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走势

2024-06-20

宏观经济走势(精选十篇)

宏观经济走势 篇1

需求平稳。新订单指数为50.3%, 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保持在略高于50%。年底在基建投资加快及节日效应拉动下,预计国内需求保持平稳。从出口来看,新出口订单指数仍然处在偏低水平,走势也不稳定,9月上升0.2个百分点,10月又下降0.5个百分点,显示目前出口仍然偏弱。但今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为外贸企业减负增效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加之西方圣诞节即将来临,对短期出口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预计后期出口转稳。

生产活动平稳。生产指数52.2%, 略微下降0.1个百分点。从调查来看,多数企业维持正常开工水平, 部分企业国企节前赶工生产,节后生产有所减缓。从生产活动的前端环节来看,企业原材料库存持续消化,原材料库存指数连续4个月下降,1 0月处在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企业采购量指数有所回升,有原材料库存回补迹象,预计年底企业生产活动保持平稳。

企业整体经营形势良好。大型企业保持稳定上升态势,PMI指数51%,略微回落0.1个百分点。中小型企业PMI指数低于50%,中型企业略有上升,小型企业仍有所下降。中小型企业受市场环境偏紧影响较大,主要是接单困难,10月份中型企业新订单指数为48.5%,小型企业为45.7%,均在50%以下, 而大型企业新订单指数为52.2%,明显高于中小型企业。

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在调查的大类行业之中,过半数行业PMI指数保持在5 0 % 以上。市场旺季来临,加上促进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发展利好政策刺激,汽车制造业回升明显,升幅超过5个百分点,PMI指数在调查的行业中处在领先水平。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回升突出,升幅近7个百分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房地产市场回升。高技术产业保持蓬勃发展势头,PMI指数高于制造业整体水平近5个百分点。消费品行业保持较快发展,PMI指数高于制造业整体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平稳, PMI指数略高于50%。高耗能行业发展继续减缓,PMI指数在50%以下, 低于制造业整体水平2个百分点。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股市走势分析 篇2

(2008-12-24 13:10:14)

“证券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这句话在目前的A股市场上还在初级阶段,长久以来股市和实体经济的脱节是我国A股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不过可喜这个动作就表明国家已经开始逐步的把实体经济注入股市,从而加大实体经济与证券市场的相关性,这将决定未来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方向。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呈现“四落两升”特点。“四落”即GDP、工业、净出口、投资(实际投资增长率)增幅均明显回落;“两升”即消费增幅上升和物价明显攀升。四大因素影响导致经济增长出现“拐点”性变化。一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增长放慢,这些政策的作用今年明显显现;三是内生需求增长放慢,主要是房价长期过快增长及能源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的明显上升抑制了需求增长,投资增长的拐点显现。四是重大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经济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当9月份美国金融危机井喷之后,全球经济几乎瞬间陷入衰退,中国也无例外的加入这场抵抗衰退、促经济增长、加大内需的战役中。国务院11月9日最新出台的4万亿扩大内需政策,具体包括10大措施。加大内需对GDP从今年开始,我国经济由繁荣期开始进入调整期,估计这种态势将持续两至三年左右时间。

一、固定资产投资

宏观上看,随着更加积极宽松的财政货币措施的陆续出台,影响当前经济增长的矛盾和问题将会逐步化解,中国经济仍能够在平稳较快的通道内运行,影响股市的经济下滑的趋势将得以抑制,一批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也将得到改善,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得到金融政策的扶持也将逐步走出困境,增值税的改型也彻底改正了原先重复交税的问题,使得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和良性循环。对股市的贡献有着长远的意义。

1-10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3189亿元,同比增长27.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47073亿元,增长21.3%;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3918亿元,增长24.6%。

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732亿元、50759亿元和606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8%、30.0%和24.3%。

从行业看,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1773亿元,同比增长41.0%;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6979亿元,增长16.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1936亿元,增长34.4%;铁路运输业投资2222亿元,增长39.8%;非金属矿采选、制品业投资3537亿元,增长48.6%;黑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3041亿元,增长31.4%;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949亿元,增长43.0%。

国务院新出台的扩大内需措施,其中4项涉及固定资产投资:一,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以及农村的基本农居房。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即农村公路、电网、水利、通信等方面的建设。三,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倾向中西部地区,公路建设方面又倾向于高速公路和乡村公路。四,加快地

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二、物价(CPI)

目前CPI的上涨对股市的影响甚微,逐渐被股市消化。

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1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 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800亿元,增长4.5%,加快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 101117亿元,增长10.5%,回落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78714亿元,增长10.3%,回落2.4个百分点。

1-10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7%。其中,城市上涨6.4%,农村上涨

7.3%;食品类价格上涨16.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9%,衣着类价格下降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1%,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7%,居住类价格上涨6.7%。

三、扩大内需

针对内需增长面临的压力,明年要重点保持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要采取适当措施稳定住房和汽车消费,避免这两大消费热点出现过度下滑。努力扩大居民的服务性消费,引导社会投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大幅度降低服务性消费成本,尤其是旅游消费成本,如降低旅游景点门票费,降低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收费水平。

加快资源要素价格等领域的改革。本轮经济增长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均是由于改革滞后所导致的,实践证明,用宏观调控的办法解决需要通过改革才能解决的问题只治标不治本,而且效率较低。因此,要利用明年国际国内经济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我国财税、金融、收入分配及资源要素价格等领域的改革。只有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平稳协调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才能提高宏观调控效率,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尤其是明年国际油价可能进一步下调,应抓住这一时机,加快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接轨。

今年以来,股市出现大幅波动,投资者对国内外宏观经济下滑风险的担忧是重要原因。随着一系列保增长举措的推出,将逐渐改变投资者对经济下滑风险的预期,进而稳定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信心。从估值的角度来看,目前A股的市盈率在13倍左右,股价对宏观经济的风险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反映。对于很多行业和个股而言,长期投资价值已经开始显现。

四、财政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在稳健的前提下可采取有针对性的结构性松动措施。如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及社区医疗等薄弱环节及弱势群体的支出,尤其要加大对灾后重建以及中西部县域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增加对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保以及就业的支出。要加大税收政策调控力度,在东北成功实行的增值税转型政策应该尽快向全国推广;要通过财政贴息和税收减免加大对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支持力度;对创新型企业和一些小企业采取税收减免政策;为了扩大中低收入群体消费和保持财政税收稳定增长,建议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同时提高税率水平,这样也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适度稳定增长。今年信贷规模预计增长14.5%,明年信贷增长应保持在16%以上,并应取消按季控制信贷规模,根据经济增长变化需要适时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必要时可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要切实采取有效措

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两高一资”行业则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与股票价格的影响非常大。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扩大社会上货币供给总量,对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交易有着积极影响。但是货币供应太多又会引起通货膨胀,使企业发展受到影响,使实际投资收益率下降。紧缩的货币政策则相反,它会减少社会上货币供给总量,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利于证券市场的活跃和发展。另外,货币政策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也非常大,这种影响对股市的涨跌又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 篇3

[关键词]宏观调控 经济回升 政策调整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3)06-0474-01

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将要进入改革开放至今的另外一个增长期,由于我国经济的最终需求不够,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率的调整将是个长期的过程。在2013年,很多人认为,经济已经达到底线了,很快就会拥有新的上升通道。而我们则不认为是这样的,所谓的上升只不过是2012年5月份政府部门通过政策的调控,人为的刺激。在我国现在的低迷发展的环境下,市场的经济消费以及出口的数量减少,达不到最终的需求。所以还需要政策的调整,这也是+刚刚开始的调整,而这种调整的压力依然很大,在短期之内不可能出现经济的上升,相比与2012年的货币政策的宽松,2013年的货币的政策应该要收紧,宏观的经济调整才能够突显出对财政政策的作用。

一、宏观经济发展运行的回顾

世界经济的低迷,金融风暴的危机,现在我国经济的增长缓慢,相比与2002年以前的经济,虽然有所增长但是也是在2012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7.8%的增幅。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的运行主要有以下的几个特征:

(一)进入改革开放至今的第二次调整增长

我国在2012年的前三个季度里面,我国的GDP的总量达到了353480万亿元,比同期实际增长了7.7个百分点,预测全年的GDP可以增长到52万亿元,同比上升7.8个百分点,但是比上年下滑了1.5%。而造成这样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明显放慢的出口增长,预计全年的出口增长比上年下降13%只能达到7.2%。由于稳增长政策的不断刺激,第四季度到2013年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会回升,这些不是实际的回升,而仅仅是一次经济的“反弹”。

(二)企业经济收益下滑,加大就业压力

2012年的1月份到10月份全国的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仅仅同比增长了10.2个百分点,比上一年下滑了19.4个百分点。而获得的利润则是比相同时期的明显下滑。到了2012年的9月份才有所好转,引起这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原料的价格的上涨。2011年的1月份到10月份全国规模的企业利润达到了40240亿元,比同期的增长了0.5%,这些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最大的企业由于利润的增长的减少,同时会对人们的就业造成很大的影响。企业员工的就业率与同期的相比从9.5个百分点回落到了8.5%,就业的难度明显增大。

(三)央行政策放松

在2013年5月过去3周期间,人民币的汇率相对于美元升值0.6个百分点,对于受到严厉控制的人民币,这一次的升幅非常的快,尤其是在美元汇率相对不变的背景下。在3天的劳动节之后,人民币在星期四持续走上升趋势。人民币的交易一度达到历史的新高,创下了人民币汇率的最高纪录,在这个汇率上升的时期中国央行将会连续两年拓宽人民币的交易区间。从去年的4月份开始央行就将这一区间扩展了将近1倍。这一倍的区间里面已经足够容纳美元和欧元的正常浮动。限制人民币的涨跌并不是限制交易的区间,而是央行每日设定的人民币的中间价格,即使在这个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比较大的时期,央行也通过设定每日的中间价,来持续引导人民币汇率回落到较低的水平,央行还需要干预汇市,通过买下外汇的方式来解决人民币汇率的问题。

二、当前宏观经济的走势

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不断变化,世界经济的波动的情形下我国经济在2013~2002年以前相比是有不断回升的趋势,造成这一回升趋势是由于最终需求不足造成的,连续的增长,连续的下滑回落的根源也是如此。除了最终需求的不足,还有消费的不足,出口的不足,2011年比较同期零食的消费总数实际只是增长了11.1%,较之上一年则是下滑了3.5%,但是同期的投资和出口都是处于高增长率的状态。出口和消费的不足,造成了最终需求的不足,并且各种迹象可以看出来这2种的最终需求都需要持续性的稳定调整。所以我们2011年的经济是有缓慢的趋势,而不是自然灾害、外界的冲击、或者是说由于宏观调控的结果。我国的经济政策的调整是通过投资来进行调整的,而这个却不能改变经济调整的趋势,只能够带来经济“反弹”的效应。2002年以前的我国第一次经济的调整期增长表明这一次的经济调整的时间持续会更长,调整的力度会更加的大。在这个世界经济低迷,复苏的持续性太短的大经济环境下,我们要慎重的调整,不能随意的说出什么调整已经结束,而是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单靠政府的政策调整也不是一个长远之计,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会失去很好的调整经济结构、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

2013年的GDP增长将会有所缓慢,预计全年的增长大概在7.5%与前两年的经济增长有所不同,2013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投资增长的影响,我们预计消费水平和出口都会和以前持平,而投资的增长将会有所减慢。

尽管现在的人民消费水平呈现下降或者是不足的情况,但是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房价的持续升高造成了消费的压力,在工业部门等企业的就业压力增加,而服务业又不能在短期的时间里有明显的增长,所以2013年的就业问题会比较突出,将会面临新的就业压力的挑战。

在2013年内,我国的出口会呈现走平的趋势,同时国际经济的复苏缓慢,对我国出口的形势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从2012年9月份以来出口出现了反弹,主要是受到季节的影响但是到了11月份出口的增幅再次回落到了2.9%就证明了这一点。

2013年投资的增长要向下调整,主要是因为市场类型的投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而且消费和出口的持续不稳定,并且物价的增长缓慢,将会抑制出口导向的企业投资,在房地产方面,销售量的下滑造成资金的不足,伴随着2012年第三季度的反弹效应的结束,房地产仍然会造成房产的需求不足以及金融性收缩的影响,将会再次下滑。估计2013年全年的投资增长大概是15到18个百分点,比去年下调了3到5个百分百点。

三、相应政策的走向

我国进行宏观经济的调控,首先要调整整体的思路与重点,其次就是建立新的思路和重点,加快经济政策的改革,做成新的发展机制,快速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最终达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目的。宏观的经济建设要围绕着调整结构、调整方式、保护民生而展开,推动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国家商品技术的出口数额、改善消费和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要改善消费问题,改善消费问题就需要不断地提高和改善民生,建立安全可靠的社会保障网,不断地提高中等收入者的经济收入。

其次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使我国的商品在世界上获得更加有力的竞争能力。完成企业结构的整体升级,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出口商品的增长率迟缓的问题。使我国的企业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技术的支持,从而使得国内大企业不再依赖于外企,而是能够走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道路。同时还要鼓励民营产业加大企业投资,保护民营企业让他们做大、做强,成为我国创造产业的新兴力量。

四、结束语

中国经济现在正是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不断的改革经济制度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的提升,不断地提升国民经济的竞争能力,在世界经济的大圈子中,通过竞争的手段不断使中国经济向前发展,从消费到出口,从国家宏观调控到民族经济的自主创新,政策的更新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l周子勋,金融风险是当前宏观经济最大风险[N],证券时报,201301-24A03

[2]常修泽,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导向[J],浙江经济,2006,21:4-5

[3]蔡真,郭晓琼,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J],银行家,2011,11(05):20-23

[4]刘树成,当前和未来五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J1,中国流通经济,2013,27(01):8-12

年中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 篇4

一、上半年及全年经济增长走势

(一) 上半年经济增长11%左右

课题组建立了两种模型进行预测, 一种是完全基于时间序列的ARIMA模型法 (自回归移动协整模型) ;另一种是基于高频宏观经济数据的动态因子模型 (DFM模型) 。

ARIMA模型预测结果表明, 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为11.2%。从三次产业来看, 一、二、三产业预测增长速度分别为3.9%、13.1%和10.7%, 西南地区特大自然灾害是导致第一产业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其他各主要指标预测结果见表1。

来源:北师大课题组。

动态因子模型预测结果预计, 2010年上半年GDP增长率为10.9%。

来源:北师大课题组。

根据上述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 可以判断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 二季度经济增速仍将处于高位, 但较一季度11.9%的增速略有回落。综合上述两个模型的预测结果, 上半年经济增长率在11%左右。

第二, 消费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上半年全社会消费零售额增速将达到19%,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速有望和2009年同期持平。

第三, 投资增速将出现回落, 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27.4%左右, 比2009年同期下降6个百分点, 但投资结构将有所改善。受国家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的影响, 房地产投资会受到一定遏制。

第四, 由于2009年上半年进出口基数较低, 今年进出口增速将有大幅提升, 预计上半年进口累计增长55.2%, 出口累计增长27.9%, 进口增速高于出口, 贸易逆差可能会再次出现。

(二) 全年经济增长率可能在10%左右

由于一季度宏观经济开局运行良好, 大部分机构纷纷调高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认为2010年中国经济可以保持稳定且可持续的增长。从搜集的12家国内外权威机构对于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情况来看,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测均值为10.02%, 均较早期的预测均值9.64%提升近0.4个百分点。

来源:北师大课题组。

综合上述12家机构预测结果, 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10%左右。但由于2009年基数为前低后高, 2010年经济增长率将呈前高后低的走势。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当前经济运行总体正逐步回升向好, 但还存在一些需要特别关注、认真应对的问题。

(一) 价格上涨的压力在累积

一是去年货币供应量较多。到今年3月末, 广义货币 (M2) 增速已连续14个月保持在20%以上, 狭义货币 (M1) 增速已连续7个月保持在30%左右, 货币较长时期过快增加终将表现为价格的上涨。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走高, 加大了输入型通胀的压力。3月份, 世界能源价格同比上涨53.1%, 金属及矿产品上涨60.6%, 农产品上涨18.0%, 铜上涨99.0%, 铝上涨65.1%, 北海布伦特原油上涨69.2%。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 迟早会向消费领域传导。三是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 成本推动压力也在加大。今年以来, 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自上年12月份由负转正后持续上涨, 3月份同比分别上涨5.9%和11.5%, 部分原材料价格涨幅更高, 3月份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同比上涨32.8%, 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25.6%。尽管总体上供给仍大于需求, 但对多重因素累积的价格上涨压力需要引起更多重视。四是价格改革的压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深化价格改革, 特别是水、燃气等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仍需推进。此外, 推动价格上涨的通胀预期很强, 劳动力、土地成本的上升也形成了对价格上涨的压力。

(二) 企业生产经营出现新困难

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一季度,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同比增长13.1%, 加上企业法制观念增强, 按规定新缴、续缴、补缴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费用, 大部分省区市已经和即将出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涨幅达到10%以上。二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倒挂。3月份, 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1.5%, 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剪刀差为5.6个百分点, 比上年12月扩大4.3个百分点。三是人民币汇率预期不稳定。尽管自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 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21.2%, 但主要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 不断逼迫人民币升值, 造成人民币汇率预期的不稳定, 出口企业特别是刚刚走出谷底的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三) 外需恢复不确定性

在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 世界经济已经出现了复苏迹象。WTO总干事拉米最近称, 世界贸易在经历了70年未遇的下降之后, 2010年将出现反弹, 预计增长9.5%。其中, 发达国家的出口预计增长7.5%, 世界其余国家的出口预计增长约11%。但当前出口回升既有国际市场需求回稳、进口商补充库存等因素, 也与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有关, 今年以来出口规模与2008年同期基本相当。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不足, 主权债务风险犹存, 各国复苏进程很不均衡, 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新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 这些都导致外需回复进程存在很大变数, 出口增长的持续性有待观察。

(四) 人民币汇率面临较大外部压力

人民币汇率问题, 今年以来引发广泛关注, 美国频频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施压, 国内各界也有许多争议。人民币汇率问题已不是单纯的金融问题, 而与贸易、政治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美欧急于摆脱危机的经济需要和对我进行战略打压的政治图谋。尽管美国政府推迟公布原定于4月15日发布的一份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贸易对象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情况报告, 但其对我人民币升值施压的战略方针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企业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 不利于接单特别是接长单。

(五) 国外贸易保护形势更加严峻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我国更是“重灾区”。2009年, 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峰值。针对我钢材、轮胎、化工品等优势产品和行业, 摩擦国别扩散, 救济措施叠加, 挑战我国内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2010年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年, 各国保护国内市场、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回升和占国际贸易份额的增加, 各国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将持续升温, 各种隐形或变相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

三、下一步宏观政策取向

下一步, 国家将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 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 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改善投资消费关系

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 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首先是管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集中资金用于完成在建项目, 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其次, 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 (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 新上项目投资, 并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再其次, 规范贷款条件, 根据市场准入标准, 严格控制信贷规模, 严肃处理各类违规行为。同时, 落实和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一是研究解决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 包括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稳定提高, 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加快推动农民工市民化, 使农民工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和新市民, 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二是建立劳动者报酬合理稳定增长机制, 落实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三是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加强税收对高收入的调节, 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改革,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好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 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建立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 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投入力度, 逐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从而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消费、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

(二) 积极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 促进内外经济均衡发展

一是继续做好有关宣传解释工作, 表明我国从未刻意追求贸易顺差, 相反还采取许多措施并取得积极成效, 比如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比2008年下降1/3, 今年3月份已出现贸易逆差,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 目前人民币汇率总体上是合理、均衡的, 并不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二是采取切实措施, 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要改变片面强调外贸规模、片面强调出口和片面鼓励创汇的倾向, 加快促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把政策重点放在进一步提升外贸竞争力以及促进进出口基本平衡上来。要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努力增加进口, 促进贸易平衡。三是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 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包括选择适当时机, 逐步改变人民币汇率过度盯住美元的状态, 寻求建立人民币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的机制;适当扩大汇率浮动的幅度, 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 规划好人民币实现全面可兑换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四是进一步加强外汇储备资产管理, 优化外汇储备投资配置, 适时适当增加黄金、原油等实物资产, 增加欧元、英镑以及其他与我国有重要贸易关系国的币种资产, 逐步减少美元资产;在投资期限上, 也将注重长短结合。

(三) 支持发展低碳经济,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一是完善财政科技投入和激励机制, 推动自主创新。制定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规范、稳定、长效的财政科技投入政策, 支持加快实施科技专项, 支持革除一切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 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 以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完善财政支持节能减排机制, 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工具, 支持发展能耗低、效益高的产业, 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 促进落后产能退出。全面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健全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利用资源税、消费税以及环境保护税等手段, 促进节能减排。三是完善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机制,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 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集中资金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 同时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使其尽早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四) 管理好通胀预期, 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一是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控制新开工项目, 积极应对外汇占款压力, 防止信贷需求过度膨胀, 改变流动性过分宽松的局面, 疏导过剩流动性从单一的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类市场回流到有真正融资需求的实体经济基础上。二是稳步推进和完善资源价格机制改革, 掌握好公用事业产品价格调整节奏, 避免集中涨价引发通胀压力。三是加大支持农业生产力度, 积极做好西南地区抗旱工作, 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 灵活运用粮食储备加强食品价格调节;四是充分重视当前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部分产品价格上涨的问题, 平衡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

(五) 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当前煤炭经济运行走势 篇5

中国煤炭市场网发布时间:2014-02-20 09:4

4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信息处处长冯雨应邀参加2014(首届)横琴煤炭交易商洽谈会,并发表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实录。

一、煤炭工业发展概况

煤炭仍是世界重要能源。在全球已探明的化石能源中,煤炭占54.65%,远高于油气资源。

尽管全球使用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世界各国为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力求减少煤炭消费,但尚未找到大规模利用新能源的途径,加之煤炭具有的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供应可靠、价格低廉等特点,在过去32年中,煤炭在全球一次能源中消费比重由1990年的27.38%提高到2012年的29.90%。

目前这种态势仍在延续:

美国上半年煤炭消费同比增长8.8%;德国、英国等欧洲部分国家煤炭进口保持增长态势;亚州地区印度煤炭需求继续增长,日本关闭核电机组重启煤电,燃煤需求增加,前10个月进口量同比增长1.5%;韩国经济持续向好,煤炭进口需求强劲,前10月进口增长4%。

世界经济复苏或将拉动全球煤炭需求增长。可以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随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特别是现代煤化工技术的深入发展,煤炭仍将是人类生产生活无可替代的重要能源。

煤炭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煤炭资源总量占我国已查明化石能源的94%以上。预测的远景资源量超过5.6万亿吨(全国资源潜力调查初步数据);2012年查明的资源储量1.4万亿吨。能源禀赋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能源还将以煤为主。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煤炭需求强度或将降低。预测未来30-50年, 煤炭在一次能源中仍将占据半壁江山。

新中国成立到2012年的63年间,全国累计生产煤炭576.56亿吨。其中,1990年-2012年的22年间生产煤炭423.44亿吨,占全部生产总量的73.44%。支撑了我国GDP以每年10%(10.2%)以上速度增长;煤电6.5倍的增长,年发电量超过

3.5万亿千瓦时;钢铁10.9倍的增长,年粗钢产量突破7.2亿吨;水泥10倍以上的增长,年产量超22亿吨;铁路运输

2.6倍以上增长(占铁路货运总量60%);港口吞吐能力13.85倍的增长(占港口吞吐量20%以上)。国际能源署的一位专家曾经说,煤炭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

煤炭产量和消费量比重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2012年煤炭产量36.5亿吨,消费量35.15亿吨。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的76.6%和67.1%;占世界煤炭生产总量的47.5%和消费总量的50.2%。日均生产与消费量。我国平均每天生产原煤1000万吨,消费商品煤935万吨。人均消费。2012年我国人均消费煤炭2.696吨/年。

产业组织结构

煤矿数量与产能。2012年底,全国有采矿许可证煤矿14407处,总产能超过40亿吨。其中,大型煤矿844处,产能23.4亿吨,平均单井规模280万吨,目前产量占全国的65%以上(年产千万吨以上的煤矿47处,产能超过6亿吨)。中型煤矿1480处,产能10亿吨左右,平均单井规模70万吨。小型煤矿10149处,产能10亿吨左右,平均单井规模

9.9万吨,其中9万吨以下煤矿数量7500多个。

企业结构

规模以上企业7869个。其中,大型企业90家;产量超亿吨的8家,产量占全国37%左右;前4家企业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25%左右。

行业规模

从业人员526.6万人;资产总额4.85万亿;年主营业务收入3.24万亿元;神华、冀中能源、山东能源、山西煤销、山西焦煤、河南能源、阳煤、开滦、潞安、同煤、晋煤等11家煤炭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32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二、当前煤炭经济运行情况

当前煤炭经济运行的特点:产量增加,消费回落;发运回升,进口增加;库存高位,价格下降;投资减少,效益下降。

(一)产量小幅增加。据快报,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完成37亿吨左右。煤炭产量由前10年年均增加2亿多吨,首次降至5000万吨左右。

(二)消费增幅回落。初步测算,201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36.1亿吨左右。煤炭消费增幅由前10年年均增长9%左右下降到2.6%左右。

(三)发运量回升。

1、铁路运输。2013年全国煤炭铁路发运量自6月份以来出现正增长。全年铁路发运煤炭23.2亿吨,同比增加5810万吨,增长2.6%。2014年1月份全国铁路发运煤炭2.15亿吨,同比增加1030万吨,增长5%。

2、港口发运。2013年主要港口发运煤炭6.69亿吨,同比增长7.9%。

(四)进口增加。2013年,全国进口煤炭3.27亿吨,出口751万吨,净进口量3.2亿吨左右,比2012年增加4000万吨左右。2014年1月份,全国进口煤炭3591万吨,同比增长17.5%;出口煤炭68万吨,同比下降6.8%;净进口煤炭3523万吨,同比增长18.1%。

(五)库存持续处于高位。2013年12月底,煤炭企业存煤约8400万吨,同比增加70万吨,比2011年同期增加约3000万吨;重点发电企业存煤8159万吨,同比增加46万吨,增长0.6%,平均可用19天。进入2014年以来,主要电厂及港口库存明显增加。2月10日重点发电企业存煤7959万吨,可用23天;2月16日北方主要港口(秦皇岛、曹妃甸、京唐、天津)存煤2178万吨,比年初增加785万吨,增长56%。

(六)市场价格下降。全国煤炭价格在2013年以来经历了大幅下滑、10月份后小幅回调和近期回落的过程。从中国煤炭价格指数(全国综合指数)变化看,价格指数由年初的170.7下降到9月末的157.8(年内低点),10月上旬后略有回升,12月27日达到161.8,比9月末(年内低点)累计上升4点,比年初仍下降8.9点,比2011年高点下降41.2点。2014年2月14日降至159.2点,比年初下降2.6点。

动力煤价格。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2013年末在山西北部大同地区上站价440-455元/吨,比年初下降60元/吨;秦皇岛港平仓价630-640元/吨,与年初基本持平,环渤海下水动力煤价格指数为631元/吨,全年指数平均为591元/吨;广州港提货价为715-725元/吨,比年初上涨10-15元/吨。2014年2月12日环渤海动力煤指数为571,比年初下降60元/吨,秦皇岛港5500大卡市场煤价565-575元/吨,下降65元/吨。

炼焦煤价格。在2013年4到6月份价格出现连续下调,8-9月份部分地区价格小幅上升,幅度为60-90元/吨,但仍比年初下降约160元/吨,10月中旬后基本保持平稳。2014年2月份价格下跌了30-50元/吨。

(七)投资减少。2013年全年煤炭固定资产投资5263亿元,同比下降2%,10年来出现首次下降;其中民间投资2964亿元,同比增长1.6%。

(八)效益下滑。收入减少,2013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以下同)主营业务收入3.24万亿元,同比下降2.6%;成本增加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3.43%;应收账款增长,年末企业应收账款3256.71亿元,同比增长11.08%;利润下降,全年企业利润总额2370亿元,同比减少1202亿元,下降33.7%;亏损企业,亏损额457亿,同比增长72.62%。

三、影响煤炭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

五大因素影响煤炭经济运行:需求增速放缓、产能建设超前、进口继续增加、能源格局变化和市场心理变化。

(一)需求增速放缓。近10年,煤炭消费量持续增长,增幅随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变化上下波动。其中,2003年-2011年煤炭消费年均增长8.4%。2012年消费增长2.3%,2013年增长2.6%左右。

四大因素影响市场需求:

1、经济增长速度。在非煤能源供给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会对煤炭需求产生重大影响。

2、经济增长结构。投资拉动型的增长必然拉动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产业发展。

3、环境约束。全球气候变化和国内持续大面积的雾霾天气的压力,使人们发展理念发生变化,政府行政措施加大。

4、能源结构的变化。(详细资料附

后)

(二)产能建设超前。2006-2013年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2.8万亿元,新增产能超过22亿吨,而且在建规模超过11亿吨。2012年全国颁发采矿许可证煤矿证载产能40.7亿吨;已经划定矿区范围的能力超过7亿吨(不含各省数据)。据国家统计数据,近两年年均新增煤炭产能都在4亿吨左右,其中2011年新增产能4.16亿吨,2012年新增产能3.985亿吨。上述这些信息都反映了我国煤矿产能建设大幅超前。

(三)进口持续增加。2008年以前,我国出口大于进口,特别是2003年我国出口煤炭9403万吨,当年净出口8293万吨;2009年成为净进口国,当年13187万吨,比上一年增加了9146万吨,净进口10947万吨;以后逐年增加,增速加快,2012年净进口27923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进口国。2013年净进口进一步增加。影响煤炭进口增加的因素,价值规律在发挥基础作用。煤炭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品,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一是国际煤炭价格竞争优势依在。国际煤炭市场供给宽裕,供大于求态势明显。二是国内市场供应格局。东南沿海与煤炭主产地逆向分布,煤炭运输距离远,运输成本高。

(四)能源结构变化。

1、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提高。2013年底全国发电装机达到12.5亿千瓦,其中火电装机8.62亿千瓦,占比69%(其中煤电(含煤矸石)7.86亿千瓦、气电4309万千瓦),自1986年以来首次降至70%以下,水电2.8亿千瓦,并网风电7548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1479万千瓦,核电1461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在发电装机总容量中所占比例接近30%。

2、跨区送电能力提高。

3、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第二产业用电由2010年的74.7%,逐步回落至2013年的73.5%,下降1.2个百分点(少用2800万吨煤炭);第三产业用电由10.73%,增长到11.79%,上升了1.06个百分点;居民生活用电由12.22%,上升到12.77%,增长了0.55个百分点。

(五)市场心理。

煤炭供求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市场敏感度增强,一些细微因素的变动就可能对市场带来重大变化。煤炭现货市场、期货市场与生产者、消费者的市场心理发生变化,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放大了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信号,产生“蝴蝶效应”。我国工业企业有32.56万家,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对煤炭市场影响很大。

归纳:

从我国经济发展大的背景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

10年的快速发展,煤炭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远远超过全国工业平均水平,煤炭行业资产总额、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了8倍、108倍和20倍,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高出工业行业1倍以上。目前,我国煤炭工业利润仍处在全国工业的平均水平。前10个月全部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5%,煤炭采选业为5.4%,略低0,1个百分点。煤炭需求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工业增速放缓,前10年我国工业增速大多在18-19%之间,现在放缓至9-10之间,煤炭价格下跌和行业利润利润下降符合经济规律的合理回归。必须高度关注的是今后一个时期的煤炭经济走势。

四、今后一个时期煤炭工业发展走势

(一)2014年煤炭市场走势预测

煤炭需求小幅增加,市场供求将继续呈现总量宽松的态势。

从需求分析,预计2014年我国经济将保持7%以上的增速,煤炭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同时国家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控制京津冀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煤炭消费,将抑制煤炭需求的过快增长;石油、天然气替代煤炭能力有限,可再生能源发展还需要时间。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煤炭需求还将继续保持小幅增长。

从供给分析,目前全国煤炭供应能力40亿吨以上。一方面,国内产能释放压力较大,但受资源环境和需求的约束,煤炭产量将呈现小幅增长态势,预计全年产量38亿吨左右。另一方面,全球煤炭市场产能过剩的压力依然存在,进口煤仍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我国的煤炭进口仍将保持较大规模,初步预计全年净进口还将在3亿吨以上。

从目前情况预测,2014年上半年全国煤炭市场供需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的态势还难以改变,全社会库存维持高位,企业经营仍将面临较大的困难和风险。下半年,煤炭供给或将趋于总体平衡,行业经济运行或将有小幅回升,但仍

面临着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经济运行的压力依然存在。另外也不排除个别煤种、部分时段会出现供应稳中趋紧的情况。

(二)国家政策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并重点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进一步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改革发展方向。

自2012年9月份以来,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四个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文件,对今后一个时期煤炭工业发展做出重大决策和部署,随着这些政策措施效果逐渐显现,将有力地促进煤炭行业深化改革、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1、煤炭税费负担重问题得到重视。针对煤炭产业税费负担重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国办发[2013]10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对重点产煤省份煤炭行业收费情况进行集中清理整顿,坚决取缔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并要求清理涉煤收费与资源税改革同步推进,这将有助于企业税费负担重问题的逐步解决。

2、煤炭企业分离社会职能步伐加快。国务院办公厅[2013]10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老矿区、老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对原国有重点煤矿承担的办社会职能中,已分离转移至地方的学校、公安等机构的运转费用,按相关政策规定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尚未分离的职能,地方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移交。落实相关政策,解决原国有重点企业破产煤矿遗留的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障及社会化管理、社会职能移交等问题。这将有助于解决原国有煤炭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3、研究建立完善煤矿退出机制列入议程。国务院办公厅[2013]104号文件中提出了要建立完善煤矿退出机制,对资不抵债且扭亏无望的煤矿,要依法及时关闭破产。这将有利于推进煤炭结构调整,提高煤炭经济运行质量。

4、煤炭多产业融合发展将得到支撑。国务院办公厅[2013]104号文件提出要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一批煤电一体化项目,将有利于煤炭企业发展与煤电、煤焦化、煤化工和以煤为主的现代物流产业,延伸煤炭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

5、煤炭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加快构建公开、透明的煤炭交易体系,通过市场发现价格,规范交易行为,节约全社会交易成本。并明确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根据煤炭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完善企业考核机制。树立煤炭市场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不得出台限制煤炭正常流通的地方保护措施。这将有助于加快全国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设,约束地方政府行为,从机制上不断消除煤炭产能盲目扩张的动力,限制地方保护主义。

6、行业自律意识不断增强。在国家煤炭市场化改革相关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企业市场主体意识和用用户合作共赢的理念不断增强。企业依法生产、保障安全生产,按需求组织生产经营的理念进一步强化。煤矿生产布局优化,采掘关系合理,持续稳定生产能力增强。企业提高内控管理和安全生产水平能力不断提高。

判断一:从长期趋势看,煤炭供需紧平衡仍是常态。

能源供给将是制约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约束条件。现阶段我国对能源需求增长是刚性的,并呈现上升趋势。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在可以预见的期间内,需求强度或将降低,但其主体地位是不可能改变的,煤炭需求仍将继续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我国煤炭资源人均资源少,与经济发展逆向分布,禀赋条件差,开发困难,加之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地域辽阔、自然灾害频发,对煤炭安全稳定供给提出了挑战,煤炭长期供给不足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高度重视煤炭开发和利用问题十分重要。

判断二:我国煤炭需求增速将更加理性。

国家采取一系列防止经济增长滑出可控区间的政策措施逐步显现,发展预期将会对煤炭市场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总体处于平稳状态,将保持中高发展速度,其增长速度不会有大的变化。

近期,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煤炭需求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特别是国家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治理大气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煤炭消费弹性系数将有所降低。

判断三:短期内煤炭供应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煤炭进口将保持高位。全球煤炭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预计今后几年我国煤炭进口仍将维持一定规模,但受国内价格、需求等因素影响增幅可能有所回落。消化产能任务繁重。国家加大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力度,打击违法建设,禁止超能力生产,煤矿产量增长将趋于平稳。但,国家煤炭产业政策效应显现需要时间。去库存的压力依然存在。煤炭产能将继续释放,一些煤炭企业或将继续“增产保效”,全社会库存将保持一个时期的高位。

结论:

宏观经济走势 篇6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结构调整 市场预期 稳增长

今年经济走势及市场预期的变化

2016年的经济开局可谓是跌宕起伏,各界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或许可以用“乱花渐欲迷人眼”来形容——从1月至3月中上旬的看弱,到3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乐观,又到当前的谨慎。

第一阶段:1月至3月中上旬。对于这一阶段经济形势的看弱,是因为主要经济数据不仅低于去年同期值,而且显著低于市场预期。2016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低于市场预期(Wind资讯统计的市场预测均值)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2%,低于市场预期0.5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3月下旬至5月上旬。3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8%,结束了2015年以来同比负增长的局面。并且3、4月份房地产市场、钢材市场均表现活跃,1—3月财政支出也有显著增加。另外,3月份整体经济数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且均高于市场预期,强化了市场对于经济企稳的判断。

第三阶段:5月中旬至今。5月,市场对于我国经济走势的讨论增多,加上4月份宏观数据整体走弱,使得更多人对经济形势持谨慎态度,资本市场也受预期影响产生了波动。

对于当前经济,各界关心的问题之一是物价走势。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各界对物价走势的预期也出现了波动,先是产生通缩预期。1月份,在低基数效应下,CPI同比增速为1.8%,继续停留在“1时代”。2月份 ,CPI同比增长2.3%,高于市场预期0.5个百分点。3、4月份CPI均保持在“2时代”,加上猪肉价格大幅上涨以及PPI同比增速快速反弹,各界对通缩的担忧也发生了转变,转为担心可能发生通胀,并会因此掣肘我国出台偏宽松的货币政策。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笔者认为,2015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不排除调结构、去产能的影响。对于走弱的经济,我国并没有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但从今年一季度来看,财政、货币方面的数据均给市场带来了一些“稳增长、政策加码”的预期,市场产生一定波动。

对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更需关注其中潜藏的风险。一季度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现象有所凸显,推动房地产投资增速上升,维持了投资增速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对固定资产投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拉动GDP同比增长0.6%,对冲了因为金融业增速下滑对GDP增速的负面影响。但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下滑,表现出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如果没有稳增长政策的刺激,我国经济下行幅度或许更大。但从1—3月的经济状况来看,稳增长的刺激作用似乎存在与调结构、去产能相悖的痕迹,比如3、4月份钢材、汽车市场的异常繁荣与去产能似乎存在明显矛盾。

4月份,经济数据全面回调。在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加快、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信贷规模收缩较大。4月财政存款大幅增加,由于不统计在M2中,拉低了4月M2的同比增速。从实体经济来看,工业、消费、投资、进出口需求同比增速出现全面下滑。随着前期钢材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度提升以及各界对政府稳增长预期的增强,3月份高耗能、高投资行业出现死灰复燃迹象,对3月经济数据的全面上行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4月投资增速略有下滑,存在明显的政府投资减速迹象。1—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5%,较1—3月回落0.2个百分点,1—3月较1—2月上涨0.5个百分点。从民间投资来看,1—4月同比增长5.2%,较1—3月回落0.5个百分点,1—3月较1—2月回落1.2个百分点。从工业领域来看,3月生铁、粗钢、钢材、原煤生产分别较1—2月上涨9.2、8.6、5.4、1.9个百分点,分别较4月份下滑4.2、2.5、2.8、6.5个百分点,高投资、高耗能、产能过剩的“黑色系”对3、4月份的工业生产影响较大,与3、4月份投资增速变化也存在些许的巧合。在财政支出方面,1—4月中央本级财政支出同比增长7.0%,继续保持偏宽松的财政政策状态,但地方财政支出同比增速出现了显著回调。

2016年年初以来,个别地方政府在执行“稳增长”政策方面出现了偏差,有投机现象。有的因为GDP的压力出现了继续依靠房地产、钢铁产业等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苗头。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也不必过于谨慎。首先,经济增速放缓不等于政府不作为、不刺激;抑制产能过剩不等于不生产、不投入。比如像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就需要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及建设。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充电桩建设,也不是仅依靠一两个大型企业就可以实现在全国布网的工程,这种投资仍需依靠政府。其次,对于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也要保持信心和理性,适当的预警也有助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我国物价走势预测

当前形势下,对我国物价走势判断的难度在加大。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对CPI的统计口径进行了一些调整,再叠加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一季度CPI同比增速出现大幅上涨,进一步增加了各界对于通胀的预期。

(一)数据的可比性问题

根据笔者分析,从2016年1月起,CPI的统计口径发生了以下几方面变化:一是食品权重显著变小,食品占比由之前的0.3下调到0.2。二是将原来的“烟酒”项和“食品”类合并为“食品烟酒”类。三是食品部分所包含的分项和权重略有调整,但对于整体CPI走势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四是对于非食品部分,除了对各项权重进行相应调整外,还将部分服务类价格与其他商品类价格合并为“其他用品和服务”类。

nlc202309090815

由于权重调整,今年公布的CPI数据存在与2015年数据不可比的情况。对此,笔者用2015年的权重重新估算了今年1—4月的CPI数据。根据估算,1—4月CPI同比增速分别为2.2%、3.3%、3.1%、2.9%,分别比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同比增速高出0.4、1.0、0.7和0.6个百分点,分别高出2015年同期1.4、1.9、1.7和1.4个百分点(见图1)。

(二)今年通胀压力分析

虽然从可比口径看,2016年1—4月CPI同比增速更快,但这并不构成2016年形成通胀的充分条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2015年存在低基数效应

受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带来供给冲击,以及猪肉价格持续下滑的影响,2015年前4个月的CPI环比增速低于2002—2015年同期均值,由此形成了一定的低基数效应。正由于这样,从同比角度来看,2016年的CPI同比增速在一定范围内高于2015年属于正常波动。

2.季节性因素、天气因素叠加猪周期的影响

季节性因素、天气因素叠加猪周期,导致2月CPI环比增速大幅上涨,拉高了2月以后各月CPI数据的基数。当时各界对通胀形势的担忧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2月份CPI同比增速由上月的1.8%上涨到2.3%,上升了0.5个百分点;二是各界认为猪肉价格上涨会推动CPI同比增速继续上行(当时猪肉价格恰逢上涨小高峰时期)。而现在来看,当时的担心是多虑了。2月份是春节所在月,受节日因素影响,商品价格普遍存在环比上涨的情况。另外,2月中旬发生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冷空气侵袭,对蔬菜价格影响较大,致使春节过后蔬菜价格持续居高不下,直至3月中旬后蔬菜价格才见回落。4月蔬菜价格进一步回落,随着夏季的来临,预计今后蔬菜价格继续上涨的空间有限。再有就是猪周期,由于前期猪肉价格持续走低,生猪供给减少。同时受季节因素影响,作为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上涨,也增加了猪肉的供给成本。由于国内玉米储备充足,生猪养殖产业化市场恢复能力增强,预计猪肉价格仅存在有限的上涨空间。笔者通过对农业部网站公布的每日农产品价格指数跟踪,发现5月份猪肉价格涨幅收窄,出现价格回落的迹象。

3.核心CPI并未显著上涨

从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1—4月核心CPI来看,并未出现显著上涨,因此今年的价格上涨主要源于季节性因素所导致的食品价格上涨,并不存在价格普遍性、持续性上涨的基础。3、4月份可比口径下CPI同比增速的回落,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观点。

(三)对当前形势下物价走势的预测

基于前述分析,笔者对于今年的物价走势有如下判断:一是今年CPI同比增速不会太低。2月份CPI环比增速大幅上涨,预计将拉高全年CPI同比增速上升0.4个百分点以上。二是今年不存在价格大规模普遍上涨的基础。从CPI构成中占比较大的非食品价格来看,受当前经济形势低迷以及去产能、调结构或将波及就业形势的影响,需求端非食品价格不具备大幅上涨的条件。

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

对于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建议以供给侧改革为主,但也要适度扩大需求。建议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是保持需求端的适度扩张。无论从我国所处的经济环境还是从供给侧改革来说,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空间,需要适度的需求扩张政策来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

当前我国面临的两大现实压力。一是就业问题,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65万人,较2015年增加15万人,加上中职毕业生和高中毕业后不再升学的毕业生,预计2016年将有1500万左右的青年需要就业。再加上去产能、调结构过程中可能形成的失业群体,2016年的就业压力比较大。二是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两个翻一番”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也需要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2015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韩国首尔的演讲中指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就需要今后五年经济年均增长6.5%以上。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需求侧没有拓展的空间,那么供给侧改革也将面临较大的压力。

二是在货币政策调控方面不需大幅扩张,主要是防止进一步加大资产价格泡沫风险。

三是将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供给侧管理的手段。在财政政策方面,可通过精准定向调节的方式实施,比如通过政策倾斜,减少企业税费、减少创新型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活力;通过抬高产能过剩行业的准入门槛,引导、培养企业的创新观念。

四是尽量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为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投资机会。比如通过简政放权来降低制度性成本;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打破投资准入障碍;加强产权保护等。

五是在需求扩张的同时,也要防止已淘汰的落后产能复活,进而对去产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建议在监管制度、政绩考核机制方面进行适当调整。

作者单位:苏 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蔡含篇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印颖 刘颖

未来十年经济走势思考 篇7

但也要看到, 在经济基本上沿袭粗放扩张模式超高速增长和强刺激投资的同时, 积累了不少问题, 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因此, 展望未来十年, 包括第十二个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即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 , 我认为, 中国经济需及时进行转型, 从追求数量扩张型转为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型, 也就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型, 使经济真正走上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中国经济因连年高速增长而积累了几个失衡问题

由于经济的连年两位数增长, 加上国际金融危机袭击下采取强投资应对措施“保增长”, 中国经济出现了几个大的失衡或不协调。

一是内外需失衡。2007年我国的出口依存度高达36%, 比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时的18%高出一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需收缩, 出口下降,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很大, 从2008年秋冬后至2009年年底的情况就是这样。

二是投资消费失衡, 最终消费占GDP比重降到50%以下, 其中居民消费2008年降到占GDP的35.3%, 2009年估计居民消费率还要下降, 比一般国家的居民消费率占60%左右低近一半 (2008年, 美国居民消费率为70.1%, 印度为54.7%) 。这是我国内需不足的主要根源。

三是经济高速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失衡。资源环境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瓶颈。我国主要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 1990年还只占5%, 目前已占50%左右, 风险很大。

四是区域、城乡发展失衡,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且未能扭转。这是多年的老问题。农民收入水平太低,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比名义上为3:1, 实际 (加上社会福利) 为6:1。农村市场小, 农民消费水平低。基尼系数新世纪以来一直超过0.4的警界线。有学者指出, 从1988年至2007年, 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 已从7.3倍上升到23倍。 (《改革内参》2009年第32期, 第49页)

在上述四大失衡中, 最主要是投资与消费失衡, 或储蓄与消费失衡。投资增速很高, 产能过剩, 只好靠扩大外需找出路, 出口依存度一路攀升。投资增速很高, 粗放型扩张, 必然要付出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投资增速很高, 在于追求GDP的快速增长, 财政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和增加低收入群体的财力不足, 不能很好缓解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收入差距, 不能扭转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冲击使中国几个失衡问题突显出来, 特别是投资与消费失衡问题突出起来。2009年强投资刺激政策使这一失衡更趋严重, 成为今后调结构的重点。

有人说, 中央政府2008年冬出台的4万亿元投资没有挤压消费。的确, 经过2009年春“两会”后修改的4万亿元投资 (这次修改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用于改善民生的项目) 总的说结构比较合理, 不会严重挤压消费。问题是, 4万亿元投资是中央项目投资, 其中2009年落实的只有2万亿元左右, 而不是全社会投资, 由中央投资项目带动的二三十万亿元地方投资项目才是大头, 这些投资习惯性地投向“铁公基” (铁路、公路、基础设施) 和一些重化工业项目。已有不少报道披露, 不少原来被认为不能上马的“两高一资” (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 项目, 又在重新上马。2009年1—10月,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已超过15万亿元, 同比增长33.1%。可见, 中央项目投资只是全部投资中的一小部分, 不能用中央项目投资结构相对合理说明全部投资是合理的, 不会挤压消费的。

从2009年实践看, 保增长和调结构 (特别是调整投资与消费的结构) 是有一定矛盾的。为了在本年度保增长, 只有进行大规模投资才能见效, 因此, 大量上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 铺新摊子, 粗放扩张。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据国家统计局材料, 2009年1—9月, 全国GDP增长7.7%, 其中投资贡献7.3个百分点, 消费贡献4个百分点, 出口贡献3.6个百分点,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消费几乎多一倍。预计全年的趋势也如此。这就意味着强刺激投资实现的增长, 将进一步恶化投资与消费的结构。

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投资增速过快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产能过剩。官方公布, 2009年产能过剩的有六大行业, 即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实际不止这六个行业。有一份材料说, 在统计的24个行业中, 有21个是产能过剩的。产能过剩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常态, 我们常常批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能充分利用生产能力, 造成生产能力闲置, 资源浪费。比如, 美国在二战后60年中, 工业产能平均利用率是80.6%, 即有近20%的产能过剩。问题在于, 我国现在的产能过剩比美国还厉害, 可见问题的严重性。比如钢铁, 2009年产能为6.6亿吨, 在建产能约6000万吨, 而需求为4.7亿吨, 过剩率达30%多。又如水泥, 2008年产能已达到18.7亿吨, 目前在建产能6.2亿吨, 还有已核准尚未开工产能2.1亿吨, 建成后全部产能达到27亿吨, 预计市场需求量将由目前的14亿吨增长到16亿吨, 即使全部淘汰目前落后产能5亿吨, 还有6亿吨过剩产能, 过剩率也超过30%。

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存在已久, 2004年经济过热后就一直存在。政府采取的是增加投资、维持投资高速增长 (20%以上) 来扩大需求, 缓解过剩矛盾。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 由于出口增速强劲, 靠扩大外需消化了大部分过剩产能。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 外需下滑, 出口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11月一直是负增长, 靠扩大外需消化过剩产能已不可能, 转而靠扩大投资来消化过剩产能则使这一问题越来越严重。实践证明, 企求用新一轮的产能过剩来治理现有的产能过剩的路子是很难长时期走下去的。2009年大量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说明了这一点。

产能过剩问题如果用市场经济通行办法并不难解决, 市场竞争会使竞争力差的产能被淘汰, 退出市场。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复杂性在于, 不少产能过剩是在政府主导下形成的。政府主导的项目, 是软预算约束, 产能过剩且无竞争力, 产品卖不出去或者企业亏损, 政府往往直接或间接出面。提供资金支持, 不愿退出市场。这一届政府借的钱可以留给下一届或以后去还, 使政府的隐性负债加重, 积累风险。因此, 为治理产能过剩, 今后应更多地按市场经济规范办事, 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淘汰行业内部落后的没有竞争力的产能。

产能过剩带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贷款大量增加, 形成通货膨胀压力。由于经济扩张过度依赖投资, 使投资效率下降, 经济高增长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据国家信息中心测算, 如果以增量资本产出率衡量, 我国从1995年至2009年, 15年内平均增量资本产出率为4, 即每增加1元国民生产总值需要4元投资。预计2009年我国增量资本产出率将达到创纪录的9.5, 投资效果大大低于正常平均水平。而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印度这些国家, 每增加1元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只需要l—2元投资。 (《改革内参》2009年第34期, 第10页) 这也是为什么2009年l—10月我国新增贷款达到近10万亿元的天量, 10月M2增速达到29.4%的原因。大量的资金投放正在推高资产价格。催生资产泡沫;而且在逐步形成通货膨胀压力, 这也是中国经济的“隐忧”。

“十二五”起要逐步解决长期积累的失衡问题, 实现可持续的增长

制订“十二五”规划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可以有一个比较长期的打算, 并在实际工作中着力解决上面讲的四个失衡问题, 特别是投资与消费失衡问题, 产能过剩问题, 以便更好地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实现可持续的较快增长, 更好地于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现在讨论和研究中国经济形势, 较多的是从短期能否走出下滑局面率先复苏。我认为, 在政府多项刺激政策和措施推动下, 中国经济有望较快走出困境, 较早复苏, 2009年实现8%的增长目标已无悬念。问题在于, 这些刺激措施能否使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包括这些刺激措施能否持续, 如贷款的飞速增长能否持续, 使中国经济真正走上V型轨道 (即使走上V型轨道, V型的峰值也不可能像前几年达两位数甚至到13%, 而很可能为8%—9%) 。如果这些刺激措施只能短期有效且措施本身也不可持续, 就有可能经济向上走一阵后再次向下探底或多次上下, 走W型轨道, 这比走U型轨道还糟。多次上下实际上是走弯路, 而走弯路是最慢的。因此, 对于治理中国经济问题, 要有一个比较长期的规划, 不能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不要让目前采取的措施为以后的顺利发展制造障碍。这次制订“十二五”规划有利于人们冷静地思考中国经济的问题, 因此人们对此寄以厚望。

为了改善投资与消费结构, 应考虑大力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采取更加积极的鼓励消费的政策;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都应更多地用于民生工程, 向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通过这些努力, 提升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我国居民消费占G D P比重已从“六五” (1981—1985) 和“七五”, (1986—1990) 占G D P50%多一点, 降到“八五” (1991—1995) “九五” (1996—2000) 的45%多一点, 2001年还占45.2%, 可是到2007年已降为占35.6%, 2008年进一步降为35.3%。所以, 应把改变居民消费比重过低作为最突出问题, 采取有力措施逐步解决, 只有这样, 扩大内需才能落到实处, 经济增长才能转移到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轨道上。提高消费比重, 也有利于协调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关系, 因为要提高消费的比重, 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包括商业、旅游、餐饮、文化、医疗、教育、娱乐等产业。

为顺利推进经济转型, 今后5—10年的对策建议有三条

一是适当放缓经济增速。中国经济运行出现问题的根源都在于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增长。根据一些经济学家研究, 中国现阶段潜在增长率为7.5%—9%之间, 因此今后十年的经济增速以控制在8%左右为宜, 不要再企求两位数的增长, 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有8%左右的增长, 如果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 逐步提高就业函数, 应当可以比过去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中国经济在2009年第一季度见底 (当季G D P增速同比增长6.1%) 后已逐步回升, 到第三季度即已恢复到高速增长态势, 当季GDP增速已达8.9%, 9月和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达13.9%和16.1%。财政收入增速也很快。所以, 中国经济已经复苏, 而且复苏速度很快。有的经济学家据此认为中国经济已呈V字型运行。我认为, 中国经济从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 就应对增速进行适当控制, 以便使工作着力点从追求数量规模扩张转为着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如果还是惯性地盲目追求GDP的高速增长, 2009年第四季度和2010年经济增速又达两位数, 那么经济在一段时期超高速增长后很可能重新下行, 这就将打破v字型运行态势, 变为w型态势了。目前一些国外投行预测和宣传中国2010年经济增速将超过11%, 这令人担心。

二是致力于调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认真落实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转变, 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是很艰巨的任务, 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降能降耗减排, 而且要用慢功夫, 急不得, 甚至在本届政府任期内不一定能明显见效。所以, 一些政府部门一直对此没有多少兴趣, 这是一个大问题。调结构范围更广, 经济结构除产业结构外, 还包括地区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内外需结构、人与自然是否和谐等。其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绿色产业、节能减排等, 是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致的。当前调结构最重要的是调整投资消费结构, 大力提高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努力抑制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不正常现象;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减碳,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城市化进程, 加快农民转为市民的进程, 这是今后扩大内需最为有效的选择等等。特别需要指出, 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追求GDP高速增长有时是有矛盾的。如何兼顾好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 可能是今后经济工作最不容易处理好的难题。看来, 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不去刻意追求不可持续的高速增长, 将比较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要看到, 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完成的, 至少需要十年八年坚持不懈的努力。2009年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希望能真正落实.并且在此后继续坚持下去, 一步一个脚印, 经过十年八年的努力, 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深化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有许多途径。如推进科技创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大幅度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完善法律法规, 健全法治环境;完善支持和鼓励各种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 停止执行一切逆向调节的政策;完善各项技术标准, 制订必要的市场准入标准;深化改革, 促进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深化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是深化政府改革。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追求GDP增速的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切实改变目前政府介入经济过深的状况。第二是价格改革, 抓住当前物价稳定的有利时机, 加快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 使其能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 发挥价格杠杆推动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作用, 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是财税改革, 尽快向公共财政转型。要扩大消费, 改善民生, 就必须尽快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鉴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炒风很盛, 要尽快实施物业税, 以抑制对房地产的过度和投机需求。2003年就提出要实行物业税, 至今已六年多, 阻力重重, 现在应是下决心推进实施的时候了。第四是金融改革。要吸取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 极力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 包括尽快建立居民存款保险制度。金融业要很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发展中小银行, 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继续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等。第五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 引入竞争机制, 这对于加快金融、电信、铁路、公用事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增加服务业就业岗位, 有重要作用。现阶段要大力增加就业, 而要增加就业岗位, 主要靠发展第三产业。这就必须克服各种体制障碍, 打破各种“玻璃门”, 在可以放开市场的所有领域特别是服务领域放开市场, 引入竞争机制。第六是推进各项有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有助于扩大消费的各项改革。包括, 较大幅度提高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金额 (第一步先从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200元, 以后还要继续提高) , 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 继续推动家电等电子产品和农机、汽车等大规模、低价格进入农村市场, 提高最低生活补助标准, 建立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稳定的资金来源, 建立对农民工失业的援助制度, 等等。

宏观经济走势 篇8

一、认真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出现的新变化

(一)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增幅开始回落

2011年前两个季度GDP增幅为9.7%, 第三季度降为9.4%。专家预测明年的GDP增幅在8.8%-9.2%之间。由此看出, GDP经过三年来的高位走势, 现在出现了回落放缓的态势。这次放缓不是消极的放缓, 不是经济低迷的标志, 是一种理性的回归, 使经济增长更趋健康, 更富有持续性。

(二)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有所回落

经历了二十多个月的高位增长, 2011年8月份CPI为6.5%, 9月份为6.2%。专家估计明年的CPI会在5%以下, 通货膨胀的形势可以得到缓解, 物价有所回落。这是宏观经济调控收到成效的标志。

(三) 采购经理指数 (PMI) 回落

11月1日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 我国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为54.4%, 环比回落8个百分点, 创下了自2009年2月份以来的新低, 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处在回调阶段。PMI持续保持在50%以上, 就可以说明整个宏观经济依然保持适度增长的态势。专家预计第四季度PMI增幅约为50%左右, 明年会出现新的回落, 这是我国经济处于回调阶段的第三个标志。

(四) 房地产价格水平回落

经过一年多限购令的实施, 再加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及时投放市场, 改变了房地产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使房价出现了明显的回落。2011年黑龙江省房价回落的幅度在8%-10%, 预计明年还会再降10%左右。目前上海、北京等房价过高地区, 回落的幅度达到30%左右, 这是宏观调控的积极成果, 说明房地产泡沫正在被挤出, 经济风险系数正在下降, 这是我国社会经济步入良性健康发展轨道的新标志。

以上四个经济指标出现了回落和放缓, 说明经济发展正在步入健康的轨道。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GDP增幅降低到7%左右, 估计明年GDP增幅为8.8%, 后三年维持在8%-8.5%左右。

二、认真把握目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出现的三个“微调”

(一) 货币政策的微调

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中性的紧缩银根的政策, 现在出现了放缓的迹象, 开始适度放松。2011年前十个月, 国家为了扼制通货膨胀, 先后六次提高银行准备金率, 达到21.5%的历史新高, 银行三次加息, 提高了存贷款利率。紧缩的货币政策正面效应是加快了货币回笼, 打压物价的上涨, 但是同时造成了大范围的钱荒, 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难, 对实体经济造成一定的伤害, 也给民间高利贷等不法金融行为提供了空间。这次温家宝总理南下温州考察, 看到了这些问题, 现在国家正在思考到年末货币政策适当放宽。现在开始出现四个信号:1.中国人民银行降低一年期央票的利率, 停发三年期的央票, 这就是一个信号。发央票是为了促进货币回笼, 停发央票是货币政策从紧缩到适度放松的拐点。2.央行不再上调存贷款利率, 不存在第四次和第五次加息的可能, 这样就降低了企业贷款成本, 有利于放宽银行信贷。3.年末或者明年年初央行有可能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目前银行准备金率的上限已经达到21.5%的历史高点, 为了适度放松货币政策, 央行有可能首先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以此增加商业银行信贷规模, 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4.10月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新增贷款规模约为1400多亿元。从10月下旬四大银行信贷投放情况看, 10月21日至27日5个工作日, 新增信贷600多亿元。

(二) 财政政策的微调

国家财政政策出现了国家对地方松绑放权的迹象。最近中央决定在南方三省一市 (上海、浙江、广东、深圳) 实行地方自行发行债券的政策, 这实际上是为沿海发达地区放宽融资条件和政策,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此政策引起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高度关注。有些省份会抓住机遇, 到中央去做工作, 争取成为第二批、第三批试点省份。专家建议, 黑龙江省要积极争取财政部、发改委将其列为下一批地方自发债券的试点省份。通过自发债券, 弥补建设资金缺口, 以此破解黑龙江省融资瓶颈。

(三) 国家税制改革有新的举动

从11月1日开始, 国家在上海实施增值税改革试点, 把营业税和增值税的重复征收统一合并到增值税。增值税新设6%和11%两级税率, 这样实际上是国家为企业结构性减税, 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的八个行业 (包括房地产、邮政、电子信息等) 。通过减税, 培养税源, 扩大税基, 引导企业积极健康发展。与此同时, 国家资源税改革也正在逐步推开。目前, 石油税税率确定为5%, 煤炭税率也正在研究之中。黑龙江省作为资源大省, 资源税的改革将给带来67亿元财政收入, 增强地方财力, 将有力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三、要抓住国家宏观政策出现新变化的契机, 认真谋划黑龙江省经济工作

(一) 抓住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新机遇, 加快黑龙江省产业项目建设步伐

充分利用好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两江”平原国家级粮食主产区综合配套改革、绥满对俄贸易经济带战略升级的契机,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产业和金融方面的政策倾斜与优惠, 下功夫抓好一批强省富民的产业项目, 抓产业延伸、抓产业项目建设、抓园区功能完善和要素集聚、抓市场体系完善, 以新需求刺激新供给, 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整合政策资源, 集聚发展力量, 全力把2012年的产业项目会战打造成建设的“高峰年”、产出的“丰收年”。

(二) 把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来抓

要把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来抓, 借助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契机, 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重要的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 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软实力, 建设边疆文化大省, 推动经济繁荣发展。

(三) 抓住明年开展中俄贸易友好年的重大机遇, 实现对俄贸易的转型与升级

现在南方沿海城市, 随着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的消失, 产业逐渐向东北转移, 尤其是看好黑龙江资源的禀赋和劳动力的优势, 更看重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潜力。我们要抓住机遇, 开发丰富多彩的中俄友好年活动, 引领对俄经贸提档升级上水平, 实施集团化引领、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战略, 提升进出口产业层次和规模。今后要注重从俄罗斯多引进煤、油、气、木等资源和电力、能源以及高科技产品, 更注重由商品输出转型为资本输出。黑龙江省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到俄罗斯经营办厂, 把南方的资本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过来, 借助黑龙江这个桥头堡和中转站, 与俄罗斯资源优势相对接, 产生1+1>2的互补共赢效应。黑龙江省要把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热与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北转移的势头有机地联姻组合, 要进一步借助和发挥黑龙江基地和桥头堡的优势, 把对俄贸易做大做强。

(四) 把社会性的养老服务纳入民生工程的重点工作来抓

过去民生工作侧重以下四点:一是就业, 推进全民创业, 增加居民收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二是住房, 特别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 实现居者有其屋;三是教育, 实现教育公平机会均等;四是医疗, 实行分层次的全民医保体制。西方发达国家现在正经历老龄化的过程, 但是他们是“国先富人后老”, 我们是“国未富人已老”。过去我们对老龄社会带来的挑战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物资准备, 为了发育和完善社会性养老服务体系, 应该把它作为民生工作的第五个重点来抓, 丰富民生工程的外延和内涵。养老服务产业是面对夕阳人群开发的朝阳产业, 今后社会需求很大, 我们要审时度势把它做大做强。

从广交会看未来经济走势 篇9

“三率两价”压力大

从成交商品类别看, 纺织服装类产品出现负增长。纺织、服装、鞋帽类产品分别成交8127万美元, 比上届同期下降34%。

今年外贸发展形势, 被称为近几年来最困难的一年。根据广交会上参展商普遍反映, 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三率两价” (汇率、利率、出口退税率, 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 的多种压力。

4月初人民币升值到“6”时代, 外贸行业面临压力加大, 服装纺织类企业陷入忧虑, 参展商报价处于尴尬境地。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一些纺织服装类参展企业, 普遍通过签订短期合同、锁定远期汇率、以欧元或者其他货币替代美元结算的办法规避贸易风险, 但随之带来的是客商咨询的多、谈价的多、签成订单减少, 总体成交额萎缩。

产业调整不可忽视

广交会上家电产品的出口状况备受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从企业反映的情况看, 因受“三率两价”及贸易壁垒的影响, 成交的订单期限变短、单笔订单增加, 并以新客户为主。总成交利润, 预计与去年相比可能会略有增长或持平。广交会上其他家电行业的人士也纷纷表示, 针对家电出口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用正在采用的各种新的贸易方式去应对汇率风险, 已成为企业青睐的付款方式, 但这只是家电行业的一种暂时防范措施, 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定价权主要取决于国际市场, 家电出口价格上涨主要缘于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人民币升值只不过使企业感到压力增大, 进行产业调整势在必行。

采购商行为发生变化

短单小单明显增多。境外采购商多将长单改为短单、大单改为小单, 且交期紧张, 压价严重, 结汇时间拉长, 具有明显的试探性质。

采购商积压的库存减少, 开始根据所缺货品种小量补货, 但大规模备货仍然很少。采购策略目前只对库存较少的产品或缺货的产品进行紧急补货。这是因为目前经济前景不明朗, 公司不愿加大库存, 因此采购额大幅减小, 一般只采购相当于3个月销量的产品。

针对这些变化, 外贸公司一要加速推出新产品, 以适合采购商不断更新的采购需求;二是要提高产品交货能力, 确保按时交货;三要加强与采购商的联系, 不要让订单溜走。

结算方式悄然变化

人民币升值是当前影响外贸企业一个最主要因素, 特别是在人民币兑换美元进入“6”时代之后, 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成为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不少参展商提出了以人民币计价、用人民币或欧元结算的方式。采用人民币报价、人民币结算的交易方式已成为出口企业防范汇率风险、减少利差损失的手段之一。

目前人民币结算方式在贸易实践中已经较多。同时不少企业为规避汇率风险, 报价时采用欧元, 如客户坚持以美元计价, 就实行合同签订日作为货款结算日的方式。对此种结算方法, 多数国外采购商表示理解和接受, 尤其是一些老客户。

拓展内需市场

4月7日, 商务部网站发布的一则紧急通知引起了105届广交会参展企业和广大外贸企业的注目———为应对金融危机影响, 商务部定于第105届广交会第二、三期期间, 在广交会展馆举办内外贸企业对接洽谈会, 组织国内采购商与出口商进行洽谈, 促进出口商品内销, 稳定出口企业生产和就业, 刺激国内消费需求。

此次商务部在广交会展馆同期举办内外贸企业对接洽谈会, 无疑昭示着百届广交会要在这“多事之秋”之中进行一次并不“华丽”的转身, 引导更多的企业关注、转型内贸市场。

此次内外贸企业对接洽谈会, 正是出口商品内销转型的官方契机, 从政府的高度引导和规范国内采购商与外贸企业的洽谈对接, 帮助外贸企业改善单一经营模式带来的弊端, 引导他们积极刺激国内消费需求。

危机中也有机会

大环境虽然令人悲观, 但个体不能舍去希望。就像宿命早已注定, 但我们仍需努力。事实上, 确实有许多企业在经济危机中如鱼得水, 百战百胜。如何在夹缝里寻求发展, 或者在这经济史上罕见的艰难期觅得一丝活路, 须要澄清一些过往的观念。

要有品牌的意识。大部分的外向型代工企业, 一直甘于做世界产业链的最底端, 以剥削农民工的血汗为终极目标。面向欧美的贴牌不是出路, 长此以往企业不能自立, 走自己的路, 必须尽可能的建立自己的品牌。在这次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来中国的采购商更多的来自发展中国家, 这对中国自己做国际品牌是极具潜力的市场。佛山与东莞, 就是这次危机体现得最好的两面镜子, 佛山走品牌之路, 在经济危机中逆市上行, 而东莞走外销之路已近崩溃。

具有原创力。能在外观设计, 内在技术, 产业标准化上拥有自己的创造能力。生产大路货永远只能赚得可怜巴巴的几元零钱, 高附加值的产品才可能赢得客户的尊重和依赖, 珠三角企业就因为同质化严重, 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造成现在“倒闭潮”的出现, 深圳虽然是外向型经济, 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尚可, 因为相对其他城市而言, 深圳有着自己的创新与设计能力, 能依靠产品的差异化争夺市场, 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

质量保证是企业颠扑不破的永远的真理和永远的竞争力。高质量的产品才能让企业稳健发展, 才能让企业无后顾之忧, 勇往直前。做到质量保证必须让企业的每个员工树立自觉的质量意识, 需要日复一日的训练和教育。

利用好最新的商贸平台。此次“广交会”只是一个实体平台, 要参加这样的盛会花费不菲, 而现在的电子商业网站发展迅速, 网络交易也日趋活跃, 这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 利用好网络平台, 既能节省开支, 又能为未来市场打开一扇门, 许多传统企业如何个性保守, 不太愿意接受这些新鲜事物, 这需要值得反思。

将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结合起来, 对所有税费体制要认真学习, 现在不能仅仅盯着欧美的蛋糕了, 内战也是需要的。

未来中国经济的挑战与走势 篇10

一、全球大势的变动趋势

美国的次债危机现在讲起来好像是一个金融工具, 但背后有实体经济的内容, 他哪来那么多钱啊?美国的储蓄率这么低, 怎么会找到这么多钱?这件事情讲到底是和全球化连在一起。包括中国, 中东, 俄罗斯等所创造的外汇, 最后买什么?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又回到美国去, 购买美元资产, 特别是它的国债, 包括它已经出问题的两房, 整个流程就变成了我们辛辛苦苦出口, 大量的贸易顺差, 然后变成人民币, 变成货币形式偏紧, 但同时央行用换到的美元, 不断地去买美元资产, 包括它的国债资产。在这种情况下, 因为以美元结算, 美国是债务国, 而我们是债权国, 美元变得疲软, 然后贬值, 这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是有好处的, 就等于借一块钱, 只还七毛。这个流程一启动, 最后演变成了美国房地产的泡沫, 也包括股市的泡沫、金融界的泡沫。当这种事情出现问题的时候, 连锁的反映就来了, 最大的麻烦就是美国的总需求收缩, 美元一贬值, 美国出口增加, 美国的进口减少, 这样我们高度依赖出口的做法就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现在, 欧美市场的这个情况到底会持续多长时间?没有人讲的清楚。全球化它是利弊互存的, 我们享受了它的好处, 同时也要承受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别人不考虑这个事情可以, 但中国这么高的外贸依存度, 非认真考虑这个事情不可, 特别是广东, 这一次遇到的困难是首当其冲的。

二、要争取独善其身

在这么一个背景下, 出路是什么呢?出路就是再困难, 也要争取独善其身。就是好的时候我给你挂上, 不好的时候就要想办法脱开, 其中非常重要就是要有灵活的汇率机制。这个事情要不做, 中国经济会被套的更厉害, 而这件事情国内的看法是高度不一致。

因为我们高度依赖外需, 原来很多企业出口美国不行, 就转向欧洲, 美元不行了就以欧元计价, 但现在欧洲也不行了, 上个季度是负增长, 而日本就还没有好起来过, 欧美日三大块是我们主要的出口区, 他们的经济往下走, 我们的压力就变得非常大。可是国内的做法呢, 就是打压房地产, 压了好多年, 怎么都调不下去, 现在看来是真的调下去了, 就是当我们抑制国内需求的政策发挥作用的时候, 外需也下去了, 现在的困难就在这个地方。

现在, 要独善其身, 唯一能利用的就是巨大的国内市场。这个喊了好多年, 现在是逼着你非做不可, 首当其冲就是财税政策的调整。根据现在的情况, 如果不能大规模、大幅度地降低税收, 内需是起不来的。居民家庭所得在国民收入当中不到50%, 比重太低。比如说, 东莞生产的许多产品, 中国人不需要吗?一定要卖到外国去吗?答案是需要的, 问题是我们的收入太低。因此, 我们的收入结构要调整, 不仅是中央税收收入要收缩, 各级政府的税收可能都要收缩, 所以我写了一篇文章, 还没有发——《减税才能赢》。你不减, 不把政府这部分钱让给老百姓去花, 国内市场不会旺起来, 国内市场不旺起来, 税源就没有可靠基础, 事情是没有两头甜的。

三、要有信心应对新挑战

首先, 要在观念上摆脱15年来高度外向的依赖, 外向不是要放弃, 但是现在要有一个向内战略的提出, 至少要说外向内向并举。仔细看广东的经验, 广东最早就是做内需起来的, 那个时候叫经济北伐。所有北方的服装、小家电全部跑到广东来拿货, 广东最早的成功就是内向, 打国内市场, 打北方。目前的广东完全有能力进行第二次北伐。比如说广本、广汽, 就是做内向市场做起来的。广本没有多少产品是卖到国外的, 都是卖给中国人, 你看卖得多好, 不过像广本、广汽这种公司在广东还不够多。其次要用政策支持, 要把开拓内需市场的激情重新点燃。市场是要开发的, 如联想PC的销售数量, 5年前大概是200-300万套, 现在是1100万套, 它收购了IBM, 总部在纽约, 利润的最大支撑点还是在中国市场, 从200万台变成1100万台, 就是开发中国市场的成果。所以, 建议广东一方面要帮助外向型企业解决目前的困难, 另一方面要开发国内市场, 这是一个战略性的挑战。

城乡建设将来是未来中国内需增长的一个强大支柱, 它的带动性非常强。全世界的规律是城市化是节约土地的, 为什么?因为城市集中居住, 中国的城市化是让中央觉得耕地被占的不得了, 几亿农民进了城, 他们原来那个农村的地还没有动, 宅基地破房子还占着, 结果城市地价飞涨, 农村闲置大量的土地, 这个现象已经存在好多年, 怎么把它调整过来。比如说, 浙江的一些地方, 就是把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搭成一个平台, 让城市的高地价变成农村建设的一个资本来源, 既改善农村居住, 又节约农村土地, 同时也腾出建设用地指标, 用于城市建设。这件事情广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广东是全国第一个通过省级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法案的地方, 集体建设用地可以流转, 可以买卖, 可以交易, 这是2005年10月1日生效的, 好多省都羡慕, 现在问题是这个法案是不是充分发挥作用了。如果真的把城市建设, 农村建设变成一个整体, 就能带动砖, 瓦, 建筑业, 设计, 建筑队伍, 室内用品等一批产业的发展。

上一篇:耐甲氧金黄色葡萄球菌下一篇:IT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