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分析和结论

2024-08-15

归因分析和结论(精选四篇)

归因分析和结论 篇1

一、国内信贷市场的现状

在2013年4月29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2014) 》中, 央行表示, 近年来, 银行、信托、证券等各类理财产品快速发展, 刚性兑付现象日益凸显, 扭曲市场纪律, 干扰资源配置方式, 增加了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 引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报告称, 截至2013年末, 67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计划规模达10.9万亿元, 同比增长46%。从运营情况看, 部分信托公司经营方式比较粗放, 风险管控不完善, 问题信托产品风险事件有所增多, 一些问题产品存在“刚性兑付”。截至2013年末, 银行业理财产品余额9.5万亿元, 比上年末增加2.8万亿元。报告表示, 理财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全社会的投融资需求, 但也蕴藏一定风险。

二、刚性兑付对国内信贷市场的影响

刚性兑付现象是中国近几年非银行融资体系 (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影子银行) 蓬勃发展过程中的非正常的中国特色。“刚性兑付”是指当理财资金出现风险、产品可能违约或达不到预期收益时, 由政府强制要求产品发行方或渠道方的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机构等 (以下简称政府) 为维护自身声誉, 通过寻求第三方机构接盘、用自有资金先行垫款、给予投资者价值补偿等方式保证理财产品本金和收益的兑付。

刚性兑付的存在导致了信贷市场的扭曲发展。投资者一方面在信托和理财产品上获得了远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 而另一方面并未承担与之相对应的投资风险。直接影响一是“刚性兑付”现象有悖于“卖者尽责, 买者自负”的市场原则, 不仅助长了道德风险, 也抬高了市场无风险资金定价, 引发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不合理配置和流动。二是一些产品投向限制性行业和领域, 规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金融兑付。三是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同类理财产品缺乏统一的兑付标准, 容易形成兑付套利。

超日太阳能债券的违约, 短期来看, 打破刚性兑付, 信用利差将会明显分化, 市场对发行主体资质将更为关注, 同时也预示着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控制的压力加大。从长期看, 刚性兑付打破将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 优化资产配置, 促进市场流动性管理, 推动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信贷违约和刚性兑付的博弈分析

随着银行机构和影子银行信贷产品的大量发行, 资金入市负面影响加大, 尤其是信贷产品违规使用, 产生的违约风险, 加大了信贷市场体系风险, 严重的将直接损害投资者和理性发行方的利益,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信贷违约和政府的刚性兑付行为, 希望为我国信贷市场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一) 基本假设

其一:理性假设, 假设政府和信贷产品发行方都是理性人, 都自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其二:在信贷产品违约和刚性兑付的行为博弈中, 参与双方为政府指定的相关机构和信贷产品发行方, 各有两种战略选择:兑付与不兑付, 违约与不违约, 两者之间存在着混合纳什均衡。

其三:假定信贷产品发行方为风险中性者, 兑付的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 政府和信贷产品发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其四:政府和信贷产品发行方采取的行为是具有可测性, 对所获得的收益是能估计的。

其五:模型只考虑现行制度下的信贷市场情况。

(二) 博弈模型的建立

1、博弈双方采取行动的四种情况。

发行方只具有行为“违约”和“不违约”两种策略。政府也只有两种可选择结果“兑付”和“不兑付”。因国内信贷市场尚不完善, 所以信贷产品的使用会出现违规情况, 导致信贷产品安全受威胁, 所以信贷产品违约存在概率较大。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一次博弈会出现四种不同的结果:一是信贷产品违约, 政府没有兑付;二是信贷产品违约, 政府兑付;三是信贷产品没有违约, 政府产生兑付行为;四是信贷产品没有违约, 政府没有兑付, 现实中双方博弈是多次博弈的结果。

2、四种博弈情况结果分析。

假设信贷产品违约发行方可获得的额外收益为y, 政府兑付所产生的兑付成本为c, 信贷产品违约发行方补救成本为j, 信贷产品违约所产生的道德成本为d。

则信贷产品是否违约与政府兑付是否得预期收益如下:

第一种:当政府兑付, 信贷产品有违约行为时, 政府获得的预期收益为y-c+j, 信贷产品发行方获得的预期收益为-j-y-d;

第二种:当政府兑付, 信贷产品没有违约行为时, 政府获得的预期收益为y-c, 信贷产品发行方获得的预期收益为-y;

第三种:当政府不兑付, 信贷产品有违约行为时, 政府获得的预期收益为0, 信贷产品发行方获得的预期收益为-d;

第四种:当政府不兑付, 信贷产品没有违约行为时, 政府获得的预期收益为y, 信贷产品发行方获得的预期收益为-y。

双方参与人的预期收益如表1

由表1可知, 从政府的角度看, 最理想的状态是第四种情况, 而从信贷产品发行方看, 最理想的状况是第三种情况。但这两种都是双方假定在政府不兑付或信贷产品不违约的行为下产生的。很显然, 这两种情况都是不符现实的。

(三) 混合博弈分析

假定政府分别以p和1-p的概率来选择兑付和不兑付, 信贷产品发行方分别以r和1-r的概率选择违约和不违约。

1、给定政府兑付概率为p, 信贷产品的发行方选择违约和不违约的期望收益分析:

信贷产品违约时的期望收益S1= (-j-y-d) p-d (1-p)

信贷产品不违约时的期望收益S2=-yp-y (1-p)

当S1=S2时, p*= (y-d) / (j+y)

如果政府兑付的概率p小于p*, 则表示信贷产品违约的期望收益小于不兑付时的期望收益, 此时最优选择是违约;如果政府兑付的概率p大于p*, 则表示信贷产品违约的期望收益大于不违约时的期望收益, 此时, 最优的选择是不违约;如果政府兑付的概率p等于p*, 则意味信贷产品违约的期望收益和不违约时的期望收益相等, 此时, 两者选择相同。

2、给定信贷产品违约与否的概率为r, 政府选择兑付与否的期望收益分析:

政府兑付时的期望收益S3= (y-c+j) r+ (y-c) (1-r)

政府不兑付时的期望收益S4=0+y (1-r)

当S3=S4时, r*=c/ (y+j)

如果信贷产品违约的概率r小于r*, 则表示政府选择兑付的期望收益小于不兑付时的期望收益, 此时最优选择是不兑付;如果信贷产品违约的概率r大于r*, 则表示政府选择兑付的期望收益大于不兑付时的期望收益, 此时最优选择是兑付;如果信贷产品违约的概率r等于r*, 则表示政府选择兑付的期望收益与不兑付时的期望收益相等, 此时, 两者选择相同。

因此, 可得出双方的混合博弈均衡为:

p*= (y-d) / (j+y) r*=c/ (y+j)

政府以p*的概率为标准选择进行兑付, 信贷产品以r*的概率为标准选择是否违约。

(四) 、模型结果分析

通过政府和产品发行方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分析, 我们得到p*= (y-d) / (j+y) , r*=c/ (y+j) 。模型分析结果如下:

1、信贷产品违约与否的概率r与兑付成本c成正比, 由r*=c/ (y+j) 可知, 兑付的成本越多, 信贷产品违约概率越大。兑付的成本来自政府指定兑付方的资本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工作方法。

2、信贷产品违约的概率与发现补救成本j和获得额外收益y成反比。由r*=c/ (y+j) 可知, 发行方补救成本越高, 信贷产品违约的风险越小, 在额外收益y的共同作用下, 违约行为更加谨慎。

3、政府的兑付与否与信贷产品违约获得的额外收益y负相关。作为维护市场政策运行的政府部门就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兑付行为。

4、信贷产品违约期望收益S与政府兑付的概率p成正相关。政府的兑付概率越低, 信贷产品违约期望收益越小。因此, 降低政府的兑付概率是防止信贷产品违约的有效措施。

5、政府兑付的概率p与信贷产品违约与否的道德成本负相关。信贷产品违约要承担相应道德成本, 如果信贷产品所有者遵守相应规章制度, 其预期收益相应会减少。在预期风险不变情况下, 信贷产品违约可能性会减少。当所有资金所有者自律意识很强, p趋向于0, 达到理想状态, 即政府不需兑付成本, 所有信贷产品所有者都会遵守相应制度。

四、博弈结论

1、实行“负面清单”制, 解决民间资金待遇问题, 化解资金风险。国内民间资金在现有政策下, 被政府人为设置的门槛阻拦在各种垄断性、稀缺性等投资领域外。要解决民间资金的去向, 引导投资方向, 就要在政策方面实现“负面清单”制度, 有效打破垄断,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使信贷产品有效向实体经济流动, 而不是投向泡沫化经济成分。

2、完善政府监管制度, 监督信托产品使用, 降低刚性兑付概率, 加大违规补救力度。按照博弈结果, 只要信贷产品违约的收益期望值小于补救成本, 则信贷产品发行方就会降低违约行为。所以, 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金融市场体系监管制度建设, 监管人和资源到位, , 提高监管人员工作素质和能力, 优化监管工作方法, 最终降低监管成本, 提高监管效率。对信托发行方的信托资金使用用途严格按发行用途进行监管, 减少资金违规使用, 尤其是防止资本逐利效应, 并及时对资金违规行为进行补救。

3、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建设。国内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金融创新产品也不断涌现, 但是金融市场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还处于发展阶段, 为此, 要利用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机遇, 完善金融市场的顶层设计, 确定金融市场资金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使资金能依法流动, 创造资金使用经济效益。

4、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信贷产品违约相应会产生道德成本。国内由于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道德成本相对较低, 因此, 要建立全国征信系统, 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库, 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信用管理, 提高信贷产品发行方违约的道德成本。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4

[2]尹中立.刚性兑付之罪[J].财经国家, 2014 (5)

结论和反思12 篇2

1、后进生转化是整个学校工作中的难点,因为转化一个后进生比管理好一个班级还难,从一定意义上说,转化好后进生,就管理好了一个班级,所有的班级好了,整个学校也就好了。因此,进行后进生转化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2、转化后进生固然重要,但防止出现后进生更重要,在转化后进生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挖掘“防”的措施,不能消极等待,在转化过程中要注意综合治理,从整体上考虑后进生的防转工作。

让问题和结论来自学生 篇3

一、问题的缘起

目前有两种现象:其一,有些示范课其实是教师的独白而非师生、生生的互动,是教师的说教而非真正的对话;其二,翻开某些书籍,尽是“运动式”地对“传统教育”的倒戈。

批判不是目的,建设才是根本。

纵观时下的语文教学,某些教学行为的目的在于炫耀自己,维护自己,而非學生的感受与习得。这从根本上造成了教师占用学生学习的时空,取代了学生质疑思考的过程,进而使语文课成为了学生的痛苦,语文教育成为花架子。其中原因颇多,但不乏教师对自身素质能力的担忧或对现行考评制度片面肤浅的理解。

二、年轻的思索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现代课程中出现的一个目标理念,即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应是语文教师的追求目标。有关这一概念的论述很复杂,诸如显性言语行为(听说读写),支配显性言语行为的智能因素(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还有直接心理因素(动机、情感和态度,习惯和意志)等等。不同维度的分析实际都统一在具体而简单的语言实践之中:教师创造合适的语境,利用组织教学的权力巧妙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为学生进行充分的语言实践提供条件,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获得习得的成功感,形成更加强烈的兴趣。

这一过程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需要,而不是自己的展示和权威的维护。这样,学生自然成为了教学服务的对象,成为了语文课的主体。

由此,我提议着重做好以下两点:

1.让每位学生毫无干扰地直接接触文本,感知文本,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逐步理解感悟,构建适当的表达语境,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自己急需解决的问题。

2.让个体差异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创设民主、和谐的交流思想的情境,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表达自己,观照别人的优点,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在充分的交流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

这样,语文教育的过程就可以分两个阶段:学生个体充分感知语言材料阶段和充分交流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笔者这样设计:

学生个体充分感知语言材料阶段:

初读:让学生直接阅读,解决生难字词,达到读准的要求;再读:标段,初步明确课文内容(写了什么),然后阅读相关提示、注释和课后思考题,自主分析、理解(尽可能理解、解读,除工具书以及背景资料外,不参考其他任何资料);三读:将自己的疑难记在文章的相关位置,标注问号,并在自己已经懂得的范围内创新设计问题和相应答案,以提问挑战的方式互相解疑或强化重点。(教师要监督学生的自学情况,并在巡视中重点辅导急需帮助的学生,指导他们阅读、整理自己的设计和疑难。)

充分交流阶段:

在充分感知和准备后,按举手先后次序,学生自由地选择挑战对象,或者向全班同学和教师问疑。学生在交流中可以得到教师或同学的点拨和对创新设计的评价,直到全班的疑难得到充分的解决。(教师或同学的点拨和评价,有助于交流中的观点正确深入地形成,同时有利于充分交流;教师的态度,也为如何设计独树一帜的好题提供了导向;教师的参与,实际上分散了课堂上的精讲,使教师的指导更及时,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更有效益。)

三、实践的尝试

我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说明文作为实验材料。在课前,我告知学生将学的课文,以便他们能至少将生难字词解决掉。同时,我反复阅读课文,广查资料,写课文解读,争取烂熟于胸,以便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能提供必要的资料或点拨。但不再写教学流程。

上课时,先让学生充分阅读设计,主张圈点勾画批注,将自己在阅读时的想法或疑问写下来,并将自己认为写得有特色的地方标出来,反复朗读、体会甚至摘录,而后就自己的理解和推测创新设计至少一个问题。这一过程充分自由:可朗读,可讨论,可翻阅相关资料,但必须让自己充分研究文本。我仔细巡视,对学生的设计加以指导,但绝不代替,不对学生在解读方面的疑问做任何解答,只是提示他们如何去思考。(这一般需要一课时(40分钟),但学生能够较充分地自主学习探究。)其中,对完成得快的学生,提倡他们多设计问题,或者提前结合学习指导丛书上的配套题,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理解。当全体学生都已完成设计,就可以宣布挑战开始。在都有准备的情况下,机会就属于勇敢者。因为你一旦迟缓,与你有同样设计的同学就会拥有此题的设计权,并拥有任意挑战的选择权,所以可以按举手先后为序进行。(教师一下成为交流活动的主持人和嘉宾,其安排和评价备受关注。)大家为享有挑战权,要尽可能地阅读、设计些较难的题,并对回答者享有评判的权力。(应学生要求,为在一段时间后比较最佳设计者,笔者为设计好的问题的作者加语文课堂设

计分2分,设计一般的加1分)。

实践结果初步总结如下:

1.语文课堂气氛活跃,每位学生都为挑战和被挑战而充分熟悉课文,以争取机会或避免回答不出时的尴尬。就连那些过去很懒的学生都常常很忙碌地准备,课堂基本消除了旁观者。

2.我把课堂给了学生,但我并未远离学生。学生抢占机会,体验竞争,明白了勇气和自信甚至敢于出错见绌的重要性。我事先声明,我绝不请谁,但我应学生的要求规定每位同学要精选设计的问题,同一堂课提问不得超过两个。同时,学生在挑战中训练了自己在公众面前表述自己的能力,其他学生在听取挑战时不仅要专注听,而且要积极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因为一旦别人回答不上来,还有任意选择挑战对象的权力。这样,加强了思维的激活,为全体学生施加了思考的压力,保证了思维的活跃。同时,我作为交流活动的主持人,不仅认真听取学生的交流,而且在困难产生时适当启发,但仍将判断权交给设计者。在判断之后,我将有争议的观点抛给其他学生判断,甚至引申激疑,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诱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样,就保证了问题和结论都来自学生,而且显得自然。

3.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语文课因思想交锋和挑战而变得有了无限的乐趣。师生情感交流是语文课的关键。没有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教师这一外在因素就难以发挥作用。正所谓“尊其师,信其道”。笔者在巡视中直接辅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鼓励、点拨和肯定学生,都会使学生觉得亲切,觉得我很在乎他们。情感的融合,使语文课堂更有人情味。

我确信,语文是学生的语文,语文素养的具备和发展必然来自具体的语言实践,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才能掌握正规的语言,才能具备社会交流的素质。我将尽力去帮助学生,让学生更轻松、更快乐地学习语文。这并非只是一种向往。

参考文献:

归因分析和结论 篇4

关键词:政府审计效能,财政资金运行安全,统计分析,非线性关系

一、政府审计效能的评价指标及其统计分析

政府审计效能是指政府审计的效果和能量。其中, 效果是指政府审计的效率和结果;能量是指政府审计所释放出来的社会能量, 亦称社会震慑力。政府审计效能是政府审计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根本保证。评价政府审计效能的指标主要有:问题金额处理率、审计案件处理率、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

(一) 问题金额处理率及其统计分析

问题金额处理率是指已得到处理的问题金额占政府审计 (含审计调查, 下同) 发现的问题金额的比率。所谓问题金额, 是指政府审计发现的存在违规、管理不规范、损失浪费等现象, 需要上缴财政、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归还原渠道、调账处理或自行纠正的金额。所谓已得到处理的问题金额, 是指落实审计处理结果的过程中实际已上缴财政、归还原渠道、调账处理或自行纠正的金额。问题金额处理率反映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得到处理的程度, 是政府审计效能的重要体现。问题金额处理率越大, 说明政府审计效能就越好。

根据2004-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审计问题金额处理率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总体上看, 审计问题金额处理率呈上升的势头, 说明2003-2007年这5年中, 政府审计效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这可能是因为这一时期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的被审计单位加大了问题金额的处理力度。

(二) 审计案件处理率及其统计分析

审计案件处理率是指已得到处理的案件数占政府审计移送司法机关、纪检监察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案件数的比率。审计案件处理率反映政府审计移送处理的案件数得到有关部门处理 (重视) 的程度, 是政府审计效能的重要体现。审计案件处理率越大, 说明政府审计效能就越好。

根据2004-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审计案件处理率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2003-2007年的5年中, 全国审计机关审计案件处理率都在三分之一上下徘徊不前 (其中2005年稍低) , 说明这5年中, 从审计案件处理率来看, 政府审计效能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这可能是因为政府审计移送 (建议) 处理的案件往往涉及到相关的单位和人员, 有的甚至还可能需要进入司法程序, 处理起来比较复杂而且耗费时间, 因此导致审计案件处理率比较低。

(三) 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及其统计分析

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是指被有关领导、部门或单位批示、采用的审计工作报告、信息的数量占政府审计提交的工作报告、信息数量的比率。政府审计提交的工作报告、信息主要包括专题或综合性报告、审计调查报告、信息简报等。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反映政府审计提交的工作报告、信息的质量和被开发利用的程度, 是政府审计效能的重要体现。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越大, 说明政府审计效能就越好。

根据2004-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 总体上看, 政府审计效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这可能是因为这5年中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的被审计单位对政府审计的工作报告和信息的重视程度逐年在加强, 或者是政府审计的工作报告和信息的可利用价值在逐年增加。

综合上述三个指标的变动趋势发现, 从2003年到2007年, 政府审计效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说明政府审计受到关注的程度在提高;但反映政府审计效能的三个比率都比较低, 说明政府审计效能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政府审计还需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可利用价值。

二、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性的评价指标及其统计分析

从政府审计的角度看, 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是指财政资金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发生问题金额和审计案件。评价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性的指标主要有问题金额比率、问题金额增长率、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审计发案率、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增长率、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

(一) 问题金额比率及其统计分析

问题金额比率是指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占政府审计全部金额的比率。这个指标反映了政府审计的全部金额中存在违规、管理不规范、损失浪费等现象的金额所占的比重, 是衡量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的一个静态指标。一般来说, 问题金额比率越大,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就越小。

由于2004-2008年的《中国审计年鉴》未披露审计金额, 所以, 本文未能进行问题金额比率的统计分析。这是本文研究的一个局限之处。

(二) 问题金额增长率及其统计分析

问题金额增长率是指本期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比基期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的增长率, 它是衡量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的一个动态指标。一般来说, 问题金额增长率越大,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就越小。但在问题金额总体增长的趋势下, 能够减缓问题金额的增长速度也有助于改善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问题金额增长率= (本期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基期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 /基期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根据2004年-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年-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审计问题金额增长率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 总体上来看, 2003-2007年的5年中, 问题金额的环比增长率出现大幅度波浪式的变化, 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各年政府审计的金额 (年鉴未披露, 故有遗憾) 大小不同, 从而导致问题金额的大小也不同;二是各年政府审计的力度和深度 (或者说是政府审计的严厉程度) 不同, 也可能导致问题金额的大小不同;三是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很不稳定, 恶化和好转的程度都比较明显。

(三) 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及其统计分析

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是指本期政府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比基期政府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的增长率, 它是衡量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的一个动态指标。一般来说, 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越大,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就越小。但在户均问题金额总体增长的趋势下, 能够减缓户均问题金额的增长速度也有助于改善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 (本期政府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基期政府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 /基期政府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根据2004-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审计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 2003-2007年, 户均问题金额环比增长率出现大幅度波浪式的变化, 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各年政府审计中的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大小不一样, 从而导致户均问题金额的大小也不一样;二是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很不稳定, 恶化和好转的程度都比较明显。

(四) 审计发案率的统计分析

审计发案率是指政府审计移送或建议有关部门处理的案件数与审计单位个数的比率, 它是衡量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的一个静态指标。一般来说, 审计发案率越高,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就越小。

审计发案率=政府审计移送或建议有关部门处理的案件数/审计单位个数。根据2004-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审计发案率如表6所示。

从表6可知, 2003-2005年的审计发案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上升速度不快, 说明这三年间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有逐年变小的趋势, 其中2005年变小的趋势稍微明显;2006-2007年的审计发案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但下降速度也不快, 说明这两年间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得到了轻微的改善, 其中2007年改善的程度稍微大一些。

(五) 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增长率及其统计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增长率是指本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人均问题金额比基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人均问题金额的增长率, 它是衡量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的一个动态指标。一般来说, 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增长率越大,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就越小。但在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总体增长的趋势下, 能够减缓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的增长速度也有助于改善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增长率= (本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人均问题金额-基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人均问题金额) /基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人均问题金额。

从表7可知, 人均问题金额环比增长率在2003-2005年这三年中都呈上升的趋势, 而在2006年-2007年这两年中则都呈下降的趋势。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被审计单位规模大小不一样, 从而导致人均问题金额也不一样;二是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在2003-2005年这三年中确实在逐年变小, 而在2006-2007年这两年中则确实在逐年变大。

(六) 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的统计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是指本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比基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的增长率, 它是衡量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的一个动态指标。一般来说, 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环比增长率越大,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就越小。但在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总体增长的趋势下, 能够减缓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的增长速度也有助于改善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 (本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基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 /基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根据2004-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如表8所示。

从表8可知, 户均问题金额环比增长率在2003-2005年这三年中都呈上升的趋势, 而在2006-2007年这两年中则都呈下降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人均问题金额环比增长率的波动原因一样, 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被审计单位规模大小不一样, 从而导致户均问题金额也不一样;二是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在2003-2005年这三年中确实在逐年变小, 而在2006-2007年这两年中则确实在逐年变大。

综合上述五个指标的变动趋势发现, 2003-2007年间,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以2005年为界线, 前三年逐年恶化, 但恶化的程度不大;后两年有所改善, 但改善的程度不显著。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出现恶化或改善, 一方面与宏观经济形势有关;另一方面与政府监管和单位监督有关。

三、结论和建议

2003-200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 问题金额处理率、审计案件处理率和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总体上都呈上升的趋势, 说明在此期间政府审计效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三个比率都比较低, 五年中的问题金额处理率主要分布在40-60%之间, 审计案件处理率主要分布在30-40%之间, 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主要分布在40-50%之间, 说明政府审计的效能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而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则以2005年为界线, 前三年逐年恶化, 但恶化的程度不大, 说明政府审计效能的逐年改善对2003-2005年间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性的恶化程度可能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后两年有所改善, 但改善的程度不显著, 说明政府审计效能的逐年改善对2005-2007年间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性的改善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的看来, 政府审计效能的改善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但两者并不呈明显的线性关系, 说明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政府审计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建议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审计机关、财政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所有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 加大审计案件的处理力度, 进一步提高审计案件处理率;深化审计工作报告信息的开发利用程度, 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的公告率、审计案件的曝光率和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重视审计处理结果的落实情况, 强化审计处理结果落实的责任制度、跟踪制度, 进一步提高审计案件处理率, 从而进一步改善政府审计的效能, 充分发挥政府审计对财政资金运行安全的保障作用, 同时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共同维护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韦德洪, 覃智勇, 唐松庆.政府审计效能与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性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 2010, (3) :9-14.

[2].唐建新, 古继洪, 付爱春.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和作用路径[J].审计研究, 2008, (5) :29-32.

[3].张庆龙, 谢志华.论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J].审计研究, 2009, (4) :12-16.

上一篇:研究生教育现状及改革下一篇:认识语文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