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的艺术特征

2024-09-05

古典舞的艺术特征(精选六篇)

古典舞的艺术特征 篇1

中国诗歌起源于《诗经》, 后到《楚辞》, 经过了“汉赋”以及“汉乐府诗”积淀, 孕育了“建安诗歌”及“魏晋南北朝民歌”, 到达唐诗宋词的巅峰, 逐步转化风格到元曲乃至明清诗歌, 直到发展到近现代诗。而古典诗词因为它的格律性, 使其与音乐有着那份天然, 达到一种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从艺术起源上来讲, 诗、歌原为一体, 所谓“诗言志, 歌咏言, 声依永, 律和声”, 即古人对此的阐述。[1]

《礼记·乐记》中有记载:“诗, 言其志也;歌, 咏其声也;舞, 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

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是在西方艺术歌曲的基础上, 配以我国古典诗词, 可谓是一种艺术创新, 极具中国特色是这类歌曲最为显著的艺术特征。歌词虽为古典诗词, 但是在音乐创作形式上, 依靠中国新音乐文化形态的大背景下, 中国专业音乐孕育的新生儿。

古典诗词作为华夏文明中璀璨的一颗明珠, 不管在任何时候, 对现当代的音乐创作, 在歌词方面的创作起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音乐创作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文化上的传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而古典诗词是音乐创作中一个鲜明的主题, 可以说是取材的源泉, 任何音乐家都受不了的诱惑, 不管是在意境上, 韵味上, 旋律上, 节奏上, 都为创作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而言之, 中国古诗词文化用这种艺术形式, 不但充分保留下来, 而且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前进轨迹。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这一鲜明的主题, 使诗词文化与音乐文化在艺术形式下的完美融合, 也让艺术歌曲发展的轨迹上, 烙上了根深蒂固的中国印记, 艺术歌曲这一艺术形式在中国也得以更加迅速, 更加平稳地发展与传播。

二、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满江红》的艺术特征

(一) 从《满江红》诗词角度探讨其艺术特征

岳飞的《满江红》以气象恢弘为特征, 文为词, 无华丽辞藻的雕琢, 字里行间充斥着高亢豪迈、激越豪壮的气势。

这首词的上阙, 意思是说, 我心中充满了热血, 那份报效祖国的情愫再也压抑不住, 靠着庭院中的栏杆, 眼看秋雨下着停止了, 抬头远处望望, 按捺不住的对天长啸, 三十岁的人了, 功名还毫无兆头, 但我不在乎, 功名就像那些尘土一般, 我真正渴望的是, 以一颗赤子之心, 即便八千里路的征战, 我要努力地战斗, 白云和明月做伴就可以了, 坚决不能等了, 等到少年的黑发变白了, 那时就空有悲愤了。这一段充分的体现出了岳飞对于立功报国的那份炽热之心。“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从侧面彰显了岳飞本人高尚的人生观, 简简单单两句话, 把作者的爱恨情仇, 描述得淋漓尽致。[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这两句话言简意赅, 充分的将自己的雄心壮志表现的淋漓尽致, 期望能够早日为国家收复失地并挽回国家尊严, 铿锵有力的让上阙结束, 并充分的表达了作者心情。

下阙意思呢, 靖康国耻还没有得以洗刷, 作为臣子, 心中的那份恨意久久不能离去, 什么时候才能消除?驾着战车, 我要冲锋陷阵, 肚子饿就吃敌人的肉;口渴就喝敌人的鲜血;等待收复了大好河山, 挽救国家的尊严以后, 再向皇帝报功!这一段的字里行间无一表现出岳飞对收复河山的那份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古典诗词意境幽深, 充满魅力, 演唱时必须要深刻了解诗词讲述的背景故事, 加以歌唱技巧, 以准确的解释丰富、饱满的内涵的音乐表现力来演唱, 将演唱风格与歌唱技巧充分地结合, 从而使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成为诠释中国音乐文化, 拥有强势表现力的艺术形态。

(二) 从《满江红》曲调角度探讨其艺术特征

全曲的曲式结构, 作为“徵”调式的终止式的布局。曲调上产生5次由属音起, 顺次下行到主音的终止。

如第九小节:

屡次表现出抑郁的情绪, 这和岳飞词中表达出的情境一致。而在整体曲式上令歌曲所表现出作者的凌云般的壮志豪情, 慷慨高歌的具体形愈发的鲜明。

曲调上所表现的浩大广阔的气概是显著的, 但是在雄壮方面还感到不够满足。伴奏作者在弥补原曲的缺点, 加强原曲的特点方面是成功的。开始时的强奏的主和弦和左右手的八度的反向进行、紧接着的半拍的三速音和低音上的谧重的和弦这一切结合起来, 塑造一种激动、壮烈的气氛, 揭示出这首歌曲的主要情绪。

第十小节至十三小节:

以及第二十五小节至二十七小节:

以上都是相同的曲调, 伴奏对于曲调的连绵不断的气势是很好的衬托。第十四小节至十六小节:

这期间的曲调在独唱者的音区中是处在较弱的地方, 而且音乐所要求的是弱音。所以伴奏在这里使用了休止, 还有弱弱的和弦。但是, 在休止时的伴奏只是前一段的简单的重复, 缺乏力量, 略显美中不足。

《满江红》这个词牌分为上下两阙, 上阙和下阙的结构上是不相同的, 但在曲调上都是相同的乐段的重复, 但是对于音乐形象的突出和鲜明是有很大的帮助。

如:上阙中的一句, 下阙中的一句, 在重复时为了需要而作适当的改变, 最后一个小节出于加强终止的力量, 采取以提高八度来进行演唱, 或者低一个八度演唱, 都可以讲整首曲子的意境表达的更为鲜明, 感情表达上会显得更加豪迈与激情。

经过翻阅资料发现, 宋词音乐在调式以及音调所进行变化音的应用上也是别具一格:首先, 在音阶形式上, 交换使用清角与变徵的音阶, 或者降七级音。[3]一般情况下使用宫、羽调式, 特殊情况下是徵、商、角调式。转调常常是以四度, 还有五度的近关系之间的转调, 在极特殊的情况下, 才会使用大二度的远关系转调。在旋律特点方面, 以二、三度进行, 有时会以二度、三度的结合方式进行, 一般出现在歌曲的开始或者结尾。

三、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启示

在演唱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时, 大部分是只唱其词, 对于其中的蕴含, 大部分人却不能予以表达, 自然而然的也就不能完美地诠释出古诗词艺术歌曲所包含的的深深蕴意。怎样才能完美地体现出词与曲之间相互交融, 表现出那份字里行间的意蕴, 这些就要通过我们真真切切地对诗词与曲的了解, 想象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受, 那份巧妙配合之间, 我们对其本身的感悟, 无不盈余着中国音乐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在演唱中如何充分表现出来, 是我们大家都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意境幽深, 充满魅力, 演唱此类歌曲, 一定要注重诗词与旋律之间的结合, 充分凸显出意境, 叙述出情感, 加上个人演唱技巧对诗词的描绘,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丰富表现力的艺术形态, 自然而然地就饱满的体现出来了。[4]

反而言之,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要求的并不是在旋律上的动听, 侧重点还有诗词对意境上、韵味上的完美展现, 这就对深入分析作品及音乐表现的各个层次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不仅仅要从旋律和节奏等而进行的深入研究, 还要对诗词本身作出深刻的了解, 真切地深入到作者所要表现的意境, 以及对古诗词韵味的参透。

诗言其志, 歌咏其声, [5]相互交融, 从而达到诗与歌在古典艺术歌曲上的共鸣。这种诗与歌相辅相成所孕育的结晶, 与华夏文化的“和”的审美要求和哲学追求是一脉相承的, 体现出我们华夏民族文化追求和文化思考的一种特有品质。

总而言之, 对中国古典艺术歌曲的研究拥有着其他方向无法比拟的深远意义。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 怎样才能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达到音乐与文学的“和”, 在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体现出浓郁的传统文化蕴涵,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刻苦学习的。

四、结语

古典诗词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在追求与外界和谐、内心宁静方面达到了极致。上个世纪, 我们的老作曲家,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他们依然能静心创作、坚守志向, 这其中除了文人气节外, 真正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精神追求, 思想上的进取和民族意气。

古典艺术歌曲在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方面, 在民族音乐语言的使用方面,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许多作家的作品都适合这一类歌曲的创作, 这一点还需我们大力发掘和不断探索, 还有就是在对西方作曲技法以及乐器伴奏等方面, 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单单就中国古典诗词文化, 这种音乐艺术还有很大程度上的发掘、探索和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变化, 中西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孔孟之道、儒家文化在西方及日本、韩国等地的进一步传扬, 中文课程进入美国青少年课堂等, 给中西文化的碰撞, 中外文化的交融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特别是近两年中国音乐家走出国门展演交流的人次越来越多, 范围也越来越广, 使得我们优秀的音乐文化已被世人更为瞩目和喜爱。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探索音乐的民族化进展与探索, 从而更好地体现中国艺术的民族灵魂和审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辉.古诗词与音乐漫议[M].艺术百家, 2011:359-361.

[2]罗卉.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J].中国音乐学, 2009, 01.

[3]夏劲风.中国诗·歌之我见[J].艺术探索, 1988, 02.

[4]王小盾.论汉文化的“诗言志, 歌永言”传统[J].文学评论, 2009, 02.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韵律特征 篇2

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沧桑岁月中,关于中国古典舞蹈审美特征研究的著述,却犹如凤毛麟角,在古籍中难以寻觅,即便是有一些,也仅仅是对舞蹈作品、演员进行描绘的文字,且散落于对中国古代的文论、画论、乐论或者诗文笔记之中。上世纪80年代,北京舞蹈学院李正

一、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并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新理论。从而使古典舞彻底摆脱了古典戏曲的束缚。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中国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产生于八十年代的古典舞《身韵》课已逐步被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认识。[1]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其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完美体现。中国古典舞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它融合了千百年来中华舞蹈文化神韵的精华,脱胎换骨于戏曲舞蹈而演变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论文便是围绕中国古典舞的灵魂——“身韵”,从其四大核心“形、神、劲、律”中了解其独特的韵律特征。

一、身韵的内含

所谓“身韵”顾名思义,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指的是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律”指的是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和神采。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渗透,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风采和精髓。“韵”即“韵律、韵味、气韵、神韵、意韵”等。一切内涵的气韵、呼吸、意念、神采等都可以称之为“韵”。身韵的韵律特征即是“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为“形、神、劲、律”。身韵训练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身韵而身韵,其训练是要求我们跳舞的时候要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形神合一”的目的,即将身韵融合在中国古典舞训练的一切舞姿和技术技巧中。[2]俗话说:“无韵则神死,少律则风格无。”韵律是衡量舞蹈动作的标尺,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学习中国古典舞身韵韵律特征的重要性。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韵律特征之“形”

(一)“形”的内含

1.外部特征

身韵之“形”,一是指身韵元素化动作中呈现“拧倾圆曲”的外部形态特征;就“形”而言,身韵上要求人体的造型及动作规律讲究“拧、倾、圆、曲”的基本形态和“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及“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3]通过身体各部分的互相拧倾错位,形成不同角度、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造型,以及各种曲线的巧妙运用,使动作圆

商丘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润自然柔和、没有棱角。如我们学习造型姿态中双臂上举的造型(虎抱拳、双托掌、下垂提襟、按掌、山膀等)都有一种如弓似种的浑圆线条,动作与动作衔接连贯,没有棱角,浑然一体,玉润珠圆。身韵里还有许多转身动作存在着所谓“拧”、“倾”的动作方法,一种是身过头留,如“云手”等,一种是头过身留,如“老鹰旋窝”等。这种走上留下,走下留上的运动方法,同样体现了矛盾对立和阴阳转换。在动作过程中,由于上下身的走与留的交错与对立,使身体各部位产生互动,并在借力发力的状态下完成整个动作,而不能影响动作过程的连贯性,相反却使整个动作过程更为紧凑与协调。由此可见“圆”——“转”不仅成为传统舞蹈的形态特征,而且是中国哲理情感的一种符号,它演示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其讲究从对称中求得和蔼的观赏效果,达到既富于变化又相互衬托照应的形式美感,成为中国古典及其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的美学问题。

2.运动路线

身韵之“形”,二是指身韵要求舞蹈表演者的动作要遵循“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路线。舞蹈的生命力不仅仅只是静止的“形”,也同样是表现于运动的过程。[4]在瞬息万变的运动中,古典舞的形象定位为“圆”的艺术,它基本上离不开“平圆、立圆、八字圆”这三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和轨迹。身韵中动作轨迹多以划圆形为主,人体的任何运动路线都应呈现出圆或圆弧的走向,强调以腰为轴的“平圆、立圆、八字圆”运动路线。

(二)“形”的特征

“形”的特征在于遵循“起于心、发于腰、行于体”的艺术规律。古典舞身韵,是以八大基本动律元素为代表的多种以腰为轴的动作。从动作的技法和方法上来分析,形成人体“三圆”运动的根本关键在于腰部,。就是通过腰部的发力和运动带动全身的整体运动,要突出“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等多种以腰为轴的基本动律元素。如我们在训练“云间转腰”的时候,强调以腰为轴,将“冲、腆、旁移、靠”连接在一个“圆”中,同时双手也在进行“平圆”的运动路线。即完成“平圆”的运动时,必须经过以腰为轴“移、靠、含、冲、腆”的过程,而含、腆、冲、靠、又必须经过提、沉来带动。要完成“平圆”这个轨迹,必须扎实掌握“提、沉、冲、靠、含、腆、移”这些基本体态特征和动律元素。而这一切的发力点都在于腰,动作显得僵硬的原因,就是对“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的不善于运用。

三、中国古典舞身韵韵律特征之“神”

(一)“神”的内含

身韵之“神”,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神韵”,这个词不仅是在舞蹈当中,在万物中都是异常重要的。任何艺术若没有了神韵,就相当失去了生命。“神韵”是一种内在的、发自内心

商丘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微妙感觉,也是在舞蹈训练和艺术表现当中真正的目的所在。身韵的灵魂所在,则是能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它的“神韵”所在。在排练充满待嫁少女梦幻气息的汉唐古典舞《桃夭》中,我感觉到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气息。老师要求我们注重害羞的眼神,媚态横生的神色,再加上时不时地遮住面庞的舞蹈动作来默示待嫁少女的怀春与羞怯。只要抓住了独属于少女的那种妩媚神韵,抓住了四月盛放的桃花那精灵般的神韵,那么我们在表演《桃夭》时便会让观众嗅到春的气息。这就是“神韵”的魅力。

(二)“神”的特征

“神”的特征在于遵循“心、意、气”的规律而运动。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它的真正含义是通过自身自觉的意识、意念和感觉来支配诠释舞蹈动作,并且起着主导支配的作用。我们在表现作品的时候,要想真正将它的“神韵”体现出来,内心丰富的艺术想象和情感的处理十分重要。如果在动作中有身没有心、有外没有内,就失去了舞蹈的韵律。有些演员就不太讲究讲“神”,所以做出动作时就没有了神韵,技术技巧也显得没有光彩。例如,我们在“形”中谈到的“动律元素”和“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事实上都是与主观的意念紧密相连的,即使是一个最简单的“提沉”,也是依据意念支配,结合“心、意、气”的规律而运动的。

四、中国古典舞身韵韵律特征之“劲”

(一)“劲”的内含

“劲”就是动作内在节奏当中的层次、力度以及轻重缓急的处理在动作过程当中,力度的运用是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分的,就像文章当中的标点符号感觉一样。“劲”这个舞蹈节奏的标点符号正是通过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所以“劲”的运用,也使韵律更加清晰明了。

(二)“劲”的特征 “点、线”

舞蹈当中点线之间的连接以及点线主次的表现就是靠“劲”来诠释的。在古典舞中,肢体运动的节奏规律不是匀速的,而是在“慢而不断、快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且有变动规律的节奏中进行的。[5]因此在身韵中是通过“线中有点,点中有线”来处理动作节奏的。如身韵教材中的“燕子穿林”动作,从右抹手到左上穿手,在转体成下穿手,整个动作过程右抹为虚,重要的是加上速度、节奏的快慢处理,是整个动作闪转有序,活灵活现,把“燕子穿林”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2各种类型“劲”的表现

在中国古典舞中舞蹈动作力度的大小也不是平均分布的,有轻重、缓急、强弱、快慢、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的区别,而这些都是通过形体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这就要求

商丘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舞者懂得适当地运用“劲”头,在身韵中重视动作结束时瞬间的停顿,即“亮相”的处理。亮相包括猛收而突梗的“寸劲”、身往下压的“反衬劲”、阳刚而凝重的“抻劲”、灵巧而清脆的“帅劲”等。,这也是身韵当中非常显著的特征。各种劲头都必须和身法配合运用,同时也要和眼神紧密联系。要用的恰到好处才能凸显舞蹈的意念。

五、中国古典舞身韵韵律特征之“律”

(一)“律”的内含

“律”就是身韵当中规律性和动作路线中所要依循的律动性。正常动作之间规律的连接要注意“顺畅”,动作顺畅就能一气呵成。但是我们也从古典舞身韵当中发现许多“反律”,也产生出奇峰叠起的效果。

(二)“律”的特征

1“正律”性

所谓“正律”,就是一切正常的规律,一切顺畅的动作或者之间的连接。例如我们的八大元素,在组合或动作的时候,基本上是按元素排列的顺序去做的。若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顺畅,动作才能够一气呵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律当中的“正律”。

2“反律”性

所谓“反律”也就是要遵循动作从反面做起的法则。动作的运动有“欲前先后、欲左先右、逢开必合”等一切从反面做起的“反律”式规则。如我们在做“双晃手”的时候,当双臂向左晃动的时候,身体却有向右拉伸之意,这就是动作和体态之间的“反律”。又如我们在观看中国古典舞时会注意到舞者凡是手向前、旁、正、斜、上、下指出时,都要先向相反的方向划出一个圆弧。因此,可以看出古典舞的身韵极强调动作过程中“起承转合”、“终点回归起点”的原则。根据这样的原则做出来的动作会让人有圆润饱满的感觉,也使动作充满了延伸和韵味,这些“反律”也是古典舞所特有的。

结语

对中国古典舞来说,身韵中的“身法”与“韵律”是应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典舞动作中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起伏跌宕、曲回萦绕”的语式结构,有要求全身配合的“三书六合”规律,有手、眼、身、步全身配合“一动百动”的运动方法,以及“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风格特色和在节奏的变化上讲究“疏密有度、强弱对比、快慢相间”的特点等,这些都是古典舞身韵的风格特征。如舞蹈《爱莲说》,以“莲花形态”为基础;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刻画出的具有中国传统美的超凡脱俗的女性气质为内在支柱;以对动作末梢之美的展现,以纵横连贯、慢而不断、快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节奏为处理手法;以流畅、柔美、婉约的韵律感为主线,“形、神、劲、律”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才孕育出了《爱莲说》浓郁的诗情画意。由此,我在自

商丘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己的论文中提出,只有充分地掌握中国古典舞的韵律特征才能达到在表演古典舞中“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形神合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16.[2]王国宾,刘青弋,平心.《中国古典舞教学与理论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编辑部,2004.98-100.[3]李正一.《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5-17.[4]杨鸥、苏娅编著 《舞蹈基本功训练教程舞蹈学专业身韵部分》.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9月

[5]李珍 编著《中国古典舞教材新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致 谢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生我者父母。感谢生我养我,含辛茹苦的父母。是你们,为我的学习创造了条件;是你们,一如既往的站在我的身后默默的支持着我。没有你们就不会有我的今天。谢谢你们,我的父亲母亲!

育我成才者老师。感谢我所有的老师和论文指导老师,这篇论文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鼓励下完成的。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都将深深地感染和激励我。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

感谢08舞蹈编导班的同学们。四年来,是同学让我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一起亲历了大学的别样生活,愿同窗友谊之树长青。

古典园林景观的艺术特征和设计运用 篇3

关键词:古典园林景观;艺术特征;设计运用;苏州园林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76

苏州园林即为“苏州古典园林”,是指中国江苏苏州城内的私家园林建筑,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等。苏州园林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宝,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苏州园林是一种隐逸文化的代表,每座苏州园林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带有着园林主人本人的生活逸趣和文化内涵。园林景观以其几千年的文化精髓积淀,在现代化人文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对古典园林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究。

1 古典园林景观的造园手法

1.1 曲径通幽处

在园林景观中“曲”最能表达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曲是园林景观的灵魂;“庭院深深深几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曲曲折折的小径、蜿蜒斗折的回廊、迤逦不尽的小溪……径越伸越远越曲,廊越回越深越幽;转朱阁,掩低楼,淡云孤雁弧,漏云透竹轩,都是所谓的“曲径通幽处”。

园林景观中的曲和直不是完全相互对立的。直中取曲幽静深远,曲中取直引步向前。在苏州园林中,拙政园的回廊委曲回转,别具风致;沧浪亭的复廊奇石参差,花影迷离;留园的华步小筑回环反复,深得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趣。园林景观中的云墙和回廊都能表现出曲的妙处。江南烟雨朦胧中的白墙黑瓦勾勒出了绵延横亘的云墙;青山绿水之间,你总能找到一种含蓄的蕴藉,一种关于园林的最美好的想象。

1.2 移步换异景

联系实际,置身于园林之中肯定并非静止不动,一定是时刻运动着的。小径回廊曲折往复,途经绚烂多彩、布局精致的沿途景物,游览者能够领略到目不暇接、顾盼不及的审美体验。随着时间的变换,脚步的转移,空间得以拓宽,景物得以延展,移步异景,一步一景,所以游览者才会驻足停留,细细品玩。

苏州园林的建筑构造精巧,布局紧凑,形式灵活,复杂多变。景中有景,园中有园,深得江南建筑的逸趣。细看狮子林扇亭处的叠山置石,山石堆叠着延展着伸入水中。步入水边乱石铺砌的石径,近者是青苔石岸绿水碧波荡漾落花红,远者是曲廊深院煦日和风堂燕鸣垂柳。筑园者的心迹跃然青山绿水之中;左顾右盼间,游者饱游园色,领悟到其中的奇趣。

1.3虚实与藏漏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山为实,水为虚;阳为实,阴为虚;近为实,远为虚;密为实,空为虚。不同于西方人总是热烈率直地直抒胸臆、和盘托出,中国人习惯于用含蓄、隐晦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显而不露,引而不发。所以中国的建筑,尤其是园林小品,或虚或实,或藏或露;虚实藏露中,景观见小见大,见仁见智。

无论是中国传统室内设计,还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开门见景”都是大忌。影壁、山石、漏窗、门洞,都是营造虚实藏露之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够帮助划分景物结构,避免“一览无余”。拙政园进门处的翠嶂,留园中处处可见的槅扇与漏窗,都是很好的屏障;环秀山庄藏亭于树林,狮子林藏卧云室于石林,也都是恰到好处的“藏”。

2 古典园林景观的成景类型

2.1借景

无论是古今,抑或是中外,园林景观的空间和面积总是有限的,因此借景手法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园林景观的深度和广度。借景一般通过近借、远借、互借、俯借、应时借等方式来完成:一是堆山砌石,抬高视点;二是借季相景,预留特色;三是遥借活景,种花植树,招蜂引蝶;四是俯借虚景,天光水色,一碧万顷……借山水,借花鸟,借声,借色,借形。

2.2分景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与其把人领到一个空旷的大空间,让他漫无目的地闲逛,不如将园林按一定方式划分和界定,把人的注意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就是“分景”。“分景”增添了苏州园林可以细观的景的量,也提高了它们的质。拙政园的听雨轩里,轩旁有水,水边数丛翠竹芭蕉,夜雨霖霖,竹叶生凉;倒影楼中则“时有倒影入池塘”,水波荡漾,水底楼台,如梦似幻。

2.3引景

引景是指吸引游人继续游览的方法。苏州园林设计中鲜少有像其他景区那样用明显的标志指景,终究怕落了下乘。游览者会好奇小桥流水尽头是什么?拾级而上会看到什么?曲径回廊又会通向何处?山上建一塔,游览者就可能会有兴趣向上爬;湖中建一亭,游览者就可能会有兴致泛舟而至;园中传来戏曲,游览者就或有闲情逸致入园观看……

2.4漏景

漏景又被称之为“泄景”,是指透过竹木疏影、花槅门窗、拱门环洞等看到的景观。沧浪亭的石漏窗,留园的各式木石漏窗,狮子林里连续的玫瑰窗等,都会增加景深,引人入胜。漏景营造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更易引人入胜,也更能够促成空间的深邃与空灵;或凸显静景,或引导动景,若隐若现,含蓄雅致。

2.5对景

对景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构景手段之一。在某处景观之上可以观赏另一处景观,我们把它称之为“对景”。很多时候对景手法可以完成一种“一处可观多景”的视觉体验。还是以拙政园为例,荷风四面亭、倚玉轩、海棠春邬、梧竹幽居等九处景观围绕着东部湖区形成了一个“环形对景”;在这个偌大的椭圆形内,任两个相邻的景观总是互为对景。

2.6框景

杜甫的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的就是框景。空间中的景物平平淡淡,或是不尽可观之时,利用门、窗、洞或是合抱的树枝,有选择地对景设框,或是设框取景,均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妙处。例如,从外透过梧桐幽居的月洞门,我们可以看到反复的回廊,精致的门窗;从内往外看,则框与景相连,宛如一副浑然天成的园林画卷。

2.7障景

障景不但有空间引导作用,还可以给人带来一种心理暗示。障景才是真正在玩欲露还藏的把戏,入园处的障碍和屏障都是障景。留园入口的暗、小、深,就采用了障景的抑扬作用;它的用意就在豁然开朗处,柳暗花明处,别有洞天处。抑时,脑海中一片空白;抑之后放,才会出现空白后最灿烂的色彩和最盎然的生机。

3古典园林景观的意境构成

3.1师法自然,天人合一

在儒道两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下,我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一直秉承着“师法自然”的造园理念。“师法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个山水岩石等自然要素的形象要符合自然现象;二是总体与局部的组合、分割与布局要合乎自然规律。师法自然,要求顺应自然,表现自然,源于自然,融于自然,基于自然,更高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讲究自然变通,诸多设计要素都来源于自然:曲折多变的小径,来源于蜿蜒爬行的蛇;亭台楼阁的飞檐,来自于展翅欲飞的鸟;波澜起伏的屋顶,源自于起伏变化的山峦……除此之外,叠山置石理水也要顺应自然:园林中的山水一般都是假的,或是在原有的少量山石的基础上,加以堆叠。园林设计要让这些假山假水,看起来浑然天成。不仅山水看起来要是真山真水,闹市间山水的出现也要毫不突兀才行。

3.2才墨之薮,底蕴深厚

苏州园林的花花草草,无不尽态极妍,美丽至极;不仅给人带来美妙的审美感受,还能够用比拟和象征手法营造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象外之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常用“比德”意象有荷、柳、松、竹、梅、芍药、蔷薇等,将实景抽象化,引领行人进入更深的精神境界。网师园的看松读画轩中的千年古松盘虬卧龙,历经千年苍翠劲拔,容颜不改;拙政园几经易主,种荷不辍,向后人细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孤高傲远……

苏州园林的主人一般是古代的士大夫,这些人一般惯会吟风弄月,颇得雅致逸趣。苏州园林素来是才墨之薮,钟灵毓秀。园中的匾额楹联很多都来自于典故和诗句,承载着深厚的文人信息和文化底蕴。沧浪亭取名之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留听阁取名之“留得残荷听雨声”;月到风来亭取名之“此事不关风与月”;拙政园有雪香蔚亭,亭旁松竹掩映,枫柳共眠,对联一副:“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颇得山情野趣,与世无争;沧浪亭有面水轩,轩旁碧波荡漾,天高月远,对联一副:“短艇得鱼撑月去, 小轩临水花为开”,极言物我交融之美,引人入胜……

4 结语

西方园林设计中虽然也涉及关于意境的刻画,但主要追求的是形式美;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设计和运用虽然也充分地展示了形式美,但终究还是在追求意境。我国独具东方特色的园林艺术与西方体系众多的园林艺术流派相辅相成,构成了呈多样性发展的世界园林艺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人民审美水平的提高,我们应该在深入发掘与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协调和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让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王晓斐.中国园林中石—生组合景观设计理论与营造技术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王培培.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理念与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11.

[3]阎琦.空白之韵——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虚实相生[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4](英)纽金斯著,顾孟潮,张百平译.世界建筑艺术史[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5]宋珊.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6]邢靖懿.试论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7]侯佳彤,程世云.中国古典园林的人文内涵及当代启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6).

[8]李洁.中国古典园林数字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从艺术教学谈中国古典舞的形成 篇4

中国古典舞,是当代这一个舞种的命名,是由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的认同。当代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代舞蹈有着血缘关系,但它并不是中国古代舞蹈的同义词,而是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中国古典舞初创时期是在中国戏曲舞蹈和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吸收外国古典芭蕾舞的科学训练方法并逐步总结、归纳而创立的基训课。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中国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有着历史性,典范性、代表性,更具有风格性的意味,它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

中国古典舞从诞生伊始便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而作为三大之柱之一的京昆戏曲更是作为了中国古典舞的母体。以继承传统为主,以戏曲为主,对舞蹈事业的发展。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但是这些传统经典的程式动作又是我们传承与发展的依据,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中国古典体系显然是不完整的。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身韵”的出现,使中国古典舞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使她从戏至舞的蜕变基本完成。从人体的运动整体分析出“形、神、劲、律”各自的特点,然后又达到“形、神、劲、律”的统一,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出发点和归宿。“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从而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目的。总而言之,“身韵”让我们能做到了“破其形、扬其神”的效果,它突破了以往的常规模式,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

1.源流

追寻中国古典舞的源,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五千多年文化积淀之上的,并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自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宋元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了。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一步得到发展。

宋元以来,戏曲这种以歌舞来演故事的综合艺术迅猛发展起来并覆盖了中华各地,彻底地取代了古典乐舞的地位。古典的和民间的舞蹈,也都被新生的戏曲所吸收、融会,化为了戏曲中的舞蹈。近代以来,我们所能看到的古典舞蹈表演,就只有戏曲舞蹈了。

现今的中国古典舞,正是获得了这种历史积淀的传承,保持着中国古典舞的民族审美特色,保持和弘扬着中华风格、中华气派。她与中国的传统古典文化是血与肉的关系,永远也不可分割的。不管变化怎样,她永远是万变不离其宗。

2.武与舞

《山海经·海外西经》说:“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头,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是对远古时期战争现实的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表述。这种神话色彩较浓的描述并不能作为我们界定武术套路起源的依据,然而,它至少可以说明,这种以武为舞的形式,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了。而蕴涵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奥妙的中国的武术正是中国古典舞形成的核心要素之一,舞与武,武与舞是相辅相成的。在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体系中更是吸取了丰富的武术形态和审美内涵作为教学思想内容。它与中国古典舞的民族传统内涵的内在审美是相互统一的。

以“太极拳”为例,它是以拳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所谓“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练拳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求和谐统一的过程。总之,腰为轴心,韵律合理,进一步体现了武功的内外、上下、攻防、整体合一,“拳法自然”的特点。这些特点无不与古典舞韵律有大道相同之理,无不体现出了古典舞审美趋向。也正是如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吸收,使中国古典舞自然而然地渗透着中华武术的外部形态与气韵内涵。

3.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

老子率先提出“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这标明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它是整体性的,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也不可言说,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也不能将其特性有限地表达出来。所以“道”有时也可以叫做“无”、“朴”、“一”。它是一种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朴的总体。李正一教授的“元素提炼”法正是抓住了中国古典舞训练之根本,所以提炼的“动作元素”如同一个具有派生性、异位性的长生源点。动作元素既能分解运行,又能整体运用,不仅其自身可以组合成多种具有民族风格的组合,还能运用于古典舞一切舞姿和技术技巧中,表现于感情内涵,起始连接、点线处理、动势渲染等方面。真正实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哲学转化。

4.阴阳生圆

中国古代的先贤提出过“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与人是相通的,自然本身的运动规律便是人类在他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规律。这包括了道家、儒家…无不认为天与人“本是一体,天道与人道,只是一道”。这是一种超脱与肉体凡胎的精神解放,对宇宙相通的追求,对天、对永恒的世界,无垠的苍穹,对宇宙极致的憧憬。这是道家感悟文化的精髓。追求生命与自然的完美契合,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方向,取法自然,从宇宙观的角度,寓示了中国哲学的整体思维特性,大到自然、宇宙,小到人和生物、微循环,每个层面都是自组织的有机整体,正是这种特性,造成了世界的运动平衡,因而统一,但这也体现了事物辩证统一的对立。万物的变化,其相生相克的逻辑,明显带有运动的关系,正是这互动的机理产生的阴阳。然事物皆含阴阳,而道作为本元之气运动于中,既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动态统合。而“阴阳互动,离合始反”的运动规律,在中国人的身体文化——中国古典舞中打下了深刻烙印。在戏曲舞蹈中,运动路线的“起、承、转、合”,动作姿态的周游环转,“无往不复”,无一不是“太极”之圆的阴阳规律。中国古典舞的“圆、曲、拧、倾”的基本动态,同样体现了“变异与反复”这正是中国古典舞所蕴涵的“圆”。

5.当代中国古典舞的范畴

古典舞的艺术特征 篇5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流派;身韵;发展

中国古典舞在我国舞蹈方面属于最早发明的,所以才会自成一个流派。其自身的流派区别于单一的舞蹈结构,不会让人轻易读出内涵。古典舞的专业舞蹈演员需要很强的功底,需要训练多年的宝贵经验,并不是单一地学习两个步骤就可以,一个舞蹈动作可能会被拆开成多个步骤。这就需要舞蹈演员有很高的理解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大部分古典舞需要长时间的锻炼,所以舞蹈演员还要有足够的耐心。研究表明,古典舞很可能是根据一个舞种改变来的,经过对原本舞曲的加工,将有艺术气息的部分提炼出来,加工成流行的古典舞。

1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的目的

在我国古典舞的学习当中,身韵是很重要的部分,被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法而被学生和老师认可。古典舞当中的身韵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统一,它不单单是一种表面上的训练方法,还是一种融合完美技巧的训练方法。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学生对古典舞的认识还很片面,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其真正含义,思维模式比较单一;老师们对于教学目的也很盲目,没有深入了解身韵的内涵。总结各方面的学习经验,教育者和学生应该摆正自己对古典舞的学习态度,理解其精髓,将身韵有效融合到古典舞当中。

在现代的舞蹈教学安排当中,大部分学校会将基础的训练课和舞蹈身韵区分开来,否则很容易给人一种视觉模糊的错觉。其实客观来看,身韵是作为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存在的,这样能很好地体现舞蹈的风格特点。现代舞蹈和古典舞蹈的风格特点并不是由它的内在和外在决定的,学习者更应该注重自己是否能在学习中获得益处。所以,对于舞蹈的教学安排更应该注重古典舞蹈教学的目的,而不是对于舞蹈课程的设置。基础训练和身韵课程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如果将两者强行统一结合到一起,会出现没有灵魂的舞蹈,表现的只是枯燥乏味的舞蹈,很难让观众体验到其中的神韵。我们所练习的舞蹈讲究的是身心合一,灵魂不复存在的同时,我们的追求也就会变得虚无缥缈。舞蹈训练的标准就是在追求形态优美的同时,也要注重舞蹈的灵魂所在。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每个动作都要看准细节,稍有偏差就会影响整个舞蹈的美感。所以,表演者需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训练能力,在练习肢体动作的同时,将舞蹈的美感表现出来,做到身心合一,不放过训练当中的每一个微小细节,做到形体与灵魂的完美统一。基础训练和身韵训练同时进行,安排课程的目的就在于让表演者领会其中的韵味,将灵魂始终贯彻于舞蹈当中,不失去舞蹈的美感。回想整个训练的过程,中国古典舞为我们带来了视觉盛宴,我们也不难看出表演者为整个舞蹈所付出的努力。

仔细研读“身韵”一词,它并不是从表面上读出的形态过渡到神韵的过程,而是对于中国古典舞灵感上的高度概括,是理念上的创新。身韵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表演者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每一个舞蹈都展现了其独具魅力的艺术特点,是一个时代发展进步的艺术体现。表演者在表演的同时,也可以展现出他们独具魅力的性格特点和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众所周知,我国的古典舞是在戏曲中产生的。在这种舞蹈中,存在着风格化和机械化训练的冲突。然而,身韵的出现大大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转变了芭蕾舞蹈和戏曲表演的尴尬局面。身韵有它独特的动作形态,以及古今不变的时代方式、民族的独有特征和舞蹈风格相结合的特征。身韵开发了人的表现力,提高和发展了形体的表演。它不追求古典舞中看重的动作表现,而是以腰部力量为中心,转为身体中部活动的艺术言语,展现了独特的民族特点和深远的艺术风格,充分地发挥了身体内的潜在能力,也创造了新的舞蹈形象和艺术手段。

身韵形成和被引进舞蹈的编制中,让我国的古典舞有了飞跃性的转变。身韵是本国古典舞的创新,为众多表演者和编舞的人所熟知。很多艺术家充分利用身韵,让中国的古典舞在创新的基础上有了重要突破。例如,大家熟知的曲目《黄河》,新的编舞运用了大量身韵的表现,在舞蹈中的动态和天空中白云做出了意象。这样烘托了让人震撼人心的表演,无论是在地面上的动作还是空中飞行的技巧,都明白地展现了演员们的表演技巧,也充分表现了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矛盾,以及人类与饥饿之间的斗争。《江河水》也充分运用身韵,原是水袖的表演,却让观众看见不是单纯的甩袖表演,也不是像杂技一样的表演,而是看到人体充满情感的表演。表演者体现心中的情感,如抽泣、哭嚎,用情感代替袖的表演,让袖子与情感一体,有很强的表演感染力。运用身韵的表演作品有很多,对于这些作品,我们要用磅礴的气势、翩翩的舞姿,使情感得到升华。这样既体现了我国的民族特色,也引领了时代的潮流。有一位教授曾说:“身韵的训练是辛苦的。”身韵让中国舞蹈界叹为观止,是整个舞蹈界的发展和探索。吕艺生教授讲过:“我心中的中国古典舞就是这样子。”

2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方向

古代宫廷舞蹈的发展道路很崎岖。走回清朝的宫廷,舞蹈是不可缺少的,而这些舞蹈的观看者一般是大臣。后来宫廷垮了,舞蹈开始进入民间,今儿出现了舞蹈学校。这就是我国古典舞蹈的发展。有些古代舞蹈的样貌和基本动作都是靠文学来描述的,可以将这些文化再一次学习和恢复。但是文学和绘画的描绘不会很全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也只是描述,缺位舞蹈元素提供新的舞蹈成分。我国戏曲的发展也对舞蹈有一定的影响,戏曲会有一些动作,像舞蹈翩翩起舞,从中提炼出来就为编舞提供了材料。但是,戏曲演唱时有一定的舞蹈掺杂,所以人们可能混淆中国古典舞蹈和戏曲舞蹈,这会使古典舞蹈陷入危机。就舞蹈的编舞而言,我国古典舞的表演形式一定要发展宫廷的舞蹈,而不要去进一步发展戏曲舞蹈。另外,对于我国的舞蹈而言,汲取民间舞蹈的精髓很重要。民间舞蹈更接近生活,生活的实践有利于舞蹈编制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即使古典舞蹈已经很专业,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从民间舞蹈提取资源。毕竟,我们的古代舞蹈都是从民间舞蹈中发展出来的,不是凭空创作。

总之,中国古典舞虽然看似简单,但却包含很多客观上的技巧。每一首舞曲所传递的信息不同,韵味也有很大的不同。跳舞讲究的是心神合一,用心去跳和不用心去跳,很容易就会被看出来。真正将内心融入进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古典舞的韵味。

参考文献:

[1] 张素琴,刘建.当我们面对活的中国古典舞时[J].舞蹈,2008(02).

[2] 季鹰.对身韵教学在中国古典舞学科中功能与价值的再认识[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3).

[3] 鄭璐.中国古典舞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研究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3).

[4] 宁治.浅论中国古典舞的现代教学意识——身韵与剧目课程关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3).

试析传统美学理念下的古典舞艺术 篇6

我国古典舞艺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期间积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统美学是古典舞艺术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传统美学的影响下,古典舞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融入了多样的艺术文化。发展至今天,古典舞依然日久弥新,其艺术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其中传统美学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可以说,从古至今,传统美学一直是推动古典舞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以传统美学的视角研究古典舞的发展,更能体现出古典舞艺术的神韵。

一、传统美学理念下建立的古典舞体系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古典舞持两种态度,一方面认为舞蹈的靡靡之音让人丧失斗志,逐渐堕落,不应发展舞蹈,而应多学礼仪;另一方面认为,舞蹈给以人以美的享受,可以带来生活的乐趣,而礼仪则过于刻板,远没有舞蹈带给人们的欢乐多。从本质上讲,这两种相对的态度,就是古典舞的两种价值元素,即娱乐和礼仪[1]。

在历史长河中,舞蹈总会被归为消耗国力、消磨士气的重要因素,而鼓励人们学习礼仪。但是,舞蹈一如既往的发展,其娱乐价值与礼仪发生了一次次激烈的碰撞,并从相互对立,逐渐被舞蹈艺术吸收和融合[2]。

在我国传统美学理念下,古典舞的两大价值元素,在排斥、对立及碰撞中,推进了舞蹈艺术的发展。该工程中,不仅保留了舞蹈的娱乐性,还在舞蹈当中创造性的加入了礼仪文学,使舞蹈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回顾传统的古典舞蹈,无论是音乐、表演,还是舞蹈的精神内涵,都是极赋艺术性的[3]。舞蹈优美的动作可以娱乐身心,舞蹈本身并未与礼仪文学发生冲突,不仅如此,舞蹈情节中还融入了很多劝人向善、积极向上的精神内容。我们从很多古典舞当中都可以看到民间励志故事在舞蹈中的体现,这些舞蹈充分发挥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与其他礼仪文学传播形式相比,舞蹈更有优势,在舞蹈者翩翩起舞中,将舞蹈的精神内涵生动的传递给观众,同时也使观众建立深刻的印象。看似在享受舞蹈,实际上也是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而这种信息传播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舞蹈中,所谓的靡靡之音,实质上是低俗的舞蹈表演,其与古典舞蹈的主旨完全背离,不属于古典舞艺术的范畴。在我国传统美学理念下,古典舞艺术是为了给人精神享受和正确的思想引导而诞生的,舞蹈中不存在消极堕落的因素,反而通过舞蹈,传达给观众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古典舞艺术“发乎情,止乎礼义”,始终与我国传统美学相契合,保持着自身的纯洁和高尚情操,诠释了舞蹈的精神美和肢体美,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洗礼,逐渐形成了今天后人所见的古典舞体系,为后人带来传统审美的享受,是我国的宝贵艺术财产[4]。

二、中国古典舞艺术的含蓄美

正如“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古典艺术理念,我国传统美学理念亦是如此。在这美学宗旨影响下,我国古典舞养成了“温柔敦厚”的独特气质。中国古典舞没有西方舞蹈的奔放气质,而具有一种“表意”的含蓄美,这种美唯东方艺术所有。在高核、李维所著的《中西舞蹈比较研究》中指出,东方舞蹈与西方舞蹈艺术的区别有3方面:第一,中国古典舞蹈重视手部动作,而非足部动作,是一种“坐的文化”;第二,中国古典舞蹈重视“心动”而非“形动”,是一种“静的文化”;第三,中国古典舞蹈特别强调“和谐”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和的文化”[5]。

中国古典舞是农耕文明与伦理本位文化境遇的产物,古典舞的这种特征具体表现在其形态直观特征和文化特征方面。以文化特征为例,其主要文化思想为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和谐”的理想境界,“中庸”的心理结构,“仁礼”结构的社会秩序,“至善”的人生主题和行为范式均集中体现在古典舞蹈中。这些儒家文化特征在中国古典舞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其舞蹈本身具有了伦理型文化特征,形成了古典舞蹈独特的神韵和含蓄的艺术表达形式。

三、中国古典舞的民族性

中国古典舞是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形成的,受传统美学影响,带有浓厚的民族特性。古典舞与戏曲舞蹈一样,都具有民族性的风格、韵律和技巧特征。

(一)柔韧性

古典舞对舞者身体的柔韧性要求较高,在其专业训练中,舞者要锻炼自身肩、腰、腿、胯的柔韧性;同时要加强腰部的训练,表演中腰部的动作多且要求高。

(二)基本舞姿

在古典舞体系中,舞者的身体形态多为“直立”,在基础上衍生出“拧”“倾”等优美的姿势形态[6]。随着古典舞的发展,又逐渐衍生出一些新的姿势,为古典舞基本姿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最后形成了射雁、斜探海、揣燕等基本舞姿。

(三)运动节奏

中国古典舞采用了吞吐自如、刚柔相济等内在节奏形式,整体的运动节奏融合了弹性节奏的特点,以点、线的形式表现在动作中;此外,在运动节奏方面,古典舞受文人气质的影响较为明显,很多动作如诗歌朗诵般抑扬顿挫。

(四)身法韵律

民族特征的身法韵律始终贯穿在古典舞表演中,主要动律元素有:提、沉、冲、靠等。舞者配合手、眼、身、法的动作,调整自身的呼吸,与民族性的节奏相契合,使身法韵律与背景音乐融为一体[7]。

(五)技术与技巧

中国古典舞中最具民族特性的当属技术技巧,如舞姿中特色的旋转翻身为我国独有,再如民间舞蹈技巧及武功技巧等。

四、中国古典舞蹈的动作特点

从传统美学的角度来看,古典舞艺术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耕作和祭祀礼仪动作等活动的深刻影响,使得中国古典舞蹈的动作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

(一)向心性及内敛

中国古典舞具有含蓄美,其动作特质亦是如此,表现为强烈的内敛特质。仔细观察古典舞动作,无论是多交叉或盘坐,还是两臂挥拂旋转,其动作都是向心性的。腿部的弯曲幅度较小,多为本能的弯曲,同时双臂挥舞形成曲线来包围住身体,这种特点恰好契合了我国儒家思想中“仁”的思想,一切以仁道为核心,要求舞者的思想意识以内省为主。我国古典舞的内敛气质与西方舞蹈的奔放气质完全不同,西方舞蹈多追求外在的事物,对内心的刻画较少,更映衬出中国古典舞蹈的细腻[8]。

(二)示意

以示意为主,以示形为辅是中国古典舞的特征。古典舞中每个舞蹈动作均为示意服务,示形仅为示意服务。古典舞中表现了丰富的意义,很多意义的表达也确定了专属的动作,而一连串的舞蹈动作就完整的阐述了舞蹈的意义。古典舞蹈动作本身就是美化的含意动作,而古典舞中的一切也都为示意服务。其他民族的舞蹈,如西方古典舞蹈多以示形,其舞蹈动作并未表达丰富的内涵,比较注重外在的技巧和形式,与中国古典舞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形方动圆

表演中国古典舞时,舞者的动作和姿势为方正的直线,时而又有角的转换;舞者双臂的动作多为弧线运动,姿势的转变路线也以弧线为要求,给人以形方动圆的感觉。与中国古典舞相反,西方古典舞则采用形圆动方的技巧,即姿势和身体移动线条均以圆弧运动为主,而四肢的动作则表现为移动方正的直线和转向角。古典舞形方动圆的特征正是受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并逐渐美化为舞蹈表演的形式[9]。

(四)低重心,低中心

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较为平稳,这意味需降低重心,来保持较好的平衡性。在实际表演中,很多动作都需以较低的中心完成,同时舞者需下沉重心,来挥舞双臂、旋转身体等。西方古典舞与中国古典舞完全相反,以古典芭蕾为例,表演者要踮起脚尖,提高重心,完成整套动作,平衡点位于脚尖,使芭蕾呈现出轻巧灵活的特点,与中国古典舞的大气婉约截然不同[10]。

(五)生活化的动作

中国古典舞蹈受农耕文明的影响较深,其舞蹈动作多由生活、生产中的动作演化而来,在舞蹈中表现了人生感悟、生活体验、对自然馈赠的感悟等;同时,有些舞蹈动作是在祭祀、礼仪动作的基础上形成的。总体来看,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可以在生活和自然发展中找到动作的原型。中国古典舞中,文舞来源于礼仪,武舞来源于战斗,民间舞来源于劳动等。

西方古典舞的动作多为超现实的想象,往往脱离于生活范围和自然轨迹,独立创造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与中国古典舞存在本质的不同。

五、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训练

(一)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概述

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下,中国古典舞不仅具有民族特性,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基本训练体系。在基本训练体系中,注重培养舞者的柔韧能力、身韵能力、技术能力,训练较为科学且系统,可有效提升古典舞舞者水平。中国古典舞训练可大致归纳为5个方面,具体包括:

1.训练肩、颈、腰、腿等各处关节的柔韧度[11]。

2.训练回旋、环旋等各种旋转的舞姿身法。

3.根据文舞、武舞或民间舞的需要练习各种跳跃,以增强动作的爆发力。

4.重心训练。练习平旋类、拧倾类和俯旋及仰旋类共3种旋转中的重心掌控,3类重心分别为:直立重心、螺旋重心和平衡重心。

5.翻身水平线练习。舞者需找准水平线,以臂为幅,腰为轴反复练习。

中国古典舞强调舞者的柔韧度,所以在训练中要加强柔韧度及软开度的训练。因受传统美学观点的影响,加之表演者多为女性,为了突显女性表演者的柔美,柔韧训练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身韵训练

与柔韧度同样重要的还有“身韵”,身韵为身法舞姿的前提条件,舞者的“身韵”与柔韧性相互影响,赋予舞蹈灵魂和传统美学的特色。为此,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基础训练既包括柔韧训练,也包括身韵训练,而身韵训练较为复杂,要求舞者从多个方面练习身韵,具体如下。

1.舞蹈性。古典舞是在戏曲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动作身韵与戏曲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古典舞又要脱离戏曲的限制,突出自身的舞蹈性,舞者应突破戏曲动作带给舞蹈动作的束缚,表现舞蹈特有的艺术特性动作,形式上也要多样化,与戏曲动作明显的区别开来。

2.有效性。古典舞训练强调提炼元素、发展元素和运用元素,这是提高训练有效性的直接途径,动作以满足示意为准,不追求动作复杂化,宁缺毋滥,以“少而精”为佳。

3.实用性。舞蹈动作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动作,每个动作都与上、下动作紧密联系。所以说,身韵训练中,不能分开联系每个动作,应在练习中强调动作的连贯性,要为整体舞蹈练习,而不是为了单一的动作练习。

4.表现性。舞者需结合自身的理解,对动作进行性格化处理,表现出传统美学的气质,增强对观众的感染力。身韵能力不是训练的目的,舞者要将自身身韵融化在中国古典舞表演中,与舞姿、技术、技巧相结合,使节奏处理、起始连接、感情渲染每个环节都透露出舞者的身韵。

5.时代性。古典舞历久弥新的关键在于不断融合时代性的特质,与自身进行完美的结合,使古典舞既保持传统美,又具有时代感。为此,身韵训练也应具有时代感,与观众审美特点相契合。身韵不断派生、演变和发展,吸收当代人风貌的元素,舞者要从形、神、劲、律等方面来剖析身韵的意义,使其具有时代性。

(三)中国古典舞舞者的素养

由于中国古典舞的独特气质,所以对舞者的要求较高。

1.在动作中体现舞蹈的内涵和精神。古典舞欣赏由外在感觉、内涵和内在感觉3部分组成,三者相互作用,最终决定舞蹈的整体感觉。舞者要剖析这3种感觉,学会控制和支配它们,从而更好的演绎舞蹈,感染观众。

2.身法带动完成动作。腰部的动律牵动身法,舞者必须利用身法表现多种多样的脉动节奏。古典舞中身法多在单一脉动节奏中进行,并逐渐变幻节奏,使节奏感更加饱满。舞者需掌握好节奏的轻重、强弱、长短、附点、延伸等,只有做好节奏处理,才能力度完美地控制好动作,进而表现舞蹈的内涵,满足舞蹈形神表达的需要。

六、中国古典舞的现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较快,而古典舞艺术也逐渐被公众所熟知。人们在欣赏古典舞艺术时,被其传统美折服,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古典舞领域研究中,极大的推动了古典舞发展。当前,观众较为熟知和喜爱的古典舞有,舞剧《春江花月夜》《踏歌》等,其中,《春江花月夜》为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的代表。《春江花月夜》的语汇来源于戏曲,乐曲改编自传统琵琶曲《夕阳萧鼓》,在国内上映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世纪50年代末,《春江花月夜》已经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中国古典舞剧。

在跨文化传播空前频繁的今天,中国古典舞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但是,我们必须将这门艺术瑰宝传承下去,使世界人民领略到中国古典舞艺术的魅力。继承和发扬是中国古典艺术发展的关键,我们应坚定不移的将古典舞艺术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代表。

历久弥新的古典舞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珍贵的宝藏,古典舞艺术在历史的沉淀中愈加美丽,在当今纷繁杂乱的艺术领域中独领风骚。在传统美学理念下欣赏古典舞,让我们能真正领会古典舞的神韵,古典舞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还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为此,我们应尊重并学会欣赏传统美学理念下的古典舞蹈。古典舞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得我国古代舞蹈的精髓,必须将这一艺术传承和发扬下去。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推进古典舞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应不断深入研究古典文化的传承,使古典舞艺术征服世界舞台。

参考文献:

〔1〕王琴.当代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45-26.

〔2〕马睿,文化形态与诗性话语:中国传统美学的两大知识特征[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112-125.

〔3〕张玉能.西方语境下的中国美学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127-126.

〔4〕金浩.论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后身韵时段”[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9):54-59.

〔5〕王誉.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参照下的中国古典舞艺术[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12,(06):125-136.

〔6〕宋海芳.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6):30-36.

〔7〕庞丹,赵晶晶.“身韵美学”的构建与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建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02):125-136.

〔8〕邓捷.论中国古典舞与现代舞的有机结合[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86-101.

〔9〕柳文杰.在中国古典舞中溯求时代精神[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09):52-69.

〔10〕季鹰.对身韵教学在中国古典舞学科中功能与价值的再认识[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09):52-63.

上一篇:血清分离胶下一篇:农村医疗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