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民族的神话

2024-07-31

单一民族的神话(精选六篇)

单一民族的神话 篇1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 他称较多, 两汉时的“昆明”和三国两晋以后的“叟”都与白族有渊源关系。较有依据的是唐宋史籍称“白蛮”, 元明称“白人”, 明清以后称“民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 1956年11月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该民族的统一族称。白族无书面文字, 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在白族民歌大本曲、戏曲和民间歌舞中, 多借用汉字记白语。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 此外湖南桑植县、四川西昌地区和贵州毕节地区也有分布。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全国白族人口有159.5万多人, 云南省白族有133.9万多人, 占全国的83.9%。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有99.6万多人, 占云南省白族总人口的74.4%。大理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 是唐代南诏、宋代大理国的都城。

二、白族舞蹈文化特征

白族的节日很多, 除了已为大家所熟知的三月街、火把节、石宝山歌会外, “绕三灵”则是一个别具情趣的节日。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 大理白族自治州几个县的白族群众, 身着盛装, 从四面八方赶来, 特别是苍山下、洱海边的村寨, 更是男女老少全村出动。二十三日聚集在苍山五台峰下的“神都” (本主圣源寺) , 在这里拜佛赛歌, 通宵达旦。二十四日, 像长蛇阵的人流, 在欢乐的载歌载舞中, 绕到“仙都” (金龟寺) , 第三天绕到“佛都” (崇圣寺) 东面的马久邑本主庙, 祈祷歌舞, 尽情欢乐后才各自散去。“绕”是逛的意思, “绕三灵”实际是春耕大忙前郊野春游的大狂欢歌舞盛会。“绕三灵”活动中, 白族的主要舞蹈霸王鞭、八角鼓、双飞雁都得到充分的展现。

在节日里, 各村自为一歌舞队。领舞者为两位德高望重又善歌舞的男长者, 紧跟着是一群手持折扇在胸前抖动, 并唱着白族调的妇女。小伙们舞着八角鼓、双飞雁, 姑娘们舞着霸王鞭在后跟随前进。这些舞蹈热情、开朗、豪放、潇洒, 情绪高昂时, 舞蹈随着音乐节奏变快, 动作亦更加奔放热烈。当到朝拜地对歌时, 舞者便在一旁微微扭动, 轻颤轻摇, 显得十分潇洒自得。当然, 霸王鞭也有祈求本主、神灵保佑一年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含义。在其他节日集会活动中, 也有单独跳霸王鞭的。

三、白族“霸王鞭”舞蹈的风格特点

“霸王鞭舞”主要流行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理市、洱源县、云龙县、宾川县、剑川县, 保山地区的保山市,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邱北县, 以及玉溪地区的元江县等白族聚居地区, 散居或杂居在其他地、州的白族群众也跳这种舞蹈。白族语称霸王鞭为“搭哇别”“得且嘎”“的度靴”。“搭哇别”直译为“大王鞭”;“得且嘎”意译为“打钱杆”;而“的度靴”则是模仿霸王鞭响声的白语拟声词。该舞所用的道具, 民间艺人皆认定其带有某些象征意义, 如霸王鞭上的四个长方形孔, 象征四季, 孔中嵌入的铜钱数目分别表示12个月或24节令。

各地白族霸王鞭舞的主要动律特征为:上身以胸椎为轴, 双肩交替牵动胸部画圆旋绕, 形成绵而韧的感觉, 下肢以坐胯屈伸形成富有弹性的上下颤动感。大理、洱源、宾川一带在跳该舞时, 舞者身体各部位必须主动与道具 (霸王鞭、金钱鼓) 所欲敲击的方向相迎、承接。即如杨琼《滇中琐记》说的“拍手承以臂, 拍足承以踵, 拍头承以颈, 拍腰承以股”。70多岁的白族老艺人赵学尧授舞时特别强调:霸王鞭打身上的哪里, 哪里必须去接霸王鞭, 不然就跳不出味道了。除了“承”以外, “旋”“颤”在该舞中也很明显。霸王鞭舞的“旋”主要表现在胸、肩、臂三部分的配合中出现的不同方向的旋绕及其身体弧度的变化, 舞姿的动势。舞蹈时, 上身的“承”和“旋”与下肢连续的“颤”的配合, 使舞蹈产生舟船在波浪中起伏飘荡, 悠然洒脱的风格特点和“仰俯曲伸、辗转反侧”的特殊动律。

四、白族各地区“霸王鞭舞”的风格特点

1. 大理霸王鞭舞蹈特点

大理市境内的霸王鞭、金钱鼓舞有两百多种不同的套路、跳法。这些套路、跳法多以节拍的数量为套路的名称。民间艺人将节拍称之为“下”, 如“打八下”“跳十二下”“二十四下”。各村寨则以本村约定俗成的传统称谓, 并循环交替而舞。该市以霸王鞭、金钱鼓同场而舞的情况极为普遍。一般是:男执金钱鼓, 女舞霸王鞭。这是一种动律风格、基本动作和套路跳法相同的舞蹈。以“双飞燕”入舞队的主要是喜洲镇各村及邻近村寨, 其他乡镇则较为少见。在其他节会中, 各村则根据传统习惯在霸王鞭舞队中分别加入耍龙、耍狮、耍虎及巫舞、器械舞, 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 增添趣味和吸引力。

2. 洱源霸王鞭舞蹈特点

“洱源霸王鞭舞”当地白语称其为“搭哇别”, 直译为“大王鞭”。民间艺人称这种舞的道具是楚汉相争时楚霸王的。很早以前洱源的霸王鞭舞也是与金钱鼓搭配而舞, 只是民国以后才与金钱鼓分开。白族语称金钱鼓也叫“紧急鼓”。洱源霸王鞭舞一般不表现什么具体内容, 主要体现欢乐热烈的情绪。大多穿插在“田家乐”“闹春王正月”“采茶花”和“本主节”等各种民族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中表演。舞蹈的唱词多数为逗趣取乐的词句。这一带的霸王鞭集体舞有很多传统队形和约定俗成的称谓, 如打过街、一条龙、滚地龙、打四门、背花面花……它们既是队形的名称, 也是不同的舞蹈套路、跳法的名称。这类霸王鞭集体舞适应性强, 灵活性大, 可以在广场、道路和农家庭院等各种场所进行表演。跳舞的人数不限, 男女老少均可入舞。但必须是偶数, 一般不少于4人。表演性的霸王鞭集体舞主要由青年男女承担。这类舞动作规范整齐, 节奏复杂多变, 多呈稳重—欢乐—激烈的结构样式。

3. 剑川石龙霸王鞭舞蹈特点

“石龙霸王鞭舞”流行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乡石钟寺石窟以西的石龙村, 故名“石龙霸王鞭舞”。这种舞属综合性的三人舞。表演时由一男性独舞霸王鞭, 另一人弹白族龙头三弦伴奏, 再一人伴唱“石龙霸王鞭舞曲”, 兼打竹板敲击节拍。如多人一起跳时, 可围成圆绕以火把为圆心环舞;或者分别到表演场地的四角依次轮换跳, 并循环反复下去。舞者持道具的方法与其他白族地区不同, 即持霸王鞭的后端。这种方法延伸了舞者的手臂动作, 扩大了舞蹈的表演空间, 由此产生了以“甩”为主, 兼有“承”“旋绕”的舞蹈动作特征。石龙霸王鞭保存着部分宗教色彩名称的程式套路, 如“观音扫地”“童子拜佛”等, 这类动作套路强调对比, 传统形式较强。“霸王鞭曲”的曲调乐句规整, 节奏鲜明, 并根据舞蹈、唱词的需要糅进了剑川白族“本子曲”的乐句。

4. 云龙霸王鞭舞蹈特点

“云龙霸王鞭舞”是流行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白石乡汤顺村一带的男性双人舞。这种舞不用乐器伴奏, 而是由舞者自唱自舞, 其中一人持约100 cm长的霸王鞭主唱主舞, 另一人双手各执一根楸木制的“腰台” (又称“交板”) 边舞边敲打节拍, 口中不时与主舞者的唱段呼应“着!着!”之声。云龙霸王鞭舞主要在春节期间的乡村广场或古戏台上表演, 有时还到当地农户家作庆贺表演。过去, 在春节演出这种舞之前, 舞者须按老规矩烧香祈祷后方可表演。舞者一人扮成银须老者, 另一人扮成丑角, 有时两人也穿当地白族服饰或“吹吹腔”戏装表演, 在广场或古戏台表演时, 唱较为完整的传统唱本, 如《五更月》《鸿雁带书》等。到白族农户家作祝贺表演时, 先唱舞一段溢美赞颂的贺词后根据被贺人家不同情况即兴编词舞唱。以上两种不同场合的表演均用云龙白语演唱。据当地艺人说, 跳这种舞是为祈求一年四季吉祥平安, 祷求神仙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并为父老乡亲恭贺新春。

5. 宾川霸王鞭舞蹈特点

宾川县平川乡罗九村的白族霸王鞭舞又称“田家乐”, 其演出时间在农历五至六月的大春栽插季节, 表演地点即在村寨至田间的一段路上。栽插伊始, 村里的白族群众分别以自愿组合的换工队为单位, 各自抬着栽秧旗跳着霸王鞭, 载歌载舞地到田间劳动, 途中换工队 (栽秧队) 互相抢夺“栽秧旗”。如果某方的栽秧旗被抢, 必须设席招待对方。对方在归还栽秧旗时沿路歌舞而至。届时选择一宽阔的场地, 在场中摆一张方桌, 周围用十条条凳围成一个圆圈。在笛子吹奏“田家乐”舞曲时, 两位舞技高超的白族艺人在条凳和摆着碗筷杂物的桌上舞下腾上, 左突右进地对舞。舞者如果不小心碰倒桌上的碗筷杂物, 便按传统习俗受罚重跳一遍。平川乡罗九村白族在桌凳上对舞的霸王鞭需有扎实的功夫和娴熟的舞技, 这种杂耍与舞蹈相结合的舞种, 颇受群众欢迎, 服饰与洱源霸王鞭相同。

五、白族“霸王鞭”舞蹈文化的传承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 关于中国民间舞蹈 (Chinese folk dance) 有这样的概括: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是各民族历史发展与艺术创造的成果。它体现本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性;同时, 这些民族又在政治、经济上相互密切交往, 文化上相互吸收、融合, 互为影响, 逐渐形成既有共同特征又有民族特色的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舞蹈, 并日益发展提高。

霸王鞭舞蹈渗透着白族的历史变迁、宗教活动、民族习俗和文化娱乐, 具有古朴幽默、典雅刚健、欢快明朗、清新活泼的诸多特点, 反映了白族人民勤劳勇敢、纯朴善良、团结进取的精神。它是白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千百年来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今一脉承传的白族民间舞蹈, 衔渊源、蕴历史、挽沿革、经衍变、历沧桑, 而根基弥壮, 不愧为白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编.白族民间舞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2]刘金吾.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

传统民族的神话故事200字 篇2

若干年后,忽有一夜猫精,性喜黑暗,怨恨太阳,乃化为鹰嘴铁人,飞上一最高山头,以自己的羽毛为箭,一连射落六个太阳,第七个太阳遂不复出;天上没有太阳,庄稼不熟,牛羊不长,草木枯死,人皆向天哭诉,

望太阳早出;各族都选派能人去寻找太阳,均无结果,最后由彝族的三位姑娘除掉夜猫精寻回太阳;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民族精神 篇3

一.鲜明的厚生爱民意识

《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对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华民族的一贯精神。这种精神在神话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女娲炼五色石补天, 后羿“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 断修蛇于洞庭, 擒封豨于桑林”, 为人类除掉了祸害。英雄们在斗争中付出了很多: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 “疏河决江, 十年未阚其家”, “股无胈, 胫无毛, 手足胼胝, 面目黎黑, 遂以死于外”, 可谓历尽千辛万苦。但他们并不是孤军作战。相传, 河伯被禹的精神感动, 献出了河图, 伏羲帮助禹丈量土地, 还有一条神龙和一只灵龟帮助禹从事劳动。可见, 对于英雄我们也是相当爱护的。重生意识除了对大众生命的爱护, 还包括对生命延续的渴望。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辟就”, “一日而遇七十毒”。《太平御览》卷七九引《管子》曰:“黄帝钻燧生火, 以熟荤臊, 民食之无肠胃之病。”这些都体现了人们渴望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在本质上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

二.深重的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 三千年前, 黄河流域旱灾、洪涝不断, 分布着大量的密林、沼泽、灌木丛。先民们艰难险恶的生存环境是古代神话重要内容。如《淮南子》中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和《后羿射日》。《女娲补天》中说当时先民们生活的环境是天崩地陷, “火爁焱而不灭, 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 鸷鸟攫老弱。”这时的先民真可谓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除了要躲避熊熊燃烧的大火, 还要抵御滔天的洪水;既要提防地上猛兽的利齿, 又要注意空中鸷鸟的利爪。每行一步都要处处小心, 时时留意, 一不小心就有丧命的危险。《后羿射日》中也说到, 当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 杀草木, 而民无所食”。此外, 还有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这些怪物和巨兽危害人间。这一系列的描述都说明, 我们的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这些深刻的体验就是留在我们血液里的深重的忧患意识。

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世界, 我们的先民并没有退缩, 由此便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反抗精神的神话英雄。《鲧禹治水》中, 鲧在洪水滔天, 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 “不待帝命”, 挺身而出, 与洪水进行英勇搏斗。但由于措施不得法, 非但没有治理好洪水, 反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即使是死, 鲧想到的依然是怎样才能治理好洪水。于是, 他破腹生禹, 有了事业的接班人。禹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治水斗争的胜利。除了与自然界作斗争, 原始社会后期的神话中还记录了一些部落联盟之间的斗争。如《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的共工与颛顼争帝。共工敢于向大酋长的权利挑战, 反映出共工是一个不畏强暴、具有反抗精神的神。他战而不胜, “怒而触不周之山”, 使得天倾西北, 地陷东南。这种敢叫天地换新颜的威力, 也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四.大胆开拓的创新精神

单一民族的神话 篇4

系别:媒介管理系 班级:旅游产业管理 学号:20090420105 姓名:方军 摘要:神话与传说是民族性的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灿烂辉煌,古代神话可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上古时代的中国先民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意愿和幻想虚化成意象集合体,从而孕育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舍己为人、仁爱善良的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关键字:神话与传说 体现 民族精神

神话产生在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都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那时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原始人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自身无法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解释,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狭隘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因而认为自然界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日、月、风、雨、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这样,就在原始人头脑中形成了自然神的观念。从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对周围世界及其自身的幼稚的认识和虚妄的想象,当然,也可以理解这正是原始人对其周围世界和他们自身的奥秘的某些探索。不言而喻,原始人所创造的这些神以及各种神的威力,只不过是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的各种自然威力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幼稚的幻想而已,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格化的产物。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中国古代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英雄神们为了达到某种理想,敢于斗争,不屈不挠,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如,我们很熟悉的《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时面临的是一场大灾难,人类几乎被逼到了无法生存的灭绝境地。此时,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依靠顽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经过艰苦的斗争战胜灾难,终于还人间一个安定的生存空间。从这则神话故事里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人类是面临着怎样的灾难和恶劣的生存状况,先民们把解除灾难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身上,而在其背后,不难看出先民们所希冀的那种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坚毅的民族精神。而这种坚毅的精神在继而出现的精卫和夸父身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舍己为人,自我牺牲和奉献的民族精神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自然界带来的灾难,先民们顽强斗争时,必然会有牺牲和奉献,这也就孕育出了一种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博大精神和情怀。而这种精神也在那些英雄们的身上体现了出来。如,盗取天帝的息壤用以平治洪水的鲧以及他的后继者禹,还有射日为民除害的羿等。《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鲧禹治水的故事,鲧面对滔滔洪水,违抗天帝的命令,窃来了天帝的息壤用来阻挡洪水。这种违抗天命的结果是鲧被天帝压杀在羽山。为了平息洪水,鲧是牺牲了自己。尽管鲧被天帝压杀了,但是他的后继者禹接过了治水的接力棒,继续坚持不懈的与大自然的灾害斗争着,最终战胜洪水。《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鲧死后三年尸体都没有腐烂,又从肚子里化生出了儿子禹,“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期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治好了洪水,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鲧和禹父子俩为了治水,一个死一个历尽艰辛,为百姓为苍生的幸福勇于牺牲,福泽后世。从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中华民族诞生起,人们就在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哪怕是为此牺牲流血。而这些精神,先民们通过神话和神话里的英雄们表现了出来。

三、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民族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现在提倡创新,鼓励创新。殊不知,创新精神在我们上古的神话中就已经孕育体现出来了。远古时代的先民,在与自然作长期的斗争中逐渐认识了一些自然现象并做出了简单的解释。用现在科学的眼光来看,尽管这些解释显得有些荒唐可笑,但这也说明了我们的先民已经对自然现象有所探索并有所认识。他们开始试图了解自然进而解释自然,解释自身的来源问题。相对于西方的上帝创人,我们古代神话中,解释有关人类起源问题的当首推“女娲造人”。女娲不仅补天,重整了宇宙,而且还抟黄土造人,成为了人类的始祖。纵观我国古代神话,还记载了人类脱离愚昧向文明迈进的探索和创造。如车舆、弓箭、舟船、屋宇、陶器、音乐、文学等的发明、发现。如,关于文字的起源,很早就有“仓颉造字”的传说。其他如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发展种植业的神农,发明丝织养蚕的嫘祖等等这些文化英雄,都在古代神话的宝库中熠熠生辉。

四、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仁爱善良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中,仁爱善良是一直被推崇的,而这一点也在我们古代的神话中体现了出来。尧舜禹王位禅让的故事一直被我们所熟悉并津津称道。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王位的传承推崇的是仁爱,是禅让,而不是干戈相向。反过来看西方的王位传承,我们不难发现,充满了流血牺牲,哪怕是父子之间的王位相传,也是充满了血腥的斗争。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这种仁爱的精神由来已久,也是值得称颂的。

中国少数民族射日神话解读 篇5

一、神话中与射日英雄、射日武器和射日地点相关的基本情节。

1.特康射太阳 (壮族)

1) 天上有十二个太阳, 导致严重的灾难。

2) 特康制弓造箭。

3) 特康站在巴泽山上射日。

4) 最后一个太阳躲到大海里。

5) 太阳被公鸡请出来。

2.侯野射太阳 (壮族)

1) 天上有十二个太阳, 导致严重的灾难。

2) 巨人侯野制弓造箭欲射日。

3) 侯野爬到山顶上射日。

4) 最后一个太阳滚到大海里。

5) 太阳被公鸡叫出来。

3.勒嘎射太阳 (布依族)

1) 天上有十二个太阳, 导致严重的灾难。

2) 勒嘎要把太阳射下来。

3) 勒嘎千辛万苦到了榕树上。

4) 勒嘎射落十个太阳。

5) 剩下两个太阳, 一个钻云里, 一个躲天河。

6) 太阳被公鸡喊出来。

4.为什么鸡叫太阳就出来 (哈尼族)

1) 天上有九个太阳, 导致严重的灾难。

2) 英雄俄普浦罗射落八日。

3) 最后一个太阳躲到山背后。

4) 太阳被公鸡叫出来。

5.射太阳 (瑶族)

1) 天上有十个太阳, 导致严重的灾难。

2) 格怀射下八个太阳。

3) 剩下两个太阳躲在海里。

4) 格怀请公鸡叫出太阳。

5) 公鸡叫了三声, 两个太阳出来了。

6) 格怀射落一个太阳, 留了一个。

6.喊太阳 (仫佬族)

1) 白天有七日, 晚上有七月, 导致严重的灾难。

2) 老者者和老公公制弓造箭, 爬到马桑树上射落了六个太阳。

3) 最后一个太阳躲进云里。

4) 老者者和老公公派了马、牛、公鸡喊太阳, 只有公鸡把太阳喊出来。

7.太阳和月亮 (土家族)

1) 玉帝放出十二个太阳, 导致严重的灾难。

2) 卵玉备桃弓造柳箭欲将射日。

3) 卵玉爬上马桑树顶, 射落十个太阳。

4) 剩下两个太阳。

5) 卵玉正要射, 眉毛草遮了他的眼睛, 箭射偏了, 两个太阳保住了。

6) 卵玉让太阳哥哥晚上走, 取名叫月亮;让妹妹白天走, 还是叫太阳。

8.额日亥·莫日根 (蒙古族)

1) 天上有七个太阳, 导致严重的灾难。

2) 额日亥·莫日根射下了六个太阳。

3) 最后一个太阳躲到了西山背后。

4) 旱獭早晚出洞, 东张西望想射太阳, 太阳东躲西藏形成昼夜。

9.射日射月 (苗族)

1) 天上有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 太阳们齐出, 导致严重的灾难。

2) 两个少年送给昌扎十一枝箭。

3) 昌扎用这些箭射落了十一个日月。

4) 剩下的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躲在杜黎家中。

5) 公鸡把太阳叫出来了, 得到人们的感谢。

10.格射日月 (毛难族)

1) 大禹治水没有根除水妖, 九十九年后水妖复出。九头乌龙精喷烈火, 形成十个太阳, 更与九头白熊精合谋 (十个月亮, 极寒) , 导致严重的灾难。

2) 岜英山有猎人父子爹格和格, 百姓们请他们射掉日月。

3) 爹格和格准备弓箭, 带上二十个后生和干粮上岜英山顶射太阳。

4) 格回岜英山, 爹格已死。他和兄弟们造了十支有羽箭, 攀上岜英山顶准备射妖龙和妖熊。

5) 鸡叫五遍后妖龙窜出海面, 格接连射下九个。

6) 最后一个太阳借雾气逃上天, 雾气化雨降下。

二、以壮族《特康射太阳》作为参照系提取作品情节单元。

以上神话的基本情节单元可以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

1.多个太阳出现导致严重的灾难

2.英雄欲射日

3.英雄制造弓箭

4.英雄站在某处射太阳

5.若干个太阳被射下

6.只剩下的太阳躲起来

7.某种动物受请去喊太阳出来

8.该动物受到另一动物帮助

9.太阳被喊出来

在获取情节的基本单元后, 提取关键点作为比较分析的对象。接下来要讨论的, 可以说是在射日神话中比较典型的。这些“典型”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在不同民族、不同时空的多重交错中表现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在这里主要以射日英雄、射日武器和射日地点这三个典型, 分析它们在不同版本、不同时代的射日神话中的重复性, 从中可以看出“典型”的辐射力的强弱。

(一) 射日英雄

虽然名字、身份不同, 但射日英雄们大都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 天生神力:

“猎人父子力大无穷, 他们用的弓, 人们扛也扛不起……” (《格射日月》)

2. 拥有超人的技艺:

“侯野……射箭又远又准, 是个打猎能手……” (《侯野射太阳》)

3. 拥有惊人的意志:

“……勒嘎时时被风刮倒, 就爬着走, 咬紧牙爬了三天三夜……又走了七天……周身被火烤起水泡泡……又走了三天三夜, 浑身被檬刺锥起血道道……” (《勒嘎射太阳》)

射日本身就不是件简单的事, 力气、技艺、意志是必要条件, 而神人的帮助也是一种关键。在所选择的作品中英雄大都有超凡的出生, 而得到神人相助是射日壮举成功与失败的转折, 如《勒嘎射太阳》、《格射日月》。《勒嘎射太阳》中的白胡子老人告诉勒嘎要爬上遥远南方一棵会迅速长高的榕树上才射得到天;《格射日月》中格遇上了一个脏老头, 接受他的考验 (送水、送食物) , 后来脏老头告诉他鼯鼠没翅膀却飞得远的原因是四肢间长有肉膜。这其实是古代人类生产劳作经验相传的一种表现, 而像勒嘎要往南走三十天, 经过狂风岭、火烧山、檬刺坡、大河, 以及脏老头对格送水送食物所提的高要求 (九十九碗水、捕捉鼯鼠) , 则反映了古人在经验的获取过程中需要经历相当多的困难。

(二) 射日武器

远古时期, 先民们为了生存, 必须和大自然搏斗, 和凶禽猛兽搏斗。在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中, 人类积累了许多方法和器具。棍棒和石块的攻击范围有限, 标枪之类在射击精度和携带方面远不及弓箭, 弓箭大概是古人远距离精确打击目标的最优良武器。

在射日神话中, 英雄们大都拥有 (受赠) 威力无比的弓箭。值得一提的是毛难族的《格射日月》中, 爹格首次射日用的是20枝见血封喉的毒箭, 但是由于射程不够, 没射中太阳, 反遭其害。后来格拜师学神箭, 经过重重考验, 脏老头提示他根据鼯鼠飞得远的原理, 造出有羽箭, 终于射下太阳。同样作为箭枝, 有羽和无羽的区别在于箭的射程和飞行时的稳定性或者说命中率。另外弓的挽力决定了箭的射程、穿透力和命中精确度。爹格年老, 力气应该比格差;格用上了有羽箭, 爹格没有。所以爹格和格一个失败、一个成功, 我想其关键就在于这两点。而壮族《特康射太阳》中, 特康造了一把一万斤力的弓, 削了十二枝千斤力的箭。这么强劲的弓箭, 如若使用起来, 威力定然惊人。但是这种弓箭当然不可能是人类生理结构所能适应的。于弓于箭, 神话中的情形显然是夸张了。这是神话创造的需要, 不可以过于以理性的思维去要求。

(三) 射日地点

在所选的十则神话中 (以下作品名简写) , 只有两则没有具体说明射日的地点 (哈尼族的《为》, 但蒙古族《额》只说从东到西) 。射日地点在山上的有壮族的《特》和《侯》、瑶族的《射》、毛难族的《格》;射日地点在树上的则有布依族的《勒》 (在榕树上) , 仫佬族的《喊》、土家族的《太》、苗族的《射》 (以上三则在马桑树上) 。

于山上或树上射日, 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射日者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神话中射日的山都是高山, 有山名的就说是某某山, 虽不知在何地, 但肯定是相当的高, 有的则干脆说最高的山:

“……高高的巴泽山……” (壮族, 《特康射太阳》)

“……朝着一座最高的山顶走去……” (壮族, 《侯野射太阳》)

“最东边有一座大山, 这是群山中最高最陡的高峰, 太阳从东方出来, 最先照到这座高峰……” (瑶族, 《射太阳》)

“……要爬九千九百九十九丈高的岜英山顶……” (毛难族, 《格射日月》)

山总比平地要高出许多, 站在山顶, 空间距离上就与太阳近了, 这点先民们肯定已经认识到。山总比树高, 那先民们为什么不全选择山, 而有的选择了树, 如马桑树、榕树等。

据《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记载:“马桑, 落叶有毒灌木, 有时高达6米, 枝条斜展……分布于华北、西北、西南及华中。多生于海拔400—2100米的灌丛中……全杆各部含马桑碱, 有毒, 可做土农药。”马桑树作为灌木, 居然有6米高, 在先民眼中它有如此“神力”, 个别长得高的马桑树就被认为是神树, 可通天。

对于榕树, 在南方大多被认为是神树。榕树从一颗小小的种子, 长成高一二十米的巨树, 历经数百年而不衰。这是其他树木难与其比拟的。榕树矮则数寸, 高则数十米, 在先民的思维中这种形态的巨大差异, 就转化成了一种神话思维———榕树会长高, 如布依族《勒》中所述。

地球上的山经过时间的改变和地球板块的运动, 在高度上是会有所变化, 但是, 对于先民们来说, 他们是认识不到的这一点的。所以山总是以一种固定的高度出现在神话作品中, 而树木则会长高。

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 神话的功能是要解决先民们要克服的主要矛盾, 或者说是调和或治理自然与文化世界中存在的对立。他认为所有的神话都表现基本的两极对立, 诸如自然与文化的对立、神与人的对立或生与死的对立。对立是人类文化的特征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在以上不同文本中射日英雄之间和射日武器之间分析解读中, 我们可以看出先民在创作神话的同时, 其实也是赋予神话中的人和物以自身的希望。我国的少数民族的生存、繁衍的自然条件相对恶劣。而在生产力还十分不发达的时期, 先民们不自觉地把大自然和地球万物神话了。他们希望通过这种神力, 可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就像在不同民族的文本中, 先民们觉得太阳太炎热了, 需要“射日”, 但是, 他们又不是要完全地消灭太阳。从中, 我们可以窥视出先民们克服矛盾和了解他们自身周围世界的无意识愿望。

参考文献

[1]陶立璠, 李耀宗.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传说选[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2]谷德明.中国少数民族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7.

[3]马学良, 今旦译.苗族史诗[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3.

[4]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神话新探[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

[5]农冠品.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0.

[6]列维·斯特劳斯著.谢维扬, 俞宣孟译.结构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

[7]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8]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9]黄任远.通古斯满语族诸民族的射日神话比较[J].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5, (4) .

单一民族的神话 篇6

1.1 云南的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开展现状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 聚居着2 5个少数民族, 他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高超的智慧, 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 其中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研究的活化石, 更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不仅有利于挖掘、整理、保护、抢救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而且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 使得国家稳定繁荣。云南省作为“民族团结的示范基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开展是它的重要支撑点。

在昆明市的带领下, 云南省的各个地州也相继组织和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如文山州、楚雄州、曲靖市等都有自己的组织开展模式, 而四年一度的省民运会也是云南省的一个传统。这一经典的模式还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时间顺序, 昆明市民运会结束后一年接着举办云南省民运会, 之后就是全国民运会, 这种时间串联性把运动员的最好竞技状态和表演激情带到全国民运会上, 为全国人民展现民族最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魅力。

1.2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项目

时光荏苒, 截至2 0 1 0年, 云南省共举办了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同时2011年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也在贵州落下帷幕。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领域, 云南省可以说是一个模范, 起着重要作用。在云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 竞赛项目主要有:板鞋竞技、吹枪、抢花炮、武术、高脚竞速、马术、射弩、打陀螺、蹴球、摔跤、龙舟、秋千及表演项目中的竞赛项目;其中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的优势项目主要有:抢花炮、射弩、打陀螺、蹴球等, 其中最有观赏价值, 最具魅力的运动要数抢花炮运动, 这一项运动在云南省甚至乃至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都是十分受重视的项目, 而云南的抢花炮运动队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曾经获得两次冠军, 这也是云南队自豪的地方, 但是代表云南队出征的却是石林县代表队, 这支花炮队是一支彝族小伙组成的运动队, 他们有着勇敢的精神和精妙的团队配合。自石林队参加抢花炮队以来, 无论是代表石林队参加昆明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还是代表昆明队参加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都从未输过一场比赛, 总是凯旋而归。

2 石林彝族抢花炮队书写“不败神话”的原因

2.1 石林彝族抢花炮队队员的选材

纵观这支年轻的队伍在绿茵场上所向披靡, 不得不使人们产生异议, 为什么一个人口不足2 4万的彝族地区,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能够把这项运动开展得如此之好, 而且有极强的战斗力, 这是人们意料之外的。但是, 当你深入了解他们的训练及比赛经验以及对运动员的选材做调查时, 你就会彻底明白, 这绝非意外, 而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石林彝族抢花炮队的选材非常独特, 在1 6个队员中, 其中接触过彝族摔跤项目并在这项运动中有一定成绩的将近占90%, 其中的10%左右是消防公安武警。这样的选材模式正好适应了花炮运动中的对抗激烈、身体接触频繁、搂抱繁杂、在搂抱中保持良好的技术动作等特点, 这就是他们独特的选材方式。他们刻苦的训练以及技战术的揉合, 是云南省其他抢花炮运动队不可超越的。

2.1 勇敢、坚毅的民族性格在训练和比赛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彝族史籍《西南彝志》就是一部记载古代彝族英勇善战, 征战沙场的历史。在历经沧桑的彝族战士中, 练就了彝人高超的武艺, 培养了彝族人民骁勇强悍的民族心理品质。石林彝族是彝族中的一个支系即撒尼人, 撒尼人仍旧延传着他们祖先崇尚刚强的审美观, “强悍”、“粗犷”、“勇猛”、“善战”的心理特征。他们普遍生活在海拔1 5 0 0米及以上的山地地区, 茂密的丛林生活使他们持有着“火”和“虎”之称的民族。在时代流传至今的撒尼小伙中, 这样的民族性格仍然没有改变。体育的追求与爱好不外乎对体育的执着与刻苦, 而彝族人将自己勇猛粗犷的民族性格应用到这项原本属于侗族人民创造的运动项目中, 并把它与自己的民族性格紧密结合起来, 在训练和比赛中完美体现出来, 这就是他们成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

2.3 过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各种大赛中过关斩将

石林彝族抢花炮队除了具有良好的运动员素材、过硬的技战术配合之外, 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制胜法宝就是:他们是一支有着过硬心理素质的队伍。在很多竞赛项目中, 当训练水平相差不多, 比赛的关键时刻就是比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个勇者是属于彝族的, 属于他们勇猛、果敢、坚毅的民族性格。在云南省众多的花炮运动队中实力最强的三个队要数石林、曲靖、云南民族大学, 其中云南民族大学是学生队伍, 和曲靖、石林有一定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历了2009年的昆明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后, 这支年青的学生队迅速成长起来, 因为经历了大量的实战经验, 对于这项运动的赛场解读也比较透彻, 所以在一年后的云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 参赛的队伍中, 除了楚雄队以外, 其他的队伍水平基本持平, 但在处理关键炮的时候, 年青队的经验欠缺就表现出来了, 石林和曲靖笑到了最后, 他们也毫无疑问是这一项目最后的决赛者, 在三届历时12年的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决赛中, 曲靖队都与石林队对决, 但是没有一次取胜, 这都是在关键时刻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就凭着这三个制胜的关键因素, 石林队在云南写下了不败的神话, 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还统治着全国抢花炮运动这一具有“东方橄榄球”色彩的运动。

3 对石林抢花炮队走向衰落的思考

随着抢花炮运动的发展, 各个运动队的训练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竞赛规则的改进, 石林抢花炮队慢慢走向衰落。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抢花炮运动这一项目在训练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在规则的变化下没有相应的专业裁判去适应。纵观云南省, 还有其他省份甚至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的抢花炮裁判都是足球裁判, 足球裁判对于抢花炮这一运动中的身体接触是没有体会的, 这样就拉开了规则与裁判之间的尺度;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是:花炮材质的改变对技战术产生了较大影响, 最明显的就是花炮由原来的小炮 (直径大约为5厘米的铁圈, 比赛时用红布扎紧) 改为现在直径为1 4厘米的橡胶饼, 这使得最具神秘感的“藏炮”战术消逝;第三个也是最主要一个使石林队走向衰落的原因:对于搂抱技术的判罚, 这一判罚的严格, 这使得有着丰富抱摔技术的摔跤运动员 (石林队) 来说是致命的短板, 因为在花炮运动比赛中, 个人犯规就必须在以少打多的情况下 (停赛两分钟) 进行比赛, 这样将大大削减石林队的战斗力。另外, 后备人员和专项教练员的缺乏也给这个曾经战果累累的队伍增加了几分压力, 后备人才是一个运动项目繁衍的基础, 教练则是其发展的保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没有充足的后备人才, 再精明能干的教练也不可能帅其取得佳绩, 只有伯乐和千里马同时具备, 教练才能使那些可塑之才早日成为栋梁。在自身后备人才不断萎缩的情况下, 如何利用现有后备人才和教练来开发潜在的花炮市场, 是花炮发展前景的重要保障之一。现如今的石林抢花炮队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状况, 很多年轻队员没有实战经验。这样一支昔日辉煌的队伍, 如何在规则变化及裁判制裁、年轻队员实战经验不足的情况下站稳自己的脚跟呢?这是我们云南省的一个比较有实力的团体项目, 为了它的提高, 我们不仅需要加强后备人才的储备, 还必须有适应裁判和新规则的能力, 在这样的前提下开展我们的训练和比赛磨合, 相信做了这样充分的前期准备后, 我们重回巅峰不会是一件难事。

4 结语

云南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强省, 不仅要保护、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 同时对于我们的优势项目我们更要投入更多的物质与精神, 不断扩大与其他省市的差距, 这样既是保护了自己的民族文化, 同时也保住了自己的优势。作为这样的优势项目, 我们如何将它更完美地展现出来, 更生动地传承下去, 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据调查研究得出:云南省迪庆州少体校篮球运动队为提高篮球运动员的脚步动作, 将队员送入海埂训练基地参加橄榄球队, 跟随训练。对于这一举动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何回应, 在我们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 抢花炮运动就是最接近于橄榄球运动的一个典型, 为什么不将其运用到我们的训练当中呢?这样既节省了训练经费的开支, 同时也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功能价值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将这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好地传承下去, 同时为这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积累大量的后备人才。所以把这一运动项目纳入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 是对这一运动最好的传承与保护, 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 可以弥补运动设施不足这一缺陷, 同时也可以增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就业机会, 缓解就业压力。

摘要:石林彝族自治县有着一支钢铁般的“抢花炮”队伍, 他们不论是在昆明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还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都有着骄人的战绩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群勇士在云南省的抢花炮比赛中创造了不败的“神话”。那么, 他们是如何延续这一历史的“神话”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单一民族的神话】相关文章:

单一窗口04-13

组合单一08-13

三清单一创新06-20

单一来源函05-04

单一窗口介绍06-03

单一资金信托08-02

三清单一制度08-24

单一化05-07

单一利益主体07-25

单一定位战略08-23

上一篇:国外给水净水技术研究下一篇:状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