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2024-07-16

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考(精选十篇)

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篇1

在写作上, “新课标”明确地提出了初中阶段的作文要求:1.表达真切体验, 习作要感情真挚;2.表达独特的感受;3.力求有创意的表达;4.实现独立写作, 注意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 构思立意, 列纲起草, 修改加工等环节。那么根据这些要求,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作文呢?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平时作文, 绞尽脑汁, 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认可, 希望通过老师的肯定来证实自己的能力, 学生有了自信, 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作为老师, 如果能从学生作文中竭力去找优点, 对学生的作文多加以肯定和鼓励, 就能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假如你能针对一位作文信心不足或书写不工整的学生抓住其优点来评价, 那对他该是多大的鼓舞和激励啊!你可以这样写:“看了你的作文, 你是否觉得自己比以前进步了许多?我真为你高兴!”“你的作文写得这样好, 如果书写再好一点, 岂不是锦上添花吗?”……别小看这么几句鼓励性的话语, 说不定真能造就出一个未来的作家呢。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学生作文时恰当运用范文, 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一点写作技巧,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进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新题材、新手法、新构思。学生的思维应该有所突破, 因为他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 眼界是最开阔的, 个性是最独特的, 生命意识是最鲜活的。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场合, 学生才能从周而复始的自然景观中寻找与人类精神现象的契合, 从貌似平凡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振聋发聩的启迪。总之, 作文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有张力的思维空间, 真真切切地让其彰显个性。

三.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写作的本源

新的世纪, 经济全球化, 科技创新国际化, 生活的多元化, 都应撼动学生的心魄;生活中缤纷的色彩, 交织的音响, 多彩的图画, 都应涌上学生的心头, 涌上学生的笔端。为此, 我们要因地制宜, 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社会, 投入生活, 拥抱自然, 深入社区, 走进工厂农村, 参观学习, 调查研究, 收集材料, 采访人物。学生面对沸腾的社会生活, 对瞬息万变的世界, 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都有了直接的印象, 深刻的体验。一旦对生活有了独到的发现, 有了深刻的领悟, 便能信手拈来, 写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来。

四.指点迷津, 让学生写出文章的亮点

时下学生的作文, 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到语气语调多数大同小异, 呈现出很大的趋同性。他们习惯了以“成人化”的口吻空发议论, 他们习惯了套用、滥用信手拈来的背得滚瓜烂熟的哲学原理、人生信条。他们的语言不再负载个性, 不再负载情感, 不再负载人格。我们应指导学生写出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它体现在遣词造句及文体的选择与语调、态势和韵味上:或细语潺潺, 或浩气磅礴, 或明快活泼, 或深刻练达, 或质朴清新或华美高昂。凡率性而为, 凸显生命本色, 随性而发, 一任才情的作文语言才能克服虚弱之风而形成刚健之气。

五.民主开放的教学评价

因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 教师在给学生评分时, 就应该本着“因材评分”的做法,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凡真正下功夫写作的学生, 都会产生一种期盼心理, 即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批改作文时, 应十分注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哪怕是微小的突破, 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在设计评语时, 应遵循指导作文与冶情育人相结合的教学思想, 善于写“溢美”之辞, 让评语尽量具有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美感, 具有语言传情方面的亲切感、幽默感, 以及鼓舞性。

初中作文教学的新策略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新课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学仍表现为:考什么就教什么,近几年话题作文成为作文主导,从高考流向中考,从初三涌向初一,学生被迫放弃了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感悟,失去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创新力;受“文以载道”的思想影响,教师要求学生作文思想不仅正确,而且深刻,学生只好编故事、套情节,去渲染自己内心一点也没有的高尚情操,导致作文文非真文,言非真言,人非真人;作文教学中教师偏重于讲写的方法技巧,学生也偏重于学写的方法技巧,学生掌握了作文的方法技巧,却不能写出好文章。

反思作文教学现状,要真正提高作文教学效益,实现学生作文回归生活,重建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理念是关键,实施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是保证。

一、重建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理念

理念一:作文主体回归学生

作文教学是以教师的作文指导为主,还是以学生的作文实践为主,是作文教学必须思考和应予回答的问题。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是以学生为本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我、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写作不仅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出发,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的生活,时时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产生写作的兴趣,从而达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真”。一句话,作文教学应以学生的作文实践为主要活动,学生是作文的真正主体,作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来。

理念二:作文本源回归生活

作文离开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好比“关在屋子里放风筝,无论使用怎样的技巧,风筝是无法起飞的”。生活中,真正的作文产生过程常常是这样的:亲历事情有所感,觉得要写出来告诉别人;观察到一些事物

景象,读到一些书有所思、想把它记下来;或是通过想象,将现实生活的所悟,用虚构的方法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写作过程告诉我们,生活才是作文的本源,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作文教学应当回归到学生因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为兴趣、为运用而写的生活状态上来,即回归到为生活而作文的状态上来。当学生的作文真正和生活联系起来之后,学生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享受。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学生就应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作文教学目标上,把写作确定为学生与人沟通,表达思想感情,满足生活的需要。作文意识上,让学生在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和运用作文表现生活的本能,积累丰富的情感、思想。作文内容上,把能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总之,作文本源回归生活,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随着融入生活的广度的拓展,深度的开掘,随着学生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情操的升华,人格的成长而得以真正的提高。

理念三:素养提升回归实践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写作素养,写作素养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具体而言包括思想修养、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写作习惯等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综合形成写作素养。写作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写作实践来实现,最典型的例证就是一个小说家可能没有多少写作理论,但他以丰富的写作实践,提升了写作能力。小说家的写作实践启发我们,写作素养的提升,写作实践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真正唯一有效的途径。长期的量的实践积累可以引发学生写作素养质的转变和提高。

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山川河流、四季更替、家庭故事、班级人物、社会热点、时政要闻、美好事物„„任何生活中的材料都可进入学生的视野,纳入学生的作文中来。我们可以少逼学生写可能说假话的命题作文,多抓从生活中汲取养料的动态作文训练,即让学生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之中,经常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充分接触社会上的各色人物,让学生经历写作的全过程,从搜集材料直至完成初稿,修改定稿,在丰富的写作实践中掌握表达思想、运用语言的规律,提升捕捉材料、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实施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

策略一:作文意识生活化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生活的意识和习惯。

这种意识和习惯可以具体为:①擦亮关注生活的眼光。培养学生每天审视生活的习惯:留心身边的事,观察别人的行,倾听精彩的话,体味自我感受;阅读经典时政,考察民风民俗,关注北京奥运,记录嫦娥飞天,再忙也要对自己一天关注的生活进行梳理,做点实录。②养成记录生活的意识。让学生时常揣一个小笔记本,随时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一件新鲜的事,一点心灵的震颤,都及时予以简约地记录。③练就美现生活的习惯。生活只是素材,要把它变为文章,就需要学生靠感悟去开发、去消化、去利用。作文教学要经常引导学生对观察和记录的素材进行感悟和思考,进行构思和表达创新训练。策略二:作文内容生活化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作文内容生活化一方面指作文内容来自于生活,要反映生活,要围绕生活广开作文之“源”。可以每天读一篇文章,读后感受深,就写一则随笔;每天课前3分钟进行一次口头作文,题材不限,但必须来源于真实生活;每周搞一次社会热点问题播报,直击社会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是作文教学应该按照生活的顺序来安排作文序列。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大致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四个方面建构,具体又可划分为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阅读生活、自我生活等系列,每个系列下面又可划分为更为细小的一个又一个内容板块。

下表是我平时对作文内容生活化系列做的一个很简要的勾画,还需要在大量的作文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做更加细化、有效的构建。

策略三:作文过程生活化

生活中的写作,比如要报道一个人物,记者们不是凭空杜撰,而是先要列出采访提纲,再对人物现场采访,还要从多方面了解人物,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才开始写作,并反复修改最后成文。作文过程生活化就是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思考、腾挪的自由,还学生写作生活的真实状态,打破原来那种在时间上一节课左右,在空间上固定在教室里完成一篇文章的做法,几乎每一次生活化写作都是一个活动系列,每一次写作都能成为学生生活的强烈的印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比如我班曾组织了一次“走进班级名人”活动。活动缘起校刊《博海》要在我班拍摄封面人物。钮雪颖同学因演讲、主持、写作等突出,被推荐给了《博海》,拍照之后,效果很好。在为照片配文字说明的过程中,触发了我开展“走进班级名人”活动的想法,活动过程是:①为钮雪颖的照片配文字说明;②名人故事会:

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解除枷锁;情感真挚;解放心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性质与地位是这样表述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我们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是我们生命的一种活动形式,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全世界都把“读、写、算”作为人的基本能力。既然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因而,学习写作就成为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形式。同时,写作又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它要求我们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创造性地描写世界、表现世界,创造性地抒写自我、表现自我。所以,写作能力往往是我们语文素养的一个综合体现,它甚至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初中阶段7~9年级的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了写作要求,主要目标就是“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可事实是怎样的呢?我们的学生为了考试得高分,写文章都是有套路的,写母亲,往往联系祖国;写老师,常常化作蜡烛;写蚂蚁搬家总要写人多力量大;写路,不定要写人生道路……老而又老的套路,大而无当的空话,打官腔,唱高调,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长此以往,必将窒息人的精神,扼杀人的创造性。新课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从小培养好的文风,不但对于写作,而且对于做人,都是十分重要的。试想,一个从小就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的人,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中小学生作文假话、空话、套话连篇,这个民族国家的未来着实令人担忧。对中小学生作文的文风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分析一下,我们发现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老师。目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家长、学校怕小孩出事,长期把他们封闭在学校、家中,远离社会,生活单调,面对作文题,他们怎么会有话可说?现在老师也为了学生能得高分,重视形式、写作技巧,轻视文章的立意,功夫都花在字词句上了。写作束缚太多,政治的、道德的、教化的味道太浓,缺少自由表达的空间。老师怕学生跑题,不断地提醒他们立意要高远,思想境界要高。孩子不接触社会,不关心国家大事,甚至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让他们怎么立意高远?本人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孩子们的父母多半在外打工,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也赚不了多少钱,对于孩子们要求也不高,学生基本上是买不起好的报纸杂志来阅读,一流作品读得少,好的作品读得少。可以说没有什么文化底蕴、见识,再加上老师这样那样的引导,学生也只能说假话、空话了。解决这个问题也应该对症下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必须解放学生,降低写作门槛,不要给学生在思想上有过多的束缚

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写作的兴趣,关注身边平凡小事。从平凡小事中发现蕴含的真善美,让他们想写、爱写。把学生从封闭的学校课堂中解放出来,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亲近自然,走进社会,有时间去阅读,读好书,丰富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体验、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

二、教师要有正确的引导

从小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尊重他人。写作要重内容,不能只重形式和技能,只是字词句上雕琢。要言之有物,写出真情实感。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称高格,自有妙句。”《人间词话》中也说:“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教师应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鼓励学生富有创意地表达,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有个性就有真情。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只要留心,身边事皆可入文。启发学生捕捉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最有意思的事物和感受。引导他们用心灵去观察、感受,会观察,会思考,逐步引导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真切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平时做一个细心人,积累写作的素材。近年来兴起的话题作文无疑对学生是一个解放。在相对大的范围之内学生有了更多选材的余地。老师也应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学生的作文。不要总是用成人社会的要求来规范学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选材、立意、结构、语言,不管哪一方面,只要有创意都应加以鼓励。只要是自己的话,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

总之,教无定法,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多阅读,多积累,多实践,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篇4

一、挖掘课文素材, 开展模仿训练

“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 通过这些范例, 教师要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与迁移。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经典的美文, 教师通过对教材资源的有效挖掘, 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手法、构思技巧、素材整合、修辞手法等进行学习和模仿, 将文本素材转化为学生的习作素材。

例如,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故乡》一文中, 鲁迅先生对“少年闰土”有一段生动的描写:“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句中的重点词语, 学生列出了“紫色的圆脸”“银项圈”“小毡帽”“明晃晃”。 我追问到:“为什么这几个词语最为传神?”学生回答:“道出了少年闰土的健康、活泼、可爱。”“那大家结合课文中对人物外貌的描述方法, 任意选择一个人物来进行片段写作, 看谁笔下的人物最传神。”其实, 课文中有很多丰富的生成性作文资源, 如对故事情节的改写、修辞手法的仿写、成语佳句的运用, 等等。只要善于发现和利用, 教材可以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源源不断的丰富素材, 这是不容忽视的积累渠道。

二、开展课外阅读, 收集作文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 阅读, 再阅读。”对于初中生的写作而言, 更是离不开课外阅读。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同理, 当学生广泛阅读了各种课外书籍, 其阅读视野将会得到有效扩展, 作文素材也会将得到极大的丰富, 写起作文来也更能得心应手。

为了让学生从众多的课外书籍中获得写作的素材和灵感, 我给学生布置了适量的阅读任务, 即每个月要读两本课外书籍, 并做好读书记录。给学生发放了读书卡, 让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进行整理归纳, 在阅读完整本书后, 写一篇600~800字的阅读心得, 不断将知识进行总结和内化。通过一学期的阅读活动, 学生所阅读的课外书籍越来越多, 同学之间进行阅读共享和交流, 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作文素材库, 作文也越来越充实。其中有一位学生在周记里写到:“以前觉得阅读是难事, 写作文是苦差事, 但是在长期的阅读积累下, 我觉得写作文越来越容易了, 也越来越有趣了。”由此看出, 只要学生有了广泛的阅读空间, 有了丰富的作文素材, 习作将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生活处处皆语文, 生活处处是作文。学生如果仅局限于课堂, 其作文就不会真实, 内容就会空洞, 情感也不会深刻, 这样的作文难以打动人心。45分钟的作文课堂十分有限, 学生要想获得更丰富的作文素材, 就必须走出教室的小课堂, 到生活中的这个大课堂去寻找。

我在作文教学时, 努力让学生知识的触角延伸到课堂之外, 触及真实的生活实际。例如, 在“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这一环保主题的习作中,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家乡河流的污染现状, 我带领学生来到河边进行实地考察, 在河畔, 学生为眼前触目惊心的景象所震撼:生活垃圾随意堆放, 河面上漂浮着各种白色垃圾、工厂未经处理的废水随意排放、河水散发出阵阵恶臭……学生看到这一切, 他们的感官更直接、感触更深刻, 自然写作的素材就会更真实, 情感更真挚, 这样的作文就有血有肉了。如一位学生写到:“看着漂浮的垃圾、浑浊的河水, 我似乎听到了母亲河的哭泣和阵阵叹息……为了保护母亲河, 为了我们的居住环境, 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这是学生内心情感的真诚表达。所以, 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总之,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 生活中有浩瀚的知识, 无尽的素材, 只要学生留心, 就能获取丰富的、真实的、新颖的作文素材, 让作文回归生活, 才能打动人心。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 对于学生的习作而言, 素材是砖瓦, 只有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才能堆砌好坚固高大的大厦。因此, 在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习作素材的引导, 使素材的积累与整合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习惯, 细水长流、汇聚成海。当学生对作文素材运用自如之时, 也就是作文教学成功之日。

摘要:作文的灵魂是主题, 作文的血肉是素材。在初中语文课堂中, 如何让学生的习作丰富起来、灵动起来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课题。为此, 笔者结合自身的作文教学实际, 探讨了初中作文教学中素材障碍的突破方法, 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作文素材,积累

参考文献

[1]李建明.作文素材积累的优化技巧[J].教育科研, 2009 (15)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我国外语教学的新思考 篇5

语言能力/语言运用两分法的争论引发了对频率效应的重视,从而导致了外语教学中以过程为目标的认知观.本文以这些新思考为背景提出了针对我国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案:首先是对中国学习者在接受和产生外语时的`认知系统开展实验性研究,建立中国学习者的二语习得的模型;其次是改善目前词汇表的编写,作为推广词汇大纲的第一步;第三注意词汇语法,把语法作为一种技能而训练;第四是完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料库.

作 者:桂诗春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州,510320 刊 名:外国语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 “”(4)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语言能力/语言运用两分法   频数效   以过程为目标的二语习得认知观   中国外语教学研究方案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考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教学指导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因此,作为化学教师,想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生本”教育理念。

一、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初中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实施时,初中化学的教育与学生的学习问题就开始成为了许多化学教育人士不断争执的问题。从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现状来看,化学的教学受到了诸多限制,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教学评估系统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整体的教学课程安排上还缺少一个统一的调配系统。不仅如此,化学是一个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科,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目前初中学校的调查结果来看,很多学校的化学实验室的器材和功能都不完善,有的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化学实验室,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化学学习时只能学习枯燥的理论,对于真实的化学反应却一窍不通,极大地延误了学生的化学学习。

二、造成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困难的原因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由于初三学生缺乏相关的化学知识,不能把握概念的本质及概念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缺乏化学学科探究事物的思维方法,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等,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如不能很好地理解将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

2、化学概念繁多。初中化学涉及概念种类繁多,包括物质组成和构成概念、化学用语概念、物质分类概念。有些概念既抽象,又相互关联,特别是学习化学概念中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形成认知跨度,造成学生思维障碍,记忆困难。

3、教师教学设计不合理。具体表现有:教师忽视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教学内容处理简单化或复杂化;认为概念教学就是讲清定义,学生学习只是机械记忆,忽视概念学习对促进学生思维和认知发展的作用;不能依据学生的阶段特征对概念教学作出合理定位;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等

三、教学策略

1、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教材,引用生活小常识,或者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如为什么食用加碘的食盐,通过相关的学习,学生就会明白:碘是人体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营养元素,如果长期缺碘就会导致碘缺乏症,而消除碘缺乏症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食用加碘的食盐。加碘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和碘酸钾,人体所需要的碘就是碘酸钾提供的。但是碘酸钾不稳定,在受热或光照时容易分解,直接影响人体对碘的摄入,因此,炒菜时不要过早地放盐,要等到快出锅时再放。又如让学生寻找那些可以用相关的化学知识来解释的生活现象,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如钢铁为什么久置会生锈?如何防止钢铁生锈?水果为什么可以解酒等。这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得到培养和发展,为提高化学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搞好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化学实验在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技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教师演示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生动、最有效、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的实验过程有序、操作规范、现象明显、成功率高,对学生的学习主要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教师演示实验,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教师边做实验边讲解,实验数据准确、实验现象明显,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以形成科学的概念,掌握科学的规律。另一方面教师的演示实验具有示范作用。便于学生掌握实验步骤,促进学生科学而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以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要强调实验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和程序合理等原则,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做到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步骤合理。教师对实验方法、实验步骤不作限定,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来自主选择实验仪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整合课堂资源。多媒体集图片、文字、声音、影像于一体,在教学应用多媒体可以化无形为有形,可以同时以声音、形状与视听等手段来形象直观地展示,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弥补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时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①突破教学难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概念、原理较多,而且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这些内容抽象难懂,如果只凭教师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实验又很难将这些抽象的微观的过程表现出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这些微小粒子的变化利用三维图像进行动态模拟,运用多媒体课件把从文字材料获得的概念直观化。②扩大知识容量。在课堂教学和练习的过程,往往需要大量板书,甚至要绘制相关的图形,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当堂在黑板上板书,既费时,降低了课堂容量,同时也会出现因教师板书不清学生造成误解的情况。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课前有充足的时间制作课件,可以保证课件内容的准确性与书写的规范性,同时节约了在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大大增强了课堂训练密度,扩大了知识容量。

总之,传统教学过于重视学科的知识体系,忽略了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匮乏,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教学模式,整合、优化、拓展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再彪.刍议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教学[J].新课程.2013(5).

[2] 周玉莲.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3.(4).

初中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思考 篇7

一、设计有效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情境创设是指通过创设一个真实的问题环境, 帮助学生从中发现、掌握新的知识。同时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目标中的知识, 同时也要利于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设计丰富、合理的活动情境,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参与活动中去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 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 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比如有学生说,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1999年的北约轰炸南联盟;印度与巴基斯坦因为克什米尔问题冲突不断;新一轮巴以冲突持续20多个月;美国发动对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 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表明世界并不安宁。更何况, 在5000多年的世界文明史里, 人类真正处于和平时期仅有392年, 而且根本谈不上真正的和平。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美景欣赏、点拨诱导、情感激发、趣味横生等情境, 能使学生触景生情, 产生共鸣。

二、让教学贴近生活

要求教育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 去关注社会生活, 以生活为中心, 从生活开始感悟, 打开自己的心灵, 从社会生活中全方位获取关于生活的感悟, 吸取多方面的知识, 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通过关注社会和关注生活, 学生普遍反应较好, 认为这种教学方法, 能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运动状态, 不断地思考问题, 发现问题, 培养他们的多种思维能力, 激发他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从政治感悟生活, 思考生活。同时, 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 才能得到巩固、深化, 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三、教学中重视合作探究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 教师应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促进学生发展。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才能获得能力。学习可以搭起文化的桥梁, 比如教师可举如下事例:可口可乐饮料、麦当劳快餐、松下电器等舶来品, 已为广大中国人所熟悉, 它们甚至成了一些中国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伴随它们而来的, 还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1) 你能觉察到这些外来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吗?

答:能。

(2) “哈日族”和“哈韩族”是近来出现的一类人群, 你能简要描述他们的特征吗?

答:模仿日本和韩国年轻人的穿着打扮, 模仿他们说话的方式, 迷恋日本或者韩国的歌曲、影视、书籍等。

(3) 你如何评价这类人群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答:这样一味地模仿与痴迷是不正确的。学习外来文化, 不等于照搬照抄, 而应当批判地继承,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这是我们应当采取的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弘扬民族精神, 是青少年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 有针对性地设置, 科学而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 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中适当开展辩论活动和学习心得交流活动

在政治课教学中开展辩论活动, 学生能更好地透过政治事情的表象去认识深刻的政治问题, 更好地将自己所学的政治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对外交往, 就有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我让学生搜集资料, 展开讨论、交流, 同学们在辩论的过程中, 逐步了解关注文化差异的问题, 最后得出正确对待文化差异问题的结论:我们应该克服自己的不安和焦虑, 消除误解, 尽量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 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 不采取防卫心态, 多关注他人的经验和看法, 避免妄下断言, 寻找能联结双方的相似点, 入乡随俗, 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探索有效的沟通技巧, 在交往时, 不卑不亢, 以礼相待。其次, 创造机会, 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学习心得是学生个人的体会, 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后的结论, 具有强烈的个性, 交流学习心得就是交流个人的思想, 而思想因为分享将变得越来越丰富。如此, 在教学中, 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 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对提升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新思考 篇8

关键词:初中体育,身体素质,教学质量

1.引言

各个中学都肩负着为祖国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这一重任。而身心健康也经常与德才兼备相提并论。体育这门课程在学校高层管理人员的眼中有时被看成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 而为了提高升学率, 更加看重的必定是主课。这就加剧了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趋势。为了改变这一趋势, 必须要提升初中体育的教学质量。

2.如何开展高质量体育教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 比如跑步, 做准备活动, 拉伸运动, 讲解, 解散自由活动, 这样局限的步骤早已过时, 这种老套的模式早已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显而易见, 当今的体育教学迫不及待地需要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取代陈旧的教学模式。下面介绍几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 作为参考,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热情, 也有助于开展高质量的体育教学。

2.1 创造氛围法

这种方法需要全体老师的努力。可以在征求学校同意和支持的条件下, 开展一些类似于教师体育比赛的活动, 比如教职工篮球比赛, 教职工羽毛球比赛之类, 或者是在运动会上加上教职工能够参与的比赛项目, 比如教职工短跑比赛, 教职工扔铅球比赛等等。这样可以创造出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 有助于学生对于体育的热情的激发, 对于体育老师的课程开展和进行也有相对积极的意义。

同时, 在体育课上, 体育老师要率先起到带头作用, 不能只是学生跑步老师休息、学生运动老师旁观, 而应该做到教师也参与其中。比如在羽毛球课上, 老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篮球的基本步法, 并且要加以示范动作, 在引导学生做练习的时候也要以身作则, 因材施教, 这样的体育老师才能真正的“得人心”, 更有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2 多媒体教学法

体育教学也不能落伍, 应当紧跟现代化的时代潮流。现在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 在体育课上也要能够找到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点, 比如多媒体教学法。比如在篮球课程上, 教师可以选择在室内的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用电脑播放一些比较著名的篮球明星打比赛的视频, 比如说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中进行比赛的视频片段, 通过对于这些名人的动作的一些讲解, 使学生更加了解篮球文化, 激发学生对于打篮球的热情。这一点与现在孩子们的“追星族”有些类似。对于篮球明星的崇拜能够激励学生走上篮球道路, 他们会有意识的模仿自己所崇拜的明星, 进而增强体育锻炼。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之后进行的篮球练习将会更加简单明了。

2.3 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 顾名思义, 设计一个游戏用于体育教学之中。这里所说的游戏教学法中也包含创新的含义。换句话说, 老师要让学生们从枯燥乏味的课本中脱离出来, 偶尔也需要设计一些简单的小游戏来引导学生们放松, 同时能够进行体育锻炼。这种游戏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要保证广泛的参与性。设计游戏的时候要考虑到全班学生, 包括男生女生在内。不能只偏向男生的喜好而忽略女生的感受。要让全体同学都参与进来。第二, 要保证安全性。游戏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对人身造成伤害的体育器材, 避免学生在玩乐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第三, 注意强度。必要的强度需要保证, 但是不能进行高强度的游戏, 比如让学生们持续的绕操场跑步, 对于身体较弱的学生是一种负担。总之, 游戏的设计需要考虑周全, 虽然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游戏, 但是能够做到安全、有趣, 就已经能够达到标准。

举一例说明, 躲避球游戏。可以抽签将学生平均分为红队和蓝队, 每一支队伍都要站在指定的方格内, 方格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 两队的方格是紧密相连的, 站在方格内的队员也要相向而站。最好使用软排球等一些质地比较柔软的球作为道具。首先由红队中一名队员持球, 砸向另一方格内蓝队队员, 如果蓝队队员用手接住球, 那么换蓝队队员砸向红队队员。如果有队员被砸中身体, 那么就需要退出方格的范围内, 算是失败。最终两方的方格内谁剩下的队员最多, 那支队伍就算是取得胜利。

这个游戏看似简单, 实际上可以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比如谋略, 还有身体的平衡性和反应能力, 这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也有很积极的影响。

3.总结

体育并不应当是被人忽视的一门学科, 而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通过列举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手段, 作为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借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文中提到的方法对于提升初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必要的帮助作用, 只有探索新型体育教学方法, 才能真正的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彭广荣.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困境探究.《知识经济》, 2013年4期

古诗词仿写:初中作文教学的新尝试 篇9

同时,在当下的中、高考中仿写题(仿句题或者称作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参照已知例句的格式,仿写一个或一组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相互关联的句子,同时要求句子风格、写作技法(如修辞)保持一致。这些要求就同古人创作诗、词、曲有相似之处。

我们尝试着将诗词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从诗词仿写的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主要从句式、语境、修改提高三个角度进行教学实践。

一、句式分析,诗词仿写的重要前提

诗词仿写的第一步是句式,要先从句子入手分析句子特点,准确把握好仿写的关键点。教师应先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句子,让学生学会分析什么,怎么分析。首先从字数开始,每句有几个字,然后分析句子结构如:用韵、有无对仗(对偶)、叠字等。我们以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为例来说明一下句式分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该词共有7句;字数分别为:“6,3。9。3,3,3。9。”共计36字;韵脚字为“楼、钩、秋、愁、头”分别在第1、2、3、6、7句;词中无对仗、叠字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启发学生进行仿写。

学生习作:

俯看亭下花放,坐亭上,园内水中落花轻轻荡。

望水中,鱼儿游,落花荡,又是一幅美景映心上。

二、创设语境,诗词仿写的重要保障

这里所说的语境,并不是文学作品中通常所知的语境,而是像仿写试题一样,给学生一个写作的方向。在诗词仿写过程中,如果内容要求放得太宽泛,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所以教师应该适当地给出范围和写作内容或者规定主题。我们以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为例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我们首先进行句式分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40字;韵脚为2、4、6、8句的“乡、霜、墙、唐”;颈联、颔联要求对仗。如果我们就依此要求学生进行仿写,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不知该写些什么。那么教师就应该为学生降低难度,创设一个语境或者说给一个命题。这个语境的选择,我们不妨就从原诗入手,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商山早行》是唐代羁旅诗的代表,温庭筠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自长安赴隋县,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去国怀乡之情在所难免。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我们就以此“早行”突破口,尤其农村的孩子秋、冬季节寒冷的天气早起上学,和温庭筠当时的情景之间就有很好的契合点,那么就以《上学早行》为题,仿写这首五言律诗。

学生习作 :

晨起洗漱罢,忽觉秋意凉。

虫声枯叶云,车辙柏路霜。

草木凝霜露,残叶匿残香。

因思昨宵梦,满腔愁情长。

三、适度修改,仿写水平提升的关键

写作与修改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好的文章无一不是通过反复修改才产生的,比如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曾“披阅十载 , 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写作必须不怕反复修改,必须修改十次二十次才行。”等等类似的例子,无一不是在说明修改在文章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写作文是这样,仿写诗词又何尝不是呢! 那么我们在诗词仿写中应该怎样修改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改正错误

无论是仿写诗词 , 还是考场中仿写句子,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原因,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和错误。我们修改的第一步就是要修改这些错误和疏漏。比如学生在仿写《相见欢》时的一篇习作:

相见欢·离别愁

独登泰山无友,泪水柔,孤身枫林高处望清秋。

泪已干,心潸然,离别愁,犹如浊酒打翻在心头。

该词是本次习作中唯一一篇加题目的作品,句式很工整,用韵很恰当,上阕写泰山秋景,下阕写离愁,很切合中国文化审美品位,是一篇优秀之作。

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可能没有真正登过泰山,泰山似乎是没有枫林的,有点想当然了。建议学生将“枫林”改为“松林”,这样就更接近客观实际。

再如 :

相见欢

一轮皓月当空,月似弓,寒光似锦雨落入心中。

入愁肠,化泪流,是悲痛,梦醒时分值愁情正浓。

该词形式结构上不错,但是,上阕的写景有些问题,既然是“皓月”当空,又如何似“弓”?很明显矛盾了。结合该词的用韵修改前面的“皓月”应该更好入手一些,曹孟德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句子,不妨反用其境,将第一句改为“繁星点点当空”。

(二)巧妙炼字

炼字,古人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如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绿”字的妙用等等。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一些动词、形容词入手,让学生尝试着用以一个字来表达更为准确、丰富的含义。比如学生在仿写《望江南》时的作品:

望江南

霜满地,孤立在江边。千浪白花浮眼前,余月当空,照心间,心寄梦魂边。

该词中学生想要通过描写深秋时节的夜晚,霜雪满地的江边景色表达愁思。“余月当空”这一句中“余”用的很不好理解,是表达多余的含义?还是天空中只有“月亮”?学生真实的想法当然是后者,这样的话“余”字用的就不是很好。结合前文的“霜”“浪”“白花”等意象,我们将“余”改为“素”,“素月当空”,天地一白,照透心间,颇有点《静夜思》的感觉。

(三)用典——灵活地化用前人的诗句

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在古诗文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即引用前人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用典在初中常见诗词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比如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巧妙地运用了向秀和王质的两个典故,表达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和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刘禹锡巧妙地运用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而且使得诗句典雅富有内涵。初中生经过了九年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古诗、古文以及历史故事。这些知识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应该成为学生学识和内涵的积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写作、仿写中去。第一步我们要先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现成的符合自己仿写意图的诗句直接运用到自己的仿写中去。

比如我们在仿写《商山早行》的《上学早行》中,由于情景太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毫无掩饰地表露在其中,充满了哀怨的愁绪。比如:前文我们列举的学生作品。

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不妨回顾一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前片写“欢饮达旦,大醉”的情状,后片写佳节思亲的惆怅,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结束全词,将消极的情感彻底摆脱掉,表现诗人的旷达。引导学生从理想、人生的奋斗目标的角度,来看待现在辛苦的求学过程是否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那么就有同学写出了这样的尾联“对比实幸运,就此愤图强。”“仰头看蓝天,鸟迹满天空。”表达自己要为理想不断地去奋斗,以及翱翔于天地间的未来生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启发“我们是否可以用前人的诗句来表达这份情感呢?”学生开始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就产生了:

晨起动书囊,临行忆梦乡。

鸡声石屋雾,人迹石道光。

薄雾遮人影,乌首似白霜。

欲当凌绝顶,回想又何妨。

四、小结

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篇10

一、善于激发学生养成多积累的习惯

在写作训练中, 有些学生不是抱怨不会写文章, 而是抱怨实在没有素材可写, 真可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事实证明, 积累大量素材是写出好作文的必要条件。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在平时, 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写作时左右逢源, 信手拈来, 一气呵成, 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 究其原因, 就是脑海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因此, 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非常重要。笔者认为作文素材的积累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积累源于广泛的社会生活。

从家庭到学校, 从街道到社会乃至世界, 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情屡见不鲜, 这就是汲取作文素材最广阔的天地。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只有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才能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源源不断的素材, 才能形成学生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感悟, 从而以敏锐的感悟力观察生活, 以独到的见解思考生活, 写作材料才会丰富多彩, 妙笔才会生花。

(2) 积累源于滔滔的书海文籍。

假如说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的写作材料是他们对生活最直接的体会, 那么从书海文籍中积累的写作材料则是他们对生活间接的感受。因为, 我们对各种生活的直接了解是有限的, 面广量大的素材不可能都自己亲历, 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阅读是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就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 素材、感悟都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储存起来。其实, 多读、精读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捷径, 恰如北宋文学家苏轼主张的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3) 积累源于茫茫的人际交流。

天才不是天生的, 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它是需要和周围的人不断交流的, 交流中思维的碰撞可能产生智慧的火花、创作的灵感。作文素材的积累受生活范围和阅读量的限制, 所以教师要给学生一个交流的平台, 循循善诱地帮助他们积累作文素材。笔者在课堂导入阶段利用约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既可以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再现, 也可以是阅读中的点滴积累;还经常坚持开展“双月读书竞赛”活动, 按时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摘抄、读书心得, 及时表扬或在班内交流。通过类似活动, 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作文素材,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善于培养学生多练笔的习惯

伟人毛泽东说: “实践出真知。”教师只有积极鼓励学生多写、多练, 千方百计让学生把写和练培养成一种习惯, 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么他们的写作素质将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笔者认为练笔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 多写札记。学生的各种活动, 离不开社会中的人与事, 假如把自己平时与人交谈、观看影视、游览山水名胜、游戏运动、班会活动等搜集下来, 并写进日记里, 当可为写作提供新鲜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的材料。因此, 笔者平时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校园内外的一人一事、一言一行、一草一木都可选做写札记的题材, 其表达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记叙、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等皆由内容而定。类似的训练, 把学生从消极的字词练习中主动放飞到大自然里去感知真实的生活, 既练了笔, 又能不断地为应试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 也克服了学生阅历浅、生活圈子小、知识不够丰富这一缺憾,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良策。

其二, 开通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网络传播交流方式, 微博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应用广泛,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重视和应用。初中生可以利用博客展示的内容丰富多彩, 诸如写日记、读书笔记、体会感想, 也可以汇集自己的兴趣爱好, 将微博发展成为记录兴趣活动过程和成果的空间, 从而使“草根文学”得到全面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兴趣, 拓宽写作实验, 锻炼写作技巧。

三、善于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唐朝著名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 “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写诗作文之苦由此可见一斑。优秀的文章一半在起草, 一半在修改, 其中修改又重在养成自改习作的习惯。叶圣陶先生也曾经大力提倡学生自己修改文章, 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养成“多写多改”的习惯。在当今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形势下, 每一个语文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习惯。笔者认为采取学生自己批改、相互批改和分组批改三种形式有机结合的方法, 是行之有效的。当然, 教师也应该恰如其分的加以适当点拨、汇总, 以一两篇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文章为例进行讲评, 把原作和修改后的作文进行比较, 讲评时还可让学生再次提出修改建议, 从而让学生作文中的大小问题迎刃而解。

上一篇:当代女性视觉艺术下一篇:中学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