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柔软

2024-07-17

教育的柔软(精选六篇)

教育的柔软 篇1

“中国的新名片”

2013年3月22日至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一同访问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作为当选国家主席后的首访,习近平一行引发了国内外舆论的高度重视。其中,彭丽媛作为国家主席夫人的表现备受关注,不仅在国内好评如潮,还引发了包括《纽约时报》《德干先驱报》和《联合早报》等外媒的“彭丽媛热”。新加坡《联合早报》在发表的题为《彭丽媛:中国的新名片》的文章中称,彭丽媛显然具备了胜任中国新时代第一夫人的实力,正因如此,彭丽媛的第一夫人之旅尚未开启,已引起万众期待。

“第一夫人”外交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外交舞台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很长一个时期,中国不仅缺乏夫人外交的传统,甚至人们对“第一夫人”外交的提法都存有歧义,“第一夫人”外交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中国首次实施夫人外交的是宋美龄,她在1942年2月首次以“第一夫人”身份随同蒋介石的出访印度,用英文对印度人发表演讲,大获成功,尤其是此后在访问美国期间,在国会山发表英文演讲,与社会各界接触,出现了万人争睹的盛况,被誉为“她的价值相当于20个师”。

新中国成立后,在向外派驻大使时,一些大使夫人对以夫人身份开展外交想不通,甚至需要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出面做工作才接受。1961年9月,为充分发挥夫人群体对外交的积极作用,中央批准成立夫人外事活动指导小组,在邓颖超、张茜等人领导下,指导和参与夫人外交工作的开展。1963年4月12日至5月16日,王光美作为国家主席夫人陪同刘少奇出访印尼、缅甸、柬埔寨、越南四国,这也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携夫人出访,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李先念、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支持和带领下,“第一夫人”外交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也越来越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比以前,此次彭丽媛以主席夫人身份陪同习近平出访,注重与社会各界开展广泛交流和沟通,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是一个突出的创新和发展,引发了国际舆论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为增进与出访国人民的友谊和提升国家形象,发挥了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标志着中国“第一夫人”外交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以柔和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

从第一次亮相开始,中国的“夫人外交”,像一股旋风一样,所到之处,让国内舆论振奋,令国际舆论瞩目。

媒体报道说,彭丽媛的穿戴已成为时尚的范本,人们议论着她的自信和得体,她本土品牌的手提包、丝巾和衣服,这些有趣的媒体谈资,都成为2013年中国外交的一大亮点。成熟的中国真正在融入世界,用世界习惯接受的方式与世界打交道,用世界看得懂的流行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

彭丽媛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衣着,不仅对外传递出中国开放的形象,更对内树立了一种文化自信。其中受益的绝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本土品牌,更重要的是中国外交的形象拓展。相比军事和经济上的硬实力,有人说这是中国在展示软实力。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巧实力”,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小成本大收益,巧妙地向世界展示并提升自己的实力。中国的“夫人外交”,既是软实力,又是巧实力,还是既柔软又巧妙的“她实力”,以让中国和世界都兴奋的感性方式,赢得了巨大的外交效益。

中国的外交,需要更多这种柔软、感性和巧妙的方式,而身份特殊的“她”们,在这些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她实力”魅力无穷。

中国已然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没有哪个国家能忽略中国的存在,没有哪个国际事务可以无视中国的声音。但这个经济总量上的巨无霸在很多方面还没有成为一个令世界尊重的大国。这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一直在很多方面缺乏向世界“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将中国和平的善意、友好的姿态和共赢的取向以外在世界看得懂的方式传递给世界,所以外在世界对中国常常充满误解。

为什么中国在世界上没有获得与高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外交形象?关键在于缺乏“向世界说明自己”的能力。现有的说明,或者过于生硬,或者过于单调,缺乏创新,缺乏对世界交往方式的了解。有了经济肌肉后,中国近些年来越来越重视文化、体育等方面软实力的展示和交流,但方式还是过于单调。中国非常复杂,复杂的中国需要多元的途径向世界“说明”自己。

如何“说明”?一方面是要拓展“说明”的途径,超越简单的文体展示,而要通过改革更多地融入世界,在政治上树立“向世界说明自己”的自信。另一方面,需要借助那些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人,通过有影响力的途径去“说明”。彭丽媛就开启了这样一个途径。

“创客”:柔软地改变教育 篇2

在深圳,除了“柴火创客空间”,深圳大学城创意园的“创客”项目也在萌芽。林晓斌 摄

■“创客运动”流行于欧美国家的同时,也在中国的校园里兴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和一些中小学,有的创设了“创客空间”,有的开设了“创客”课程,呵护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为学生提供“让想象落地”的平台。

■通过“创客”活动和课程,学生们可以接触最前沿的技术,并将想法动手实现。在碰撞、分享的自主、开放氛围中,他们的想象力被激发、创新能力被培养,而这恰恰是当前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

■本报记者 李凌 实习生 王颉

“你知道什么叫‘创客’吗?”“不知道!”“那你OUT(落伍)了!”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热潮的风起云涌,3D打印技术、Arduino等开源硬件平台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热衷于将创意变为行动的年轻人踏上了“创客”之路。这种可以不再依赖装备昂贵的实验室,只通过简易操作的微控制器和编程系统等就可以实现创新的模式,使得基于设计、分享、交流、制作、开源的“创客运动”正在席卷全球。

如今,这种打破专业、技术、人群壁垒的创新模式,不仅已经走入中国,并开始在一些高校及中小学的学生中兴起,甚至走进了课堂。“创客运动”,这一以融合、开放、实践、分享等为显著特点的创新浪潮,将使教育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又将给教育带来何种启示?

让想象落地的校园“创客”们

“有个同学身患残疾,不能行走,所以我们特意为他研发了这个意念控制可移动机械臂,这样他不用起身也可以拿取物品了。”浙江大学大四学生张宁在2014年“英特尔-清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营的决赛现场,向观众一边展示一边介绍。迄今为止,他和他所在的团队已经研发出包括意念对抗赛车、脑控风扇灯、脑控Wifi视频车等多项意念控制类产品。

而在“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北京分赛区现场,来自人大附中团队的学生们设计出光线可视化与可交互的电子乐器,北京四中团队则设计出了一款新型智能储物柜,获得了北京赛区优胜奖。

灵感的火花在他们的头脑中碰撞和迸发,这些学生将灵感化为行动,发明和创造出了很多有意思的新颖产品,踏上了年轻的“创客”之路。事实上,现在的校园里,这样的“创客”越来越多。

“创客”源于英语“maker”,原意是“制造者”。《创客:新工业革命》一文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将“创客”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标,利用3D打印技术以及各种开源硬件,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们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并且追求美好生活,所以又有人称他们为“玩创新的人”。如今,全球出现了越来越多 的“创客”,“创客运动”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免费或廉价的新技术产品,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各方面。

“创客运动”的兴起,与3D打印技术、Arduino等开源硬件平台的日渐成熟密不可分。这些个性化、前沿化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大降低了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门槛,创新和创造不再只是科学家、发明家在装备昂贵的实验室里的“专利”,普通人,甚至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的中小学生,凭借这些低价的创新工具,利用3D打印技术和开源硬件等,也能将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在克里斯·安德森看来,开源创新、个人自生产是“创客运动”最重要的标志。

“清华创客空间”创始人之

一、清华在读研究生毕滢就是一位年轻的“创客”。他从大一开始自学视频后期制作,后来接触图像处理,并参加了清华的科研训练项目,在此过程中,他对科技和创新的兴趣越来越浓厚。2013年8月,他与几个同学一起成立了“清华创客空间”。毕滢说,当初成立这个社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零基础的同学用简单的技术实现创新想法,并帮助他们重视科学和设计的结合。

“我以前就发现,很多同学有很好玩的想法,想要去实践,但找不到合适的平台,所以我们希望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帮他们入门。”毕滢说,“清华创客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硬软件开源社区,任何专业背景、零基础的同学,包括文科生都可以参与。“以前的科技创新社团大多是闭门造车,只有少数固定成员参加,我觉得这样不行,我们一定要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现在,“清华创客空间”每周都会组织各种活动,例如每个创意周末会开放硬件工作坊。与传统的硬件培训讲座不一样,硬件工作坊会定一个有趣的主题,提供一些互动装置,让参与者动手制作,例如制作“会呼吸的笔”。这样的活动趣味横生,任何人都可以快速上手操作。

西南交通大学“创客空间”创始人李君与毕滢有着类似的理念。他认为“创客空间”不是一个社团,而是学生的科创中心,为学生的兴趣爱好服务。因此,他们经常组织分享会、工作坊、挑战赛、“创客集市”等活动,并组织一些公开课,如3D打印公开课。

李君认为,在高校做“创客空间”,定位很重要。与社会企业不同,高校的“创客空间”旨在“呵护学生的想法和创意”。他说:“目前,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有想要保护学生创意的想法,但是往往没有好的落脚点。而‘创客空间’恰好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

不仅在高校,一些中小学也有了“创客小组”或“创客空间”。在各式各样的“创客”活动中,学生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参与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有趣产品。例如,宁波实验小学“创客小组”的成员就在课上和老师一起制造出了一种机器人,这种机器人不仅可以点头挥手,还可以扛举重物,甚至会自动吹泡泡。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学生杨东麟也是一名小“创客”。他三年级就开始接触电路焊接,上初一时开始学习智能控制以及编程,初二接触“比特币”,初三发明了路面积水远程报警及自动排水系统,开始有了自己的发明专利。今年,他就是凭借这个发明专利,参加了2014年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

“第一次去创客空间,我就爱上这个地方。现在我常去那里参加活动。”杨东麟说,“有一次,我在活动人群里有看到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那次活动是全英文的,没字幕,但他听得非常认真,这让我很惊讶。我忍不住感慨,‘创客’要从娃娃抓起。”

“创客”给教育带来何种机遇

近年来,随着诸如3D打印、开源软硬件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创客运动”风起云涌。事实上,“创客运动”降低了创新门槛,让更多人参与到创新中。人人创新,全民创造,这样一个创新大潮给教育带来了很多机遇。

“创客运动”发起者之

一、《Make》杂志创始人戴尔·多尔蒂认为,“创客运动”可以给教育带来一些很好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企业事务部教育事务总监朱文利对此的描述更为具体:“如果学生在一个很自主、很开放的空间里学习和创造,加上技术支撑和老师支持,他可以充分发挥创意。这样的环境还能更好地激发他的兴趣,培养他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此外,这个过程也培养他的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4年基础教育版地平线报告里,“创客空间”作为促进基础教育学习变革的数字策略之一,被选入未来5年内影响基础教育12项关键技术的大名单。专家们认为,当前学校教育最迫切的趋势之一是回归到真实世界的学习。而“创客空间”或者“创客教育”,是真实世界的学习活动之一。

“我觉得‘创客空间’可能是一个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的平台。”“北京创客空间”创始人王盛林说。在他看来,“创客”文化和活动对教育来说意义很大:通过“创客”活动,孩子们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并且学习将一个想法从无变有,并慢慢实现,而这点恰恰是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

美国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主席李大西博士也认为,中国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缺陷很多。他在主题为“科学、艺术、创新能力”的讲座上说:“这可能与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有关,加上高考主要是靠背书和做题,不靠动手,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

而“创客运动”,作为一项人人可以参与、鼓励将创意变成行动的创新活动,恰恰能够弥补传统教育忽视兴趣和动手能力的缺陷,让孩子们“玩创新”、自主探究,激发其创新的兴趣,培养其创造的能力。

“‘创客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兴趣培养以及对少年儿童创新意识的激发非常有益。”中国福利会上海市少年宫副主任冯耀武说。他在去年寒假举办过“小创客冬令营”,在这个短期集训中,他发现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提高很大,并且对新技术萌发了浓厚兴趣。“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初一男孩,他参加完冬令营后,用压岁钱买了个激光测距仪,一心想要研究其中的原理。前几天,他还把家里的数码相框给拆了,把里面的电路板拿出来,说要和我一起研究。”

但是,由于“创客”本身的运作规律和市场关系密切,很多人对“创客教育”持有保留和怀疑态度。因为,一个成熟的“创客”除了需要通过行动实现创意,还需要通过众筹平台(网络群众集资平台)筹集资金,并且借助企业生产将产品投入市场。这样的运作流程,让很多人将“创客”等同于创业,因此会产生疑问:对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进行“创客教育”,是不是意味着让他们过早接触创业概念呢?北京景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吴俊杰并不这么认为:“我们需要学生在玩乐中学习,校园的‘创客空间’和各种形态的课程正好能够满足这些要求。”

“‘创客空间’非常类似于学习科学理论学者十分推崇的‘桑巴舞学校’式的学习环境,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一起学习和协作,伴随着简单的规则,生成复杂的内容,创生新的知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培养出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培养不出的人才。”吴俊杰说。在他看来,现在的社会非常需要一个能够发现别人需求、有一定品位完成设计和营销的人才,而这正是“创客教育”可以做到的。

特别是随着3D打印技术的普及,以个性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建立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传统班级讲授知识的授课制,显然已经不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吴俊杰认为,第一、第二产业需要的劳动力数目下降是教育显得捉襟见肘的一个原因,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成为压垮班级授课制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意味着教育必须培养一个可以玩转设计、生产、营销、物流的全才,至少他应该知道在哪里能找到协助他工作的人。这正是“创客运动”所能带给教育的改变。

不过,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在中国当“创客”是很有压力的。杨东麟对此深有体会。他说,由于中考或者高考的压力,很多家长和学校都更看重学生的成绩,他们担心做“创客”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杨东麟在中考前也曾多次被班主任劝说,班主任希望他少花点时间做科研发明,否则可能会考不上好学校。

但是,杨东麟认为,这二者之间并没有冲突。“以我自己为例,我小学读的是北京市芳草地小学,初中读的是八十中,中考是推优生,高中考上了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全是靠自己考上的。这足以证明搞创新和学习并不冲突。”

“创客”课程开发路在何方

在欧美国家,“创客教育”已经渗透在日常教育中,很多学校都设置有专门的创客课程,并开设学生“创客空间”,给学生实现“让想象落地”的平台。

在中国,“创客教育”也慢慢被一些学校接受,并且被引入相关的课程体系。同济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孙效华介绍,该学院不同层面的课程里有大量交互技术或“创客”的内容。她说:“最初只有专业设计课涉及交互技术和‘创客’内容,但现在我们将其推广到了基础课中。”

孙效华介绍,现在学院的大一新生一入校就有开源硬件与编程等课程,这样可以从一开始就让学生们消除对技术的畏惧感,并使学生在有趣的学习中,了解技术将给他们日后的创作带来什么可能性。

“我校有一个可供大家做开源硬件项目的空间,可以提供类似‘创客空间’的条件。此外,我们还有一个实验室。”孙效华说,学院在教育的培养方案、体制和平台建设上,都为学生提供了创作和发明的可能性。

对于“创客教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主任付志勇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创客”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让教育从以前的“老师让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自己想要学”。他还高度评价了自己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参观时看到的由学生自己开设的创意课程:“这样的课程给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机会,是增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方式。”

除一些高校外,当前很多中小学里,“创客空间”和“创客”课程也取得了发展和进步。浙江省温州中学信息中心主任谢作如介绍,该校早在2008年就由一名高三学生建立了“创客空间”,现在还在运作。此外,谢作如还自主开发了不少“创客”方面的新课程,例如“互动媒体技术”和“Arduino创意机器人”等课程。

在探索“创客”课程方面,冯耀武也做了一些尝试。他说:“我们打算把这个课程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创造思维训练;第二部分是技术储备;第三部分是探索式主题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一些主题内容进行探究合作学习。”

不过,吴俊杰认为,培养“创客”式学习方法相对容易,但是相关的课程建设并不容易。作为一名有一定经验的“创客”老师,他和谢作如已经开发了很多开源课程,即公开课——他们把这些课程拍下来,免费放到网上。吴俊杰说,愿意无偿贡献自己设计的“创客”课程的老师还有很多。

1993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在他写给钱学敏的信中这样描述未来的教育:“我在想,中国21世纪的教育是要培养18岁的大成智慧学硕士。具体讲:第一,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第三,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这样的人是全才。我们从追求培养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走到19世纪中叶的理、工、文、艺分家的专家教育,走到20世纪40年代的理工结合加文、艺的教育体制,再走到今天的理工文结合的萌芽,21世纪我们又将回到培养全才的教育了。这种全才,大约只需一个星期的学习和锻炼就可以从一个专业转入另一个专业。这是全与专的辩证统一。”

“如果我们从‘创客运动’的角度重新审视大成硕士的观点,会发现18岁的大成硕士可以在‘创客空间’中培养出来,而且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都有这样的‘大成硕士’。”吴俊杰表示,也许“创客教育”可以培养出钱学森先生所言的这种将创意和技术完美融合的全才。

吴俊杰对未来的“创客教育”充满了想象。他说,理想的教室环境是一种颠倒课堂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教室周围是电子图书馆,学生可以根据精选视频和社区资料自学,教师负责组织标准化考试以判断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落实情况,而教室的中心则是讨论桌、加工工具、实验仪器和展示平台,学生基于具体的项目,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在协作中综合运用知识、提升情商、了解自我、学会生活、明确人生定位,以寻求巅峰体验和自我实现。

显然,“创客”课程以及“创客教育”的未来还存在很多未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正如谢作如等探索者所言:“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行动,柔软地改变教育。”

【词条】

创客运动

“创客”,源于英语“maker”,原意是“制造者”,一般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利用3D打印技术以及各种开源硬件,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可以说,“创客”是一群喜欢或享受创新的人。“创客空间”就是为“创客”提供的实现创意,以及交流创意思路及产品的线下线上相结合、创新和交友相结合的社区平台。

“创客”最早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MIT)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CBA)发起的Fab Lab(个人制造实验室)。Fab Lab的出现使得发明创造不再只局限在拥有昂贵实验设备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也就是说,普通人也可以进行发明创造。Arduino等开源硬件平台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创新的门槛,这款由意大利“创客”马西莫〃班茨发明的创新工具,目的是方便学生们创造各种新奇发明。它是“创客”们最易操作的微控制器和编程系统,那些甚至根本不懂编程的人,都用它做出了各种新奇产品。任何人都可免费下载其设计原理,再制造自己的版本。如今,市场上只卖20美元,人人买得起,且使用插件便可轻易增加新功能。

在技术得以突破的情形下,有组织的创新应运而生,“创客空间”以及各种基于社交网站和软件的开源社区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创客运动”的兴起。“创客”在自制造过程中遇到难题,可以直接求助开源社区。比如,知名3D打印机制造公司MakerBot开设网站,为“创客”提供3D打印设计的共享平台,安卓系统也已九成实现开源。

教育的坚硬与柔软 篇3

所谓坚硬,就是规则教育的部分,这对学生来说不得有丝毫含糊,有时甚至需要用惩戒的方式。比如,在校园里不得伤害同学,这是必须告诉学生的规则,如果违背了就要处罚,让他们明白这一底线是不能突破的。遗憾的是,近年来,这些坚硬的部分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中开始软化。如同学之间恶作剧造成身体损伤,大家以恶作剧为名为他们开脱,结果导致闯祸者没有愧疚感,把恶作剧当家常便饭,以致发展到违法犯罪。同学间可以开玩笑,可是玩笑必须以不得侵犯他人权利为前提,否则就不再是玩笑,而是伤害行为。

去年在高考之间,某校的学生趁离校之际,将教师暴打一顿,导致教师受伤。当时有不少人呼吁 “宽大处理”这些学生,让他们顺利高考。这就是不坚持原则的表现,这些打人的学生能不能参加高考,当由法律决定,而不能漠视法律,甚至要求教师不去报警。

坚硬的教育,就是底线教育、原则教育,这是教育的根基所在,目的是教育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没有坚硬的部分,学生难以自立成人。我国校园未成年人伤害事件高发,这和底线教育、规则教育的失败大有关系。

柔软是给学生独立、自主发展空间的教育。每个学生有不一样的个性、兴趣、特长,良好的教育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自由生长的舞台,好的教育者,要懂得呵护学生的兴趣,给在求知、探索过程中的学生犯错的机会。

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而他上小学的时候,却曾经偷偷杀死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是一件不可原谅的事,可校长对麦克劳德的惩罚却是画出两张解剖图,即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这个惩罚,让人感到特别的温暖,因为这一处罚充满理解、宽松和善意。更重要的是,就是这个“处罚”使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

在这个故事中,坚硬和柔软都有很好的体现。校长对学生进行了惩罚,但惩罚的方式不是打骂、罚款、罚站,而是让他画解剖图。惩罚本来是坚硬的,但却因教育引导而变得柔软。惩戒教育不可缺失,但有爱的惩戒教育才真正有效。

柔软的地方作文 篇4

前一天中午,睁开眼睛已抵达杭。州,总算体会来到这。与众不同的气场:温暖。我觉得更是由于她温暖,才会出现那么多的人憧憬吧。更是由于她温暖,才会这般绵软。

车向西开,赶到梦中出現过一次次的西湖。薄雾如烟,清波荡。漾,不知是不是有一长衣女子在断桥以上慢慢抚一首《款款东南望》,不知。那翠绿的西湖水里荡漾着何其美丽的梦想。穿行堤岸,印。象深刻的就是断桥。“闲作步上断桥头,到眼无限胜景收。细柳织烟斗丝易,青屏拂。鸟影难留。斜拖一道裙腰绕,打横千寻。境面浮。投者近期忘俗累,眷怀逋客旧风流。”上千年前,白娘子和许仙就是相。会在此,留有一段佳话,也留有了断桥持续,肝肠断。桥东北地区有亭碑,也拥有美丽的名字——断桥残雪。

站起在断桥上,摇摇而望,雷峰塔静静的躺在溫柔的太阳当中。而它的身影,溫柔地偏向这断桥。雷峰夕。照的漂亮景色,禁不住感觉有那麼一点点的忧伤。或许。与已经看的《古都》相关。那一种绵软的忧伤无以名状。我在想,为什。么法海会出現,让这一切变的忧伤。妖。一定便是罪恶的吗?白娘子仅有普。一般通的心愿,做简单的人,品行端正就医,你觉得她是妖,可是妖又有为什么不太好,妖亦有妖道,亦有心存善念,《酒神》里的烈焰,不闻不问自身,拯救国内不与生小学四年级。灵涂炭。却仅仅由于她来自地狱便遭受征讨。在大家现在社会,那样的难题依然有,“地区自豪感”,针对一些特殊人群的岐视。我。们的社会发展依然有很多的有色眼镜。为什么不可以了解那般一种存有——不太凉的凶手,善解人意的妖。

柔软的视觉光芒 篇5

薄暮生在江南,对江南丰润的花草树木、蜿蜒的亭台楼阁、潺缓明净的流水,以及丰饶广大的陌上乡村等,以优美含情的笔触,呈现地域特有的雅致风情与文化积淀。也许是一方水土成就一方人文情怀。风尘之上,她把个人经历、影像存在、生命感悟融入心灵的柔软背景里。在一方天光云影之下,人文江南的摇曳多姿形态,凸现出美感,并散发出迷醉的气息。我想这不仅作为女性作者所秉承的个人天赋,以她的细致和敏锐表现出来的物我一致情怀,更在于她从世界荒芜的本原上,获得精神愉悦的过程。因而,可以说薄暮的写作,建构了物象与心灵世界的美丽居所。她的文字温润、美丽,如湿漉漉的月光,照彻着大地,她内心从对美的疼痛孵化出一抹绚烂的彩虹。

其实,任何身体从时间里的穿越,必然是心灵的穿越。相比于少年时代,成年就更多了安然与从容。这不仅是岁月在一个人内心的沉淀,也是一个人经历人世磨砺后所保有的温和心态。人的行走,或者只有同时具有向外观察和向内的审视,才能获得一种行走之中的柔和与淡定。一方面是个人的真实体验:“心游移在眼前空旷的荒地上,触摸或抵达,真实而疼痛。(薄暮:《穿越荒芜》,引用下同。)”。无论现实怎么样,人的心是可以向任何方向打开的大门,保持“坚信一切的不完美和不正常之处,都会因扬弃而改变,使一些灾难和痛苦从中分离出来,永远消失。《永恒的来与往》”。我想,这样一种行走姿态,让薄暮在不同的生命阶段,表现为一种逐渐纯真、成熟的美好,也是一种必然。

薄暮是一位渴望自由行走的人。对于自己生活的那片土地,有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她善于把细微的观察、体会、想象和回忆,融入到面对的具像事物中,以极为良好的语言感觉,以自然流动的情思,把景象、情感、思考和谐自如地交融到一起。整个文本犹如流动的溪水。在阅读的感觉和感受里,令人入境。这就形成了她文字感性、流畅、梦觉一般的美;《穿越荒芜》由高楼阳光下的静坐,眼观耳听,城市楼房“像孩童搭的积木”,“每个小小的格子一样的窗户”,而“那些小格子里会填满暖色或冷色的灯火,那么,在路上行走的人们仰望到的应该就是一带星河了,而任何一颗星星都是有热量的,不管春夏秋冬。”;《柳叶间》借由手掌握着的两片柳叶,她说:“……它们好像在低语: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怀念,那挂在枝头的青涩的日子。雨声四起,而我内心寂静,轻盈,飘渺。”;她在《等待》里说:“人总是会在一个特定的场景里有所等待,而此刻,我在等待什么呢?”。行走、感念、寻问成就了她文字的道路。她等着幻念中,过去发生的浪漫故事的重演。人的内心有着太多过去留下的美妙时刻,让人不舍,渴望重现。这些在时光流转之中,充溢了作者基于现实与记忆的想象,让梦想的存在依附于具体的存在,从而也使得文学这一艺术表现生活的能力,呈现出妥帖、自然的感觉魅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热爱文字就是热爱一颗自由的心灵。薄暮在她《曾园的阳光》《老街印象》《一路芳华》《秋之山行》《水晶心》《小城茶香》《蒋巷,一幅水乡经典画卷》等一系列作品中,把目光和身心放置到由古旧风物带来的个人行走视野里,景象与历史故事和个人情怀交融,将现在、过去、未来交汇于和谐文本中,形成了以自我的存在、回忆、联想的思绪游走,表达人生思考,或表达爱情的圆满与残缺。通过如此影象,呈现出一种渴望冲破拘束,人与大自然为一体的自由姿态。她对人生的看法和思考,自然契合于文字之间,流淌着优柔似水的情感。

一个人的行走,必然和她个人经历密切关联。薄暮的文字,依稀可见她生命隐秘遭遇。可以发现她人生道路上的行走轨迹。在《青花瓷碎片》中,她以诗意的接近梦幻般的语言,象征隐喻的艺术手法,呈现了一个人的情感际遇。面对一个打碎的青花瓷杯,她说:“因为这片片青花瓷碎片,我听到自己哭泣的声音,总是在这些碎片里挣扎,渴望梦想成真,梦中,我依旧奔跑在一条河边,树木葱郁,一丛丛野草开着粉色或紫色的花朵,在河的彼岸,有一个穿着白色衬衣的少年正向我挥手……《青花瓷碎片》”。爱情对于每一个女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爱情的向往,也许是每一个女性永恒的渴求与信仰。很多时候,女性作者所表现出的内心依恋,就显得犹为动人心扉。然而,对于爱情,无论得到和失去,我想都必然依据内心的思考,作为文字才能更见价值与意义。薄暮作为一个有着人生阅历的作者,自然懂得“……‘活着就是一场修行!’在人生的旅途上,在来与往之间,邂逅或错过,都是一种蕴含美好底色的缘。《永恒的来与往》”。

每个人的心都是从尘埃里穿越而来的。到了某个时候,人会蓦然回首,发现被时间折叠的自我,在明暗交错的光影中,看到岁月这面镜子。它像一张脸,再一次面对过去、现在、未来,已经是风霜淡然,外物的温和、柔软从那里到来。作为一个女性写作者,生活于江南的薄暮,正是这样以散文样式成就她的精神世界。她幽柔如水的语言,如泥土之上,月光之下缠绕着时光这棵鲜绿的树。或忧伤叹惋,或流水自然。思绪沿着清晰的物象枝蔓,将个人的思与情,悠然自如地安放在柔软而细致的一颗心间。她“让自己的心下沉,低到尘埃,嗅着泥土的气味,像一条蚯蚓爬行在黑土的缝隙当中。越爬越远。……《穿越荒芜》”。一颗心,像江南的绿柳枝条,像曲折回廊下的水流。再多的人生的苦与难,都能够从身心里,降落为一粒微尘。而人也就像“一只鹰正矫健地飞翔着,扶摇直上,我追随着它的身影,继续前行……《永恒的来与往》”。这样一个写作者,对人生,对自我的精神行走,都有了一个美好的交代。文字,变成为她和世界达成和谐融汇并共同承担的桥梁。其实,这也是一个人在时间里的柔软折光。

阅读薄暮的散文,觉得人活得像一尾水中游鱼,是多好的情态呢。时光滑过每一个人的身心,我以为会有无法消弭的痕印。她的散文能够感受到一个人如一尾鱼的沉潜与蜉蝣。多数情况下,她在自己营造文字情境内,表现为一种安然与沉静。这种状态又是流动的,像充满波光的水。你能够从她的文字中,发现现场存在,一颗心像水草鲜亮。同时,她对美好事物的幻念,常常又是从尘埃里,升上天空。“在茫茫的荒芜里摸着时间的河床,心中明净如镜,我们需要走出这片废墟,废墟之上将会是个全新的世界。《废墟之上》”。显然经历过岁月的磨难,更多的时候,她淡化了不幸,在废墟之上开出自己的花朵。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行走道路,正如每一个散文作者都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方式。这取决于作者的心性、学识、修养。薄暮散文的柔软视角,成就了她行走、观察、描述世界的生命体验。她呈现自我世界的文字光芒,也会让她天赋的感受力,带给更多读者阅读享受,并能让人感知到和一切灵动美好事物亲密接触的情境,是多么美好。作为同是散文写作者,期望她能在散文道路上,走得更远,为更广大的读者所喜爱。

附注:本文为薄暮即将出版的散文集而作。

柔软的力量 篇6

每天给女儿准备便当。没多少钱可以花在伙食上,但总能折腾出许多花样。小孩子的便当,颜色要好看,食材要均衡。山里的食物:山药,地瓜,木耳;海里的食物:紫菜,小鱼,虾米。轻油淡盐,颜色鲜亮,码放得整整齐齐。出去吃饭,她总是最后一个走,没动过的剩菜打包回家。几块鸡,一块鱼,摆放在第二天的饭盒里,漂亮的不是食物,是心意。

离婚以后,她和发小在菜场边上开了一家美甲店。她脾气好,有耐心,又能研究新样式,生意越来越好。就盘算着,要不盘一个正经的店面,做大一点?当初和发小说得清楚,两人一人一半。现在发小不干了,要占大头。她想不通。发小更想不通,说当时看你可怜,才帮你一把,没有我,你能有今天?

她心里堵得慌。每逢这种时候,她就去菜场,放下心事,只想着做饭。女儿最爱吃的是芝麻鸡。轻油炸了,撒一层芝麻,嚼起来脆生生,吃一嘴的油。看女儿吃饭的样子,觉得一世界的苦楚都能担当。小时候听老人说,女子虽弱,为母则强。那时候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如今,全懂了。

连续几天,女儿的便当都有剩饭剩菜。问她,说没有胃口。到了周五早上,女儿反常,说不想去上学。耐心地问,原来同桌的女孩有点欺负她,老是问女儿,你的字儿为什么写得不好看?你怎么老穿旧裙子?从来见不到你爸爸,你有爸爸吗?她和气地教女儿一一回答:我的字写得不错,老师表扬过我。我的裙子很干净。我有爸爸,爸爸很忙。

半个月后的一个傍晚,女儿哭花了脸回来,一身的泥。同桌和她搡打,女儿被推了一个大趔趄。晚上像平常一样,她耐心地哄女儿睡觉,心里却异常挣扎。她突然明白,女儿的问题其实就是自己的问题。自己为人和善软弱,女儿承袭了她的软弱。她一直以来的教育方法是错的吗?她应该教女儿反击吗?如果被人推,就推回去,如果被人打,就打回去。在这个世界上,善不能一直呵呵傻笑。先自保,再善良。不,在女儿反击之前,她先得反击。

她消极怠工了半个月,美甲店的生意一落千丈。有一次,发小在干活,她也在干活。顾客是小区里一个热心的土豪大姐。她闲闲地说起想扩大店面的事儿,土豪大姐立刻就表态了:“大妹子,你要多少?姐姐我和你合开!”发小听见了,她知道。发小心颤了,她也知道。因为对面的顾客叫了一声:“疼!”发小下手重了,肉刺挑开了。

学期结束,老师表扬了女儿的作文。女儿读给她听,奶声奶气,但是非常清楚。名字叫《芝麻鸟和狐狸》。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狐狸问芝麻鸟,“芝麻鸟,你为什么满身都是芝麻?是因为太阳晒得太多吗?”芝麻鸟说:“不是的,我就长成这样。”狐狸又问:“芝麻鸟,你为什么满身都是芝麻?是因为你吃了太多芝麻吗?”芝麻鸟说:“不是的,我就长成这样。”过了几天,狐狸问:“芝麻鸟,你为什么满身都是芝麻?你是披了别人的纱巾吗?”芝麻鸟说:“不是的,我就长成这样。”后来,狐狸理解了芝麻鸟,他们变成了好朋友。

女儿晚上蹦蹦哒哒地回家来,说:“妈妈明天能多做一點芝麻鸡吗?同桌很爱吃。”她笑着说可以。发小在厨房帮忙,新店要开张了,还是五五开。她觉得女儿比她强,柔软的坚持,也是一种力量。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上一篇:电子货币下一篇: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