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人生刍议

2024-07-24

艺术与人生刍议(精选十篇)

艺术与人生刍议 篇1

一、对“哲学”的解读

1.“哲学”一词的由来

什么是哲学?哲学 (philosophy) , 即智慧之学, 它是由距今两千五百年的古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 (philosophia) 演变而来的。Philosophia一词是由philos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 philos由动词philein演变而来, 是philein的形容词形式, philein的含义是“爱”“追求”, 而sophia指“智慧”, philosophia按其本义而言, 指“爱智慧”。这就是“哲学”的原始意义。在英语、俄语、德语等语言中, 这个词音译为“菲罗索菲”。

有观点认为, 毕达哥拉斯是最早使用philosophia (爱智慧) 和philosophos (爱智者) 这两个词语的人。据蓬托斯的赫拉克利特在《论无生物》中记载, 当毕达哥拉斯在同西库翁或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交谈时, 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 (爱智慧) 这个词语, 并且把自己称作philosophos (爱智者) 。毕达哥拉斯还说, 在生活中, 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 而philosophos (爱智者) 生来寻求真理。[1]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 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也有观点认为“爱智慧”这个词语始自苏格拉底, 在苏格拉底之前, 古希腊哲学叫作智慧学。

2.“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

人们常常会将“哲学是什么”和“什么是哲学”理解为同一个意思,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哲学是什么”, 指的是对历史上的“哲学”一词的含义进行追问, 这个问题暗中包含着“哲学”是即成的事物。[2]这种事物在刚开始萌芽时就是只知其身而不知其名, 后来经过冗长的成长变化, 渐渐茁壮起来, 然后人们认为是时候赋予它名称了, 所以叫它“哲学”。因此, “哲学是什么”是在追问在“哲学”产生的这个历史进程中, 包括“哲学”这个概念产生之后, 发展到今天的“哲学”它是什么样的, 即“哲学”它实际上是什么。[3]

“什么是哲学”, 它追问的是什么样的学问能够被称作“哲学”, 是在追问“哲学”它应该是什么样的。[4]在哲学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会通过一件件事情去逐渐领悟“哲学”这个词的含义, 并对理解“哲学”这个词的概念以及对它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有一定的感悟。虽然, 通过我们不断的学习与领悟, 我们对“哲学”的定义会不断发生变化, 但这种理解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它逐渐成为哲学研究者的一种信念。这种对哲学的不断理解, 就是学者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的回答。

虽然, 对“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永无止境的, 但更为重要的是, 在探讨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 人们使自己不断地作为人而成为人。

二、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1. 哲学是最关切人生的学问

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人自己, 关注人的发展, 这使西方哲学为人类初步练就了探究人自身奥秘的最恰当的方法, 即通过不断的诘问, 暴露人们思想中的矛盾, 从而逐步地去接近和发现真理。所以西方哲学是从认识自我开始的。海德格尔有句名言:“怎样开始, 就怎样持存。”由苏格拉底开启的这一思想定向, 不仅决定了西方哲学的开端, 也预示了这种思想传统的未来。[5]

如果说西方的哲学是关切人生的学问, 那么中国的哲学它本身就是人生哲学。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曾引用了金岳霖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哲学家, 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 因为他把伦理、哲学、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6]他认为, 学习哲学并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 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哲学。不难看出, 中国的传统哲学始终将人生问题放在全部思想的核心地位。

我们再将目光转向把人类的自由解放当作终极目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在于它要“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7]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那么, 什么是世界观呢?“世界观的‘世’, 是‘在世之在’的‘世’;世界观的‘界’, 是‘人在途中’的‘界’, 世界观的‘观’, 是‘人’的目光, 而非‘神’的目光。”[8]只有这样理解世界观, 才能表达人和世界的真实关系, 也才能将哲学的真实的本质全面地展现——作为世界观的哲学就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9]

2. 哲学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

哲学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主要有两个含义。第一, 哲学无论是在寻求终极的存在的过程中, 还是在追问终极的知识的过程中, 抑或是在探究终极的价值的过程中, 它在本质上都是为人本身的存在寻找生命的安定和支柱。第二, 它并不否认其他学科门类, 比如说, 文学、艺术、宗教、历史、科学等对人的研究;相反, 它把其他的学科对人的研究看作是反思自身的对象, 并在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之间努力达成对话和相互理解, 从而使人对自身有更加全面的理解与把握。[10]

在这里, 我们说的“哲学”是广义的哲学, 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冯友兰先生认为, “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东西, 它是世界之上, 人人都有的, 人在世上, 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 不能不吃饭, 不能不睡觉, 总而言之, 就是不能不跟着这流行的大化跑, 人身子跑着, 心里想着, 这个‘跑’就是人生, 这‘想’就是哲学。”[11]

由此看来, 不管哲学是什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形态, 它都是在追问人自身的存在。所以说, 哲学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

3. 哲学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

哲学作为本质意义上的人学, 并不是客观地描述人的特性, 而是系统地反思人生。当代中国哲学家方东美先生曾说:“哲学不能烘面包, 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12]这句话是说哲学或许没有什么真功实效, 但它能使人的生命活动变得有意义。冯友兰先生说过, 人的生活是“有觉解的底生活”。这种“觉解”是超越自然、功力、道德的境界, 达到一种天地的境界。[13]

人之所以要追问或“觉解”人生的意义, 是因为人是有“意义”的存在物。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在一代一代地复制自己, 而人在一代一代地发展自己。[14]动物是一种生存的生命活动, 而人是一种生活的生命活动。[15]生活与生存的不同之处在于:生活有意义, 而生存无意义。所以, 人之所以为人, 是因为人有意识、有思想, 人的生命活动是自觉到了的生命活动, 因而是有意义的生命活动。而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去探究人生的意义。

哲学引导人们不断加深对人生的“觉解”, 使人们感悟到生命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不断为人的存在寻找标准和原则。因此, 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学问。

三、哲学对人生的启迪

墨子认为, 通过本质、原理、用途这三表检验真理, 即“三表法”。换句话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 才能验证真理的正确与否, 使真理成为不朽的存在。能够证明真理正确性的, 也只有实践,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 才会总结出规律, 才能论证出实践的价值。

庄子哲学认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德之至也”。他认为人既要适应自然, 又要适应社会。一个人如果想要改变世界, 首先要适应这个世界, 要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 才有资本去发挥自身的价值。只有适应了世界, 才有得以在世界上继续生存的条件, 这是生存的基础。

老子说:“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6]这里的“俭”是简单朴实、实事求是的作风。他主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节俭, 把“俭”看作基本德行之一。他还主张“上善若水”, 认为“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17]

东方人生哲学认为:应修身养性, 求得自己道德的完整, 将个人复归于自然, 即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8]

人要通过不断的修行, 剔除内心的欲望与杂念, 达到心外无物的境界,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哲人们通过真理告诉我们:哲学是人生路上的灯塔, 通过对哲学一步一步的理解与感悟, 我们的人生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有了更加坚定的脚步, 以及更加无畏的勇气。哲学照亮了我们人生的道路, 使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没有哲学的人生是乏味的, 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洞的。哲学与人生交织在一起, 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人生处处皆哲学, 只要我们不断追求, 以哲学的视野探寻人生境界, 就会收获最美的人生。

摘要:哲学与人生紧密相连。离开人生, 哲学是枯燥乏味的;离开哲学, 人生是茫然无助的。哲学与人生融会贯通, 指引我们在通往知识的海洋中奋勇前行。只有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理解透彻, 才能对其有“觉解”。本文拟从对“哲学”的解读出发, 阐释“哲学”一词的由来, 分析“哲学是什么”和“什么是哲学”这两者的区别, 然后说明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并谈谈哲学对人生的启迪。

艺术与人生作文 篇2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与人生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艺术与人生作文1

邱吉尔曾说:“宁可失去五十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艺术是人类生活中的王冠,艺术之树常青。古往今来,多少光辉不朽的艺术品被世人顶礼膜拜、万世称颂?多少人类的骄子为艺术而孜孜不倦、穷首皓经?

林清玄所访问的三位画家:一位带着使命感、生命的存在是为了艺术,一位以“快手”著称,觉得艺术是一种生命的游戏,第三位把艺术看作偶然的散步。

我由此陷入深深的思索!

人的精力、生命都是有限的,这毋庸置疑;但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也不能否定。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面对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艺术追求,我们应该怎样做出智慧的抉择和平衡?

诗圣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阿基米德面对士兵的大刀也要完成题目的运算;他们为艺术而生存的态度深深影响了后人,由此产生了多少艺术的殉道者!

曹雪芹晚年生活潦倒,常“举家食粥酒常赊”,他创作《红楼梦》,“增删五次,批阅十载”,“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耗尽了毕生的心血,书未完稿,就“泪尽而逝”,终年不到四十岁。当代作家路遥对写作的艺术追求近乎苛刻,他扎根陕北,日夜写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轰动全国,但路遥也因积劳成疾,不久英年早逝。

隐居海岛在艺术的世界陷落的顾城,面朝大海为艺术的现状呐喊的海子……他们可曾想过:艺术也可以有游戏和散步的因子?

任何艺术都是艺术家在有限的生命历程里做出的艺术贡献,这本身就需要艺术家兼顾艺术与人生之间的平衡。

“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史铁生这样嘲笑自己的身体。二十岁的他以轮椅为伴,也曾报怨过命运的不公,也曾在林草茂密的地坛前哭泣,但智慧使他最终化苦难为力量,在文学的天地里率性而为,不求高产量,不求打动别人,只求感动自己,最终奏响生命的乐章,成为文学殿堂中一颗闪耀的明星。

艺术是人生行走的步伐,若走得太快,或脚步太沉重,都难以与人生同步。

“快手”过度,“难产”无度,皆过犹不及,我觉得都没有把握艺术的.真正意义,“艺术就是偶然的散步”正好适度地将艺术的至高境界与自己的精神心灵相结合,达到物我合一,把握好了艺术与人生的平衡度,留住了属于自己的天空。

同属于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法罕背着改变父亲瘫痪、母亲贫穷、姐姐嫁妆的沉重使命而艰难苦学;乔伊一定要赶在毕业前完成直升机项目,最终自杀;兰彻却能率性而为,把枯燥的学习当成生活的游戏,成为拥有400项专利的大科学家,获得了原子笔;风靡世界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给了我们多么真实的人生启迪!

人生是皮,艺术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不要把鹰的期望强锁上画眉鸟的眉头,把人生变成艺术,把艺术融入人生,让艺术于偶然的人生情趣中诞生吧。

学苏轼聊发少年狂,兼顾艺术与人生的平衡,方能留得青山,自主沉浮!

艺术与人生作文2

干净的玻璃窗上,映衬着大巴上的学生,或嬉笑打闹,或独自思考。欣喜若狂的我,按捺不住时间的漫长,望向窗外,看远处的山,远处的水,远处的房屋和人,一切都在移动,在视线里变得愈来愈小。

近了,更近了……

熬过了这近一小时,打破车上沉闷的气氛,终于下了车,呼吸到了新鲜空气。我们在老师的安排下完成组队,便各自踏上征程。我跟着伙伴们走进一个不大的屋子,眼前的一切都仿佛充满魔力,马上吸引住我们的眼球。各式各样的机器,模板,陶泥……。哦,还不忘两个身穿素衣,满面笑容,看似年过半百,脸上也有了皱纹的慈祥老爷爷。一个是周老师,一个是杨师傅。他们不仅平易近人,还技艺超群,有得一手好本事,正因如此,印象颇深,花费的笔墨自然也需多些。这不,一进屋,他们马上带我们参观。

先是看到个大机器,初见它,我可有些纳闷:这么笨重的东西,能有多大作用?听周老师这样细细道来,才知道,原来叫练泥机。先用细线切割出成块的白泥,再用那机器炼成长条状的。为了方便我们理解,还和杨师傅一起演示了一次,真的如他所说,我们都簇拥在周老师身旁,惊得目瞪口呆,赞叹不已。我便在忙碌之余飞快地记录。

下面才是最激动人心的环节,那就是自己制作陶瓷。不过,杨师傅要先教我们制作工序。开启一个圆盘机器,杨师傅拿来一块现成的白泥,看准时机,用力拍打,让它落在了圆盘上。我们个个屏息凝视着他,见他快速把手打湿,扶住机器,娴熟地整理,打型,三下五除二,不出几分钟,便做出一个精致小巧的小葫芦。要练成这样,得需要多少天的辛苦努力和付出才能完成呀!我心里暗暗佩服杨师傅,太厉害了。接着是自己制作,大家都几番推让最后还是都欣欣然开始尝试。样式很多,做水杯的,碗盆的,花瓶的,都有。轮到我时,已过去一个小时。其实,我早已蠢蠢欲动,杨师傅刚好来帮我打型。开始了,我心里想着:一定要做个杨师傅那样好的!坐下来,看圆盘急速旋转,令我眼花缭乱。我的手用力按压,装模作样地把调整口子大小。可泥此刻变得不受控制,仍然飞速转动,我使尽浑身解数,才暂时把它镇压。时间本流逝飞快,在我看来,却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我最终抵不过陶泥,败下阵来,做了个“四不像”,上大下小,连能否立住都是个问题白欢喜一场,但我还是十分愉悦。因为整个上午,空气中都弥漫着甜蜜的味道。

制作陶瓷需要设计,制作,烘干,上釉。因此,我们陆续体验了设计陶瓷外形和上釉。听老师说,制作远远不止这么几道工序,而是有足足三十多!三十多,第一次体会到,一个精美艺术品的背后,付出的是多么大的艰辛!

直到将要离开,我还是不能平静……

艺术与人生作文3

我从不把什么东西珍藏在身边,因为,我总觉得,东西放在身边会遗失的,只有珍藏在心里的,永远都不会忘却……

那是一年暑假,我由于钢琴考级,便只能按捺住考上初中的喜悦,闷在家里练琴。天那样闷热,我嘴里含着冰。发狠地练着。从早晨到中午,再到傍晚,我终于可以甩一下酸疼的膀子,情不自禁地,我走到阳台上……

忽然,我听到一个声音,和着夏日傍晚那特有的微风,忽而朦胧忽而清晰,飘入我的耳朵,拂过我的脸颊,掠过我的刘海儿。树叶沙沙作响,晚霞含蓄柔美。在这一刻,世界变得静得出奇,仿佛只有这声音存在。哦,是笛声,是有人在吹笛子,这笛声婉转悠扬,舒心流畅,只有心静的人才能吹得如此之好。

我陶醉了,沉静了……许久,才从思索与想像中醒来。

后来的几天,我注意到每天傍晚,这笛声都会响起,只是,后来听到的笛声总没有第一次那么好了。每天,只要我一放下琴,笛声便准时地响起,我就跑到阳台上望着楼下的建筑工地仔细地听。我想像着,吹笛子的是个孤独的老人,在诉说着心事;也许是个孩子,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孩子骑在老水牛背上吹笛子的情景……

有一天,当我照例走到阳台上向下看时,我看到一位建筑工人坐在地上,他正吹着笛子。忽然,笛声戛然而止,当它再次响起时,我惊异地发现,他吹的是我弹的曲子!虽然笛声时断时续,但我仍能分辨出来,这是我喜爱的一首曲子。不是亲眼所见,我无论如何不能相信,一个人仅凭耳朵听曲子,就能用手中的笛子原封不动地吹出来,而且吹得如此准确,虽然吹得不太熟练。做到这一切的,还是我往日十分轻视的工人!我感到震惊!

晚上,妈妈竟也谈到了这位工人:“你看看人家,天天在太阳底下盖房子,比你累多了吧?人家晚上雷打不动地吹到你上床,人家活得不是挺轻松嘛!”

我不再叫苦。于是,早晨,梦中的笛声把我惊醒;晚上,窗外的笛声陪我入睡。在我练那首曲子时,笛声总悄然响起,只是,轻轻地,似乎生怕被我听见。终于,他不再害怕。于是琴声和着笛声融会在一起,分外地和谐、优美、宁静,妙不可言。我激动了,泪珠在眼眶里打转,我觉得,我找到了这首曲子的真谛,是这位工人朋友帮我找到的。是的,我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考级时,我的耳边始终萦绕着笛声,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着乐曲,终于,我考上了十级!当我兴奋地冲到阳台上准备鼓起勇气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那位素未谋面的朋友时,我怔住了。几天的激动与紧张使我忘却了眼前拔地而起的大楼。是的,我将永远不能再与那笛声合作!

不知在哪一天的哪个角落,我又听见了笛声。我总觉得这笛声好耳熟,原来,那笛声,那段记忆已被我永远珍藏在我心底!

亲爱的朋友,你是否仍在吹笛子?你知道吗?一位远方的姑娘多么希望和你合奏一曲——《思乡曲》。

艺术与人生作文4

好不容易放了一次没有作业的假,本来想好好睡觉,把以前亏的、落的、睡好的觉统统补回来,没想到妈妈扯了个:“让我气质好,动作文雅,不要半途而废”的借口,千言万语、死拉硬拽地想让我“重操旧业”继续去学古筝,唉,这个假期的美梦又报销了。

看,今天阳光明媚,温暖如春,空气清新,不好好玩一玩真是辜负了上帝的好意,可是我却要去上枯燥无味的古筝课,我只能和表妹坐在车后坐感叹连连,大人们太不理解上帝的心啦。“吱――”一声,一栋宿舍楼林立在我们面前,我慢慢吞吞地边下车,边感叹现在的科技真发达,下车跑的这么快,让我紧张的心情那么快就到来了。进了电梯,按了10楼,一切照常进行。到教室了,我和表妹像小偷一样偷偷摸摸地透过铁门往里看,“嘎吱―”一声,一位有点微胖的女老师站在我们面前,姑妈连忙打招呼,叽里咕噜地说了一大堆后,我和表妹就开始上课了。

那老师听说我学过一点古筝,就叫我弹一首曲子,就自己先去教表妹一些古筝指法,接下来就轮到我郁闷了,我学古筝是上个世纪初的事情呢,都是那么旧的事情了,我记忆力再好也不可能记得那密密麻麻的曲谱啊?!再三思索之下,我凑合地弹了一首〈〈小星星〉〉,简直是曲不成曲,调不成调,那老师愣了一下,用极为难的口气说了一句:“还行。”我心里比谁都明白,这肯定不是真话,可能是因为我们第一次见面,想给我个好印象吧!虽然话是这样说,但是我还是兴奋了好一会儿,至少说明了这个老师没舍得让我一开始就碰钉子。后来老师让我练指法,我练了一会儿,就觉得无聊了,开始自编自唱,还兴奋得翘起了凳子。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我兴高采烈到忘我之时,身后响起“啪!”的一声,我原本翘起的凳子被打了下来,一个声音响起:“弹古筝事凳子一定不能翘,而且必须要坐直,手腕必须拱起来,还有,你弹的是什么曲子?我怎么没听过?”我转过去一看,竟然是这个培训中心的主任,我还没回过神呢,主任却在意外地抓起我的左手放在琴上,说:“左手要顺着琴码的方向斜着放好,这样才对。”刚说完,主任拍了一下我的右手,严声厉色地说:“手腕拱起来!”接着她拉了一下我的凳子,说:“往后坐,身体离琴要有一个拳头的距离。”话音未落,耳边又响起老师教训表妹的声音:“不是这样弹,是大指和食指同时拨响,还有弹琴的声音再大一点。”抬头一看,老师手里还拿着一把尺子,看来老师要“新师上任一把火”了,看来以后的日子就只能熬着过了。

就在老师们的你一言我一语中,时间分分秒秒流逝,一小时很快就过去了。经过汽车的飞驰,我回到了可爱温馨的家里,回想着老师让我们回家练琴两个半小时,明天来上两个半小时的课的“忠言”,叹一口气,今晚又要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艺术与人生作文5

山东省济南市70岁的单孟渤是济南蛋雕、刻瓷的“双料”传承人。对雕刻的热爱,改变了他的后半生。年已古稀,他仍没过上清闲的养老生活,而是料理着自己的一间工作室,传承非遗。

用他的话说:“从来没像现在这么忙过,也从没像现在这么充实过。”

“半路出家”,兴趣酿就的非遗人

在单孟渤看来,他能成为民间艺术家,起初全倚仗“兴趣”二字。单孟渤人到中年,才开始接触并痴迷刻瓷和蛋雕两项艺术,是典型的“半路出家”。和刻瓷的缘分要回溯至1992年他到淄博出差,当时恰巧赶上当地陶瓷琉璃艺术节,单孟渤在展会上看到现场有艺人表演刻瓷,立刻被这门美丽的艺术“惊艳”了。“在瓷盘上能刻出各种画面,真是不可思议!”

回到济南,单孟渤便对刻瓷着了魔,开始自学起来。刻瓷用的工具很简单,一支铅笔、一把小斧头和錾子。为了挑选适合的刻刀,他找了十几种不同质地的硬铝合金反复试验,请朋友帮忙焊接,而家里所有的盘子、碗,甚至烟灰缸也都成了他的试验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素描基础好,单孟渤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做出了令人惊叹的作品。后来单孟渤又开始尝试原材料更难把控的蛋雕。20多年过去,他似乎对雕刻这门艺术总有掘取不尽的兴趣。20xx年3月,他用鹅蛋所雕的镂空地球仪在网上走红,也带火了蛋雕这项非遗技艺。单孟渤说:“不管是蛋雕还是瓷雕都是非常小众的,大多数人从未接触过。”网络让非遗不再阳春白雪,更易走入大众视线。凭着热爱,单孟渤一路钻研,成为刻瓷、蛋雕界的大师,并肩负起这两项艺术传承发扬的使命。

苦练技艺,地下室一待就是十年

单孟渤的刻瓷启蒙老师朱振啓曾评价他:“有着深厚的基础,属于厚积薄发,谁都不能简单一下子就刻出这么好的艺术。”

单孟渤的雕刻事业起初并不被身边人看好,连妻子也对他的“不务正业”表露出不解。瓷雕噪声大,创作时间长,为了不影响家人和邻居,单孟渤每天吃完晚饭就钻进楼下的地下室。这片创作天地窄小闭塞,光线极差,环境艰苦,但无论严寒酷暑,有整整10年,单孟渤的闲暇时光就在那里度过。

精益求精,雕刻出人生的艺术

如今,单孟渤家的客厅就是他的个人艺术馆,对着门的墙壁上,挂满了他的刻瓷作品。电视墙上,一枚枚精美的蛋雕也让人目不暇接。一枚枚薄而脆的蛋壳上,山水、人物肖像、动物、书法等题材应有尽有,鸟笼、音符等造型各异。“每次完成一幅作品,我都放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不断端详,正是这种成就感不断激励着我向前。”在单孟渤口中,大大小小的阻礙都不曾使他动过放下刻刀的念头,反而一件件精进的作品让他心中盛满获得感。

刍议公共艺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篇3

摘要:公共艺术是以音乐、美术为主要形式的能帮助全体学生建立艺术审美意识和一般艺术实践能力的艺术课程内容,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泛指中职学校整体的艺术教育工作。虽然中职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顶层设计的缺位、推进保障的缺失和教育主体的偏向及学生主体的轻视,职业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推进并不理想,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尤其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可以通过机制建设、策略设计、教研支持、外界参与和资源共建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公共艺术;职业教育;教学大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148-03在艺术领域,公共艺术是一个外来概念,英语国家称Public art,通常是指为公共空间创作的艺术作品。例如公园里的纪念碑,人行道上的雕塑,小区公共景观,也可以是公共场所的艺术行为等。从价值取向上看,公共艺术通过公众的艺术参与介入对哲学、美学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在教育领域,依据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对公共艺术课程的界定,公共艺术是指以音乐、美术为主要形式的能帮助全体学生建立艺术审美意识和一般艺术实践能力的艺术课程内容。其公共性与艺术性在教学内容上要反映所有艺术门类的普遍规律,教学对象中要体现所有专业学生的全员参与,课程设置上要反映公共课程的基础性。对于中职艺术教师尤其是担任公共艺术课程的艺术教师对公共艺术这一概念的清晰认识和正确理解至关重要,我们讨论的公共艺术教育泛指中职学校的整体艺术教育工作。

一、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1989年国家教委颁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2005年颁发《普通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评估方案(试行)》,这些文件都对职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具体的要求。2013年3月国家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义务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要求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纳入教学计划。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文件,再次强调中等职业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内容和要求。在国外,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美国1959年组建艺术教育委员会 ,1977年发表 《我们的领悟——艺术对美国教育的重要性》的报告,1994年立法通过《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明确指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将艺术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进步评估”体系。法国1987年通过《艺术教育法》, 以指导全国艺术教育管理工作。日本则以国家价值追求定位艺术教育目的,日本教育学家铃木说:“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培养他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的性格”。中外国家对艺术赋予如此高的教育地位,旨在将培养21世纪的国家核心竞争力,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二、职业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尽管学校对艺术教育有着积极的共识,但长期以来由于顶层设计的缺位、推进保障的缺失和教育主体的偏向及学生主体的轻视,职业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推进并不理想,目前中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社会的教育偏见和职业教育的理解偏差造成学校和学生的双重不重视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但职业教育绝不直接等同于就业教育,职业教育除了职业的特性外还有教育的重要属性,人不能因为生存而把自己沦为技术异化的工具。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导致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不高,加上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出口压力,学校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就业技能的培养,学生也容易将学习仅仅当成未来就业的工具,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文化往往忽略学校对艺术审美、人文修养方面的培养,造成促成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双重不重视。

2.基础薄弱和投入不足,学校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动力缺乏、难度大虽然国家教育部近期出台了中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指引和顶层设计,但由于长期以来艺术教育的基础薄弱和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顶层设计不易着地、区域性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得不到有力保障,影响了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关注度、积极性和投入量,驱动学校大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动力不足。尽管有的地区和学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而言,艺术教育仍然是整个学校教育中的非常薄弱的环节,中职公共艺术课的开课率仍然非常低,艺术教育器材欠缺、设施不完善也严重制约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正常开展与发展。

3.缺乏教研引领和区域交流,公共艺术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水平不高

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艺术课程偏向专业的设计与专业的音乐领域,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水平不高,以选修课方式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也不够清晰,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较大,教学方式方法研究比较滞后,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即使成功的艺术教育经验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榜样动力,不能形成优势互补、产生联动合力,难以全面提升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公共艺术教师缺乏强有力的教研组织保障,造成公共艺术教师发展空间受限,尤其是没有艺术类专业的学校师资匮乏,有的音乐和美术教师没课上而被迫转型。可见,教研机制的缺乏也制约了公共艺术的教育教学水平质量。

4.学校艺术活动较缺乏艺术家、艺术作品的直接介入,艺术的审美、认知和教育功能未能凸显

实践表明,职业学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活动能力高、身心精力充沛、个性发展迫切,拓展空间大,愿意积极投入艺术、人文、社交等社团活动,在职业教育普及艺术教育,加强丰富多彩、有益身心的艺术活动开展,最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生态发展,最有利于整体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然而,艺术教育离不开艺术家和艺术品,职业院校的艺术活动目前缺乏艺术家的直接参与,不直接与艺术作品发生互动,艺术参与和体验不多、不够深刻,造成了艺术的审美、认知和教育价值没有发挥重要作用。

三、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策略与措施

1. 在国际视野下建立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广东经济发展瞩目,近邻香港、澳门,处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地,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岭南文化中心,人力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利用香港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M+博物馆计划、国际演艺活动丰富艺术教育的资源,尤其是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岭南文化中心,人力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可以建立粤港艺术教育交流机制,并加强岭南工艺美术、广东音乐等区域艺术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借鉴香港教育局艺术教育成功经验,逐步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育的机制,保障艺术教育的长效发展。

2.分层分步推进,加快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共同发展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不具备落实大纲的条件,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平衡发展决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须分步推进。对于艺术教育发展基础较好的学校总结成功经验,将现有必修课开好、选修课开活,艺术活动创出特色,为中职学校公共艺术必修课的全面开设做好准备,建立立体多样的公共艺术教育制度。对于条件较薄弱的学校,可以通过公共艺术学校帮扶计划、教师专业提升计划,1~2年内实现选修课的开设,逐步开展必修课试点工作,形成适合本校发展公共艺术教育计划。对于没有条件支持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须提供相应的条件支持,教研部门多采取区域性教研帮扶活动,2~3年内帮助学校逐步开设选修课,实现公共艺术进课堂。通过分层分步的方式三五年内基本落实教育部大纲要求,实现职业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共同发展。

3.建立健全常规教研制度和职称晋升机制,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教育部门可以组建公共艺术教研团体,建立教研制度,提供相对独立与专业化的教研平台,促进教研交流、学习与资源开发,将学生喜闻乐见、趣味高雅、通俗易懂、乐于参与、易于体验的教学内容转化为课程实施配套资源推广,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方法,提高公共艺术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健全公共艺术教师的职称晋升通道,为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科研成果多的教师提供平等、积极、畅通的职称晋升途径和机会,提高公共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4. 借力给力,开发“公共艺术教育资源”,提升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意识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聘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艺术家、大师和学者指导公共艺术教育工作,邀请他们到学校讲学或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工作坊,不定期开展教师公共艺术高端培训与专题讲座,加快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培养一批“德高技精、能做会说”的艺术教师精英,能够依托他们在学校之间开设“公共艺术流动讲堂”,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可以借鉴香港经验开展 “艺术家驻校计划”,邀请艺术家进驻学校工作室,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借助广东美术馆、星海音乐厅、广东博物馆、广州大剧院等公共艺术资源和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资源,开展“美术馆与音乐厅体验计划”、“艺术社团出校园”等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丰富学生艺术活动,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质量,形成“内外联动、技艺交融”的职业教育艺术文化圈。

中职学校担当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艺术教育不可或缺。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深刻地阐明了艺术对人格形成的影响,“艺术使技术增值”,在职业学校,艺术教育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未来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Z].2013.

[2]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Z].2014.

[3]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署课程发展议会.艺术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Z].2002

[5]蔡晓燕.公共艺术的公共性[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2).

[6]赵健磊.公共艺术的文化功能[J].前言,2012(20).

[7]何亚峰.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12(3).

[8]徐薇薇.评公共艺术的艺术取向与公共取向[J].作家杂志,2012(1).

[9]普通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评估方案(试行)[Z].2005.

[10]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Z].2002.

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刍议 篇4

关键词:民间音乐,艺术音乐,融合,发展

民间音乐是以乡村居民为主创作的音乐, 其具有创作过程的集体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和曲调的变易性等特点。民间音乐的创作者从不以创作者的身份自居, 也不要求被人们承认, 他们通常既是创作者和接受者, 又是传承者。因此, 民间音乐缺乏专业化和稳定性的发展, 往往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艺术音乐的起源晚于民间音乐, 但是发展速度和力度却远远超过了民间音乐。艺术音乐一词来源于西方的思维观念体系。本文所指的艺术音乐是广义上的, 尤指由职业作曲家运用专业的、严格的作曲技法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它们的欣赏群体通常是固定的, 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水平的, 甚至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群。

一对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的体认程度受制于人们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属于全人类, 但是并不是全人类都能欣赏。贝多芬的交响曲是为西方公众创作的, 但只有熟悉莫扎特和海顿的交响曲的听众才能欣赏。而他后面创作的交响曲, 对这批听众也有所限制, 能够理解贝多芬后期交响曲风格的听众也不再是能够欣赏他前期音乐作品的人了。贝多芬不同的音乐风格不仅反映了作曲家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 而且决定了不同的听众欣赏层次。所以, 人们常说的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 只是从音乐表现含义的不确定性角度说明其指义的广泛性特征。不可否认的是, 音乐也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社会中的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其中也包括音乐生活方式。如西方传统意义上歌剧的产生和表演环境都是场景华丽、背景丰富的贵族宫廷, 它的诞生是为了娱乐贵族阶层的生活。而这些演出场所对于普通的平民阶层是关闭的, 因此这种音乐形式的接受群体无形中就受到了限制。随着人们思维模式的定性, 音乐形式同社会阶层画上了等号, 如歌剧不仅代表高雅的艺术, 而且彰显上流社会人们的身份和地位, 以至于受虚荣心驱使, 一些对音乐根本不感兴趣的人群也加入到音乐消费者的行列, 其目的仅仅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二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的相互融合与发展

以上的差异并没有妨碍两者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在西方艺术音乐传统中, 艺术音乐总是脱离不了民间音乐的发展, 甚至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发展中彼此融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如中世纪独立于基督教礼拜音乐之外的方言歌曲, 其早期的创作群体是一些社会底层的流浪艺人, 他们并没有经过专业的音乐教育, 即兴弹奏的一些音乐曲调只是为卖艺来维持生活。而到了后期, 一些宫廷贵族和骑士阶层逐渐加入进来, 开始进行专业的音乐创作, 采用专业的记谱法记写, 并保留下手抄本。但是其歌曲旋律仍然是不同于宗教音乐的民间歌曲或舞蹈歌曲。因此, 随着专业化创作方式的渗透, 这种方言歌曲结合了艺术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双重因素。民间音乐的加入为艺术音乐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些民歌和民间音乐因素甚至在作曲家的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比如古典音乐的代表贝多芬、海顿将民间音乐曲调作为其变奏曲的主题, 而肖邦的作品中也包含有民间舞曲因素——玛祖卡。到了浪漫主义后期, 民间曲调更是被民族乐派作曲家大量地运用到音乐作品中, 并以此作为体现本民族音乐特色的一个鲜明标志。因此, 民间音乐要素的引进为艺术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新的音乐素材, 拓宽了发展思路。

三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都是全民性质的民族音乐文化

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存在着鲜明的差异, 究其原因是由音乐产生的环境和背景的不同造成的。有人认为, 欣赏能力的局限将音乐划分为艺术音乐和民间音乐, 前者代表上层阶级欣赏品位的贵族, 他们对于艺术音乐给予帮助和保护, 后者代表农民阶级, 他们的音乐规格不高, 格调不雅, 因此难登大雅之堂。西方作曲家就曾认为, 过多地运用民间音乐曲调降低了音乐在技巧上的展示从而削弱了其在哲理化方面的深刻表现, 进而削弱了探索人生价值的能力。而我们从以上音乐的发展历程来看, 一直就存在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层次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转化, 艺术音乐中的某些音乐旋律可以渗入民间音乐中去, 尤其是其专业化的记谱方法可以应用于民间音乐, 使其被规范地保存;而民间音乐的素材被专业作曲家加工之后也一样被运用到艺术音乐中去。因此, 从音乐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 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之间的距离并非那么遥远, 如果只是从音乐本体的因素来看, 它们还有许多共同之处。

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各有其独特的创作和欣赏群体。两者都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 都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融合为全民族的音乐文化并非是要消除两者之间的差异, 也不是要站在阶级分化的立场上厚此薄彼, 而是应该站在广义的民族音乐的立场上, 既要推崇艺术音乐在传承方面的科学和系统化特征, 又要尊重民间音乐的原生态特性,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两种音乐形式相互融合, 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洛秦、罗艺峰.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

[2]于润洋.卓菲亚·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3

艺术与人生的名言 篇5

2) 非出自情意的艺术,大概不能说是真正的艺术。——德国

3) 对艺术家要宽容。你叫刘欢穿立领去枪银行啊?——周立波

4) 电影应当给观众希望、感悟和好心情,因为要看绝望,观众可以在生活中看到免费的。——摩根·弗里曼

5) 当艺术穿着破旧衣衫时,最容易让人认出它是艺术。——(德)尼采

6) 除了艺术之外,没有更妥善的逃世之方;而要与世界联系,也没有一种方法比艺术更好。——歌德

7) 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歌德

8) 笨拙的艺术家永远载别人的眼镜。——罗丹

9) “艺术”的力量远比“需要”弱小。——埃斯库罗斯

10) 艺术并不超越大自然,不过会使大自然更美化。——塞万提斯

11) 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列夫·托尔斯泰

12) 艺术的成功在于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奥维德

13) 艺术的敌人就是不学无术。——塞·约翰逊

14) 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车尔尼雪夫斯基

15) 艺术的基础存在于道德的人格。——罗斯金

16) 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罗曼·罗兰

17) 艺术给我们插上翅膀,把我们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俄)契诃夫

18) 艺术恒久,生命短暂。——英国

19) 艺术或有谬误,自然却永不犯错。——(英)德莱敦

艺术与人生刍议 篇6

关键词:罗西尼、歌剧艺术、美学特征、艺术风格

罗西尼是意大利重要的歌剧作曲家,同时也被认为是意大利歌剧圈中的灵魂人物,一生创作了38部歌剧,12部康塔塔和大量的小型音乐作品。罗西尼在其作品中,展示出了极强的旋律天赋、细腻的戏剧冲突、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以及十足的韵律感。这些都是其歌剧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他18岁的时候写出了第一部喜歌剧《结婚契约》,1813年写成了第一部正歌剧《坦克雷迪》(Tancredi),这两部均在威尼斯上演的作品是罗西尼早期的成功之作。1812年至1816年间写就的歌剧,《试金石》(La Pietra del Parazone)、《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L’Iranian in Alzeri)以及1816年的《塞维利亚理发师》等,使其跻身著名歌剧作曲家的行列,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特别是《塞维利亚理发师》,成为他最负盛名的佳作,亦为意大利喜歌剧的经典名作。1816年至1824年间,《奥赛罗》与《摩西在埃及》在那不勒斯上演,《灰姑娘》和《塞密拉米德》则分别在罗马、威尼斯上演。1829年罗西尼写了其最后一部歌剧《威廉·退尔》,这部作品反映了民主自由的愿望,是罗西尼正歌剧中登峰造极之作。作曲家采用了阿尔卑斯山区牧歌的音调,音乐语言简单而朴实,摒弃了当时社会音乐生活中的浮华。合唱在音乐和剧情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群众场面十分壮观;有些地方接近法国式的大歌剧管弦乐比较丰富突出;序曲非常出色,至今仍是音乐会上时常演奏的一首名曲。此剧对大歌剧体裁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有力的推进作用。罗西尼在19世纪的意大利歌剧不可遏制地沉沦下去之时挺身而出,在风雨飘摇的紧要关头力挽狂澜,从而成就了意大利歌剧的盛世。

(一)罗西尼歌剧的美学特征

歌剧,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美、角色塑造以及语言等多种元素融合一体,充分展现了其独有的美感。传统的歌剧,都具有其自身的美学特征,而对于罗西尼的歌剧而言,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对人物的塑造、音乐的选调、剧本的斟酌、故事情节的选材、声音及人物的完美配置上。

在罗西尼时代,传统的歌剧因内容或是王公贵族的老套故事,或是脱离现实的遥远虚幻的神话,形式上皮肉脱节、水乳不融,很难满足观众的需求。严肃的正歌剧日渐衰落,喜歌剧便应运而生,登上了歌剧舞台。罗西尼认为,歌剧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旋律优美、不感伤、真情流露且平易近人的音乐取悦并感动听众。他的喜歌剧里的人物既有为生活艰苦奋斗的贫民,又有虚荣浮华的上层人士,他用现实主义的笔触,用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智慧的启迪。当时已近暮年的交响乐大师贝多芬在罗西尼来访时说,“我看过您的歌剧,感觉很愉快,只要有意大利歌剧院的存在,他们就会上演您的歌剧。”

1.剧本的斟酌

文学脚本是歌剧故事情节的主要来源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在西方歌剧发展的历史上,歌剧的文学脚本一般都是来源于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以罗西尼的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为例,其文学脚本来源于法国作家博马舍于1775年所写的剧本,是博马舍《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而莫扎特于1786年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则是取材于《费加罗三部曲》的第二部。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选择这部作品,与罗西尼本身对于歌剧发展方向的敏锐判断力与对艺术发展的大胆把握是分不开的。正如罗西尼对自己的评价,“我曾有过敏捷的才能,我本该有所成就。”

2.音乐的选调

罗西尼歌剧艺术在音乐上的最大成就在于被后世所称道的“罗西尼渐强”,以及其“嗓音大师”的称号。在管弦乐众多乐器的伴奏下,罗西尼“破天荒地第一次在总谱里写上了声乐部分中的装饰音、花腔性的音调技巧性的经过句等,而剥夺了意大利歌手们历来的权利。以后的作曲家们也大多仿照这一先例去创作”。在罗西尼的歌剧音乐中,诙谐喜悦的音调总是能够随处所见,这可以很好地达到创作者希望让观众在喜悦的情况下抛去思想负担,从而用轻松的方式思考严肃问题的创作目的。以《塞维利亚理发师》第一幕为例,理发师以咏叹调式的话语以及乐师们表演时音符所表现出来的詼谐幽默,整体音乐旋律轻快且具有流动性,和声色彩变化丰富,词曲结合犹如一体,让观众的情绪轻松喜悦,却能陷入无限的沉思。

3.舞美的呈现

罗西尼歌剧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就在于其具有极其完美的舞美呈现。这不仅是对歌剧艺术发展的极大促进,同时也对喜歌剧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在罗西尼歌剧创作的过程中,舞美的设计总是显得随性与即兴,往往是感性重于理性。他自己曾经说过,“没有什么比急迫更能激发灵感了。”这种创作的灵感及来源,体现在其歌剧的舞蹈与舞美中,则是一种真情与真性的自然流露,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在《塞维利亚理发师》中,巴尔托罗医生的贪婪的眼睛、费加罗自身的快乐与乐于助人的性情、罗西娜的美丽及追求爱情自由的渴望以及伯爵的失望伤心与喜悦都被演员们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举手投足之间,完全将不同的形象通过舞蹈与舞美的感性设计融为一体,让肢体成为了情感的完美诠释,从而成为了这部歌剧创作的一大特征。此外,在这部戏剧中,整个歌剧场景都是依照生活本身的方式进行布置,毫无华丽而言。但历史沉淀之后,观众却依旧能够记住剧中清晨的街灯与那洗尽铅华后的美丽。

4.声音的诠释

罗西尼歌剧音乐中,对于用不同的声音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搭配,可谓是声音与角色相统一的典范。就女低音这一声音运用而言,在19世纪初的严肃歌剧中,年轻英俊的少年和英雄形象一般都是由男高音音色来进行塑造的;而更早前,这种角色通常是由阉伶歌手进行呈现。随着社会上阉伶歌手的逐渐消失,人们已经从慢慢接受转变为十分乐意看到女性歌手在舞台上的表演。特别是女低音歌手,她们的音域和音色与阉伶歌手最为接近,所以在听觉上最容易让人们接受演员角色从男性到女性的转变。罗西尼把女低音声部基本用在这两个方面:在喜歌剧中都是扮演具有诙谐性格的女主角;在正歌剧中都是扮演具有英雄气概的青少年。

nlc202309090342

在演唱的技巧上,女低音无论从哪一点来看都不比女高音逊色。快速的花腔跑动同样非常精彩,装饰音、颤音也很精细。总体上看,罗西尼把女低音看作一种低端声区,所以他创作了不断反复、回旋的轻快乐句,用跑动的音阶上行或下行的方式,在琶音或跳音的帮助下,让演唱者毫不费力地唱出更高或更低的音。

女低音音色与角色相结合的运用,在歌剧《赛维利亚理发师》中的罗西娜和《灰姑娘》中的安杰琳娜这两个角色中达到了顶峰。我们在分析角色类型时发现了一个细微的变化,罗西娜和安杰琳娜的角色都是以一个略微高的音域在演唱,其音域浮动在女中音和女低音之间。而《试金石》中的克拉丽斯和《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中的伊莎贝拉这两个角色,如果用女低音的音色来演绎,其效果及反响会更好。

(二)罗西尼歌剧的艺术风格

除了突出的美学特征之外,罗西尼歌剧对于西方歌剧发展史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贡献,就是其作品突显出的艺术风格,不仅成就了罗西尼自身的歌剧艺术,也推动了整个西方歌剧艺术的发展。

1.浪漫主义的风格

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席卷整个欧洲,也正好是意大利正歌剧走向穷途末路之日。而此时,罗西尼的歌剧吸纳了浪漫主义层次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凸显人性的内涵导向,唱词对白富有张力、唱腔声乐澎湃酣畅。罗西尼及其以后的多尼采蒂、贝利尼的歌剧音乐,皆受到文学戏剧的均匀节奏流动的感染,显示出连贯性的特点。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罗西尼的出现才挽救了颓废时的意大利歌剧。在完成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之后,罗西尼开始通过人物群像的塑造设定、跌宕曲折的剧情推进,以及深刻浑厚的主题传达来创作歌剧,继而也形成了其对于浪漫主义的昂扬热烈、奔放明快的诠释格调与个人特色。继罗西尼之后,经过多尼采蒂、贝利尼,19世纪意大利浪漫歌剧终于在另一位歌剧大师威尔第的手中达到了光辉的顶峰。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浪漫主义以渲染人性之美、展示阶层群体的鲜明特征而迥异于现实主义。罗西尼继承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理念,其善于通过个性各异、性情多重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的情绪波动与情感诉求来展现真切细腻的众生人性,并分别为不同人物配以热情洋溢、洒脱奔放的腔调唱词,以强化突出其个性,这种个性多样的人物塑造也使得罗西尼的歌剧散发着鲜明跃动的“浪漫人性”气息。

在剧情推演方面,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所主张的,是真实直接的故事脉络的设定模式;而对于浪漫主义歌剧艺术而言,其倡导故事架构的多变、故事情节的悬念以及故事结局的圆满。罗西尼将浪漫主义故事铺陈的理念传承创新、发扬光大。他善于将剧情框架设计得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并在剧情框架的衔接环节处设置悬念、铺垫暗示,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这种独特多变的推演手法也使得罗西尼的歌剧充满了跌宕曲折、引人入胜的浪漫韵味。

在创作主题方面,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主张“血淋淋地剖开现实万象”,而浪漫主义则是呼吁以“艺术展示真实世界”的表现方式来宣扬其呼吁个人主义至上、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在罗西尼的歌剧作品中,他撷取了浪漫主义思潮中的自由精神与抗争意识,同时适时结合了新兴阶层谋求个人价值凸显与社会公正实现的价值索求,在塑造人物多样性与营造故事跌宕性的基础上,传达其歌剧作品的鼓励抗争、争取自由、实现平等的核心主题,这种强烈的浪漫主义人文理念也让罗西尼的歌剧显得更加深刻浑厚、震撼人心。

2.民族与喜剧特色

正歌剧走向衰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内容及音乐特色过于阳春白雪,对观众并不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要让歌剧更加吸引观众,就必须加入更多属于观众自己的元素,来源于民族民间的音乐元素便走进了罗西尼的歌剧之中。可以说,罗西尼的歌剧艺术以鲜明的意大利民族音乐特色,给面临衰落的意大利歌剧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这个日渐没落的艺术重新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他的《坦克雷迪》中的“我心激动”,《威廉·退尔》中的渔夫歌等直接取材于民歌填词而成。在《威廉·退尔》中,作曲家还采用了阿尔卑斯山区牧歌的音调,音乐语言简单而朴实,摒弃了当时社会音乐生活中的浮华。意大利民歌常见的同名大小调的转换、由下行小三度和大二度构成的音调及充满活力的节奏型等,在他的歌剧中几乎俯拾皆是。

罗西尼是一个极具天赋的音乐天才,这同时表现在他极高的即兴创作才华上。罗西尼既熟悉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又懂得如何让技巧为歌剧服务,使其更具剧场效果,因此他的作品既能让演员发挥特长,又能对观众产生极强的吸引力。即便是歌剧中的华彩乐段,经过罗西尼的处理,也不会让大家感受到单纯地卖弄技巧,而是紧密地与剧情贴切结合。罗西尼的主要成就是喜歌剧,其故事内容大多肤浅、轻率,带有即兴的特点,然而由于它们的剧情生动,富有讽刺幽默意味,而作曲家又能在其中加入正歌剧的因素,这就相应地提高了它们的情趣。同时,他也能以喜歌剧的因素丰富正歌剧,使其音乐诙谐流畅,开阔爽朗,又有很多轻快花哨的装饰,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3.华彩乐段的突出

所谓华彩乐段(Cadenza),是指歌剧主人公咏叹调结束处由独唱者即兴发挥演唱的段落。这个乐段的演唱风格较自由,难度较高,是歌唱者在演唱中的一个闪光点,因而非常引人注目。自由的即兴发挥,使得“炫技”成为了华彩乐段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作曲家则成了技巧性演唱的奴隶。咏叹调之所以被认为是歌剧中最重要的段落,是因为在咏叹调中,优美的旋律和富有难度的歌唱技术能将剧中人物性格详尽地刻画出来,歌剧中的主人公亦是通过咏叹调来表达内心独白、叙述戏剧冲突,它是全剧中最重要的段落。但在当时的年代,谱面上并没有详细的华彩音符,任由歌唱演员按照自己的喜好在舞台上即兴演唱,使音乐向前运动并要求得到解决的动力减少,乐句连贯性受损,剧中人物也被其无尽的“炫技”演唱塑造成自恋、庸俗、肤浅、搔首弄姿的形象。虽以其高超的歌唱技巧博得一时的掌声与喝彩,但最终还是因缺乏艺术表现与内在的情感表达而令人感到乏味。

罗西尼对这样的华彩乐段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他在歌剧创作中,让歌唱者失去了即兴发挥的自由,严格限制歌唱演员这种专断的行为,第一次为演员在总谱上规定了详细的装饰音、华彩乐段,要求演唱者严格按照乐谱演唱。这样做的结果,使得歌剧艺术的完整性与艺术性得到了维持,也使得作曲家、作品以及演唱者三者之间达到了一个高度的统一。罗西尼坚信,没有良好的歌唱习惯,作品中人物情感表达就无从谈起;脱离了人物情感表达,纯粹的演唱技巧也成了歌唱者们没有灵魂的“炫技”。

在羅西尼的歌剧作品中,男高音和女高音都需要表现咏叹调的华彩乐段。尤其是随着女性歌手演唱技巧的趋于成熟,美妙的声音加上华彩的装饰,可以更加充分地表达激动、愤怒、欢乐等情绪。颤音和回音的合理使用,可加强音乐推进过程中的终止感;倚音可演唱的旋律线条丰满,滑音和快速的音阶上行或是下行都有助于推动高潮的到来。在其代表作《塞维利亚理发师》中,花腔大多夹杂在歌词、乐句中进行,而不是只有某一个词来独立完成一个花腔乐句或一个花腔乐段。他的花腔既有短小的、点睛式的装饰,也有音区跨越大、长串的音阶或和弦分解等形式,多姿多彩的花腔也就成为罗西尼歌剧唱段极具特色和魅力的一部分。

作为意大利歌剧的复兴者,罗西尼在继承意大利民间音乐特点和歌剧传统体裁形式的基础上,打破了歌剧史上一直奉行的以歌词为主导的做法,大胆地创造了以音乐旋律为主导的风格,并创作了许多以男声为主角的歌剧,从而开启了歌剧演唱史上的“美声学派的新时期”。

刍议岭南建筑与庭园空间融合的艺术 篇7

在岭南建筑中最为明显的地方特色的表现,即在于通过将建筑与园林结合起来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岭南建筑本身会受地方天气与人文风俗的影响,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选择整体内容显得较为外向且活泼的平面来作为设计基础。

同时,结合于岭南特有的园林来完成对建筑风格的奠定,使得整个建筑显得既能够满足生活实际的需求,也能凸显出独有的江南艺术特征。岭南园林比皇家园林更加地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较为明显的世俗化特征,加强了实用性,也让居住环境更为融合多方面的要素需求。

1 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的意义

在现代建筑环境中,需要对环境本身加强重视,使得二者能够得以融合,这是《现代建筑语言》中布鲁诺-赛维的看法,他认为城市应当将建筑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以此来让建筑内容与自然环境融合、成为和谐的整体。在对这一关系模式进行分析时候,他指出在人类的长期居住环境中,居住环境早期是人们用以避难的场所,可是这样的场所本身会给带来直观的自然感受,其可能是来自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可能是来自于身体与大地之间的直接接触,但是现在这样的感受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被削弱,甚至消亡。如同洞穴所能带给人的感受是自然环境中,将错综复杂的线条内容进行组合使得人们能够随着这样的变化存在来对岩石的变化、水流灵动以及光线的转变产生直观感受。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者对这类要素的追求是为了让现代建筑得以成为“有机的产物”。

比如,将空间内容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距离拉近,选择水平线来作为运用要素,避免深加工,使得其可以在落水环境中将自然特征表现处理,这样的设计方式较为常见在别墅设计中。现代建筑的发展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使得国际风格,即在全球范围内注重于对科学技术的追求,使得制作与装配本身成为了建筑设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来说,这样的建筑设计更加习惯于地框架结构进行运用,以此来取代传统的砌体结构,进而来让建筑物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中将气候、风俗文化以及经济要素考虑到位,导致这样的先入为主的设计方式成为了形式主义的产物,而忽视了对现实意义与空间融合性的追求。在笔者看来,岭南庭园与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表现,即为建筑空间与环境之间的融合,这是二者对有机性的表达,也是二者的共同特征之一。

2 对空间关系的构建

在岭南庭园中针对于现代建筑空间对时间、空间要素的影响,会让时空艺术存在于平面环境之中,其不同于一般意义中对绘画艺术与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与追求内容,它更为追求独立性与单一性,导致这样的空间结构是多个内容组合构成的,而不是单一的个体形成。人身处其中会感受到时间的变化,感受到四维空间的变化与构成,以此来让人能够在内部环境中走走停停,若有所思,若有所获。如同整个过程是一个将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一样,这是建筑物对历时性与共时性统一化的处理。

其中,就岭南庭园来说,与现代建筑设计活动之间所存在的空间强调即是对这样的模式进行突出,所以,在对多空间内容进行选择与搭配的时候,应当让整体网络可以突出强调空间意义所在,使得建筑空间可以与传统的古典空间结构相变化,加入布鲁诺所提出的建筑语言六原则,确保时间与空间可以在现代建筑设计活动中相连续。

让现代建筑设计活动可以将对称性与协调性进行转变,让二者可以打破传统设计中对单个内容的透视处理,加入时空变化的影响力,增强建筑空间的变化性与透视力,使得人在其中可以感受到整体空间的独特印象。

在现代建筑设计活动中往往会加强对空间灵魂的追求,即将时间与空间相结合,使得二者可以对现代技术进行表现,让空间的流动与组合成为空间设计的方式之一,进而形成稳定的空间网络,确保是时空交融的设计理念得以落实。

3 建筑内容与庭园环境的结合方式

在岭南园林中,会让其周围的建筑物带有明显的空间园林特征,以此来让二者能够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带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与实际适应力。

(1)建筑物需要围绕着岭南园林来完成设计与建设,进而形成露天的庭园结构。这样的庭园结构可以被分为两种形式。即一者是单体建筑模式,如白云宾馆等。其中又可根据庭园在建筑中的营造位置分为前庭、后庭、内庭、侧庭几种。其特点是庭园相对建筑而言是内向的和隐蔽的。庭园的布置处理原则在于做好“相地”、“立基”,要求“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和“凡园圃之基、定厅堂为主”(《园冶》)。具体的做法关键在于叠山理水而营造与建筑功能相适应的园林意境。其二是群体建筑式庭园,即由多栋建筑围合而成的室外庭园广场,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速度逐步加快,庭园结构本身也就会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就单体建筑结构来说,庭园结构本身所带有的特点是社会公众进行结构设计活动的不错选择,甚至能够成为城市空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将山水园林作为高层建筑的设计组成部分,如:白天鹅宾馆以中庭式为结构典型代表,使其可以形成良好的营造方式,借助于对露天平台处理来让庭园结构可以成为前者的顶部设计内容,选择透明的天窗来增强设计建筑的艺术感与层次感。同时,这也能为室内设计活动提供新的调节方式与光度转变模式,加强对建筑体的积极影响。

另外,一般园林酒家的平面布局受用地环境的约束,多为以中庭集中较大的绿化空间,向四邻辐射,以通廊围绕内庭。在通廊中将景观内容作为填充部分,使得组织路线可以提高观赏性。再者,在对通廊的绿化效果进行增强的时候,应当让中庭的绿化成效得以赢得更大的面积支持率,保持间距与空间结构之间的独立性。而且还可以利用集中式的绿化空间来组织通风对流和采光,以改善整座建筑的自然环境。

(3)把庭园引入屋顶层(称为屋顶花园或天台花园)这种庭园的特点是将庭园植物引至空中的屋顶乃至墙面,这种形式在岭南乃至全国都极为普遍。其会在庭园的底部进行设计,让建筑物的地板可以成为植物的生长环境。同时,这样的绿化工作可以让技术影响发挥出来,增强规则化成效,确保建筑物的结构特征能够成为建筑设计的亮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屋顶的绿化工作有利于填充建筑物的立面效果,比如,广州的流花宾馆的屋顶花园在设计与构建表现力,主动地将庭园进行了有效延伸,一方面降低了体量;另一方面,也能对环境改善提供有利臂助,因此可以成为了岭南庭园设计活动的构筑良好启示。

(4)将庭园的支柱部分架空,其优点是使建筑物的上部和架空的底层形成空气对流,这是南方建筑中解决通风的有效措施之一:架空的底层通常可进行绿化布置,或者选择轻便的桌椅来让庭园格局可以显得更加丰富,即运用假山、花园、水池等来为居住者提供舒适的使用环境。比如,在广州的矿泉别墅,其支柱部分通过设计,使得其成为了客人的休息空间,既能够用于日常休闲,也能被用作小组会议之用,倍觉凉爽。汕头大学五层教学主楼的底楼全部架空作为支柱层,当学生课余在该处休息时,清风吹来,昏昏沉沉的大脑顿觉清醒,同时,身心也感到舒适,给下一节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广州文化公园中的园中院,它在广州繁华的闹市中有一片观赏庭园景色的休息场地,在岭南地区是很有实用和艺术感染力。

4 庭园的绿化工作开展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庭院较庭园来说有着更为广泛的绿化范围,所以可以通过对其进行绿化布置,即载重树木、花草以及草坪等来实现对建筑内容的完善,使得庭院景观可以从内到外增强延展性,既提高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也为整体居住环境的质量提高提供良好的建设策略,可以形成“井-庭-院-园”这样的设计结构,这是在限定范围内的整合与完善。

其中,天井是建筑围合成的狭小空间,其内不宜种高树,可在天井内植草皮或倚某一角落植灌木,也可植小乔木,这些绿化都可作为室内的对景。若天井较深,日照较少或无日照,可在天井内摆几盆鲜花作为景观。“庭”比天井要大,是由前庭、中庭、后庭和侧庭构成的,常把中庭作为重点进行绿化。在庭内可视空间的大小种植数层树木,透过前树看到后树及后面的建筑,产生了丰富的景观。庭院绿化的形式一般根据庭院的形状来定,或采取规则式布置或自由式布置。

若建筑主轴线明确,庭院沿此轴线对称布局,则绿化也宜规整对称布置,以便反映建筑的秩序性。建筑或庭院有明显的几何形状组合时,绿化也可用相似的几何形状组合以便求得统一。总之,庭院绿化可以营造出一种非常生态化的室外空间。当然,在这个过程也需要将居住者日常需要的进行满足,比如,在对植被草坪的类型进行选择的时候,应当选择耐倒伏的草坪类型;也可以在树下设置乘凉用的桌椅;在庭院的外围种植乔木来发挥出围合作用,让视线内环境更显美观。庭院植树要注意的问题,一是不要把树木种得靠房屋太近,以免树根破坏房屋基础;二是不宜把大乔木、大灌木刚好种在窗口前,以免影响视、采光和通风。建筑群体组合中庭园的绿化不仅可以起到分隔空间、夏日纳凉,也可以减少噪声、减弱视线干扰等作用,而且也给建筑群增添了大自然的美感。庭园的绿化布置应综合考虑庭园的规模、性质和在建筑群中所处的地位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手法。

采用的树种、树形、花种、草坪等各异,配以山石、院墙、绿化、水景及建筑小品,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休闲空间,提高身心愉悦性。在这样的绿化环境中,要让旅馆、餐厅以及博物馆等场所加强对绿化的运用。让绿化形式可以是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使得绿化层次既是树木的绿化也是建筑小品的表现。具体来说,可以选择对大自然景观的改造来让建筑结构更加空间感与整个自然环境协调统一。

5 结语

总的来说,传统的岭南庭园在进行设计与建筑的时候,需要加强对现代科技的运用,增强自我的现代化特征,以此来保障整体环境的有机性。同时,也要根据整体空间界面的设计活动让,空间环境可以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较为全面地概括空间内在结构层面各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传统岭南庭园与现代建筑空间结构的有机性表现在空间与环境的关系,强调建筑空间与环境相互融合空间的组织关系与空间单元之间相互连结、相互渗透,呈网络化空间的表达方式。以空间表达,空间为图为主,表现空间的意义空间的界面处理、空间界面复合多义,围合空间并参与意义的表达)。

从深层次需求来说,建筑设计师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所存在联系,让居住于城市中的人们可以借助于建筑设计来满足自我的精神追求,达到建筑心理学的设定目标,引导空间结构的有机性能够发挥出理论价值,也能被市场所认可。

参考文献

[1]刘坦,柴所成.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岭南建筑与庭园空间相结合的特色分析[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 0 1 0,1 4(2):103-104.

[2]谢浩,朱雪梅.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岭南建筑与庭园空间相结合的特色分析[J].门窗,2007,(12):49-52.

[3]彭长歆.地域主义与现实主义:夏昌世的现代建筑构想[J].南方建筑,2010,(2):36-41.

艺术与人生刍议 篇8

很久以来,人们把信息技术课当成了应用技术课,认为掌握了计算机的常用技术就是掌握信息技术。殊不知,应用知识只是信息技术的花拳绣腿,对它们过于关注,就会忽略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跟不上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的要求,终将被淘汰。新课标明确规定了信息素养是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引申到课堂教学中,就不能本着应用的角度“满堂灌”,而应有所“教”有所“不教”,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新课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如何根据学情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决定“教”的内容和方法,能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做到“不教”,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索、尝试的空间和时间? 我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教是为了不教,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对“教”与“不教”的选择做了尝试。

一、“教”的处理

(一 )教概念 、术语 。

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术语,我会搜集各种资料,进行形象化、通俗化的讲解。

如:学到存储容量的单位“兆”时,学生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到底1.44兆的软盘能存储多少现实的材料? 我先把课文拿来,查了查共300页,每页都算成文字的话,有1000左右个汉字,最后计算了一下,一张软盘可以装下18本左右这样的书。学生茅塞顿开, 理解了“一座图书馆可以全部装进几张光盘里”这句话。

又如: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电子邮件地址格式看似简单, 学生经常容易混淆, 而且经常有学生会因为电子邮件地址格式写错而导致邮件发送失败。这个概念要“教”,而且要教得透彻。我采用图示比较的方法“教”。我举出一位学生的家庭住 址:临海市古城街道高埠路2号,蔡江民,再举出他的电子邮件地址:caijiangming@126.com。通过比较,“临海市古城街道高埠路2号”对应电子邮件地址 中的“126.com”,“蔡江民”对 应着“caijiangming”。通过比较普通信件地址与电子邮件地址格式 , 学生清楚理解电子邮件的地址格式。我认为这样的“教”是必要的。

(二 )教示例操作 。

学习新软件的时候,为了带领学生入门,通常需要教学生一些基本的命令操作。如何在讲解这些枯燥的操作知识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 我采用了与学生互动和任务驱动的方法。

如教学操作系统这一章时,对于建立文件夹、复制、粘贴之类的操作,学生不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采用了任务驱动,设计了一堂兴致勃勃的实践课。先是建好几个文件夹,每个文件夹里放置了不同的内容,有电影片断、课件和音乐,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我把它们放在很隐蔽的地方,然后给学生分配了几项任务: 找出这些文件夹; 把它们复制到自己的电脑里,并改名分类放置;为喜欢的文件创建快捷方式,放在桌面上以便自己欣赏,不喜欢的删掉。学生可感兴趣了,不但听课非常认真,做起来也很带劲。

又如:在讲解幻灯片中的“自定义动画”时,我展示一个未设置动画效果的演示文稿,打比喻:幻灯片———舞台;幻灯片中的对象———道具、演员等;教师———导演。引导学生弄清比喻的真实含义:(1)幻灯片中的所有对象并不是都需要设置动画效果,就像舞台上的幕布、桌椅等一样是放着不动的。 (2)要学会为每位“演员”(幻灯片中要设置动画的对象)设置适当的出场效果,使整个演示文稿看起来更和谐、美观。 (3)自己充当导演的角色,演示文稿好不好看要看“导”的水平。教师通过示例讲解设置自定义动画的方法,包括动画播放的顺序和时间、启动动画的方式、动画的效果和声音等。通过比喻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并快速消化巩固。

二、“不教”的选择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只有通过多上机操作,将手、眼、心、脑并用形成强烈的专注,才能将所学的知识高效内化。面向未来的信息技术教育绝非仅仅停留在掌握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上, 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用现代化工具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会有所“不教”。

(一 )尝试发现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当学生有一定的操作基础的时候,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通过自己钻研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且鼓励学生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并学会独立思考。

如:在《设置放映效果》这一课的拓展延伸上,我引入龟兔赛跑的故事,通过巧妙质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胆猜测。首先我请一位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在学生讲故事的同时, 我展示一个用Power Point未制作完成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最后,当兔子醒来时,发现乌龟已快到终点……(待续)。”教师设疑:(1)如何利用先前学过的知识让兔子跑起来,能领先一步跨过终点线。 (2)如何设置“自定义动画”,才能产生兔子奔跑的效果。学生思考、筛选教师准备的材料(学生思考时,教师可将前几张兔子和乌龟赛跑情景的幻灯片的设置情况展示给学生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使用“自定义动画”设置奔跑效果的步骤为“复制”———“启动动画: 在前一事件之后”———“动画效果: 出现”———“动画播放后:播放动画后隐藏”。这样学生在分析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会操作方法,还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教师引导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

当学生掌握一个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后, 我会适时出示一幅已完成的作品,让学生经过比较、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对于学生的各种创作,我都会予以表扬、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设置放映效果》这一课,我先展示自己星座的演示文稿作品,学生通过观看老师的作品,归纳出老师在这个作品中用到了哪些技能, 内容是如何摆放的。然后我布置任务: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自己星座的资料,制作一个图文并茂、主题明确、技术含量高的演示文稿。如此我便利用网络培养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优生示范,发挥优生的带头作用。

由于各学生的教育背景、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那么在教学上如何兼顾优等生和后进生呢? 通常我会积极发挥优生的带头作用。

如:《收发电子邮件》这一课,免费邮箱的申请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在学生申请免费邮箱时不做提示,而是让学生尝试,那么待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再讲解, 也许这种尝试的失败经验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在这一非重点的内容上花费太多时间将影响本节课的容量。对于免费邮箱的申请这一部分,我选择“不教”,不详细地教给学生具体方法, 而是让已有邮箱的学生演示操作步骤, 在学生演示时教师针对学生经常会遇到麻烦的地方提问。相对于教师的讲解,学生更愿意倾听作为同伴的友情建议,效果更好。

(四)交流评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评价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我认为采用互动的评价方式,将更会被学生所认同。如在品评作品过程中,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出作品的创意,自己评价,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讲述想法,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教师要注意发现并抓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启发,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五)提问总结,展示学生的非凡能力。

在课堂小结部分, 大多数教师会用幻灯片放映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通过浏览, 帮助他们回顾这节课的知识重、难点。有时,我会以抛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回顾这节课的要点,结果发现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收发电子邮件》这节课的小结部分,我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朋友要申请电子邮箱、使用电子邮件,那么你对他们有何建议? 邻座的四位学生为一组开展讨论,五分钟后,小组派代表发言。五分钟过后,学生跃跃欲试。以下我选取了部分小组的发言:

A小组:我们小组经过讨论,有三条建议。

1.申请邮箱时用户名不要太复杂。 用户名太烦琐,别人给 你发邮件就会很麻烦。 自己要记住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

2.打开邮件时要注意,不明邮件不要打开。

3.发送的附件最好不要超过1M,不然可能会导致发送失 败。

B小组 :我们小组还有一个建议 ,经常通信的同学或者朋友的邮箱可以添加到通讯录里,这样方便以后写信。

C小组 :我们小组有一点要补充 ,申请邮箱时用户名不要太随便,最好用一些便于记忆的字母或者数字,如用自己姓名的拼音或英文名等。

……

学生的讨论结果让我惊讶,学生的发言让我震惊,学生讨论小结的效果不言而喻。

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承担起这一责任,教师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结构,挖掘学生的潜力, 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活动, 最终使信息技术学习超越课堂空间,达到新的境界。我们一起大胆尝试,找到“教”与“不教”的平衡点,将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学习空间。

摘要:新课程观下的课堂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不能丧失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有选择性地实施“教”,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同时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应当把“教”与“不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学校有限的学习接触无限的信息世界。

刍议教育行政管理职能与领导艺术 篇9

一、确立正确的教育督导督政制度

在教育行政部门所发布的文件中,教育督导主要是指按照国家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进行检查。其中我国教育督导的任务包括两种,其一是督政,其二是督学,无论哪一种类型,均是当前教育行政监督的主要手段,并且也是顺应我国国情以及教育改革实际发展需求的主要手段。一直以来,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主要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该模式下监督与调控得到淡化,积极看待督政工作,可以避免在决策、指挥以及管理中出现误差。换言之,督政同样是弥补教育行政管理缺陷的主要问题,因为在传统模式下,经常会出现“管不到,抓不了”的局面,通过教育督导,可以密切上下级部门行政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能够使政府部门的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构建高素养教育行政管理团队

依据相关文件内容可知,在新形势下学校应积极明确教育行政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实施依法治教,构建教育行政管理团队。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对教育采取宏观管理,比如立法、拨款、规划、评估、政策指导等。另外,作为主导部门,政府部门的职责是为教育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教育方针的有效实施,并且要从根本上保证每一所学校办学方向的明确,对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办学行为加以规范,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实现对教师以及学生自身权益的维护。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加强教育宏观决策的探究,不断增强教育决策的科学性以及民主化,不断培养新的人才,构建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团队,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如此一来,才能不断健全教育督导机构,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三、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需具备综合素养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得到了创新发展,并且面临机遇与挑战,要想真正实现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就需要保证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素养,尤其是相关领导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以及政策水平,还要对工作方法有所了解,要对行政策略有所认识,具备沟通协调的能力。除此之外,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在调整人事制度之后集体领导备受关注,集体领导需要做到刚柔并济与协调互补,比如集体领导均为性格比较急躁之人,那么则会出现针尖对麦芒的不良局面,如果集体领导中稳重型领导者比较多,那么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左顾右盼现象的出现,甚至还会出现举棋不定的不良局面。所以在此发展趋势下,需要不断提高教育行政管理者的综合素养,加强专业技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四、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是希望领导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形态,并且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提高其管理效率。此外,领导艺术是教育行政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需要进一步规范行政管理,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除此之外,领导艺术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篇幅有限笔者仅从以下三点出发:

(1)在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时候,需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2)在积极贯彻民主参与理念中,不可固执己见,需要听取与采纳不同的意见。(3)需要积极调动全体成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且还需要做到宽容,对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平等对待,要做到泾渭分明,实现团队的团结。

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便是要弄清楚工作的范围,要制定相关的内容,还要不断强调领导艺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保证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笔者相信,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促使教育行政管理取得良好的成绩,才能实现教育行政管理的创新发展与可持续进步。

摘要: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在传统模式下运行与发展,陈旧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行政管理面临机遇,面对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教育行政管理职能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依据实际的发展情况探索出人性化的现代管理模式则成为重中之重。主要分析了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策略,并针对领导艺术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教育行政管理,综合素养,艺术领导

参考文献

[1]闫静.如何提高学校行政管理效率[J].中国外资,2011(16):250.

[2]程志.行政领导艺术的重要性与提高途径[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16,52.

美育、艺术教育与人生 篇10

从成长的时代与环境来看, 蔡元培其实是与梁启超、王国维处于同一时代的人物。在面对西学东渐的大潮时, 他们都注意到, 对于西学的引进、吸收, 不能只停留于表面, 而应真正深入到学理的层面, 从文化的高度来加以把握。这使得他们都注意到科学、美育的重要性, 但是各自的态度又有微妙的差别。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曾经总结了中国向西方学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的变化: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这种转变与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入有密切的关系。梁启超认为, 在接触西方之初, 中国知识界只是见识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 翻译了一些科学书籍, 思想上没有什么震动;到后来见识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 于是强调中学与西学的互补, 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 主要是经由日本而接触到西学的, 是“不懂外国话的西学家”;直到社会变革屡遭失败, 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介绍西方文化, 中国在引进西学时才真正延伸到了文化的层面[1] (p44) 。因此, 梁启超在介绍西学时, 对西方的科学是极为关注的, 同时又注重对西方思想文化的研究, 力图以一种科学的精神来贯穿。

蔡元培也作过类似的分析, 在他看来, 中国的欧化历程是十分曲折的:“我国输入欧化, 六十年矣, 始而造兵, 继而练军, 继而变法, 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其言教育也, 始而专门技术, 继而普通学校, 最后乃始知纯粹科学之必要。”[2] (p641) 赋予了教育一种形而上的性质, 使教育不至于沦为政治的工具, 赋予教育独立的品格, 使民主时代的教育与专制时代的教育划清界限。这也是教育观念上的重大变革。蔡元培认为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经历了如此坎坷的历程, 与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传统相关。

梁启超与蔡元培之间的共同点在于, 因为他们出生与成长的年代, 正是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的时代, 他们从小都接受了严格的旧式教育, 儒家思想对他们影响很深。因此, 在美学、文艺问题上, 尽管梁启超是从政治的需要出发, 抱着直接的功利主义观念, 而蔡元培则强调学术的独立性, 要求尊重美术自身的规律, 但是在最终的归宿上, 他们都是希望文艺能够发挥变革人心的功效以改变中国的社会现实。这是因为, 中国自古就没有纯审美的传统, 儒家的实用主义、现世主义把审美与道德修养密切地联系了起来。在危机深重的时代, 中国知识分子也不可能像康德那样完全走向纯审美的境界, 出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良知, 他们必须对现实危机提出自己的方案。看似注重纯审美、纯学术的王国维, 在政治上其实也是极为敏感, 而他提出的以体育、智育、德育、美育造就完全人物, 以宗教和美术治疗国民精神疾病的方案, 都是他关心现实的表现。在传统与现实的双重压力下, 梁启超、蔡元培都是注重审美的功效的, 这也就可以理解蔡元培在提倡美育时为什么会从美育的功效入手。而且在他们那里, 审美也不是最终的目的, 是为道德服务, 最终是为了造就具有新道德的国民。

当然, 在具体的设想上他们存在明显的区别:梁启超是工具论, 强调致用, 文艺和美育在他那里没有独立的地位;蔡元培则是主张无用之用, 有学者把这种观念归纳为“审美功利主义”, 以便与梁启超的“政治功利主义”或者说是“道德功利主义”相区别, 这是很有道理的。[3] (p192)

在引进西学时, 新旧文化阵营都注意到了科学的重要性, 面对急剧变化的时局, 蔡元培与梁启超都认为, 这是一个“教育万能、科学万能”的时代。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五四”时代是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时代, 在摧毁旧文化的征途中, 科学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手中的有力武器。同时, 实业兴起, 也有赖于科学。蔡元培从他的教育救国理想出发, 认为教育为改良社会的根本, 其途径就是培养人才, 美学的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推广开来, 蔡元培认为科学对于人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因而在教育上, 科学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 蔡元培强调“吾国之患, 固在政府之腐败与政客军人之捣乱, 而其根本, 则在于大多数之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 而毫无高尚之思想, 惟提倡美育足以药之。我自民国元年以来, 常举以告人。惟提倡美育, 必须先输入欧洲之美学及美术史”[2] (p630) 。美育要真正为国人接受, 还必须借助于学术研究。因而在这一时期, 他非常重视对美学和美术史的研究。

但是, 一战的爆发, 却让中国的知识界对西方深感失望, 由此也带来对科学的反思。梁启超原本也是对科学推崇备至。在一战结束不久, 梁启超前往欧洲, 他发现“科学昌明之后, 第一个致命伤的就是宗教。……哲学家简直是投降到科学家的旗下了”, 于是唯物论者建立了“纯物质的纯机械的人生观”, 否定自由意志, 以致道德问题都受到了怀疑[1] (pp10-11) 。梁启超虽然表示“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 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罢了”[1] (p12) , 但是西方战后的现实以及部分西方学者对东方文化的推崇使梁启超深信作为西方专利品的科学不能担负起拯救人类的重任, 所以中国人对世界文明也担负着责任。因此, 梁启超认为, 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 才能最终拯救世界。

梁启超在审美观念上的政治功利主义态度使他把文艺直接当作了政治宣传的工具, 因而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他才会把小说当作新民的最有力的工具。但是蔡元培在接受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后, 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 与王国维更为接近了。他强调“精神之快乐”的重要性, 于是科学、美术应运而生, “自初等小学始, 以至中学, 即可注重实业、美术, 其中可包括文学等”, 美术“似无用, 非无用”, 因而与人生密切相关[2] (pp243-246) 。

在这一问题上, 蔡元培与梁启超不一样, 他有自己的见解。他固然对“科学万能”产生深深的怀疑, 但并没有完全否定科学。蔡元培发现“现在的世界, 一天天望科学路上跑, 盲目地崇尚物质, 似乎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只为了吃面包, 以致增进食欲的劣性, 从竞争而变成抢夺, 我们竟可以说大战的酿成, 完全是物质的罪恶”。在蔡元培看来, 一战是人盲目地追求物质的结果, 因而科学反而变成了帮凶。要真正制止战争, 还是要从人性那里找原因:“根本办法仍在于人类的本身。要知科学与宗教是根本绝对相反的两件东西。科学崇尚的是物质, 宗教注重的是情感。”

蔡元培是把教育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加以研究和推行的。1913年冬, 蔡元培到法国, 与汪精卫、李石曾等人商议创办《学风》杂志。在《学风》发刊词中, 蔡元培提出要以世界之一分子的地位, 与他人“通力合作以增进世界之文化”, 而其中合于世界主义的, 就是科学与美术。在《哲学大纲》中, 蔡元培进一步明确了哲学、科学、美学之间的关系, 从价值论的角度探讨了美学, 提到“科学在乎探究, 故论理学之判断, 所以别真伪;道德在乎执行, 故伦理学之判断, 所以别善恶;美感在乎赏鉴, 故美学之判断, 所以别美丑, 是吾人意识发展之各方面也”。在《简易哲学纲要》中, 蔡元培进一步认为“以伦理为中坚, 而以论理与美学为两翼, 这才是最中正哲学”[5] (p236) 。蔡元培由此建立起了意志—知识—情感、伦理学—论理学—美学、道德—科学—美术、真—善—美等相互联系而又内在对应的框架结构。落实到教育上, 就是德育—智育—美育的体系架构。

梁启超也曾提出过趣味教育、情育等观念, 显然也是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同蔡元培一样, 他的艺术教育思想也是立足于人生, 力图找到人生的趣味, 使人的情感世界丰富完满, 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味的人生。

从人的精神、心理层面入手探讨人格问题, 依据知、情、意的划分提出智育、美育、德育, 其根据显然来自西方哲学、美学。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6] (p22) , 席勒则认为“只有各种精神力均衡地混合在一起才能造就出幸福而又完善的人”[7] (p54) 。在通过思想文化的变革以实现社会的变革这一点上, 作为中国现代启蒙思想家的一员, 蔡元培与梁启超都吸收了他们的观念与主张。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不同的是, 蔡元培又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很关注自我人格完善问题, 他们把自我修养作为达到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点上儒家表现得尤其明显。儒家重视修养, 强调自省, 他们所要达到的, 是高尚的道德境界。

总之, 蔡元培与梁启超是在其所处的时代提出各自的教育观念, 他们能根据实际的需要, 推进中国现代美育和艺术教育事业, 从而能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独到的贡献, 只是在实现各自教育理想的具体方法与途径上他们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摘要: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与梁启超的艺术教育思想都是他们思想观念体系的组成部分, 他们始终强调科学与美育不可偏废,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学理的研究为根本, 注重科学, 也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来研究美育;二是对“科学万能”的观念进行了反思, 注意到科学和美育各有其优长;三是强调美育、艺术教育的根基在人生。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与梁启超有着某些内在的契合, 但也有重要的差异。

关键词:蔡元培,梁启超,科学,美育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中华书局, 1989.

[2]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 (第3卷)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3]杜卫.审美功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4]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 (第6卷)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5]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 (第5卷)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6][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 译.商务印书馆, 1990.

上一篇:审美意韵下一篇:手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