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2024-08-31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精选十篇)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篇1

1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1.1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当前我国生态问题的新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保持较高速的增长率,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生态环境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改善,反而因为经济的发展,造成中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最近几年出现的雾霾天气,日益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这些环境问题的加重,无疑不在提醒着我们党和政府必须要注重环境问题带来的威害,生态问题可能会制约文明的发展。

1.2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中国梦即使是富强梦、人民梦和振兴梦,也是美丽梦,美丽家乡、美丽城市和美丽国家的梦。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更是要实现美丽中国,为人民生活创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国梦的实现基础,一定是在全社会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和人民的思想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一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实现的。建设生态文明即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1.3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存空间。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极大浪费的局面其实是阻碍了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如果我们党不能很好的解决生态问题,那么我国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动力就会减弱,可能会成为阻碍生产力的一大因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资源。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归根结底是对环保意识的缺乏。因此,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要建设好生态环境,发挥生态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激励作用。建设生态环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2.1人们生态文明保护意识缺乏

由于我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帝国主义的殖民压迫,人民的生活极其贫苦,人民又经历了十几年的战争灾难,这就导致各种生活资源和生活材料极其匮乏,在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人民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也是充分的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导致有些资源开发过度,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惜牺牲环境来换取短暂的经济效益,再加上各种环保教育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要求,人们缺乏一定的环保意识,导致在生活中出现各种不环保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再加上生态文明教育在学校教育未引起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足够重视,学生不能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所以也就没有了生态环保意识,所以这又进一步导致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2生态保护制度不健全

生态文明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有制度的支持,如果失去制度的保护,那么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一句空话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很多年了,但是环境的整体恶化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制度的有效保障。所以,要建立生态文明,必须依靠制度来完善。众所周知,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的措施就是行政手段,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导致行政命令落实不到位,行政管理不实行等情况不断出现。所以,要改善这种状况,必须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制度,用制度的手段来建立生态文明,只有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才会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2.3环境法律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都十分重视法律的建设,为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条文,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环境法律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法律开始出现滞后,环境保护法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等现象日益显著。所以,制定一部完整的、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显得是破在眉睫。只有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环境,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功,在环保法面前,任何人、任何企业都不能践踏环境,要是环境保护在法律的轨道上自由运行,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一个可靠地基础和保障。

3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3.1加强对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增强其生态文明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跃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战的贯彻落实,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也积极参与环保的行动中来。但是,我国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平还比较低,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生态文化知识的认识还处于半文盲状态,所以加强对人们生态道德方面的教育明显的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3.1.1加强学校的生态环境意识

高校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由于我国高校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成才,所以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特别是高校的教育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怎样处理与自然关系。高校在处理人与人、人与集体等方面讲的特别的多,但是在讲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却讲得很少。所以,高校要注重在这方面的教育,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专业生态文明教育。特别要注重社会实践的作用,要让学生多走出学校,真实的了解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和成因,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使他们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身的宣传,生态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也是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建设生态文明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使他们的使命,让他们树立起使命感。

3.1.2在城乡居民中进一步宣传普及生态文明教育

向全社会普及推广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知识,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的。在进行生态道德文化宣传教育的时候,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介,既要利用传统的媒介例如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也有借用新兴媒介例如微信、微博等互动来加强人们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也可以组织进行大型宣讲活动,来提高人们增强环保意识。

3.1.3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首先,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中央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落实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普及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生态观念。要让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树立起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自已也要承受破坏生态的恶果,让他们在企业发展生产过程之中,都树立起环保意识,实现人人都为环保出口力。最后,做好群众的生态工作。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可以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加强对生态环保的宣传力度。运用网络,利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生态保护观念,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环保,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氛围。

3.2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3.2.1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制度是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生态文明良好发展的根本举措,因此,必须从制度上推进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文明有序、良好、健康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建立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预防和处理机制,建立了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建立了我国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制度的建设还远跟不上现实实际情况的变化,因此,必须要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3.2.2建立全新的GDP考核机制

过去我们追求的就单纯的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时候有些官员为了获取很高的经济效益,而损害了生态环境。因此,我们要建立全新的GDP考核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都纳入到GDP的考核之中,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3.2.3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1]

国之本在农,农之本在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使广大农民有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十分不均匀,水污染也十分严重,全国有将近一半的城市缺水,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制度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把市场引入到资源的配置中来,建立起有偿使用制度。

3.2.4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损害赔偿制度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要实现谁污染谁治理,对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征缴最严格的税收。建立起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及时关停整改,对损害环境的企业,要进行环境损害赔偿,让他们在实际生产中,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从企业自身就建立起环保意识。

3.3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体系建设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体系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美丽中国的根本举措。要时刻做到环境保护有法可依。因此,我国一方面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立法工作。全国人大要根据现实的要求,结合环保部门制定一部适合我国现实需要的法律,在新制定的环保法中,一定要加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诉求,不能在只为经济的发展来立法。新环保法一定要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使环境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政策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任何一部法律都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所以,我们法律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让法律切实的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国情,及时修改那些不足的地方,永葆法律的时效性和正确性。

3.4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管力度

在完善法律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管力度,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还要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所以,一方面要加强执法能力队伍建设。法律的执行最终要落到执法队伍的人员身上,如果执法队伍人员自身素质高,相应的环境执法能力就高,如果工作人员自身素质较低,相应地环境执法能力就低。因此,必须要加强环保部门人员的理论和法律知识的培养,同时还有建立标准的正规的执法队伍。另一方面要着重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有必要建立环境问责制,把环境保护与官员的政绩结合起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监督力度,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有序进行。

3.5在新常态环境下下,推动经济在中高速道路上不断健康运行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长期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的富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产业也开始出现过剩的局面,特别是钢铁等产业出现过剩。我国经历高速发展,面临的压力也日益显著,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经济新常态,就是要改变以往片面的高度增长,不断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合理区间之中,实现经济良好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有序发展。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用制度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完善发展,这表明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美丽中国,这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以及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议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篇2

邓淇尹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过控二班20110979

摘要:美丽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资源环境严峻形势的紧迫要求,是各地美丽区域建设的适时提升。美丽中国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主要包括发达的生态产业、绿色的消费模式、永续的资源保障、优美的生态环境、舒适的生态人居等。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必须依靠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是别无选择的强制性制度、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和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1月8日召开。胡锦涛总书记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振奋人心,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报告中生态文明独立成篇,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首次把这一概念写入了党代会报告。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也彰显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党的十六大提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年前,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五年后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独立成篇。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过去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空前加强。十年间,全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63亿亩,是历史上造林面积最多的时期,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6.55%增加到20.36%。十年间我国提高了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环境准入门槛,颁布了实施清洁生产标准,建立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进了pm2.5等新国标监测。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

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美丽中国,在引领中国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实践和探索创新过程中,党对社会建设的部署越来越全面,对发展规律和深层次矛盾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未来目标和方向的把握越来越明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回应,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提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站在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美丽中国是改善民生创造幸福的时代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积极回应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环境诉求,才能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5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内涵更加丰富,范围更加扩大。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抓住这些紧迫任务和关键环节,持续加以推进和完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文明的全面进步、社会的全面和谐。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为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再一次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

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列为前进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抓住这些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发展中的阻碍,保障发展的持久、稳定、协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恰逢其时。

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障碍是在于科学技术和制度建设的相对落后,因此,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科学技术自主创新。我国一直把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任务。但是,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来自核心技术,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把核心技术转让给其他国家;核心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否则只能是永远步他国的后尘。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既不可能沿袭资源型国家的路子,又不可能沿袭依附性国家的路子,更不可能沿袭殖民型国家的路子,唯一的选择是走创新型国家的路子。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领域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人才培养力度和科技开发力度。真正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低效益”的局面,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目标。

2、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提出是十八大报告的亮点之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保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方面直接作用于生态文明、绿色消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又通过作用于生态科技创新进而影响生态产业、绿色消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有本源性意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是单一的制度,而是制度体系。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总量控制制度、产业准入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等别无选择的强制性制度建设;大力加强资源环境税收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水权交易制度、碳权交易制度等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建设;大力加强意识形态、舆论引学校教育等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建设。

因此要实现生态文明,我们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凝聚共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十八大报告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生态环境好的区域具备更大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其次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源头上抓起。在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消耗了全国70%的能源资源,而重化工又消耗了这70%中的70%。加上一些地方和行业“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危机。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2、明确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即“转、调、节、保、建”五个层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节约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气候适应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战略,建设绿色中国。

同时,要搞好“两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既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资源节约促进对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社会资源资源利用率非常高,因此,必须节约使用各类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和治理生态危机,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3、激励护航,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制度的护航。“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十八大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制度保障。

这就要求首先改革干部考评制度,坚决摒弃以GDP论英雄的考核标准,切实建立并推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评标准,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其次要完善资源环境经济政策,健全并严格执行资源环境法律法规,强化公民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当前,全国各地频发雾霾天气,让人们对空气污染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全国人大代表喻春梅说,据专家分析,形成雾霾的PM2.5污染源中汽车尾气排放约为50%以上。为此,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势在必行。她说,近年来,国务院和相关部委相继下发了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把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她建议要加快研究出台《城市公共交通条例》,以有利于统一各级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的认识,使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有法可依。

建设生态文明 奉献美丽中国 篇3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

林业发展的目标

《绿色中国》:赵局长,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请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而言有怎样的意义?林业将在其中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义务?

赵树丛: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为全球第2位,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面对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而言,我认为有四大意义:(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90多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这两次理论上的飞跃,都是为了解决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四)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林业部门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一定要发扬勇于担当的精神,切实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一)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大职责。在对地球生物圈起主要支撑作用的“十大生态系统”中,林业部门负责保护、建设、管理的森林、湿地、荒漠三大自然生态系统覆盖了近2/3的国土面积,在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我国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布局不平衡、生态承载力低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森林分布碎片化和质量不高、功能不强的问题尤为突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还有一半尚未得到保护,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依然在持续。荒漠生态系统问题更加严重,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土地沙化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生态问题。总的看,我国山清水秀宜居的美好家园十分有限,需要大力保护的生态脆弱地区十分广阔。

(二)承担起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重大职责。1978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了16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这些工程覆盖范围之广、建设规模之大、投资额度之巨,堪称世界之最,在我国生态修复工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我国生态欠账仍然很多,生态修复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林业部门要认真实施好现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谋划启动新的生态修复工程,实现生态修复工程全覆盖,真正发挥生态修复的主体作用,全面提升人与自然和谐水平。

(三)承担起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大职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生态安全是有底线的,这就需要科学的生态安全格局来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并要求加快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即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要构建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等十大生态屏障,形成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基本骨架。

(四)承担起促进绿色发展的重大职责。推进绿色发展优势在林、潜力在林。林业具有可循环性和低碳性,是规模最大的循环产业、潜力巨大的低碳产业。要通过做大做强林业,充分发挥林业在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绿色发展,要注重林业的深度开发,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升综合利用水平和附加值,以最少的资源换取最大的经济价值。要发挥林业产业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社会的新需求。推进绿色发展,要大力发展林业十大主导产业,这既是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的最大潜力所在,又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最佳途径。

nlc202309021739

(五)承担起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职责。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绿色为本。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基本色调和核心元素,只有绿化才能美化,只有山青才能水秀。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身边增绿,让人们享受到优美的生活空间和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建设美丽中国要不断创新平台和载体,加快城乡绿化美化步伐,尽快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

(六)承担起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贡献的重大职责。当前,林业部门承担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植物新品种公约等六大国际生态公约和国际森林文书的履约任务,是治理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力量。森林的间接减排功能在《京都议定书》和多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受到高度重视。在世界森林资源总体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生态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构建林业六大体系建设美丽中国

《绿色中国》: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请问林业将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赵树丛:去年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确定了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理念,这与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也是高度一致的。根据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林业工作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着力构建六大体系,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一)着力构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生态规划是保护和利用的“红线”。我国林地、湿地和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超过90亿亩,在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中承担着主要任务。一要编制《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林地、湿地和荒漠化土地等生态用地,力争划定生态安全红线,并明确生态空间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和管理措施。二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编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逐步形成适应各类主体功能区要求的生态空间格局。三要完善森林增长和国土绿化空间规划。四要完善湿地空间规划。五要完善全国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规划。六要完善林业专项规划。据初步估算,全国林业生态空间规划可达到80多个,将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着力构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支撑,林业实施的重点工程是国家生态修复工程的重中之重。一要继续实施好现有重大工程。二要谋划启动一批新的重大工程。尽快启动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等工程,并针对一些特殊的生态区位、特殊的生态需求,谋划一批新的生态修复工程。三要各地根据当地实际,谋划实施一批省级、市级和县级重点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健全和完善生态工程布局,形成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的生态修复工程体系,以重大工程推动全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

(三)着力构建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林业是生产生态产品的主体。林业的生态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有形的,二是无形的。无论是生产有形的生态产品,还是生产无形的生态产品,都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基于生态产品的公益性,推动生态产品大发展应坚持两条,一条是对经营主体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护,另一条是要让消费主体支付一定的成本。要通过构建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最大限度地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为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挥特殊作用。

(四)着力构建支持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一要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健全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完善林业补贴制度,扩大现有财政专项资金投入规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为林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生态产品提供有力支持。二要完善基础设施投入政策。逐步提高林业基本建设投资标准,扩大资金规模。三要完善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建立健全鼓励发展林业十大绿色产业的支持政策,对林下经济发展、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等生态产业给予扶持,加快建立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态产业贷款财政贴息、保险保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减免政策。四要加大对林业能力建设支持力度。完善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持政策,确保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顺利实施。要通过构建政策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投入渠道和增长机制,确保生态建设有长期、稳定、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五)着力构建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健全的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构建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当务之急是要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一要加强国家立法。二要加强地方立法。要通过加强立法,形成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维护生态正义。

(六)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是树立和形成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如果说生态文明是大厦,那么生态文化就是大厦的地基。一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构建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生的关系,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二要培育节约文化。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禀赋和有限性,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不以索取自然为代价换取过度消费,形成节约优先、集约利用、适度消费的文化取向。三要培育生态道德。四要丰富生态文化载体。要通过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广泛普及生态知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成为全社会的主流道德观。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篇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迁,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自然灾害频发, 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2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这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状况

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 如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大气污染严重等, 这些都严重的威胁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 我们党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十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加强生态建设, 遏制生态恶化, 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 提高城乡环境质量。”之后, 又相继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并把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002年, 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5年, 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 “要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

2007年,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 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落实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2008年, 国家成立了环境保护部并强化了环保组织部门的职能配置, 同年该部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战略思想和方针: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环境安全、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预防为主, 防治并重;系统管理, 综合整治;民生为本, 分级推进;政府主导, 公众参与”的战略方针3。该机制的形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4生态文明建设此次的提出,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它的提出不仅表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和深化, 而且也有力的说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彰显了我们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新理念, 同时也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 同时也是面对我国资源紧缺, 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2. 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也是应对国际社会种种挑战, 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 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凝聚共识树立文明理念。

生态环境建设与人们的道德文明理念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人们受传统环境观念的影响, 对生态环境问题缺乏深层次的认识, 环保工作不能得到人们的全力配合, 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不断的宣传和教育, 能够不断地增强人们的环保理念, 形成理性消费的生活模式, 提高人们参与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逐渐树立文明的生活理念, 从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一旦遭到破坏, 就会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 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同时还可以协调人们之间的矛盾,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

最后, 生态文明建设对破解我国前进中的种种难题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大多都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目前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都是传统的经济体制带来的,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以新型的生态文明思路引导经济行为, 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引导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一个更大的平台, 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外由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自觉的广泛的参与,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 在环保过程中推动公民的政治参与, 推动民主决策和舆论监督等, 从而可以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

1. 缺乏环保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虽然我们不断的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后果的严重性, 并逐渐开始关注生态环境建设。但是, 从整体来看, 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没有较深层次的认识, 大多数人认为生态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 而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的内涵, 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出发点往往是维护个人利益, 对公共环境的保护缺乏责任和监督意识。此外, 对保护环境的法律知识认识不足, 有些人为了获取更多经济利益滥砍滥伐, 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等, 致使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殊不知这已经触犯了法律, 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进行。

2. 管理制度的不合理

近年来, 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我国的环境保护的工作, 一般都是各级政府对当地的环境指令负责, 并由环境保护的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统一的监督和管理, 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同时, 有些地方政府只注重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 而对跨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 此外“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仍旧存在, 一些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放宽政策, 并允许其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进行生产, 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

3. 执法监督体系不健全

生态环境建设要想取得成功, 必须要有法律法规为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由于执法监督体系的不健全, 导致了很多环境政策无法付诸实践, 在一些地方,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不到位、不作为等现象十分严重, 同时,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有些执法监督部门, 对那些重点保护企业根本就不敢查, 此外我国的生态环境执法监督部门存在着执法权力受到很大的限制、缺乏协调各经济主体的职能部门等问题, 这些都不能适应当前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4. 不合理的经济体制的存在

为了进一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实现了由粗放型放集约型的转变, 由最初“先污染, 后治理”的环境理念, 发展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 并逐步走上了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 消耗资源多、污染大的行业发展的过快, 有很多企业仍沿用着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以损害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的一时繁荣, 这些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三、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社会和谐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 提高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 倡导生态伦理, 普及生态知识, 与此同时, 要加大环保法制的宣传力度, 让环保法律意识和环保责任能够成为扎根于民众内心的观念, 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促使全民形成和理性消费、关注生态和保护生态的风潮, 逐渐将生态意识逐步上升为民族意识、丰富生态文化建设内涵,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理论体系, 从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2. 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机制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制度保障, 并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 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激励体制等, 在法律执行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经济运行中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与奖惩机制, 与此同时, 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并将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 纳入到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之中, 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有序的进行。

3. 推进新型工业化, 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 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构建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4.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同时要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 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 大力推动绿色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顺利进行。

5. 加强和完善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督体系

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与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机制, 使得各部门要各尽其责、齐抓共管环保监督的工作, 同时要不断加强环保执法队伍的建设, 各级政府要加大环保投入力度, 加强对环保执法人员的培训, 增强执法队伍的执法能力, 改变环保执法能力弱, 监控手段落后的现状。此外要建立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制度, 切实加强和完善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机制, 以确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贯彻和实施。

6.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 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对自然的征服不断加剧, 这使得我们的环境遭受了难以承受的压力, 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 需要我们世界各国的共同合作, 才能为我们人类的共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有, 本着和谐世界的理念, 有责任更有义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吸取各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为和谐世界的构建贡献力量。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也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仍然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生态环境建设仍处于攻坚阶段,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黄敏.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1) .

[3]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4]杨通进.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5]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理论参考, 2006, (12) .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党建研究, 2007, (11) .

[7]周生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J].中国环境报.2009-01-19.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9.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篇5

题目: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近期,“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这些充满活力与希望的词语迅速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党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大亮点,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话题。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地位的提高,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民意的呼唤,同时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愈发重视,以及对生态发展规律认识的更加深刻。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基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也说明了我们对持续发展的规律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认识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道路。

党和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与关注不由引发我们的思考: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党和国家要将生态文明提升到这样一个高度?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与传统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似乎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生态文明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它提倡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也从根本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人们开始渴望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出现。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对这种要求的积极回应,它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保护好地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突飞猛进。然而,当中国的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的同时,也日益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一系列的困扰。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当中国基本上摆脱了贫穷与落后,当国人的钱包日益鼓起来的时候,人们也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物质生活的丰富与否并不是衡量生活质量优劣的全部,并不能说人们就过上了好日子,就说人民幸福了。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适宜居住的环境以及放心的食品也是幸福生活的必备要素。因此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纵观整个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进程中都不同程度的遭遇到了环境问题。1930年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由于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数千人患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大量牲畜死亡。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因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化学烟雾,致使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等症状,死亡率大幅上升。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开始越来越频繁的影响着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一些重点水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些现象都敲响了保护自然的警钟。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我国生态环境整体处于恶化趋势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其造成的损失及负面影响还在扩大。水体、土壤、生物、空气等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类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综合支持,需要我们共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或许有人会讲,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把生态文明提升到如此之高度,势必会影响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这种说法看似正确,实则不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不足和生态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经济建设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即使一时搞上去最终也要付出相当沉重的环境代价。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要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而是要超越和扬弃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全面提升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这样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从很多方面着手。首先,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和实施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0世纪90年代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资源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在继续坚持和贯彻执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同时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2003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和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容。2004年9月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2005年10月,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2006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纲要》中明确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10月十六届

六中全会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至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其次,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只有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才能克服西方国家在工业文明中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西方的工业文明产生了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都不可想像的工业和科学的推动力量,给人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形成了以人类为中心、把自然看作是依附于人类并取之不竭的自然观和经济价值观。但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这在我国也已充分显露出来。毋庸讳言,我国并没有走出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投入不足,欠债过多,留下了巨额生态赤字。为了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为了偿还生态欠债,我们必须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只有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才能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耕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电荒”、“煤荒”、“水荒”和“油荒”也说明了我国的资源严重紧缺。同时水和大气污染严重,草原和森林等生态严重退化。所有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才能改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传统发展观。单纯追求GDP的快速增长,有利于促进经济快建速发展。但是,单纯追求GDP的快速增长,忽视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其结果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社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经济的增长并没有给广大的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也未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真正发展。世界各国正在反思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认识到单纯追求GDP的快速增长的缺陷,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态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今天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就是要改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传统发展观,更加重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做到这点就是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持一致,如果两者发生矛盾或冲突,即经济发展超过了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时,就要把资源与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把资源与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重要方针,它要求我们在加快环保法律制度建设的同时,首先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要求我们在制订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首先编制环保规划;要求我们在作出发展决策时,首先考虑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使资源与生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要求我们首先开发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通过开发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来替代开发自然资源;要求我们首先考虑开发自然资源的投入补偿,补偿强度和有效性,必须使生态潜力的增长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实现生态良性循环;要求我们首先强化政府的生态责任,推动政府更主动、更自觉地开展生态行政、绿色行政;要求我们首先考核环保指标,把节能减排、生态质量、循环经济发展、环保执法成效等方面的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同时,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进入2 1 世纪初的中国, 人口问题仍然是中国

一切问题中的最大难题。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人口素质状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一是积极提倡优生。提倡优生从根本上讲就是人口的优质遗传基因得到发展,让劣质遗传基因受到抑制。二是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事业。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是开发智力资源的伟大事业,是提高人口科学技术素质的基本途径。当务之急就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基础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而使教育更好地位经济发展服务,适应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三是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扩大集体福利,保障妇幼健康。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治理生态环境,通过法律手段保障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治沙漠化法》等法律、法规。在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方面。首先,政府在决策时,要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要适时出台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倾斜政策。比如扶持性政策,资源补偿性政策等。其次,政府要及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主要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等等。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仍然是一个生态脆弱的国家,生态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中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同时又面临着巨大挑战,可谓是任重道远。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先决条件。改善环境,不仅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让民众得到一个清新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这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撰写美丽中国的新篇章 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新篇章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34-03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成就,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世界惊呼我国创造出经济发展的“中国速度”,然而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首次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给我们党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带来全新挑战。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从概念上理解,可以洞悉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和谐思想,即强调天人相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和谐关系上,不主张征服自然;强调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

从人类文明演替的进程和规律来理解,农耕文明替代原始文明、工业文明替代农耕文明,以一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为动力、以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关系及人与人关系为核心、以解决工业文明所固有的环境与发展矛盾为目的的新的文明形态必然要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这就是生态文明。

从党治国的理念和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乃应有之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基本国情为基础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等方面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和制度,它的内涵和发展要素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程而不断丰富和扩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社会和谐和文化先进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当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时,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也必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

“美丽中国”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诗意表达,其实质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文明发展新境界、新形态,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和期盼。从这个意义上讲,美丽中国由环环相扣的四个层次的美构成,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第一个层次的美是指自然环境之美、人工之美和格局之美。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环境之美。同时,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布局人工环境,构筑科学发展的中国大格局之美。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切入点。人类社会发展既要维护生态平衡,又要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应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工之美和格局之美,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第二个层次的美是指科技与文化之美、制度之美、人的心灵与行为之美。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条件。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合理消费理念,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绿色财富观和绿色利益观,形成鼓励绿色发展、合理消费的社会环境和氛围;需要研发和运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科学技术,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需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塑造美丽心灵、倡导美好行为,来增强全人类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节约理念,来营造爱护环境保护家园的良好风尚。

第三个层次的美是指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落脚点与归宿。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摒弃过度耗费资源、损害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共同推进低碳发展,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产业结构,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

第四个层次的美必然体现着当代中国的艺术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艺术是文化的结晶和精神硕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不仅是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国家、民族的精神标杆和形象代言。

三、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人类的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正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但是,人类的发展历程正在告诫我们:人类社会的活动超越过自然的规律最终受到大自然严厉而无情的惩罚。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人们对环境的思考,西方国家爆发了生态运动,这场新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迅速向全球扩展,最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引起了人类的艰辛探索。于是,一些有影响的国际环保组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成立,如;1968年成立了“罗马俱乐部”;1971年成立了“绿色和平组织”;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探讨生态保护全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是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列入人类发展日程的标志。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了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了气候大会,向全世界70多亿人民发出宣言:“要保护地球!”可见,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部分难题。我国的资源十分有限,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矿石、在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为:1.8%、0.7%、9%,5%。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我国拥有全球1/5的人口;现在碳排放居全球的榜首,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对外的依赖存度相当高,为此,必须实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平稳过渡,来减少资源枯竭速度。另一方面,我国的环境污染已不堪重负。据报道:我国有1/3的国土面积经历过酸雨、七大河流中有一半被污染,1/4的居民没有清洁的饮用水、1/3的城市人呼吸的是污浊的空气,经过环保处理的城市垃圾还不到总量的20%,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我国占了5个……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15%。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由于生态恶化,还会引发不少社会稳定问题。最近几年来,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几乎每年都在递增。如:2009年广东省紫金血铅事件、去年四川省什邡市的百亿元钼铜项目事件、江苏省南通启东的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事件、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的PX项目事件等等,因为公众环境诉求表达渠道不够规范,最后纷纷遭到群众抗议。这些事件对导致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极大的损害,最后以政府宣布放弃项目的建设而告终。

总之,生态危机不仅会使我国经济建设的成果付之东流,而且还会激化社会矛盾,增加不稳定因素;必将会殃及子孙后代,直接威胁到当代人的生存。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难题,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享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四、如何突破思想上的藩篱来实现我们的预期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为此,既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

(一)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务必要遵循科学发展观,走低碳经济之路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体。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的例子很多,教训很惨痛,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新因素。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务必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务必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决不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为主,坚持预防为主。为此,托马斯·弗里德曼深刻指出:“发展清洁能源和高效能源技术将会变成决定未来50年国家经济地位、环境健康、能源安全及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

(二)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务必要强化公众参与意识

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又热又挤又平》一书中大声疾呼:“绿色能源是金钱,绿色能源是竞争力,绿色能源更是人类唯一的未来。”[1]我们不能再走西方走过的那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过去关于中国经济如何发展,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至理的名言“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猫论”说的是只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可以了 ,但客观情况不允许再这样了。现在,如果这“猫”不是绿色的,那么无论是“猫”自己、老鼠或是世界上的其他人都不可能再享受发展[1]。由于多数人的思想观念仍然落后,甚至停留在传统的工业时代,认为人类可以主宰一切,忽视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善待自然的规律,忽视了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种意识形态下,我们亟须破除落后的观念,必须加强和引导全民的生态意识,建立好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生态文明两大体系,在全社会引起共鸣,来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以思想文化为引领,以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用“行为美”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社会保障。深入开展“共建美丽中国、共享美好生活”活动,开展美丽区县、美丽街镇、美丽社区、美丽乡村、美丽校园、美丽工厂、美丽军营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不断提升全民的“美丽指数”。

(三)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务必要加快制度的建设

首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轨道,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因此,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论英雄的观念,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广东率先把建设“美丽中国”和官员考核对接,按照主功能区划分,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打破GDP一统天下的局面,在那些明确为生态发展和禁止开发的区域,生态保护、宜居水平和公共服务,将取代GDP数字,成为主要的考核标准。今天,“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兴起,更为河源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河源打造成为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我市率先提出打造“广东绿谷”的目标来发展绿色经济,推动循环发展,助推低碳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是我市加快实现经济崛起的关键时期,为我们打造“广东绿谷”,实现我省粤东西北跨越式的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新的血液和氧分。

其次,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修订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配套制度。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执行项目审批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法制政策和体制机制保障。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的大行动的决定》作为行动的“总纲领”,无论从数量到质量、从经济效益到生态效益、从具体工程到体系建设、从自然环境到生态文化的系统建设,明确了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应有的题中之义,也是我省自身绿色生态的具体要求。

再次,以科技为支撑,重点解决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环境问题,抓污染综合治理,促生态环境改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世界科技变革的新趋势,优先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的科技领域,重点突破制约美丽中国建设的瓶颈问题,加强对环境技术、稀有资源替代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广清洁生产、低碳节能、污染防治、废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一批能源环保类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继续实施清水工程、净化工程、绿化工程、重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搞好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非常规水开发利用。积极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PM2.5治理合作,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实施大绿工程,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保证城市拥有足够的“肺活量”。要持续开展市容综合整治工作,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加强海洋、湿地、森林及沿海滩涂、入海河口等保护修复,搞好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

可见,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应该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严格的制度安排;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责任。如:英国伦敦治理雾都的经验,美国加利佛利亚州治理汽车尾气和日本打造生态名镇的做法,值得在全国借鉴和推广。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建设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科学发展的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就是要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老百姓以绿色家园,给大家一个赏心悦目的、精神文明的大环境,使我们的和谐社会更加美好。让我们共同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用毕生的精力和聪明才智去撰写美丽中国的新篇章,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篇7

1“美丽中国”的内涵和本质

“美丽”一词在汉语中有“形式、比例、布局、风度、颜色或声音上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使各种感官极为愉悦”的意思,美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标志着中国人对于审美的最高境界。从这一意义上讲,说明国家在发展中意识到不仅要着力发展经济,还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得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宜居、愉快的环境中。这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理念,也是我们对于生活品质提高的最高愿景。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这一概念,体现了我国目前在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社会中坚定信念。

“美丽中国”首先指生态美。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地区发展的保障,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环境的美是指一个地区的人类发展不会影响到当地生态环境的局面,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使人们生活在一个舒心、健康的环境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且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从古至今孜孜以求的,是社会主义追求国家繁荣富强的意义所在。千百年来,人类一直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改变着自然环境,同时也被自然环境所改变。只有人类正确的对待生态环境,才能够自主的追求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所在“。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问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2]这可以为后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就是强调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开发活动要以保持和创造美好的自然环境为前提[3]。

“美丽中国”其次还包含了人类社会的美。每个人的活动都不可能脱离他所在的社会,这是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体现“,美丽中国”要求我们不仅要生活在一个生态环境优美、资源可持续的社会中,更要求身处这个社会中的人们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如果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社会中,那么人们不可能安心下来从事自己的事业,而是想着如何逃避社会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的目标。这也就是说只有当社会和谐,人们生活在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中的时候,也就实现了人们和社会的和谐良好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医疗、卫生、人口等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民族关系的融洽、社会组织的完善以及城乡差异的缩小都在体现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也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丽中国”最后体现了个人之间的关系美。社会是一个大的系统,而人类则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如果个人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所谓个人之间的关系美,就是使得每个社会中的个体能够遵守社会公德、基本准则和道德要求,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拥有良好素质的合格的人。由于历史因素,我国形成了“以人为伴,与人为善”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无疑有着巨大的意义。拥有“君子以和为贵”思想的中国人,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过程中会扭成一股绳,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本质上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是我们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的体现,也表明了我国对于建设更好的生态文明社会所作出的庄严宣告,指明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懈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资源使用、技术不成熟、引进的国外资本大多是资源消耗型的,导致了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美丽中国”的提出符合当下我国发展的现实要求,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淘汰落后技术、发展第三产业提出了现实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了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4]。

2“美丽中国”要求加快升级发展模式

“美丽中国”要求在当代人获得发展的同时不得损害后代的利益,也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过度索取和破坏,只能导致人类长远利益的损害。一味地索取有限的资源而不顾生态环境发展规律的话,势必会受到生态环境的报复,所以,我们必须淘汰掉落后的资源消耗型产业,加快产业升级、优化,形成现代化的产业新格局。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们努力发展的方向,要实现“两型”社会,就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农业的环保化,针对第二产业带动整个产业由低层次的制造业向更高层次的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5]因此,这正体现了我们需要升级发展方式的急迫性和必要性。

目前,升级发展模式在我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地区近年来大力转变发展方式,改变了之前单一的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资源集约型产业意味着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能源紧缺、森林植被破坏严重、生态失衡等问题,而我们目前正在向着转变这一发展方式前进。由于我国资源丰富,部分省区拥有着数量惊人的自然资源,由于发展之初,资金短缺、技术匮乏,只能走资源导向型的产业道路,直接将资源作为一种低廉的商品出售。如今在拥有了一定的实力和技术之后,正在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循环经济的立体发展,不仅实现了环境污染的难题,还带动了资源附加值的提高,并且形成了日益发达的产业链,这些转变都体现了我国目前对升级发展方式的重视。

加快升级发展模式,产生新的经济发展点,着力推动产业的去污染化和环保化是我们现在产业升级的重点,也是应该着重研究的重要问题。由于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支柱和命脉,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不仅应该横向发展,更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技术,加快产业升级。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3“美丽中国”要求修复生态系统

“美丽中国”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补偿和修复因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环境的退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其中由于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导致自然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退化“。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21世纪初,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8%;荒漠化土地不断扩大,总面积已经达到262万平方千米;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天然植被被破坏、动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6]。

生态环境是脆弱的,但是人类由于利益的驱使,却一次次地将毒手伸向养育人类的自然环境,如果不加以恢复、还原,大自然将会加倍地报复人类。近年来海平面的不断上升、酸雨危害日益严重、雾霾的困扰、外来物种不断侵袭本土生物等现象都说明了这一点。生态环境已经十分脆弱,我们不能再去加重这种趋势的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近年来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修复,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控制,甚至荒漠化有缩小的倾向;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了遏制,生物多样性日益明显等,这都表明了十八大以来,随着“美丽中国”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行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美丽中国”要求发展环保科技

“美丽中国”要求改变粗放式发展方式,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必须要有环保、循环利用技术的支持。科技日益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环保型科技产业,首先就是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其次要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环保科技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所有科学技术。高效、节约、环保是环保科技的最大特征。环保科技承担着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强调防止、治理环境污染,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就这一点来说,环保科技意味着低碳发展与循环发展。

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将发展环保科技作为一种概念和设想,而是要将这种理念变为现实,用于现实,服务社会。环保科技需要被提升到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日程上来,将环保科技研发、推广、使用、创新实实在在地发展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运用现代化的先进环保科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推进环保科技、循环发展、降低能耗,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7]。

5“美丽中国”要求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建设“美丽中国”首当其冲的便是要保护生态环境,而建立健全制度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最根本手段,因此,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美丽中国”不仅仅是理念,而是一项需要全国人民都要做到的战略。

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就表明了我国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所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长久大计,这说明我们党和国家对于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深刻认识,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社会的决心。这一战略任务的有效推进,有三个重要方面。

(1)树立合理的工作机制。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在保证互相不冲突的情况下统筹决策,制定合理政策,同时也应该规范工作中的行为,制定工作规范。转变一些地区、一些干部的传统观念,不能将单一的经济发展作为考核一个官员政绩的唯一标准。

(2)建立健全的考评体系。长期以来,官员的考核都是以GDP“论英雄”,这可能带来短期的经济快速发展,但也会导致官员观念的狭隘,给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埋下隐患。因此,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这样,就可以用科学的制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完善法律支撑。由于近年来频繁出现恶性的破坏生态环境事件,这需要我们加强对这种行为的打击力度。需要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首先需要废除或者停止一些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抓紧制定新的适合当下的法律法规;同时,需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国家对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指导。为了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必须将环境立法工作作为我国迈向环境法治国家的重要步骤,为此,就要加强环境立法工作,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在环境立法上下功夫,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构建起环境监管的长效机制,真正为建设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律保障。

总之“,美丽中国”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新的启迪,也是一种新模式、新方向、新境界的勇敢设想和大胆实践,是着眼于我国现实国情和未来发展定位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4).

[3]许瑛.“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J].理论界,2013(1).

[4]田宪臣.建设生态文明绘就美丽中国[J]学习论坛,2013(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刘权政.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思考[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3(1).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篇8

1“美丽中国”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我国是资源大国,矿产资源居世界第三位,耕地资源居世界第四位,水资源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居于世界倒数,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资源利用率最低而且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14 年2 月份,我国以首都北京为首的近70% 的国土出现雾霾,数千万人口的生活受到了影响。环境恶化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让很多国人都向往北欧和澳洲等一些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造成我国高端人才和财富的大量流失,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的相关政策与概念都略知一二,但谈及其内涵以及建设目标时,却有极少数的人能说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很重要”予以肯定,但对深层次认知如“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雾霾的成因和危害”等问题缺乏了解; 在“外出就餐时,是否携带环保筷子”“去超市时,是否会自带购物袋”等日常行为上,多数大学生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学生一方面深知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并对其重要性给予肯定,一方面习惯了向大自然索取而不懂得爱护与回报。从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来看,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包括: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国防教育等公共课,开设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的学校数量屈指可数。可见,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

1. 1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形式单一

调查显示,89. 8% 的大学生所在学校没有开设过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课程,只有10. 2% 的大学生所在学校有相关专业课程。有67. 5% 的大学生所学专业课中简单提及了生态文明教育,12. 0% 没有提及,而只有20. 5% 的学生所学专业课中对生态文明有较全面的教育。有近70% 的大学生是通过媒体、报刊来获得生态文明知识的。从高校的角度来说,目前高校开设的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课程仅限于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公共课,课程设置混乱,授课形式单一,多数是传统的讲课形式,并没有很好的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即使有些高校已经开设了生态文明相关的选修课,但教学内容体系还没有完善。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枯燥无味的讲课形式很难使大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1. 2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过于表面化

党的“十八大”闭幕之后,“美丽中国”成为一个热议的词语,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了当下的主要任务[1]。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其生态文明意识却相对淡薄。提及“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多数大学生都对“美丽中国”怀有期待,同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予以肯定,但却并不了解“美丽中国”体现着的自然美、生态美、环境美的内涵,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标。调查显示,能准确说出“世界环境日”的大学生只占37. 3% ,13. 7% 的大学生很了解《环境法》。可见,多数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了解不全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途径等问题掌握不足。生态文明意识仅浮于表面,生态文明观念淡薄。

1. 3 大学生没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人人有责,而大学生却没有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破坏生态环境,无视环境保护。调查显示,习惯使用环保袋而非塑料袋的大学生只有26. 4% ,34. 9% 的大学生偶尔会记得,而剩下的38. 7% 从不会使用环保袋; 对于出门吃饭,是否会自带一次性筷子,20. 8% 的大学生表示总是会,32. 9% 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而有46. 3% 的大学生从不会自带一次性筷子。人类已经习惯了向大自然索取,却往往忽视了回报,大学生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力量,不仅没有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还没有意识到不断破坏生态坏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2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原因分析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工业文明的转型,继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之后,生态文明教育正渐渐成为教育的重点,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的相关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慢慢兴起,到现在经过近20 年的发展,有着不少的研究实践成果。但距实现“美丽中国”的最终目标还相差甚远。

2. 1 国家和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方面,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却忽略了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我国目前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的代价换来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克鲁琛在采访中说道“中国不应再走西方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虽然开始逐渐突显,但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度仍不完善,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也有所忽视。

学校方面,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最终是要落实到各高校中,由于我国对环境教育、生态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从来没有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教育,而高校中开设环境、生态相关的专业也只占少数。生态文明是第一、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大学生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群体,高校并没有唤醒他们的生态忧患意识。

2. 2 社会媒体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强

近年来有关食品安全的案例频频发生,使得野外自助烧烤越加流行,一来可以使用安全肉吃着放心,二来朋友聚餐又多了一分乐趣,但欢乐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已步入信息时代,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站、手机APP等平台互动频繁,思想价值观也随着“朋友圈”不断变化。面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生态问题,社会的负面影响已经远远大于积极影响,并没有尽到良好的传播导向和宣传生态文明的责任。虽然当下社会已有许多环保组织和团体,他们倡导绿色生活、绿色运动,但却忽略了对生态文明建设最有影响力度的大学生群体的宣传教育。

2. 3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行为缺乏自觉性

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灌输着“高考决定人生”这一思想,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使得他们进入大学之后放松懈怠,生活散漫,生态文明意识不强,道德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受“就业难”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开始转变思想,重视自己未来就业问题。得高分、考证、实习都只是日后就业和步入社会的垫脚石,对于选修课都是抱着应付、过了就行的态度,逃课、上课睡觉等行为大量出现在选修课堂上。许多大学生一边表示学校没有生态文明的相关专业课,一边又对生态环境相关课程缺乏积极性。一个集体中活跃的人往往是那固定的几个,有些大学生不喜欢交际,不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有的选择了“宅”,有的选择了图书馆和自习室,对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并不重视。大学生缺乏对生态文明行为的自觉性,影响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有效性。

3 “美丽中国”视阈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从宏观上看,生态文明要得以发展,其前提是要认清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要切实加强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是要将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意识切实融入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政治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随着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而改变与完善。目前,生态文明教育已然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理论支撑[3]; 其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领悟中华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精髓; 最后,大学生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能够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

3. 1 国家及高校应重视对生态文明的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成,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也是不断完善的。从国家层面看,首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美丽中国”的实现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支持[4]。因此,国家应完善《环境法》中有关生态文明的规章制度,使生态文明建设也能够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次,建设“美丽中国”,随着生态文明已被上升到“五位一体”的高度,国家应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投入,合理分配人力、财力、物力,为其提供物质保障。再次,国家应针对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出要求,拟定制度,在国家的领导下使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落实到实处。

从高校角度看,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理论上: 一是在学生手册中加入环境管理体制、生态文明标准和行为规范要求等内容,具体到各种惩处机制; 二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入具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普及生态文明政策和理论知识,使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更加具体、系统、全面; 三是有针对性地增加生态文明教育专业学科,培养专业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实践上: 一是开设与“美丽中国”相关的主题讲座,动员大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倡导绿色校园文化; 二是利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引导和熏陶作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如以二次利用的废品进行手工制作比赛、创建“卫生角”等能够激发大学生兴趣的活动。

3. 2 媒体应积极发挥传播媒介的宣传作用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与社会影响息息相关。在这个信息共享时代,大学生对大众媒体的依赖性不容忽视。媒体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及诉求,通过电视公益节目、广播等宣传低碳生活、无烟生活等; 分享一些相关的文人趣事来集中大学生的注意力,让大学生身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之中; 于此同时,网络宣传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网络宣传的优势在于宣传的同时可以与大学生互动,比如将一些分享集赞赠礼活动、投票选举活动开设到网络中,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够相互宣传,起到更好的呼吁效果,使大学生在无形之中有了参与生态文明活动的意识。除此之外,社会各界应积极开展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公益活动,并向各高校招募志愿者,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生活实践,既能积累经验,又能投身于“美丽中国”的建设事业中。

3. 3 大学生应强化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外因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外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提是要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5]。

第一,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遵循自己的客观规律。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人不能改变自然物质和自然规律。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要求大学生本着“态度决定一切”的原则,认真学习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从思想上提升自身修养。

第二,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会随着一次次的实践不断被完善,最终由量变到质变,形成真理。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生态观的同时,也要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为实现“美丽中国”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在校内,应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倡导文明的生活习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自身行为能力,提高个人修养。在业余时间,大学生可以成为优秀的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如植树、绿色地球等活动,尊重自然,回报自然,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1):2-13.

[2]张代宝.当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学理论,2013(33):220-221.

[3]张立,杨宁.在发展生态文明中探索建设美丽中国之路[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3(2):53-57.

[4]李捷.百年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2):3-14.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篇9

1 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是环境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教育之后的又一次进步, 在内容上较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更深入、更具体。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在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 使之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 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代际间的关系, 根据发展的要求对受教者进行系统而有序的教育, 可以使人们获得关于生态系统的整体知识、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相应的技能, 从而形成一种文化或文明认同。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关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安全、生态政治、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等方面的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广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对于社会全体公众的教育, 狭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学校的专门教育, 本文要论述的是后者。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主要涉及知识、技能、态度、意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进而使人们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在实践中, 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 学校对于大学生应从世界观、伦理观、思维方式、消费观、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帮助大学生澄清认识、端正思想, 使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得以强化, 生态情感得以培养, 生态理念得以树立, 生态行为得以践行。

2 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程度如何, 一个社会走生态文明道路的自觉性如何, 标志着这个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如何。如果没有普及性的环境保护观念和生态意识, 没有全民生活、消费等行为模式的生态化转型, 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就会受到严重制约, 所以作为肩负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重任的大学生, 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的行为模式的生态化转型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 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至关重要。

2.1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就是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遵循的可持续的新的发展观,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的秩序为主旨。高校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教学、管理、科研的全过程, 教育大学生会认知环境、理解环境、尊重环境, 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能力, 充分理解“人一自然一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但是自从工业革命以后, 征服自然史却一直是我们人类津津乐道的人类发展史, 对此,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早就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人类发展也证明了对自然索要无度的哲学观造成的却是全球生态和经济危机。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和谐统一, 双方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 所以, 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 做到使其既不认同激进环境保护者的“极端生态中心主义”, 同时也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为核心的传统伦理。这样, 由大学生发起一场认识、尊重、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革命, 必将带动全社会的民众提高意识, 转变观念, 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2.2 弥补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空白的迫切要求

生态文明的发展需要环境伦理的教育, 而我国的环境伦理教育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 从1972年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已开始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据2001年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的博士生李恩·沃尔夫 (Lynn wolfe) 对美国469所大学的调查统计, 55%以上的大学都开设了环境伦理、环境哲学和环境素养相关课程, 这些课程都是作为通识课程而开设的。开课的院系以哲学、伦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理学为主, 其他像文化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院系也有开设。而我国1992年才把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 况且有些中小学并未认真贯彻实施。至于大学的环境教育, 一直没有明确要求。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 一方面, 重视专业环境教育, 忽视环境普及教育, 非环境专业不开设环境类公共必修课程, 相关选修课的开设也有很大的随意性。另一方面, 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文明的行为习惯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往往关注的是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 在政治、哲学问题中没有寻求与环境伦理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忽视了人与自然和环境伦理的内容。所以说, 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构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是“未来最伟大的事业”之一, 对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

2.3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实践表明, 现代化建设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 而“人的全面发展, 真正的自由, 是把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当做生态系统的最高利益, ”[2]因此只有在人与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双重的和谐中, 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实现的。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良好的自学和动手能力, 而且要具备相当的生态学素养, 成为生态道德的践行者。这就要求高等教学更应注重素质教学, 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 其中生态意识的培育及强化蕴含其中, 因为良好的生态学素养涉及这四个方面, 是人才健全素质的必要成分。但是, 当我们审视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时, 会发现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生态道德情感和生态道德意志表现都呈现出比较好的趋势, 在生态道德行为上却出现明显不乐观趋势。[3]行动和态度的不一致性, 使得校园内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不良环境道德行为普遍存在。

3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

只有具备合格的主体, 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可能成功, 所以对具有生态理性为特征的“理性生态人”的大力培养, 既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根本动力。作为肩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任的大学生, 对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直接目标, 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生态理性的“理性生态人”, 进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合格的主体动力群。“理性生态人”是指主体不仅有充分的生态伦理学素养, 还有具备与其职业活动及生活方式相应的生态环境知识。大学生成为一名理性生态人, 主要是通过后天的生态文明教育, 使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具备理性生态人的特征, 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符合生态规律, 进而从观念和行为上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和熏陶。

3.1 树立先进的生态文明观

首先, 具有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世界观。世界观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它包含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等基本内容。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世界观是指大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认识到人与自然不仅具有争斗性, 同时具有同一性, 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其次, 要尊重自然的价值, 坚持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价值观要求人们对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价值和位置给予科学评价, 改变以往人类中心主义观念, 在生态系统中主动倡导生态正义, 确立生态文明观。最后, 秉持关爱自然、兼顾众生的生态道德观。教育大学生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 养成良好的崇尚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

3.2 切实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 成为生态道德的践行者

首先, 保护环境。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 自觉遵守保护环境的行为规范, 切实履行拯救地球、保护环境的责任。其次, 尊重生命。大学生要具有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理念和关爱的精神。罗马俱乐部的报告提出:“对生态的爱护和对其他生命形式的尊重, 是人类生命的素质和爱护人类两者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4]因而, 在日常生活中, 大学生要养成不乱踩草坪、爱护小动物、反对虐待动物、不吃野生动物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 适度消费, 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大学生要在生活中形成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和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 这种消费方式以满足生态需要为基本准则, 以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为宗旨, 以有利于人的健康与环境保护为标准。实际上就是减少无意义消费和有害消费, 摒弃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 提倡物质生活的简朴, 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不追求奢侈豪华、远离奇珍异味、不铺张、不浪费, 珍惜每一点资源。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 特别是其重要作用必须得到充分肯定, 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真正贯彻。现阶段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口头上重视、实际行动上忽视的现象应予以关注。只有使生态文明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得以保证, 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 1971:158.

[2]依必盛.生命生产的双重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和自然和谐的母子维系[J].学术汉坛, 2006 (5) :17-21.

[3]田甜, 戴秀雨.浅谈加强高校生态伦理教育[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77.

关注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内蒙古 篇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 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 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 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内蒙古党委政府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和内蒙古发展历史定位的视角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将“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为八大发展定位之一, 体现了内蒙古发展思路与中央“十八大”精神的高度一致和科学创新。

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内蒙古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梦想和目标。内蒙古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关乎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梦想的节点, 用生态文明的献礼迎接内蒙古发展新思路的原点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不应再用简单粗放的直线发展思维前行而付出过大的成长代价, 不应再用广为诟病的牺牲环境换取GDP的“灰色增长”模式负罪草原。本刊特撷录“内蒙古生态保护与建设学术研讨会”的部分论文诠释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声音, 为建设美丽内蒙古鼓与呼。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下一篇:双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