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学观

2024-08-24

绿色化学观(精选九篇)

绿色化学观 篇1

一、绿色化学观与高中化学

要想在教学中贯穿绿色化学观,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绿色化学观。绿色化学是指对自然环境无害的、清洁的、友好的化学。绿色化学观倡导在化学转换的整个过程中和结果里低污染,低排放。绿色化学要求尽可能提高原子的利用率,要有效预防污染的发生。所以说绿色化学观是针对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指导观念。绿色化学观又包括绿色化学的发展观、绿色化学的价值观,绿色化学的道德观和绿色化学的教育观。

绿色化学的发展观是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对污染物的控制和对废物的排放,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注意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绿色化学的价值观指人们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对化学与环境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绿色化学的价值观要求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相平等的观念,将绿色化学观作为重要的教育指导思想。绿色化学的道德观是在现代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产生的,高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加深对绿色化学观的认识,要认识到绿色化学不仅是社会化学工作者的任务,也是整个化学领域的责任和义务。高中化学教师有责任向学生传授绿色化学的思想和知识。绿色化学的教育观要求教师将绿色化学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二、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培养绿色化学观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也作出了相应的改变,现行的高中化学课本有关实验的部分可以说充分体现着绿色化学的思想。比如说删除了一些对危险的、有害试剂的相关实验,对其他实验的试剂用量也给出了明确的规定。新编的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本引入了试剂用量少、排出的废物较少的实验,同时在实验中也介绍了尾气和废液的处理方法。高中化学实验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化学观的重要一部分,为了能更好地培养绿色化学观,在化学实验时应记住以下几点:

1. 做微型化学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并不是对化学实验简单的减少用量,而是在微型条件下重新设计实验,使实验达到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节能减排的目的。微型化学实验一般对试剂的需求量较低,节约了药品。同时实验装置也更加简单易行,容易操作。有的微型化学实验甚至利用生活中的废物来进行。比如用药品使用后的铝板代替滴板,这样对废物进行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微型化学实验体现了绿色化学的观念。

2. 规范化学实验。

高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实验时要注意规范性,对前期实验药品的取用步骤和后期废料的处理都要严格规范。比如在闻气味时注意开口不能过大,防止有毒气体的泄露;取药品时不能取量太多,以免造成浪费:对于实验所产生的废液要按类倒入不同的回收容器中,然后进行无公害处理;对于废气要进行吸收处理,如在学习氯气制备时,实验后要用氢氧化钠吸收多余的氯气。

3. 串联化学实验。

对于一些有联系性的实验,教师在设计时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起,这样能避免重复实验步骤,减少对实验药品的浪费。比如,在做浓硫酸和铜的反应时,观察完反应过程还可以利用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做二氧化硫使品红褪色的实验。这种利用实验产物去做下一个实验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思想。

4. 微视频展示实验。

对于一些药品用量大,污染厉害不好控制的实验,教师可以录制成微视频,录制时要逼真全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上课时以微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化学实验的同时减少对药品的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5. 定期举行绿色化学专题讨论。

要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不能只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化学教师可以定期举行一些有关绿色化学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绿色化学的认识和看法,相互探讨学习。

绿色化学观 篇2

关键词:绿色化学观;高中化学;实验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30-01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化学实验同样是化学教学不可缺失的部分,它是学生形成能力与学习知识的重要之地。作为一门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对于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各行各业的大力兴起、发展,对社会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人们对“绿色”的重要性已经逐渐的明白。绿色化学是现如今社会提出来的新型概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化学实验中应用绿色化学观念与当前社会理念符合,而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积极推广绿色化学观念显得十分重要。

一、在当前实验中增加绿色化学观教育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课本内容进行了相应的编制和修改。其中,化学实验内容更加趋向于绿色化学原理。化学实验中应用得最广泛的古冶试剂也严格规定了使用标准和用法用量。同时,硫化氢和苯磺酸等危险系数较大的实验从实验内容中删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科学的“闻气体”等实验。此外,为倡导绿色化学教育观,新编的高中化学教材中还增加了减量、减废等微型实验操作。将NO2、NO以及氯气等毒性较强或容易产生毒性物质的实验统一安排在规定的化学实验性,并对实验产生的气体进行统一处理、排放。与修订完成后的绿色化学实验理念相比较,当前高中化学实验中还有着不少的问题没有解决。

比如,在苏教版的教学中,我在教学生们制备有毒气体氯气时,为了防止在实验中对环境造成污染。我教学生使用水槽液封的方法来收取氯气,从而减少污染。如果是采用实验室通常制取氯气的方法,向上排气法来收取氯气,这样将非常容易造成氯气进入到空气之中,从而对空气造成污染。在化学实验中,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正确、规范的进行实验操作,特别是在实验用品、废品的整理上一定得规范。比如,我在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就明确要求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产生的废品,一定不能随意丢弃,必须按照规定丢到指定的地方,经过特殊处理后才能埋掉或者排放。

二、在绿色化学观中传统实验方式必须改革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分析性学科,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要为学生潜能的发挥搭建良好的平台,这样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学习。但是在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中是有着不少污染较为严重,而且实验步骤复杂的实验。当在实验中应用绿色化学观念,能够让传统的化学实验得到较大的变化,从而在可能的条件下排除传统化学实验中的污染问题,进而增加化学实验的效果。

比如,在苏教版的教学中,有一堂实验课是制取二氧化碳,我就让学生在实验中的白纸上面放上一块玻璃片,然后在玻璃片上面放上少量的亚硫酸钠晶体,最后,在周围放上测试用的加酚酞的NaOH溶液、PH试纸、紫色石蕊液。在实验开始的时候,我便吩咐学生将一半左右的硫酸溶液滴到亚硫酸钠晶体上面,再把烧杯盖到上面,通过一段时间来观察烧杯中滴液的颜色变化,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药品的用量,控制住实验中对环境所产生的污染。相反,在传统的化学实验中,可能因为实验的方法不正确或者是实验设备的不齐全,最终导致在实验过程中制造出大量对环境有污染的气体,这严重的影响了实验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对高中课本中的实验加以改善、传统教育形式的更换,都将有利于在实验中减少使用材料的无理由浪费,也为减少实验室环境污染、社会环境污染提供了有力帮助,同时也加强了在高中化学实验中推广培养绿色化学馆的实际行动

三、在课堂之外传播绿色化学教育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与化学课有着深厚关联的,在推广实行绿色化学观念中只是简单的依靠着少数人群是肯定不够的。所以,要多开展绿色化学的专题活动,对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进行培养提高。让学生大胆的走出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消化课堂之中所学习的化学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发展能力,最终,在通过社会实践以及课外活动来培养与加强自己的绿色化学馆,同时也达到了化学实验观念的推广。

比如,在苏教版的教学中,我把关于绿色化学的内容设计改成实践的走访学习,从中培养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了他们实践的能力,也达到了提升他们绿色化学意识的最终目的。我也时常有意识的组织学生进行“绿色行动”,带领着学生们走出校园,进行实地的植树造林,绿化山川,让学生能够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环境保护中。让学生们体会到当前社会环境污染的大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对的绿色化学观念的增强。在学习研究性的课题中,我会多鼓励学生进行参与。比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碗筷、废旧电池不乱丢弃、学习中不实用修正液、生活中习惯拣拾白色垃圾并将其垃圾分类等实践活动,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根本上建立科学的发展观。

高中化学教学的主阵地在于课堂,因此,作为教师,如何把握好课堂节奏,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的场所,至关重要。采用绿色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学习化学,需要在在当前实验中增加绿色化学观教育,并且要对传统的试验方法进行改革、在课堂之外传播绿色化学教育观念。三种手段相互结合,互相配合,从实际出发,可以更好的突出学生学习主题的地位,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林宝风.基础化学实验技术绿色化教程[J].高中教学,2013,11(22):112-114.

[2] 陈少鹏.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J].科技信息,2011,23(08):84-86.

[3] 王李楠 浅析课堂有效性教学在高中化学中的开展途径[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4,(05)

在设计实践中有效推进绿色设计观 篇3

绿色设计, 是在设计活动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战略。社会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质量上表现出来, 并具体落实在各类物品构成的品质上。在每一物品的设计中, 如何考虑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使用效率、降低疲劳度、构建和谐交互关系等内容, 将从物质构成的表现意义上体现造物的科学观, 并从社会延续发展、物品更新、人类进化的多重角度表达出时代意义和价值。绿色设计的推进, 是从造物的广泛意义上推进物品生命力的再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新方式、社会构成的时代体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实现的最新价值表现。从社会整体构成上理顺人和人、人和物、人和自然、人和资源的时代发展意义和价值。

每个设计活动都时刻面对新的时代, 必须以绿色设计观研究人与环境的有机共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绿色设计主要包括优化生命质量、缩短操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无谓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等多方面因素。绿色设计作为主导设计的观念, 在设计实践中应该主张:推进工作和行为方式的优化, 创造新的产品时效与循环再利用价值, 全方位合理设置结构, 等等, 在推进人们生活和工作质量的同时, 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作为每项工作的内容, 以有效的工作实绩体现并实现现代设计的社会价值。

一、推进工作和行为方式的优化

绿色设计, 首先表现在以主导设计观更新设计手段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推进, 在设计实践中具体体现在降低操作和使用的复杂性、减少操作环节、简便操作方法, 在设计中有效使用物品元素产生最高效率, 体现以人为本、全面贴近人为人服务的原则。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人的生命是短暂而有限的, 浪费时间如同浪费生命。研究人们不断进化的工作和行为方式, 在设计中体现节约时间、优化效率是对人类的真正关怀。优秀的设计, 小则可博得使用者的称赞, 大则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近年来模拟人类思维方式的模糊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产品中。所谓模糊技术是以模糊数学为工具, 把控制专家和操作技师的经验模拟下来, 通过模糊控制软件, 将最善于处理模糊概念的人脑思维方法体现出来, 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模糊”洗衣机为例, 即人工智能模糊控制洗衣机。它们的“聪明”之处就是可以模仿人类的感觉、思维、判断能力, 通过各种传感器自动判断所要洗涤的衣物的重量、气温、水温及污垢程度等, 然后通过电脑对收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自动决定洗衣粉量的多少、水位高低、洗涤、脱水时间的长短和洗涤方式等。在洗涤过程中, 根据波轮受力情况, 不断调整水流及时间, 达到最佳洗涤状态, 由智能电脑模糊控制各部件精确执行洗涤指令, 自动完成整个洗衣过程。从用手搓洗衣服到自动完成洗衣, 这是洗涤意识的更新和洗衣概念的变革。

从日常生活中获取饮用水方式的改变对我们也有所启迪。例如:传统方式:打开水龙头→盛水→点燃煤气 (或接上电源) →等待煮沸→灌入保温瓶→倒水 (等待冷却) 。使用冷热饮水机:打开开关→倒水 (冷热随意) 。从中可以发现, 后者比前者省略了四个步骤及几倍的等待时间, 把有意识的行为转化成由程序自动控制, 使后者的优化设计为使用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使用方式。然而, 在现有饮水机的耗能、材料应用等方面, 还有待设计师进一步开发真正绿色概念的“饮水机”或其它替代产品。

上述设计案例都说明:是绿色设计改变了人们以往的工作和行为方式。设计始终围绕绿色概念的畅通、可靠、趣味、促进工作和行为优化等意识去思考、组织、设置, 最终均以时代意识表现出产品与人的新型作用方式。

二、创造新的产品时效与循环再利用价值

循环与再利用设计是实现反复、多次使用和广义回收再造所采用的手段或方法, 即在进行产品设计时, 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回收与再利用的可能性、回收与再利用价值的大小、回收与再利用的处理方法和结构工艺等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以达到零部件及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环境污染最小的绿色设计思想和方法。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再利用的方式对我们也有所启迪。例如:煎蛋的架子由原来的不锈钢架子改用素菜的洋葱自然形态作为煎蛋架子, 既省去了用后清洗的时间又增加了早餐的养分。这对现有快餐饭盒、杯子、筷子在材料等方面引发出新的绿色设计思路。再如:如何设置家具的标准模块提供给不同需求的人任意组合, 如何通过材料和方式的有效设计使一本教材可确保多届学生反复使用, 等等, 这都有待工程师及设计师开发真正绿色概念的“循环再利用”产品。

充分利用产品的模块化设计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一位设计师曾设计一双可以换鞋跟的女鞋, 女士们在白天工作时可使用平底鞋跟, 在夜晚可换上高鞋跟参加宴会。巧妙的设计不仅大大延长了产品的寿命, 还令产品具有变化多样的韵味。目前, 模块化设计在家具、文具、电器等产品中运用的较多, 也逐渐进入了饰品行业。

创造新的产品时效与循环再利用价值, 需要在产品的构成内容、生命周期、产品效能环节、产品构成与人的构成同步水平等方面加强研究。在一定的时间限定中创造最大的效率或效能, 可从多种角度体现绿色设计观, 节省时间、节约能量、简化程序、直面目标等, 把时效概念注入到每一件设计中, 不仅在物质形态上开发出新的意义, 更从人性作用上挖掘出无限的潜力。

三、全方位合理设置结构

绿色设计的全方位结构概念是有益于人类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生命安全、提供生活和工作便利、延长产品使用周期、避免误操作行为发生、降低使用者操作疲劳程度等方面的全面结构要素。现实社会中的结构性构成已经非常完善, 但在人们不断发展的动态中始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从设计的每个角度不断调整结构和设置结构, 是绿色设计的长期使命。

在英国设计展中有一个无针注射器的设计, 该设计让受压的气体将液体压入皮肤, 免除了接受注射者的心理恐惧, 还能方便人们在3秒内自助完成注射。其设计师通过与各类专业医生交流、阅读大量药剂知识后发现, 很多治疗需要注射, 而大部分可以自助完成, 为了避免针头事故, 开发廉价的无针注射产品会受到极大欢迎。

一件源自英国的热罐头的设计也非常独特, 只要拉开罐头盖, 氧气便与罐头的内壁反应加热食物, 且不用担心食物会变质, 因为真空保存没有期限, 这种以化学反应为灵感的小设计改变了人们吃冷餐的习惯, 并且让有胃病困扰不宜吃冷食的消费者受益匪浅。

围绕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从每个事物构成结构中挖掘并展开各项有益的设计, 可从整体的结构生辰中发现新的结构要点, 以设计手段干预并形成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在整体结构关系上使之更加完善, 在结构的局部关系上形成创举, 真正从全方位角度推进结构性设计的发展, 形成人类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四、总结

上述三方面内容, 都可在设计实践中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实施和推进绿色设计观。围绕这三个点展开设计开发, 可以帮助我们理清现代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有效策略, 在具体元素的展开和塑造中注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科学观, 主导性地推进绿色设计的各项实践工作, 在体现人们的新型价值追求的同时, 更体现出时代赋予设计师的使命。

摘要:绿色设计作为主导设计的观念, 在设计实践中应该主张:推进工作和行为方式的优化, 创造新的产品时效与循环再利用价值, 全方位合理设置结构, 等等, 在推进人们生活和工作质量的同时, 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作为每项工作的内容, 以有效的工作实绩体现并实现现代设计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绿色设计,工作和行为方式,时效与循环再利用,合理设置结构

参考文献

[1]何人可:绿色设计.http://www.dolcn.corn/d/digest20010822204646.html, 2003

[2]伍斌:绿色浪潮下的工业设计.http://www.dolcn.corn/d/digest20021225232134.html, 2003

[3]许平潘琳:绿色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4]江湘芸:设计材料及加工工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5]刘光复刘志峰: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6

[6]绿色设计Green Design.http://c.chinavisual.com/2009/02/24/c55332/index.shtml, 2009-02

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 篇4

【关键词】环境友好技术 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教育

引言:在新形势下,“绿色”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种颜色,还具有经济、社会、生活、生产方面的内涵,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绿色组织、绿色食品、绿色化学等名词,其中绿色化学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绿色化学也是各国政府非常重视和关心的,绿色化学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绿色化学以及其带来的产业革命刚刚兴起,我国也面临着绿色化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针对绿色化学和绿色化学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

1、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有:源头污染治理、经济性较高的合成方法、尽量不适用对环境和人类有害的物质、使用成本低、效益高并且毒性小的化学产品、尽量不使用化学溶剂、使用可再生原料等。下面选择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化学合成原子经济性

化学合成的效率决定了化学合成的资源使用量和污染排放量,因此如何提高化学合成效率成为了化学界专家学者非常重视的问题。化学反应的合成效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选择性,如区域选择、化学反应选择等;第二是原子经济性,也就是化学原料的原子转化为我们需要物质的效率。高度的选择性和良好的原子经济性是有效化学合成反应所必备的,要提高化学反应效率,就必须尽可能利用原材料的原子。理想的绿色化学反应就是参加反应材料分子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我们需要的物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也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对于大部分化学反应,想要通过单一的化学反应提高原子经济性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封闭循环的方式,也就是充分利用与生成我们需要物质的化学反应相关的化学反应,将其中的反应的排放物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原材料,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的目标。

1.2环境友好型化学反应

在传统化学反应中,使用较多的原料有甲醛、光气、环氧乙烷、氰化氢等,这些化学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不利影响,而发展绿色化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将有害的化学原料用无毒无害的原料代替。化学界专家学者在这个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努力和工作,很多专家都在研究如何在化学反应中使用酶作为催化剂,使用生物质作为原料。酶是一种优质的催化剂,而酶反应不需要要激烈的反应条件和复杂的设备,基本不产生污染,因此使用酶作为绿色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是绿色化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1.3研制新材料

随着工业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让我们的工作学习更有效率,但是也影响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在保证人们生活水平的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即必须研制对环境无害的新材料,例如生态协调肥料、低毒高效农药等。

1.4计算机辅助设计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反应要确保产品性能,又要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原料利用率,产生最少的副产品和肥料,并且坚持环境保护的理念,要实现上述几点要求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专家学者考虑运用信息化技术设计新的绿色化学反应。早在二十多年以前这个思路就已经被付诸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运用计算机技术,我们能够得到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过程,计算机能够根据我们的评估方法对所有可能的反应进行评估,将不合适的反应排除掉,尽可能找到物美价廉并且原料利用率较高的最佳化学反应途径。

1.5需要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化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致力于解决绿色化学反应原材料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项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如果研究得到有用的成果,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不需要使用诸如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循环的能源和原料,转而使用来自生态循环链中的物质,这并不代表我们要重新运用落后的生态循环链和经济发展方式,而是不断研究和创新,通过改造让生态循环量包含我们生产生活需要的物质,加快关键环节的能量释放和转化,这是目前绿色化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绿色化学教育

近年来我们面临愈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对环境保护工作也非常重视,人们也开始质疑化学工业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很多人认为化学工业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虽然我们坚持化学是创造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公众心中,化学工业的声誉并不好。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理念,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向公众宣传化学工业的重要作用。学校是开展宣传工作的首要场所,学生是开展宣传工作的首要对象,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化学是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反思,认清我们在化学生产中存在的缺陷和错误,认真全面的总结错误,检讨以往使用的化学原料和生产工艺,加大研究力度,提出原子经济性化学反应,研究新型化学反应原料,对创造有用物質充满信心。

绿色化学显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一种战略思想、战略方针或者说是一种研究政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用生动形象的例子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运用例子中的知识点,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中有机的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和观念,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和绿色化学观念,让学生能够成为绿色化学家,为化学行业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结束语

综上,绿色化学和绿色化学教育都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创新,研究出新型化学反应物质和反应途径,推动绿色化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磊.阻燃材料工业中的绿色化学与技术[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01):30.

[2]寇元.合成气催化转化的绿色化学[J].催化学报.208, (09):62.

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绿色化学” 篇5

1 立足课堂, 渗透绿色知识

化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也是向学生传授环保知识的好场所。绿色化学要求与环境教育宗旨是高度一致的。在实施环境教育过程中, 要向学生阐明绿色化学的观点、使他们树立起防治污染、保证人类生存质量的责任感。化学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环保知识内容, 采取渗透方式, 在介绍某种物质或操作方法时自然地引入相关的环保知识, 让学生增长环保知识。如讲二氧化硫时, 我就向学生说明它是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它和氮氧化合物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空气中二氧化硫70%来源于工业燃料, 12%来源于工业燃油, 其余则来源于生活燃料等。它既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又可以导致水质酸化, 水生动物减少或绝迹, 树木、庄稼枯死, 还能腐蚀建筑物和文物。通过介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二氧化硫是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之一。最后让学生讨论:如何防止和减少二氧化硫的污染。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立足实验, 培养绿色习惯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 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 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实验教学与绿色思想联系最为紧密, 最为直接, 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1) 药品贮存的规范化。如易挥发的液溴、浓硝酸、浓盐酸等封闭贮存;对大多数有机物如苯、甲苯、丙酮、甲醛等用专柜避光保存;对剧毒品如汞、白磷等用专柜上锁保存, 定期检查贮存情况。

(2) 演示实验中尾气的吸收处理。如在制取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气、一氧化碳等气体时一定要通过演示实验讲清吸收的原因 (有害气体不允许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 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 使学生深深认识到涉及气体的制备问题就应考虑尾气处理。

(3) 规范实验操作。化学实验中, 师生都要接触有害物质和无害物质, 在实验中也会闻到有害和无害气体。因此, 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 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实验。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取有毒原料, 甚至如何盖瓶盖、放置试剂、取药品的各种工具选用、取用药品量的多少都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改进实验方法, 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尽量采用封闭措施, 减少师生被动接受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染。实验结束后, 处理化学废物和实验中产生的废气。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 擦洗干净实验桌面, 这些都要认真细致指导, 使实验活动从始至终成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课堂。

(4) 实验微型化。目前在常规实验中, 药品用量较多不仅造成浪费, 还污染环境。因此, 在实验中用玻璃制成各种可加热仪器替代的实验仪器、用点滴板等进行微型系列实验。这种方法药品用量少、反应物产生少、操作安全实验不会造成危险, 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相对而言较轻。同时也达到实验的目的。如硝酸银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 要求学生不用试管做实验, 而是改用点滴板, 实验时只需取一滴稀盐酸在孔穴处, 在取一滴硝酸银溶液滴在孔穴处, 立即可见白色沉淀生成, 然后取一滴稀硝酸滴入沉淀中, 沉淀不溶解。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稀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操作中不仅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而且把化学实验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渗透,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绿色习惯。

3 立足课外, 提高绿色素质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的主阵地, 但课外活动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 是课堂教育的很好补充。为了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绿色素质,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1) 课外实验。积极利用课外实验配合课堂教学, 开展环保教育。“河水、雨水酸碱性的检测”、“模拟水体受硝酸汞、硫酸铜等污染的检测及危害”、“干电池的收回和利用”等,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强化了绿色意识。

(2) 实地参观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邻近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站、化工厂并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而且能使他们感知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及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3) 展览板报、墙报。利用教室及校园的黑板报、墙报进行环保展览宣传, 以增强环保安全等意识。组织学生植树种草, 绿化环境, 减少噪音, 为保护环境出一分力量。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场绿色变革浪潮正席卷全球。绿色化教育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化学教学必须体现绿色化学教育活动之中, 真正做到绿色无所不在,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充满生机, 绿意盎然。

摘要:绿色化学的教育, 既要立足课堂, 加强绿色知识的教育, 又要立足实验, 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习惯, 还要立足课外实践及社会调查。

校本教研下的化学教学观 篇6

“教学”可以说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 也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 在教学中发现问题, 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中, 新课程理念的指导相当关键.

一、化学教学的宗旨是全面推进科学素养

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是“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 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身, 更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 命题渗透过程与方法, 关注情感、责任、价值的考查, 这是课程改革推动高考的必然发展.

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个性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每课的引入, 可采用一些故事引入、对比引入、化学知识的发现历史、地球演化与生命进化知识或者是一些生活话题引入, 这样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还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 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

2. 注意运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教学应注意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种相关问题, 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互动与关联.

3. 树立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的观念

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对于学生自主性的体现, 化学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化学实验的过程、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的发现史等都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参与, 在教学中就要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探索, 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二、化学教学中应注重提升化学理解力

化学理解力包括学生对物质世界的理解, 学生能够从变化的角度看自然、从分子原子的水平去解释自然现象、从宇宙进化的层次去理解生命及其进化的过程;包括对化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理解, 能够在科学实验探究中自己动手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体验过程, 最后得出结论, 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化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理解;还包括对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 (STS) 关系的理解, 学生都能从生活常识的角度知道生活和化学息息相关, 但是并不能真正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 在化学教学中, 引导学生联系到社会生活实际, 从药物到化妆品, 从燃料到饮料等化学产品中认识化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要提升化学理解力, 重要的是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化学习的环境和文化氛围, “情境学习就是在情境脉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这种脉络反映了知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方式.”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 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对知识的理解, 熟悉化学原理的应用, 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发生, 学习与认知基本上是情境性的.

在校本校研下, 要充分发挥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让学生从与生活相关的小课题中入手, 自己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最终提升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力.

三、化学教学中要加强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培养

学习就是一个信息获取和加工的过程.能否准确把握信息中的关键词语、限制条件, 将信息表征、加工, 并善于挖掘隐含条件, 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前提.

1. 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分析问题是对获取的信息进一步加工的过程, 明确问题的实质后, 挖掘其隐含的条件, 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归类.在平常的教学中, 注重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 寻找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切入点, 程序性地分析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 多种形式信息之间转化能力逐步形成

要培养学生多种形式信息之间的转化能力, 就应在教学中重视知识间的联系, 关注物质知识的特征和相互转化, 最好方式便是建立知识网络,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让学生在归纳中自主发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转化关系.

四、化学教学中关注思维能力的训练

提高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 让学生参考并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要注意去挖掘隐藏在各种特殊细节后面的普遍性的东西, 揭示出其内在化学本质.尤其是面对生活中的化学, 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并探究本质, 让学生学会从微观结构出发去解释宏观的现象.对于概念的形成, 抛弃那些简单的背诵, 而是让学生逐步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由此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与思维能力.

五、化学实验探究中注重实验创新

试论初中化学元素观教学 篇7

元素观的建构有利于对物质世界形成有序的认识。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建立起元素观, 那么在他的大脑中, 物质世界是混乱无序的。学生通过化学元素观的建立, 理解有限的元素是怎样组成庞大的物质世界的。所以, 元素概念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元素”, 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物质——元素”的观念。人教版教材 (以下简称“教材”) 在编排有关元素的内容时, 采用适当分散, 降低难度, 便于学习、接受的编写策略。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领会教材编写意图, 循序渐进地开展元素观建构教学。

一、感知阶段

化学观念是建立在一系列具体化学知识和概念之上的。化学元素观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具体事实的学习是化学元素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教材在元素概念出现之前, 至少在两处明显做了安排, 让学生提前接触和感知元素, 为学生化学元素观的建构奠定基础。

第一处是在绪言中, 提到“就像26个英文字母可以拼出数十万个单词那样, 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物质, 发现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其实只有100多种……”这是教材中最早提及元素的地方, 此时教师要做的事不是告诉学生“元素具体是什么”, 而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世间万物都是由这100多种元素组成的”这一事实。如何让学生感知到这点呢?基于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 没有基础, 所以采用打比方的方式还是比较合适的, 如单词由英文字母拼成, 一个字母可以拼成一个单词 (如“a”表示“一个”) , 多种字母可能只拼成一个单词 (如“congratulation”表示“祝贺”) ;再如“on”与“no”, 虽然拼成的字母相同, 但拼成方式不同, 表达意思也不同。打完比方之后, 教师可介绍“钻石”与“石墨”这两种价格、外观、用途等差异很大的物质, 询问学生能想到它们的组成元素竟然是相同的吗?这时, 学生一定很好奇, 很感兴趣。

第二处是在第三单元课题1, 教材通过电解水实验说明, 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水曾经被看作是由一种元素组成, 甚至把水看作是组成万物的一种元素 (我国古代“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成分) 。笔者以为教材是想通过水的组成研究, 一是强化“万物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基本观念;二是体现实验是研究物质组成的重要手段。实验证明:若水是由一种元素组成, 那它不可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水之所以能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中含有氢元素、氧元素这两种基本成分, 它们在反应中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氢气和氧气。通过此实验研究初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物质组成的能力。因此, 在此处教师对元素概念仍应采用模糊化处理的方式, 不宜直接讲元素的概念, 否则学生会听得一头雾水, 不知所言。

二、建立阶段

学生要真正理解什么是元素以及元素与物质的基本关系, 必须理解元素是怎样组成物质的。而学生要达到这样的理解, 必须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行认识。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并结合课本图片、实验演示等手段让学生认识到宏观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 (分子、原子等) 所构成, 强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原子不可,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中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原子虽然在化学变化不可再分, 但原子仍然有它的结构, 它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因此培养学生“物质的微粒性”观念显得十分重要, 这为学生建立元素概念做了实质性的铺垫, 也有利于以后他们能把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之间建立起联系。

三、应用阶段

化学元素观建构的价值在于形成化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学生不只是要理解元素概念, 更重要的是要应用元素的观念去认识和研究物质。教材从第一单元开始就将常见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学生通过化学式可看出该物质的组成元素, 元素原子的个数比关系。在第四单元课题4学生在学会书写化学式之后, 又利用化学式计算物质中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和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这样不仅可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质是由元素组成, 而且还认识到组成物质 (纯净物) 的各元素之间有着固定的质量比关系, 培养学生应用定量的思想去认识物质的组成。

初中阶段应培养的学生化学观 篇8

一、化学的微粒观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初中化学中有一条无形的线把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元素化合物、溶液、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等知识串联在一起, 这条线就是物质的微粒观。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 这些粒子都很小, 肉眼无法看到, 它们之间有间隔, 总在不停地运动, 运动的快慢与能量的高低有关, 从而导致粒子间隔的大小不同, 引起物质的三态变化。由于粒子本身不变, 所以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 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了变化, 原子作为最小单位, 它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只是重新组合的过程, 所以有了质量守恒定律, 该定律也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物质溶于水时, 是粒子的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共同作用, 所以有些物质溶于水放热, 有的吸热、有的温度变化不大。物质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 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粒子, 如果构成化合物的两种粒子相遇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便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二、化学的宏观、微观、符号三者间的联系观

在化学教学中, 要特别突出化学的思维方式——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培养学生对微观化学世界的想象力。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研究物质宏观的性质和变化、微观的组成与结构;研究物质变化宏观的特征、现象和微观的实质;研究宏观的现象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时, 教师应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 通过实物图片和微观模型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深入理解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间的内在联系。

三 、化学的分类观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进行归类。分类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观念, 也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初中化学的分类观体现在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类型等内容。

如初中化学变化的分类如下:

四、化学变化与能量观

化学变化无处不在,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成新分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质量守恒。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世界任何事物都有质的不同, 也有多少的比较, 这就是量的不同, 比如质量、温度、溶解度、酸碱度、质量分数等。拉瓦锡引入天平研究化学变化后, 化学发生了质的飞跃。

五、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观

联系观在哲学中称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也就是“实践—→理论—→再实践”。学生学习知识,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才有知识生长点, 学生的生活常识越多, 知识生长点越多, 越容易理解知识, 感觉越轻松、快乐。同时作业或考试一定要考把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 只有养成这样的习惯, 放下书本时才能记得书上的知识, 才能把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 即化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知识的探究点。学生学习某个知识时, 要学会探究, 主动探究。课改把探究作为重要内容要求学生,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 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获得科学的方法。

六、化学的社会观

现代社会的四大支柱——材料、生命、环境、能源都是以化学为直接基础, 因此化学的社会观包括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生命、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能源四个方面。该四部分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有所呈现。

七、化学的科学价值观

化学的价值观包括化学的两面性和绿色化学观。化学的两面性即认为化学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 不断创造出许多新物质, 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它消灭了许多物种, 以及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如化石燃料的燃烧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但同时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年增加, 造成全球的气温上升。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是新世纪化学发展的方向。初中阶段学生绿色化学观的培养应该贯穿化学教学的始终。

中学化学教学的微粒观培养策略 篇9

从某种意义上说,物质微粒观是我们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化学现象、理解物质世界而为学生搭建的“航标灯”,当我们要把物质微粒观发展作为化学课程教学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的时候,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渗透物质微粒观的特点,教学的过程都能体现物质微粒观对于化学学习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从物质微粒观的基本特点出发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物质微粒观的培养应当注意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整体把握,分块突破

物质微粒观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化学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它作为一个知识点来传授给学生,而是应当引导学生将其作为一种思想工具,帮助自己更好的认识物质世界,更好的应用化学知识。在初中化学学习伊始,微粒知识就渗透其中,对于分子、原子、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我们就应注意物质微粒观的培养和发展,让中学生在一开始接触化学就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思考问题。

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我们以培养学生从微观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为目标,高中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的认识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目标。从物质微粒观的内容的角度分析,初中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 构成物质的粒子是极其微小的”、“微粒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高中阶段主要深化初中阶段所形成的对微粒的认识,并进一步认识“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使微观粒子聚集成宏观物质,且这种作用有强弱之分,存在空间取向”。要让学生结合的已有知识经验,让物质微粒观随着学生化学学习的不断深入而不断的深化。

二、利用问题驱动学生的高级思维

在基于物质微粒观培养的教学中,为将教科书所呈现的和教师所希望学生形成的物质微粒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将物质微粒观的基本内容转化为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用问题驱动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 在设计驱动性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意问题的连续性,也就是说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成为一条线索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不是将很多问题堆积起来,毫无线索。其次,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这里所指的层次性不仅是问题本身的难度要不断增加,更重要的是问题的构成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进度结合起来,并且能让学生的新知识学习找到“生长点”和“固着点”,如我们在电离平衡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物质的电离能进行完全吗?什么时候电离方程式中的化学反应结束?电离平衡的时候反应是不是停止了?用什么手段、方法能让电离平衡被破坏?第三,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启发性,这里的启发性主要强调对学生高级思维的启发,通常我们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喜欢围绕“是不是”“对不对”展开,而很少去关注“为什么”、“如何做”,从而导致学生习惯于低级思维,死记硬背大量的结论。第四,问题不仅来自于课前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课堂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产生的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认识水平。最后,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普适性,具有普适性的问题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落在最近发展区,并且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

三、创设有助于物质微粒观形成的情境,培养微粒意识

让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创造一个原有概念的自我转变和自我表达的空间。 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结合自身已有的认识,通过多重感知,学生才能将抽象、陌生的知识内化为观念,才能将情感赋予这些知识,让知识动态的在头脑中生成。如物质的量的教学,物质的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抽象的概念,让学生生硬的记忆物质的量的定义、机械的背诵公式计算,不真正的理解物质的量是搭建宏观和微观之间的桥梁、物质的量可以简化我们的运算等是毫无意义的。此处我们可以运用一粒米和一百粒米的质量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物质的量的意义和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质量与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当注意运用各类情境来让学生感觉到微粒知识的重要,让学生在运用微粒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微粒知识的重要性,增强学生主动运用微粒知识、培养微观意识的自觉性。

四、采用直观化教学手段,实现宏微结合

直观教学的形式包括教学模型的使用、教师语言的直观化,微观过程的模拟等等,这些能扩大学生的认识面和信息来源,为学生物质微粒观培养和发展提供感性素材。

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电流形成的过程,直观、生动的表现原电池的阴极、阳极以及溶液中各种胃里的状态,引导学生思考、推理原电池形成的条件,并抽象出电极反应的方程式等;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球棍模型,让学生深刻体会官能团的作用,及“水的衍生”的深层含义;教师语言的直观化体现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直接的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微粒的问题,比如在水的三态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积变化了?数目变化了?以此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来思考他们很熟悉的宏观现象,以掌握宏观现象的本质。

五、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

上一篇:减少输电线路外力破坏下一篇:窄谱紫外线照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