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制剂

2024-07-18

院内制剂(精选四篇)

院内制剂 篇1

1 中药院内制剂的现状

1.1 概述

中药制剂的研制与开发可追溯至几千年前,古人根据患者不同病情的需要,运用丸、汤、散等多种剂型救治患者,妙手回春。可以说,中药制剂是古代先哲治病救人的不二选择,也正因此,为后世遗留了大量经典名方。从补中益气的四君子汤到滋阴补肾的六味地黄丸,从补血、养血的四物汤到理气健脾的平胃散,中药制剂是我国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1.2 中药院内制剂现状

在医疗手段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横行,中药制剂仍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蔓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在疾病肆虐之时,长春中医药大学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疗手段,主要采用传统中药特色院内制剂“扶正除疫颗粒”“玉屏风汤剂”积极预防流感,全校无病例发生[2]。王玉光等[3]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在给予甲型H1N1流感患者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的同时,采用麻杏石甘汤治疗,水煎温服,早晚各1次,有效治愈6例确诊患者。在当今社会,中药院内制剂在中药制剂的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中药院内制剂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中医临床诊断的灵魂[4]。

在日益严苛的法律法规面前,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药院内制剂的发展乃至于生存愈发显得举步维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的各类与医疗机构制剂相关的法律法规,严重束缚了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中药院内制剂的发展。诚然提高标准、保证质量是中药院内制剂的必然之举,但两种不同思维模式下产生的同样是人类医药学史上的结晶,对比其发展现状,令人深省。中药院内制剂一味按照西药的管理模式、申报标准、注册程序,在成本飙升、市场风险提高等多因素影响下,其处境较为艰难[5]。此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还要求医院等各大医疗机构严格依照药企的GMP认证标准构建中药制剂室,且不说上百万的改造资金,每年数十万的维修、保养费用使一些中、小型医院根本无力承担,间接对整个学科的发展起到了负面影响,也造成了人才管理方面的严重缺失。中药院内制剂的发展正面临空前严峻的考验。

2 吉林省中药院内制剂的优势与特色

2.1 资源优势

吉林省在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地处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是全国闻名的“五大天然药物宝库”之一,药用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其中药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1/3,据不完全统计,长白山拥有两千多种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其中药用价值较高的超过900种[6]。

长白山区不仅拥有品种齐全、数量众多的药用动植物资源,更难能可贵的是其绝大部分均完整保存下来。其中道地性突出且品质上乘的各类中药材,如人参、鹿茸、北细辛等,产量稳居全国之首,其原药材、加工品等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销。吉林野生人参年产量达51kg,人工栽培种植的鲜人参年产量更接近2 000万kg,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同比世界其他国家水平遥遥领先。截止至2014年,吉林省中药材种植及初加工产业实现产值397.1亿元,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影响力不断提高[7]。人才资源是一个行业长盛不衰的基本要求,吉林省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中医药科研队伍,涵盖中医、中药及其相关产业的各个方面,其综合科研水平居全国前列[8]。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目前,吉林省拥有省级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10个,中药科技创新中心5个,拥有吉林敖东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户,长白山制药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3户。此外,还有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及创新型科技企业,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一批国内知名院校培养了大批中医药后备人才。

2.2 政策优势

“北药基地”是给予吉林省中药产业的高度评价。早在20世纪80年代,吉林省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合理开发长白山地区药用资源及发展中药健康产业作为全省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吉林省第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又提出创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战略构想。经中医药工作者十多年的共同努力,国家在新世纪初正式批复吉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组建。截止至2013年末,吉林省中药产业总产值稳居全国第一,突破千亿元大关,产业总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百分之十[8]。目前,吉林省在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中药相关产业技术创新包括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 传承与发展

3.1 合理利用优势资源,传承中药院内制剂精华

传承作为中医药文化亘古不变的话题,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传承祖国中医药文化,深度挖掘祖国传统医药的瑰宝,同样困扰着中药院内制剂工作者。中药院内制剂是医疗工作者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疗效显著且价格低廉的一种诊疗手段,在争取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尽可能地创造经济效益。充分利用长白山的天然动植物药材宝库,同时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鼓励民间老中医与有条件的中医院制剂室共同研制中药院内制剂,开发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吉林省特色中药院内制剂,传承中药院内制剂的精华,开发中药院内制剂的潜力。

3.2 改革现有院内制剂管理办法,在可控范围内监管中药院内制剂发展

要在根本上解决中药院内制剂当下存在的种种问题,走出中药院内制剂生存窘迫的困境,确保中药院内制剂的良性发展,应在源头上消除弊端。针对当前关于医疗机构院内制剂相对不合理的管理文件进行适当调整,充分考虑中药院内制剂的实际情况,多做调查研究,杜绝直接套用西方管理模式与标准,在可控范围内适当放宽中药院内制剂的生产要求、管理标准、审批程序等。2015年新修订《药品管理法》[9]中明确指出:“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应当是本单位临床需要而市场上没有供应的品种,并须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配制。”在国家法律层面上,确立了中药院内制剂较为尴尬的法律地位,仅可作为一种药物治疗的辅助品种,在客观上忽视了中药院内制剂在中医药传承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中药院内制剂不仅是临床用药的某种特定需求,还是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也是中医临床发展的延续与支撑,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中绝对不能千篇一律,照搬套用,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体现中药院内制剂的特点和规律。

3.3 医院-企业-高校三方联合的中药院内制剂发展模式

3.3.1 医院

医院作为中药院内制剂应用与实践的桥头堡,及时总结并梳理名老中医专科专病诊疗的中药院内制剂。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夯实硬件基础与管理模式,加强人员管理,提高制剂水平。各中、小型医院制剂室可联合发展,合理分工,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

3.3.2 企业

企业作为中药院内制剂发展的重要一环,采取与院、校联合的方式,利用自身资金优势,解决医院、高校乃至于科研机构研究开发中药院内制剂的自身费用问题,同时共享开发成果,联合申报新药,也可起到市场推广的作用,创造经济效益。

3.3.3 高校

中药院内制剂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校能够为医院、企业提供大量优秀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培养人才在具有良好的药学、中药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参与院内制剂研发过程,一方面可增强自己动手实践能力,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为缓解企业、医院的用人压力,创造经济效益。祖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中药院内制剂的传承和发展同样需要中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摘要:中药院内制剂是中医经典的传承,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载体。吉林作为中药资源大省,在中药院内制剂的传承和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针对中药院内制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中药院内制剂研发、生产、管理模式的建议,通过建立医院-企业-高校三方联合的中药院内制剂发展模式,传承和发展吉林省中药院内制剂。

关键词:院内制剂,吉林省,中药,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哲,常暖,李黎.中药院内制剂政策历史、现状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4,38(1):38-41.

[2]苏清华.长春中医药大学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措施[J].中国校医,2011,25(2):150-151.

[3]王玉光,王晓静,杜宏波,等.6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中西医证治报告[J].北京中医药,2009,28(6):403-406.

[4]陈东妮,宋晓亭,安红梅.市场经济下院内中药制剂的地位及其制度障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3):1732-1734.

[5]马飞.中药院内制剂徘徊十字路口[N].医药经济报,2010-1-4(A02).

[6]李锦斌,李军,王之虹,等.发挥高校优势加快吉林振兴[N].吉林日报,2004-4-1(7).

[7]潘晓鹏.吉林省实施人参产业现代化的优势和几点建议[J].人参研究,2008(4):40-42.

[8]赵良中.吉林省中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11):1397-1400.

院内制剂 篇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对中药质量及监控管理提出指导性意见,明确提出“优化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医疗机构制剂等具有人用经验的中药新药审评技术要求,加快中药新药审批。”这为提高中药智能制造水平指明了方向,为促进中医医院院内制剂“走出闺房”开了一扇政策之门。

中医医院院内制剂是各中医医院本院中医专家经验累积、通过临床验证后,附以科技创新手段,研制出来的具有多年传承、疗效显著、富有中医特色的中药制剂品种。很多院内制剂说是“研制”,不如说是“调制”更为确切,因为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随着临床样本增多,有时还需要根据临床使用后的反应情况不断地进行方剂调整,以实现疗效的最大化。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符合中医药发展的规律,是高明医术和临床经验的结晶。

很多中医医院都有简便验廉院内制剂作为“镇院之宝”,很多患者甚至千里迢迢到医院“问诊求购”。既然这些院内制剂疗效好,为何不能成为上市品种,造福更多的民众?我们知道,很多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在方剂定型前,一般都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这个过程很漫长,一般都得历经数年。一些疗效佳的院内制剂通过时间考验、取得人用经验成为熟方后,医院又舍不得将其面市,而是内化成为医院招牌的一部分,加之中药新药审批程序严格,造成中医医院院内制剂“足不出户”和中药市场“高手在民间”的局面。但是,现在形势有所不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中药新药的审批管理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鼓励院内制剂成为上市新药,为中药院内制剂的入市开辟了便捷通道。

x认为要通过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管理机构层层推荐,将那些使用时间超过十年以上,年销量超过一定数量,疗效反馈好的院内制剂推荐出来,再通过国家和省市的科技创新平台促成院企合作,在院内制剂基础上,鼓励研发中药新药。

院内制剂基本上已经是熟方验方,但是成为中药新药前仍离不开科技创新为其赋能,这是完成“走出闺阁”的必备条件。特别对于有着数千年发展史的中医药来说,用创新科技为传统中医药赋能,将是贯彻落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同时,中医药科技创新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利好环境,无论是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发布,还是中医药人工智能化发展,都对中医药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志着中医药现代化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在未来产业浪潮中,我们一定要抓住生命健康领域的科技革命,选择“院内制剂新药化”等作为着力点,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这是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福音,也是责任和使命,需要我们时刻准备着迎接挑战,在生命健康大潮中有所作为。如x中医药大学最近启动的国家科技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基于微丸制剂系列关键技术的‘养阴清肺颗粒’中药新药研究”课题,就是以开放眼光,从学校附属医院院内上百种制剂中择优研发转化的重要抉择,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和适应新时代中医药发展形势新变化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院内制剂为何走不出去 篇3

2015年12月的一个早上,住在北京市五棵松附近的张奇(化名)就坐上了开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以下简称广安门医院)方向的公交车,他要去购买广安门医院自制的玉红膏。

张奇并非病人,而是做北京各大医院院内制剂的代购生意者。那些医院售价只有几元钱的院内制剂,一转手就可以卖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利润丰厚。如广安门医院对术后愈合效果显著的院内制剂玉红膏,医院售价为7.3元,而张奇却能以30~50元不等的价格卖给全国各地的“客户”,赚取数倍的差价。

尽管某些药品广受欢迎,但总体来说,院内制剂面临着生存困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以下简称北京中医院)副院長王国玮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越来越多疗效显著的院内制剂面临着停产的风险。以北京中医院为例,其192种院内制剂中,常用的仅有80多种。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院内制剂管理制度的变革,新制剂的研发程序越来越复杂,成本越来越高,时间周期越来越长,因而医院的研发积极性也越来越低。

囿于政策限制,院内制剂无法在市场上直接销售。要想走出医院,必须进行产业化生产。而其走向市场的路径,也因为管理机制、医药企业的积极性不足等问题而步履维艰。

规模萎缩

2005年以前,中国院内制剂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

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制药工业十分落后,药品的生产和供应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国家鼓励各医院根据临床需求,自行研发调制医院内部使用的药物。就剂型而言,中药院内制剂以传统的膏、丸、散、剂为主。而西药的院内制剂则以油、膏等外用制剂为主。

广安门医院药剂科主任王丽霞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一政策,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院内制剂的大发展,在制药工业水平低下的时代,成为一个有益的补充。”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30多年的积累,院内制剂蓬勃发展。很多医院纷纷建成了自己的制剂室,积极研制、生产院内制剂。很多大医院的“明星”制剂便是在这一时期形成。

广安门医院目前有批准文号的107种院内制剂中,90%以上研发于这一时期。北京中医院目前在注册的192种院内制剂中,大部分都是在这一时期用于临床。

这些院内制剂大多来自于古方或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的经验方。它们经过长时间的临床检验,药效显著。

以上述张奇代购的玉红膏为例,便是广安门医院的制剂,对伤口有极强的修复能力,治疗术后愈合效果显著。委托张奇进行代购的,就是在解放军307医院做了手术的患者,在其主治医师的推荐下欲购买这一药品。“其他医院的医生常常会推荐术后的病人使用我们的玉红膏,就是因为它确实效果很好。”王丽霞说。

归翘栓也是广安门医院的院内制剂,它对治疗女性盆腔炎的效果极佳。据王丽霞介绍,如果这款药停止供应,就会不断有患者往医院打电话要求恢复生产,甚至有些患者会通过北京市的市长热线,希望市政府出面督促医院恢复供应。

虽然目前还没有具体的研究数据表明这些院内制剂的具体药性,但医生和患者的感受却是最真实的疗效。

但是,这些疗效显著的院内制剂,在2005年以后却面临着规模萎缩、生存困难的情境。

2005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实施《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文件,院内制剂的申报注册和配制生产门槛不断提高,医院的投入也随之不断增加。

王丽霞告诉本刊记者,一个制剂品种从申报到批准生产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程序多、要求高、费用贵。“研制注册一款新制剂的成本已经从最初的数万元,上涨到前些年的30多万元,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了300万元,大部分医院已无力承担,只得减少申报和生产。”

这导致院内制剂的研发种类急剧下降。王丽霞说,近5年来,广安门医院获得生产批件的新院内制剂仅有3个。王国玮则表示,近几年北京中医院没有研发任何新的院内制剂。

同时,原有的院内制剂种类也在不断减少。北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在登记的院内制剂品种共有3449种,包括化学制剂和中药制剂。而在其鼎盛时期,这一数字超过7000。其数量下降率超过了50%。

即便如此,目前正常生产、经常使用的院内制剂数量也要远远低于3449种。如北京中医院有批准文号的院内制剂192种,其中常用制剂的数量83种,仅占总量的43%。

这是院内制剂发展的缩影。“医院的研发生产积极性越来越小,院内制剂的规模也在不断萎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王国玮对此颇为担忧。

30年不变的价格

尽管院内制剂的申报注册和调制生产的成本在不断增加,但大部分原有种类的售价,还保持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

nlc202309040436

以广安门医院为例,目前该院销售量排名前十位的院内制剂,零售单价都低于实际成本。如玉红膏,目前院内售价为7.3元每盒。但是,2012~2014年这3年间,玉红膏的平均生产成本已达11.61元。也就是说,医院每卖出一盒玉红膏就要贴进去4.31元。而每瓶售价121.2元的肺瘤平膏,实际成本为211.76元,比售价高出90.47元。

在北京中医院,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据王国玮介绍,北京中医院83种常用的院内制剂中,大部分药几乎都还维持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售价,每一种药都在赔钱。“医院每年要为此贴进去300万~500万元。”

这是由院内制剂的定价机制决定的。

尽管2009年11月后,随着国务院《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的颁布实施,逐步放开了药品由政府定价的限制,药品生产单位的自主定价权逐步扩大。但是,在院内制剂的定价上,依然执行着上世纪90年代的管理方法,因此便延续着那一时期的价格水平。当时,国家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规定医院在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基础上,上浮15%作为制剂的销售价格。

此外,价格还受制于医保。很多医院临床效果好、用量大的院内制剂都在醫保用药目录上。因此,这些药只能按照最初入医保时的价格售卖,医院无权在价格上作任何的调整。

“我们也想过申报之后,把价格调上去一些,但不知道找哪个部门申报,也没有人接受我们的申请。”王国玮无奈地说。

如此一来,价格倒挂的现象便在所难免。

北京中医院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院内制剂芙蓉膏,当时的成本为1.4元左右,上浮15%的售价为1.6元。直到2014年,芙蓉膏的售价仍然是1.6元每盒。但是,30多年后的今天,原材料和人工成本早已比当年翻了几番,这款制剂的成本已经上涨到了8.42元每盒。

“为了保证制剂能够顺利实现再生产,从2015年开始,我们把销售价格在5元以下的部分院内制剂剔除出了医保用药的范围。”王国玮说,这样便可以调价。

芙蓉膏的价格目前调整到了9.69元每盒。

“虽然也可以更换医保用药的目录,但还是怕好的院内制剂大面积退出医保用药目录,会引发患者对医保政策的不满。”王丽霞解释说,为了大局,医院只能赔钱硬撑。

因此,王国玮认为,医院局部调整医保用药目录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国家还需要尽快出台更合理的院内制剂价格调整方案。

不断升级的标准

在院内制剂规模不断萎缩,价格30年不变的同时,院内制剂的申报注册、管理和调制生产的标准却不断升级。

上世纪80年代,院内制剂的流程管理相对宽松。“一款院内制剂想要获得批准文号,需要由行医经验丰富的医生提出制剂调制申请,然后由医院的医务处进行备案,申请人能够说明制剂的处方来源,证明制剂的检验规程和工艺质量标准无误,上报北京药品监管部门进行备案即可。”王丽霞介绍说。

而2005年以后,随着《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验收标准》等规范文件的先后出台,院内制剂的管理逐渐严格,申报和调制生产的标准不断升级。

如《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对院内制剂室的面积、设施等作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现在甚至要求医院参照药厂的GMP标准建设或改造制剂室,最终达到GPP标准。

同时院内制剂的注册管理也参照药品来制定,由最初的备案注册,变成了现在的临床前基础研究,包括处方筛选、配制工艺、质量指标、药理、毒理学研究等。然后才能提出院内制剂的注册申请,各项材料审定合规,发给《医疗机构制剂临床研究批件》。之后,医院可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进行临床研究。最后,由医院提交临床研究总结资料,(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技术审评,符合规定的,核发《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批件》及制剂批准文号,同时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

“这已经跟新药的注册流程几乎完全一样了。”王国玮说。

2015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虽然在院内制剂的申报审批上,将有效期由3年延长到了5年,但申报程序依然复杂。而且再次重申院内制剂不得在市场上销售或者变相销售。

在王国玮看来,虽然规范管理、提高标准是必须的,但中药的院内制剂属于中药处方权的一种延伸,绝大多数属复方组成,单纯依靠一家医院的力量,很难以现代西方医学理论解释清楚其药理、活性成分、有效成分等。

“因此,让医院进行临床前的药理、毒理等基础性研究,大多数医院,尤其是中医医院是不可能完成的。”王国玮告诉本刊记者。

“我们希望管理部门能考虑院内制剂的实际情况,适当放宽申报与审批程序。对传统的中药制剂,免作药理、毒理等基础研究。同时适当降低制剂室的建设验收标准。”王丽霞说。

产业化动力不足

随着中国制药工业的发展,走出医院,进行工业化生产,应该是院内制剂最好的出路和选择,也是解决其生存困境最好的方法。

历史上,也确实有一些疗效显著的院内制剂,通过产业化生产,最终成为了享誉国内外的成药,如三九胃泰冲剂、丹参滴丸等。但现实却是,大量的院内制剂仍然被禁锢在医院之内。

尽管产业化能使院内制剂走出目前规模萎缩、价格倒挂、生存困难的危局,同时也能通过专利转让和专利入股增加医院收入,但很多医院对此并不积极。

一方面是因为现存的大部分院内制剂形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制剂大部分缺乏明晰的专利所有人。因此,医院很难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则是医院普遍认为目前院内制剂专利转让的费用过低。

而药品生产企业从自身利益角度考量,对于收购院内制剂专利,在此基础上进行新药研发也并不热情。

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三九)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企业进行新药研发需要从安全有效、稳定可控、资源保障、成本合理、利润空间充裕的角度进行考量。

“每款新药开发前,企业都要充分考虑它是否能解决现有产品解决不了的临床问题,而且要考虑这一治疗方向是否适合于普通大众。这关系到新药的市场前景问题。” 华润三九在给本刊的书面回复中称。而很多院内制剂本身就属于小品种药,治疗方向偏窄。

从安全角度来说,企业还要看药品质量是否可控,标准是否可执行,不良反应是否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等。而许多院内制剂药味较多,有的甚至包含几十种药,质量控制困难。有的院内制剂方中,可能还包含一些资源濒临枯竭的药材,这也增加了企业开发的难度。

神威药业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钟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则表示,企业在购买院内制剂上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由于中药的院内制剂大多都来源于古方的加减方和老中医的经验方,虽然临床有效,但基础研究薄弱,且其用药的临床纪录也很少按照GCP的标准要求进行。企业在院内制剂的基础上进行新药开发,成本并没有降低,反而因为要支付专利转让费而增加了成本。

院内制剂 篇4

从以上表1、表2可以看出,双金利胆口服液原材料药成本是10.00元,通过包装、加工等一系列处理,制成成品出产价是50.00元。

二、双金利胆口服液使用说明书

[品名]双金利胆口服液

[性状]本品为深棕色至棕褐色液体

[主要成分]金钱草、鸡内金、羚羊角、茵陈等。

[功能]清热利湿,消炎利胆,理气止痛,消食导滞。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道炎、胰腺炎、胃肠炎等。

[用法用量]饭后二小时口服,每天二次,每次10ml。

[规格]每l00ml则相当于含生药83.5克。

[用法用量]饭后二小时口服,每D二次,每次100mlof。

[毒副作用]无特殊毒副作用。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忌食油腻、血腥、蛋类、酸辣、酒。

服药后2小时内不能喝水与饮食,以免影响药效。

[储存]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包装]100ml/l瓶

三、命名依据

本方主要依据主药金钱草、鸡内金及所治之主症胆囊炎而命名。其主要药物[1]由金钱草、茵陈、羚羊角、元胡、柴黄芩、鸡内金等组成。具有清热利胆、理气止痛、消食导滞。用于治疗胆囊炎、胆道炎、胰腺炎和胃肠炎等症,取得较好的疗效,故名双金利胆口服液。

四、创新及使用价值

云南天然药物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民族医药极有潜力可挖,各种民间单方验方丰富多彩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库。我们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单方、验方、秘方通过医院制剂临床应用、扩大观察、走新药开发的路子,经过使用效果较好疗效确切、肯定的可推荐开发为国家准字号新药,效果不好的就自然淘汰,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在临床应用中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搭建筛选国家准字号新药开发的中间桥梁,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经过多年临床使用,疗效较好,所以对昆明医科大学院内制剂双金利胆口服液物价制定的计算具有实用价值。

摘要:双金利胆口服液是由昆明医学院科研中试中心经云南省药监局批准生产的有批文的院内制剂。是以金钱草、羚羊角、黄芩、焦山楂、茵陈、茯苓等10余味中药加工制备的一种口服液,双金利胆口服液清热利湿、消炎利胆、理气止痛、消食导滞。临床主要适用于治疗急慢性胆阑炎、胆道炎、胰腺炎、结肠炎等。滇药制字(Z)20090024A号。

关键词:双金利胆口服液,物价制定,院内制剂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生活奥秘下一篇:鉴别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