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2024-07-25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精选十篇)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篇1

一、进行体验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应用, 运用得不对难免会有些水土不服, 因此只有用别人的经验和结果来指明自己不足, 在拿来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推陈出新, 变成适合我们的教学课程和方法。我们现在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现在的大多数学校为了提高教研质量, 会不定时不定期开展公开课, 这期间教师就像是整节课的导演, 学生就如同被迫表演的小丑, 戏味十足。这种教学的“形式化”学生更多记住的是流程, 而不是内容。还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强加给学生, 扼制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个性发展, 使学生感觉倦怠、压抑, 提不起学习语文的兴致, 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而“活动体验”实际上是一个学生与教师、文本和自我对话的实践活动过程。它引导学生在“做”的动态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 并唤醒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活动体验”的操作

“活动体验”需要用恰当的手段来使体验生成、发展和巩固。简而言之, 有下面几种方法:

1. 思考探究活动体验

用心思考和亲身探究才是最好的老师, 因为只有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你才能真正体味作者当时写作的情感, 以及文章中主人公的情感, 才能真正达到情感的共鸣。而这种自己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 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例如在学习《祝福》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互换身份, 情境模拟祥林嫂去感知那个时代的冷漠和无奈, 比如教师可以扮演主人公祥林嫂, 这时候可以让学生尽情提问, 也可以不是课文主脉络的东西。例如:牌坊重要还是性命更重要?要你是祥林嫂, 面对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办?期间再反过来教师以教师的视角进行提问, 学生再根据自己的想法回答。

2. 引申内容活动体验

联想和想象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之一, 因此在学习中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巧妙地引申学生对所学知识发散自身联想和想象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样的经典文本时, 除了对其中词句的解读以外, 还可以运用引申方法增加内容, 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例如课文中描写林黛玉的“闲静时如娇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之句可引申出“静如处子, 动如脱兔”的成语。又如描写探春:俊眼修眉, 顾盼神飞, 文采精华, 见之忘俗等成语,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对比, 就这一脉络, 看看谁讲出更多关于描写美女的成语。还可以延伸出成语接龙比赛, “俊眼修眉”-“眉目传情”-“情窦初开”等, 以组抗衡比赛, 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比如在学习《蜀相》之前, 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介绍作者, 因为只有让学生真正了解杜甫的写诗情感, 才能真正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讲完杜甫, 这时候教师又可以引申出另外与其情感寄托截然不同的李白。两个同时代不同时期的前后辈不同命运, 在对比中又让学生对李白的写诗风格有所了解。既然杜甫是“诗圣”李白是“诗仙”, 还可以引申出“诗魔”“诗狂”等, 让学生从延伸中学到新知识。

3. 欣赏感知活动体验

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入驻校园, 教师的授课方式也由原来的手写换成了课件投影教学, 只是现在还有大部分教师还是习惯强调教师的绝对化, 一味实施教师写、学生记,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法, 从而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认识和感知那些无声的语言艺术才是授课的本质所在,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带领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知识。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 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关于《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这一个片段, 放映给同学们看, 然后让学生通过参照课本进行评价。看演员们是否演出了作者所描绘的、读完课文时学生想象中的大观园以及各个主人公的样子 (这个时段可以让同学们畅所欲言) , 然后再去把《百家讲坛》中关于红楼梦的不同版本的解读视频放给同学们看, 真正做到让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了解红楼故事。

三、小结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是一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思考想象、发散思维、互动交流等活动慢慢生成、发展和巩固体验, 并最终获得语文认知和情感的发展的过程, 是一种符合当下教与学的新型模式。

摘要: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 新课改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都开始学习并实施国外的现代教育理念及后现代主义教育教学。本文就“活动体验”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并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提出几种简单的体验方法。

关键词:活动体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参考文献

[1]程绍兰, 林玲.语文教学的“活动体验”方式[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 (25) :30-31.

[2]崔余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研究[J].教育研究与评论 (课堂观察) , 2014 (01) :40-51.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修订2014 篇2

语文的核心概念:编写意图的体现。

一、文本的经典性问题。

二、组元及量的问题。

三、选文比例问题: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

四、文学史线索问题。

五、语言知识体系问题。

六、对有些文本选与不选的意见。

七、版本问题、注释问题。

八、作文的体系问题。(写作知识重组与新题)

必修一

一、向青春举杯

删《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我的五样》

*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感受生命的多彩,编织人生的梦想,实现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丰盈。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本专题由一组诗歌组成,分为三个板块。

(一)“吟诵青春”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

*《六月,我们看海去》:“理想主义”的八十年代青年学子的浪漫想象和青春颂歌。

(二)“回旋舞”体现青春话题,展现青春理性思考。

*《致橡树》:主旨多义性解读--爱情宣言诗?对“人”的一种关切?女权主义乃至“人权”?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文本的多解性:悲哀之作被当作“欢乐颂”得以传播。

*《回旋舞》:诚然是淳朴明快的。但有一个假设、犹疑的尾巴,表达作者的隐忧--内容的淳朴和复杂。

(三)“光阴的故事”萃集时间中的人生碎片,表现生命之美、诗境之美、韵律之美。

*《雨巷》: 22岁的年青人在1927年夏避居松江,内心苦闷,借“怀女”表达理想受挫、愤懑无望的咏怀诗?爱情诗?《雨巷》:极具古典意蕴的现代诗,主题朦胧性和音乐性,西方诗歌的影响。

*《断章》:“小诗”,记录刹那感兴,试图阐发哲理。但《断章》在阐发哲理时有精致的构图,从多维度集中说明一个经典问题,同时饱含了情感,“一箭三雕”的艺术效果。

*《错误》:现代诗的古典情韵--语言、意象、韵律、比喻、主题。现代:写作视角 “以男性位置处理”以维护“艺术的真诚”,打破积习。多从反向和虚处着笔,大量否定词,古诗中少见的茫然无根的现代情绪和从反向、虚处着笔的现代诗写法。

二、获得教养的途径 无变动

三、月是故乡明

删《乡土情结》,换《肖邦故园》。人文主题的融入。

四、像山那样思考

合并为两个板块。人与自然: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第一板块:对自然纯美的注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感悟--思考--理性。自私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类,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处理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大地的眼睛”中,删了《西地平线》。

必修二

一、珍爱生命

两篇散文,两篇小说。

(一)将《我与地坛(节选)》与《鸟啼》组合,都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

*《我与地坛(节选)》由自身肉体残疾的痛苦,扩展为对人类精神残缺的关注。表达的对苦难的忍受已不再是个人被动和消极的承担, 而是人类“向死而生”的果敢担当。

*《鸟啼》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解释:对译文的投入远超出了一般的作品翻译。

(二)贝尔曼和说书人的故事,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说书人》“类似路翎的《英雄的舞蹈》”。

处于穷困潦倒的境地而不失爱心的小人物:贝尔曼付出生命的代价,给病危的同伴以活下去的希望与信念;“说书人”遭遇悲惨,但竭尽毕生的精力,迷住了“我们”,向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创造了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新天地,给小城的听众以感动和幻想。

说书是他的惟一的谋生手段,他对说书的痴迷,对说书的方式和书中内容的挚爱,对书中英雄的崇拜和书中世界的憧憬,也是他的人生存在的方式,他的生命的表达方式。

散文体小说,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与欧亨利不同的叙述风格。

二、和平的祈祷

删《安妮日记》。

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人在战争中的悲惨境遇

重组新闻文体“永恒的瞬间”:《落日》《图片两组》

结合阅读新闻报道品评记录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图片,开展活动体验回顾历史,感受战争中人的命运,理解世界人民祈祷和平的愿望。

*《落日》的写作成就:明晰的主题——永志不忘;线索的把握--时间和整体氛围贯穿。面与点、中心与花絮的材料组合;细节的捕捉与刻画;现代新闻通讯的写法与史传散文写法的统一。

*《图片两组》:非连续文本的意义。“读图”。现代传媒技术借助图片快速传播重要信息。学生的读图能力差异极大。

第一组:战争中人的命运。第二组:战争与和平

三、历史的回声

移走了《落日》,删了《报道二则》(移走了“勃兰特下跪道歉”的图片。两篇文言,两首诗歌。绝对经典。

四、慢慢走,欣赏啊

删:写人《亡人佚事》,写景《听听那冷雨》,主要是考虑篇幅。以前是选学组元,但实际因不选而太多。

重新组合:散文景与人,小说三篇。

第一板块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意境美或写人记事类散文的细节美,第二板块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情节美或环境美。

必修三

删“祖国土”专题,删《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肖邦故园》移走到“月是故乡明”

“颂歌的变奏”主题有独特的人文价值,但部分文本从中学而言不够经典。《发现》《北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

《祖国山川颂》--“大颂歌”的形式。

替换为语言文化专题。原《必修五》有“如琢如磨”专题,后删去。

需要语言文化加论述类文本。

海德格尔: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作为本体的地位是提升精神世界、人格境界的根本,是获得高质量生存的前提。

本专题分为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主要是论说语言的发展,第二个板块是论说语言运用的方法和一些原则。

*《人和人类》:《汉字王国》“令全世界的华人汗颜”。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审视汉字的世界,对中国人的意义。《汉字王国》的分类本身显示出作者语言观、历史观和文明观。特殊的论述文本形式,写得随性,自在,活泼,生动,独特的风格。

附:关于 “田野研究”或“田野调查”。

附:写作实践是论说文的写作。写作知识讨论的是“写作,也是对话”和“说理的风度”。

*《简笔和繁笔》,有点遗憾。

二、号角,为你长鸣

删、移了两篇,删《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多方反映外国文学作品太多。

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给学生的影响。

移:《离骚(节选)》使得诗的文学史线索清晰。

*《老王》:经典重读。《始得西山宴游记》。

附:《老王》中的改动是杨绛自己要求改的。

三、文明的对话

“文明的对话”的删与重组:删:《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一)“碰撞与沟通”:《拿来主义》《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萨顿,科学史的奠基人,这个理科老师最喜欢,帮他们上的)

(二)“认知与交融”:《美美与共》《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田野调查报告)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科学史著作,对于世界各个民族对文明的创造所作出的贡献,做出了公正的合乎历史实际的评价;希望建立东西方之间的桥梁,消除种种偏见,建立一个和谐世界。萨顿是近代科学史的奠基人,新人文主义的先驱。他的一生为消除地域和民族偏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认知与圆融”板块,选入学术论文《美美与共》与田野笔记《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前者是谈论我们时代人类文化的发展前途,指出只要提升文化自觉,正确认识和固守自己的文化基因,以宽容的精神对待外来文化,就能建设起一个多文化并存“和而不同”的世界。后者从人们饮食习惯和饮食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中,看中西文化是怎样相互认同和走向融合的。

*《美美与共》是对中国文化面临的种种挑战的应对方针,也是人类文明出现的种种危机的化解方剂,有其重要价值。对不同文明之间如何相互对待和发展前途的学术主张逐渐为学者们所接受,被认为是处理不同文明关系的准则。

文章是学术论坛的书面发言,兼具学术论文和演讲词的双重特点。从学术文的角度看,要求论点鲜明,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和足够的有代表性的论据和充分的论证,作为讲演词,文章语言晓畅有变化,尽可能深入浅出,饶有风趣。

四、寻觅文言的津梁

无变化。工具性强的、“打包”处理的专题容易形成共识。

必修四

一、我有一个梦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

《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

现代文在前,就专题人文内容而言,相对容易入手。删了《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主要是因为篇幅。重量级的经典也足够了。所以删现代人写的文言文本。本想选一篇孙中山的演讲到口语交际专题,但原两篇也同样优秀且成熟。

二、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无变化。

三、笔落惊风雨

增加“风骚比兴”,从“号角为你长鸣”中移来《离骚》,增加《氓》。方智范:背诵篇目,叙事诗。文学史线索完整而清晰。

唐诗宋词不变:《蜀道难》《登高》《琵琶行(并序)》《锦瑟》《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

移走《滕王阁序(并诗)》,往后放,与专题人文主题切合,并且适当体现梯度。删《秋声赋》,主要是控制量。

四、走进语言现场

演讲,曾想换《奥林匹克精神》,换《把南非建成彩虹一样的国家》或孙中山的演讲。

删《作为偶像》,替换《永不消逝的歌声》

《白发的期盼》和《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不变,删《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经典与篇幅。

必修五

一、科学之光

无变化

“科学之光”中的《物种起源绪论》《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景泰蓝的制作》《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代表了传统与新兴和科学论述与说明类文本的类型。

创新思维与表达:《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斑纹》。(职教中专、专科公共课的情况可参考)

二、此情可待成追忆

删三首现代诗,友情。非经典。《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

三、直面人生

“直面人生”中,《渔父》《报任安书(节选)》颠倒,时代顺序。《记念刘和珍君》不变。

删《论厄运》《直面苦难(节选)》。

四、心连广宇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名称改。

《逍遥游(节选)》《兰亭集序》不变。

移入《滕王阁序》组成“登高能赋”。

近年来一直在删:《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为什么而活着》《横渠四句》。

去年8月交流,浙江老师的修改意见主要有几个方面:

语文的核心概念:编写意图的体现。

一、文本的经典性问题。

二、组元问题。(内部板块调整)

三、选文比例问题: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

四、文学史线索问题。附录。(选修)

五、语言知识体系问题。附录(选修)

六、对有些文本选与不选的意见。

七、版本问题、注释问题。

八、作文的体系问题。写作知识重组与新题。

感谢提出宝贵意见的浙江老师!

关于作文,个人想法: 作文体系的个人感受:不只有大学写作概论和过去教材的对记叙、议论诸要素的专题系列介绍才是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所谓写作教学体系。现在有些大学中文系课程体系中已无专门的写作课。

真实文体的写作。可以把记叙文和议论文写成真实文体,但把真实文本写成中学教学中所谓的一般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在很多条件下是不合适的。有系列的写作观和写作知识讲话,每一专题有不少于三个的写作实践练习题,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专题的人文、工具内容相关,应该说不算弱化了写作教学。

新增加或修改的写作实践练习题适当地倾向于真实文体写作: 第三模块

“语言,存在的家园”写作实践 1,社会常有些“热门词汇”,这些词汇都有产生的特殊背景,其流行的广度往往也让人意想不到。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流行词汇的?说说你的看法。

2,在个人阅读经历中,总会有一些诗文触动你的心灵,你为什么会记住那些诗文?你喜爱的作品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请举例说说自己的体会。3,“把一件事说清”和“把一件事说得有趣”,你认为哪个更重要?

“号角,为你长鸣”写作实践

1.根据原作,为鞋匠格斯拉或车夫老王写一则200字左右的人物评传;也可以为一个熟悉的人物(生活或文学作品中的)写一则人物评传。

2.常有人勉励青年要无所畏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有人教诲青年:人生在世,也当有所畏惧。人们经常说青年要大有作为,也有人指出如果青年能知道有所不为,才能走向成功。你是怎样看待这类问题的?请就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3.有种观点认为,为了实现价值目标,不必计较手段的合法合理;另一种观点认为,即使目标正确,程序也必须是正当。你对此有什么样的认识?请阐述理由。

第四模块

“我有一个梦想”写作实践

从下列三题中选择一题作文,也可以根据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

1.在一次语文活动中,一些同学认为青年应当志存高远,有自己的梦想,一些同学提出要选择平凡,也有一些同学提出“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对此,你是怎样思考的?请自拟标题,写一篇演讲稿。

2.如何建设社会文明,有人认为主要靠教化,有人认为主要靠规则,也有人异乎二者。对此你持什么样的观点,试作阐述。

3.在城市,摊贩有无存在的必要?如果允许摊贩经营,你认为应当如何管理?试述自己的看法。

第五模块 “心连广宇”写作实践

从下列三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也可根据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

1.“庄周梦蝶”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优游自在。醒来后,却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物我对峙,万物差别,本来出自于观念与时空的区别。因此,人类的思想也同样能够消除物我的界限,使万物融为一体,使得“我”冲破观念与时空的束缚,在精神的天地间自由飞翔。请以“我思故我在”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滕王阁序

并诗》揭示了中国古典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李白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王勃的这篇文章,可谓受江山之助,天地之启。但王勃的文章也能为江山增色,为天地增辉。正是王勃的文章,造就了滕王阁美名,使之成为登临的名胜。请以“大块假我以文章”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杂文。

版本问题例说:

*《赤壁赋》选自中华书局权威版本。其次,苏轼的《赤壁赋》书法手迹中写的是“食”。再者,苏文此处运用了佛家禅语:“声为耳之食,色为目之食。”最后,本下已注明俗本也作“适”。“不知东西”也是依据权威版本。另外,这段赋的写作是运用了独特的“间韵”方式,一、二句押韵,三、四句换韵,如果改为“西东”,间韵就不存在了。*《赤壁怀古》所依据的权威版本是“人间如梦”。其次,苏轼此词的书法手迹如此。再次,“人间”有哲学意味,“人生”有社会学意味,可供学生讨论对比。*《六国论》根据权威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曾枣庄《〈嘉祐集〉校勘记》中有“下”字。有的版本无“下”字,如《古文观止》,但《古文观止》不具有版本学意义,它只具有传播和普及意义。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篇3

一、基本结构的专题式,综合立体的教材呈现

“苏教版”采用了以主题为单元的编排,对教科书进行综合立体的设计,以专题方式呈现,在专题内部采用板块式的组合,将学习方式的指导融入专题结构。专题内部的结构安排是:(1)专题名称:对专题内容起标识性作用。(2)导语: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专题。(3)学习板块:每个专题由两至三个学习板块组成。(4)积累与应用:侧重对文本记诵、课外语文活动、写作实践等提出要求并给予指导。

以主题为单元的编排也不是第一次尝试,但与以前不同的是,“苏教版”不仅仅是同一个主题组成单元,而是综合立体的组合。它表现在,第一,一个专题下分几个学习板块,几个板块之间有明显的递进关系、拓展关系。第二,设置积累和应用环节,学生在一种主题语境中思考、探讨、活动,为开展综合性学习创设条件。这样的编排是创新,有利于学生在一个创设的主题情境中进行语文学习,能更有效地培养人文精神,也便于教师开展综合性和探究性活动。特别是“积累与应用”部分的综合性学习能结合整个专题,的确可以革除以往孤立单篇教学的弊端。同时,预设板块间的层次关系,体现了教材的系统化,它是教材进步的表现。

但“苏教版”各板块间的关系编排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板块只是涉及文本主题,而主题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因此所设置的板块无法深入或拓展主题。如“月是故乡明”单元的三个板块分别是“古典的乡愁”、“漂泊的旅人”、“恒久的烙印”。教参中说“漂泊的旅人”和“恒久的烙印”是前一板块的拓展,但是无论从板块名称上看,还是组成板块的课文看,都很难找到拓展的痕迹,毕竟“乡愁”、“旅人”和“烙印”之间根本不存在层次关系。教材在此单元所选的都是关于乡情的好文章,对于每一篇的学习都可以深入,而相对独立的几篇文章间,不可能在主题的学习上区分出深浅的层次性问题。总的说来以专题划分单元,每个专题下几个板块循序渐进的设计,本想改变以单篇文章为中心重复教学的情况,但事实上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二、以探究为核心的三种呈现方式,改变了旧有的教和学的方式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很重视探究学习这种方式。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教材也花大量篇幅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仅设置“问题探讨”的教学方式,“文本研习”和“活动体验”中也有涉及,“积累与应用”中也有很多。“文本研习”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问题探讨”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围绕专题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

但通过笔者分析和调查显示,问题如下:首先,很多“问题探讨”里没有真正值得探讨的问题,只有针对选文内容的简答和分析。其次,有些问题值得探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进行充分探讨。第一,没有提供探讨所需的资料。如“珍爱生命”单元“积累与应用”第4题:“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查找资料,说说什么是文眼,并结合专题中的散文作品进行分析。”如果探讨安排在课内,教材却没有提供资料,学校也缺少搜集资料的硬件设施,探讨就无法进行。第二,没有探讨的操作性指导。就如刚才上文中“文眼”的探讨性学习,对文眼的研究资料很多,搜集和整理这些资料需要方法。用文眼来分析散文作品的方法,需要老师教。在教师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教材应该给予尽可能多的资料,便于教师指导,否则探讨题只能是摆设。还有,编者为降低探讨难度所采取的策略有问题。编者考虑到学生能力有限,难以完成问题探讨,欲通过降低探讨难度来解决。但是如果为了降低难度就是不需要资料印证自己的假设,随心所欲地想,恐怕会导致探讨的变味。

除了以探讨为中心的编排外,“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另一个闪光的创新点,是用三种教材呈现代替旧有单一的教和学。用不同的方式去学习,可以培养不同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但是在“苏教版”里,三种教材呈现方式并没有发挥很好的功效。上文已经具体讲到“问题探讨”在实施中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原因是提出的问题不值得探讨。不值得探讨的问题硬拿来探讨,结果肯定是探讨成类似“文本研习”的模样,最终将混淆“文本研习”和“问题探讨”。据笔者课例搜集和调查显示,教师完全没有区分“问题探讨”和“文本研习”的意识,全都笼统地对文本进行鉴赏,谈感受、体验。教师混淆两者,很大程度上是教材编者也没有很充分地认识到两者的区别,或者说是没有强调两者区别的结果。如果在编撰过程中明确指出两者在操作过程中有哪些区别,或者再进一步,设计好两种方式不同的操作步骤,就可避免混淆。如果混淆“文本研习”和“问题探讨”的根本原因是概念认识不清,那么“活动体验”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但是从调查中看到,很多教师都没有实施教材中的一些活动。原因很多,比如一直以来就比较轻视活动教学,教师一时难以适应,或者学生也害怕在活动中表现自己,而教材编撰问题也有重要关系。

三、以学生为本,创设弹性机制

教材的很多板块里都有几种可以供教师和学生选择的方案,很多板块还打星号,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教。

但是从调查看,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做选择,依旧像以往一样,各种方案都教,每一个板块都不遗漏。弹性机制无法落实,板块设计问题是原因之一。看“向青春举杯”方案A,通过学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向伟人马克思看齐,思考对于人生的追求。“活动体验”中有三题,第一个是有关文本内容的理解:马克思提出了哪些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原则?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对自己在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有明确的选择吗?你能否根据文章有关内容,说出他所向往的职业?方案B是《我的五样》,通过活动体会生命存在的意义。在“活动体验”里有三题,前两题是主要内容的理解,分别为:(1)这是一次虚拟的选择,实际上是作者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试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理由。(2)结合自己选择的体验,阐述下列两句话的含义(两句话省略)。练习题都是文本内容的理解,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师,容易陷入内容讲解的泥淖里。活动要真正具有可选择性,可选择的是到达目的的路径,但必须保证目标的一致性。说打星号的板块可以让教师自由删选,编者本身就是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一方面大力宣扬每个主题下的各个板块之间有联系,“步步深入、拓展”,在另一个方面又说打星号板块可以有选择的删选。

四、多种阅读鉴赏方法明朗化

“苏教版”重视“文本研习”中方法的指导,通过阅读实践,梳理阅读基本知识和方法,使阅读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如“月是故乡明”中介绍了“评点法”,让学生运用“评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如果说这种指导还属于渗透式知识学习的话,那么《慢慢走,欣赏啊》(现代作品阅读)《笔落惊风雨》(古典诗文阅读)两个专题,则是集中地进行阅读方法指导。《慢慢走,欣赏啊》通过阅读实践,展示了散文小说鉴赏的一般流程,梳理了阅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而《笔落惊风雨》专题,则运用多样的古典诗文素材,展示了诗文阅读的—般流程,梳理了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但从搜集的大量课例来看,大多数教师没有明显的鉴赏方法教学。笔者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教材没有方法的指导。比如评点法,在教材中只有“漂泊的旅人”习题里有概念的介绍,缺少程序性知识。缺少程序性知识可能不会影响评点法的教学,毕竟学生非常熟悉这种方法。但是到底怎样的评点才是精彩的,估计学生所知不多,而这个知识又很重要。在教学参考书中对此有进一步的阐释,评点要求“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即文本对话;进一步与作者对话,对作品意义把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点评时会想到别人怎么看,即与文章的其它读者展开对话;评点时提出不同意见”。教参强调的是评点的实质,即对话,却无法指导教师如何使用评点法。不仅是评点法,还有小说的鉴赏流程和诗歌的鉴赏流程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教师缺少明确的程序性知识来教学生。

编写教材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教学,从以上的分析得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已经有很大的突破,但是依旧存在许多不足,需要研究者以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和检验,加以不断的完善。只要这样,语文教材的编撰才可能得到累进式的发展。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篇4

关键词:语文教材,作业,处理策略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了巩固、拓展、延伸学生所学的内容, 在每个学习板块和专题的后面都设计了作业练习题。那么,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运用好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作业系统,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呢?

一板块作业的处理策略

板块结束后的“文本研习”“活动体验”“问题探讨”作业题内容大部分集中在对具体文本的理解上, 表现为理解感悟题, 主要是帮助学生理顺课文脉络,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情感, 品味作者用词表达的思想内涵等。处理这类作业, 要灵活机动, 适时而用, 因需而用。

1. 将初读尝试性练习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提示

初读尝试性练习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把握文章大意, 理顺关系。如必修二“慢慢走, 欣赏啊”专题“永远新的旧故事”板块《祝福》一课中“活动体验”的第一题:“阅读全文, 以‘太不公平了……’为开头说一段话, 谈谈你初读作品的感受。”这种题目如果放在课文学习之后让学生去完成, 显然没有什么意义, 而放到课前, 却有着较强的指导性。它能让学生带着任务和兴趣去阅读小说, 整体把握小说情节、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就为课堂深入阅读探讨做好了准备, 便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将精读理解体味性练习作为课堂讨论的主线

精读理解体味性练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关键之处, 体会作者寄予的情感态度, 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把这类题目作为课堂讨论的主要问题, 对理解全文可以获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 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作为课后巩固提高的载体

板块作业中的开放性问题一般要求联系文本和各自独特感受来各抒己见。如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生存选择”板块“问题探讨”第二题:“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一个毅然赴死, 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该问题有巨大的问题探讨空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进行多元思考。对这个问题的解答, 既要研读文本, 把文本的思想观点作为思考的素材、回答的理由, 又要拓展思维, 联系社会生活、学生实际, 从而丰富学习内容, 提高认识。

二专题作业的处理策略

专题结束后的作业由“积累与应用”领属, 侧重文本记诵、课外语文活动, 主要表现为识记积累题和拓展延伸题。

1. 识记积累题:适当增补, 丰富学生的积淀, 夯实基础

从教学实践中, 不难发现, 很多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 这就需要教师把语言知识的介绍、语言素材的积累适当地增补到积累题中, 这样才更符合学情。比如必修二“慢慢走, 欣赏啊”专题“积累与应用”中的第一题:“摘抄《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 (节选) 》中精彩的叠词和运用通感手法的句子。”这里我们适当补充介绍一些叠词和通感的相关知识, 帮助学生了解叠词和通感这两个概念, 然后再指导学生去品味这两种手法的妙处, 效果会更好。学生在摘抄的同时, 对这两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就会有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2. 拓展延伸题: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淡化了相关知识的介绍和系统的训练指导, 方法和策略指导比较笼统, 让很多学生面对拓展延伸题时有些盲目和困难, 这就势必要求教师加强引导, 特别是对学习方法和过程的指导, 来提高学生在活动体验和研究性学习中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 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拓展延伸题的处理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

第一, 搜集文献资料, 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例如, 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积累与应用”栏目中的第二题:“搜集风景名胜中的楹联、题记, 谈谈中国语言文字是如何表现风景名胜中的人文内涵与审美因素的。”这类题目既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 又让学生通过课外资料搜集对课文内容做延伸阅读,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来高效快捷地查阅相关资料, 筛选重要信息;对于学生查阅到的相关信息, 教师还应从内容把握角度予以指导。

第二, 举办相关活动, 加深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如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积累与应用”中的第四题:“结合本专题所学作品, 和同学交流阅读体会, 阐述自己对‘家园’的理解, 也可以举办以‘我的家园’为主题的小型演讲比赛。”这类题目的完成时间较长, 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活动, 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这类作业让学生能初步形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使语文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创造性的过程。

第三, 迁移运用, 以写促读, 活学活用。如必修五“苦难中的尊严”专题“积累与应用”中的第四题:“设想某一天屈原与司马迁相遇, 将会发生怎样的情形: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那里的环境怎样?他们说了什么?会有怎样的神情动作……展开想象, 安排情节, 设计对话, 写一个短剧。”这类题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 而且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时, 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把掌握的相关知识和自己阅读的感受结合起来, 以写促读, 活学活用。

总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对固有的教材作业系统地进行优化组合, 充分发掘其中的有效资源, 使语文作业系统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 真正地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苏教版高中教材培训专家库 篇5

巢宗祺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智范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陆志平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谷公胜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组成员。

丁 帆 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主编。

杨九俊 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兼教研室主任,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主编。朱芒芒 江苏省语文教研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委。徐林祥 扬州大学中文系教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委。

王栋生 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写组核心成员、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高中数学

单 墫 著名数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主编,1992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中共十四大代表。

陈永高 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担任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队副领队,2001年和2002年担任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队领队。

苏维宜 著名数学家,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善良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副主编,国内第一批数学教育博士,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王继延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教育部基础司项目“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评价”数学学科负责人。徐稼红 苏州大学数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蒋 声 扬州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几何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编写数十部中学数学教学与普及读物。

朱家生 扬州大学数学系副教授,专业方向:数学教育与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研究方面发表论文多篇。

高中英语

王守仁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主编。何 锋 江苏省教研室党委副书记、英语教研员,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主编。

张连仲 中央教科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英语课程专家,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

鲁子问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英语课程专家,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

程晓堂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英语课程专家、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

曹亚明 江苏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教育学院外语系系主任,教授。张伊娜 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江苏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学惠 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王振华 译林出版社基础英语事业部主任,牛津高中英语教材责任编辑。叶宁庆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副主编,特级教师。张 淳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副主编,特级教师。

胡 明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副主编,苏州市教研员,特级教师。马岳年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副主编,无锡市教研员,特级教师。陆 明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副主编,《牛津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副主编。黄祖明 南京五中英语教研组组长,南京市英语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钱建源 无锡锡山高级中学教科处主任,特级教师。

程 鸣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南京市英语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邢文骏 南京金陵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南京市英语学科带头人。

高中化学

王祖浩 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主编。

吴 星 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扬州师范大学教授,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副主编。王云生 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特级教师,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副主编。张天若 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组成员,特级教师,中学校长。

刘宝剑 浙江省化学特级教师,省教研室主任,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副主编。王程杰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

马宏佳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省化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陈才锜 浙江省化学特级教师,省功勋教师,省化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史定海 浙江省化学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全国“杰出教师”。杨 捷 上海市化学特级教师,上海市大同中学教师。毛 明 苏州市化学教研员。赵 华 扬州市化学教研员。高中生物

汪 忠 教育部初中、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组负责人,中外生物教材研究所所长,苏教版初中、高中生物教材主编,《中学生物学》杂志主编,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李 伟 中外生物教材研究所副所长,苏教版初中、高中生物教材副主编,南京晓庄学院教授。

王苏豫 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副主编,南京金陵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生物学科带头人。李朝晖 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副主编,南京晓庄学院教授、博士,中学科普专家。岑 芳 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副主编,南京市生物教研室教研员。谢桂喜 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副主编,镇江中学特级教师。

李其柱 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副主编,连云港市教研室教研员,特级教师。郄银东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特级教师,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分册主编。吴国荣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分册主编。许晓风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分册主编。高中通用技术

顾建军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常初芳 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评审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程镐初 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上海市教研室技术学科特级教师。于慧颖 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篇6

一、教材呈现方式为综合立体式

在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后,专家对原来的教材编排方式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原来的编排主要是把同样的文体安排为同一单元,认为这种编排方式较为简单。以单篇的文章为中心,单元内部没有联系。单元的文体和知识点相同,容易给人留下呆板的印象,知识点教学出现重复。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以主题为单元。

苏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在编排上具有自己的特点,教材编排具有综合立体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同一个主题下面包括多个学习板块,板块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其次,增设了积累以及应用的环节,在主题语境中,学生能够进行思考、探讨,开展活动。编排体现了创新精神,在主题环境中学生能够学习语文,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积累与应用”部分,根据专题内容,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与以前单篇教学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对板块之间层次关系进行预设,教材更加系统化,体现了教材的进步性。

苏教版语文阅读教材在处理各板块之间的关系时,也出现了问题。主要是板块和文本主题相关,主题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板块在设置时,无法体现主题。以“月是故乡明”单元为例,分成两个板块:漂泊的旅人和乡关何处。教学参考中提到后一个板块是对前一板块的拓展,但是,仔细考虑,乡愁与旅人两者没有层次上的关系。在这个单元中,教材所选择的文章是和乡愁相关的,文章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几篇文章相对独立,在关于主题的学习方面没有体现层次的深浅。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通常忽视板块之间的层次性问题。教师在忽略主题进行教学时,只是针对单篇的文章,导致综合立体设计没有达到实际的效果。以专题来进行单元划分,编者的意图在于在每个专题下面分设几个板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教材的板块比较多,可以为教师提供多种教学的方案,很多板块前面以星号标注,教师能够自由的选择。但是,从实际情形来看,多数教师对此没有进行选择,仍然按照原来的方法进行板块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没有落实弹性机制,板块的设计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以“向青春举杯”方案A为例,在学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文章后,主要是对人生的追求进行思考。在“活动体验”板块,设置了多道题目,其中的一道题目是马克思提出职业选择所遵照的原则。方案B是《我的五样》,开展活动,进而感悟生命的意义。设置的题目,其中之一是对文章两句话的理解。练习题主要是以文本为中心,教师在讲解练习题时,很容易跟着书本的内容,没有自己的见解。进行活动体验,体现的是选择性,路径不同,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在教材中,如果板块前标注星号,主要是让教师进行自由的选择,编者在此处犯下错误,在教材中提倡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说明可以供自由删选。

三、探究性的呈现方式

苏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在设计上注意探究性的学习。通过设置探究的环节,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用大量的篇幅设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积累与应用”等都有体现。在“文本研习”中,学生能够阅读到经典性的作品,为学生创造阅读对话的环境,学生能够参与到阅读对话中,相互交流读书体验,重点在于增强学生对文本解读以及鉴赏的能力。“问题探讨”环节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与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探究的引导,设置具有价值性的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深入进行专题的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活动体验”环节主要是以人文内涵以及学习的要求为中心,根据学习材料,语文活动体现出多样性以及丰富性,学会体验以及思考,提升语文素养。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探究性的呈现方式上同样存在问题,“问题探讨”中的问题不具有探讨性,只是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部分问题具有探讨的价值,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不能进行探讨。首先是因为探讨所需要的资料没有提及。其次,对于探讨没有提供相应的指导,以“珍爱生命”专题中的“积累与应用”板块为例,提到关于“文眼”的问题,对于“文眼”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关于文眼研究的资料比较多,在搜集以及整理资料时,需要多种方法。利用“文眼”对散文作品进行分析,教师需要进行指导。教师的能力相对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应当多提供一些资料。此外,为降低探讨问题的难度,编者在应用策略时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个人能力有限,对于复杂的问题不能完成探讨,编者主要是降低难度,没有提供相关资料,探讨问题失去意义。

四、阅读鉴赏的方法更加明朗化

苏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材注重阅读方法的介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阅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在“月是故乡明”单元中,提到了“评点法”,学生结合“评点法”,加深了对文章的认识。在《慢慢走,欣赏啊》以及《笔落惊风雨》两个专题中,教材对阅读的方法进行了集中的展示。《慢慢走,欣赏啊》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鉴赏散文小说的方法,提供阅读的相关知识以及阅读方法。在《笔落惊风雨》单元,借古典诗文向学生梳理诗文阅读的过程,学生能够学到鉴赏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从搜集的例子观察,教师多数没有采用鉴赏性的阅读方法,重要的原因在于教材缺乏方法指导。以评点法为例,只有在“漂泊的旅人”课后习题中有所涉及,缺乏详细的介绍。学生在运用评点法的时候,不能充分地把握评点法的要点。教学参考书中解释,在进行评点的时候,必须注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在点评的过程中,注意和其他人的交流。基于此,教材应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编者编写语文教材主要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通过进行分析,苏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的呈现方式有明显的改善,对于存在的问题,需要研究者不断进行分析、完善。只有语文教材的编写质量有所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才有保证。

例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偏失 篇7

一、教材版本的选择不够慎重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与浙江省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 删去了很多脱离时代、脱离学生阅读实际的文章, 增选了一些富有时代气息、富有文学品味的作品, 令人耳目一新。但是, 编者在教材版本的选择方面也有不够慎重的地方, 下面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例谈几点拙见。

(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教版 (必修第三册) :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苏教版 (必修二) :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我曾经就该课题上了一节公开课, 在准备资料时发现该选文读起来有点别扭, 连忙找出人教版选文, 仔细比较, 发现苏教版共作了五处修改, 其中包括三处标点和两个词语, 分别是: (1)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间的逗号, (2)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间的逗号, (3)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间的逗号, 分别改成了顿号, (4) “樯橹灰飞烟灭”的“樯橹”改成了“强虏”, (5) “人生如梦”改成了“人间如梦”。我不知道此番修改是出于何目的, 但我以为这五处修改欠妥。

1.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5834-1995) 《标点符号用法》规定“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 用逗号”, “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 用逗号”, 而顿号仅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显然, 上述 (1) (2) (3) 句均不属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不能用顿号; (1) (2) 句属于“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停顿”, 该用逗号; (3) 句属于“句子内部状语后边的停顿”, 该用逗号。而苏教版却将三处改为顿号, 显然不妥。

2.词语的使用欠妥当。笔者认为这里用“樯橹”更为恰当。其一, “樯橹”用了借代手法, 比“强虏”更生动形象, 而生动形象应该是文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其二, “樯橹”借指曹操的水军, 用“樯撸”更能突出“赤壁之战”水战的特点以及水军在这场战争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其三, “樯橹”与“灰飞烟灭”在前后意思上也更贯通一致。至于“人生如梦”句, 我们可以从上下文揣摩到:作者苏轼在缅怀周瑜年轻有为, 功成名就, 抒发对他的仰慕之情的同时, 也慨叹自己年岁渐老, 而功业无成, 壮志难酬。这里作者感慨身世, 有感于人生几何, 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 于是痛切地发出了“人生象做了一场梦一样”的感慨。作者由人及己, 感叹人生, 而非感叹“人间”。

3.对于早已习惯了人教版的老师来说, 此修改无异于鸡蛋里挑骨头, 令人浑身不自在。当然, 这只是其次, 毕竟, 客观存在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朱光潜先生说:“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咬文嚼字, 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笔者以为, 就该篇而言, 还是人教版的标点和措辞为好, 苏教版没有必要为彰显自己的特色而舍优取劣。

(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这篇文章人教版与苏教版均有收录, 笔者试着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 发现苏教版所选的译文版本不如人教版所选的译文版本。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中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由华文出版社出版, 刘冬妮翻译的, 而原人教版是由王海珍翻译的。

1.从节选的内容看, 苏教版选取的译文不单单只是海伦·凯勒“恢复光明”三天的所看所感, 还有前面的五段文字, 而人教版的文章是直接从“拥有光明”的三天入手, 开门见山, 我个人还是更倾向于人教版的选择, 因为前面五段文字虽然有些句子也富有教育意义, 但与题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却不能直接对应起来的, 反而使文章显得拖沓冗长, 也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与思维。

2.从节选译文的语言角度去推敲, 笔者发现人教版的译文更通俗易懂、更符合我们的语言表达习惯。比如苏教版课本第17页的“第一天, 我要看人, 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与人教版课本第84页的“第一天, 我要看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再比如苏教版课本第18页的“当大自然宣告黑暗到来时, 人类天才地创造了灯光, 来延伸他的视力”与人教版课本第85页的“这是人类的天才在大自然规定为黑夜的时候, 为扩大自己的视力而发明创造的”这两句话, 仔细推敲, 发现苏教版的译文“天才地创造”中的“天才”用做“创造”的状语这是错误的, “天才”是一个名词, 根本就没有被用做状语的习惯用法, 所以, 不要说学生, 就是教师, 阅读这样的句子也觉得十分拗口。

这样的一些疏漏, 到底是无意而为还是编者有意避开“剽窃”人教版之嫌, 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是从语文本身而言, 还是从对学生负责层面而言, 笔者认为这样选择教材的确有不够慎重之处。

二、值得商榷的古诗文注解

1.“同”与“通”的较量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异体字, 又称义体、或体, 《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 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中写法, 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再比如《鸿门宴》 (人教版1998年版) 中“沛公不胜杓”, 注解中就说“”同“杯”, “杓”同“勺”。“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通假, 指古代汉语书面中读音相同的字的通假或假借, 这些通用或借用的字, 一般称为“通假字”。比如《鸿门宴》中“距关, 毋内诸侯”, 注解中就说“距”通“拒”, “内”通“纳”。总之, “同”与“通”, 它们是有一定区别的。然而, 苏教版却不管三七二十一, 一律都说“同”, 这种做法到底是为了照顾我们的“无知”还是忽悠我们?

2.注音质疑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课本第75页“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注解 (12) 为“‘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 (huā) 发’, 华发, 花白的头发。”笔者认为这里的“华”应读“huá”。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将“华 (huá) 发”专列词条解释:“[华 (huá哗) 发]花白头发。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简明古汉语词典》中有:“华huá, (头发) 花白, 例如,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华颠], 华发, 头发花白。崔烟《达旨》‘唐且华颠以悟秦。’”《现代汉语词典》也有“华 (huá) 发” (花白的头发) 这一专门词条。所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华发”读“huá”, 而不应注音为“huā”。而人教版在此方面就谨慎得多, 人教版第三册第62页注解 (20) 准确明了地写着“‘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华发, 花白的头发。”

3.字义的不合逻辑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五人墓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我还记得当时学生指着注解问我:抚, 巡抚, 这里做动词, 意思是抚慰。抚慰苏州百姓, 魏之私人毛一鹭?是不是搞错了?我回答说:做动词是对的, 应该把它翻译成担任巡抚更恰当。后来翻阅了人教版, 在第三册第98页, 我找到了:抚, 担任巡抚的意思。唉, 看来苏教版的编者要引起重视了。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篇8

我们先比较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在写作指导的编排上有着各自怎样不同的构设。

表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见45页表)。

表2: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见45页表)。

通过两个表格内容的比较,我们会发现,与人教版教材写作指导相比,苏教版教材写作指导编排的最大问题是:不系统。具体有三点不足:

一是写作指导不能形成序列。人教版写作指导的编排是,必修一和必修二写人叙事,必修三和必修四议论说理,必修五是写作综合:深刻、丰富、有文采、新颖。由叙事到议论,由基础等级到发展等级,人教版这一合理的逻辑顺序,是以一种金字塔模式构设的,而苏教版的写作指导明显以散状呈无序编排,令作文教学不好把握。再者,苏教版的19个写作专题,有的介绍某一文体的写作要点,有的介绍某一表达方式,有的介绍某一写作技巧,显然,编排缺乏序列化、系统性,使同一文体的几个训练点之间也无渐进式的训练关系。

二是同一文体的写作指导跳跃性太大。这一点尤其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同一文体写作横跨全教材。如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人教版集中以必修三和必修四两本教材连续对议论文写作的各个技术要点作不间断的连贯指导,体现了指导的全面性和连贯性。而苏教版对议论文的写作指导编排甚为奇怪,必修一第二个写作指导“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必修三第三个写作指导“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必修四第一个写作指导“让说理更令人信服”,必修五第三个写作指导“学会分析”。一种文体的系统写作指导竟然跨越四本书,横亘高一、高二两学年,且中间夹杂叙事、描写、文学短评、说明文、鉴赏文等其他文体的写作指导,这种安排跳跃性太大,不利于学生论述类文章写作技能的训练与强化。

第二种情况是同一册教材中设置多种文体写作。再如必修三,按照教材编排,教师要完成三个作文教学与指导,即:诗歌写作→写出人物的个性→为观点提供支撑。再如必修四,按照教材编排,教师要完成四个作文教学与指导,即:学会说理→如何描写→文学短评写作→演讲稿写作。

这种安排实在让人找不着北!这种紧随专题思想内涵的写作指导编排,让教师对一种写作文体的写作指导时断时续,极不系统,极不连贯;让学生对同一写作文体的训练常常是浮光掠影,甚至是支离破碎。

三是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油水分离。苏教版的写作编排“写作指导+写作实践”二元组合样式,“写作指导”是抽取专题文本的突出写作特点,进行写作理论指导;“写作实践”是结合所在专题的人文内涵设计几个作文题。应该说,专题内涵、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三者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如《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课文后面配的写作专题是“消息”的写作,《蜀道难》《登高》等古诗词后面配的是文学短评的写作。

另外,在“写作实践”中出示的三至四个作文训练题与“写作指导”的内容还出现了不配套的现象。如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的写作指导安排的是“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详略安排)”,而写作实践却是要求“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抒发你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如在“准确、及时与便捷”(关于消息的写作)这一“写作指导”后,提供的训练题是“请写一篇咏史的诗歌或散文”和“写一篇读史随笔”等;在“看好处,说门道”(关于文学鉴赏评论)这一“写作指导”后,提供的作文题是“请以‘美的瞬间’为题写两三个一两百字的片段”和“请以‘老师们’为题写一组片段”等。这些缺憾直接影响到必修课教学阶段作文教学序列化的有效训练。

苏教版写作指导紧随专题内涵,偏重从人文角度构建作文写作序列,忽略了文体写作指导及同一文体写作指导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使写作指导编排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脉络,缺乏清晰连贯的指导秩序。比起人教版布局科学、知识连贯、指导全面的写作指导体系,苏教版的写作指导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难以操作。

教材编排的序列,常常就是教师指导写作的序列。教材编排的无序,指导就可能随意、散漫,学生的写作也会散乱、无序,文体规范的达成就会落空。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写作知识的积累、写作框架的建构,也不利于写作习惯的培养和写作技能的形成。

“有序”才可能“有效”。鉴于此,必须重组作文指导序列,让作文教学变得规范有序。具体设想是:以表达方式为主线,吸取写作选修教材中的相关专题,重组写作序列。即把教材中的诗歌、记叙、论述、应用同类表达方式相对集中,循序展开,并穿插、附加写作选修教材中的相关技术专题,从而建构起写作指导新的操作序列。见下表: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篇9

关键词:苏教版,古代诗歌选文,系统性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进行诗歌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诗歌教学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必要途径,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就对诗歌的选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 古代诗歌选文情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指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册共选12首古诗文,分别为必修二2首,必修三1首,必修四8首,必修五1首。就所选诗歌的时代看,选择的是战国、唐、宋、元四朝,尤其是注重对唐宋时期名家名篇的选择,共占选文的四分之三,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这是对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承。就选编的内容来看注重对名家名篇的选择,所选的古诗文很好的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古代诗歌常识,使学生能够阅读浅显的古代典籍,同时,按专题编写古诗文,体现了诗歌教学的人文性。从新的文化视角出发来理解古诗文,赋予古代诗歌新的时代意义。如将《离骚》编排在“殉道者之歌”专题下,分属“号角,为你长鸣”板块,拟通过专题让学生充分的发掘诗歌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和人文精神。

2. 古代诗歌选文存在的问题

2.1 摒弃四言诗

诗歌体式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本文以诗歌的句式作为分类的标准。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普通高中到目前为止共有六套教材,在这六套教材中只有苏教版摒弃四言诗的选择,未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选入教材。虽然四言诗在后来逐渐走向了衰落,但是其对诗歌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2 未形成整体

就诗歌的选编朝代而言,苏教版古代诗歌选文直接从先秦两汉时代跳跃至唐代,未编选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如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这些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就诗歌的发展史而言,这一时期诗歌的发展,对唐代诗歌也有重要的影响。唐代律诗(近体诗)形成之前的所有的诗歌都称为古体诗,古体诗的内容和形式都对近体诗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古体诗的“缺席”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完整的诗歌发展历史。

3. 对古代诗歌选文的建议和思考

3.1 重视诗歌发展史,编选各个时期的名家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指出“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就要求教材在选文时注重诗歌的发展史,通过精选各个时期的名家名篇,引导学生掌握诗歌发展的整个脉络,了解诗歌发展的历史,以及诗歌的风格和流派,使学生形成对诗歌这种文体的整体性的认识。如,可以在选文中增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诗歌的特点以及其在整个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3.1 调整古诗文编排位置,适当的集中编排

按主题进行单元的编排是苏教版教材最大的特色,这样可以充分的体现教材编排的人文性特征,但是这样的编排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时下颇有好几种国文课本是以内容分类的。把内容相类似的古今现成文章几篇合成一组,题材关于家庭的合在一处,题材关于爱国的合在一处。这种办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围,一方面失去了国文科的立场,我们未敢赞同。”以必修三为例,在“殉道者之歌”这一主题下选编了屈原的《离骚》、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囚徒》以及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三篇课文,这三篇课文的时空跨度很大,古今中外混杂在一起,这样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屈原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以及其人格对后代的诗歌以及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建议和中国诗歌进行有机的整合,让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古代诗歌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篇10

一、色彩描摹,刻画人物形象

其实,要说这色彩词运用到极致的,还当属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例如描摹人物的有粉面含春、翡翠撒花、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等等。不仅仅是人,连在服饰上,曹雪芹也极尽赋彩之能事。上至气度尊贵的贾母,下至地位卑微之奴仆,无一不是“穿红着绿”,尽显人物特征。这里就以男主人公贾宝玉的服饰为例,来探析作者的色彩语言魅力。“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涤,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这短短几句关于服饰的描写,写尽了贾宝玉色彩醒目服饰中透出的贵族气派,让贾宝玉的形象顿时与其他形象相区别,并瞬间醒目起来。

读完整篇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对于贾宝玉的服饰,作者主要是以红色为主。无论是头上的“红丝束发”,还是身上的“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又或者是脚上的“厚底大红鞋”,又或者“面如敷粉,唇如施脂”的面容,无一不是红色,其实通阅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让贾宝玉独爱红色可谓用心良苦。首先,红色通常象征着热烈、兴奋、喜庆、高雅,而文中的贾宝玉有着同红色般热情开朗、天真活泼、自由开放的强烈个性;其次,红色也是贾宝玉在贾府中“万红丛中一点绿”的最好反衬;最后,作为封建大家庭中独立思想的代表者,红色也是他想冲破封建牢笼,积极奋进的情感特征。所以,作者对贾宝玉的描写中极尽红色之能,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二、深入理解,提高审美能力

色彩词往往就是点睛之笔。教材所选用的文章大多都是情感丰富、细腻,美学价值较高的文章。因此通过不断的理解和加强,让学生在不断耳濡目染中去品味理解,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并落实到创造美、实践美的境界。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相互交错,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因此,“碧云天,黄花地”两句一天一地,一高一低,一俯一仰,让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瞬间展现在眼前。再加上漫山的红叶渲染,还真就构成了一幅由蓝、黄、红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蓝天的白云、委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落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莺莺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反复饮用,感受色彩之美

古人曾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强调了读书是最好的感知方法。这其中又以对诗词的解读最为典型。诗词以短小精练著称,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下,想要正确地把握其色彩词情感特点,吟诵必不可少。例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诗句组合支离破碎,情感寄托十分隐晦,要想真正引起学生的共鸣,就应该带领学生多读,然后通过朗读,加重对色彩词“碧”“黄”蓬勃生命力的理解,既而转入到对虽然盎然的春色固然美好诱人,也少见有人来的丞相祠堂“自”“空”的凄凉寂寞之理解,并引申出对整句景中含情的描写,这也是为后半篇作者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的强烈感情呼应。

总之,高中语文教材是一套蕴含太多基础美的教材,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把寻找美、发现美、领悟美、创造美作为学习的重点;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把怎样克服模式化的教学方法,提倡美化教学作为目前教学的主体思考问题。真正做到通过感知平常简单的色彩文化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的含义,咀嚼吸收文化的营养,从而完善自身审美认识。

摘要:汉语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至今还被人们所沿用,而作为汉语一部分的色彩词也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始终充满活力,成为语言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色彩词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其蕴含的丰富文化象征意义,更能感受到其中包含的民族文化情感色彩,也能让我们正确地表达和展示这个丰富的彩色世界。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教育,因此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出色彩词的功能,通过对色彩词的审美来发现美、认识美、追求美,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培养对美的感知、理解、表达能力,这对青少年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上一篇:流通股集中度下一篇:学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