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联平衡疗法

2024-07-26

四联平衡疗法(精选九篇)

四联平衡疗法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3年7月-2009年7月我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5例, 均为经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检测异常者, 并符合中华医学会1995年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 并经头颅CT和 (或) MRI证实。排除思维障碍, 病情严重不能配合检查者;重度痴呆、精神障碍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或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治疗组95例, 对照组男68例, 女22例, 年龄37~73岁, 中位年龄58.7岁;治疗组男72例, 女23例, 年龄35~76岁, 中位年龄59.9岁。2组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四联平衡疗法[2], 即血液平衡疗法、针灸免疫中药平衡疗法、饮食平衡疗法及心理平衡疗法。

1.3 观察指标

1.3.1 血脂指标:

禁饮、禁食8h后于次晨空腹抽静脉血2ml, 用北京世帝F-8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2组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

1.3.2 血液流变学指标:

采用日本奥林巴斯AU-400血液比黏度计, 清晨空腹抽静脉血3ml送检, 测定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2组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血脂指标变化

治疗后2组患者总胆固醇 (CHOL)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 (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较治疗前均降低;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和P<0.01)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

治疗后2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均下降;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和P<0.01) 。见表2。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病死率及致残率高, 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动脉粥祥硬化 (As) 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 高脂血症、高黏血症与As形成有密切关系, 其所造成的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是促进As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3,4]。血脂水平增高, 高血黏度是许多疾病形成的重要中间过程, 是血栓性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5], 而促进As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高脂血症[6]。并且多数学者认为血黏度升高是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因素[7]。四联平衡疗法中血液平衡疗法是根据血液的流变学及动力学原理, 降低红细胞压积, 将患者流动滞缓的血液稀释净化以达到正常流动。研究表明[8], 光量子血磁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效果显著。针灸免疫和中药平衡疗法, 均属于中医治疗方法, 具有疏通经络, 行气解郁, 化痰熄风, 清热利湿, 安神醒窍, 疏肝理气, 调和气血, 益气活血, 调理阴阳, 回阳救脱, 扶正祛邪的功效。饮食平衡疗法, 改变生活方式, 注意饮食平衡已经成为预防治疗血管性疾病的重要环节。心理平衡疗法, 由于忧思恼怒, 心肝之气郁滞, 血脉运行不畅, 治疗后患者精神乐观、思想清静, 可扩大肺活量, 调节血液循环, 加速代谢, 清静可加强机体免疫力。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1

本研究结果显示, 四联平衡疗法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代谢的紊乱和血液流变学异常, 多靶点作用较好地弥补西药作用的单一性。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预后及2级预防起着重要作用, 效果显著可靠, 无不良反应, 临床疗效好, 是缺血性血管性疾病的绿色疗法。

摘要:目的 探讨四联平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18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5例和对照组90例, 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四联平衡疗法, 监测2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总胆固醇 (CHOL)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 (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较治疗前均降低;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和P<0.01) 。治疗后2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均下降;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和P<0.01) 。结论 四联平衡疗法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异常, 是缺血性血管性疾病的绿色疗法。。

关键词:四联平衡疗法,缺血性脑卒中,血脂,血液流变学

参考文献

[1]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2.

[2]张雄伟, 陈尔东.临床经颅多谱勒超声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101, 158.

[3]张惠敏, 冯景昌, 李庭富, 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的测定[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17 (3) :157.158.

[4]Spence JD.Plasma total homocysteine in acute stroke[J].Eur J Neu.rolE, 2007, 14 (7) :13.

[5]谢忠明, 严翔, 郑宽君, 等.中老年高血黏度的性别、年龄分布及其生活因素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6, 16 (1) :126.

[6]粱酉, 石梅初, 梁艺华, 等.高脂血症与脑梗死关系的相关性调查[J].血栓与止血学, 2002, 8 (1) :24.25.

[7]肖豪.急性脑梗死的血液黏滞度改变及血流变学异常[J].血栓与止血学杂志, 2004, 1 (4) :167.

平衡针疗法附穴位图 篇2

平衡针灸是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王文远主任经过30余年的临床研究创立的一门现代针灸学,是以中医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平衡针灸学有以下特点:

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2、突出人体信息系统;

3、突出单穴疗法;

4、快速针刺;

5、突出即时效应;

6、突出针感效应;

7、突出离穴不离经;

8、突出穴名通俗化;

9、突出安全、无副作用;

10、突出临床实用性。

【理论基础】

平衡针灸学理论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这两个调控学说阐述的是人体内固有的自我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即一种高度精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这种平衡系统是天生的、高效的、自然的、神奇的、强大的。这种系统也是人类适应内外环境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是通过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管制作用的,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N.E.I.)网络中心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调控作用的。传统医学是从宏观来认识的,现代医学是从微观来认识的。中西医学是一个有机整体,都存在一个平衡系统,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阐述。具体讲,人体的平衡系统就是人类大脑高级指挥中心对待一切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本能反应,平衡针灸学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体的这个平衡系统核心原理,通过人为的外因刺激,促使患者机体达到人体自我平衡,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平衡针灸学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给予患者一种适当的良性刺激信号:这种刺激信号既不针对病原体,也不直接针刺病变部位的组织器官,而是把医生的指令性信息通过针刺神经直接输给信息高速公路,以最快速度、最佳路线输送到高级中枢系统。这种来自人为的超强刺激信号,迅速传递于大脑中枢调控系统,大脑中枢调控指挥中心积极接收了医生给予的指令性信息,迅速对高级中枢指挥系统进行应激性调整,调动体内贮存的中枢递质,再通过神经指挥系统对失调与病变部位的子系统进行对症性调控,释放大量的能量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镇痛效应,增强机体消炎和代谢作用等。对原来失调的病理状态和物质代谢紊乱过程进行间接干预,通过自我修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的形成是利用针灸外因刺激手段激发调动患者机体的平衡调控系统的功能来实现的。

【穴位、取穴原则及操作】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其中,头颈部平衡穴位9个,上肢部平衡穴位11个,胸腹部平衡穴位3个,脊背部平衡穴位3个,下肢部平衡穴位12个。

1、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

1)升提穴(BP-HNl)

定位:位于头顶正中,距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距双耳尖2cm(1寸)处。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和偏瘫等。

2)腰痛穴(BP-HN2)

定位:位于前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针刺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3)急救穴(BP-HN3)定位: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眶下神经分支或面神经颊支出现的针感为宜。功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调节神经,消炎止痛。主治:休克、昏迷、晕厥、晕车、晕船、晕机,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中暑、小儿急惊风、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急性腰扭伤、痔疮、低血压、高血压冠心病和心绞痛。

4)偏瘫穴(BP-HN4)定位:耳尖上3厘米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 针刺手法: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

①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②到位针刺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针刺手法。针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益气壮骨,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消炎止痛,降压降脂。

主治: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偏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5)胃痛穴(BP-HN5)定位: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取穴原则: 男左女右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三叉神经第三支产生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健脾养胃,调节胃肠,平衡心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健胃消食,促进溃疡愈合。

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还可作为保健穴。

6)鼻炎穴(BP-HN6)定位:位于颧骨下缘的中点。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颧支或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无痛快速进针手法。待针体达到要求深度时,不提插不捻转自行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退热,止痛。消炎,调节神经,抗过敏。

主治:鼻炎、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下颌关节炎、上呼吸道感染。

7)牙痛穴(BP-HN7)定位: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下颌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3次。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

主治: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还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失语流诞。8)明目穴(BP-HN8)定位: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左下颌角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手法。针感:通窍开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

主治: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花眼、沙眼、电光性眼炎、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耳聋。

9)醒脑穴(BP-HN9)

定位: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项后枕骨后两侧,传统腧穴翳风与风府之间1/2处。

取穴原则:双侧同时取穴,左右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运用手指作用于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后引起的指感为宜。指针方法:采用拇指指摸与食指指腹作用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利用瞬间点压,点压力度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决定。

手法: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手法以局部微痛为主,中度手法以局部能忍受为主,重度手法以局部瞬间钝痛为主。

指感:局部酸胀痛为主。重力点压即可出现瞬间的晕厥。

功能:调节心理,调节神经,调节内脏,醒脑明目,镇静安神,抗衰老,保健。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症、旅游综合症,颈肩综合症,高血压症,低血压,神经衰弱,糖尿病,白血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

2、上肢部常用平衡穴位

1)臀痛穴(BP-UEl)

定位: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壁连线的1/2处。

取穴原则:以针刺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三寸毫针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呈45度角斜刺4―5CM。

针刺手法:

1、上下提插手法;

2、针感达不到要求可采用滞针手法。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或向肘关节,腕关节放射。功能:活血化淤,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臀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症、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对侧颈肩综合症、偏瘫。2)膝痛穴(BP-UE2)定位:手心向下,上臂伸直于肩关节与腕关节连线的中点。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或桡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直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抗过敏、消炎止痛、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膝关节软组织损伤、骨性膝关节炎、髋骨软化症、风湿性关节炎等

3)痔疮穴(BP-UE3)

定位:位于前臂伸侧面,尺挠骨之间,前臂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1/3处。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左右交叉。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骨间背侧皮神经或前臂背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待出现相应针感为宜。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功能:解毒泻火,退热通便,消炎止痛。

主治:内痔、外痔、肛裂、便秘。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思睡、中风失语急性腰扭伤、肋间神经痛、胸部软组织损伤、爆震性耳聋。

4)胸痛穴(BP-UE4)

定位:位于前臂背侧,尺挠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或骨间背侧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对重病人可滞针。

功能:扩张冠状动脉,消炎止痛,调节神经,调节内脏,调节心神,血糖,血脂,血压,调节内分泌。

主治:胸部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组织炎、胸膜炎、心绞痛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率不齐。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肾病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症、带状疱疹、急性胃炎、急性疱疹后遗症(即疱疹性神经痛)、慢性胃炎、膈肌痉挛。

5)肺病穴(BP-UES)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上1/3处,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双侧同时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为宜。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理气润肺,止咳,退热,消炎,止血,抗过敏。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咳血、鼻纽、痔疮便血,还可用于末梢神经炎、指痉挛、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

6)降糖穴(BP-UE6)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1/3。取穴原则:左右交替。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或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对于久病体虚重症病可采滞针

功能:益气提神,健脾和胃,舒肝理气,降糖,降脂,降压,降酶,消炎,镇痛,镇静。扩张冠状动脉,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糖尿病、高血压、高血酯,、血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骨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炎、胃痛、胃癌、胃溃疡、膈肌痉挛、神经衰弱、低血压、失眠等。7)踝痛穴(BP-UE7)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即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失眠男左女右,顽固性失眠左右交替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产生的针感为宜。手法:上下提插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针感出现的中指或食指麻木感为主。功能:镇静安神,消炎止痛,调节内脏,调节心律。

主治:踝关节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跟骨骨刺、足跟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心率不齐、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顽固性失眠,治疗腕管综合征。

8)咽痛穴(BP-UE8)定位:位于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慢性咽炎左右交替取穴,轻者男左女右取穴。特点:以针刺之掌侧固有神经或桡神经浅支的手掌支产生的针感为宜。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或向食指中指放射。功能:消炎退热,镇静止痛,增强机体免疫力。主治:急慢性咽炎、急慢性喉炎、急慢性扁桃体炎。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滞产、急性乳腺炎、产后缺乳、上呼吸道感染、牙痛、面神经麻痹。

9)颈痛穴(BP-UE9)

定位: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一阵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手法:上下提插法

针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功能: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症、颈肩肌腱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临床还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底痛。

10)感冒穴(BP-UEl0)定位:半握拳,于中指与无名指指掌关节之间凹陷处。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或同时取穴或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尺桡神经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待针体进入到要求的深度后,将针体退到进针处,向左向右各提插一次,即可出。针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强化性正安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功能:退热,消炎,抑菌,抗过敏,解热散寒,清咽止痛。

主治:感冒、流行性感冒、鼻炎过敏性鼻炎、头痛、上呼吸道感染、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

11)指麻穴(BP-UEll)。定位:位于手部,半握拳第五掌骨中点处。取穴原则:同侧取穴。

特点:针刺尺神经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手法:直刺手法或滞针手法。针感:以局部出现的酸麻为宜。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止痛消炎止麻。

主治:末梢神经炎引起的手指麻木,还可用来治疗中毒昏迷休克、糖尿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落枕、急性腰扭伤。

3、胸腹部常用平衡穴位 1)痛经穴(BP-A1)定位:在胸骨柄正中线1/2处,相当于四肋间隙。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第四类间静脉的前皮脂的内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法,待针体进入一定要求深度后即可出针,不提插不捻转。

针感:以局部酸麻胀为主,并向腹部和下腹部放射。功能:止痛退热,抑菌消炎,温中散寒,活血化淤。

主治:原发通经、继发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症。临床还可用于盆腔炎、阴道炎、附件炎、非特异性结肠炎泌尿系感染。

2)面瘫穴(BP-A2)定位:位于肩部,锁骨外1/3处斜向上二寸。

取穴原则:面瘫,乳突炎以交叉取穴为主,胆囊炎以同侧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锁骨上间动静脉出现得震感为宜。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可滞针。针感:放射性针感向颈部面部放射,或局部酸麻胀。

功能:祛风通络,活血化瘀,调节神经,促进神经修复,消炎止痛。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还可用于治疗乳突炎、流行性腮腺炎、胆囊炎。

3)神衰穴(BP-A3)定位:位于脐窝正中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指针特点:以治腹点压第十类间神经前皮脂的内侧支,腹腔小肠管后产生的指感为宜。指针方法:

①采取双手并拢,掌心相对,利用中指、食指、无名指瞬间点压神衰穴。②用掌心帖于此穴,另一掌心压于手背上,随腹式呼吸有节律的按压49次。指感:以局部酸胀痛感并向整个腹部及会阴部放射。

功能:健胃消食益气健脾,调节神经,促进机体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主治: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晕车、晕船、晕机。

4、脊背部常用平衡穴位 1)痤疮穴(BP-B1)

定位:位于第七颈颈椎棘突及级间韧带和颈横动脉分支,棘突间皮下静脉丛及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的以胸神经后支内侧支。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特点:以针刺局部肌肉血管末稍神经为主。

方法:点刺放血疗法。局部常规消毒,采用三棱针快速点茨,挤出3至5滴血后,消毒棉球压迫即可。

手法:①中心点刺法,即在相对的中心点进行快速针刺或用拇指食指将部肌肉捏起,再点刺放血。②一线三点点刺法,即在中心点两侧1厘米处各点刺一针。针感:局部针感

功能:调和阴阳,解毒消热,消炎抑菌,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机体代谢机能。主治:痤疮、脂溢性皮炎、面部疥肿、面部色素沉着、毛囊炎、湿疹、寻麻疹、急性结膜炎、口腔炎、副鼻窦炎、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

2)疲劳穴(BP-B2)定位:位于肩膀正中,相当于大椎至肩峰连线的中点。

治疗原则:双侧同时取穴

特点:指针疗法,以指腹按压局部分布的锁骨上神经,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指针方法:用拇指指腹根据不同病情,年龄,性别,体质而选择轻重中手法。指感:局部酸胀沉

功能:调节神经、调节内脏、旅游综合症、老年前期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腰背部综合症、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慢性疾病。

3)乳腺穴(BP-B3)。定位:位于肩胛骨中心处,肩胛内上缘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 取穴原则:对应取穴

特点:一针刺肩胛上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主治: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产后缺乳、乳房胀痛,临床还可用与治疗胸部软组织损伤

5、下肢部常用平衡穴位

1)肩背穴(BP-LEl)定位:位于尾骨旁开4--5厘米处。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坐骨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麻胀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带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祛风湿,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主治:颈肩综合症、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以及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昏厥、偏瘫、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

2)耳聋穴(BP-LE2)定位:位于股外侧,髋关节于膝关节连线的中点。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①一线三点针刺法,即中间一针达到针刺要求一定深度,将针尖退到进针部位,在向上下的顺序提插三次。②对外耳道的化脓性炎症可配合滞针疗法。功能:调节内耳平衡,聪耳开窍,强腰膝,理气血。

主治:神经性耳聋、暴震性耳聋、美尼尔综合症、神经性耳鸣、以及骨外侧皮肌炎、急性荨麻疹、丹毒。3)过敏穴(BP-LE3)

定位:位于屈膝位的髌骨上角上2寸处,股四头肌内侧隆起处。取穴原则:交替取穴。针感:局部针感。

手法:上下提插。对体虚病人可配合捻针滞针。功能:定喘,止痛,止麻,抗过敏,增加机体抵抗力。

主治:支气管哮喘、急性荨麻疹、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泌尿系感染、慢性肾炎。

4)肘痛穴(BP-LE4)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股神经前皮脂及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局部针感。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入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出针。功能: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经活络,理气止痛。主治: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预炎、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以及偏瘫、荨麻疹、踝关节扭伤。

5)腹痛穴(BP-LE5)定位: 此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取穴原则:病变定位时采用交叉取穴。病变非定位时,采取男左女右取穴。病情危重视,采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总神经,或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手法: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

功能: 消炎止痛,调节内脏,增加胃肠蠕动,消炎利胆,调节血压,调节血糖,调节血脂,健脾和胃,扶正培元,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力,理气降逆,通经活络。

主治: 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胃痉挛、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冠心病、心绞痛、类间神经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白细胞减少症、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症、过敏性哮喘、急性荨麻疹、前列腺炎以及健康人保健。6)肩痛穴(BP-LE6)定位: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除显得针感为宜。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滞针)手法: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隹并、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精神分裂症。

7)癫痫穴(BP-LE7)

定位:位于胫骨与腓骨之间,及髌骨下沿至踝关节连线的中点。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深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局部针感或放射性针感为宜。手法:上下提插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与精神系统,舒筋活血,理气和中。

主治:癫痫、癔症性昏厥、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急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痛经、肩周炎、晕车晕船晕机。

8)精裂穴(BP-LE8)

定位:位于委中穴于足跟连线的中点,腓肠肌腹下正中之凹陷的顶端。取穴原则:交替或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胫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向踝关节传导。手法:上下提插,可滞针。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止痛消炎,抗休克,降血压,舒筋活络,活血化淤,清热解毒。

主治:精神分裂症、癔症、癫痫,以及休克、昏迷、中暑、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腓肠肌痉挛、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痔疮、偏瘫。9)肾病穴(BP-LE9)

定位:位于外踝高点之上8厘米,腓骨内侧前缘,即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的下1/3处。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特点:以针刺腓总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在足背部。

功能:镇静安神,调节神经,内脏,内分泌,消炎退热,步肾壮阳,益气健脾。主治: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临床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阳痿、早泻、遗尿、疝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荨麻疹、顽固性失眠。

10)腕痛穴(BP-LEl0)定位: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针感: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手法:滞针手法

功能: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主治: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沙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

11)头痛穴(BP-LEll)

定位:此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太冲与行间之间)原则:交叉取穴。发病时间短用男左女右取穴。发病时间常采用左右交替取穴。特点:以针刺趾背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手法:上下提插,可滞针。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消炎止痛解痉,降压,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活血化淤,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醒脑开窍。

主治:偏头疼、神经性痛疼、血管性头疼、颈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低血压性头痛、副鼻窦炎头痛、外感头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近视、青光眼、手指震颤、血小板减少、急性肝炎、神经衰弱、胆囊炎。

12)降压穴(BP—LEl2)定位:位于足弓,划一个十字,交点即为此穴。原则:交替取穴。

特点:以针刺足底内侧神经之后出现的针感为宜。手法:上下提插,对急性病人可以留针。针感:局部酸麻胀。

功能:调节神经,降低血压,兴奋镇静。

主治:高血压、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休克、昏迷、高热、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瘫痪、神经性头痛、偏瘫。

【取穴原则】

平衡针灸主要以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对应取穴为基本原则。临床中也配合男左女右取穴、左右交叉取穴、双侧同时取穴等取穴原则。1.定位取穴原则

主要是指针对某一病变的部位来选取特定穴位。也就是说,通过针刺特定部位的特定穴位达到治疗另一部位疾病。同时,又不能用交叉、对应来解释的取穴原则。

2.交叉取穴原则

主要是指左右上下交叉取穴。穴位主要分布于上下肢,上肢的病变取下肢的相应穴位治疗,下肢的病变取上肢的相应穴位治疗。3.对应取穴原则

对应取穴原则主要是指前后、左右、上下对应的取穴原则。如乳腺穴为前后对应取穴,偏瘫穴、鼻炎穴为左右对应取穴。4.男左女右取穴原则

主要是指在人体上治疗疾病的穴位有两个,男性取左侧穴,女性取右侧穴,而且一次性治疗可以治愈疾病的取穴原则。5.左右交替取穴原则

主要是指未定性疾病,又不能一次治愈,而且是人体有两个穴位的情况下采取的取穴原则。6.双侧同时取穴原则

主要针对的是急症,也是人体在有两个穴位的情况下采取的取穴原则。此外,对非炎症性、渗出性、外伤性、疼痛性疾病,以麻木为主的病症可采取局部取穴原则。如指麻穴、耳聋穴以局部取穴为主。

【适应症】

平衡针疗法适应症广,包括:

1、呼吸系统疾病:如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咯血等;

2、五官科疾病:如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各种原因所致牙痛、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等;

3、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下垂等;

4、神经肌肉骨骼疾病:如中风、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各种原因导致腰痛、面瘫、关节炎等;

5、心血管疾病:如低血压、高血压、心绞痛等;

6、皮肤病:如痤疮、丹毒等

7、生殖泌尿系疾病:如脱肛、子宫脱垂、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宫颈炎、阴道炎等;

8、急症:如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昏迷、晕厥;

9、其他:还可用于糖尿病、晕车、晕船、晕机、过敏体质的治疗及健康人保健。

【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宜立即进行针刺;体质虚弱,气血亏损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重,并尽量采取卧位。

2、孕妇不宜针刺腹部、腰骶部腧穴,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穴应禁针。行经期间,若非为治疗月经病,一般不应进行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4、凡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肿瘤者,不宜在局部直接针刺。

除幽门螺杆菌首选“四联疗法” 篇3

很多人做胃镜检查时都会发现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首先引起慢性胃炎,并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及早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时而有效地杀灭幽门螺杆菌,对预防和控制胃癌有重大意义。

“四联疗法”里都有些什么

四联疗法主要是在标准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逐年降低的情况下,被重视提出的。四联疗法,简而言之就是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了铋剂的应用,就是有4种药物联合起来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即质子泵抑制剂+2种抗菌药物+铋剂。

质子泵抑制剂

质子泵抑制剂就是患者所熟悉的,例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胃酸的分泌,一来可以改变幽门螺杆菌一直生活的环境,二来也可以使抗菌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抗菌药物

2种抗菌药物,比较经典的组合是四环素+甲硝唑,但是由于现在各家医院里所有的抗菌药物的种类不一样,以及各个地区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不同,所以现在基本是在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克拉霉素、甲硝唑、氟喹诺酮类,这6种抗生素中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择2种来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铋剂

铋剂是一种胃粘膜保护剂,同时也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综上所述,现在所谓的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就是质子泵抑制剂+2种抗菌药物+铋剂,疗程一般为10~14天。

四联疗法比三联疗法好在哪里?

前面已经提到,四联疗法是在标准三联疗法根除率下降的情况下被重视才提出的,所以四联疗法对于三联疗法的优势就是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显著提高。有研究表明,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入铋剂后,根除率提高约8%~14%,现在四联疗法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可以达90%,这个应该是四联疗法的最大优势了。

然而,相对的,也有患者会质疑加入铋剂后,不良反应是否会增多,对人体的损害是否会增大。其实对于铋剂的安全性也有荟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中,含铋剂方案与不含铋剂方案的不良反应相比,仅粪便黑色(铋剂本身的颜色)有差异。也就是说,短期服用铋剂有相对较高的安全性,我们只要向患者解释服用铋剂后大便的颜色变化即可。

当然,如果患者本身对铋剂过敏或有自身问题不能服用铋剂,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差异,提供最适合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

益生菌疗法能提高根除率吗

益生菌主要是指一类定植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够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如乳酸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

现在所谓的幽门螺杆菌益生菌疗法,主要是指益生菌联合标准三联或是四联疗法,即是指在标准三联和四联疗法的基础上在加入益生菌。这是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治疗中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益生菌疗法中有很多机制及疗效还很不明确。

目前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益生菌疗法可以减少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带来的例如腹泻、便秘等药物不良反应,但是益生菌疗法究竟是否能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尚还存在争议,需要更多更全面的研究支持。

幽门螺杆菌能一次根除吗?

目前幽门螺杆菌治疗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各种治疗方案比较评估的最重要指标,就是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目前我国采用的一线治疗方案就是四联疗法,其根除率可达90%以上。

当然,每个人所感染的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不同,也就存在很多患者在正规治疗1次,有的甚至是2次之后,检测仍为阳性,这也就说明了其所感染的幽门螺杆菌耐药性较强,可能需要进行药敏实验来指向性地选择抗菌药物。同时,这类患者也给我们目前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带来了挑战,需要我们慎重地选择药物及进行长期的随访。

四联平衡疗法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到本院消化科门诊就诊, 经胃镜证实的胃或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 同时满足胃黏膜快速尿素酶法及C13呼吸试验均阳性者, 考虑为现症感染, 排除多发性复合性溃疡, 或伴有严重并发症 (如上消化道大出血、梗阻等) 及妊娠哺乳期妇女, 共210例, 随机分为A、B、C三组, 各70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治疗方案及观察方法A组枸橼酸铋钾220 mg, b.i.d.+雷贝拉唑20 mg, b.i.d.+克拉霉素0.5 g, b.i.d.+阿莫西林1.0 g, b.i.d., 疗程7 d;B组:雷贝拉唑20 mg, b.i.d.+克拉霉素0.5 g, b.i.d.+阿莫西林1.0 g, b.i.d., 疗程14 d;C组;枸橼酸铋雷尼替丁0.4 g, b.i.d.+雷贝拉唑雷贝拉唑20 mg, b.i.d.+克拉霉素0.5 g, b.i.d.+阿莫西林1.0 g, b.i.d., 疗程5 d。上述根除Hp疗程结束后, 活动性溃疡患者分别予以雷贝拉唑20 mg, q.d., 继续抗溃疡1周。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比较三组活动期溃疡愈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停药4周后复查胃镜, 对溃疡愈合情况及Hp感染状态进行评估。胃镜下胃黏膜快速尿素酶法及C13呼气试验两者均为阴性者判定为Hp根除[1]。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反应在观察过程中C组有1例患者因为头晕及皮疹退出观察, 其余患者偶有头晕及口苦症状, 但能够耐受, 未予以特殊处理, 最后均按时完成治疗, 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A、B、C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29% (3/70) , 8.57% (6/70) , 5.71% (4/70) ,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Hp根除率及溃疡愈合情况Hp根除率按实际完成病例计算, A、B、C三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85.7% (60/70) , 71.4% (50/70) , 97.1% (67/69) , 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球部溃疡愈合情况, 三组均为100.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胃溃疡愈合情况A、B、C三组分别为98.6% (69/70) , 95.7% (67/70) , 100.0% (69/69)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C组比较, aP<0.05

3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我国Hp感染率总体上仍然很高, 成人中感染率达40%~60%, 推荐的6种用于根除Hp治疗的药物中, 甲硝唑、克拉霉素及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逐年上升, 耐药显著影响根除率。为了提高Hp根除率, 近年来国际上又推荐了一些根除方案, 包括序贯疗法及伴同疗法, 在我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 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相比并未显示优势。伴同疗法缺乏我国的资料, 铋剂四联疗法的疗效可以与伴同疗法媲美, 而后者需同时服用3种抗菌药物, 不仅有可能增加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还使治疗失败后抗菌药物选择余地减少。因此, 铋剂疗法又重受重视。在最新的maastrichtⅣ共识中, 一线方案在克拉霉素高耐药率为15%~20%地区, 首先推荐铋剂四联方案。铋的吸收低于摄入量的1.0%, 铋剂安全性的Meta分析表明, 在根除Hp治疗中, 含铋剂方案与不含铋剂方案的不良反应相比, 仅粪便颜色有差异, 提示短期服用铋剂 (1~2周) 有相对高的安全性[2]。

作者观察到, 联合RBC+PPI+两种抗生素的四联杀菌方案的Hp根除率达95.7%, 与B组Hp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并且此治疗方案疗程仅5 d, 更加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减少治疗费用支出。虽然与A组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仍高于A组, 可能得益于RBC。RBC是一种由雷尼替丁和枸橼酸铋在特定条件下合成的新型化合物, 将雷尼替丁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和铋剂保护胃黏膜抑制Hp的双重作用结合起来, 而且有研究显示, RBC在相同铋浓度的情况下, 应用时间/杀菌率分析, 比枸橼酸铋钾与雷尼替丁混合物能产生更强更快的杀菌作用[3]。并且, 有体外研究发现, RBC与克拉霉素联用可大大增强对耐药Hp的活性, 同时可预防Hp的获得性耐药[3]。

作者发现, 三组溃疡愈合率普遍较高, 除了与较高的Hp根除率相关外, 还与使用了雷贝拉唑相关。雷贝拉唑是一种新型的PPI, 具有快速强效持久的抑酸作用, 优于以往的PPI, 具有比其他PPI更强的抗菌活性和抑制Hp尿素酶的活性[4,5]。而且雷贝拉唑很少依赖细胞色素P450 2C19 (CYP2C19) 代谢, 其在体内的清除不因同工酶代谢的强弱而明显不同, 个体差异小, 有利于提高整体Hp根除率。

本研究观察到RBC+PPI+两种抗生素组成的四联5 d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 (4/70) , 与其他两种治疗方案 (4.29%, 8.57%)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之, RBC+雷贝拉唑组成的四联5 d方案Hp根除率高, 并且疗程短, 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 值得在临床, 尤其是在高克拉霉素/甲硝唑/氧氟沙星耐药地区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若干临床方面的共识意见 (2003·安徽酮城) .中华内科杂志, 2004, 43 (4) :316-317.

[2]刘文忠, 谢勇, 成虹, 等.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胃肠病学, 2012, 51 (10) :618-625.

[3]董欣红, 胡伏莲.枸橼酸铋雷尼替丁的临床应用进展.中国新药杂志, 2002, 11 (6) :432-436.

[4]Hirai M, Azuma T, Ito S, et al.A proton pump inhibitor E3810has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hrough binding to Helicobacter pylori.J Gastroenteral, 1995, 30 (4) :461-464.

四联疗法对消化性溃疡的研究 篇5

关键词:四联疗法,消化性溃疡,疗效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指发生于胃及十二指肠部位的慢性溃疡性疾病,属消化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1]。临床表现有消化不良、腹痛、反酸等,为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黏膜炎性病变。目前普遍认为上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与胃液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等有较密切关系[2,3]。该病发病率较高,不易根治,治疗后病情易反复发作。传统方法一般采用三联疗法治疗,但疗效均不显著,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国内外研究者多主张采用四联疗法[1]。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20例Hp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四联疗法进行治疗,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Hp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经腹部B超、胃镜、病理学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检查确诊,符合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4]。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22~73岁,平均(45.6±3.2岁);病程2个月~15年,平均(6.7±1.1)年。溃疡直径0.2~2.2 cm,溃疡数目1~5个。发生溃疡部位:胃体部、胃底部、胃窦部及十二指肠等处。排除有严重肝、肾、心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及对本研究药物有过敏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三联疗法治疗,具体用法:奥美拉唑肠溶片(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诺捷有限责任公司,H20064032)20 mg/次,2次/d;克拉霉素片(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H20033513)250 mg,2次/d;阿莫西林胶囊(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H37020581),500 mg/次,3次/d。观察组采用四联疗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枸橼酸铋钾颗粒(丽珠得乐,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H10900086),240 mg/次,2次/d。均为餐前20~35 min服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正常饮食,忌烟酒,避免服用其它药物。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随访观察患者情况。服药后每周复诊1次,连续4周,主要观察腹痛等症状的改善情况。并于治疗结束后4周、5个月复查Hp根除情况及溃疡的复发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 消化性溃疡愈合情况

痊愈:胃镜检查溃疡面完全消失,糜烂面消失或仅有瘢痕形成;显效:胃镜检查溃疡有明显改善,溃疡面积缩小>80%,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便血次数明显减少,黑便停止;有效:溃疡有改善,溃疡面积缩小50%~80%,症状有所好转,黑便停止;无效:溃疡面积缩小<50%,其他临床症状无减轻或恶化者。其中,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Hp根除情况

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胃镜检查,测定患者Hp转阴情况。于胃镜下活检取胃体、胃窦处各2~3块黏膜,并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学Giemsa染色,两项检查结果均为阳性者确诊为Hp感染。治疗结束4周后复查,取胃体及胃窦2~3块黏膜,仍做上述2项检查,必要时部分患者可同时做Hp细菌培养及14C呼气试验,各项检查均为阴性者则视为Hp根除。

1.3.3 溃疡复发情况

根除后5个月通过胃镜检查发现溃疡,并行病理学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2项均为阳性者诊断为Hp再感染。

1.3.4 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并记录治疗期间各种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溃疡愈合情况

两组患者溃疡愈合情况比较,观察组的溃疡愈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例(%)

2.2 两组患者Hp根除率、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60例,Hp根除56例,根除率为93.34%;对照组60例,根除45例,根除率为75.00%。两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0例,复发2例,复发率为3.33%;对照组60例,复发7例,复发率为11.67%。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全部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有恶心、呕吐等轻微不适,但不良反应较轻,无须停药,可自行缓解,不影响治疗。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胃酸、胃蛋白酶及Hp是消化性溃疡的三大主要发病原因。目前多数认为,消化性溃疡是由于胃酸分泌增多、Hp感染和胃黏膜防御修复能力减弱所引起的[4]。大量研究已证明,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据报道约有80%~90%的消化性溃疡是由Hp感染所引起的[5]。经药物治疗痊愈的患者,若不彻底根除Hp,溃疡则极易复发。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则是,保护胃黏膜、降低胃酸、根除Hp。消除Hp感染已成为治疗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措施,目前还没有单一药物能彻底根除Hp,研究表明,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治疗Hp感染消化性溃疡可以取得较满意结果[6]。

含铋的三联疗法由于Hp耐药菌株的产生导致Hp根除的失败,因此一般对三联疗法失败者建议使用四联疗法进行治疗。有研究报道,四联疗法Hp根除率可达90%~98%[7]。四联疗法是以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为基础,加用含铋的三联疗法。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Hp的根除率分别为93.34%、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溃疡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这说明四联疗法的疗效高于三联疗法。

PPIs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最先进的一类药物,为抑制胃酸分泌的首选药物。它可通过高效快速抑制胃酸分泌和清除幽门螺旋杆菌达到快速治愈溃疡的目的。奥美拉唑作为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8]。胃酸是上消化道黏膜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引起上消化道溃疡及黏膜糜烂主要原因。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的能力较强。同时,克拉霉素也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溃疡效果比较好的抗生素之一[9]。铋制剂不仅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而且对Hp也有较强的消除作用。枸橼酸铋钾可在胃酸环境中形成稳定的凝胶体,覆盖在黏膜表面,保护受损黏膜,促进溃疡组织的较快愈合[10]。本研究中120例患者均可耐受全疗程治疗。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克林霉素、阿莫西林4种药物联合治疗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具有Hp根除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也可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表明,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优于三联疗法,价格低,副作用少,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小宝.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8):11-18.

[2]王军.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12(9):95-96.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全国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中国幽门螺杆菌耐药状况以及耐药对治疗的影响[J].胃肠病学,2007,12(9):525-530.

[4]任宏生,蒋进皎,王春亭,等.大剂量奥美拉唑防治应激消化道黏膜损伤的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9):964-967.

[5]万国兰.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及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7):5-6.

[6]薛芙蕖.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682-2683.

[7]李雪梅.奥美拉唑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溃疡[J].中外医学研究,2011(17):122.

[8]程从平.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4):1769-1769.

[9]徐敏,苏俊生.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108例[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16):95.

四联平衡疗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选择2014 年2 月至2015 年4 月于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Hp感染的消化道疾病患者120 例, 经14C - 尿素呼气试验均显示阳性。排除标准: (1) 治疗前2周曾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2) 有活动性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及严重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 (3)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其中男65 例, 女55 例;年龄22~64 岁, 平均 (41.7 ± 6.4) 岁;病程5 个月至3 年, 平均 (1.7 ±0.4) 年;慢性胃炎46 例 (38.3%) , 胃溃疡39 例 (32.5%) , 十二指肠溃疡35 例 (29.2%) 。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 例。两组的基本资料大体一致。

1.2方法对照组予标准四联疗法:口服克拉霉素缓释片 (江苏恒瑞医药有限公司, 0.5g/片) 1片+阿莫西林胶囊 (香港澳美制药厂, 0.25g/粒) 4粒+雷贝拉唑钠肠溶片 (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 20mg/片) 1片+胶体果胶铋胶囊 (山西振东安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50mg/粒) 2粒, 2次/d。观察组予改良序贯疗法:前5天, 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片1片+阿莫西林胶囊4粒, 2次/d;后5天, 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片1片+克拉霉素片1片+替硝唑片 (浙江杭康药业有限公司, 0.5g/片) 1片, 2次/d, 两组均连续用药10天。观察组雷贝拉唑、阿莫西林生产厂家和规格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Hp根除率情况及不良反应。14C-尿素呼气试验显示阴性为Hp根除。

1. 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5 .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Hp根除率比较观察组Hp根除57 例 (95.0%) , 对照组根除50 例 (83.3%) 。观察组的Hp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3, P < 0.05) 。

2. 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5 例 (8.3%) , 其中头晕3 例, 腹泻2 例;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7 例 (11.7%) , 其中恶心、呕吐3 例, 头晕、皮疹各2例;上述症状均较轻微, 停药后可自行恢复。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7, P > 0.05) 。

3 讨论

Hp感染与多种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 Hp根除失败的原因与Hp的耐药性、定植部位、胃内p H值、宿主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其中Hp耐药性是导致Hp根除失败的主要原因。铋剂+标准三联方案的四联方案是2007 年庐山共识会议首次推荐的一线根除方案[3]。本文使用的铋剂为胶体果胶铋, 不仅可覆盖于黏膜表面保护受损黏膜, 还能通过作用于Hp的细胞壁, 使胞质空泡样变, 导致菌体破裂、细菌死亡[4]。

改良序贯方案是意大利学者De Francesco等[5]提出的根除Hp的新方案。本文中使用的PPI为雷贝拉唑, 通过抑制H+/K+-ATP酶而抑制胃酸的分泌,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6], 为抗生素发挥抗Hp提供了较好的p H环境。阿莫西林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能够破坏Hp细胞壁, 减少胃内Hp负荷量。克拉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对Hp抑制作用强且受胃内低p H值影响小, 是三联疗法的常用抗生素[7]。替硝唑属硝基咪唑类抗生素, 用于各种厌氧菌感染, 一般与其他抗生素联合用于Hp清除。前5 天阿莫西林通过破坏Hp细胞壁可使后5 天有更多的抗生素进入胞体, 可提高Hp对后续抗生素的敏感性, 提高Hp根除率[8]。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Hp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改良序贯疗法不增加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改良序贯疗法根除Hp的疗效优于标准四联方案, 且用药较安全。

参考文献

[1]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中的临床问题[J].中国医药导刊, 2007, 9 (2) :91.

[2]童锦禄, 冉志华, 沈骏, 等.益生菌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荟萃分析[J].胃肠病学, 2007, 12 (11) :662.

[3]胡伏莲.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解读 (2007年8月庐山) [C]//第八届全国胃病学术大会论文集.2008:20.

[4]张维, 陆红.含铋剂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在我国应用的经验与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 2014, (9) :646.

[5]De Francesco V, Zullo A, Hassan C, etal.The prolongation of triple therapy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does not allow reaching therapeutic outcome of sequential scheme: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study[J].Dig Liver Dis, 2004, 36 (5) :322.

[6]钱韶红, 韦晓静, 王丽, 等.改良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研究[J].西部医学, 2012, 24 (5) :869.

[7]康迎波, 陈新, 朱哲, 等.阿奇霉素三联疗法对比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Meta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17) :2814.

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选取某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 经尿素酶试验和病理组织学试验诊断均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所有患者2周内未接受过抗生素、铋剂以及抑酸剂的治疗;无长期服用刺激性药物, 无药物过敏史。患者男56例, 女24例, 年龄为17~70岁, 平均年龄为 (45±5) 岁, 病程3个月~15年, 平均病程为 (6±1.5) 年。患者患病部位包括胃体部、胃角、胃窦以及十二指肠等位置。将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40例) 和对照组 (40例) , 实验组采取四联疗法, 对照组采取三联疗法, 观察两组治疗疗效。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 (40例) 采用三联疗法。用药:克拉霉素片300毫克/次, 每天2次;阿莫西林胶囊450毫克/次, 每天3次;雷贝拉唑胶囊20毫克/次, 每天2次。观察组 (40例) 采用四联疗法。用药: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枸橼酸铋钾胶囊200毫克/次, 每天2次。两组患者以4周为1个疗程。

1.3 诊断方法:疗程结束后进行胃镜检查, 溃疡消失或形成瘢痕为愈合;溃疡缩小超过50%, 治疗有效;溃疡面积无变化或缩小不足50%, 治疗无效。尿素霉试验结果呈红色 (阴性) , 表明幽门螺杆菌基本清除。

1.4 药物和仪器:治疗所用阿莫西林胶囊由广州白云山制药生产, 国药准字:H10950087;雷贝拉唑胶囊:湖南康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856154;克拉霉素片:杭州爱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33045268;枸橼酸铋胶囊:湖南迪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400586758。

1.5 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 采用χ2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实验组有效率为91.5%, 对照组有效率为81.4%, 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见表1。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清除效果:实验组清除率90.2%, 对照组清除率73.1%,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见表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实验组发生率7.5%, 对照组10%, 无明显差异, 见表3。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具有较高发病率的慢性黏膜性病变, 最常见的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5,6]。患者常带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消化性溃疡关键在于抑杀幽门螺杆菌, 抑制体内胃酸分泌, 使受损黏膜自行修复。

本研究实验组所采取的四联疗法包括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胶囊、雷贝拉唑胶囊以及枸橼酸铋钾胶囊。克拉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具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 酸性条件下稳定性高、易于吸收;阿莫西林为常用抗生素, 原发、继发耐药较少见, 平均耐药率约为2.8%, 具有较好效果;雷贝拉唑胶囊是新研制出的抑制剂, 对于幽门螺杆菌具有直接攻击作用;枸橼酸铋钾能够在酸性环境中形成保护膜, 防止胃酸、酶对溃疡的进一步侵蚀, 还有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功能, 增加黏蛋白的分泌, 对胃黏膜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研究表明, 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上, 四联疗法对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疗效好、消除幽门螺杆菌率高、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 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摘要:目的 通过两种治疗方法治疗情况的比较, 观察四联疗法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0例消化性溃疡确诊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给予四联疗法治疗, 对照组给予三联疗法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在疗效、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方面, 四联疗法均优于三联疗法。结论 四联疗法对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较好效果, 幽门螺杆菌清除率高,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可以应用到临床治疗当中。

关键词:四联疗法,消化性溃疡,疗效

参考文献

[1]张彩娟.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14) :410-411.

[2]王卫平.用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0) :220-221.

[3]曹建平, 余兰, 刘伟才, 等.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8 (2) :30-32.

[4]刘秀英.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5) :1098-1099.

[5]朱虹.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30) :189.

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所有患者经过胃镜检查诊断后为消化性溃疡, 男35例, 女25例, 年龄25~60岁, 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嗳气、反酸和腹胀等。经胃镜、腹部彩超、实验室检查排除了肝脏胆囊胰腺疾病及肿瘤情况。治疗组患者使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丽珠得乐和克拉霉素四联方法治疗,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奥美拉唑和磷酸铝凝胶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两组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

1.2 方法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之前均给予一般治疗, 饮食、生活规律, 戒烟酒等。治疗组患者给予四联法治疗, 给予奥美拉唑20mg、丽珠得乐胶囊0.6g、阿莫西林1.0g、克拉霉素分散片250mg进行治疗, bid, 治疗1w后,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 持续治疗4w;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20mg、磷酸铝凝胶20g进行治疗, bid, 治疗4w。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治疗效果、治疗后Hp转阴的情况以及不同时间段患者腹痛的缓解情况。从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幽门螺杆菌转阴情况以及溃疡愈合情况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 16.0对分析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方法能够对临床症状进行有效地改善, 在临床症状的缓解率上无明显的差异 (P>0.05) ;治疗组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在溃疡愈合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因为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侵袭因素以及自身的防御、修复因素失去平衡而导致, 侵袭的因素增强时, 自身的防御和修复因素就会减弱引起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过多的胃酸分泌和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减弱等也是造成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3]。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而造成的消化性溃疡, 根除幽门螺杆菌能促进溃疡的愈合, 预防复发, 彻底治愈消化性溃疡。因此可以选择抑酸剂以及黏膜保护剂确立治疗的方法。奥美拉唑能够对胃黏膜壁的细胞产生作用, 使壁细胞中酶的活动得到降低, 对基础的胃酸以及刺激性的胃酸分泌起到抑制作用。

在临床治疗中, 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除能够降低消化性溃疡复发率, 治疗幽门螺杆菌致溃疡中使用敏感性抗生素联合治疗是治愈的关键。奥美拉唑联合药物时能够为抗生素提供良好的pH值环境, 达到根除的目的。阿莫西林可以作为首要的抗生素[4]。克拉霉素是一种新型的大环内酯类药物, 是作用较强的抗生素药物。奥美拉唑联合丽珠得乐用于抗胃酸保护黏膜的同时加两种有效地抗生素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有效地清除, 能够使多酸性的物质对胃黏膜造成的损害作用减弱, 增强胃黏膜表面的黏液数量、质量以及胃黏膜的保护功能。通过上述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方法能够对临床症状进行有效地改善, 在临床症状的缓解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P>0.05) ;在溃疡愈合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了四联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在溃疡愈合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上取得的疗效显著, 能够使消化性溃疡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樊玢玫, 刘金玉, 杜文海.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22 (20) :186-187.

[2]李峰.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评价[J].吉林医学.2011, 32 (36) :218-219.

[3]刘正忠, 辛双凤.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分析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34 (31) :236-237.

四联平衡疗法 篇9

关键词:标准三联疗法,四联疗法,序贯疗法,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 (Hp) 可诱发消化性溃疡为慢性胃炎, 同时也与胃黏膜及胃癌相关的淋巴瘤密切相关,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 我国人群Hp的感染率>50.0%[1]。在临床上, 完全根除Hp对于预防与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重要意义。但临床上采用的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的效果显著下降。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180 例作为研究对象, 并根据就诊时间先后分为3 组, 比较、探讨四联疗法、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对Hp的根除率,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 年1 月-2014 年12 月收治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180 例, 均经内镜等检查确诊, 均未接受过Hp根除治疗, 且排除严重心、肝、肾及内分泌疾病者。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先后, 分为三联疗法组、四联疗法组与序贯疗法组各60例。其中, 三联疗法组男28 例, 女32例, 年龄19 ~ 67 岁, 平均 (41.3±2.4) 岁;四联疗法组男27 例, 女33 例, 年龄18 ~ 66 岁, 平均 (42.3±2.5) 岁;序贯疗法组男28 例, 女32 例, 年龄19 ~ 70 岁, 平均 (41.4±2.6) 岁。3 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存在可比性。

方法:①三联疗法组:给予患者雷贝拉唑钠肠溶片, 20 mg/ 次, 1 次/d;阿莫西林1.0 g, 2 次/d;克拉霉素500 mg, 2 次/d。治疗时间10 d[2]。②四联疗法组:给予患者雷贝拉唑钠肠溶片, 20 mg/ 次, 1 次/d; 阿莫西林1.0g, 2 次/d;克拉霉素500 mg, 2 次/d, 以及胶体酒石酸铋胶囊220 mg, 2 次/d[3]。③序贯疗法组:采用序贯疗法治疗者, 第1 ~ 5 天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 mg, 1 次/d, 以及阿莫西林1.0 g, 2 次/d;第6 ~ 10 天, 给予患者克拉霉素500 mg, 2 次/d, 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 20 mg/ 次, 1 次/d, 以及甲硝唑400 mg, 2 次/d[4]。

疗效观察:患者停药4 周后, 行14C尿素呼气试验复查, 若Hp呈阴性, 可判断为完全根除。记录患者治疗、随访期间的口苦、皮疹、腹泻, 以及食欲不振、呕吐等不良反应。治疗后, 禁止服用抑酸药物与抗生素, 并记录伴随药物的治疗情况[5]。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 (%) 形式表示, 用 χ2检验及方差分析, 以P < 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Hp根除情况比较:标准三联疗法Hp根除率65.0% (39/60) , 四联疗法Hp根除率81.67% (41/60) , 序贯疗法根除率83.33% (50/60) , 标准三联疗法Hp根除率明显低于四联疗法、序贯疗法,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1。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3 组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2。

讨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 我国“第四次全国Hp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 将含有铋剂的四联疗法作为Hp根除的临床一线治疗方案, 提高了Hp根除率。本研究中接受四联疗法治疗的患者, Hp根除率达到了81.67%, 与三联疗法Hp根除率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Hp根除率明显提高, 且接近于理想的Hp根除率90% 的方案。四联疗法Hp根除率得以提高, 研究认为可能与铋剂在酸性环境下转化为铋酸衍生物相关, 从而可直接杀灭Hp菌。

同时,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序贯疗法在根除Hp上也有明显效果, Hp根除率达到了83.33%, 究其原因, 可能在于序贯疗法联合使用了三种抗生素, 降低了Hp的耐药性, 使得Hp根除率显著提高。而采用PPI与阿莫西林治疗, 降低了胃黏膜Hp负荷量, 提高了后续治疗反应性, 也有助于提高Hp根除率。

在根除Hp安全性方面, 标准三联疗法、四联疗法与序贯疗法在恶心、食欲不佳、呕吐及腹胀等方面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且各种不良反应在停药后均可自行缓解, 对Hp根除及患者健康无影响, 说明四联疗法与序贯疗法Hp根除的安全性有保障, 可作为Hp根除的临床一线方案。

综上所述, 含铋剂的四联疗法和序贯疗法, 与标准三联疗法相比, Hp根除率明显提升, 且不良反应与三联疗法无明显的差别, 对Hp的根除安全、可靠, 可作为Hp根除的一线治疗方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甘伙烨.标准三联疗法四联疗法及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 2014, 23 (3) :258-260.

[2]周峻毅.序贯疗法与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分析[D].吉林大学, 2014.

[3]沈伟忠.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比较[J].河北医药, 2012, 24 (3) :387-388.

[4]孙丽玲.序贯疗法、四联疗法及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对比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21 (9) :105-107.

上一篇:网络道德问题下一篇:教学综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