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

2024-07-09

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精选十篇)

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 篇1

一崇尚实用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位于省会城市及其周边的地区中心城市,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持和人才保障作用明显。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和校企合作力度的加大, 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正成为所属区域的教育、科技、研发和信息交流的中心。这批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其寻找更大发展空间的举措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省会和地区二三线城市, 工作多服务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有一部分也选择开拓农村市场, 对地区基础性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 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也受到自身发展的限制, 由于这些学校多为专科教育转型为本科教育, 其对本科人才的定位、配备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知名度也普遍低于老资历的本科院校, 在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因此, 新建本科院校要做到正确定位, 必须审时度势, 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校的要求, 考虑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了解其他层次、类型高校的发展状况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同时考虑外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挥已有优势, 创造出新的优势与特色。

按照目前中国高教体系内部应有的合理分工, 致力于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国家重点建设大学, 其根本使命应是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而着眼于将客观规律原理运用于实践, 实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各类地方大学, 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 应该特别注重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 造就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 这应当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坚定不移、执着追求的办学思路。

二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完善教学监控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应根据学校实际和当前发展形势需要, 坚持以制度规范办学行为, 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 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应把严格的教学管理和全面的质量监控作为保证教学中心地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质量监控的重点将以课堂教学质量为主, 还包括制度化的检查、督导和评估。全程监控的关键环节包括: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聘任、考试和考风以及日常教学管理等。除此之外, 还需研制学籍管理系统、排课系统、教室管理系统和成绩管理系统等一系列软件系统, 使全院教学管理工作做到自动化、网络化和现代化。

三引进激励机制,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运行过程管理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高低, 会影响对教学过程信息的收集反馈和再整理效果, 对教学管理的全方位管控依赖于其职能的发挥。不仅要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技能培养, 提高其业务熟练程度, 也要定期安排其到优秀的院校参观学习、挂职锻炼等。应聘请教学指导专家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指导, 起到咨询专家和参谋的作用。另外, 还要发挥院校自设的教学管理委员会功能, 加强对院校各分院和部门的协调管理和分类管理。

教学管理工作是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教学管理工作是围绕对人员管理展开的, 发挥管理职能的也是人, 这必然要求“一切以人为中心”。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 还要上下沟通, 其工作繁杂琐碎。教学管理工作责任重大, 是对教学工作的宏观调控, 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较强的职业操守以及较强的服务意识。教学管理人员的需要、地位应当充分受到重视,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在教学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管理学中认为要使每位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潜能和提高工作积极性, 组织应该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这样教学管理人员的敬业精神才能得到加强。

四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资源的第一核心, 合格的高等学校必须有合格的教师。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常常遇到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教育水平和职称不符合标准等问题。作为新建的本科院校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建校初期就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引入大量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 但这样做的同时又忽略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现在, 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很多, 他们的理论水平毋庸置疑, 但其实践能力却和理论水平不同步。培养应用人才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研发能力, 还要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建设一支具有行业背景、职业资格和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和对企业环境不熟悉的教师很难培养出高品质的应用型人才。

为此, 我们要采用“送出去, 请进来”的措施, 将一群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的青年教师送到企业 (行业) 对其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训, 使他们真正理解教学和实际生产之间的差距, 了解企业 (行业) 的发展动态, 了解生产管理一线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为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内容充实提供可靠的信息;也可以从企业 (行业) 聘请高级技术管理人才,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 等, 通过企业 (行业) 人士与本校教师的交流, 提高本校教师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和科研应该和谐发展

日渐多样化的教育环境, 要求新建的诸多本科院校, 必须把办学方针精准化。真正的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最终目的, 一切的软硬件设施只是促进人才培养的手段。优质的科研设施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但并不是有了尖端的硬件设施, 学生就一定能成为尖端人才。院校方面只有帮助广大师生树立起实事求是、踏实肯干、敢于创新的学习意识, 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首先, 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对新建本科院校进行客观评价, 实事求是地看待其科研水平, 合理构建评价框架, 准确定位院校职能。其次, 新建本科院校对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评价, 要做到科学合理, 既要认真研究和制定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学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适当提高教学业绩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审中的权重, 又需要科研管理部门加强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质量检查, 将考核的重点从成果的数量转移到成果的质量, 使教师的科研能真正促进教师的教学。通过建立健全考评体系, 引导、督促教师端正教学态度, 提高科研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科研价值导向失衡的问题。当然,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剔除科研上的虚荣心理, 将学校的利益、学生的利益摆在优先位置, 认真负责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并在教书育人、科研探索方面做出表率。

摘要:近年来, 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水平能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高低, 培养的毕业生也多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但是由于这些本科院校建校较晚, 师资力量不足, 教学模式有待完善, 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教学问题, 如何加强这些院校的教学管理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建设

参考文献

[1]余国江、蔡敬民.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2)

[2]翟丽萍、商和利.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建设问题探讨[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2 (3)

[3]李克勤.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和谐发展的瓶颈与消解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 2011 (6)

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 篇2

一、注重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树立教学权威,提高教师课堂管理的技能。

年轻教师由于经验有限,很难有效地掌控课堂秩序,对于与之相差不大的学生,甚至会出现不知如何管学生、管不住学生的现象。教师作为课堂秩序的主要维护者,更需要有自己的权威,而教师的权威又要通过自己精深的专业知识来树立,所以,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首先要有稳固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有效的专业技能。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也只有学生“难不倒”的老师、无所不知的老师才能让学生感知到老师知识的深邃神秘,才能让学生对老师发自心底的敬畏。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作风和人格。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产生,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课堂教学,都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教师还要保持一颗爱心,真诚关心每位学生,对于学生的疑难困惑要有耐心有爱心去解决,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由衷的产生钦佩和崇敬之情。

二、形成规范而有序的课堂教学秩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社会性及品德教育目标对学生言行进行或褒奖、或批评、或惩罚性的干预,从而形成规范控制。教师舍弃基于教育目标对班级组织的控制,而让学生完全自治,则意味着放弃对学生社会化的规范性要求。“没有限度、规则、秩序造成了教育上的无政府主义(混乱),学生不会从中学到如何尊重规则、权威,或如何掌握对待自由的责任心”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要靠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课堂教学的管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顾讲自己的知识,根本不管学生是否在听、是否能懂,那么学生的表现就会“千姿百态”,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因为自我约束力不够而走神或捣乱,整个班级就不会有良好的学风养成。

要维持规范而有序的课堂教学秩序,就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引导他们感知和理解它,让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将“自我约束”内化为维护课堂纪律的自觉行为。而良好的课堂秩序更需要长久的维持,当课程内容的吸引力不够强时,也可通过反问、提问、辩论等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讨中来,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只有时紧时松、随机应变的课堂管理模式才能真正吸引学生,让每一堂课都变得有意义。

三、关注大学生个体存在及发展需要,控制手段多样化,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误而告终的学校内部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系课堂秩序的基础,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保障。教师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对于自己的授课对象,教师要了解其年龄特点、专业特点、性别特点,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喜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最大限度地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场所,构建课堂学习自由秩序;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交流机会;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交流、交往方式。“当学生真正地感觉到他被别人所喜欢并接受时,实施纪律便会变得非常容易,而且,教师的指导也会被学生自觉接受”④。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我管理,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采取恰当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和教学活动的内在动机,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最终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在班级管理上,实行班干部轮换制,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使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营造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其次,师生之间通过情感交流、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达成双方的信任和默契,从而共同构建起和谐有序、自愿信守的课堂秩序。“教师要告诉学生行为的限度是什么……并清楚说明学生要如何对自己行为或活动负责”⑤;允许学生作出选择,但必须让他们对自己的选择结果负责,如果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必须依据已制定的规则及时进行严肃处理。再次,课堂管理手段多样化、评价学生标准多元化。教师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创造施展自己才华的时间和机会。对学生行为表现,应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尽可能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必须使用批评教育等方式时,也要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处理。

五、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管理反思性实践能力。

根据以往的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人的、经验性的、无意识的活动,大多数教师认为应通过“自身经验的积累和对优秀课堂管理者的行为模仿”来提高自已的课堂管理能力。由于教师的整个课堂管理活动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寡,教师通过对课堂现象,以及自己的课堂管理行为的自觉反思,能够发现课堂管理中的问题,并对自己的课堂管理生活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培育和生成教师的课堂管理反思性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课堂管理自身发展以及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注释:

①史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04).

②④⑤[美]纳卡穆拉著.王建平译.健康课堂管理:激发、交流和纪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0,188,192.

③A.B.彼德罗夫斯基,B.B.施巴林斯基著.卢盛忠,龚浩然,张世臣译.集体的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74.

参考文献:

[1]李子华.教师课堂问题行为及其预防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11).

[2][美]纳卡穆拉著.王建平译.健康课堂管理:激发、交流和纪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90,188,192.

[3]张东,李森.课堂管理创新:内涵、方向、篡略[J].教育探索,,(10).

[4]邱梅生.高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建立[J].辽宁教育研究,2005,(10).

[5]A.B.彼德罗夫斯基,B.B.施巴林斯基著.卢盛忠,龚浩然,张世臣译.集体的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74.

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 篇3

摘要: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和阐述了新建本科院校分级管理中二级学院的管理模式,并按照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要素要求,探讨了二级学院管理的体制及运行,以及二级学院管理的内容、方法、手段等。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分级管理   二级学院   管理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时间不长,要么按照专科学校的模式和方法进行管理,要么简单地效仿和照搬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这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本文探讨了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理性思考了管理架构和模式,有助于解决制约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的现实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分级管理中二级学院管理的现状及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实行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根据传统理论的组织学和管理学特点,我国高等教育组织以分工和职能为基础,以控制和管理为核心,等级严格,直线领导的层制组织。这样的组织按照职能进行专业分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管理中,体现了标准化、一致性原则。应该说,这样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与市场对各种人才的需要,以及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大,传统的高等教育组织管理方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以及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和改革了校内管理体制,按照学科或学科群组建学院,推行分级管理,实行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

实行学院制管理,学院在管理权限上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从而为教师、学生参与决策,发挥教师和学生在管理中的作用提供了条件。同时,由于学院、系是在学校领导下的一级教学、科研机构,也是一级行政机构,故院、系成为学校领导下单纯从事教学、科研或其他工作的“生产”单元,从而有利于教师做好教学和学科建设工作。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学院制管理的时间较短,院、系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缺乏长期从事院、系管理的经验,所以管理者要么责任不清,要么乱行使权力,不能很好地贯彻与执行学校的方针、思想,从而导致管理混乱、工作脱节。此外,有些学校没有真正构建起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学校各职能部门管理太细,管理权限未能真正下放到院、系,仍然以职能部门为中心运行机制,导致服务院、系的职能管理人员成为直线指挥人员,没有发挥教师和院、系的主动权,院、系成了“虚院实系”,被职能部门牵着“鼻子”走,三级管理模式仅成了形式。这两种情况都严重影响到院、系管理的水平和效果,最终影响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

二级学院是在学校领导下承担教学、科研和管理任务的相对独立的二级组织,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级学院的管理与其他组织管理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所以院、系的一切管理行为都必须为这一目标服务;第二,高等学校的院、系管理是联系学校和学生、教师乃至社会的桥梁;第三,除了培养人才之外,二级学院还与学校共同承担知识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多项功能,同时由于管理的系统性、局限性、统和性和学术自治的离散性,使得二级学院管理活动的价值标准呈现多样性。

二、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的体制及机制

(一)管理定位

二级学院作为办学实体,是高校的基石,是高校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重心,在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下,享有相对的人事、财务和办学的自主权,集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党务、行政工作于一体,是对全院各项工作全面负责的“校内法人”。

二级学院应根据学校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项工作部署,制定本院的短、中、长期发展方向和目标,协调和负责本院系内各学科的建设,统筹调配本院系的人、财、物,使各种资源得以综合高效的利用。

(二)机构设置

二级学院行政负责人全面负责院、系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其党组织对二级学实施政治上领导、行政管理上参与(包括决策上参与)、运行上保证和监督的策略,并支持行政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开展工作。

根據二级学院的办学规模,二级学院院、系领导原则上配备院长或系主任、党委或党总支书记、分管理论教学的副院长或副主任、分管实践教学的副院长或副主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或党总支副书记。工作机构一般设立办公室、教学科研科、学生管理科、分团委、分工会,并按照专业门类和特点设置系部或教学研究与管理室,专门从事教学、科研等活动,集中精力抓好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同时,二级学院可以成立学术分委会、教学指导分委会、教学督导分委会以及相应的专业学术研究机构。

(三)运行机制

1.决策机制

决策环境的变化要求二级学院形成稳定的、制度化的决策形式。在研究问题和决策重大事项时,实行个别酝酿、集体讨论、民主决策,真正做到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规范化。

2.约束机制

二级学院拥有办学自主权后,必须正确行使权利,在自觉接受学校评估和监督的同时,加强自我约束。一方面,二级学院党委或党总支要监督贯彻与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情况,并发挥学术组织和分工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管理层级的权力分散,使得院、系内的每种权力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

3.激励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实行了岗位津贴制度,我校可以此为鉴,做到奖罚分明、拉开差距,实现目标激励。同时,对那些为院、系发展做出贡献的教职工,学院可以在评优、职称晋升、进修、培训等方面优先考虑,除了物质奖励之外,还可以给予精神激励。

4.协调机制

二级学院应加强教学科研方面的协调,进行合理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协调人际关系,注重信息的畅通和反馈,并依据规则和规章进行管理,引导全院人员从全局出发、从全院的整体利益出发,使教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调动每位教职工的积极性。

(四)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党组织的作用

1.政治思想中的主导和引导作用

二级学院党组织要按照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要求,主导行政工作和业务工作的政治方向,以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校党委、行政各项政策落实到本单位的各项工作中去。同时,二级学院党组织处于教学、科研第一线,要发挥直接面对师生的优势,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师生的思想引导到学校和学院的奋斗目标上来,研究新时期教师的思想动态和追求方向、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利用好各种教育载体和方式,引导教师搞好教学、科研,弘扬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

2.参与中的保证和监督作用

党组织的保证和监督要在实践中进行,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教职员工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党政有关措施落实到位,保证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的圆满完成,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院行政领导对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负总责,党政一把手应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做到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体制上分,关系上合。

3.组织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领导机关与人民群众沟通的重要渠道。”一方面,二级学院党组织应积极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和反馈意见,促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和人性化;另一方面,二级学院要加强对学院工会、团组织的领导,在学院内部形成党组织、工会组织、团组织三位一体的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干部、工会干部、团干部及积极分子的骨干先锋作用,使他们成为学院与师生沟通的桥梁。

4.服务中的协调作用

二级学院党组织要担负服务师生的职责,积极协调院系领导班子内部各种关系、领导成员和广大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行政和民主党派以及群众组织的关系、院系与不同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关系等。在改革发展中,新建本科院校必然会引起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引起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所以必须在改革和利益调整中化解各种冲突和矛盾,切实维护新建本科院校稳定,这是院系党组织的政治责任。

三、理顺关系、强化职责,构建党政共同负责的二级学院领导和管理模式

(一)建立党政共同负责工作机制

二级学院领导要改变过去行政负责制的模式,实行党政共同负责的领导模式,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二级学院系党政共同负责的运行机制。凡属二级学院、系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党政主要负责人之间必须在决策前进行沟通,取得共识后再提交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凡涉及二级学院、系发展的重大问题或与教职工利益相关的重大问题,决策前应通过学术委员会、工会、教代会等形式征求群众意见。

1.完善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二级学院、系党政领导班子理论学习制度、经常性教育机制、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党建工作责任制等,以保证二级学院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2.加强和落实民主监督机制

建立完善二级学院、系党内和院务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要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制定和落实院务、党务和行政工作公开制度,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工作体系,重点加强对二级学院决策行为、干部人事管理、财务和资源调配、收入分配、评优评奖、人员聘任、职称评定、招生等领域的监督。

3.建立和完善二级教代会(教职工大会)制度,推进基层民主管理

所有涉及本单位改革发展的大事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都应纳入教代会审议(定)范围。二级学院党组织应加强对二级教代会(教职工大会)工作的领导,保证教代会(教职工大会)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和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等四项职权的落实。

(二)实施党政共同负责机制的要求

1.明确定位,认清职责

二级学院党组织承担着为推进学院改革与发展提供组织和思想保证的重要职责,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使师生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党政的主要工作要把握方向、整体规划、监督落实,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理清关系,科学布局

理顺二级学院党政组织的科学结构,有利于二级学院党政融洽、相互支持、同心协力,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学院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3.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二级学院要始终围绕院系改革、发展和稳定来进行,把握好定量和定性的考核,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提升教职工的工作绩效。

4.抓好队伍,加强培养

加强二级学院党政班子自身建设,是二级学院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领导作用的关键环节。全面加强学院党政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民主作风建设、工作能力建设和制度机制建设,能提高学院领导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自觉做学习的表率、转变作风的表率、勤于工作的表率、团结的表率、廉洁白律的表率,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中开拓创新、带动广大教职工不断取得新成绩。

5.创新工作思路,突出实效

二级学院的管理要在创新发展上下工夫,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消除“空白点”,不断扩大工作的覆盖面以及影响力、凝聚力。根据新建本科院校事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二级学院要创新工作方法与载体,制定具有学院特色的工作思路,围绕师生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努力使党政工作的方法和内容紧跟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的步伐,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提高工作实效。

由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本身的“幼稚”,增加了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理论化的难度,但只要我们立足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的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不仅能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还能推动新建本科院校长足发展。

※本文系四川省新建院校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立项课题《新建本科院校分级管理中的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研究》,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课题《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与监控体系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献:

[1]熊庆年.高等教育管理引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4]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5]郑勇.新建本科院校工作运行初探[J].江苏教育,2003,(1).

[6]戴亚虹.新建本科院校院(系)管理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3).

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激励机制研究 篇4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

近几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和结构调整, 一批高职高专、成人本科等高等院校合并后建成了本科院校。这批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尽快完成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轨, 增强办学能力的任务。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方面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 缺乏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 缺少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等特点, 因此要不断认识完善科研管理体系, 使之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科研工作发展的需要。激励机制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在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建立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 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以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是新建本科院校所面临的一重要课题。

激励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 是为影响人们的内在需要或动机, 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机制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制约和作用的方式。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激励机制是指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动机, 推动并引导其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方式, 即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科研人员奋发努力去完成科研任务, 实现既定的科研目标。

一、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激励机制的现状

随着高校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日渐复杂和繁重。首先, 由于原有多年的专科办学历史的影响, 科研工作普遍存在重物质激励而轻精神激励。根据心理学的理论, 物质激励的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 就不再继续产生效力, 过分采用物质激励, 会使得科研行为的功利性太强, 丧失高校科研文化的精神支持和核心力量, 变得庸俗化, 不利于科研人员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 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的重正面激励轻负面约束的机制, 在科研管理中通常只作表扬、不作批评, 只讲成绩、不讲责任, 对于不良现象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和处理, 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结果产生了负面的榜样, 很不利于科研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最后, 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工作一味追求成果的“量”, 而不注重“质”。为了在短期内取得较高的科技成果, 大都规定了科研的硬指标。在科研人员科研考核上, 以论文的级别、数量、科研项目数、获奖成果数等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在岗位竞争和评价体系的压力下, 缺乏分析和思考, 认为只要有论文, 有项目就可以了, 再加上现今社会上非法刊物增多, 导致伪科研的泛滥, 学术垃圾被大量生产, 严重的危害了高校的科研风气。

二、激励机制在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中的作用

新建本科院校在转轨的过程中, 要不断的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综合水平和学科建设, 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 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激励机制可实现科研人员的目标与学校的目标协调统一。科研人员的需要和目标是科研人员行动的基本动力, 他们与学校的需要和目标并非一致, 当二者一致时, 可促进和推动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当二者背离时, 就会对学校的整体目标产生干扰。通过激励, 一方面强化那些有利于学校目标实现的个体需要, 从而产生有利于学校目标的行为;另一方面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 既保证科研人员需要的满足, 同时又通过随之而来的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与发挥, 来实现学校的目标, 达到激励相容。

2.激励机制有利于强化科研人员的个人动机, 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到目前为止, 已有不少的心理学家用各种各样的理论来诠释激励问题例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这些理论和管理实践的经验表明, 人的行为产生于内在需要, 需要引发动机, 进而产生行为, 并指向目标, 达到目标后, 又产生新的需要, 周而复始以至无穷。激励的实质就是从满足人的多层次、多元化“需要”出发, 针对不同的个体设定绩效标准和奖酬值, 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和热情, 调动个人的精神动力。

3.激励机制有利于培养良性竞争机制及团队精神, 增强群体内聚力。竞争有良性、恶性之分, 是由竞争的动机来决定的, 在这里, 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需要和动机的引导至关重要。而激励的出发点就是要正确引导组织成员的合理需要, 通过各种合理有效的机制和途径, 促使成员产生既有利于组织目标又有利于个人目标的“优势动机”, 杜绝其不良动机, 使其最终所产生的行为符合组织目标的发展方向, 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营造一个带有适度紧张感、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组织气氛, 保持组织的活力, 增强群体的内聚力和向心力。

三、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激励机制的构建实施

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激励机制依据学校管理工作特点和整体工作目标, 不断探索科研管理新规律, 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有效的功能。

(一) 实现目标激励

目标导致努力创造工作绩效。目标的制订, 可以使研究者产生使命感, 增强自尊心和责任心, 产生更高的目标, 将科研目标转化为个人的研究行为。在设立目标时:首先要与学校的目标相互衔接, 以学校的目标为基础, 为学校的目标服务, 且相容于学校的目标, 明确目标是什么, 达到的效果和付出的奖励是否成比例。其次建立科研目标和管理制度既要符合学校的短期效益, 也要符合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有长短之分, 以短期目标为基础, 分段进行。短期目标的实现使科研人员参与科研的行为逐渐增强, 也更可能靠近学校长期的科研目标。再次要有合理性及稳定性, 建立科研目标要能给所有参与的人提供可能成功的平台, 应实行适用于大多数人的奖励规定, 以便产生竞争意识。确定科研目标要使科研人员的效价和期望值最大化, 达到最佳激励目的。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 对不合理的目标要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 但是, 目标一旦确定, 如没有大的问题, 就不要轻易、频繁地调整, 否则, 会失去可信度而降低目标的效价和期望值。

(二) 重视奖励激励

奖励激励机制是利用比较评价及感受公平的心理机制对行为的制约作用, 通过经济杠杆的调节, 创建合理的奖酬分配体制和公平环境, 激励新建本科院校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 最大化地追求科研效益。在奖励机制中, 既注重物质激励也应注重精神激励, 将外在激励转化为内在动力。通过物质嘉奖、创收提成、工作量置换等外在物质激励方式, 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除物质激励以外, 激励机制还应考虑精神激励方式的使用, 因为内在激励是一种自觉的发自内心的精神力量, 它的激励效果和作用往往是外在激励所不及的。科研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调动那些对科研有兴趣的科研人员群体的激情, 让每个个体感受到激励的效应。让努力并成功的人, 体验到高兴;让努力却失败的人, 感受到鼓励与前进的动力。对原来科研能力不是很强、科研成果很少的科研人员, 一旦他的科研成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增加, 虽然他的科研相对还是不多, 但也应予表扬和一定的物质奖励;而对科研能力较强、科研成果很多的科研人员可通过设立较长阶段性或综合性的科研成果奖来表彰, 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荣誉和奖金都是对科研工作进行肯定和奖励的重要方式。

(三) 运用情感激励

在情感激励中实现以人为本, 通过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的情感关系, 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科研工作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劳动, 其成果往往需要研究者投入大量艰苦的劳动, 倾注心智和体力而获得, 有些成果甚至是殚精竭虑, 倾注毕生心血而换取。作为管理者要了解他们发展的愿望和遇到的种种困难, 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使科研人员处处受到重视和尊重, 必然心情舒畅, 情绪高昂地投入科研工作, 以此来达到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的目的。在具体管理中, 科研人员得到情感关怀、情感重视、情感满足, 肯定他们每个哪怕是细微的成绩, 一声表扬、一句问候, 都会使人心存感激, 进而迸发出积极努力搞科研的动力。重视人的社会心理, 给科研人员以培训学习锻炼成长的机会, 行政晋级、职称提升、树立专业带头人等措施激励科研人员努力开展科研, 给人以追求和实现新目标的机会以及得到充分尊重和肯定的机会。在工作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承认和重视,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扮演恰当的角色, 并且能够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这是人性的需要, 管理者要为他们提供这样的舞台, 他们的才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潜能被充分挖掘。

(四) 把握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它不仅包括正强化激励, 还包括负强化约束。激励与约束机制既对立, 又统一。在设计科研管理的激励方法时, 还应设计与之相对立的、相反的或相补的约束条件, 以达到对激励机制的完善。在科研管理活动中, 正强化激励手段包括政策激励、物质激励、言行激励等;负强化约束包括合同约束、道德约束、机构约束等。无论是正强化激励还是负强化约束都能在最大限度内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使其行为和努力投入到组织目标上, 因此要将二者有机合理地结合起来。如对科研人员的课题任务多和完成课题质量高的, 予其科研经费多, 个人工资、奖金也多;对科研人员的课题任务少和完成课题质量一般的, 予其科研经费少, 个人工资、奖金也小;对科研人员的课题任务不能及时完成的、完成课题质量差的, 既要减少经费的投入, 还要影响到下次的科研任务申报。科研管理部门应与科研工作者签订合同书, 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要监控研究的全过程, 对科研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初期检查、中期检查、末期检查, 并根据项目书随时抽查情况, 以保证科研任务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科研工作是一种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工作, 激励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在发挥人的内在潜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 制订适合本校的科研激励机制, 促进学校科研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滨江.激励理论与高校科研激励机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11) .

[2]彭丽华, 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的构建及实施方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11) .

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 篇5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并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新生的本科教育,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作为我国本科教育扩张的主要基地。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相对单一性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崛起使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更趋合理,实现人才结构更加多样化。①学籍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升入本科院校以后,学籍管理内容和目标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思路,必将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制度的改进及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1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特征

新建本科是一个特定的高校群体概念,一般指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独立升格或合并办学由教育部批准组建的地方性、应用型的普通本科院校。全国现有新建本科院校200多所,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原地方性师范院校升格而成,升入本科院校后以教师教育为主;二是由多个高职、专院校合并后组建的综合性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地方院校、学科门类较多、是以教学型为主的一般院校。③

(1)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层次较多,专科、本科、专升本、五年高职并存,并逐步向以本科教育为主转变。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多学科专科院校组建而成,所以其在相当一段时间还处于转型期,这类院校目前专科培养仍具有相当规模的阶段,并且培养层次呈现多样化。例如,我院2003年升入本科院校,2005-2006在校生中本、专科学生的比例是1:1.2,2010-2011在校生本、专科学生的比例是1:8,2003年升入本科院校以后,虽然本、专科比值逐渐增大,但是从每一在校生培养层次比例分析,培养层次多样化一直是升本后的主要特点,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多层培养模式下如何办好本科教育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逐步转变到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模式上。

(2)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制度更加突出过程的控制与管理。

精英阶段的高校学生学习自主性较高,因此在校生学习控制和管理的问题并不突出,但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由于生源质量发生了变化,呈现多样性,加之,新建本科院校的的组建不久,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和学生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对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将是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制度的一个新特点。④

2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的思考

学籍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以上新建本科院校的特征,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学籍管理的学生层次由原来专科层次为主变化为以本科层次为主兼有专科、专升本等多种形式;(2)学籍管理学生的规模逐年增加;(3)学籍管理制度应更加突出学习过程的控制与管理。

2.1加强交流学习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一方面在于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积累,另一方面主要是学籍管理前辈经验的传递,学籍管理工作中缺乏对内、对外的交流学习。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学、教务其他管理岗位的工作存在密切的联系,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务、教学科室之间和科室内部工作业务有所分工,学籍管理工作人员除本人工作以外对其他教学科室、甚至是教务科内其他人员业务不甚了解导致科室之间、科内从事相互协助性的工作时比较盲目、被动。因此加强学籍管理与其他相关部门、科室之间的交流在学籍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这也是提高学籍管理效应的有效手段之一。另外,新建本科院校特征决定了它与精英阶段的本科院校不同,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不能沿袭升本前的管理模式,更不能照搬精英本科院校的管理方法,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和研讨,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拓展、创新打下基础。

2.2推进二级教学管理模式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大:例如西安文理学院2006-2011五个的在校生情况:2006-2007在校生7495人,共198个教学班,2010-2011在校生11810人,共计327个教学班,2011于2006相比在校生人数增加了4315人,教学班增加了129个,由于学籍管理业务与在校生密切相关,加之新建本科院校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正常四年本科、二年专升本、三年专科、五年高职;经过休学、退学、复学、军队专业、留级、处分后特殊处理、特殊培养的;赴美、赴泰、赴台对外交流的学生,学籍管理趋于复杂化,学籍管理集中于教务管理的模式不能适应目前的管理要求。因此,随着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务管理集中在教务处管理重心过高,根本无法做好教学的宏观调控工作,各系院的管理积极性也没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提高教务管理质量,激发办学活力,建立以院系二级教务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2.3信息化建设

学籍管理工作事务性强,学籍管理工作中形成大量的数据,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各项学籍异动的办理依然是手工状态,学籍管理大多处于半信息化状态。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一方面要处理大量的手工业务,另一方面还要将处理业务进行归档整理,工作压力很大。目前虽然不少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改进高校学籍管理手段,自行开发或与软件公司联手开发过一些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籍管理信息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这些软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少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兼容性较差,一般而言,高校学籍管理存在两个平台,即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籍管理平台、各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学籍管理平台,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两个平台兼容性较差,平台之间不能实现自动数据对接;其二,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学籍管理平台功能不完善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其三,新建本科院校学籍数据不能与学院内部其他部门相关数据实现共享。

2.4适度对学籍管理相关问题进行立项研究

学籍管理工作本身使得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大多时间处于繁重的事务处理中,习惯性的工作模式使得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做的很多,但工作中的思考、总结、创新较少。在面对新问题时要么照搬精英本科院校的做法,要么打时间和精力消耗战。一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的直接管辖部门及各新建本科院校之间缺乏学籍管理纵向和横向的立项研究较少,学籍管理工作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手工作业和繁重的事务处理中,所以适度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从新建本科院校的直接管理部门有组织的或新建本科院校之间自发的进行立项专项研究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促进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注释

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 篇6

关键词: 教育事业 课程考试 新建本科院校 管理工作

一、课程考试的概念

高校的课程考试是对当下受教育者接受情况的一种衡量方式,实现对其已学知识的测量,主要是针对教育领域而存在的。高校课程考试以高校为主体,确定考试大纲为考试参照标准进行的具体教育测量。如果单纯地根据考试的作用划分,那么高校的考试则属于学业检测,并不在甄别和选拔的范围之内,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检测、监控,获取一些反馈信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改善自我。

考试作为一种系统,具有特定的范畴,高校的课程考试也遵循这样的原则。系统是由若干个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最终连成一个整体。凡是系统,都具备一定的功能与机构,而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聚合而成的方式就是所谓的结构,在这种状态下,要发挥特定能效,就要从功能入手。

高校课程从具体的结构分配上,分为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三个因素。其中,人流是指考试当中组织考试、参与考试的人或集体,不仅包括考试设计的需要人员、监督的主要人员,还包括被检测的学生。物流是指可以完成课程考试所必备的硬件设施,例如考场设备、物品及相关的场地。信息流是指在考试整个系统中,由人为要素有序地对考试活动进行设计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对考试目标的确立、内容的制定、考试方法的应用及成绩、评价的反馈。这些都是考试运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这些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考试系统的三大要素是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制约整个考试,只有保持平衡的关系,课程考试才能够稳定地发挥作用。

在当下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中,无论是高校、学生还是教师,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检测、激励、反馈和调控等方面。通过考试检测,对当下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反馈,让这部分主体在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努力,由此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通过考试,分析考试的过程、成果,充分研究其中的不足,对其进行教学、学习的基础信息反馈,通过这样的反馈让教育中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整个教学系统进入一个可控的系统当中。

考试的教育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对已学知识的梳理与规整,通过查漏补缺,实现二次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考试课程对学生和教师都起双向作用,有效地将二者联系在了一起,并对二者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高效的课程考试系统改革和管理问题值得继续挖掘,建立更科学、有效的课程管理体系是大势所趋。

二、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管理工作现状

1.具有浓厚的功力色彩

由于受市场经济作用的影响,人们在做任何经营活动时往往先参考的是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课程价值取向同样也有这样的参考标准。例如,某个课程的知识应用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上的态度和质量。随着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方面更是一片茫然。原来处于专科或者三本层次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如果不愿意直接就业,还热衷于找一种逃避就业的途径,例如考研和专升本等道路,这是一种间接的就业途径。新建本科院校的考试课程设置上,有着明显的功利性色彩。升学竞争、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让学生在选择间接就业、公务员等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这类院校的学生考核方式通常比较重视考查课程,而选修课程常常被人忽视。这种扭曲的课程价值是应试教育留下来的偏见,它是违背高等教育办学的初衷的,不利于实现人才构建、人才全面发展和培养的目标。

2.考试形式单一

新建的本科地方院校通常都是在专科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它的教学理念随之要更新和转变,包括办学的思路、方法及教学的基础设备,这些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容易受到过去观念、硬件条件不够的束缚,在传统的课程考试中,通常以笔试、闭卷的形式进行。随着文科和理科不断增多,这样的课程考查方式已经不能再满足本科院校的发展规律,尤其是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综合能力都无法进行有效的检测。检测功能直接影响课程的反馈作用,这就阻碍课程考试对教育的导向功能,甚至很多闭卷形式的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由此形成的错误的学习观念与方法,对考试的目的造成误解,歪曲课程考查的本质,会进一步影响下一次的教学目标制定,随之形成恶性循环。

3.考试内容僵化

当下的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数量大幅增长,使得学校的师资力量及上课的场地有了明显的不足,为了保证课程都可以正常开设,合堂课程越来越多,为多个专业开设合堂命题,往往不会考虑学生的专业问题,而是制定统一的考试标准。由于教学理念、教育水平等限制,对于同一课程,在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时,不会考虑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的学生情况,没有进行差别对待,考试的目标、内容方面的制定同样有这样的缺陷。这些做法使得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方面受到无差别对待,并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本意及高校教育改革的思路,对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

4.缺乏试后管理

课程考试通常都是在学期的期末进行,为了防止学生在试后因为没有课程而在学校里无所事事,所以,一旦考试完后,学生就被宣布放假。在考完试的几天时间里,学生就已经走得差不多了。等到教师批完卷子,也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集合,不能有效地完成反馈工作。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教育工作把考试的重点放在了成绩上,认为一旦公布出来了成绩,整个考试管理工作就结束了,考试具体的反馈与导向功能没有发挥出来。一些教师虽然根据规定作了些许试后分析,但是因为主观思想上的欠缺,仅仅局限于对最高分、最低分及平均分等数据的考量,没有更进一步地分析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而最后的考试经验总结,对今后教育工作的改革更是无从下手。考试过后缺乏管理,教师对考试情况的分析和调整都成为空话,很多内容无法得到真正的实施。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考试改革优化策略

1.更新管理理念

思想作为行动的驱动力,它决定实践的方向和效果。要彻底进行课程改革,首先要从思想入手,将应试教育渐渐转换为素质教育,明确考试在教育中的价值和方向,进一步理清学校、考试与学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帮助三者正确地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环境下,管理者要更新以往的管理观念,从以往的重视成绩排名为选拔的目标转变为考核人才的综合素质、实力,梳理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课程考试评价方法,真正建立公平公正的课程考试优化模式,不要让学生都变成考试下的傀儡,成为高分低能的人。

教育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学习状态,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情况,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考试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力量,教育工作者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需求,以学生为教育的根本方针,明确教师的管理作用。整个考试改革要积极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考试发挥出应有的功效。

教师在考试改革中作为主要执行者,对考试管理的认识影响到教学组织的效果。首先,要为教师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实践及创新能力,严格落实课程考试改革的有关机制。其次,要让教师清晰地认识到教学、考试之间的关系,明确考试的目的和环节,起到学与教的中介作用。最后,在考试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作用,在整个活动中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根据自己的经验完善整个改革制度。

2.完善管理环节

在考试管理中,需要有一定的组织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制定考试大纲是必然的趋势。课程考试作为对教学检验和导向的重要手段,制定的大纲需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考虑,由全校教师共同商议产生。课程考试大纲主要包括考试的对象、目标、内容及范围等内容,制订成绩计算的优化方案,涵盖诸多考试环节,成为指导课程考试的中心文件。

考试大纲的制定、使用方面,要尽可能地减少教师主观性、随意性的成分,确保课程考试的公正、客观。课程考试大纲一旦公布,就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课程信息的了解,进而在教学中就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让教学更进一步地走向标准化。不仅如此,还要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实现对课程考试的更新,及时地调整其他内容,确保考试大纲具有科学性和实效。

3.采用多种考试形式

打破以往单一的由笔试为主的课程考试,按照学科的不同类别、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条件差异,选择适合的考试形式,这样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试能力。选择考试的形式主要包含笔试、口试、实践操作、课程论文及小组作业等内容。笔试作为一项常用的考试形式,分为开放式、封闭式两种,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及语言组织的表达能力。口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通常是语言类课程惯用的一种考核方式,需要有专业的考试设备,主要考查学生对该语言的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考查主要是指一些技能类的考核,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工作技能、动作技能、数据处理技能等。课程论文主要是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有关调查或者研究成果的考查方式,通常比较考验学生的理解、表述与分析的能力。小组作业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考试模式,它是新兴于教育土壤之上的一种考试形式,通常由学生集体完成,它不仅考验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知识水平,而且考验了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对学生今后走入社会的一种历练。

4.加强考试后期管理

考试后期管理主要包含阅卷、试卷分析、考试评价及考试反馈等内容,这是考试走向最终阶段的一个整理分析的过程。实现对考试的反馈,对于教育来说有重要的调控、导向功能。在阅卷的过程中,评分结果会受到教师心理因素及环境的影响,为了减少误差,应该采用集体作业、流水阅卷的方式,确保批改工作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在登记分数的时候,也要确保分数的准确性,不能允许任何工作人员私自篡改学生成绩,如果发现相关的违纪行为,就应立刻给予纠正和批评。考试评价是指通过综合分析的方式,实现对各项数据、指标的评价,发现学生学习、教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及缺点,及时提出相关的建议。信息反馈的途径有小班课堂、座谈会及校园网络等。

加强对考试的试后管理,做好反馈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学校部门可以根据考试的反馈信息,作为课程调整与规划的依据,指导教师在教学方面大纲、方法及考试改革的应用。不仅如此,而且可以充分地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让他们明白自身有哪些不足。为了确保考试具有公正性和一定的可信度,确保考试具有多元化功能,需要加强试后工作的管理,实现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建立科学的反馈体系。

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被大力提及,我们不能仅仅关心教育的结果,还要关心教育产生的过程。实现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考试改革,势在必行,它影响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工作中,教师需要发挥主体性作用,付出一定的精力和时间促进这项工作的优化。学校可以采用项目建设的形式,鼓励教师实现对相关工作的改革和研发。

参考文献:

[1]王伯杰.学分制下专升本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04:167-169.

[2]胡晓云.新建本科院校考试管理工作中的典型问题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1:32-33.

[3]郑卫英.加强新建本科院校考试管理的若干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7:34-35.

[4]冯莎.新建本科院校考试管理制度的反思[J].长治学院学报,2014,06:101-103.

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 篇7

近年来, 科研经费管理暴露出不少问题。一边是挤占挪用、虚列支出, 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科研腐败”;另一边则是科研人员“鸣冤叫屈”管得太死, 认为经费管理规定不科学、不合理, 直接导致效率低下[2]。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

一、新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一) 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不健全

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处于发展初期, 是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大幅增长的积累期, 学校整体建设和规划的重点放在不断增多项目数量和攻坚高级别项目上, 往往忽略了对项目立项后的中后期管理, 特别是具体的经费管理。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参照的文件沿袭以往制定的相关文件, 没有针对项目来源和不同经费渠道制定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一把抓, 难免出现管理过于死板僵化, 没有很好的发挥科研经费的作用和效益,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项目的良好运作和进展。

(二) 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

新建本科院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由科技处承担, 具体的经费管理工作多由财务处承担。项目立项后, 经费一般一次划拨或分两次划拨。科技处的项目管理进程与财务处的经费管理进程各呈单线进行, 没有较好的项目和经费管理互通平台进行实时监控, 良好沟通, 以至于导致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

(三)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不科学

新建本科院校早期因发展需要较注重项目数量而疏于经费预算, 管理较粗略, 暴露出预算编制不合理、使用随意性较大、部分支出效率不高, 并未发挥好科研经费的实际作用。经过调整后, 严格控制前期预算编制, 限定部分经费使用比例及年度预算。严格遵守“专款专用”管理原则, 预算之外的实际科研活动也较难支出。单项预算比例较大也被视为“预算不合理”。研究人员的劳动报酬在项目预算中体现不明显。过松或过紧的预算管理, 一方面容易滋长“挪用浪费”、虚列开支、套取转移科研经费等问题, 另一方面容易限制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 阻碍研究的顺利进展, 以至于挫伤研究积极性而导致申报人员大幅减少, 项目水平日趋下降。

(四) 科研经费实施环节管理不科学

为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与滥用科研经费现象的出现, 经费实施环节审批较多, 流程较为复杂, 用时较多。研究人员一部分时间消耗在繁琐的经费使用和报销流程上, 浪费了宝贵时间, 降低了学校科技处和财务处的办事效率, 科研经费管理趋于行政化。

二、新形势下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 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

科研项目经费应实行分类管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认为, “科研经费的管理益分类指导, 不可一刀切。项目不同, 经费渠道不同, 管理也应该有差别, 制度设计重在切合实际, 与时俱进[3]。”纵向项目管理合规, 横向项目管理合法;张弛有度, 约束有佳。

(二) 、加强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统筹协调

《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11号) 文件中要求建设健全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现有各类科技计划 (专项、基金等) 科研项目数据库基础上, 按照统一的数据结构、接口标准和信息安全规范, 在2014年底前基本建成中央财政科研项目数据库; 2015年底前基本实现与地方科研项目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 建成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并向社会开放服务[4]。良好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学校科技处、财务处、监察审计处以及纵向各级项目管理部门系统间信息的沟通与传递, 有利于科研项目进程与经费管理进程相匹配、统一, 能够更好地监控科研经费的使用。因此, 新建本科院校应及时完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为项目管理工作搭建好平台。

(三) 科学管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

科研项目因研究性质不同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不同研究所需要的研究成本各不相同:基础研究和人文研究所需要的文献资料较多, 自然科学研究则需要较多仪器设备、实验材料, 社会科学研究更偏重于实践考察、调查研究, 在预算编制上呈现较大差异。因此, 预算管理可分门别类。由于科研活动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实施中有一些不可确定的因素, 因此预算管理不可僵化刻板, 应允许小范围、大类内的机动调整, 遵照灵活性原则。年度预算管理可松不可紧。科研经费可适当体现研究者这一活劳动的价值和有效补偿, 重视研究人员的薪酬激励, 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积极性, 将创新主体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四) 化繁为简, 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率

科研人员是研究的主体, 具有一定自主权和选择权, 合理合法范围内的经费支出可相应减少繁冗复杂的审批环节, 提高办事效率。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1月8日的国家科技技术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加快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 砍掉繁文缛节, 让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到研究上[3]”。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室主任汪德华认为, 科研经费管理监督可采用抽查方式, 事后适度加大审计、核查力度, 发现违规违法、弄虚作假, 可相应加大惩罚力度[2]。

三、结束语

科研经费管理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研究人员本身加强自律, 规范项目经费使用行为, 诚信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应不断完善科研信用管理制度、评价机制。正面引导激励, 反面考核问责, 奖罚分明。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相关制度和政策。项目承担人要强化责任主体意识, 学校科技处、财务处、监察审计处及相关部门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意识及水平, 从而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科技水平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孙才妹.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 2011 (2) :104-106.

[2]王红茹.社科类科研经费使用有三难:预算僵化、审批过度、难以支付劳务费[J].中国经济周刊, 2016 (8) .

[3]罗斌.科研经费管理:行政化还是法治化[N].人民法院报, 2016-03-17.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Z].国发[2014]11号, 2014-03-03.

[5]翁祖英.对新建本科院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 (2) :125-126, 137.

新建本科院校财务管理的若干思考 篇8

如同企业一样, 兼并后面临如何整合资源、统一管理、提高竞争力等问题, 新校组建后, 亦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且不说办学宗旨、办学思路的统一, 不说教学资源的的统一利用, 也不说教师队伍的融合, 单单是财务管理方面便存在不少前所未料的问题。本文所论及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一、资金的使用问题

财务管理审批制度实施的问题。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领导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新建本科院校由原来的大中专院校升级而成, 办学规模尚不及老高校, 故在财务管理体制上多为“统一领导、集中管理”, 即由学校财务处对全校各项资金的收支活动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开设银行账户, 负责资金的统一调度, 统筹安排二级单位的预算经费, 并对其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二级单位使用的经费须由部门领导签字后才能到学校财务报账, 即所谓的“一支笔”制度。然而, 有的学校制定的“一支笔”制度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它只赋予个人审批或支配经费开支的权力, 而没有落实“一支笔”的责任。因此须不断完善“一支笔”制度, 首先每一项经济业务先由经办人签字, 再由财会部门审核凭证是否真实、合法、合理、有效, 然后由“一支笔”审批是否支出及支出范围。其次要提高校务信息公开披露程度, 加强纪检、审计部门及群众的监督力度, 使权力的运用不至于象无缰之马不受任何的约束。

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的大部分资金是政府财政拨款的, 因为这些资金是无偿划拨的, 所以在资金使用上, 有关人员往往不注重其使用效益, 不会本着花最少的钱办最多事的原则来使用资金, 反而是“花公家的钱不心疼”、“公家的钱不花白不花”的心态居多。尤其是学校采购开支中, 花了钱还没把事情办好。如某校新购置的教室桌椅投入使用仅一两个月, 就有一些椅子损坏, 无法使用。某些教室新吊扇的控制旋钮, 一个夏天还没用到, 就坏了一大半。又如某新建的实验室因设计时未充分考虑实际需要, 导致安装的电线插座离地二米高, 使用起来非常不便, 必须要重新布线安装。这些虽然是小项目、小开销, 但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数目可不小。除此之外, 学校里长明灯、长流水、长转扇的现象屡禁不止, 这些都是学校不必要的开支, 是对宝贵办学经费的严重浪费。如何提高新校资金的使用效益, 不仅需要财务部门在费用开支数量上把关, 同时也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和管理, 落实责任, 奖罚分明, 权利、义务、责任和绩效考核相联系, 最大限度地杜绝教育资源的浪费, 把有限的办学资金用在刀刃上。

基建资金的使用问题。新建本科院校为扩大办学规模, 要增加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宿舍等硬件设施, 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相当一部分是靠贷款取得的。可这些资金的使用可能并未得到很好的监督和监管, 基建项目、工程的质量不容乐观。如某校新建的教室投入使用仅两三年就出现楼道墙面灰剥落、栏杆生锈等现象, 致使学校不得不出资重新粉刷。新建设的宿舍楼未通过竣工验收, 被要求进行整改, 致使校方原定的搬迁计划被打乱, 产生额外的费用支出。如此种种, 使学校有限的资金被浪费在本不该浪费的地方。因此对于最容易出问题的“风险”项目基建项目, 有必要设专门财务人员对基建项目负责, 参与工程管理的全过程, 参与从工程的报建、立项、招标、签订到竣工验收。该财务人员不仅要具有财务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要通晓工程项目等方面相关的专业知识, 能够掌握施工合同的全部内容, 如工程造价、材料采购、工期、结算方式等, 对建设过程中的每一笔业务能认真核查, 从而有效监督基建资金的合理使用, 提高投资效益。

二、筹资问题

财务管理是学校组织进行教学、科研、党建、思政、学生、后勤等各项管理活动的经济保障。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 使得经费来源渠道由原来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同时, 新建本科院校为扩大办学规模, 改善教学环境, 增加教学设备, 兴建校舍、新校区, 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新校的“家底”又不如老高校厚实, 在这种形势下, 更要转变观念, 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积极主动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 增加学校办学资金。

加强学生欠款催收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家庭困难的学生, 依照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 认真做好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发放奖学金、困难补助等工作, 让他们上得起学, 读得起书, 能顺利完成学业。对其他的以各种理由欠交学费的学生, 要摸清情况, 严格按照收费标准、收费项目, 采取有效措施教育、督促学生及时交费。

鼓励各教学单位创收。高校教师大都具备一些专业特长, 为社会所需, 为市场所求。学校应在保证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给政策, 给措施, 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及非学历教育社会服务活动, 如开办成人自考班、会计证考前辅导班、计算机或英语等级考试培训班, 与企业开展合作项目等等。一来可为学校创收, 二来可提高教师或科技人员的收入, 三来可满足社会需求, 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盘活闲置资产。对学校某些闲置的资产如实验设备、仪器、图书、空置的校舍、土地等, 应予以充分的利用, 可以采用出租、出借、出售的方式, 获得多种形式的收益, 提高资产利用率, 避免大量的资金被积压在闲置资产上, 造成资金利用率低下。

积极争取捐赠资金。捐赠是国外教育收入的重要来源, 1996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接受了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休利特的3亿多美元的个人捐款。1999~2000年美国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捐赠占总经费的比重为4.8%, 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这一比重则为13.67%。新建本科院校可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 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建立相应的大学募捐机构, 加强与校友联系, 扩大大学的募捐范围, 使捐赠成为办学资金的一个有益补充。

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问题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是新建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由几所中等专业学校合并、重组或是由专科学校升格而形成的。财务人员学历普遍不高, 甚至有的仅取得会计证就上岗从业, 不少财务人员年龄老化。同时, 学校特殊的工作环境使财务人员对外交流的机会较少, 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学校的办学层次提升后, 相关人员的理财观念并未随之改变。广大教职工也普遍认为财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记账、算账、报账;认为财务部门只不过是一般的行政部门, 其主要职能是为教学和科研做好服务。

其实不然, 现代财务管理不仅只是核算, 而是集多种功能为一体, 如核算、监督、分析、预测、决策。高层次的管理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因此, 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理论学习、对外交流、鼓励财务人员钻研业务, 更新观念, 更新其知识结构, 提高其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

总之, 新建本科院校财务管理需加强或优化的工作并非仅限于本文所论及的这些, 财务管理人员任重而道远。加强学校财务管理, 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将对于推动新建本科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摘要:加强学校财务管理, 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对于推动新建本科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就新建本科院校在资金的使用、筹集以及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结合实际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财务管理,资金使用效益,筹资渠道

参考文献

[1]段茂森.对高校财务管理的若干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6, (3) .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探讨 篇9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发展机制

1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重要意义

学科建设是一所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新建本科院校要想使基础薄弱的学科建设获得良好发展,进行有效的学科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的学科发展良性机制,是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是推进学科优化、办出特色的制度保证。

2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负责学科建设的职能部门不一,各部门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范围划分不够明确,又缺乏校一级专门机构的有效协调,造成各职能部门之间规划一致性、工作协调性、政策衔接性不够。有的学校虽已成立了专门的校级学科建设管理机构,但因种种原因,要么没能从真正意义上强化建设,要么未赋予实际的工作职能,而仅仅是作为争办学位点的阶段性机构,因而亦未能有效地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科研规划、学科队伍、科研对人才培养作用的发挥等诸多方面难以科学整合和协调。不少院校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还不够成熟,学科建设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学科建设的决策与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因此,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性课题。

3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路径选择

3.1 建立学校、院(系)、学科内部三级学科负责制

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学校众多部门的配合协作,又需要有校一级的综合管理机构。因此,学科建设的管理必须要有层级性,要建立学校、院(系)、学科内部三级学科负责制,使其在学科建设中各自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3.1.1 校级层面

新建本科院校可借鉴传统高校学科建设管理经验,在学科建设工作之初就设立校一级的学科建设领导机构,如建立学科建设办公室或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科建设的校领导亲自挂帅,以便统一认识,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工作,避免在解决问题时互相推诿扯皮,为学科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具体职责主要包括:(1)根据学校不同发展阶段和社会需求,结合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制订出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建设的奋斗目标和要求,保证学校学科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合理构建学科布局并进行学科结构的优化配置,促进各学科的协调发展。(2)统筹协调科研处、教务处、人事处等学科建设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学科建设工作有章可循。(3)负责日常的事务管理、信息沟通,协调和监督各学科的发展,参与新学科的筹建等,以保证学科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1.2 院(系)层面

各院(系)要在学校学科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定本单位的学科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每个院(系)应对二级学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制定既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院(系)学科建设管理制度。为保证学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学科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学科学术带头人责任制、科学研究课题组长负责制、专业负责人负责制。同时,院(系)要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

3.1.3 学科内部

在学科内部,要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各学科要在学校学科总体规划下,制订本学科的建设发展规划,以增强学科建设的指导性,减少盲目性。为保证学科建设能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进行,学科内部可实行学科负责人岗位责任制管理,既要赋予学科负责人一定的权利,在人、财、物等资源调配使用上享有自主权。同时也要明确其职责,实行目标考核绩效管理制,奖惩的幅度可适当加大。

3.2 实行项目管理、规划管理相结合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

目前大学学科管理主要采用立项管理和规划管理两种形式。立项管理是当前高校对学科建设管理普遍采用的模式,是指以立项为管理形式,以项目为管理对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组织专家进行立项认证,由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规定建设周期,系统全面地进行项目建设,强调中期检查,淘汰和终期验收等监控管理手段的学科管理模式。由于立项管理在建设前期进行了充分的认证,避免了盲目性,开展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对学科建设进入良性循环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对于交叉学科等新兴学科与当地经济紧密结合且基础欠佳,需获得大力支持才能迅速发展的学科,就须采用立项与规划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制订学校阶段性的学科建设规划,按规划组织各学科的建设。

3.3 建立绩效优先的学科发展重点建设机制

在学科发展问题上,新建本科院校须引入绩效优先的重点建设机制。对于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基础较好、又已经形成一定竞争优势的学科,学校应给予重点支持,努力打造品牌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以此带动学校整体的学科建设,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构建成较完善的学科结构体系。对列入重点建设的学科,学校可给予一些特殊的政策倾斜,使其脱颖而出。

3.4 建立资源共享、相关学科交叉支撑的学科发展集约性机制

为了使相关学科相互支撑形成合力,在学科组织的构建中,新建本科院校可打破按院(系)、教研室单一学科组建的固化学科组织结构,建立相关学科动态、流动组合的柔性组织机制,或按二级学科组建教研室或学科组,统一协调、规划学科建设,整合优化学科资源。

3.5 完善学科队伍管理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缺少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结构有待完善。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大师资的培养及引进力度,深入推进人才观念的转变,实施多种形式的选才、用才机制,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完善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学科发展的有限目标及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基本要求设置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上岗、严格考核、合同管理,建立“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动态管理机制,以优化更新学术梯队。

3.6 构建多维学科评估机制

学科评估机制是对学科建设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科建设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方法。新建本科院校要建立学科专业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学科评估机制。首先,要科学地制定学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使其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要实现全方位评估,应包含学校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个方面的内容;最后,要采取多种方式评估,评估结果要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逐步形成学科专业品牌效应和自我淘汰机制。

参考文献

[1]何华生,王云兰.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11下).

[2]宋凡金.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

[3]朱中华.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4]杨德磊,刘凌云,马长波.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 篇10

新建本科院校课堂管理问题

1.目前课堂管理问题颇多, 效果低下

从目前大学课堂状态不难发现, 教师讲课缺少方法、缺少激情、缺少交流、缺少趣味、缺少课堂容量, 学生不爱到课、不爱抬头、不爱交流、不爱做笔记、不爱做作业。这普遍存在的“教师五缺少、学生五不爱”状态下的课堂是教师辛苦、学生痛苦、课堂沉闷、效果低下。

2.新建本科院校课堂管理问题更为突出

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短、规模发展快,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专职少、兼职多, 教师管理困难, 学校课堂管理要求难以贯彻;传帮带效果不明显, 教师业务能力培养困难, 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也较少。教师在课堂上很难有效把握重点难点, 并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另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足、学习兴趣不高, 在大学这种教育模式下, 不能有效配合教师课堂教学与管理, 甚至是逃课, 课堂管理问题更为突出。

影响课堂管理有效性因素分析

1.师资队伍

新建本科院校近几年规模发展迅速, 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薄弱, 前期以兼职教师为主, 近年来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但由于在办学水平、职称评审、科研条件、教师待遇及职业前途等方面与公办院校有一定差距, 对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特别是学科专业带头人没有足够吸引力, 以至于高水平的专职学科专业带头人较少, 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 35岁以下青年教师较多, 缺少年富力强的中年骨干教师。

2.学生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录取分数低, 学习基础差, 学习自觉性不高, 对于教师引导、约束有很大依赖性。而较多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教学组织不够严密, 课堂授课内容空洞乏味,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有极少数教师责任心不强, 不认真备课, 照本宣科, 不布置作业, 不抓课堂纪律, 以致学生学习目标缺失。

3.课堂管理支持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都加强了教学监控, 每学期都有开学初、期中、期末的教学常规检查、日巡查制度, 对于教学秩序进行监控;专家督导, 深入课堂一线听课。但这些措施的重心多半在于对教学秩序的维持上, 即便是专家听课也因为人手原因, 覆盖面不够, 另对于单个教师的指导持续性也不足。使得教师们虽然对于课堂教学要求知其然, 但不知其所以然。

综合改革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1.有效课堂是课堂管理的基本目标

目前对于课堂的描述很多, 有效、高效, 甚至是卓越, 都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本质———那就是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的最大效益化。有效课堂是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 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 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课堂, 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 互动激发, 高效生成, 愉悦共享”, 表现出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有效课堂是基本目标, 高效课堂是中级目标, 卓越课堂是高级目标。

2.有效课堂的内涵

课堂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要角色, 教师是课堂管理的第一负责人。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均处于较好的状态, 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有效的课堂管理是从职能部门进行管理的角度讲, 能够方便、有效地指导、监控和保证有效课堂的开展。

3.有效课堂建设原则标准

课堂有效性包括教师教的有效与学生学的有效及职能管理有效。可以将有效课堂按照外在标准、内在标准与支持标准三个方面进行建设。外在标准主要指教师教学基本功,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监控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板书水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教师的教学状态是积极、富有感染力和魅力;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及时解决学生在课堂上不良行为的发生, 始终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听讲状态。内在标准主要指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把握、设计及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等方面。教师教学内容是符合培养目标规定, 其深度和容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能够降低学生接收知识的难度,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学习主动积极, 教师通过作业等方式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初步巩固, 并通过课后的复习作业进一步巩固或深化;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 使学生在课堂、课后乃至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 保持端正的态度、良好的学风。

4.课堂管理改革的关键内容

课堂管理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式方法的选取、教学课件的制作等, 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成立课程组来解决, 可以形成规范性的资料执行。但如何将这些教学基本文件很好地贯彻执行是应该重点研究的, 也是教学管理改革的关键内容。教与学的过程, 也是师生互动沟通的过程。重视过程性学习评价与考核, 化一次终结性考试为多次过程性考试, 对学生设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和任务, 并及时进行考核;将学生课堂表现纳入考核范围。灵活采用多种考核形式 (学术小论文、课程设计、调查报告、读书心得、案例策划、小组学习等) , 以考促学。完整的课堂管理应该将学生课外的学习变得有目的、有内容, 把课内外结合在一起, 既让学生得到了锻炼, 又反馈了学习效果。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提高课堂管理有效性方法建议

1.职能部门转变管理理念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普遍薄弱, 专职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多, 教学经验不甚丰富, 要加强对于他们的教学规范指导。比如教学规范可以进一步进行内容丰富, 附加知识讲解等。课题组对教学规范从备课、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仪态、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纪律、课堂组织、课后作业批阅、辅导与答疑都作出全面细致的梳理。并对教师理解困难, 或执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附加讲解, 比如提供教案与讲义的区别、教学方法的认识、教案编写样本、多媒体课件制作等。

2.规范过程性考核

化一次终结性考试为多次过程性考试, 按照考核阶段不同, 可分为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两部分, 过程性考核所占比例为30%—100%。对学生设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和任务, 并及时进行考核;将学生课堂表现纳入考核范围。灵活采用多种考核形式 (学术小论文、课程设计、调查报告、读书心得、案例策划、小组学习等) , 书本内外、课堂内外有效衔接, 以考促学。同时将行为规范要求纳入课堂管理范畴, 建立严谨的课堂程序和常规, 并严格要求学生;首次课就向学生公布考核要求, 及时制止课堂学生一切不良行为, 引导和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风。

3.鼓励师生进行教与学反思

鼓励教师进行课后反思, 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并不断实践改进, 有利于弥补日常教学中的失误,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有利于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有利于改进教学设计, 也有利于反思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 计划要统一学生学习笔记本, 并在笔记本的隔页上印制鼓励性话语, 让学生在使用上有所期待, 另设置与教师互动沟通模块, 可以直接多渠道与教师进行意见交流。

4.搭建课程建设平台

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现状, 课题组试点采用项目制形式进行推广实施。本阶段选取3门课程进行试点, 对选定的课程进行建设支持 (提供经费补贴、规范建设内容与要求) , 并在期中教学检查予以监控。旨在鼓励教师进行规范教学, 形成样板示范作用, 逐步带动其他教师进行。

摘要:本文在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现有问题的基础之上进行原因剖析, 提出有效课堂内在、外在与支持标准, 并给出提高课堂管理有效性方法建议。

关键词:教学管理,课堂管理,有效性,新建本科院校

参考文献

[1]任燕:《课堂教学质量评教结果的分析与建议》, 《赤子》2015年第7期。

上一篇:磁致伸缩液位计下一篇:普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