应北京市委教工委和市教委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的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体系,采取课堂教学方式授课和考核,在大学一年级以选修课形式开设,按必选课方式安排教学,总课时为10课时,0.5学分。同时将安全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建立全员抓安全教育的格局。学校坚持实战演练的制度化,巩固和深化安全教育成果。从2006年起,每年组织一次全校性师生员工高层建筑消防逃生实战演习,每学期以学院为单位不定期组织小型演练10余场次,每年为后勤集团、校医院等单位进行专场讲座和演练10余次,重点加强对餐厅、学生公寓、实验室等重点要害部位师生的经常性培训工作。

2.5.2 强化综合治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学校大力加强消防、交通、安全生产、饮食卫生、危险物品管理等基础条件设施建设,加强高层建筑特别是高层学生公寓的消防能力建设,保证基础设施设备按需投入,达到国家、北京市有关标准。

2.5.3 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学校制定和修订了《北京建筑大学校园网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规定,加强对校内各级各类网站的管理,严格落实网站、论坛、版块的监管责任,为校园网络安全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5.4 进一步加强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

学校全面了解掌握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情况,建立了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学生综合服务的五个中心,即: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学业指导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

2.5.5 进一步加强保密工作

我校保密工作实行党委统一领导,有关方面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学校按照规定签订《保密承诺书》,制定完善《关于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保密管理暂行规定》等,将保密法规教育制度化,把保密法规的学习教育纳入全年工作计划,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职工遵守保密法规的自觉性和反窃密、防泄密的能力。

2.6 预案完善健全,应急处置体系科学规范

2.6.1 进一步建立健全预案,提高应急处置工作制度

学校建立了《北京建筑大学安全稳定应急处置工作总体预案》总体应急预案和《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考试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六个分项预案,成立由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全体校领导参加的学校安全稳定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应急处置的决策领导机构,不断提高应对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建立了应急处置制度。各二级单位也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每年两会、敏感期和学校的大型活动也均制定了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措施。

2.6.2 强化实战演练,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工作水平

北京奥运会圆满结束后,我校继续巩固“平安奥运行动”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做法,将其列为学校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中来,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优势,共同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同时,学校配备了充足的应急物资和设施设备,保卫处配备了“校园110”巡逻车4辆、电动车8辆、对讲机88部以及隔离带、机动消防车、消防水龙带等应急设备。

3 紧密结合学校特点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我校党委认真总结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注重结合学校实际,发挥专业优势,突出自身特色,使我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3.1 探索多校区安全管理模式,提高校园安全综合治理水平

我校现有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多校区办学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校两校区安全稳定工作逐渐形成了“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工作模式,有效促进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

3.2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近年以来,受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困难压力明显增大。为此,我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主导权,坚持早行动、争主动、重预防,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应对敏感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维护学校思想稳定、政治稳定和校园安全稳定工作。

3.2.1 建立维稳工作联动机制,及时准确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我校组织相关部门专门建立了学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沟通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协调解决方案。同时,还组建扩充了学生信息员队伍,把信息的触角延伸至了全体学生、扩展到了他们共同学习生活的全体时段,实现了全覆盖、全天候的学生思想状况掌控。

3.2.2 坚持深入推进深度辅导工作,及时化解学生思想矛盾和问题

我校扎实开展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确保每名学生每年至少得到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深度辅导“深、广、活、实”,即:内容有深度、覆盖有广度、形式多变化、效果落实处,辅导员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3.2.3 依托新媒介大力开展思想教育,积极稳妥做好网络引导工作

我校充分发挥校内网、人人网、百度“北建工贴吧”、QQ群及博客、微博、微信等主要网络载体作用,以骨干辅导员网络工作团队、学生信息员、安全员及学生治安队为基础,发动和引导全体辅导员和广大学生广泛参与网络互动活动,形成有效的覆盖面,积极弘扬主旋律,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

3.3 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1)做好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与培养工作。

(2)认真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进课堂和抵御境外宗教势力渗透工作。

(3)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密切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问题和生活困难。

4 我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今后努力的方向

4.1 总结工作经验,形成长效机制

学校围绕“大事不出、小事减少、管理有效、秩序良好”的总体目标,通过“平安校园”创建,形成了一些特色创新经验。

(1)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初步构建“文化创安”格局。

(2)实施EAP(员工帮助计划),强化教职工身心健康管理。

(3)提升就业质量帮助学生和谐发展。

4.2 加强薄弱环节,促进持续发展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还存在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特别是通过“平安校园”创建自查自评工作,学校认真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并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4.2.1 师生安全意识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

学校多校区的办学特点决定了校园周边安全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师生安全感的治安刑事案件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要提高实践环节在安全教育中的比重,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

4.2.2 校园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亟待加强。

我校西城校區地处西直门商圈,校园北侧紧邻动物园公交枢纽,周边服装批发市场林立,外来人员及出租房屋较多,给学校校园周边带来严重的治安、消防、交通安全隐患。我校大兴校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校园周边治安形势复杂,特别是校园北门外的交通安全管理设施匮乏,近年7月发生致我校学生一死一伤的严重车祸,严重影响师生的出行安全。

总之,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是造福师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为师生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功在当今,利在今后,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性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的创建工作将与学校内部的改革发展相结合,与学校的内部管理和学生的教育管理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才培养理念,以服务师生为根本宗旨,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整体推进,全面突破。我校将继续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不断提高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建筑大学提供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首都高校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中共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创建基本标准(试行)[S].2011.

[2]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教育部,公安部.关于深化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Z].2000.

创建实践基地 打造学校特色 篇7

一、健全组织, 营造氛围

1. 健全制度, 活动保障

为了加强劳动实践基地管理, 充分发挥其作用, 我们结合当地实际、学校特点, 制定了《劳动实践基地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劳动实践基地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安全应急事故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使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保证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 领导重视, 加强宣传

为了确保我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实施, 学校聘请了农业种植专业技术员为我校的实践基地辅导员, 成立了由校长、专业技术员、校外辅导员组成的领导小组, 负责基地建设的管理、检查、评估和协调工作。以德育主任、行政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劳动实践活动指导小组, 负责基地建设计划的制订、科研和运作。并成立劳动实践基地教研组, 以教研组长为主抓好劳技课题, 负责基地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 使基地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从而确保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狠抓培训, 强化素质

抓好学校劳动教育, 教师是关键。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 学生不可能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抓教师能力和水平提高上。我们采取坐下来学 (通过网络书籍学习) 、请进来教 (聘请农业技术人员讲授) , 聘请本村有经验的热心人士, 进行现场指导, 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指导实践的能力。学校建立了一支比较合理, 稳定的劳动课教师队伍, 并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

三、校本开发, 学科整合

1. 狠抓教学, 实践锻炼

劳动课的主体是学生, 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上, 我们首先抓课堂教学, 向40分钟要质量。我们建立了班田责任制, 做到领导包年级组, 任课教师包班级, 教师包学生。校田地从种到管到收, 完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为了使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真正发挥育人作用, 各班级建立了劳动档案, 老师将每次劳动做好记录, 学生在每次劳动后都要写日记;还设立了作物生长记录, 记录了各种作物阶段性长势, 不同植株的高度和叶片数, 成熟收获的时间等等。

2. 编制校本, 开发资源

我们的劳动实践基地是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天然资源。为了给学生创造劳动实践的机会, 我们开发校本课程《劳动实践课》, 每星期一下午两节课程, 主要教学内容有学生劳动的基本技能、任务分配、农业种植方案、劳动实践等环节, 保障学生由理论向实践的成长过程。使学生从课堂走向博大宽广的大自然, 从呆板的课本走向丰富多彩、生动的实践,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得以实施的土壤。

3. 学科渗透, 促进整合

劳动实践课不但可以教给学生劳动的基本技能, 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化经济和市场发展状况,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发明创造能力, 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我们加强综合实践、劳动、科学、品社、数学、音乐等学科之间的渗透, 注重德育功能的发挥, 在劳动基地中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劳动观念、劳动习惯, 去除娇气, 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爱农村的教育, 促进思想素质的提高, 促进智育发展。学生参加劳动有利于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能够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如, 劳动课我们教学生劳动技能;品社课我们向学生进行劳动观点教育, 提高学生的劳动认识水平;数学课教给学生商品买卖的知识技能, 使学生到草莓基地能够帮助校外辅导员称草莓, 进行价格结算卖草莓;音乐课唱草莓歌、跳草莓舞;美术课画草莓画, 编草莓报;语文课写草莓文, 促进了学科整合。

4. 活动开展, 强化效果

有了劳动实践基地, 我们组织学生们进行栽种、除草、收割等比赛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生存的基本技能, 增强了自理能力, 培养了广泛的爱好和兴趣, 树立了科技意识, 提高了素质。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公益劳动, 勤工俭学、参观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形成良好道德观念的机会。

创建特色校园的探索与实践 篇8

一代代三中人沐浴红色文化,传承光辉历史,秉承老区精神、华侨精神和“为人正、为学勤、为业精”的校训精神及“以人为本,责任育人,创建幸福校园”的办学理念,逐渐形成了“负重拼搏、务实创新”的三中精神。近年来学校着力打造四大特色办学工程:一是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彰显“老区文化”一大特色;二是实施办学理念实践工程,突出“责任育人”一大主题;三是实施德育内涵建设工程,呈现“创新途径”一大亮点;四是实施课堂实效改革工程,构建“课堂三导教学”一大品牌。先后荣获了省先进教工之家、省绿色学校、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示范图书馆、市文明学校、市素质教育先进校、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等荣誉称号,为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红土书香工程,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促进内涵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着力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彰显“老区、侨区文化”一大特色

龙岩三中注重老区、侨区文化的传承弘扬和现代文化的吸纳与整合,努力建设既能突现老区、侨区文化主题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学校文化。学校以“依托老区、侨区文化特色,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为思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育人中正确导向、鼓舞激励、规范管理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办学理念,优化育人环境,深化学校内涵。

(一)依托教育基地优势,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龙岩三中充分利用后田暴动馆、邓子恢纪念馆、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纪念馆、东肖革命纪念碑、龙岩华侨历史博物馆等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做到思想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如2008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后田暴动80周年纪念大会”和“邓子恢”的开拍仪式,2010年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电视剧《邓子恢》,2013年举办“纪念后田暴动85周年”文艺汇演,每年清明组织新团员到东肖革命纪念碑举行入团宣誓和扫墓活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二)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提升思想教育内涵

龙岩三中充分利用老区红色资源优势,秉承革命老区的优秀文化传统,以“提升文化品位、营造育人氛围”为目标,通过组织学生到烈士纪念碑扫墓,开展“老区文明好学生”主题班会活动,“青春献祖国,永远跟党走”诗朗诵比赛,以及主题演讲、知识竞赛、诗朗诵比赛、文艺演出等“红色之旅”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系列竞赛活动;结合老区特色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在班级开展“感动就在你我身边”活动;在学校开展“文明教育”、“责任教育”主题活动;在家庭开展“感恩父母”活动;在社会开展“我是青年志愿者”活动,提升思想教育内涵,创造校园文化特色。

(三)依托老区文化优势,营造红土书香氛围

龙岩三中结合东肖镇打造“生态新城、文化新区”的发展定位,开发校本课程《文化大镇东肖镇》,从老区文化、华侨文化、旅游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乡土文化六个方面体现东肖镇独特的文化优势,打造龙岩三中校本课程特色。学校还深入开展“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利用讲座、演讲、征文、校园读书月等形式,推动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营造红土书香氛围。学校每年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通过举办文艺汇演、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师生书画展、学生手抄报比赛、学生篮球赛及班级文化设计大赛等活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展现师生热爱祖国、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2011年校文艺队舞蹈《迷途》获龙岩市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二等奖。

(四)依托侨区人文优势,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龙岩市东肖镇华侨人数众多,海外分布广泛,历史底蕴深厚,侨胞坚忍不拔的自强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以及忠心爱国的民族精神,积淀成“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激励着广大师生思源致远,凝心聚力,奋发有为。2011年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墙”,内容突出“校史校情”、“侨乡侨情”、“英烈英魂”,突显了悠久的“老区”、“侨区”文化内涵。学校还通过建设华侨文化长廊,介绍华侨爱乡爱校、捐资助学的感人事迹,弘扬独特的侨乡文化。2008年学校隆重举行旅居新加坡华侨苏育华女士捐建的“怀乡思亲体育馆”落成典礼,侨胞不忘桑梓的朴素本质及热心公益的无私精神使广大师生深受感动。

二、全力实施办学理念工程,突出“责任育人”一大主题

提升学校责任力,增强教师责任感,培树学生责任心,构建责任育人平台,是学校依据校史、校情确立的“以人为本,责任育人,构建幸福校园”办学理念主题。通过主题活动,落实“责任育人”,做到五个结合:一是跟“课堂三导教学”改革相结合,促进课堂改革取得新成效;二是跟平安建设相结合,促进综治工作迈上新台阶;三是跟思想教育相结合,促进德育工作实现新跨越;四是跟规范办学行为相结合,促进行风建设取得新突破;五是跟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促进营造“红土书香”新氛围。目前,学校涌现了许多“责任育人”先进典型:如福建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林尖钢;福建省优秀教师林奇芬、陈友萍;龙岩市先进教师陈晓霞;龙岩市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援藏支教先进教师廖蓉丽等。

(一)以古为鉴,提升学校责任力

责任力就是能够承担责任的能力,责任力就是竞争力、发展力和执行力。学校以“为学生和教师服务、让家长和社会满意”为准则,建设学校责任管理平台,构建责任育人管理制度,营造责任育人工作氛围,努力打造一支能够担当起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的新型教师队伍。

(二)以德为魂,增强教师责任感

教师是“责任育人”的引领者,讲责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学校要求教师要树立“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岗位责任,树立“平安校园、和谐教育”的社会责任,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国家责任,本着对教育质量负责、对学生成长负责的思想,树立“我的课堂我负责”的责任教学观念,做忠诚教育事业的践行者、做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做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

(三)以人为本,培树学生责任心

学生是“责任育人”的实践者,培树学生学习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是教育的职责。学校负责任的管理,老师负责任的教学,都是为了培养有责任心的学生,要让学生树立对社会、对集体、对学习、对家人的责任心,成为“责任育人”的主体,成为“责任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课堂渗透、日常细节、团队活动、社会实践、家校联系等途径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教育,培养责任意识,形成相应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四)以法为教,构建责任育人平台

龙岩三中的“责任育人”工作还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以创建和谐社会为己任,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责任育人”平台,探索新型思想教育模式,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大力实施德育内涵建设,呈现“创新途径”一大亮点

龙岩三中依托老区优势,拓展德育途径,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利用教育基地开展思想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把育才和育人结合,形成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管理模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品味,提升德育工作内涵,创新德育工作途径,呈现德育工作亮点。

(一)丰富德育内容,结合思想道德建设

龙岩三中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开展“学习道德模范,塑造高尚人格”宣传教育活动,以师德报告会、座谈会、团日活动、演讲、征文等多种形式,弘扬道德模范的高尚品格和先进事迹;通过开展“学道德模范,做勤学标兵”奋发成才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学习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刻苦读书,争做勤学苦读的模范;通过开展“学道德模范,树文明新风”为主题,开展“我最喜爱的教师”、“教学之星”、“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等评比。

(二)优化德育形式,结合青年志愿者活动

龙岩三中通过组建青年志愿者队伍,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到龙岩市福利院、东肖镇“夕阳红”敬老院开展敬老活动;成立学校环保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社区环境及校园整治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在三月开展“学雷锋”活动,通过活动月的形式弘扬雷锋精神,培育文明风尚,提高文明素质。学校通过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三)拓宽德育领域,结合平安校园建设

龙岩三中以“首见责任制”形成综治工作管理体制,构建一个基本、二个基础、三全管理模式。一个基本:安全教育;二个基础: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三全管理:教师、家长、学生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育人的管理模式。学校利用校会、升旗仪式、年段会、班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重视交通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工作,为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突发事件的水平,学校制定各类安全预案,每学期进行了一次安全疏散的演练,举行一次消防知识的讲座。学校安全工作形成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联系的工作格局。

(四)区分德育对象,结合特殊生帮扶

龙岩三中深入开展爱心帮困活动,通过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的形式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进行帮扶,学校还积极参与乡镇文明共建及与特困家庭结对帮扶等公益活动,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就学工作;重抓特殊生转化工作,建立班级帮教小组,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的帮教活动,做到关心爱护不歧视,教育帮教不放松,定期召开特殊生座谈会,通过谈心、家访提高特殊生转化水平。

(五)更新德育手段,结合行为规范管理

龙岩三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文明育人,做师德楷模;文明做人,当品德标兵”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习惯教育月”活动,进行“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文明宿舍”评比,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学校,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每周定期举行升旗仪式,以“国旗下讲话”的形式进行思想教育,注重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每日对学生行为规范进行检查,并进行评比公布,对先进班级予以表扬。

(六)注重德育疏导,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龙岩三中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研究和运作,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学校设有心理健康咨询室,配有专职专业教师,定期开展学生和教师心理辅导,定期出版心理健康教育专刊《心灵之约》,对上网成瘾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和谐的精神环境。

四、奋力推进课堂实效改革,构建“课堂三导教学”一大品牌

为优化教师队伍,龙岩三中以教研带培训,以培训促管理,围绕“一个目标、两个推进、四项重点任务”创新教科研工作,实现“研、培、教、管”一体化校本教研模式。一个目标:提高课堂实效;两个推进:一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用课改精神引领校本教研;二是推进“课堂三导教学”研究,用课堂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四项重点任务:把教学质量抓实,把校本教研做亮,把常规管理抓严,把教师队伍带好。几年来学校老师承担了国家级课题项目8个,省级课题项目3个,市级、区级50多个,获得了龙岩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新罗区校本教研先进学校。谢丽请、苎莹老师获福建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钟晓英老师获龙岩市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黄子健老师的“课堂三导教学”示范课《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获得福建省地理教学录像课特等奖。2010年12月全国课堂实效改革工作会议在龙岩三中召开,取得圆满成功,张毅枫等14位教师被评为“课堂三导教学”课题研究优秀教师。2011年6月“课堂三导教学”改革实验立项为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

(一)“研”字上谋活力,做亮校本教研

“课堂三导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和“主动建构,掌握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学校通过创建平台,组织活动,建章立制,做好研究工作:一是采取周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体智慧编写优质高效的“导学案”,促使教师自觉参与教研活动;二是开展教研活动月,安排骨干教师开示范课,通过评课的形式,对“导学案”的编写、课堂互动、精讲内容、作业检测、掌握程度等进行分析,指出优劣,提升能力;三是进行课题成果总结,对教师的优秀论文和导学案进行汇编,供教师学习参考。

(二)“培”字上求创新,深化教师培训

课堂实效改革,重在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为了让教师理解课堂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学校组织了不同形式的培训工作:一是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级培训;二是深入开展校本培训。通过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改革意识。在培训工作中,学校对参训教师进行摸底造册,建立数据库,做到“先培训,先上岗;不培训,不上岗”。通过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深刻体会到教学模式改革带来的是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尝试和新的探索。

(三)“教”字上创特色,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努力做到“五个优化”:一是优化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动力。教师利用“导学案”把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向学生具体呈现,并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选准教学切入点;二是优化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组织、引导、点拨学生探究新知;三是优化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对“导学、导疑、导练”三个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做到启发互动、精讲释疑;四是优化教学形式,整合教学技术。学校实现每个班级配备“班班通”系统工程,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实效改革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五是优化课堂练习,落实基础知识。做到让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反馈,提高当堂训练的质量,达到高效的练习效果。

(四)“管”字上下功夫,狠抓常规管理

为了使“课堂三导教学”更好地开展,学校强化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管理要求,强化对备课组、教研组、年段的教学管理,强化教学常规检查督导,制定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校本培训制度、优质课评定制度、教研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对“课堂三导教学”模式研究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主动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主动开展课题研究,主动提升专业素养,主动进行教学探讨,主动进行教学反思,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相结合。做到关注学习的方式改变、关注课堂效益的提高和关注校本研修的实效。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理论与实践 篇9

首先要健全组织机构。就是要建立健全创模工作“党委领导, 政府负责, 部门联合, 企业主体, 社会参与”的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机制。具体说就是洛阳市成立了以市长李柳身为指挥长, 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刘应安为常务副指挥长, 吴中阳、 郭从斌、宋殿宇、史秉锐、李国刚、刘湖镜等10位副市级领导为副指挥长, 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公安局等40余个相关市直委局和伊川县、西工区等18个县 (市、区) 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模指挥部, 主要负责创模工作指挥调度;抽调了以市环保局为主体, 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等15个单位30余名业务骨干组成市创模办, 长驻市政协一楼办公, 负责全市日常创模工作的组织实施, 督促、考核;各县 (市、区) 、相关委局也成立了相应的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机构, 为全市创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其次要创新工作机制。就是要建立创模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建立督查督办制度。建立市创模办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相关部门重大事项联合督查督办机制。建立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

再次要完善法制建设。具体讲就是《洛阳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获环保部审批后, 为推动创模工作深入开展, 洛阳市政府先后制订了《洛阳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总体方案》、《洛阳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洛阳市主要污染物减排规划》、《关于城市区及重点流域新改扩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规定》、《洛阳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 《洛阳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办法》、《关于洛阳市城市区客货运车辆禁 (限) 行和机动车禁鸣的通告》, 《洛阳市单位GDP用水量逐年下降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从法制建设上为创模工作开展和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要明确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目标与思路

近年来, 洛阳市通过重点实施“碧水蓝天”工程,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环境保护能力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公众对环境保护满意率逐步提高。但由于历史原因、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配置等影响, 城市产能结构不尽优化, 产业布局不尽合理, 环境问题还比较集中。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13595”的创建工作思路。即, “1个目标、3个阶段、5项任务、9大工程、5年路线图”。具体讲“1个目标”是通过3~5年努力, 大力实施创模工程项目, 突破城市发展 “瓶颈”, 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竞争力, 打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环境更美好”的美丽新洛阳, 实现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创模目标。“3个阶段”是第一个阶段为组织实施阶段, 成立创模组织领导机构, 组织编制创模各专项规划;制定创模总体实施方案和分年度落实指标与任务;组织完成重点工程建设、指标统计、 档案整建等工作、争取到2014年底, 26项指标基本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第二阶段为自查初审阶段, 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及其实施细则 (第六阶段) 》进行自查, 完成指标统计、档案整建、创模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 申请河南省环保厅进行预评估, 按照预评估意见完成整改任务, 争取河南省环保厅向国家环保部推荐进行考核验收。第三阶段为考核验收阶段, 接受国家环保部组织的技术评估, 按照技术评估意见进行整改, 完成整改任务后接受环保部考核验收。同时制定《洛阳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持续改进计划》, 建立长效机制, 定期汇报创模持续改进工作情况, 接受环保部复查。“5项任务”: (1) 环境优化经济增长。 (2) 综合整治改善环境质量。 (3) 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 (4) 保障城市环境安全。“9大工程是以碧水蓝天工程为主展开。 (1)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2) “噪声污染防治工程”。 (3) “固废处理工程”。 (4) “节能降耗工程”。 (5) “节水工程”。 (6) “生态建设工程”。 (7) “环境能力建设工程”。 (8) “创模宣传教育工程”。“5年路线图”:就是“2012年打基础, 2013年抓提升, 2014年见成效, 2015达标准, 2016年创成功”的创模路线图。此举为全市创模成员单位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 为全市创模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全市创模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要真抓、真干、真追究

为确保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圆满成功, 市委书记毛万春要求全市上下必须用铁的决心、铁的政策、铁的措施、铁的手腕、 铁的精神等“五铁”精神强力推进创模工作落实, 他在全市创模工作大会上进一步明确了辖区政府创模主体责任, 要求以属地管理为主, 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创模协调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 谁管辖、谁负责”的原则,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形成合力, 形成创模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创模工作公开监督、 强化工作安排、工作进展、工作成效等全过程公开承诺监督机制。 将全市创模任务、完成时限、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标准在媒体上公布, 每月在新闻媒体上公开通报各单位工作进展情况, 接受社会监督;定期在全市新闻发布会上通报全市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对工作落后、行动迟缓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对全市创模工作进行讲评, 并邀请新闻媒体参与, 公开报道;每季度对责任单位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排序, 并实行末位发言;进一步加大创模工作责任追究力度, 加强督查暗访和考核问责。健全创模工作考核问责机制, 把创模工作实绩考核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年度目标考核和“评优创先”中实行创模工作“一票否决”, 并严格追究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目前, 洛阳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已取得较好的阶段性成果, 区域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已基本具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条件, 全市上下正以昂扬的斗志, 齐心向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验收进发。以洛阳市辖区伊川县为例, 该县自启动创模工程以来, 投资1100万元的伊川县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建成后, 每年可节约新鲜用水量1800000t;投资980万元的伊川双通太阳能热水供应站建成投运后, 每年可产生80℃以上热水400000t, 可节约原煤12000t;投资700余万元的洛阳龙泉天松碳素有限公司焙烧炉电捕集除尘器可减排烟尘1650t;投资1611万元建成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后每年可处理污水10000t,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的落实, 目前该县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2014年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 即二氧化硫控制在4.1931×104t, 氮氧化物控制在3.1286×104t, 化学需氧量控制在0.7781×104t, 氨氮控制在0.0694×104t以内;城区内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实现了320天目标;辖区内未发生重大、特大环境事件;环保投资指数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不断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所下降;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伊河郭寨断面出境水质达标率100%; 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不断提高, 宜居宜业的新伊川正阔步向人民走来。

摘要:自1997年国家开始颁发“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荣誉称号以来, 全国共有包括张家港、昆山、海口、青岛、杭州、广州等在内的92个城市获此殊荣, 有122个城市和10个直辖市政府向环境保护部递交了创建申请, 还有大量城市正在积极开展创建前期工作。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意义, 创建过程中应注意问题, 已成为我们首要关心的问题。本文将结合作者从事洛阳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实际, 对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创模,理论,实践

参考文献

[1]曹光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提升城市品质[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 2011 (01) .

[2]方建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建设滇中现代经济强市[J].云南环境科学, 2004 (S2) .

对特色学校创建实践的若干感悟 篇10

关键词:特色学校,创建实践,感悟

一、校长应具备创建特色学校的领军素质

作为一校之长, 如何在创建特色学校的实践中, 真正具备领军人物的素质呢?

首先, 校长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有对教育的独到见解, 有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学校文化就是在校长思想引领下学校全体成员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校长对学校的领导, 首先是思想的领导。每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期望和理解都会有所侧重、有所不同, 而校长的教育思想应当更加深刻、更加系统、更富有创见, 并把对教育的独到见解体现到特色办学实践中。校园文化的主题往往体现了校长们的教育思想及办学理念, 但更为重要的是, 校长能否把抽象的理论、先进的理念融会贯通到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中, 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校长应当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教育思想, 不断丰富教育智慧, 不断提高教育艺术;应当善于把知识的传授与人的发展有机结合, 将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环境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应当善于把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够在创建特色学校中发挥领军作用。

其次, 校长是一个先行者、示范者、发动者, 是能够提出学校发展远景目标的设计师, 是能够打造精英教师团队的精神领袖, 是一个追求卓越办学成就的领跑人。校长们在教育实践中勇于创新, 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 准确预测新趋势, 善于捕捉新机遇, 采取新措施, 建立新机制。面对富有时代特点和新鲜体验的生龙活虎的学生们, 敢于领时代之先, 敢于超越自己, 不断更新思想观念, 不断确立个人和学校发展的新目标。而要造就这些本领, 校长就得在提高理论素养、充实自己的同时, 练就登高望远的前瞻性, 用丰富的知识点燃自己的灵性。只有集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于一身的校长才能在追求卓越、追求特色中有所作为。

二、兼顾特色外显与素质内化, 建设鲜明的校园文化

鲜明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品牌及文化教育的独特魅力之所在。健康、优美、积极向上、富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们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 又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成员的灵魂, 具有“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力。

全面彰显校园文化理念之魂:走进呼家楼中心小学, 浓厚的文化儒雅气息扑面而来, 从喝水杯的设计、会议厅的题词到走廊墙面的布置、楼梯两旁墙面的古代汉字, 校园环境布置无不折射出“炎黄传承”这一文化主题的光芒, 更令人感叹的是他们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开发, 编印了以宣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一系列校本教材。学生们颂读教材中的唐诗宋词、学做民间手工艺品、欣赏古典音乐;在学习茶道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品位。整个校园呈现出一种古朴浓郁的中华民族风情, 一幅幅生动的场景无不传达着校园文化的鲜明理念———传承文明、共创和谐。北京实验二小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一进门“以爱育爱”为理念核心的校园文化符号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彰显, 就连每层楼道的饮水机、卫生间的手纸与肥皂、低年级楼道里降低的洗手池、篮球场上降低的学生用篮球框……无言的关爱四处漫溢。那彬彬有礼的鞠躬问好, 那频频摆动的小手和脸上灿烂的笑容, 那弯腰捡起垃圾的师生身影……爱的行动无处不在。

着力展现校园文化精致之魄:为了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实施精细化管理、构建精致化校园理应成为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出发点。几所特色学校正是基于这一思路进行校园规划布局的。实验二小的精致体现在:校区共有一百块石碑, 每块石碑上都刻着一则成语故事, 一百则成语故事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每个走廊的墙面有学生或大师的作品, 有书法墙、民族墙、京剧墙、读书墙, 有科技角、英语角、音乐角, 有生态园、亲子园、文化园等, 足见校园文化的渗透力。而呼家楼中心小学的校史回顾长廊、唐诗宋词、走廊墙面竹简上的校歌等营造了活灵活现的校园文化氛围, 真正让每一面墙都在说话, 每一处细节都在育人。精致化校园在开启学生们智慧、增长学生们知识的同时, 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品位。

三、创建特色学校需要依托富有特色的载体

透过几所特色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 我感受到, 要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不仅要在校园软硬件建设上下功夫, 更需依托如下一些既富有特色而又十分管用的载体:

———以校训校风为载体。办学理念是办学行为的先导, 决定了办学水平的高低和特色创建的成败。首先, 学校应明确提出办学思路和一系列设想, 确定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办学宗旨、教风、学风、校训等办学理念和方向。其次, 加强有效宣传灌输, 使之得到全校教职员工的高度认同并内化成自身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校结合实际, 在创建特色校过程中制订了“创品牌学校, 树名优教师”的总体发展目标, 确立了“对学生发展负责、对学生成才奠基”的办学宗旨, 同时以“团结、求实、励志、创新”为校风, 以“厚德、爱生、启智、博学”为教风, 以“乐学、善思、勤奋、践行”为学风, 以“诚实守信, 严谨治学, 自强不息, 追求卓越”为校训。依托校训、校风等载体, 我校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如:“师生用实际行动填写校园文化内涵”活动、“安全文明办公室”评比活动、“争当好儿童好少年”活动等, 这些活动成为全校师生践行钱塘小学校训并内化成自身发展的动力源泉, 使校园的精神面貌根本改观。

———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 其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 而后用文化来内化。北京几所特色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均体现了三个特点:“全”, 即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细”, 即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严”, 即纪律严明, 赏罚分明。为了便于教职工了解掌握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学校应将相关规章制度装订成册, 人手一份。平时抓过程管理和内化自律, 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 营造一种公正、公平、向上的校风。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率与否是特色校园创建成败的试金石, 学校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率。有的特色校近年推出了推门课和跟踪课的听课制度, 关注的视角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以学论教, 倡导“师道观, 人才观, 评价观, 教学观”的更新。呼家楼中心小学将各学科教师积累的课堂教学经验汇编成《教师教学指导手册》、《知识框架体系》, 为提高全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全面优化课堂教学、保证教学的高效率、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指导和帮助, 使全校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一所学校如果缺少科研就会原地踏步, 办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通过科研活动, 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文化修养, 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

上一篇:机电一体化设计下一篇:信息设计的视觉传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