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翻译

2024-06-07

法律翻译(精选十篇)

法律翻译 篇1

(一) 法理观念的不同

法自然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法理观念, 这种观念主要是指以自然当中固有的一些规律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法则, 其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天人合一。这是我国古代人们一直追求的最高理想, 其在先秦时期便已经形成, 该理念认为人属于自然界中的一部分, 与整个大自然浑然一体, 并不存在你我之分, 简单来讲人与自然是不能分割的整体, 是和谐统一的并非相互对立的。人们生活在天的秩序当中, 天的法则便是人们应当遵守的法则, 人们没有理由也根本没有任何必要自行建立法律。其二, 理论即自然。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 自然的本质并非是理性而是伦理, 简单来讲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宗法伦理。可以说伦理本身就是人的理性或是人的本质, 也是人的自然, 所谓的法自然也可以理解为法伦理。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还有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等都是调整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 而在制度中无不体现出了伦理的身影, 确切的说是家庭伦理。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以后, 由新政府制订的第一部法律并非是人们熟知的宪法, 而是婚姻法, 由此可见, 家庭伦理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

西方的法律文化所遵从的理念则是自然法, 该理念由两大核心贯穿始终。其一是西方文化强调人应当征服自然, 并在不断改造自然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这与中国文化倡导的人应当从属于自然完全能不同。简单来讲, 西方文化在根源上已经超脱出自然并完全独立于自然之外;其二, 西方文化认为理性才是自然, 而中国文化则认为伦理才是自然。所以理性的法律在西方国家又被称之为自然法。从中西方法律文化的理念中可以看出, 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 法本位不同

法的核心是权利和义务, 其也是法学的中心范畴, 一般情况下法律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全部都可以归结为权利和义务方面的问题。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及核心内容, 而法律责任则是由于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而引起的。同时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的所有部门, 如宪法规定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制度, 变相来讲就是确认和规定社会基本力量在国家生活中的具体权利和义务, 并以此为基础规定了相应的职责和职权。由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 从而使得自古以来国人们都是靠天吃饭, 而与中国人不同西方人一直一来都是靠海吃饭的, 西方文明起源于希腊群岛, 这就相当于中国人眼中的天。

二、以中西方法律文化为背景的法律翻译策略

(一) 中西方法律文化的重叠对应及翻译技巧

这里所指的重叠对应即中西方法律文化之间的功能对应物呈交叉状态。简单来讲, 就是在交叉中只有一部分是互相重合的, 在这一前提下, 想要准确译出原文的意思就要求译者应当尽可能详尽, 并进行相应地扩展, 必然翻译出来的文本便会给人们一种无法理解的感觉。例如, 法治与人治的概念和翻译方法。但凡是倡导人治的思想家基本都是坚持人性本善的理念的, 而提倡法治的学者一般都认为人性本恶。中国传统的哲学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哲学, 换个角度讲也可将其看作是求善的哲学, 正因如此, 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这就使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西方主要提倡的是性恶论和法治, 并且西方的人治也与中国的人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以西方国家而言, 他们倡导的人治是以追求正义与平等为目标, 而中国的到人治则是道德人格和维护宗教制度为目标;西方的法治则主要是强调保护人们的权利并对行政权利进行相应地限制, 中国的法治则是用来强调法律的一种工具。然而, 西方国家遵从的人治与中国的人治却也在某些方面上有着相通之处, 中西方国家基本上都是以人性论作为治国依据, 两者都比较重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他们全都认为法律应当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标准。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虽然在中西方国家眼中法治与人治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 但是某些方面却是相通的, 这就要求在翻译中必须慎重。

(二) 中西方法律文化当中的零对应及翻译技巧

虽然中西方的法律文化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 但是因为历史背景、法律制度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有使得中西方的法律文化各具特色、各不相同, 这样一来难免会使一些法律翻译中找不到相互间的功能对应物, 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零对应。在西方国家的法律中正义是最高的司法标准, 而中国法律中却将无刑事责任作为最高的司法标准。而在这种法律文化的背景下, 便会是翻译失去应有的参照物, 从而导致翻译出现困难。例如, 西方国家的judicial independence (司法独立) 、system of separation of powers into legislative, executive and judicial division (三权独立) 以及parity of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权责平衡) 等等。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还有一些经常容易发生错误的问题, 较为典型的是繁琐的法律条文, 这就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相应地调整, 有些时候还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文学翻译手法来进行, 这样才能使一问你更加准确。

(三) 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间接对应及翻译技巧

所谓的间接对应具体是指在法律翻译实践中, 某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未必相吻合, 但两者之间却存在一定的相似值。例如, 对权利的认识。西方人一般将权利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即既然权利、法律权利以及道德权利。而在中国的法律文化中, 也可以找出与这三种权利相对应的价值观。这样便可按照相对应的情况进行翻译, 这种翻译虽然在内涵有所差异, 但其外延却是基本相同的。又如, 对法制的理解和翻译。法制的全称是法律制度, 这是从狭义的角度上讲, 若是从广义的角度上讲, 法制又大于法律制度, 也就是说将法制一律翻译成legal system显然是不准确和不恰当的。

参考文献

[1]苏丽.中英法律文化比较下看程序优先原则在中国的适用[J].法制与社会.2010 (6) .[1]苏丽.中英法律文化比较下看程序优先原则在中国的适用[J].法制与社会.2010 (6) .

[2]左宇思.法社会学视野下的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以影片《刮痧》为例[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2 (3) .[2]左宇思.法社会学视野下的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以影片《刮痧》为例[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2 (3) .

[3]王晓峰.试析中国传统法律刑事化之成因——从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之角度切入[J].贵州文史丛刊.2011 (2) .[3]王晓峰.试析中国传统法律刑事化之成因——从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之角度切入[J].贵州文史丛刊.2011 (2) .

[4]杨力.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文化转换与法律秩序重建[J].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10) .[4]杨力.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文化转换与法律秩序重建[J].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10) .

从功能翻译途径看法律翻译 篇2

国内外传统上对法律翻译的研究,是从语言学的角度,也就是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追求译文对原文“对等”.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理论为基础,对法律翻译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结论认为功能翻译理论应用在法律翻译中是合理的,适用的.

作 者:战海 李洪燕 作者单位:战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55)

李洪燕(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34)

法律翻译 篇3

关键词:译名,翻译症,翻译腔,翻译体

一 引言

《上海翻译》2006年第4期曾刊载王宏的文章《Translation Studies 能否一词两译——质疑“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书名翻译》,对“Translation Studies”译名问题提出商榷,这反映出国内学术界长期存在的译名混乱问题,其实类似情况又何止此一例。笔者不揣浅陋,在参阅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及各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予以规范,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人。

二 西方学者translationese研究概述

在西方学者中,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其著作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中最先对translationese一词进行了界定和讨论。 就此国内许多研究者,如范仲英认为translationese是奈达为了描述某种翻译现象而专门造的词[1]。英国翻译

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其著作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对translationese一词也有所提及。Translationese在西方辞书中涉及更少。笔者查遍手头资

料,发现只有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收录了translationese词条,并将其定义为 “A general pejorative term used to refer to TL usage which because of its obvious reliance on features of SL is perceived as unnatural, impenetrable or even comical.” [2](“通常来说是一个贬义术语,用来指因明显依赖源语的语言特色而让人觉得不自然,费解甚至可笑的目标语用法。”[3])

三 国内学者translationese研究概述

国内诸多学者对translationese都有所论及。范仲英在其著作《实用翻译教程》中首次提到translationese,在第九章范先生以翻译症为题对这一现象作了介绍,但范先生却认可translation syndrome为“翻译症”的对等翻译。随后,刘宓庆在其两本著作《当代翻译理论》和《文体与翻译》中都提及translationese,均将之视为“翻译体”的对等翻译。刘先生认为“翻译体”(translationese)带有贬义,它应该是指带有“不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翻译色彩的译文[4]。王治奎在其著作《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的第八章以力戒“翻译体”为题对翻译体现象作了介绍,王先生认为“翻译体(translationese)”是指“我国翻译作品中存在的语言文字非规范化运用问题”,并且认为translationese和translatorese均为“翻译体”的对等翻译[5]。吕俊在《英汉翻译教程》中以“翻译腔”的功与过为题对translationese作了一分为二的介绍:“翻译腔”破坏了译入语的风格,但在表达方法的引进、新词语的译介、语言表达形式的改革等方面的确起过不容低估的历史作用[6]。孙致礼倾向于将translationese译为“翻译症”,并在《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开辟专章分析了“翻译症”的症状表现。孙先生认为带有“翻译症”的译文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语言不顺,既违背了汉语语言的规范,又败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不通,往往让读者不知所云,甚至把读者引向歧路),诊断出四条病因(照搬英汉词典的释义,照搬原文的功能词,照搬原文的语序,照搬原文的表达方式),并提出克服“翻译症”需要解决好的四个环节(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语汇问题,句法问题,认真做好审校)[7]。

和西方辞书相比,国内多部辞书对translationese都有所收录。在林煌天主编的《中国翻译词典》中,translationese以“翻译体”的条目形式出现,但林先生却将该词定义为:“翻译体,又称翻译腔或翻译症……”[8]孙迎春在《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的汉英术语对照部分将“翻译体”译为 translationese,在英汉术语对照部分把translationese译为“翻译体,翻译腔,翻译术语” [9]。谭载喜主译的《翻译研究词典》亦将translationese翻译为“翻译体”。方梦之编著的《译学词典》将“翻译症”视为 translationese的对等翻译,并认为:“翻译症,主要特征为文笔拙劣,即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这种‘症状’往往并不是由于译者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而产生,而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原文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使译文不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10] 陆谷孙编著的《英汉大词典》将translationese翻译为“翻译症”,并解释为“(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翻译腔;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 [11]。

此外,笔者利用中国知网对translationese在国内学术论文中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检索,发现有15篇文章其篇名、摘要及关键词将translationese视为“翻译腔”的对等翻译,11篇文章将其视为“翻译症”的对等翻译,7篇文章将其视为“翻译体”的对等翻译。针对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国内学术界似乎各执一词,由此产生了译名混乱问题:translationese到底应该翻译成“翻译体”“翻译腔”还是“翻译症”,抑或三者皆可?

四 translationese译名辨析

其实在笔者著此文之前已经有学者注意到translationese的译名不统一现象,如孙致礼在《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就指出:“这种翻译语言,有人称翻译体(或译文体),有人称翻译腔,有人称翻译症。三个名称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差异,比如说‘体’、‘腔’、‘症’是否有个变态程度之差异,似乎还可以探讨,但本书不准备做这种‘节外生枝’的事,只想选择‘翻译腔’一词……”下面笔者拟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做这种‘节外生枝’的事”,尝试对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予以规范。

先区分一下“翻译症”和“翻译体”。“翻译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译文中不符合译语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其“病因”是过分拘泥于原文形式,不懂变通,患有“翻译症”的译文意思并没译错,译文读者勉强也能理解,只是表达不地道、生硬、别扭,甚至滑稽[12]。相比较而言,“翻译体”有其自身独特的“美学品格”,它使得原文中一些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得以保留,这些表达方式反映了异域的思维模式和风土人情,可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有它存在的价值[13]。

“翻译腔”和“翻译症”是一回事吗?二者又有何区别?“翻译腔”属于中性词,它客观地描述了一种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翻译现象,有“翻译腔”的译文并不影响读者的理解,不过翻译味浓一些而已。比如说一个人讲话“洋腔洋调”的,但对理解他的话并不造成多大影响,最多也只是一时的不适应;而“翻译症”其影响程度要重得多,此种“病症”当然需要尽快“诊治”,否则必然侵蚀目标语,撼动其根基。

那么“翻译体”是否如孙致礼所见,等同于“译文体”?香港学者金圣华认为:“‘译文体’是……一种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佶屈聱牙的表达方式;一种大家看来碍眼、听来迍耳、说来拗口,却又乐此不疲,以为非如此不足以表示自己前卫先进的流行文体。”[14]故此“译文体”类似于笔者上文提及之“翻译症”,此种“流行文体”当及时接受“救治”,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当尽量避免之。

最后回到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问题上。综合分析西方辞书的定义,可知translationese通常用来描述某种由于明显依赖源语的语言特色而形成的目标语用法,也就是说,它并不会影响到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仅仅使其觉得不自然、费解甚至可笑而已。故翻译为“翻译症”有用词过重之嫌(况且“翻译症”有其对等语翻译形式translation syndrome);而翻译成“翻译体”亦有不妥之处,正如相关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翻译体”有其积极作用,这层意义是translationese所不曾包含的;而“翻译腔”代表着一种因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而有失自然、不够流畅的译文风格,符合translationese的英语释义,是translationese最贴切的汉语译名。

参 考 文 献

[1]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98-109.

[2]Shuttleworth, Mark& Cowie, Mori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187-188.

[3]谭载喜.翻译研究词典.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54-255.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590.

[5]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174-184.

[6]吕俊.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16-318.

[7]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95-103.

[8]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184-185.

[9]孙迎春.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27-28,261-262.

[10]方梦之.译学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6.

[11]陆谷孙.英汉大词典.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2013.

[12]赵尚.硬币的两面——译本文体的是非功过. 宜宾学院学报,2007(10):101-103.

[13]冯兴石.文化翻译中的“翻译体” 现象.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95-96.

[14]顾炎斌.难为筑桥人——金圣华教授翻译甘苦谈[EB/OL].http://season.ouc.edu.cn/news/xyxw/200704/1999.html.

杨普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257061 

刘典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257061

法律翻译企业专业性建议探讨 篇4

关键词:法律翻译,翻译质量,流程专业

作为一个企业, 不论是谋求最大投资回报率还是长期快速盈利, 关键是看该企业的客源。客户是第一位的, 不论是正在消费的, 还是潜在的。客户分两种, 一种是初次消费的, 一种是再次消费的。对于第一种客户来说, 企业最应该做的就是让这种客户注意到自己。这就需要企业做广告。在企业宣传自己时应注意, 企业的专业领域服务范围要广, 翻译语种要多, 电话、传真、电子邮箱、网址都要有。而对于第二种客户来说, 能否成为回头客, 就看企业在与其合作时表现如何了。本文对以法律翻译为主营业务的翻译企业的专业性建议进行了实践探讨。

一、突出特色

企业要突出“法律翻译”, 即“法律翻译”是本公司的强项。法律术语是一种法律转换和语言转换同时进行的双重工作。任何法律翻译工作几乎都无可避免地涉及不同法律制度下的法律概念所产生得功能性差异。因此, 法律翻译除了要求语言功能的对等以外, 还应照顾到法律功能 (legal function) 的对等。所谓法律功能对等就是原语和译入语在法律上所起的作用和效果的对等。唯有如此, 才能使译入语精确的表达原语的真正义涵, 也就是法律翻译所谓的严谨, 而专门的法律术语是法律英语翻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精确的翻译法律术语是必需的。企业可以宣传自己是专业的法律翻译服务提供商, 具有业界先进的法律文件翻译业务处理平台, 拥有法律翻译项目部。本公司的法律翻译项目部人员均具有相关的法律背景, 同时又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 不仅是翻译专家, 同时也是从事律师相关工作, 致力于为国内外大型法律网络服务商、法学院、政府机构、公检法司系统、仲裁机关提供英语、法语、日语、德语等几十种语言专业化法律翻译服务。自企业成立以来与国内外大型法律网络服务商、法学院、政府机构、公检法司系统、仲裁机关、国际性跨国集团公司、其他法学研究组织及法学界知名人士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以一流的服务方式、准确精湛的翻译水平、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 赢得了广大客户的高度评价, 成功地为他们提供了大量优质高效的翻译服务。

二、注重质量

企业应依照质量标准体系要求,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实行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化。严格执行“一译、二改、三校、四审”程序化、规范化的运作流程, 确保翻译质量和翻译效率。

企业应承诺“质量第一、追求卓越”, 追求高品质翻译服务。企业可下设客户服务、翻译审校、服务支持等职能部门, 力求以最高的效率完成翻译工作。其中客服部负责市场的开拓及与客户间的沟通;翻译审校部负责对稿件的分析、分配与翻译并对初步完成的译稿进行整理校对;服务支持部负责根据客户的要求对稿件进行扫描、排版等后期制作。

三、流程专业

1.客户有法律翻译方面的需求, 企业业务人员与客户取得联系。

2.业务人员详细询问稿件的专业领域、翻译量、交稿时间、排版要求等情况, 并要求客户将稿件内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内容以传真或邮件形式传过来。

3.根据客户的要求和稿件情况给出稿件的报价。

4.与客户签订翻译合同和保密协议。

5.根据稿件的语种、涉及的专业和客户的要求分配最恰当的法律翻译专业翻译人员。

6.将翻译好的稿件分配给法律翻译专家或外籍专家进行审稿。

7.将翻译好的稿件按照客户要求进行排版 (非专业) 。

8.以传真、E-mail或快递形式将稿件发给客户。

9.在客户收到稿件后根据合同签订情况支付稿费。

10.对客户的稿件在30天内进行免费修改。

四、性价比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性价比。企业的服务理念:“让客户用合适的价格买到满意的服务”。在这个人人都想赚钱的时代, 很多客户一定有这样的感受:明码标价的商家不少, 但拿钱买不到满意的东西很多。本公司就是要改变这种情况, 让客户按照我们的明码标价和相应的承诺, 买到货真价实的服务。

企业应着眼于与客户的长期合作, 并在这种持续的合作过程中与客户共同成长, 并充分考虑客户的利益, 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相关成本。本公司的项目经理、翻译员、撰稿人、美术设计师、排版工程师和质量工程师构成的项目团队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并严格将费用控制在客户的预算以内。

总之, 做为一个企业, 最重要的是抓住客户, 有了客户就有了一切。

参考文献

[1]季益广.法律英语的文体特点及英译技巧[J」.中国科技翻译, 1999, (04) .

[2]薛瑜.英语合同条款的表达与理解[J].上海翻译, 2005, (03) .

[3]季辉.现代企业管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法律翻译课程总结 篇5

2012级翻译班 范屾 20121374018 自我评分:80

实际得分:

翻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全世界各国都积极研究和探讨的学问。通过翻译,世界各国才得以沟通,国与国之间的文化才得以相传,增进了全球人民的联系,打破了各个区域封锁的状态。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如今翻译依然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专家与学者,更加致力于将所属地区最本质最原始的文化传递开来,而不是简单的字面含义的传递。这就需要翻译者的水平不断提升,以达到翻译“信、达、雅”的准则。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法律翻译这门课程,进一步了解了翻译的博大精深。法律英语具有它自己特有的风格。法律职业的性质和特点与这种特有的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当我们阅读英文法学著作、学术论文、法律文献、法律文件、合同和单据、契约、公约、法规、条约的时候,发现这些作品的语言风格跟现代英语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完全不同,即使我们具有中高级英语水平,也会感到法律会话和文章很难懂。

一、法律英语的风格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面: 1.矫饰夸张,庄重威严法律语言是各种文体中正式程度最高的一种。法律文体在措辞方面很有讲究:不用小词而用大词,不用短词而用长词,不用普通词而用特殊词,不用现代词而用古代词,不用本族语而用外来语。例如,一位警察在谈到他抓获罪犯这一事实时,在不同的场合选择了不同的词,在酒吧里,他说:“We have gotten the criminal at last.”在警察局里他说:“The criminal was arrested at last.”在法庭上,他说:“The criminal was apprehended at last.”同样是“抓获”的意思,在酒吧里,口语性强;在警察局里,就比较正式;在法庭上,措辞非常正式。过分修饰和使用陈旧迂腐的词汇是法律英语中另外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那些由here,there,where等加上一个或几个介词构成复合副词,这类复合副词在其他文体中已几乎绝迹,但在法律文书中出现频繁:hereafter、thereafter、hereby、thereby、here from、therefrom、whereupon、wherewith。

2.类语重叠,要言重复类语重叠就是类义词的重叠使用。类义词是指意义同属某类别的词,例如,car,bus,truck,等属于vehicle(车辆)类的类义词。法律专业术语中存在许多类义词,是因为法律所面向的是整个社会,其调整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法人、机关团体等各种各样的法律关系。而表示法律关系的概念必然有大有小,有属有种。在使用这些概念的过程中,为了明确其外延的范围,就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根据其各自不同的属性进行门类的划分,然后用适当的词加以确定,以避免理解上的任意扩大或缩小,于是产生了不同层次上的属概念和种的概念,而表示这些概念的词语就是不同层次上的类义词。英国作家Swift对法律英语的评价是“words multiplied for the purpose.”Chase对法律英语的评价是“aviscoussea of verbiage.”Evans说法律英语是“repetions.”有学者用古英语词wordy来概括此特点。由上对比可知,法律英语在措辞上大量使用类语叠词,比现代的普通英语显得繁琐。这与法律者刻意追求法律语言的准确,避免产生歧义有关。

3.句子冗长,晦涩难懂法律文书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各种修饰语层层叠加,位置灵活,长句居多。从句式使用上来看,大都采用陈述句,很少使用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完整的长句的使用可以准确界定这种权利和义务关系,排除被曲解或误解的可能性。这些长句往往含有许多分句或定语、状语等附加成分的简单句或复合句。这些定语对各词性术语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精确地界定,而状语界定了履行权利和义务的条件、方式、地点和时间等。法律英文给人的感觉是含糊不清、晦涩难懂、不知所云。从句子的结构来看,担任句子的主语、宾语的名词或是状语成分之内的名词都可能带有很长而复杂的修饰语。如果将一般法律文书作适当的切分,我们很容易发现法律语言大都是由众多的名词词组按照各种关系组合起来的。另外,法律文书为了语意的准确,常常违背常规地安排修饰语的位置。那么法律英语如何翻译呢1.理解是前提。由于法律英语具有以上的特点,因而理解在法律文书中显得格外重要。要正确理解法律文书,首先要把握法律文书的基本句型。最早对法律文书进行研究的英国律师GeeCoode曾提出法律中典型的条件句所具有的四种成分,即情形、条件、法律主体和法律行为(case,condition,legal subject,legal action),前两个成分为n),后两种成分为法律陈述(statement)。在现行的法律文体中,存在着大量的co ode模式句子,但在适当的时候,句子的成分的位置进行了灵活的变动,“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弄清句子主要结构以后,即确定主句与从句的分界线以后,应该先抛开一切形容词性修饰语(定语),副词性修饰语(状语),分别找出主句和从句的主语,谓语动词和宾语(如果有宾语的话),然后确定主语、宾语的形容词性修饰语和动词的副词性修饰语,并确定同类修饰语之间的层次关系。只有经过细致的分析之后,才能确保对法律文书的正确理解。

2.忠实原文。由于英语法律文书具有庄重、保守、矫饰等特点,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所使用的汉语的语体,首先应避免使用语义模糊、弹性较大的口语化的词汇;选择庄重正式的汉语词汇。其次,可以酌情选用一些汉语文言连词及其他一些文言虚词。这样,才能尽量保持法律原文的韵味。请看下例句子:NOWTHEREEOR,inconsideration of the premises and covenants here in contained,the parties here to agree as follows„„(兹以上述各点和契约所载条款为约因,定约双方协议如下:)翻译中使用了“兹”、“上述”和“所”等词,使汉语译文显得庄重。

二、法律英语的运用如下文

法律英语是指用英语书面表达的法律文件,是具有法律专业技术特点的语言,代写论文分析与普通英语相比,它无论在词的用法上,还是在语法结构上都有不同的特点。其一是情态动词的频繁使用。法律英语中的许多法律法规、合同及法律文件等都是通过情态动词的使用来完成的。

法律英语中法律的授权、强制和禁止等意思的表达都需要使用情态动词。情态动词“shall”在法律条文中表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通常表述各项具体的规定与要求,带有指令性和强制性,充分体现了法律文件的权威性和约束性,而幷非只是一种时态。它大量运用于法院的判决中,或运用于表达被规范对象“应该”或“不应该”作某事,常被译为“得、应当”。

一 “shall”的用法

(一)“shall”的基本用法

1.在普通英语中,“shall”是典型的表示未来的词,代写论文分析用在第一人称代词后,表示将来时,用于不牵涉到主语意愿的动作

(二)“shall”在法律英语中的用法

“shall”在法律英语中表示依据法律规定或按照法律、法令、规章、条例等必须履行的义务,常用于第三人称且并不含有将来的意味。

二 “shall”的中文译法

情态动词“shall”通常表述各项具体的规定与要求,带有指令性和强制性,中文通常译为“应”,但在实践中,还应当根据上下文来断定“shall”的含义。

(一)表示某种命令或某种法律义务,相当于普通英语中的“must”,通常翻译为“必须”。(二)用于表示法律上的正式“宣告”、“宣布”

(三)用于表述合同条款,代写论文分析表述一定要做到的事情。通常翻译为“一定会”或“将会”。

(四)情态动词“shall”的否定形式“shall not”,通常翻译为“不得”,在英文法规里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

三 “shall”的译法及需注意的问题:(一)力求准确、简洁(二)避免易错形式

在翻译法律英语文本中,切忌望文生义,不应见到“shall”就翻译为“应当”,见到“shall not”就翻译为“不得”,而应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正确翻译。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学期的法律翻译课程,但在顾老师的教导下,我对翻译这门课程又有了新的认识,尤其对法律翻译的认识更加深刻。十六周的课程学期,我知道了法律翻译的含义、特点、运用,知道了法律翻译与普通英语翻译的区别,更掌握了法律翻译的特殊词汇、句型结构。虽然这门课程即将结束,但对法律翻译的学习还在继续,在掌握了基本的法律翻译知识后,还要加强自我学习,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法律翻译 篇6

摘 要:法律语言自身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英汉法律翻译的特殊性。“信、达、雅”的传统翻译标准并不适合法律翻译这一特殊的翻译类型。片面追求甚至会导致法律纠纷,造成损失。作为法律翻译主体的译者,应当充分认识这一点,在操作过程中做到严谨精确,用语规范,简明扼要。在锻炼语言能力的同时,注意提高自身的法律专业素养,以三原则为指导,方可胜任法律翻译的重担。

关键词:法律语言;法律翻译;语言特点;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218-02

法律语言(Legal Language)是语言众多功能中的一种。这一术语源于西方,在英语中原指表述法律概念或诉讼和非诉讼法律事务时使用的语言,后也指某些具有法定法律意义的词语。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政治交流日益密切,英语和汉语之间的法律翻译需求急剧增长,因此需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其进行实践和理论层面的研究。

一、英汉法律翻译的语言特点

法律语言是有别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是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服务于法律活动并且具有法律专业特色的一种社会语言。

从宏观上讲,首先,法律语言是一种精英语言。正如法律教育是精英教育一样,法律语言有着强烈的精英性质。它属于抽象层次的语言,为法律人所垄断。这个情况在英语中尤为明显。法律英语不管从词汇、语法,还是文本整体,都一直在进化。现在,即使对于许多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民而言,法律语言都是一门晦涩难懂的特殊语言。G. R. Rajagopaul指出:“法律语言,最初被人视为是现实生活关系中的一种大众财产,开始飞速质变,以至最终不再为一般大众所理解,由此催生出一个与大众格格不入的法律专家阶层。”顺应这种发展,原本相对滞后的法律汉语也呈现出一种快速精英化的趋向。2007年《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后,根据媒体调查,近一半人很难理解其中一些条文,这正是法律语言精英化的一个现实例证。其次,在法律翻译中有一种独特的现象,称作“法律文本匿名论”。法律翻译的对象大多是规范性的法律材料,如法条、法规、合同、协议等。这种语言具有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得以体现的方式之一就是文本无作者署名,即起草人处于匿名状态。译者在翻译法律文本时很少会考虑原作者,这与文学翻译有着很大的差别。译者在翻译过程当中,更多的是遵守法律文本的“客观性”,翻译主体的再创作要严格受制于原文本,力求最大限度“忠实”于原文。事实上,很多时候,翻译主体本身都要受到严格限制。很多法律界人士主张对法律翻译主体的资格严加管理,其目的正是保持法律的权威性。

从微观上讲,法律英语词汇和日常生活经常使用的词汇不同,比较专业和正式。“法律语言部分地是由具有特定法律意义的词组成,部分地是由日常词语组成。具有特定法律意义的词,在日常用语中即使有也很少使用,如预谋、过失、非法侵害等。”很多常见词汇到了法律语境中就变成了其他的意思。除了意义发生改变,法律语言还更加正式。一些日常词汇,如before和after,在法律语境中最好用prior to和subsequent来代替。法律语言的正式和专业还通过其他方式体现出来,如经常出现被动语态以显示其客观性;一些主观的,表达感情色彩的词汇一般不会出现在法律语境中。法律术语还要求极高的精确性。精确性是指“语义于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完全相符,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准确的、紧密的;不仅准确地反映事物的主要特点,而且准确地反映事物的一般特点”。

二、英汉法律翻译的基本原则

法律语言有着与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截然不同的特性。它正式、严肃、复杂。翻译主体在进行具体翻译行为时,必须遵循严格的基本原则。

首先,法律翻译必须遵循精确性原则。法律是由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由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法律通过法律语言得到体现,所以法律语言作为法律的表现形式和信息载体,也要体现出法律的职能特征。可以这样说,法律的严肃性决定了法律翻译的精确性。精确是法律翻译的根本,否则法律翻译不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还会给当事人以及社会带来损失。拿最常见的“订金”和“定金”为例。这两个词看似相似,但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两者的法律含义大相径庭。“定金”是标准的立法语言,而“订金”则是司法语言。“定金”含有一种保证金的性质,指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的,为保证合同履行,由一方预先向对方给付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其他替代物。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合同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这就是所谓的“定金罚则”。而对于“订金”,我国尚无明确法律规定,在法律实践中,如果当事人给付了“订金”但没有约定性质的,则不适用于“定金罚则”。所以,“定金”应译为“earnest money”或“bargain money”,而“订金”则应译为“down payment”。再如,本银行有权拒绝...将任何证券退还客户。这种多重理解方式在法律翻译中毫无疑问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应当将译文修改为:“本银行有权拒绝接收客户将证券存放于本银行或拒绝将任何证券退还客户,而且无需给出理由或做出预先通知。”

其次,法律翻译应当做到简明清晰。因为法律语言本身的复杂性,阅读法律文本有相当难度。为了交流的便利,需要在不影响语言的精确和规范的前提下将意义尽量明晰地表达出来。

最后,法律翻译还应当遵守规范性原则。从事法律翻译的人员除了要有很好的双语能力,还要掌握相当的法律知识,特别是法律概念和常用术语的表达,让译文看起来像地道的法律文书。比如,“不可抗力”是合同中常见的专业术语。如果对于英语法律专业术语了解不够,单从字面理解,可以译为:force beyond human power或者irresistible power。但实际上force majeure才是英文法律用语中最地道、最对应的专业术语。再如:The burden of proof rests with the defendant. 这个句子相对简单,很容易就可以译为:证明的负担由被告承担。但实际上,burden of proof是法律英语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意思是“举证责任”,所以应当译为:举证责任由被告承担。

法律语言自身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英汉法律翻译的特殊性。“信、达、雅”的传统翻译标准并不适合法律翻译这一特殊的翻译类型。片面追求甚至会导致法律纠纷,造成损失。作为法律翻译主体的译者,应当充分认识这一点,在操作过程中做到严谨精确,用语规范,简明扼要。在锻炼语言能力的同时,注意提高自身的法律专业素养,以三原则为指导,方可胜任法律翻译的重担。

参考文献:

〔1〕Rajagopaul, G. R. The Drafting of Laws [M]. Sydney, The Law Book Co. Ltd. 1980.1.

〔2〕刘涌泉.我国机器翻译走过的40年[J].计算机世界周报,1999,(38).

〔3〕Cremers, L. Controlled Language in an Automated Localization Environment. Keynote address at EAMT/CLAW, 2003.

〔4〕宋雷,张绍全.英汉对比法律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3.

〔5〕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287.

〔6〕谢金荣,唐淑花.法律英语长句翻译策略[J].重启三峡学院学报,2013,(1).

〔7〕Garner, Bryan A. Blacks Law Dictionary (7th Edition)[Z]. St. Paul:West Publishing Co. 1999. 52.

法律解释与法律民主 篇7

一、法律解释的初衷是让法律更加民主化

法律制定以后能够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是立法宗旨, 但是法律的使用要经过司法者的主观活动, 然后才能很好的得以适用。概括的说, “法律必须经过解释才能适用。”只要有法律, 就有对法律的理解与解释。法律越是解释越具有生命力。越经得起解释的法律才是良好的法律。解释是保持法律活力的重要方式。解释是彰显法律效力的重要形式。因为,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有专门性很强的术语和概念, 只有对其进行必要的解释, 才能为社会公众所了解, 所遵循;法律是裁决各类纠纷的准绳和依据, 法律所蕴涵的公平正义精神和价值取向往往需要必要的解释才能昭示;法律是最普遍的行为规则, 但法律所适用的则是各种各样具体的案件, 只有进行必要的解释, 才能使抽象的法律条文适用于具体案件的处理;社会生活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 而法律是相对稳定的, 为了使相对稳定的法律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 也需要对法律进行必要的解释。

从各个国家看, 在法律不完备的国家, 法律需要解释;但在法律完备、法治化程度的国家, 法律同样需要解释。法律解释的发达往往是法治完备的重要表现形式。解释法律是一门学问。解释法律必须遵循正确的解释规则, 运用正确的解释方法, 采取适当的解释形式, 切实遵守法律内在的逻辑。解释法律是一种能力。正确解释法律, 必须有能力把握法律的精神, 洞悉法律所蕴含的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 熟悉法律出台的背景;全面、系统地把握法律的内容。解释法律是一个良知。解释法律需要人文关怀, 体现法律民主, 解释法律可以调整平衡利益冲突, 解释法律能够体现公正执法、公正司法之心, 可以体现解释者的良知与人格。

二、法律解释不会背离法律民主

尽管法律解释的权力机往往因为强调它的权威性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究其原因, 一是公民个人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组织无法承担法律解释的负面影响责任;三是最高权力机关、最高司法机关往往不直接从事行政执法或者是直接的审判, 从而导致解释者与适用者脱节。

法律解释既是人们日常法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法律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法官依据法律做出一项司法决定之前, 需要合理确定法律固定的含义, 律师在向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同时要说明法律规定的意义。如孟德斯鸠 (Montesguieu) 认为, “裁判只能是法律的准确解释”, 法官“只不过是法律的代言人, 不过是一些呆板的人物”, 他们要像机械的电脑程序一样, 一边输入事实依据, 另一边输出判决。他们因为忠实执行法律不可能会有任何创造性。在法律解释面前, 法官同样需要恪守规定。法官的“适用”法律活动不能是一种“创造”。这种适用不能简单理解为, 法律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又背离了法律民主, 只是权力机构的代言。

三、法律解释捍卫法律民主

在刑事诉讼规定中, 犯罪嫌疑人也有法律权利, 从而使法律不会伤及无辜。犯罪嫌疑人辩护的权力, 无论是自我辩护还是委托辩护。因为在诉讼法律的明文规定和遵从保障人权的原则。任何人和组织不能任意剥夺犯罪嫌疑人的应有辩护权, 也许犯罪嫌疑人会受到法律责任的追究。但是这种权力应该在审判中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能因为身份的特殊或者具有强势的金钱基础而不受法律的束缚。譬如, 利用金钱或者权利伪造证据, 这种行为使绝对不允许的。

法律解释和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法律遵从的基本原则, 法律解释同样也要保持一致性。譬如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 该原则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民主主义要求, 什么是犯罪, 对犯罪如何处罚, 必须由人民群众决定, 具体表现为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来决定。同理法律解释也必须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最高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来做出。当今社会可能和中国古代社会有类似的情况, 人群分成“士农工商”四个群体。就目前的现状来看, 有钱的商人成为很多律师的服务对象, 这些人往往追求自己利益, 误读法律, 他们追求的其实民主其实的就是有钱人所需要、所希望的民主。抛开狭隘的仇富观点, 如果社会的一小部分人如商人的“民主”成为一个社会民主的主要成分、主要力量, 这种“民主”是就不是真正的民主。真正的民主可以使坏人无法恣意横行, 没有真正的民主, 可以是好人无法做好事, 甚至走向反面。实践证明, 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被滥用, 必然导致腐败。权力制约是我国法律的规定, 界定权力之间的关系, 使权力服从法律, 服从民主。

参考文献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上册) [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2]陈斯喜.论立法解释制度的是与非及其他[N].人民日报, 2001-10-12.

[3]陈金钊.哲学解释学与法律解释学[J].现代法学, 2001, (1) .

[4][法]保罗·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M].陶远华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8.

英汉法律术语的翻译 篇8

法律翻译重点在于对其术语的翻译。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法律体制、体系的差异,也造成了中西方法律术语不对等,法律概念不同,法律观念迥异等,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法律术语。如中国的“计划生育”——“family planning policy”,再比如,我国法院分为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地方人民法院,而美国则分为Supreme Court, District Court和Courts of Appeals。针对这些差异,译者应尽其所能做到使其所翻译的法律术语与原语法律术语不仅含义相等,同时还要尽量保持其形式对应。

二、法律术语的特点

要准确地翻译法律术语,首先要了解其特点,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法律术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同的法律术语表达具有完全不同的法律意义,这些术语常常出现在法律文本中,专指某一意义,区别于其在其他文本中的其他意义。例如: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拘传——summon by force,偷税——tax evasion。这些词汇与文学、新闻、科技等其他文本有着鲜明的差别。

2.时代性。英汉法律术语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旧的法律术语可能因为废除而变得使用较少,新的法律术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会不断产生。中国共产党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其中“劳动教养”即“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在制度废除以后便成为了旧的法律术语,不再频繁使用。再比如,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全面二孩”政策即“the 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这样的法律术语便是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

3.严谨性。法律术语有其特定的意义及概念,这决定了做法律翻译时,选词要做到词义正确,语境确凿。如例句:“我们都有责任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其中对“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的翻译为“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and children”,“权益”包含“权利与利益”,翻译时要做到选词严谨,将意义翻译全面,因此译作“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三、英汉法律术语的翻译方法

1.使用功能对等词。Sarcevic提出“功能对等词指的是译入语法律体系中与源语法律体系某一个特定概念有相同功能的概念。”功能对等词通常在没有确切对等词的时候使用。比如,中文“警察”含义广泛,作统称,而美国表达警察的单词众多,其中包含“sheriff”,“deputy”,“sergeant”,“state trooper”, “marshal”,这些词在美国所指为不同区域、不同职能的警察职位。若将它们全部译作警察,显得界限模糊,指代不明,所以,相对应地,将“sheriff”译作“治安官”,将“sergeant”译作“警长”,做到功能对等即可。

2.含混对模糊。法律术语虽有其专业性,独特性,再某些情况下却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译者应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对这类情况应采取以含混对模糊的翻译策略,以《婚姻法》第七条禁止结婚的第二点情形为例,其原文为“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这里法律条文原文语言含混,留有余地,并没有具体列举哪些疾病,因此译作“if the man or the woman is suffering from any disease,which is regarded by medical science as rendering a person unfit for marriage.”采用同样的模糊语义来处理,保留了原文当中留有余地的意义。法律解释权属于国家,译者无权作任何解释,这种情况下理应采取相应的含混表达。

3.增减词。在术语翻译中,迥异的文化差异致使法律翻译中绝对的对等很少存在,为了使翻译更加准确,译者应避免生硬的逐字译,这时可采用增减词来达到平衡。例如对法律术语“不立案决定书”不译作“decision of no casefiling”而译作“written decision of no case-filing ”,这里添加了“written”一词强调了其为“书面文件”的含义。又如“撤销立案”不译作“revoke a case”而译作“revoke a case placed on file”,增译了“placed on file”也使得译文更加贴切。《婚姻法》中第十条婚姻无效情形中的第二点“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译作“if the man and the woman are relatives by blood up to the third degree of kinship”,在这里,译者根据《婚姻法》中第七条禁止结婚的第一点情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做了增译,使译文的意义传达得更加明了。

四、结语

英汉法律术语的差异来源于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因此翻译时可能遇到无法轻易找到目标语中与原语绝对对等的术语的问题,这成为了译者做法律翻译路上的绊脚石,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深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差异的法律制度与文化,熟悉掌握法律术语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将原语法律文本的意义更加准确地用目标语传达出来。

参考文献

[1]Sarcevic,Susan.New Approaches to Legal Translation[M].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7.278

[2]陈文玲.试论英汉法律术语的不完全对等现象与翻译[J].法律英语.2002.

法律翻译 篇9

一、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

当今世界有两大法系, 一种是大陆法系, 一种是英美法系。不同的法系所具有的法律语言系统也各自不同。旧中国时期, 我国实行的法律体系隶属大陆法系,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我国的法律体系在大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特色, 形成社会主义法系。而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则是英美法系。不同的法系存在着差异, 致使中西法律文化存在着差异。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渊源方面的差异。大陆法系不承认判例是构成正式法律的渊源, 而英美法系则承认, 且在整个英美法系中, 判例法还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二是技术方面的差异。大陆体系中的案件审理, 主要参考的是制定法的具体规定, 接着再根据案情分析和其他相关规定进行审理。而英美法系则主要参考过去的判例, 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再概括出符合案件的审理规则;三是程序的差异。在大陆法系中, 法官是诉讼程序的中心, 由法官和陪审员共同组成法庭来进行案件审理。而英美法系, 则以案件的原告、被告、辩护人等为中心, 法官在其中充当调仲裁员角色, 并不实际参与案情争论;由上可知, 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所从属的法系不同, 致使二者在法律文化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对法律翻译, 尤其是法律术语的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挑战。对此, 有必要从中西法律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 探讨其对法律术语翻译的影响。

二、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法律术语翻译存在问题

以下, 基于中西法律文化差异视角, 探讨由于中西法律文化上的种种差异所致使法律术语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一) 渊源不同所产生的法律术语翻译问题

我国的法律渊源众多, 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等, 当中所涉及的细分项较多, 诸如“法”、“条例”、“办法”等。而西方法律并没有如此精细的划分。这就导致在对相关法律术语进行翻译时, 找不到或者是较难找到与之完全对等及大部分对等的单词来翻译解释。比如在我国, 通常将“办法”翻译成measures, 将“决定”翻译成decision。然而, 在西方语言体系中, measures并非是法律专业术语, decision也通常不用于规范表述上, 仅作为法院具体裁决决定的一般性表述。从这些最基本的法律术语的翻译差异上就可以看出, 由于中西法律文化的不同所导致的术语翻译差异十分明显。

(二) 技术层面的差异所带来的法律术语翻译的问题

前文提到在西方的审判法庭上, 法官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根据过往的相关判例, 在比较判例与当前案件之间的异同点来概括出符合案件的审理规则。因此, 在英美法系中, 以判例为参考所归纳出的法律原则占据着极大的比例。而我国的法律则不适用此技术原则。这就直接衍生出部分西方与我国不对等的法律术语。比如Rule是西方法律中某一指引和确定标准的指代, 但是在我国, Rule则通常被翻译成国务院的各项规章, 且Rule在西方法律所指代的含义, 在我国法律中并没有类似的概念。

(三) 诉讼程序的差异所导致的法律术语翻译的问题

法律诉讼程序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西方法律术语翻译存在不对等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与西方采取对抗式诉讼程序弱化法官职能不同的是, 我国的法律注重对法官审判职能的发挥, 在诉讼程序上所采取的主要程序是法官职权式。另外, 在陪审人员的组成上, 中西方也存在较大不同。我国法庭上的人民陪审员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享有一致的权利和义务, 而西方所实行的陪审团制度则是组织普通民众组成陪审团来用于认定客观事实, 陪审团实际并不参与案件判决。这就导致juror在中西方法律术语体系中所代表的意义不对等, 同时由于我国没有陪审团制度, 因而在我国的法律术语中, 也缺少英美体系中jury所对应的法律术语。

(四) 法律分类的差异所导致的法律术语翻译的问题

大陆法系的主要类别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 公法主要针对国家机关与国家机关间的权利制约和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的法律界定, 私法则强调以自然人、法人为主的法律主体间的关系。英美法系的分类主要分为普通法与衡平法, 其中衡平法的术语Equity Law的渊源主要是西方法系依据历史传统所产生的, 其在我国并无相应提法, 因此Equity Law这一术语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也没有相应的术语。

三、解决策略探究

(一) 掌握西方法律渊源术语和目的术语

在法律文化的沟通与融合中, 法律翻译则充当着桥梁的作用。恰如其分地翻译和表现法律术语绝非易事, 其不仅要求翻译者具有良好的英语翻译基础和法律知识功底, 而且还要求翻译者深谙中西法律文化的异同点, 其中就包括对西方法律渊源语和目的语的相关法律术语的掌握。比如在一般性英语用语中, “Action”代表“行动”的意思, 而在法律英语中, “Action”则表示“对价”, “Cost”在普通英语中表示“花费的成本”, 而在法律英语中, 又指代“诉讼费”。了解并掌握这些源语和目的语, 有助于正确理解法律翻译文本中相关术语的具体含义指代, 以帮助最终做出准确翻译。

(二) 寻找功能最贴近的法律术语进行翻译

针对中西法律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术语翻译差异问题, 最直接、简单地方式莫过于寻找功能和意义最为贴近的目标语进行翻译, 尽可能地兼顾英语语言功能和法律语言功能。比如“mortgage”在西方法律体系中表示的是债务清偿的一种担保方式, 具体意思是债务人向债权人进行财产所有权的转移。在我国则将“mortgage”翻译为“抵押”和“质押’’。然而, “抵押”和“质押”所针对的对象又不相同, “抵押”主要针对不动产, 而“质押”则针对动产和权利。因此, 在对“mortgage”进行翻译时, 要结合其语言功能和法律功能, 在涉及不动产时翻译为“抵押”, 涉及动产时翻译为“质押”。

(三) 采取直译的方式

除了上述两个策略外, 对于词汇空缺的法律术语, 还可以采取直译方式进行创新翻译。比如“legal person”、“Family Division”译为“法人”和“家庭法庭”就是采用直译方法所创造出的新的法律术语。

四、结论

综上所述, 为提高法律翻译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增强法律术语翻译的准确性, 就有必要从中西法律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 通过认识差异、了解差异,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法律文化差异与术语翻译间的联系, 以此来更好、更准确地完成法律术语翻译, 确保法律翻译文本更加高质。

摘要:当今世界有两大法系, 一种是大陆法系, 一种是英美法系。在法律文化的沟通与融合中, 法律翻译则充当着桥梁的作用。然而, 在沟通中西法律文化过程中, 法律术语的翻译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给法律翻译带来一定的阻碍, 且直接影响着法律文本的整体质量。恰如其分地翻译和表现法律术语绝非易事, 其不仅要求翻译者具有良好的英语翻译基础和法律知识功底, 而且还要求翻译者深谙中西法律文化的异同点。对此, 本文基于中西法律文化差异视角, 在分析中西法律文化差异基础上, 探析法律术语翻译的问题及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法律文化,文化差异,法律术语,法律翻译

参考文献

[1]韩宁.术语学视角下的法律术语翻译——以<合同法>英译为例[J].时代教育, 2015 (3) .

法律翻译 篇10

关键词:法律文书,法律术语,词汇特征,法律文书翻译

1 引言

法律文书是“参与法律活动的主体——国家机关、法人、公民在处理各项法律事务中, 为其规定的权利或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而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者法律意义的文书” (刘汉民, 2002:1) 。在英美法律实践中常用的法律文书包括民事起诉状 (complaint) 、大陪审团起诉状 (indictment) 、公诉书 (information) 、传票 (summons) 、答辩状 (answer) 、判决书 (judgment) 、律师意见书 (opinion of counsel) 、授权委托书 (power of attorney) 等。笔者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 以民事起诉状、答辩状、大陪审团起诉状这三种最为常见的法律文书为例, 分析了英美法律文书的词汇特征。

2 英美法律文书的词汇特征

英美法律文书属于法律文本之一, 其用词具有法律语言本文特征的共性, 当然也具有其特殊的方面。在词汇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法律术语的专业性、词语的对义性、古体词的使用、复杂正式词语的使用、词语的名词化倾向以及双联词三联词的使用。

(1) 法律术语的专业性

法律词汇, 特别是法律专业术语 (word of art) 是构建法律的最基本要素。正如宋雷教授所言, “法律专业术语, 它们代表不同的法律概念, 具有特定法律语境中所规定的归纳或抽象含义, 除去概念对概念的对译之外, 有时难以用其他任何表达方式进行替换” (宋雷, 2010:139) 。如下文摘自民事起诉状1的一段话, 其中出现的“scalping”, 在中文里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术语。

原文:Calandra defrauded investors by engaging in a practice known as“scalping”一buying shares of predominantly thinlytraded, small-cap companies, writing highly favorable newsletter profiles recommending the companies to his subscribers, and then selling the majority of his shares when the increased demand that he generated drove up the stock price.

译文:卡兰德拉的这种欺骗投资者的行为, 被称为“抢购倒卖卖” (即证券投资顾问在向客户推荐某证券之前抢先购买某证券以谋取利益) , 他买入的主要是冷门小盘股, 并在文章中向其用户大肆宣扬推荐, 随后在他故意哄抬股价造成需求增长时, 再抛售其手中大部分股份。

对于这种缺项的术语翻译, 一般多采取生造新词或阐释法。原文中的“scalping”指的是抢先购买证券, 也就是证券投资顾问在向客户推荐某证券之前抢先购买某证券以谋取利益, 造市者哄抬或压市。在中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 所以在翻译时通过对原意的概括提炼, 将其翻成“抢购倒卖”体现原意中核心的概念, 并在后面用括号对该词意思加以阐释。

(2) 词语的对义性

法律词语的对义性是指词语所表示的概念在逻辑上具有一种矛盾或对立的关系, 这种对义词在法律文书中非常普遍, 以表示各种互相对立的法律关系 (肖云枢, 2011:63) 。如下文摘自答辩状2与民事起诉状3的两句话, 就体现了法律文书词语对义性的特征。

原文:Plaintiff has filed a lawsuit against the Defendant and has served her with papers regarding the case while at work in front of the news media for the sole purpose of embarrassing and humiliating the Defendant and her employer.

译文:原告针对被告提起诉讼, 并在被告正在工作期间, 在新闻媒体面前送达诉状, 这些行为的唯一目的就是困扰、羞辱被告及其单位。

原文:Defendant breached that duty when he repeatedly failed to disclose his intent to sell over 100 times in 23 different securities, from March to December 2003.

译文:被告未能公开在2003年3月至12月期间, 出售23种不同股票, 多达100多次股票交易的意图, 因此, 违反了其应负的责任。

原句中的“plaintiff”与“defendant”就为一对对义性词语。第二句中仅出现了“duty”, 是说被告违反了应尽的义务, 则对被告的读者来说, 知晓其行为则为一种“权利”。除了这些, 还有一些比较常见的词表示对义关系, 如appellant (上诉人) ——respondent (应诉人) 、prosecution (公诉方) ——accused (刑事被告) 等。

(3) 古体词的使用

鉴于法律人的因循守旧和遵循先例的习惯, 致使许多的古英语和中古英语的词语频繁出现在法律文本中。而法律文书属于一种正式的书面文件, 为了表现其严肃、正式的性质, 古体词的使用更是明显。像witness (证人) 、deed (契据) 、deem (认定) 、oath (宣誓) 这些都是常见的古体词。但最常见的则为here、there、where加上其他一些介词构成的复合词, 例如hereinafter、hereby、herein、hereof、thereafter、thereby、therefore、thereinafter、whereby、wherein、whereof等。如下文摘自答辩状4中的两句话中出现的“wherefore”、“herein”与“hereby”等词。

原文:WHEREFORE, Defendant, Alesia Roskov, seeks dismissal of the lawsuit filed against her by the Plaintiff herein.

译文:因此, 被告阿莱西亚·罗斯科请求尊敬的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起诉。

原文:Paragraphs 1 through 26 are hereby incorporated by reference.

译文:各被告对本答辩第1段至第26段的每一承认、否认及主张予以重申并作合并答辩。

第一句中的“wherefore”在各类法律文书中出现频率很高, 表示“因此, 所以”的意思;第一句中的“herein”表示的是“在此, 于此”, 第二句中的“hereby”指的是“借此文件、事项或东西;以此为结果或以此为方式”。一般“here-”指代的是“本诉状中”、“本合同中”, 而“where-”、“there-”则指代前面出现的单词、事物。这些词可能会对理解句意带来困扰, 虽然看似复杂, 只要弄清楚结构与关系, 理解和翻译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

(4) 复杂正式词语的使用

因为法律文书特有的文体特征, 要求在措辞、表达上正式、庄重严谨, 所以就算能用一个简单词语表达的含义往往在法律文书中也会使用复杂的词组, 比如用“with reference to”代替“about”, 用“by means of”代替“by”, 用“in the event that”代替“if”。

原文: (b) obtained money or property by means of untrue statements of a material fact or omissions to state a material fact necessary in order to make the statements made, in the light of the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they were made, not misleading;and

译文: (2) 同过对实质性事实的虚假陈述, 或省略必须做出的陈述的方式收取现金或财产, 按照这些情况来看, 事实清楚;

上文例句中的“by means of”表示“借助于, 通过, 用某种方式”, 其实用“by”就能表述该含义, 但为了更正式, 所以使用更长更复杂的词。

(5) 词语的名词化倾向

法律文书在词法方面的一大特征就是动词的名词化倾向, 尤其是动词名词化。宋雷教授认为:“使用这种方法能有效的简化叙事的层次和结构, 减少使用句子和从句的频率, 使行文更直接、紧凑和简洁之外, 更重要的是有时可以略去一般陈述句中的行为人, 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宋雷, 2010:118) 。如下文例句5.

原文:The Commission seeks, among other relief, a permanent Injunction, disgorgement of Calandra’s illegal trading profits, plus prejudgment interest, and the imposition of a civil money penalty.

译文:根据其行为, 被告已构成证券欺诈罪。除其他救济外, 委员会寻求对被告作出永久性禁令、退回销售股票所获的非法利润外加损害利息、判处民事罚款等处罚。

该句语义复杂, 信息密集, 但是并没有用到从句, 全句只有一个动词, 即“seeks”, 后面并列了“injunction”、“disgorgement”与“imposition”三个名词词组, 除了禁令是名词, 其实退回非法所得财产、对被告做出处罚都是动作行为, 原句英语将这些行为名词化, 简化了句子的结构, 减少了从句与并列句和使用。但在翻译时, 因为中文具有动态化的性质, 频繁使用动词, 所以在翻译成中文时也最好处理成动词。

(6) 双联词三联词的使用

在法律文书中有时会碰见一些由两个或多个同义或近义词所形成的词组或组成的词链, 例如“null and void”、“acknowledge and confess”、“true and correct”以及“rights、title and interests”。在翻译这些双联词时有时可以做适当简化, 原则上都可以合二为一或合三为一来处理 (李克兴, 2011:139) 。只用翻译出其共核的意思, 但并不是所有的双联词和三联词都要简化, 有时这几个词可能存在细微差别, 这时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以下文引自大陪审团起诉状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AYMAN JOUMAA) 的一句话为例:

原文:The defendant and his co-conspirators used the following manners and means, among others, in furtherance of the conspiracy:

译文:被告及其同谋者采取下述方式, 促成共谋行为的实施:

原文中出现了“manners and means”其实就是手段、方式的意思, 但为了严谨, 将两个词并列使用, 且不断重复。在翻译时可以可以简化, 不用翻译成“方式和方法”, 只需翻译成“方式”即可。

3 结论

本文在英美法律文书翻译实践的基础上, 从词汇的角度总结了法律文书的特点, 包括法律术语的专业性、词语的对义性、古体词的使用、复杂正式词语的使用、词语的名词化倾向以及双联词三联词的使用, 并针对每类特征分析了在翻译时常用的方法。

综上所述, 要想准确翻译法律文书, 在翻译专业术语时一般要做到用术语翻译术语, 但是由于法律体制、文化、国情、历史渊源的差异, 英汉法律概念不完全对等, 故我们不能用我国的法律术语硬套外国的法律术语。遇到缺项的情况可以考虑采取生造新词或阐释的方法;在翻译古体词的时候要注意辨别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在翻译正式词语时要注意措辞严谨, 做到法言法语;在翻译名词化倾向的词语时, 可根据中文表述习惯, 将其还原为动词进行表述;在翻译双联词三联词时, 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简化。

参考文献

[1]李克兴.英汉法律翻译案例讲评[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1:139.

[2]刘汉民.现代法律文书写作[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1.

[3]宋雷、张绍全.英汉对比法律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18-139.

上一篇:荧光成像技术下一篇:多巴胺转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