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失业

2024-07-11

结构失业(精选十篇)

结构失业 篇1

在经济学上,如果一个人有工作能力并可以得到劳动报酬,一直试图找工作,但是没有找到工作,这个人就被认为“失业”。

失业有几种主要的类型: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一个劳动市场无法给所有人提供就业岗位,因为有的人并不具有岗位要求的合适的技能,所以一般需要对人员进行在培训使之具有相应技能。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放弃原有职业寻找新的职业过程中,由于就业信息不通畅而导致暂时的失业现象。周期性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萧条阶段,这一时期人们的社会需求不足,导致厂商压缩生产,大量裁员,造成大量失业。

本文将从我国就业市场上的工作供给量、GDP增长、产业结构、高等教育入学率等方面着手,浅析我国目前结构性失业的特征。

二、我国目前失业率总体情况

2014年,我国失业率平均保持在4.1%,较2013年变化平稳,但是我国一些主要城市的失业率却远高于这个数字。2014年第一季度,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主要城市失业率高达8.7%,扣除农民工该比例也达到了6.9%。所以我们不能过分乐观平均较低的失业率,在主要城市,失业问题仍然严峻。

三、我国结构性失业的特征

(一)失业并非没有足够的岗位供给

从2012年开始我国GDP增长降至8%以下,2014年第三季度GDP增长更是达到了五年来历史新低(7.3%)。虽然GDP增长速度放缓,岗位供给却在持续增多。

结构性失业是指“有人想工作”和“可提供的岗位”之间的不匹配。如此一来,若想要工作的人数与可提供的岗位数之比大于1,则表示岗位供给少于岗位需求;反之,若比率小于1则表示岗位供给多于岗位需求,即岗位供给充足。约从2009年第三季度以后,岗位供给与岗位需求之比一直大于1,这表示在我国有足够的岗位供给给求职者,失业并不是因为“有人想工作”而“没人提供工作”。从1996年开始,中国劳动力市场匹配速率持续下降,从1.3%降至2008年的0.85%,这也印证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确实在降低。其中可能的原因包括求职者的技术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对求职者进行再培训。

(二)虽然经济持续增长,但是我国就业弹性小

一般来讲,经济越增长就业越增加,则就业系数大,反之则小。但是就我国情况来看,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如期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虽然我国的GDP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增长率仍然保持在7.3%以上, 仍是很高的增长速度。但于此同时,就业增长却很缓慢,所以我国的GDP增长确实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不一致性,就业弹性小。

对于我国的就业增长与GDP增长不一致的情况,还可以参照奥肯定律(Okun’s Law)。奥肯定律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用来近似地描述失业率和实际GNP之间的交替关系。

图1中,与低失业率集中区域相对应的GDP增长率是3%-4%左右,其中重点标记出的2011,2012和2013年失业率负增长。那么按道理讲,中国地GDP增速在7%以上,失业率应该很低,但很显然情况并不是这样。

我国的失业率与GDP之间的关系并不能完全符合奥肯定律的内容,不能乐观地认为我国GDP保持相对高速增长就能带来失业率的显著降低。

(三)大量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 仍需加强

配第-克拉克定里是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计算了20个国家的各部门劳动投入和总产出的时间序列数据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随着 国民收入(GNI)的增加,劳动力会逐渐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从1988年到2008年我国的国民收入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我国在1988年、1998年和2008年时,第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20%增加到30%以上;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稳定在20%左右;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60%降低到40%。同期,美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70%、72%、79%;日本:59%、62%、69%;巴西:52%、59%、60%。因此相比之下,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较大,而美国、日本、巴西第三产业吸收了大部分就业人口。

(四)高等教育毕业生面临失业问题

2001年到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2014年人数更是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了2.8万人。如此多的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又如何?

根据2012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我国21-25岁的小学文化、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大学文化和研究生文化的失业率分别为4.2%, 8.1%,8.2%, 11.3%, 16.4%,让人惊讶的是研究生教育水平下的毕业生居然有着最高的失业率。

四、结束语

结构失业 篇2

论文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扩张,在缓解民众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失衡、劳动力就业市场分割以及教育过度所致。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着重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积极推进创业教育。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业;劳动力市场分割;教育过度

自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不断创造出新的毕业生数量,2008至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559万人、611万人和620万人,到2011年增加到660万人。巨大的毕业生人数,庞大的高学历毕业生就业人口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格局,同样也深深的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显示出不明朗的前景,就业压力呈现出上升的走向。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善就业结构”。因此,面对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新形势新局面,深入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所引起的种种问题,是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缘故,大多数国内研究主要是从总量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三个方面来解释。供给总量上的压力在转型时期相对存在,造成的原因是高校短期之内的扩招;摩擦性失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不是直接的,是间接的,是可以通过改进就业中介、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指引而得到有效延缓的;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中心问题是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也是目前深层次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及其主要原因

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目前现有的工作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称之为结构性失业。当前存在两种劳动力市场,分别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工资薪酬较高,工作环境良好,同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光明的发展方向,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没有较高的社会保障,工作环境相比较差,离职辞职率高,薪酬待遇不好,在社会中地位比较低下。因此,绝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主要奔向主要劳动力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受关注程度较低,很少有大学生愿意涌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并且在次要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术能力低于主要劳动力市场,长期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会造成技能增长缓慢或者减退。当前大学生看重薪酬待遇的同时,也注重所工作的岗位是否能提升在社会中的地位,希望工作岗位能够满足心理自我实现的需求,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是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所追求的需求,因此有些大学生宁愿选择在家中待业,也不愿加入到次要劳动力市场中就业。可见,造成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1.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失衡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

高等学校扩招之前由于高等教育的供给承受能力十分有限,像大学生这种高学历、高质量、高层次人才非常稀少,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失衡并不十分突出。但伴随近几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再加上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导致人才就业市场上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并成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难题之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相对的落后迟延,如果高等教育改革无法较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那么其培养出的毕业生就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产生毕业生与市场脱节,就会导致人才市场上供需双方结构性矛盾突显,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无法产生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

(1)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总体看来,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教育类别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挤占”效应非常明显,专科生的工作岗位被本科生挤占,本科生的工作岗位又被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挤占,这种同质化的竞争使得我国的人才市场对不同层次的人才识别功能大大降低。在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整体形势下,势必造成人才的过度浪费和高消费,同时还会造成教育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从社会人力资源分布的现状来看,各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需求最多,专科毕业生普遍缺乏竞争力。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其中本科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2%,高职高专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8.1%。总体看来,我国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较高,本科毕业生基本达到供需平衡,而专科毕业生却面临着供大于求的境地。我国人才市场的岗位需求中,无论本科岗位还是专科岗位域,本科毕业生都比专科生有明显竞争优势,这种高等教育层次性错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2)高等教育能级结构失衡。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其特点是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通常在15%以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也逐步向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教育”模式过渡,但是在这个普及过程中,职业教育并未得到相应的扩大,更多的注意力被放在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上。而大学生的就业和薪酬期望往往会受到这种不合理结构的误导,更多的大学生盲目认为所谓的“高层次”就意味着“高薪酬”,造成毕业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失衡。实际上,一个国家的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共同承担着这个国家的劳动力供给。目前,一方面,普通高校大规模扩招,但是对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却过于单一,并未根据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来培养相应的人才,而一味培养了过剩的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则发展缓慢,致使劳动力市场上的高级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合理的高等教育能级结构能促使高校合理定位,在人才培养上更加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但很多高校办学模式单一,盲目追求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致使大学生难以做到“术业有专攻”,整体竞争力普遍不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

2.劳动力市场分割引致的结构性失业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诸多发展不平衡和分割问题会直接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这些不平衡和分割包括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以及各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之间的分割。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伴随而来的是更加广泛的大学生就业的区域性流动,更多地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去某些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扎堆现象,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大城市和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市场供过于求,导致某些热门的外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政府部门以及金融部门等更是存在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近乎苛刻的地步,面对人满为患的求职大军,众多毕业生遭遇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职瓶颈;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的则是求贤若渴,人才匮乏的境地,一些小型企业和乡镇部门紧缩腰带为吸引人才提供的优厚待遇经常无人问津,更多的大学生宁愿在大城市面对暂时失业也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就业。调查表明,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的吸引力指数为67.3%,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1%,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32.3%和32.3%。最能吸引毕业生就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其中深圳则是吸收流动本科毕业生最多的城市。实际上,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劳动人群的受教育程度原本就是城市高于乡镇,东部高于中西部,但是更多的大学生涌入发达地区就业就更加加剧了人才资源分布的地域性不平衡和城乡的不平衡。而且这种现象造成众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重。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状况会造成中西部等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与产出的严重不

平衡,中西部地区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不能为这些地区的发展做贡献,势必会影响社会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导致这些地域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继续拉大。随着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企业及部门的人才供应日趋饱和,劳动力市场的雇主们对应聘者的学历和素质要求也在日益变高。某些原本专科生能完成的工作现在被要求必须由本科生来完成,原本某些本科生能完成的工作现在被要求必须由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来完成,这种现象造成了人才的高消费和过度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毕业大学生在人才市场的起薪被大大降低,还出现个别零薪酬就业的现象。由于人才供给已经出现饱和,以及竞争性人才市场的存在,致使不少发达地区用人单位刻意压低大学生工资水平,使劳动力市场人才价格严重失实。这种现象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即热门部门和企业及高薪酬的单位对大学里的专业设置和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影响,以及人才的供过于求状况对于高校培养人才模式和大学生对于专业选择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中心化也对人才资源的分布产生了某些消极影响,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保障设施使大学生更愿意追求城市生活,无论是从收入状况还是从得到教育回报以及培养后代的角度来考虑,在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始终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

3.教育过度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教育过度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上看,教育过度是指教育供给超过了教育需求;从微观上看,教育过度是指个人拥有的教育储量超过了现有职业的需求。其主要表现为受教育人口的失业率比较高、受教育人口就业不充分,或者学非所用,以及受教育人口要从事比自己学历层次低的工作等几个基本特征。在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从教育过度的视角审视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结构性失衡尤为突出。

(1)学科专业结构失衡。在不断市场化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被誉为“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后堡垒”。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专业设置不仅重复,而且口径狭窄,从而直接导致学生适应岗位能力差,造成专业出口上的教育过度。从就业市场看,不同学科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某些专业供大于求,某些专业供不应求。调查显示,201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是工科93.3%,最低的是法学86.7%。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材料与能源大类的92.9%,最低的是法律大类的79.1%。同时经贸和IT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而且大多数毕业生并不能很好的满足所处岗位的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学科结构和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匹配。

(2)技能结构性失业。从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所学专业或是所拥有的相关技能与职业相匹配的概率越来越小。实质上,这种情况就是毕业出口上的教育过度的表现。其主要在于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有待提高。国外学者将可就业能力界定为一个人获得首次就业机会的能力、维持就业的能力、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机会的能力。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7个国家把提高国民可就业能力放在国家政策关注点的首位,将可就业技能的培养作为国家战略。当前,我国政府和高校对毕业生可就业能力培养的认识有待提高,高校学科结构调整落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节奏,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对行业职业概念模糊,尤其缺乏对企业用人标准的了解,很多毕业生对求职缺乏信心,难免屡遭失败。

二、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治理对策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是形形色色的,不同岗位对应聘者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一方面,各高校应当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引导高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首先,政府应当引导高校明确立校之本,寻找自己的特色。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分析,高校专业设置的模式基础是高校自身的特色与禀赋,关键在于自身的定位及相互间的竞争。政府可以在这个方向对高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的过程中,应当摒弃那种只看重数量指标而忽视质量的做法,应当更加认识到高等教育普及到大众的丰富内涵而非表面意义。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出发,以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基础,再结合高校自身培育人才的模式与理念来对高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是高校能够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解决我国人才市场就业供需失衡的根本措施。其次,政府应当强化引导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上引导大学生到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就业,完善相关补偿体制以鼓励大学生到偏远地区就业,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规范人才市场的秩序,建立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平台,保证人才支援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再次,扩大高校对专业设置的自主权。2002年,教育部授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六所大学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这是增强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关键举措。实际上,西方国家不少大学的专业设置权是下放给教授的,教授可以通过向学校申请设立某个专业。但是如果该专业或课程不适应市场的需要,或很少有学生选修,就会被淘汰。相比而言,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较小,限制了高校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对培养应用型、操作型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如果政府能更多地将专业设置自主权下放给学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失衡程度将会大大降低,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率也会得到提高。

2.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应当具备更加多样化的结构、更加丰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更加先进开放的办学体制。一方面,我国的教育体系应当具备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培养人才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不同条件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优化应当更加紧密地联系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要做到这些需要社会各部门以及各行各业的密切配合,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要有充分的市场需求意识,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要对人才需求提出更为清晰地表达,各部门和企业要有更为合理有效的用人规划,职业资格标准认证要更加符合现实和规范且要具备更高的效能。例如在美国,职业分析得到社会相关行业组织及劳工部的密切关注,对各行各业的用工需求、岗位描述、职业特征、雇员特征及任职经历等都有明确的说明及阐述,并通过美国职业信息网对社会发布以规范人才市场并使之良性发展。我国的政府,相关行业和用人单位等也要高度重视职业认证这项工作,制定出科学合理、科学层次分明的职业认证体系,并通过市场需求向高校传递人才需求的信号,使之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积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

结构性失业:难以弥合的城市裂痕 篇3

一方面是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出现总量型失业。另一方面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劳动力自身素质、技能不适应,出现大量岗位空缺,许多企业和地区技能劳动者短缺,产生结构性失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

随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标志的结构调整接近尾声,以及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的加强,人才市场开始出现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同时存在的矛盾。在两方面痼疾中,结构性失业成了一个城市难以弥合的伤痛,并似乎愈演愈烈。

白领失业潮来临

在广州市市容环卫局下属事业单位的一次公开招聘中,13个环卫工职位竟然引来286名本科生、研究生争相抢夺。无独有偶。一个终日要与病死畜禽打交道的职位,竞也引来19名本科生和7名研究生角逐。最后1名博士、4名硕士和6名本科生被录用。

在近期北京的一次高校求职招聘会上,为了求得工作机会,有些大学生竟打出了零薪酬应聘的招牌。北京鼓楼(文物保护单位)要招人为游客做钟鼓表演,月薪800元也引来大堆大学生争投简历,而且其中不乏一些名校硕士生。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面临扑面而来的就业大军,这些准白领们开始放下架子,选择一些曾经嗤之以鼻的工作。有观点认为,这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多元化所致,而问题的真正实质并非如此,真正诱因在于高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失业难题。

在未来的准白领们改变就业选择的同时,面临的是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I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进一步加大,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

事实上,在记者采访中,相关专家表示,“实际情况比各方面的预计要严重得多,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长期存在。今后的难度主要表现在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比较困难,而最为突出的又将是白领群体的后备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这一群体就业困难,而且工资难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现职白领群体的工资水平。”

没有制度能够保证某一特定人群不会失业,劳动市场工资的下降,应该是劳动力市场供求条件下的价格调整,遵循的是劳动力市场的价值规律。

新失业群体引发城市危机

这一波失业浪潮显然并非只针对“白领”这一特有群体,其影响层面会更广泛。“知识性失业”似乎是不可弥合的,甚至是难以避免的。他们曾经工作经验丰富,收入来源稳定,残酷的失业,折射出的是一个城市危机问题。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认为,经过多年的国企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目前由国有和集体企业失业下岗人员构成的“老失业群体”已达到峰值,而“新失业群体”的问题开始逐步凸显,失业人群结构也将因此而变化。在已有的一些小范围调查中发现,在一些中等城市,“新失业群体”的绝对人数已经超过“老失业群体”。

孙立平教授指出,新一代白领基本属于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是作为“小皇帝”被养大的,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较弱。而在以升学为取向的应试教育中,在初级和中等教育阶段上,他们也没有学到或得到多少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因此,在就业市场中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人员相比,他们很少有系统的就业经历,缺乏社会生活阅历,价值观也比较混乱。

“新失业群体”获取就业岗位的年龄优势也会逐渐消失,他们大多数人从事的是第三产业中带有“吃青春饭”色彩的职业。随着年龄的增长,新的就业机会将越来越少。而“新失业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已经步入工作、结婚的年龄,他们需要工作,而且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很大影响。

有观点认为,如果中国的发展模式不能由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粗放型发展转变为节能高效环保的集约型发展,产业结构不能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国民收入不能由赚点加工费的中国制造,转变为获取高利润的中国创造。那么,完全可以断言,现在就已是中国发展的顶峰和极限。如果,这一论断成为现实,无疑是给就业市场雪上加霜。

经济结构失衡造成人才市场结构矛盾

经济低迷将造成大量失业,难道经济增长就能减少白领失业人口吗?其实不然。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的五年多时间里,中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为750万个,与20世纪90年代平均800万的水平略有降低。这意味着,经济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机会的同步增加,许多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率增加的贡献率越来越小。

国家统计局的一位官员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倚重技术创新和资本投入,其对新增就业机会的贡献也越来越小,因此,经济高速增长并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高失业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和社会状况的改善之间已经出现了断裂,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导致社会生活状况的普遍改善。工业化徘徊不前同时伴随着“弱质化”,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者的平均工资呈下降态势,消费需求持续萎缩的经济格局。在这种状态下,少数都市中出现的现代化生活也缺乏稳固基础,无法满足多数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需要,精英阶层将越来越封闭和排他。

据测算,在2010年后,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将会缓慢下降,但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绝对数量依然很大。经济增长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经济结构,它将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如何突破经济增长的这个瓶颈,是上个世纪中国改革未能解决的难题。

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经历迅速的资本深化过程,国有工业企业资本密集程度迅速增高,不仅不吸收新增劳动力,还要不断排斥大量富余人员。在高速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带来中、高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矛盾。这些因素在2020年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山西省结构性失业探析 篇4

为了便于研究, 现假设有一个经济系统, 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参与率不变, 即劳动力总供给不变, 系统中存在I和II两个不同产业 (或部门、所有制、地区) 的劳动力市场, 从事两个市场工作所需的教育培训费用相同, 工资具有完全刚性 (即只升不降) 。此假设的初始状态是两个市场相互取得均衡且整个经济系统实现了充分就业, 如图所示, DI和DII分别是I和II市场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SI和SII分别是和II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可以看出系统均衡的劳动力供给量为O1O2, 为I和II两市场供给量之和, 均衡的工资率为W0。

(见图1)

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结构的变动使就业均衡偏离初始状态, 即市场A与B的劳动力需求发生了改变, 这种变化通常只有三种情况: () l两个市场劳动力需求同时扩张; (2) 劳动力需求同时收缩; (3) 一个市场劳动力需求扩张, 同时另一个市场中劳动力需求收缩, 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两个市场中劳动力需求同时扩张的情形。设两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分别增加了△DI与△DII。, 劳动力总需求量增加, 由于劳动力总供给量一定, 系统中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 不存在失业。当两个市场中劳动力需求同时收缩时, 假定其中劳动力需求分别减少了△DI和△DII, 此时总需求量减少, 在劳动力总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 系统中劳动力需求小于供给, 这时出现的失业更多地是一种纯总量性失业。

上面两种情况在现实经济发展中很少存在, 第三种情况经常发生, 因此我们来重点考察此种情况。如图所示, 一个市场劳动力需求扩张。假定I市场劳动力需求收缩了△DI1, 需求曲线DI向下移动为DI1, II市场劳动力需求扩张了ΔDII, 需求曲线向上移动为DII1。如果此时劳动力可以在两市场间自由移动, 由于两市场存在工资水平的差异I市场劳动力会部分流向II市场, 当两市场供给曲线由SISII移动到S I1S II1时, 两市场工资水平一样, 系统达到新均衡。原有的市场均衡工资率从W0移到W1, 在工资率W1水平下实现了新的充分就业。 (见图2)

但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如果劳动力不能在两市场间自由移动市场I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不会移动, 仍然是SI, 这样需求的收缩会引起劳动力供大于求, 如果工资有弹性, I市场供给曲线与新的需求曲线D I1形成新的均衡工资率W2;如果工资完全刚性, 则会出现失业。而市场II劳动力供给曲线也不会移动, 仍然是SII, 需求的上升使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 如果工资有弹性, II市场供给曲线与新的需求曲线D II1形成新的均衡工资率W3, 如果工资完全刚性, 则会出现岗位空缺。因为我们已经假定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参与率不变, 因此系统中的失业不是由于总量供给过剩造成的, 而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不一致造成的, 是典型的结构性失业。由此可得:结构性失业必然导致不同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拉开差距, 结构性失业越突出工资水平差距就越大。此外在同一系统内, 即使劳动力总量供求平衡, 只要存在劳动力供求结构不对称, 劳动力又无法在不同劳动力市场中转移, 结构性失业就在所难免。上述结论对多个劳动力市场构成的系统, 也同样适用。

二、山西省结构性失业的类型

结构性失业表现形式多样、形成根源复杂。为了更加深入研究结构性失业, 我们有必要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依据一定的划分依据, 对结构性失业进行归类划分。本文依据其形成根源对结构性失业进行划分。

1. 结构调整型。

所谓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指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 通过对生产率的影响形成高度化和合理化的效应, 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以及各经济部门之间, 形成相互补偿和有利于推动扩大再生产的合理比例结构, 加速社会总资本周转速度, 推动经济可持继发展。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一定伴随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就业构成变动规律表明, 山西省三大产业之间就业结构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变是第一产业萎缩, 第二产业基本稳定略有调整和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不同产业对劳动者在工种、技能、知识、经验上的要求显然是不同的, 如果原来劳动者无法对自身各方面素质及时做出调整就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需要从而导致失业。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促使企业提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不能满足要求的低素质劳动者也会陷入失业状态, 而企业需要的高级工却处于缺位状态, 从而引发结构性失业。

2. 教育发展滞后性。

指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导致劳动者素质不能及时得到提高或劳动者学非所用使劳动力供给结构满足不了需求结构的要求而引起的失业。如中国目前教育投资主体单一, 教育形式发展滞后且市场化程度不高, 再加上体制僵化, 导致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 同时职业教育一直得不到重视, 结果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加剧。总之, 教育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导致因劳动者文化素质不能随着经济发展需要及时得到提高而失业;另一方面导致专业难以对口的高学历人才也被迫流入失业人群。

3. 地区差异性。

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区域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失业。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 这种差异一方面导致人才为追求高收入, 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从而导致落后地区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导致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人才过于集中出现失业现象。由于教育水平往往取决于经济水平, 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力素质相对偏低, 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从而最终导致这些地区失业率的上升。

三、山西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应对措施

当前, 山西正处于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新经济的进程中, 面临着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相关并存的经济结构, 通过现代经济增长将三元经济结构逐步转化为现代化的一元经济即实现新型工业化, 这对于促进山西结构性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型的工业化崛起于二元经济结构, 其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因此, 通过“农村工业化”向“城乡工业一体化”的转变, 是提高山西工业化整体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 由于山西城市化步伐滞后, 产业结构与空间经济结构呈现较大偏差, 农村工业化难以同城市工业纳入同一体系,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加上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人力资本存在量少, 劳动者的供给结构无法一时适应劳动力的需求, 它是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 一方面失业人员大量存在, 另一方面又存在岗位空缺的两难状况, 缓慢山西的结构性失业, 应把它置于三元经济条件, 考虑其解决对策。

1.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扩大就业空间

从山西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实际出发, 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应着眼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统一, 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相一致,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首先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促进就业非农化升级。山西省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移的过程。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包括劳动力由乡村向城镇流动和第二、三产业的转移, 又包括向农村非农产业的转移。当前, 山西要加大对农民进行基本知识、技能和新理念开发力度, 使之掌握高次产业的某些主要技能, 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生产率更高的第二、三产业转移, 这对于缓解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 壮大第二产业, 吸纳一部分劳动力。第二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两面性决定的中。一方面随着山西省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其技术选择倾向于资本密集型行业, 导致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企业技术选择的升级而受到限制。一些传统部门下岗现象尤为普遍。另一方面原有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大和技术进步所带动的新的部门又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第三,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第三产业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体, 扩宽的就业渠道。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诸多行业中第三产业劳动力具有不可替代性, 并且第三产业在接纳转移劳动力方面的进入壁垒是较低的, 具有需求收入弹性高、投资少、见效快、吸收劳动就业多等特点, 在解决失业问题优势突出。第三产业的发展意味着第一、二产业能够得到质量好、效益高的各项服务, 从而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 但是山西省第三产业内部比例失调, 商饮服务业发展过多, 交通运输邮电通迅等基础设施和金融定落后, 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山西省各地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应在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 如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旅游业、金融业、特别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个体私人企业进入第三产业, 并在政策、税收、金融、信息上给予优惠扶持, 发挥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

2. 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建立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从全国范围来看, 山西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 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较低, 因此应当大力发展各类教育,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尤其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资。虽然我们不能说对付结构性失业问题完全依靠人力资本与人力政策, 但人力资本投资是解决结构性失业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要从健康状况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首先要继续加强基础教育投资, 尤其是义务教育。教育投资一方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负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是公民享有的教育权利的保障, 另一方面教育投资比物质投资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教育投资的增加促进了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加, 从而扩大就业空间, 这为解决培养劳动者良好精神素质, 全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同时要建立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才能为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对接创造良好的中介环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规范各级劳动力市场。首先, 加强对劳动力需求变动的预期研究, 要加大工资制度的改革力度, 使工资水平能反映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其次, 培植多种形式的劳动中介组织, 提高劳动信息的流动与利用。其次, 改革户籍制度, 克服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促进劳动力的流动, 调节劳动力地区分布不平衡状况。

办理城镇失业人员失业登记 篇5

[日期:2005-08-24] 来源:就管中心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dvnews_page]办理依据:

1、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征用土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暂行办法〉的通知》(锡政发[2004]103号);

2、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劳动局拟订的〈无锡市开展劳动预备制度试点的意见〉的通知》(锡政办发[1998]101号);

3、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扩大实行劳动预备制度试点范围的通知》(锡政办发[1999]29号);

4、无锡市劳动局《关于转发〈江苏省就业登记办法〉的通知》(锡劳就[1996]11号);

5、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转发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锡劳社就[2003]34号);

6、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转发省劳动保障厅贯彻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工作的通知的意见的通知》(锡劳社就[2006]34号);

7、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转发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2006年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的通知〉的通知》(锡劳社就[2006]35号);

8、无锡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关于城镇退役士兵失业登记的通知》(锡劳就管[2004]9号)。

一、办理条件:

(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镇常住人口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就业的城镇失业人员,必须进行失业登记,领取《就业登记证》。

1、年满16周岁,未能升学但有就业愿望,属初次就业的历届初、高中毕(修)业生以及技职校生,其中1998年起毕(修)业的初中生、1999年起毕(修)业的高中生,年龄不满26周岁的,要接受劳动预备制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进行失业登记;

2、年满26周岁的社会闲散人员;

3、与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就业转失业人员;

4、劳动教养已解教或被判刑已刑释的人员;

5、原从事个体经营,现已歇业的人员;

6、中止挂靠档案的自由职业者;

7、2003年至2005年毕业至今未就业并持本市户口的高校毕业生;

8、2006年毕业后未就业,户口回到原籍(指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高校毕业生和中专、技校毕业生(自愿);

9、本市户口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证》的城镇退役士兵;

10、已纳入就业安置进行社会保险补偿或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后未能就业的被征地人员;

11、外地户口迁入本市城镇的无业或失业人员(包括农转非人员)。

(二)下列人员不列入失业登记范围:

1、正在就读的学生和待学人员;

2、无业但已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人员;

3、未达到退休年龄但已办理提前退休、内退及退职手续的人员;

4、个体劳动者及其帮工;

5、尚有劳动能力但需特殊安排的残疾人;

6、其他不符合失业定义的人员。

二、办理程序:

1、属初次就业的:先到户口所在街道(镇)劳动保障所进行失业登记,填写《无锡市城镇失业人员登记表》,然后到户口所在市(县)、区劳动就业管理机构领取《就业登记证》;

2、就业转失业的: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60日内到户口所在街道(镇)劳动保障所进行失业登记,填写《无锡市城镇失业人员登记表》,然后到户口所在市(县)、区劳动就业管理机构领取《就业登记证》。

三、申办材料:

办理失业登记时按本人所属类别提供下列材料(原件和复印件)。

1、年满16周岁的初、高中毕(修)业生以及技职校生——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学历证件、《职业资格证书》;

2、年满26周岁的社会闲散人员——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其他有关无业的证明;

3、与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而失业的人员——本人户口簿、身份证、《无锡市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

4、两劳刑释或解教人员——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司法部门出具的“刑满释放”或“解除劳动教养”证明;

5、原从事个体经营,现已歇业的人员——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工商部门出具的歇业证明;

6、中止挂靠档案的自由职业者——本人户口簿、身份证、《无锡市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

7、2003年至2005年毕业至今未就业并持本市户口的高校毕业生——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学历证件、学校发放的“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

8、2006年毕业离校后未就业,户口回到原籍(指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高校毕业生和中专、技校毕业生——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学历证件、学校发放的“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

9、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证》(需加盖市民政部门“准予领取就业登记证”章);

10、被征地农民——本人户口簿、身份证、“无锡市征地安置镇、村务农人员缴费年限审批表”或“无锡市征地保障安置人员缴费年限核定表”;

11、外地户口迁入本市城镇的无业或失业人员(包括农转非人员)——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外地劳动部门发放的《就业登记证》或无业证明。

初次领取《就业登记证》的人员需同时提供一寸免冠照片2张。

四、办理时限:即时办理

五、收费标准:不收费

六、办理机构:各街道(镇)劳动保障所

七、办理地址:各街道(镇)劳动保障所所在地

八、工作时间:工作日

结构失业 篇6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宣布:该部将集中力量探索失业调控方法,争取用2至3年的时间,初步形成我国失业调控的政策措施体系。

2003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控制在4.7%。“失业调控的基本思路,是从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出发,以控制失业率为目标,结合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城镇失业的源头进行调控,把失业造成的影响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说。

我国失业调控要实现4个目标:有效调控失业过量;努力缩短失业周期;防止失业过于集中;保证生活和求职有着落。

据了解,2003年底我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10373万人,比1998年底增加2400多万人。目前,我国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近450万人,比1998年增长7倍,失业保险已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的主要形式。

7月1日起我国将允许个人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

根据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从今年7月1日起,中国的个人也可以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

中国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规定,对外贸易经营者是指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依照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

而修订前的对外贸易法规定,中国的自然人不能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关承诺,在贸易权方面应给予所有外国个人和企业,并不低于给予在中国的企业的待遇。如果外国的自然人能在中国做外贸,中国的自然人也应当能够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对外贸易法作为外贸领域的基本法,应当允许自然人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特别是在技术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边贸活动中,自然人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已经大量存在。因此,这次修订对外贸易法时就对对外贸易经营者的范围作出了新的规定。

北京:财政兜底出口退税

北京市今年在出口退税方面将进行重大调整,除去中央财政承担的数额外,市财政将承担超过基数部分的25%的出口退税款,不再分摊到区(县)财政。目前在全国省市级财政部门提出全部承担剩余部分出口退税款的只有北京一个地方。

去年10月1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主要内容是将平均退税率由目前的15.11%下调为12.11%。而北京在落实政策时进行了一些较大的修改,一是调降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幅度为4个百分点,平均退税率从目前的15%降到11%。二是过去出口退税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目前全国省、直辖市当中,都将超过基数的25%的退税款除了由省级负担一部分外,还把剩余的部分再分摊到市、县财政部门身上。

广东:放宽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准入条件

广东省将全面放宽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准入条件,其中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都可以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投资。

广东省工商局日前出台的有关文件规定,除国家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都可以进入;鼓励跨行业、跨地区多种经营,不限经营方式和经营规模;对符合私营企业条件的农村个体工商户,可直接变更登记为个人独资企业,或引导其规范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

此外,对农产品物流业、农产品超市、城镇社区居民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在不违反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各地可积极开展登记试点工作。

相关规定还进一步放宽了农业产业公司的注册条件,允许新设立经营农业产业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下(含50万元)的,注册资本分期到位,首期达到法律规定标准50%以上的,可予登记开业;允许以农业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入企业。在投资主体上,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限制外,允许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团体或个人以各种形式兴办农业企业和农业经营项目,自然人投资兴办农村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的,不受注册资本限制。

我国结构性失业的类型与治理 篇7

1. 我国学者的研究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结构性失业着重进行研究,但是学术界对结构性失业的概念目前并未达成统一意见。

比如,郭继严等认为:“结构性失业是劳动者本身素质与劳动岗位需求不一致,劳动者素质落后的原因所产生的失业问题。”王国乡等认为:“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是劳动市场地区之间的差异,在技术、年龄、性别等方面的要求不统一所导致的地区之间的结构性互补水平低下。”袁乐平等则着重从经济结构变化角度,对结构性失业进行了分析,认为:“结构性失业的一大特点,是失业和职位空缺同时存在,失业人员由于在技术、年龄和居住地等方面的原因,不能满足空缺职位的基本要求,产生的失业人员无法就业,空缺职位无法填充的困境。”

2.结构性失业的概念

综合上述研究观点,结构性失业,是指在经济结构变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素质发展水平和速度落后于岗位需求的情况,导致劳动力供给水平与需求水平之间出现偏差的基本问题。

3.发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与特征

发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发展所需劳动力素质和水平提高;二是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要求。这两个方面既是结构性失业的两个条件,又互为矛盾。

结构性失业的显著特征,是失业人员和空缺职位同时存在。

结构性失业的类型及表现

1. 产业结构调整型失业及表现

结构调整型失业,是指经济结构调整使得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更高,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发生转变,而劳动力供给结构转变不及时,不能满足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而发生的失业。

根据我国基本国情,经济结构调整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生冗员,第三产业需要扩大人员。第三产业和第一、第二产业相比,在对劳动人员基本素质要求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如果劳动力不能及时转变自身技能,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发展,就会造成失业问题出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方面表现,是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水平提高,无法适应要求的劳动人员也面临着失业的危机。现阶段,高级技工缺乏和简单工人下岗是结构调整型失业的一个重要体现。

据社科院《2014年中国人才报告》统计,2014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量为4800万,而实际需求量为6900万。根据这个数据反映,我国劳动力供应总体来说较富裕,但是就技工方面而言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相关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乡镇企业职工数量为1.4亿左右,技术人员为7000万左右。高级技工人员数量比为3.5%,与发达国家的40%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005—2014年,制造业需求旺盛,技工需求量与前一时段相比增长了15%。2005—2013年,生产技工和服务人员所需劳动力人员有所增加。就现阶段而言,各技术等级均处于需求人数大于求职人数的状况,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相对较高的是,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技师,其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87、1.89、1.87。

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型失业及表现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型失业,是指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特别是技能要求的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与企业要求出现偏差而导致的失业问题。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劳动技术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陈旧、过时、效率不高的技术逐渐被淘汰,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劳动效率不断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部分劳动者对技术进步不敏感,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就会逐渐被社会和科技所淘汰,产生了由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失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型失业,表现在很多大型企业和现代化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已不再是简单的流水线作业生产需求,而是对高级技能的设备掌控的需求。这就需要劳动力的基本素质增高。科学和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深化改革,是现阶段我国的重点工作,也是经济发展关键期的基本特征。

从2009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民工荒”问题逐渐加剧,特别是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订单数量增加,但是劳动力数量却在逐渐减少。2014年,温州地区民工缺口为73%,与2013年相比上升了18%。2012年以后“民工荒”出现不断扩散的趋势,不仅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且内陆城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民工荒问题。其中,“民工荒”现象最为严重的为江浙地区,平均每100名求职者可应聘的岗位数量为130,求职率为1.3,这是近年来指标最高值。但从2014年开始,由于经济下滑与收缩,第一、第二产业人工成本大幅度提高,企业中机器设备代替人工,用人量大幅度减少甚至裁员,导致民工难以找到工作。

3.制度型失业及表现

由制度原因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突出表现为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市场机制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受到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和约束,造成了市场配置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出现一定的延误。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地域、时间周期差异因素的限制,劳动力市场运转效率低下,无法实现劳动力的自由配置,因此出现了失业和职位空缺同时存在的现状。

很多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大型企业在用工时会考虑本地人口,从而使很多外地人口无法获得岗位,但本地人口不一定能达到用工的技能要求,这就会使人力资源出现一定的延误。很多人离开原工作的城市去新的城市发展,但由于社保与工龄挂钩,导致很多人因为社保交接时间的处理周期过长、手续繁多而放弃,从而影响部分无社保的人就业,甚至导致失业。

4.供求不对称型失业及表现

由于各企业、用人单位和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有区别的,因此,在对劳动力需求方面也存在着差异。由于用人方与求职方的需求不对称,因而导致工作不对路、专业不对口、供需不对应的种种问题。这种原因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就是供求不对称性失业。

供求不对称性失业不等同于不想就业或自动下岗,也体现在有的用人单位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水平和其他待遇较高。在这种条件下,大量劳动力由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地区流向该地区。一方面,造成了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过剩,出现失业问题;另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出现职位空缺。

据广州、深圳等地区的劳动力市场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吸纳了全国1/3左右的农民工,但是其劳动力需求量为1:1.14-1:1.51之间,也就是说,每个求职的人有1个以上岗位虚位以待。但是,在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企业出现严重的岗位空缺现象。同时,高级人才职位短缺的问题也在影响着民营企业。根据相关调查数据,50%左右的民营企业存在着人才空缺,40%左右的民营企业存在专业型高级技术人员短缺问题,这是影响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大困境。另外,中层管理人员不足,是民营企业面临的另一困境

5.教育发展滞后型失业及表现

教育发展滞后,以至于人才培养落后与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失业问题。

我国教育的主体是国家,在办学模式和教育形式上较为单一,特别是存在对于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重视度不够的问题,使得再教育与生产实践联系度不足,劳动力素质发展速度和水平不相匹配。另外,教育体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高校学科设置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得不到专业素质的训练和提高,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较为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总体数量庞大,但是专业性技术人员仍然存在缺口。其中,农业专业性技术人员缺218万、工作专业性技术人员缺1220万、第三产业专业性技术人员缺325万。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情况下,企业对所需求人员的要求不断转变和提高,而高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就业观念和就业信息方面与市场需求相差较远,产生了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在就业供给与需求方面的不平衡现象,出现了一方面存在着职位空缺,另一方面存在高校毕业生求职困难的两难局面。

结构性失业的原因

1.劳动力知识、技能缺乏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期,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更为严格。但是,从劳动力总体程度上来说,存在着综合素质偏低、知识结构缺乏、高级人才不足的现状,影响了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同时也造成了就业问题。从具体不同层面来看,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民工荒”、“技工荒”、高级人才短缺的状况,是劳动力素质偏低的集中表现,是结构性失业形成的重要诱因。

我国实施发展创新驱动战略,不少技术和设备被逐渐淘汰,部分劳动力与生产力发展相脱节,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趋势,表现为技术落后,知识储备不完善等。素质转型的失败,势必加剧结构性失业问题。

2.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就业问题是经济问题所衍生出来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得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就业领域也会引发一定的反映。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形成的结构性失业,主要表现为大量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关闭或停产,造成了大量人员失业。再就业问题需要解决,而这部分失业人员往往存在着文化水平低、技术能力差等问题。企业转型,依靠科技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就会面临失业问题,因为其再就业范围比较狭小。

由于产业结构发生转变,一些地区的传统产业转移到外地后,其替代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相应地会产生一些摩擦性失业人员。另外,在经济发展中,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也会产生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3. 户籍制度限制

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尚不完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而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正是影响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近年来,虽然我国对户籍制度不断地进行改革,但是成效一般,对劳动力的流转、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存在着不良影响。我国关于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对农村和城市的劳动力进行了区分,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工作,但是其工作性质是暂时的,劳动强度大、环境差,并且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又由于不少地区颁布了较为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对农民工进城务工进行约制,相应提高了农民工的就业成本。

4. 失业保险制度不完善

失业保险制度是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重要制度,也是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有效手段。但是在目前情况下,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尚不完善,对促进就业的功能发挥不当,其主要表现为失业保险法制不完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1999年我国实施《失业保险条例》以来,很少再有有关失业保险的法律法规颁布,而失业保险只能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有关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方面的法律尚未制定和实施。

(2)失业保险金资金不足。我国失业保险的来源较单一,主要由国家财政进行拨款,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这就限制了失业保险作用的发挥。

(3)失业保险金在就业促进方面的支出比重偏低,且没有任何的制度作为强有力的保障。

治理结构性失业的措施

1.完善经济结构调整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能够有效吸纳社会劳动力,对改善劳动力结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产业在劳动力需求弹性上也较有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对于缓解结构性失业具有重要作用。为此,一方面应给予第三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财税政策,鼓励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第三产业的信贷扶持政策,保障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2)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水平没有那么高,而且中小企业在有机资本构成方面较低,能够吸引大量的劳动力。为此,应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的条件和环境。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以激发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虽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结构性失业问题,但是这种现象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出现的,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的逐渐加深,会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在结构性失业方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完善企业用人制度的过程,增强企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保留能力,发挥企业在促进就业方面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引入国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形成多元投资主体,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3.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当前,户籍改革制度势在必行。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户籍身份功能与社会保障福利功能的分离,逐步实现劳动力身份上的平等,为广大劳动者就业创造公平的竞争条件。

(1)淡化城乡二元的户籍身份制度,解除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限制,保持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顺畅流转,并且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

(2)淡化区域间的户籍管理界限,加速不同发展地区之间劳动力的流动。通过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劳动力流转和异地就业的成本,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有效、快速运行,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4. 完善失业保险及培训制度

(1)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大失业保险对农民工的开放范围和程度,保障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稳定性。

(2)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加强对失业保险基金的征收、支出、运营等方面的管理,维护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要吸取国外“福利病的教训”,严防失业人员在隐性就业后,仍然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行为。

(3)强化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通过灵活发放失业保险金,鼓励失业者自主创业。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用于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的支出,以此提高失业者的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对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可以按照失业保险金标准,将资金拨发给企业,以鼓励其扩大生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5. 促进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

(1)加强基础教育建设,缓解就业压力。一方面,加强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可延缓一部分人的工作时间,推迟就业压力的到来;另一方面,可为将来的劳动力市场提供更高素质、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为解决未来的就业问题做好资源储备。

(2)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一是提高现有职业教育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性职业教育体系。平衡职业技能教育和专业学术教育的关系,以增强职业教育对于能力培养的功能。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基本需求进行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和教育培训的市场化和社会化。三是加强再就业培训,积极提升就业困难人员的职业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同时搞好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创业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结论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是一个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将是伴随新世纪前半叶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对失业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进行。

一个完整、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可减轻劳动者下岗和失业带来的冲击,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得到保障,不致于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改进群众的预期、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从而有利于刺激消费和投资。特别是对于失业人员,失业保险可帮助他们调整自身的技能,使他们重新适应市场,得到再就业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失业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张彦,吕青.社会保障概论(第二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3]郗杰英,杨守建.青年就业的问题和对策——基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2):25-30.

职业教育可解结构性失业 篇8

对于劳动力市场来说,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有助于解决我国大量富余劳动力无工作、无技能, 而大学毕业生又难以找到工作的现实矛盾。“2008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 据参与大赛组织工作的天津市教委高职高专处处长叶庆介绍, 大赛受到企业界的高度垂青, 有近千家企业到比赛现场观看, 其中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就有20多家。通过举办大赛, 将检验技能教学的评价机制与企业优先选用获奖者的用人机制联系起来, 将职业院校的育人机制与行业企业的用工机制协调起来, 这就是大赛吸引人的地方。

由此可见, 推进职业教育, 紧盯经济发展走向, 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以就业“订单”为导向, 把产业优势转为专业优势, 职业教育才能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这就需要职业院校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培养, 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学有所用, 学有所成, 缓解其自身的就业压力。

结构失业 篇9

一、厦门地区结构性失业问题表现

(一) 劳动层次出现失衡

首先, 2008年的失业人口在二次就业后仍有几十万人没有就业, 再加上厦门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数持续增加, 就业压力愈发沉重。其次, 公有制企业劳动力需求在持续萎缩, 而非公有制劳动力需求则会在未来的几年内“唱主角”。据数据统计, 在2011年就业的80.82万人当中, 机关单位就业人数占5.5%, 国企占19.6%, 集体企业占15.5%, 非公有制企业占87.5%。再次, 结构性失业问题仍将继续加重。随着一些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逐渐提升, 厦门地区当前劳动力资源在种类、层次上都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失衡。根据厦门市前几个季度人才需求情况来分析, 用人单位对高中文化水平或者以下的新生劳动力的需求量仅占31.8%。可以预见的是, 未来将会有大量低素质劳动力会面临就业难题。

(二) 产业结构调整加重就业压力

目前, 影响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产业结构矛盾。2011年6月4日发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到2011年底, 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所有就业人员中,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4.8%;第二产业占29.5%;第三产业占35.7%,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首次超过第一产业, 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主体。第二、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例显著提升, 就会造成劳动力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这给今后就业工作增加了压力:一方面将长期面对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和巨大的就业压力, 以及面临更加复杂的结构性矛盾。当前, 厦门地区企业在招工中存在的结构性短缺现象, 正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一种具体表现。比如很多跨国企业要具备能够突破传统行业知识束缚的、具有先进管理和科学知识, 并且能够独立开展国际信息交流的高端型人才, 但目前, 在厦门地区, 这种高端型人才十分急缺。另一方面, 部分失业人群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就业定位或定位不准确, 根本不清楚自己能做哪种工作, 反而把自己愿意做哪种工作放在首位来找工作。这一类人在找到工作后常常觉得自己不能适应, 从而又很快回到失业者队伍当中。而这部分人群, 也是厦门地区主要的长期失业群体。

(三) 就业需求人数多, 本市人员就业机会少

随着厦门地区城镇新增劳动力人数进入高峰期, 2012年将有大量下岗待业者、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够继续升学的人以及高校的毕业生组成一个庞大劳动力群体。但是, 根据厦门地区2012年GDP增长的情况来看, 只能够提供38万个左右的就业机会, 这就说明着将有大量劳动力面临着无法就业, 这其中还不包含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

通常情况下, 厦门地区外来劳动力年龄主要在16~26岁之间, 主要来自中西部农村, 与本地劳动力相比, 他们有良好的体力, 也更具备吃苦耐劳的优点。与此同时, 在厦门, 企业雇佣外来劳动者所需要缴纳的社会保险等费用要比企业为本地劳动者所缴纳的费用低, 因此企业更喜欢聘用那些外来劳动者, 这也进一步加重了厦门本地的就业压力。

二、厦门地区结构性失业形成原因

(一) 教育体制导致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

厦门市2011年第二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中所有的求职人员按照文化程度分组, 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求职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员占总求职人数的比重为70.15%, 无法满足当前技术进步的要求, 高技能人才处于严重短缺状态。

据统计数字表明, 2011年第四季度, 人力资源市场有技能要求的熟练工供求总量为11.8万人次, 其中求职者登记人数为3.9万人次, 企业岗位需求人数为7.9万人次, 市场求人倍率为2.03;同时无技能要求的一般劳动力供求总量117.9万人次, 其中求职者登记为55.3万人次, 企业岗位需求为62.6万人次, 市场求人倍率为1.13。由此显示, 技能劳动者和熟练工的需求缺口较大, 劳动者的技能提升将成为其就业的有力保障。这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教育体制上的弊端影响。以前, 技工学校为企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工人, 确保了企业的用工, 也保证了多数青年的就业。但是现在技工类学校越来越少, 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改为职业学院, 进而培养本科、专科生, 这就使得能够胜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减少, 而希望从事管理工作的人越来越多, 从客观上造成了目前的“用工荒”和“就业难”。

此外, 企业在选人时“门槛”较高, 福利待遇一般, 吸引力不够也是一大重要原因。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中专科学生多, 占2/3, 层次不是太高。但现如今不少用人单位把“门槛”提得很高。比如一个文员的职位, 专科生足以胜任, 非要招本科生, 甚至研究生, 形成了人才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 一般中小型企业和某些大型企业过多注重企业利润而忽视了员工的福利待遇。在强大的工作压力下, 必须采取相应的提高福利待遇的措施才能留住职工, 如社会保险、公积金、相关补贴等, 从而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 导致就业结构失业重大变化

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 产业结构的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演进序列。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使用生产率更高的技术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并表现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以及技术替代劳动、人力资本替代物质资本, 从而引导劳动力也随之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再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进行再配置, 即著名的佩蒂·克拉克定律。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打破了原有的就业结构, 导致劳动力供需失衡, 产生结构性失业现象。这个过程实际是传统的就业岗位消失与新的就业岗位的产生并存的一个过程。尤其是伴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一些领域, 特别是第一、二产业的传统部门, 不仅不能扩大就业容量, 反而会减少用人, 分流部分劳动力, 致使失业人数增加。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升级速度加快, 这种现象会愈来愈严重。

不过, 从宏观和长远角度来看,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是有利的。其实目前最为要紧的是大力倡导合理产业调整, 制定产业调整相关政策, 积极改善配套调整, 并通过努力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 以适应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局面。

(三) 求职者的就业观念和择业意识相对落后

就厦门地区而言, 2010年, 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厦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 从学历上看, 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 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 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 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 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 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 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其中一些求职者的思想观念非常落后, 他们甚至认为工作有高低贵贱之分, 只有到沿海发达城市工作才能算是体面工作。还有一些求职者目光短浅, 不能用整体的、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体面老是在想着自己愿意去做哪些工作, 而不是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到底能做好哪些事情。求职者择业观陈旧, 不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开辟就业门路, 加大了实现再就业的难度。

三、解决厦门地区结构性失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 加强对本市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工作, 适当调整教育体制

再就业培训为本市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心理上的安慰, 许多参加过再就业培训的失业人员接受课程培训后, 不但学到了知识和技能, 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自我认识, 明确了自己的位置, 对再就业充满了热情。在培训过程中, 要针对对象的特点, 来开设有相应的培训课程, 增加课程内容, 提高培训的质量, 通过制定针对性的计划, 逐步引导失业人员走出困境, 最终实现再就业。

与此同时, 调整教育体制也成为新时期解决用工荒现象的必要手段。众所周知, 我国的教育体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区人才需求的实际, 适当的开设基础技工类的学校, 为经济的发展培养专门的技术型人才。在搞好在培训工作的同时, 务必做好教育体制的适当改革。

(二)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优化升级, 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如果能够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不仅可以化解厦门地区一直以来的结构性难题, 也可以为就业岗位的创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首先,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掌握科技的核心技术以及关键技术, 制定出技术标准, 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技术基础, 加快自主研发制造的步伐。继续组织实施符合厦门产业政策等重大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 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其次, 大力发展厦门地区特有的地区文化, 用文化带动厦门地区的旅游业。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 资源消耗低, 带动系数大, 就业机会多, 综合效益好, 那么把旅游业作为厦门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做则恰逢其时。最后, 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创新、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机制, 建立公开、平等的行业准入制度。发展那些竞争力较强的服务集团, 厦门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首位, 要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会计等现代服务业, 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潜力大的产业, 加快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三) 加大对本市失业人员的创业扶持力度, 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

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创业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下岗人员的个人就业问题, 同时也会创造出一大批就业岗位。厦门市政府应该大力支持自主创业, 不断完善相关创业的优惠政策。比如进一步简化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程序;通过制定科学的税收政策, 为自主创业人群提供税收优惠;将税收政策向自主创业倾斜, 对这一类企业的员工进行社会保险的补贴, 对企业进行税收减免, 同时对那些能够有效的吸纳失业人员的此类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争取以创业带动就业等。

(四) 促进企业提高福利待遇, 重视用人“软”环境

企业应该营造良好的用人“软”环境, 给农民工提供各种良好的生活便利, 解决其后顾之忧。近年来, 企业纷纷优化用工环境, 严格按照劳动法执行, 为员工提供各种福利待遇、进一步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 建立动态的激励机制, 使薪酬项目“活”起来, 避免项目的“固化”。不少企业家反映, 靠“涨两三百元工资”的手法招工, 对农民工吸引力越来越小, 企业已开始趋于重视内部管理、福利保障体系建设及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等软环境。只有这样, 招工难问题才能有效解决。

(五) 相关部门应该努力拓展就业渠道

为了给求职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相关政府部门应重点扶持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信息技术产业等, 为求职者创造出更多的岗位;制定重点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计划, 逐步明确某些大型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税费的减免、保险补贴、资金扶持等政策, 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以及非公有制企业接纳大学毕业生;继续加强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计划的力度, 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大力宣传能够促进求职者就业的政策和法规, 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部门等部门的作用, 及时发布就业信息, 实现就业信息共享, 做好未就业人数的数据统计、信息发布、失业登记工作, 并进一步组织好就业招聘、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服务, 营造出良好的就业环境。引导相关部门做好就业指导和培训、搭建就业平台等服务工作, 逐步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 宣传国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

(六)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特别是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 要使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和医疗有保障。进一步加快失业保险的制度建设, 扩大社会保险范围。使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以及社会互助三者间和谐发展, 促进本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劳动保障部分要深入基层, 了解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状况以及思想状态, 及时了解下岗失业人员的困难, 及时提供帮助, 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 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劳动保障部门还要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 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争取创业的经费, 为下岗失业人员无偿提供职业介绍, 逐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顺利展开。支持合理的流动就业。政府和相关的部门应该出台政策上的帮扶、信息上的支持和权益上的保障。与此同时, 还要采用政府进行干预的手段, 积极的引进一些高新的技术人才,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完善社会的保险关系的转移。制定出更加能够惠民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方针, 对跨省的就业、外出回乡的创业人员, 都要提供一些无偿的社会保险转移服务, 争取为创业者和工作者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 对社会稳定亦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虽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 但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虽然经济相对发达, 但是厦门地区每年都会有大量劳动人员进入, 其就业形势还颇为严峻。本文通过一系列数据介绍厦门地区存在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然后结合全国形势, 分析当前厦门地区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原因, 最后重点探讨如何通过提高就业能力, 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 改善厦门地区的就业环境。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厦门地区,就业能力,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徐汇娟.浅议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J].理论导报, 2010 (12) .

[2]王鹏, 韩浩.金融支持创业带动就业的机会分析[J].人力资源研究探索, 2010 (6) .

[3]马永堂.论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J].中国人力资源论坛, 2011 (9)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王蕊.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及求职路径研究[J].理论探析, 2008 (2) .

[6]王珂.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08 (4) .

[7]金秀兰, 敖亚新.关于完善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机制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

结构失业 篇10

一、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概况与结构性失业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2013年《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3〕41号) 、《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等相关规定, 河北省制定到2017年“6643”产能削减任务目标, 即削减6, 000万吨钢铁、6, 100万吨水泥、4, 000万吨标煤和3, 600万重量箱玻璃。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 由此而产生的结构性失业再就业、职工转岗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民生关注的热点。

(一)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1.2004年至2013年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通过河北省2004年到2013年十年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大产业增加值和比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河北省2004年生产总值GDP为8477.63亿元, 到2013年增长到28301.41亿元, 十年增长约2.34倍。其中增加值按照三大产业分类分别为:第一产业2004年是1370.43亿元, 十年后增长1.5倍, 即2013年为3500.42亿元;第二产业2004年是4301.73亿元, 十年后增长2.43倍, 即2013年达到14762.10亿元;第三产业2004年是2805.47亿元, 十年增长2.58倍, 即2013年为10038.89亿元。从总体上来说, 河北省三大产业经过十年发展都有所增长,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仍然最大。

2.2014年前10个月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钢铁、水泥、电力、玻璃行业是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四大行业。对此, 河北省2014年四大行业的削减目标为:压减1, 500万吨粗钢、1, 000万吨水泥、1, 500万吨煤、1, 800万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截至2014年10月底, 这四大行业产能已完成削减任务为:压减炼铁1, 202万吨、粗钢977万吨、水泥2, 813万吨、玻璃2176.5万重量箱, 化解过剩产能取得阶段性进展。

在压减产能方面,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4年6月3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至2014年12月6日方案中5个重点工程已有3个正式启动, 河北省钢铁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个重点是电力, 主要体现在煤上。2014年前10个月, 河北省燃煤消费量比2013年减少1, 875万吨, 共计淘汰燃煤锅炉3, 532台, 改造完成集中供热锅炉煤改气3, 890万平方米, 并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400多万平方米, 通过减少煤消费量、提高煤利用率来压减产能。

3.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14年河北省工业生产增速回升, 民间投资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而与此同时, 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比重同比下降, 高耗能产品产量下降, 工业能耗延续2014年以来下降的趋势。升降之间, 显示出河北省结构调整成效。

河北省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四大行业主要是钢铁、水泥、电力以及玻璃行业, 重点实施河北实施化解过剩产能的“6643”工程。截至2014年10月底, 河北省四大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据2017年目标, 还有26个月, 需要进一步淘汰过剩产能的指标为:钢铁3, 821万吨, 水泥3, 187万吨, 1423.5万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如表1所示, 淘汰钢铁、水泥的指标不到一半, 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说明:电力数据缺失, 因为尚无总的统计数据。

(二) 河北省结构性失业的再就业现状。

河北省结构性失业的再就业数据统计较为复杂, 由于会出现多次失业又再就业、再就业形式灵活多样等实际情况, 根据河北省统计年鉴, 就业数据涵盖再就业数据, 因此选取就业数据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再就业的整体情况。

河北省就业规模逐年扩大, 就业结构得到了优化, 并整体上合理布局各产业就业分布。如表2所示, 河北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自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从1481.37万人减至1426.27万人, 呈现逐年“微降”, 五年共减少55.1万人, 减少比例占2008年的3.72%;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快增稳增”, 由1170.06万人升至1400.79万人, 五年增加就业人口230.73万人, 增长比例占2008年的19.72%;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稳中有升”, 从1074.23万人增至1258.68万人, 增加184.45万人, 增长比例占2008年的17.17%。

二、河北省结构性失业再就业的治理路径

(一) 产业结构调整对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影响。

1. 显性就业。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 使产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壮大, 直接增加就业岗位, 从而带动就业。实践表明服务业是产业升级、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从就业结构上看, 2008年河北省三大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为39.76:31.41:28.83, 到2012年这一比例发展为34.91:34.28:30.81。从数量上看, 第二产业从2008年就业1170.06万人发展到2012年就业1400.79万人, 增长了19.72%, 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从2008年1074.23万人增长至2012年1258.68万人, 增长了17.17%, 增长幅度较大。

2. 隐性就业。

产业结构调整之后, 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而间接带动就业。由于一些行业本身吸纳就业数量有限, 如汽车制造产业、旅游产业, 但是它可以带动相关行业共同吸纳就业。

3. 其他产业就业。

产业结构调整之后, 淘汰了落后产能, 挤掉落后产能企业的盈利空间, 产生结构性失业, 企业主寻找新兴产业、服务业等其他领域产业发展, 结构性失业者通过各种形式的再就业渠道及培训, 获得再就业技能, 从而解决就业。

4. 创业带动就业。

产业结构调整后, 迫使结构性失业者基于年龄、技能等机会成本, 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下, 自主创业, 成为个体工商户或是小型企业主。

(二) 结构性失业再就业的治理路径。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下行压力, 核心问题是企业经营困难, 突出矛盾是市场预期不稳。特别是目前, 河北完成国家下达的化解过剩产能等硬任务, 必然受到伤筋动骨的冲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要重点解决由此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再就业、化解产能过程职工转岗就业问题, 河北需要有契合的治理路径。

1. 以经济发展带动再就业———通过压减过剩产能达到从量到质的飞越, 发挥服务业、新兴产业的“乘数效应”。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必须化解传统产业的过剩产能, 目的是要使传统产业更精更强。淘汰过剩产能是减法, 减少的是落后产能的数量, 是为了实现减量增效、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在减少落后产能这个“量”之后, 要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转移到先进产能、低消耗、低污染、无污染的产能上, 重点提高品种和质量,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企业分散性、低质量经营和生产, 让企业能集中优势在产品“质”上下文章,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 形成创新驱动优势, 增添创新创造活力, 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越, 争取更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才能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要在大力发展服务业、新兴产业上下文章。一方面服务业、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点、潜力区, 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另一方面服务业、新兴产业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能为结构性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再就业岗位。可以说, 以服务业、新兴产业带动再就业能发挥巨大的乘数效应。河北省要加大扶持力度, 重点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企业, 促进企业提高规模、提升发展档次, 在调结构转方式中起到带头引领作用, 通过给予再就业政策支持、税收减免等措施, 使其在再就业岗位提供上发挥更大作用。

2. 拓宽就业能力———政府要主动作为采取失业“过渡期”, 为再就业提供“缓冲期”。

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创造环境、给予政策财政扶持、提供培训等措施, 鼓励社区就业、自主创业, 扩宽失业者的就业能力, 为其创造再就业的环境和机会。结构性失业到再就业需要一定的心理、生理缓冲器, 还要为再就业奔波劳碌, 在这段过渡期间, 政府要主动作为, 通过提供创业孵化基地、实训基地, 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之后的再就业安排、创业政策扶持等工作。

三、河北省结构性失业再就业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 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要做好加法, 把压减过剩产能的减法作为加法做;做好乘法, 把发展服务业、新兴产业的加法作为乘法做。要大力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引领作用的产业, 同时也要重视能够吸收大量再就业者的产业, 做到在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的双实现。一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河北省劳动力增量和存量较大, 为了更好治理再就业, 要从根源上解决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 突破口就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 这些门槛不高的行业就业机会多, 因此河北省要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餐饮、金融保险、建筑等服务业, 发展电商等新兴产业, 进一步扩大吸纳结构性失业人员的行业能力。二是要稳妥实施城镇化发展, 通过城镇化带动城镇农村的经济发展, 从而增加更多的再就业岗位。三是积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河北省要立足自身发展特点, 发挥自身产业优势, 吸引京津产业转移落地, 创造更多再就业岗位, 同时还可以输出更多再就业劳动力到京津就业。

(二) 鼓励灵活就业、社区就业、自主创业。

一是发展中小企业, 鼓励灵活就业。河北省可以通过在财税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和技术等“瓶颈”问题,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体系, 还可以实施吸纳再就业者的优惠政策鼓励到中小企业灵活就业。二是鼓励社区就业、推动城镇化就业。社区是经济社会的最小单元, 可以吸纳很多再就业人员, 政府和社区要落实各项鼓励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 提供平台, 支持再就业人员的社区就业。三是政府要出台关于鼓励创业的政策, 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 支持有创业愿望的各类人员开展自主创业, 大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可以通过放宽创业领域和准入条件、建立扶持创业专项资金、加强创业培训、加强融资支持、加强财税支持、加强创业补贴支持、建立奖励机制等措施, 通过搭建平台、创造环境、给予政策财政扶持、提供培训等措施, 鼓励自主创业。

(三) 加强再就业技能培训。

为结构性失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是失业者迫切需要的, 也是为再就业提供重要保障的方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首先应实行分类指导, 针对不同的再就业群体、不同的培训目的开展灵活性的培训工作。再就业培训主要是生计型和发展型培训, 由于结构性失业者多为40~50岁的中年, 培训要契合目标群体的实际情况, 还要体现人文关怀, 要加强结构性失业者的心理辅导。政府要在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 做好再就业培训的财政支持、场所提供、消息发布等工作, 系统完善再就业培训体系。

(四) 加大劳动力增量的教育投入力度。

产业结构调整, 淘汰的是落后产能, 不能适应先进技术生产的职工面临失业。也就是说结构性失业者的自身职业技能、自学能力欠佳, 未能同步更新职业技能, 这是失业的主观原因。这些失业者作为劳动力存量, 当他们自身各项技能素质高时, 再就业的机会就多。因此, 要加大劳动力增量的教育投入力度, 从劳动力源头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增强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一是应增加教育投入, 从整体上提升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和自学水平。二是拉近学校教育与市场的距离, 加强二者的关联性,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强职业技能教育。

(五) 做好再就业指导工作。

注意做好市场调研, 科学预测未来市场对劳动力就业的需求结构, 合理安排再就业培训, 力求做到再就业培训的专业结构、层次设置、人才供给与经济产业发展结构、层次以及需求相匹配。为了顺应劳动力市场发展, 必须改变再就业的择业观念, 使结构性失业者树立到基层、到一线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与决心。做好结构性失业者的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他们制定恰当的再就业计划, 确定合理的再就业预期。

(六) 畅通再就业信息。

建立再就业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建立再就业平台, 及时发布再就业信息、提供再就业培训、提供再就业推介, 从而实现一系列再就业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扶持盈利性及非盈利性的再就业服务机构或组织, 政府要积极引导其规范化发展, 让市场弥补政府在再就业方面的职能欠缺, 开展有选择性、有层次性、人性化、实用性的工作;提高财政支持度, 在为结构性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 给予再就业培训补贴;完善再就业信息网络平台, 突出实用性和低成本的特点, 加快推进分行业就业失业信息网络、河北省统一信息网络建设, 为再就业市场供求双方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充分发挥手机网络传递信息的作用, 降低结构性失业者找工作的成本。

摘要:结构性失业是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下化解产能过剩不能摆脱的顽疾, 结构性失业再就业、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转岗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河北省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难题。对其的治理必须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的大趋势, 从结构性失业者自身情况和河北经济发展实际出发, 寻找解决中国结构性失业矛盾的有效对策。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 剖析了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现状以及结构性失业、再就业的数据, 认为产业发展及带动是治理结构性失业的最主要方面, 考虑到河北省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及结构性失业再就业的现实困难, 提出了以经济发展带动再就业和拓宽就业能力共两大治理路径,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项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结构性失业,再就业治理

参考文献

[1]河北省统计年鉴2013 (电子版) .河北省统计局网

[2]王宏蕊.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2, 5

[3]冯姣, 冯肖宏.河北省就业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 5

[4]孙强.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 2009, 4

[5]黄敬宝.我国结构性失业的类型与对策[J].经济经纬, 2008, 6

上一篇:创业投资下一篇:大连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