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提问的技巧

2024-08-13

小学科学课提问的技巧(精选十篇)

小学科学课提问的技巧 篇1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 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 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 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 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气.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性的启发学生进入提问程序, 学生的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提问技巧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可以肯定地说, 教师把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找出学习的关键去提问当作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 有调查显示, 教学程序的核心是问题以及学生的回答, 以及还有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及回答所做出的反应. 可见, 课堂中的提问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是大量的, 其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的质量.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往往不太留意课堂上学生的提问的艺术和技巧, 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 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 其表现形式如下:

1. 表面热闹, 华而不实, 一问一答, 频繁问答. 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 如, “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 这类问题的提出, 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 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 学生可以不假思考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 “对”或“不对”, 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 不利于学生思维练习, 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 提问离题遥远, 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启而不发. 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 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 提问无目的, 随心所欲, 淡化了正常的教学. 有的问题是学生上课时随意发问, 不分主次、信口开河地提问, 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 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 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抓不住重点, 学习效率低, 能力得不到提高.

4. 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 教师诊断效果失真. 这种提问只是“是什么?”, “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 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 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 这样的提问, 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 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 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 提问只求标准答案, 排斥求异思维. 提问时对学生新奇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 或者中途打断, 只满足标准答案. 这样提问, 学生偶然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轻易被否定及扼杀, 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6. 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 学生无时间思考. 这样的提问, 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 达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

二、教师把握好引导学生课堂提问的策略

在学师课堂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多采用学生自己当小教师去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提问课堂上, 教师往往是预先设计好一连串的问题, 学生只要顺着教师的启示沿这些问题拾阶而上, 一般都能够顺利地到达目标. 我们尝试用另一种提问方式来逐步牵引、引导, 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

学师课堂这一环节结束后, 教师及时进行总结, 教师可复述正确答案或再做简单讲解, 以照顾到中下等程度的学生的接受能力, 或请有关学生复述正确答案, 以加深理解. 通过整个步骤训练出的教学技巧, 增强学师课堂的有效性, 使学师课堂的数学课上学生更积极,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最有创造力的是那些学生能够真正深入课堂, 创造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它不可能在书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 所以从小学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提问应掌握技巧

在当前的教育中, 学生为了分数、升学, 只知道拼命记忆知识而不会对其产生怀疑, 更不会带着怀疑去问底. 教师们也比较习惯于讲解现成的结论, 缺乏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这些都不利于问题意识的产生学生没有提问的习惯, 一方面是受错误观念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受文化传统的制约. 在现实教学中学生认为自己只要认真学习, 毫无疑问地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 学会书本上的习题就能取得好的成绩. 而那些有了问题就去问教师的学生, 会因为挤占教师的自由时间而未必成绩就很棒. 提问和成绩似乎并没有必然联系, 所以很难形成提问的习惯. 事实证明小学教育, 开展数学课堂上的学师课堂是有益且必要的. 需要教师明确的告知学生, 让学生学会运用学师课堂上的提问意识, 熟能生巧, 形成习惯. 可为今年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初中数学课上提问技巧 篇2

2.巧选角度,激活思维。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跟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分不开的。要激活学生的思维,不仅要注意提问的方式,还要注意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在学生思维不畅或有可能受阻的时候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多角度的提问,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进而激活学生多方面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精心预设,设计富有梯度的问题

为了调动班级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他们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必须有梯度。例如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ACM,△CBN是等边三角形,直线AN,MC交于点E,直线BM,CN交于点F,求证:△CEF是等边三角形。

初中数学课堂上提问的技巧 篇3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艺术;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62-01

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通过提问和回答,教师能及时吸收课堂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其主动思考,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恰当的课堂提问,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问是否得当,引导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下面本人通过一些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艺术。

案例1:《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课老师提出两个问题:

(1)什么叫相似三角形?(2)相似三角形有哪几种判定方法?

听了学生流利、圆满的回答,教师满意地开始了新课教学。事实上学生回答的只是一些浅层次记忆性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可以将提问这样设计:

如图,在△ABC和△A?B?C?中,(1)已知∠A=∠A?,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使△ABC∽△ABC;(2)已知AB/AB=BC/BC,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使△ABC∽△ABC。

回答这样的问题,仅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只有在真正掌握了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这样的提问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可以有效的检查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

案例2:《菱形的判定定理》(是讲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的课,教师画出图形后,有一段对话:

师:四边形ABCD中,AC与BD互相垂直平分吗? 生:是!

师:你怎么知道? 生:这是已知条件!

师:那么四边形ABCD是菱形吗? 生:是的!

师:能通过证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结论吗? 生:能!

实际上这样的提问毫无意义,提问过多过虚,只重数量忽视质量。老师已经指明用全等三角形证明四边形的边相等,学生几乎不怎么思考就开始证明了,所谓的“导学”实质成了变相的“灌输”。虽从表面上看似热闹活跃,实则流于形式,无益于学生积极思维。可以这样修正一下提问的设计:

(1)菱形的判定已学过哪几种方法?(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两种方法都可以吗?证明边相等有什么方法?(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3)选择哪种方法更简捷?

这种提问很有启发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還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所提出的问题都能够把学生引进问题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案例3:“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片段:

师:如何解方程3x-3=-6(x-1)? 生1:老师,我还没有开始计算,就看出来了,x =1.

师: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来才算对。 生2:先两边同时除以3,再……(被老师打断了)

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以后要注意,刚学新知识时,记住一定要按课本的格式和要求来解,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老师把学生新颖的回答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标准答案,一味强调机械套用解题的一把步骤和“通法”。殊不知,这两名学生的回答的确富有创造性,可惜,这种偶尔闪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仅没有被呵护,反而被教师“标准的格式”轻易否定而窒息扼杀了。

案例4:《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师:学习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后,我们下面该研究什么内容? 生:(没有任何反应)

师: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你能猜出我们今天的研究内容吗? 生: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师:不对,再猜一猜? 生:(面面相觑,有的开始动手翻课本)

师:(眼看课堂陷入僵局)还是让老师告诉大家吧,我们今天研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正比例函数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初等基本函数,所以学生对于教材中函数内容体系根本不了解,同时,初中生对于“研究”一词,感觉很玄虚,高不可攀,因而对问题也产生了畏惧心理,从而造成了启而不发的结果。

因此关于课堂提问,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提问要有层次性。数学知识逻辑联系密切,环环相扣,系统性行强,某一学习环节的障碍,往往造成下一阶段学习的困难。数学教学必须把握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的结合点,准确定位切入口。所提出的问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从表面引向深入,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层层深入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实质。对于教学上的难点问题,教师应该设法建立问题解决的台阶,帮助学生拾阶而上,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以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第二、提问的形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同一个问题,既可以设置成填空选择题,也可以设置成判断改错题。可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同时要注意提问的角度转换,引导学生经历尝试、概括的过程,充分披露灵性,展示个性,让学生得到的是自己探究的成果。

第三、提问要面向全体。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好的提问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好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这样才会使全班学习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而且,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即使微不足道,也应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哪怕是回答错误的,也要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和慈祥的目光予与鼓励,以便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反之,如果教师表情严肃或冷淡,学生就不能专心思考,更不能畅所欲言。

优化科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4

课堂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 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的教学任务, 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经常向学生提问一些问题。一个好的提问, 能使全班学生个个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 活跃课堂气氛, 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把握科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在问题设计时, 要注重和遵循科学课堂提问设计的原则。

一、科学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 以科学新课程的知识体系为依据, 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提问的目的是化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真正学会进行科学探究。

1.设计课堂提问要有计划性、目的性。

根据科学新课程教学大纲总的目的要求及教材每节课的具体目的要求, 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到未知、从特殊到一般, 有步骤有计划地拟出课堂上所要提问的问题, 做到通盘打算, 合理安排。课堂提问要目的明确, 设计提问也必须要目的明确。一般来说, 课堂提问有检查性提问、巩固性提问、总结性提问、提示性提问和暗示性提问等几个方面, 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 安排好提问顺序。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 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 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 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提问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设计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问内容要紧扣学生实际, 教师提问应从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学习状况出发, 所提问题应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导、运算能够回答的问题, 而不是超出学生实际水平的刁、难、怪题, 使得学生无法回答, 因为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畏难情绪。这样的提问不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既浪费时间, 又达不到实际效果。同时, 要针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 容易出现的差错, 提出的问题难易度要适中, 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提出问题太浅, 不仅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 精力分散。

3.设计课堂提问, 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 能用现有知识一下子回答问题, 思维就不发生。提出需要借助尚未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 思维过程也不发生。也就是说, 提出过易或过难的问题, 都不能产生思维过程, 都毫无价值。因此, 所提问题既不要太浅显, 又不要过于深奥。问题深浅, 是相对而言的。同一个问题, 对这部分学生来说是难题, 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浅显易懂的。因此, 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 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较浅易的问题, 提问水平较低的学生;较复杂的问题, 叫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 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提问时机要恰当, 不宜繁而多。

一般来讲, 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不易确定, 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 不宜过多;何时提问, 提问什么内容, 一般课前应设计好;提问要问到关键处, 问到点子上, 问出水平来。当同学们在听课中流露出迷惘神情时, 教师应及时提问, 便于发现问题, 采取果断措施, 对症下药。

5.设计课堂提问面要广,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优秀生, 要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如只限于提问少数学生而冷落大多数, 让他们觉得老师偏心, 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对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的学生, 要耐心引导和启发, 不可严加批评和指责, 对于积极回答的同学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使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在融洽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从而提高科学课堂效率, 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科学课堂提问的设计过程

笔者根据一学期的实践中, 体会到科学课堂提问设计的重要性, 下面就知识课提问的设计过程进行阐述。

1.导入新课的提问。

新授课中所讲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发展、提高。因此在导入新课时, 根据新课内容正确设计导入性的提问, 就能将旧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上来, 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 使学生不感到突然, 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 积极思考, 为学习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2.新课提问的设计。

讲授新课提问设计以顺序性问题为好,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可以采取教师自问自答、师生共同讨论回答或由学生看课本回答的方式。总之, 可通过讲、议、练三种形式的有机结合来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 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复杂的问题, 通过“简化、分解”, 设计出顺序性提问。把复杂的科学现象或科学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现象, 然后综合起来研究, 这样可以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但所设计的提问, 顺序必须符合教材要求, 切忌节外生枝、分散学生注意力。

3.巩固新课提问的设计。

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 而这些反复不是单纯的旧概念的重复, 而是波浪式前进, 使概念的本质特征的各个方面得到揭示。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有计划地提出巩固性提问。巩固性提问又可分为总结、归谬、突破和综合等提问。 (1) 总结提问的设计应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地提出。 (2) 归谬提问的设计。归谬提问是借助反面材料检查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或杜绝学生在解题中易犯的错误, 因为预防谬误的产生, 远胜于谬误发生后的纠正。 (3) 突破性提问的设计。突破性问题是应用新知识, 解决只有一个难点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目标小、角度尖、方向准, 它是一把锐利的尖刀, 如果牵连面广了, 就会降低它的针对性。 (4) 综合性提问的设计。综合性提问是通过难点较多的问题,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新旧知识的能力, 它也是各个突破性问题的交点, 也是新旧知识的全面应用。

三、科学课堂提问设计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 学得愉快、轻松, 效果更好, 在设计提问要时刻注意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智力的深刻性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设计提问应按教学目标, 通俗易懂, 明确,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每次有所深化。

2.设计提问必须要有趣味性, 但又不能是讲故事, 不能违背科学性。

3.设计提问要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发展水平区别优生和差生。所谓因材施教, 就是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 调整、控制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提不同的问题。特别对差生给予有区别的帮助提问。

4.课堂提问的设计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准备, 千万不要在课堂上信口开河、离题千里, 产生不良后果。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能触及学生心理, 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 从而展开思想的翅膀, 积极思考, 探索问题的奥秘, 从而形成惊异、激奋、自豪感。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必要、重要手段, 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周忠林《.浅谈课堂提问的技巧.教师论坛.2004.10

[2]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3]钟启泉等编著.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5

沙湾县金沟河镇中心学校红星分校王莉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提问要具有针对性,要具体明确,要抓住关键,正确认识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才能真正地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关键词:课堂提问 针对性 具体明确 抓住关键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好的课堂提问能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言而不尽,言而有意。

一、提问的针对性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和个别化的提问,从而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取成功的可能,从而让每个主体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中,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问要“量身定做”、提问要“量才而问”。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二、提问要具体明确

有个新教师为了使学生搞清6元、0.6元、0.06元这三者是不相同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三个6是否相等?”结果学生回答为:“是相等的”,搞的教师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问题搞的不明确,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摸不着头脑,当然就不能按照教师的意图去答了。结果浪费了时间,打乱了教学进度。其实这个问题只要提出“这三个数量关系是否相等?”学生是不难回答的。

三、提问要抓住关键

首先要找出教材的关键问题,也就是教材的重

点和难点。在教材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破,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会突破。例如:在教小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时,其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老师可以拿出一个月饼小丽和小强分着吃,并且问到: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答;平均分。老师就把月饼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人得半快。老师问:你们手里的半块月饼是几份当中的几份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小丽看着手里的月饼说:我的月饼只是两份当中的一份,是不是该叫二分之一啊,小强也抢着回答:我的月饼也是两份中的一份,是不是也叫二分之一啊。老师立即答道:对,我们就用1/2来表示。参考文献:

[1]鲁献蓉《对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2]陈腾水《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功能与技巧》[J].福建教育,2003(4)

[3] 蒋志荣《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成功•教育》 2008年第8期

谈谈小学语文提问的技巧 篇6

一、课堂提问设计的步骤

课堂提问设计的程序。需经历以下四个步骤:

1.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教学活动的终点。使所有设计的提问都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主线层层展开, 是教学进程沿着既定方向推进, 不致偏离。

2. 选择提问方法

教师在选定用何种方法进行提问之前, 必须了解教学内容的最佳体现方式、学生学习时的最佳接受方式。这样两者相结合, 再去确定用哪种类型的提问, 以保证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优化提问的思路

提问的思路应该与教材的编写思路、课文的行文脉络与教学目标的具体规定相一致。

4. 总结提问的经验

当设计的问题十分成功时, 要分析其原因做以小记, 进行积累;当设计的问题出现低效时, 更需要进行诊断, 找出原因之所在及修正的方法。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1. 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 因此语文课上的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 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 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通过比较启发, 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从而学习一些习作方法。比如《花钟》这课, 当学生在抢答花儿开放的时间的时候, 第一个学生站起来就说:“午时花在中午十二点左右开花”。教师马上就提问:这里的“左右”两个字能够省略吗?学生低下头, 若有所思。虽然学生不能立刻回答上来, 但经过老师的指点, 孩子们还是能说:“不能省略。”在这一问一答中,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 更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 课堂提问要讲求科学性, 讲究艺术性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 要注意科学性和艺术性, 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和有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方向, 扩大他们的思考范围, 提高他们的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 问题太浅, 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 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 若是问题过难, 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望“问”兴叹, 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3. 提问应找准切入点

提问可谓阅读教学的“常规武器”使用频率高, 需不断擦拭、磨练, 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 增强提问的导向性、针对性。恰到好处的阅读提问是开启阅读门径, 拓展阅读空间, 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一把钥匙。教师的提问应该能激发学生思考,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 教师不能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 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只要学生说出的答案没有原则性的错误, 都应该予以肯定。问题的切入点选择得当, 阅读思考的空间适度, 贴近学生的发展水平, 均能使学生敞开心扉, 自主品味语言文字, 读出自己的体会。教师随机的评点, 可以激活群体, 使学生多层次吸纳、体验、交流。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成语故事, 思考成语的运用, 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语言积累、情感积累, 较好地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体验、价值取向有机地统一起来。

4. 要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传统教学中的一问一答几乎没有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 而把创新学习落实到语文教学中, 就是要改变学生不爱问“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 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 为“问题”而问。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一问多答、一问多变的方式, 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5. 教师态度要安祥而自然

小学生的心智处于敏感时期, 他们上课时的目光追随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因此, 教师向学生提问时的神态要安详而自然, 以神态给学生自信;教师提问时, 切忌以问代罚, 为难学生。当众让学生出丑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提问语气应和缓, 带有启发性, 说话的声调应是起伏变化, 能将提问的重点显示出来, 并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用词必须准确, 并以“请回答”“好吗”等平等待人的谦词, 使同学们始终体会到教师的信任、鼓励和赞赏, 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6. 教给学生提问方法, 使其善于提问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 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 只有恰到好处的提问, 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 反之, 提问方法不当, 不但切不中问题的要害, 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教师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 使学生善于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 篇7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提问技巧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教师设疑提问, 学生质疑解答, 是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探究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提问艺术, 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显得更加重要。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一些误区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在实施课堂提问时并未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作用并未充分发挥, 进入了误区。主要表现在:1、陷入空洞浮泛的误区, 使学生茫然失措。问题貌似宏大, 但抽象空洞, 使学生茫然失措, 导致提问后的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2、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使学生厌倦抗拒。卖弄花枪, 玩花拳绣腿是教学之大忌。有人为哗众取宠, 表现其改革精神, 把课堂搞得分外热闹, 但不讲求实效, 这样的课堂提问3、陷入浮光掠影的误区, 使学生浅尝辄止。这样的问题浮光掠影, 学生都能不加思索地回答出来。一问一答, 似乎体现了提问教学法, 其实这样的发问不仅没有必要, 反而有害, 导致学生不探究问题实质, 长此以往, 就会出现思维萎缩。4、陷入缺乏耐心的误区, 很多时候学生的话还没说完就抢着说。5、陷入惟我独尊的误区, 剥夺学生的逆向思维, 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回答。如果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自己的思路, 要么一声断喝, 要么置之不理, 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6、不给学生思考空间的误区, 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教师就让学生回答。

二、课堂提问的新视角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 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师驾驭课堂、教材的能力, 确是当前语文教研的重要课题。

1、课堂提问重精。

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 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 富有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方向, 扩大思考范围, 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 问题太浅, 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 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若是问题过难, 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 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这样以“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核心, 层层递进, 不仅使学生对“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 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2、课堂提问重度。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度”即提出的问题应难宜适中, 做到这一点, 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 研究学情,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 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 若一味的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更可怕的是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索然无味。提问过于宽泛, 难度过大过深也不行, 一个问题问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 反而增大学生的压力, 抑制了他们的思维, 打击学生的兴趣, 致使课堂氛围也陷入尴尬的境地。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课堂提问既高不可攀, 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 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地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课堂提问重量。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量”。我们反对“满堂灌”, 但也不赞成“满堂问”, 因此课堂提问要避免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 要问得适时, 问得巧, 问得趣, 问得有价值,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时一开始就感兴趣的, 要想使你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善于抓住契机, 设置矛盾, 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 也就意味着对思维的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一节好的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提得过多过繁也不行,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 做到有的放矢, 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 更有趣的小问题, 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适时、适量, 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 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4、课堂提问重效。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 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 注重整体把握。如《钓鱼的启示》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又是怎样做的由此我们想到,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 发散学生思维空间, 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否则, 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 反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 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 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5、课堂提问重评。

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要保护学生答问题的积极性, 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就应该做到: (1) 以表扬为主。 (2) 鼓励求异。 (3)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4) 鼓励学生积极评价。

罗森塔尔效应启示我们: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 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活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 会变得自信、自尊, 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幷尽力达到目的。

总之,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育标准 (2011年版) 》[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技巧分析 篇8

一、教师提问要把握好度

教师在实施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对学生提问的时候,要把握好难度. 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 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和认知范围,就会挫伤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在学生的认识范围内.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情况正确的了解, 做好课程指标的设计,坚持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来提问题. 只有教师提出的问题, 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学生才有解答的欲望,有思考的欲望,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那么无论学生怎么思考都是回答不上来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认为数学是很难的,不愿意去学习数学,教师的提问不仅无效,还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例如,教师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这一课题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15÷3的被除数加上30以后,除数要加上几, 才能使商保持不变呢”, 如果教师采用这样的提问方式,大多的学生往往都不能理解. 因此,教师可以把问题转化为:“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做商不变的性质吗? ”然后由同学回答什么叫做商不变的性质,再向学生提出问题:“被除数15加上30以后 ,扩大了原来的几倍 ? 要使商不变 ,除数3应该怎么办才能使原来的商保持不变呢”? 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降低了问题的难度,采用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全面地参与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和学生的生活结合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小学生处于学习的萌芽时期,他们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还不能很快的适应.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就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提问.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教材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要求掌握教材中的所有知识,只有对教材充分地了解之后,才能找到教材知识和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实施生活化的提问. 其次,教师还要找出教材中存在不足的地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加入数学教学,和数学教材进行有机的整合,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小学数学中最简单的加减教学,如果教师只是给出具体的数据,向学生提出问题:“15 + 2 = ? 、5.5 + 4.5 = ? ”通过这样生硬的提问方式,就会给学生以空洞之感,问题的设计不够开放新颖,无法与现实生活紧密切合. 对此,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有过和妈妈一起去买东西的经历吗? ”小学生一定回答有,那教师就继续提出问题:“假如你和妈妈周末去买菜,手中有50元钱,买牛肉花费20元,买番茄花了4元,买大葱花了1.5元,给你买零食花了5块,在回去的路上遇到小丽的妈妈,又还了小丽妈妈10块钱,请问妈妈手里一共剩下多少钱? ”通过这种生活场景的再现使问题设计得更加开放灵活, 这样的例子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三、教师的提问要把握好循序渐进的原则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数学的概念也是比较有逻辑的,每一个新的数学概念都是在原有的数学概念上的发展和深化. 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提问时,一定要明白好这一点,掌握好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般,在数学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和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衔接,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来讲解新的知识,拓展和深化基础知识的内容. 如果教师不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就不能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在学生还没有理解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进行新知识点的讲解,那么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就会很有难度,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也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圆锥体公式的时候,如果教师一开始就采取试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那么就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因此,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把以前学生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衔接.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 还记得之前我们学习过的正方体、长方体、圆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并让学生进行思考,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在板书以后, 教师再向学生提出:“既然大家都掌握了以前的知识,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圆锥体的体积,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各个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相同之处”,同学们通过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体积计算公式的相同之处就是底面积乘以高. 通过这样的方式, 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

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具有积极作用.小学生处于学习的萌芽时期,对学科没有认识,面对数学这门抽象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未免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小学生这一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本文就教师在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进行分析.

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的探析 篇9

一、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启发式的提问,是新课改后应用最为普遍的提问方式,但其提问的行为并不完全正确。问题设置的不合理,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缺少个人发展的空间,师生之间的提问互动性不足,都影响了课堂提问作用的发挥。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几点分析。

1.问题设置不合理,缺少扩展空间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以提问为起点的。新课改指出,教师提问越科学,学生的发展空间就越大。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往往与小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有所差距。有些问题过偏,有些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讲又太复杂,不能够全面回答。虽然教师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很充实,但学生在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之后,学习积极性会下降,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因此,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回答问题获得能力上的提升,才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

2.课堂提问的方式过于死板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一些教师的提问方式过于死板,灵活性不高。这部分教师往往会利用教案中的固定模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而不会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灵活地更改,大大影响了课堂提问的创新性。还有一些教师总是跟随别人的教学脚步,提出一些老、旧的问题,这不利于小学生思维的扩展。例如,“作者的思维情感以及中心思想”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没有任何新意的,很难调动小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像“对不对”或者“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中出现,虽然能够得到学生的反应,但这种反应是不经过大脑的,此类问题的提出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不足

课堂提问的过程,应当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具有疑问,才能促进提问行为的产生。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学习不足之处下手,进行课堂提问。但是,一些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顾自己的讲解,不顾学生的反应,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发挥不了任何作用,还会激起学生的厌烦感。没有互动的、干巴巴的提问,会让教学氛围没有生气,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对策

面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更多地以新课标的要求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来进行反思,开拓创新性的课堂提问方法。下面,笔者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启发性的课堂提问

对于小学生来讲,提问是思维运动的起点。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进行提问,先要进行认真的推敲,看问题是否可以真正地激发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启发式的课堂提问,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与积极思考,是学生思维得以扩展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提问,会让学生具有与文本互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习得一种学习方法。

比如,在教学《称象》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称象的方法有哪些呢?课文中用到了什么样的方法?”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做思维运动。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开发,想一些称象的具体步骤,之后,要与课本文章进行互动,发现课本中所讲的称象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了想法,就要敢于站起来表达,促进学生体会思考与回答问题的乐趣。启发式课堂提问的应用,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开放化发展。

2.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提问时,教师要考虑到自己提问行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提问前,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设计,考虑问题的启发性、变通性以及挑战性,挑选最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要利用课堂提问对学生的思考方向进行引导,加大学生的思维运动范围,让学生的思考层次更上一层楼。那些不经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不要提,学生无从下手的问题不要提,科学地进行提问,问题要紧扣学生的能力和思考范围。

3.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自己的提问行为,对于学生是否认真思考,回答内容是否有效并不是很在意。教师习惯于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提问,根本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要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思考,有利于其答案的周全性提升,也会让学生扩展自己的思考空间,自主提出问题。

4.讲究课堂提问的态度

教师提问的态度,会对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情绪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神态要安详且自然,从而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教师不得用问题故意为难学生,而是本着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态度去提问。教师更要正确评价学生的思考行为与回答行为,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的自尊心在学习过程中被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乐于提问,乐于回答问题,融入课堂活动中去。

在教学《一夜工作》这篇课文时,学生在朗读“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自主加了一个“啊!”那么此时,教师并不能对学生说:“读课文时不能出错误,不能自己添加或者删减字。”其实这是一个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好时机,教师应该启发学生:“为什么你会加了一个啊字?”学生便会回答:“因为有崇敬之情。”这样一来,教师不但尊重了学生的想法,更引导了学生去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促进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行为,应当是启发式提问为主,多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供科学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去丰富自己的课堂提问技巧,并对技巧进行正确利用,让课堂提问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让语文教学通过课堂提问的改革而有所进步。

摘要:提问,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掌握了课堂提问的技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教学活动。在新课程要求下,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与正确利用,有利于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也会为小学生营造更加积极与开放的课堂氛围。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方法的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自我提升的必要手段。以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探析为题,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篇10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误区

语文课要求学生思维的连贯性特别强,即使一个小小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而许多教师对提问的方式、时间,所选择的回答问题的学生,以及对学生的评价并不重视,因此产生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误区。

(一)提问方式不正确

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方式经常是“对不对”“是不是”“明白了吗”等。这种提问方式在无形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去学习课文。这种提问方式不仅达不到引导学生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觉得缺少趣味性,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问时机不合适

提问的时机直接决定了提问的效果,在不适当的时机提问通常会让学生一头雾水,或是不能集中注意力。一些教师会因为担心上课时间不够,影响教学进度,而在提出问题之后,不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就让学生回答,甚至自己说出答案。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教师“自言自语”的现象,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答问评价不及时

答问评价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环节,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多数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不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久而久之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下降了,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也会减少。

(四)选择学生不全面

在许多小学语文课堂上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回答问题的通常是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这与教师平时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做法引发的后果就是学习好的学生越来越有自信,学习发展得越来越好,学习不好的学生越来越消极,学习发展得不到提高。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原则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小学阶段的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行为进行学习。学生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质量,因此,提问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掌握知识、技能,领悟情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提问,能避免可有可无的问题占据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提问的有效性。因此,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性。

(二)全面性原则

教师提出的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必须全面,将所有的知识点与问题融会贯通。知识点的全面性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使课堂结构更加完整。全面性原则还体现在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全面性。不论是学习好的,还是不够好的学生,都应当一视同仁。

(三)启发性原则

一个好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一些抒情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去体会作者的感情。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教师在设置提问时要考虑能否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想法,或是产生质疑。教师的提问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掌握住课堂的节奏,做到松弛有度。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许多伟大的思想、发现都是从质疑开始。巧设疑问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多变换提问的方式,有坡度地设计提问难度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一)提问时机巧妙选取

1. 在导入时提问

课堂导入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更加完整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教授新课前可以巧设悬念,运用语调的起伏、肢体动作引起学生的兴趣。《爬山虎的脚》一文就能在导入时运用提问的方法。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见过爬山虎吗”“它是靠什么爬上墙的呢”,再由一个问题引出课题———“那么,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去课文中看看”。在导入时这个问题立即能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起到铺路的作用。

2. 在重点处提问

小学语文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课时通常为两到三个课时,略读课文的教学课时为一个课时。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抓住课文的重点来提问。如《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篇课文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对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过程中动作、心理的描写了解人物特点。教师在提问时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心理的句子,再进行总结。以文章的重点处为提问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在疑难处提问

课文中的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掌握重要知识、理解主要内容的障碍点。在疑难处提问,有助于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疑难处提问是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也最能体现课堂精彩度。在《草船借箭》一文中,“神机妙算”是一个较难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认为诸葛亮做的哪些事情最让你敬佩”“你想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来夸一夸诸葛亮”,由这两个问题来总结出“神机妙算”的意思。

4. 在想象点提问

语文学科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内涵与外延都很大,在一篇课文中,学生能学到的知识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文的内容。有人说:“好的文章如书法,有时密不通风,有时疏可走马”。作者有时故意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揣摩,还有些文章会采用开放式结尾,更让文章增添了不少让人想象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些空白处,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来弥补这些空白。

《凡卡》就是属于开放式结局。小凡卡寄完信后,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那么,就可以设计问题“他会梦到什么呢?”或者说“接下来,他的信会怎样呢?能寄到爷爷那里吗?”这就能引导学生去思考、想象。像这样的空白对作者来说,是一种写作的艺术;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挖掘学生想象力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想象力的大爆发。教师在这种地方提问必定会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二)提问方式丰富多样

1. 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思考

“顺水推舟”就是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所表达的思维情感去提问。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熟悉文章内容。在教学一些顺序性比较强的文体时可以使用这种提问方式,如游记、记叙文等。如在教《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我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设计了“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坐上威尼斯的小艇可以干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2. 逆水行舟,开拓学生思维

“逆水行舟”是就作者的思维或者情感相反的方向进行提问。提问的方式通常为“你怎么知道......”“可不可以不这样做呢?为什么?”在这种截然相反的思维的碰撞下,学生能更深入地思考作者表达的情感与写作的手法。逆向提问还可以由不同的人物进行提问。比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写的是中国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 话 ,教师可以向 学生提问———“如果你是朝鲜人民,你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呢?”通过这种角色的转变,学生不仅能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能体会到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情感。

(三)提问难度层层递进

孔子曾经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接受能力,尽量做到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问题可以回答。教师设计问题时,可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让后进生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如生字、词的朗读与理解。并对这些后进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夸奖,以此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提出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如涉及到对课文的理解、重点语句的分析等,可以先让一些成绩一般、愿意举手的学生来回答,再让成绩稍微好一些的学生进行补充说明。

综上所述,不恰当地提问会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绊脚石,而精妙地提问会成为精彩课堂的铺路石。课堂提问拥有无穷的趣味性与变化性,是一个值得所有教师不断思考的话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在课堂中设计精彩的问题能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书本之外的学问。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提问的技巧,让提问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境界。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主要方式。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正视语文教学中提问存在的误区,明确提问的原则,掌握提问的技巧,从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以及提问的难度等方面提高提问的质量。

上一篇:老年口腔下一篇:社保转移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