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播音主持

2024-08-17

高校播音主持(精选十篇)

高校播音主持 篇1

一、高校播音主持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专业课的设置同质、单一化

目前, 我国200多所设置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 专业课程的设置都是参考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 如普通话语音、语言表达、播音发音、文艺作品演播、电视播音支持、广播播音与主持、演讲与口才等。但是每个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都有所不同, 将专业课程一味的同质化不能很好的发挥各自高校的优势, 不符合社会各大工作岗位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二) 播音主持类的师资配备不科学

个别院校为了节省开支, 没有聘用播音主持方面的专业教师, 而是在相关专业上调配教师。这些教师自身专业学科的知识储备量较少, 缺少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 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 学生不能从中学到实用的知识。

(三) 专业课的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滞后

目前在专业课的教材选择上, 各大高校都选用了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实用播音教程》。这是第一套正式出版的专业教材, 它吸取了21世纪初电视和广播中的新实践材料。但是在近十年的发展时期, “十一五”期间, 我国新开办了3985套广播电视节目, 多媒体广播电视已经覆盖了多达331个地市, 目前各大高校的专业教材已经无法适应广播节目的多样化和创新性了, 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培养。

(四) 部分高校的教学理念不科学

部分院校为了扩大招生, 降低了考生入学的门槛, 忽略了考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使得院校考生素质参差不齐, 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教育。在考生审核方面, 过多的注重考生的外在因素和天生特质, 忽略了后天对考生的培养和改变, 招考方式传统单一。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常常忽略考生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使学生没有更多的四维空间, 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二、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一) 正确把握行业发展, 科学设置课程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等媒体已经逐渐趋于频道、频率专业化以及节目类型化, 对于播音主持类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为了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要求, 各大高校要科学的设置专业课程, 准确把握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的权重, 剔除一些内容重复的课程, 同时增设一些播音支持的培训课程, 例如《新闻节目播音主持》《娱乐节目主持》《体育解说》等。这样一来, 学生在专业培训之余,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自身特长, 选择专攻学习。

(二) 加强各大院校的师资配备并强化教学教材

播音主持的人才培养教育, 必须与广播电视事业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要时刻掌握媒体的动向, 熟悉播音主持的一线动态, 并将这些信息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各大高校应与媒体机构展开合作, 为教师创造条件前往媒体机构培训, 亲身体验, 熟悉播音主持的艺术理念, 创作的环境、条件、手段和方式等, 以便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 各大院校要开发适合院校本身资源条件、人才专业培养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实践教材, 完善教材体系, 摆脱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现状。

(三) 创新教学方法, 加强实践教学

在教学方面, 应开创教学新思路, 拓宽实践教学, 创新教学过程中的方式与方法。首先, 在各大电台或者电视台等媒体场合设立实践场地, 不要局限于课堂教学, 将学生组织到实践场地进行参观、学习, 实际了解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态度。其次, 结合实际情况, 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的播音主持人、编辑或者配音演员, 来校讲课, 为学生制定培养方案, 并且通过不同作品和栏目对学生进行模块式教学, 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最后, 充分利用学校内的礼堂、演播厅等公共设施, 与各传媒机制合作录制节目,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积极改进教学理念, 加强素质培养

生源多并不代表办学质量一定好, 招考的门槛太低, 只能致使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难以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在招考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学生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审查, 打破传统格局, 打破“闭门锁校”的传统观念, 汲取其他院校的办学经验, 加强与社会中各大传媒机构的合作和沟通, 向学生传输更多的就业知识。同时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先天资质, 还要注重后天培养, 因材施教。

三、结束语

播音主持这个行业在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播音主持类人才的培养也更加受重视, 各大高校只有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 正确的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吕炜.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新闻教育, 2012 (05) :68-69.

高校播音主持媒介融合研究论文 篇2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不得不加快自己前进的步伐,开始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相互融合,这种多元化媒介相融合是目前媒介发展的整体趋势。这种媒介相融合的优势是多功能、一体化。在信息量强大的今天,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来自不同媒介的讯息,而不再受传统媒介单一性的制约。此外,人们接收讯息不仅有即时性,还具有选择性。传统媒介的可看性较为单一,媒介相融合后,视频、图片、音频、文本等多元化的信息方式可供受众选择,并且增添了接收讯息的趣味性。此外,受众也可参与到节目中去,这种互动性也是传统媒体没有的。媒介的相互融合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单一性格局,并且也增强了传播的时效性和可看性,使传播效能更加优化。媒介融合的趋势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有了新的改变和影响,同时给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是和中国电视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也可以说它是伴随着中国电视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媒介融合的趋势,不仅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也给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对于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我们应以全新的视角来考量怎样去迎合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并重新思考本专业的发展、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和新的定位。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时代逐步取代传统的思维方式,它让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从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转变。媒介融合的发展一方面为媒体的发展形成了外部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培养新型的媒体人提供了无限鲜活丰富的内容。这些条件的变化促进了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需要不断的优化。当然这种优化的实现,最终还要在播音主持的人才培养上起作用。具体来说,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传统媒介的制式,传统的更新,使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传播更具即时性,传播媒介更多,从而呈现出传播人员职业化、受众需求多元化、传播技术数字化、媒体运作市场化、沟通方式更加平民化和具有时效性等等。这一切又使得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践教学等都要进行重新思考。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信息来源更加地丰富,信息的数量也越来越大,传播的速度也在加快,节目多元化呈现,播放方式也在增多,与受众的交流更加敏捷,这也就导致媒体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伴随着大的环境和条件,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以及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都在媒介融合这一趋势下发生着变化。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对播音主持人才的新要求

媒介融合的趋势使传播过程中信息受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更加频繁了,因此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被动变得更为主动,也让受众有了更多可以表达自己的权力。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络的普遍,这些新媒体盛行,使得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单一性日益显著,目前许多传统媒体的节目开始改变以往的节目形态,与新媒体结合,增加了节目的可看元素和受众的互动性,创新模式,从而保证收视或收听率。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对于主持人的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则更加严苛,播音主持的人才应不断加强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及素养,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首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在媒介相融合的趋势下,信息的公开性和即时性是传统媒介无法企及的,因此作为播音员或主持人,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素养。因此不可随意传播不好的言论和不好的行为举止。手机媒体的盛行,使得自媒体成为一种趋势,而这也就成就了普通受众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参与者,因此在信息公开化的今天,作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有着喉舌作用的播音员和主持人是要能够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准确传播给受众,并让受众感受到和谐社会的正能量和美好。而这些都是以播音员、主持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基础的。同时播音员、主持人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还应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及面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适应不同类型舞台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其次,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播音员和主持人必须增强专业素养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媒体,主持人、播音员在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对整个节目的掌控和引导,因此,这就要求主持人不但要有专业化的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知识面和舞台经验。比如著名节目主持人汪涵,他在主持《我是歌手3》节目时,当中出现了一个突发性状况,主持人凭借稳定的心态和台风,用具有朴实且理性的语言化解了尴尬的局面,这代表着主持人不仅要有良好的主持经验,更重要的是稳定的心态、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主持人是以通俗的语言为广大受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以及对节目本身的感同身受,才能体现出主持人的专业性以及驾驭节目的能力。在信息高速化的现在,节目、受众对于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也给主持人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播音员、主持人专业化的程度也代表了其是否职业化的体现。在当今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传播技术越先进,规范化要求就越高;产业化的媒体管理方式以及媒体的市场化,也同样要求规范化。因此,规范化就决定了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化。规范化要求越高,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化要求也就越高。只有在保证专业水平的基础上达到职业化,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传媒领域中取得一席之地。当然,规范性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作为一个新闻媒体的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语言的规范化等等。最后,播音主持人才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个性素质。媒介融合使得节目的可看性增强,受众的参与和互动性也增强,因此,这也就需要主持人不能墨守陈规,要创新主持模式。这也就要求播音主持人才要有个性化的主持和播报的风格。只有提升自身的个性魅力,才能更好地为节目服务并被受众接受和认可。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主持人的个性素质也要不断地加强。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新策略

在媒体融合趋势下,节目的风格和形式也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对播音主持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要求也有了新的思考。首先,可借助新媒体,将新媒体融入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中去。媒介相互融合后,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信息的元素更加丰富了,能够以新媒体为平台有效地实施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自成媒体,也做信息的主动创造者。现如今,已经有一些广播、电视节目开始借助新媒体平台来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和互动性。比如借助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和受众进行即时的互动交流。其次,加强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实践性。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这种实践要与时俱进,打破传统实践教学的单一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媒介融合后节目的丰富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在不断发展的媒介中节目的创新更需要主持人的能力的不断提升。播音主持专业要尽可能健全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环境,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对自身能力以及专业得到锻炼。因此,加强实践训练,是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有效方式。最后,作为一名合格的播音员或主持人,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水准,也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所以这就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不同学科间的融合,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源进行课程间的教学融合。比如将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写作、文化创意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与播音主持专业融合在一起,加大新闻采访、摄影摄像、新闻写作等与新媒体息息相关的课程学习。让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的相关课程,也学习到更加多元化的知识,并锻炼其实践技能。不仅做到“采、编、播”一体化,更要做到有丰富的知识面和底蕴,从而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来应对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对于人才的需求。

四、总结

浅谈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即兴口语;播音主持;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2-0134-02

一、我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历程及课程设置现状

始建于1954年并于1963年正式招收3年制播音专业学生的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是我国第一座培养广播专业人才的学校,也是我国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及播音人才的第一所正规院校。10年动乱之后,北京广播学院于1974年恢复办学并招收2年制播音专业学生,1977年改为四年制本科。1986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又在杭州开办了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浙江传媒学院前身),并开办播音专业。而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2009年止全国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包括中国传媒大学与浙江传媒学院在内,有近130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计划,基本上一直沿用“中国播音学”的理论体系 ,即:实行四年制本科教学,第一年进行基础性学习,内容涵盖普通话语音及发声,第二年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内外部技巧的培训,第三年开始偏向于学习广播播音、主持及文艺作品的演播,第四年开始着手电视播音、主持及配音学习等。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到来,广播电视事业改革的进程也随之加快,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出现主持人节目,就传播方法而言也由传统的“静态传播”逐步转化为“动态传播”,在节目中主持人语言更加贴近社会及应用。从被动“播稿”到主动“介入对话”,院校专业培训也开始意识到主持人口语表达的能力在一个节目中的重要性,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老一批院校率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增设了“即兴口语表达”的课程,但是这门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大约只有半学期的教学时间且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开设课程的大部分院校没有相应的培训教材。在教学上,对学生“即兴口语表达”的培养着重为单一性的新闻话题评述。

二、“即兴口语”:节目主持人的语用展现

处于我国广播电视高等院校龙头地位的中国传媒大学在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提出了:“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口号。且“有稿播音”和“无稿播音”的培养定位一直被众多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所沿用。很显然,这个培养目标与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矛盾。

“播音与主持艺术”是我国高等院校专门为培养播音员与主持人所开设的专业。由此看来在专业设置上“播音”与“主持”是一个并列关系。但在培养目标上却将“播音”和“主持”化为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将“主持”确立为一种“无稿播音”,是播音的一个分支。既然“主持”是属于“播音”的一种形式,何不直接将专业设为“播音艺术”?反而要将“主持”单独提出呢?

我国播音界的前辈张颂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播音员应该涵盖主持人”的观点。随后,更有学者对此观点加以阐释提出“主持式播音”以及“主持人节目播音”等概念。当然,对于“播音员是不是应该涵盖主持人”我国学术界争论已久。撇开前人的观点,笔者认为播音员与主持人在节目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就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不应该将主持人与播音员混为一谈。

白龙在张颂教授编著的《中国播音学》第三十七章节目主持艺术中提出了“主持人节目播音”的概念,并将其与传统的播音进行比较,指出传统播音在创作起点上是基于一篇稿件,主持人节目播音是依靠于一次节目;传统播音在播音方式上是以播读为主的录播形式,主持人节目播音是以交谈为主的直播形式;传统播音在创作位置上属于第三人称的客观评述,主持人节目播音是以第一人称在节目中作为主导。由此看来传统的“播音”主要是指播音员基于一篇稿件在节目中以第三人称的身份进行的播读。严格意义上讲播音员在节目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应该称之为“口头形式的书面语”,所谓的“节目主持人播音”则是指:主持人在节目中以第一人称作为主导为体现节目主旨、控制节目进程,所使用的一种以“交谈”形式为主的交际性的有声语言。根据“口语”概念的界定,不难发现这种“交际性的有声语言”应归为“口语”的范畴,主持人在节目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就是一种与“口头形式的书面语”有着明确区分的“口语表达”。因此,笔者认为将“节目主持”定义为 “节目主持人播音”以及“主持式播音”都是不准确的。是一种对播音员与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使用认知上的偏误。

为了进一步突出主持人在节目中“即兴口语”的语用体现、化解我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上的矛盾,笔者在这里大胆的将传统的“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培养目标改为“有稿播音锦上添花,即兴主持出口成章”。

三、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比重的重新分配

前面已经提到,我国播音主持专业大多实行四年制本科教学,第一年进行基础性学习,内容涵盖普通话语音及发声;第二年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的技能型培训;第三年开始偏向于学习广播播音、主持及文艺作品的演播;第四年开始着手电视播音、主持及配音学习等。虽然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上对学生四年的学时进行了合理分配,但在现今传媒事业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多数学生在大三下学期会提前进入一线实践,大四用于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创作。由此看来,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半左右。学习的内容又以汉语普通话声、韵、调等语言基本功及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为主。而对于作为主持人“语用展现”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普遍情况却是:相关课程少、开设时间晚、上课周期短。介于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现状以及现今严峻的就业形势,笔者认为应对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内容进行重新安排与调整。

(一)增设思维训练等方面的课程

书面文字可以深思熟虑后下笔、反复推敲后修改,而“口语”则是说出既定,瞬间即逝。如果说语言是思维的现实、是反映思维的工具,那么“口语”就是这种工具最为直接的显现。由此看来,一个人“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与其思维能力的强弱有着是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思维影响“口语表达”而“口语表达”的发展推动思维的发展。思维训练等方面课程的开设能够帮助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具体节目中更好的生成具有个性特色的口语。

(二)加大文学类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比例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一种相对拥有“话语权”的角色,从社会大众对节目主持人“杂家”的形容来看,主持人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应该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文化内涵的缺失势必会影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沟通场域中口语表达的生成。虽然这种“文化缺失”在短时间内可以通过类似于“技术处理”的方式来弥补,但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不单单是节目形态和节目的操作形式有了近一步的改变,受众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期待也在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主持人因为文化储备的短缺而相继感到在节目中力不从心。倪萍、杨澜以及李佳明等央视著名主持才会相应的在自己事业的高峰期选择了退出舞台继续深造。当然,术业有专攻,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并不能做到受众心目中的“杂家”,但语言和文字是相辅相成的,文学内涵的积淀对于主持人在沟通场域中口语表达的生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播音专业教学中文学类课程的比例。

(三)将“演讲与论辩”等应变能力训练课程提前

应变能力是一种能够对意料之外的突发情况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就是对应变能力最通俗的诠释。而这种面对突发情况的快速反应能力有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但更多的是经过快速思考过程之后作出的某种决策。应变能力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沟通场域中口语生成的关键,在突发状况下的“信口开河”不但会将主持人本身推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境界更是在无益于整个节目的制作与发展的情况下给受众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应变能力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沟通场域中口语表达生成时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但多数高校将“演讲与论辩”等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课程放置于大三阶段,对于即将走入一线实习的学生来说,这类课程开设时间太晚,应将其提前至大一下学期,并连续讲授一学年。这样能使学生在“演讲与论辩”这类培养其应变能力的课程中得到更多的实践与锻炼,走入一线后才能拥有更好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潇潇,谭天.论我国节目主持人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传播,2007(6).

[2]马欣.对当前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9(3).

[3]韩菊.广播电视专业化与播音主持教学[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2(9).

[4]姜楠.在播音主持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学习和积累[J].今日南国,2008(12).

[5]敬一丹.提高播音员与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J].声屏世界,2006(6).

[6]金重建.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浅探媒体即兴口语表达的能力培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9(3).

[7]倪琦珺.主持人如何提升即兴口语表达能力[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高校英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初探 篇4

关键词:英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 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工作部署和理论阐述。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 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阐释好中国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下, 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对英语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大大提高。而肩负着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各大高校, 在英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方面, 却只是刚刚起步。

当下, 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级各地电视台, 开办英语电视节目的电视台较少, 这与经济全球化、文化融合加剧的时代背景不相协调, 与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要求脱节。事实上,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在做好对内宣传的基础上, 理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这是政策层面上的要求, 也是民众实际层面上的需求。基于此, 高校对英语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 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 高校对于英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英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如上文所说, 许多高校对英语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 并没有十分清晰的认识。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 国内高校开设英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共有3所学校, 开设英汉双播专业的高校仅有1所。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极少的人才对应、人才输送形成了巨大的矛盾, 这也就制约了对外宣传的进程和发展。高校应当重视这一现状, 依托学校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体系, 启动英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规划, 以求在未来取得进步并初见成效和成果。

2完善英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体系

相当一部分高校, 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认识, 仅局限于“播音员主持人+ 英语”, 即培养汉语播音员主持人, 然后要求其英语水准达标。这种培养方式不能说不对, 在特定时期下, 采用这种方式的确可以快速培养出一批英语播音员主持人, 但是, 想要通过这种方式, 培养出优秀的, 甚至是卓越的英语播音员主持人就很困难。事实上, 英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应该让英语贯穿始终, 从最初的培养阶段就应当采用英语教学与学习的思维, 从而培养出“地道”的英语播音主持人才。

3强化英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内部环境

目前, 我国对电视英语主持人的专业研究十分稀少, 以“英语”“播音主持” 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 发现2016年相关文献仅有两篇, 2015年有16篇, 2014年有13篇, 这个数量, 在整个播音主持研究中所占有的比重微乎其微。 究其原因, 应该是前期条件所限, 无法很好地对电视英语播音主持人进行详尽分析和研究, 也就无法调查研究英语播音主持未来的发展进程。当前, 各种传播形态层出不穷, 受众的收视兴趣点往往集中在更有矛盾点和戏剧性的综艺节目等方面, 而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电视, 除了要关注本国本土语言的收视群体, 更应该肩负起中国和世界交流的重任。 因此, 对英语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 也应着眼于当下电视媒体发展的特点, 放眼于电视形态未来的发展趋势。

4加强播音主持人才英语语言准确性教育及输出任务的训练

近年来, 随着英语学习的进步, 整个英语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英语专业教学, 较多地重视语言的流畅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英语语言准确性的教育, 导致学生英语语言准确性下降。这对英语播音主持人才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如果不能准确恰当进行英语传播, 英语播音员主持人的存在就没有意义。所以, 对于英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来说, 应注重以下两点。一是加强词汇的准确性教学及语法的准确性教学, 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准确性;二是把学生听力准确性的培养, 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 加强听与写结合方面的训练, 即把听到的内容转写为文字的训练。

5提升英语播音主持人才的整体素质

现如今, 对于一名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的评价, 更多地集中于其对节目的掌控、现场的反应、良好的文化素养等方面, 面容姣好、口语流利当然是加分项, 但是早已不是决定项。对于英语播音员主持人而言更是如此, 所以, 在英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过程中, 应该强化其对于整体素质的提升, 使其在学习播音主持专业技能知识和英语学习的基础上, 了解节目, 认知节目, 参与制作节目, 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对节目的掌控, 只有这样, 播音主持人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

6结语

我国的英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正处于起步阶段,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更大的收获, 培养更多优秀的英语播音主持人, 顺应时代的需求, 是各个高校应该思考并且努力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高校播音主持 篇5

全国青少儿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 原晶

呼吸是人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美国健康学家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呼吸方式不正确。很多人的呼吸太短促,往往在吸入的新鲜空气尚未深入肺叶下端时,便匆匆的呼气了,这样等于没有吸收到新鲜空气中的有益成分。所以正确的呼吸方式很重要,特别是播音员主持人,如果呼吸方法错误,不仅会存在以上的问题,还会严重影响语言表达的效果。那么我们常用的呼吸方法都有哪些?又有哪些方法才是正确的呢?

一、胸式呼吸

“胸式呼吸”顾名思义是以胸腔为主要呼吸部位的呼吸方法。它仅仅利用扩大和缩小胸部肌肉的方式来吸入和呼出空气,这样气只能吸到上胸部,肋骨上下移动,仅仅改变了胸腔面积的大小。“胸式呼吸”吸气时往往双肩上抬,气息吸得浅,因此它又被称为肩式呼吸法、锁骨式呼吸法或高胸式呼吸法。

这种呼吸方法的缺点是:由于气息位置比较靠上,使原本能够控制气息的两肋、横隔膜及腹部的肌肉失去了作用,气进得快出得也快,气浅而少,由此一来就很难控制气息的使用。如果用这种方法呼吸,我们就会为了吸进更多的气,使胸部更加紧张,致使颈部肌肉、下颚和舌根、喉头紧张,声音也必然失去了弹性,不会有色彩变化,给人以窄挤、生硬的感觉。同时吸气时不自觉地双肩上抬,也使讲话时的形象大打折扣。所以胸式呼吸方法不能满足播音的需要。

二、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是一种令腹压增加,横膈膜下降,感觉是把脏器挤到下方,好像是空气直接进入腹部,从而让横膈膜上下移动的一种呼吸方式。用此方法呼吸,肚子会膨胀,这时若把手放在肚脐上,会感觉手上下升降。在吐气时,横膈膜将会比平常有所上升,因而可以此进行较大气息量的深度呼吸。

但这种呼吸方法的缺点是:气息容量虽大,但由于它仅仅是对横膈膜的运用,而得不到肋间肌的对抗,因而会对气息的控制能力减弱,气进得多出得也快。另外,由于上下扩展胸腔,吸气过深,拉长了气流输送的距离,使得声带得不到应有的压力,会影响声音的亮度,也不能快速地变化声音色彩。所以这种呼吸方法同样不满足播音的用气要求。

三、胸腹式呼吸

这种方法就是将“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联合起来使用的一种呼吸方法,也可称之为“丹田气”呼吸法。这种方法呼吸时,气息下沉、两肋打开、膈肌下降,是胸腔、横膈肌、腹肌联合控制的呼吸方式。

这种呼吸方法的优点是:由于参与的部位多,使得胸腔面积加大,上下得到了伸展,因而可以吸进足够的气息。另外,由于能够稳定地保持住两肋及横膈膜的张力,以及来自小腹的收缩力量所形成的均衡对抗,便更有利于形成对发声力量的支持。这也为气息均衡地呼出提供了良好条件。胸腹式呼吸有力度、有弹性,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掌握了这种呼吸方法后,不仅能使我们的声音圆润、响亮,还能避免过强的气息冲击我们的声带,对嗓子的保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称得上是一种科学的用气方法。所以这种方法才是符合播音要求的呼吸方式。

高校播音主持 篇6

【关键词】新媒介 高校 播音主持专业 师资队伍建设 研究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媒体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在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编号:XJK016BGD03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14-0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下各种信息和资源都在实现快熟的传播和实时的共享,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字技术以及信息化的技术也在迅猛的发展,各种网络新媒介也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跨媒体和地区之间的媒介的融合已经开始兴起而且在未来也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社会上的各个行业都要及时的抓住这一趋势,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更应该适应新媒介的发展,在不断改善师资力量的同时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下面,我们一起来仔细的探讨一下。

一、新媒介及其发展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电视广播一直是人民群众获取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够知道发生在国内外的事情,电视和广播可以说对我国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进入新的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对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媒介也应运而生,逐渐开始流行[1]。

何谓“新媒介”呢?“新媒介”顾名思义,就是与传统的媒体形式不同的一种新型的媒介形式。它是继报纸广播和电视这些传统的媒体之后出现的一种媒体形式,它不仅仅指网络媒体,还包括数字电视技术和手机媒体等等这些不同的媒体形式。同时,新媒介的含义也比较宽泛,办法对其进行具体准确的界定。不过,新媒介是一种广泛的利用互联网技术、无线的通信网络以及卫星等的各种有效的渠道,通过手机、电脑和新型的数字电视作为作为终端,将信息和娱乐活动的服务及时快捷的传递给客户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所以,在对新媒介的运行传播方式进行有效的分析后,可以明白,新媒介严格来讲可以称之为数字化的新媒介。

虽然新媒介的出现较传统的广播和人电视这样的传播媒介都比较晚,但是这并不影响新媒介的快速发展。在新媒介中,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增值技术是其重要的两个领域。在我国,新媒介自出现以来就以迅猛的态势进行发展。在2007年新媒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整个的互联网市场规模仅在2007年就超过了400亿元。其盈利的主流主要是一些互联网游戏、视频以及一些搜索引擎,这些部分占到了整个互联网市场的一半以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介凭借其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影响力,在整个媒体传播行业中开始独占鳌头。这样的优势也吸引着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人员的参与。从而规模不断得到扩大,竞争也变得更加剧烈,推动着整个新媒介产业不断向前发展[2]。

二、新媒介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现状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师资建设力量存在问题

有的高校虽然开设有播音主持专业,但是其师资力量较弱,有些老师的教学理念较为保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新媒介的时代对于现代化的教育设备要求较高,要想丰富学校的师资力量,老师们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对于教师的培训和考核,还要检查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否与时俱进,同时要学会使用各种的现代教学仪器设备,增强与发达国家的传媒学校的交流。

(二)过于注重课程的学习

我国高校开展的播音主持专业,其专业的课程的设置分为专业课、公共必修课以及一些校选课。这其中,对于专业的学生起到重大作用的就是其专业课的学习。经过我们的调查以及分析,高校播音主次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专业课主要有以下几大板块。首先是一些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培养,其次还有新闻学以及传播学的知识,最后就是一些关于其艺术和文学方面的修养的课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播音、主持、美学、表演、媒介的研究、形体的塑造、普通话的发音、新闻等专业的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中国古代以及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以及现代汉语、写作等这些知识。

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新媒介的环境下,信息资源可以进行共享和传播,各种新的媒介已经使得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业务素养以及专业的知识不再是做一个播音主持人的决定条件。因为各种新的媒介使得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可以实时共享,这可以有效地填补那些主持人或者是播音员的知识的欠缺,所以,这样的情况下,个人的主持风格、反应程度、个人魅力以及现场的调动手段就成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的情况下,高校并没有针对这一现象做出积极的响应和改变,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仍然要学习过多的专业知识,如果这样的情况不进行改善,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3]。

三、加强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特色师资队伍的建设措施

新媒介的时代,师资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在当今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不能够固守自己原有的知识框架,应该进一步的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的素质,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下边我们具体来谈一下。

(一)“双师型”教师的引进

高校要想不断地在新媒介的背景下提高播音主持专业的师资力量,就要重视“双师型”的教师的引进。首先,高校在引进教师的时候,要注意一些高学历以及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这些高校的毕业生拥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同时思想较为活跃,能够带来一些紧跟时代潮流的教学理念;其次,可以将一些从事新闻媒体行业又适合教学的记者、播音员以及主持人等引进高校,让他们以自身的经验来为同学们传授有用的知识和播音主持中所用到的经验。这样可以在扩大教师队伍的同时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

(二)注重对现有教师水平的提高

我们不光要注意到引进高水平的人才,更加要注重对于现有的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对于高校现有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他们的专业水平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对一些中青年教师的锻炼。高校可以和一些专业的媒体机构进行合作,将一些青年教师安排到媒体机构去进行实地的体验和锻炼,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相结合,以此来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这样的安排还可以使播音主持专业的老师获得一些实践的经验,对于一些突发的问题做到借鉴专业的新闻媒体人的反应和处理的方法,在以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借鉴和讲授。此外,还可以派遣专业的教师到一些高等的学府或者是专业的播音主持专业的学校,比如中国传媒大学等,去进行专门的进修。在此过程中,让老师与播音主持专业的教授、大师级的人物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习更加专业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定期的邀请一些相关专业的教授、大师以及一些新闻媒体行业的专家来进行讲座,组织教师参加,以此来进行专业的交流和学习[4]。

(三)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实践能力

播音主持专业的老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新闻媒体人所具有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学校应该让技术人员对这些老师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新型的教学设备,让同学们能够接受质量和水平更高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播音主持专业的老师要能够打破课堂传统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界限,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将自己的课堂教学移动到演播室、播音室、多媒体教室以及录音教室等,让同学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运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同时,老师还可以在学生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记录下学生出现的问题,然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集中的讲解,让同学们明白问题出现在哪里,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5]。

综合上边的讨论,我们对当前广泛存在与大众口中的“新媒介”的具体含义以及其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讨论,这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新媒介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此同时,对于当今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相关的探究。所以,在当今这一时代背景下,新媒介的融合,信息化数字化的迅猛发展,播音主持专业要想获得更加高水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人才,就应该不断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属于高校自己的特色师资队伍,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旭.论新媒介环境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创新发展[J]. 西部广播电视,2015,21:4.

[2]肖潇.大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提升[J].艺术教育,2016,04:124-125.

[3]张秋丽.媒介融合下西部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挑战与对策[D].西南大学,2011.

[4]孙国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初探[J].大舞台,2013,03:215-216.

[5]侯月.试论新媒介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新闻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5,03:83-85.

作者简介:

高校播音主持 篇7

1 融媒时代含义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和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这一时代的来临代表着播音主持行业的从业人员要具有更加强大的能力才能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

2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意义

2.1 提升高校自身教学实力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既是高校对于自身不足的一种弥补,也是提升高校播音主持能力的一种方法。实行专业改革,对学校实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提升播音主持素质

在众多高校都实行播音主持专业的改革,当社会高校整体力量得到提升的同时,播音主持的实力也会得到明显提升。这种实力的提升将会代表中国很大一部分播音主持的素质的提升。所以从长远来讲,在高校内进行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对于我国未来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也非常关键。

3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3.1 完善播音主持师资力量

3.1.1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古语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教师在知识传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什么行业,教师的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高校之中,在播音主持之中,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水平。所以在各高校想要提升播音主持的水平,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师资力量。一方面,在教师的使用上要做到聘用具有相应水平的教师;另一当面,要注重对教师的能力检测,并对教师进行专业项目的培训,确保教师的教课水平达到要求。

3.1.2 加大专业资金投入

高校播音主持的教学改革中,还要注重对资金的投入,缺少资金投入,就会让改革失去物质的支持,很多改革措施都无法实现。所以想提高高校播音主持改革成效,资金的投入就一定要到位,有了足够的专项资金的支持,改革就会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

3.2 改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改革要一改以教师为主的单向知识传授行为,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让学生也能站到讲台,表达自己的思想。互动的双向教学模式的形成,更加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不断探索和学习。

3.3 提升学生素质

学生是高校播音主持改革的主体,学生的素质也决定着改革成果的大小。所以要想切实做好改革,就要提升学生的素质。首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是根本,没有良好的身体也就无法进行播音主持的专业训练。其次,要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全面地掌握理论知识有利于播音主持水平的提高。最后,学生的思想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是融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必须具备的素质。

3.4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学生一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这导致很多学生在实践能力上非常低。但播音主持工作需要面对很多不同种类的人,所以实现改革的成效就要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将自己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此外,还可以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公益实践活动,在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如果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可以在校内建立相应的播音主持的团体,在社团活动中锻炼个人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身能力,促进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播音主持的改革发展。

4 结语

融媒时代既是大环境变化下对传统媒体的一种改变,也是适应时代大潮发展的需要。在发展中,仅仅依靠传统媒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要想做好播音主持教学改革工作,就要从师资力量这一基础因素入手,为教学改革提供物质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的身体和思想素质,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利用多种方法,从不同方面共同促进融媒时代下高校播音主持的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世界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融媒时代到来,其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了巨大的挑战。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融媒时代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在高校播音主持的教学中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使播音主持能够真正适应融媒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融媒时代,高校教学,播音主持

参考文献

[1]黄英.融媒时代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4(7).

[2]邓咏涛.融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18).

高校播音主持 篇8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播音主持艺术教学的要求

1. 提高新闻敏感度

新闻敏感度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它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对外界信息接受、理解、归纳、整理的能力, 是新闻工作者能力的标志。对于冗杂繁多、形形色色的信息应该有足够的敏感度才能把握住新闻报道的时机, 才能用准确的语言将新闻内容及时的呈现给公众。这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也是作为一名媒体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 教育者应注重对学生新闻敏感度的培养。

2. 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信息, 媒体工作人员应该注重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播音主持人员对公众的影响力较大, 如果发布的信息不准确, 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就要求在对信息筛选的过程中, 媒体工作人员应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该具备责任意识, 否则, 一旦造成新闻事故, 不仅仅是对媒体的不负责, 也是对自身的损害。在教学过程中, 职业道德的培养尤为重要, 教师要予以高度重视。

3. 多元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在新媒体环境下, 对于播音主持工作人员来说的要求相对较高, 不仅仅要掌握播音主持专业的理论知识, 还要贯穿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 以便使工作效率更高。在高校播音主持艺术教学中, 教师不应该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传授, 还应要求学生学习多专业的理论知识, 因为媒体工作离不开计算机、心理学的理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应学会融合本专业技能和相关专业的理论, 以适应社会媒体技术的发展。

二、现在高校播音主持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专业教材内容陈旧

现阶段, 相关电台对主持人的要求很高, 出场方式也迥然不同, 这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创新。在当今的高校播音主持教学中, 学生的专业教材比较落后, 专业内容大多高深而且抽象, 不利于学生的理解。由于媒体的快速发展, 播音主持专业的教材也要紧跟时代, 但现实情况却大相径庭。

2. 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陈旧

现在高校对播音主持专业的教育主要采取大课堂和小课堂的方式, 大课堂主要讲理论, 小课堂主要讲实践,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 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大课堂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通常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在小课堂中, 也主要以演示的方式进行授课, 并没有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

3. 没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通常注重学生的播音技能, 而作为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者应该集采集信息、编导、播音技能于一身。正是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 使得学生的播音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播音主持艺术教学的策略

1. 及时更新专业教材

专业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在新媒体环境下, 广播与电视的界限逐渐缩小, 学校应根据这一特点来进行专业教材的编排, 不仅仅使学生对广播技能充分掌握, 还要学会适应镜头, 并从中体会两者的区别。广播电视业主要突出创新来吸引观众, 学校在教育过程中, 应及时更新教材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2. 突破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来自于教育改革, 在新媒体环境下, 不仅仅要有新的教学理念, 还要有适应发展的教学方法。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播音主持艺术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并且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 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 根据他们的个性进行启发性教学, 必要时可以安排他们进行实习, 以增加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就业机会。

3.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媒体环境下, 播音主持专业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他们进行全面发展。不仅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 还可以通过辅修来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以扩大视野。同时学校需要让学生熟悉掌握采访、编辑和播音技能, 并通过一系列专业性的活动和实践鼓励他们主动性的学习, 从而取长补短, 实现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新媒体技术在不断地发展, 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 高校的播音主持艺术教学应重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不断地优化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人才的培养。同时应该积极了解新媒体的发展动向, 主张创新型发展, 以培养出综合型播音主持艺术的人才。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新媒体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 高校播音主持艺术教学面临着种种问题与挑战。因此, 文章根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播音主持艺术的新要求, 对高校播音主持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播音主持,艺术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宁.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创新发展[J].天中学刊, 2014, 29 (6) :131-133.

[2]程旭.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创新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21) :4.

高校播音主持 篇9

一、教育思维模式

由于在以往的人员录用问题上用人单位往往更加重视播音员与主持人的外表与声线等先天条件, 使得业界对于播音主持人才的审视眼光常常停留在外在的浅层因素, 而相对忽略了对他们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考察。但是, 在新媒体时代, 随着行业本身变革的深入, 它对于播音员或者主持人的思维广度、语言组织能力和现场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优越的外在条件已经不能成为衡量一个播音员或者主持人潜力的绝对条件。对此, 高校在展开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时, 应当要敢于抛开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 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进一步深化、内化, 不但要提升理论课程教学的质量, 更应当注重学生文化功底的培养。

二、专业教学体系模式

(一) 课程设计

在播音主持专业课程的设计上, 应当重点关注两个要点。

首先是课程的设计应当有利于强化学生们的专业基础技能。通过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技能, 学生们对于本专业理解的“广度”将得以提升, 不论是在理论知识、播音主持技巧上, 还是对不同类型节目的具体认识上都将有一个广泛的了解, 从而培养出扎实专业功底。

其次, 课程的编排还应当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持特长。具体来说, 光具备良好的基本功对于成为一个合格的新媒体人是远远不够的。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人特质的不同, 校方的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有意识地体现出对学生主持专长的培养。比如在保证基础专业课程时间充足、合理的前提下, 校方可以开设有利于帮助学生确定自身播报、主持方向的新闻学课程、艺术理论课程及舞蹈表演课程等等, 让他们在对不同特色课程的体验下明确适合自己的主持线路。

(二) 师资建设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传媒业正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延伸, 要适应这种需求, 培养出高水准的媒介行业接班人, 高校方面也应当重点打造出一个多元化的播音主持师资队伍。对此, 一方面, 校方应当从学校现有的师资队伍抓起, 为他们提供进修培养机会、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促进他们与外界的学术沟通与交流, 从而增强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现代感与专业度, 将最一线的传媒知识与经验教授给学生们。另一方面, 在紧抓现有老师队伍的前提下, 校方也可以选择引入新的师资力量, 加强与国内外优秀的传媒专家的合作。专家们的协助与支持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 更能够带动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

(三) 内容选择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深化与发展, 传媒业不断地推陈出新, 创新力量的注入使得越来越多以前所没有的节目形式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眼前。这些节目的出现在为推动播音主持行业人员需求提供强劲动力的同时, 也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实践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能否迎合节目理念、了解节目内涵, 是否能应对节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保证节目高质量地进行, 都成了用人单位进行人员配置时经常使用的考核标准。为此, 学校方面在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员们选取教学材料时需要特别注意其内容质量, 尽量选择那种内容丰富、多元而富有时代感的教材。在平时的播音训练中, 除了可以参考教材指导, 还应当充分结合现下流行的不同节目形式展开练习, 以提升学生对不同播报场合的适应性。

三、教学实践模式

(一) 课程组合方式

由于播音主持工作自身的特点, 学生们在进行播音主持学习时往往需要大量的语音训练, 而由于每个学员的个人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不同, 播音主持的学习不能像其它专业的训练一样只进行大课的理论讲授, 小课过程中老师们的针对性指点对于学生个人的整体学习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故而在课程组合方式上来说, 播音主持专业应当采用大小课搭配的模式。大课上整个班级可以共同学习教师们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 并充分发挥出人员数量上的优势, 围绕着这些讲解展开广泛地交流与讨论;而小课则需要整个班分散成若干训练小组, 通过精简课程参与学员数量的方式, 老师们可以获得足够的时间对每个学生的训练成果进行评价, 也能够有效地提出学生们训练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在大小课程组合搭配的模式下学生们能够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结合起来, 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 教学理论与实践

从大小课搭配的课程组合方式上不难看出, 播音主持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专业, 单纯的理论教学几乎不可能在这样一个专业中取得成效。为此, 播音主持专业的学习必须科学地结合起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 而后者的作用尤为关键。为此, 除了在课程组合方式上发挥出创造力, 校方应当尽量为学生们争取到学校以外的实践机会, 比如组织他们到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观摩、在每年的寒暑假将他们推荐到与学校有交流合作的电视台、报纸、艺术团进行学习等。让学生们有现实的机会了解媒体运作的流程和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传媒时代之视角, 由当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从教学思维、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罗幸.《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J].《学术论坛》, 2011 (11) .[1]罗幸.《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J].《学术论坛》, 2011 (11) .

高校播音主持 篇10

一、师范类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普遍问题与优势分析

(一) 存在的普遍问题

1. 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播音与主持艺术作为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 教学人才的严重匮乏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 我国播音主持专业的学历教育本身就发端较晚, 而播音主持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招生和人才培养更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 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只有中国传媒大学一所高校有能力培养该阶段的人才。而现在全国公办高校绝大多数要求应聘教师岗位者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这就直接导致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教师人才供给上的严重不足。为应对这一情况, 各大高校采取的普遍做法大致有两个:第一种做法是其他专业教师纷纷转行。第二种做法是聘请当地媒体的一些播音员、主持人填充到教学团队中来。通过以上两种做法, 在教学人数上看似满足了教学的要求, 但是问题依然明显。首先,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技巧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一个学科, 很多知识是需要教师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教授给学生的, 而这远非一个半路出家的教师能够做到的。其次, 媒体兼职教师往往长于实践而短于教学, 且人员流动性极大, 教学时间上没有保障, 调课、停课的情况时有发生。

2. 硬件投入尚显不足。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个培养特殊人才的专业, 在专业培养上需要投入较高的教育成本, 教学上应该具备视、听、录、摄、演、控等全套实验设备和实验场地。然而目前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许多师范类高校的资金和硬件投入都稍显不足, 绝大多数事实上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办学所需的硬件条件。

(二) 具备的特有优势

1. 综合性的学科资源优势。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各师范类院校中的纷纷设立, 正是其向综合性高校转型过渡的一个重要表征。而师范类高校的学科综合性资源优势则刚好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动力, 其往往具有一般专业院校所不具备的学术资源, 师范类高校具有一个学科齐备、文理兼具、人文及自然科学学风浓厚、各类人才聚集的校园环境, 如果这些资源能够得以合理运用、学生可以自由汲取, 那么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将拥有一个得天独厚且绝对必要的强大后盾。

2. 师范类的教书育人专长。

师范类高校在师范教育方面的专长是人所共知的, 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或敢于想到将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与师范教育结合起来, 从而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努力尝试培养播音主持专业的相关教育人才。拥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绝对专长的师范类高校应该勇于探索, 大胆迈开播音主持专业多层级教师培养的脚步, 确立并制定以师范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水平教育专门人才, 满足社会各级各层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的教学需要, 同样为学生就业指引一条全新的道路。

二、有关师范类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新思路

(一) 开展通识教育, 重视通才培养

通识教育是英文“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 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 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 培养出的学生既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底蕴, 又有深厚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

1. 师范类高校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决定的。

我们已在前文中探讨过播音专业高等教育当下普遍存在的师资短缺的问题,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又绝非一朝一夕间可以完成的, 想要仿效和借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的办学模式, 更加侧重播音单一学科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 打造播音与主持“专才”, 这一做法在没有充分师资保障的师范类高校中恐怕难以实施。而与此同时, 综合师范高校中专业种类多, 其他学科专家、教授充足的优势则恰恰为播音专业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复合学科背景。如果学校能够结合自身已开设专业, 与播音专业有机融合, 拓展人才培养方向, 合理进行通识课程设置, 为播音专业学生提供宽广的学习平台, 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 将学生就业的覆盖面由广播电视扩展到社会中所有与有声语言相关的行业, 如场馆解说、婚庆主持、公共场所信息播送员、企业或公司新闻发言人等等。可以说, 以学校综合性的学科资源优势为支撑的通才培养, 恰恰弥补了播音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且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这一劣势, 为师范类高校播音专业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新路。

2. 专业自身发展与行业的需求共同决定的。

与“专才”相比, “通才”不只具有专长、通识、整合、态度、人际、观念、创意等, 还往往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和发挥。播音专业学生通识教育过程中深入的学科交融性, 恰恰是播音专业本身的培养目标和性质决定的。涉及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等诸多学科, 已经在学科体系构建的同时被考虑到, 并且不断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动态调整。总体来说, 播音主持专业的高等教育是一项相当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培养出适合市场和媒体需要的主持人、播音员才是本专业的生命线。师范类高校播音专业的发展应该积极探索通识教育、通才培养, 时时以新的定位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 探索播音师范教育, 培养多层次专业教师

1. 在低年级, 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育学课程同步展开。

2. 在高年级, 开设播音教育方向教师通道班。在师范类高校中开设播音师范教师通道班的想法同样是在结合了对师范类高校自身优势、市场需求、学生就业等情况后综合提出的。社会对于播音主持教师的需求, 以及对有声语言艺术知识的渴求不仅仅局限在高等教育领域, 同样体现在社会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年龄段之上。全国各地普遍开设的形形色色的“青少年口才培训”“小主持人培训”等等就是鲜明的反应。

上一篇:模式与格局下一篇:Web服务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