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与赏识教育

2024-07-31

美术教育与赏识教育(精选十篇)

美术教育与赏识教育 篇1

一、学校外部因素

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这就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长认为只有文化成绩好才有机会跳出农门。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长此以往,孩子自己也认同这样的观点。

二、学校内部因素

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或者美术课就是照葫芦画瓢。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变革、创新教学方法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很多仍然是“以绘画性为目的”,一味追求纯粹的技法训练,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地度过45分钟,缺乏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违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导致学生个性扭曲,不自信,认为自己不会画画,画不好。尤其是农村中学美术课堂中,从小学升入中学的大多在小学就没有上美术课,或者就是“照葫芦画瓢”,升入中学后还是“老一套”,导致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对美术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如此无功而劳,实在可悲,美术教师只有克服以往美术教育中的诸多弊端,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才能在美术教学中改变学生怕画画,不喜欢画画的现状。我认为,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最好不要一开始就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而适合进行放松的、自由的、鼓励发现的趣味练习,这是培养学生绘画兴趣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生怕画画,画不好,不自信的状况。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认知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发明创造的源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才会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兴趣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景之中。教师要善于动脑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被情境感染,处于积极探究的氛围中。

一次我尝试在七(一)班学生上《静物写生》一课。课前,我布置好静物台:一块白色衬布,一个褐色砂罐,一个乳花色汤碗,一个淡黄色雪梨,剩下的静物(如草莓、甜橙、蛋糕等)就放在旁边。当我来到写生教室,发现静物台边挤满了同学,正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我一看静物台,不禁怒从心起:雪梨竟变成了三颗草莓。原来是班上的一位“调皮大王”干的。然而,经他这样改变,雪梨换成草莓后,台面似乎全“活”了。我转怒为喜,趁机引导:“原来的雪梨拿走,配上草莓,大家觉得怎么样?”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看多了啊!”我面向全体学生,说:“大家说说看,为什么有了草莓之后,画面活跃起来呢?”“红色的草莓和灰绿色的衬布产生了对比。”“大的和小的产生了对比。”大家踊跃发言,气氛异常活跃。草莓、甜橙和蛋糕一放到静物台上,原先沉闷的画面突然变得明快、艳丽起来。学生作画的热情也被激发起来。我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角度观察、构图、着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这位“调皮大王”,我给予了认同与赞赏的鼓励。自那以后我发现平时在课堂中喜欢破坏课堂纪律的“调皮大王”变得认真听课,喜欢美术课了,课代表告诉我:“李明说在美术课上找到了自我。”激发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上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安排欣赏课这一环节,利用幻灯片,利用文学性的语言,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学生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如毕加索、塞尚、凡·高、马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的名作,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色彩变化、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挖掘想象潜能,拓展思想,提高欣赏能力,将自己的情感自觉地倾注在技能训练过程中。

(二)适时鼓励,少批评

自古以来,父母抚养孩子就在潜意识里运用了“赏识”。若孩子学话晚,则认为“贵人迟语”,说得再差、再迟,都不抱怨,只会不断鼓励;孩子学走路摔跤多,父母绝不嘲笑,只会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心理,用赏识的目光呵护好学生心中的艺术之芽,以满意的态度对待学生微小的进步,以愉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读”为“乐学”,使美术教学充满和谐愉快的气氛。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失去了自我探究的动力和习惯,严重压抑了自身潜能的发展,把技术混同于艺术,使教学成为毫无兴趣可言的机械运动。

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巩固兴趣,可以在学生绘画中适当地进行静物写生训练。既不失中学生绘画的趣味性,又为以后的专业训练打下基础,作必要的衔接。在素描的初级阶段意在树立素描观念,不要进行长期正规的写生训练,应以短期小幅的画为主。不能时时、事事都让孩子成功,因为兴趣的巩固需建立在绘画技能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只有提高对绘画内在规律的理解与掌握,才能使对绘画的兴趣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多为学生提供展览、比赛、交流、发表的机会。这种“赏识方式”能让学生受到奖励和好评,使其自信心得到满足,做到初步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增强自主创作的欲望,巩固绘画兴趣。初中生大多在文化学科中没有太强的自信心,在美术课中的表扬、肯定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在农村美术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赏识教育,不但能开拓绘画题材的空间,有效激发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兴趣,还有利于美术教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在美术学习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美术学生兴趣。“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致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学习,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美术课中的赏识教育价值不仅仅在于美术本身。我们要慎重地对待每个学生,使他们树立自尊、自信,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网.

[2]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与赏识教育 篇2

赏识不是表扬,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扬是用得最多的手段,却又是不易操作好、把握好的方法。赏识就是一种心态,包括爱、理解、尊重、信任、认同、接纳、宽容、鼓励等,而表扬是赏识的一种外化手段,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方式,说到底只是一种评价,基本是通过语言(也包括身体语言)来传达成人对孩子的态度。所以说赏识和表扬是不同的概念,赏识决不仅是表扬,其内涵比表扬更丰富。

真正的赏识教育,是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赞赏,以此激励他们前进。但是我们要注意,即使是表扬,也应该慎重。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良好行为的表扬,教师必须十分谨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形成这样的看法:完成应当完成的良好的、正确的行为,是为了得到表扬,孩子们把自己的良好行为不应视作特别了不起的行为。”因此,我们在赞赏的同时,还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无视自己缺点的存在,不能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二、“挫折教育”不是吃苦教育,而是对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曾经我班有一个小女孩,平时比较争强好胜,有一天,小伙伴没有和她分享玩具,她很不高兴,竟然在班上说,要“杀”了同伴;还有一个孩子,由于父母关系不是很好,在班上只要遇上点事就嚷嚷着要离家出走,动辄用头撞墙……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说明:现在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过于优越,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意志品质和生活能力确实比较差,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缺乏应付挫折的能力,一旦遭遇挫折,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往往很极端。目前,关于“挫折教育”的准确含义,很多人仍缺乏共识。有不少人把“挫折教育”看成“吃苦教育”,认为就是让孩子们多吃点苦,多受点累;有的人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有的人则干脆把“挫折教育”理解成“通过设置挫折情景使孩子感受挫折困难的教育”……然而,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挫折教育,真正的“挫折教育”应该是抗挫折教育,是一种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孩子有勇气面对困难,有机智应付困境和有能力解决难题。“挫折教育”决不是苛刻的批评、大声的谩骂和严厉的责打或者与孩子对着干,在幼儿教育中应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势利导地对幼儿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教他们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失败和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对待的问题。如果以正确、积极的态度来看,它们就可能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反之,则可能使孩子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效应,甚至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当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消除其畏惧困难的心理,帮助指导他们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幼儿解决困难之后进行表扬肯定,使他们在面对以后的困难时有更大的信心。而当他们尝试失败之后也要及时进行鼓励、支持,帮助他们寻找其他的办法,或者与他们分担不愉快,避免他们形成逃避困难的心理。

三、保持对孩子的适度期望和正确评价,让“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产生最佳合力

适度的期望有利于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孩子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如果期望过高,就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预计不足或对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从而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对自己失去信心。现在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这与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是有关的。家长既要相信孩子能做好、有发展的潜力,又要注意从孩子自身特点出发,在日常行为中找到教育契机,从缺点中找到闪光点,运用赏识鼓励的方法把缺点转化为优点,使孩子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努力争取成功。另外无论孩子做事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给予正确的评价,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怎样改进,从而逐渐明确是非标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美术教育与赏识教育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

从最早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到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再到周弘老师完整的提出“赏识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这一以鼓励和肯定方式为主的教育理念一直被人们传承并运用,它的可贵之处是毋庸置疑的。当人们都热衷于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的时候,父母都100%的相信自己的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只问播种、不问收获、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无私付出,却很难使其保存本质,抵御过度的、随意的、曲解的演绎。只把“赏识”当成简单的“表扬”,使赏识教育成为一种盲从,失去了它本质的教育价值,达不到教育目的。

一、实事求是,正确引导

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提出孩子由一百组成,他们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聆听方式、说话方式……每个幼儿内心都有一百个世界,每个孩子都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不能用成人固有的方式去对待不同的孩子。因此,在运用某一教育方法之时,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是否应该面对现状,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考虑幼儿教育的对象和监护人的监护对象是否适应同样的教育方法?他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又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孩子?而在笔者看来“赏识教育”固然很好,但适度的“挫折教育”还是有必要的。幼儿通过在家庭、学校等生活环境中亲历的挫折,困难和不愉快,可以有效的帮助他们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生活,适应生活,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坚持,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

二、“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同步进行

在笔者供职的幼儿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小男孩因参加一个重要的选拔比赛两次考核而未通过。妈妈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挫败而产生失败感。第一次未被录取时告诉孩子:孩子,你很棒!已经被录取了。第二次未被录取时告诉孩子:没关系,没录取也没什么大不了。而孩子也欣然接受了妈妈给予的欺骗与安慰,依然觉得自己是哪个最棒的孩子,对自己的失败与自身的不足不以为然,从而使他的脑海中不再存在“失败”一词,也失去了一次对失败的正确认识与亲身体验。而妈妈也真所谓是用心良苦,此时可能是因爱子心切已经忘记了还有正面引导这一方法,使自己错过了一次教育孩子的好时机。一个孩子如果习惯了百般呵护,习惯了被萦绕在光芒之下,他就一定经受不了来自外界的一点打击,哪怕是一句无意的批评。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都已习惯了被众人捧得很高,已经对家人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家人也已在他们心里烙下了他们是最棒的这一烙印。无论他们做什么事,是错是对,得到的赞赏往往多于批评。他们失去很多直面挫折、亲历失败,体验痛苦的机会,他们失去正确认识和体验生活中不仅有成功、欢乐、赞美和溺爱,而且还有失败、痛苦与挫折,那么,可想而知当他们一天天长大之后面对现实的人生和多变的世界,稍遇挫折和失败,他们那颗从未经受过打击的心灵就可能难以经受。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从小就应该为他们种下“抗挫”的种子,把“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同步进行。

三、“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要适时适度、合理得当

在“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相互结合的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要把握“度”,注意“适时适度、合理得当”,也许一不留神将会背离自己的教育初衷,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对待孩子要一分为二。对于孩子的优点要给予及时的表扬与肯定,增强他们的必胜的信念。对于孩子的缺点,要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给予及时指正与引导。通过设置难度不同的情景,让幼儿经受磨练,体验不同的心理感受,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经历犯错和失败,但要勇于面对错误和失败,知错就改、屡败屡战。而并非因为可以承认每个人都有错误与失败而去忽略个人错误和失败,从而使孩子失去了对错误和失败的认识与理解。而这一看似简单的做法,却成为很多家长的苦恼。他们一边怕伤害到孩子那颗脆弱的心,一边又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种让自己都觉得矛盾的方法,用在孩子身上的结果可想而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幼儿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要顺应幼儿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不要因害怕伤害孩子而对他们一味的赞赏,把赏识当成简单的表扬和直接的物质鼓励,使赏识教育失去它本质的精华,也使孩子成为自己错误教育下的牺牲品。请把“赏识”与“抗挫”的种子一起种入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既能因自己的优点而自豪,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那么等这些被监护者和受教育者长大后,他才会真正骄傲而自信的说“我是最棒的”。更多的生命也会在“赏识”与“挫折”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与赏识教育 篇4

一、不能把“赏识”理解为表扬, 要真正把握赏识教育的精髓

赏识不是表扬, 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表扬是用得最多的手段, 却又是不易操作好、把握好的方法。赏识就是一种心态, 包括爱、理解、尊重、信任、认同、接纳、宽容、鼓励等, 而表扬是赏识的一种外化手段, 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方式, 说到底只是一种评价, 基本是通过语言 (也包括身体语言) 来传达成人对孩子的态度。所以说赏识和表扬是不同的概念, 赏识决不仅是表扬, 其内涵比表扬更丰富。

真正的赏识教育, 是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赞赏, 以此激励他们前进。但是我们要注意, 即使是表扬, 也应该慎重。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良好行为的表扬, 教师必须十分谨慎,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形成这样的看法:完成应当完成的良好的、正确的行为, 是为了得到表扬, 孩子们把自己的良好行为不应视作特别了不起的行为。”因此, 我们在赞赏的同时, 还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 无视自己缺点的存在, 不能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二、“挫折教育”不是吃苦教育, 而是对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曾经我班有一个小女孩, 平时比较争强好胜, 有一天, 小伙伴没有和她分享玩具, 她很不高兴, 竟然在班上说, 要“杀”了同伴;还有一个孩子, 由于父母关系不是很好, 在班上只要遇上点事就嚷嚷着要离家出走, 动辄用头撞墙……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说明:现在的孩子, 他们的生活环境过于优越, 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意志品质和生活能力确实比较差, 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 缺乏应付挫折的能力, 一旦遭遇挫折, 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往往很极端。目前, 关于“挫折教育”的准确含义, 很多人仍缺乏共识。有不少人把“挫折教育”看成“吃苦教育”, 认为就是让孩子们多吃点苦, 多受点累;有的人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有的人则干脆把“挫折教育”理解成“通过设置挫折情景使孩子感受挫折困难的教育”……然而, 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挫折教育, 真正的“挫折教育”应该是抗挫折教育, 是一种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孩子有勇气面对困难, 有机智应付困境和有能力解决难题。“挫折教育”决不是苛刻的批评、大声的谩骂和严厉的责打或者与孩子对着干, 在幼儿教育中应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 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因势利导地对幼儿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教他们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失败和挫折本身并不可怕, 关键是如何对待的问题。如果以正确、积极的态度来看, 它们就可能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反之, 则可能使孩子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效应, 甚至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当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 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 消除其畏惧困难的心理, 帮助指导他们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幼儿解决困难之后进行表扬肯定, 使他们在面对以后的困难时有更大的信心。而当他们尝试失败之后也要及时进行鼓励、支持, 帮助他们寻找其他的办法, 或者与他们分担不愉快, 避免他们形成逃避困难的心理。

三、保持对孩子的适度期望和正确评价, 让“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产生最佳合力

适度的期望有利于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促进孩子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如果期望过高, 就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预计不足或对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从而产生强烈的受挫感, 对自己失去信心。现在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 这与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是有关的。家长既要相信孩子能做好、有发展的潜力, 又要注意从孩子自身特点出发, 在日常行为中找到教育契机, 从缺点中找到闪光点, 运用赏识鼓励的方法把缺点转化为优点, 使孩子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 努力争取成功。另外无论孩子做事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给予正确的评价, 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怎样改进, 从而逐渐明确是非标准,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教育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艺术, 作为教育者, 仅仅知道教育的重要意义, 有着先进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没有教不好的小朋友,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只有运用好教育智慧, 透彻理解“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的概念, 理清本质、灵活运用, 才能直抵教育的真谛。

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四辩总结陈词 篇5

1、赏识教育是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他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儿童幼小的心灵是十分脆弱的,任何打击都会使他畏畏缩缩,自卑自怜。而一次不经意的表扬,一个小小的鼓励却能让他充溢向上的力量,赏识,是唤醒学生自我价值的号角,赏识,是开启学生奋斗之心的钥匙,赏识,是滋润学生灵魂的雨露,赏识,还是使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法宝,因而,当今真正有效的教育应当以赏识教育为主。南风效应中的北风似乎威力更大,为什么却输了?原因在于南风采取了软的手段,而北风采取了硬的手段,赏识教育就如同和煦的南风,轻而易举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对方辩友在进行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势必要让学生付出一定的代价,虽然效果立竿见影,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但有没有想过它同时可能带来的一些副作用呢?三毛和席慕容都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大作家,三毛的成长过程中所接受挫折教育要明显多于赏识教育,后来她虽然成名,并且用她的作品帮助很多人树立起豁达、坚强的人生信念,但她自己始终走不出心灵的阴影,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席慕容在学生时代因为有了老师对他的赏识,是他对人世充满信心,所以他成为了一个幸福的人。

2、赏识教育并不排除挫折教育,但是哪个为主?哪个为辅?大家一目了然,赏识教育为主恰恰可以使挫折教育有力量,更加有人情味,更加智慧,有专家说,小孩子的成长进步是靠夸奖和鼓励出来的,从中国的陈鹤琴到日本的铃木镇一,到快乐教育创始人斯宾塞,都提倡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以赏识为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更是赏识教育的典范,而周婷婷、帕瓦罗蒂等也用自己的成长成功的经历告诉我们赏识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赏识教育是顺应教育实际,顺应当今社会而提出来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不等于自负,赏识提倡信任,信任不等于放任,赏识提倡宽容,宽容不等于纵容,赏识就是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最终走上幸福的人生。

刍议音乐教学与赏识教育 篇6

赏识是一种认可,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方式。赏识教育是每位教师都使用过,却又总是遗忘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很难听到赞美学生的声音,经常看到是学生灰头土脸地垂着脑袋,任由教师批评与训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受到过赞美,每个人心底里都渴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鼓励,离不开教师的赞赏,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进行赏识教育,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优化课堂气氛,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实施赏识教育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赏识教育的灵魂就是沟通,音乐课堂教学是非常关键的沟通渠道,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那么,我们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充斥校园的批评声与斥责声,建立一种如师如友的平等关系,在与学生相处时,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其实这并不难做到,一个和善的微笑、一个爱抚的举止、一句激励的语言,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

(二)克服自卑,增强自信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实际出发,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些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以防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让每一位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长处,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音乐学习中,记得一次音乐课,铃声响过之后,其他学生都在静息,等待着老师上课,唯有最后一排的一名男生旁若无人的吹着口哨,但他发现我已站在教师时,口哨声戛然而止,同学们都不敢作声,以为我一定会严厉的批评他,我知道,这是一位学习很差,课堂纪律也不好的男生,被老师批评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于是,一转念,我马上用赞美的语气说:“呀,你的口哨吹得真好听,请你个大家用口哨完整的吹首曲子,好吗?”本已充分做好挨批的他不曾想我会这样说,竟然有些不好意思了。见此,我又再次鼓励他试一试,于是,他鼓足勇气为大家吹了一段口哨,完成之后,全班同学报以熱烈的鼓掌,而我发现这以后每节音乐课他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音乐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可到老师的赞赏,是每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差生的心理需求,那么,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才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

二、赏识教育要注意方法

学生在做好每件事情后,都要“真好,真棒,你真聪明”的赞扬一番,其实这种空洞的表扬容易使学生产生自以为是、自满的心理,这样的学生往往经不起批评,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学生的成长很不利。因此,教师要会赏识,才能真正达到赏识教育的效果,首先,教师要细心观察和了解,把学生做好的每一件事所付出的努力看在眼里,以便准确具体的说出学生的表现,然后再有的放矢的表扬学生,其次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并且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如果事过条目再加以夸奖,其赏识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让学生感到“我能行”,这种感觉十分重要,而由此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会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三、要把“赏识”与“批评”结合起来

赏识导致成功,但赏识教育不是万能的。只要表扬不要批评,这样的赏识教育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因为一个孩子在他成长的道路上,缺乏足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可避免的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对这些,如果老师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学生就会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失去努力的方向。那么在爱护学生的前提下,适当的批评教育对学生很有必要,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充分理解学生

教师要学会弯下身子,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把自己放在学生当中。将学生当做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朋友,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不会再刻薄的、严厉的、高高在上的去对待他们。比如,上课时我总是要求学生要端正坐直、两手抱臂、腰杆挺直、目光直视黑板。这样的坐姿我们坚持半小时、一小时一定会觉得腰酸背痛,可学生们却要端坐七、八个小时,谈何容易啊。此时你再发现有趴在桌上,或歪着身子听课的学生就不会严厉的斥责,或许你只会善意地提醒学生而已。

(二)批评中有赏识,赏识中有批评

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批评。要以帮助他的态度和语气,诚恳地加以批评。批评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批评使其变得越来越好。

(三)讲究批评的方法,巧妙的批评

赏识教育不是不要批评,而是批评的方法要巧妙。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批评,而是平等朋友的批评。批评的方式很多,巧妙的批评会使学生更乐于接受。如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批评效果就不错,初中学生在唱歌时,总有人喜欢大声喊唱,我多次批评效果也不佳。有一次在唱到“哎——”这个长音时,我又发现一名学生扯着嗓子大喊,就停下来说:“咦?谁在吆喝卖红薯呀?”学生们都笑了起来,接下来再唱歌声音就柔和多了。这种幽默性的批评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赏识与惩戒——教育的“双翼” 篇7

关键词:赏识教育,惩戒教育,赏识有度,惩戒有方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能使忧虑变得坚定、恐慌变得平静、犹豫变得果断、自私变得互助、怯懦变得勇敢、自卑变得自信……赏识引向成功。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更是不可或缺, 它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它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 唤起孩子的自信, 扬起孩子的激情, 健全孩子的人格, 挖掘孩子的潜能, 实现其自我欣赏、自我发展。新一轮教育改革就倡导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赏识教育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 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 提倡通过赏识重塑孩子的健康自信, 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使其最终走向成功。

以表扬促学习, 以鼓励促发展, 以尊重树信心。表扬、鼓励、信任、尊重是赏识教育的核心。于是很多老师、家长很认真地践行这一理念, 对孩子只表扬不批评, 甚至谈“惩”色变, 对孩子一味地表扬、夸张地赞赏, 对于缺点却轻描淡写甚至只字不提, 很多课堂上甚至出现了这种倾向, 不管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如何, 教师一律是“好”“很好”“太好了”“棒”“真棒”“棒极了”……一堂课下来, “好”声一片, 学生的脸上贴满了金星, 这样的情形令人不由得心生疑窦:这就是赏识教育吗?这样的赏识究竟能有多大作用?赏识教育是不是就是简单地称赞?赏识是否意味着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有了赏识是不是就不再需要批评惩戒了……

赏识, 是指充分认识人的积极因素, 并加以肯定与赞赏, 它能增强孩子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但它绝不等同于简单肤浅的表扬, 简单肤浅的表扬只能说明孩子做的某件事让人满意, 而赏识的本质是从内心深处信任孩子、崇拜孩子, 从而表扬他、鼓励他, 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而言, 简单肤浅的表扬过多不仅起不到鼓励的作用, 反而有可能成为孩子的“精神鸦片”。这种廉价的夸奖越多, 孩子就越依赖于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从而导致其对知识和是非判断标准的把握变得模糊和混乱。同时过度肤浅的表扬会剥夺学生的未来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 那些小时候经常毫不费力就能受到父母和老师廉价表扬的孩子, 他们步入社会后在遇到很多的失望和挫折时, 其心理感觉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会造成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与此同时也会因为早期缺少必要的挫折教育而使他们缺乏应付社会上是是非非的心理承受力, 反而更加重他们的挫折感。因此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 我们的赏识应着眼于学生的劳动和努力, 要有深度和力度, 而决不应该是只停留在表面的那种肤浅而简单的表扬。

没有赏识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赏识与惩戒———教育的“双翼”, 缺一不可。人的成长需要多种营养, 既要有顺境中的发展, 也需要逆境中的磨炼。中国有句古话说:不摔跤, 长不大。人生病了就要打针吃药, 孩子犯错了就应批评教育, 这是自然之理。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 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予以改正, 让他们明辨是非, 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 能培养学生责任感, 锻炼学生的意志, 培养学生抵制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如果孩子从小就不能学会为自己的错误埋单, 他们又该如何去适应今后必然面对的充满惩罚的社会?有多少“社会不适症”的发生, 不正是肇始于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衔接出现问题吗?对学生的错误思想与行为进行惩戒, 不仅能对其本人起到教育作用, 还可以起到警示他人的效果, 培养孩子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是非观。当然惩戒应适度、艺术, 惩戒不是体罚, 惩戒不是伤害, 惩戒是一种爱, 惩是手段, 戒是目的。

历史教学与赏识教育初探 篇8

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在不经意间磨去了学生的那份应有的自信。那么,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 探索出一种方法, 能够让学生找到自信、体验到“我能行”的感觉, 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赏识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找感觉, 尝甜头”的教育。感觉是个很重要的心理体验, 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质的感觉。一个人, 没了感觉, 也就意味着没了自信, 没了追求, 没了希望。每个人一出生便生活在一个巨人的世界里, 那种生理上的弱小在心理上埋下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与不安全感, 对这个世界有着一种深深的恐惧。在成长的过程, 便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 来战胜自己的那种恐惧与自卑, 让心灵有一种安全的感觉。这种让心灵有安全感的过程, 也便是一个找到“我能行”的感觉的过程。

在初中教学实践中, 我把赏识教育应用到历史教学中,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赏识──开启学生的心扉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也不是缺少好信息, 而是缺少发现好信息的心灵。

记得有个心理学家讲述了他童年的故事:

上小学时, 他就遇到了这样的老师:地理老师把他当成得意门生, 有机会就让他回答问题, 并一再夸他学习好;而数学老师却总是看他不顺眼, 就是答对题, 也不表扬, 反而对他学习上的失误一再冷嘲热讽。他们两

(上接5页) 人的不同态度, 令他的自尊每天沉浮不定。

赏识使他的地理课进入了良性循环, 地理成绩名列前茅;而偏见使他的数学课学习进入恶性循环, 对数学的兴趣锐减。

2003年来, 本人每年都从事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工作, 每当与一、二年级老师进行交接工作时, 都要原班级的历史学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及时鼓励他们, 说他们是聪明的, 与老师共同努力, 历史成绩一定会大大提高。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 贯穿赏识教育,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表扬鼓励, 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 从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二、赏识──震动学生的心灵

古人云: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痛苦, 而忽略了学习的快乐。古话意在劝导学生在勤奋刻苦地学习, 但也容易使学生的情感闸门关闭, 让学生找不到学习轻松有趣的感觉。

我们做学生时都有这样的感觉, 当喜欢哪一位老师, 哪一门功课就学得比较快和好。这实际上是情感在起作用, 学习时调动了大脑的兴奋神经, 大脑产生了愉悦的情绪, 处在兴奋状态, 这时, 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

由于老师的赏识, 师生之间仿佛架起了一座桥梁, 把师生的情感联结在一起。老师不是在传授知识, 而是把知识轻松地“流动”给学生, 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 而是主动地吸收。

由此可见, 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三、赏识──走进学生的心田

赏识教育的灵魂就是沟通。“三人行, 必有我师”, 适当地打破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界限, 让老师成为学生, 学生成为老师, 这样做的前提是学生和老师之间要有很好地情感沟通。

有个叫刘浏的学生, 其他学科成绩都非常优秀, 唯有历史成绩落后。通过交谈, 该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 由于种种原因, 对历史课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我没有急于给她讲大道理, 而是通过和她打羽毛球, 她的羽毛球水平在全校属一流水平, 通过一个星期的交往, 从感情上我们拉近了距离。然后, 找一些适当的机会同她谈心, 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她说:“你是老师心目中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老师相信你的历史课也是最优秀的, 请你相信自己!”然后, 在课堂上多注意她的反映, 多提问, 多表扬, 使该同学有一种成就感, 久而久之, 逐渐培养了她对历史课的兴趣。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最后, 该同学中考时历史考出39分 (满分40分) 的好成绩, 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因此, 赏识教育也要创设环境, 以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

四、赏识──敲开学生的心门

学生都有活动的天性, 但在教学情景中的学生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指向的行动, 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的活动, 学生就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或导致老师的“博学”压抑学生天性的发挥。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引入竞争意识。在教学中, 以小组为单位, 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发言踊跃, 发言积极性高。在舒展每个人天性的同时, 又培养团体精神。经常夸奖某班的整体心理素质好, 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解除能力较差同学的压力感。

对于缺乏竞争心理的学生, 实行轮换“助教”制。让大家有比较, 有竞争。激发学生的潜力, 提升学生的抱负, 打破自身的局限性。

最好的“老师”就是学生本身, 因此, 多向学生请教,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迅速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最活跃的状态, 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对整节课的把握, 老师就是不断地设问, 通过问题来让学生开动脑筋, 并跟上老师的思维, 老师的作用是控制课堂的气氛, 把握问题的方向, 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来做。

提倡学生采取科学的态度进行争论, 对每个学生的发言, 都给予正面的鼓励, 即使是错误的答案, 让学生把意见表达出来。为了让学生注意力集中, 间或出一些有趣味的智力题, 以活跃课堂气氛。

适当地提醒, 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 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是赏识教育的又一原则。

播种好的方法, 必然收获丰硕的果实。在每年期末、中考中, 我所教历史科的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均名列前茅。

赏识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无形生命的支柱, 即自信心。若把一个人的无形生命比作一棵大树, 赏识会使它越长越茂盛, 越来越强大。

赏识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一、营造宽松氛围, 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1.良好气氛的营造, 应该从赏识教育开始, 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 形成对学习探究的强烈热情,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活动能力的重要条件, 同时, 问题情境的创设, 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引导和发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2.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能直接或间接的给学生一种精神的感染、吸引和熏陶, 从而带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这种氛围的构建主要体现在班级环境的布置上。

(1) 张贴具有赏识、暗示作用的标语, 以激励学生进步, 而且特色鲜明, 比如:“今天你真棒!”“今天你进步了吗?”“今天我以班级为荣, 明天班级因我自豪。”等, 这些具有激励赏识性的语言看似平淡, 却能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2) 板报专栏的创办要目标明确, 内容积极, 比如, “小英雄之歌”“笔墨飘香”“百宝箱”等。学习标兵、礼仪标兵、劳动模范、体育健将、百灵鸟、小画家、班级小雷锋等荣誉称号,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满足了被赏识的心理需求, 营造充分的发展空间, 让学生都能展示出自己独特的一面, 使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更好地保护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 建立班级个人量化评估制度, 评估目的要明确, 评估内容以鼓励为主。评估规则的制定不是为了约束和控制学生的思维, 而是拓宽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更好地实现每个人的愿望。变扣分为加分的量化评估制度, 能够满足学生成功、被赏识的心理需要, 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使学生天天都能生活在希望中, 日日赢得老师赞许、同学的羡慕, 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播下的是希望的种子, 滋润的是学生的心灵, 收获的是团结向上、勤奋友爱、拼搏创新的良好风气。

3.教师要学会宽容, 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在赏识学生的同时也要学会宽容学生, 如果没有宽容, 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发散性思维;如果没有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发散性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迷失了发展方向, 失去了相应的技术支持。假如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所创造, 同时又希望他们处处顺自己的心, 事事听自己的话, 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不给自己惹一点麻烦, 那等于是天上掉馅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 用平等的心, 友爱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允许他们犯错误, 让他们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师生的友爱, 让他们都能在爱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二、不定时召开民主平等的班会, 在班会上激发辩证,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班会既是师生互动的平台,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舞台, 更是学生人格和才能的展台, 正应了那句话“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 因此班主任在准备班会时我认为应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1.班会要面向全体, 生、旦、净、末、丑都有登台亮相的机会。比如制定班规、班内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班会的选题与组织, 都应由学生自己讨论、实施并完成。

2.班会要有针对性, 目的要明确, 有的放矢, 这需要老师把握好班级和学生思想的发展方向。

3.班会要民主, 即要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是真正的主角。比如:为了让同学之间相处得更融洽, 让每个同学都有认清自己和了解他人的机会, 为此, 我们组织了一次以“介绍自我”为主题的班会, 在会上我鼓励学生放开思想, 让他们大胆的介绍自己, 把自己独特的一面充分地展示给同学们, 精彩至极。

三、善于引导质疑, 巧妙设疑,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之前灰色的课堂成为有生命的“绿色”课堂

1.学贵有疑, 有疑则进。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 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凡是学生自己可以干得来的事情, 就要放手, 给他们创造充分的空间, 让他们大胆的去干, 在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扮成引路者的角色,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自立精神, 比如:有时我让学生先自学课文, 然后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为大家讲课, 这位同学像老师一样可以提问其他同学, 其他同学也可以向这位同学发问, 这样独特与平等的问答方式,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台上台下都在努力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改变了传统压抑无趣的课堂教学模式,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课堂效果良好。

2.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课堂,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 设计适合学生的问题, 要难易适度, 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准确回答,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这样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下, 学习在充满和谐的氛围中展开。让学生学会认认真真的学, 扎扎实实地读, 自信大胆的说, 随心所欲的写, 淋漓尽致的思, 在听说读写思中不断完善自我, 超越自我。教师要大胆, 尽情的使用激励赏识性语言, 给答对的学生最高的赞赏, 对没答对的学生给予鼓励引导性的语言,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要, 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幸福与快乐, 增强克服困难, 挑战难题的信心, 教学在充满和谐的氛围中展开, 师生平等, 其乐融融。

美术教育与赏识教育 篇10

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一生幸福, 一生快乐, 但是应试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精英, 但是同时也制造了更大一批的带着失败的心理走向社会的学生。所以赏识教育既要关注分数高不高, 更关注心情好不好;既强调开发生命潜能, 更强调保护生命资源。赏识教育的深入实施, 促进了人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言语方式、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转换, 对化学教学而言也不列外。

2 赏识教育

2.1 赏识教育的概念

赏识在词典中的解释是:赏, 含欣赏赞美之意。识, 是肯定认可。所以简单的说赏识就是爱, 赞扬、尊重、欣赏。也就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 并加以肯定与赞赏[1]。

2.2 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

赏识教育是以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 强调学会赏识, 竖起我们的大拇指, 发自内心的爱别人, 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讲的就是一个字——“爱”。用科学的爱、艺术的爱去尊重学生、宽容学生、激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以及提醒学生, 促使生命自信舒展、和谐成长。学会赏识, 既是一套方法、策略, 更是一个整体的教育观。所以赏识教育的理念可以表述为20个字:走近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2]。

2.3 赏识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2.3.1 在表扬和鼓励中, 给学生自信

自信, 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表扬和鼓励对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尤为重要。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 他远远超过责任感[3]。”所以只有对学生出自心底真诚的关怀, 对学生的教育才可能有耐心、信心, 并要有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我们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评价。对于缺点, 要恰当的提出来, 对于优点, 要不吝赞美之词, 予以肯定。其次,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才能, 以化学教学为例, 有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欠佳, 但实验操作能力很强, 老师可以以此为契机, 让这些学生在实验课中有崭露头角的机会,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最后, 创造一个鼓励性的学习环境, 给每个学生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 循序渐进, 一步一个脚印, 积少成多, 逐渐建立自信。

在对学生问卷调查中, 有92%的学生认为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1.7%的学生不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赏识;而我们应对这不希望表扬鼓励的1.7%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化学成绩不理想时, 有79.0%的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赏识。

2.3.2 以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基础, 全面开展赏识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 但不一定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表现在学习上,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也给了学生们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课内外活动对学生成长尤为必要。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发展特长, 开阔视野, 激发潜能。增进学生相互了解, 增强自信。集体因活动而充满活力, 个人因活动而展现才华, 发现自我, 同学因活动而相互欣赏, 相互促进。所以经常组织旅行和集体宿营等活动, 开展劳动体验活动, 如为社区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活动, 在校内开展各种制作、种植、美化环境等。

在对学生问卷调查显示, 有62.5%的学生希望老师在他们化学成绩有所提高时及时给予表扬;只有4.9%的学生觉得他们的进步与老师的肯定与理解没有关系。

3“后进生”的研究综述

3.1“后进生”的概念

化学学科“后进生”是指智力发展正常而化学成绩欠佳的这类学生。他们之所以成为“后进生”,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化学的心理环境, 更对化学缺乏兴趣, 主动性差, 加上化学学习和实验操作能力弱。因此, 传统教育中界定的化学“后进生”是指学业不良的学生, 即是指个人的智力水平属于正常范围以内, 在同类群体中, 化学学习水平低下, 学习能力缺乏, 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相应化学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简单地说, “化学后进生”就是那些智力正常, 但是却在化学标准化测验中失败的学生[4]。

3.1.1 化学学习中的“后进生”类型

在传统教育中, 一般将“后进生”分成两种类型: (1) 智力型“后进生”主要是指学习能力缺失、理解能力低下、功能性学习障碍的滞后生, 这方面的学生各方面能力均不足, 对事物的理解与接受能力较差, 导致他们自卑与内向, 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提高甚至下降。这种能力不足型学生占“后进生”的比例很少, 化学学习困难一般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 (2) 非智力型“后进生”是由一些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学习落后的学生, 比如家庭、学校、自身因素等, 这类型的“后进生”都比较聪明活泼, 但因为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与积极性, 缺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坚强的毅力。心理学家指出:“智力型因素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只是一个基本的因素, 而非智力型因素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

3.2 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后进生”形成原因分析

3.2.1 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的诱导, 感染。现实社会中的吃、喝、玩、乐的生活方式, 享受之风盛行, 对金钱的崇拜与追求, 对“前卫”的追逐以及暴力、色情的充斥, 无不对未成年的孩子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浸染着他们的思想, 诱导着他们的行为步步地倾斜, 而天然的模仿本能也使他们不良行为变成自觉不自觉的坏习惯。古有“孟母三迁”的教子良训, 今天更应重视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6]。

3.2.2 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受不到正常的、良好的教育, 就会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而在当今无知发展迅速的社会, 多数家庭不必为温饱操心,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更多地转向孩子的未来, 希望他们做好学生, 将来有好出路, 并不要求他们为家庭作什么贡献。

在对学生问卷调查发现, 有87.9%的学生认为老师和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既是动力也是压力, 只有5.4%的学生觉得老师和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是动力, 那这种介于两者中的关系很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事情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更趋向于一个极端, 如果压力大的学生, 这时候可能会把很多的不满放在心里, 独自承受, 慢慢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 学习会跟不上, 因此而厌烦学习, 这样日积月累周而复始的循环, 就变成我们所谓的“后进生”了。

3.2.3 学校因素

学校是一个社会大家庭, 在利益的驱使下, 目前大多数学校每次考试后, 各科成绩的排名铺天盖地的在学校卷起, 优生率、排名率一浪高过一浪, 在这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广大教师的教学心态, 为了升学率, 尽量的只抓优生, 而忽略了“后进生”的教学, 因此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缺少对“后进生”的情感投入, 这也导致了“后进生”学习成绩下降的一重要因素。化学教学的逻辑性、系统性特别的强, 知识联系紧凑, 大多“后进生”由于基础较差, 意志力薄弱, 思维能力较低,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接受能力较差, 而教师课堂上也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导致“后进生”跟不上学习进度, 进而失去对学习的热情, 如此循环作用, 导致学生成绩直线下降。老师因素也是影响学生成绩好坏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有些老师素质不高, 教学态度不端正, 经常歧视“后进生”, 甚至讽刺谩骂他们, 致使学生讨厌老师, 甚至厌恶化学课;有些老师教学方法的陈旧、教育观念的滞后, 导致他们对于化学的兴趣大为减弱。

在对学生问卷调查显示, 只有37.5%的学生赞同用分数来划分重点班, 有61.6%的学生认为影响他们学习化学兴趣的教师因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另外, 有37.5%的学生对学校以分数来划分重点班表示赞同, 有61.2%的学生表示如果老师因为某种误会错怪了他, 他会选择把不满藏在心里, 独自忍受。

3.2.4 个人因素

“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 自身的原因也必须进行具体分析。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生活中兴趣与求知的动力。在对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到, 有77.7%的学生认为初中到高中, 化学成绩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努力。如果缺乏求知欲将会导致学生成绩下降或成绩得不到提高。还有就是道德无知, 是非模糊, 自尊心强而性格敏感容易流于自卑, 意志力薄弱, 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 做事情往往会半途而废。再有就是学习基础差, 学习方法不适应, 造成学习效率低, 成绩差。他们找不到成绩差的真正原因, 未能归纳出正确的学习方法, 却归因为自己笨, 付出努力却得不到回报, 从而自暴自弃, 沦为“后进生”。最终导致厌学, 逃学, 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学业, 找不到人生的正确方向。

4 结论

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 它的本质就是爱学生, 就是要求老师以人为本, 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教师能从各方面去认识学生的才能并加以重视和培养, 让每个学生的优点得到张扬, 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教育手段。它能极大的培养化学学科“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 开发其潜能, 促进其智力发展, 更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发掘“后进生”的优点和长处, 予以表扬和激励。如果当他们的努力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时, 他们就会内心孤独, 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因此教师要更好的赏识学生, 首先自身必需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 调整传统的教育心态, 树立赏识教育的理念;其次, 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再次, 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还要注意赏识的原则和方法。尽管目前中国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教师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赏识教育。但通过对教师素质的不断地提高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赏识教育对化学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一定会普及到各个学校中去。

摘要:赏识教育是以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 强调学会赏识, 用科学的爱、艺术的爱去尊重学生、宽容学生、激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以及提醒学生, 促使生命自信舒展、和谐成长。通过对化学教学中“后进生”的类型及形成原因的分析。了解学生渴望得到赏识的心理需求。对赏识教育和“后进生”的教育进行了描述, 并对于一些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后进生”进行赏识教育的探讨。

关键词:中学化学,新课程,赏识教育,后进生

参考文献

[1]左代琼.赏识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西南大学, 2009.

[2]佚名.南京行知小学的“赏识教育”教学模式[EB/OL].http://www.skyschool.cn/web/site/index.jsp.2010-10-13/2011-3-26.

[3]张符艳.浅谈赏识教育的实施[J].教育园地, 2008 (53) .

[4]秦洁.“后进生”化学概念学习结果形成方式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9-5.

[5]施海建.化学教育中后进生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09 (42) .

上一篇:原则与目的下一篇:水泥熟料